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教师都必须事先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其中的内容必须经过老师精心设计和完善。教案是推动学校有机更新的有效方法。为此,小编为您精心搜集并整理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相关内容,期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敬请您认真阅读本文!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8.19医师节活动总结。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具体直观的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入
1.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明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中秋节我们会和家人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瞧,他们正在分月饼呢,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
2.一共有4个月饼,怎样分合理?
预设:2块
3.同意吗?
4.每个人分2个,我们是怎么分呢?
预设:平均分
过渡:真棒,在数学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5.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多少?
预设:1个
6.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会得到它的多少?
预设1:
生:1/2
师:怎么想的?
预设2:
生:一半
7.怎么表示一半?请同学们拿出一个学具圆,这个圆就代替这个月饼,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表示月饼的一半。
预设:对折,然后从中间分开,这是一半,这也是一半
师:对折以后怎么样了?两部分完全重合,大小相同,做到了平均分。
8.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月饼的一半,写在题卡上。
预设:学生展示,并说明自己表示的方法。
师:图形其中的一份是它的一半
9.善于思考,用图形表示了一半,如果把这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人,5个人,8个人呢?这样表示方便吗?
10.其实这一半可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家族中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开始创造了使全体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在分学具的过程中回忆“平均分”的意义,为学习本节知识做好铺垫在这里尽管分数是第一次学习,但部分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有所了解,教师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时地调整教学,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放手让了解的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势利导、借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分数的读写。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计划的课堂变为了生成的课堂。开始创造了使全体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在分学具的过程中回忆“平均分”的意义,为学习本节知识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1)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半就是其中的一份,,这一半用分数表示,知道叫什么?
预设1:学生能说出分数1/2,强调:平均分和谁的
预设2:学生说不出理由,教师引导
2.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3.和同桌说说怎么得到1/2的?
4.这份是这块月饼的1/2,那这一份呢?
预设:也是它的1/2。
5.为什么另外一份也是它的1/2呢?
6.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7.教师教二分之一各部分名称及意义:
(1)师:1/2怎样写呢?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一个。先写中间的短横,
表示把月饼平均分,横线下面写数字2,表示分成几份,横线上面写数字1,表示其中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
(2)找孩子读二分之一
(3)这1/2还有名字呢。横线叫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2叫分母,分
数线上面的2叫分子。刚才我们怎么读的?
预设: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8.仔细观察,读作和写作有什么不同?
预设:读作是汉字,写作是阿拉伯数字
9.认识了1/2这个分数,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指名读题。
总结:看来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2.认识四分之一
(1)如果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多少?
预设:1/4
(2)课件出示(教师指着没有涂色部分说:这一份是----四分之一,这一份呢?这一份呢?)
(3)教师小结: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所以分母是4,取其中的一份,分子是1,每份都是圆的1/4。
3.认识1/3,1/5
(1)请你按要求完成题卡中的第2题和3题。
预设:第一小题训练学生看阴影写分数,写三分之一。
第二小题训练学生涂出五分之一。
(2)涂色位置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
(3)都能表示这个长方形的1/5吗?
总结: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每份大小相同,都是取了其中的1份虽然涂的位置不同,都可以用1/5表示。
总结:像1/2,1/3,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4)选择你喜欢的图形,表示出你喜欢的几分之一,再和同学说说。
(5)汇报自己折出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折、说出自己的折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地体验理解了的意义。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举例。找出身边几分之一的分数,体验几分之一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练习应用
1.完成91页:做一做第1题
2.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发现,在生活中也能发现分数。下面的画面会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呢?
预设:法国国旗让我联想到了三分之一。每种颜色都是国旗的三分之一。巧克力让我联想到了八分之一。每一小块就是巧克力的八分之一
3.思考题: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在充分认识练习的基础上,扩展对几分之一这类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进一步巩固读写方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2
目标确立
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直观演示、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难点是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
突破难点的策略:
为突破理解分数含义这一难点,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使孩子们明确分数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认识二分之一的基础上,让孩子们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2的感性认知,继而辨析图中的1/2 ,寻找生活中的1/2,使学生对1/2的认识立体化,多维度了。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观察发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环节安排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体验分数的产生。
在故事情景中,由每只小兔得到了一个苹果的一半,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数。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1、深层理解二分之一
通过课件演示平均分一个苹果,理解图中的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
2、知识迁移认识四分之一
学生通过4人一组平分一个书签,直观演示认识四分之一。
3、知识扩展探索几分之一的大小
(三)自我感受成功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认识了几分之一,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实物的探讨和研究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分数概念的初步构建,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体验分数产生的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郊游的时候,小明和小红遇到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原来他们在分月饼,我们能不能帮他们公平的分一分?
生:平均分才公平。
师:那每个人得到几块呢?
生:6÷2=3每人分3块。
师:嗯,你说的真好。我现在拿出四块来分给两个人,怎样分才能公平呢?
生:还是平均分,用4÷2=2每人分2块。
二、师:你说的真完整。我现在再拿出一块来分给两名同学,你说我应该怎样分才公平呢?
生:还是平均分,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一人分半块,就是每人分一半,这样就公平了。
师:噢,对,你说的很有道理。
师:那么,这半块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分数”。师板书“分数。
师:那么这半块月饼怎么用分数来表示呢?刚才老师在分月饼时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
师:分了几份?
生:两份。
师:每人分得多少?
生:两份中的一份。
师:对也就是二分之一。那么二分之一怎样写呢?
教学写分数“二分之一”
师:拿出练习本跟着老师一起写:先画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师边说边板书)平均分成两份就在分数线的下面写“2”,(师板书)每人分到的都是两份中的1份,就在分数线上面写“1”。(师板书)
三、师:这个二分之一表示的含义就是,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
四、我们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谁来说一说下面这个月饼是怎么分的?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同桌讨论)抽生回答。
师:唉呀,真厉害。
五、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分数的每一部分都有名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师:真棒,读的非常正确。
六、老师带来了几个图形,看看下面的图形它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几分之一呢?应该是几分之一,理由。
七、下一个判断对错,运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来判断一下。
八、我出一个难题的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
九、师:好,请你拿出方形纸下面,,创造一个分数,可以折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也可以折出它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等等,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来汇报一下?(生折师巡视)
师:大部分同学都坐好了,看来是都折完了,谁愿意把你折的展示给大家呀?(指生展示)
生:我先把正方形角对角折,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上其中的1份,涂色的部分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生:我是把这个正方形边对边的对折,就把它平均分成了4份,涂上其中的1份,涂色的部分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师:刚才大家的折法不一样,但是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四分之一呢?
生: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部分是其中的1份。
师:对,只要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生:第二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平均分成了四份,应该用四分之一表示。
师:同样的图形,用不同的折法表示出了相同的分数。
十、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走近分数,了解分数,去探索有关分数更多的奥秘。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上册数学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认识并理解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
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教学过程:
[片断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师: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个西瓜的一半
(3)一个苹果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6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西瓜的一半、一个苹果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它来表示。
4、收集生活中的分数,如医生嘱咐每次吃1/2的药片和1/4包的药,让学生说说1/
2、1/4怎么读、表示什么意思?懂得意思才能正确吃药,不至于吃错药而影响身体健康。
5.折一折:在长方形纸或圆片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片断二]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师: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4.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片断三]类比联想,抽象概括
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3.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
[片断四]练习运用,提高能力
1、完成课本第100页自主练习第1、2、3、9题。
课后反思:
一、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1/2,1/3,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 “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 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在本节课中,我们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四、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
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在本节课中,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1/
4、1/8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如有的学生在折纸时表示出了1/32这个分数。又如在片断三中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整体判断出?所表示的几分之一等。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五、课堂练习追求高效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发展性的课堂的练习更追求高效,能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最优化是我们的追求。为了使课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设计了长方形纸条的变化这一题,这个习题集很多知识点于其中,看涂色部分写分数、通过带子的几分之一的估计和验证,初步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联系,追问涂色部分,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小。其中有对基础知识的回顾,有对估计能力的培养,有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一步步提升难度,学生的思维也真正得到了参与,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教师的引导、评价及时、灵活。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比如我没有用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分数的知识,只是一味的给学生强加灌输新知识。还比如再让学生折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折出2种或者3种,我没给学生太多时间动脑动手去折,而是我急忙强加给学生另外一种折法,直接让学生去模仿我的折法。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发展性的课堂,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掌握本节课该掌握的知识,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首先,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第七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安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几个梨?几个西瓜?请你用掌声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当学生拍到“半个”西瓜时,产生了质疑:“‘半个’应该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拍掌引入分数,我是参考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个”无法拍掌表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1.课件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1/2。这一半是西瓜的1/2,那么,另一半呢?也是这个西瓜的1/2。在这里,我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明白,只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个西瓜的1/2。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动2.读写1/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初次认识分数,教师的引领显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课件演示,示范读、写1/2,和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书空1/2,并快速地在本子上写出两个1/2。这样,学生在读写分数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数。
活动3.动手操作,折出1/2。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并涂色表示出来。折好后,让学生举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1/2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有意识地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在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
活动4.举1/2反例,内化1/2。
我拿着一张圆纸片问:“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1/2,请仔细观察,老师把这张圆纸片这样(随便)撕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吗?为什么?”接着出示几道判断题给学生判断,通过正反例子的对比,突出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条件――平均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活动5.类比迁移,创造几分之一。
当学生认识了1/2,我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类比迁移,自主创造几分之一,彰显学生的个性。
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认识分数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⑵操作:折纸、涂色,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
⑶交流: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折出了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再全班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示并说一说分数的含义。
⑷探究: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的图形展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深刻体会: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活动6.深入探究,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在这里,我利用一个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猴子和小猪在一次分西瓜的时候,也想用我们今天学过的分数,它们都想多吃点。小猴子想:我太喜欢吃西瓜了,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想:我肚皮大,吃得多,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4。你知道,它们俩谁吃得更多一些吗?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出示以下直观图让学生观察,你能比较这几个分数的大小吗?看着直观图,学生很快回答:1/2>1/4>1/8。你还发现了什么?假如把这个圆无限制地平均分下去,得到的每一份会越来越?小。最后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那故事中的小猴子和小猪谁吃的更多一些?学生自然回答,小猴子吃的更多一些。由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激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以上六个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深刻体会了分数的含义。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的,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三个环节:分层巩固,拓展提高。
在练习环节,我层层深入,设计了写、涂、说、猜四个练习。
写: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列图形的涂色部分吗?
涂:看分数,涂颜色。
以上两题是基础练习题,面向全体学生。以下两题是拓展提高题,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分数?
意大利国旗、西瓜图、柜子图。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分数的意义,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
猜:涂色部分会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先让学生估计、猜测,再用课件验证。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1/4比1/16大,我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等等。从预设到生成,从估计意识的培养到发散思维的训练,这一道题承载着丰厚的数学内涵。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
再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可能会说几分之一的分数,也可能会说几分之几的分数,为下一节课进一步学习分数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动中,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后记:这是我11月22日参加兴宾区小学数学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一等奖的说课稿。从年级初赛到学校决赛再到城区初赛,最后到区里决赛,我一遍遍地修改稿子,随之一遍遍地修改课件,脱稿说下三千多字,好辛苦!原本不舍得晒出来,毕竟花费了太多精力,但想想,还是放上来,就当留个纪念吧!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6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123页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能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学情分析:在第七单元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有了初步认识,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并能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相信大部分学生学得较好。但毕竟是初次学习分数,可能会存在一些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不清晰,对比较分数大小等知识点混淆等现象。所以,在复习时既要照顾这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稍欠的学生,又要考虑让已经掌握较好的`学生的发展,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
1、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学期我们学会了分数的哪些知识?板书: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读、写分数比较大小简单的分数加、减法2、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基本练习
1、看图说一说能否用分数表示,能的说出分数。
2、抽取其中一个分数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3、比较大小问:你能比较题1中哪两个分数的大小?(生自由比较)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
练习:从小到大排一排
①2/108/10 6/10
②1/51/10 1/7
③1/83/8 1/164、
加减法1/4+2/4=8/10-1/10=2/5+3/5=1-8/10=1/8+3/8+2/8=8/9-2/9-5/9=
说一说:计算这些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练一练:数学书126页第9题、第10题,教案。
5、解决问题
①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用这样的1份做幸运星,3份做花,做幸运星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幸运星比做花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倒了一杯水,第一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二,第二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五,还剩这杯水的几分之几没喝?
三、拓展练习
1、完成123页第12、11题 指导第11题
先问:你觉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数?练习并校对可能有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8分之4,教师可问:这几个分数的大小是怎样的?
2、说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①(见课件)
②完成123页动脑筋
3、爬山坡比赛丁丁用了八分之一小时,东东用了八分之二小时,明明用了二分之一小时,谁跑得最快?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91~9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师生准备图片一张,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导入:前段时间,老师在批改数学周记时,看到一篇有趣的周记,题目是“分月饼”。小作者写了3个分月饼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仲秋节的晚上,小明一家4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小明坐在阳台赏月、吃月饼,桌上摆了8个月饼,他们一家4口人,每人几个月饼,该怎么分?你们分一分!
小作者也是这么分的,继续往下看第二个问题:这8个月饼中有一个是果酱的,哥哥、小明都喜欢吃,这个月饼该怎么分?(生答)老师这儿有一个月饼图片,用它当月饼谁来分一分?生上台分(说分法),为什么对折?(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学习1/2
1、用1/2表示。
想不想看看老师怎么帮他们分月饼的?(课件展示)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哥哥和小明都分得其中的几份?像这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这样的一份是多少呢?引出1/2。指出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齐读)
2、写1/2。
怎么写呢?指月饼图,解释:先分开就要先写“——”,平均分了两份就在下面写“2”,每份就是1/2,写“1”,书空一遍。
3、折1/2
用圆片代替月饼你也来分一分,折出1/2,并涂1个1/2(生动手折,举起来,引导学生说二分之一)
4、判断。
你能涂出圆的1/2,下面图形的1/2对不对呢?看!出示投影。
(二)学习1/4
通过研究小明与哥哥分1个月饼,我们认识了1/2,继续看第三个问题:小明与哥哥分开月饼后还没吃,各个突然说:“小明,爸爸、妈妈也喜欢吃,不能我们俩吃,还是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一起吃吧!”(真是孝顺的`孩子!)
一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那又该怎么分?
1、师生分月饼每人分月饼的多少?用什么数表示?板书:1/4
2、想一想:一个正方形的1/4怎么折?
想一想,再用学具折,涂1份
汇报之后贴在黑板上(方法这么多,真了不起!)
3、找分数休息一会,到游乐园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小朋友在干什么?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你看到了几分之一?生找,师板书:1/2,1/3,1/8……都是分数,(课题)
(三)比大小
1、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非常了不起,看完周记中3次分月饼,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1个果酱月饼,小明与哥哥分,能分到多少?(1/2)与全家4口人一起分,小明又分到多少?(1/4),那么这两次分月饼,小明哪次分得多?
指黑板图,之后,出示投影,看一看,想一想,同桌间说一说,汇报
2、出示食盒图,独立想,在组内说一说,汇报
3、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考考你
2、比眼力,谁是火眼金睛(完成课件的判断)
3、抢答: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4、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折一个分数介绍给同学或家人!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8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第七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安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几个梨?几个西瓜?请你用掌声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当学生拍到“半个”西瓜时,产生了质疑:“‘半个’应该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拍掌引入分数,我是参考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个”无法拍掌表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1.课件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1/2。这一半是西瓜的1/2,那么,另一半呢?也是这个西瓜的1/2。在这里,我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明白,只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个西瓜的1/2。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动2.读写1/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初次认识分数,教师的引领显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课件演示,示范读、写1/2,和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书空1/2,并快速地在本子上写出两个1/2。这样,学生在读写分数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9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上第92--93页例1、例2、例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4、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一路向西取经,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集镇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着月饼,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了。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月饼店,“哇,好多的月饼呀!”八戒很快就看见店里各种各样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一个劲地说:“师傅我想吃月饼。”可是唐僧说:“想吃月儿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要是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块吗?(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块。)半块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
2、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一)认识二分之一
(1) 猜一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就是这两份里面的一份,也就是这圆形的二分之一,写作:1/2,结合书本中的月饼图说说,“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2)教师说明 :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一份。
(3)动手实践
A、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1/2,(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纸都可以折出它的1/2。想一想,同一张纸折出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
(4)在辨别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几种不是平均分的二分之一,想想这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再次强调平均分)
(二)认识四分之一
(1)观察推想
师: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
(2)开展折1/4的活动
A、请学生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小组合作折出不同的1/4。
B、汇报怎样折的。出示课件,问:这些1/4的部分一样大吗?为什么?
(三)认识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我们把1/2,1/4,这样的数叫分数。你还想到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写几个分母大一点的分数)抽几个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2)找一找。(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为什么?
(四)练习:做一做第1题
3、再现情境,比较大小。
(1)故事引出问题
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八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一个最大的饼,给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说给孙悟空1/4,猪八戒1/2,猪八戒一听急
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学们,猪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块了吗?(板书1/2 1/4)
(2)解决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来验证一下。
(3)拓展延伸:
A、这时候,沙和尚过来他也要吃,他说要吃这个月饼的1/8,你觉得他们三个人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
B、看板书,你还能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吗?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块就越小)上面这些分数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练习:做一做第2题。
4、说说想想,课堂小结:
说说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
5、巩固延伸,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12月30日我代表三年组的全体数学教师在家长开放日执教了这一课,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猪八戒和孙悟空争吃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
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比如,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四分之一时,先让学生自己折纸,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说一说生活中的几分之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
1、内容偏多。教学几分之一中,由1/2到1/4中,是否显得有些拖沓?
2、学生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在教学用正方形的纸折四分之一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课件的素材,让学生领悟到同一个物体的四分之一由于平均分的方法不同,导致分的四分之一的形状也不同,但是大小却相等。
3、在做练习的时候,没有注重学生的口语训练。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说,有的同学在同一幅图画上发现了另外的几分之一,老师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说,这样就显得课堂上教师控制得太多。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的。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我相信以后我将加倍努力,积极反思、积极评课、反复研究,以期望能有所进步。
扩展阅读
2024小数的初步认识课件10篇
栏目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这篇“小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的研究报告,我认为这会对你有所启迪。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 设计优秀的课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造。
小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篇1)
小数的初步认识
覃光天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本课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生活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5)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而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小数
1、媒体出示文具标价牌
师:开学了,商店里进来了许多新东西:
书包元、文具盒12元、练习本 元、橡皮擦1元、日记本3元,还有规格是毫米的自动铅笔芯和升的饮料等
2、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标价签,看看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3、引出新课,认识小数
师:像45元、12元、1元这样的数叫做整数像元、升
元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小数与我们学过的整数长得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都有个小圆点。
师:对了,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一起来说说它的名字。(生齐读)师:你会读小数吗?他们分别表示什么?(看图读小数)
师:别看它小小的,圆圆的,其实它的作用可大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而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它的家了。观察:小数点把小数分为几部分?
小结:小数点把小数分为两部分,小数点左边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为小数部分。读小数时,小数的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部分则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
(二)认识小数,感知意义
1、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观察价格签上用小数表示的价格,想一想:这些小数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提示: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购物时是如何付钱的?)生汇报,课件出示如下:
元 角 分 5元9角8分 8 0元8角5分 5 2元6角0分 0(2)师小结:小数点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当用小数表示的价格不够1元时,整数部分用0表示。
(3)师:这些价格签上的小数,你们会读吗?(出示课本中的插图,学生读)(4)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学生试说,课件出示)(5)巩固练习.小动物请客(6)写小数: 师:对于小数的读法我们已经学会了,那小数又该怎样写呢?(出示题目,学生练习)
小结: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依次写出小数部分。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测量王东身高图)(1)出示1米长的米尺课件。
提问: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十分之一米)师指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米)。实际上十分之一米和米表示的都是哪一部分?它们表示的是同一部分,所以,它们都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也就是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1/10米,用小数表示是米。师完成。(板书)
小结过程: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就是1∕10米,用小数还可以表示为米。
延伸:1分米用小数表示为米,那么3分米用小数怎么表示呢?要求学生回答并叙述过程。(板书)
(2)出示1米长的米尺课件。
提问:把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几厘米?(1厘米)1厘米是几分之几米?(百分之一米)师指出:百分之一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米)师。(板书)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1厘米就是1∕100米,用小数还可以表示为米。
延伸:1厘米用小数表示为米,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呢?要求学生回答并叙述过程。教师(板书)18厘米呢?
小结:像米、米、这样的小数因为小数部分只有一位数,所以,我们就称它为“一位小数”。观察:一位小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位小数表示的都是十分之几)同样道理:两位小数就可以用百分之几来表示。(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表示分米,第二位表示厘米)
(3)师:王东的身高1米30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 学生同桌讨论回答.老师板书.米和米一样高吗? 通过讨论得出一样高.(三)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做一做1,2(四)课外练习:(五)思考题:用1、4、5写两位小数,你可以写出多少个? 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十分之几 一位小数 百分之几 两位小数
1分米=1/10米=米 1厘米=1/100米=米 3分米=3/10米=米 3厘米=3/100米=米
【教学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价格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一、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认识小数,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使每一个知识点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本有一个教学设想,是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数,让孩子们去分类,再引到新课的教学上,后总感觉这样教的痕迹太明显。而且浪费时间。于是,在课的一开始就直接出示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整数和分数以及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习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于是我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我结合生活中的元角分的数字让学生来读写,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在此基础上,我就直接把本课时的重点也放在了从“元、角、分”中来得出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绿色圃中小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建立起了小数的模型。
三、困惑:
课上完了,我一直在思考:本节课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还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教学流程方面还是比较简单、比较流畅的,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感觉
挖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一块上,学生还没有思考出来我便迫不及待地把结果告诉他们,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经过充分思考得出来的,所以对两者的关系没有达到真正的领会。我觉得我可以把分数引出小数时多强调一点转换的过程以及让学生建立起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也就是说10角的十分之一和元的十分之一就是1角。接着,学生应该可以说出一位小数与分母是10的分数的关系: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零点几。并且,在出示分数时必须强调出示分数后的单位是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是哪个单位在分成几份。我在想,是不是在这里让学生比较一下1/10元和1/10角的不同点会更好一点。然后再来学习元进行巩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接着在通过认识百分之几的数就可以用来表示,最后深入进行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可以用什么小数来表示的探讨。在学习元表示多少时,我可以让学生说一说0,1,8分别表示什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转换时更轻松地接受小数哪位上是多少分米还是多少厘米或者多少米。当然整个过程就是需要加强学生的说的过程,学生通过说这两个知识的联系,学生对知识就有整体的认识并且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在以后的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并需要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尽量把一些难点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并获得新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另外,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主体”,而是“主导”。
诚然,随堂课也好,公开课也好,上课之后我们都会有一些收获,成功抑或失败。如果平时多积累一些这样的感悟,那么,对于提高自己驾御课堂教学的能力非常重要。
小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篇2)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先安排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再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最后介绍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第一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从测量长度的实际问题引入,第二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从文具用品的价格引入,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从而使学生更生动更具体也更自然的学习数学。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商品的价格标签。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之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属于小数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立足发展说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以教材定教法,以教法定学法”的策略告诉我们,学法和教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它的柔性。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为了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在教学中我营造的是一种平和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把数学教学定位在有意和无意之间。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3分钟(2)联系实际,探究新知;25分钟(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9分钟(4)引导学生总结。3分钟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我们教科书的价格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完全可以把数学课本的价格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再看一看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
第二板块: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首先情境引入:小明搬新家,要买一张新书桌,接到**的任务,和朋友小红一起到超市里去挑选,测量并记录下书桌面的长和宽。这时,课件出示:测量结果书桌面的长5分米,宽4分米。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分别是几分之几米”的问题上来,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得出结论:5分米就是10分之5米,4分米就是10分之4米。这时,教师明确的告诉学生:10分之5米还可以写成另外的形式——0.5米,教学读数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读,有困难教师再做指导。“那么,10分之4米你能用小数表示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先说一说,再读一读。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在教学时做到了有扶有放,收放自如,达到认知的迁移的目的。然后插入“想想做做”里的第一个习题。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加深对一位小数的理解,完成“十分之几米”到“零点几米”的认知过渡,建立起关于小数的数感。
第二步骤是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学生在上一个环节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这里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课件出示:小明和小红挑选好书桌后,在超市里买了一些文具,分别是:铅笔3角,学生尺7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先提出问题:这些钱数也可以用小数表示吗?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促使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对比分析,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最后达成共识:3角就是0.3元;7角就是0.7元;1元2角就是1.2元;3元5角就是3.5元。
这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锋,思维的共享,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
第三步骤是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我设计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然后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区分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简单数学概念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又可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人翁精神。
第三板块: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一个练习:抢答
抢答1:实物投影出示商店里各种物品的价格标签,让学生说出小数。
抢答2:出示一组分数,说出小数。这里故意出示一个分母不是10的分数,引起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个练习:看图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
第三个练习:你能帮助他们吗?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得出结果。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纵观本课,每个教学环节的引入,都注意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的积极探索和交流,提供了有意义的现实背景。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有有意义的接受,又有自己的思考,探索,也有小组内的生生互动,每种学习方式的选择都是恰当的、可行的和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比较、交流和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深切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实验课程小学三年级(下册)》。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我对新课程的编排体系作了一些了解,小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人民币、常用长度单位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是以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常用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本单元认识小数都是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有关小数的后续知识,在四年级下学期开始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
通过学习,我认为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在本单元中,无论是认识小数,还是比较大小和加减法,都是结合分数、结合人民币、长度单位来认识;
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小数;
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限于一位小数,且是结合元、角、分进行计算。
二、说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小数信息,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小数,并为进一步探究小数的意义打下基础,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认识小数,知道小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感受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经历丰富多采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自我体验,获得、理解和应用知识、技能,并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方面都得到发展。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小数
1、说一说文具的价钱。
2、通过文具的价格区别整数与小数。
3、引入课题。
(二)、认识小数
1、探索小数的读法。 ①让学生试读图片上的小数。
(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让学生知道小数中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实际意义。)
(三)、探索一位、两位小数
1、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3、探索小数的写法。
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表示什么?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5、把自己的身高写成小数是( )米。(练习)
6、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小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篇4)
一、从生活中感知,引出小数。
1、初步认识小数。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数吗?
课件出示:0.3 2.5 14.31.25
谈话:在哪里见过?(超市……)
指出:这样的数叫小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小数点。
谈话:老师把屏幕上的数再写一遍,大家仔细看。(故意不写小数点)
谈话:写得对吗?学生纠正,顺势指出,这个点就叫小数点,它把小数分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3、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尝试读出小数,教师纠正。
谈话:对!在读小数的时候,小圆点也就是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就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再依次读出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4、练习。读一读。
(1)一只蜂鸟的体重为2.1克,一只麻雀的体重比蜂鸟的50倍多1克。
(2)、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0.3千米。
(3)、人体正常体温是36.5摄氏度-37.5摄氏度。
(4)、88层的上海金茂大厦高420.5米,是目前我国第一、世界第三的高楼。
(5)、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59.69万平方千米。
(6)、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1、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看来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课前老师从日常家居中也搜集到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我们一起看一下。
课件出示第一副情景图:
居室中吊灯离地面高度不应低于2.5米。
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1米(60瓦),0.5米(40瓦),0.3米(25瓦)。
指名读。
谈话:有疑问吗?生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的问题真不错,我们先来看信息当中提到40瓦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0.5米,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0.5米有多长?(学生发表意见)
谈话:不要急!我们先来研究0.1米有多长,就能知道0.5米有多长了。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1米长的纸条,听清要求:小组合作,把一米长的纸条平均折一折、画一画,并标出米。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谈话: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2-3组)
师边课件演示边说:我们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也是米,还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板书:1分米=米=0.1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都是米,也就是0.1米。(集体读)
谈话:那么,3分米等于多少米呢?(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5分米、8分米呢?
现在知道0.5米有多长了吗?(指名说)
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总结:我们看,像这样十分之几的分数,就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练习:用分数、小数表示阴影部分。(自主联系68页第3题1、2个)
2、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出示第二副情景图
单人沙发座前宽度不应小于0.48米,座前的深度应在0.4米左右。
沙发腿垫脚的高度应在0.03——0.08米之间。
指名读。
问:要知道0.48米0.03米0.08米有多长,得先知道什么?(生:0.01米有多长)
借助米尺,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上台展示。
课件演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也是米,还可以用小数0.01表示。也就是说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齐读: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米,也就是0.01米。
说一说0.03米、0.08米、0.48米是多长?
生说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什么?
师总结:我们看,像这样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练习:用分数和小数表示阴影部分。(自主联系68页第3题3、4个)
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练习巩固
1、小猫捉鱼,把相等的分数和小数联起来。
0.10.40.070.80.01
1/104/107/1008/101/100
2、涂一涂,用阴影把分数表示出来。
0.60.190.06
3、填空,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3分米=()米 9角=()元
19厘米=()米7分=( )元
6厘米=( )分米 6分=( )角
四、总结
小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领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唤醒学生的经验。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
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小数和理解小数,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提问:为什么8角就是十分之八元?为什么0.8元的小圆点左边要写0呢?那1.2元和3.5元为什么就不写0呢?
3、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小数是商品价格。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因此,这个例题的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几角或者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由于学生大多具有实际体验,因此都能顺利完成换算。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
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习
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适时地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小数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利用配钥匙和摆小数游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小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篇6)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徐水区东史端镇南胡渠小学 高婧昳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1.借助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学会读写小数
2.通过画图表示元和一位纯小数,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含义,理解元这类小数与1/10元这类分数之间的关系,形成比较完整的小数概念
3.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用小数表示价格和长度,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学习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见过小数,所以在本课也设计了生活中的小数的环节,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的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利用多媒体设置抢红包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师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题卡、两根绿色一米的纸条
学生:数学书 铅笔 尺子 橡皮
(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设备:在录播室使用多媒体课件并使用电子教学游戏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教学设计:
一、游戏导入:
抢红包游戏引出小数,像、、、这样的数就叫小数。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为本节课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做好铺垫。
二、探究交流
1、让学生说说你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生1:在圆周率中见到过小数......生2:在超市买的矿泉水元
生3:电影的评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很多小数,我们的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并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2、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同学们找到的这些都是小数吗?它与我们之前学习的整数有什么不同?
师:你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吗?别看他小,但是作用却很大,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你知道师哪两部分吗?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那你知道怎么读吗?(温馨提示)
找同学读一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小数的读法
师:高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再来找同学读一读
师:图片上的元表示的是多少元?
1.探索推理——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探究元的含义,建立元与1/10元之间的联系
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试着表示一下元吗?在题卡上画一画
请小组代表去黑板上展示,并说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画?(三组不同的画法进行展示)
师:为什么同学们的画法不同但是都表示元呢?这一份还能用哪个数表示?
看来,这其中的一份既能用元表示,也可以用1/10表示
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画图的方式建立了和1/10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画法的不同多样性让学生感受到不管怎么
画,表示的意义都是相同的。
2.那你能创造出其他的小数吗?试着做一做题卡上的第二题
观察你找到的这些分数和小数,你有什么发现?(找同学上去展示)
小结: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
设计意图:通过元初步的学习,再次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们理解零点几这样的一位小数的含义
3.类比迁移,同时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出示一根绿色的1米纸条和一根黄色纸条,猜猜黄色纸条多少米?
为什么都猜是零点几米呢?到底是多少米?
米有多长呢?你能找到米吗?
设计意图:体会当不够1米的时候用小数来表示,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高老师的身高是米左右,你能找到在哪里吗?姚明身高米,会在哪里呢?长颈鹿的身高米,又会在哪里呢?小数还会越来越多,高老师的线段也变成了数轴。
三、巩固练习
1.在数轴上找到更多的小数,填一填,叫学生回答
2.小数改写
叮铃铃,我要迟到了,赶紧从2米4分米(米)的床上爬起来,用2分米(米)的牙刷刷牙,迅速洗把脸,到早餐店买了一个5角(元)的鸡蛋和一个1元5角(元)的包子后,飞奔到学校。
四、总结本节课你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老师有一句话想和同学们说:希望你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多一点,健康多一点,知识多一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篇7)
内容:教科书第102页至10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简单的小数;
2、具体情景中感悟小数与整数的大小关系,增强数感;
3、能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数量,并进行交流;
4、初步体会到小数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小数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推动新知的学习,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课前了解教科书的价格以及生活中所存在的小数。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认识一位新朋友。(板书课题:小数)生:朗读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教学小数的意义
1)师:有谁知道小数都长成什么样子,你愿意把它写在黑板上让我们都来认识它吗?追问,你都在哪里见到它的?(点评: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你的观察能力真强,我知道你也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
2)揭示小数的意义师:原来长成这个样子的数都是小数。像这样的数都是小数。
3)让学生尝试着读一读师:谁愿意当小老师?那你把这些数念给大家听
2、认识小数和小数的读写方法
①教学小数的读法
a)师:刚才同学们对小数的读法有了不同意见,他们几个人中谁读错了,我们去书中找一找答案,请同学们打开书102页,默读,等会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阅读能力强,从中获取的知识最多。
b)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你们刚才从书中获得了哪些知识。
c)学生反馈,请学生把书中了解到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
d)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且是从左到右顺序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即可。
②认识小数的各部分以及小数部分的数位
播放课件:小数由三个部分组成,别看小数点是个小小的圆点,它的作用可大了,它是小数王国的重要标志,以它为界,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小数点的家就处在两个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小数部分也有自己的数位名称,右边第一位叫十分位,第二位叫百分位,如果有第三位,大家说叫什么?
③师:现在同学们判断一下,刚才有谁读错了,他又错在哪里?让我们再给读错了的同学一个机会,读一读屏幕上的数。课件展示下列各小数:
三、小结;
1.小动物们回家,教材106页第1题。
2.反馈练习:课件展示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肯定有不少收获,现在请你们自己给自己打个分数来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要求评分标准是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分。(若生有困惑,老师可先给自己打个分)
4.关于小数的奥秘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下节课我们继续去学习了解。
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像……这样的数都是小数
读作二点七
读作九点六三
元角分
元
元
元
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篇8)
一、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读写小数。
2、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小数大小并发展数感。
二、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感悟小数的含义。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本单元的小数教学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
2、认识小数的学习过程。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难点:
1、小数部分位数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小数》整体感受课及尝试研究课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数知识的首次课,因此安排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场景入手,创设各种活动,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写小数,并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通过商品价格认识小数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认识小数。
2、能正确地读、写简单的小数。
3、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会合作交流的学习经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讲小数的故事:
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数学王国,在这个国度中,四处都是数字、数学符号,其中小数点也生活在这里。
小数点十分活泼可爱,成天的跑来跳去,并且时不时地还闯下祸来。这不!今天又偷偷的跑出去玩了,他漫步在数学大街上,十分无聊。对了!他想:我不如去小音乐剧院听歌吧!但音乐剧院里的门票需要不少钱呢,小数点犯难了,因为他并没带多少钱,他十分懊恼,突然,他发现0也来了。而0也没带够钱,正站在门前叹气。这时3也摇摇晃晃的来到了剧院前,他同样也面临没钱的烦恼。怎么办,他们凑在一起商量对策,突然小数点灵机一动,大喊一声:“有了!”他让3站在前边,自己在中间,0跟在后边,形成了3.0,而他们把所有的钱掏出来买了一张票。他们三个大摇大摆地走到了剧院门口。检票员“x”大声地说:“请出示一下门票!”小数点递上了一张票,“x”纠正说:“对不起,请出示三张票。”小数点连忙分辩道:“根据小数的性质,一个数加上小数点后,后面就可以有无数个0,所以,我们是一个数,只需要付一张票!”“x”号哑口无言,只好放他们进去了。
怎么样啊,小数点够聪明吧!说不定他们现在还在剧院里享受优美的音乐呢!哈哈!
【设计意
图】:激发学生认识小数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研究
尝试研究一(课前)
1.说出上面各种物品的价钱。
2.元”为单位的商品的价格中的小圆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右边的第一位、第二位各表示什么?
7、25
尝试研究二(课前)
1、我们以前学过的12、35、15等数字属于整数,商品标签中的表示物品价钱的数,如:7.25元、8.80元、11.30元等都叫做。我会自己写出一个小数:(),我会试着读一读它。
2、小数和整数有什么不同?
3、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部分。
尝试研究三(课上)
1、试着读出下面的小数
0.63.09
我是这样读小数的:
先读()部分,再读(),最后读()部分。
我们在读小数时应注意:
2、试着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八三点二零四点五九
我是这样写小数的:
先写()部分,再写(),最后写()部分。
我们在写小数时应注意: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小组合作探究。
组内交流尝试小研究。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引向深入,总结概括。
尝试研究一、二:教师点拨:什么叫小数。
尝试研究二:讨论:怎样读写小数?读写小数应注意哪些问题?
3、互相纠错。
同桌或者同组内的同学检查一下,尝试小研究中的题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五、挑战自我。
51页练一练1、2、3题
第1题:先让学生自己连线并试读,然后进行交流,重点关注0.55元、3.60元和2.05元分别是怎样判断的。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怎样想的、怎样写的。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六、梳理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是怎样学到新知识的?你对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七、拓展延伸。
试着读出超市海报上商品的价格,选择其中一种商品,在身边的超市对其价格进行调查并比较,哪个更便宜些。
小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篇9)
学习内容:教材第115页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第10-12题。
学习目标
1.复习小数的含义,以及不超过两位的小数的读、写。会进行分母是10、100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复习各数化成小数。
2.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会准确计算小数的小减法,解决些相关应用题。
自主预习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小数部分的知识,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回忆本单元学习了哪几方面内容?
1、小数意义读写法:
2、小数的大小比较:
3、小数的加减法:
交流合作
1、小数的意义与读写法
(1)说出一个小数,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读法;并转化成分数。
点拨:读法中小数部分是几就读几,一位一位地念出来,有几个零都要读出来。把小数写出来时注意是否有单位,不要丢掉单位。
(2)互换:
13、7
————0.80.07
100100
(3)改写成以元为单位:5元3分、7分、8角、10元5角
(4)改写成以米为单位:5分米、39厘米、42分米、109厘米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一组数:0.98、0.89、0.098、0.089、0.908,按照由小到大排列。
(2)说清比较大小的方法,数多时可以纵向排队比。
(3)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的。
3、小数加减法
(1)出示一组题,试着笔算,介绍你的成功经验。
3.5+7.5、10.62.91、9.21+2.79、9-6.4
(2)总结竖式、笔算时的方法。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交流补充,教师及时点拨。
反馈测评
1、比较大小:0.12(、)0.086.7(、)6.90.03(、)0.3
2、计算:1.4-0.87.8+0.53.8–1.96+0.6、5.3–1.7、4.6+2.7
拓展延伸
1、通过小数单元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在生活中遇见过哪些有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你是怎么解决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3、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小数的读、写、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学具袋(平均分成10份的白色纸条、红蓝彩带、统计表格)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谈你是怎样认识一个人的?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小数。
二、介绍小数、小数点和小数的读法:
1、师:同学们,有位小朋友想请大家帮助他,你们愿意吗?星期日东东和妈妈去了一次超市,可他看不懂商品的价格,我们一起来认认,你看(课件播放)
说说它的价格是多少?(生说小数,板书并追问:它具体表示多少钱呢?)
2、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数都是小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3、师:观察这些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儿有什么不同?(都有小圆点)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读作点。谁来试着读一读?
4、师:你们觉得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师小结小数的读法。
三、学习表示价格的小数表示的意思
1、请生读商品的价格(课件出示)
师:这些小数表示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请生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表示的意思吗
2、师小结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3、请生在桌面上或笔盒里找找小数的存在
四、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含义
(一)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1、复习1米、1分米的长度
2、学习用小数表示几分米
师: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师出示相应课件)
1分米就是1/10米,也就是0.1米。(师板书)
那么,3分米等于多少米呢?(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5分米、8分米呢?
3、实践活动
师:如果老师给同学们一张这样1米长的纸条,你会用米作单位测量出物体的长度吗?
好,拿出学具袋中1米长的黄色纸条,用它来测量红色、蓝色两条彩带的长度,把测量结果填写在统计表中。(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二)理解二位小数的含义
1、学习用小数表示几厘米
师:现在老师把1米平均分成了100份,每份是多少呢?
师:用分数可以怎么表示呢?
师:为什么?
师:1/100米如果写成小数呢?
师:那么,3厘米等于多少米呢?(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45厘米、78厘米呢
2、同桌一问一答
3、请生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
师小结用小数表示长度时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023角的初步认识课件(通用九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之前都应该准备教案和课件。这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每位老师都应该重视教案和课件的编写,以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导致的教学事故。那么,在编写教案和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呢?
首先,教案和课件的内容需要与教学目标相符。在编写教案和课件之前,老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并确保教案和课件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
其次,教案和课件的结构要清晰合理。教案应该包括导入、教学过程和总结等部分,而课件的每一页内容应该有明确的标题和流畅的逻辑顺序。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另外,教案和课件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老师应该避免使用过多复杂的词汇和句子,以及长篇大论的文字描述。相反,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解释和呈现知识点,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此外,教案和课件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老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最后,教案和课件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教学实际。老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环境来进行设计,避免过分依赖教材和外部资源。此外,教案和课件的编写应该具有灵活性,以便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之,编写教案和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编写教案和课件时,需要注意内容与目标的匹配、结构的合理性、语言的简洁明了、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考虑教学实际等方面。希望这份关于“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的范文能对您有所帮助!请不要忘记收藏本文以便日后查阅。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1】
教材分析
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对角和直角有感性认识,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会用直尺画角和直角。
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1、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 图形中辨认出角。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本节知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学情分析
1、本节知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够初步辩认出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4、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画角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或者长方形等,误将这些演示的图形当作了角。
5、通过作业批改情况来看,有些同学在画角的时候没有用直尺,使角的两边不是直线,还有的同学把角的两边没有与角的顶点连接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做活动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直接导入
在黑板上画好学生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黑板上有一些图形,这些图形都是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学习过的,老师现在想考考同学们,看现在大家还认识它们吗?
(点名叫同学回答)
师:没错,这些图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角。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角
(1)师出示剪刀、吸管,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直观建立角的初步概念。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了什么?
生:剪刀
师:剪刀这个位置形成的图形就是角。现在老师把剪刀形成的角画出来。接着看,老师手里还拿了什么?(吸管)
师:同学们,你在这根吸管中看到了角吗?(看到)
师指名回答,让学生用手具体指出来角的形状,也在黑板上画出吸管形成的角。
师:像这些形状的图形都是角,角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奥秘。
(2)师通过开展猜角游戏,总结角的特点。
师: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玩游戏之前,老师要向同学们提一个要求:待会游戏开始之后,请每一个同学都保持安静,闭上你的小嘴巴。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一位同学上台来,闭上眼睛摸出有角的物体。讲台上有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生:举出三角形,长方形
师:你是凭什么感觉摸出它有角的`呢?
生:刺手,尖尖的点;直直的边。
师:谁想上来再摸一摸?(摸不出来,拿出来看看)
生:半圆形有一边是直的,另外地方是圆滑的。
师:那你们觉得符合什么条件的图形是角?/角有什么特点?(尖尖的点;直直
师:看来有角的地方总是有尖尖的点,直直的边。我们把尖尖的点叫顶点,直直的线叫边。
在黑板上角的相应位置板书:顶点、边
师:所以角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3)通过让学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构成。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同学们,你们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吗?(想)老师为每一组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圆形的纸片,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好了吗?行动吧!
等学生做好角以后,指名叫学生上台说出角的组成部分。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台展示一下你做的角?
生讲完后,师:下面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以及前后位的同学相互讲讲你做的角,并且用手指比画出角的形状。
(4)师通过出示活动角,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开程度有关。
师:刚刚同学们自己做了一个角,现在老师手里也有一个角,它很特别,叫活动角,它能变魔术,它能变成你们手中的任何一个角。你们相信吗?不信的话,我请一个同学拿出他的角,我来变变看。
师运用活动角,变成生手中角的大小。
师:刚刚看了老师变的魔术,你们知道其中的秘诀了吗?
生回答。
师:如果我想把角变大,我就把角的两边张开,如果我想把角变小呢,我就把角的两边合拢。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画角
师边说边演示:前面我们认识了角,下面我们来学习画角。因为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所以在画的时候,先画顶点,然后再用三角板或者尺子从顶点出发,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画完后,再又从顶点出发,换不同的方向,再画一条直直的线。下面,请同学自己动手画一画角。(画得快的学生,可让其写出顶点和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2)知道了角由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3)学会了画角。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2】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直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④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或礼物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一包东西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找一找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剪一箭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剪一刀,能把它变成几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练一练进行"判断"练习和"找角"练习,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四、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3】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P27-30页内容。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这节课学习的角是平面图形上的角,是一个平面图形。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入手,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画角、比较、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物体上的角,如桌面上有角,教室的黑板和铁柜有角,但大多数孩子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只是初步的立体的感知,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而这节课认识的角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数学意义上的角,一个平面图形。所以在这个过程就有必须从直观的表象到抽象的概括来认识角。因此,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求知的、探究的状态。
设计理念:
20xx年数学课标的目标要求: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抽象建立角的几何图形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所以整堂课设计以学生为主,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的学习活动串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并渗透分类和比较的数学方法让学生掌握认识新事物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角的表象及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三角板、圆形纸、活动角、剪刀。学生每人自制一个活动角;每人一张圆形纸和印有大小不一的2个角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情境引入。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老师刚学了一个魔术,给大家变一变。出示活动角,两条边重叠,这是什么?一张纸条。变——将边拉开形成角,变成了什么?——角。(学生都喜欢看魔术,这样引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注意力都集中到这儿来了同时对活动角充满好奇。)师: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谁能说一说你在哪些物体上见过角?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2、分析情境信息,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哪里?仔细观察这幅图,谁能说一说在哪上面有角?
师:原来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角。关于角你想知道什么?生:什么是角?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关于角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一)认识角
1、独立思考,探索尝试
找角。角在哪里?什么是角?角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借助周围物体和三角板找一找。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让学生感到角就在身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索,满足他们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探究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
教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三角板上有角,谁来指一指?
生指点
师犹豫,在黑板上画点,说:难道角是一个点吗?其实,这个点只是角的一个部分,谁能完整的指出一个角呢?
(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状。重视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学习)教师拿起三角尺,示范正确的角,也就是这样的。同桌互相指一个完整的角。
设计意图:部分学生容易把尖尖的顶点认为是角,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帮学生找到正确的角。
2、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互相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小组交流,争论,操作,使学生对角有一个直观感知。
3、汇报展示,质疑评价
指生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评价,互动。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以及质疑、创新、参与的科学精神。
4、教师小结,提炼升华。
同学们在物体上找到了这么多角,那角描下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等)中抽出来的过程。】这就是一个角。
教师:这是描下来的角,也就是数学上的角,你能说一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教师总结: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条直直的线,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课件表明: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课件标明:边】
老师借助实物描画一个角,指学生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给学生正确的示范描画角,为下面铺垫。
设计意图: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由具体到抽象,是认识上的飞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让学生说一说,培养学生思考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讲练结合:
1、出示自主练习1题,完成练习。这是基础巩固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及时巩固夯实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真正建立起角的表象。
5、画角
我们认识了角,用尺子怎样画角呢?指生说一说,教师总结板书,示范画角。
先画一个顶点,再以这个顶点为起点,画两条直直的线。标上角符号,再写上顶点和边。这样就画好了一个角。
同学们学会了吧?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自己用三角板画一个角,并标明顶点和边。比一比谁画得最好。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钝角。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点评】
设计意图:规范角的画法,培养学生认真规范的好习惯,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讲练结合2、判断。这些图形里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及时巩固,学生在判断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为引出认识直角过渡。
(二)认识直角
教师:剩下的这些都是角。
现在大家观察这几个角,哪些形状一样呢?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从而引出直角。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这些角直直的,就像有的同学坐得那么端正一样。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还在哪里见过直角?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在三角板上找一找,指一指。
我们的三角板中就有直角,这个长的三角板有一个直角,短的也有一个直角。
师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示范直角。
教师:画完后怎样知道画的是不是直角呢?学生说一说,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使用三角板中的这个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用直角判断黑板上锐角和钝角。
设计意图: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为后面的角的大小比较埋下伏笔。通过观察、回忆、想象,加深对直角的感知)
(三)角的大小比较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角,还认识了直角,现在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活动角,迅速摆出一个角,并给同桌说说各部分的名称,看哪一对同桌说的又快又好。展示学生作品,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各找3个锐角,3个直角,3个钝角到讲台前展示。你能分分类吗?分为三类。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为什么?再找两个角度相差不大的角,怎样比较?为下面角的大小比较埋下伏笔。
教师课件出示锐角、直角、钝角三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引导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怎么知道的?生:用眼睛直接观察。张开口大,角就大。
课件出示:两个大小差别不大的角,这两个角谁大?怎样知道?
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一起验证。
汇报交流:1、用眼睛直接观察。
2、借助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
3、利用活动角比较。
不管哪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及时鼓励,肯定。优化总结正确的方法:有时两个角大小相差很小时,可以把两个角放在一起比较,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使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落在什么位置。课件直观演示比较过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的活动过程,获得的基本数学学习方法,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基本的活动技能。教师及时鼓励,激发他们的兴趣,树立信心!
(四)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想一想,你怎样使角变大、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同桌合作,探索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把角的两条边分别拉开、合拢,看看这个角有什么变化。
(2)尝试延长角的两条边,看看这个角变化了没有。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生1:把角的两条边延长,只是角的边变长了,角的大小没变。
生2:把角的两条边拉开,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
教师演示: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固定角,使两个角重合,表示两个角一样大。教师用剪刀将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剪短,角有什么变化?再将两个角放在一起比较,发现什么?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的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师:你们说得真好!角像嘴巴一样,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1、自主练习4题,对直角认识的巩固。一个图包含多个直角,教师可让多个学生补充完整,并通过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有序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动手操作题,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一个直角呢?教师在总结,然后让学生画。
3、自主练习6题巩固提高题,可以和8结合起来思考处理。
4、完成自主练习7题。这是一道综合应用题。练习巩固。
5、自主练习3题,用圆纸片折一个角。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意识,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为信息窗二做角做铺垫。让学生指一指,抓住错例及时纠正不是角的部分。
6、剪一剪,一个长方形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推展思维题。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哪个同学表现好?教师及时鼓励,树立学习的信心。
欣赏生活中的角,只要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六、课外作业:
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并画下来。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1、课程设计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2、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素材的选择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和探索。组织教学中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既重视抽象也重视直观。既重视间接经验的讲解也重视自主探索的直接经验的积累。
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体会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技能。
4、合理运用多媒体,与课程内容整合,为课堂教学服务。
5、评价采用多元方式,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4】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自主探究精神,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据此,人们将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在目前探究幼儿自主探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幼儿来说,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交互环境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自我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学习方法。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兴趣和能力呢?
区域活动为幼儿随时提供了各种学习机会,幼儿可以随时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去活动区放开手脚大胆活动,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活动的内容,减少了幼儿许多不必要的无谓等待时间,也让幼儿获得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探索空间。
同时本园正在开展“快乐教育”课题研究,许多研究证明探究的动力源于快乐的情感体验,因此笔者认为结合“快乐教育”,并运用建构论的学习原理,选择幼儿喜爱的、相对自由自主、操作性强、与幼儿互动更为明显的个性空间——区域活动作为载体,以这两点作为我们研究的生长点是行之有效的。
同时,笔者从对我班幼儿的前期观察中发现:本班幼儿对区域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十分感兴趣,但由于刚上小班、在活动中表现出兴趣持久性差、动手操作无序性、缺乏独立性,由此确证本班幼儿的自主探索正处于低级状态,因此,笔者将如何进一步优化区域活动,通过创设更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的区域环境并给予幼儿需要的帮助,以促进幼儿自主探索的快乐发展,订为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
二、关键词:
自主探究区域活动快乐教育促进发展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论的学习理论:根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建构论的学习原理,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选择、探索、实验、主动活动,通过他人与环境互动,将经验资料统合成一个有组织建构,这就是知识。说得明确些,就是知识的获得,并不取决于家长的主观愿望,甚至也不取决于教师说什么、怎么说,不能靠成人单向的灌输,而必须经由幼儿自身的实际操作和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得到。
2、“快乐教育”:在美国被称为“havefun”,最早由英国著名教育家家斯宾塞在1854年提出,他认为求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四、研究的实施:
(一)研究对象:2002年9月入园小二班幼儿。
(二)研究时间:一年(2002年9月——2003年5月)
(三)研究方法:以如常观察为主,并定期分析调整。
(四)研究步骤:
1、选择适合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内容;
2、制定活动大致计划;
3、结合季节、主题教育和幼儿的兴趣点,创设有利于幼儿愉快自主探究的区域环境,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4、观察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活动价值得到体现;
5、共同探究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幼儿的探究水平。
五、研究过程:
具体实施阶段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阶段:2002年10月——11月底,以建构区为重点,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1、实施目标:进一步熟悉各类结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对结构游戏的探究兴趣。
2、实施措施:
①在建构区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架构游戏材料及老师的示范作品,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②提供各类积木的参考造型、各种外观美观结构简单的建筑物照片等,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为创作创新积累素材。
③逐步添加适当的工具和辅助材料供幼儿自由探究、发挥。
第二阶段:(2002年12月——2003年2月底)以角色区为重点,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A)实施目标:进一步熟悉区域中的相应角色,增强角色意识,激发幼儿对模仿各类角色的兴趣,进而激发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进一步探究兴趣。
B)实施措施:
①结合季节、重大节日和主题教育,了解幼儿的兴趣点。
②让幼儿共同收集资料和活动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幼儿对这些角色的感性认识。
③提供活动时间,尊重幼儿的意愿,通过适当介入,帮助幼儿从对角色的模仿基础上激发其对角色游戏内容的探索兴趣。
第三阶段:(2003年2月——3月底)以美工区为重点,在绘画游戏、玩色、手工制作等游戏中培养幼儿探究兴趣与能力。
1、实施目标: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绘画、玩色、折纸、变废为报道兴趣,在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激发幼儿对色彩变化、不同折纸方法和利用废旧品、半成品制作各类玩具、物品的探究兴趣。
2、实施措施:
①从教学活动延伸出可供幼儿继续探究的内容,社于美工区内,让幼儿继续探究。如在纸团印花活动后,笔者将活动的材料移入美工区中,请幼儿继续探索:试一试,在蘸色的纸团印上,除了用油画棒添上茎叶使它变成花儿,还能变出什么,等等。
②提供大量的废旧材料和半成品,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③鼓励幼儿寓美术创作于游戏之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探索兴趣。
④创设小小展台,体验成功快乐。
第四阶段:(2003年4月——5月底)以自然科学区为重点,激发幼儿对身边事务的探究兴趣。
1、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各种对比实验的观察兴趣和对身边事务的探究兴趣。
2、实施措施:
①从春季主题活动中延伸出可供幼儿继续探索的内容,设于自然科学内,让幼儿继续探索。
②为幼儿提供蝌蚪和蟾蜍幼虫成长对比实验、种子在不同环境中发芽的对比实验、春蚕成长实验等供幼儿观察、探究。
六、具体实施过程:
(一)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
以区域为载体,并以此来促进幼儿愉快探究,首先要考虑到区域环境、条件的创设问题。只有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活动的游戏环境,才能使区域活动中的幼儿探究行为深入、高质量的进行,使每个幼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1、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以一颗“爱心”,理解、尊重孩子的要求和欲望,与孩子建立起亲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他们感到老师是他们的亲密伙伴,与老师在一起他们就会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力。同时,鼓励幼儿以其自己喜欢的方式挑选决定游戏的内容和方式,自主选择、自己动手、自主游戏、自主体验、活动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幼儿自己的手中。正是这种轻松的心理环境才会激发幼儿的愉快探究行为。
2、安静合理的区域安排。(略)
3、提供丰富充足的活动材料。
各类玩具、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不仅能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而且物化了教师蕴含在活动中的目标与内容,有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主动获取有关经验,是幼儿借以探究的基点。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笔者认为除了在量上要准备充裕,在品种上要保证丰富外,更重要的是对收集的材料还要求一个“趣”字。因此我在收集活动材料时,十分注意以下几点:
(1)材料的多功能性,使幼儿能用多种方式使用它们。如:各类珠子、绳子等都具有多种功能,既可以用来按大小、长短、颜色、质地进行分类比较,也可以用来装饰、用以计数、还可以作为美工区的着色拓印、毛线拖拉活动的工具,可谓一物多用,时玩时新,百玩不厌。
(2)材料原始性。记得赵寄石教授说过:真正有利于幼儿活动的材料不一定是昂贵的材料,相反,却是哪些简单的、到处都能找到的材料,象废盒子、包装纸、各类饮料瓶之类的东西。我也认为这是由于有些材料不会限制幼儿的思维活动,对幼儿有很大的启发性,能满足活动随意性大的要求,它们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商品化玩具所享受不到的乐趣。因此在我班的区域活动中,尤其是美工区的“做做玩玩”角,我为孩子准备了大量的废旧品供幼儿发挥想象、制作、探究。
(3)材料与当前幼儿兴趣、活动内容的结合性:即深入到幼儿中,找到幼儿的兴趣、需求,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探索活动材料或者内容结合当前的教学活动在区域中投放可操作的延伸活动的材料,以满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操作的需要。使幼儿的新旧知识得以相互迁移,也使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特点自由地选择到自己喜欢的活动空间和内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喜欢的区域中边玩边学、边探究边提高。同时,请幼儿参与活动材料的收集、区域的布置,使其感兴趣的事物能纳入区域之中,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将各种材料以分批投放、一次性投放和自主获取形式发现,从而愉快地进入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对其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探究,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与管理
1、表格式管理:与以往传统教育不同的是,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在幼儿活动时主要是作为一名活动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幼儿的探索活动情况——幼儿喜欢的探索活动主题、材料、幼儿在活动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探索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设计一些表格作为观察记录,以便记录幼儿近期感兴趣的是什么、认知经验还有什么问题等,以便总结分析和调整。(同我园幼儿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相同,略。
2、帮助指导:
①自然状况下的随即帮助指导
a、教师作为探索活动伙伴的隐性指导。在幼儿已全身心投入到区域活动时,笔者向来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而是作为幼儿伙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这是对幼儿探索活动的一种肯定、一种积极的态度,这样更能吸引幼儿、使幼儿玩得更有兴致,也能让教师的建议、指导更自然的为幼儿所接受。
b、教师直接点拨的显性指导。这是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如幼儿因为自身的经验在探索活动中遇到时),在探索活动之中插入有目的的指导。但是,前提是不影响幼儿的探索活动。
②特殊情况下的特定指导
a、在探索活动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或幼儿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
b、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有所求助,或在探索活动中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教师要予以帮助。
3、共同探讨、体验成功
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或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如运用如下导语在:“你认为哪种方法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等。活动结束时,笔者还经常引导幼儿进行评价,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在探究中发生的“开心事”,发现的“新秘密”,并对幼儿探索活动中有新创意、新玩法加以积极地肯定。同时,帮助幼儿提升快乐的探究体验,从而为继续进行下一轮探究做好良好的情感准备。
(三)自主探索活动的观察
观察幼儿活动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了解其个别差异,使教育目标的确定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化、对象化。同时,教师通过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可作为自我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为制定和调整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施加影响和指导提供客观依据,窝观察策略是:
(1)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教师在观察幼儿探索活动时,要保证不妨碍活动,使探索活动能按幼儿预先的设计、预定的目标进行。教师观察时选择的位置不能离幼儿太远,也不能太近。
(2)分析性观察,这是一种对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作较详尽的观察记录的观察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我们掌握幼儿行为心理特点和其在活动的探究能力,如是否有探究行为、如何运用材料、活动是否有持续性创造性表现等。这种观察方式用于学期初、末和每月初、末进行。在每次活动时间,笔者一般观察5——6名幼儿,并集中观察若干次。这样既可以掌握全班幼儿整体性水平、又能了解每个幼儿的具体特点。
七、结果与讨论
1、本研究通过区域活动这一途径来促进幼儿愉快自主探究是可行的,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较好地运用了区域活动本身的自由自主和个性化的特色,通过环境与孩子的互动,为幼儿的发展、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可以继续坚持实践研究。
2、在幼儿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相信一个孩子的能力,并应以双重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不断地调整变换与幼儿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影响其探究行为。另外笔者还认为:除必要的指导外不能干预太多,教师应该是整个幼儿区域探究活动的观察者、精神支持者和促进者。
3、愉快的探究体验是引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和继续进行探究的原动力,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这种快乐体验。
4、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愉快的自主探究是对新型个性教育的一次尝试。让幼儿在“来看看”、“来做做”、“来学学”的激情中,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活动,一名怕羞的孩子可选择安静的区域,一名性格开朗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个热闹的、需要多人合作的区域。它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心情愉快地边做边学、边试边探究,而教师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每个孩子、对活动中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幼儿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更多关注,满足情感上的更多需求,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更多快乐,从而成为新的探究原动力,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5】
教材分析
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对角和直角有感性认识,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会用直尺画角和直角。
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1、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 图形中辨认出角。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本节知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学情分析
1、本节知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够初步辩认出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4、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画角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或者长方形等,误将这些演示的图形当作了角。
5、通过作业批改情况来看,有些同学在画角的时候没有用直尺,使角的两边不是直线,还有的同学把角的两边没有与角的顶点连接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做活动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直接导入
在黑板上画好学生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黑板上有一些图形,这些图形都是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学习过的,老师现在想考考同学们,看现在大家还认识它们吗?
(点名叫同学回答)
师:没错,这些图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角。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角
(1)师出示剪刀、吸管,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直观建立角的初步概念。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了什么?
生:剪刀
师:剪刀这个位置形成的图形就是角。现在老师把剪刀形成的角画出来。接着看,老师手里还拿了什么?(吸管)
师:同学们,你在这根吸管中看到了角吗?(看到)
师指名回答,让学生用手具体指出来角的形状,也在黑板上画出吸管形成的角。
师:像这些形状的图形都是角,角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奥秘。
(2)师通过开展猜角游戏,总结角的特点。
师: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玩游戏之前,老师要向同学们提一个要求:待会游戏开始之后,请每一个同学都保持安静,闭上你的小嘴巴。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一位同学上台来,闭上眼睛摸出有角的物体。讲台上有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生:举出三角形,长方形
师:你是凭什么感觉摸出它有角的呢?
生:刺手,尖尖的点;直直的边。
师:谁想上来再摸一摸?(摸不出来,拿出来看看)
生:半圆形有一边是直的,另外地方是圆滑的。
师:那你们觉得符合什么条件的图形是角?/角有什么特点?(尖尖的点;直直
师:看来有角的地方总是有尖尖的点,直直的边。我们把尖尖的点叫顶点,直直的线叫边。
在黑板上角的相应位置板书:顶点、边
师:所以角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3)通过让学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构成。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同学们,你们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吗?(想)老师为每一组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圆形的纸片,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好了吗?行动吧!
等学生做好角以后,指名叫学生上台说出角的组成部分。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台展示一下你做的角?
生讲完后,师:下面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以及前后位的同学相互讲讲你做的角,并且用手指比画出角的形状。
(4)师通过出示活动角,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开程度有关。
师:刚刚同学们自己做了一个角,现在老师手里也有一个角,它很特别,叫活动角,它能变魔术,它能变成你们手中的任何一个角。你们相信吗?不信的话,我请一个同学拿出他的角,我来变变看。
师运用活动角,变成生手中角的大小。
师:刚刚看了老师变的魔术,你们知道其中的秘诀了吗?
生回答。
师:如果我想把角变大,我就把角的两边张开,如果我想把角变小呢,我就把角的两边合拢。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画角
师边说边演示:前面我们认识了角,下面我们来学习画角。因为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所以在画的时候,先画顶点,然后再用三角板或者尺子从顶点出发,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画完后,再又从顶点出发,换不同的方向,再画一条直直的线。下面,请同学自己动手画一画角。(画得快的学生,可让其写出顶点和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2)知道了角由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3)学会了画角。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6】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的第一课时。本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2、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依据课程标准及三维目标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②过程与方法
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指一指”、“做一做”等活动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在认识角的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b、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景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c、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在头脑中抽象出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读、记的方法,感受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5、教学准备
教具:视频和课件、3个实物闹钟
学具:剪刀 三角尺 小棒 硬纸条 纸扇 课前作业题 方格纸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创设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自主探究法
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四、关于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基于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人为本、渗透德育,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①、观看视频
老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好吗?
(播放第49届世界乒乓球男女混合双打颁奖仪式视频)
老师:好,同学们视频看完了,谁来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老师:谁来说说看到这个激动人心的场景你有什么感想?
(在这里渗透德育:热爱祖国,好好学习,为国争光。)
②、引入课题
老师:大家刚才看到的我国的五星红旗上有什么图案?
老师:对,是五角星。那现在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五星红旗上的五角星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五星红旗图)
老师:对了,大家观察的真仔细:有五颗五角星,每一颗五角星上都有五个角。你认识角吗?你了解它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角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激发爱国热情,并由五角星图案引入课题。)
2、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①、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初步感知角
老师:其实角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角,只要你善于认真观察。
课前作业1:
你认识角吗?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汇报:学生拿实物边指边说:比如剪刀、三角尺、钟表上、长方形、正方形、书本的封面上、红领巾上等。
同学们找到这么多物体的面上都有角,你们真棒!
②、认识抽象角
老师也找了一些物体,观察: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仔细看(动画演示拓角的过程:认识抽象角)
指着画出的角介绍: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③、探究角各部分的名称
讨论: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角的图形有相同的地方吗?
汇报交流:都有2条直直的线,而且2条线有一头是接在一起的。
课前作业2:
角由几部分组成?你能分别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汇报。
学生甲:(上黑板指着说)这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两条边接在一起的点就是角是顶点。
老师:好,真棒!她用了2个词:顶点和边,你们同意吗?
④、感知角的特征
摸一摸三角尺上角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小结:
a、顶点是尖尖的,边是直直的。
b、每个角都有1个顶点,2条边。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边画边板书。
⑤、从生活中再次找角
课件演示:生活中到处都有角,大家看这幅画中哪里有角?
(边看边找角)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①、认识角是有大小的
老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角,这些角都一样大吗?
课前作业3:
你认为角都一样大吗?有无大小之分?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验证一下你的说法吧!
小组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甲:用小棒搭2个角验证角有大小之分。
学生乙:用2根硬纸条做1个角,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学生丙:将2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叠,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就知道哪个角大。
②、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老师:通过大家刚才的展示,发现角是有大小的,那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同桌讨论交流)
老师:大家可以打开纸扇再合拢,看角有什么变化?(打开纸扇角变大,合拢纸扇角就变小。)
再看课件演示:角的变化,谁来总结?
学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
老师: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关吗?
火眼金睛:想一想,哪个角大?(课件出示两条边长短不一样但大小一样的2个角)(学生先用小棒验证后电脑再演示两个角重合的过程)
学生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比较角的大小
出示3个钟表实物:
(在这里渗透德育:珍惜时间,守时诚信)
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
下面钟面上的3个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设计理念:在感悟角的大小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活动角和纸扇,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再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最后得出结论。)
4、画角
①、学习画角的方法
老师:你会画角吗?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所喜欢的角(老师巡视观察)。
老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②、画出大小不同的角
老师:刚才大家在方格纸上画了一个角,你看它多孤单呀!你能在它的左边画一个大姐姐在它的右边再画一个小妹妹跟它一起玩吗?比一比谁画的最漂亮!(渗透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有效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操作学习的经验,不断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每一位同学都开动了脑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和同学之间的密切配合,从生活中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谁想说说你的收获!或你还有哪些疑惑?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6、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 边 )
( 顶点 )
( 边 )
一个角有(1)个顶点 ,(2)条边。
7、课堂练习
(设计理念: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练习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8、教学反思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角的存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角,从而体会角的大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进行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在角比较的环节中,通过多种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空间观念,这样,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思。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想,这节课的设计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以新教材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活动学习和合作探索为主要方式,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吸管,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主题图)仔细观察,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角吗?(生答)可真多呀,可见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探究新知
(一)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在我们的教室中找一找,看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同桌互说)
(2)谁来指一指三角尺的角在哪?(教师指导指角的方法)
(3)拿出你的三角尺,像老师这样指一指、顶一顶、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直直的、尖尖的)
(4)看来,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谁来指一指图上的角。(边指边红)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给他们这些角脱下漂亮的外衣,就变成了这样。(出示课件)
(2)仔细观察,能说说这些角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吗?(组内交流)生汇报教师板书(顶点、边)
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三)判断
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都是角家族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出示课件)
(四)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做角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做出一个角吗?可以利用自己的学具做,允许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桌合作。(学生活动)A、汇报
师:哪个小组还折出了角?把你们折出的角贴在黑板上让大家看看。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折得怎么样?(互评)师:同学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出了这么多的角,还发现折出的角有大有小,真了不起。
(展示活动角)老师做的这个角有什么特点?
师:看来角有大有小,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B、师:老师也做了两个角。(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同的角)你们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
师:猜一猜哪个角大?谁有好办法上来讲一讲?小结: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
2、学会用尺子画角
师:刚才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角,你们能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吗?自己试一试。
师: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再画一次,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出示课件)
三、巩固练习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出示课件)
2、拓展提高
一张正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猜一猜还剩几个角?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位新朋友?假如你是角,你应该怎样介绍自己呢?其实,只要我们平时留意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要角,处处都有数学。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8】
人教版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学生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的编排,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学生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己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3.尝试练习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学生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办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判断,自己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办法,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学生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成功。在小小的成就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2、学生自学画角:学生看书后,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习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学生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己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记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9】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图形,你们还记得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正方体、长方体)出示实体。
这些图形中都包含着最基本的图形——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二、新课
1、认识角
课件出示主题图,找角。
(1)一个角由哪几部分组成组成。(小组讨论)
角是由一个()和两条()组成的。
(2)怎样判断图形是不是角呢?角的特点。
角的顶点尖尖的,角的两边直直的,不尖不直不是角。
(3)课堂小练
①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②是角的在()里画“√”,不是角的画“×”。(课件出示)
③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几个角?(课件出示)
2、角的大小和边的关系
(1)做一个活动角,展示学习(小组活动探讨)角的大小和边的关系
①角的大小与两边展开的大小有关系。
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角就越(),
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角就越()。
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用纸折角;小故事:红角和蓝角,区别边的长短不同,角的大小相等)可以采用叠合法比较大小。
(3)课堂小练
比一比,哪个角大?在大的下面的方框里画“√”。(课件出示)
2、画角
你知道用什么工具可以画角吗?
学习画角(小组讨论,学生试画,教师演示,画出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角。)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先画顶点再画边。
巧学妙记:
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再画边。
课堂小练
(1)按照例2的方法,自己画出一个角。
(2)按要求画两个开口朝不同方向的角。
(1)开口向左。
(2)开口向右。
三、总结提升
1、认识角
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3、画角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先画顶点再画边。
4、拍拍手唱儿歌,角中秘密记心中
角
我是一个小小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再画边
想知我的大与小
只看张口不看边
分数的认识课件九篇
希望能够了解“分数的认识课件”的相关知识,请考虑阅读本文。我们提供的样本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为了使教学更加顺利,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并确保每份课件都设计得更完善。学生的反馈可以反映出教学的成功与否。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节课教学中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2、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3、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4、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四、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1、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3、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1、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
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
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2、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
(2)把( )平均分成( )??
(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
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 )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5、拓展练习。
6、总结评价。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2
说教材:
《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对于学生的数学知识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本单元只是对分数进行“初步认识”,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本课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分数的第一阶段,要使学生明白平均分的意义,对继续学习分数和小数打好基础。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
2、知道把 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1、能读、写分数;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 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说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的意义,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和感知分数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学关键:
通过学生折、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力。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理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实践能力。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 “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先学后教”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在思索中学会。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观察思考――操作实践”。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通过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先用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孙悟空和猪八戒野餐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都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得同样多。接下来分1个蛋糕,学生立刻会产生困惑,1个蛋糕怎么分才公平呢?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自己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在肯定学生创造的基础上,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结合多媒体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了“折一折、画一画”环节,我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大小、形状相同的图形,让他们通过折一折和涂色画一画来表示出每个图形的1/2,既让学生进
一步体会1/2的意思,又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方法的多样性。在“读一读,写一写”的操作活动,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二分之一。先让学生认识分数的书写顺序和注意事项,教师介绍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后,再让学生结合分蛋糕的过程,说一说分数各部分的意思,教师适时做小结,并强调分数的读法要用中文表示。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接下来我设计了“判断图形的涂色部分”的操作活动,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1/2的本质特征平均分。接着,出示想想做做图,请学生小组讨论“每个图形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学生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通过这一环节,既能考察学生对分数写法的掌握情况,又能引出下一环节:认识几分之一。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尝试着折一折,用涂色的方式表示出几分之一。再集体交流比较1/2和1/4的大小,接下去猜想,如果折出这个图形的1/8,和上面的分数比较,大小怎样?最后验证猜想结果,得出结论。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后自主探索结论,同时渗透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学法指导。
在课堂中,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所发展,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3个练习。
①想想做做第3题先填一填,再读一读。
②想想做做第6题,《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
说板书设计:
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
2、条理清晰、内容简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有效的,因为每一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进行,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和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谢谢。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3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龚慧敏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实物的探讨和研究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 能借助图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教学重、难点:分数概念的初步构建,认识几分之一。借助实物或图形直观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体验分数产生的过程 师: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老师为每个同学准备了一些学具。下面请把学具分开的任务交给你们完成好吗?有没有信心呀。上面请把桌面上的学具分一分。 生:老师,我们只有一条彩带,怎么分啊? 师:噢,一条彩带不好分了,这样先把其他学具分配好,一会老师和你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请分好的同学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略: 师:看来不管是1个1个分,还是先数出总数再除以2,最后同桌2人分到的学具数量是一样多,像这样的分法是―― 生:平均分。(师强调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把一条彩带也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生:略: 师:你们听到过二分之一吗?谁会写? 生:(生写分数。) 师:老师告诉你,你写的这个1/2和数学家用来表示一半的数一模一样,这样的数叫分数。(板书课题。) 师:怎样能分到彩带的1/2的呢? 生:把一条彩带对折,从中间剪开,每1份就是这条彩带的1/2。 师:为什么要把彩带两端对齐再分呢? 生:这样才能平均分。 师:比一比,分开后的两段彩带是一样长的,我们就说把这条彩带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这条彩带的1/2。现在,我们一起来写一个1/2。 师:先画一条短横线,表示把彩带平均分,它叫分数线。(板书)把彩带平均分成两份,就在分数线下写2,我们叫它分母。(板书)每人分到的都是两份里的1份,就在分数线上面写1,它叫分子。(板书) (生练写1/2。)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感知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由日常生活情境引入,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得出“把1条彩带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借助实际操作把“一半”由一个具体的量抽象成一个数,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二、层层递进,多重感知,自主建构分数的概念 师:从学具中选择一个图形,先折一折,找到它的1/2,用斜线表示出来。 (展示学生作品。) 生:略: 师:大家选的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能用1/2表示呢? 生: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1份。 师:对,不管是彩带还是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1份就是它的1/2。 生:第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不能用1/2表示,因为平均分成了3份,应该用1/3表示。 师:你能根据对1/2的学习又联想到一个新的分数1/3。(板书1/3。)如果继续把这个圆形平均分下去,还有可能出现几分之一呢? 生:1/4,1/5,1/10,1/40,1/21…… 师:能说完吗?分数真是太多了,说也说不完。像大家说的这些都是分数。(板书:像1/2、1/3、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2的概念。由折出不同图形的1/2到反例判断1/2在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形成丰富的1/2的表象。借助“为什么形状不同都可以表示1/2”的质疑,引导学生抓住本质,进行适度抽象概括“只要把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1份就是1/2”。在判断辨析1/2后,又进一步迁移学习1/2,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师:请你们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交流汇报。) 生:我折出了1/4,把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就平均分成了4份,1份就是它的1/4。 师:还有哪些同学表示出了1/4(展示作品。) 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折法各不相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来表示? 生:因为它们都被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1份就是它的1/4。 师:同样的图形,用不同的折法表示出了相同的分数。那么,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自主认识更多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等方式,将知识进行适当的迁移和拓展。学生从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认知起点出发,发挥“再创造”的作用,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为什么不同的折法都能用1/4表示”的追问下,引导学生渐渐明晰“折法”和“形状”都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才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 (选择学生折出的不同图形展示。) 师: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比一比它们的.1/4、1/8,哪个大,哪个小。 生:略: 师:课件出示第93面例3请同学们练习。 生:略。 师:这分图形和分蛋糕看起来是不相干的两件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吗? 生:不管是分蛋糕还是分图形要是平均分的份数多了,每1份就小了。 师:相同的物体或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1份就越小,表示这样1份的分数也当然越小些。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探究分数作为数的属性,直观比较分数的大小。引导学生将操作活动与语言表达、发展思维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学生表示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巧妙利用生成的学习资源,在比较中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巩固应用,加深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师:你还在身边的哪些事物中发现了分数的影子? 生:略: 师:对,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过需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出示课件: 生:完成第93面做一做。第96面第1题。第2题。第3题。 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都应该多角度、全面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走近分数,了解分数,揭开分数更多的奥秘。 四、课外作业:练习册上的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巩固分数的概念。练习中发掘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现象,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黑板报”这道题渗透单位“1”的变化引起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分数的变化,沟通整数“1”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使知识不断拓 展深化。】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在家里或者学校,你们分过东西吗?这节课,老师也想请你们帮忙分一分月饼。
出示课件:
(1)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2)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3)有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师:这半个月饼该怎么表示呢?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吗?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二分之一是一种新的数,而且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师:这块月饼,两人就是每人一半,陈老师应该从哪里切?也就是把它怎么分?(课件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刚才我们把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几份?
师:像这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课件)
师示范: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在线上写1。
(3)追问:在这个月饼中有几个二分之一?“它”指的是谁?
(4)说一说刚才是怎么得到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的?
2、找一找,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课件出示题目,看一看,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指名平均分是表示分数的前提。
A、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折出你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师巡堂,生操作。
(1)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表示出图形的二分之一的?(指名说)生汇报。
(2)师:这些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为什么?
师:折法不同,形状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再看看,阴影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同样是二分之一,所表示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
师小结:把一样大的图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这样的二分之一才是一样大的。
(1)师:看来呀,第一次的折纸游戏难不住大家,我要提出新要求了。(课件出示要求)
师巡视指导,找相同图形,不同的份数。
(2)汇报:你折出的分数是怎么来的?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3)师拿出一张三分之三,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追问:一个是三分之一,两个是三分之二,三个是?
(4)师:同学们真能干,大家互相看一看,不同的图形,能表示相同的分数吗?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
(6)师指出:像1/4、1/8、1/3、1/6??都是分数。
5、看书质疑。92页,看一看,填一填。全班读一读。
(1完成93页做一做。第一题。
(2)完成96页。1到2题。
(3)拓展练习。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四、故事。
《吃西瓜》,为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设疑。
五、全课小结。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5
一、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 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 解几分之一。
如何在本单元教学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以下三方面: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
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1/2的理解。
我设计了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变成四个小朋友分一个蛋糕,问学生“应该怎样分?”,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让学生说一说: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
接着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判断这些图还可以用1/4来表示吗?主要是对平均分的理解,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平均分。
接着是利用课本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 写分数。因为前面已突出认识了1/2和1/4,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书本第99页第三题,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接着再来估计 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
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
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 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100页第5题,通过涂出指定的分数,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2个练习:①想想做做第6题,《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数。
为了让学生学好《认识分数》这课知识,我是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6
“分数的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局部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规范》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同学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三年级的小同学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小同学较难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和《课标》要求,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局部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局部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下学生又学习了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位“1”,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3.学情分析:
1.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步入青春前期了,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了,开始学着要独立思考问题了。要让孩子主动发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本节课既要复习三年级已有的分数知识,也要为接下来的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打下基础,是一节过度课,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和血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
2.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分数单位。
三、说教学方法
1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自主探究等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多媒体呈现春游情境,以故事形式叙述小明和丫丫去春游,她们带了一些食物,老师来给她们分一分,你看这样合不合适。(老师不平均分配,引导学生进行平均分)学生平均分后提问“小明和丫丫分别分得了这些事物的几分之几”学生会回答二分之一,从而引出课题——认识分数
通过这个情境复习前面知识,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分数的兴趣,为更好的展开本课打下基础。
2.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出示36页的例1,让学生完成填空。回顾旧知,为学习学习新知做准备。学生回答后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月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引出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通过师生问答带领学生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领悟单位“1”的概念。
(2)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说一说能否看成单位“1”,如八颗棋子、两块糖、十粒豆子、一张熊猫图等。然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一下说一说他们发现的生活中的单位“1”
锻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与适当表扬,“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单位1,现在老师让大家再来看一看这四幅图,并且跟同桌说一说这四幅图是把分别是把单位1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引导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并自学36页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自学后完成试一试(老师可先带大家一起说一下第一个分数,给学生做一次示范,再让同桌两人合作,一个说分数,一个说意义)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与引导示范,帮助那些学习能力稍微薄弱的学生及时跟上课堂进度。
(4)给学生一些材料如八颗棋子、两块糖、十粒豆子、一张熊猫图等,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些人把这些材料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另一些人说一说得出的分数的分数单位和表示的意义。然后在互换一下,让大家都有分一分和说一说的机会。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实践应用,学用结合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得到答案的。之后,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分数单位?
这一环节,我会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达到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本课所学的内容。
4.反馈总结,不知延伸
让学生自己先来说一说,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总结过后,老师进行最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
总结本课,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下节课,为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打下基础。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8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回答:
(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多少。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 。
(引导学生说出: 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 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这次半期考,全班同学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了50%;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4%??像100%、50%、64%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5、教学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如:
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83“做一做”第二题:读出下面的分数。
2、完成P83“做一做”第一题: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分数。
3、P86练习十八第4题:读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
4、“做一做”第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思考题:
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五、六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各是多少?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高?
课后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试用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为什么必须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教学过程:
引入:
1、同学们都认识什么数?
2、这节课我们来初步认识分数。
3、猜想:这种数为什么会叫分数?
准备:
(一)分与平均分
问题:6个苹果可以怎样分?
方法:对几种平均分的结果提问。
小结:象这样每份同样多的分法是平均分。
(二)分数的产生
问题:3个苹果可以怎样平均分?
平均分成的每份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说明:这就要求产生一种新数----分数。
新课:
(一)认识二分之一和二分之二
1、认识二分之一
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说明:2份中的1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2、认识二分之二
演示:2份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说明:这样的2份是2个1/2,也就是苹果的2/2。
3、强化平均分
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大小不同的2份。
问题:2份中的1份还是这个苹果的1/2?为什么?
说明:只有平均分成的两份,每一份才能用1/2表示。
4、过渡:
学生动手操作:折出图形纸的1/2;
问题:怎样折出图形纸的1/2?
方法:学生演示折纸的方法和结果。
问题:如果大家继续平均分,能得到正方形的1/4吗?
(二)、认识四分之一和四分之几
方法: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展示折纸的结果。
问题:为什么4份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这样的2份,3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方法:指一指哪是正方形的2/4;
闭上眼睛想一想3/4是什么样?
举起正方形的4/4;
问题:为什么4/4是整个的正方形?
2/4,3/4,4/4都和谁有关系?
说明:1/4这样的分数很重要。
过渡:如果继续平均分,还能得到几分之几呢?
(三)、认识三分之一和三分之几
出示:一根钢管
问题:要得到钢管的1/3需要怎样平均分?
出示:一个圆
观察:钢管的1/3和圆的1/3
问题:你又发现什么?
说明:把谁平均分了,得到的分数就是谁的。
(四)加深理解
出示:花瓣图,看图说分数
小结:1/2,2/2,1/3,2/3,3/3......都是分数;
几分之一都很重要,有这样的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学生举例
(五)看图自学
1,看书:P178页(学生边看边说)
2,说一说:对分数又有了哪些了解?
3,反馈:看图写分数、读分数
(1/9)(5/9)(4/9)(9/9)
巩固练习:
1,判断:图1的红色和绿色部分各是线段的几分之几?
图2中的绿色部分是线段的5/8吗?
2、猜想:出示不平均分的苹果图
问题:每一部分不是苹果的1/2,大概是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准确呢?
学生总结:对分数的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