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正弦定理教案 >

正弦定理教案模板11篇

正弦定理教案模板11篇

趣祝福范文大全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 学生反应是教学过程中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经过搜索整理,趣祝福的编辑为你呈现“正弦定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弦定理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正弦定理》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也是三角形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知识储备已足够。它是后续课程中解三角形的理论依据,也是解决实际生活中许多测量问题的工具。因此熟练掌握正弦定理能为接下来学习解三角形打下坚实基础,并能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变通。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标:探索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并能掌握多种证明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学生感受数学公式的整洁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四、教法分析

依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节知识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用与学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方法,命题教学的发生型模式,以问题实际为参照对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并且运用例题和习题来强化内容的掌握,突破重难点。即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讨式的学习方法,这样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过程

本节知识教学采用发生型模式:

1、问题情境

有一个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想在风景区两座相邻的山之间搭建一条观光索道。已知一座山A到山脚C的上面斜距离是1500米,在山脚测得两座山顶之间的夹角是450,在另一座山顶B测得山脚与A山顶之间的夹角是300。求需要建多长的索道?

可将问题数学符号化,抽象成数学图形。即已知AC=1500m,∠C=450,∠B=300。求AB=?

此题可运用做辅助线BC边上的高来间接求解得出。

提问:有没有根据已提供的数据,直接一步就能解出来的方法?

思考: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那我们能不能得到关于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

2、归纳命题

我们从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来探讨边与角的数量关系:

在如图Rt三角形ABC中,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

正弦定理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

三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四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概念,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正弦定理教案 篇3

正弦定理说课稿范文

我是**县**中学数学教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正弦定理》,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要求,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我的设计和构思。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被保留下来,并独立成为一章。这部分内容从知识体系上看,应属于三角函数这一章,从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归属于向量应用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讲,这部分内容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之一。而本课"正弦定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作量化探究,发现并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体验 "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我县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还不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比较喜欢数学,尤其是象本节课这样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相信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有比较不错的表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解题方案的探索,尝试应用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思想方法,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数学模型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解决,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锻炼探究精神。树立"数学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的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我准备采用"问题教学法",即由教师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并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完成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当你仰望夜空,欣赏这美好夜色的时候,会不会想要知道:那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

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首次测出了地月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385400km,你知道他们当时是怎样测出这个距离的吗?

问题2:在现在的高科技时代,要想知道某座山的高度,没必要亲自去量,只需水平飞行的飞机从山顶一过便可测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有,交通警察是怎样测出正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速度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好本章内容即可掌握其原理。(板书课题《解三角形》)

引用教材本章引言,制造知识与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

(二)特殊入手,发现规律

问题3: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老师想试试你的实力,请你根据初中知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Rt⊿ABC中sinA= ,sinB= ,sinC= ,由此,你能把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所有的边和角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特殊情形下的正弦定理

(三)类比归纳,严格证明

问题4:本题属于初中问题,而且比较简单,不够刺激,现在如果我为难为难你,让你也当一回老师,如果有个学生把条件中的Rt⊿ABC不小心写成了锐角⊿ABC,其它没有变,你说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感觉自己解决有困难,学生也可以前后桌或同桌结组研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在巡视的过程中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展示,如果没有用向量的学生,教师引导提示学生能否用向量完成证明。

问题5:好根据刚才我们的研究,说明这一结论在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中都成立,于是,我们是否有了更为大胆的猜想,把条件中的锐角⊿ABC改为角钝角⊿ABC,其它不变,这个结论仍然成立?我们光说成立不行,必须有能力进行严格的理论证明,你有这个能力吗?下面我希望你能用实力告诉我,开始。(启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加以研究证明,尤其是向量法,在下节余弦定理的证明中还要用,因此务必启发学生用向量法完成证明。)

放手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学数学的实践中去感悟和提高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同时,考虑到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考个人或小组可能无法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在学生动手的同时,通过巡查,让提前证明出结论的同学上黑板完成,这样做一方面肯定了先完成的同学的先进性,锻炼了上黑板同学的解题过程的书写规范性,同时,也让从无从下手的同学有个参考,不至于闲呆着浪费时间。

问题6:由此,你能否得到一个更一般的结论?你能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一下吗?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此时板书课题并用红色粉笔标示出正弦定理内容)

教师讲解:告诉大家,其实这个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是由伊朗著名的天文学家阿布尔─威发﹝940-998﹞首先发现与证明的。中亚细亚人阿尔比鲁尼﹝973-1048﹞给三角形的正弦定理作出了一个证明。也有说正弦定理的证明是13世纪的阿塞拜疆人纳速拉丁在系统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得出的。不管怎样,我们说在1000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个充满着数学美的结论,不能不说也是人类数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老师希望21世纪的你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也研究出一个被后人景仰的某某定理来,到那时我也就成了数学家的老师了。当然,老师的希望能否变成现实,就要看大家的了。

通过本段内容的讲解,渗透一些数学史的内容,对学生不仅有数学美得熏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

(四)强化理解,简单应用

下面请大家看我们的教材2-3页到例题1上边,并自学解三角形定义。

让学生看看书,放慢节奏,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刚才的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辅导,以减少掉队的同学数量,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看书的好习惯。

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之后,你觉得它有什么应用?在三角形中他能解决那些问题呢? 我们先小试牛刀,来一个简单的问题:

问题7:(教材例题1)⊿ABC中,已知A=30?,B=75?,a=40cm,解三角形。

(本题简单,找两位同学上黑板完成,其他同学在底下练习本上完成,同学可以小声音讨论,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讲评)

充分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和机会,由于本题是唯一解,为将来学生感悟什么情况下三角形有唯一解创造条件。

强化练习

让全体同学限时完成教材4页练习第一题,找两位同学上黑板。

问题8:(教材例题2)在⊿ABC中a=20cm,b=28cm,A=30?,解三角形。

例题2较难,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有两种可能,同时,引导学生对比例题1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解三角形有唯一解?为什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探究与发现教材8页得内容:《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五)小结归纳,深化拓展

1、正弦定理

2、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正弦定理的应用

4、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回顾和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教材10页习题1.1A组第1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探究10页B组第1题,体会正弦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

证明:设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是R,则a=2RsinA,b=2RsinB, c=2RsinC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贯彻。

(七)板书设计:(略)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 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

三 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四 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概念,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六)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七)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五 板书设计

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 2证明方法: 3 利用正弦定理能够解决两类问题:

(1)平面几何法 (1)已知两角和一边

(2)向量法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例题

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以及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

正弦定理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同时在必修4 ,学生也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内容。这些为学生学习正弦定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弦定理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延伸,是揭示三角形边、角之间数量关系的重要公式,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解三角形,几何计算等后续知识的基础,而且在物理学等其它学科、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常常涉及解三角形的问题。 依据教材的上述地位和作用,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②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直角三角形边角数量关系的研究,发现正弦定理,体验用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②在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理,使其主动参与双边交流活动。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思考、解决培养学生自信、自立的优良心理品质。通过教师对例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的学习态度。 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

教学中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突破上述重难点,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愉悦教学环境。根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启导法、感性体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

学情调动:学生在初中已获得了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初步知识,正因如此学生在心理上会提出如何解决斜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疑问。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再通过对实例进行具体分析,进而观察归纳、演练巩固,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化。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便于学生动手练习,我把本节课的例题、课堂练习制作成一张习题纸,课前发给学生。

下面我讲解如何运用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引出课题

引出新知

归纳方法

巩固新知

布置作业

四、总结分析: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性质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了: ㈠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新性质概念间寻找“最近发展区”. ㈡引导学生通过同化,顺应掌握新概念。

㈢设法走出“性质概念一带而过,演习作业铺天盖地”的误区,促使自己与学生一起走进“重视探究、重视交流、重视过程” 的新天地。

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应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贯彻教师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体现“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原则。希望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思想的建立﹑心理品质的优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设计意图:我的板书设计的指导原则:简明直观,重点突出。本节课的板书教学重点放在黑板的正中间,为了能加深学生对正弦定理以及其应用的认识,把例题放在中间,以期全班同学都能看得到。

谢谢!

正弦定理教案 篇5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学生,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三角函数,特别是在一些特殊三角形中,而学生们在解决任意三角形的边与角问题,就比较困难。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根据我的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以及教学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标:探索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学生感受数学公式的整洁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学法: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动手尝试相结合,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六)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七)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九)作业布置

正弦定理教案 篇6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使学生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三、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猜想—推理—证明(15分钟)

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提问: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注意: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总结--应用(3分钟)

1.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2.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四)讲解例题(8分钟)

1.例1. 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

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五)课堂练习(8分钟)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六)小结反思(3分钟)

1.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2.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3.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五、教学反思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正弦定理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被保留下来,并独立成为一章。这部分内容从知识体系上看,应属于三角函数这一章,从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归属于向量应用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讲,这部分内容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之一。而本课“正弦定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作量化探究,发现并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体验 “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我县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还不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比较喜欢数学,尤其是象本节课这样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相信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有比较不错的表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解题方案的探索,尝试应用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思想方法,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数学模型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解决,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锻炼探究精神。树立“数学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的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我准备采用“问题教学法”,即由教师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并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完成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当你仰望夜空,欣赏这美好夜色的时候,会不会想要知道:那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

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首次测出了地月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385400km,你知道他们当时是怎样测出这个距离的吗?

问题2:在现在的高科技时代,要想知道某座山的高度,没必要亲自去量,只需水平飞行的飞机从山顶一过便可测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有,交通警察是怎样测出正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速度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好本章内容即可掌握其原理。(板书课题《解三角形》)

[设计说明]引用教材本章引言,制造知识与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

(二)特殊入手,发现规律

问题3: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老师想试试你的实力,请你根据初中知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Rt⊿ABC中sinA= ,sinB= ,sinC= ,由此,你能把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所有的边和角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特殊情形下的正弦定理。

(三)类比归纳,严格证明

问题4:本题属于初中问题,而且比较简单,不够刺激,现在如果我为难为难你,让你也当一回老师,如果有个学生把条件中的Rt⊿ABC不小心写成了锐角⊿ABC,其它没有变,你说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设计说明]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感觉自己解决有困难,学生也可以前后桌或同桌结组研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在巡视的过程中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展示,如果没有用向量的学生,教师引导提示学生能否用向量完成证明。

正弦定理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分析

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的主要内容它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拓也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等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什么要研究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怎样发现的?其证明方法是怎样想到的?还有别的证法吗?这些都是教材没有回答而确实又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

本节课是正弦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通过对定理的探究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在必修4中又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和平面向量的有关内容对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已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这不仅是学习正弦定理的认知基础同时又是突破定理证明障碍的强有力的工具。正弦定理是关于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之一《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定理的探究过程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学习正弦定理提供一种亲和力与认同感。

三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本节正弦定理的教学将遵循这个原则而进行设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与其对角的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等方法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和推导

难点:正弦定理的推导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计算器直尺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

教师:展示情景图如图1船从港口B航行到港口C测得BC的距离为

船在港口C卸货后继续向港口A航行由于船员的疏忽没有测得CA距离如果船上有测角仪我们能否计算出AB的距离?

学生:思考提出测量角AC。

教师:若已知测得

如何计算AB两地距离?

师生共同回忆解直角三角形①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可以求第三边及两个角。②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边和一角可以求另两边及第三个角。

教师引导:

是斜三角形能否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精确计算AB呢?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良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通过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后对特殊问题一般化得出一个猜测性的结论猜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数学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我们先通过特殊例子检验

是否成立举出特例。

(1)在△ABC中ABC分别为

对应的边长a:b:c为1:1:1对应角的正弦值分别为

引导学生考察

的关系。(学生回答它们相等)

(2)在△ABC中ABC分别为

对应的边长a:b:c为1:1:

对应角的正弦值分别为

1;(学生回答它们相等)

(3)在△ABC中ABC分别为

对应的边长a:b:c为1:

:2对应角的正弦值分别为

1。(学生回答它们相等)(图3)

教师:对于

呢?

学生:思考交流得出如图4在Rt

ABC中设BC=a,AC=b,AB=c,

则有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教师:那么任意三角形是否有

呢?

借助于电脑与多媒体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正弦定理教学课件。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形状的变化与三个比值的变化情况。

结论:

对于任意三角形都成立。

设计意图:通过《几何画板》软件的演示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证明猜想得出定理

师生活动:

教师:我们虽然经历了数学实验多媒体技术支持对任意的三角形如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证明

呢?前面探索过程对我们有没有启发?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以下证明过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叙述)

学生:思考得出

(1)在

中成立如前面检验。

(2)在锐角三角形中如图5设

(3)在钝角三角形中如图6设

同锐角三角形证明可知

教师:我们把这条性质称为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FormatImgID_114#

教师: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

学生:思考得出分析图形(图7)对于任意△ABC由初中所学过的面积公式可以得出:

而由图中可以看出:

等式

中均除以

后可得

教师边分析边引导学生同时板书证明过程。

在刚才的.证明过程中大家是否发现三角形高

三角形的面积:

能否得到新面积公式

学生:

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经历证明猜想的过程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论证猜想力图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

(四)利用定理解决引例

师生活动:

教师:现在大家再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马上得出

(五)了解解三角形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解三角形概念形成知识的完整性。

教师: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

和它们的对边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设计意图:利用正弦定理重新解决引例让学生体会用新的知识新的定理解决问题更方便更简单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六)运用定理解决例题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方程思想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

学生:讨论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类型:

(1)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三角形的另一角和另两边如

;

(2)如果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与另两角如

师生:例1的处理先让学生思考回答解题思路教师板书让学生思考主要是突出主体教师板书的目的是规范解题步骤。

例1:在

中已知

解三角形。

分析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第一步可由三角形内角和为

求出第三个角C再由正弦定理求其他两边。

例2:在

中已知

解三角形。

例2的处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可先让中等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其他同学补充交流。

学生:反馈练习(教科书第5页的练习)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中解题步骤规范的解答。

设计意图: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研究的主动学习。

(七)尝试小结: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思考交流归纳总结。

师生:让学生尝试小结教师及时补充要体现:

(1)正弦定理的内容(

)及其证明思想方法。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②已知三角形中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他元素。

(3)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八)作业设计

作业:第10页[习题1.1]A组第12题。

正弦定理教案 篇9

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北师大版)第二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一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因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

根据实际教学处理,正弦定理这部分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并大胆提出猜想;第二层次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以及特殊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的验证,通过“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 向量法”等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第三层次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布鲁纳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因此,做好“余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

《正弦定理》一课教学模式和策略设计就是想让素质教育如何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旨在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取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基础性学力(基础能力),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诱发学生创造性学力(提高应用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目的。为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问题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启发、点拨的课堂教学策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问题的层次性推进和教师启发、点拨发展学生有效思维,提高数学能力,达到上述三种学力的提高、培养和诱发。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启发、点拨教学策略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在开放式讨论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发展学生的各种数学需要,使其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

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为此我们根据“问题教学”模式,沿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应用”这条主线,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形成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互引发携手并进的“情境--问题”学习链,使学生真正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

根据上述精神,做出了如下设计:

1、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

2、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过渡性问题时需要使用正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将过渡性问题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及第三边。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先回答目标问题:在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为了解决提出的目标问题,引导学生回到他们所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得出目标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解,从而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利用投影展示: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宽d=1km,因上游突发洪水,在洪峰到来之前,急需将码头A处囤积的重要物资及人员用船转运到正对岸的码头B处或其下游1 km的码头C处。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OvlO= 5 kmMh,水流速度Ov2O=3 kmMh。

师:为了确定转运方案,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有关的问题,将各自的问题经小组(前后4人为一小组)汇总整理后交给我。

待各小组将题纸交给老师后,老师筛选几张有代表性的题纸通过投影向全班展示,经大家归纳整理后得到如下的5个问题:

(l)船应开往B处还是C处?

(2)船从A开到B、C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3)船从A到B、C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4)船从A到B、C时的速度大小分别是多少?

(5)船应向什么方向开,才能保证沿直线到达B、C?

大家经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要回答问题(l),需要解决问题(2),要解决问题(2),需要先解决问题(3)和(4),问题(3)用直角三角形知识可解,所以重点是解决问题(4),问题(4)与问题(5)是两个相关问题,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4)和(5)。

师:请同学们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先在练习本上做出与问题对应的示意图,明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样求解。

生:船从A开往B的情况如图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求得船在河水中的速度大小OvO及vl与v2的夹角θ:

生:船从A开往C的情况如图3,OADO=Ov1O= 5,ODEO=OAFO=Ov2O=3,易求得∠AED =∠EAF = 450,还需求θ及v。我不知道怎样解这两个问题,因为以前从未解过类似的问题。

师:请大家想一下,这两个问题的数学实质是什么?

部分学生: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

生:在已知条件下,若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求出另一边的对角。

生:如果另一边的对角已经求出,那么第三个角也能够求出。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的数量关系,则第三边也可求出。

生:在已知条件下,如果能知道三角形中三条边和一个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也能求出第三边和另一边的对角。

师:同学们的设想很好,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间的数量关系,或者三条边与一个角间的数量关系,则两个问题都能够顺利解决。下面我们先来解答问题: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以前遇到这种一般问题时,是怎样处理的?

众学生:先从特殊事例入手,寻求答案或发现解法。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特例,可以先在直角三角形中试探一下。

师:请各小组研究在Rt△ABC中,任意两边及其对角这4个元素间有什么关系?

多数小组很快得出结论:a/sinA = b/sinB = c/sinC。

师:a/sinA = b/sinB = c/sinC在非Rt△ABc中是否成立?

众学生:不一定,可以先用具体例子检验。若有一个不成立,则否定结论;若都成立,则说明这个结论很可能成立,再想办法进行严格的证明。

师:这是个好主意。请每个小组任意做出一个非Rt△ABC,用量角器和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和各角的大小,用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具体检验一下,然后报告检验结果。

几分钟后,多数小组报告结论成立,只有一个小组因测量和计算误差,得出否定的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出失误的原因后指出:此关系式在任意△ABC中都能成立,请大家先考虑一下证明思路。

生:想法将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生:因为要证明的是一个等式,所以应先找到一个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

师:在三角形中有哪些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一些等量关系,经讨论后确定如下一些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等量关系可能有利用价值:1、三角形的面积不变;2、三角形同一边上的高不变;3、三角形外接圆直径不变。

师:据我所知,从AC+CB=AB出发,也能证得结论,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可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

生:还要想办法将有三个项的关系式转化成两个项的关系式。

生:因为两个垂直向量的数量积为0,可考虑选一个与三个向量中的一个向量(如向量AC)垂直的向量与向量等式的两边分别作数量积。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证明了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的关系,请大家留意身边的事例,正弦定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方程思想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

①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三角形的另一角和另两边,如 ;

②如果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与另两角,如 。

师生:例1的处理,先让学生思考回答解题思路,教师板书,让学生思考主要是突出主体,教师板书的目的是规范解题步骤。

分析“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第一步可由三角形内角和为 求出第三个角∠C,再由正弦定理求其他两边。

例2的处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可先让中等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其他同学补充交流

6.尝试小结:

(1)正弦定理的内容( )及其证明思想方法。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②已知三角形中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他元素。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所创设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学生成为正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了创造的苦和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创设数学情境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这种教学模式主张以问题为连线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实验表明,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受其数学基础、生活经历、学习方式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其所处的环境、教师对提问的态度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而且要真正转变对学生提问的态度,提高引导水平,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注意启发学生揭示问题的数学实质,将提问引向深入.

正弦定理教案 篇10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

新课标指出: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是评判一位教师是否能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标准。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正弦定理》是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正弦定理及其应用。此前学习了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且积累很多的证明、推导的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都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供帮助。因此本节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下面我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在知识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特点以及原有经验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证明正弦定理,并能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提升对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正弦定理。难点:正弦定理的证明。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启发法、练习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

复习初中学习的任意三角形中的边和角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学生回顾之后,再提问:能否得到这个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正弦定理。

通过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能为本节课的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解新知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我将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在直角三角形中推导正弦定理、在锐角三角形中推导正弦定理、在钝角三角形中推导正弦定理以及正弦定理的应用。

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在介绍完正弦定理后,接下来介绍正弦定理的应用。通过提问:我们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怎样的解三角形问题呢?总结: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角,并由正弦定理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两边;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可以计算出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进而确定这个角和三角形其他的边和角。

整节课,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层次性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发现知识。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讲授法、引导法、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但让学生学会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这样的设计,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堂练习

正弦定理教案 篇11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一起拉看看吧。

本节内容是正弦定理教学的第一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以及后面的解三角形中涉及到计算器的使用与近似计算,这是一种基本运算能力,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若在解题中出现了错误,则应及时纠正,若没出现问题就顺其自然,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

本节可结合课件“正弦定理猜想与验证”学习正弦定理.

三维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正弦定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实践,并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基本运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特例引入)教师可先通过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引导学生推出正弦定理形式,如Rt△ABC中的边角关系,若∠C为直角,则有a=csinA,b=csinB,这两个等式间存在关系吗?学生可以得到asinA=bsinB,进一步提问,等式能否与边c和∠C建立联系?从而展开正弦定理的探究.

思路2.(情境导入)如图,某农场为了及时发现火情,在林场中设立了两个观测点A和B,某日两个观测点的林场人员分别测到C处有火情发生.在A处测到火情在北偏西40°方向,而在B处测到火情在北偏西60°方向,已知B在A的正东方向10千米处.现在要确定火场C距A、B多远?将此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在△ABC中,已知∠CAB=130°,∠CBA=30°,AB=10千米,求AC与BC的长.”这就是一个解三角形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学习一些解三角形的必要知识,今天要探究的是解三角形的第一个重要定理——正弦定理,由此展开新课的探究学习.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阅读本章引言,明确本章将学习哪些内容及本章将要解决哪些问题?

2联想学习过的三角函数中的边角关系,能否得到直角三 角形中角与它所对的边之间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3由2得到的数量关系式,对一般三角形是否仍然成立?

4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它吗?你能用哪些方法证明它?

5什么叫做解三角形?

6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怎样的三角形问题呢?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引言,点出本章数学知识的某些重要的实际背景及其实际需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解三角形知识的必要性.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怎样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的距离?怎样测出海上航行的轮船的航速和航向?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关系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本章将要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学习应用这两个定理解三角形及解决测量中的一些问题.

关于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 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其数量关系.先观察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如下图,在Rt△ABC中,设BC=a,AC=b,AB=c,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ac=sinA,bc=sinB,又sinC=1=cc,则asinA=bsinB=csinC=c.从而在Rt△ABC中,asinA=bsinB=csinC.

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呢?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讨论分析.

如下图,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asinB=bsinA,则asinA=bsinB.同理,可得csinC=bsinB.从而asinA=bsinB=csinC.

(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解法类似锐角三角形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完成)

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探究,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上述等式都成立.教师点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三角形中的重要定理——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sinA=bsinB=csinC

上述的探究过程就是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即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情况进行证明.教师提醒学生要掌握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分类证明思想,同时点拨学生观察正弦定理的特征.它指出了任意三角形中,各边与其对应角的正弦之间的一个关系式.正弦定理的重要性在于它非常好地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一种准确的`数量关系.因为如果∠A<∠B,由三角形性质,得a<b.当∠A、∠B都是锐角,由正弦函数在区间(0,π2)上的单调性,可知sinA<sinB.当∠A是锐角,∠B是钝角时,由于∠A+∠B<π,因此∠B<π-∠A,由正弦函数在区间(π2,π)上的单调性,可知sinB>sin(π-A)=sinA,所以仍有sinA<sinB.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除了上述的证明方法以外,教师鼓励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正弦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

讨论结果:

(1)~(4)略.

(5)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6)应用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解三角形问题: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角,并由正弦定理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两边,即“两角一边问题”.这类问题的解是唯一的.②已知三 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计算出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进而确定这个角和三角形其他的边和 角,即“两边一对角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需根据实际情况分类讨论.

应用示例

例1在△ABC中,已知∠A=32.0°,∠B=81.8°,a=42.9 cm,解此三角形.

活动:解三角形就是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在本例中就是求解∠C,b,c.

此题属于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边的问题,直接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出边b,若求边c,则先求∠C,再利用正弦定理即可.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C=180°-(∠A+∠B)=180°-(32.0°+81.8°)=66.2°.

根据正弦定理,得

b=asinBsinA=42.9sin81.8°sin32.0°≈80.1(cm);

c=asinCsinA=42.9sin66.2°sin32.0°≈74.1(cm).

点评:(1)此类问题结果为唯一解,学生较易掌握,如果已知两角及两角所夹的边,也是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80°求出第三个角,再利用正弦定理.

精选阅读

余弦定理教案10篇


经过搜索,我为您整理了一些有关“余弦定理教案”的相关内容。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现在开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晚。在编写教案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阅读后,记得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余弦定理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余弦定理》是全日制中等国家规划教材(人教版)数学第一册中第六章平面向量第六部分。余弦定理是欧氏空间度量几何的最重要定理,是解斜三角形的重要定理,是整个测量学的基础。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可用解析法、向量法等方法证明。余弦定理主要能解决有关三角形的三类问题:

1)、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2)、已知三边求三个内角;

3)、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以及相关的证明题。

二、说教学思路

本着数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让数学服务于专业的需要。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我不是将余弦定理简单呈现给学生,而是创造设情境,设计了与机械相关联并具有爱国主题的二个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在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同时,强化了数学与专业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自身专业中的能力。同时通过任务驱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提升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所设计的两个任务具有爱国主义题材,学生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法

在确定教学方法前,首先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并采用电教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1.任务驱动法

教师精心设计与机械专业相关联的二个任务,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提升解决实际总是的能力,并极大的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

2.引导发现法、观察法

通过对勾股定理的观察和三角形直角的相关变形,学生从中受启发,发现余弦定理,并证明它。

3.归纳总结法

学生通过前期的探索研究,自主归纳总结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及判断三角形形状的相关规律。

4.讲练结合法

讲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练习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所学定理进行认知,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说学法

学生学法主要有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法。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去发现并证明余弦定理,培养归纳与猜想、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思维品质。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其证明。

2、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1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本专业范围内熟练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和证明余弦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余弦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建模意识,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的联系理解事物之间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六、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及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七、教学难点

分析勾股定理的结构特征,从而突破发现余弦定理,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八、教学过程

教学中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引导探究、发现定理;

完成任务、应用迁移;

拓展升华、交流反思;

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一)、导入

1、教师创设情境设置二个任务,做为贯穿本课的主线和数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的钮带,通过完成这二个任务,达到掌握余弦定理并学会应用的目标。

2、通过与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引出余弦定理(快乐起点)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合理猜想来发现余弦定理。

(二)、新课

3.证明猜想,导出余弦定理及余弦定理的变形

经过严密逻辑推理证明得出余弦定理,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4.解决二个任务

5.操作演练,巩固提高。

6.小结:

通过学生口答方式小结,让学生强化记忆,分清重点,深化对余弦定理的理解。

7.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重要部分,为再现知识体系,突出重点,将余弦定理知识体系展示在板书中,利于学生加深印象,理清思路。

九、课后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师精心设计与机械专业相关联的二个任务,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发求知欲;知识点学习则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法在获取新知的同时,培养了归纳与猜想、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余弦定理教案(篇2)

人教版数学必修5§1.1.2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解析

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推论,并会初步运用余弦定理及推论解三角形。

2、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能证明余弦定理,了解从三角方法、解析方法、向量方法和正弦定理等途径证明余弦定理。

3、在发现和证明余弦定理中,通过联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比较证明余弦定理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能用余弦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通过前一节正弦定理的学习,学生已能解决这样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他的边和角。

而在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另一边和另两个角的问题上,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这就迫切需要他们掌握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另一种定量关系。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上。

2、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学生认知比较单一,对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思考也比较单一,而本节的教学难点就在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转化多角度地对余弦定理进行证明,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3、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生在解三角形中,如何适当地选择定理以达到更有效地解题,也是本节内容应该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求某一个角有时既可以用余弦定理,也可以用正弦定理时,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能理解两种方法的利弊之处,从而更有效地解题。

三、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放在对定理的证明和运用上,所以本节中复杂的计算借助计算器来完成。当使用计算器时,约定当计算器所得的三角函数值是准确数时用等号,当取其近似值时,相应的运算采用约等号。但一般的代数运算结果

按通常的运算规则,是近似值时用约等号。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基本流程:

①从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入问题,如何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来表示第三条边。

②余弦定理的证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余弦定理的证明,或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定理的证明。

③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2、教学情景:

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现有卷尺和测角仪两种工具,请你设

计合理的方案,来测量学校生物岛边界上两点的最

大距离(如图1所示,图中AB的长度)。

【设计意图】: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一步体

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师生活动: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设计方案尝

试解决。

学生1—方案1:如果卷尺足够长的话,可以在岛对岸小路上取

C一点C(如图2),用卷尺量出AC和BC的长,用

测角仪测出∠ACB的大小,那么△ABC的大小就

可以确定了。感觉似乎在△ABC中已知AC、BC的长及夹角C的大小,可以求AB的长了。

其他学生有异议,若卷尺没有足够长呢?

学生2—方案2:在岛对岸可以取C、D 两点

(如图3),用卷尺量出CD的长,再用测角仪测出

图中∠

1、∠

2、∠

3、∠4的大小。在△ACD中,已知∠ACD、∠ADC及CD,可以用正弦定理求AC,同理在△

BCD中,用正弦定理求出BC。那么在△ABC中,已知AC、BC及∠ACB,似乎可以求AB的长了。

教师:两种方案归根到底都是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能否也象正弦定理那样,寻找它们之间的某种定量关系?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②求异探新,证明定理

问题2:在△ABC中,∠C = 90°,则用勾股定理就可以得到c2=a2+b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最简单入手,从而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特殊入手,用已有的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研究这一问题,从而寻找出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定量关系。

学生3:在△ABC中,如图4,过C作CD⊥AB,垂足为D。

在Rt△ACD中,AD=bsin∠1,CD= bcos∠1;

在Rt△BCD中,BD=asin∠2, CD=acos∠2;

c=(AD+BD)=b-CD+a-CD+2ADBD

= ab2abcos1cos22absin1sin

2=ab2abcos(12)

ab2abcosC2222222222

AD图

4学生4:如图5,过A作AD⊥BC,垂足为D。

则:cADBD

22222bCD(aCD)

ab2aCD

ab2abcosC22222A图

5学生5:如图5,AD = bsinC,CD = bcosC,∴c=(bsinC)+(a-bcosC)= a+b-2abcosC

类似地可以证明b= a+c-2accosB,c= a+b-2abcosC。

教师总结:以上的证明都是把斜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化一般为特殊,再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并且进一步指出以上的证明还不严密,还要分∠C为钝角或直角时,同样都可以得出以上结论,这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余弦定理。

【设计意图】:首先肯定学生成果,进一步的追问以上思路是否完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

师生活动:得出了余弦定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思考是否还有2 22 2 22 22 2

2其他方法证明余弦定理。

教师:在前面学习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种,我们用向量法比较简便地证明了正弦定理,那么在余弦定理的证明中,你会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联想,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生6:如图6,记ABc,CBa,CAb则cABCBCAab22(c)(ab)

22ab2ab

222即cab2abcosC

cab2abcosC222A

图6

教师:以上的证明避免了讨论∠C是锐角、钝角或直角,思路简洁明了,过程简单,体现了向量工具的作用。又向量可以用坐标表示,AB长度又可以联系到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你会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由向量又联想到坐标,引导学生从直角坐标中用解析法证明定理。学生7:如图7,建立直角坐标系,在△ABC中,AC =

b,BC = a.且A(b,0),B(acosC,asinC),C(0,0),则 cAB22(acosCb)(asinC)

2222 ab2abcosC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平面几何知识、向量法、解析法引导学生体会证明余弦定理,更好地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③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让学生观察余弦定理及推论的构成形式,思考用余弦定理及推论可以解决那些类型的三角形问题。

例1:①在△ABC中,已知a = 2,b = 3,∠C = 60°,求边c。

②在△ABC中,已知a = 7,b = 3,c = 5,求A、B、C。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及推论解决两类最基本问题,既①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②已知三角形三边,求三内角。

④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余弦定理的证明,从平面几何、向量、坐标等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究,得出的余弦定理无论在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中都成立,勾股定理也只不过是它的特例。所以它很“完美”,从式子上又可以看出其具“简捷、和谐、对称”的美,其变式即推论也很协调。

【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数学美,欣赏美的过程中,体会数学造化之神奇,学生可以兴趣盎然地掌握公式特征、结构及其他变式。

⑤作业

第1题:用正弦定理证明余弦定理。

【设计意图】:继续要求学生扩宽思路,用正弦定理把余弦定理中的边都转化成角,然后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推导证明。而这种把边转化为角、或把角转化为边的思想正是我们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第2题:在△ABC

中,已知abB45,求角A和C和边c。

【设计意图】:本题可以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求解,让学生体会两种定理在解三角形问题上的利弊。运用正弦定理求角可能会漏解,运用余弦定理求角不会漏解,但是计算可能较繁琐。

余弦定理教案(篇3)

正弦定理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两个实际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探索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先由特殊情况发现结论,再对一般三角形进行推导证明,并引导学生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关于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本节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是在学生学习了必修④基本初等函数Ⅱ和三角恒等变换的基础上,由实际问题出发探索研究三角形边角关系,得出正弦定理。高一学生对生产生活问题比较感兴趣,由实际问题出发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研究的愿望。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2)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方法与能力;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会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本节学习和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进而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教学难点:1.正弦定理的推导. 2.正弦定理的运用.

学法:开展“动脑想、严格证、多交流、勤设问”的研讨式学习方法,逐渐培 养学生“会观察”、 “会类比”、“会分析”、“会论证”的能力,

整堂课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原则,突出: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教师指导、循序渐进。

(1)新课引入——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掌握正弦定理的推导证明——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动脑思考,由特殊到一般,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正弦定理及证明过程。

(3)例题处理——始终从问题出发,层层设疑,让他们在探索中自得知识。

(4)巩固练习——深化对正弦定理的理解,并结合辽宁数学高考理科17题文科18题,巩固新知。

余弦定理教案(篇4)

一、单元教学内容

运算定律P——P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在经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中,体验归纳、总结和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5、在经历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形成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6、经历简便计算过程,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7、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四、单元教学安排

运算定律10课时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索加法交换律

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

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 )305+49=( )+305b+100=( )+b 47+( )=126+( ) m+( )=n+( ) 13+24=( )+( )

第二环节 探索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88+200=288(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

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 (560+)+ =560+(140+70) (360+)+108=360+(92+) (57+c)+d=57+(+)

(三)巩固发散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a+50)=(60+a)+50 (6)b+900=900+b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 +96 88+(104+96) 56+40=96(千米)=192+96 =88+200=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a+b=b+a (a+b)+c=a+(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六、教学后记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余弦定理教案(篇5)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说课的内容为余弦定理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详细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余弦定理》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以及必修4中的任意角、诱导公式以及恒等变换,为后面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与“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⒈知识与技能:

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斜三角形

⒉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运用余弦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通过本节的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

(三)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运用余弦定理探求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与之有关的计算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以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是: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情

从知识层面上看,高中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从能力层面上看,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斜三角形问题的技能;从情感层面上看,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三、说教法和学法

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⒈复习引入

由于本节课是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因此先领着学生回顾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采用提问的方式,找同学回答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并且让学生回想公式推导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来也为新课作准备。

环节⒉应用举例

在本环节中,我将给出两道典型例题

△ABC的顶点为A(6,5),B(-2,8)和C(4,1),求(精确到)。

已知三点A(1,3),B(-2,2),C(0,-3),求△ABC各内角的大小。

通过利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思想,来对这两道例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典型例题的解答,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对于余弦定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计算能力。

环节⒊练习反馈

练习B组题,1、2、3;习题1-1A组,1、2、3

在本环节中,我将找学生到黑板做题,期间巡视下面同学的做题情况,加以纠正和讲解;通过解决书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步调。

环节⒋归纳小结

在本环节中,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交流-完善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再由师生共同完善,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⑴已知三边,求各角;⑵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环节⒌课后作业

必做题:习题1-1A组,6、7;习题1-1B组,2、3、4、5

选做题:习题1-1B组7,8,9.

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所有学生全部完成,选做题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五、说板书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余弦定理教案(篇6)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说课的内容为余弦定理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详细说明:

《余弦定理》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以及必修4中的任意角、诱导公式以及恒等变换,为后面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与“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运用余弦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通过本节的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是:运用余弦定理探求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与之有关的计算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以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是: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从知识层面上看,高中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从能力层面上看,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斜三角形问题的技能;从情感层面上看,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由于本节课是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因此先领着学生回顾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采用提问的方式,找同学回答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并且让学生回想公式推导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来也为新课作准备。

△ABC的顶点为A(6,5),B(-2,8)和C(4,1),求(精确到)。

已知三点A(1,3),B(-2,2),C(0,-3),求△ABC各内角的大小。

通过利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思想,来对这两道例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典型例题的解答,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对于余弦定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计算能力。

在本环节中,我将找学生到黑板做题,期间巡视下面同学的做题情况,加以纠正和讲解;通过解决书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步调。

在本环节中,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交流-完善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再由师生共同完善,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⑴已知三边,求各角;⑵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所有学生全部完成,选做题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余弦定理教案(篇7)

《余弦定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余弦定理”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 课时安排说明

参照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现实情况,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3.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定理的简单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证余弦定理的思路。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基本知识和正弦定理有关内容,对于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有了较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向量方法探求余弦定理,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总体上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强,创造力较弱,看待与分析问题不深入,知识的系统性不完善,使得学生在余弦定理推导方法的探求上有一定的难度.三. 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确定了本节课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推导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余弦定理解已知“边,角,边”和“边,边,边”两类三角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从实际问题出发,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四. 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

数学课堂上首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既能展现知识的获取,又能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在本节教学中,我将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组织学生探究、归纳、推导,引导学生逐个突破难点,使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掌握各种数学基本技能。

2.学法分析:

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正确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关键。本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温故知新—探究新知—巩固提高—反思体验。

1.在第一环节中,我提出问题: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解决的解三角形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定理没有解决的解三角形问题。

设计意图:温故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在第二个环节中:通过铁路规划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给出技术人员的方法后,提出问题,激起学生求知欲.然后我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利用平面几何法,向量法,解析法探究余弦定理.设计意图: 从各个不同的方向探索得到余弦定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共同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得出余弦定理公式,归纳总结定理特点,树立知三求一的思想.3.在第三个环节中,首先带领学生解决之前的实际问题,树立学生信心,使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然后设置了三道例题: 例1:已知两边及夹角,巩固新知

例2:已知三边求最大角;由学生思考得出余弦定理推论,带动学生思考,观察推论,再次明确知三求一的思想;例3: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引导学生发出此类问题可以通过正,余弦定理两种方法求解.这样设计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最后加以总结.接下来通过一道口答题,使学生回忆起勾股定理可以解直角三角形,引发学生思考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关系.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认识,强化特殊与一般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知识的外延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

通过抢答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4.在最后一个环节中,通过知识树的形式总结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与认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六.教学理念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照抄。教无定法,关键是学生能不能有所思,有所得。新课程的数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本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推理等过程建构新知识,并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同时,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设计可操作的数学活动,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从而带动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共同体验发现探索的快乐,感受合作交流的愉悦。同时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化,从课堂的执行者向实施者、探究开发者转化。本课尽力追求新课程要求,利用师生的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潜能.昨天已经成为历史,今天我们在抒写着历史,愿我们的优质课竞赛成为丰富盟校教学,提升成绩的一个契机,通钢一中数学教师姚艳玲愿在这一活动中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大家!

余弦定理教案(篇8)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九节《解三角形》的内容,与初中学习的勾股定理有密切的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在实际测量问题及航海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用,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并且在探索建立余弦定理时还用到向量法,坐标法等数学方法,同时还用到了数形结合,方程等数学思想。因此,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三角形中的求角问题中作用更大。做为职业高中的学生必须学好学透这节知识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理解掌握余弦定理,能正确使用定理

②培养学生教形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思维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定理的探究及应用

教学难点:定理的探究及理解

二、学情分析

对于职业高中的高一学生,虽然知识经验并不丰富,但他们的智利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余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发想、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余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教学理念的创新。

四、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定理,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定理,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从用正弦定理可解的两类三角形出发,揭示勾股定理特点,说明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不完备,还有用正弦定理不能直接求解的三角形,应怎样解决呢?需要我们继续探究,引出课题。

(二)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形成定理,回顾分析,形成结论,再认识结论,总结用途。变形延伸,培养发散,对比特殊,认知推广。落实定理,构建定理应用体系。

(三)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余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回顾余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四)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审题确定条件。

2、明确求解任务。

3、确定使用公式。

4、科学求解过程。

(五)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六)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余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两种表达。

3、两类问题。

(七)思维拓展,自主探究

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即余弦定理的推论。

余弦定理教案(篇9)

凤凰高中数学教学参考书配套教学软件_教学设计

1.2 余弦定理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跃红

教学目标:

1.掌握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重点是余弦定理及其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难点是余弦定理的推导和证明.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1:修建一条高速公路,要开凿隧道将一

段山体打通.现要测量该山体底侧两点间的距离,即要测量该山体两底侧A、B两点间的距离(如图

1).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学生身边的实际应用问题,在其解决的过程中得到余弦定理,自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构建模型,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提出的方法有,先航拍,然后根据比例尺算出距离;利用等高线量出距离等;也有学生提出在远处选一点C,然后量出AC,BC的长度,再测出∠ACB.△ABC是确定的,就可以计算出AB的长.接下来,请三位板演其解法.

法1:(构造直角三角形)

如图2,过点A作垂线交BC于点D,则

|AD|=|AC|sinC,|CD|=|AC|cosC,|BD|=|BC|-|CD|=|BC|-|AC|cosC,所以,|AB||AD|2|BD|2|AC|2|BC|22|AC||BC|cosC.

C

法2:(向量方法)

如图3,因为ABACCB,22 所以,AB(ACCB)

22ACCB2ACCBcos(C),即 |AB|AC|2|BC|22|AC||BC|cosC.

法3:(建立直角坐标系)C建立如图4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A(|AC|cosC, |AC|sinC),B(|BC|, 0),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

|AB|(|AC|cosC|BC|)2(|AC|sinC0)2,所以,|AB|AC|2|BC|22|AC||BC|cosC.

活动评价:师生共同评价板演.

3.追踪成果,提出猜想.

师:回顾刚刚解决的问题,我们很容易得到结论:在△ABC中,a,b,c是角A,B,C的对边长,则有c2a2b22abcosC成立.类似的还有其他等式,a2c2b22cbcosA,b2c2a22cacosB.

正弦定理反映的是三角形中边长与角度之间的一种数量关系,因为与正弦有关,就称为正弦定理;而上面等式中都与余弦有关,就叫做余弦定理.

问题2:刚才问题的解题过程是否可以作为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作为定理要经过严格的证明,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学生活动:经过思考得出,若把解法一作为定理的证明过程,需要对角C进行分类讨论,即分角C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情况进行证明;第二种和第三种解法可以作为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

教师总结:证明余弦定理,就是证明一个等式.而在证明等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一般三角形的问题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还可以构造向量等式,然后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将其数量化;还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借助两点

间的距离公式来解决,等等.

4.探幽入微,深化理解.

问题3:刚刚认识了余弦定理这个“新朋友”,看一看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反过来也可以说,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当角C为锐角或钝角时,边长之间有不等关系 a2b2c2,a2b2c2;c2a2b22abcosC是边长a、b、c的轮换式,同时等式右边的角与等式左边的边相对应;等式右边有点象完全平方,等等.

教师总结:我们在观察一个等式时,就如同观察一个人一样,先从远处看,然后再近处看,先从外表再到内心深处.观察等式时,先从整体(比如轮换)再到局部(比如等式左右边角的对称),从一般到特殊,或者从特殊到一般(比如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问题4:我们为什么要学余弦定理,学它有什么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余弦定理的必要性.同时又可以得到余弦定理能解决的三角形所满足的条件,以及余弦定理的各种变形.让学生体会在使用公式或定理时,不但要会“正向使用”还要学会“逆向使用”.

学生活动:解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夹角的三角形;如果已知三边,可以求角,进而解出三角形,即

b2c2a2a2c2b2a2b2c2

cosA,cosB,cosC. 2bc2ac2ab

5.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练习:

1.在△ABC中,若a=3,b=5,c=7,求角C.

2.(1)在△ABC中,若b1,c6,A450,解这个三角形.

(2)在△ABC中,b,B600,c1,求a.

学生活动:练习后相互交流得出,解答题1时,利用的是余弦定理的变形形a2b2c2

式cosC;而题2既可以利用正弦定理,也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解决. 2ab

思考: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呢?你能用正弦定理证明余弦

定理,用余弦定理证明正弦定理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余弦定理教案(篇10)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选自高中数学第一册(下)中第五章平面向量第二部分解斜三角形的第二节。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将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分为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及判定三角形的全等有密切联系,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应用很多。因此,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这堂课,我并不准备将余弦定理全盘托出呈现给学生,而是采用创设情境式教学,通过具体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并发现余弦定理。

根据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余弦定理两种表示形式,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3)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体会形数美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掌握余弦定理,教学难点设为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问题。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选择创设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相结合。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启发引导为辅。

2、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学法指导:巴甫洛夫曾指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因此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效,学之有趣。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在学法上指导学生:

①如何探究问题②遇到新的问题时如何转化为熟悉的问题③做好评价与反思。

4、教学手段

根据数学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具是: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和直观的演示,辅助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探索并发现余弦定理。对证明过程和知识体系板书演示,力争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学具是:纸张、直尺、量角器。

三、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引导探究、获得性质;

应用迁移、交流反思;

拓展升华、发散思维;

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五个层次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过程省略。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了再现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渗透结构思想,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将这样设计板书。性质的证明和习题解答是学生完成的,让学生写到黑板上,发现错误可及时纠正;我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展示到黑板上,利于学生理清思路。

余弦定理教案实用


余弦定理教案【篇1】

1.地位及作用

"余弦定理"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定理的简单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证余弦定理的思路。

知识目标:能推导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余弦定理解已知"边,角,边"和"边,边,边"两类三角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数学课堂上首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既能展现知识的获取,又能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在本节教学中,我将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逐步推进,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组织学生探究、归纳、推导,引导学生逐个突破难点,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掌握各种数学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本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从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向量知识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选择简洁的处理工具,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你能够有更好的具体的量化方法吗?问题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和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即:在中已知AC=b,AB=c和A,求a.

学生对向量知识可能遗忘,注意复习;在利用数量积时,角度可能出现错误,出现不同的表示形式,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巩固向量知识,明确向量工具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确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中已知a=5,b=7,c=8,求B.

学生思考或者讨论,若有同学答则顺势引出推论,若不能作答则由老师引导推出推论,然后返回解决该问题。

让学生观察推论的特征,讨论该推论有什么用。

余弦定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1)掌握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度量问题.

(2)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经历余弦定理的发现与验证过程,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与运用. 教学难点:余弦定理的证明.

(2)课前,教者在黑板上画好如图所示的三个三角形.

情境1 A,B两地之间隔着一座小山,现要测量A、B之间即将修建的一条直的隧道的长度.另选一个点C,可以测得的数据有:AC?182m,BC?126m,?ACB?630,如何求A、B两地之间隧道的长度(精确到1m).

A

情境2 一位工人欲做一个三角形的支架.已知杆BC的长度为6分米,DAE是由一根直的钢管沿着点A弯折而成.若弯折点A与焊接点B,C的距离分别为4分米和5分米,欲弯折后杆BC恰好能与两焊接点相接,则弯折后∠BAC的大小是多少(精确到0.1度)?

师:显然,这两个都是解三角形的问题.其中,情境1的实质是知道了三角形的两边与其夹角,求第三边的长度;而情境2的实质就是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要求其一个内角的大小.

请问:(1)这两个问题能用正弦定理来解决吗? 生:不能.

师:对,在解法上是互逆的,所以本节课我们将要探究的核心问题是:在已知三角形两条边的前提下,其夹角的大小与第三条边的长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正是余弦定理所揭示的规律----引入课题.

问题1 在?ABC中,已知CB?a,CA?b(其中a?b),当?C从小到大变化时,AB的长度的变化趋势如何?

师:(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后)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看一下. (课上,利用课前制作道具做一下演示实验.) 生: AB的长度随着?C的增大而增大.

师:这是一个定性的结论.那么对于定量的研究,一个常用的思维策略是特殊化. 取C=90?是最容易想到的;另外,虽然角C不能取0?与180?,但它可以无限接近这两个角,所以不妨再考察一下这两种情形.

续问: 若将?C的范围扩大到[00,1800],特别地:当?C?00,?C?900,?C?1800这三种特殊情形时,AB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时,AB?a?b.

:

当?C?00时,AB?当?C?900时,AB?当?C?1800时,AB?B

A

问题2 请你根据上述三个特例的结果,试猜想:当?C??(00???1800)时,线段AB的长度是多少?

:AB?问题3 你能验证该猜想吗?请试一试.

(课上,利用课前画好的三张图进行讨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然后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讲解,至少讨论下列前两种方法.)

方法一:

证: (1)当?C??为锐角时,过点A作AD?BC于D.

则AB2?BD2?AD2?(a?bcos?)2?(bsin?)2=a2?b2?2abcos?.

(2)当?C??为直角时,结论显然成立.

(3)当?C??为钝角时, 过点A作AD?BC交BC的延长线于D. 则AB?BD?AD?(a?bcos(???))?(bsin(???))

?(a?bcos?)?(bsin?)=a?b?2abcos?.

综上所述,

均有AB?故猜想成立.

师:这种思路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来计算AB的长,但要注意这里要分三种情况讨论.

方法二:

????2????2????????

?AC?CB?2AC?CB?a2?b2?2abcos(???)?a2?b2?2abcos?,

即AB?故猜想成立.

师:这种方法的思路是构造向量,借助向量的运算来证题.将向量等式转化数量等式常用的手段是作数量积.

方法三:

证:以C为坐标原点,C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

则B(a,0),A(bcos?,bsin?),则BA?(bcos??a,bsin?),所以

|AB|?(bcos??a)2?(bsin??0)2=a2?b2?2abcos?,

????

即AB?|AB|?故猜想成立.

师:这种思路是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借助于坐标运算来证题.利用坐标法的优点在于不必分类讨论了且运算简单.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它途径来验证这一猜想,这里就不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我们可以作些交流.

问题4 在三角形中,如何用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表示出上述结论? (提示:根式的表示形式不如平方的形式来得美观.)

c2?a2?b2?2abcosC,

生:符号语言:在△ABC中,有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文字语言: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师:很好!这一结论我们称之为余弦定理,上述三个公式是余弦定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问题5 如何根据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来求其内角的大小呢?

师:这是余弦定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余弦定理的这两种形式,我们在解题中应该灵活地加以选用.

感悟:(1)在第一组式子中,当C=90°时,即有c2?a2?b2.所以,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 的特殊情形,余弦定理可以看做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2)在第二组式子中,我们考察式子左右两边的符号,不难发现:

在△ABC中,C为锐角?a2?b2?c2;C为直角?a2?b2?c2;C为钝角?a2?b2?c2. 师:也就是说,在三角形中,要判断一个内角是什么角,只要看它的对边的平方与其它两边平方的和的.大小.

例1 在△ABC中,已知b=3,c=1,A=60°,求a.

解析: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32?12?2?3?1?cos600?7,

反思:(1)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的问题.

(2)用余弦定理求边的长度时,切记最后的结果要开平方. 师: 情境1就是这种类型的问题,我们也不妨看一下解答.

情境1:A,B两地之间隔着一座小山,现要测量A、B之间即将修建的一条隧道的长度.另选一个点C,可以测得的数据有:AC=182m,BC=126m,∠ACB=63°,如何求A,B两地之间隧道的长度(精确到1m).

解析: 在?ABC中,因为AC?182m,BC?126m,?ACB?630,则由余弦定理,得

AB2?AC2?BC2?2AC?BCcos?ACB?1822?1262?2?182?126cos630 ?1822?1262?2?182?126?0.454?28177.15,

所以AB?168m.

答:A,B两地之间隧道的长度约为168m. 例2 在?ABC中,已知a=7,b=5,c=3,求A.

所以A=120°.

反思: (1)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已知三边,求三个角”的问题. 师:情境2就是这种类型的问题,我们不妨看一下解答.

情境2: 一位工人欲做一个三角形的支架.已知杆BC的长度为6分米,DAE是由一根直的钢管沿着点A弯折而成.若弯折点A与焊接点B,C的距离分别为4分米和5分米,欲弯折后杆BC恰好能与两焊接点相接,则弯折后∠BAC的大小是多少(精确到0.1度)?

解析:在?ABC中,因为c?4,b?5,a?6,则由余弦定理,得

cosA???0.125,,所以A?82.80;

反思:(2)利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建立出相应的三角形的模型.同时,要注意最后结果的精确度的要求.

变式:(1)在△ABC中,已知a2+b2+ab=c2,求角C的大小.

???,即cosC??, 解析:由a+b+ab=c,得a?b?c??ab,则

所以C?1200.

反思:(3)在解三角形时,由边的条件式求角时,别忘了余弦定理;同时要注重余弦定理的逆用.

变式:(2)若三条线段的长分别为5,6,7,则用这三条线段( ). A.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B.能组成锐角三角形

解析:首先因为两条小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能够组成三角形;接着,只要看最大的角是什么角.因为52?62?72,所以最大角为锐角,故这三条线段能组成锐角三角形.

思考:(1)若用长为5,6,x的三条线段构成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则正数x的取值范围 是________.

(2)在?ABC中,已知a +c =2b,求证:B≤45°.

?x?11或1?x??x2?52?62?62?x2?52??

13c2?3a2?6ca3(c?a)2??0, ?=

数学知识----本节课新学的数学知识只有余弦定理.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是三角形中的两朵奇葩,从形式上看,两者都具有“美观”的外形,余弦定理虽有多个表达式,但它们之间具有可以轮换的对称美;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揭示了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美妙”的内在联系.

在解三角形的问题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了“三条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这三种情况,前面学习的正弦定理能够解决已知“两角与任一边” 以及“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这两类问题;今天学习的余弦定理又能够解决已知“三边” 以及“两边及其夹角”的这两类问题.这样,对于一般的解三角形问题,我们就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了.当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三角形问题,往往还要把这两个定理联合起来解决问题.

思维启迪----从本节课的讨论与研究中,我们获得了以下的一些思维启迪:

(1)本节课上,对于余弦定理的发现,我们是从三个特例开始的,这遵循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策略.

(2)在三个特例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所以合理运用数学猜想等合情推理手段,是我们进行数学发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3)另外,在验证余弦定理时,我们运用到了几何、三角、向量等多个知识领域,所以我们要注重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融会贯通.

必做作业:教材第16页习题1.2第1,2,3,4题. 选做作业:教材第16页习题1.2第12题.

课后探究: (1) 思考:若用长为5,6,x的三条线段构成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则正数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在?ABC中,已知a +c =2b,求证:B≤45°.

余弦定理教案【篇3】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说课的内容为余弦定理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详细说明:

《余弦定理》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以及必修4中的任意角、诱导公式以及恒等变换,为后面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与“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运用余弦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通过本节的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是:运用余弦定理探求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与之有关的计算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以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是: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从知识层面上看,高中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从能力层面上看,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斜三角形问题的技能;从情感层面上看,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由于本节课是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因此先领着学生回顾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采用提问的方式,找同学回答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并且让学生回想公式推导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来也为新课作准备。

△ABC的顶点为A(6,5),B(-2,8)和C(4,1),求(精确到)。

已知三点A(1,3),B(-2,2),C(0,-3),求△ABC各内角的大小。

通过利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思想,来对这两道例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典型例题的解答,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对于余弦定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计算能力。

在本环节中,我将找学生到黑板做题,期间巡视下面同学的做题情况,加以纠正和讲解;通过解决书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步调。

在本环节中,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交流-完善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再由师生共同完善,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⑴已知三边,求各角;⑵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所有学生全部完成,选做题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余弦定理教案【篇4】

正弦定理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两个实际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探索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先由特殊情况发现结论,再对一般三角形进行推导证明,并引导学生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关于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本节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是在学生学习了必修④基本初等函数Ⅱ和三角恒等变换的基础上,由实际问题出发探索研究三角形边角关系,得出正弦定理。高一学生对生产生活问题比较感兴趣,由实际问题出发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研究的愿望。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2)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方法与能力;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会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本节学习和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进而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教学难点:1.正弦定理的推导. 2.正弦定理的运用.

学法:开展“动脑想、严格证、多交流、勤设问”的研讨式学习方法,逐渐培 养学生“会观察”、 “会类比”、“会分析”、“会论证”的能力,

整堂课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原则,突出: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教师指导、循序渐进。

(1)新课引入——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掌握正弦定理的推导证明——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动脑思考,由特殊到一般,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正弦定理及证明过程。

(3)例题处理——始终从问题出发,层层设疑,让他们在探索中自得知识。

(4)巩固练习——深化对正弦定理的理解,并结合辽宁数学高考理科17题文科18题,巩固新知。

余弦定理教案【篇5】

在任意△ABC中, 作AD⊥BC.

∠C对边为c,∠B对边为b,∠A对边为a -->

BD=cosB*c,AD=sinB*c,DC=BC-BD=a-cosB*c

如右图,在ABC中,三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 . 以A为原点,A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于是C点坐标是(b,0),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得B点坐标是(ccosA,csinA) . ∴CB = (ccosA-b,csinA). 现将CB平移到起点为原点A,则AD = CB . 而 |AD| = |CB| = a ,∠DAC = π-∠BCA = π-C ,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知D点坐标是 (acos(π-C),asin(π-C)) 即 D点坐标是(-acosC,asinC), ∴ AD = (-acosC,asinC) 而 AD = CB ∴ (-acosC,asinC) = (ccosA-b,csinA) ∴ asinC = csinA …………① -acosC = ccosA-b ……② 由①得 asinA = csinC ,同理可证 asinA = bsinB , ∴ asinA = bsinB = csinC . 由②得 acosC = b-ccosA ,平方得: a2cos2C = b2-2bccosA + c2cos2A , 即 a2-a2sin2C = b2-2bccosA + c2-c2sin2A . 而由①可得 a2sin2C = c2sin2A ∴ a2 = b2 + c2-2bccosA . 同理可证 b2 = a2 + c2-2accosB , c2 = a2 + b2-2abcosC . 到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证明完毕。3△ABC的三边分别为a,b,c,边BC,CA,AB上的中线分别为ma.mb,mc,应用余弦定理证明:

mb=(1/2)[(√2(a^2+c^2)-b^2)]

mc=(1/2)[(√2(a^2+b^2)-c^2)]ma=√(c^2+(a/2)^2-ac*cosB)

得,4ac*cosB=2a^2+2c^2-2b^2,代入上述ma表达式:

ma=(1/2)√[4c^2+a^2-(2a^2+2c^2-2b^2)]

同理可得:

得,4ac*cosB=2a^2+2c^2-2b^2,代入上述ma表达式:

ma=(1/2)√[4c^2+a^2-(2a^2+2c^2-2b^2)]

证毕。

余弦定理教案【篇6】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说课的内容为余弦定理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详细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余弦定理》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以及必修4中的任意角、诱导公式以及恒等变换,为后面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与“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⒈知识与技能:

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斜三角形

⒉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运用余弦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通过本节的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

(三)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运用余弦定理探求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与之有关的计算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以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是: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情

从知识层面上看,高中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从能力层面上看,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斜三角形问题的技能;从情感层面上看,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三、说教法和学法

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⒈复习引入

由于本节课是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因此先领着学生回顾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采用提问的方式,找同学回答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并且让学生回想公式推导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来也为新课作准备。

环节⒉应用举例

在本环节中,我将给出两道典型例题

△ABC的顶点为A(6,5),B(-2,8)和C(4,1),求(精确到)。

已知三点A(1,3),B(-2,2),C(0,-3),求△ABC各内角的大小。

通过利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思想,来对这两道例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典型例题的解答,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对于余弦定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计算能力。

环节⒊练习反馈

练习B组题,1、2、3;习题1-1A组,1、2、3

在本环节中,我将找学生到黑板做题,期间巡视下面同学的做题情况,加以纠正和讲解;通过解决书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步调。

环节⒋归纳小结

在本环节中,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交流-完善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再由师生共同完善,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⑴已知三边,求各角;⑵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环节⒌课后作业

必做题:习题1-1A组,6、7;习题1-1B组,2、3、4、5

选做题:习题1-1B组7,8,9.

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所有学生全部完成,选做题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五、说板书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余弦定理教案【篇7】

一、说教材  《余弦定理》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与“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⒈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斜三角形; ⒉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运用余弦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通过本节的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 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余弦定理探求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与之有关的计算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以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⒍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余弦定理教案【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余弦定理,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今天我将就第1课时的余弦定理的证明与简单应用进行说课。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江苏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的第一章第2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实质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它描述了三角形重要的边角关系,将三角形的“边”与“角”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为解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求解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为在日后学习中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的掌握,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教学难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教学关键是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边角计算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证明方法,通过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基于本节课是属于新授课中的数学命题教学,根据《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思想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将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即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发现无法使用刚学习的正弦定理解决,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得出原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和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四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探索研究、构建新知;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引出如下问题:

A地和B地之间隔着一个水塘现选择一地点C,可以测得的大小及,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c。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学过正弦定理,一定会采用刚学的知识解题,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组已知的边及其所对角,从而产生疑惑,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2、探索研究、构建新知

(1)由于初中接触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所以我将先带领学生从特殊情况为直角三角形()时考虑。此时使用勾股定理,得。

(2)从直角三角形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在一般三角形中构造直角即作边的高,从而在构造的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边之间的等式关系、

(3)考虑到我们所作的图为锐角三角形,讨论上述结论能否推广到在为钝角三角形()中。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得到在任意三角形中都有,之后让同学们类比出……这样我就完成了对余弦定理的引入,之后总结给出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出余弦定理这一数学体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认识、

在学生已学习了向量的基础上,考虑到新课改中要求使用新工具、新方法,我会引导同学类比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的过程尝试使用向量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之后引导学生对余弦定理公式进行变形,用三边值来表示角的余弦值,给出余弦定理的第二种表示形式,这样就完成了新知的构建。

根据余弦定理的两种形式,我们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2)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3、例题讲解、巩固练习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交流、分析讲解以及反思小结,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例题先以学生自己思考解题为主,教师点评后再规范解题步骤及板书,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并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从而巩固余弦定理的运用。

例题讲解:

例1在中,

(1)已知,求;

(2)已知,求。

【设计意图】例题1分别是通过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夹角,这样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分别得到了运用,进而巩固了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

例2对于例题1(2),求的大小。

【设计意图】已经求出了的度数,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解法:运用正弦定理或运用余弦定理,比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发现使用余弦定理求解角的问题可以避免解的取舍问题。

例3使用余弦定理证明:在中,当为锐角时;当为钝角时,

【设计意图】例3通过对和的比较,体现了“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这一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对余弦定理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练习:

练习1在中,

(1)已知,求;

(2)已知,求。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

练习2若三条线段长分别为5,6,7,则用这三条线段()。

A、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B、能组成锐角三角形

C、能组成钝角三角形

D、不能组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与例题3相呼应。

练习3在中,已知,试求的大小。

【设计意图】要求灵活使用公式,对公式进行变形。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先请同学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教师再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

(2)余弦定理实质上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3)余弦定理的可以解决的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通过师生的共同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1、2、1、2、3、5、6;

选做题:习题1、2、12、13。

【设计意图】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临时发挥而随机生成。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本说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余弦定理教案【篇9】

教材分析:(说教材)。

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下)中第五章平面向量第二部分解斜三角形的一个重要定理。这堂课,我并不是将余弦定理全盘呈现给学生,而是从实际问题的求解困难,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另外,本节与教材其他课文共性是,都要掌握定理内容及证明方法,会解决相关的问题。

下面说一说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目的: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钻研制定了教学目的:

1.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2.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3.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

4.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的联系理解事物之间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客观规律,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余弦定理是初中学习的勾股定理同角的拓广,也是前阶段学习的三角函数知识与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交汇应用。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基本应用,其中发现余弦定理的过程是检验和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素材。教学难点:

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形式,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形,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因此分析勾股定理的结构特征是突破发现余弦定理这个难点的关键。教学方法:

在确定教学方法之前,首先分析一下学生:我所教的是课改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基础比正常高中的学生要差许多,拿其中一班学生来说:数学入学成绩及格的占50%左右,相对来说教材难度较大,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本节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讲授法”、“演示法”,并采用电教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1.启发式教学:

利用一个工程问题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的训练,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所学定理进行认识,反复的练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3.讲授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

这节课准备的器材有:计算机、大屏幕。教学程序:

1.复习正弦定理(2分钟):安排一名同学上黑板写正弦定理。

2.设计精彩的新课导入(5分钟):利用大屏幕演示一座山,先展示,后出现B、C,再连成虚线,并闪动几下,闪动边AB、AC几下,再闪动角A的阴影几下,可测得AC、AB的长及∠A大小.问你知道工程技术人员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

一下子,学生的注意力全被调动起来,学生一定会采用正弦定理,但很快发现∠B、∠C不能确定,陷入困境当中。

3.探索研究,合理猜想。

当AB=c,AC=b一定,∠A变化时,a可以认为是A的函数,a=f(A),A∈(0,∏)

比较三种情况,学生会很快找到其中规律.-2ab的系数-1、0、1与A=0、∏/

2、∏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经比较分析特例,概括出余弦定理,这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对学生来说,既是对数学研究活动的一种体验,又是掌握一种终身受用的治学方法。4.证明猜想,建构新知

接下来就是水到渠成,现在余弦定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要符合数学的严密逻辑推理,锻炼学生自己写出定理证明的已知条件和结论,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写出来,并请同学们自己进行证明。教师在课中进行指导,针对出现的问题,结合大屏幕打出的正确过程进行讲解。

在大屏幕打出余弦定理,为了促进学生记忆,在黑板上让学生背着写出定理,也是当堂巩固定理的方法。5.操作演练,巩固提高。

定理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我分析题目,请同学们进行解答,在难点处进行点拨。以第二题为例,在求A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分歧,一部分采用正弦定理,一部分采用余弦定理,其实两种做法都可得到正确答案,形成解法一和解法二。在这道例题中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上例中,能否既不使用余弦定理,也不使用正弦定理,求出∠A?)

启发一:a视为B与C两点间的距离,利用B、C的坐标构造含A的等式

启发二:利用平移,用两种方法求出C’点的坐标,构造等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渐入新的境界。每次启发,或是针对一般原则的提示,或是在学生出现思维盲点处点拨,或是学生“简单一跳未摘到果子”时的及时提醒。

6.课堂小结:

告诉学生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7.布置作业:书面作业 3道题

作业中注重余弦定理的应用,重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正的自我鉴定模板11篇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份关于“转正的自我鉴定”的范文。转正申请书是总结试用期工作的经历,在一个月试用期到了后选择转正。这时候就可以把岗位转正申请书写好了,热烈欢迎你参考这些资料愿它们成为你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转正的自我鉴定 篇1

工作以来,在单位领导的精心培育和教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无论是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现将工作鉴定如下:

思想上,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法规。

工作上,本人自20xx年工作以来,先后在xx部门、xx科室、会计科等科室工作过,不管走到哪里,都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争当行家里手。【】

转正的自我鉴定 篇2

作为一名预算员,我在公司实习期间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逐渐成长和提升。现在,作为一名预算员正式转正,我将通过自我鉴定来总结我的实习经历和成长,并为自己提出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工作经历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公司预算制定和执行的各项工作。我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公司的各项业务和运营情况,并根据业务变化和公司发展需求,制定和调整了预算计划。同时,我还参与了预算执行和监控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了预算的有效执行。此外,我还积极参与了公司的业务分析和数据报告的编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和意见。

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了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无论是在制定预算计划中还是在协调预算执行过程中,我都尽心尽力,认真对待每一个任务。我也主动与不同部门的同事沟通合作,确保信息流畅,协作高效。在实践中,我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工作成果

通过我在实习期间的努力和成长,我获得了一些工作成果,包括:

1. 参与制定了公司的年度预算计划,确保了预算与实际运营需求相符,并达到了公司领导的要求。

2. 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了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意见,有效提高了预算执行的效率和准确度。

3. 我参与编制了公司的业务分析和数据报告,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和情报支持,帮助公司领导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以上的成果虽然不算惊人,但是在实习期间是我追求高质量工作的具体体现,同时也让我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为转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自我评价

在我看来,我有以下优点和不足:

1. 优点:我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工作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能够主动承担工作,并加班加点完成任务。

2. 优点:我的学习能力比较强,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努力克服工作中的难点,并能够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 不足:还需要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知识储备,特别是对行业趋势和市场变化的了解,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4. 不足:有时候在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时,可能比较缺乏耐心和细心,需要更加注意细节问题,做到尽善尽美。

总体而言,在实习期间,我基本达到了公司对预算员实习生的要求,并能够胜任相关工作,但还有更多提升的空间,需要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四、展望未来

在未来工作中,我将立足于职业发展,努力做好预算工作,并有以下目标和计划:

1. 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全面掌握行业信息和变化趋势,提供更精准的预算管理方案。

2. 更加注重团队协作,积极与公司各部门沟通和合作,制定更加完整、合理的预算计划,提高预算效益和执行质量。

3. 加强自我管理和职业规划,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次自我鉴定,我更加清晰和明确了自己的实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也对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我将继续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心做好预算工作,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愿望。

转正的自我鉴定 篇3

20xx年已经过去,在新的一年中,我会一直保持“空杯心态”,虚心学习,继续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那么是什么成就了他的事业?又是什么创造了他的财富?是责任与激情!我认为责任是一种人生态度,是珍视未来、爱岗敬业的表现,而激情则是责任心的完美体现,它是成就事业的强大力量,这份力量给予了我们充足的动力和勇气,让我们走在岗位的前列,为我们创造出一流的业

绩,更为我们构筑了和谐的企业。责任促进发展,激情成就事业,我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将责任扛上双肩,将激情填满我的工作,奋力拼搏,收获更多的精彩和奇迹!

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合规操作意识。身为网点一线员工,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加强柜面营销和柜台服务,是我们临柜人员最为实际的工作任务,起着沟通顾客与银行的桥梁作用。因此,在临柜工作中,坚持要做一个“有心人”。

“没有规矩何成方圆”,加强合规操作意识,并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有时,总是觉得有的规章制度在束缚着我们业务的办理,在制约着我们的业务发展,细细想来,其实不然,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产物,而是在经历过许许多多实际工作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只有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我们才有保护自已的权益和维护广大客户的权益能力。

三、增强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督防范案件意识。规章制度的执行与否,取决于员工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清醒认识与熟练掌握程度,有规不遵,有章不遁是各行业之大忌,车行千里始有道,对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就一线柜员而言,从内部讲要做到从我做起,正确办理每一笔业务,认真审核每张票据,监督授权业务的合法合规,严格执行业务操作系统安全防范,抵制各种违规作业等等,做好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能碍于同事情面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背离规章制度而不顾。坚持至始至终地按规章办事。如此以来,我们的制度才得于实施,我们的资金安全防范才有保障。

转正的自我鉴定 篇4

武帝的舅舅武安侯田蚡,是孝景后同母的弟弟,由于他的政治后台强硬,每天来拜见他的官员数不胜数。许昌被罢免后,武帝迫于孝景后的压力,不得不违心任命田蚡为丞相。田蚡做了丞相之后,更加的不知收敛,家中的`珍贵玩物、钱财、美女、名马等多的数不清。由于田蚡权大势大,向他求官的人也越来越多,在他的眼里,只要钱到位,没有求不到的官职,所以他向武帝推荐的官员有好多直接做了两千石的大官。武帝有一次甚至无奈的对他说:"你任命完了吗?给朕留几个官位,朕也有要任命的官吏。"也许是坏事干多了吧,田蚡在迫害了灌夫、窦婴之后便重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从武帝对田蚡的处处忍让不难看出,当时孝景后王家和田家的势力对武帝还是有所约束的,也许武帝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亲生母亲和亲舅舅也会成为阻碍他施展权力的枷锁吧。

转正的自我鉴定 篇5

进入贵公司工作已经快两个月了,在公司领导和广大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及部门经理对我的正确指挥下,我坚持不断的学习行业理论知识、提炼以往工作经验、加强自身思想修养、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对自己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通过公司精心安排、组织的新员工培训,充分了解公司的基本状况。结合自己工作岗位,通过公司内部网、互联网以及领导、同事的介绍,学习相关行业知识、公司成功案例等,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做准备。期间,在部门领导的指导下,编写了《浅议市场营销与管理咨询》,并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编写了《某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项目建议书》、《某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项目调研方案及调研提纲》、《某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项目调研报告提纲》等相关文件。

二、 改变思想,转换角色,严于律己

一位优秀的管理咨询顾问,不仅要掌握各行各业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还必须能从中提炼出其精华之所在,同时结合客户的实际状况,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自身角度考虑,一要改变思想,采取空杯理论的工作态度,不断提高;二要转换角色,尽快的进入工作状态;三要严于律己,不仅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也要把公司的企业精神、工作作风融入日常工作,并严格执行。

三、 体会与感悟

公司从上到下全体员工的工作精神,使我感受颇深,正所谓:一言九鼎德胜天下。平时领导的指导与支持,方法方式独具匠心,恰到好处。给出了思路与方向,耐心观察,并及时指导,但不大包大揽,亲历亲为,培养后备人才。作为管理咨询顾问,对于客户企业,不是代替他们去做,而是引到思路,塑造其行为规范,并形成管理制度甚至员工习惯、企业精神。

总之,工作上虽有不足,但在公司领导及同事的关怀与呵护下,不断提高、成长。对于接下来的工作,充分信心!

4

本人热心、自信、上进心强,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较好的个人亲和力。举止优雅,有亲和力,精力充沛,做事有条理,责任感强。具有优秀的思维、沟通和学习能力,热爱团队工作。善于与人沟通,能够感受前卫文化、科技潮流带来的乐趣。同时对创意有着自我的分析和见解,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思维的感受。

本人为人开朗乐观,热心助人,交际能力强,待人接物,正直处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毫不拖沓,吃苦耐劳,抗压能力强,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专业素质良好,善于发现,并且能从容面对调整来自各方面难题,排除各方面的问题。

本人为人开朗乐观,热心助人,交际能力强,待人接物,正直处世。在工作方面,有较强的动手实操能力,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毫不拖沓,吃苦耐劳,抗压能力强,有一定的从业经验。专业素质良好,善于发现,并且能从容面对调整来自各方面难题。

本人性格随和乐观,积极向上,爱好广泛,喜欢钻研,工作认真负责,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乐于沟通,易于融入集体,乐于助人,学习能力较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之余,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做人、做事的的能力,争取将工作做得更好,争取做更好的自己!

本人自我学习能力较强,工作认真负责,性格活泼开朗,具有团队意识,在同学中有较好的人缘,虽然学习成绩不是的,但是我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能力还是颇受老师同学的赞扬的。

5

1.本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真诚,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进步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对IT周边科技发展有浓厚兴趣,团队意识及适应能力强,抗压能力好,喜欢面对挑战迎难而上,注重生活条理化,工作规划化。

2.本人对工作负责,有积极的敬业精神,能与领导沟通协调,为人亲和诚恳能与员工和谐并能沟通提高员工的素质,能为公司利益付出汗水,为公司创更高业绩,望贵司能给我一个发扬的机会,同时您也无悔您这次的选择。

3.本人对煤炭质量有着很高的目测能力,对工作地的矿物资源和矿产质量有着很高的判断能力和评估能力,有着独立开展工作和洽谈能力,能够很好的控制质量误差和押运途间的损耗和吨位误差。勤奋,上进,诚实,肯干,专一。待人诚恳有礼,乐于助人,善于与人沟通,得到比较好的评价。

4.本人工作认真,能吃苦耐劳,乐观向上、适应力强、勤奋好学、认真负责、抗压力强、勇于迎接新挑战。我是一个有很强责任心并且积极进取的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敬业尽职。求学阶段,我系统地学习了会计专业方面的知识,熟练各种办公软件,如:word文档,powerpoint,e某cel等,同时我也意识到经验不足是大学生的软肋,所以我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与兼职。经过之前的工作实践,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在综合素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和协调管理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相信未来一定会在工作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也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亮。

5.本人活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适应能力强;担任学生干部,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参加各项比赛并能获得一定奖项,能吃苦耐劳;对数据分析较感兴趣,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大学期间,我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与此同时,我也参加社会实践和工作实习锻炼自己的能力。

转正的自我鉴定 篇6

尊敬的xxx联社领导:

我叫xxx,男,19xx年x月出生,中共党员,xxx年被省选聘办公开选拨到村任职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20xx年服务期满通过省联社组织的统一招聘考试,被xxx联社招录为新员工,现任xxxx社综合柜员。

经过近半年多的工作实习,我克服重重困难,拼搏进取,不断上进,在工作上也深受领导、同事好评,客户满意。通过实习我已迅速进入角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员工。现因实习期已满,特向联社提出转成申请,今后我将为联社的发展竭尽全力,与太和联社一起共同成长,共创辉煌。敬请联社领导批准为盼!

转正的自我鉴定 篇7

我叫xx,x年x月x日来到美邦,成为一名导购。到美邦这个大家庭中半年多了,在这半年的时间里,让我学会了很多服装销售的专业知识。

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导购,除了将服装展示给顾客,并加以说明之外,还要向顾客推荐服装,以引起顾客的购买的兴趣。向顾客进行推荐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向顾客推荐服装时要有信心,让顾客对服装有信任感。

2、对顾客提示的服装进行说明时,应根据顾客的实际客观条件,推荐适合的服装。

3、每类服装有不同的特征,如设计特点、品质等方面的特征,向顾客推荐服装时,要着重强调服装的不同特征。

4、向顾客推荐服装时,要想方设法把话题引到服装上,同时注意观察顾客对服装的反映,以便适时地促成销售。

5、对顾客进行服装的说明与推荐时,要比较各类服装的不同,准确地说出各类服装的优点。

转正的自我鉴定 篇8

我要感激感激公司能给我展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我于200x年11月3日成为公司的试用员工,担任出纳一职,转眼间一个月试用期已接近尾声,现将我的工作及学习生活情景作如下自我鉴定。

一、工作方面:

1、协助部门同事认真审核各部门报销的费用原始单证。

计划财务部门是公司的监管及服务的窗口,为了更好地为公司员工服务及合理地利用公司资金,我进取、认真地学习了公司的管理体系,在审核报销单证时,坚持坚持贯彻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对手续不全,费用项目不明确的单证,退回经办人重新填制。

2、协助部门同事为公司员工办理工资卡。

为了保护公司资金的安全使用,听从主管领导的安排,协助同事为公司员工办理工资卡,使员工工资及时发放。

3、对江苏项目公司调拨过来的实物资产及海南项目公司所购实物资产清盘,并建成电子文档保存。

为了杜绝公司实物资产虚增的可能性,对每笔费用报销所涉及到的实物资产项目进行严格细致审核,对盘点到的所有实物资产及报销凭证所列资产进行一一核对。为了避免项目公司调拨过来的实物资产不遗失,进行了二次盘点,如有变动,及时进行调整。

4、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对上级安排工作任务做到及时、细致、周全完成。

在本部门的工作中,我一向严格要求自我严以律已,拾遗补漏,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原因,积累经验,从而完善和提升公司的管理机制,能认真执行保密制度,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同时主动为领导分忧,帮忙同事做一些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学习生活方面:

进公司以来,本人尊敬领导,与同事关系融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为尽快进入工作主角,我自觉认真学习本公司、本部门、本岗位的各项制度、规则,严格按照公司里制定的工作制度开展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理论知识,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都有所提高。工作中我始终坚持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态度,主动向领导、同事们请教,向实践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查找不足,提高自我,防止和克服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的倾向。近两个月的工作,培养了我乐观、自信、诚实、坦率的生活态度;认真、谨慎、进取、主动的工作作风。

我十分珍惜此次工作机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和公司一同成长,同公司一齐展望完美的未来!

转正的自我鉴定 篇9

本人在这三个月的试用期里,一开始我是有点慌的。因为我们公司的文化理念和过去我所工作的公司是有很大出入的,不过我们公司的文化理念却是我心目中梦寐以求的,突然跌入到梦寐以求的环境,是这样的一种慌。生怕自己做的不好,生怕自己会搞砸,生怕自己会无法转正。后来上着上着班便不再慌了。因为我自己告诉自己,如果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又如何让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信任我呢?!唯有自信,可以掌握这种公司文化,唯有自信,可以为我带来转正的机会。在这三个月里,我已经详细的掌握了公司的文化和理念,我相信在成为正式员工后能够越做越好,把公司文化理念运用到我的每一个项目里面,让客户也能感受到我们公司的文化。

转正的自我鉴定 篇10

我于xx月日开始到公司上班,从来公司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把自己融入到我们的这个团队中,不知不觉已经三个多月了,现将这三个月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非常注意的向周围的老同事学习,在工作中处处留意,多看,多思考,多学习,以较快的速度熟悉着公司的情况,较好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这个团队中。

二、帮助采购核对前期的应付账款余额,并对账袋进行了分类整理,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便利。

三、根据核对后的应付账款余额重新建产新账,并及时的填制应付凭证、登记应付账款明细账,除外协厂供应商的期初余额尚需核对外,大部分的应付账数据已经准确。

四、建立库存明细账。在三四月份,因为原来的成本会计突然离职,在没有任何交接的情况下,变压力为动力,要求自己尽快的熟悉公司情况,不断的对工作进行改进,以期更适合公司的现状。将库存明细账分为青岛库、公司流动库、公司原材料库、沈阳库、济南库、北京库、上海库和生产车间库,并对成品库进行了汇总,形成公司总的库存明细账。在建账的同时,将当期该处理的单据进行相应的处理,但因期初数据不准确,影响了报表的可信度,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做的更好。

五、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发现有的单据在处理上存在问题,便首先同同事进行沟通,与同事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能解决的就解决掉,不能解决的就提交上级经理,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提供参考。

转正的自我鉴定 篇11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借以促进提高。

一、爱岗敬业,忠于教育事业

热爱教师的职业,爱岗敬业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我觉得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尽心尽力,每一种职业都是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平凡的事,恰恰就是不平凡。 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忠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虽说正式走上教育岗位刚满一年,但自己对教师工作已经产生了感情,通过 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看着自己付出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在新的教学工作中也就有了动力。

二、热爱,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新时期教育老师必须具备的学生观。现在学校提倡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是全社会都普遍认同的教育观点。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不失师德风范。

但“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更何况是尚未成年的孩子。学生犯了错误,也不能不管。我也常会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感受自己的所作 所为给别人造成的伤害,这样孩子会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从根本上改正错误。其实学生完全能够从你的表情和语气中感受出你是善意还是恶意。我想只要 你是善意的,真诚的,真正的热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学生完全能接受你的批评和意见。

三、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其为教师的关键。韩愈曾经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致于误人子 弟。倘若学生给你提出的问题你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也就会逐步丧失。到那时学生对你已没有信心可言,对你所教授的学科也不可能再有兴趣, 当然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随着美术课程特别是拓展内容的不断更新,我仍有许多能力目标把握不住,钻研得还不透彻,上起课来有些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每个 人都有他不同于其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学生在某方面超越教师的可能性甚大,所以,老师应该对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给予充分的尊重。总之,我认为提高 教学技能和水平,仍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四、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通过回顾和总结,结合自己的体会,我对教师师德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师德建设是教师个体成长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我们不能因为其它行业的浓厚的商业气息而使 教师这个职业沾染铜臭味儿,也不应该因为别人的堕落而放弃自己的追求、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感要加强。

五、本人还存在的问题

工作作风不够扎实,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进,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畏首畏尾,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还不够,因此解决学生的思想上的问题常常不能得心应手。

今后,我将继续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真诚之心培育人。我相信只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刻苦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定能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499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