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石头课件 >

2023石头书课件15篇

2023石头书课件15篇

从“石头书课件”中得到的启示非常有价值。教案课件是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文件,而到了写课件的阶段。教案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相信你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找到所需的内容!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乡团委述职报告总结

石头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

3、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用钢笔正确书写。能正确认读绿线中的5个生字,初知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认识1个多音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

板书课题:石头书学生读题。当你看到“石头书”三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

2、质疑:石头怎么能做书呢?石头书有多重啊?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书上有什么内容?石头书有什么作用呢?

3、同学们根据课题,脑海中一下子就闪现了这么多问题,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问题都弄明白为止。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就是“刨根问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步谈谈预习的收获,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

2、教师提出自读建议:(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做上记号与同学讨论等。(3)简要说说课文的内容。

3、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

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勘探光秃秃足迹煤炭矿物矿石贝壳脚印

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6、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7、分组朗读全文。

8、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初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读、再出示小黑板抽读)

2、指导书写“叔刨”、“矿怪”“壳”。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布置作业

习字册书写生字词

板书:

17、石头书

一、石头就像书

二、书上的字和画

三、书里学问多

石头书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讲述的是川川和磊磊这两个孩子与勘探叔叔的交流,告诉我们石头就像一本书,外形像书,内容上也像书,蕴含着许多学问。课文还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文章人物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使课文的各部分衔接自然,有效地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课文借着川川和磊磊这两个孩子与勘探叔叔的交流,介绍了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读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二、教学理念:

这篇课文层次清楚,构思精巧。所以全文设计以问答为主,在问答中有关"石头书"的含、如层层剥笋,逐次展开。由“好奇”——“奇怪”——“高兴”人物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使课文的各部分衔接自然,有效地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中提示语摆放位置的不同及标点的不同用法。应用提示语摆放位置的不同及标点的不同用法进行写话的训练。

教具准备:

挂图、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谈话:上接课,我们读通课文,知道了两个小朋友看见一位叔叔正看着一块大石头,这位叔叔还说他在(读书)他读的是什么书呀?(石头书)为什么要读这石头书呢?请大家来读读这句话。(出示小黑板上的句子)

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1)指名读读这句话。

(2)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学习课文,感悟解疑:

1、刚才,你们读了句子,也在一个接一个地提问,这就是(出示词语:刨根问底。齐读)

2、课文中是谁在刨根问底呢?他们问了那些问题呢?现在你们要不知道呢?(要)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请大家一起读读第一、二节

这两节告诉我们什么呢?

(待学生回答后小结: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哪么叔叔究竟在干什么?)

4、谁来朗读课文3、4自然段。

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回答后为什么感到很奇怪?(两个孩子对勘探叔叔的回答感到摸不着头脑。)

5、比较"奇怪"与"好奇"的异同。(指导朗读2、4这两个自然段。)"好奇"表现了川川看到勘探队员对一块大石头入迷时感到的疑惑,从而引发了他浓厚的兴趣。"奇怪"则表示两个孩子对勘探叔叔的回答感到摸不着头脑。

6、朗读学习5~13自然段。

思考:勘探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⑴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不禁是抑制不住的意思)

⑵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挂图认认石头上的字和画。(出示挂图)

⑶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第8、10自然段

①出示小黑板上的第8、10自然段

②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石头的字画和贝壳恐龙的化石,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的

③再读读这两句注意提示语和标点符号在用法上的区别。

④学生观察练说后小结:注意提示语在前,标点是(:)提示语在后,标点是(。)

⑤应用提示语摆放位置的不同及标点的不同用法进行写话的训练。

⑷"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刨根问底"是问个明白,探个究竟。)

谁能用"刨根问底"说句话?

7、朗读第14自然段。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8、分角色朗读课文。(设计意图:为了把课文读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为学生设置情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来读不谓是一种很好的手段。让学生抓住一些重要的词、句,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对话场景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让学生充分地读好对话,为后面的复述教学作好铺垫。)

三、总结全文:

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小结: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种,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四、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课内外的延伸继续采用学用结合,与课堂中创设的说话写话情境保持一致。为了提高学生对本课字、词掌握的能力,让本课的字、词得到更多的训练特设计这些字、词的练习)

1、给下面带“-”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

地壳(ké qiào)好奇(hào hǎo)地壳(ké qiào)

好看(hào hǎo)足迹(jī jì)画册(cè chè)

2、写出近义词。

好奇()高兴()刨根问底()聚精会神()

石头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块小石头。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石头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非常有趣的课文。

有谁见过“石头书”没有?学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师述:

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川川和磊磊感到非常好奇,向叔叔提了很多问题.

2.快速朗读课文,找找川川和磊磊问了几个问题?

3.(显示:6个问题) (只要读引号里的对话内容)

师:川川和磊磊提了这么多问题,目的就是要把一个问题弄明白,探个究竟,什么问题---“为什么叫石头书?”找一找,书上有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显示:刨根问底)指名读读

过渡:做学问都应该这样,下面请大家也进入“石头书”的世界去“刨”个明白,把你认为能找到“为什么叫石头书”的自然段好好读读,或者做个记号。

三、学习课文

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节

交流(板书:一层一层)

(从外形上看,书是一页一页、一册一册的,石头是一层一层的,很像)

2.“你们看,……厚厚的书吗?”这是一句反问句。

叔叔这样说是想加强肯定的语气,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3.齐读第五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1.交流:书上有字,石头上也有字(板书:字)

2.指名读第7段,评价读书(来啊,是比较兴奋的语气)

3.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雨痕、波痕、矿物

这里的省略号里让你明白了什么?

(矿石还有其他的颜色,说明石头书上的字也是很多的)

4.师生分角色读6、7两节

第九自然段

1.找到这一自然段的同学起立读读。

2.说说理由:书上有画,石头书上也有画(板书:画)

3.“树叶、贝壳、小鱼”都叫---化石

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埋藏在地下,经过很长时间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4.分角色读8、9两节

5.师引导质疑:看到了这些化石,同学们有问题要问吗?

师:我们有一个问题能解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

十一自然段

1.指名当勘探员叔叔读11节(读好“很久很久”慢些)

(1)显示:

___________________化石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石头书上的雨痕和树叶判断出这里曾经是“一片密林”;根据石头书上的波痕和贝壳、小鱼判断出后来这里变成“大海”,现在又变成高山。化石可以让我们了解各个地质时期的特点。)

(2)联系7、9和11两节先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练说

(3)交流:这里怎么能说明石头是书?(它也能让我们获得知识。石头能告诉我们地壳变化这一知识。)板书:获得知识

(4)齐读11节

十三自然段

1.石头书上还有什么学问?

(1)“……”省略号说明什么?石头书上的知识十分丰富啊,比如我们都没有见过恐龙,但恐龙骨骼和牙齿的化石是我们了解恐龙生活的主要线索。

2.从叔叔的回答中川川和磊磊知道了很多,他们是多么高兴呀!

生齐读14节

四、总结

1.石头就是书,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而大自然更是一本百科全书。同学们更要学会读这本身边的无字的书。

2.自己浏览各网站,把你刨到的关于石头书的知识发在网上。

第二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揭题。

2.谈话。(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知道两个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见一位叔叔正看着一块大石头,这位叔叔还说他在——(生:读书)他读的是什么书呀?(石头书)为什么要读这石头书呢?请大家来读读这一句话。

3.质疑。

(1)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2)指名读句子。

(3)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提问,师归纳)

(4)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要认真地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解决“石头能做成书吗”。

(1)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读这一段,看谁能自己解决。(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学生交流。

师听后边说边板书:原来,这篇课文讲的是石头像书,而不是用石头做成书。(把课题改成“石头书”)

(3)激趣:可是这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们看我们平时用的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等,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师拿起一块石头)可是这石头光秃秃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答吗?

2.解决“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该怎么找答案呢?老师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来,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找到了就在这个自然段前作一个“☆”的记号。然后同桌讨论讨论,说说自己选择这个自然段的理由。

(2)学生自读课文,作上记号后同桌讨论。

(3)交流。(应该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个自然段就学习哪个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请交流的同学读读这一段,并让他说说石头哪儿像书。(师板书:一层一层)

②句子训练。

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请学生把这句问号的句子改成句号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最后指导朗读。

③说话训练。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请学生说说选择这一段的理由。

②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这石头书上有哪些字,并把它们圈出来。

③再交流。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理解“雨痕、波痕、矿物”,并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最后欣赏矿物(演示课件)。

④说话训练。还是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⑤师生对读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请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②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③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演示课件,欣赏化石。

④练习说话。用上“因为……所以……”再说说石头为什么像书。

⑤分男女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并想想石头书能告诉我们什么,用直线划出来。

②交流,板书:告诉我们……

③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__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__,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__________,这里又变成了__________。石头书会告诉我们__________……

④探究。

再读第十一、十三自然段,并联系上文,想想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来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师生对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 小结。

再次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让学生说说石头书里究竟有哪些学问,这里的“读”是指我们平时的读书吗? (“读”是指探索、研究)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秘,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谈话

四、课外延伸

你们见过哪些石头?它们是什么样的?

教学反思:

《石头书》这节课上得较成功的地方是:我在备课时就发现书上的许多资料不够齐全,于是我就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并制作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其次,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通过朗读深入感悟课文,了解“岩石”这本大书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让学生拓展视野,自觉的探索大自然,初步开发的探究精神。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石头书课件【篇4】

一、说教材

《石头书》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两位小朋友——川川和磊磊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赞扬了他们刨根问底的精神。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写石头的外形一层一层的,像一册厚厚的书;第二部分(6 — 11):介绍了石头书的内容:“字”和画;第三部分(12—14):写石头书的作用。

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自主学习为主,借助图片资料引导孩子们围绕“为什么叫石头书?”这个问题探究有关石头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

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赏析课文第五、七、九、十一自然段解决“为什么叫石头书”这个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我由一块菊花化石引入课文的学习,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读感悟

(1)《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因此在找川川和磊磊提的问题时设计为默读,边读边画出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由“刨根问底”导入课文,抓住“问”来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建立“问”的意识,为教学情感目标作铺垫。在讲授的过程中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另外,在探究问题的答案时我还不失时机的进行句式训练,如: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用“因为……所以……”说话等。

(3)三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较抽象的事物还不能很好的建立关联点。而图片正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现阶段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更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易于接受知识。因此在教授过程中通过出示雨痕、波痕、矿物、化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形象,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矿物、化石等抽象事物,同时更好地理解课文。

(4)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以对话为主,其中有人物的神态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

(三)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石头是什么样子,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总结升华

通过谈收获再次引导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要学习川川和磊磊热爱科学,善于探究的精神。

(五)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课所学的内容为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化石,因此让他们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他们将乐意而为,在兴趣之上培养习惯,提高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石头书课件【篇5】

《奇怪的大石头》是三年级上册一篇新教材,讲述的是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长大后他仍然没有放弃探索巨石由来的研究,最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课文贴近孩子的生活,同时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精神也为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在授课前我设计了第二课时的两份教案第一份是按部就班地依照课文的顺序进行教学程序。

1、大石头是什么样子?找句子大声练读,体会“孤零零”、“严严实实”两个词义。

2、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了疑问,他怎么解决的?分角色练读他与老师的对话。重点体会他第三次是怎么问倒老师的,感受他善于思考的可贵品质。

3、后来李四光对大石头的研究放弃了吗,自学第9~10自然段。出示资料袋理解“冰川”“遗迹”“秦岭”等学术名词;抓住“直到……才”“专门”“终于”等重点词句体会李四光留学国外仍坚持不懈执着探索的精神。

第二份教案是按照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来设计的。

1、首先复习引入,谈谈初读故事后的感想。(李四光爱提问,喜欢追根问底,不懂就问,勇于探索等)

2、就这些感想是怎么体会出来的(主体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3、汇报合作学习结果:

以辅助性问题进行引导:

⑴ 李四光是怎么问老师的,从三次对话你们看出了什么?重点体会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问倒老师的词句。

⑵ 他对大石头的兴趣后来放弃了吗,自读课文。抓住“直到、才”“专门”“终于”等词句感悟李四光的执着精神。再质疑,理解“冰川”“遗迹”“秦岭”专用名词。

⑶ 李四光为什么会对大石头产生兴趣呢,看图片,找句子,体会他在玩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才有了日后的成功。

4、出示李四光的资料袋,把你们对他的敬佩,你们的想法说出来。

石头书课件【篇6】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感知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区别

2、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运用不同的演奏方法体验石头打击乐器的声音

3、集体用自制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培养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活动准备:

节奏图谱大、小石头若干塑料瓶若干啤酒桶波尔卡音乐小棒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实物导入。

宝贝们,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东西,看一下这是什么呀?咱们能让他发出声音吗?试一下(幼儿自由操作)。那老师有一个要求,能不能有节奏的敲击呀?试一下,我来看一下谁敲的是最有节奏的。

二、出示第一张节奏卡片。

那你们看一看,能不能敲出这样的节奏呢?试一下。而且还有半个石头的,怎么敲呢?试一下,我来看一下。那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吧,做好准备,把小棒棒举起来。(教师用手指敲击图谱,幼儿根据教师节奏敲击石头,幼儿自己尝试。)看谁的小棒棒最听话。有没有信心跟着音乐一起来呀?(放音乐,幼儿根据音乐和教师指示按节奏敲击,并提示幼儿收起来的时候小棒棒要是最听话的,要轻轻的把它放下来。)还想不想和石头一起玩呀?

三、展示小石头,提出问题,并出示第二张节奏卡片。

看一下这些石头和刚才的石头有什么不一样?有谁能告诉我?那刚才大石头能发出好听的声音,我们来试一下小石头怎么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好不好?那小朋友能有节奏的敲击吗?试一下。咦,老师这里也有一张节奏卡片,跟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呀?应该怎么敲呢?(幼儿自由尝试)让我仔细听听,你们真棒!看谁的小石头最听话,那有没有信心跟着音乐来一次?做好准备。跟音乐和教师节奏卡按节奏打击,呀,小石头真听话,我们轻轻的把它放下吧。

四、展示碎石头,提出问题,并出示第三张节奏卡片。

看一下这是什么啊?那怎么才能让碎石头发出好听的声音呀?除了碰撞的办法还有什么办法?今天呢,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样东西,看一下这是什么呀?那怎么用瓶子呢?分发瓶子,提示幼儿撞碎石头时不能把它撒在外面(10秒钟时间)那怎么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呢?那我看一下谁的能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试一下。哇哦,我这还有一张节奏卡片,怎么办呢?试一下。前面的怎么敲击?(1、2、)准备好了吗?幼儿根据节奏卡来有节奏摇晃,那我们跟音乐一起做游戏好吗?小瓶子做好准备,跟着音乐和节奏卡一起。我来看一下谁的小瓶子是最安静的。

五、音乐小游戏。

今天呀,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石头,我们一起来给他们起个名字吧。那现在,我们每个小朋友就是一块石头。仔细听音乐,听听什么时候大石头出来?什么时候中石头出来?什么时候小石头出来?

石头小乐队。把幼儿分为三组(大、中、小石头组)并给每组节奏卡片,提示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并管住自己的小乐器,让我来看一下哪一组的.小乐器最听话。我来先听一下大石头的声音,准备(出示节奏卡)再听中石头声音,小石头的声音。那老师当小指挥好不好?看老师手势,老师指到哪边哪边的小朋友就开始敲击,那小朋友要仔细听音乐,做好准备。

活动延伸:

幼儿在日常生生活中发现其他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并和其他幼儿一起分享。

石头书课件【篇7】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勘探队员叔叔告诉我们石头就是书,因为石头一层一层的(生答)

2.关于石头书,这节课你想进一步了解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学习第六~十四自然段

1.自己读第六~十四自然段,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读好。

2.老师了解班上哪些同学爱提问,哪些同学爱回答问题?再读课文,爱提问的遇到课文中的问话多读几遍,爱回答的遇到课文中的回答就多读几遍。

3.(出示问话)请爱提问的同学推荐一位导读。要求:让我们一听就知道你重点问什么?[相目机板书:字画]

4.(出示带提示语的问话)加上提示语,你们是不是能读得更好,问话更吸引人?自己读。

(1)指名读,把你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我们听。

①不禁笑了起来说说川川心里怎么想?

②一起问找一个你的好朋友一起问。

③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班有没有像川川一样遇到问题爱刨根问底的同学,请你们一起来读一读。

5.学习答话。

(1)你对这4个问题中哪个问题最感兴趣,就在书上找到叔叔的回答,自己读一读。

(2)指名答。

①有字吗?指名答。问:字是什么?[板书:波痕、雨痕、矿物]问:矿物是什么?还有可能有什么颜色?

②有画吗?指名答。问:画是什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看书上的化石图,欣赏上面的图画。

③化石能说明什么?老师课前找了一些资料,请大家读读课文,再结合资料想一想,化石到底能说明什么?可以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指名答,再结合这块石头上的字、画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④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指名答。结合书上的省略号想一想还有哪些作用?引导学生课后查资料。

6.分角色读叔叔和川川、磊磊的对话。

三、师总结

化石能让我们由现在推测到过去,多神奇啊!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心中的小问号解决了吗?这样的石头书你们会读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

石头书

字波痕雨痕矿物

画树叶贝壳小鱼

石头书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着、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着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见过大石头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你见到它时是什么感觉?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幻灯片),看看我国着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是怎样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的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有什么问题吗?

好,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提出的不理解的词

地质学?冰川?突兀?

第四纪冰川:约250万年前至今。那时候气候异常寒冷,人们将处在这个时候的冰川称为第四纪冰川

突兀: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个地方

1:同学们越来越会学习了,预习的时候就可以提出那么多的问题,。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你们通过读文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现在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我们现在就来读读课文好吗?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生:讲了李四光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然后跑去问老师和爸爸。然后出国学习解决疑惑的故事

师:问老师和爸爸有没有解决疑惑?

生:讲了李四光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靠自己出国学习解决疑惑的故事

师:很好,说明你认真的读了课文并且去思考了。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B生:讲了李四光的事

师:讲了他的什么事啊?我们前面学习了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你已经把人物说出来了,还有谁补充?

生:李四光小时候对大石头产生疑惑,跑去问老师和爸爸,老师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

师:有两个时间

生: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知道了答案

师:那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我们要学会善于倾听,把全面同学说的都补充起来,看看谁最善于倾听,你说

生:李四光小时候对大石头产生疑惑,跑去问老师和爸爸,老师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找到了答案

师:好,前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都讲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看看谁能看着灯片一气呵成来的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了,说明你的概括能力特别强,谁来说

(放幻灯片)

幻灯片:李四光小时候_______,问_____________长大后-----------------------------,终于弄明白了____________的故事

生:李四光小时候对大石头产生疑惑,跑去问老师和爸爸,老师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弄明白了石头的来由的故事。

小结:这个同学用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了,真不简单!概括能力真不错!

2我们刚刚了解了李四光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疑惑和解决疑惑的故事,那文中的李四光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爱提问/爱思考/善观察板书:爱提问(提炼同学的观点写上)

爱思考

3:你们说他爱提问爱思考,那李四光到底提了什么问题?请大家找出来。默读一下李四光小时候的部分,边读边批注,边读边思考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你说

a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很好,这句话李四光是放在心里还是说出来的?

生:说出来的

师:是说出来的吗?看看课文: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

生:放在心里的

师:很好,他还提了什么问题?

生:b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师:还有没有?你说

c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出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师:好,李四光提了这么多问题!真是个爱思考的小孩!好,我们先来看看他心里的疑惑(幻灯片)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个问题好不好,好在哪里?

a好,李四光通过捉迷藏对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而其他小伙伴没有却产生疑问。

那说明李四光比别人善于观察,对吗?嗯,善于观察就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事物。很多科学家都是善于观察的人

b好,有问题就去想办法解决,跑去问老师

嗯,不懂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态度。有了问题,就要大胆的去问。

正是因为他心中产生了疑惑,才推动他不停的去寻找答案。这是个很关键的地方。那么他内心的这种疑惑,谁能把他读出来?你读

生: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有点疑惑的感觉了,还有没有读得更疑惑的?

师:还有没有认为读得比他好的?

师:很好,我能够感觉你心中那个大大的疑问号了,好,全班一起来读----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读得更疑惑一点----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语言训练师:嗯,很疑惑了。心中很疑惑,有个大大的问号在心里,于是跑去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呢?下面谁来当李四光来问问老师?你说

生: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你问老师连称呼都没有,真没礼貌。老师不回答你这个问题,重新问一遍

生:老师,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我怎么听不明白呢,哪里的石头?注意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你说说

生:老师,草地上的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老师是怎么回答他的。谁来做老师,回答他?

生: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师:老师的语气应该怎样呢?还有没有谁来做老师?你来

生: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师:从这句话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老师不确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恐怕

师:好,那该怎么读?谁来当老师?

生: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问题,所以李四光又问了个问题

b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这个问题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因为老师没有回答李四光的问题。只是说石头在那的时间长。李四光就更急却的想知道石头是从哪儿来的!

生: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问题。他就问得更深入了。想知道是谁放在那里的

师:哦,有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谁做老师来回答他?你说

生: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师:从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不肯定

师:从哪里看出来?

师:好,怎么把老师的不确定表达出来呢?谁来读?

生: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好,老师的回答,李四光又问了个问题

c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出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个问题提得好吗?好在哪里?

a他通过分析老师的回答进一步的提出了问题,爱动脑筋。勤于思考

b善于分析老师的答案。不仅善于问还善于分析问题,不盲从。

板书:爱动脑,勤思考,善分析,不盲从

那老师怎么回答呢?谁来做老师?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老师当时答不上来,他说这句话是心里会怎么想?

不好意思/被问住了/

好,那应该怎么读?谁来?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嗯,很好。大家想不想当小演员?想

好,下面我们搞个小角色表演,你们先跟同桌把李四光和老师的对话排练一遍,然后叫同学来演一演

演得真好。再叫两个同学来演,

不错,大家给掌声表扬他们。

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谁愿意做旁白?

男同学读李四光,女同学读老师的

读了这一段话的对话有没发现和前面课文的对话有些什么不一样?

没有提示语

还发现了什么

每人的话都成一个自然段

对了,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连文章的特殊表达方式也发现了。这样子的对话不仅清晰而且很简洁。以后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这么写

好,老师被问住了。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同学们想一想他会怎么问爸爸,爸爸又会怎么回答。同学在下面演一演,问爸爸的话可以参照李四光问老师的话来提问,再想象一下爸爸是怎么说不清楚的。下课后再写一个小练笔,通过对话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好,演员开始排练。

石头书课件【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的辨识字音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扫清阅读障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找文中的对话,梳理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是通过对话形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概括课文内容的简单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对话的形式与内容,了解提示语的不同位置,知道提示语的作用,读好对话。品读人物语言,初步了解反问句的作用,感受反问句能表达的强烈的语气。

4、通过品读课文、欣赏图片等方法,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鼓励学生刨根问底。

二、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听说三9班的小朋友们啊特别喜欢看书,最近你们都读了那些书呢?

2、你们看得书真多啊,老师真佩服你们!你真了不起,都读

你的兴趣真广泛,将来一定能成为有用的呢!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看一本特别的书,来,读《石头书》。

2、当你看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什么是石头书?石头怎么能叫书?石头书上有什么?石头书在哪里?……)

3、同学们根据课题,脑海中一下子就闪现了这么多问题,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问题都弄个明白为止,对吧?

4、对,遇到问题一定要弄个明白,这就是刨根问底。那么就让我们轻轻地打开书,到课文中去问个明白!

二、初读指导,掌握生字词

老师这有读书的要求

1、出示要求:①读准生字词的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②读通读顺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③思考课文的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效果

刚才同学们读得可认真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书效果。

认读生字词语,指导字形,理解词义

A组:川川磊磊叔叔

a、指读正音

b、这是课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再读

B组:地壳贝壳好奇好处藏着藏语

a、指读

b、你看这组词语里面都有多音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c、齐读

C组:脚印足迹雨痕波痕矿物煤炭矿石

a、指读

B、雨痕、波痕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有解释,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谁找到了,来说说?出示句子板书痕

找得很好,读得也很好。

▲预设一:你看这儿有一个逗号,读得时候要停一停,别人才能听得清。谁再来读

▲预设二:你真会读,把这些停顿都读出来。谁再来读一读

C、听了两遍,你们都记住了,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一下子都记住了,听得多认真啊

d、再出示

注意看,雨痕、波痕后面用的都是分号,说明这段话还没有结束呢。后面还有一句,你又读懂了什么

对,煤炭……都是矿物。想看看他吗?这些黄的、红的、闪光、透明的都是矿物,

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铁啊,铜啊都是从这些矿物中提炼的!

小结:咱们的读书效率可真高呀!你看,才一会儿功夫,大家就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课文你会读了吗?把这些词带到文中再去读一读,一边读一边观察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

2、生一:有很多对话。师:对了,同学们要注意一问一答就要对话。再去看看,有几次对话,川川和雷雷问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答案?

3、交流(师提示:交流的时候要有顺序,先问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答案吧)指名交流

4、其他同学就要向他一样,先说清问题,再说答案。

5、相机板书:一层一层的

雨痕、波痕、矿物

树叶、贝壳、小鱼

6、投影幕全部出示六个问题,你看,他们问了一个,又是一个,川川和磊磊真会刨根问底,

小结:同学们,那你们从川川和磊磊这六次刨根问底的提问中知道了什么呢?谁来概括概括?(指名交流:我知道了石头书的样子、师点拨:这些书上有字有话,这就是石头书的内容。还知道了什么?我知道了石头书的作用)

7、这篇课文主要就是由这6次对话完成的,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来试试看,谁先来说。

课文主要通过川川、磊磊与勘探队员的( ),知道了石头书的。

四、精读课文1-5小节,了解石头书的样子

1、接下来,我们走进课文,和川川、磊磊一起向叔叔学习,仔仔细细看看石头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1—5自然段

2、自己练习着读一读。

3、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也想读一读里面的对话。老师范读第二三段,(故意没有读出奇怪的语气,故意不笑着读)

4、我读的好吗?(你读的不好)我觉得读的蛮好的嘛,每个字都读出来了?到底哪里读得不好,(老师没有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哦原来要好奇地问呀,还有什么意见呀?(老师读得时候没有笑着读)那你能读给我听听吗?哦,原来我没有注意的提示语啊!小朋友待会读的时候,可要注意哦!

5、我们来找一找,这段文字中有几处提示的话,用笔把它画下来,看,(师出示画好的提示语)你找的对吗?这就是提示语,同学们,这些提示语真调皮,有的在前面,(教师要用手来指着)有的在后面,再看看这句话的在哪里,没有(咦,找不到了。真是太调皮)这个时候读得时候要仔细看,仔细读,要想像着去读。这些提示语都是很好的写话的方法!我们以后也可以在写话的时候也要用上。

6、自己再去念一念这段话,老师要提高要求,到你四人小组去练着分角色读读!

7、来,下面分角色来,读给大家听听,一个同学读旁白,你一定要读好提示语哦!一个读川川、一个读磊磊,还有一个读叔叔的话!

▲预设:书?哪里有书哇?他俩看了看面前这块光秃秃的石头,感到很奇怪。

(1)停,老师发现是“她俩”你们要一起读呀!

7、读了这么多遍,现在你知道石头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答案就在叔叔的这句话的里面。(课件上把叔叔的话变红了)

▲预设:“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a)谁来说一说石头书是什么样的呀?,指名说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b)想看看这本书,(出示图片)

c)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真像书呀)

d)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页一页的书呀!)你真善于观察,难怪叔叔说石头就是书。我们一起把叔叔的话再读一读,

e)看,这种说话方式很特别,我们在前面的课文中也见过,还记得吗?(第二课《学会查无字字典》也有呀!)

出示:“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这两句都是反问句,反问句能加强说话的语气,这里叔叔想加强肯定的语气,肯定石头就是一册厚厚的书。我们再把叔叔的话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8、同学们,1-5小节咱们已经学完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石头就是书,不过,这时川川又有疑问了,他真好学,想来个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又刨到了什么呢?轻声读读课文6-9小节,这几小节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石头书上有字又有画)

五、精读课文6-9自然段,学习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1、石头书上字是什么,画又是什么,(教师手指板书)你能像勘探员叔叔那样像别人介绍介绍吗?自己先准备准备。

2、指名介绍(2人)

3、刨根问底真有意思,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老师要奖励你们了,来欣赏一下神奇的化石!

4、欣赏化石,(在欣赏中教师说: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等埋藏在地下,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之后,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5、还想看更多的化石图片吗?(想看),课后同学们可以到中国化石网和《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去继续欣赏。

6、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新的生字词,还了解了一种奇怪的书---石头书的样子,它是一层一层的,上面既有字,又有画。那么到底读懂了这本书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六、总结

这节课呀,同学们读得好,说的也不错,不知道写的怎么样?今天这节课呀,我们还一起学习了新的生字词,一定要及时写一写才不会忘记。

七、写字

出示:队、叔怪册

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叔左宽右窄左松右紧而且很容易写错

描红一次描成不能涂改

八、作业

1、推荐:《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2、搜集有关石头书的资料,明天课上和同学交流。

石头书课件【篇10】

《卵石头像》的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卵石头像》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卵石头像》

教学设想:

一、面向全体,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就是引导。导出是“引”的过程,而非灌输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身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发明者,而在儿童的心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做卵石头像时先让同学观察各种脸谱和不同年龄人的不同形态,表情,激发了同学的创作欲望。通过引导,将课堂创作面向全体同学,发挥主体参与热忱,优化同学的个性,同学联系自身生活中的所见的各种各样的人,并根据石头的不同形状,创作自身喜爱的作品形象,使同学选择自身喜爱的形象,充沛展示个性,充沛挖掘同学的创作潜能。

二、变废为宝,美化生活。

在人们不时发明生活垃圾和废物的今天,通过对卵石的巧妙利用,鼓励同学在生活中要用发明性的眼光去发现美和发明美,教师通过提供各种素材让同学找创作的灵感,以打开同学的创作思路,丰富同学的表示方式,用艺术家的眼光去尝试变废为宝的艺术活动,从创作中体验胜利的喜悦。

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卵石头像的制作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同学用夸张的方法表示卵石头像,学习制作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同学感受美的能力,鼓励儿童在生活中要用发明性的眼光去发现美和发明美。

4、创意目标:通过教学,使儿童不时地观察和想象,并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和构思,提高“因势造型”发明新形象的能力,并大胆进行“变废为宝”的艺术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卵石的形状,“因势造型”,引导同学刻画头像的个性。

难点:采用何种形式,选用何种资料去表示脸部特征。

三、教学准备。

同学:收集多种形状的有趣的卵石;收集树、毛线、布片、麻绳、彩带;带剪刀、抹布。

教师:一些表示人物年龄、性格表情的脸谱和卵石头像若干。

四、优秀教案。

(一)启发引导(激发创意)

1、〈师出示大小不同的.几块卵石〉师:我们生活中会碰到很多这样的鹅卵石,小朋友们可不要小看这些卵石,只要我们爱动动脑筋,就能把它们变成一件有趣的艺术品。

2、揭示课题。

师:“生活需要发明”。本课要求同学们利用鹅卵石与有关物品,并且充沛发挥我们的想象,把鹅卵石变成一件好看的艺术品——《卵石头像》。

(二)要点辅导(构思创意)

1、欣赏典型性作品,启发想象,讨论考虑方法。

(1)出示各种脸谱供同学启发想象,利用卵石的大小、形状进行巧妙的构思和大胆想象。

(2)分组讨论,确定你根据卵石的形状,确定你要制作何种形象的石头人,鼓励儿童依样画葫芦和与众不同,加强观察和联想。

(3)讨论归纳。

A、圆石、扁石宜做娃娃脸,长石、凸石宜做老人脸、怪人脸;

B、表示头像的不同表情;若画笑脸:眉开眼细嘴角翘;若画怒脸:眉竖眼圆嘴唇努;

C、选择不同的资料,制作头发、眉毛、胡须,能表示不同的性格,有的粗犷,有的温柔……

(4)出示一些代表性的作品,为同学的创作作品增加“养料”。

2、技法指导,讨论制作步骤。

A、根据石头的形状和准备的资料,想好做什么头像;

B、分别将五官等所需资料挑出来,捏、剪、扎出需要的形状;

C、粘贴时,将眉、眼、鼻、嘴、发等粘在石头上,注意粘贴时的位置。

3、把所带的鹅卵石和所带的工具、资料互相交流,同桌间合作交流,既鼓励独立创作,也可充沛发挥想象,用比较夸张的手法,发明出新形象。

(三)创作体验(展现创意)

(1)同学可独自创作,也可和同桌或小伙伴一起创作;

(2)师巡回指导,参与同学的制作过程;

(3)同学在“石头人之家”展示作品,全班交流,互议互评,体验艺术创新的乐趣和胜利的喜悦;

(4)课堂小结:鼓励同学在人们不时进步的今天,用艺术家发明性的眼光去尝试“变废为宝”,做一个勇于发明的人,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5)评写“同学美术课内情况综合测评表”。

石头书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石头书中的学问,激发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有趣的课文——石头书。我们读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老师来检查小朋友上堂课的学习情况。

出示:课文主要写了川川、磊磊通过 ,

了解 。

指名生回答。

教师小结:那么“石头书”中到底有哪些学问呢?今天我们就和川川、磊磊一起来“刨根问底”,比一比谁的本领大,看谁从“石头书”中“刨”到的知识最多。

二、学习课文,了解“石头书”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石头中有些什么学问?可以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表扬有些同学会读书,一时不懂的语句反复多读几遍,边读边动笔)

2、刚才同学们学得可认真了,把你从文中“刨”到的知识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同学在说时我们要边听边思考,有补充或不同的看法,等同学说完再谈自己的想法。

3、通过和小组内同学的交流,我想现在大家对课文的了解就更多了。现在你愿意把“刨”到的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4、指名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 石头上有字。生答师相机板书:雨痕波痕 矿物

“矿物”指什么?省略号表示什么?

出示幻灯片(3)请同学们看雨痕、波痕、矿物图片,了解这些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

(2)石头书上有画。生答师相机板书:树叶 贝壳 小鱼

出示幻灯片(4)请同学看树叶、贝壳、小鱼化石。这些都是化石,图纹清晰,保存得十分完整。

出示幻灯片(5)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别的化石,请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化石,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化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这么多化石哪儿来的呢?上面的画又能说明什么呢?……)

(3)出示幻灯片(9):“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也许你能从中“刨”到答案?

a、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

师小结:勘探队员根据石头上的字、画推测到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密林、后来变成大海。

b、了解化石的形成。(有些动物或植物,由于地壳运动被埋了起来,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以后,这些动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就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d、指名生有感情读这段文字。

(4)读懂了石头书还有什么用呢?(找矿、了解人类的发展、生物的进化……)

师小结:今天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刨根问底”,了解到石头书上的学问可真不少。5、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们班哪些同学特别喜欢刨根问低,就请你们读川川、磊磊的话,爱解决问题的同学就读勘探队员的话。

三、总结深化 激发探究欲望

1、教师引导:学到这里,老师也想和川川、磊磊一样来“刨根问低”——

2、川川、磊磊怎么会“刨”到这么多学问?(善于观察 充满好奇 不懂就问)

3、勘探队员怎么会知道那么多的知识?(知识丰富、观察仔细、研究投入)引导学生联系“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这什么。”理解。

4、教师小结:这样看来,不仅石头是一本书,勘探队员也是一本书,川川、磊磊也是一本书啊!小朋友你们同意吗?

5、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竟然有这么多学问。看来生活中许多看似普通的东西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也能学到许多知识。真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

四、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延伸

1、今天小朋友学得这样认真,老师送大家一份礼物,这块石头采自水蜜桃之乡——无锡阳山,阳山水蜜桃驰名中外,特别好吃,据说这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朋友有兴趣读一读这本书吗?

2、老师向大家推荐课外阅读《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浏览

石头书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

3.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领悟对话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齐读课题。

2、当你看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

3、同学们根据课题,脑海中一下子就闪现了这么多问题,真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

贝壳地壳藏着宝藏矿物煤炭

3、课文的主人公?川川和磊磊为了把问题弄明白也像你们一样问了很多问题呢!快速地到文中找一找,用直线划下来。

三、刨根问底,理解石头书

1、指名说。我们一起来读读。像他们这样不断追问,直到把问题弄明白为止,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板书:刨根问底。学习就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为什么说石头就像一本书?你知道了吗?再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出几点理由(用波浪线圈画出关键词句)。

2、交流:你找到石头像书的第一个理由是——

A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一层又一层的石头,就像书——(板书:形似书)

B石头书上有字(板书:字)

①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笔在书上用直线画出石头书上的字。

②认识波痕雨痕。

③认识矿物,关注省略号。

石头中蕴含的矿物种类丰富,神奇美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石头书中不仅有神奇的字,还有美丽的画(板书:画)

①(出示化石图)你知道什么叫化石吗?

交流。出示:化石是古代生物死后,其遗体或遗迹被埋藏在地层里,经长期的石化作用,变成了像“石头”状的东西。

师述:老师今天带了一块珍贵的三叶虫的化石,想不想看一看?它来自5.6亿年前,一亿年就是一万万年,5.6亿年前,就是五万万六千万年前。谁想触摸一下这古老的化石?你看,这么一块小小的石头,却能告诉我们在5.6亿年前就生活着三叶虫!

②那么这些化石(课件图片)能告诉我们什么秘密呢?自由读11小节。

③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叔叔是怎么知道这些变化的?让我们通过图片看一看这个地方变化的过程。指名推断。

小结:补充“沧海桑田”。这一切都是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告诉我们的。

D、读懂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了解了地质变化,对我们还有哪些帮助?

①指名读第13节。

交流:这里的省略号告诉我们——

②总结:化石就像书一样,不仅因为外形相似,更因为它有字、有画,而这字画就像我们的课本一样,给我们——!(板书:有学问)

3、小结: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石头,竟然有这么多学问!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想让大家在课后继续刨根问底:

是不是所有石头都是书?

四、领悟对话写法,尝试小练笔。

1、同学们,《石头书》还有一个值得大家刨根问底的地方: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小节?这么多小节,除了第一小节,其他都是——对话。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把要介绍的科学知识写清楚,使我们和文中的川川、磊磊一样“刨”到了很多学问。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好对话。

欣赏课文对话片段:作者除了写对话内容,还写了——提示语。一般来说,提示语有这么几种情况。位置的变化有什么好处呢?

写对话时,不仅要灵活变化提示语的位置,还要关注内容,根据人物的特点,加上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

3、小练笔:

晚上回到家以后:

川川地说:“今天我学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

石头书课件【篇13】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能够运用水粉颜料来装饰出漂亮的石头画。

2.在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石头上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方法。

3.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在石头上绘画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学习在石头上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方法。

难点: 在装饰石头画时注意画面的布局及颜色的变化。

活动准备

石头展览馆场景,视频展示仪,各种石头,水粉颜料,水粉笔,轻音乐,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作品欣赏:

通过欣赏石头画展,引导幼儿欣赏,引起幼儿兴趣:

1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石头画展,请小朋友仔细看,石头上都画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块石头。

2 .讨论:重点引导幼儿欣赏三种类型的石头画

(1)形状(2)色彩(3)布局

3.总结:师:刚才欣赏了那么多的石头画,有的石头画是根据石头的形状来装饰的,有的则运用了许多漂亮的颜色,有的画上画了丰富的内容我们也来办一个画展吧。

二、示范活动:

1 .教师示范绘画过程,边示范边讲绘画重点(首先我要选择一块喜欢的石头,然后想好要画什么,接着用小的毛笔来画轮廓,选用大一些的笔来图底色,颜料不要加水太多,要根据你的内容,合理搭配颜色,在换颜色时要注意将笔涮干净,另外等石头上的颜色稍微干一些在换另外一种颜色,这样颜色不容易乱。

2 .讨论:

师:我的石头画完成了漂亮么,给我鼓励一下吧。(放在展览架上)

师:你想在石头上画什么呢?(幼儿讨论)

三、操作活动:

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提示幼儿注意色彩的搭配,保持画面干净)

四、欣赏评价

老师将幼儿作品一一展示出来,请幼儿欣赏评价,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刘老师和学校领导及同事对我的活动进行讲评:

优点: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都体验到了进行石头画创作的乐趣,由于提高材料是幼儿很感兴趣,幼儿的绘画兴趣很高。对于初次尝试在石头上,幼儿的绘画作品效果还不错。

不足:

1、老师在向幼儿介绍制作方法的时候,有的孩子却是在张望着他刚刚在摆弄的石头。把介绍制作方法这个环节提前到前面,过后在让幼儿去操作石头,这样是否比较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拿取操作完材料后,再来听老师的讲解,这时候,太多数的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石头给吸引了,而非在老师的语言上了。

2、由于老师材料摆放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幼儿操作的不便。这个问题在于我课前准备活动时没有考虑周到,没能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材料的摆放。以前我的观念是上好一节课就是在你组织的时候孩子们能够按照你的思路走,能够较好的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可是不然,一次好的活动,除了活动中老师的指导要到位,能够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外,老师课前的准备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准备既包括知识方面的准备,也包括老师材料的摆放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是否便于幼儿操作等等。

3、刚开始的引入过于繁琐,导致了在后面介绍制作方法,特别是水粉绘画时颜料不能沾太多水这个重点没能与孩子交代清楚,导致后面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想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除了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外,还能具备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果把你的语言,把你要表达的意思让幼儿听明白,这也是这个课题的真正目的今后,我想自己除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外,关键的就是要找到一条正确的与幼儿交谈,交流的“路”,让孩子能够“听”得懂你所要表达的意思,打破孩子与我之间的'那堵墙。

4、教师的范例过小,不利于幼儿的观察。我的范例在这次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没能很好的体现,由于范例过小,就造成了幼儿观察的不便。本来范例在这个活动中是起到一种示范并协助老师讲解方法的作用,可是过想细想,我本未能很好的来体现范例的这一特征,范例在活动中就象走场一样,并无其他用处了。

小百科:石头,一般指由大岩体遇外力而脱落下来的小型岩体,多依附于大岩体表面,一般成块状或椭圆形,外表有的粗糙,有的光滑,质地坚固、脆硬。可用来制造石器,采集石矿。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是用石头来生火。石头一般由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组成。

石头书课件【篇14】

一、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这次活动的选材就来源于生活。石头是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无生命的物质,同时也是幼儿经常接触的事物,比如在几次户外活动时,我看到有几个孩子特别喜欢去捡石头玩,用石头在地面上、墙面上、花坛边等各地方敲一敲,一边玩一边兴奋地叫同伴一起过来听石头敲击所发出的声音。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课程,于是就设计了这个小班的科学活动《奇妙的石头碰碰响》,希望通过游戏引起孩子们对探索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求发展”,就如《纲要》中所说:“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发现和感觉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说目标

从“新纲要”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纲要精神,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目标:

1、感知石头的基本特性,尝试自由探索,并愿意大胆表述。

2、感受石头敲击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三、说教法以及重难点

1、本次活动主要采用引导观察法、自主探索、集体共鉴和小组讨论法、探索比较法来增进幼儿探索石头的兴趣。

2、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感知石头的基本特性,尝试自由探索.(通过探索,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在活动中我采用了让幼儿自主探索比较法来解决难点,通过两次探索比较让幼儿发现这一特性。

四、说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两块石头;若干件硬的物品(木头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若干件软的物品(海绵,手帕);3张桌子等。2、经验准备:已学习节奏乐《闪烁的小星星》。

五、说过程

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达到活动的目标:

1、感知特性

借助实物,一开始以“百宝箱摸宝贝”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使用触摸的方式,引导幼儿通过触觉和听觉发现石头不同形状、质感,对石头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幼儿通过看一看、捏一捏、猜一猜和碰一碰的方式感知石头硬的特性。

2、探索比较,进一步感知石头特性

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难点所在。通过两次探索比较,让幼儿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并愿意大胆表述。第一次以分组活动的方式展开,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初步感知软硬物体与石头碰撞产生的不同现象,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并帮助幼儿总结经验;第二次再次尝试,经过探索验证进一步感知这一现象,巩固经验

3、拓展经验

请幼儿选一件硬的物体与石头一起来为《小星星》打节奏,这是活动的延伸环节,进一步增强了幼儿对探索石头的兴趣,也是之前经验的一种提升,让幼儿通过另一种途径来巩固经验、提升经验

石头书课件【篇15】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关于李四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

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段指名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四、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共十七画,第六画为“└”。

卧: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四光童年的疑问与他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

2、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的词语。

二、感知巨石的形象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老师在黑板上画石头讨论: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

(2)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三、感受好问精神

1、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石头有了疑问。

他产生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演。

2、同桌读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四、解开巨石之谜

1、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读后讨论:李四光是怎么解开巨石来历这一谜团的?

3、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这个问题使李四光思考了二十多年。

(2)长大后,李四光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得出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大家交流一下。

扩展阅读

石头书课件集合十三篇


我们来一起看看我们为大家整理的“石头书课件”,希望这些资料能够给你带来些许的启示和帮助。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 教学重点必须写进教案课件里,才有利于我们备课。

石头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块小石头。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石头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非常有趣的课文。

有谁见过“石头书”没有?学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师述:

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川川和磊磊感到非常好奇,向叔叔提了很多问题.

2.快速朗读课文,找找川川和磊磊问了几个问题?

3.(显示:6个问题) (只要读引号里的对话内容)

师:川川和磊磊提了这么多问题,目的就是要把一个问题弄明白,探个究竟,什么问题---“为什么叫石头书?”找一找,书上有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显示:刨根问底)指名读读

过渡:做学问都应该这样,下面请大家也进入“石头书”的世界去“刨”个明白,把你认为能找到“为什么叫石头书”的自然段好好读读,或者做个记号。

三、学习课文

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节

交流(板书:一层一层)

(从外形上看,书是一页一页、一册一册的,石头是一层一层的,很像)

2.“你们看,……厚厚的书吗?”这是一句反问句。

叔叔这样说是想加强肯定的语气,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3.齐读第五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1.交流:书上有字,石头上也有字(板书:字)

2.指名读第7段,评价读书(来啊,是比较兴奋的语气)

3.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雨痕、波痕、矿物

这里的省略号里让你明白了什么?

(矿石还有其他的颜色,说明石头书上的字也是很多的)

4.师生分角色读6、7两节

第九自然段

1.找到这一自然段的同学起立读读。

2.说说理由:书上有画,石头书上也有画(板书:画)

3.“树叶、贝壳、小鱼”都叫---化石

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埋藏在地下,经过很长时间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4.分角色读8、9两节

5.师引导质疑:看到了这些化石,同学们有问题要问吗?

师:我们有一个问题能解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

十一自然段

1.指名当勘探员叔叔读11节(读好“很久很久”慢些)

(1)显示:

___________________化石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石头书上的雨痕和树叶判断出这里曾经是“一片密林”;根据石头书上的波痕和贝壳、小鱼判断出后来这里变成“大海”,现在又变成高山。化石可以让我们了解各个地质时期的特点。)

(2)联系7、9和11两节先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练说

(3)交流:这里怎么能说明石头是书?(它也能让我们获得知识。石头能告诉我们地壳变化这一知识。)板书:获得知识

(4)齐读11节

十三自然段

1.石头书上还有什么学问?

(1)“……”省略号说明什么?石头书上的知识十分丰富啊,比如我们都没有见过恐龙,但恐龙骨骼和牙齿的化石是我们了解恐龙生活的主要线索。

2.从叔叔的回答中川川和磊磊知道了很多,他们是多么高兴呀!

生齐读14节

四、总结

1.石头就是书,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而大自然更是一本百科全书。同学们更要学会读这本身边的无字的书。

2.自己浏览各网站,把你刨到的关于石头书的知识发在网上。

第二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揭题。

2.谈话。(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知道两个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见一位叔叔正看着一块大石头,这位叔叔还说他在——(生:读书)他读的是什么书呀?(石头书)为什么要读这石头书呢?请大家来读读这一句话。

3.质疑。

(1)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2)指名读句子。

(3)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提问,师归纳)

(4)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要认真地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解决“石头能做成书吗”。

(1)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读这一段,看谁能自己解决。(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学生交流。

师听后边说边板书:原来,这篇课文讲的是石头像书,而不是用石头做成书。(把课题改成“石头书”)

(3)激趣:可是这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们看我们平时用的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等,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师拿起一块石头)可是这石头光秃秃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答吗?

2.解决“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该怎么找答案呢?老师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来,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找到了就在这个自然段前作一个“☆”的记号。然后同桌讨论讨论,说说自己选择这个自然段的理由。

(2)学生自读课文,作上记号后同桌讨论。

(3)交流。(应该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个自然段就学习哪个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请交流的同学读读这一段,并让他说说石头哪儿像书。(师板书:一层一层)

②句子训练。

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请学生把这句问号的句子改成句号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最后指导朗读。

③说话训练。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请学生说说选择这一段的理由。

②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这石头书上有哪些字,并把它们圈出来。

③再交流。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理解“雨痕、波痕、矿物”,并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最后欣赏矿物(演示课件)。

④说话训练。还是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⑤师生对读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请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②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③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演示课件,欣赏化石。

④练习说话。用上“因为……所以……”再说说石头为什么像书。

⑤分男女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并想想石头书能告诉我们什么,用直线划出来。

②交流,板书:告诉我们……

③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__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__,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__________,这里又变成了__________。石头书会告诉我们__________……

④探究。

再读第十一、十三自然段,并联系上文,想想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来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师生对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 小结。

再次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让学生说说石头书里究竟有哪些学问,这里的“读”是指我们平时的读书吗? (“读”是指探索、研究)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秘,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谈话

四、课外延伸

你们见过哪些石头?它们是什么样的?

教学反思:

《石头书》这节课上得较成功的地方是:我在备课时就发现书上的许多资料不够齐全,于是我就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并制作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其次,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通过朗读深入感悟课文,了解“岩石”这本大书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让学生拓展视野,自觉的探索大自然,初步开发的探究精神。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石头书课件【篇2】

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第六单元课文《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激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全文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1-5)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二)、(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三)、(12-14)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石头书” 的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并开始喜欢读科普读物。

二、教学重难点:

《石头书》以对话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化石的作用,其理解两个孩子与勘探员叔叔的对话,懂得“石头书”的内涵,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是教学该课时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若干;

利用科学课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知识的了解。

说教法、学法

一、质疑导读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一方面可以弄清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疑难,便于随机调整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便于对疹下药,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现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一、读中感悟法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读懂课文,入情入境;教师将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给予点拨,或组织讨论,有助于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自主探究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深入探究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质疑导入

1、生共同板书:书,问:小朋友喜欢书吗?为什么?你知道书籍有什么作用?(板书:作用)

2、师小结,问:我们一般见到的书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书上面一般会印些什么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画。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叫“石头书”,(师把课题板书完整)

4、 师:课文你读过了吗?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吗?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预习习惯,他们初读课文后一定能知道石头书是化石。)

5、说说你们对化石的了解好吗?(师出示化石的图片,有动物化石、植物化石等作简单介绍)

6、大家再来看看老师的板书,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伊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书籍的特点,让他们知道书上有字有画,以及书籍的作用,并且及时板书,再简单介绍关于化石的知识,这样就把课文的脉络给理了出来。接着,又鼓励学生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但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新东西发生了冲突,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

石头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石头书中的学问,激发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有趣的课文——石头书。我们读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老师来检查小朋友上堂课的学习情况。

出示:课文主要写了川川、磊磊通过 ,

了解 。

指名生回答。

教师小结:那么“石头书”中到底有哪些学问呢?今天我们就和川川、磊磊一起来“刨根问底”,比一比谁的本领大,看谁从“石头书”中“刨”到的知识最多。

二、学习课文,了解“石头书”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石头中有些什么学问?可以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表扬有些同学会读书,一时不懂的语句反复多读几遍,边读边动笔)

2、刚才同学们学得可认真了,把你从文中“刨”到的知识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同学在说时我们要边听边思考,有补充或不同的看法,等同学说完再谈自己的想法。

3、通过和小组内同学的交流,我想现在大家对课文的了解就更多了。现在你愿意把“刨”到的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4、指名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 石头上有字。生答师相机板书:雨痕波痕 矿物

“矿物”指什么?省略号表示什么?

出示幻灯片(3)请同学们看雨痕、波痕、矿物图片,了解这些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

(2)石头书上有画。生答师相机板书:树叶 贝壳 小鱼

出示幻灯片(4)请同学看树叶、贝壳、小鱼化石。这些都是化石,图纹清晰,保存得十分完整。

出示幻灯片(5)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别的化石,请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化石,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化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这么多化石哪儿来的呢?上面的画又能说明什么呢?……)

(3)出示幻灯片(9):“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也许你能从中“刨”到答案?

a、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

师小结:勘探队员根据石头上的字、画推测到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密林、后来变成大海。

b、了解化石的形成。(有些动物或植物,由于地壳运动被埋了起来,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以后,这些动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就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d、指名生有感情读这段文字。

(4)读懂了石头书还有什么用呢?(找矿、了解人类的发展、生物的进化……)

师小结:今天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刨根问底”,了解到石头书上的学问可真不少。5、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们班哪些同学特别喜欢刨根问低,就请你们读川川、磊磊的话,爱解决问题的同学就读勘探队员的话。

三、总结深化 激发探究欲望

1、教师引导:学到这里,老师也想和川川、磊磊一样来“刨根问低”——

2、川川、磊磊怎么会“刨”到这么多学问?(善于观察 充满好奇 不懂就问)

3、勘探队员怎么会知道那么多的知识?(知识丰富、观察仔细、研究投入)引导学生联系“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这什么。”理解。

4、教师小结:这样看来,不仅石头是一本书,勘探队员也是一本书,川川、磊磊也是一本书啊!小朋友你们同意吗?

5、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竟然有这么多学问。看来生活中许多看似普通的东西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也能学到许多知识。真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

四、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延伸

1、今天小朋友学得这样认真,老师送大家一份礼物,这块石头采自水蜜桃之乡——无锡阳山,阳山水蜜桃驰名中外,特别好吃,据说这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朋友有兴趣读一读这本书吗?

2、老师向大家推荐课外阅读《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浏览

石头书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认识石头书,初步知道为什么叫石头书。

4、学习川川和磊磊对周围感兴趣的事刨根问底,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导入新课

1、 大家喜欢看书吗?为什么?

平时喜欢看什么样的书?

板书:有字

有画

知识

2、今天呀,老和大家一同来读一本非常奇特的书——“石头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大家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这本书在哪里?这本书为什么叫“石头书”?这本书上有什么字?这本书上有什么画?这本书上有哪些知识?)

2、 同学们对这个题目提出了许多疑问。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这就叫“好奇”。

板书:好奇

我们三(2)班的小朋友都是好奇、好学的孩子。大家的“好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石头可以成为书吗?二是这本书上有些什么样的字、画,有什么用途?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读这本石头书?

3、 好!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好奇心去读这本奇怪的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畅,。大家愿意试一试吗?

(这里采用以问设疑,以疑激趣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深入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质疑、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5、检查自读情况

① 通过课件出示词语:川川磊磊叔叔 地壳贝壳

勘探矿物煤炭 脚印足迹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后评价:读得很好。“叔叔”的第二个字要读轻声。地壳的“壳”有两个读音,地壳的壳读qiao,地壳就是地球坚硬的壳;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词语。

(词语分四类出示,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区分多音字和近义词)

② 课文插图上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叔叔是干什么的?

(是勘探员叔叔)

师介绍:勘探员叔叔的任务就是发现地壳中的矿物和煤炭。发现地壳中的矿物的过程就叫“勘探”。

③ 磊磊和川川向勘探员叔叔问了许多问题,勘探员叔叔也回答了不少问题。刚才大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为什么叫“石头书”?也就是“石头”与“书”有什么关系?现在请大家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一下,把不懂的问题标出来。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石头书上真的有字吗?有哪些字呢?让我们在带着这些来读6——7自然段,也许你们自己能解决这些问题。

①自读后交流

卡片出示:石头书上有 ,有 ,还有,

这些都是石头书上 的字。

②谁愿意代表勘探队叔叔把这段话有表情地读一下?那些小朋友愿意和老师合作一起来读一读?

③通过课件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一段话:“有哇,你们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 是石头上的字。”)学生自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还有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

[师]雨痕和波痕的形状可能有什么不同?

[生]雨痕是一点一点的,波痕是一圈一圈的。

[师]石头书上的字就这些吗?

[生] 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

[师]指着视幕上的省略号问:这6个小点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很多很多。

[师]对的。这些小不点儿叫什么?

[生]叫矿物。

④相机板书:雨痕、波痕、矿物(师简要介绍雨痕、波痕、矿物的有关知识)

⑤课件展示5幅不同矿物标本照片,这些矿物有不同的颜色,有的金光闪闪,有的晶亮透明……看到石头书上的这些字,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学生纷纷回答:千奇百怪。五颜六色。密密麻麻。千姿百态。姿态各异。)

⑥石头书上真的有字,不仅形态各异,而且五彩斑斓,多姿多彩。谁愿意代表勘探员叔叔把这段话有表情地读一下?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把这段话读一下。

2、石头书上真的有画吗?有哪些画呢?自读(8——9自然段)

①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

②出示课件:小鱼、贝壳等化片,简单介绍一下化石。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化石标本,师生一起逐一辨认:恐龙,兰草,鱼,蜘蛛,荷花,海星,小海螺,海虾,等等。)看到这么多的画,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呢?

(学生纷纷回答: 惊讶!太美了!太神奇了!千姿百态。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③这些画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这些有画的石头有一个名称,叫——?

(生齐:化——石)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不仅突出了重点,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了词汇)

④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勘探员叔叔的第二段话:叔叔说:“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请喜欢这一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这一段话。(一部分同学站起来读。再指名个别读,齐读。)

3、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石头书上真的有字有画,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请你猜一猜:(课件) 石头书上有小鱼,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有树叶,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有贝壳,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有( ),这里以前可能是()。

(猜一猜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得、解决课问中的知识要点和难点。)

4、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三段话:“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①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一起朗读。)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告诉了我们地壳竟是如此的变动,告诉了我们许多地壳变动的知识。读到这里,你们对这本石头书有什么新的认识?

(石头书里的知识很多很多。一块小小的石块里,居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知识!)

②说得太好了!勘探队员们从金光闪闪的矿物中,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金矿;从色彩斑斓的各种矿物中,可以推断这里蕴藏着何种珍贵的矿藏。

6、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四段话:“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①大家一起把勘探员叔叔说的这一段话读一下。石头书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知识就是财富。我国有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叫李四光,他通过研究 “石头书”,为我国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大量的石油资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②板书:财富

(即时地介绍李四光研究地质的事例,从中体会石头书的用途,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总结课文

1、石头书跟我们用的书一样,有字,有画,有知识,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只是读这本书需要许多特殊的知识和技术。除此以外,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石头书在哪里呢?

[师]大家说,石头书在哪里呢——?

[生齐]在——山——上。

[师]对,在山上,也可能在地下,在海里。还有什么问题吗?(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的脑袋里可能还有各种各样的许多问题,充满着好奇,非要把问题弄清楚。课文上有一个词,叫——?

[生齐]刨——根——问——底

板书:刨根问底

[师]问一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要一直问到把问题弄清楚。大家把这个词一起读一下。

[师] “刨”是什么偏旁?

[生]侧刀旁。

2、对,刨就是挖掘。刨根问底是指遇到不懂或有趣。的问题一直追问到底,直到彻底弄明白为止。

这是科学探究精神的体现。

(这里设计的一段刨根问底的追问,让学生理解了“刨根问底”的意思,依托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这真是这堂课确定的教学重点之一。)

3、今天我们学了《石头书》引发了大家的好奇心热爱科学的兴趣,引发了大家许许多多的问题,、怎么办?可以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可以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也可以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到网上去查阅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 希望大家继续探究这本永远读不完的“石头书”。

附:教师板书设计:

石头书 好奇

有字

有画

有用 刨根问底

(财富)

教学后记:

心理学认为,儿童与生俱来的尝试的需要和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的确如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尝试既需要勇气,又可以激发学生乐于实践、勇于实践的热情。在教学时,我一方面潜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书,提出了明确的读书要求,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力求感知文本。

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此,师生共同读、共同讨论、共同进步,形成了真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我在组织学生研读文本时,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有的只是送给孩子一声肯定,带给孩子一片掌声,献给孩子一张笑脸。让所有的孩子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和知识。基于此,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这样想象翅膀也就插了起来,新鲜、奇妙的语言也就流淌出来了。

石头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

3.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领悟对话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齐读课题。

2、当你看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

3、同学们根据课题,脑海中一下子就闪现了这么多问题,真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

贝壳地壳藏着宝藏矿物煤炭

3、课文的主人公?川川和磊磊为了把问题弄明白也像你们一样问了很多问题呢!快速地到文中找一找,用直线划下来。

三、刨根问底,理解石头书

1、指名说。我们一起来读读。像他们这样不断追问,直到把问题弄明白为止,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板书:刨根问底。学习就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为什么说石头就像一本书?你知道了吗?再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出几点理由(用波浪线圈画出关键词句)。

2、交流:你找到石头像书的第一个理由是——

A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一层又一层的石头,就像书——(板书:形似书)

B石头书上有字(板书:字)

①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笔在书上用直线画出石头书上的字。

②认识波痕雨痕。

③认识矿物,关注省略号。

石头中蕴含的矿物种类丰富,神奇美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石头书中不仅有神奇的字,还有美丽的画(板书:画)

①(出示化石图)你知道什么叫化石吗?

交流。出示:化石是古代生物死后,其遗体或遗迹被埋藏在地层里,经长期的石化作用,变成了像“石头”状的东西。

师述:老师今天带了一块珍贵的三叶虫的化石,想不想看一看?它来自5.6亿年前,一亿年就是一万万年,5.6亿年前,就是五万万六千万年前。谁想触摸一下这古老的化石?你看,这么一块小小的石头,却能告诉我们在5.6亿年前就生活着三叶虫!

②那么这些化石(课件图片)能告诉我们什么秘密呢?自由读11小节。

③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叔叔是怎么知道这些变化的?让我们通过图片看一看这个地方变化的过程。指名推断。

小结:补充“沧海桑田”。这一切都是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告诉我们的。

D、读懂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了解了地质变化,对我们还有哪些帮助?

①指名读第13节。

交流:这里的省略号告诉我们——

②总结:化石就像书一样,不仅因为外形相似,更因为它有字、有画,而这字画就像我们的课本一样,给我们——!(板书:有学问)

3、小结: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石头,竟然有这么多学问!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想让大家在课后继续刨根问底:

是不是所有石头都是书?

四、领悟对话写法,尝试小练笔。

1、同学们,《石头书》还有一个值得大家刨根问底的地方: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小节?这么多小节,除了第一小节,其他都是——对话。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把要介绍的科学知识写清楚,使我们和文中的川川、磊磊一样“刨”到了很多学问。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好对话。

欣赏课文对话片段:作者除了写对话内容,还写了——提示语。一般来说,提示语有这么几种情况。位置的变化有什么好处呢?

写对话时,不仅要灵活变化提示语的位置,还要关注内容,根据人物的特点,加上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

3、小练笔:

晚上回到家以后:

川川地说:“今天我学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

石头书课件【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材,P95——98第17课《石头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课前准备:各种石头、生字卡片、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对比导入:

1、同学们,再一次看到大家,老师心里很高兴,所以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礼物,这第一件礼物就是:出示语文书,问这是什么啊?那你们能告诉老师语文书用什么用么?(生答)说得真好,老师带来的的第二件礼物就是:出示石头(生答)其实这也是一种书,他同样教给我们知识,这叫做石头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2、板书课题:17、石头书(齐读课题)

3、当你们第一次读到这一课题,读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

(1)石头怎么能做书呢?

(2)石头书有多重啊?

(3)石头书的作者是谁?

(4)石头书上有什么内容?

(5)石头书有什么作用啊?

过渡: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啊!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石头书,你们来看看里面有哪些学问?(课件)

过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富有想象力,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石头书的。

二、初读指导

1、出示自学要求。(投影)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词语自学情况。

(1)快速认读生字。(生字卡片)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学生认读词语。(投影)

4、检查读书自学情况。

(1)师生分句对读。

(2)男女生分节对读。

过渡: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那他们都看到了哪些呢?

5、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

6、小结。

学到这里,你们觉得石头书到底是一本()的书。(课件)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头书里有很多知识,里面既有字,还有画,那这些字啊、画啊是怎么形成的,石头书里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将下节课来学习。

四、钢笔字指导。

1、指导写法。

2、学生描红。

字:雨痕、波痕、矿物

板书设计:17、石头书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教后记:通过多遍朗读课文,以老师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2023搭石课件


本文作者精心挑选了“搭石课件”相关内容,好友看过来哦。每堂课老师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真编写教案课件。因为一份出色的教案课件应该具有时代感,并包含各种知识点。

搭石课件(篇1)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

各位老师,以上便是我所要说的一篇精读课文《搭石》的主要内容。它选自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我将从教材、学法和教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想和有关的理论依据。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搭石》是第六组精读课文,这组课文的专题是“人间真情”重在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是使学生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而《搭石》这篇课文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本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常、平凡的镜头:如一位上了年岁的人“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背老人“过”搭石。这样在凭平凡中透出课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精致浓厚。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的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能使他们充满着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的精神。因此这是一篇进行阅读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

2、教学目标: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根据这个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学习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着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2、语言文字训练目标:理解重点词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通过感情朗读训练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及人物情感,并掌握读书方法。

3、学习目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并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其中,引导学生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德,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着为他人奉献的热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要突破的难点是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读者感受美的,以及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和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读懂课文。

二、教学方法

《搭石》一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介绍了什么叫搭石;第二段写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整”搭石;第三段写一行人“走”石图;第四段写“背”老人“过”石图;第五段总结了全文,凸显了“搭石”的精神。后2至5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体现了“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品质、升华情感”这一训练项目。这样长的一篇课文如何在一节课内讲完全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我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进行。即紧扣文中看得见的美,指导学生想象画面以读带讲抓住关键词句:如第二段重点描写了调整搭石的老人,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饿才肯离去”生动的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我采用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再通过有感情朗读表现出来。这样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重点词句,认识人物品质,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加快了教学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

搭石课件(篇2)

知识与技能:

1.认读十一个字,会正确书写八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谴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悟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味文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2.通过“采访”“表演”等形式,把学生带入文本描写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角色换位体验中深入文本,增进理解。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乡间搭石这一平凡事物,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真情并从中感受美。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想象画面,从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真情并从中感受美。

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搭石》这篇文章通过质朴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境中,体现了人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无限而深切的怀念之情。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以“感情朗读”为主线,体验文本之美。

通过自主默读,感悟人们走搭石的行为美;通过想象画面、配乐诵读,感悟人们走搭石协调、有序的画面美;通过整体回读,感悟人们走搭石的情意美。

2.以“创设情境”为手段,体会文本内涵。

为缩短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本设计力求通过“采访”“表演”等形式,把学生带入文本描写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角色换位体验中深入文本,增进理解。

我们跟随作家刘章爷爷来到他的家乡,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流动的小溪。但作者始终难以忘怀的却是溪中的这一排普普通通的石头,这就是搭石。

【设计意图】一曲明快轻松的乐曲,配以教师的深情描述,将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乡间美景之中。

1.回顾课文内容。

初读了课文,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描述,看到了发生在搭石上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谁能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画面呢?(预设:摆搭石、走搭石)

2.通过预习,你对课文内容有什么困惑吗?

预设:为什么说这平平常常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联结着乡亲们怎样的美好情感呢?

出示课件: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去读书、去思考,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学习课文第二到第四自然段,然后交流反馈,表达见解。

出示课件:

默读二至四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先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再圈出让你有感受的词语,然后在旁边简单写出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美的切入口,让学生在体会搭石的自然美的基础上,挖掘其蕴含的情感美。“自学提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自主阅读,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1)在欣赏“摆搭石”的风景时。

抓住“早早地”“谴责”等词语,理解将搭石摆放好的原因。

出示课件: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为什么“早早地”?(秋凉以后,如果人们来来去去还趟着水走,是很凉的)

②那为什么人们会“谴责”没有摆好搭石的村民懒惰?(因为十里八村的乡亲都要在寒凉的水里走,所以这个村子的人会受到谴责)

③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我们明白了人们摆搭石的原因,体会到了早早地摆放搭石的重要,是为了让人们免受秋的寒凉,也不会受到乡亲们的谴责。

④指导朗读。

(2)在欣赏“换搭石”的风景时。

①品味文字,以读促悟。

上了点年岁的人每次遇到搭石不平稳的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呢?

引导学生关注关联词语“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来回答。

②创设情境,随机采访。

两三个学生接着谈体会后,顺势采访学生:看来,不少同学都对这句话有体会。好,那么咱们师生合作一下。你们就扮演这里上了年岁的人,我扮演记者,看到此情此景,我很想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呢?下面,我就采访你们其中的几位。准备好了吗?

创设采访情境:

师:老人家,您找到这块合适的搭石就不容易了,为什么还在上面踏来踏去呀?

预设学生发言:我心里不踏实!这样踏几个来回,才知道它稳不稳,免得人走上去东摇西晃。

师:大娘,我看您在这地上都找半天了,您想找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

预设学生发言:姑娘啊,你不知道,这摆在溪中的搭石,一定得找平整的、方正的。

师:大爷,您都在这搭石上踏了好几个来回了,歇歇吧!

预设学生发言:不累,不累!这溪中的搭石只有多踏几个来回,它才稳当啊!

大娘,我看您在这地上都找半天了,您想找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爷,您为什么要在石头上踏来踏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借助“随机采访”这一学生感到新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人们在调整搭石过程中“找”“踏”的行为,从中感受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淳朴情感。

(3)回扣“一道风景”。

老师总结:村里人及时摆放,精心调整搭石的画面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1)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谁能想象这情景,读一读这一行人是怎么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呢?

开火车师生合作学习。让一组第一个同学做前面的,第二个同学做后面的,第三个同学做前面的,第四个做后面的,依次类推:

…………

出示课件: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

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老师总结:人们没有踩脚,没有人掉入水中。动作是那样地默契,那样地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

【设计意图】这样的情境创设,关注了每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课堂。学生仿佛自己就在走搭石,在情境中体会了什么是协调有序。

(2)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指名配乐读:这个情景打动了你、我,咱们一起读读。请大家看大屏幕,找两个同学分别来读,其他人静静地欣赏这有声有色的画面。

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只见在朝霞中,乡亲们就说说笑笑地来到搭石前,他们是怎样走搭石的?每当上工──

到了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一路欢歌笑语,又来到搭石前,他们又是怎样走搭石的呢?每当下工──

你们看,作者描写得多么生动啊!不仅写出了声音美,还写出了形态美,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力求通过品析文字、想象画面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读与悟有机结合,以读促悟,以悟激情,以情导读。

我想这一行人走搭石时的画面一定印在了你们的心里,那么两个人走搭石时,又是怎样的表现呢,你还体会到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抓住“总会”“止步”“招手示意”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可以让学生相对而站演一演,走进文本,感悟村里人先人后己的美德。

两个人走搭石,互相礼让。那么,遇上老人过搭石呢?

出示课件: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1)依托“伏”字感受淳朴,理解“理所当然”。

学生抓住“伏”字谈自己的感受,老师顺势让学生说一说“伏”的意思,表演“伏”的动作,再说一说年轻人为什么要“伏”下身子。

学生谈到“理所当然”,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村里人世代沿袭的敬老的民风和民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关注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认识到家乡这种礼让敬老之美体现在时时处处,延续于世世代代。

(2)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碰上小孩,提着重物的外乡人,残疾人……走搭石,村里人会怎么做呢?

…………

假如碰上_______,村里人会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设计意图】有效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想象,联系表达,使学生在感受什么是“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的基础上,感受到这美是动作美,更是心灵美。

6.再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四个画面,有主次的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使学生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地理解人文内涵。

1.学习第五自然段。

总结:这些“理所当然”的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一排排搭石还仅仅是一排排联结故乡小路的石头吗?它还联结着什么呢?(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2.看来,在你们的心中已经深深地记住了这一排排默默为人们提供方便的普普通通的搭石,因为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大声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课件: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在深入体会、品味搭石环节中,不断感受到村里人淳朴的民情和美好的民风,此时以读代讲,学生再理解“搭石联结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便水到渠成。

1.同学们,作者具体地描绘出了人们摆搭石、走搭石时美丽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风景美、人情美。普普通通的搭石为什么给作家刘章爷爷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呢?预设:他小时候走搭石,年轻时走搭石,离开家乡数年后,还要回来走搭石。这一排排搭石,他不知见过多少次,也走过无数次。

教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留心观察生活,从“搭石”这么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

2.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像这样的“搭石”还有很多,你发现了吗?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你发现了吗?请你回想身边那些普通的人、平凡的事,把想到的情景写一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搭石课件(篇3)

一、说教材

《搭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乡亲们善良、勤劳、互相谦让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四、说教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想象理解”等教学方法重点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什么文章的美

五、说学法

1、从重点问题入手,联系上下文,加强字词句的理解

2、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2、出示目标。

3、、寻找“美”。(PPT出示自学提示)A摆搭石。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美”。 B走搭石。

(1)、情景朗诵“走搭石”。(小组朗诵、指名朗诵)(2)、总结本段写法。

(3)、朗读《北山恋·故乡》选段,强化写法。 C让搭石。

(1)、理解“都”“让”“理所当然”“伏”词语。

(2)、情景模拟背老人过搭石,体会“理所当然”中乡亲们的善良、尊老。 D赞搭石。 (1)、强化主题。

(2)、总结课文。也许有一天,家乡会搭上桥,铺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会永远地消失了但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4、发现“美”。观看视频,升华情感。

5、回味“美”。以文带文

6、作业布置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什么文章的主题,我在黑板上写上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文章的中心句,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搭石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则是通过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展开教学活动,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当你看到这陌生的名称,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什么问题?(什么?怎么样?作用?)

2、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读课文,这些问题就能在课文中得到解决,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这些词语会读了吗?(谁来读?谁还想读?一起读。)

4、读了课文,刚才的问题你已读懂了哪些?(最好用自己的语言。)(生:什么是搭石?该怎么搭?引导说。师:仔细读,你会发现这句话还告诉我们搭石的作用。)(出示:进入秋天)

二、研读课文,感受美。

导语:虽然搭石与桥有着一样的作用,但比起雄伟、美观的桥来,它实在是(怎么样?引导学生说:普通、不起眼、简陋)

对呀,它只不过是摆在小溪里的几块石头而已,可是作者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而想象起家乡小河里的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它们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

作者是这样说的。(出示课文第二节的第一句。)一起读,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先引入文本,找出,再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美,欣赏美吧,默读课文二至四小节。发现美了,用笔划出,可以在旁边写写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美,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交流: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

①这是老人在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美?(善良、质朴、勤劳)

师:能读出这种美吗?(出示句子。)

②听出了你在读的时候特别强调……,能说说理由吗?生:说明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

默读用△标出还能体现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词语。

A、踩到不稳的搭石,老人心想,别人一不小心踩到这块搭石上,掉进水里,那该多麻烦啊!我来摆好它吧!真是一位一心为他人着想,会关心他人的老人啊!

B、自己不是正急于赶路吗?摆好搭石干嘛还要踏上几个来回?而且一个来回够吗?两个来回呢?要怎么样才肯离去?多么认真细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老人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

A、这是一行人在走搭石,感受到了什么美?(出示)

B、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这如诗如画的情景。(配乐范读。)

每当上工、下工的时候,天边的霞光倒映在清清的小溪里,溪水潺潺,闪着缕缕的光彩,一行人走上搭石,动作是……把眼睛睁开看这段话。

C、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美就美在动作是……,美就美在踏踏的声音,像……美就美在清波……,人影……

D、美美地动情地读一读吧,自由读,谁想读(个别配乐)谁还想读,一起读,带动学生读。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A、这是过搭石的人们,你感受到了什么美?(谦让,尊老)

B、如果两人同时过溪时,招手礼让,假如偶遇老人过搭石,年青人背负过溪,是不是只有一个年青人会这样做?读。

从哪里看出不是、总会、总是,理所当然,给理所当然换个词?很平常,很自然。可见助人为乐已成为一种习惯,读出这种美。

C、想象一下,还会遇上哪些情况?乡亲们也会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出示,说)学生先说,相互说,全班化,多元化。自己说,相互说,谁来说?

三、升华美“一排排……”

①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搭石不仅仅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石头,这搭石的确是家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哪。这每一块,每一排搭石都印着乡亲们勤劳、谦让、无私、尊老的美德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一起读。

②这一排排搭石还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它联结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它把人们的心牢牢地系在了一起,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一起读。

③这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默默奉献,毫无怨言,这不正是乡亲们美好心灵的真实写照吗?让我们再一次由衷地赞叹“一排排……”。

四、小结、拓展:

①本篇课文,与其说作者是在赞美搭石,倒不如说他在赞美有着搭石精神的乡亲们呢!(板书人)

②同学们,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搭石是那么不起眼,作者却发现这么多美好的情感,你我的生活中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请同学们发现生活中平凡事物中的美,写一写。

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

搭石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将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其他方法理解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板题示标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刘章爷爷来到认识了搭石作用,今天我们再来细细的品味一下通过搭石展现的人性美。看老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一起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善良、友爱、互敬互助,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观察,发现美的方法,并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的习惯。

指名读目标。

有信心完成这些目标吗?请用你最好的坐姿告诉自己,告诉朱老师。

二、依据自学指导自学

为了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思考:

作者描写了哪几幅画面?哪些画面是看得见的美,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哪些画面是看不见的美?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 (5分钟后,比谁学得好)

清楚了吗?自学竞赛开始!

三、检查自学效果

刚才大家学得都很认真,相信你们的回答也一定非常精彩。

1、谁来说一说文中作者给我们描写了哪些画面?

2、在这些画面中哪些是看得见的具体美,哪些是看不见的心灵美? 预设一:学习 “一行人走搭石”的语句(看得见的美)

(1)学生读相关的语句(大屏幕适时出示)

(2)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这幅画面的美的。

(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看得见的美。)

(3)有感情的齐读“每当上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

预设二:学习“老人调整搭石”的语句。(看不见得心灵美)

(1)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会有怎样做?体会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能体现老人品质的词语重点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读读给同桌听。(2分钟之后比谁读的有感情) 预设三:感悟“面对面,和老人过搭石”语句(看不见得心灵美)

(1)学生读相关的语句

(抓住“伏”“理所应当”体会乡亲们尊老爱幼,互助互敬的优秀品质)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乡亲们身上具备的品质。

3、师:让我们捧起书,一起来读读课文的2、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一下摆搭石、走搭石的美。

4、感悟文章的最后一段

师: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师:难道这句话只是指搭石的无私奉献和和默默无闻吗? 师:让我们带着乡亲们的美好心灵再来有感情的齐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 四、当堂训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你的收获一定不小,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收获来完成今天的训练题。

一、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要是……就…… 无论……只要……就

如果……就…… 因为……所以……

1.(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 )会掉进水里。

2.上了点年岁的人,( )怎样急着赶路,( )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

( )一定会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3.( )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会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选做题:

仿写句子 例: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他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一份小小的礼物,没有华丽的包装,却联结着 ,也联结着 。

(2)小鸽子飞走了,越飞越远,带去了 ,也带去了 。

五、总结下课

在这小小的山村,在这小小的搭石上,我们发现了许许多多平凡的普通的美,其实,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普通的美,比如:下雨了,几个同学合打一把伞,雨伞里透出的就是美等,课下,希望你也能像作者一样,把我们身边的“美”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

必做题:

一、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要是……就…… 无论……只要……就

如果……就…… 因为……所以……

1.(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 )会掉进水里。

2.上了点年岁的人,( )怎样急着赶路,( )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

( )一定会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3.( )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会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选做题:

仿写句子 例: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他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一份小小的礼物,没有华丽的包装,却联结着 ,也联结着 。

(2)小鸽子飞走了,越飞越远,带去了,也带去了 。

搭石课件(篇6)

一、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永嘉楠溪江。永嘉是一个多山多水的地方,村里的人们走亲访友总要过这条清澈的小溪。以前,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呢?搭石教学实录课堂实录教案

师:请看村里的人们就是依靠这一块块石头过小溪的。

师:我们把这一块块石头就叫做搭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刘章爷爷每次回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也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师:好,/同学们书读得很认真,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师:你找得真准确。

师:孩子们,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是的,如果没有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不便、很麻烦甚至会很辛苦的,可那些都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依靠搭石过小溪了。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再来读读什么叫搭石。

师:好的,了解了什么是搭石。读了课文以后,搭石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是的,这种渡水的方式给家乡人们带来了方便。

师:是呀,你也有感受。

师:哦,都有各自不同的感受。

师:是吗,你们都有自己的体会。

师:方便的、还有很美的、你们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也有一句话写了搭石很美,找找看。

师:是的,普普通通的搭石在作者的眼里不仅仅是过小溪的一种方式,还够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师:想不想一块去欣赏欣赏这道风景呢?那就让我们跟着刘章爷爷,跟着家乡的人们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2-4自然段,/article/找一找描写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有关语句,用波浪线划出来。再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开始吧。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两句。(行变红)这有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师:不敢肯定了。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那叫做

师:齐读两遍。

师:这还有几个生词,谁来读一读?(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这样吧,男同学来读一遍。

师:读准了,要注意整齐。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从哪儿体会美了呢?

师:是吗,协调有序的动作是一种怎样的动作?

师:哦,这是你的理解,这样吧,让我们一起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师:走得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师:后面的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师:后面的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师:后面的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师:像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后面。

师:前面的

师:后面的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并没有人指挥,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师:体会得多好呀。/sjbwz/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美呢?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了吗?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绰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在人影绰绰中,它是第几种意思呢?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好的,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好的,还有一个成语叫绰绰有余,这个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 绰是宽的意思?再想想看。

师:哦,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是宽裕、富裕、有余了这才叫做绰绰有余。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句子,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师:你体会得真形象,这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师:还有吗?

师:你体会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真不错,像画一样(打开手势)你来读读这两个词语。

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到画里呢?

搭石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

1、(出示课件首页:流水声响起)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小溪边。听,小溪唱着欢快的歌儿向前流淌,它流过田野,经过果园,滋润着土地,浇灌着良田,它就像一条铺满水晶的路,蜿蜒曲折,缓缓向前。咦,这是什么?(指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什么是搭石呢?

4、哦,原来这就是搭石,是给人们带来方便的一些石块。这么普通的搭石,却吸引了作者的眼球,他从中看到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刘章去乡村游览一番,去“触摸”这些平凡而可爱的搭石。

二、发现美(5分)

1、(课件:打开“读一读”)

(1)这小溪,这搭石,这乡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让我们走进小村庄,去细细地体会文中流淌着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3分钟)

2、讨论交流: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美丽风景)(课件:打开“讨论与交流”)(板书:景美)那课文除了写景美,还写了什么呢?过渡: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用心观察发现。

三、品味美(22分)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我们的心灵去品味这道风景里的美。

2、把自己品味到的美,与同学交流、体会。(提出具体学习任务:默读2-4自然段,人们走搭石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边读边划) (2分)

(一)“摆搭石”句子(第2自然段)(7分)(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些美吧!依顺序交流)

1、生找句子。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师范读)

2、师:“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肯”读重强调了什么呢?(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学生读)

3、师:多好的老人呀,当他急着赶路,却发现搭石不稳时,他会怎么想呢?表情会怎样?

4、师:多么淳朴善良的老人啊,他不仅这样地想着,还会这样做着,他是怎样做的?

5、老人生怕搭石不稳,是反复地踏,从老人反复踩踏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奉献美或心灵美) (板书:奉献美)

6、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去读读,生齐读。师引读:当大爷早上去喝茶,经过搭石时,只要……当大爷傍晚接孙子放学回家经过搭石时,只要……(师生合作读)

(二)“走搭石”句子(第3自然段)(6分)

1、(那一行人怎么走搭石呢?)指名读句子。出示:“每当上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一行人”中“行”怎么读?体育课上我们常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排成一行(háng)而这些在搭石行走的人叫一行(xíng)人。(齐读“一行人”)

3、体会“协调有序” (从哪里可以看出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4、师:是啊,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刚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叫——协调有序。是不是事先排练好的呢?(不是)由此可见,人们之间的——和谐美。(板书)

4、听,他们在协调有序地走着,你听见什么声音了吗?(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你还看到了什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5、好一幅美丽的图画啊!这乡亲们走搭石的情景竟也能构成一幅如此和谐的美景图,你就不想通过你的朗读把这幅画再现出来吗?(指导朗读)(如:好文章要读出韵味来,把感知的美读出来,谁来挑战他?)

6、是啊,每当下工,一抹夕阳照在小溪上,溪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着一缕一缕的光彩,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附着踏踏脚尖点搭石的声音,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美丽和谐的画面。(齐读)

(三)“谦让美”“敬老美”句子(第4自然段)(8分)

1、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出示:“经常到山里的人……理所当然的事”

①自由读第一句话,想象当时的情景,两人碰面会说些什么?同桌之间表演一下,并指名上台表演。从中你发现了怎样的美呢?生自由发言。(板书:谦让美)

②这种事情是不是经常发生?你从哪里读懂的?(经常、大概)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平常的事,多令人感动呀,你会怎样去读?指名读。

2、学第二句(敬老美的句子)

①那如果是老人来走搭石,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句子)齐读两遍。你们能做做“伏下身子”这个动作吗?(请学生在座位上做动作)

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假如你是那位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师:为什么?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师: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生:敬老(板书:敬老美)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3、多么善良、多么朴实的父老乡亲啊!他们美好的行为,美好的心灵,让我们深受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齐读这段话。

(四)最后一段(3分)

1、这一块块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迎接着过往的乡亲。你们看,这搭石,不正是这群可爱乡亲们的写照吗?(课件:打开“体会语句”)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文意。(你读懂了什么?)(看板书,从人们走搭石可以看出乡亲们具有奉献美、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

2、作者正是借搭石来赞美家乡的人啊!(板书:人美)让我们用最美的音、最深的情来颂扬乡亲们这种伟大的人性美吧!

四、寻找美(4分)

1、是啊,这搭石构成的道道美丽风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五彩斑斓,使我们的生命也更有意义。作者从这不起眼的搭石中竟看见了美的画面。你现在一定对美有了新的认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事情发生。让我们一起寻找身边的美吧。(课件:打开“发现美”)

2、指名说说身边这样平凡事物中的美。

3、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

五、分享美(2分)

同学们,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美,更要去创造美,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吧!你看他们……(课件:打开“分享美”)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板书:景人奉献美

搭石和谐美

谦让美

美美敬老美

“分享美”中介绍:洪占辉是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是大学生,身边的女孩是他的妹妹,不过他们没有血缘关系。是洪占辉那犯有精神病的父亲捡来的弃婴。由于母亲离家出走,洪战辉读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照顾了14年。

非典:2003年.中国出现了非典这一种传染病,当时疫情向全国扩散,死了不少人,特别是那些可亲可敬的医生和护士,为了治病救人,把自己却传染了,以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呀。

[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像“搭石”一般在默默无闻中凸现。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本节课围绕“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展开交流和讨论。因为课文中蕴涵的美是有层次的,一是看得见的具体的风景美,二是看不见的家乡人的心灵美。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我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也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一节课即将结束,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美,并想到了与它相关的哪些人或事。让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表达美,既是对课文的延伸,又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我的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老师应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这样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全面的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搭石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涨”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猛涨、裤子、平稳、平衡、联结、清波荡漾、理所当然、有序、伏下”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走过搭石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质疑定标

(一)激趣导入

(出示几幅有关桥的图片,或课件展示桥的图景。)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你们知道桥的作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搭石》,作者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而想念起家乡小河里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出示课文插图),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你们想了解吗?

(二)质疑定标

“搭石”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同学一定都感到陌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想弄明白一些问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1.什么是“搭石”?

2.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3.人们是怎样过搭石的?

4.为什么搭石留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

二、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第二遍: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1.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相互帮助解决。

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几个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1.什么是“搭石”?

2.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3.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四、练习

1.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俗(su)、绰(chuo)、序(xu)的读音。

(2)交流识记方法,写字经验。(“涨、衡”左中右结构的布局;“惰”右上角是“左”;“序”里面勿写成“矛”。)

(3)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的词语,给生字表中的生字并扩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部分词语。

二、寻美悟情,晶读熏陶

1.寻美,知情。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把你认为美的句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她)谈谈你的体会。

2.赏美,悟情。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赏美悟情。)

例一:“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从中体会老人的公益之心。

例二:“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看图,品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

2.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体会动作的协调有序。

3.朗读,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例三:“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风景”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影师,你会画下或拍下哪几道风景呢?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如: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例四:“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1)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2)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3)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备怎样写?请试写几句。

三、诵美,传情。

1.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2.评一评: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四、创美,抒情。

1.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其实,你我的生活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2.学生交流平凡事物中的“美”。

五、课后延伸,拓展

六、板书设计

搭石课件(篇9)

【文本分析】

《搭石》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一种朴素的美,一条小溪,几块石头,一群人从文本中缓缓走来,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设计思路】

1、只有品析式的教学风格才能与文本和谐美相得益彰,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指导学生落脚在一个“品”字,而要收获在对平凡美的体悟与认同上。

2、尊重学生认知,关注个性体验,引导学生思维,创设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初识搭石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交流。

4、补充:

文中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三、研读课文,自主品位

1、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交流品读:

⑴ 出示: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一行人走搭石的相关句子。)

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想象感受音乐美和画面美。

指导朗读: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读出诗一般的意境。

⑵ 出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的相关句子。)

帮助学生理解: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指导朗读。

⑶ 出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年轻人和老人走搭石的相关句子。)

3、理解“伏”和“理所当然”两个词。

4、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敬老。)

5、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6、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四、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残疾人来走搭石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写一写。

2023化石课件


本篇文章将向您展示有关“化石课件”的相关信息。备课教案是教师授课前的预备工作,因此教师们不能马虎应付。唯有精心准备教案课件,才能更明确掌握教学的关键和难题。当您使用一种新品时,请向您的朋友分享它的有效性!

化石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幽雅、叹服、悄然、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所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品析探究诗歌的妙点或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诗的节奏、韵律美。

2、合作探究法:在品析语言妙处的过程中,学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赏析语言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到地球的中世纪去认识一下我们人类的祖先,先让学生观看电影《恐龙时代》(2---3分钟),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左右后就灭绝了,而恐龙灭绝6000万年后地球上才开始出现最原始的人类,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我们看到的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会想到化石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是呀,我们的科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恢复了亿万年前生物世界的奇幻景象,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对下列字词的掌握情况:

裹(guǒ)藏骸(hái)骨潜(qián)行躯壳(ké)猛犸(mǎ)

悄(qiǎo)然档(dàng)案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幽雅)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④(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枯石烂)

⑥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比喻时间流逝。(日转星移)

2、朗读诗歌。

教师: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音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1)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应以疑问并略带遐想的语气朗读,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第3、4、5、6节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第7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作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2)可采取让学生示范读、个别读、集体读等方式。

(3)可让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感受。

三、精读课文,品味探究

教师:这首诗不仅节奏和韵律很美,而且诗的语言、结构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也很妙,下面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品析诗歌,只要说出一个妙点即可。

1、语言方面(可以从修辞、词语、句子等方面入手品析)

(1)修辞方面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三种修辞手法,主要分析其作用即可。

(2)、词语方面

如:“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写出了生命“不息地”进发的特点。

2、结构方面

最后一节回应1、2节,(并照应了第三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3、感情方面

主要抓住两个感叹句进行分析即可。并扩展,这首诗仅仅是赞美化石吗?还赞美了什么?(还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四、再读课文,归纳小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获得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化石课件【篇2】

设计理念:

本课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改变教学模式,透过新奇的图文并茂的课件,生动地解说,刺激孩子的听觉、视觉,让他们产生“好奇”,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促导下,主动探究文本,学会搜集相关资料,引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激发学习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4、培养学生阅读的潜力和搜集信息的潜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有关化石的图文资料,并解说。

2、学生展示观看后的收获。

3、师解释“化石”和他的作用

4、揭题——活化石(生思考“活化石”什么意思?)

二、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导向:

1、边读课文,边圈划生字,借助下文音节和字典识记汉字。

2、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3、说说你从课文了解到了什么?

三、展示自学效果

1、识记的汉字和识记方法(指导书写:博、悉、鳞)

2、谈自己读书的收获和疑虑?(板书:银杏树、熊猫、中华鲟)

四、研读课文感悟领会

1、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学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习,培养自学潜力活化石时间样貌生活习性作用(疑虑)

五、生展示研读效果和释疑

六、拓展阅读培养搜集资料的兴趣

1、采用“拟人”手法自我介绍

2、发放有关“化石”的资料,生自己阅读,后再用上面方法介绍,学生在看、听中积累知识。

3、谈谈这天学习的收获(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

七、作业练习

指导书写汉字

化石课件【篇3】

《化石吟》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同时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精练性、音乐性的特点。

2、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五.教学设想:

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我们来探讨一下,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检查预习:

a) 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

奇huàn( ) guǒ( )藏 cōng lóng( ) zhuó yuè( )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③称赞而且佩服。(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

(3)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

_____________的神话 _____________的真理 _____________的骸骨

_____________的密码 _____________的魔法师 _____________的雕刻家

明确:(1)幻 裹 葱茏 卓越 hái qián ké dàng mǎ

b) 检查朗读情况。

三、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

四、学生朗读诗歌,探讨问题:

a) 诗歌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化石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四、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教学设计

1、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3、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4、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5、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6、信息反馈:

化石课件【篇5】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内容。

三、培养热爱科学热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一、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 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发现了亿万年前像奇纪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在《化石吟》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⑴.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⑵朗读这首诗,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⑶就课文不理解之处提出质疑。

3.研习新课。

⑴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⑶探究质疑: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地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⑷探究质疑: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讨论并归纳:

①生命的'起源。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火,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②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③人类的出现。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后来,地球上一些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有的灭绝了,有的就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

化石课件【篇6】

1教学目标

1、结合字音,初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树立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3、增强找资料、学知识的兴趣。

2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常识性较强的课文,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学生喜欢这样的科普文章,但他们所喜欢的并非朗读和思考,而是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呈现的缤纷图片。

3重点难点

1、识字。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恐龙吧!从哪知道的?你们知道现在还有恐龙吗?既然恐龙已经死了亿万年,现在人类又是怎么知道它张什么样的呢?(化石)科学家通过一块块化石,就能看到亿万年前的动物植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认识几种“活化石”。

活动2

【讲授】图文对照,理解新课。

1、教师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读。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3、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银杏树图片,学生观察树的特点和树叶的形状。

(2)齐读“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指名读。再说说类似的词语,例如“一棵棵树木”。

(3)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说说银杏树在生长上有什么特点。

(4)师讲述银杏树的其他用途、特点。

(5)指导朗读,注意重点词语。

4、学习第3自然段

(1)教师说谜语“圆滚滚的身子黑白配,爱吃竹子、爱爬树,是我们的朋友、是国宝。”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动物。(熊猫)

(2)看图,学生说说大熊猫的外形特点及对大熊猫的了解。

(3)教师介绍大熊猫生长的时代及以前的生活特点,以前大熊猫是吃肉的,叫“猫熊”

(4)学生朗读,带着喜爱的语气。

5、学习第4自然段。

(1)朗读“鲟、麟、核、缺、稀”这些字形较难的字。

(2)出示中华鲟的图片,学生观察它的样子。

(3)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找一找,读一读:它在地球上生活了多长时间?它生活在哪?最大的有多重?它的身上长着什么?眼睛像什么?最有什么特点?

6、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都是“活化石”,对研究生物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

7、教师介绍其他活化石的资料,激发学生对地球生物的保护意识。

活动3【活动】朗读课文,加强了解

1、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字音及标点符号的停顿。

2、教师范读课文,读出感情,学生自由朗读。

3、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活化石”,谁来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活动4【讲授】板书设计

33、活化石

银杏树:像把扇子长得慢

大熊猫:爱吃竹子真可爱

中华鲟:身体重样子怪

33活化石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33活化石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恐龙吧!从哪知道的?你们知道现在还有恐龙吗?既然恐龙已经死了亿万年,现在人类又是怎么知道它张什么样的呢?(化石)科学家通过一块块化石,就能看到亿万年前的动物植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认识几种“活化石”。

活动2【讲授】图文对照,理解新课。

1、教师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读。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3、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银杏树图片,学生观察树的特点和树叶的形状。

(2)齐读“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指名读。再说说类似的词语,例如“一棵棵树木”。

(3)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说说银杏树在生长上有什么特点。

(4)师讲述银杏树的其他用途、特点。

(5)指导朗读,注意重点词语。

4、学习第3自然段

(1)教师说谜语“圆滚滚的身子黑白配,爱吃竹子、爱爬树,是我们的朋友、是国宝。”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动物。(熊猫)

(2)看图,学生说说大熊猫的外形特点及对大熊猫的了解。

(3)教师介绍大熊猫生长的时代及以前的生活特点,以前大熊猫是吃肉的,叫“猫熊”

(4)学生朗读,带着喜爱的语气。

5、学习第4自然段。

(1)朗读“鲟、麟、核、缺、稀”这些字形较难的字。

(2)出示中华鲟的图片,学生观察它的样子。

(3)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找一找,读一读:它在地球上生活了多长时间?它生活在哪?最大的有多重?它的身上长着什么?眼睛像什么?最有什么特点?

6、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都是“活化石”,对研究生物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

7、教师介绍其他活化石的资料,激发学生对地球生物的保护意识。

活动3【活动】朗读课文,加强了解

1、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字音及标点符号的停顿。

2、教师范读课文,读出感情,学生自由朗读。

3、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活化石”,谁来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活动4【讲授】板书设计

33、活化石

银杏树:像把扇子长得慢

大熊猫:爱吃竹子真可爱

中华鲟:身体重样子怪

龙沛歆评论第一学时板书设计

优点:

板书设计抓住课文重点有助于孩子们学习

缺点:

没有

龙沛歆评论第一学时朗读课文,加强了解

优点:

回归文本了解活化石

缺点:

没有

龙沛歆评论第一学时图文对照,理解新课。

优点:

读悟结合图文结合

缺点:

创设的情境不够

龙沛歆评论第一学时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优点:

交代了学习任务,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缺点:

没有

龙沛歆评论重点难点

优点:

教学重难点互相结合

缺点:

没有

龙沛歆评论学情分析

优点:

能从文本和学生出发进行分析

缺点:

没有

龙沛歆评论教学目标

优点:

能根据文本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缺点:

论述不够具体

化石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2、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3、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⑴ 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⑵ 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⑶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

1、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⑴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⑵ 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⑶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 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2、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3、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六、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化石课件【篇8】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培养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

1、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美。

2、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课前准备:

1、歌曲《木鱼石的传说》

2、网上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

3、编排小话剧:《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环节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导入: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请欣赏小话剧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投影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H

1、学生甲:大家好,我是无颌鱼类化石。我主要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五亿年的历史了。那时我生活在咸水环境里,由于我没有颌,科学家称我为无颌类。我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所以我不能游泳,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积物中。应该说,我是一不会游泳的鱼类,我是最古老的鱼类化石了。

2、学生乙:大家好,我是“始祖鸟”化石。我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端有爪,并有着像蜥蜴一样的由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我的出土使许多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振奋不已。不少人坚持的“鸟类是由蜥蜴进化而来的”的观点,就在我身上找到了依据。

3、学生丙:大家好,我是总鳍鱼化石。我原是两栖类的祖先。话说1938年12月的一天,印度洋里有条渔船,在靠近非洲东海岸的较深的海里,捕到一条奇怪的鱼。渔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鱼,它大约1.5米长,长得倒不难看,全身钢青色,眼睛深蓝色,最特别的是它身子下面的鳍很大,有点像腿,这条新奇的鱼,实际上是一种很古老的鱼,人们叫它矛尾鱼,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几乎和3亿年以前生活的我一模一样,也长着独特的胸鳍和腹鳍,这些鳍的内部骨骼,跟青蛙等两栖动物的四肢骨骼很相似。此外,还有能呼吸的鳔。其实,我的家族在发展中分为两支:一支登陆生活,演变成两栖类,例如青蛙;一支留在海洋,也逐渐演变,大部分种类绝灭了,矛尾鱼就是这一支的一个代表。

4、学生丁:大家好,我是大象的祖先猛犸化石,我原是大象的祖先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 作为大象的祖先,我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我的确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我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1901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了我的完整尸体,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我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那么我是怎么死的呢?那是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我漫步在别廖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我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我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我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我的背上,我就这样遭遇了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最终是窒息身亡而变成化石的。

第二环节 诗歌朗读比赛

导入:有一首抒情诗,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这些会讲话的奇异化石,这就是张锋写的《化石吟》,下面我们分组美读这首诗,请同学们合作交流设计最佳美读方案。请各小组推荐代表到讲台前朗读诗歌,其他小组同学注意领会并给予点评,多提优点给予鼓励。

第三环节 品味鉴赏诗歌的美

导入:《化石吟》既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请同学们思考交流以下问题:(屏幕显示问题)

1、诗文题中“吟”含有什么意味?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本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全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亲切自然。

3、诗歌结构有何特点?哪两节结构相近?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共7节,可分3层。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最后一节回应1、2节结构相近,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4、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好在使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

第四环节 我想象中的远古世界

导入: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

第五环节 欣赏歌曲结束全文

总结: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了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的世界。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吧!

最后请欣赏歌曲《《剧木鱼石的传说》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

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

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

山高路远也能获得

嗨~~~~~~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

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只要你把它藏在心间那

天长地久不会失落

嗨~~~~~~

化石课件【篇9】

《化石吟》以诗的形式,运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展现生命的进化规律,为科学的研究提供依据等。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A.骇骨(hái) 潜行(qián) 躯壳(ké) 一幅画(fú)

B.化石吟(yín) 窥见(guī) 腐朽(xĭu) 葱茏(lóng)

C.猛犸(mă) 引颈(jìng) 万载(zăi) 两栖(qī)

D.描绘(huèi) 卓越(zhuó) 档案(dăng) 裹藏(guŏ)

4.填空题。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__________诗。吟,是______________的一种名称,这里是___________的手法。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

5.诗歌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有什么好处?诗句中为什么用“你”而不用“它”?“你”代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②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③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④肉体虽早巳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⑤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向近代进发。

⑥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⑦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6.诗中“没下巴”的“鱼儿”是指_________;“嘴长牙”的“鸟儿”是指_________;“没有腿”的“最早登陆的鱼儿”是指__________;“不开花”的“最早的树儿”是指____________。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552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