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初步认识教案 >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必备12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必备12篇

【#范文大全#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必备12篇#】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在开学前所必备的物品,每位老师都应认真规划和制作教案课件。持续更新和完善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方便学习者查阅教学资源,笔者整理了关于“角的初步认识教案”方面的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能对需要帮助的读者有所帮助!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

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角的初步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角的初步认识》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今后角的进一步学习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基础,因此,角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角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提高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认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概念性,抽象性和生活性,应着重采用演示法,谈话法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我注重展示与角相关的图片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外,我还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有关角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角的知识。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们所用到的学法有以下: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

1.主题图教学。

师:孩子们,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你们看,(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就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是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齐读: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分析:这一环节主要是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让学生观察校园情景图,从中找出角,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四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找角,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指一指哪里有角。先指给同桌看一看。

2)全班交流指角。

(大多数学生指出的角都是物品突出的一个尖点,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对角的概念。此时教师顺势强调学生指出的“角”,在黑板画出这样的“角”,实际上是一个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次思考应怎样指才能表示出“角”)

3)再次指角。学生可能这样表示:

(由学生再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思考,自己探索怎样表示角,有一定挑战性,为形成角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师示范指角

(教师用课件演示指角,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

5)学生在自己指指角,建立表象。

这个练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三步完成:

A折角

1)请小朋友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指指上面有几个角。

2)用正方形纸折角。

3)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那里。教师把折的角帖在黑板上,用线勾出角的外形,抽象出角的表象,再次认识角。

4)小组内相互之间指一指折出的角。

(通过折角,进一步认识角,增加感性认识,逐步抽象角的表象。)

B做角

1)请小朋友们用学具做活动角。

2)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做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3)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4)玩游戏:变大变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5)用手做一个角,玩变大变小游戏。(再次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上面三个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玩中学,逐渐领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形体,建立角的表象。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C画角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画角的活动分成三步进行:

(1)看一看: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使学生对画角的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2)画一画:在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画角。通过老师的板书,有助于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不同方向的角,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说一说:引导学生归纳角的特征和画角的方法,并编成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编儿歌是为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学、乐学的高昂情绪中学习。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

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懂得把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把加数相同的算式、乘法算式和按群数数的方法联系起来,训练学生用按群方法来理解乘法运算的涵义,为学习乘法口诀奠定基础。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44页游乐场情景课件,以练习九的第2题为基本内容的乘法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20~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游乐场情景图。画外音:小朋友们到公园里见到过哪些娱乐活动?我们来看这些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画面。

2.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适当给予启发引导:有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坐小火车,这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

(1)算一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过山车上坐了多少人?5个观缆车吊厢里有多少人?

(2)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二、新课

1.摆图形游戏。

谈话:同学们会用小棒摆图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小树、小伞、房子、亭子……想摆什么,就摆什么。现在开始摆图形。[

2.交流。

(1)摆好后,算一算自己用了多少根小棒。

(2)小组为单位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3)请各组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3.乘法。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2)说明:算几个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板书:乘法)

(3)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①提问: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6个3连加的和是18)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指出: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接着在6和3中间写上“×”,向学生说明“×”叫乘号,并说明乘号的写法:先写“/”,再写“”。告诉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3=18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

④告诉学生:用乘法算6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作:3×6=18。

这个算式怎样读?(三乘六等于十八)

4.尝试。

(1)请学生试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小结。学生完成了乘法算式之后,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练习

1.教科书第46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明确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的问题之后,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算式和想法。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2.练习九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加法算式可能出现2+2+2+2和4+4,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说得有理,就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练习九的第2题。逐一出示乘法算式卡片,用齐读、分组读不同形式,让学生练习乘法算式的读法。

4.练习九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直接填书上。完成后同桌交换互相检查评价。

5.练习九的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图,确定图下面两个“( )”里分别填写数几,再根据图意填写乘法算式和读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写。之后,同桌互相读一读填写的乘法算式,并互相检查是否全填写正确。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明确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这节课,每个小朋友都学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初步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乘法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情境图

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

3.解决问题

谁能解决这第一个问题?(1)每层楼有9扇窗户,我想问3层楼共有多少扇窗户?(共27扇窗户。)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再抽学生说一说怎么解决其他问题的,同步在相应的问题后面板书算式。

4.感知“几个几”

观察上面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为什么用的加法?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3.设置认知矛盾,引出课题

(课件展示主题图中3位同学踢毽的情境)

每组有几人踢毽?

课件出示很多组同学踢毽(展示部分)

如果有这样的100组同学同时踢毽,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呢?

(学生列算式)

列完了吗?你有什么感觉?有没有简便方法?

4.揭示课题

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在数学上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想学习这种方法吗?(停留片刻)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乘法),乘法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今天只是初步认识。(完善板书: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构建,理解意义

1.教学例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1)出示第2页例1的植树情境图。

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并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步板书:

(2)揭示联系引出乘法算式。

像这样求4个8相加是多少,除了可以用连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用8×4或者4×8来表示。

板书:

8×4读作:8乘4

4×8读作:4乘8

想一想,8×4等于多少?4×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叫乘号。

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3)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算式更简便。

你喜欢用加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为什么?

2.教学例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

观察图,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盆花?)

发现:每次摆3盆,摆了6次,所以是6个3。

加法算式就是:3+3+3+3+3+3=18(盆)

写成乘法算式怎么写?

(2)认识因数。

板书:在乘法里,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乘得的结果叫“积”。

观察上面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看算式读一读,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注意通过卡片与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堂活动第2题。

同桌合作,一人先说算式,另一人根据所述摆小棒,然后交换角色活动。

3.课堂活动第3题。

前面我们遇到了:100个3连加的问题,现在你会解决了吗?怎样写比较简便?

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些什么?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习八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纸、硬纸条、图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先一起玩一个摆小棒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好,现在拿走一根,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先读,然后请学生读一遍。)

二、新授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呢?谁来说说?(让学生自由地讲,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说)同学们都说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哪里有角?(老师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你们说说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电脑显示第39页上方的三幅图)

(一)动手探索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出了许多物体表面的角,好,我们现在来试一试画一个角或做一个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硬纸条、图钉、彩色纸、尺子,还有白纸。如果你对角感觉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汇报,小结

师:刚才有的同学做角,也有的画角,都很认真,那好,谁来说说你感觉角是怎么样的?(头尖尖的,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想问一下,刚才用硬纸条做角的同学,你们的角可以活动吗?角是怎么变化的?(请学生上台演示可活动的角,角张开得大,角就大,角张开得小,角就小。)

师:用纸折角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则大)

师:画角的同学呢?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谁画得比较好呢,上来展示一下。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做角、折角、画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种不同的角),你们发现了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三)结合实践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所做的和所讲的都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请教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吧,请打开课本第39页,看第三行三个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课件显示第一个角,教师点顶点,问:角的这部分是什么?然后点边,问:角的这部分叫什么?点另一边问:这又叫什么?

出现另两角,问: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叫角的什么?

电脑显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请大家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呢,找出来,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

师:好,下面谁来说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做活动角的学生上来讲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小结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认识了角是怎样的图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一个角只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五)画标准的角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下面再来画一个标准的角。你可以先看书再画。

(教师巡视)

师:请画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讲给同学们听你是怎么画的。

师:你画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教师标出来,将之当做板书)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按这个同学的方法再画一个更好的角。

师:大家真能干,又学会画角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习,看看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学的知识。

三、练习

1.辨别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为什么?(图略)

2.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一下两个角的大小。(图略)

3.数出下面角的个数。(图略)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准备此课前我就查阅了这课以往的教案,但都觉得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摒弃了以往从头到尾牵着学生学习的方法,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习。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学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初步认识小数。

2、能正确读写小数,掌握小数各部分名称。

3、知道小数表示商品价格时的具体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称物体的重量引出小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小数的存在,并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写小数,在实际的买卖商品活动中感悟小数表示价格时的具体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小数在生活中存在的价值。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出两位小数,理解小数部分的读法为什么和整数部分的读法不同

2、理解小数表示价格时的具体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愉悦心情

今天咱们是初次见面,谁知道初次是什么意思?那想认识我吗?我姓蒋,你们叫我什么?猜,老师今年多大了?(板书36)上课时都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板书:1、最会守纪律。2、最会发言。3、最会合作交流。4、最会倾听。同学们,愿意当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吗?你们认识了老师,老师也想初步认识一下你们,请今年9岁的同学向我挥挥手,8岁的孩子向大家微笑一个(师相机板书8、9),我还想知道我们班有多少男生,是男生的请站起来,我看看,大概占了women班上人数的2/3.很好,站出了男子汉的风度,请坐。现在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可以上课了吗?(通过简短的对话,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提出了上课的要求,同时也巧妙地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整数、分数。为后面小数的产生,分数、整数与小数的区别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称水果重量导入,引出小数,板书课题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不过这些礼物是送给能做到以上四会的朋友的。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师出示水果1,老师到底买了多少水果呢?咱们用电子称称一称吧。师相机板书:苹果3千克。

2、出示第二种水果,在电子称上称一称,出现2.7千克?师问:是2千克吗?是3千克吗?这个数是我们以前见过的整数吗?是以前学过的分数吗?那它是一个什么数?师板书课题:小数的认识。(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在现实情境下产生小数,意在让学生理解小数产生的必要性,激发他们认识小数的好奇心,从而决心学好有关小数的知识)。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学习小数各部分名称。

1)师介绍小数点,生自学小数其余各部分名称。这个小数与我们以前学的整数比,有什么区别吗?这个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那小数点前边的数叫什么,小数点后面的数叫什么?想知道吗?那请同学们把书翻到页自己看看吧,看谁学得最认真。(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已具备整数个级数位的知识,通过此环节的教学,意在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促使他们愿意和同伴交流表达的愿望。)

2)汇报自学成果,师相机板书小数各部分的组成以及数位。

2、教学读小数。

1)师生共同称出其余两种水果的重量,生尝试读。

师接连称出其余两种水果,生尝试读师引导小结,同学们发现没有,我们在读小数时,先读的是小数的哪个部分,再读哪个部分?

2)师重点指导两位小数的读法。当学生读3.25有误时,师引导正确读法,并说明小数部分的读法和整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讨论:为什么我们应读成三点二五而不是三点二十五呢?生讨论,在交流有困难时,师适时结合数位的知识点拨:如果我在3.25前再加个2,变成23.25学生赞成整数部分的23读作:二十三。那小数部分的25能读成二十五吗?为什么?(因为23中的2在十位,读作二十。25中的2在十分位,就不能读成2十了,为了跟整数部分的2区别开来,所以小数部分的2就直接读出各个数字就可以了。即:读作:二五。所以3.25只能读成;三点二五了。

3)归纳小数的读法。生自主归纳小数的读法。

4)即时练习:练习练习十九第二题。

现在同学们会读小数了吗?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数,想读读他们吗?

出示练习十九第二题:生尝试读,一生上台指,师猜读。(通过猜读,一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二是为了照顾中后生能正确读两位小数。)

3、学习小数的写法:

同学们会读小数了,那你会写吗?

你觉得我们写小数的时候,先写小数的那个部分?再写小数的那个部分?你觉得要写好小数,特别要写好什么?既然同学么这么能干,能帮老师记录一下这些水果的单价吗?

1)师念各种水果的单价,生做记录,请一生板演,师着重指导小数点的写法。(请一生到黑板上书写小数点,全班同时评价。)

2)评价反馈

3)即时练习:完成书上练习第四题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数,让我们一起写写这些小数吧。请大家翻开书看到练习十九的第四题。

4)评价交流。

4、教学小数表示价格时的具体意义。

1)师汇报以上水果的总价,生读出小数

现在同学们不仅会读,而且会写小数了,那请大家读读老师买这些水果的总价吧。师板书总价,生读

2)引导生利用已有经验读出出小数表示的价格时的具体意义

那老师在付钱的时候到底该付几元几角几分?

3)填写具体价钱

除了老师买东西会遇到这样的小数,其实商店里这样的小数可多了,下面我们就到商店去看看吧。

出示图片(树上例2的图片),生读出小数,并说明是几元几角几分。请同学们把这些商品的具体价格都填写在这些书上吧。

4)引导观察发现、总结

当小数用元做单位的时候,整数部分的数表示什么?十分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分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生反馈,师相机写下结语:当小数用元做单位的时候,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十分位上的数表示几角,百分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5)即时练习:

一)、买卖商品活动

同学们,有了这部分知识,我们在商店可以买到好多喜爱的商品呢,瞧,老师这儿就有很多漂亮的图片,想买吗?有钱吗?那怎么办?这样吧,只要你正确读出图片上的小数,说出具体的价格,你就可以买到一张精美的图片。

A.师当售货员,生按要求购买。

B.分小组活动,小组长当售货员。

C.师生做活动评价。

二)、完成书上课堂活动。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小数,请同学们拿出书包里的语文,数学等看看各种书的价格。

生填写价格。一组读小数,另一组说出具体的价钱。

四、拓展练习,深化提高(机动)

练习十九思考题:小组合作拼读小数。展示拼、读。

五、总结评价,结束新课

1)师结束语:同学们,今天,你们不仅认识了我这个新朋友,还认识了谁?(小数)。认识了小数的哪些知识呢?师相机板书:读法、写法、小数表示价格的意义。其实,关于小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如: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乘除法。今天我们仅仅是对小数作乐初步认识(顺势把课题补充完整:小数的初步认识),以后还要学习好多好多关于小数的知识。齐读课题。全课结束。

2)视情况发放礼物。

上课之前,老师说过,我的礼物是送给能做到以上四会老师就把礼物送给你们。同学们你们做到以上四会了吗?(:1、最会守纪律。2、最会发言。3、最会合作交流。4、最会倾听。)通过孩子们自评,互评,师评,教师视情况发放礼品。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5-46例1。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生的数学记事本。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乘法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的基础参差不齐,也许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乘法,但是对于乘法的意义,他们是不理解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对乘法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难度。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并且根据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3.在学习活动中认识乘法,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本节课的特色:

1.通过快速地听算,不仅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为新知制造一定的障碍,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去探索。

2.一个教案两手准备。站在学生的起点,充分地预设,追求精彩地生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从听算入手(因为我觉得摆图形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几个几连加这句话表示加法算式的说法之后,要求学生写出10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时,就为学生的学习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促使学生去动脑筋、去探索新的表示方法,接着更深一步学习并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听算游戏

2+3+3+1;2+2+2+2;5+9+11+15;5+5+5+5+5+5;10+10+10+10+10;

给这些算式分类。为什么这样分?并且着重学习加数相同的那一类。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连加)来表达连加算式。

通过听算(师念算式,生写算式并算出得数)为新知埋下伏笔。类似5+5+5+5+5+5的算式,可能有很大部分的学生只听到加数5,而记不住到底有几个5。这就非常自然地让学生自己发现能用几个几来说算式。

二、探究

1.感知乘法

编算式:你能编一道象这样的算式吗?

请每个人编一道连加算式,并让你的同桌听算.看谁能把同桌难倒.(生编算式)

2.探究乘法的过程

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用另一种方法来表示100个4连加的算式?

提示:应该写出哪些数呢?为什么?在100与4之间应该加一个什么符号呢?

让学生大胆创新并说出想法,再介绍乘法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学习乘法的读、写法。

[备选]在这里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乘法的知识,我们不乏给学生一个介绍知识的机会,听他说。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听孩子们说,最后再加以补充即可。

3.突出相同加数

能把你们自己编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在这个算式里如:35=15,3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最后总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是表示。

4.知识的深化

你们能把我们刚才听算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2+3+3+1;2+2+2+2;

5+9+11+15;5+5+5+5+5+5;

10+10+10+10+10;

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经历写长长的加法算式,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发明者,创造一定的机会让他们有所发展,有所表现。数学课就显得特别生动,孩子们发现科学的美和趣,这就成功了一半。

我有意选这几个算式,想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提高知识,能灵活运用知识。

2+3+3+1=33

5+9+11+15=202

三、应用:

1.书44页:快乐的星期天: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2.你能给珠子重新划分,使它能用乘法表示.

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意思的乘法算式,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且通过重新划分珠子,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四、总结及作业

1、师生一起回顾学习的过程并总结。

2、找一找生活中能用乘法表示的数学问题,并把它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学会写数学日记,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也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可以提出有疑虑的地方,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利于我们发现问题,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物体吗?说一说你会用小棒摆什么物体?

生1:我会用小棒摆三角形;

生2:我会用小棒摆树;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来玩摆图形游戏好吗?

请你想好一个你最喜欢的简单图形.(稍停几秒钟)

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你能摆出几个这样的图形.

(学生摆图形)

师: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数)你摆了这么多个图形,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

(学生写算式)

师:谁愿意来讲一讲你的算式?

汇报算式:

5+5+5=15(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7+7+7+7=28(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3+3+3+3+3+3=18(老师听糊涂了,你能说的明白些吗?)

师:谁还有更多的?你摆了多少个?(生念师写)

师:如果你摆了20个三角形,就有20个3加在一起,你们觉得这么长的算式,这么多的数加在一起,写的时候......?

生1:太麻烦了!

生2:手也会酸的!

生3:写得时候会数错!

生4:老师,写20个3相加算式太长了,能不能象读一样简单一些?

师:是啊!看来我们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20个3相加写简便些.(稍一会儿,就有学生写出了新写法)

指名(1)3+3+3......;(2)3+3+......+......;(3)3+3等等

师:大家真能干!这些新写法数学书上都找不到.但就像科学家们的创造一样,刚创造出来的新东西,往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小朋友的创造也不例外.下面,把我们的新写法和原来的20个3相加的加法算式比一比,看一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逐渐体会到:新写法虽然简便了,但没有把20个3相加表示出来)

师:让我们在第一阶段创造的基础上,再来创造出既简便又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好吗?

生1:3+3+3+3......20

生2:3+20

生3:3.20

生4:320

生5:3+3+3+......+3

20个3

(师板书后竖起大拇指):我们都是小小的创造家!对于这5位同学的创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5:我认为前面两种表示的方法不对,生3和生4的方法比较好.

生6:我喜欢,我想在3和20的中间加个.(请学生写:320)

生7:我想加个.(请学生写320)

......

师: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想到了什么符号?(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300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成了,用把3和20联系了起来.)

(随之引入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写法.)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公开课,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按照我的设计思路上课,结果总觉得学生直接从数字入手研究,似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能完整地建立知识联系,所以我对再教时的教案进行了整改,以上的实录是整改后教案的一个值得反思的片段。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应用教材P45页中的摆图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候教材的编者意图往往没有得到我们教师的认同,往往回盲目地去创新,结果是走远了!在这点上,我认为应该在创新之前要读透教材。

本节课,我认为,特别在学生的创造方面做地比较好,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理解、所得写下来与同行们一起探讨,不知能否引起共鸣?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弗赖登塔尔也说过: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可以这么说: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越主动、充分,那么所获得的体验就越深刻、丰富.因此,数学教学应极力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

1.激起学生再创造的心理需要.

再创造意味着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扬弃,学生只有亲身体会原有知识与经验的不足,才会产生再创造过程的欲望与动机.在上面的实践中,我们充分抓住了在写几个几连加算式用加法算式很麻烦的时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确实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简便些.使学生的再创造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动力.

2.挖掘学生身边的再创造生长点.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这启示我们在组织再创造的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的以及丰富的数学事实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使学生再创造成为可能.在上面的教学探索中,我们有过失败的经历.问题就出在没有激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积累用......和等等表示还有很多的经验,直接要求学生探索20个3相加的简便写法,结果学生无从下手.而本文的案例,效果就大不一样,学生个个都有简便的写法.虽然有雷同的,但思路一下子跳出了以往的框框,再创造出既简便又能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就有了可能.

3.注重学生创造知识的过程.

再创造的教学引导学生们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领悟了其间的数学本质,透彻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7)

导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学习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导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导学难点:

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和学具:

教具:电子白板、一个三角板、一个活动角

学具:三角板、活动角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兔请我们二(2)班的同学参观他们的新房子,你们愿意去吗?

生:愿意

师:房子是哪些图形组成的?

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屏幕显示:从房子中拉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然后分别闪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的一个角

引入:小朋友们,刚才闪动的图形是什么?你认识它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角交朋友

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理念:用情景引入,创设生动的小白兔的家,帮小白兔找一找它的.家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习,而且富有童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预学

1、角不仅藏在图形里面,还藏在校园里面,你还能从校园的图形中找出一些角吗?(出示校园主题图)

先让学生说说那里有角,课件再演示。

鼓励学生: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把这么多的角都找出来了。

2、校园里有角,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地方,也有角,你还能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图片:剪刀、吸管、水龙头

师小结:看来角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以找到

[设计理念:利用主题图里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情景,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3、出示导学单

①找一找:拿出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仔细观察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②画一画:试着画一个角,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③变一变: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让角变大,让角变小?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组合作学习、师指导

三、互学

全班交流、梳理盲点

认识角:

(1)学生齐读第一条自学小贴士

师:同学们拿出自己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

师: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

板书:顶点

师:你再摸一摸从顶点出发的这两条线,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直直的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板书:边

(2)教师总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边说边画: 边

顶点

( 尖尖的) 边(直直的)

(3)学画角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角的许多小知识,想知道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哪位同学们愿意到黑板上来画个角呢?

指名画角、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画角

师:你愿意把你画角的方法讲给其他同学听吗?

课件:先画( ),再画( )

注意:在两条边的中间画一条弧线,作为角的标记。

[设计理念:画角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画,采用先“放”再“扶”的方法,既发展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比赛的形式,再次加强学生对画角方法的理解,并让他们在展评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角的大小

师:老师手中有一个角,同学们有没有办法,让这个角变大?

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在一起商量商量,怎样让这个活动角变大?

生1: 我把两边的纸条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师:角变大了,是角的哪个地方变大了,你能用手指一指吗?

生用手指,师追问:角变大了,边有没有变化?

师: 相反,你还有什么办法让角变小?

生1:把两边的纸条合拢,角就变小了

师:你能指一指,是角的哪个地方变小了?

生用手指,角变小了,边有没有变化?

老师用活动角演示:师拿一个活动角,慢慢变大之后,再减掉两条边的一少部分纸条,看一看角的边,有变化吗?

(5)红角与蓝角的争论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通过拔动活动角,去体验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才能得以充分的感知,增强了认识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6)儿歌总结帮助记忆

小小角儿真好看;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千万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角的大小怎么辨;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评学

1、判断角(见课件)

2、到创设情境小兔的新房中,再次完整地找角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

4、用小棒摆角:摆一个角至少要几根小棒?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五、欣赏生活中角的图片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在认一认、说一说、指一指、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等活动,初步认识角,会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比较,明白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3、在折一折、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会做角;通过画一画,掌握角的画法,能够正确地画角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5、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准确地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上的画面:校园的一角。谁来说说校园里有什么?

操场上的活动可真丰富,这里边还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图形——角。老师手上拿着的三角板(抽象出三角板上的三个角),形状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评析]

情境导入抓住了二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引导探究 学习新知

1.联系实际,找角。

师:在这幅校园图里有好多这样的角,你能找一找吗?让我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请学生自己指出来: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剪刀上张开形成的角、红旗上的角等等)

[评析]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图片中找出角,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给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现实个发现角、认识角。

2.初步感知,正确指角。

(1)出示剪刀、吸管和水管的图片。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指?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

(2)从实物中剥离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把水管上的角画下来,会是怎么样的呢?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也可以用手比划比划,看看角什么样子的。然后老师在黑板上把这些角画出来。

并让同学说说它们的形状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讨论并汇报)。整理并板书: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并感受。

(4)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题略)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探究去接触知识,理解掌握知识。

3.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请同学们拿出这张纸,用折一折的办法,折出一个角来。

学生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并四个学生上讲台展示,并说出所折的角的两条边和顶点在哪里。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努力形成了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定义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与角两条边张开有程度有关,把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把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师生一起,边操作边说)

5.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老师拿出两个相差比较大纸折的角,怎么样比较?(学生回答)

(2)重叠法。老师拿出差不多大的角,这两个角谁大谁小?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6、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在小组内讨论画角的方法。

2、展示画角:先画一点,然后从这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画出了一个角。

[评析]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三、巩固拓展

1.数一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里各有几个角。

四、欣赏生活中的角

[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感觉到了数学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的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在:

1.教师在课堂上敢于放手。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了时间与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找角、指角、做角、定义角的大小以及比较角的大小,都是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

2.注意了知识的拓展。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增设了一个拓展训练,别具匠心,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9)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习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约7分钟)

第二层: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约15分钟)

第三层: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约8分钟)

第四层:课末总结,梳理乘法(约10分钟)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欢的动物园一角。“你们喜欢小动物么?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有兔子、和鸡,兔子有几只,怎样计算?鸡有多少只呢?……这样设计,学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组一组数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接着说:“看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同数相加的例子.不仅生活中是这样的,比如我们用筷子,一双筷子有两根,五双筷子就是2+2+2+2+2=10,这是提出:如果我们班同学都拿一双筷子,有多少根?又该如何解决?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观察电脑图得出()个( )相加……教师板书同数相加的算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4个2相加可以写出来,那8个2相加、12个2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4个2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4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4×2,还可以表示2×4,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乘法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动物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习。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动手操作,配合练习。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习,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探索活动。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条若干,手工纸若干,图钉若干

教学设计

【活动一】引入

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片,这是什么?

生:是圆形的纸片。

师:老师今天就用这张小小的纸片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大家想看吗?那可要看仔细了,我先将它对折,再折。然后用剪刀这样一剪,猜一猜变成了什么?

生:五角星......

师:哦!真厉害,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边揭示谜底边展示在黑板上)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板书:角)

师:真聪明!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一起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补充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黑板上的五角星是一颗闪烁着智慧的数学星,我们将奖给在这节课上开动脑筋,善于发现,积极发言的同学。

【活动二】感知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藏着角,看这是我们熟悉的...它也藏着角宝宝,你能将它找出来吗?现在就拿出你的三角板,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这三个角,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个角都是尖尖的。

生:角的两边是直直的,很滑。

师:引导学生有序再次摸一摸角,对这就是角。那我们数学上又是怎样来表示角的呢?看清楚了。(示范画角)老师怎样画出角

生:先打一点,再画出两条直直的线。

师:点,直直的线。观察的非常仔细,那他们有没有属于自己名字呢,请孩子们自学数学书32页。再告诉老师

生: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师板书)

师: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角,它可是个顽皮的家伙特别喜欢捉迷藏现在它藏到了我们的教室里,我们赶快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生:小组活动

师:瞧,它又藏到了图行客人中,我们把它找出来。

【活动三】创造

1.折角

师:孩子们真棒,一个也没有逃出你们的慧眼。那你们想不想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角呢?现在拿出你们的手工纸,比赛开始!

生:折纸

师:展示几个动作快的孩子的做品。(这是角吗,它的顶点和边在哪里)

2.做活动角

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儿的活动角?试试吧

【活动四】探索

师:同学们,你们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生:我把两根小棒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我拿住一边,把另一边一拉就变大了。

师:你们能让角变小吗?

生:把两条边合拢一下,就变小了。

生:刚才,我们既能把角变大,又能把角变小,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与角的边有关。

师:与边的什么有关,长短吗?

生1:不是刚才边没有变长。

生2:不是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变大,张开的小,角就变。

【活动五】牛刀小试

1.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p35练习八第2题)

2.开放题:对着正方形剪一刀,还剩几个角。

【活动五】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有哪些收获,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回到家再找一找,角是不是又藏到你家去了呢?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3、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角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重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

2、用尺画角

教学仪器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角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的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完以后,出示红线标出图中的角。由此引出课题:“角”

二、教学例1

1、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角。学生说完以后从其中的三种实物(吸管、剪刀、水龙头)中抽取出角(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学生用学具自己动手做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并指出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边?

学生活动

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纸说:请同学们指出老师手中的纸上的角。

学生指完后师说:其实除了这四个角以外我还可以用这张纸做出其他的角,你能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出示自己做成的角

三、教学例2

下面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画角。教师示范。画角时教师要注意强调两边的画法。(方向)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师巡视

四、练习

教科书练习八1、2、3题。

五、总结:

你知道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1、随堂练习

2、找找生活中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找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意义上的角;学生通过实物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设置从现实中找角、制作角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感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新的一天开始了,看,我们的校园多热闹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1:有的小朋友在踢球

生2:有的小朋友在玩双杠

生3:有的小朋友在做操

生4:有位老爷爷在修剪枝叶

……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在这幅图里,也有很多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谁能说一说都是什么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球等)

二、讲授新知

1、初步感知角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课件出示园丁剪草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时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图形,(课件出示角)这个图形也有自己的名字,我们把它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看一看,除了园丁爷爷手里的剪刀张开以后可以形成角,图中还有哪些方现了角这种图形呢?

生1: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钟形成了角。

生2:老师手里拿的三角板也有角

……

2、初步认识角

师:(课件演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角,那在数学中我们怎么来表示角呢?我们看(课件出示抽出来的角)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孩子们,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闭眼想角的样子)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个角吗?

(生用手比划角)

师:同学们都很棒,现在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角的尖尖的这部分是角的顶点,我们看一看,角有几个顶点?

生:角有1个顶点

(生说师板书)

师:我们再看,这两条线,我们把它叫做角的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角有几条边?

(师生共数)

师:角有几条边?

生:角有2条

(生说师板书)

师:这两条边都是什么样子的?

生:这两条边都是直直的

师:(指板书)现在谁能说一说,角有什么特点?

生: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多找几个人说)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那谁能说一说这是这个角的什么?(指课件中角的顶点)

生:这是角的顶点

师:这是角的什么?(指课件中角的边)

生:这是角的边

师:同学们可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角了各部分名称,并知道了每一个角都有1个顶点和2条边,那孩子们,你可以判断出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吗?

(课件出示练习)

4、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有角,现在你能想一想,你都在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呢?

5、折角

师:看来同学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都是爱观察的好孩子,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那你现在能用你手中的纸来找一个角吗?

6、比较角的大小

师:刚才同学们都很棒,每个人都用纸折出了角,现在看,老师这也折了两个角(出示课前剪好的实物)你们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自由发言)

师:那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我们来一起比较一下吧(师比较)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虽然这个角的两条边比这个长,但角的大小并没有改变。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我们看(出示活动的角)

(生观察)

师:这时候的角比刚才大还是小?

生:比刚才大

师:这时的角比刚才

生:比刚才小

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板书)

师: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过关系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师:谁能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7、画角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怎样画角呢?

生:想

师:现在我们看黑板

(师在黑板上画角,生看)

师:在画角时,我们要先确定顶点为,然后从顶点向不同的方面画两条线,也就是两条边。这就是一个角,你们想试着画一画吧?

(生在练习本上画角)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角交上了朋友,谁能说一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延伸阅读

初步认识乘法教案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 良好的教案和课件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石,怎么样的教案才算是好教案课件?下面由编辑给您带来的“初步认识乘法教案”,以下内容十分重要请认真阅读!

初步认识乘法教案(篇1)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 P47、48例1例2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用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园里的一些娱乐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乘法作准备。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学情分析 :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等,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四、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策略:在比较中认识新知识

六、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哪儿玩?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小朋友在什么地方玩得这么开心?

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 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游乐园里的确很好玩,其实在这里还藏着很多数学秘密呢!根据咱们观察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

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15。 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人)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

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7个2,。)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2)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算式的加数都一样。)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

(3)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

(4)每人几只眼睛?20人呢?怎样列式?学生说老师写?看到老师写你们有什么感受?

为了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人们就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 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是2×7=14或7×2=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板书)

2、用乘号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3×5=15,并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6×4=24,4×6=24,指名读算式。

初步认识乘法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通过情景图为学生提供同数连加的式题,引出对乘法运算的介绍,让学生认识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感受乘法运算的简洁性;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乘法打下基础。

2、编排特点

乘法的初步认识包括游乐园主题图、例1和练习九的第1~3题。教材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由学生熟悉的游乐场情景图为学生提供同数连加的式题,进而引出对乘法运算的介绍,让学生认识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感受乘法运算的简洁性。第二,沟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3、学情分析

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习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学习乘法的数学园地,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课标》在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三、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努力实现概念教学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一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探究体验,经历乘法——应用拓展,巩固乘法——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 小飞机有5架,每架小飞机里坐3人;小火车有4节,每节里坐6人;过山车有7排座位,每排坐2人 ……利用生动的生活情景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景和加法算式两方面,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与加法算式中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同时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来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自主尝试,通过求小火车的人数,让每个学生进行独立尝试,进一步强化相同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和概括乘法的意义打下基础。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7个2相加可以写出来,那10个2相加、20个2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5个3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7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7×2,读作7乘2,还可以表示2×7,读作2乘7,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读、齐读算式,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游乐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说一说(几个几)、写一写(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画一画等活动,实现语言表征、符号表征、图形表征、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习。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给学生提供各种感性素材,使每一道加法算式的意义是唯一的,那么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的意义也是具体的、唯一的,学生容易理解。如做一做:第三题。练习九的第1、3题。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一说怎样想的,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变式练习。让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巩固乘法概念。教师将练习九第3题改编成下题: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学生先仔细观察算式表示的意义,再紧扣乘法的意义来判断是否可以改写,再去写乘法算式。学生开展辨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在肯定或否定的思维训练中,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习,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初步认识乘法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46页例1,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性,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情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44页游乐场情景放大图,以练习九的第2题为基本内容的乘法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20~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游乐场情景图。

师: 小朋友们节假日你们喜不喜欢跟爸爸妈妈去公园里的游乐场玩呀!

生:喜欢。

师:那今天你们愿不愿意跟蔡老师去公园里的游乐场看看呢?

生:愿意。

师: 瞧,他们玩的多开心呀!我们来看这些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画面。)

2.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有摩天轮、过山车、小火车......

师:你能根据你所说的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适当给予启发引导:有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坐小火车,瞧;这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呢?(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生1:过山车上坐了多少人?

生2:5个观缆车吊厢里有多少人?

3.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问题,谁能解答刚才的问题呢?

(1)算一算:(学生解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算式)

3+3+3+3=12 2+2+2+2+2+2+2=12 4+4+4+4+4=20

(2)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师:小朋友们,要分别算出玩各种游戏的人数,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其他方法吗?那么就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去寻找。

二、新课。

1.摆图形游戏。

谈话:同学们会用小棒摆图形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小树、小伞、房子、亭子……想摆什么,就摆什么。现在开始摆图形。

2.交流。

(1)摆好后,算一算自己用了多少根小棒。

(2)小组为单位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3)请各组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3.乘法。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2)说明:算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板书:乘法)

(3)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①提问: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6个3连加的和是18)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6 3

②指出: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接着在6和3中间写上“×”,向学生说明“×”叫乘号,并说明乘号的写法:先写“/”,再写“”。

③把写法算式写完整:告诉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3=18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

④告诉学生:用乘法算6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作:3×6=18。

这个算式怎样读?(三乘六等于十八)

4.尝试。

(1)请学生试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小结。

学生完成了乘法算式之后,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

小结: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练习巩固。

1.教科书第46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明确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的问题之后,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算式和想法。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九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加法算式可能出现2+2+2+2和4+4,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说得有理,就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练习九的第2题。逐一出示乘法算式卡片,用齐读、分组读不同形式,让学生练习乘法算式的读法。

4.练习九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直接填书上。完成后同桌交换互相检查评价。

5.练习九的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图,确定图下面两个“()”里分别填写数几,再根据图意填写乘法算式和读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写。之后,同桌互相读一读填写的乘法算式,并互相检查是否全填写正确。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明确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这节课,每个小朋友都学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知识。

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了教材“游乐园”的情境导入新课,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大量相同加数求和的事例,从而感受乘法的意义。

2、在自主探索加法的简便写法时,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只要是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3、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在生活中要培养或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与乘法有关的现象。

初步认识乘法教案(篇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也就是课本47页到48页的内容。

本节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1、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等进行教学。

四、学法选用:

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观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第一环节用3分钟,直接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那么第三环节估计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将创设这样情景: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看看游乐园都有哪些项目?然后用观察 —— 提问题——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通过数一数活动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相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下面让学生用算式把几个几相加表示出来,刚开始可以说一些短的如:5个3相加、4个6和7个2相加让学生轻松完成,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乘法和我们的加法算式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告诉学生×叫乘 号,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法。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7个2相加,相同加数是2,在乘号的前面写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7,在乘号的后面写7,7个2想加得14,然后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7个2相加等于14,所以2×7=14,也可以写成乘法算7×2=14。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把3+3+3+3+3=15和6+6+6+6=24让学改写成乘法算式,最后进行反馈矫正。接下来出示旋转木马图,解决“旋转木马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观察并列算式:3+3+3+2=11,教师提问:这个算式你们为什么不写成乘法呢?那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才能)

到此第二环节结束,下面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关看谁读得最响亮,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练习,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后面三关让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理解,我将设计了第四环节的教学:及时总结,深化新知。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太确切,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步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清楚、明了。

七、“诱思探究教学论”在本节中的具体体现:

本节课,我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和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课一开始,我创设森林运动会开幕式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的图片,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得到落实,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获得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又感受到数学的妙趣、知识的价值。

初步认识乘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属于初级阶段,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因此,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师还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和动手操作的环节,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乘法的意义。

突破方法: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习活动中领悟。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式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①(出示主题图1)

一天,白兔和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请仔细看图,白兔是几只几只在一起的?鸡呢?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

③谁能用算式表示白兔一共有几只?

2+2+2=6(只)

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④谁能用算式表示鸡一共有多少只?

3+3+3+3=12(只),

这里又有几个3相加,得多少?(板书:4个3相加得12)

⑤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同组小朋友先思考,再互相讨论)

加数都相同。

(2)?试一试

一次摆2根小棒,摆5次。

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

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得多少?(思考,学生回答)

2+2+2+2+2=10

5个2相加得10。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乘法

①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主题图2)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你是怎么知道的?

4个2相加。

2+2+2+2=8

②如果再加入有4张桌子呢?8张桌子呢?

请学生先思考,小组讨论,再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

③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很麻烦。

说明: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学吗?

(2)感知乘法。

①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

写作4×2=8或2×4=8

②介绍乘号、乘数、积的名称

(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

③算式的读法

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

(3)反思乘法的意义

思考:

①4个2相加中“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表示相同的加数。

“4”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②4个2相加,是怎么样用乘法算的?

4×2和2×4

③在这里,4×2和2×4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4个2相加。

(4)试一试

出示小鸡图。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列式。

5个4相加。

加法算式:4+4+4+4+4=20(只)

乘法算式:4×5=20(只)??或5×4=20(只)

(5)回顾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知识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你能用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写,再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第2题

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按要下面求摆。

每堆摆3个,摆4堆。

学生摆完后,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每堆摆4个,摆3堆。

学生摆完后,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同桌互相读和说;每小组代表相互读和说。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收获?

初步认识乘法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P47、48例1例2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用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园里的一些娱乐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乘法作准备。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等,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重点、难点或关键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哪儿玩?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小朋友在什么地方玩得这么开心?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游乐园里的确很好玩,其实在这里还藏着很多数学秘密呢!根据咱们观察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a)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

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15。

b)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人)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

c)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7个2,。)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2)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算式的加数都一样。)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

(3)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

(4)每人几只眼睛?20人呢?怎样列式?学生说老师写?看到老师写你们有什么感受?科学家也觉得太麻烦。

为了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人们就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

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是2×7=14或7×2=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板书)

2、用乘号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3×5=15,并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6×4=24,4×6=24,指名读算式。

二、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观察,你还能找出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的加数的,能用乘法列算式的。

2、课件出示例2气球图。

(1)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5个)有几组(3个)你能连起来说成一句话吗?(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让学生多说几遍。

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示计算?

你能列加法算式吗?5+5+5=15

相同的'加数是几?(5)有几个(3)(3个5)

列出乘法算式3×5=15或5×3=15

(3)介绍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请你猜一猜“×”前后的两个数,分别叫什么?(学生试说)

教师揭示:5和3在乘法算式3×5=15或5×3=15中叫乘数,15是这两个乘数的得数,叫“积”。(板书)

三、积累应用

1、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小结:求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今天颐怯瓮媪擞卫衷埃忝强穆穑磕愣佳У搅四男┲叮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希望同学们用心去观察,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小小的数学家。

初步认识乘法教案(篇7)

学情分析:

学习本小节后,对后面学习较难的6、7、8、9的乘法口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且对于学生的运算能力、推导能力有进一步的帮助。学生能够背诵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掌握“读作”“写作”的不同要求并能够理解每个乘式的含义。本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5的乘法口诀,而在此后,又要学习更难的6、7、8、9的乘法口诀,所以这节既有承前的作用,又有了启后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二三() 五五() 四五( ) 三三( )

二二( ) 三四() 三五( )二五() 四四( )

[设计意图]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

5×3=

×5=10

×5=25

×2=10

4×=20

1×5=

×5=15

×5=20

×=25

5×=30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复习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设计意图]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列式计算

a、2乘3得几?

b、3个4是多少?

C、5个3的积是多少?

d、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e 、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练习是为巩固乘法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初步认识乘法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又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乘式的积。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场景图小棒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创设动物学校的活动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学校去参观。动物学校的大门上写着一些加法算式。出示如下算式:

2+3+6 5+5+5 3+7+8 4+4+4+4 91+6 2+2+2+2+2

2+3+6中的三个加数相同不相同?5+5+5中的三个加数相同不相同?谁能根据加数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

二、感知“几个几相加”

1.教学第一页的例题

出示第一页例题中的场景图,提问:兔子有几只?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2+2+2=6(只)3+3+3+3=12(只)

提问:第一道算式是几个2相加?第二道算式是几个3相加?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完成第一页的“试一试”

(1)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根,摆5堆。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怎样列式?这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2)继续要求学生摆小棒:每堆摆4根,摆3堆。提问:摆了几个4?怎样列式求一个摆了多少根小棒?

三、认识乘法

1.教学第二页的例题

出示第二页例题的场景图。

提问: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在那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2+2+2+2=8

讲述:求4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除了用加法来算,还可以用乘法来算。

(板书:乘法)

教师板书:4×2=8或2×4=8。

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乘号、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然后组织交流。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堆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2.完成第二页的“试一试”

要求学生看图数一数是几个4,再分别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比较列出的算式。提问:求5个4相加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如果求9个4相加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让学生通过比较和思考,感知乘法算式的简便。

四、练习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2题

提问:钢笔一共有几个2枝?鲜花一共有几个5朵?怎样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自己摆一摆,再列出算式

3.读出第4题中的乘法算式,分别说说乘数和积各是多少。然后写出乘法算式。

4.应用乘法解决问题

提出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种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先请大家想一想,在说给同学听一听。

五、课堂总结

初步认识乘法教案(篇9)

一、说教材

(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6~51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学情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3、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在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教材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获得主动发展,并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

4、目标预设

⑴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理解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⑵在与相同加数连加的比较中体会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⑶培养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

⑷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2十2十2=6,3+3+3+3=12,5+5+5+5+5+5=30(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初步认识乘法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后帮助找出写错的原因。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加,写起来又不易出错比较简便呢?

4、小组合作交流,创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创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较每种写法的优点。

初步认识乘法教案(篇11)

教学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7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飞机图、游乐园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数学小精灵邀请我们去儿童乐园玩儿。(想去吗?)

二、自主探究

1.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出示飞机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出示信息:每架飞机上坐了3个人,有5架小飞机。

出示问题: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把算式写下来。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加数相同,都是3)

师:我们一起解决了小飞机这个问题,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出示:先观察——再提问——最后列式解答。

师:儿童乐园里还有很多好玩儿的项目(出示主题图)。这么多的游乐项目,你最喜欢哪个?

师: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游乐项目来研究,活动前先一起来看一看小精灵给你们的(活动建议)。

2.强化相同加数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突出乘法的意义。

师:接下来我们要分享一下研究成果了,有研究小火车的吗?

A.小火车

观察:每节车厢里都有6个人,有4节车厢。

提问: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列式:6+6+6+6=24

B. 过山车

观察:每个位置坐2个人,有7个位置。

提问: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列式:2+2+2+2+2+2+2=14

3。感受学习乘法的简便性。

师:如果这列过山车再长点……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精灵话语: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乘法。

师:7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可以写成2×7=14

(教学乘号)(教学读法)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道加法算式和这道乘法算式有什么联系?

师: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

师:这道加法算式是表示7个2相加,这道乘法算式也是表示7个2相加,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你喜欢用哪种表示方法?为什么?

师:你能把其他几道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师:刚刚的20个2相加,你会用乘法表示吗?写一写。

C. 木马

观察:3个木马上有3人,1个木马上有2人。

提问:木马里一共有多少人?

列式:3+3+3+2=11

师:这个算式和前面的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师:那什么样的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三、巩固练习

1.第一关:说一说

( )个(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2.第二关:分一分

( )个( )

乘法算式:( )×( )

3.第三关:改一改

2+2+2+2+2=( )×( ) 5个2

5+5=( )×( ) 2个5

四、课堂总结

静下心来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2023角的初步认识课件(通用九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之前都应该准备教案和课件。这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每位老师都应该重视教案和课件的编写,以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导致的教学事故。那么,在编写教案和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呢?

首先,教案和课件的内容需要与教学目标相符。在编写教案和课件之前,老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并确保教案和课件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

其次,教案和课件的结构要清晰合理。教案应该包括导入、教学过程和总结等部分,而课件的每一页内容应该有明确的标题和流畅的逻辑顺序。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另外,教案和课件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老师应该避免使用过多复杂的词汇和句子,以及长篇大论的文字描述。相反,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解释和呈现知识点,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此外,教案和课件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老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最后,教案和课件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教学实际。老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环境来进行设计,避免过分依赖教材和外部资源。此外,教案和课件的编写应该具有灵活性,以便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之,编写教案和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编写教案和课件时,需要注意内容与目标的匹配、结构的合理性、语言的简洁明了、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考虑教学实际等方面。希望这份关于“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的范文能对您有所帮助!请不要忘记收藏本文以便日后查阅。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1】

教材分析

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对角和直角有感性认识,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会用直尺画角和直角。

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1、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 图形中辨认出角。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本节知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学情分析

1、本节知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够初步辩认出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4、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画角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或者长方形等,误将这些演示的图形当作了角。

5、通过作业批改情况来看,有些同学在画角的时候没有用直尺,使角的两边不是直线,还有的同学把角的两边没有与角的顶点连接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做活动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直接导入

在黑板上画好学生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黑板上有一些图形,这些图形都是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学习过的,老师现在想考考同学们,看现在大家还认识它们吗?

(点名叫同学回答)

师:没错,这些图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角。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角

(1)师出示剪刀、吸管,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直观建立角的初步概念。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了什么?

生:剪刀

师:剪刀这个位置形成的图形就是角。现在老师把剪刀形成的角画出来。接着看,老师手里还拿了什么?(吸管)

师:同学们,你在这根吸管中看到了角吗?(看到)

师指名回答,让学生用手具体指出来角的形状,也在黑板上画出吸管形成的角。

师:像这些形状的图形都是角,角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奥秘。

(2)师通过开展猜角游戏,总结角的特点。

师: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玩游戏之前,老师要向同学们提一个要求:待会游戏开始之后,请每一个同学都保持安静,闭上你的小嘴巴。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一位同学上台来,闭上眼睛摸出有角的物体。讲台上有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生:举出三角形,长方形

师:你是凭什么感觉摸出它有角的`呢?

生:刺手,尖尖的点;直直的边。

师:谁想上来再摸一摸?(摸不出来,拿出来看看)

生:半圆形有一边是直的,另外地方是圆滑的。

师:那你们觉得符合什么条件的图形是角?/角有什么特点?(尖尖的点;直直

师:看来有角的地方总是有尖尖的点,直直的边。我们把尖尖的点叫顶点,直直的线叫边。

在黑板上角的相应位置板书:顶点、边

师:所以角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3)通过让学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构成。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同学们,你们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吗?(想)老师为每一组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圆形的纸片,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好了吗?行动吧!

等学生做好角以后,指名叫学生上台说出角的组成部分。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台展示一下你做的角?

生讲完后,师:下面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以及前后位的同学相互讲讲你做的角,并且用手指比画出角的形状。

(4)师通过出示活动角,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开程度有关。

师:刚刚同学们自己做了一个角,现在老师手里也有一个角,它很特别,叫活动角,它能变魔术,它能变成你们手中的任何一个角。你们相信吗?不信的话,我请一个同学拿出他的角,我来变变看。

师运用活动角,变成生手中角的大小。

师:刚刚看了老师变的魔术,你们知道其中的秘诀了吗?

生回答。

师:如果我想把角变大,我就把角的两边张开,如果我想把角变小呢,我就把角的两边合拢。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画角

师边说边演示:前面我们认识了角,下面我们来学习画角。因为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所以在画的时候,先画顶点,然后再用三角板或者尺子从顶点出发,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画完后,再又从顶点出发,换不同的方向,再画一条直直的线。下面,请同学自己动手画一画角。(画得快的学生,可让其写出顶点和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2)知道了角由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3)学会了画角。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2】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直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④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或礼物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一包东西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找一找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剪一箭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剪一刀,能把它变成几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练一练进行"判断"练习和"找角"练习,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四、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3】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P27-30页内容。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这节课学习的角是平面图形上的角,是一个平面图形。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入手,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画角、比较、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物体上的角,如桌面上有角,教室的黑板和铁柜有角,但大多数孩子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只是初步的立体的感知,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而这节课认识的角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数学意义上的角,一个平面图形。所以在这个过程就有必须从直观的表象到抽象的概括来认识角。因此,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求知的、探究的状态。

设计理念:

20xx年数学课标的目标要求: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抽象建立角的几何图形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所以整堂课设计以学生为主,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的学习活动串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并渗透分类和比较的数学方法让学生掌握认识新事物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角的表象及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三角板、圆形纸、活动角、剪刀。学生每人自制一个活动角;每人一张圆形纸和印有大小不一的2个角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情境引入。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老师刚学了一个魔术,给大家变一变。出示活动角,两条边重叠,这是什么?一张纸条。变——将边拉开形成角,变成了什么?——角。(学生都喜欢看魔术,这样引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注意力都集中到这儿来了同时对活动角充满好奇。)师: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谁能说一说你在哪些物体上见过角?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2、分析情境信息,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哪里?仔细观察这幅图,谁能说一说在哪上面有角?

师:原来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角。关于角你想知道什么?生:什么是角?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关于角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一)认识角

1、独立思考,探索尝试

找角。角在哪里?什么是角?角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借助周围物体和三角板找一找。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让学生感到角就在身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索,满足他们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探究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

教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三角板上有角,谁来指一指?

生指点

师犹豫,在黑板上画点,说:难道角是一个点吗?其实,这个点只是角的一个部分,谁能完整的指出一个角呢?

(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状。重视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学习)教师拿起三角尺,示范正确的角,也就是这样的。同桌互相指一个完整的角。

设计意图:部分学生容易把尖尖的顶点认为是角,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帮学生找到正确的角。

2、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互相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小组交流,争论,操作,使学生对角有一个直观感知。

3、汇报展示,质疑评价

指生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评价,互动。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以及质疑、创新、参与的科学精神。

4、教师小结,提炼升华。

同学们在物体上找到了这么多角,那角描下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等)中抽出来的过程。】这就是一个角。

教师:这是描下来的角,也就是数学上的角,你能说一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教师总结: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条直直的线,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课件表明: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课件标明:边】

老师借助实物描画一个角,指学生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给学生正确的示范描画角,为下面铺垫。

设计意图: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由具体到抽象,是认识上的飞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让学生说一说,培养学生思考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讲练结合:

1、出示自主练习1题,完成练习。这是基础巩固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及时巩固夯实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真正建立起角的表象。

5、画角

我们认识了角,用尺子怎样画角呢?指生说一说,教师总结板书,示范画角。

先画一个顶点,再以这个顶点为起点,画两条直直的线。标上角符号,再写上顶点和边。这样就画好了一个角。

同学们学会了吧?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自己用三角板画一个角,并标明顶点和边。比一比谁画得最好。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钝角。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点评】

设计意图:规范角的画法,培养学生认真规范的好习惯,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讲练结合2、判断。这些图形里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及时巩固,学生在判断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为引出认识直角过渡。

(二)认识直角

教师:剩下的这些都是角。

现在大家观察这几个角,哪些形状一样呢?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从而引出直角。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这些角直直的,就像有的同学坐得那么端正一样。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还在哪里见过直角?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在三角板上找一找,指一指。

我们的三角板中就有直角,这个长的三角板有一个直角,短的也有一个直角。

师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示范直角。

教师:画完后怎样知道画的是不是直角呢?学生说一说,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使用三角板中的这个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用直角判断黑板上锐角和钝角。

设计意图: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为后面的角的大小比较埋下伏笔。通过观察、回忆、想象,加深对直角的感知)

(三)角的大小比较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角,还认识了直角,现在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活动角,迅速摆出一个角,并给同桌说说各部分的名称,看哪一对同桌说的又快又好。展示学生作品,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各找3个锐角,3个直角,3个钝角到讲台前展示。你能分分类吗?分为三类。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为什么?再找两个角度相差不大的角,怎样比较?为下面角的大小比较埋下伏笔。

教师课件出示锐角、直角、钝角三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引导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怎么知道的?生:用眼睛直接观察。张开口大,角就大。

课件出示:两个大小差别不大的角,这两个角谁大?怎样知道?

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一起验证。

汇报交流:1、用眼睛直接观察。

2、借助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

3、利用活动角比较。

不管哪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及时鼓励,肯定。优化总结正确的方法:有时两个角大小相差很小时,可以把两个角放在一起比较,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使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落在什么位置。课件直观演示比较过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的活动过程,获得的基本数学学习方法,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基本的活动技能。教师及时鼓励,激发他们的兴趣,树立信心!

(四)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想一想,你怎样使角变大、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同桌合作,探索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把角的两条边分别拉开、合拢,看看这个角有什么变化。

(2)尝试延长角的两条边,看看这个角变化了没有。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生1:把角的两条边延长,只是角的边变长了,角的大小没变。

生2:把角的两条边拉开,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

教师演示: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固定角,使两个角重合,表示两个角一样大。教师用剪刀将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剪短,角有什么变化?再将两个角放在一起比较,发现什么?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的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师:你们说得真好!角像嘴巴一样,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1、自主练习4题,对直角认识的巩固。一个图包含多个直角,教师可让多个学生补充完整,并通过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有序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动手操作题,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一个直角呢?教师在总结,然后让学生画。

3、自主练习6题巩固提高题,可以和8结合起来思考处理。

4、完成自主练习7题。这是一道综合应用题。练习巩固。

5、自主练习3题,用圆纸片折一个角。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意识,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为信息窗二做角做铺垫。让学生指一指,抓住错例及时纠正不是角的部分。

6、剪一剪,一个长方形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推展思维题。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哪个同学表现好?教师及时鼓励,树立学习的信心。

欣赏生活中的角,只要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六、课外作业:

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并画下来。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1、课程设计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2、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素材的选择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和探索。组织教学中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既重视抽象也重视直观。既重视间接经验的讲解也重视自主探索的直接经验的积累。

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体会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技能。

4、合理运用多媒体,与课程内容整合,为课堂教学服务。

5、评价采用多元方式,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4】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自主探究精神,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据此,人们将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在目前探究幼儿自主探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幼儿来说,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交互环境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自我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学习方法。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兴趣和能力呢?

区域活动为幼儿随时提供了各种学习机会,幼儿可以随时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去活动区放开手脚大胆活动,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活动的内容,减少了幼儿许多不必要的无谓等待时间,也让幼儿获得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探索空间。

同时本园正在开展“快乐教育”课题研究,许多研究证明探究的动力源于快乐的情感体验,因此笔者认为结合“快乐教育”,并运用建构论的学习原理,选择幼儿喜爱的、相对自由自主、操作性强、与幼儿互动更为明显的个性空间——区域活动作为载体,以这两点作为我们研究的生长点是行之有效的。

同时,笔者从对我班幼儿的前期观察中发现:本班幼儿对区域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十分感兴趣,但由于刚上小班、在活动中表现出兴趣持久性差、动手操作无序性、缺乏独立性,由此确证本班幼儿的自主探索正处于低级状态,因此,笔者将如何进一步优化区域活动,通过创设更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的区域环境并给予幼儿需要的帮助,以促进幼儿自主探索的快乐发展,订为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

二、关键词:

自主探究区域活动快乐教育促进发展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论的学习理论:根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建构论的学习原理,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选择、探索、实验、主动活动,通过他人与环境互动,将经验资料统合成一个有组织建构,这就是知识。说得明确些,就是知识的获得,并不取决于家长的主观愿望,甚至也不取决于教师说什么、怎么说,不能靠成人单向的灌输,而必须经由幼儿自身的实际操作和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得到。

2、“快乐教育”:在美国被称为“havefun”,最早由英国著名教育家家斯宾塞在1854年提出,他认为求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四、研究的实施:

(一)研究对象:2002年9月入园小二班幼儿。

(二)研究时间:一年(2002年9月——2003年5月)

(三)研究方法:以如常观察为主,并定期分析调整。

(四)研究步骤:

1、选择适合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内容;

2、制定活动大致计划;

3、结合季节、主题教育和幼儿的兴趣点,创设有利于幼儿愉快自主探究的区域环境,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4、观察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活动价值得到体现;

5、共同探究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幼儿的探究水平。

五、研究过程:

具体实施阶段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阶段:2002年10月——11月底,以建构区为重点,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1、实施目标:进一步熟悉各类结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对结构游戏的探究兴趣。

2、实施措施:

①在建构区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架构游戏材料及老师的示范作品,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②提供各类积木的参考造型、各种外观美观结构简单的建筑物照片等,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为创作创新积累素材。

③逐步添加适当的工具和辅助材料供幼儿自由探究、发挥。

第二阶段:(2002年12月——2003年2月底)以角色区为重点,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A)实施目标:进一步熟悉区域中的相应角色,增强角色意识,激发幼儿对模仿各类角色的兴趣,进而激发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进一步探究兴趣。

B)实施措施:

①结合季节、重大节日和主题教育,了解幼儿的兴趣点。

②让幼儿共同收集资料和活动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幼儿对这些角色的感性认识。

③提供活动时间,尊重幼儿的意愿,通过适当介入,帮助幼儿从对角色的模仿基础上激发其对角色游戏内容的探索兴趣。

第三阶段:(2003年2月——3月底)以美工区为重点,在绘画游戏、玩色、手工制作等游戏中培养幼儿探究兴趣与能力。

1、实施目标: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绘画、玩色、折纸、变废为报道兴趣,在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激发幼儿对色彩变化、不同折纸方法和利用废旧品、半成品制作各类玩具、物品的探究兴趣。

2、实施措施:

①从教学活动延伸出可供幼儿继续探究的内容,社于美工区内,让幼儿继续探究。如在纸团印花活动后,笔者将活动的材料移入美工区中,请幼儿继续探索:试一试,在蘸色的纸团印上,除了用油画棒添上茎叶使它变成花儿,还能变出什么,等等。

②提供大量的废旧材料和半成品,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③鼓励幼儿寓美术创作于游戏之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探索兴趣。

④创设小小展台,体验成功快乐。

第四阶段:(2003年4月——5月底)以自然科学区为重点,激发幼儿对身边事务的探究兴趣。

1、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各种对比实验的观察兴趣和对身边事务的探究兴趣。

2、实施措施:

①从春季主题活动中延伸出可供幼儿继续探索的内容,设于自然科学内,让幼儿继续探索。

②为幼儿提供蝌蚪和蟾蜍幼虫成长对比实验、种子在不同环境中发芽的对比实验、春蚕成长实验等供幼儿观察、探究。

六、具体实施过程:

(一)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

以区域为载体,并以此来促进幼儿愉快探究,首先要考虑到区域环境、条件的创设问题。只有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活动的游戏环境,才能使区域活动中的幼儿探究行为深入、高质量的进行,使每个幼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1、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以一颗“爱心”,理解、尊重孩子的要求和欲望,与孩子建立起亲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他们感到老师是他们的亲密伙伴,与老师在一起他们就会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力。同时,鼓励幼儿以其自己喜欢的方式挑选决定游戏的内容和方式,自主选择、自己动手、自主游戏、自主体验、活动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幼儿自己的手中。正是这种轻松的心理环境才会激发幼儿的愉快探究行为。

2、安静合理的区域安排。(略)

3、提供丰富充足的活动材料。

各类玩具、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不仅能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而且物化了教师蕴含在活动中的目标与内容,有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主动获取有关经验,是幼儿借以探究的基点。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笔者认为除了在量上要准备充裕,在品种上要保证丰富外,更重要的是对收集的材料还要求一个“趣”字。因此我在收集活动材料时,十分注意以下几点:

(1)材料的多功能性,使幼儿能用多种方式使用它们。如:各类珠子、绳子等都具有多种功能,既可以用来按大小、长短、颜色、质地进行分类比较,也可以用来装饰、用以计数、还可以作为美工区的着色拓印、毛线拖拉活动的工具,可谓一物多用,时玩时新,百玩不厌。

(2)材料原始性。记得赵寄石教授说过:真正有利于幼儿活动的材料不一定是昂贵的材料,相反,却是哪些简单的、到处都能找到的材料,象废盒子、包装纸、各类饮料瓶之类的东西。我也认为这是由于有些材料不会限制幼儿的思维活动,对幼儿有很大的启发性,能满足活动随意性大的要求,它们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商品化玩具所享受不到的乐趣。因此在我班的区域活动中,尤其是美工区的“做做玩玩”角,我为孩子准备了大量的废旧品供幼儿发挥想象、制作、探究。

(3)材料与当前幼儿兴趣、活动内容的结合性:即深入到幼儿中,找到幼儿的兴趣、需求,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探索活动材料或者内容结合当前的教学活动在区域中投放可操作的延伸活动的材料,以满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操作的需要。使幼儿的新旧知识得以相互迁移,也使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特点自由地选择到自己喜欢的活动空间和内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喜欢的区域中边玩边学、边探究边提高。同时,请幼儿参与活动材料的收集、区域的布置,使其感兴趣的事物能纳入区域之中,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将各种材料以分批投放、一次性投放和自主获取形式发现,从而愉快地进入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对其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探究,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与管理

1、表格式管理:与以往传统教育不同的是,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在幼儿活动时主要是作为一名活动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幼儿的探索活动情况——幼儿喜欢的探索活动主题、材料、幼儿在活动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探索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设计一些表格作为观察记录,以便记录幼儿近期感兴趣的是什么、认知经验还有什么问题等,以便总结分析和调整。(同我园幼儿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相同,略。

2、帮助指导:

①自然状况下的随即帮助指导

a、教师作为探索活动伙伴的隐性指导。在幼儿已全身心投入到区域活动时,笔者向来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而是作为幼儿伙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这是对幼儿探索活动的一种肯定、一种积极的态度,这样更能吸引幼儿、使幼儿玩得更有兴致,也能让教师的建议、指导更自然的为幼儿所接受。

b、教师直接点拨的显性指导。这是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如幼儿因为自身的经验在探索活动中遇到时),在探索活动之中插入有目的的指导。但是,前提是不影响幼儿的探索活动。

②特殊情况下的特定指导

a、在探索活动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或幼儿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

b、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有所求助,或在探索活动中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教师要予以帮助。

3、共同探讨、体验成功

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或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如运用如下导语在:“你认为哪种方法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等。活动结束时,笔者还经常引导幼儿进行评价,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在探究中发生的“开心事”,发现的“新秘密”,并对幼儿探索活动中有新创意、新玩法加以积极地肯定。同时,帮助幼儿提升快乐的探究体验,从而为继续进行下一轮探究做好良好的情感准备。

(三)自主探索活动的观察

观察幼儿活动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了解其个别差异,使教育目标的确定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化、对象化。同时,教师通过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可作为自我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为制定和调整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施加影响和指导提供客观依据,窝观察策略是:

(1)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教师在观察幼儿探索活动时,要保证不妨碍活动,使探索活动能按幼儿预先的设计、预定的目标进行。教师观察时选择的位置不能离幼儿太远,也不能太近。

(2)分析性观察,这是一种对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作较详尽的观察记录的观察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我们掌握幼儿行为心理特点和其在活动的探究能力,如是否有探究行为、如何运用材料、活动是否有持续性创造性表现等。这种观察方式用于学期初、末和每月初、末进行。在每次活动时间,笔者一般观察5——6名幼儿,并集中观察若干次。这样既可以掌握全班幼儿整体性水平、又能了解每个幼儿的具体特点。

七、结果与讨论

1、本研究通过区域活动这一途径来促进幼儿愉快自主探究是可行的,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较好地运用了区域活动本身的自由自主和个性化的特色,通过环境与孩子的互动,为幼儿的发展、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可以继续坚持实践研究。

2、在幼儿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相信一个孩子的能力,并应以双重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不断地调整变换与幼儿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影响其探究行为。另外笔者还认为:除必要的指导外不能干预太多,教师应该是整个幼儿区域探究活动的观察者、精神支持者和促进者。

3、愉快的探究体验是引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和继续进行探究的原动力,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这种快乐体验。

4、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愉快的自主探究是对新型个性教育的一次尝试。让幼儿在“来看看”、“来做做”、“来学学”的激情中,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活动,一名怕羞的孩子可选择安静的区域,一名性格开朗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个热闹的、需要多人合作的区域。它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心情愉快地边做边学、边试边探究,而教师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每个孩子、对活动中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幼儿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更多关注,满足情感上的更多需求,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更多快乐,从而成为新的探究原动力,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5】

教材分析

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对角和直角有感性认识,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会用直尺画角和直角。

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1、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 图形中辨认出角。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本节知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学情分析

1、本节知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够初步辩认出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4、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画角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或者长方形等,误将这些演示的图形当作了角。

5、通过作业批改情况来看,有些同学在画角的时候没有用直尺,使角的两边不是直线,还有的同学把角的两边没有与角的顶点连接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做活动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直接导入

在黑板上画好学生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黑板上有一些图形,这些图形都是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学习过的,老师现在想考考同学们,看现在大家还认识它们吗?

(点名叫同学回答)

师:没错,这些图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角。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角

(1)师出示剪刀、吸管,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直观建立角的初步概念。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了什么?

生:剪刀

师:剪刀这个位置形成的图形就是角。现在老师把剪刀形成的角画出来。接着看,老师手里还拿了什么?(吸管)

师:同学们,你在这根吸管中看到了角吗?(看到)

师指名回答,让学生用手具体指出来角的形状,也在黑板上画出吸管形成的角。

师:像这些形状的图形都是角,角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奥秘。

(2)师通过开展猜角游戏,总结角的特点。

师: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玩游戏之前,老师要向同学们提一个要求:待会游戏开始之后,请每一个同学都保持安静,闭上你的小嘴巴。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一位同学上台来,闭上眼睛摸出有角的物体。讲台上有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生:举出三角形,长方形

师:你是凭什么感觉摸出它有角的呢?

生:刺手,尖尖的点;直直的边。

师:谁想上来再摸一摸?(摸不出来,拿出来看看)

生:半圆形有一边是直的,另外地方是圆滑的。

师:那你们觉得符合什么条件的图形是角?/角有什么特点?(尖尖的点;直直

师:看来有角的地方总是有尖尖的点,直直的边。我们把尖尖的点叫顶点,直直的线叫边。

在黑板上角的相应位置板书:顶点、边

师:所以角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3)通过让学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构成。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同学们,你们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吗?(想)老师为每一组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圆形的纸片,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好了吗?行动吧!

等学生做好角以后,指名叫学生上台说出角的组成部分。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台展示一下你做的角?

生讲完后,师:下面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以及前后位的同学相互讲讲你做的角,并且用手指比画出角的形状。

(4)师通过出示活动角,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开程度有关。

师:刚刚同学们自己做了一个角,现在老师手里也有一个角,它很特别,叫活动角,它能变魔术,它能变成你们手中的任何一个角。你们相信吗?不信的话,我请一个同学拿出他的角,我来变变看。

师运用活动角,变成生手中角的大小。

师:刚刚看了老师变的魔术,你们知道其中的秘诀了吗?

生回答。

师:如果我想把角变大,我就把角的两边张开,如果我想把角变小呢,我就把角的两边合拢。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画角

师边说边演示:前面我们认识了角,下面我们来学习画角。因为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所以在画的时候,先画顶点,然后再用三角板或者尺子从顶点出发,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画完后,再又从顶点出发,换不同的方向,再画一条直直的线。下面,请同学自己动手画一画角。(画得快的学生,可让其写出顶点和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2)知道了角由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3)学会了画角。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6】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的第一课时。本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2、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依据课程标准及三维目标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②过程与方法

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指一指”、“做一做”等活动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在认识角的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b、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景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c、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在头脑中抽象出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读、记的方法,感受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5、教学准备

教具:视频和课件、3个实物闹钟

学具:剪刀 三角尺 小棒 硬纸条 纸扇 课前作业题 方格纸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创设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自主探究法

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四、关于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基于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人为本、渗透德育,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①、观看视频

老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好吗?

(播放第49届世界乒乓球男女混合双打颁奖仪式视频)

老师:好,同学们视频看完了,谁来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老师:谁来说说看到这个激动人心的场景你有什么感想?

(在这里渗透德育:热爱祖国,好好学习,为国争光。)

②、引入课题

老师:大家刚才看到的我国的五星红旗上有什么图案?

老师:对,是五角星。那现在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五星红旗上的五角星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五星红旗图)

老师:对了,大家观察的真仔细:有五颗五角星,每一颗五角星上都有五个角。你认识角吗?你了解它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角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激发爱国热情,并由五角星图案引入课题。)

2、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①、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初步感知角

老师:其实角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角,只要你善于认真观察。

课前作业1:

你认识角吗?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汇报:学生拿实物边指边说:比如剪刀、三角尺、钟表上、长方形、正方形、书本的封面上、红领巾上等。

同学们找到这么多物体的面上都有角,你们真棒!

②、认识抽象角

老师也找了一些物体,观察: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仔细看(动画演示拓角的过程:认识抽象角)

指着画出的角介绍: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③、探究角各部分的名称

讨论: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角的图形有相同的地方吗?

汇报交流:都有2条直直的线,而且2条线有一头是接在一起的。

课前作业2:

角由几部分组成?你能分别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汇报。

学生甲:(上黑板指着说)这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两条边接在一起的点就是角是顶点。

老师:好,真棒!她用了2个词:顶点和边,你们同意吗?

④、感知角的特征

摸一摸三角尺上角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小结:

a、顶点是尖尖的,边是直直的。

b、每个角都有1个顶点,2条边。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边画边板书。

⑤、从生活中再次找角

课件演示:生活中到处都有角,大家看这幅画中哪里有角?

(边看边找角)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①、认识角是有大小的

老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角,这些角都一样大吗?

课前作业3:

你认为角都一样大吗?有无大小之分?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验证一下你的说法吧!

小组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甲:用小棒搭2个角验证角有大小之分。

学生乙:用2根硬纸条做1个角,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学生丙:将2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叠,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就知道哪个角大。

②、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老师:通过大家刚才的展示,发现角是有大小的,那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同桌讨论交流)

老师:大家可以打开纸扇再合拢,看角有什么变化?(打开纸扇角变大,合拢纸扇角就变小。)

再看课件演示:角的变化,谁来总结?

学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

老师: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关吗?

火眼金睛:想一想,哪个角大?(课件出示两条边长短不一样但大小一样的2个角)(学生先用小棒验证后电脑再演示两个角重合的过程)

学生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比较角的大小

出示3个钟表实物:

(在这里渗透德育:珍惜时间,守时诚信)

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

下面钟面上的3个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设计理念:在感悟角的大小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活动角和纸扇,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再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最后得出结论。)

4、画角

①、学习画角的方法

老师:你会画角吗?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所喜欢的角(老师巡视观察)。

老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②、画出大小不同的角

老师:刚才大家在方格纸上画了一个角,你看它多孤单呀!你能在它的左边画一个大姐姐在它的右边再画一个小妹妹跟它一起玩吗?比一比谁画的最漂亮!(渗透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有效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操作学习的经验,不断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每一位同学都开动了脑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和同学之间的密切配合,从生活中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谁想说说你的收获!或你还有哪些疑惑?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6、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 边 )

( 顶点 )

( 边 )

一个角有(1)个顶点 ,(2)条边。

7、课堂练习

(设计理念: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练习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8、教学反思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角的存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角,从而体会角的大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进行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在角比较的环节中,通过多种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空间观念,这样,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思。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想,这节课的设计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以新教材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活动学习和合作探索为主要方式,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吸管,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主题图)仔细观察,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角吗?(生答)可真多呀,可见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探究新知

(一)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在我们的教室中找一找,看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同桌互说)

(2)谁来指一指三角尺的角在哪?(教师指导指角的方法)

(3)拿出你的三角尺,像老师这样指一指、顶一顶、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直直的、尖尖的)

(4)看来,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谁来指一指图上的角。(边指边红)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给他们这些角脱下漂亮的外衣,就变成了这样。(出示课件)

(2)仔细观察,能说说这些角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吗?(组内交流)生汇报教师板书(顶点、边)

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三)判断

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都是角家族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出示课件)

(四)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做角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做出一个角吗?可以利用自己的学具做,允许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桌合作。(学生活动)A、汇报

师:哪个小组还折出了角?把你们折出的角贴在黑板上让大家看看。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折得怎么样?(互评)师:同学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出了这么多的角,还发现折出的角有大有小,真了不起。

(展示活动角)老师做的这个角有什么特点?

师:看来角有大有小,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B、师:老师也做了两个角。(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同的角)你们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

师:猜一猜哪个角大?谁有好办法上来讲一讲?小结: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

2、学会用尺子画角

师:刚才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角,你们能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吗?自己试一试。

师: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再画一次,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出示课件)

三、巩固练习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出示课件)

2、拓展提高

一张正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猜一猜还剩几个角?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位新朋友?假如你是角,你应该怎样介绍自己呢?其实,只要我们平时留意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要角,处处都有数学。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8】

人教版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学生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的编排,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学生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己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3.尝试练习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学生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办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判断,自己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办法,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学生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成功。在小小的成就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2、学生自学画角:学生看书后,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习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学生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己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记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9】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图形,你们还记得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正方体、长方体)出示实体。

这些图形中都包含着最基本的图形——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二、新课

1、认识角

课件出示主题图,找角。

(1)一个角由哪几部分组成组成。(小组讨论)

角是由一个()和两条()组成的。

(2)怎样判断图形是不是角呢?角的特点。

角的顶点尖尖的,角的两边直直的,不尖不直不是角。

(3)课堂小练

①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②是角的在()里画“√”,不是角的画“×”。(课件出示)

③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几个角?(课件出示)

2、角的大小和边的关系

(1)做一个活动角,展示学习(小组活动探讨)角的大小和边的关系

①角的大小与两边展开的大小有关系。

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角就越(),

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角就越()。

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用纸折角;小故事:红角和蓝角,区别边的长短不同,角的大小相等)可以采用叠合法比较大小。

(3)课堂小练

比一比,哪个角大?在大的下面的方框里画“√”。(课件出示)

2、画角

你知道用什么工具可以画角吗?

学习画角(小组讨论,学生试画,教师演示,画出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角。)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先画顶点再画边。

巧学妙记:

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再画边。

课堂小练

(1)按照例2的方法,自己画出一个角。

(2)按要求画两个开口朝不同方向的角。

(1)开口向左。

(2)开口向右。

三、总结提升

1、认识角

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3、画角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先画顶点再画边。

4、拍拍手唱儿歌,角中秘密记心中

我是一个小小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再画边

想知我的大与小

只看张口不看边

初步认识教学教案(精选11篇)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 教案课件要敲定教学内容,也要注重梳理难点。趣祝福编辑认为“初步认识教学教案”这篇文章很有价值现向您推荐一下,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河北版二年级数学上册p

56、57页例

1、例2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的编排结合生活情景,教材的主题图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学情分析: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对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理解不透彻,不知道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由于儿童的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直观感知、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并及时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小组合作、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根据角的特点辨认角。

教学难点:决定角大小的因素。

教具准备:4根小棒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师自制的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你们能用4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师:摆好了吗?

生:好了。

师:摆成了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现在拿走1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

2 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题—读题—激励)

(设计意图:由已知的事物产生新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校园情境图。

师:请仔细看图,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师:校园里真热闹,你们能找出我们刚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生: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踢球、老师带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用剪刀修剪花木......过渡: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在图中发现了这么多的角,角就是这样的,大家看清楚了吗?

2、(出示课件)生活中的角。

A、生观察发现角。

B、师介绍角。

过渡: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生活中认识了一些角,你们能从身边找到那些角?

3、折角。(学生用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纸试着折一个角,折好了把角举起了,让大家欣赏。并指明说你是怎样折的?谁折的和他不一样?)

4、摸角。(把折好的角,用手摸一摸,感受感受。并指明说,你摸的是角的什么地方?有何感受?)

5、玩角。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角,玩一玩,发现了什么? 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的张口越小,角越小。

6、猜角。猜一猜哪个角大?猜一猜——演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7、创造角。(4人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学具创造一个角)

8、画角。(课件演示——师板演示范——生试画——评价——读画角儿歌,加深画法)

师:大家画的都非常好,看来大家不但聪明,动手能力也很强,可谓是心灵手巧,可老师还是想考考大家的动手能力,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认真听老师说要求。

你们的学具袋中有这样的长条和图钉,你能用两个长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每两名同学进行合作做角。做角时一定要注意尖尖的图钉不要扎到手。做好后两名同学互相说一说哪里是角的顶点,哪里是边,一会儿找同学在全班进行汇报,开始吧!

生:小组讨论后到前面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外化他们刚刚建立的对角的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数学层面的认识,以多样表现单一,巩固了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

①判断;

②下图中有几个角。

2、书上p58页练一练

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还真学到了不少知识,谁愿意来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

学生设计一幅简单的美丽图案,用上角的知识,或者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指给家人看看。任选一题。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会画角,知道角有大小。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本课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目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符号产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引出乘法运算,在理解与运用符号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符号的简洁性、抽象性与统一性,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P1-3。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以具体情境为背景,生成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从而引出乘法运算;其次是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预设的学习路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沿着“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及区别,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观察、分类、尝试、抽象等数学活动,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中发现问题

1.生成算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列算式。

2.观察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分类中提出问题

1.算式分类:让学生将算式按照加数是否相同进行分类。

2.提出问题,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以明快而简洁的节奏点明学习任务,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通过分类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三、尝试中分析问题

1.尝试创造。

出示情境:怎样准确而快速地表示出“20个3相加”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尝试用符号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2.有序展示。

预设方法一:3+3+3+......3

预设方法二:20个3相加

预设方法三:20×3

四、抽象中解决问题

1.方法比较:引导学生对生成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

2.符号统一:通过观察与比较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统一的必要性。

3.强化抽象:让写出“20×3”的学生阐述“是怎么想的”。

4.揭示课题:在解决加数相同的加法计算时,咱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板书课题)

5.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本课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再创造,努力让学生经历“×”这一符号产生的过程,体验符号的意义与价值,感悟符号表达的简洁性与统一性,进而发展符号意识。】

五、沟通中整体建构

1.看图写出算式。

2.看图提出问题。

3.看式想象图形。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数学模型”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

六、总结中拓展延伸

1.总结:今天这节课咱们只是初步地认识了“乘法”这个新朋友,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和它成为亲密的好朋友。

2.延伸。

板书设计:

乘 法

6+6=12 2×6=12 2个6相加8+8+8+8=32 4×8=32 4个8相加 ??×3=60 20个3相加 20

【设计思路】

一、关注设计的理念,引领教学的思路。

在课标20xx年版倡导“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本课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首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乘法的需求。而后“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认识乘法的产生的必要性,进而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释与应用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二、关注学生的学情,把准教学的起点。

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状况,才能沟通教与学的联系,明白教师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

1.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三种版本教材分别创设了不同主题情境图

我们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学情境图虽不同,但设计意图一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学习新知的动力。这就说明本课学习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这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设计贴近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低年级的学生架设生活与乘法学习的桥梁,进而认识乘法。

2.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师认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正如课标中指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是“拍板者”。应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在逐步地分析、调整中帮助其完成正确的认识。

三、 关注经验的积累,沟通数学的“形与式”。

提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最大的创新之一。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数学内涵和数学目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本课的教学中,师生一起经历了“看图列算式”“创造算式”“看算式写算式”“看

算式想像生活情境”等数学味十足的活动,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数学模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更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同时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断积累着各样的“经验”,有活动当时的经验,还有延时反思的经验,有学生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也有受别 人启发得出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断地转化和建构为属于学生本人的东西,从中获得并积累可贵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关注思想的感悟,传递教学的力量。

《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认为数学课程固然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数学知识,但是绝不仅仅以教会数学知识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据此,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其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数学模型,初步感悟数学建模的思想;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引导学生将加数相同的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思想。而贯穿本课始终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形与式的对应、比较与分类,“以形助数”!让学生对乘法学习达到理解的目标层次。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语)。也许每一位数学教师对“一堂数学课对于学生的数学发展有多大的力量起多大的作用”都不应当忽视,因为,不就是这一堂又一堂的数学课汇成学生整体的数学教育的吗?

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在认一认、说一说、指一指、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等活动,初步认识角,会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比较,明白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3、在折一折、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会做角;通过画一画,掌握角的画法,能够正确地画角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5、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准确地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上的画面:校园的一角。谁来说说校园里有什么?

操场上的活动可真丰富,这里边还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图形——角。老师手上拿着的三角板(抽象出三角板上的三个角),形状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评析]

情境导入抓住了二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引导探究 学习新知

1.联系实际,找角。

师:在这幅校园图里有好多这样的角,你能找一找吗?让我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请学生自己指出来: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剪刀上张开形成的角、红旗上的角等等)

[评析]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图片中找出角,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给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现实个发现角、认识角。

2.初步感知,正确指角。

(1)出示剪刀、吸管和水管的图片。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指?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

(2)从实物中剥离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把水管上的角画下来,会是怎么样的呢?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也可以用手比划比划,看看角什么样子的。然后老师在黑板上把这些角画出来。

并让同学说说它们的形状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讨论并汇报)。整理并板书: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并感受。

(4)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题略)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探究去接触知识,理解掌握知识。

3.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请同学们拿出这张纸,用折一折的办法,折出一个角来。

学生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并四个学生上讲台展示,并说出所折的角的两条边和顶点在哪里。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努力形成了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定义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与角两条边张开有程度有关,把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把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师生一起,边操作边说)

5.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老师拿出两个相差比较大纸折的角,怎么样比较?(学生回答)

(2)重叠法。老师拿出差不多大的角,这两个角谁大谁小?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6、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在小组内讨论画角的方法。

2、展示画角:先画一点,然后从这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画出了一个角。

[评析]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三、巩固拓展

1.数一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里各有几个角。

四、欣赏生活中的角

[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感觉到了数学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的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在:

1.教师在课堂上敢于放手。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了时间与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找角、指角、做角、定义角的大小以及比较角的大小,都是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

2.注意了知识的拓展。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增设了一个拓展训练,别具匠心,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例1、例2。

二、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提供了儿童熟知的三角板、剪刀、吸管等实物图,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感性认识,能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找角;再通过折角、做角、画角等探索性操作活动,使角的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来,让学生了解角大小变化的规律和各个部分的名称。

三、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角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零散的关于平面图形“角”的知识和经验,如桌子上有角,三角板上有角,也有的学生会联想到元角分里的“角”、“牛角”的角。学生有初步的角的印象,但对于抽象出角的概念、特征,角的大小变化规律仍有一定的困难。“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们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比一比、剪一剪、摆一摆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四、教学目标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画角、做角,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六、教具和学具

教具:电脑课件,剪刀、三角板、吸管等含角的实物,纸条、图钉、圆形的纸等。

学具:剪刀、小棒、纸条、图钉、圆形的纸等。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有谁知道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呢?粗心的“小马虎”在画三角形时忘画了一条边,(课件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这还是三角形吗?这是什么图形呢?

(点评:从学生已有认识起点出发,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会变成什么图形,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揭示课题

3、学生提问,确定学习目标:

师:你心目中的角是怎样的?

师:关于角,你想知道什么?

(点评: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建议教师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从学生提出的众多疑问中选择有效问题。若是和本节课无关或者是以后学习的内容,教师可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再告知在今后学习中会慢慢解决。)

(二)引导探究

1.认一认:出示课件(房屋平面图中的角;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构成的角;西瓜切面上的角……),这些物体上哪里有角?

2.找一找:寻找教室里的角。

(点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角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3.摸一摸

找一找三角板上的角,共有几个?找到三角板上其中的一个角,握住这个角,向手掌心刺一刺,你有什么感觉?再用手模摸这个角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这些感觉说明什么?

小结: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4.指一指:指出下面每个角的顶点和边。

(点评:通过认一认、找一找、摸一摸、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归纳,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三)操作感悟

1.折一折:小组合作,从“两根纸条、一枚图钉、一段毛线、一张圆圆的纸”等这些材料中自由的选择材料创造一个角,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里,哪组想的方法最多。

(点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角的特征。组织学生从多种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重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

2.比一比

(1)讨论:利用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出一个活动角。怎样让角变大变小?通过实验,发现什么?

(2)两道眼力题:

(1)(2)

观察思考:这两组角的边怎么样?大小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

验证:你是怎样比较的?用你的方法验证一下。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两个角顶点对顶点,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谁张开的角度大,那个角就更大。

(3)同桌比较刚才自己做的活动角谁大谁小。

(四)动手经历

1.你能将小棒做成角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吗?试试看。

2.讨论:画角的方法。

3.小结:先画一点,然后从这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并标明角的有关名称。

(五)反馈练习

1.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1)(2)(3)(4)(5)

2.数一数。请你数一数,下面的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读、写乘法算式,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通过摆小棒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生动有趣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算式:4+6+9和2+2+2

(1)要求学生找出这两个算式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2+2+2这道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那么2就是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板书)。

(2)数数看是几个2相加?(3个)

2.出示算式:5+5+5+5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吗?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几个5相加?

二、探究新知

1、摆图形游戏

学生分小组用小棒摆出图形。(小伞、小房子、五角星、三角形、等等。)教师拍照,捕捉信息。

2、交流。

说一说,摆出了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

①4个☆用了40根小棒。10+10+10+10=40

②5个△用了15根小棒。3+3+3+3+3=15

③3个□用了12根小棒。4+4+4=12

教师小结:这些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板书)

3、设疑:摆5个△是5个3相加,那么7个3相加,怎样列式?10个3呢?50个3、100个3、1000个3相加呢?

揭示:用加法列式,算式很长.

4、引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能使这些很长的算式缩短.这个方法叫乘法(板书)。

教师出示教具加号“+”,然后向右旋转成乘号“×”,贴在黑板上。

5、介绍乘号“×”及其写法。教师指×,这个符号谁知道叫什么?(板书:乘号)教写法:先写左斜,再写右斜。生书空。

乘号象什么?学生怎样回答都有对,让学生了解数学家在发明乘号时是把“+”歪一下。因为乘法和加法有关系。

6、以4+4+4为例

指着板书:4+4+4,问:几个几相加?(板书:3个4)

师:就可以写成4×3或3×4【“个”字改成“x”】

教读法,学生试读,可能学生会把乘号读作“乘以”,教师纠正,读作“乘”

板书读作:4乘3。3乘4。生齐读。

师:这个算式就表示3个4相加。

问:谁来说说,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3表示有几个4相加?

多找几个同学。

请学生把另外的两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并说说算式中的数表示什么,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然后再出示算式6+6=12,进行读作练习,用以区别上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目的:动手操作是现在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象这样的概念性教学,抽象性比较强,只有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

三、巩固

1.出示香蕉图。

(1)先出示2个.提问:你们看,这是几个香蕉?(2个)我们把2个香蕉看成一组.然后再出示2个,又出示2个.又出示2个.

(2)提问:一共摆了几组香蕉?(生:4组.)

求一共有多个香蕉?,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板书:2+2+2+2=8)

2.出示游乐园图,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刚才我们写的三道加法算式和三道乘法算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每组里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以后我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要用乘法计算.(板书: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4+4+4

5+5+5+5+5

3+3+3+3+3+3+3+3+3+3+3+3+3+3+3=45

3×1515×3

2.将乘法算式改写成连加算式.

19×450×3

计算2×18写成加法算式

3.课前我们讲的50个2、100个2、1000个2,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

4.算式4+6+9,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小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才能用乘法计算.

5.能用上今天所学得知识吗?5+5+5+5+5+5+4=34

6.反馈判断

(五)质疑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1.凡是在加法算式中,每个加数都相同,就可以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四、课堂作业

1.看图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

2.把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用线连起来。

3+3+3+38×2

9+9+9+9+93×4

7+7+79×5

8+87×3

3.写出乘法算式,再用小棒摆一摆.

2个4连加;4个2连加;3个5连加;5个3连加.

板书设计:

加数相同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乘法×乘号

2+2+23个23×2读作:3乘2

5+5+5+5+5

小棒图记录

(3例,写出结果)读作:几乘几等于几

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角》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能在图形中找角。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教学重点: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教学难点: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拼图形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一起玩一个拼图游戏好不好?课件出示拼图要求:

(1)用4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2)用3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3)用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

2、交流各自拼出的图形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用4根小棒拼成一个什么图形,用3根小棒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师:用两根拼成的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进而告诉学生,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联系生活,找角

(1)师指导学生指角方法。

师:说起角啊,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看!这是一块三角板,上面有很多角,老师找到的就是这个角(师演示指角的方法)

(2)先让学生指给同桌看,再请学生到前面把找到的角指给同学们看。

2、初步感知,认识角(1)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师:许多同学不但会找角,还能准确地指角,但是,我们数学中的`角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想知道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2)师描角师:刚才我们在三角板上找到了角,现在老师就把这部分在黑板上描下来。(3)认识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扇子、剪刀、钟表抽象出角的过程)师:通过大家的仔细观察,我们找到了许多的角,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课件演示,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课件闪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同桌互说,进行汇报。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看看每一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找学生指出黑板上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指,教师板书)

3、练习反馈。

(1)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2)下面的图中各有几个角?(课件出示:问题讨论)

4、角的大小比较

(1)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了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图形,接下来老师和大家进行一个活动——做角,用2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根据活动角的变化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

师: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画的这些角,哪个大,哪个小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同桌讨论一下;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讨论后汇报。

我们知道了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这说明什么?(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2)学生活动。

学生用活动角造角。(任意造一个角、造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再造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

同桌一大一小玩造角游戏。

5、自主探索,折角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活动角,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可以得到很多角,那我们能不能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呢?自己试试看。”

学生自己试折,折完后同桌互相展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折叠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出角的顶点、两条边。

谁愿意到前面把你折的角展示给大家?

6、体验感悟,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

师: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也知道了角有大有小,那你们想不想自己画一画角呢?(打开课本58页找学生读要求)

师: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想好了自己试着画一个角。

(2)演示正确画角的方法。学生指挥,老师画,强调用直尺。 (3)学生再次画角。

师:如果你对自己刚才画的角不太满意,你可以再画一个角,注意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三、总结收获

师:现在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了角的哪些知识?(学生汇报)角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只是初步的认识了角。

师:这节课,大家学习的都很好,也很积极,老师想用一个符号评价大家的表现,猜猜是什么?(学生猜测)是一个对勾,这上面有没有角?角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其实角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欣赏图片)

四、布置作业

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单元主题图“校园早晨”,引导:校园的早晨不仅美丽,而且还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图中许多物体表面有角,你能找到吗?

2.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的三角板、剪刀、时钟等实物中找角。

3.(课件闪烁)三角板、剪刀、时钟上以及伸开两臂正在做操的小朋友身上都有角。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

学生接触过生活中很多广泛意义上的角,对角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上课伊始,教师借助单元主题图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有角,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找角、指角。

(1)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例1实物图:剪刀、插有吸管的可乐罐、水龙头。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你能从这些物体中找到角吗?

(2)学生从例1的图中找角,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这些物体中所隐藏着的三个不同方向的角。

(3)学生从身边和生活中找角、指角,同桌相互交流。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三角板上的三个角,引导学生谈谈对角的感受,说说角的组成部分。

(2)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9页,思考: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引导学生指出例1中各角的顶点和边。

3.判断角、数角。

①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4.折角、变角。

(1)用圆形纸片折角。

①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引导学生动脑动手用圆纸片折出一个角。

②让几个学生展示所折出的大小不同的角,并介绍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2)用绳子变角。

①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绳子,同桌两人合作,用手中的一根绳子拉出一个角。

②全班学生听教师口令把拉出的角变大或变小。

③小组讨论,在变角的游戏中,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汇报。

5.比较角的大小。

(1)从刚才的变角游戏中找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说说比较的方法。

(2)比较两个大小相等、两边长度不同的角。

①多媒体出示两个大小相等但两边长短不同的角。

②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比较的方法,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动手比较课本中第42页第三题中两个角的大小。

③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和结果,并演示比较的过程。

④多媒体演示两个角动态重叠的过程,证实两个角大小相等。

6.体验画角。

(1)教师示范画角,学生观察后说说画角的步骤。

(2)学生动手画两个大小、方向不同的角。

(3)让学生展示所画的角,师生点评欣赏。

(4)引导学生小结画角的方法。

(5)多媒体直观演示画角的完整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中找角,通过课件演示,直观地展现角的抽象过程,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研究。接着,让学生从身边的实物中找角、指角并摸一摸三角板上的角,进一步体验到角就在身边,感受到角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折角、变角的动手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从中感悟到:角的大小变化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系,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最后,运用观察、模仿、思考、操作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初步掌握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三、创新设计,拓展提升

1.多媒体出示:由角组成的美丽的图形。

2.学生观察欣赏图形,说说观察后的发现。

3.学生自由创新设计:用角创作图案。

4.展示学生作品,全班欣赏交流,分享创作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角、了解角、会画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用角来设计作品。这是一个拓展提升练习,既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又能放飞学生的思维,彰显自由发展的个性,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想火花。

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通过操作等实践活动,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根据求几个几正确地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创设情境。

(二)复习加法的知识。知道加法的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1、交流计算方法。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5+5+5+5=20 2+2+2+2+2=10 4+4+4=12 3+2=5 ……

3、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预设:学生有可能说出2×5=10……板书)你们见过这种算式吗?哪里知道的?是的,这就是乘法。(板书课题:乘法)

4、介绍乘法算式中的乘号。(板书:乘号)

5、强调:乘法算式中2是相同的加数,5是相同加数2的个数。

6、介绍乘法算式的读法:2×5=10读作2乘5等于10,齐读。

(设计意图:根据一部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用加法计算的基础上,写出乘法算式,从而导入新课。)

7、2×5=10也可以写成5×2=10,读作5乘2等于10。这里的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这两个算式都表示5个2连加。

8、你能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学生试一试,同桌互读)。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评价。

9、(预设:学生没改3+2=5)这几道加法算式为什么都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而3+2=5这道算式为什么没有同学改呢?

学生交流后,说明:当加数不相同时一般不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预设:学生改成3×2=5)这样改可以吗?要改成3×2怎么办?

10、(写多个几相加的数,很麻烦引出简便方法)

说明:为了更简便地表示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创设场景,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计算的简便。)

三、巩固练习

开小火车改写乘法算式2+2+2+2+2+2、7+7+7+7、6+6+6、3+3+4+3、5+5-5+5为什么3+3+4+3、5+5-5+5不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这两题怎么改一下就可以直接改成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闯关练习中,始终处于饱满的精神状态下积极进行思考,进一步巩固要改写成乘法算式必须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乘法。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

(一)用乘法解决游乐园中的问题。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们一起去游乐园逛逛吧,这里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请各小组同学先自己找一找,看图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再把算式写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找的又对又多。

(学生活动,小组汇报,师适时评点各小组的表现,并奖励奖品。)

(二)用乘法算式表示小天使的队伍。

4×3=12 3×4=12 2×6=12 6×2=12 12×1=12 1×12=12

(三)教师鼓掌祝贺×× ×× ××,你能听出乘法算式吗?你能拍出可以用乘法表示的节奏吗?

(四)帮游乐园种树,种成乘法算式2×4=8的形式,用圆代替画下来。(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力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意味到乘法来自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在创造中学习数学。)

六、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能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大家找一找,说也行,画也行,表演也行。比一比,谁最先找到。延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下课后,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家中的事物,看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对爸爸妈妈说一说。

(设计意图: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生活中去寻找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为学生架起了生活和数学的桥梁,同时感受到“数学生活”的快乐。)

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建立角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师:国庆节快到了,田老师做了一面国旗,国旗上有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认识。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索

1、阅读课本38页的主题图。(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同学们,这是什么地方?图中都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其实这幅图中还藏着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找一找这幅图中那里有角?(边说边标出角)

2、找日常生活中的角。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评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指教)

2、展示生活中物体的角。

3、抽象角,建立角的表象。

(1)如果把这些物体去掉,只剩下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呢?再用手比划比划。

(2)出示抽象的角。

这就是数学上的角,这些角一样吗?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同桌说一说)尖尖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直直的线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4、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创造角。

学生创造角后,上讲台展示。

5、利用活动角创造角,感知角的大小。

怎样才使角变大,想一想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

6、自读课本角的画法,自己画角。

四、学习检测、自主探究。

1、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五、拓展探究。

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初步认识小数。

2、能正确读写小数,掌握小数各部分名称。

3、知道小数表示商品价格时的具体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称物体的重量引出小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小数的存在,并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写小数,在实际的买卖商品活动中感悟小数表示价格时的具体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小数在生活中存在的价值。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出两位小数,理解小数部分的读法为什么和整数部分的读法不同

2、理解小数表示价格时的具体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愉悦心情

今天咱们是初次见面,谁知道初次是什么意思?那想认识我吗?我姓蒋,你们叫我什么?猜,老师今年多大了?(板书36)上课时都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板书:1、最会守纪律。2、最会发言。3、最会合作交流。4、最会倾听。同学们,愿意当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吗?你们认识了老师,老师也想初步认识一下你们,请今年9岁的同学向我挥挥手,8岁的孩子向大家微笑一个(师相机板书8、9),我还想知道我们班有多少男生,是男生的请站起来,我看看,大概占了women班上人数的2/3.很好,站出了男子汉的风度,请坐。现在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可以上课了吗?(通过简短的对话,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提出了上课的要求,同时也巧妙地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整数、分数。为后面小数的产生,分数、整数与小数的区别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称水果重量导入,引出小数,板书课题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不过这些礼物是送给能做到以上四会的朋友的。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师出示水果1,老师到底买了多少水果呢?咱们用电子称称一称吧。师相机板书:苹果3千克。

2、出示第二种水果,在电子称上称一称,出现2.7千克?师问:是2千克吗?是3千克吗?这个数是我们以前见过的整数吗?是以前学过的分数吗?那它是一个什么数?师板书课题:小数的认识。(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在现实情境下产生小数,意在让学生理解小数产生的必要性,激发他们认识小数的好奇心,从而决心学好有关小数的知识)。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学习小数各部分名称。

1)师介绍小数点,生自学小数其余各部分名称。这个小数与我们以前学的整数比,有什么区别吗?这个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那小数点前边的数叫什么,小数点后面的数叫什么?想知道吗?那请同学们把书翻到页自己看看吧,看谁学得最认真。(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已具备整数个级数位的知识,通过此环节的教学,意在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促使他们愿意和同伴交流表达的愿望。)

2)汇报自学成果,师相机板书小数各部分的组成以及数位。

2、教学读小数。

1)师生共同称出其余两种水果的重量,生尝试读。

师接连称出其余两种水果,生尝试读师引导小结,同学们发现没有,我们在读小数时,先读的是小数的哪个部分,再读哪个部分?

2)师重点指导两位小数的读法。当学生读3.25有误时,师引导正确读法,并说明小数部分的读法和整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讨论:为什么我们应读成三点二五而不是三点二十五呢?生讨论,在交流有困难时,师适时结合数位的知识点拨:如果我在3.25前再加个2,变成23.25学生赞成整数部分的23读作:二十三。那小数部分的25能读成二十五吗?为什么?(因为23中的2在十位,读作二十。25中的2在十分位,就不能读成2十了,为了跟整数部分的2区别开来,所以小数部分的2就直接读出各个数字就可以了。即:读作:二五。所以3.25只能读成;三点二五了。

3)归纳小数的读法。生自主归纳小数的读法。

4)即时练习:练习练习十九第二题。

现在同学们会读小数了吗?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数,想读读他们吗?

出示练习十九第二题:生尝试读,一生上台指,师猜读。(通过猜读,一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二是为了照顾中后生能正确读两位小数。)

3、学习小数的写法:

同学们会读小数了,那你会写吗?

你觉得我们写小数的时候,先写小数的那个部分?再写小数的那个部分?你觉得要写好小数,特别要写好什么?既然同学么这么能干,能帮老师记录一下这些水果的单价吗?

1)师念各种水果的单价,生做记录,请一生板演,师着重指导小数点的写法。(请一生到黑板上书写小数点,全班同时评价。)

2)评价反馈

3)即时练习:完成书上练习第四题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数,让我们一起写写这些小数吧。请大家翻开书看到练习十九的第四题。

4)评价交流。

4、教学小数表示价格时的具体意义。

1)师汇报以上水果的总价,生读出小数

现在同学们不仅会读,而且会写小数了,那请大家读读老师买这些水果的总价吧。师板书总价,生读

2)引导生利用已有经验读出出小数表示的价格时的具体意义

那老师在付钱的时候到底该付几元几角几分?

3)填写具体价钱

除了老师买东西会遇到这样的小数,其实商店里这样的小数可多了,下面我们就到商店去看看吧。

出示图片(树上例2的图片),生读出小数,并说明是几元几角几分。请同学们把这些商品的具体价格都填写在这些书上吧。

4)引导观察发现、总结

当小数用元做单位的时候,整数部分的数表示什么?十分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分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生反馈,师相机写下结语:当小数用元做单位的时候,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十分位上的数表示几角,百分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5)即时练习:

一)、买卖商品活动

同学们,有了这部分知识,我们在商店可以买到好多喜爱的商品呢,瞧,老师这儿就有很多漂亮的图片,想买吗?有钱吗?那怎么办?这样吧,只要你正确读出图片上的小数,说出具体的价格,你就可以买到一张精美的图片。

A.师当售货员,生按要求购买。

B.分小组活动,小组长当售货员。

C.师生做活动评价。

二)、完成书上课堂活动。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小数,请同学们拿出书包里的语文,数学等看看各种书的价格。

生填写价格。一组读小数,另一组说出具体的价钱。

四、拓展练习,深化提高(机动)

练习十九思考题:小组合作拼读小数。展示拼、读。

五、总结评价,结束新课

1)师结束语:同学们,今天,你们不仅认识了我这个新朋友,还认识了谁?(小数)。认识了小数的哪些知识呢?师相机板书:读法、写法、小数表示价格的意义。其实,关于小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如: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乘除法。今天我们仅仅是对小数作乐初步认识(顺势把课题补充完整:小数的初步认识),以后还要学习好多好多关于小数的知识。齐读课题。全课结束。

2)视情况发放礼物。

上课之前,老师说过,我的礼物是送给能做到以上四会老师就把礼物送给你们。同学们你们做到以上四会了吗?(:1、最会守纪律。2、最会发言。3、最会合作交流。4、最会倾听。)通过孩子们自评,互评,师评,教师视情况发放礼品。

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相同加数连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魔术,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通过感受生活中的同数求和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提出问题。

由“看魔术”的话题引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数学问题。

1、仔细观察第一页情境图,同桌相互说说图意。

2、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内容:

(1)魔术师变花,变了( )次,每次变( )朵;有( )个鱼缸,每个鱼缸里有( )条鱼;空中挂了( )串灯笼,每串有( )个;有( )盏聚光灯,每盏有( )个灯泡。

(2)你能根据以上信息提出哪些问题?小组相互说说。

(3)根据以上问题,请你在下面列式计算:

①一共变了多少朵花?

②4个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③空中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④4盏聚光灯中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一题: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条)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学生尝试动手写算式: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大家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习。

三、巩固练习。

1、尝试练习:

一个人一只手有5个指头,你和你的同桌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指头?

2、达标练习:

(1)一个同学有5支铅笔,你和你们组4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2)自主练习1: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下棋?学生观察图意,独立列出算式,然后讲一讲,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2: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练习时,同桌合作,变换学具的个数反复进行。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几个几连加运算的基础,还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所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

3、自主练习:

第3题:数一数,算一算。练习时,引导学生独立地观察情境图,弄清图意后独立解答。

第4题提供的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加法算式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地观察情景图,弄清图意后独立解答。

第5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交流有关洗照片的生活常识,知道通常镜头中有几个人就洗几张照片,然后独立解决。

第6题是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在学生独立涂色后,充分地交流。学生找出的规律不一定是每次都加3,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连加

2+2+2=6 3个2相加

3+3+3+3+3=15 5个3相加

4+4+4+4=16 4个4相加

加数相同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合集


教案和课件也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对待。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有没有担心写不好教案和课件呢?如果您想了解“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的原理或者相关技巧,可以考虑阅读这篇文章,相信会有很多有用的信息!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上第92--93页例1、例2、例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4、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一路向西取经,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集镇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着月饼,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了。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月饼店,“哇,好多的月饼呀!”八戒很快就看见店里各种各样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一个劲地说:“师傅我想吃月饼。”可是唐僧说:“想吃月儿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要是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块吗?(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块。)半块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

(1) 猜一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就是这两份里面的一份,也就是这圆形的二分之一,写作:1/2,结合书本中的月饼图说说,“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A、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1/2,(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纸都可以折出它的1/2。想一想,同一张纸折出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

(4)在辨别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几种不是平均分的二分之一,想想这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再次强调平均分)

师: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

A、请学生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小组合作折出不同的1/4。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我们把1/2,1/4,这样的数叫分数。你还想到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写几个分母大一点的分数)抽几个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为什么?

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八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一个最大的饼,给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说给孙悟空1/4,猪八戒1/2,猪八戒一听急

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学们,猪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块了吗?(板书1/2 1/4)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来验证一下。

(3)拓展延伸:

A、这时候,沙和尚过来他也要吃,他说要吃这个月饼的1/8,你觉得他们三个人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

B、看板书,你还能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吗?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块就越小)上面这些分数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12月30日我代表三年组的全体数学教师在家长开放日执教了这一课,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猪八戒和孙悟空争吃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

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比如,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四分之一时,先让学生自己折纸,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说一说生活中的几分之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

1、内容偏多。教学几分之一中,由1/2到1/4中,是否显得有些拖沓?

2、学生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在教学用正方形的纸折四分之一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课件的素材,让学生领悟到同一个物体的四分之一由于平均分的方法不同,导致分的四分之一的形状也不同,但是大小却相等。

3、在做练习的时候,没有注重学生的口语训练。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说,有的同学在同一幅图画上发现了另外的几分之一,老师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说,这样就显得课堂上教师控制得太多。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的。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我相信以后我将加倍努力,积极反思、积极评课、反复研究,以期望能有所进步。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1、遇困求知、导出分数(1)把4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2)把2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3)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复习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1)(2)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3)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自主创造,探究分数(1)这半块饼怎样表示?请大家想一个办法。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创造)(指名学生汇报所想符号,并说出意思)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原来学的数不能表示这半个,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数-分数。(出示课题)(3)你想知道分数的哪些情况?(4)你准备怎样学习?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题和遇到的新的数学问题,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和问题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就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重点筛选以下三个问题作为本课目标:1、分数表示什么?2、怎样读?3、怎样写?)(5)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于学具和课本自主探索。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正方形和线段,引导学生与其它同学争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自抒自己的观点。让学生通过学具的折叠、涂色、不仅自己学会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结果是。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于讨论、交流,还能把分数的意义向完整的整体均分推进,体现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6)教学。①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在横线下面写2,要表示这样的一份,在横线上面写1,读作二分之一。②有了分数,我们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这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得这块饼的()这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这块饼的()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适当总结,促使学生经厉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过程。

3、自主探索,扩展认识(1)请同学们自己说几个分数,再想办法表示。(2)小组交流讨论。(3)学生汇报,集体辨论。(4)练习运用。练习的1、2、3设计意图:本阶段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讲解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在这里让学生想办法表示分数。学生去进行自主创造、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学生的办法也许五花八门,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应该给予肯定。在这里,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的各项目标得以集中实现。

4、形成概念,明确认识。(1)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3)读写分数。练习的4、5题。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的概念。

5、实践探讨妈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怎么吃呢?方方说:妈妈吃一块,我吃一块,奶奶吃2块。他们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多少呢?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是怎样学的?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在家里或者学校,你们分过东西吗?这节课,老师也想请你们帮忙分一分月饼。

出示课件:

(1)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2)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3)有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师:这半个月饼该怎么表示呢?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吗?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二分之一是一种新的数,而且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师:这块月饼,两人就是每人一半,陈老师应该从哪里切?也就是把它怎么分?(课件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刚才我们把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几份?

师:像这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课件)

师示范: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在线上写1。

(3)追问:在这个月饼中有几个二分之一?“它”指的是谁?

(4)说一说刚才是怎么得到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的?

2、找一找,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课件出示题目,看一看,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指名平均分是表示分数的前提。

A、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折出你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师巡堂,生操作。

(1)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表示出图形的二分之一的?(指名说)生汇报。

(2)师:这些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为什么?

师:折法不同,形状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再看看,阴影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同样是二分之一,所表示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

师小结:把一样大的图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这样的二分之一才是一样大的。

(1)师:看来呀,第一次的折纸游戏难不住大家,我要提出新要求了。(课件出示要求)

师巡视指导,找相同图形,不同的份数。

(2)汇报:你折出的分数是怎么来的?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3)师拿出一张三分之三,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追问:一个是三分之一,两个是三分之二,三个是?

(4)师:同学们真能干,大家互相看一看,不同的图形,能表示相同的分数吗?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

(6)师指出:像1/4、1/8、1/3、1/6??都是分数。

5、看书质疑。92页,看一看,填一填。全班读一读。

(1完成93页做一做。第一题。

(2)完成96页。1到2题。

(3)拓展练习。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四、故事。

《吃西瓜》,为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设疑。

五、全课小结。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4)

1.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小课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把谁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等。

1.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2.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学来表示“一半”。

1.我们把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

2.这一份是月饼的1/2,那另一份呢?

小结/a>: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教案《小课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意图:平均分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

3.读写1/2 写作:1/2先写“—”,再写“2”,最后写“1”,读作:二分之一

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2)小结: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1/2;没有平均分就不能产生分数。[设计意图:此题围绕本课重点,有效巩固了所学认识,进一步巩固对1/2意义的理解。]

5.把月饼分给4个人,该怎么分?能用一个什么分数来表示呢?

引出1/4的学习,并根据1/2的读写法引导学生自己能够真确读写1/4。

a.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其1/2画上斜线。

b.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c.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设计意图:1/2是分数认识的重点,由实物到图形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强化就平均分的理解。通过动手折1/2,说出自己的折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的体验理解了1/2的意义。]

d.学生动手折正方形纸的1/4,并给其1/4画上斜线。[设计意图:由1/2到1/4,巩固对分数的理解。]

1.通过把月饼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让同学认识几分之一。

2.动手操作,用一张圆形纸折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5)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为: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

教学目标: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数所表达的意义,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二、说学情: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对于平均分并不陌生,在二年级学习除法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生活中有时候也对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你一份、我一份、他一份平均分一个物体;也有的同学在不同的渠道(包括看数学书)听说过甚至知道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一些分数,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宝贵的基础资源。但他们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同时,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学具准备:

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学具纸片若干(每个学生至少两张纸片),彩笔。

一、情境导入,揭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圣诞节快要到了。圣诞老人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出示情境图――蛋糕】要想把这2个蛋糕分给2个同学,怎么分,才公平?(生:平均分)2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人分得1个。

师:要想把这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人可以得到多少呢?(生:一半或1/2)

【若生说一半】师:一个蛋糕,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那能不能也创造一个数字或符号来表示半个蛋糕呢?(让学生进行符号创造)→虽然这几位同学表示一半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在想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在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表示一半。师:这几种方法,你喜欢那个呢?生:1/2

【若生说1/2】师:你真棒!知道用1/2来表示一半,那你能来介绍一下你说的这个数字吗?(生: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师:正像同学们想的这样,数学上统一规定用“1/2”表示一半,先写中间的“―”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1,表示其中的1份。接下来,一起写一写1/2这个数吧!

(2)理解1/2的意义。

师:刚才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板贴,用粉笔重点标注)另一份呢?(生:1/2。用粉笔重点标注另一份)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师:认识了蛋糕的1/2,你能找到学具纸片的1/2吗?【课件出示操作要求】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①动手折一折,找到手中图形的1/2,并把它涂上颜色;②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得到图形的1/2的。――将合作要求再具体点:一折:动手折一折;二找:找到手中图形的1/2;三涂:把它涂上颜色;四说:说说你是怎么得到图形的1/2的。】下面计时三分钟,动手做起来吧!

生:我把( )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1/2。(修改: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交流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将他们学具纸贴到黑板上】

师:孩子们,请你观察黑板上的学具,你有什么发现?

生:图形不同,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却都能用1/2表示。

生:因为它们都是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2来表示。

师:老师也涂了几个1/2,你们帮我看看我找到的对不对?

出示课件:几个被分成两部分的图形,(有平均分的,不平均分的)。

(3)小结。

师:看来,同学们对1/2这个新朋友已经非常熟悉了,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1/2是什么意思?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

(1)创造四分之一: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生:1/4。)谁能借助学具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1/4的?(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它的1/4;把圆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它的1/4,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学生边说,教师边板贴学生作品】

师:为什么图形不同,折法不同,却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生:因为它们都是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4来表示。)

(2)小结提升。

师:【课件出示:依次出示很多圆被平均分成2、3、4、5、6・・・・・・等不同份数,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这1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1/2),那平均分3份,1份是?(1/3),平均分成4份,1份是?(1/4),这是?(1/5),这是?(1/6、1/7、1/8)

师:继续分下去,还能得到哪个分数?(1/9、1/10、1/11・・・・・)

还能继续分下去得到其他的分数吗?这样的分数能说得完吗?(生:分不完,这样的分数由无数个。)

师总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1)认识几分之几。

师:我们再来看分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1份是多少呢?2份是多少呢? 3份呢? 4份…那你能用学具纸片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找到图形的3/8吗?

师:同学们,看黑板上,咱们研究出的这么多的数,有成就感吗?比较这些数和以前学过的整数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它有自己的名字――分数,是平均分得到的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你能说出3/8的中间这条横线叫什么?分子与分母分别是多少吗?(边说边板书。)

(3)了解分数的由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分数,其实分数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分数的由来) 【设计意图:此处不仅是了解分数的由来,渗透教学文化教学。更是以简洁的方式让学生再次体验分数创造发明的过程。这个过程与课堂中学生进行符号创造的过程很相近,从而学生体会到学习创造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三、拓展应用,内化新知:

师:看到大家学的这么认真,圣诞老人可高兴了,现在他想考考大家,请看题。(出示习题)

四、课堂回顾,拓展延伸:

师: 本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补充:“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句话:“生活中从来不缺少分数。而是缺少发现分数的眼睛。”同学们,这节课后,让我们带上数学的眼睛,走出教室,去发现更多的分数吧!)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7)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产生,了解它的含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个部分的名称。

2、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探究、交流的成功体验。

首先,直接告知学生本课要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接着,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分数的了解程度。然后抓住其中一些有关分数学习的有效信息,引入新课。

1、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一个分数(如:1/2、1/4等)的产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和分数表示的具体含义。

做好了的且愿意把成果展示给大家看的,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师:看,这些图形漂亮吧!其中蕴藏着许多分数的知识呢?

先判断这些图形的阴影部分都能用分数表示吗?在辨析中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再以这些学生自行“创作”的图形为材料,组织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明确其中的两层含义――

第一层:形状、大小都不相同的图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其中的一份相同,就能用同一个分数表示。

第二层: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图形,同样都表示其中的一份,只要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会不同。

6、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7、规范读、写分数的方法。

1、第一层:以学生“作品”为材料,比较“数形结合”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由此,让学生得到体验: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1、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

2、用合适的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

请你在自己创作的图形中,再涂上几份。想一想,这时候该用什么分数表示?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91---93页《分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从数到分数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法和写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他们都有着差异。本节课结合具体生活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积累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3.学情分析: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认知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动作性认知过程、映象性认知过程和符号性认知过程,三年级学生处于第二个阶段,这时期儿童开始在头脑利用视觉和听觉的映象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象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阶段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根据以上学情确立了本课的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分数的产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操作探究、比较发现、推理归纳、互相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建构数学知识。

(3)情感态度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观察的学习态度,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同时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三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虽然对整数已经相当熟悉,却是第一次接触比较抽象的分数,而且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根据我对教材内容、学生的特征等深入的分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本节课的设计的重点放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上,而不是活动的形式上。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等特征。采用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主探求法、直观教学法等教法,来完成本节课教学。新课标第一网

小学生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思维发展水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注意力不稳定,受兴趣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创设了问题型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动手猜一猜、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等环节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

1、在每张课桌上都有一张白纸,这张纸是同桌两个人的,后面我们就要用,现在请你们两人把这张纸分开,每个人得到的同样多,应该怎样分呢?同桌两人商量一下,把你们的想法折出来,让大家看看公平吗?然后我们再分。

2、学生动手折,展示折法。(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平均分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形成正确表象的过程)

3、师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提问:进一步让学生说出你能用一个数表示你拿到的这一份吗?

4、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两个人分一张饼,分一个苹果,分蛋糕……这时的一份我们无法用整数表示,这时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

1、明确:我们每人得到是这张纸的12 (板书,贴图),通过折你对这个“12 ”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呢?(找3、4个学生说,从折中感悟分数12 的产生过程)具体感知分数,从而认识分数。

师:明确分数的意义:2代表我们把它平均分成2份,这其中的1份就是12 。(师边写边说)

2、认识14 。

①现在请大家拿出刚刚得到的这张纸,你能折出这张纸的14 吗?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a.组织学生活动。拿出准备好的纸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找生上台展示)让学生利用身边资源,再折出一些几分之一。

妈妈买了一根甘蔗,掰了一半给爸爸,剩下的妈妈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给我吃,另一份她和奶奶各吃了一半,你知道爸爸、妈妈、奶奶和我各吃了这根甘蔗的几分之一吗?

师:通过折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内容?你对他有一个什么认识?

12                                   14

本节课我采用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总之,整节课活动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尝试成功和欣赏数学美的机会,每一环节都在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0)

本册教学内容:   1 位置与方向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 统计 4 年、月、日  制 作年历 5两位数乘两位数 6 面积 7 小数的初步认识 8 解决问题 设计校园 9 数学广角 10总复习。 本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 千几百)。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4,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5,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6,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7,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8,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学习小数加减法。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 1、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三,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   第1课时:小数的初步认识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88---P89。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能根据身边的数字信息,会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依据二:(《教师参考用书》):教科书第88页的插图,食品店的一角,货架上有三种食品及单价,学生填写每种货物单价的具体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和“小数点”。 依据三: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小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小数的含义。 2、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了一些购物经历和经验,所以商品的价格形式(小数:元、角、分)不会感到陌生,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基础。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2、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3、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通过88页超市里商品的价格形式(小数:元、角、分),检测目标1、2、3的达成。 通过89页例1,检测目标3和教学难点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一)、复习铺垫: (二)、新课: 创设情景认识小数: 出示主题图 问题: (1)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知道了什么?与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略) 归纳概括像5.98、2.03、0.65、4.82、2.8、6.7………这样的数叫小数。“.”叫做小数点。 动手填一填(P88中间表格) (三)、探究小数的读法 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试着读一读。 教师加以引导小数的正确读法。大家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探究小数的写法(教学P89例一) 小结归总: (1)这节课你们认识了什么? (2)今天认识的小数与整数比较有什么不同?同桌同学互相说。 (四)、巩固 (1)、出示数字卡片(整数、分数、小数) (2)、把卡片上的小数打上钩。 (3)、读出小数 (4)、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小数的 (5)、老师口述小数,学生听写。 (6)、完成P89做一做1、2、题。 (7)、本课时总结(略)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像5.05,  1.25,  0.7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中间 的点叫小数点。 1分米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可以写成0.1米  1厘米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可以写成0.03米   18厘米可以写成0.18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数学问题,有效地沟通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一个自己十分熟悉的.情景氛围中开展学习。           第2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小数的意义,比较小数的大小。 依据二:(《教师参考用书》):教科书第90页的例2,教材给出了四名学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都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学生根据这些成绩给他们排出名次。学生一般都有跳高的经历,因此都会知道表示跳高成绩的小数越大,成绩就越好。 依据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重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通过90页例2四名学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和本页“做一做”,检测目标1、2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一),创设情景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 12 28 ○ 38 86 ○ 84 4/5 ○ 3/5 7/12 ○ 5/12 16/20 ○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0.4 ”。 2.5 ○ 1.8 3、学生试练。 2.5 ○ 2.3 8.6 ○ 8.9 0.23 ○ 0.53 3.22 ○ 1.28 ………… 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 > ○ > ○ (四),本课时总结(略)。 (五),板书设计:     小数大小的比较 1.2>1.15>0.9>0.88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鼓励和引导学生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华


各位好啊!今天小编要向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的相关知识。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只有花时间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才能实现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如果您觉得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不妨立刻将本页加入您的收藏夹吧!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91—92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活动,如平均分饼子、折纸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判断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体验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

教学重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各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等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鼠妈妈分饼子的故事好吗?鼠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毛,一个叫二毛,哥俩长得挺机灵的,又非常喜欢鼠吃妈妈做的饼子。有一天,鼠妈妈做了4个饼子,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吃,要使两只小老鼠得到的饼子同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鼠妈妈?第二天,鼠妈妈做了2个饼子,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一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也来帮帮鼠妈妈?第三天,鼠妈妈有点累了,这天她只做了1个饼子,还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一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再来帮帮她?(半个饼子用数字怎样来表示呢?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小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好的数学课,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小学生的特点是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对于色彩鲜艳、离生活较近、有趣味性的故事感兴趣。本节课,我首先利用课件鼠妈妈分饼的故事创设了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求交流,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鼠妈妈分饼子。

鼠妈妈先把饼子分成不同的两份,大毛连忙说:“我是哥哥,我吃小的。”二毛一听也连忙抢着说:“我小些,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鼠妈妈看见哥俩互相谦让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她说:“好了,孩子们,不要吵了,我来重新分吧!”鼠妈妈重新把饼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她说:“这块饼子,你们一人一半,这种把饼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我们在数学上把它叫做平均分。”

2、演示鼠妈妈分出平均分的饼子情境图。

指出,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教师指导学生读、写1/2。中间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这个分数读作二分之一。写分数时,应先写什么?(先写分数线,接着写分母、分子)

3、小组活动: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折出它的1/2,并用彩笔画上斜线。把学生折出的1/2贴在黑板上。

4、演示教师折出的1/2。

(教学小结:本环节先让鼠妈妈把饼子分成不同的两份,引发哥俩的“争吵”——都要少的一部份,达到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互相谦让的传统美德。然后讲解分数各部份名称,让学生对分数的了初步的认识。最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1/2,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认识四分之一。

1、电脑课件演示,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打开,提问: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读作什么?写作什么?

2、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刚才我们认识了1/2,1/4,认识了分数里的分数线、分子和分母这个大家庭里的3位成员,还有许多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教师课件演示1/3、1/6、1/8等。

(教学小结:分数里只有1/2吗?于是我又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纸的1/4,告诉学生这也是一个分数。学生兴趣来了,噢,我认识两个分数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说:“还有好多好多的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学生兴趣空前高潮,为下一步教学的发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础。于是接下的1/3、1/6、1/8等,学生一点就会,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巩固练习,小结本节课内容。

这节课我们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认识了分数,明白了怎样读写分数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老师出一些练习题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练习区1、3、4、5、7)

(教学小结:一节课上到这,学生大体都会了,为了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我又设计一系列练习,让学生在完成这些练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四、智慧园:实践探讨,课后想一想。

妈妈买的一大块巧克力里有一样大的8小块,怎么吃呢?方方说:妈妈吃3块,我吃4块,奶奶吃1块。他们各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多少呢?

(教学小结:学生的好胜心理强,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但是仍然不满足,于是我在最后的教学中,带学生到智慧园去闯一闯,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下一节课几分之几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我利用课件鼠妈妈分饼的故事创设了以下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折出分数,学生的好胜心理强,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也真正上达到了预设目的。不过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在折分数时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去折,而是不时的去指导,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练习,在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感知数理

1、教学例1

(1)认识1/2。

师:同学们,过几天就是我们的中秋佳节了,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做一些什么事呢?

生:吃月饼,赏月。

师:老师这有2块月饼,要分给这两个小朋友,大家来分一下。

生:一人一个。

师:要是老师只有1块月饼,这下应该怎么分呢?老师给他们分一下看看。

操作幻灯片,演示分月饼给学生看。

师:现在这个小男孩他分的少一点,他可不乐意了,他哭了。我们得重新分了。现在一人一半,他们得到有月饼一样多,所以他们都很高兴。

师:他们分别得到了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这块月饼的`1/2,这个2表示分的。份数,每一份月饼就原来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他们每人分得二分之一。

图片出示半个月饼,并在旁边写上1/2。

边演示边说明:平均分2份,在横线下写2,要表示其中的1份在横线上写1。读作二分之一。

归纳1/2的具体含义: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认识1/4

①提出问题:

师:如果把这块月饼分4分呢?每分月饼是它的()分之一?写作1/4。

②教师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在幻灯片中操作,介绍分数中各部份的名称以及分数的读法。

把图中的圆不平均分4份后提问,这样分四份,那么每份是这块月饼的1/4,对吗?

指名回答。

归纳1/4的具体含义: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四分之一,写作1/4。

(3)提出问题

出示幻灯片中的图片

提问:图中哪个有色部份能用1/3表示?

2、教学例2

(1)出示例1每一组图1/2和1/4。

①想一想、比一比,哪个分数大一些?

②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学会合作。

③电脑课件演示1/2和1/4的图形,进行比较,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的大小。

出示:1/2>1/4

(2)出示例2第一组图1/4和1/3

①说说图示中每一格表示什么?用什么数表示?(1/4、1/3)

②比一比:1/4和1/3哪个分数大?

③小组交流。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方法。

出示:1/4<1/3

(3)提出问题: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①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发现用文字表达出来。

②小组交流,互相学习

③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1份越小。

二、巩固练习

1、看图比较1/6和1/4

2、小试身手:1/3○1/2、1/3○1/4、1/5○1/7、1/8○1/7、1/4○1/8、1/6○1/3

3、思考题:(1)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每一段的是绳子总的几分之几?

(2)把其中一段绳子再对折后剪断,得到的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

三、课内外作业

1、课本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3】

说教材:

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充。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通过直观而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以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乐学落到实处,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才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说明主题图。

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谁来帮他们分一分?

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

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2个苹果。

2、师: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

生: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1瓶矿泉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师板书:平均分)

3、师:可是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给两个人吗?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

生:一半、半个……

师:这个半个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1/2)

师:同学们听过吗?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师板书: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二、动手实践学知解困

1、认识。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

师:这一半刚好是这2份中的1份(电脑演示书写过程,并出示1/2),这就是,谁会读?

师:这一半是蛋糕的,那另一份呢?

师:看来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蛋糕的(师板书:每份是它的1/2)这个它指的是谁呢?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1/2的呢?

同桌为一小组互相说一说。

2、折出。

(1)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蛋糕的1/2,老师这还有一张长方形的纸,又该怎么表示呢?

(大屏幕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一折,把它的涂上颜色。)

(2)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涂得?

(3)展示不同的作品,并说出自己的折法,及时评价。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师: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这个长方形的1/2呢?

(5)判断。下面这些图形都能用1/2来表示吗?

3、认识不同的分数。

师: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记录一些学生想认识的分数。)

师:想不想用一个图形表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师:你能不能也象刚才这样,先折一折,再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可以吗?(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次你是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又是它的几分之一呢?(同桌交流并收集学生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在黑板上。)

师: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现在请仔细观察比较涂色部分。

4、读、写分数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你觉得分数你会写吗?拿出手指跟张老师一起来写个1/2!

(先写中间一短横,注意短横不要写得太长,短横下面写个2,写在下面的正中间,短横上面写上1,同样写在正中间。)

三、综合运用发展思维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涂色的部分吗?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3.它们分别占了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课后反思: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大胆提问。但数学语言表达不够完整,流利。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训练。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4】

师;今天,有一位快乐老人来到我们的课堂,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他是谁?

师:圣诞老人想让我们帮他分分礼物,你们愿意吗?

1、(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小朋友)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呢?

2、(课件出示2个桔子和2个小朋友)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桃子呢?

师:像这样,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什么分法?

3、(课件出示一个蛋糕和2个小朋友),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多少呢?(把一个蛋糕)(板书)

生:一半。[如有学生回答出1/2,教师可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认识的1/2,或简要介绍自己学习1/2的途径)[设计意图:教师可通过此问题了解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水平,再有通过对1/2有认识的同学的介绍,其他同学也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课外学习方法。]

师:那么,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分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师:请同学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蛋糕的?

师:像这样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板书),我们平常说每份是(板书)它的一半,这半个蛋糕我们就可以说是这整个蛋糕的1/2。(板书1/2)。

师: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最后概括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分,每份是它的1/2。

师:你们能在这个蛋糕中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教学,能够让学生加深对1/2的认识,同时也降低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你想在这个长方形上创造一个1/2吗?来看要求:

师:(课件展示)要求:打开学具袋1,每个同学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它的1/2。再和同学们交流折法。

生: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折法。

生: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我们用这三种折法折出长方形的1/2,那么同一个图形的1/2表示的大小相等吗?

师:不直判断学生回答的对错,而用课件展示验证学生的答案。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折一折,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设计意图:老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及对他们创作成果的重视]

师:老师这里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你认为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吗?

师:第一个和第四个也是分成两份,为什么不是二分之一?

师:一个蛋糕,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六边形,只要是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图形练习,加深同学们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师:现在,我们已经完全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1/3,1/4,1/6,1/8・・・・・・(师选择一些板书)。

师:想不想也用一个图形表示出你认识的几分之一?

师:打开学具袋2,选择你喜欢的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课件展示)

师:这几个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1/4。

生: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生:介绍1/3、1/5(如果没有同学折出分母是单数的分数,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折出这样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分母是单数的分数折起来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折分母是双数的分数要稍难一些,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折折这样的分数]

[设计意图:发现分数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师:同学们请看,像我们刚才认识的1/2,1/3,1/4,1/8・・・・・・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91页,认真、仔细地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几分之一?

生2:我认为他说的不够清楚,应该是把鸽子的食盒平均分成三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就是这个食盒的1/3。

师:我们认识了这些分数,我们再来写写这些分数。

(课件展示)仔细观察,电脑博士是怎样写的?

先写一短横,它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数线下面的数,我们把它叫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老师这里写的3,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最后写分数线上面的数,我们把它叫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实现了教材的重组,在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分数的读写法,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四、反馈练习。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能准确地运用分数了吗?让我们一起试试。

1、下面的图画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2、猜一猜线段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师:对,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分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围绕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

二、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本节课,我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三、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5】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学生通过分享月饼,渗透并感知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团结友善的思想。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手工纸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一般要吃什么食物?生:月饼

师:月饼表示合家团圆,如果你有月饼你愿意和谁分享呢?

生:父母、爷爷奶奶、同学、朋友、老师……(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团结友善)

师:今天王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同样的四块月饼(白板出示四块月饼),那么聪明的你能不能帮助聪聪和明明公平的分一分这四块月饼。生:每人分两块月饼师:这样分才公平。(白板演示)

师:那如果老师只有2块月饼呢?怎么公平的分给聪聪和明明?

生:每人分一块月饼

师: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分法就叫什么?

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只剩下一块月饼怎么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呢?

生:把月饼分成两份,一人一份

师:白板演示不是平均分的月饼,这样分可以吗?那应该怎么分?

生:从中间把月饼平均分成两半,每人一半(白板演示平均分)

师:一块月饼、两块月饼可以用1、2表示,那么这样的一份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学世界里的一个新朋友-----分数(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师:那么谁知道这一半月饼怎么用分数表示呢?

生:1/2(在白板上书写1/2)

师:右边的一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左边的这一份呢?

生:也可以用1/2来表示,因为这两个半块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

师:谁知道2表示什么意思?生:2表示把月饼平均分成了两半

师:1又表示什么意思呢?生:1表示其中的一半

师:那么1/2表示什么意思呢?(白板出示,学生齐读,同桌互说,遮挡让学生再说)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一个苹果,一个蛋糕……)

师:请你拿出正方形的纸,折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然后用斜线表示出你找到的二分之一。找学生展示,讲一讲是怎么找到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的。

师:那你能不能折出张纸的四分之一呢?然后用斜线表示出你找到的四分之一。(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找到四分之一的。)

学生将自己找到的四分之一介绍给大家。

师:多媒体展示:学生说一种折法,多媒体展示一种,将这三种方法都展示出来,那老师就奇怪了,这三种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

生:因为他们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都表示的.是这张纸的1/4

师:你们同意吗?

师:同学们,只要认真思考,我们就能找到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现在请你认真的观察,老师折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呢?生:1/3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那谁能涂出这个长方形的五分之一呢?

师:他涂的对吗?那老师要是涂在这呢?他表示多少?

生:1/5

师:涂在着呢?生:也是1/5师:也就是说老师涂在这里的任意一部分都表示这个长方形的1/5,你们同意吗?

师:老师现在把难度加大了,你敢不敢挑战一下?接下来请你用折纸的方法看看你还能表示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生:1/161/8、、、、、、

师:同学们,在刚才我们用了观察法,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学习,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把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

2、认识分数

师:像1/21/31/41/5这样的数我们就叫他分数

师:同学们,分数的每一部分都有它的名字,谁知道它叫什么呢?同学们不知道也没关系,老师来教大家,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先画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它叫分数线。(师边说边板书)平均分成两份就在分数线的下面写“2”,我们叫它“分母”(师板书)每人分到的都是两份中的1份,就在分数线上面写“1”它叫分子。(师板书)

师:你认识分数并会写了吗?下面请你拿出pad在上面写出“二分之一”并且同桌之间互相的说一说它们的名称。那么接下来老师说几个分数你们能写出来吗?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分之一师:你还能自己写几个分数吗?谁愿意把你写的分数给大家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你知道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吗?

2、哪些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请你选出来并写出这个分数。

3、白板出示国旗,利用ipad的边学边玩设计一个旗帜。

四、本课小结: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走近分数,了解分数,去探索有关分数更多的奥秘。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二)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分一分(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分数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的故事出发: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分得半个桃子,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表示“一半”。这个讨论过程,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原来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法其实是很多的。在多种方法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操作和描述活动过程中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并会认、会读、会写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本节课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操作过程来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段:(播放课件)一天,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一个桃园,好吃的八戒见了桃子口水直流,师傅说:“吃桃子可以,不过得先回答我几个问题。”“有4个桃子,如果平均分给悟空和八戒,每人分几个?”徒弟很快答出来了。“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悟空和八戒,每人分几个?”徒弟想了想,又答出来了。师傅又说:“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悟空和八戒,每人分几个?该怎么写?”这可把徒弟难住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学生说半个、一半)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①课件演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的过程。(学生说出分法),强调平均分。

“一半”该如何表示?

(学生讨论并写在本子上)

展示学生创造一半的表示方法,说说每种表示方法的意义,通过比较显示1/2的优越性。(引出课题: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分数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桃子的一半用分数怎样表示?(课件出示)

另一半用分数怎样表示?(课件出示)

把1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就是这个桃子的1/2。(板书)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遍。

小结:我们都已知道1/2可以表示半个桃子,你能折出一张纸的1/2吗?

②动手做:

拿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2,并且涂上颜色。(配音乐)

汇报展示不同的折法: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呢?

③涂一涂

你能涂出下列图形的1/2吗?学生独立完成书本53页涂一涂(配音乐)

汇报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利用“折一折”“涂一涂”表示1/2等操作活动,丰富了学生对1/2内涵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单位“1”可以是1个桃子、1个花瓶,也可以是1个图形,深化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小结:同学们,我们想一想,无论是桃子、长方形、花瓶等等许多图形,()只要我们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1/2表示。

④、认识其它分数

刚才我们认识了1/2,现在老师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那涂色部分该用几分之几表示呢?(课件出示)

学生回答1/4

师问:为什么用1/4表示?

生体会1/4的意义。

如果涂上2份,该如何表示?学生独立完成课本54页折一折后三道题。

汇报展示,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在认识理解1/2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顺利认识并表达1/4、2/4等分数,并理解这些分数表示的内涵。)

师:四份都涂上了,用几分之几表示?

生答出4/4。让学生理解4/4等于1。

师强调像1/2、1/4、2/4都是分数。

⑤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及意义

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分数,分数的每一部分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以3/4为例学生充分发表言论,师总结意义并板书:

3……分子

分数线读作:四分之三

4……分母

我们在写分数的时候要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子。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分数的基础上,通过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分数的意义。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分数的意义与“平均分”的联系。)

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10个分数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猪八戒吃桃子故事的延续:

八戒弄来个大西瓜,悟空说:“咱们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1/4,怎么样?八戒一听,急了:什么?我找来的西瓜,只能得到1/4,太少了。不行,我得要1/8,最少得到1/6。听了八戒的话,孙悟空笑的前仰后合,你这个八戒啊,聪明反被聪明误啊!同学们,你们觉的孙悟空的话有道理吗?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三)

一、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教材先通过例1~例2两道例题,分别让学生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教材又通过例3教学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三、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用圆片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两张,剪刀。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黑板上准备好一些小磁铁。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剪刀一把。两个月饼图。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6】

工作总结是一种自己提升的方式,抒写自己的总结是对自己工作的反馈。面对工作总结的时候你还是无从着手?这篇《范文示例:同学聚会感言(一篇)》值得你借鉴与学习!

20xx年6月27日同学42年在兰山相聚了,整个活动洋溢着浓浓的同学情谊。四十年前的校园轶事,四十年后的感慨感言,四十年来的工作生活,四十年来的建家历程,同学们畅所欲言仿佛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岁月如梭,弹指一挥四十年,昔日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们如今已两鬓斑白,步入了天命之年,我们风风雨雨、沟沟坎坎。四十年后再聚首,让人兴奋和自豪!兴奋的是近五十多岁的人仍然拥有一颗年青的心,自豪于我们还保存着一份至纯之情,至真之情!延续至今的友情、真情、热情让人兴奋不已!感动至深!

见到一张张曾经很熟悉,但又有许陌生的脸庞,从依稀的记忆中寻找他们的名字,回忆那四十年前的一个个片断,曾经的喜、怒、悲、哀、乐都化成联结我们友情的一条条纽带,依旧那么鲜活。那么生动。那么让人牵挂,久久不能忘记所有人。所有事所构成的绚丽青春,已成为我们这一生中无法抹去,而又倍感珍贵的人生财富。一别四十载大家各奔前程,各自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人生经历不同、机遇不同、环境不同,职业不同,但都成就了不同的成功失败和辉煌。在这次聚会中我们每个人好像都回到了从前,回到了十分值得我们怀念的小学中学时代,真挚的情感、纯真的友情完全迸放出来,没有虚情假意,只有浮想联翩,没有任何功利,只有纯洁之情,仿佛现在我还能听到大家欢快的阵阵笑语,看着那欢快的场景,谁说我们是快要六十的人?谁说我们老了?我们的活泼不压于十八岁,这场景让我感慨,也让我流下了感激的泪水,没想到同学间的那份纯真还依然存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易逝,岁月催人,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已从无猜无忌、天真无邪的花季少男、少女年变成了历经沧桑、负重生活的不惑老年。想当初我们这些少男、少女,在一起度过了最纯洁、最真诚、最天真无邪的美好时光。操场上、教室里,嬉戏逗乐的欢笑声犹响在耳边。

四十年前的一幕一幕在我的脑海里还是那么清晰。那个年代,我们的青春时光中,男女同学同桌,但每个同学的桌面上都用粉笔划上了界线,谁要是过了界线谁都会被对方用胳膊狠狠的撞击,嘴上还会说:“谁让你过线了那个年代,男女同学很少交往,还有最让人记住的是两种人,一种人是在班上学习最好的同学,一种人是班上最调皮的同学。

那时我们很年轻,无忧无虑享受年华,那时我们很单纯,那时我们也无奈,看场电影都很奢侈,男女同学很少说话,十六,七岁的男女或许还有蒙蒙胧胧、羞羞答答的感觉,没有人去表白,没有人去追求,也许会有些同学在心中埋藏着一个小秘密,心中的话语可能一辈子不会再有机会对他(她)说起。

暑去冬来,早已忘记度过了多少个假期,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最后一站,原以为毕业遥遥无期,眼前就要各奔东西,还记得我们最后的分别仪式吗?没有聚餐,没有晚会,仅有的只是一张黑白的毕业照片。

四十年的时光,足以让我们在滚滚红尘中体味人生百味。有的同学历经艰辛终于崭露头角事业有成,有的同学可能淡薄名利默默无闻,过着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平静生活,有的同学可能随着社会改革的浪潮投身商海,充当了商海的弄潮儿靠自己的勤奋、智慧发家致富。有的同学在事途中过着稳定的公务员生活,还有些同学终身留守在自己家乡的这块热土上,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家乡的父老乡亲。无论各位同学所从事的什么职业,其经历是坎坷或平淡,我们毕竟走过了风风雨雨,酷暑严寒,体味了生活所赋予的艰辛苦涩,幸福甘甜。四十多年的风霜雨雪,把我们这群曾经是十六、七岁的风华少男少女演变成了两鬓染霜的成熟老年。岁月的沧桑,洗尽了我们青春年华和天真浪漫,但洗不去我们心中那分深深的同学情谊。无论人生沉浮与贫贱富贵怎样变化,我们的同学情谊,就像一杯淳厚的陈酿。越品味越浓。越品味越香,越品味越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7】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平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体验分数的产生。

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由疑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蛋糕呢?”来产生分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蛋糕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让学生说说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找到1/2 ,并用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在这个环节设计 “ 折一折 ”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品:

(1)为什么都能表示1/2 ?

经过多次比较,去掉1/2的表面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

(4)下列图形能用1/2表示吗?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自主地学习探究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这一步我采用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之一。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课件,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93页第3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学生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巩固运用1、比较大小 2 、先看图估一估,在填上合适的分数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更多相关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流程等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本单元只是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习,例如,让学生用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纸片,通过折和画表示出几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三、教学策略及课堂组织策略:

教学策略::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设计中我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注重动手实践、充当学生的合作伙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并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能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组织学生积极锻炼参与学习活动,在动手、动脑探究中认识分数。

四、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1、认识二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图,让学生亲自分一分矿泉水、香蕉、苹果,并知道我们把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使两个满意。当分到一个月饼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寻找活动,“寻找数字王国里的新朋友”,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接着让学生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折一折,进行判断、选择。教师问怎样才能一样多?让学生想到平均分,也就是对折。再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直观演示的时候故意将一个月饼分成一大一小引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明白,要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平均分”)之后再一次正确直观的演示,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强调: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2、如果学生在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那么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我设计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再让学生通过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和练习中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认识四分之一

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通过一组练习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1/2的意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出现4个图形,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信他们都很容易理解1/4的含义。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体验再一次的分一个月饼,要分成4份,问学生“应该怎样分?”,学生从实践操作,得知结论,利用圆形纸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的含义。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

为了巩固学生知识性,在练习中我设计出示有5个图形全部分成4份,但是只有2个是平均分的,可以用1/4来表示,通过练习进一步强调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下面练习我设计通过“我能行”实践操作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1/4的含义,相信学生一定能用多种方法折出1/4。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新的分数在练习中我设计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折出其它的几分之一,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

4、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在上面知识点紧接着出示一组分数直接把学生引入到学写分数中,并让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数的含义,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5、提高认识几分之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分数的意义,除了平面图形可以平均分,还有其它物体也可以,从而得出了分数意义。我便设计一个线段图和其它图形的练习,通过教学活动尽可能的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几分之一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若干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几分之一”。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出示课件)三只小动物分西瓜的故事,课件出示三个一样大小的圆形,用涂色部分表示三只小动物分得的份数,分别占圆形的1/2、1/3、1/4,探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这个游戏活动练习应该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同时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4的大小。让学生从图中得知: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一份越少。接着我又设计一组比较分数的大小练习,通过“小试身手、大显身手”多种练习方式加深学生对分数比较大小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让学生先讨论再汇报,图中每个小图形表示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通过一个综合性拓展练习设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估计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轻松地完成练习,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最后我把分数置于生活当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分数,认识分数并对分数产生兴趣,从而真正让数学走进生活。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让学生来一个总结性的归纳,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通过小结,有可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遵循学生获得和应用概念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己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体验——感知——理解——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9】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三年级上册91、92页例1、例2——《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整数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都与整数有很大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分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分两个阶段学习,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平均分并不承生,在二年级学习除法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生活中有时候也对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你一份、我一份、他一份平均分一个物体;也有的同学通过不同的渠道听说过甚至知道12、13等一些分数。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宝贵的基础资源。

学生学习本课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数就是数出来的,今天遇到的数却没法数,怎样表示对学生都是新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即把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我分为四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课始,我先设计了让学生打手势的比赛。(1)把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块?(2)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块?(3)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块?

此时学生的手势肯定会乱,这时学生会用语言告诉我。学生可能会说出:半个或一半,也有的学生会说出用12表示。如果有人说出12,我会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揭示课题;如果没有,我会问学生: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或者“半个”呢?就要涉及到一个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由此点出课题,使学生明确目标。

这一环节是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问题简单,学生感到亲切,。当出现了“半个”或“一半”时,老师却提出要用一个数表示,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德国的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启发,引导和鼓舞。”我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设计这一环节。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分为4个小环节:操作性探究、合作交流、建立模型、知识迁移。

1、操作性探究,认识二分之一

孩子们,如何用分数来表示“一半”呢?我让学生动手自学,并出示以下自学提示:

(1)用圆来表示这块月饼,请找出这个圆的一半。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2)打开数学书92页自学例1的内容。

(3)同桌互相交流,从例1中你知道了什么?

2、合作交流

(1)学生交流,要求边操作边用语言表述。

根据上面的自学提示和同桌交流,学生很容易的想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到圆的一半,在交流时我会引导学生理解对折后能把这个圆平均分,进一步强调要“平均分”。通过学生自学例1,学生会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学生还会知道它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书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的2份,最后写“1”表示其中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并让学生读一读。此时让学生摸一摸这个圆的1/2,并在圆上表示出1/2,巩固分数的写法。然后问学生:“把这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这一份是这个圆的1/2,那另外那一份呢?”学生会说也是这个圆的1/2。在此我会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1/2。

在此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2)质疑。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纸片,随手分成两半,这是12吗?(不是)为什么?学生会说:“一边大,一边小,没有平均分。”

(3)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12?

进一步强化平均分,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分、是谁的12。

3、建立模型

孩子们,想一想还可以通过平均分什么能够得到12?

让学生用一张纸折出它的12时,并涂上颜色,我让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主要是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2?

通过动手折12,说出自己的折法,进一步强化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4、知识迁移

学习二分之一安排了详细的过程,而其他的几分之一,我认为学生完全可以能过交流汇报来完成。此时我会说:“孩子们,我们只能得到二分之一吗?你想通过分什么得到几分之一?”(学生各抒己见)此时我让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最后展示学生制作的几分之一,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介绍自己得到的分数。并小结:像1/6、1/4、1/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这样设计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学习二分之一学生需要在心理上整合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是一个调整的过程,而学习其他的几分之一,是一个同化的过程,用刚刚建立的二分之一的认知结构去同化。这样安排不仅使课堂简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课本93页第一题

通过题学生不但学会了写分数,还进一步巩固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2、聪明小判官。96页2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3、我说你做,你说我做。你说出一个几分之一,我用实物或图形表示出来,同桌互练

这样安排顺应学生学习规律,让学生互练,既扩大联系面,又提高学生的兴趣。

4、寻找生活中分数。

(1)出示91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寻找分数。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的数?

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资源,引出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也有分数。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回顾反思,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个反思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是如何学习几分之一的?

(3)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帮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为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2、拓展延伸。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

西汉时期,张苍、耿寿昌等学者整理、删补自秦代以来的数学知识,编成了《九章算术》。在这本数学经典的《方田》章中,提出了完整的分数运算法则。分数运算,大约在15世纪才在欧洲流行。欧洲人普遍认为,这种算法起源于印度。实际上,印度在七世纪婆罗门笈多的著作中才开始有分数运算法则,这些法则都与《九章算术》中介绍的法则相同。而刘徽的《九章算术注》成书于魏景元四年(263年),所以,即使与刘徽的时代相比,我们也要比印度早400年左右。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热爱数学,也是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得祖国。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分之一12

13

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首先,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第七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安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几个梨?几个西瓜?请你用掌声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当学生拍到“半个”西瓜时,产生了质疑:“‘半个’应该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拍掌引入分数,我是参考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个”无法拍掌表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1.课件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1/2。这一半是西瓜的1/2,那么,另一半呢?也是这个西瓜的1/2。在这里,我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明白,只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个西瓜的1/2。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动2.读写1/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初次认识分数,教师的引领显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课件演示,示范读、写1/2,和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书空1/2,并快速地在本子上写出两个1/2。这样,学生在读写分数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数。

活动3.动手操作,折出1/2。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并涂色表示出来。折好后,让学生举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1/2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有意识地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在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

活动4.举1/2反例,内化1/2。

我拿着一张圆纸片问:“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1/2,请仔细观察,老师把这张圆纸片这样(随便)撕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吗?为什么?”接着出示几道判断题给学生判断,通过正反例子的对比,突出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条件――平均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活动5.类比迁移,创造几分之一。

当学生认识了1/2,我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类比迁移,自主创造几分之一,彰显学生的个性。

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认识分数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⑵操作:折纸、涂色,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

⑶交流: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折出了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再全班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示并说一说分数的含义。

⑷探究: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的图形展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深刻体会: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活动6.深入探究,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在这里,我利用一个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猴子和小猪在一次分西瓜的时候,也想用我们今天学过的分数,它们都想多吃点。小猴子想:我太喜欢吃西瓜了,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想:我肚皮大,吃得多,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4。你知道,它们俩谁吃得更多一些吗?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出示以下直观图让学生观察,你能比较这几个分数的大小吗?看着直观图,学生很快回答:1/2>1/4>1/8。你还发现了什么?假如把这个圆无限制地平均分下去,得到的每一份会越来越?小。最后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那故事中的小猴子和小猪谁吃的更多一些?学生自然回答,小猴子吃的更多一些。由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激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以上六个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深刻体会了分数的含义。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的,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三个环节:分层巩固,拓展提高。

在练习环节,我层层深入,设计了写、涂、说、猜四个练习。

写: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列图形的涂色部分吗?

涂:看分数,涂颜色。

以上两题是基础练习题,面向全体学生。以下两题是拓展提高题,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分数?

意大利国旗、西瓜图、柜子图。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分数的意义,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

猜:涂色部分会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先让学生估计、猜测,再用课件验证。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1/4比1/16大,我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等等。从预设到生成,从估计意识的培养到发散思维的训练,这一道题承载着丰厚的数学内涵。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

再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可能会说几分之一的分数,也可能会说几分之几的分数,为下一节课进一步学习分数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动中,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后记:这是我11月22日参加兴宾区小学数学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一等奖的说课稿。从年级初赛到学校决赛再到城区初赛,最后到区里决赛,我一遍遍地修改稿子,随之一遍遍地修改课件,脱稿说下三千多字,好辛苦!原本不舍得晒出来,毕竟花费了太多精力,但想想,还是放上来,就当留个纪念吧!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91~9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师生准备图片一张,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导入:前段时间,老师在批改数学周记时,看到一篇有趣的周记,题目是“分月饼”。小作者写了3个分月饼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仲秋节的晚上,小明一家4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小明坐在阳台赏月、吃月饼,桌上摆了8个月饼,他们一家4口人,每人几个月饼,该怎么分?你们分一分!

小作者也是这么分的,继续往下看第二个问题:这8个月饼中有一个是果酱的,哥哥、小明都喜欢吃,这个月饼该怎么分?(生答)老师这儿有一个月饼图片,用它当月饼谁来分一分?生上台分(说分法),为什么对折?(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学习1/2

1、用1/2表示。

想不想看看老师怎么帮他们分月饼的?(课件展示)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哥哥和小明都分得其中的几份?像这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这样的一份是多少呢?引出1/2。指出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齐读)

2、写1/2。

怎么写呢?指月饼图,解释:先分开就要先写“——”,平均分了两份就在下面写“2”,每份就是1/2,写“1”,书空一遍。

3、折1/2

用圆片代替月饼你也来分一分,折出1/2,并涂1个1/2(生动手折,举起来,引导学生说二分之一)

4、判断。

你能涂出圆的1/2,下面图形的1/2对不对呢?看!出示投影。

(二)学习1/4

通过研究小明与哥哥分1个月饼,我们认识了1/2,继续看第三个问题:小明与哥哥分开月饼后还没吃,各个突然说:“小明,爸爸、妈妈也喜欢吃,不能我们俩吃,还是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一起吃吧!”(真是孝顺的`孩子!)

一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那又该怎么分?

1、师生分月饼每人分月饼的多少?用什么数表示?板书:1/4

2、想一想:一个正方形的1/4怎么折?

想一想,再用学具折,涂1份

汇报之后贴在黑板上(方法这么多,真了不起!)

3、找分数休息一会,到游乐园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小朋友在干什么?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你看到了几分之一?生找,师板书:1/2,1/3,1/8……都是分数,(课题)

(三)比大小

1、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非常了不起,看完周记中3次分月饼,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1个果酱月饼,小明与哥哥分,能分到多少?(1/2)与全家4口人一起分,小明又分到多少?(1/4),那么这两次分月饼,小明哪次分得多?

指黑板图,之后,出示投影,看一看,想一想,同桌间说一说,汇报

2、出示食盒图,独立想,在组内说一说,汇报

3、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考考你

2、比眼力,谁是火眼金睛(完成课件的判断)

3、抢答: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4、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折一个分数介绍给同学或家人!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物或图形,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借助图形明白几分之一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等方法,使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3、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和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用“掌声表示数”的游戏来引入,由老师来说问题,学生把答案拍出来。

课件出示场景:

(1)把4 个月饼平均分给2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把2 个月饼平均分给2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3)把1 个月饼平均分给2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同学们就会各抒己见,得出“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半个”的结论。

老师用课件进行演示,引出“半个月饼怎么用数来表示”这个问题。

在认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块月饼怎样分才是平均分成两份呢?接着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大小一样的两块。

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块是它的一半。也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点击课件:展示一个“平均分”和一个不平均分的月饼)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块是它的多少?用分数应该怎么表示呢?(电脑课件动态演示:把月饼平均分成4份。)

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板书:。读作:二分之一

展示学生各种折法后问:“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利用实物投影一一展示作品)

(1)猜一猜:小猴子和小猪在一次吃西瓜的时候,也用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它们都想吃的多。小猴子想:“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想:“我肚皮大,吃的多,要吃这个西瓜的1/4。”它们俩谁吃的多?为什么?

(2)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谁吃得多”的讨论。

(3)出示比较、、的大小,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题、发展题、开放题。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这样的练习设计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从今天的学习中,你认识了什么?还知道了什么?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572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