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只有教案课件老师写越充分,课堂氛围当然也会更好。趣祝福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苏教版九年级教案,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局长述廉述职报告(经典十二篇)。
苏教版九年级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2、引导学生了解
②《藤野先生》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从此走上文学道路,毕身以唤醒国民精神为己任,同反动落后作斗争。
4、怀念亲人师友
①喜欢的人(无常、长妈妈)
②敬重的人(藤野先生、寿镜吾)
③同情的人(范爱农)
5、作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忘记过战斗。
①《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讽刺;
②对中医的偏见:绍兴几个名医,借行医诈取病人钱财,痛恨迷信与落后;
③《琐记》衍太太:居心险恶的人;
④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还击、痛斥;
三、《阿长与山海经》导读
听录音,思考并做圈点标注,思考长妈妈是一个什么人?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我对长妈妈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阿长,即长妈妈,绍兴东浦大门楼人,生于约1850年前,死于1899年4月。长妈妈是鲁迅儿时最熟悉最了解的一位农村妇女,鲁迅对她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位老年的女工,是一位一向带领着鲁迅的保姆,鲁迅母亲和许多人都客气地称呼她为长妈妈,只有祖母叫她阿长,鲁迅平时则亲切地叫她阿妈。除本文外,在《朝花夕拾》《狗猫鼠》《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也都写到过长妈妈,可见她对鲁迅影响之深。本文则是鲁迅比较集中地描写她的一篇散文。长妈妈的丈夫姓余,没有子女,过继来的儿子叫五九,是一个裁缝师傅。《阿长与山海经》正是写阿长这样一个淳朴善良而又迷信落后的劳动妇女给少年鲁迅心理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她的诚挚深厚的感情。全文最突出的的典型事件是:当我渴慕《山海经》到处寻找未见、买罢,又没有好机会的时候,并不识字而且把山海经听如三哼经的长妈妈,后来却把《山海经》买来了。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在《狗猫鼠》中所计较的长妈妈一脚踏死我所喜欢的隐鼠那种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苏教版九年级教案 篇2
我今天执教的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习作4《秋天的树叶》。
本次习作的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几种树叶的照片,第二部分是习作指导,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
本次习作分两教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一教时。根据本次习作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细致、敏锐地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出秋天植物叶子形状、色彩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切身感受秋天树叶的变化与美,积累写作的素材,并借助网络环境,在互动的交流中拓展写作的思路,完成作文构思。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对于作文,绝大多数同学都有一种恐惧感,即使是少数会写作文的学生也不见得就喜欢写。究其原因,最表象的就是没有内容写,老师布置的作文并不是自我表达的需要,写出来的作文在思想、语言等方面也显得干巴巴的,毫无个性可言。
因此,在本次作文前,我特意组织了一个名为找秋天的综合实践活动,意在副食学生走近大自然,与秋天零距离接触,通过对各种植物,特别是植物叶子的细致观察,让他们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与迷人。这样一来,对学生来说,就完全不是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了,而是如何利用好丰富、鲜活的资源了。
我还把这个活动拍成录像,在导入阶段播放其中的片断,让学生再次感受,唤起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同时,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树叶,介绍自己喜欢的树叶,沟通了课内与课外,梳理了学生在表达方面的思路,为学生更好地作文打下了基础。
小学生喜爱写作,源于他能够体验到写作成功的快乐。在学生习作这一块,我特别地借助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网络交流平台,让全班同学参与进来,学生直接在电脑上作文,并可随时将自己的作品上传,与全班同学交流探讨。这样,学生人人都可以展示自己,满足了他们自我表达的愿望。在展示自己写作成果的过程中,他们与他人分享着自己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传统的几句简短的评语所能比拟的。
借助网络平台,我还实现了即时评点、即时反馈的功效。我从学生上传的作品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当作范文来请全班同学进行评点,从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表达方法等各方面来分析,学习其中的长处,纠正其中的不足。在互动的过程中,全班同学都有效地学习了习作的技巧,并即时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很好地提高了他们的作文能力,实现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课堂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网络却能打破时空的界限,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最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继续用学到的方法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修改、上传。这样,全班同学都能在课外互相阅读、互相评改,进一步学习。而且,通过互联网,不同的读者还可以进行阅读,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如果该文章有足够的吸引力,该学生将接收到大量的建议、赞扬、批评这样,作者本人能及时收集文章优劣得失的各方面信息,并能及时进行修改,避免了学生孤陋寡闻地修改自己的作品,且进一步满足了他自我表达、自我成功的愿望。
苏教版九年级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98-9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知识点的梳理,进一步认识数位顺序表,大数目的读、写,改写等知识。
2、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更多的用大数目表达的信息,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数位顺序、数的组成练习
1、完成数位顺序表
(1)一个九位数的最高位是哪一位?(亿位)与它相对应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十个一亿是一个十亿,那么照样子你还说说吗?(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2)你能说说万级和个级各有哪些数位和计数单位吗?
(3)说说位数、数位、计数单位有什么区别?
2、做练习九的第1题
3、做练习九的第2题
二、数的读写
1、完成练习九的第3题
(1)读一读: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写一写:把划线部分的数写出来。
(3)说一说:读数时请注意些什么?(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向下写,哪一位一个单位都没有就写0)
2、读一读练习九的第4、5题中的数。
(1)读一读:同桌间互相读一读上面的数据信息。
(2)说一说:读数我们应注意些什么?(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向下读,每级末尾的0不读,其它位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0)
3、比较:读、写数时有什么相同点?(根据数位顺序表;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向下读(写);都要注意0的读(写))
三、改写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4、5题
(1)说说你是怎样改写的?(去掉4个0,加个万字;去掉8个0,加个亿字)
(2)改写的过程中,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计数单位变了,大小不变)
(3)看到这些人口的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四、近似数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6题
集体讲评,说说判断的理由。
2、完成练习九第7、8题
指名板演,说说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比较:在求近似数的过程中,发现什么变了?(大小变了)求近似数与改写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改写是大小不变,而求近似数大小变了)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有对数的组成、数位及顺序、数大大小比较的练习;有结合实际或统计数量对大数目读写方法的练习,有将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根据实际数据,辨别近似数的练习;还有将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整个练习的内容,都是在学生掌握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练习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以及的数的改写与求近似数。同时大数的价值,发展数感。
练习课主要的任务是把学生进行梳理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认识结构,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比较来沟通知识间的关系。第一次让学生对读写方法进行比较,发现无论是读还是写都是根据数位顺序表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向下读写,同时都要注意0的读写。第二次让学生改写成万和亿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发现改写是改变了数的计数单位,而不改变它的大小。第三次比较是让学生对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本质区别。
这节练习课的内容是丰富了,形式是多样了,但层次显得不够,因此我觉得可以改变这堂课中改变一些习题,对于数的读写中我们可以用让学生用若干个数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写数,对于求近似数也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如29□300000030亿,方框中可以填几,29□300000029亿,方框中可以填几。
苏教版九年级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学生能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二.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第三小节是重点也是难点。
1.湖泊多,湖水清,湖石彩。
2.五彩池美的原由。
3.瀑布的高低错落,蔚为壮观。
教学准备:
投影图片两张,写有文章内容的投影片一张,挂图两张(瀑布、湖泊),小黑板两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教师饱含感情地述说:同学们,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圣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如同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
二.教学新授
(一)细读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a.九寨沟的地理位置--读原句。
b.九寨沟名字的由来--读原句。
c.一进入景区,象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板书:童话世界
过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课文第二段为我们做了介绍。
(二)细读第二段
1.学生快速朗读,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介绍的。
师相机板书:自然风光珍禽异兽
2.师配乐朗诵该段,让学生闭眼想象九寨沟的美景。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1)出示自学方法:
a.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读一读;
b.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细致体会感受:
*学生说到哪一处,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说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下教学设计显示的是点拨内容,针对重难点,话语在具体教学时可能有改动,顺序不一定如此)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a.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
b.教师相机出示投影图片,配合学生的讲述。
c.朗读。练读,指名读。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色彩斑斓。
a.学生交流体会。
b.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读一读,讲一讲。
大大小小、颗颗--湖泊多;清澈见底--湖水清;色彩斑斓--湖石色彩多。
c.朗读。指名读,齐读。
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a.说体会,找词语。
b.朗读。指名多生读。
每当天气晴朗时五花海,五彩池呢
a.这池水怎么是五彩的?
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水里。湖底有五颜六色的石头。
b.教师出示图片,讲述:天空是蓝色的,云朵是白色的,雪峰闪闪,森林郁郁葱葱。不仅如此,春天百花盛开,秋天果实金黄。这么多的颜色都倒映在湖水中,真是美得让人心醉呀。大家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我们来领略这种美吗?
c.朗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由于河谷高低不平蔚为壮观
a.指名读。
b.出示挂图。师述:因为地势高低不平,瀑布顺地势层层跌落。这就是课文中哪个词--高低错落。
c.谈感受。如果你站在旁边,会看到、听到、感到什么?
你最想用哪句话来赞美这瀑布?
师述:真是水声轰响,水浪翻滚,水花飞溅,气势磅礴。
朗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4)齐读第三节,配乐钢琴曲。
(5)积累内化。
a.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记记。
b.在音乐声中,让学生自由起立朗读或背诵喜欢的句子。
c.朗读或试背全小节,音乐环绕于耳际。
过度:现在让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去看一看吧。
4.细读第四小节。
(1)生自由读,思考:课文描写了四种珍稀动物,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金丝猴,羚羊(出示投影图片),大熊猫,小熊猫(学生用资料分辨)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小节。
A.出示学习方法。
a.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读一读,并划出表示它主要特点的词语。
b.说说怎样读就能读出喜欢的感觉。
B.学生学习,教师巡视点拨。
(3)交流学后成果。
喜欢金丝猴的有哪些同学,交流。
金丝猴--体态粗壮,攀吊,眨巴,窥视(是什么意思:偷偷的看)。
朗读。指名几生读。
羚羊--突然窜出来,又消失了。
朗读。指名几生读。
大熊猫--翰态可掬(是什么意思:朴实可爱)
朗读。指名读,要读的慢一些。
小熊猫--行动敏捷,美滋滋照镜子。
朗读。指名读。
(4)齐读该小节。
(5)同桌互读最喜欢的一种动物的句子。
师述: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大家都很爱这些动物,愿和它们成为朋友。
(三)细读第三段
师述:如此美妙瑰丽的九寨沟,令人热切向往。难怪作者在最后一小节动情地赞叹道
齐读第五小节。
三.总结全文
师叙述: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的自然风光与各种异兽珍禽的完美结合,九寨沟真不愧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相机板书:人间仙境
四.小导游活动
同学们,这么美的地方真得去看看。可惜现在不行。那我们就先找个小导游来介绍一下,饱饱耳福吧。--小导游解说。
五.作业
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六.板书
九寨沟
自然风光
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异兽珍禽
苏教版九年级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复习小数乘法、除法的运算第102页练习与应用1~6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进行小数乘法、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1、复习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乘法中小数点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
(2)算出积后,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该怎么办?
(3)计算:0.677.58.360.250.1250.24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提问: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怎样呢?
(2)计算:1.890.547.12.50.510.22
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3、练习与应用:
(1)第1题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2)第2题:对比练习,说说怎样想的?
8.67=
8.60.7=
80.860.7=
11.73.6=
1.170.36=
11736=
4、分组板演练习。
完成第3题:计算并验算。
下面同学在草稿本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5、让学生讨论第5题,说说怎样根据平均数的意义估计得数范围。
6、小结与课内作业
(1)第4题
提醒学生注意题目要求,将结果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近似数。
(2)第5题
(3)第6题。
主要让学生练习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合理截取商的近似值。
苏教版九年级教案 篇6
一只老雄猫在一座庙宇门口打盹。据说它是一位退休的数学家,平时做事总是心不在焉而且生性懒惰。它的生活除了吃饭外就是偶尔睁开眼睛数数附近有几只苍蝇,然后又回到它沉睡的梦想中去。
有一次,掌管动物寿命长短的造物主特派使者希瓦之神恰巧经过。他看看猫身上所保存的自然优雅体态,妩媚之至,眼睛不禁一亮,虽然它是因为慵懒而形成的体态极为丰腴肥胖,希瓦之神仍然问它:你是谁?会做什么?
老猫懒得连眼皮甚至都没微微睁开一下,嘟哝道:我是一只很有学问的老猫,我很会数数儿。妙极了!你会数到几?唉,还用说吗?我能数到无穷尽!这样的话,让我开开心,为我数数儿吧!朋友,数吧,希瓦之神说道。
猫儿乳长身子身个懒腰,打了个好深好深的呵欠,然后自命不凡地开始念道:一二三四,每多念一个数字,声音就越加模糊不清,快要听不清了。数到了七,猫儿已经半梦半醒,到了九,它干脆打起呼来,回到了甜美的睡梦中。
既然你只会数到九,伟大的瓦希之神下旨道:就赐给你九条命。从此,猫咪们便拥有九次生命。
其实希瓦之神也是一位深思熟虑的哲学家,为此,他沉思良久
苏教版九年级教案 篇7
设计理念: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题的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的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我们注重释放的结果,但我们更应该重视释放的过程。聊天作文是习作教学中一种开放型、发展型的教学活动,能为学生创设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朋友式关系的尝试。他以聊天为手段,以指导习作为目的,通过聊天使学生自觉感悟,产生兴趣,从而轻松落笔,写好作文。
教学目标:
1、比较四幅神情各异的脸蛋图,感受他们分别表达的内心情感。
2、展开联想,从丰富多彩的记忆中选择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写。
3、要把事情写具体,包括把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活动写清楚。
4、准确表达,作到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激发联想,广开言路,展现难忘的回忆。
2、注重细节描写,把事情写具体,富有真情实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铺垫情感
1、师: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见到我高兴吗?来点表示如何?
2、生鼓掌,露出开心的笑脸。
3、师:从大家的掌声中我读出了你们的热情,从开心的笑脸里我明白了大家的高兴。(贴上笑脸图)
人呀,往往会把自己的心情写在脸上,让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情绪。我们就把这神情就做表情。(板书;表情)其实说到表情,它是非常丰富的。你们知道除了喜之外,还有那哪些表情呢?
二、游戏表演观察叙述
1、师:这样吧,大家把想到的表情暂时不说出来,老师要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要请我们班的同学上来表演一个表情。其他同学猜猜是什么,并说出猜出的理由好吗?告诉你,表演逼真是本领,说出原因是水平。大家可要仔细观察了。
2、生表演。其他人猜。师适时指导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指名4人表演)
如:我看到了他的嘴角向两边洌开,露出洁白的牙齿,眉毛也向上舒展、眼睛眯成一条缝。
3、师根据学生的表演适时贴上喜、怒、哀、乐、晕、烦、害羞、怕等图片
三、以点带面广开言路
1、师从大家的描述中真的让我感受到了表情丰富多彩,难怪有人把我们的脸说成是:心情的晴雨表。其实一种表情未必是人的一种心情。就拿哭来说吧,(出示哀图)当你们看到这幅图片时,你能想到哪些成语呢?
2、生说:乐极生悲、喜极而泣、泪流满面、悲痛欲绝、嚎啕大哭、黯然落泪等
3、师:众多成语都说明了哭的不同,那么你们能联系事情来说说他为什么而哭吗?
4、生根据图片猜测,师适时板书总结。(委屈、伤心、感动、后悔、高兴)
5、小结过度:是呀,当我们看到这些字眼时,我们也不禁想到自己。谁没有哭过呢/从我们出世那一刻起,哭就伴随我们成长。虽然有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其实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女孩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是她们常用的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我们哭的故事,不过我要同学们把自己哭的经历详细地说出来,让我们与你共同分享,好吗?先闭上眼睛好好回忆,然后来说咱们老百姓的故事。
6、生说,师指导。重点说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注重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四、发散话题真情记录
1、师;哭声伴随成长,哭声记录回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仅有哭,还有笑,有怒有烦、有爱有恨。每种表情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要细心才能读懂。今天我们就用我们的妙笔来描绘这些故事,好吗?(板书:背后的故事)
2、出示作文要求:习作五:联系表情,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由自己定。
3、拟题指导。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同学们,老师也根据这次习作的要求,老师也拟了一些题,供大家参考。请同学们那出我给大家的作文纸,背面有一些题目。认真读读,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4、给自己的作文拟一个好题目,准备开始习作。老师希望同学在写作时能够作到:一言不发、一心一意、一气呵成。可以作到吗?
5、生动笔成文。师巡视指导
6、总结:文字是真情的流露,事情是经历的见证。同学们当我们在难忘的回忆中发现我们已经成长时,文章便是我们的记载。今天这节课希望留给大家的是你我的情谊,也是我们难忘的回忆。
附;板书
习作五表情背后的故事
委屈
伤心
喜哭后悔
感动
怒哀乐烦高兴
怕晕羞愁
苏教版九年级教案 篇8
在古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烽火连三日,家书抵万金。不难看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带有三或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霄云外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带有三和九的词语。
你知道这些诗句和词语里的三和九是什么意思吗?它们不是三和九这两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多数的意思。那么,三和九为什么能代表多数呢?这是有特殊原因的。
在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春秋末期,有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叫李耳,字伯阳,人们也叫他老聃,后人称他为老子。他是道家的创始人,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他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就是指天、地、人,它的含义当然非常广大。三又生万物,所以,三泛指多数多次。
在古代还有一本书叫《周易》。这本书是周代人们吉凶的占卜之书。这本书中有八种基本图形,为八卦。由和――符号的不同排列组成。以为阳,以――为阴。《周易》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并认为其中的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在八卦中卦象三(三这个数)代表乾,也就是天。卦象三三(六这个数)代表坤,也就是地。把两象重合便为(九这个数),代表乾坤,也就是天地万物。九又属老阳,是最大的阳数;在一到九的基本数中,九也就是最大的数,是数的终了。九代表物之广,阳之极,所以也代表多。
这就是三和九为什么代表多数的原因。知道了三和九在古文中的意思,当再听到有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时,就不会误会为三个人在一起,必定有我的老师了。
苏教版九年级教案 篇9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里?在中国,有许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向往,其中,有一个地方,它山美,水也美,被美誉为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同学们知道它是哪里吗?
1、板书课题:10、九寨沟
2、引导读题并质疑: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如此取名?它是怎样的山沟?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划出文中生字,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
(3)读通顺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按照要求读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一类生字词:
(2)指名读,读准字音并正音,说出每一个生字的音序、结构、部首、查几画和组词。
(3)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4)指读分自然段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正音,评读。
(5)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二类字),提示:注意一些易错字的正确写法。
2、学生练习描红仿影(课文第二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三自然段。
2、说说九寨沟的美丽景色,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九寨沟的美丽景色,并能背诵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教学难点:
说说九寨沟的美丽景色,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听话导入
都说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同学们想不想身临其境,去感受一下这样的美景呢?好的,今天,我就带着大家免费去九寨沟一游好不好?
播放《神奇的九寨》MV。
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待听见鸟叫声方可睁眼。认真感受九寨沟美景,播放一分钟后暂停。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九寨沟美不美?
生:实在太美了!
师:现在,你们知道它美,但不知道它美在哪里,认真学完这一课,你们将会清楚九寨沟美在哪里,都有哪些美景。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九寨沟何以得名,课文第一自然段讲得很清楚,请大家自读第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九寨沟名字的由来。
2、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3、齐读。
4、再读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关键词:神奇、童话世界,并说说自己对这两个词的感觉。
5、指名读两个自然段。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来到这神奇的童话世界,我们将看到什么呢?读读划划第三自然段,并填空。
童话世界:
这里有()的雪峰,
这里有()的湖泊,
这里有()的森林,
这里有()的瀑布。
2、放声读。
苏教版九年级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会背《朝代歌》,并了解历朝历代的一些名人。
2、写好钢笔字。
3、熟记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讲述《水浒传》故事。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1、会背《朝代歌》,并了解历朝历代的一些名人。
2、写好钢笔字。
3、熟记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讲述《水浒传》故事。
5、学写毛笔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⑴导入谈话:任何国家的历史对那个国家的人民都是极为重要的。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学们从小就要了解历史。今天,我们要来学背《朝代歌》。
⑵学生试读《朝代歌》。(不会读的字查字典。)
⑶老师示范读。
⑷这首朝代歌依次包含了哪些朝代?用画出来。想想,哪些是你熟悉的,哪些是你不了解的?
⑸学生交流。教师对学生不熟悉的朝代进行简单介绍,要求学生注意朝代的顺序。
⑹学生自读、互相读、分组读。
⑺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朝代的名人。
⑻学生熟读并背诵。
⒉教学第二部分。
⑴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记住朝代的顺序,让我们把从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里认识的古代名人按朝代填写在表格里吧!指名读题。
⑵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把古代名人的朝代一一对应。
⑶学生试着填表。(看谁填得多,填得对)
⑷师生共同评议。(对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
⑸对自己所了解的名人,你能不能说说他曾为社会作出了哪些贡献?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根据题目,明确要求。
⑵指明本次写的内容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⑶引导学生观察古诗的书写格式,注意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
2、练习。
⑴学生练习描红。
⑵教师根据情况小结。
⑶学生仿写。要求注意行款布局,一气呵成。
3、反馈。
⑴展示写得好的。
⑵相互交流,对自己认为写得不好的予以纠正、重写。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诵读与积累)
1、同学们,关于《水浒传》,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与水浒故事有关的12个词语,读懂背熟了这些词语,你就能知道水浒故事的思想内容了。出示12个词语。
3、学生自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词典或问老师。
4、指名读,正音。
5、交流词语意思。
6、学生自由朗读。
7、同桌练习背诵。
8、集体背。
9、指名背。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偏旁:匕字旁、戈字旁。例字:北、戏。
2、指导。
⑴学生读帖,小结写好匕字旁、戈字旁的要点。
⑵教师范写,讲解北、戏的结构特点和写法。
3、练习。
⑴学生仿照课本来写,教师指导。
⑵学生再次练习,注意基本笔画的位置。
4、反馈。
⑴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⑵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阅读《水浒传》。
2、布置学生选择《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的或使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作为重点阅读,并自己有表情地练说故事。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唱电视剧《水浒传》的插曲。
2、这激昂的曲调将我们带入了水浒城中,武松打虎、杨志卖刀、鲁智深倒拔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等故事不由得浮现在脑海中,许多同学都按耐不住想显显身手,说说他们的故事了。那么,水浒故事擂台赛正式开始。
三、宣布规则
1、四人一组,组内先进行预赛,选拔出代表参加班级擂台赛。
2、讲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单人讲,两人配合以相声形式来讲,合作编成小话剧来讲等。
3、参赛者讲时要声音响亮,举止要大方,要有表情,同时讲完后还要回答台下同学的提问。
4、民主投票评选出本次水浒故事擂台赛的冠军。
四、进行比赛
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讲水浒故事。
2、每组派代表上台讲故事。
3、全班同学评议:故事哪些地方讲得精彩?哪些地方讲得不够好?有没有讲错的地方?
4、反馈。
⑴教师进行简单评议,鼓励为主。
⑵鼓励学生课后给同学、朋友、家人讲。
朝代歌又称:历史朝代歌
其主要是方便记忆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名称的歌谣。其形式多为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儿歌,或顺口溜。
历史朝代歌多是配合着历史朝代年表一同使用。
看了下面的歌诀,感觉太繁杂了,本人自编了一首超短的,大家看看如何:
夏商周兴帝国起,
秦汉三分延六晋,
隋唐五代传二宋,
元明清衰皇朝落.
此处提供几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朝代歌:
第一种(通俗版)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二种(简易版)
歌诀一
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休。
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收。
歌诀二(香港中学生常用简易版本)
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苏教版九年级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步测和目测。
教学要求:
认识步测和目测的作用,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能够用步测和目测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试说一说测量的意义?
测量土地一般用哪些工具?
怎样测定一条直线?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土地的方法以及用工具测量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揭示课题:步测和目测)
(一)、学习步测的方法。
1、测定一步的长度
步测时,必须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是多少。首先要测定一步的长度。
让一名学生在教室迈几步,然后讲清一步的长度指左(右)脚尖至右(左)脚尖的距离。把学生的一步距离用粉笔在地面上画出,即可量出一步的长度。
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由于一个人走一段路,每一步的步长不均匀,这就需要先测量出一步的平均长度。
先用卷尺量出一段距离,再用均匀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用总距离除以步数和就等于一步平均长度。
讲解例1。(课本第87页)
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步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了80步。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先学生试做,后教师讲解:
解法一:
一步平均长度=距离平均步数
(1)求一次平均步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厘米。)
(79+82+81)3=80(步)
(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50800.63(米)
答:平均走一步的长度大约是0.63米。
解法二:
一步平均长度=总距离总步数
503(79+80+81)
=150240
0.63(米)答:(略)
小结:求一步一平均长度,即用所行的距离除以总步数。
3、求两地间的距离。
教师指出:知道了一步的平均长度就可以用步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方法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数一数所走的步数,用一步平均长度乘以步数得两地间距离。
例2:张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0.64米,他从操场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共走了125步。这个操场大约多少米长?
距离=一步平均长度步数
64125=80(米)
答:这个操场大约有80米。
问:为什么这里用大约呢?(步测的数据不精确)
4、练习。
课本做一做
(二)、介绍目测的方法。
1、目测是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练习目测时:
(1)先用测量工具量出一段距离,在每隔10米的地方插上标杆,看看10米、20米、30米的距离各是多远,同时注意不同距离上标杆附近的人和其他物体的大小。
(2)然后去掉标杆,根据确定目标反复练习,目测自己和指定目标之间距离是多少,并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逐步提高目测的准确度。
2、教师总结。
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可用步测和目测。学会步测和目测对目学生活很有帮助。
三、巩固练习。
一块地长60米,小强从地的一头走到加一头,第一次走100步,第二次走98步,第三次走99步,一步平均长度多少米?
小华平均一步长度是0.65米,他家到学校距离是1300米。从学校到家需要走多少步?(得数保留整数)。
四、作业。
苏教版九年级教案 篇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读准生字字音。
2.能说出2、5自然段和3、4自然段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1.指出生字寨的写法,并于赛、塞作区别。
2.请学生质疑,激发兴趣。九寨沟在什么地方?那儿什么样?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词,圈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同时读顺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词,正音。指读长句,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停顿。
3.听范读全文,边听边思考前面质疑的问题。
读后讨论,逐步归纳出三、四自然段的段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分段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
1.练习分段。
2.通过分段初步了解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与3、4两段的关系。
四、细读课文第一段
了解九寨沟位置,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抓住神奇、童话世界从而对九寨沟有个整体印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文介绍了九寨沟的那些景物?
2.能说出课文中描写了哪几种珍稀动物?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练读,整体感知:介绍了九寨沟的那些景物?讨论后再随机板书。再逐句细读,理解问句。
2.认真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观。
3.你看到什么?展开评读讨论,要抓住文中具体的词句,观察图画帮助理解,进行想象,在指导朗读。
雪峰:(高)看图理解直插云霄。告诉学生,峰顶银光闪闪是因为终年积雪不化。
湖泊:(多、清)抓住大大小小、颗颗体会湖泊多。看图理解清澈见底、色彩斑斓。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湖泊分布在沟谷中的景象。
森林:(多)相继理解遍布。
彩池:(多、美)引导学生弄清彩池是怎样形成的(a.池底有彩色石块;b.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湖水中)
瀑布:(错落有致)通过朗读,使学生知道瀑布形成的原因及壮观的景象。
随即理解: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4.指导朗读,把最美的画面展现给大家。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讨论第三自然段学习过程和方法。归纳出示:
a.自由练读,整体感知。
b.逐句朗读,理解词句。
c.想象画面,加深体会。
d.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2.要求学生自己试着提问,帮助大家整体感知第四自然段,课文中描写了哪几种珍稀动物?特点是什么?
3.运用上述方法自学本段。
4.交流自学情况。
5.重点掌握句式:也许也许也许也许。
三、小结
本段主要写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在那里的珍禽异兽。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记住文中生字字形。
2.能仿照第四段写出片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教写生字
1.出示生字,齐读,注意字形。
2.自己设法记忆字形。
3.指导书写易错字,强调关键笔画。
4.学生描红。
二、学习第四段的结构方式,练习说话,进行彷写
1.指读排比句,明白了用了四个也许表示推测,都是在介绍珍稀动物的特点。
2.学习本段方法仿写片断。
三、了解的一段和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1.首尾呼应。
2.起总结、总起作用。从中悟出写作必须谋篇布局,巧妙构思。
四、作业
苏教版九年级教案 篇13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xx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五篇
趣祝福编辑经过反复思考,精心挑选了题目为“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的文章。通常,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需要老师自己花些时间来编写。教案是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必要工具。阅读本文后,您可能会获得新的启示或灵感!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比较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共5课时
2-5的分与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2、3、4、5的分与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比较熟练地掌握数2、3、4、5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卡片、圆片、盘子、桃子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小明带来了几个桃子和两个盘子,他要分给我们几个最听话的小朋友,但他看到我们这么多听话的小朋友不知道该怎样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二、知识探索
1、出示挂图,结合提问: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子里,可以怎样放?
2、教学4的组成,可以分这样几个步骤进行:
(1)让学生把4个桃(可以用4个圆片代替)放在两个盘子里,交流各人的放法,出现多种放法。
(2);带领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分法抽象出4的一种组成,再让学生在小组里按照这样思考,从其他几种分法抽象出4的其他几种组成。
(3)让学生观察4个桃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多种放法,数4分成两部分也有多种分法,体会数的组成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对应着4的每种分法,认识几和几合成4。悟出4可以分成几和几,也就是几和几合起来是4,感受分与合的思想及其辨证统一。
(5)可以用对口令等形式,进行必要的练习。
三、知识应用
1、组织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来学习5的组成。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完成试一试,从活动中得到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5。教学重点放在把5朵花分成两堆后,从一种分法抽象出数5的两种组成,从5分成几和几能知道几和几合成5。
2、想想做做的题目要重视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四、教学总结
五、拓展练习
练习与测试
6-9的分与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4页
教学课时:2课时。
1、第一课时:6、7的分与合以及想想做做的1-4题。
2、第二课时:8、9的分与合以及想想做做的5-8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4、5的分与合,同学们掌握了(通过实物学习数的组成,从数的一种组成能联想出另一种组成等)方法,今天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6-9的组成。
二、教学新知
1、出示挂图,结合提问: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怎样分?
2、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有序地分。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看教材中的插图并按插图动手操作。如:把6个气球分在两个手里,书上画了几幅图?为什么只画三幅?从每幅图里得到6的组成?虚线框里的组成和框左的组成有什么联系?第一组与第二组有什么联系?第二组与第三组呢?
3、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回答、交流,学生能够在学习6的组成中学会有序的操作和有序的记忆。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的学习。
7的分与合让学生一边分圆片,一边想数的组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再组织交流。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序地进行,能不能从7的一种组成在虚线框里写出相应的另一种组成。
在7的分与合都找到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记住这些组成,把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引到有序和联想上。
让学生自己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分,避免重复和遗漏,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掌握7的组成。
2、想想做做要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以对口令等形式巩固已学的数组成。在学习8和9的组成时,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
第7、8题都是巩固8和9的组成的练习。练习以后,可以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能记住8和9的组成。对学生说的方法要尽量肯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记忆。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后练习
10的分与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2-9的分与合,同学们
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10的分与合。
二、知识探索
1、教学10的组成,可以先让学生有序地给珠子涂颜色,再根据每串涂色的结果,有条理地说一说10的组成,并从组成的一种说法,联想出另一种说法。
2、涂色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串已涂了一个红色,思考第二串应涂几个红色,第三、四、五串又应涂几个红色,应从哪边涂起。然后独立有序地涂色,并按涂色的结果依次填写10的组成,再联想相应的另一种说法,完整地认识10的组成。
3、通过图中的涂色过程,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巩固练习
1、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巩固10的组成,体会分与合的思路。让学生用不同的话叙述10的组成,如10可以分成9和1、10去掉9是1、9和1合起来是10、9和1组成10等等。
2、想想做做的3道题目。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堂练习
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已经210的分与合,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数的组成的学习方法。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数的游戏。
二、知识的应用
1、看图提问:把蘑菇放在2个盘子里,可以怎样放?5可以分成几和几?6呢?7呢?
2、蚂蚁公园建了一些房子,要分给蚂蚁娃娃们住,可他们不知道哪两个能住在一起,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看图游戏)
3、卡片游戏:一个小朋友拿一张卡片,其他小朋友拿出两张卡片上的数能合成那张卡片上的数。
4、练习有序:先让学生弄清楚叶子的生长顺序,然后再让学生在叶片上填上数。
5、猜一猜:练习数的组成。游戏时,分两人或三、四人一组,一人心里想好7的一种组成,另一人或两、三人猜,直到猜对为止。还可以猜其他数的组成。
6、填数练习。这题最后填写的7的组成,答案很多,要注意发现、鼓励说的完整、有条理的学生。
7、拼一拼。这一题既可以看着图形找哪两块能拼成一个长方体,也可以从数的组成想。如3和(5)合成8,所以3块要与5块拼。教学中可以把两种思考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的总结
四、能力检测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愉快的周末是一堂实践活动课。安排这堂实践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统计知识,2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几、第几的知识解决问题。教材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周末活动中的五个场景:歌舞组活动、美术组活动、套圈游戏活动、过独木桥、接力赛的活动场面,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另外,教材还让学生根据活动内容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样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意识,在现实生活里捕捉数学问题。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观察、讨论中逐步发展自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3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谁来说说一星期有几天(如学生回答声音响亮又完整,就奖他一颗说话响亮星。)
2是呀!一星期有7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一星期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几(当有学生回答出一星期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六时,教师可再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有可能会说:老师在数的时候,是从星期日开始往后数的,数到最后是星期六,所以一星期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六。教师可作出适当地评价,奖他一颗认真听讲星。)
3讲述:按照历法,星期日是一星期的第一天,安排第一天让小朋友在家休息,是为了小朋友一星期能更好地学习,星期六是一星期的最后一天,今天就是星期六,也就是周末。(教师板书:周末)
4想一想:你在周末时参加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呢
5小朋友的周末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在数学王国里也来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补充板书课题:愉快的周末)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我们来玩掷套圈的游戏。讲述游戏规则:从前往后套中第1个圈得1分,套中第2个圈得2分,套中第3个圈得3分,套中第4个圈得4分,套中第5个圈得5分。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个圈。
3指名说说:这位小朋友一共得了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如果让你来套3个圈,最多能得几分你的3个圈套在哪里(先跟好朋友说,再汇报)
5有一位小朋友一共得了9分,他的3个圈套在哪里(同桌讨论,再交流)
6讲述: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答案。下面,还有4个有趣的活动等着我们呢!请小狗队先去1号场地(歌舞组活动场面)、小猴队去2号场地(美术组活动场面)、小猪队去3号场地(过独木桥活动场面)、小兔队去4号场地(接力赛活动场面),然后依次轮流交换,先请解说员(由班中的优秀生担任,课前已培训)上场,现在就请小组长带着组员出发吧!
三、组内合作,探讨交流
每一个活动场面由解说员解释图意并提出解题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后,组员与组员之间进行探讨、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刚才小朋友都观察得很仔细,讨论得非常热烈。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你们讨论的结果。
2汇报歌舞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1)小组长A在教师的引导下可能会这样汇报: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跳舞的有9人,唱歌的有3人,拉手风琴的有1人,一共有13人。在讨论还可以按什么统计时,我们组每个人都发表了意见,下面我就请他们来说一说。
(2)指定组员说说歌舞组的小朋友还可以按什么来统计。
(3)小结:小朋友统计的方法真多!有些连老师都没有想到。奖你们每人一颗爱发现星。
3汇报美术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1)小组长B在教师的引导下可能会这样汇报:通过我们的讨论,我们知道美术组一共有12人,有4人已画好,还有8人正在画。我们还提出了好多问题,愿意提问题的同学请上来。
(2)组员指着图提出问题,并指名解答。
(3)小结。
4汇报过独木桥场面的讨论结果。
(1)小组长C在教师的引导下可能会这样汇报:我们组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桥上有7人,桥下有4人,一共有11人。已过桥的有3人,还有8人没过桥,我们还有许多发现。
(2)指定组员说说各自的新发现。
(3)小结。
5汇报接力赛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1)小组长D在教师引导下可能会这样汇报:最后,由我来说说我们小组讨论的接力赛活动的情况,我们认为,有3队参加接力赛,一共有15人。关于第几队跑得最快,第几队跑得最慢,我们组的小朋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认为:第一队跑得最快,第三队跑得最慢。还有的同学则认为:第二队跑得最快,第三队跑得最慢。
(2)让学生说说各自的理由。请其他小朋友评一评哪个同学说得对。
(3)小结:刚才你们争论得非常激烈。小朋友以后遇到问题就要这样,敢于争论,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五、全课总结,回归主题
总结:小朋友,在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动动小脑筋,就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所以,小朋友要努力做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这节数学课你们玩得开心吗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总评]
这节课是在周六上午面向教师与学生家长进行的一次公开教学,是我校一年级数学教育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开放式课题研究中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一。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1教室没有了讲台和课桌,留给学生的是广阔而又开放的活动空间。套圈的演习、分组参加各兴趣小组活动,学生遨游于没有课桌的学堂之中,自由!
2教师没有了过多的话语,留给学生的是广泛而又开放的思维时空。教师或是一语激起学生思维的万重浪,或是一语点清学生思维的千层雾,或是一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百种情,或是一语转入学生学习的又一景,过瘾!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是儿童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一些直接经验。比较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人们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比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和比较的意识,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这部分教材的编写有如下一些特点:
1、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进行比较,获得认识。
2、重视比较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理念:
1、在认识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
2、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利于学生进行比较。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1课时比一比
比一比
主备人:授课人:
备课时间:20xx.8.31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比一比:教材第4~6页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把尺子,问:这把尺子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尺子,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教学长短、高矮。
(1)投影出示第4页情境图,提问:
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2)比一比
让学生看图找一找、比一比。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3、练习P4~5。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高的画,矮的画O;重的画,轻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4、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5、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较,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想想做做。
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质疑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七、作业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10以内的个数,理解10以内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010各数。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能区别几个和第几个。了解同样多以及多少的含义,认识符号=、、的含义。
(一)认识15
教学过程: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分类数一数15五个数,接着用算珠表示数量15,对应着出出示数字15,让学生认识并写数。
2、动手操作,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
2、练习:想一想,做一做,14题。
教后记:1通过讲12345的数字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五个数字.
2对于每一个数字的具体含义学生也能够体会.
3对于12345的书写学生则比较难把握.
(二)认识几和第几
一、教学目标:
观察、活动、交流,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个。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1、出示排队买票图,谈话,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
2、数一数有帽子的小男还孩排在第几?无帽子排第几?
2、排第2是谁?第5是谁?
3、游戏:寻找宝物
教师将一个金苹果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1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雪梨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4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钥匙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7个,叫学生寻找
4、游戏: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将孙悟空及各种妖怪的头饰摆成一行,让学生选。
5、游戏(买东西)
将各种要买的东西排成一行,选一选你要买什么东西。
(一)想一想做一做:15题。
(二)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三)本节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学生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教后记:1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2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几和第几说活
3通过三个游戏使学生巩固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三)0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
2、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二、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故事:有四只小白兔去采蘑菇,老大、老二、老三都采得很仔细,老大一下子就采了三朵蘑菇,老二采了二朵蘑菇,老三也采了一朵,老四一去到就捉蜻蜓又捉蝴蝶,兄弟们都采到了蘑菇,只有老四什么也没采到。
(二)创设,探新知:
1、教学例1:思考每个小兔采的磨菇可以用哪一个数表示?强调说明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0与1、2、3一样也是一个数。并强调0就是什么都没有。
2、老四回到家什么也没采到,妈妈严肃的批评了他,妈妈说:做事三心二意是不能够将事做好的。小白兔可后悔了,他想明天去拔萝卜的时候一定要改正三心二意的缺点。第二天,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老四改掉了它的坏毛病。
ⅰ地上一共有多少根萝卜?
ⅱ老四采了几个萝卜?
ⅲ地上还有萝卜吗?用什么表示?
3、学例2及0的写法。
①出示例2图,让学生想、说。
②教写0。
3、教学例3:先让同学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直尺开始的地方是几?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请你从左到右依次谈一谈。
三、多样练习:
1、想一想做一做:14题。
小结。
教学后记:1学生通过有趣的故事比较容易掌握了0所表示的意义。
20的书写顺序小朋友已养成了错误的习惯,比较难改正。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的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从场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入学教育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
谁来数一数?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喜欢玩吗?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呢?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老师猜,小朋友一定非常喜欢到儿童乐园去玩吧。(多媒体课件出示儿童乐园的情境图)
三、自主探索,体验领悟
1.初步感知。
(1)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3)描述: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呀!学玩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提问你数的什么?你是怎样数的?
预设:a我数的是小鸟,我是从上往下数的,一共有6只小鸟。
b我也数的小鸟,我是从下往上数的,一共有6只小鸟。
c我数的是小树,我是从左往右数的,一共有8棵小树。
d我数的也是小树,我是从右往左数的,一共有8棵小树。
教学时出现a教师就提问:有没有不一样的数法?引出b。出现c时提问:有没有不一样的数法?引出d。使学生明白,数的顺序可以从左往右,也可以从右往左,可以从上往下,也可以从下往上。
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3.总结方法
(1)开展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小级讨论后再集体交流。
(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4.按顺序抢答。
(1)据图意找用1、2、3、------10表示的东西有哪些?比一比谁说得好!(多媒体课件同步演示,从主题中逐个抽取出其不意0幅片段图)
(2)自己看着10幅图说图意。
5.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讲述: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如点子,有一个滑梯就用一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
(2)讨论: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出示点子图)
(3)探索: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法个点子来表示?8个点子呢?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
四、巩固深化,再次体验
1.门票游戏。
说明:只要完成每人门票上的题目,就能进入儿童乐园了。
门票上的题目: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
1个小天使、2个南瓜博士、3个茄子老师、4个豌豆、5个蘑菇、6个小萝卜、7个小蕃茄、8枝铅笔、9个苹果、10只香蕉。
过渡:书上的儿童乐园里藏着许许多多的数,我们身边也藏着很多很多的数呢!
2.找数活动
(1)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和小朋友向上藏着多少数?(找到后与朋友交流)
(2)找一找我们学校藏着多少数?(找到后与朋友交流)
过渡:不但在我们身边藏着很多很多数,其它地方也到处充满着数学。
五、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11篇
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绝对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学生们享受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们辛勤准备的教案和课件,所以我们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一份教案和课件。深入思考的教案和精美的课件是教学中非常有效的工具。以下是一些有用的参考建议供您参考!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106页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计算,完成练习二十第5-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加学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教具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如文具盒、橡皮、粉笔盒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第5题。
2、引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更加清楚这样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二、复习体积计算。
1、复习体积的意义。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
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大小相同吗?大小不同就是什么不同?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哪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哪个物体体积最上?
2、复习体积的计算。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形状的体积?
请同学们在课本第106页用字母表示出这样形体的体积教育处公式,一边写一边看每个图形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关系,再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指名学生口答体积计算公式。
提问:这些体积计算公式里,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
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推导出其他体积计算公式的?
(2)归纳柱体体积公式。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学生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明计算体积一般按体积计算公式进行。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第6题。
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判断。
指名学生口答,错误的说法要求说明理由。
2、讨论练习二十第7、8题。
提问:第7题里,沙填在沙坑里后成什么形状?
第8题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说明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7-9题。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2
1.什么叫循环小数? 2.什么是计数单位? 3.什么叫数位?
4.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5.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6.什么叫整除? 7.什么叫质数?10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
8.什么叫合数? 9.什么叫质因数? 10.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11.能被2、3、5整除的数各有什么特征? 12.什么叫偶数?
13.什么叫奇数? 14.什么叫倍数? 15.什么叫约数?
16.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7.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什么叫乘法?什么叫除法?
18.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哪些?
19.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哪些?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哪些?
20.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什么是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2.什么是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什么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3.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4.四则混合运算中,第一级运算有哪些?第二级运算有哪些?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100页的内容复习周长、面积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完成练习十九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周长、面积的意义,以及学过的周长计算的公式,能正确地进行周长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认识了平面封闭图形的特征以后,这节课先复习它们的周长计算。同学们要弄清什么是周长,掌握一些图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复习周长、面积的意义。
1、明确意义,
提问:想一想,一个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什么叫做面积呢?
出示一个正方形后提问:谁能在图上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2、学生练习
(1)请同学们根据第100页上的要求,描出周长和涂出面积部分。
让学生交互检查。
(2)做练习十九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提问:你认为这两组图形说明了什么?
三、复习周长计算
1、巩固计算公式。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公式?
请大家先在第100页上填出这些图形周长计算的公式,再告诉大家各个图形为什么这样算。
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公式。
我们一起来按照刚才说的关系,做练一练。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填充后口答,老师板书。
3、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算式,老师板书,集体订正。
4、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3-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九第2题。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4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7.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2:1=6:
8.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9.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例如:由3:2=6:4可知3×4=2×6;或者由x×1。5=y×1。2可知x:y=1.2:1.5。
10.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例如:3:x=4:8,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则:4x=3×8,解得x=6。
11.正比例和反比例:
(1)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例如:
③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比例,因为:圆的面积÷半径=圆周率和半径的积(不一定)。
⑤每天看的页数一定,总页数和天数成正比例,因为:总页数÷天数=每天看页数(一定)。
(2)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例如:①、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③长方形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因为: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
⑤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烧的天数成反比例,因为:每天烧煤量×天数=煤的总量(一定)。
例如:图上距离2cm,实际距离4km,则比例尺为2cm:4km,最后求得比例尺是1:00。
13.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例如:已知图上距离2cm和比例尺,则实际距离为:2÷1/200000=400000cm=4km。
14.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例如:已知实际距离4km和比例尺1:200000,则图上距离为:400000×1/200000=2(cm)
基本思路:
①假设工作总量为“1”(和总工作量无关);
②假设一个方便的数为工作总量(一般是它们完成工作总量所用时间的最小公倍数),利用上述三个基本关系,可以简单地表示出工作效率及工作时间.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间的两两对应关系。
六年级是备战小升初的最后阶段,学生要归纳和梳理知识点,记清楚概念。另外,通过历年真题的分析能够使得学生整个知识体系得到优化与完善,解题速度和能力得以提升。作为家长,需要做好孩子考前的心理疏导,排查知识和学习状态上的漏洞和不足,有的放矢地及时弥补。
六年级上学期(9~12月):
这一阶段是综合提升的关键阶段。在数学方面,需要对往年择校考题的分析,按考查的知识板块,分专题归纳总结,各个击破。
大致可分为计算部分(从基本的四则运算扩展到综合运算、繁分数运算、常见的简算、定义新运算、循环小数问题等)、图形部分(包括简单的基本平面图形、平面组合图形、简单的立体图形、立体组合图形等)、应用题部分(包括基本应用类型、提高类型等,应用题的种类繁多,在此就不之一举例了)、智巧类问题(这部分主要是涉及奥数知识的一些内容)。
分类的专题,一定要讲练结合,弄清楚知识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切不可死记公式、生套模板。
六年级寒假(1~2月):
这一阶段关键是要提升应考技巧。要按考试题型,逐个类型地掌握答题技巧,在做套题时要让孩子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得分。
六年级下学期(3~4月):
这一阶段就是要做好综合训练,模拟冲刺、查漏补缺、调整状态。知识和技巧都掌握了,接下来就要进行实战演练。通过模拟题和真题演练,提高解题和得分能力,同时也调整孩子的学习状态,增强信心。另外,还要做好面试的准备。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页的整理与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能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分数运算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简便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能运用所学的分数运算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对策:
帮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能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补充一些拓展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一)小学讨论:
1.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举例说明整数的运算律对分数运算同样适用。
3.用分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二)集体交流。
学生交流时,教师适时板书,如运算顺序及运算律等。
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练习
1.口算练习。
学生用1分钟时间完成第87页第1题的口算题,完成后快速核对计算结果,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口算情况。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1)出示:3/410/11+3/41174/7-4/74
提问:这两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交流后明确:这两道题不能用简便方法来做,只能按运算顺序来做。
学生在本子上独立计算,同时指名板演,教师结合学生练习情况进行讲评。
(2)出示:9/4(4/9+16)84(7/12-1/12)
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你打算怎样计算?
交流后明确:这两题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及时讲评。
(3)出示:5/93+4/933/75/18+4/75/18-5/18
提问:这两题又该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运用哪个运算律?
交流后明确:这两题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及时讲评。
(4)出示:3/4[(7/15-1/5)2/3]
提问:一个题目里面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交流后明确: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一般如果看到除法先可以转化为乘法,再进行计算。
三、解决问题练习。
1.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
(1)一件衣服降低了1/6。
生:现价=原价(1-1/6)原价=现价-降低的钱数
提问:1-1/6表示什么?降低的钱数怎样求?
(2)鸡的只数比鸭多1/4。
提问:这里的1/4表示什么?
通过交流明确:鸡的只数=鸭的只数(1+1/4)或鸡的只数=鸭的只数+鸡比鸭多的只数。
(3)果园里有果树960棵,其中梨数的棵熟占5/6,苹果数占1/6,其余的都是桔子树。
请学生自己提一个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自主解答,最后进行交流。
2.补充练习。
(1)某煤矿7月份产煤25万吨,8月份比7月份增产1/5,8月份产煤多少万吨?
(2)某个家庭上月用水450台,本月比上月节约了1/10,本月用水多少吨
(3)某厂有男职工640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7/8,这个厂一共有职工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第87页上第2、3、4题。
课前思考:
孙老师设计的4个层次的四则混合运算,条理清晰,帮助学生理清各种类型的计算策略,建议增加一题(先没有简便情况,在计算过程中又出现有简便计算的情况),作为第5个层次:9/5-(3/415/16+2/7),让学生先判断是否可简便?然后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要先观察题目,看是否有简便计算的情况,如果没有,则按四则混合运算计算,但每做一步都要观察,随时注意是否会出现有简便计算的情况。
解决实际问题时,着重要引导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一般的解题策略:
1、读题,找单位1的量是什么。
2、判断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方法是乘法还是方程或除法。
3、分析分率与所求的问题是否对应,确定是分几步解答。
4、检查验证。(口头)
建议:上面设计的根据关键句写数量关系,可以有两种形式,1、出示数量关系中的部分内容,要求将其填写完整;2、只有关键句,那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来联想,可以想到很多相关的数量关系式,不能仅仅限于分数两步计算题的数量关系,否则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并向学生说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选用合适的数量关系。
课后反思:
实际教学时与课前设计的教案有所不同,如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时,我请学生先观察教材第87页上的第2题的六道题目,选出自己认为能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接着让学生先练习这几题。在未计算之前进行判断时,有一题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议:44/5-4/54,结果在计算后学生们发现这一题不能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由于这几天学校的电子备课系统出了点问题,不能及时上传课前思考和课后反思,所以我未能及时学习到高教导提出的建议,真是有点遗憾。昨天,我已上了这一课,所以上完课后再来看高教导的课前思考,觉得这些建议真不错,如果实行,肯定能提高本课时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还好,下周一我还将上复习课,到时能借鉴一下组内老师的做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内容。
课前思考:
回顾与整理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的简单计算、用分数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等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练习与应用有针对性的安排了四道题,通过练习,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课后反思:
学生在进行回顾与整理,说到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和疑问时,感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数量的分析中存在问题。此时我就按照孙老师的设计出示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再按高教导的建议,让学生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再向学生说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选用合适的数量关系。
在做补充习题时,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用的一般策略。
课后反思:
由于在四则混合计算中,经常提醒学生要注意计算的简便性,所以发现有个别学生将不能简便计算的题目也硬凑成简便计算。究其原因:1、是对运算率的本质还是没有真正弄清楚,对各运算律的结构不清晰;2、没有意识到计算中正确是第一,其次才是计算的灵活性,离开了计算的正确性,灵活性成了沙滩上的楼阁。
在计算中,还发现学生在书写时不注意行距,上下两行挤在一起,连自己都不认得上面的数据是多少了,也造成教师批阅上的误批!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58页例4,练习十一第9~14题。
教材简介:本课是在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时要变除为乘,去乘除数的倒数。本课则是进一步丰富分数除法的内涵,扩展到分数除以分数,并由此统一分数除法的法则。教材意图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得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用一些直观的手段来验证此思路是正确的。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旨在探讨分数除法中的规律(当除数大于1、小于1或等于1时,商相应地小于、大于或等于被除数)的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分数除法统一的运算法则。
3、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觉运用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承前启后。
1、口算。
69(算完指名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
2、师:这两种除法的计算方法好象有一种共同点,大家看出来了吗?(学生交流)
3、师:对,都是化除为乘,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可如果是分数除以分数呢?
(板书:分数除以分数)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迅速唤醒学生的旧知,为知识的迁移创造一种条件。】
二、创设情境,推导算法。
1、出示例4:量杯里有升果汁,茶杯的容量是升。这个量杯里的果汁能倒满几个茶杯?(投影或挂图出示)
(1)指名列式:
(2)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能倒满几个茶杯?(学生发表意见)
可能出现的意见:
A、3杯。(==3)(板书)
师:你是根据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来推算的吧,但我们还不知道这种方法是否适用于分数除以分数。
B、凭感觉好象是3杯。
师:要是有量杯和茶杯就好了,倒一倒就可以知道结果。可现在没有,怎么办呢?能想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第一感觉,是对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鼓励,但又不能只停留在猜测这一层次,要激励学生进一步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以此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科学、合理。】
(3)学生讨论交流。
可能出现的方法:
A、化成整数计算。
升=900毫升升=300毫升900毫升300毫升=3,所以,=3
B、利用分数单位。
里有9个,里有3个,9个是3个的3倍,所以,=3
C、画图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既可以用化归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将新问题转化成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直观的图画来得出结论。我们确信学生有这种能力。教师在倾听学生讨论时可以及时地根据他们的讨论情况相机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对学生提出的有创意的见解要给与充分的褒奖。以此来强化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动机。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信心无疑会得到增强,并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观察比较提出猜测探索验证解决问题这一学习策略。】
(4)总结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这么多好的解决方法,结果真的是3杯。看来,分数除以分数也可以用以前分数除以整数或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来计算。
师:哪位同学能试着说一说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生总结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5)深化方法,加强理解。
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请大家看一看,这三种计算方法是否有一定联系呢?生发表意见。
师:那我们能否把这三种计算方法归纳在一起呢?谁来试试看?
师生共同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板书)(总结时注意提醒学生考虑,除数不包括0)
生齐读算法一遍。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将一个知识寓于完整的系统之中时,更易于学习者去理解记忆、去把握运用。因此,及时地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纳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思维上的提升,越是简洁的东西,越是具有普遍适应性。】
三、练习巩固,掌握算法。
完成第58页练一练1、2两题。
四、总结提升,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一第11题。
先计算,再分别把商与被除数比一比,你能发现什么?
31
引导学生根据除数的情况分类,并总结出规律:
当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
当除数等于1时,商等于被除数;
当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
【设计意图:此内容的安排,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方法运用这一层次,而是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宏观视野,在熟练运用计算方法时,还应注意到结果的变化是有缘由的,也就是一种更高的系统化。】
2、完成练习十一第12题。在○里填上><=。
完成后再引导学生辨析除法与乘法的不同。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部分)和第13题。
六、总结全课。
(略)
附: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分数除以分数
6==3(个)
9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算出普及率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百分数这一单元最后安排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这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以及学生掌握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学习实践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调查本班拥有电话、电脑的家庭数占全班家庭数的百分率,再通过计算出的百分率推算本地区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
教材特点
教材对学生如何活动作了明确的安排。第一步分组登记本组同学装了电话或购买了电脑的家庭;第二步各组整理收集的数据,并报全班汇总;第三步分别计算本班拥有电话和电脑的家庭数各占本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第四步分组讨论:比较电脑、电话的普及率哪一个高,推算本地区电话、电脑的普及率,谈心得体会。
最后,教材还引导学生开展其他的有意义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深入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认识学习数学的用途,增强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百分数问题,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促进计算、分析能力的提高。
过程与方法方面:
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体会选取样本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再利用样本的统计资料分析整体状况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调查实践中培养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结合相关数据,让学生了解到苏州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苏州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之情、建设家乡之志。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理解活动要求;设计制作表格;调查汇总数据。
活动难点:
设计表格;根据本班同学家庭情况推算本地区电话、电脑普及率。
设计理念
1、在教材处理上,合理选取和创生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富有时代性,现实性,挑战性和科学性。使其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贴近孩子们数学素质的发展,更贴近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2、教学模式上,努力营造轻松、快乐、有效的课堂生态。使课堂成为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园地,体验成功的园地。
教学方法
放手活动,突出实践,老师协助,促进思考。
教学过程
1、天地对话引入课题:
观看视频录像,哪位同学知道他们?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情况吗?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8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下表是内容的编排。
计算法则
分数除以整数(例1)
整数除以分数(例2、例3)
分数除以分数(例4)练习十一
实际问题
分数除法应用题(例5)
两步计算/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例6)练习十二
整理与练习
从上面的表格里,可以看到教材在编排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计算内容编排成两段:一是计算法则,二是乘除两步计算。两段之间穿插解决实际问题,留出了巩固法则、形成计算能力的时空。这是考虑到从理解法则到掌握法则需要一段过程,教学应遵循这个规律。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应用计算知识,能起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才能比较轻松地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第二,计算法则的教学编排细致,从分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再到分数除以分数,最后才形成包摄性强的法则。分数除法是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的,转化的方法是乘除数的倒数,例1至例4都教学这样的转化。前两道例题在操作中开展形象思维,体会转化是合理的;后两道例题通过猜想与验证,理解转化是必然的。这样的编排循序渐进,使法则的教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不仅是形成知识技能,还是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策略的载体。
第三,单独编排例题教学应用题。本单元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分数乘法概念的基础上列方程解答的。它与分数乘法应用题,在数量关系上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有许多可以比较、需要区分的内容。由于解法比较特殊以及教学内容比较多,单独编排有利于教学。
一、在图画上分感悟算法。
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是分数除法中比较简单的情况。要从中初步体会,分数除法可以通过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进行计算。为了有利于体会,这两道例题都选择可以操作的素材。
例1呈现了4/5升果汁的图画,让学生在图中分一分,算出结果。一部分学生在直观操作中会看到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5,列出算式4/52=2/5。兔子卡通的思考和这部分学生的想法一致,它的4个1/5平均分成2份清楚地解释了42/5的意思。另一部分学生在直观情境的支持下,从4/5平均分成2份推理,得出就是求4/5的1/2。小鸟卡通把这样的思考用式子的恒等变换表示出来,就是4/52=4/51/2。教学例1要在鼓励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的前提下,突出小鸟卡通的方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感悟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联系,对继续教学分数除法有定向作用。
第55页的试一试计算4/53。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把例1算式的除数2改成3,其实它的计算中有很丰富的思考内容。如果采用43/5这种方法,商的分子不是整数,无论是表示还是化简都很麻烦。如果采用4/51/3这种方法,能很快得到结果。挖掘试一试里的思考内容,教学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算一算,在教材上通过填空得到结果;二是让学生想一想,这里用了兔子卡通的方法还是小鸟的方法,为什么不用另一种算法;三是让学生说一说,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策略与过程,初步学会算法。
例2教学整数除以分数,这里的除数是1/2、1/3、1/4,这些分子都是1的分数。选择这样的除数,便于通过操作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这道例题的教学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在4个橙子可以分给几人的问题情境中引出整数除以分数的算式。先是每人吃2个橙子,求可以分给几人的算式是42。再是每人吃1/2个、1/3个、1/4个,求可以分给几人的数量关系与42相同,通过类比推理,列出41/2、41/3、41/4等算式。第二步看图计算41/2,初步感悟算法。由于每人吃1/2个橙子,因此教材把4个橙子按1/2个、1/2个画,一共画了8个1/2。小猴卡通看图知道可以分给8人,即41/2=8(人)。小鸟卡通看图时想:1个橙子可以分给2人,4个橙子可以分给42=8(人)。41/2和42都是求4个橙子可以分给几人的算式,得数都是8,它们能组成等式41/2=42。教材里的想一想,1/2与2有什么关系在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研究等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化,初步发现整数除以分数可以变成这个整数乘分数的倒数,感受这可能是计算分数除法的策略和方法。因此说,41/2的教学要领是建立等式、研究变化、领悟算法。第三步通过画图操作,计算41/3和41/4。这一步以41/2的活动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在计算41/3时,把代表1个橙子的圆三等分,表示出每人吃1/3个。通过画图看出1个橙子给3人吃,4个橙子给43=12(人)吃。据此写出等式41/3=4(3)。用同样的操作和思考,还能写出等式41/4=4(4)。寻找整数除以分数的算法是例题的教学任务,教材要求学生思考括号里的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引导他们再次感受整数除以分数改写成乘法的关键与要领。
二、验证猜想确认算法。
例3仍然是整数除以分数,它的除数不是几分之一那样的分数,而是几分之几的分数。如果说例2是整数除以分数的特殊情况,那么例3就是一般情况了。例4是分数除以分数,能统摄前面教学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因而更具代表性。编排这两道例题,要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两道例题都有示意图,从图画里看到除法算式的商。例3用一根线条表示4米彩带,其中的每1米都平均分成3份,还涂色表示出1个2/3米。学生就可以在表示4米的线条上数出一共有几个2/3米,得到42/3=6(段)。例4画了量杯的图,看着上面的刻度能够知道9/10里面有3个3/10,9/103/10=3。
两道例题都要验证分数除法可以转化成分数乘法。例1计算分数除以整数,例2计算整数除以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知道分数除法可以变成乘法来计算。例3加强对这种转化的体验,要求学生想一想等式42/3=43/2成立吗?这个等式的出现,源自例1、例2的计算体验,是一个猜想。它是否成立?需要验证。其中左边的42/3=6,在示意图中已经知道。右边的43/2,通过计算得到6。两道算式得数相同,表示等式成立,证实了猜想是正确的。教学例4的时候,学生对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的心向比较明显和强烈了,教材让他们按这样的思路试着算一算,得到与示意图相同的得数,从而确认猜想成立。
两道例题都小结算法。例3从41/2、41/3、41/4和42/3,想想整数除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还可以相对于例1的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体会分数除法变成乘法,应该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例4总结算法的视野比较开阔,要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因此这里可以先小结分数除以分数的算法,再联系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找出这些分数除法在计算时有相同的策略与转化方法。然后用甲数和乙数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准确而简明地表达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三、找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题的关键。
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为什么用方程解答,以及怎样列出方程。体会列方程解的原因,就掌握了这类实际问题的特点。学会了列方程的方法,就把握了解题的关键。教材把这道例题编排在计算教学的后面,就是要突出上述的思想方法。这也是例题只到写出方程为止,把剩下的都留给学生的原因。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步骤。解答分数应用题,要抓住分数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小熊卡通提出的大瓶和小瓶的果汁量有什么关系,是引导学生仔细领会小瓶的果汁量是大瓶的2/3的含义。联系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个概念,写出数量关系式。在大瓶的果汁量2/3=小瓶的果汁量的上面,小瓶果汁量已知,求大瓶的果汁量,显然可以列方程解答。
理解这段教材,要注意可以列方程解是分析数量关系的结果。是通过在等量关系式上落实已知与未知后作出的决策。教学要详尽地展开分析分数的意义得出等量关系选择解题方法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想,学会这样的思考。
试一试和练习十二第1题,都要求学生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再解答。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起始阶段,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必要的。能进一步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要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在基本掌握了思考的要领和方法之后,只要把数量关系式想在脑中,没有必须写出来的规定。
在练习十二里还安排了第三、四单元教学的分数应用题的对比练习,如第7、8题。对比既要比不同,准确地区分它们,也要比相同,在本质上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相同都表现在数量关系式上,即都要抓住分数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而且都可以表示成数量关系式。不同也表现在数量关系式上。第三单元教学的分数应用题,已知条件都在数量关系式的左边,关系式右边的数量是要求的问题,因此根据数量关系式就能列出算式;第四单元教学的分数应用题,已知条件不集中在数量关系式的一边,而是分散在两边,要求的问题也不在数量关系式的右边,所以列方程解答比较方便。以第7题为例。
我们的教学历来十分重视区别不同的分数应用题,过去把两类应用题对立起来,过分强调区别,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新教材在数量关系上求同存异,组织两类应用题的知识结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处理两类应用题的关系,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肯定和赞赏。
四、计算两步式题巩固分数除法法则。
例6是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分数乘除混合或连除计算。例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两种解法都先分步解,其中有一步是分数乘法,另一步是分数除法。分步解答能够让学生明白,在计算分数除法时,要乘除数的倒数,在计算分数乘法时,不应这样做。这对计算综合式是十分有用的。另外,先分步解答还能降低列出综合算式的难度。
列出的两道综合算式,教材已经计算了一道。示范了计算分数乘除混合式题,一般先转化成分数连乘,再约分、相乘。突出了只能把算式里的除法变成乘除数的倒数。教材把另一道综合算式留给学生计算。计算前应该想一想,怎样把这个分数乘除混合的算式变成分数连乘的算式。计算后应该比一比,两道综合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进一步突出计算的策略和转化的方法。
在计算乘除混合式题时得到的体验会迁移到分数连除里去。教材在试一试之后让学生说说,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样计算,促进迁移,发展认知结构,并在练一练中得到巩固。练一练的两道题分别是乘除混合和分数连除计算,在计算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辨辨左题里的除数与乘数,比比右题里的整数与分数,说说计算的体会,使计算的思路更清楚、牢固,计算的技能更扎实、灵活。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9
教学内容:第34-35页第6-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探索与实践中进一步发现数学中的一些规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回顾
1、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怎样求它们的表面积?怎样求它们的体积?
学生回忆,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整理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主要是:长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及体积计算方法)
2、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有何相同之处?
二、运用练习
1、选择题
(1)当一个圆柱的底面()和高相等时,展开这个圆柱的侧面,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
A、直径B、半径C、周长
(2)一个圆柱体有()个面。
A、2B、3C、4
(3)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体积的比是1:1圆柱与圆锥的高的比是()
A、1:1B、3:1C、1:3
(4)圆柱的底面半径是rh
A、2pair的平方+2pairhB、2pair的平方+pairhC、pair的平方+2pairh
2、指导理解第34页上第6题。
(1)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纸盒的长宽高分别是怎样得到的?
(3)怎样求第3个问题?
3、指导理解第35页上第7题。
(1)先引导学生分析条件。
(2)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有余力的学生用两种方法完成。
(3)组织交流校对。理解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三、探索与实践
1、指导理解第35页上第8题。
学生按要求操作,再比较,找发现的规律:容量比体积小。
2、指导理解第35页上第9题。
理解不同的卷法,教师提供数据(长12。56厘米,宽6。28厘米),学生分别计算这两种卷法得到的体积。
3、补充:
沿着一个长12。56厘米、宽9。42厘米的长方形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可以得到()什么图形?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怎样旋转体积最大?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运用等积变换的方法,以及联系某种物质的比重,通过测量相应物体的质量,计算其体积的方法,来测量和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测量的步骤,注意测量过程中的细节。体会测量中发现的规律的实质含义。
教学准备:
(1)圆柱体的玻璃容器1个,土豆1个,大小不同的铁块3块,天平1架。
(2)学生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一个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和一个棱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半径为30厘米的圆柱体,圆柱体的高是多少厘米?
2、将3个不规则的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为20厘米、高为30厘米的圆柱体,那么这3个不规则铁块的体积一共有多少立方厘米?
二、动手测量
(一)测量土豆的体积
1、提问:怎样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
2、组织交流测量方法与测量步骤。
(1)准备好相应器材。
(2)测量圆柱体容器底面直径,计算底面积。
(3)在圆柱体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量出水的高度。
(4)把土豆完全浸入容器中的水里,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
(5)计算水的体积。
3、按要求测量土豆体积。
小组合作完成。
4、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三、测量铁块的体积
1、先让学生用测量土豆的方法测量前两个不规则铁块的体积。
2、在天平上称出它们的质量。
3、引导学生把数据填在书上第37页上的表格中,并计算出比值。
四、应用知识,求出第三块铁块的体积。
1、提问: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交流:用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根据上面2块铁块的体积与质量的体积比,你能计算出第3块铁块的体积吗?
你是怎样想的?
五、介绍你知道吗
课前思考:
本课时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有两次实验,一是测量不规则物体土豆的体积;二是测量不规则物体铁块的体积。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理解等积变换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两次活动之前,我们都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和讨论:实验该如何进行?每一步的操作该如何进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小组成员又怎样有效合作------等问题。而为了保证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前准备工作仍需充分,特别是要准备好活动所用的物品,如土豆、铁块、天平、圆柱形玻璃容器等。这些准备工作要做得细致些,考虑周全些。要让活动有序开展,学生小组合作中的分工很重要,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确定好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活动时不会因为其他一些因素干扰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毕竟活动后的思考、讨论、交流也是本课时的重点。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整节课的节奏,提高活动有效性。
课前思考: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包涵的内容很丰富,是一堂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课。但是这样的课最大的困难就是全班性的操作活动,既要准备充分,又要注意准确性。
课前布置学生先提前预习,并提出要准备哪些材料和用具,接着布置在家里自己用一个圆柱的器皿试着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比如:土豆、梨、苹果、萝卜),同时布置有铁块的带一个铁块过来。测量铁块有两重意义,一是测量出体积,二是要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因为这个比值是个科学固定的数据,所以在测量时更要注意准确性。
课前思考: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而言会很高,但是课堂纪律也得维持好。课前得布置学生预习,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里做实验,正如各位老师所说的,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
在这个活动课上我打算把练习与测试中的题目让学生结合起来一起完成。
课后反思:
本节课原本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两次测量活动,而且这两次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昨天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之一是回家准备一个土豆和一个小铁块。我去了科学老师处借了烧杯、天平。借烧杯的用意是便于学生计算,我将第一次测量土豆体积时教材提供的表格进行了修改,课中,我请学生思考:我们使用烧杯来测量土豆的体积,那么需要收集哪些信息,表格又该如何设计。经过学生的思考后达成了共识,认为只需收集两项数据,即放入土豆前水的体积和放入土豆后水的体积,最后根据这两项数据计算出土豆的体积。接着,我快速地给学生分组,并关照学生测量活动中的几点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们开展了活动。应该说这样的活动效果是比较好的,学生能体会到测量不规则物体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以及能进一步理解土豆的体积就是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最后,我又组织学生们练习了沈老师上一节课中补充的几道解决问题,其中有几题与测量土豆体积相关,学生们有了这一次活动后解决问题时基本没有障碍。看来,测量活动还是有效果的,达到了预期目标。
很遗憾的是,学生们和我都一时无法找到小铁块,所以第二个测量活动无法开展。看来,只能留待他们进入初中学习物理时再作研究。
课后反思:
这堂活动课是忙碌的一节课,也让我体会到了科学老师的不容易,光是准备一些相关的器材,我就跑了4次科学实验室,一会忘这一会忘那的。听了科学老师的建议,我把量杯改成了量筒,把土豆的体积切小了点,因为量筒的数据比较精确些。
当我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土豆的体积时,很多学生都认为按书上的表格计算比较麻烦,只要量出放入土豆前水的体积和放入土豆后水的体积即可。
我也没有找到小铁块,所以用了砝码代替,但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误差,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还告诉学生这个比值就是我们以后要学的密度,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知道一下。虽然这节活动课没有预想的顺利,但是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这个活动还是有效果的。
最后我安排学生完成了练习与测试的2题:
有两个同样材质的零件,一个零件重1068克,体积是120立方厘米。另一个零件重756.5克,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主要是为了巩固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这一结论。但是从学生做下来的情况看,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关键是平时缺乏这类题目的练习。
课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先向学生提出测量土豆体积这一问题,讨论测量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教材所采用的方法的合理性。再出示量杯,说说还有什么方法。
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操作能力混合编组,每组选一个组长。在宣布实验任务后组员们便积极行动起来。大部分学生是选用量杯直接测量出土豆的体积,用放入后水的体积减放入前水的体积,也有少数同学用自己所带的容器按书上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能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交流后,全班交流研究成果。
通过实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至于第二个实验,我是让学生计算两块土豆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体会到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课后反思:
很感谢潘老师上传的内容,学习过了。文中老师的敬业精神真得好好学习!
今天在周庄小学也听了测量物体一课,对于活动型的内容,由于存在准备工作麻烦,操作活动烦琐,课堂组织难,实验结果精确性差等问题,所以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不是很重视。但今天这一课我想很多老师都是精心准备进行测量的,至少第一个测量过程是肯定完成的,因为在平时的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常出现类似的问题,直观的测量活动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好策略,所以估计老师们都很重视。但对孙老师和沈老师提出的只要记录两个放入前与放入后的体积的数据,我有不同看法。如果使用的容器是量杯或者量筒,是可以直接看量杯或量筒中的水的体积比较,但如果使用的是一般的圆柱体的容器呢?此时必须要测量容器底面直径、放入前水面高度与放入后的水面高度,再通过这3个数据计算放入物的体积,计算思路有两种,方法一是分别计算两次的体积,再计算体积差即可;方法二是用底面积乘上升的水的高度,且方法二计算过程简便。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复习各种计量单位和进率,完成练习十七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加深理解或掌握各类量相邻计量单位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要接触各种量,进行各种量的计量,便如长度、重量、时间等等。每种量都有它的计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量的计量。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我们所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板书:量的计量单位)更加认识这些计量单位的大小及同一类计量单位相互间进率。(板书:进率)
二、整理计量单位。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量的计量?
2、复习长度、面积和体积。
(1)让学生看第102页图示,说说各是哪种量的计量单位,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长度是指什么,它有哪些计量单位?请同学们比划一下或说明这些长度单位的大小。
什么叫面积?面积的计量单位你知道有哪些?请同学们依次用手势比划或说明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
什么叫体积,有哪些计量单位?怎样的正方体是1立方米?谁来用手势比划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容积与体积有什么区别?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与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2)复习进率。
让学生填写第88-89页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进率。
提问:你能发现长度、面积和体积相邻计量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3)组织做练一练第1-3题。
让学生先画一画或做一做,再在()里填数。
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3、复习重量
(1)提问:计量物体轻重的是什么量?
请同学们在第89页上从大到小填写出学过的重量单位和进率。
提问单位和进率,老师板书计量单位。
(2)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称哪些物体重量一般要用克?请你举出例子。
你能举例说说1吨的重量吗?
4、复习时间。
(1)提问:时间的单位有哪些?
请同学们在第89页上填表进而的时间进率。
小黑板出示表格,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2)让学生看想一想的问题,然后指名口答。
(3)做练一练第5题。
指名学生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口答订正。
2、做练习十七第2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口答。
3、做练习十七第3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
4、做练习十七第4题。
指名学生口答
四、回顾复习内容
这节课复习了量的计量,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各类量的计量单位,想一想各个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和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为复习名数与名数的换算做好准备。
五、作业:练习十七第5题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六篇
编辑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整合这篇“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感谢您的支持,希望您能够收藏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最新的资讯。教案和课件是老师需要仔细准备的东西,这就需要老师自己好好去准备教案和课件。教学的所有环节都需要教案的支持。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1)
第七课时
复习目标:
1、综合修改病句。
复习内容:
1、出示病句:
(1)桑兰是海内外人士敬佩的。
(2)我们要不断新的知识。
(3)艰难地向高峰攀登。
(4)我决心改掉作业马虎。
(5)他把小女孩一口气背到了医院。
(6)我们把教室里的打扫得整整齐齐。
(7)宽敞的草原是牛马的乐园。
(8)这是两个四(2)班的同学做的好事。
(9)海峡两岸人民都愿望着祖国早日统一。
(10)听了校长的报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11)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克服了错误。
(12)大家积极体育活动。
(13)商场里有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儿童玩具。
(14)一小时后,我们到达了。
(15)妈妈说明天可能不一定下雨。
(16)我们要专心致志老师讲课。
(17)李方详细地检查了作业。
(18)我接受了老师的批评,但是我犯了错误。
(19)森林里,小兔的房子造得坚固结实。
(20)李川特别喜欢踢足球和排球。
(21)花园里的花很美丽极了!
(22)语文这门功课对我很感兴趣。
(23)书架上各种各样的摆着图书。
(24)老师讲的知识,我基本上全懂了。
(25)爱迪生试制电灯,不知多少次做了实验。
(26)我在公园里看到奇异的一种花草。
(27)我断定这个好主意可能是聪聪想出来的。
2、复习我们学过哪些形式的病句。
3、回忆分别应该用什么修改符号。
4、试着修改。
5、全班校对,同桌互批。
6、师重点指导易错的题目。
7、生对调订正。
8、师批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拍、冬、有、个、叫、家、起7个生字;认识提手旁、口字旁、走字旁;理解下课大家一起等词语;能用有说一句话。
2、会正确朗读课文。
3、知道下课要跟大家一起玩,跟同学友好相处。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课文了解大意,看图说图意,学习生字拍及提手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熟字:皮、下、了、大、你、我、月、云、米及宝盖头。
2、指名认读音节:dingyouqiujiaowanzhenkuai。
二、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事物皮球,问:你会拍皮球吗?(出示课题)让学生读题,教师正音。
2、指导学习拍,教学新偏旁ti手pang。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学,并分析、识记字形拍。强调偏旁表义。
三、看图说话。
1、图上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玩得怎么样?
2、你知道这个皮球是谁的吗?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名按课文顺序读带有拼音的字,读得好的同学可以做小老师来领读。
3、重点正音:拍、冬、叫、真、快。
4、指名试读课文。
5、教师范读、领读。
五、书写练习。
拍:应注意左窄右宽,提手旁应略写长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意思,知道自己是小学生,应和同学和睦相处,一起活动。
2、学习生字冬、有、个、叫、家、起及口字旁、走字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生字词:拍、皮球、有、个及提手旁。
2、指名书空:拍
3、指名朗读课文。
二、朗读、理解课文,再学字词。
1、皮球是谁的?你怎么知道?
练习读第1句。有个就是有一个的意思。
2、下课了,冬冬是怎么玩皮球的?
叫大家一起拍皮球,谁能学着冬冬的样子叫一叫?(教师拿出一皮球,让学生演示。)
练习读第2句。一起要读重音。
3、指名读第3句。读后问:谁能学着他们的样子来拍拍皮球?(指名两人,一人拍一下,教师引导学生齐读:你拍一,我拍一,你拍二,我拍二。)
练习朗读,可读得轻松愉快些。
4、他们玩的怎么样?
快乐是什么意思?真快乐呢?一个人玩有这样快乐吗?为什么?
指导朗读,注意真要读得重些,读出非常快乐的语气。
齐读全文,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三、指导自学,分析识记字形。
1、出示新偏旁:
口口字png。
走走字png。它与我们学过的走有什么不一样?(一捺特长,要能托住上面的字。)
2、教给方法,指导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学习生字的方法是:
认:一个一个地看田字格的字,问自己认不认识,不认识的再到课文中去找拼音,多读几遍。
想:这个字怎么写?怎么记住它?
看:笔画、笔顺可看课堂作业,难写的字多书空几遍。
3、师生共同分析、识记字形。
你学会了哪一个字,是怎么学的?请你告诉大家。(学生说,教师板书。)
冬:可指名学生上来板书,注意下面两点要竖排,不能横排。
有:第二笔撇应写得略长些,月的第二笔横折钩应从横中线写起。
个:书写时应注意在正中位置。
家、起:可让学生说笔画、笔顺,教师放大写,并让学生数数有几画。
四、书写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生字词和新偏旁。
2、口头组词。
3、听写。
二、朗读课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3)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⒉懂得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体会小女孩的一片爱心。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花瓣飘香》。同学们看了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的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红艳艳不知所措惶恐懂事阳台
⒉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小屋清晨惶恐红艳艳阳台花丛懂事舍不得
⑵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花丛舍不得。
⑶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⑷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三、读讲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这一丛月季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谁会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描红。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第2-11自然段
1、自由读第2-11自然段,说说这部分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几个人物,主要写谁。(板书:小女孩、我)
2、我是怎样发现这件事的呢?(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摘花瓣)
⑴、读这一自然段时,你注意到哪些词?在这些词下面加上着重号。(教师引导学生在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下面加上着重号)
⑵想一想:从这几个词语中你的头脑中会看出小女孩对花怎样?
⑶谁会读这一句?
⑷读了这一句,你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小女孩为什么摘花瓣?)
3、过渡:课文中的我同样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因此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摘花瓣时叫住了她。(指名读第3自然段)
让学生仿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在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并围绕这些词语提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4、我叫住了小女孩,同小女孩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注意对话的语气,并在表示提示语气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
5、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引导学生在语气上进行评议。
⑴轻轻的问说明我并没有责备小女孩,只有感到不明白,想弄清楚原因。
⑵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说明小女孩只摘了花瓣,自己也觉得左得不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解放军,冬天不怕冷,养成按时起床。按时到校的习惯。
2.学会7个生字:冷、就、怕、出、长、当、也;学会新偏旁:冫(两点水)、忄(竖心旁);掌握早上、一大早、长大、马上等词语。会用也说话。
3.能正确朗读课文,学会读对话。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懂得小学生学习解放军,从小不娇气的道理,养成按时起床。上学的良好习惯。
2.学会7个生字。
3.学习练读对话。
教学难点:
1.补说也字句。
2.理解就用在句子中以加强语气;比较早上和一大早的词意。
3.三点水与两点水偏旁的区分。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学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7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
3.学习课文第一句话,理解早上、不肯等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人课题。
1、小朋友,在练习五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冬冬是个能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孩子。现在,天冷了,丁丁是怎么样的孩子呢?我们来学习课文17不怕冷。(读题)
2、学习题目中的两个生字:怕。冷,同时学习两个偏旁,出示:两点水(冫)、竖心旁(忄)。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2、按要求自学。①读课文,拼读生字;②结合课文想想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卡片认读生字,注意正音。
②找出合体字,独体字。
③读带读字组成的词:不肯。起床、解放军、叔叔。
④扮出课文有几句话,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一句话。
1、请愿意读这句话的小朋友起立读。
2、讨论: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丁了不肯起床?(看图)丁丁早上为什么不肯起床?
3、试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4、说话练习。出示:天冷了,。让学生练习把句子补充完整。
5、指导朗读,注意读冷和不肯时加重语气。
四、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1、示卡读生字,重点是怕、冷两个字。
2、书写指导。怕和冷同是左右结构,同时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想办法记字形。
3、老师在田字格范写。
4、学生书写:写几遍由学生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H句话,知道丁丁冬天也不怕冷早上马上起床。
2.掌握一大早。出操、马上等词语意思。
3.学习读对话。会抄写就、出、长、当、也这几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朗读第1句,说说句意。
二、学习第2句话
1、自己读读这句话,找一找:妈妈见丁了不肯起床是怎么说的?用划出这句话。
2、反馈划出的句子,读一读,认识双引号,并告诉学生双引号里的句子就是这个人说的话。
3、说说一大早与早上有什么不同。
解放军叔叔不怕冷,一大早出操了。
4、比较句子:解放军叔叔不怕冷,一大早就出操了。
5、朗读体会就字在句中加强了语气。
三、学习丁丁说的话。
1、听了妈妈的话,丁丁怎么说的?用划出来。
2、丁丁说的话有几句?你怎么知道的?
3、说一说:丁丁的话是什么意思?
4、比较句子,体会也的用法。
解放军叔叔不怕冷,我不怕冷。
解放军叔叔不怕冷,我也不怕冷。
5、朗读体会也的意思,知道表示后者和前者意思相同时要用上也。
6、句式训练,用也说话。
你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牛爱吃草,马()。
我有一个苹果,他()。
丁丁爱听故事,冬冬()。
(),()也()。
四、分角色朗读对话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例文,了解日记就是记一天中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或记下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体会。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发现,做生活的有心人。
3、通过例文的学习掌握日记的一般格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记的内容
难点:掌握日记的一般格式。
教学准备:留心观察一天中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或记下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文,激发写日记的兴趣。
1、回忆近阶段自己参加的活动、做过的事(学校的运动会、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生想一想,如果过了很长时间来问你,你能想起来吗?怎样才能保存自己的记忆呢?从而让学生产生写日记的需要,激发学习写日记的兴趣和愿望。
2、讨论:怎样写好日记呢?
3、指名学生交流介绍。
二、例文引路,感悟写日记的方法。
1、自由读例文,讨论:这篇日记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你知道怎样写日记吗?老师向学生推荐一些日记,加以点拨。
(1)日记的格式:
日记的第一行要写上几月几日、星期几以及天气情况,然后写正文。日记一般不用加标题。
(2)日记的内容:
写日记就是记下一天中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也可以记下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收获、体会。例如:读了什么书,听了什么故事,自己有什么想法,参加了什么活动?还可以写自然界中的风霜雨雪、日月星辰、花鸟虫鱼
(3)学生感悟:
写日记可以不拘形式,自由地写,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
(4)日记的基本要求:
真实、明白、通顺。但要注意这不等于流水帐。
三、自主交流,学习写日记方法。
1、再读例文,讨论:写我捉鱼时哪些地方写得具体、有趣?让学生选读例文。
(1)从先再没想到谁知写出了抓鱼的经过;
(2)从机灵、费了九牛二虎的颈、一挺身、滑到等词语感受到鱼的机灵;
(3)从水溅了我一头一脸,哭笑不得感受到抓鱼的乐趣。
2、学生再读例文,寻找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激发兴趣,寻找可以写的内容
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可以写的内容。
2、同学之间交流启发,看谁的内容有意思,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五、练习写作文草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一天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选择一件最有意思的事,仿照例文写日记。
2、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并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3、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真实、明白、通顺地记录一天的所见所闻。
难点:对日记的内容有所选择。
教学准备:部分日记。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集体评议。
1、四人一组交流自己所选择的内容,围绕内容说说事情的经过和具体细节,大家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2、推荐一个代表上台交流,师生共同点评,进一步明确要求。
3、同桌之间交换习作,互批互改,教师参与讨论。
4、大家仿照例文的格式把自己选择有意思的事记下来,写成日记。老师巡视,加强个别辅导。
二、修改誊写。
1、交流学生的习作:写好后读给所写的好朋友听,让他提出修改意见。
2、学生自己修改誊写。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做生活的有心人。
2、写出自己的发现,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3、展开联想,生动形象地介绍,比比谁写的发现最有趣。
4、鼓励学生为自己的作文画插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出自己的发现,要把话说清楚,让人听明白。
难点:展开联想,生动形象地介绍自己的发现。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用课余时间在草丛、树林、池塘甚至泥土里去观察、去发现。
2、学生准备画图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人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只要用心去观察生活,你时时处处都会有新的发现。
2、讨论:你在哪儿发现了什么?
3、指名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新发现。
二、例文引路
1、刘常宁同学在小河边玩耍时,发现了话多让他喜欢的东西。大家想知道吗?
2、范读《小草中的发现》问:刘常宁同学发现了什么?(蚂蚁建新家、甲虫)
3、引导发现:刘常宁同学是怎样写出我的发现的?
①那土一粒粒的,像细细的沙。
②它是深褐色的,头上顶着两根长长的须,像电视机上的天线。
③它不停地动着,大概是想接收春天的信息吧!
4、教师指导:他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还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写得真有意思。
三、自主交流,集体评议
1、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要把话说清楚,可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并能适当地展开联想。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介绍语言是否清楚,表达是否准确、生动。
四、学生习作
1、学生练习写稿,老师巡视指导。
2、同桌之间交换习作,互批互改,教师参与讨论。
五、配画插图
1、为自己写的作文画张插图,一定会为作文增色不少。
2、把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参加我的发现信息发布会。
苏教版数学课件合集13篇
苏教版数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要到一座美丽的森林去旅游,请同学们做好准备,让我们一起出发。
二、玩中学。
1、森林食品店。
(1)同桌之间进行游戏,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2)明确游戏规则。
(3)根据游戏规则,同桌之间开始游戏。
学生可以先解决“我要买松果和蘑菇,需要多少元?”和“30元能买哪些商品?”这两个问题加以解决。教师在游戏中起到裁判员的作用。
2、纪念品商店。
同桌互换角色继续进行游戏。游戏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三、学中做。
1、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走进生活寻找小数,可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的独特的发现。
四、做中得。
1、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的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2、记录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把自己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可以用数学日记记下自己的感受及节省开支的建议。
3、数学活动,从5元、2元、1元、1元、5角、2角、2角、2角、1角的人民币里拿出7、6元,有几种拿法?
五、总结。
苏教版数学课件(篇2)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大板块。下面我来详细的说一说各个板块:
一、 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乘法部分的第二课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教材安排主要是呈现一个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思考和解题的策略。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之基本相同,所以,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思路是: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境和事物,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和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学习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决策略。 因此,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连续进位的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迁移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遵循生活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有扶有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根据此特点,我想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
一、基本练习:复习所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为学生向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迁移做好准备。
二、激情导入、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2、学习例题
3、学习“试一试”
4、讨论: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所以我有扶有放,使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全过程。我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并参与他们的讨论,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合理的想法,给予肯定、鼓励和扶持]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但练习不等于机械地作出某一种重复的反映,练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富有成效的,并且能让学生感到有乐趣的。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三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形式多样性、内容趣味性。主要安排以下练习:(1)基本性计算练习。(2)应用知识练习。(3)思维拓展练习。在练习中分别运用了“啄木鸟诊所”“口算接龙”、“我当售票员”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练习热情.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掌握重点,这样,既能强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应用的技能,更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拓展的空间。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 这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拨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地发展。
苏教版数学课件(篇3)
教学内容:P707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
2、想想做做2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想想做做4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
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评讲。
6、想想做做6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
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苏教版数学课件(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第62页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谈话:假日里,人们总会把街头打扮得格外漂亮,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出示例1的场景图),和同组同学说说图上有些什么,它们各是怎么摆放的?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
2.反馈:
(1)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摆放的?
(2)你是从哪边看起的?
(3)从左边起,彩灯每三盏一组,每组第一盏是红色的,第二盏是紫色的,第三盏是绿色的。接下去呢?
(4)彩旗是怎么摆放的?(从左边起,彩旗每四面一组,第一、二面是红色,第三、四面是黄色,每组都是这样摆的)
(5)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它们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的。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提出问题:你在图上看到什么?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你是从哪边看起的?你发现了什么等等,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较好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愿望。]
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盆花是几盆一组摆放的?照这样的规律,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
先想一想,再在练习本上把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能想出几种就写几种。
学生独立思考,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盆花的排列规律。
2.全班交流。
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1)画图的策略:○●○●○●○●○●○●○●○(○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花是蓝花。
提问:一共画了多少个圆?第15朵是什么颜色的花?
(2)列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15是奇数,所以第15盆花是蓝花。
提问:当盆数是奇数时,都是什么颜色的花?当盆数是偶数时,都是什么颜色的花?
追问:根据这一规律,你知道第21盆花是什么颜色?第28盆、第34盆、第95盆呢?为什么?
(3)计算的策略:152=7(组)1(盆),15盆花摆了7组还余1盆,余下的1盆是一组的第一盆,所以是蓝花。
提问:为什么可以用15除以2?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花是蓝花呢?
谈话:同学们想出多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比较一下,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略)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大部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再组织小组交流。这样,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机会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有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交流的空间,帮助学生体会每一种方法的优劣,促使学生自觉实现方法的优化。]
三、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谈话:接下来我们看彩灯,照上面那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同学们在本子上做一做,看谁做得快。
学生独立练习后汇报。
提问:为什么要用17除以3?
提问:怎样根据余数2确定第17盏彩灯是紫色的?(学生回答后,动画演示一组3盏彩灯)
提问:第24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呢?你能算一算吗?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怎样判断的?
小结:24除以3正好除尽,第24盏是一组的最后一个,所以是绿色的。
提问:第24盏是一组的最后一盏,那么你知道第27盏是什么颜色吗?第30盏呢?接下去还有哪些是绿色的?(板书:24、27、30、33、36)
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些数,相邻两数都相差几?为什么相差3的数是同一种颜色呢?
2.出示试一试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
提问:照这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21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第23面呢?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图想一想:余数是几的时候是红旗?为什么?什么情况下是黄旗?
小结:在这里,余数是1、2,它对应的就是每组中的第1面、第2面彩旗,是红旗。余数是3及没有余数,它对应的就是每组中的第3面、第4面彩旗,是黄旗。用计算的方法判断,只要看余数就可以了。
[评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观察、思考、归纳的方法,并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研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教师按一定的规律摆棋子。
提问:从左边摆起,照这样排下去,第22枚是白子还是黑子?
出示活动要求:
(1)一个同学按一定规律摆棋子,其他同学找规律,并且很快说出第25枚棋子是白子还是黑子。
(2)每人摆一次,从1号同学开始。
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组活动。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至少要摆几组才能让同学看出你是按什么规律摆的?
2.练一练第2题。
提问:第18颗珠是什么颜色,为什么?第24颗呢?
提问:第24颗是红色,你能很快说出下面这些珠哪些也是红色的吗?你是怎么想的?
提问:第18颗是黄色,接下去第几颗也是黄色?
[评析:教师设计的摆棋子的活动,把巩固练习巧妙地融入游戏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愉快地学习,不仅再次体验了周期现象的规律,实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还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些事物按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的现象,其实在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比如一年四季,就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交替更换的。你能举些例子说说这样的现象吗?
学生全班交流。
[评析: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简单周期现象,使学生更充分地体验周期现象的规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现象中常常蕴含着有趣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六、课外练习
1.按照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
(1)△○□△○□△○□()
(2)○○○□○○○□()
(3)△△△○○△△△○○()
2.完成练习十第1题。
3.小明的生日是12月20日,今年他的生日是星期二,他很想知道明年星期几过生日,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苏教版数学课件(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并学会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来自___,那你们知道刘老师来自哪里吗?(不知道)我来自中国蜜桔脐橙之乡——寻乌。【出示图片】
师:在我的家乡寻乌,家家户户都有果园,漫山遍野都是果树,同学们看:【播放果园图片】
师:这节课我们就边欣赏果园图片边解决数学问题。同学们看:这片果园就是我的邻居张大爷家的。【出示图片一】果园里种有桔子树和脐橙树。
出示复习1、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能直接解答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已知条件或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没有告诉我们)
师:对了,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题目的已知条件必需要告诉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现在我给这道题补上2个已知条件。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让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说出算式和答案。
二、新授
(一)【出示图二】
师:看,这是李大伯家的果园,这片果园里有那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例1:桔子树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指两名读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讨论例题的解法,师问。
(1)根据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能直接计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脐橙树的数量。)
(2)师: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我们必需知道什么?(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
师:桔子树的数量第一个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脐橙树的数量第二个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但我们可以根据第二个已知条件给出的信息先算出脐橙树的数量。怎样列式?(指名回答)
师板书:①脐橙树有多少棵?
340+60=400(棵)
(3)第一步算出了脐橙树有400棵,第二步就可以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了,怎样列式?(全班回答)
师板书:②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740棵。
(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①340+60=400(棵)
②340+400=740(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2个已知条件,都是求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两道题都有2个已知条件,而且问题相同,为什么这道题(准备题)用一步解答,而这道题(例题)却用两步解答呢?(因为第一题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而第二题已知条件只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的棵树,橙树的棵树没有直接告诉了我们,所以,需先求出橙树的棵树。)
师小结:我们在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时,必需认真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如果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用一步解答;如果根据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要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用两步计算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师:今年邻居张大爷和李大爷为了发展果业,又开辟了一片果园,看:【出示图三】
这里又有两个数学问题,出示练习题1、2。
1、今年,张大爷家桔子树种了50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少种了100棵,张大爷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同桌讨论解法。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2、今年,李大伯家桔子树种了400棵,桔子树比脐橙树少种了100棵,李大伯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四发展练习
【出示图四】
师:秋天到了,两位大爷家的果园丰收了,黄澄澄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两位大爷想让我们帮忙算一算果园的收入,你们愿意吗?
出示练习
张大爷家的桔子买了4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2倍,张大爷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习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3、李大伯家的脐橙买了9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3倍,李大伯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习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五、小结评价
在我的家乡——寻乌,像张大爷李大爷这样的果农有很多,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收获着成功和希望。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努力,你又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六、拓展练习:创编只有2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
苏教版数学课件(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上衣和裙子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现象
谈话:无锡有许多旅游景点(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小红和爸爸妈妈想来无锡玩。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考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己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搭配方法。
请学生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
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比较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1)选上衣,先用绿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再用黄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2)选裙子,先用粉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再用蓝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最后用大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
4.小结。
谈话:(电脑演示)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以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三、创新表示,感受符号思想
出示问题:小红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3条领带,(课件出示3件衬衫和3条领带图)衬衫和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讨论。
启发:刚才我们用学具摆出了上衣和裙子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方法全都表示出来呢?同桌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提示可用连线的方法。
2.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吧。
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归纳。
电脑演示:电脑小博士就是用简单图形表示的,他用梯形表示领带,用长方形表示衬衫。把3条领带和3件衬衫进行搭配,可以先用领带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也可以先用衬衫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
提问: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6。
再问: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路线问题。
电脑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红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无锡。打开地图,他们准备从火车站出发,经过五爱广场,到锡惠公园去玩。
提问:那从火车站到锡惠公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
学生交流。
再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奖品问题。
谈话:锡惠公园里有许多有奖游戏,小红的运气真不错,她得奖了。来到领奖处,让我们听听领奖处的叔叔跟她说了什么。
(电脑播放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得奖。你可以选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或者配上一条围巾作为奖品。领奖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现在有3只木偶,2顶帽子和3条围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的方法呢?
学生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有没有注意其中也有我们研究的搭配规律呢?你知道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交流玩法:一个同学连续出三次石头,另一个同学依次出石头剪刀和布,就这样玩下去。
同桌两人玩一玩,然后交换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学生活动后,说一说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略)。
苏教版数学课件(篇7)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自主探究出多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根据具体题目情景,合理选择解题策略。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提高数学交流能力,逐步养成自觉选择合理算法,发展计算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通过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出多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培养他们的算法思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还记得小动物们在谁跑得快比赛中,谁获得了冠军?今天小牛要主持一场动物团体操比赛。
瞧!小刺猬上场了!每行12只,排了14行,共有多少只小刺猬参加团体操比赛?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算法
1、列式:1412=
2、1412等于多少呢?
(1)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及时捕捉学生生成性资源,对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2)将学生生成性资源展示在黑板上(包括错误的),组织学生独自看各种展示的方法,记录下有意见或有疑惑的算法
(3)对有意见或有疑惑的算法展开讨论与质疑,在讨论与质疑中引出课题,引出估算,引出范围。
(4)将上述方法进行整理归类(小组讨论)
(5)同桌说说自己认为那种方法比较方便,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二)、体会算法;体验不同的题,最优的方法也不同
1、师:那就请你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1318,然后告诉你的同桌你怎么算的?
交流:你的同桌是怎么算的?(指他的同桌)他又是怎么算的?
师:看来小朋友不但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而且还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不一样的方法,很会学习。
2、制造矛盾冲突,引发思考:是不是对每题都能用你觉得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呢?
3、学生自己例举判断(如不行,教师出题:1729)
(1)、学生独立计算1729
(2)、不同的题,有不同的好方法
(3)、小结:先要观察题目数字的特点,根据题目数字的特点选择计算起来比较快的好方法。
4、出示2524
(1)思考:观察题目数字的特点,对这题你会选择那种方法呢?
(2)计时赛一赛,选前10名,统计不同算法名次
(3)思考:这是巧合么?是这些同学写字速度快,还是
(三)、练习477325328516
三、整理归纳,探究规律
1、出示:整理好的表格
算式相乘的积
1412168
2524600
47733431
1729493
2532800
85161360
1318234
2、师:这就是今天我们共同探究的学习内容: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从中你有没有发现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
3、制造矛盾冲突,引发理性思考
师: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积一定是三位数或四位数吗?肯定吗?
4、学生展开争论
5、获得结论
6、9999怎样计算会更方便?
四、课堂总结
苏教版数学课件(篇8)
教学目标 :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 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听听电脑博士的建议〔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应用手掂一掂。〕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 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 :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苏教版数学课件(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感受负数的实际意义;会正确读写正、负数;初步感知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的关系;知道负数都小于零,正数都大于零。
2、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会用正负数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出示沈阳大雪时的一幅照片)
师:这是沈阳大雪时的一幅照片。猜猜看,这时的气温可能是多少度(指名口答)
(评:以温度引入负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猜温度既能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究
1、认识温度计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借助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多媒体出示温度计图)你了解温度计吗把你了解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小结:温度计上有两种计量单位:一种是摄氏度,一种是华氏度。我国统一使用摄氏度。
师:[多媒体出示标有沈阳温度读数(零下20℃)的温度计]谁能读出图中沈阳的温度?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指名口答)
师:(多媒体依次出示读数为零下22℃、零下18℃的温度计图)这时的温度又是多少呢?你能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吗?
[评:认识温度计是本环节的教学要点,而正确地读出温度计所示的零下温度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零下20℃、零下22℃、零下18℃的对比练习,既突出教学要点,又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2、教学例1。
(1)教学正、负数读写法
谈话:同学们,咱们中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在气温上有很大差异。当沈阳还是千里冰封的世界时,南京和海口的气温又是多少呢?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出示三幅温度计图:沈阳零下20℃;南京0℃;海口零上20℃)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能看出南京和海口的气温吗?你能说说怎样看出来的吗?你还能得到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小组讨论、指名汇报交流。)
师:沈阳和海口的气温一样吗?为什么?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吗?(学生记录后,展示、交流评价。)
师:数学语言需要交流,交流就要符号统一。(展示并板书-20℃、+20℃)这是科学家规定的记录方法。
讲解:-是负号,+是正号,要写得小一点。-20℃读作负二十摄氏度;+20℃读作正二十摄氏度。+20℃也可以简单记作20℃。
(2)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标有吐鲁番盆地某一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图:零下9℃、零上27℃)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吗?[指名反馈,教师揭示
(板书):-9℃、27℃]
[评:通过练一练,既可以使学生更为准确、熟练地掌握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又为引入例2起到过渡作用。]
3、教学例2。
(1)出示例2。
师:吐鲁番盆地的早晚温差非常大。人们常这样来形容: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与它的地理特征有很大关系。(出示例2: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2)教师讲解海拔的含义。
(3)你能用以上的方法表示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板书:8844米、-155米)
(4)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说一说分别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黑海海拔高度是-28米。
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海拔是-11034米。
(评:两道例题两个层次,例1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负数,并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例2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根据例1中温度的表示方法,类推出海拔的表示方法。教学方法一详一略,一扶一放。)
三、抽象概括,沟通联系。
1、揭示概念。
师(指板书):这里有许多数量,如果把它们的单位名称去掉,就得到一个个的数。你能把这些数分分类吗?
师:像-20、-9、-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你还能说出几个负数吗?能说得完吗?
像+20、27、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你还能说出几个正数吗?能说得完吗?
揭示课题(板书)。
2、介绍负数产生的历史。
(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九页你知道吗?)
3、认识0与正、负数的关系。
师:你认为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理由是什么?(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结果)
0与负数比、0与正数比,大小有什么关系?(指名回答)
[评:揭示正负数时,让学生经历具体抽象(由具体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让学生列举正、负数,可以初步感知正数的个数和负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选择合适的温度连一连。(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一第四题)
2、你知道这些温度吗?读一读。(教科书练习一第五题)
3、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温度吗?(多媒体出示地图,闪烁温度:石家庄﹣5℃、长春﹣10℃、杭州5℃、桂林10℃)
(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后,比一比这几个城市温度的高低。)
4、下面是小明的一则日记。
20xx年7月18日晴
今天天气很热,大约有10℃。好多爱美的女士为了避暑都打上了遮阳伞。
我跟着爸爸来到他上班的冷食加工厂,一进加工车间,感到凉飕飕的,估计温度大概有-15℃。爸爸打开冷柜,马上有一股寒气袭来,我猜冰柜里的温度大约有8、9℃吧。
回来的路上,碰到了同学,我们就聊开了。洪军说:前几天,他们全家到泰山旅游,爬上了海拔﹣1545米的山顶;晓玲说:他们全家去了连云港,听说连云港海的最低处是海拔34米呢!
这则日记中有些数据不符合实际情况,你能找出来吗你知道怎么改吗?
[评:以日记的形式展示数学内容,既贴近生活、新颖有趣,又有利于联系实际、培养数感。]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你有哪些收获,给大家分享,好吗?
六、拓展延伸。
让学生课外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搜集一些可以用负数表示的数量。
总评:
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体现了如下特点:
简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感受负数的实际意义;在引导学生创造的基础上,教学正、负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联系生活感知正数和负数意义相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人感到简洁、明快。
贴切。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经验。老师注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活动。使得学生乐学、深思,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始,老师让学生猜测沈阳大雪时的温度;接着自然地将温度计引出,并让学生自主交流温度计的有关知识;既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人感到真切、自然。
充实。数学重在思考。认识负数时,借助温度计和海拔,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议一议等数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负数、理解负数,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经历了感知探索建构应用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增强认识,落实目标。使人感到实在、高效。
和谐。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老师注意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例如:你了解温度计吗把你了解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你能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吗?、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你有哪些收获,给大家分享,好吗?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人感到轻松、流畅。
苏教版数学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小学五年级
因数和倍数
嘉思腾教研部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
3、
13、
7、
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
4、
6、
8、
9、
10、
12、
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师:这表从哪来呢?(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小学五年级
因数和倍数
嘉思腾教研部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完成练习四第
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数学课件(篇11)
教材说明:本课题选取于苏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1-4的乘法口诀,积累了编制乘法口诀的部分经验,这为新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课前先复习1-4的乘法口诀,熟悉口诀的排列规律;然后通过组织数手指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该活动中逐步编出5的乘法口诀;最后通过相关练习巩固强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2、能够熟练应用它们进行口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感。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每一句口诀的含义。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4的乘法口诀,你能全背出来吗,你觉得它们好背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乘法口诀,你有信心学好吗?
二、探索新知
1、师伸出一只手,说:你们知道有几个手指吗?
生答:5个
师:你知道这是几个5吗,你能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吗?
生:1个5,乘法算式是:15=5或51=5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算式编出一句口诀吗?
指名学生汇报。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个515=5或51=5一五得五
2、师伸出两只手,说:你们知道是几个几吗?能写出乘法算式吗?
指名汇报,2个525=10或52=10
学生齐说口诀:二五一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个525=10或52=10二五一十
3、编制口诀三五十五,四五二十
师;刚我们已经编出了前两句口诀,接下来你能与你的同桌用伸手指的方法编出下两句吗?
学生活动,教师穿插指导。
同桌两人派代表汇报探索结果,随学生的汇报板书:3个535=15或53=15三五十五
4个545=20或54=20四五二十
4、师生合作学习。
师伸出一只手,随机找两位学生各伸出双手,让其他学生数出一共有几个5?
学生集体汇报,集体说出最后一句口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个555=25五五二十五
5、小结:刚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已经把5的乘法口诀全部编出来了,你觉得它们好编吗,你们能很快背上吗?
三、巩固强化,熟练应用
1、读背口诀,集体背、指名背、分组背、男女生接替背。
2、巧记口诀,引导学生发现5的乘法口诀每句间的关系,说一说哪句最容易记,哪句最难记?
3、归纳整理:前后两句相差5,积的个位是5或者0;一五得五最容易记,五五二十五最难记。
4、完成教材第13页想一想。
5、完成14页想想做做第1、4题,看算式,说口诀。
6、同桌合作背口诀,一人背前半句,另一人背后半句。
7、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完成14页想想做做第5、6题。
四、全课总结,汇报所学
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获取了什么新的技能,能说给你的同学和老师吗?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功的突破了教材的设定,通过组织数手指等系列活动展开教学,既直观生动,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教学效果不错。
苏教版数学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PPT、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新的内容吗?你对混合运算已有了哪些认识?
2、说一说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
(1)180-1206(2)1596(3)168(15+6)
二、自主探究
1、师:去过商店吗?下面我们一起去一家文具店看看。
出示:(图片)
钢笔:12元三角尺:2元文具盒:20元
2、师:能看懂吗?能试着编一道应用题吗?
生思考,指名回答。
3、现在老师要买5支钢笔和10把三角尺,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样解答?请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师:会计算吗?试一试。
有针对性地指名板演,其余在自己本子上完成。
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算行吗?
4、师:你能再接着提问吗?该怎样算?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师:对于刚才学习的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
5、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
6、总结:刚才的这几道题目都没有括号(补充完整课题),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应怎样计算?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
(3)集体订正,反馈、改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找一找错在哪里,再改正。做完后,同桌交流,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
师:观察,每组算式有联系吗?估计一下它们的答案可能会怎么样?同桌每人选择一组算一算,看看有什么发现?
做完后,交流:你的估计正确吗?能说说为什么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四、总结质疑
1、师:本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学习什么?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苏教版数学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指导学生在理解百分数也是表示两个量间的倍数关系的同时,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数:(出示投影)
(1)在12届亚运会中,各国金牌情况如下:中国占40.3%,韩国占18.5%,日本占17.4%,其它国家占23.8%。
(2)五(三)班学生在期末考试中,85%的人获优秀成绩,15%的人成绩达标。
提问:谁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
师:这就是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怎么读写百分数,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
板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2.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还要来复习有关知识。
提问:这两道题的结果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是一个分率。)
导入新课:由上面两道题可以看出,分数既可以表示量,又可以表示两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请你们看看下面题中的分数表示什么?我们今天学习的百分数又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投影)
1.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六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
提问:第一问怎么列式解答?
提问: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做?
提问:根据所得的数,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三好生人数的比例高吗?你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不容易看出。)
讨论:怎样做才容易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根据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小结: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时,一般要进行通分,使分母相同。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通常把分母化成是100的分数,这样便于比较。下面我们把这两个数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几,也表示三好生和年级总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练习。(出示投影)
(1)一个工厂从一批产品中抽出500件,经过检验,有490件合格。合格的比率是多少?
品与产品总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校图书馆有文艺书900本,有故事书450本,故事书占文艺书的几分之几?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什么?(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什么关系?(分组讨论)
小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就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提问: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关系?(倍数关系。)应不应该有单位名称?
4.学习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提问:百分数和分数比,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同点:形式不一样。)
百分数应该用什么形式表示呢?
(1)写法:写百分数时,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表示。写百分数时,去掉分数线和分母,在分子后面添上百分号。例如:
(板书)百分之九十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2)读法:读百分数时,只要把百分号看作分母是100,百分号前面的数看作分子,就可以和分数一样读了。例如:
17%读作百分之十七;
0.03%读作百分之零点零三;
15.2%读作百分之十五点二。
5.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讨论)
百分数是分数中的一种情况。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又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以分数后面既可以有计量单位,也可以没有计量单位;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没有计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125页做一做,在书上做,然后订正。
2.第126页第1,2题,做在练习本上。
3.(投影)判断:
(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
()
(3)百分数的分母一定是100。
()
(4)五(三)班45人,体育全部达标,达标率100%。
()
4.填空:
(1)一本书看了40%,表示()占()的40%。如果书是100页,看了()页;书是200页,看了()页。
(2)一条公路,修了25%,还剩()%没修。
(3)火车的速度比汽车快25%,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
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因为有了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可让学生讨论后解答。
5.一个工厂十月份的产值相当于九月份的百分之一百零八,写出这个百分数。十月份的产值比九月份的多了还是少了?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
你知道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都在什么时候用百分数吗?(在计算优秀率、合格率、体育达标率等方面。)
师:百分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希望同学们学好百分数并学会在实际中应用。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引用日常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百分数的例子,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对分数意义的复习,引出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做了铺垫。同时初步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教案通过对分数、百分数的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百分数意义的练习,达到了在知识点的关键处或难点处进行重点练习的目的。在教案中列举了一部分生活中使用百分数的例子,目的是引起学生对百分数的兴趣,了解百分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学会使用百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