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5篇#】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地制作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课程开展的重要指南,它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组织课程内容,并提高教学效果。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的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相信这将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请一定要收藏好,方便下次再次查看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求,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收集数据,体会合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若干小动物在操场上的场景图。
提问: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举行跳绳比赛,看一看,有哪些小动物?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
学生可能回答:用分别排一排、再数一数的方法,可以很快地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分一分、排一排。
提问:现在你能告诉大家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
2.教师引导: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是小朋友上学期学习的统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谈话:比赛马上开始了,三个队各选一名代表进行跳绳比赛,获胜者所得的奖品是老师手中的一盒学具。学具盒中有三种形状的图形,分别是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提问:谁知道这三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吗?(不知道)
师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学具盒中每种图形的个数?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各自的想法。
2.提出要求:每组只能派一个同学打开盒子看,而且这个同学还不能直接报出每种图形的个数。想一想,其他同学能知道每种图形的个数吗?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让一个同学依次报盒子里每个图形的名称,其他同学把结果记下来。
3.小组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展示记录方法。
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
△△○□△□
△○□△
②□□□□□
△△△△△△△
○○○○
③正方形三角形
正方形
圆三角形
圆三角形
④□
△
○
⑤□|||||
△|||||||
○||||
⑥□12345
△1234567
○1234
(3)比较评价。
你觉得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现在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记?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统计一次学具盒中三种图形的个数。(小组活动)
统计后适当地多请几组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5.填表。
(1)认识表格。(投影出示下表)
要求学生说说每个空格各应填什么内容。
(2)在书上填出结果。
(3)提问:你从表中可以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联系生活,体验决策
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能用今天的方法统计。
1.创设情境一:课件出示学生在小组里抛圆片的活动场面。要求学生抛圆片20次,用画的方法记录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
提出要求:每个小组先记录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各有多少,填在第一个表中,再把结果填在第二个表中。
学生活动后,教师提问:在这个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情境二。
提问:有拍皮球、跳绳、踢足球和打乒乓球四项活动,怎样才能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哪一种?
(1)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调查,用画的方法记录,并将整理后的数据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
(2)全班交流,并说说从自己的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3.创设情景三。
统计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情况,填入书上的表格中。全班合作完成,并说说根据结果知道了什么。
四、师生互动,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这样统计?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再选择一些内容进行合作统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材分析】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是学习计数、计算和ht的学习的准备性知识。比高矮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高矮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主要使学生感知高矮的概念。探索比的方法。教学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引出高矮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怎么知道人或物体有高有矮的,引出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最后通过各种活动、游戏。让学生体验比较的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己经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初步积累了有关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看问题、观察物体不全面,所以教学时,注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各种比较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饰得看问题要全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
2、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探索、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体验长短、高矮都是比出来的。都是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高矮方法的过程,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2、在比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关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学会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形状相同但高矮不同的两个瓶子、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引导观察教师选四名高矮差距较大的学生到讲台。让学生观察。
问:看到他们四个同学。你想告诉老师什么?
(二)交流汇报学生观察后,先与同位说一说,再汇报。
学生可能说衣服的颜色不同、男女性别不同、有胖有瘦、有高有矮等。教师都给予肯定。
启发引导说出学生有高有矮。
教师板书:高矮
【设计意图:创设此情境是通过学生观察引出“高矮”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自然有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一)引入研究的内容教师选两个高矮差不多的学生。站在讲台两边。让学生判断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后汇报(学生可能说:看不出谁高谁矮。或说甲高、乙高、一样高)。
(二)探究比较高矮的方法1、怎样知道人或物有高有矮呢?
2、小组讨论交流比较高矮的方法。教师参与其中。
3、小组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两人站在一起比;(2)两人拉紧绳放在头顶。看哪头高;(3)用尺子量;(4)用小棍搭个小桥让他们通过;(5)靠墙作记号等。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三)强化比较的方法1、让学生再来比一比。
(1)教师选一男(高)一女(矮)两生上台比一比。
要求:比一比,说一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学生比较后会说:、‘男生高。”教师趁机和男生站在一起。让学生比一比:“我们俩比。谁高谁矮?’’学生会说:“老师高。”教师抓住机会问:‘。为什么你们刚才说男生高,现在又说老师高至到底这个男生是高是矮呢?”
(2)小组讨论。应怎样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两个同学来比一比。
学生比时。让一生站在讲台上。一生站在讲台下。教师问:
“这样比行吗?为什么?’’再让一生抬起脚后跟比。问:‘。这样比行吗?为什么?,’
学生一定会说:这样比不行。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行。学生可能会讲:不合理、站得不一样高、应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等。
3、出示两个瓶子(下面不齐。并用纸遮住。只让学生看到上半部分)。
问:猜一猜,这两个瓶子哪个高?哪个矮?
大多数学生会说:上面高的那个高。这时教师再打开纸让学生比一比。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自体验比较高矮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听取他人意见。从中受益。
学会合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在说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让不生明确高矮是相对的;比较高矮时要合理。要合乎规则。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还要明白比长短、比高矮都要9体看。全部看。橄得看问题要全面。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一)投影练习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练习一第7题图。学生独立完成(要让学生充分说,也可和其他动物比)),
(二)摸高活动和搭高活动1、学生站在地上摸。
2、跳起来摸(活动后学生谈体会)。
(三)游戏活动1、同学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从每个班选10名的学生参加入场式,咱们班这么多学生,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帮老师选出来吗?先想一想,再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汇报)。
2、自由结合成小组((5—8人)按高矮排成队。比一比。看哪组又快又好(学生自由活动后。说一说是如何排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游戏。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充分体验比较高矮的多种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畅谈感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遗憾?
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谈。让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感受知识是无限的。增强继续学习的欲望。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课下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比长短,哪些可以比高矮。
说给同学或家长听。
【设计意图】:拓展延仲,既联系生活又巩固知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本节课以师生共同活动为主。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探索。创设了多种实践活动,实现了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感知高矮。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多种方法的产生。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特别是在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和游戏活动时。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活动中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三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第2页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咱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师做母鸡,一生做老鹰,其他生做小鸡)
二、学习新知:
1、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师提问:我的后面是谁?
生1:是xxx。
生2: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
我在谁的前面?我前面是谁?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谁?
3、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出示第2页主题图。
(1)自己根据图画提出问题。
(2)小组内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
三、练习: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2、小组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3、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4、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6、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这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体验“调商”的过程。在试商的过程中,学生回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商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讨论理解“商为什么大了或小了”然后在掌握“调商”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试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钟面、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电脑展示画面,你认识它吗?它能帮助我们做些什么事情?
2、你能说说家里的小闹钟像什么吗?
(二)画钟面
1、我们家里的小闹钟真可爱,今天我们自己动手也来做一个。
2、四人小组合作一起做,做好后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画了些什么?
老师要求:①画好后说一说,画了些什么?
②哪个小组画好了就把钟面贴到黑板上来。
放轻松的音乐《玩具兵进行曲》
3、交流展示
选择4个钟面大家来说说,钟面上分别有些什么?
4、落实概念
时针:钟面上哪根针是时针?谁能说更准确一些?(又粗又短)
分针:哪根针是分针?(又细又长)
12个大格:数一数有几个格子?
12个数字:①你怎么记这12个数字的位置?(学生自由说)
②教师点拨,弄清位置。
请你闭上眼睛,记一记这12个数字的位置。
用手势指一指。12在哪里?6在哪里?9在哪里?你是怎么记的?
那么,7在哪里?你能很快找到吗?
(三)认识整时
1、指第一个钟面,这是几时?你能读出这是几时吗?
2、你是怎么看的?
3、小结:要看几时,我们应该怎么看?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再指另一个)那这个怎么看?
分针指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
(四)巩固整时,并认识半时
1、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吧!
①巩固认整时。看着图你想说什么?
②并抽1个说说怎样看时间?
③你认为他这样安排合理吗?
④渗透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
2、认识半时。
刚才小朋友们特别聪明,都知道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时间老人他说还想请小朋友来帮一个忙,小朋友们你看:(出示一个半时的钟面)
①你看这是几时?
②这时分针,时针在哪里?
③如果2时半,分针、时针在哪里?
④8时半呢?
⑤小结:看半时它的分针都指着6,时针呢,指着几和几的中间。
精选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锦集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老师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上课内容,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我相信这份“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能够满足您对作品的需求,请将这个信息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受益!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0的两种含义,会读会写0。
2、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0的两种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猴吗?知道他最喜欢吃什么吗?
因为小猴子爱劳动,所以妈妈奖给它桃子,瞧,小猴多高兴啊!(出示图片)
盘子里有几个桃子呢?请你数一数,想想用哪张数字卡片表示?
(投影演示吃了一个桃子)用哪张数字卡片表示?
(又吃了一个桃子)现在盘子里还有几个桃子?你会用哪个数表示?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0这个新朋友!(板书:0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0的第一种含义
(1)、小朋友们的知识真丰富,0也和1、2这些数一样都是一个数。
指着空盘子下面的0问: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没有)
小结:0可以表示没有
(2)、发展思维
拿起1颗粉笔,说说有几根?
2颗粉笔,说说用几表示?
出示空手,说说现在老师有几颗粉笔?用什么表示?
(3)、举例说说生活中那些事例可以用0表示没有
2、0的第二种含义
(1)想想你还在哪里见过0?
直尺上也有0,请你拿出直尺看一看。
(出示直尺图)
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0在哪里?在几的前面?
这里的0表示什么?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小结:这里的0表示起点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联系生活,深入体会
(1)、出示一系列生活中的图片,仔细观察,在这几幅图中,那些可以用0表示?
(2)、议一议:0在这几幅图中各表示什么意思?(小组讨论交流)
(3)、试着自己归纳0常见的几种含义。(表示没有,表示起点,表示温度计的0度等等)
4、学习写0
你们看0像什么?你觉得0应该怎么写?
教师板书,边演示边讲解:
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教师:请你用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遍.
学生书空
在练习纸上写一排0。
三、练习巩固
1、投影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调查:0到底是双数还是单数,请大家回家查一下资料或问一问家长。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1.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教科书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路边有葱郁的树木,美丽的农舍等。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还有一座教学楼等),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3】
课时教案(讨论稿)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一年级 课 题: 走进花果山信息窗2(减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设计者: 大韩 小学 代哲芳 使用者: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减法。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教 学 重 点 体会减法的意义
教 学 难 点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 具
情境图、5个小正方体、5以内的减法算式卡片。教 学 过 程 环节设计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同学们,我们在花果山看到我们喜欢的小猴子,还进行了一次快乐的野餐,今天,我们再到花果山上去看猴子摘桃子,好吗? 出示情境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你都从图上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如: 一共有几个小猴子?
刚才山上有5只猴子,现在有4只了,有几只摘桃子去了? 山上有4只猴子,山下一只去摘桃子,一共有几只猴子?
树上原来有5个桃子,猴子从树上摘下3个撞到篮子里,树上还剩多少个桃子? „„ 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有加法的,也会有减法的,加法问题随时解决,减法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以学生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为例,如:还剩几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三、巩固发展,应用问题
个桃子?。
你能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好吗?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1)师: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想法说全班同学听吗? 教师适时总结:
从5里面去掉3,用减法计算。5个桃子,被小猴子摘掉3个,还剩几个?就可以列减法算式: 5– 3= 2(个)
教师边说边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摆。(2)认识减号。教师演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最后学生容易看到去掉的和剩下的部分,而原来的数不容易看到,因此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是从哪个数里去掉的,就要把这个数写在减号的前面。
1、学生自己解决其他的减法问题,并把想法说给其他同学听。(1)、独立尝试解决:花上还有几只蝴蝶?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也就是从几个里去掉了几个。4-2=2(只)(2)、同桌合作解决: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原来岸上有几只?现在还有几只?也就是从几个里去掉了几个?没有了用什么表示?
2-2=0(只)想一想:2-0=?(只)教师提示: 这个算式表示从几个里去掉了几个?一个也没去掉还减少吗?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
2、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装进问题口袋。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学生交流,全班汇报。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四、全课小结
作 业 设 计 算一算:
6-2= 5-4= 5-3= 4-1= 3-0= 7-7=
板 书 设 计
减法的初步认识
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5 — 3 = 2(个)教 后 感 悟
„ „
读作:5减3等于2 减号
课时教案(讨论稿)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一年级 课 题: 走进花果山:信息窗3(加法的计算)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设计者: 大韩 小学 代哲芳 使用者: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学习有关“0”的加法,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 学 重 点 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教 学 难 点
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 具 情境图、有关图片、每人10个小正方体和0——10的数字卡片 教 学 过 程 环节设计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
二、提出问题
三、解决问题
1、出示野餐全景图
花果山里热闹极了,小朋友也来这里野餐,和小猴们成了朋友,请同学们找一找都有哪些信息?愿意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生可能回答:我看见图上左边树上有5只小猴,右边的树上有2只小猴;左边树上有6个桃子,右边树上没有桃子„„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根据我们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一共需要几根火腿肠? 一共有几个桃子? 一共有几个同学? 一共有几朵花? 一共有几个书包? „„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要求每人一根火腿肠,需要几根?该怎样想?
1、学生独立思考,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有必要,教师引导学生把算有多少根火腿肠转化成算有多少个同学就知道需要几根火腿肠。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2+4=6 4+2=6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四、走进生活
4、观察,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准确叙述,只要说清楚意思就行)
(设计意图:渗透加法交换律的知识,让学生在比较异同的过程中感知和体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加法计算打下基础。)
5、解决: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左边的树上有几个桃子?右边的树上有几个桃子?一个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
讨论:怎样列式?你认为6+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6+0=6,0+6=6(设计意图:这是0的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利用0表示一个也没有的意义进行一个数加0的计算。)
6、巩固练习
4+0= 5+4= 6+2= 7+3= 0+4= 4+5= 2+6= 3+7=
6、你还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刚才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
你能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教师补充。作 业 设 计 巩固练习
4+0= 5+4= 6+2= 7+3= 0+4= 4+5= 2+6= 3+7= 板 书 设 计 走进花果山
2+4=6 6+0=6 4+2=6 0+6=6 教 后 感 悟
课时教案(讨论稿)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一 课 题: 游水帘洞(第五信息窗第一课时)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李明 小学: 赵冯 使用者: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能正确口算和是8、9的加法及被减数是8、9的减法;
2、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 学 重 点
1、能正确口算和是8、9的加法及被减数是8、9的减法;
2、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 学 难 点
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 具
教 学 过 程 环节设计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水帘洞太美了,今天又有一群小朋友到水帘洞去游览,我们一起去看看!板书:游水帘洞
1、出事主题图: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醒学生注意图中发生的变化。
2、你能从图中找出一些数学信息吗?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加以引导。板书有价值的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3、解决问题。
(1)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可以怎样列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3等于多少呢?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三、课堂练习。
学生活动,教师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全班交流:你计算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A:一个一个的数。B:想3和5组成8。
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或补充。
说一说: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含义?整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独立说一说,教师做补充。
想一想,求一共有几只小猴子,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5=8(个)比一比:3+5=8和5+3=8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生共同小结:这两个算式里的数和符号都相同,不同的是3和5的位置交换了。你还可以说出一组像这样的算式吗?
【设计意图】这两个算式渗透了加法交换律的知识,让学生在比较异同的过程中感知和体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加法计算打下基础。(2)还剩几只小猴子?
说说图2中关于小猴子的信息:原来有8只小猴子,跳进洞里5只,还剩几只小猴子? 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列算式,全班交流。教师板书:8-5=。
8-5等于多少呢?你认为可以怎样计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全班交流算法,教师适时补充和归纳。
A:一个一个的减 B:可以想8的组成
C:可以想5+3=8,所以8-5=3,即想加法。讨论:这几种办法中,你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而学生因基础和思维的差异,因而在计算方发生也呈现出多样性,教师应尊重这种差异,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但在了解存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也要提炼出最优的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
(3)一共有几朵花?
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出算式,试着算出结果,然后汇报交流。
1、“自主练习”第1题是一图二式的练习。先观察图,用语言表达图意,然后列式计算结果。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四、全课小结。
2、“自主练习”第2题是学习了8、9的加法后的口算练习,可以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完成。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 学生交流收获,及时提出疑问,教师释疑。作 业 设 计
看图写算式。
板 书 设 计 游水帘洞
教 后 感 悟 = = = =
(1)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3+5=8(只)5+3=8(只)
(2)还剩几只小猴子? 8-5=3
(3)一共有几朵花? 5+4=9(朵)
课时教案(讨论稿)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一 课 题: 小猴分桃(第六信息窗第一课时)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李明 小学:赵冯 使用者: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熟练的结合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准确口算出有关10的加减法;
2、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理解一图四式的意义
教 学 重 点
1、准确口算出有关10的加减法;
2、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理解一图四式的意义 教 学 难 点
1、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一图四式的意义 教 具
教 学 过 程
环节设计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复习6、7、8、9的加减法。
2、复习10的组成。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来到花果山,热情的小猴子要分桃子给同学们吃,请仔细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能了解到那些信息”?
2、学生说出图中的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选择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板书。
3、分给两个同学,可以怎么分?
用小棒代替桃子实际动手分一分,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分法。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摆学具算得数的过程,并从中发现计算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摆学具中发现计算方法并写出4个算式。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并全班交流分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在充分交流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以下4个算式: 9+1=10 10-1=9 1+9=10 10-9=1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四、全课小结。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根据一幅图 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1、“自主练习”第1题是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的题目。在此练习中,可以让学生根据图表达出图意,明确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求的是什么,从而确定解决方法,然后填出算式。这样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加减法的意义,而且帮助学生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2、“自主练习”第2题是一图四式的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试做,交流时说说这四式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 学生交流收获,及时提出疑问,教师释疑。作 业 设 计
看图写算式
板 书 设 计 小猴分桃
9+1=10 10-1=9 1+9=10 10-9=1
教 后 感 悟 = = = =
课时教案(讨论稿)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一 课 题: 小猴跳水(第七信息窗第一课时)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李明 小学: 赵冯 使用者: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
2、明确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根据现实情境解释计算顺序的合理性;
3、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 学 重 点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
2、明确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教 学 难 点
能根据现实情境解释计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 具
教 学 过 程 环节设计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2、夏天来了,花果山上更热闹了。调皮的小猴子在跳水嬉戏,引来了许多小朋友观看,大家想去看看吗? 板书课题:小猴跳水
【设计意图】再一次以新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1、出示主题图,仔细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从图中找出一些数学信息吗?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加以引导。板书有价值的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3、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怎样列式?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三、自主练习。
可以先算大树下有多少个小朋友,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不写得数)4+3 课件再出示:又跑来2个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该怎么办?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可以把她们和前面的小朋友合起来,你认为可以怎样列算式? 板书:4+3+2.请同学们说说算式里每个数代表的意思。这个加法和以前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像这样几个数相加的算式我们叫它“连加”(板书),可以怎样读呢?教师教算式的读法。怎样计算?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强调:是前两个数的和与最后一个数相加)学生说计算的过程: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加2等于9。求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引导学生明白: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2)树上还剩几只小猴子? 出示小猴的动画:先跳下1只,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5-1。
动画:再跳下2只小猴,这时树上还剩下几只小猴?怎样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板书5-1-2。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里每个数代表的意思。这个减法和以前的减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像这样几个数相减的算式我们叫它“连减”(板书),可以怎样读呢?教师教算式的读法。怎样计算?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环节中认识“连加”的知识中,学习了连加的读法和计算方法。这里让孩子先独立尝试连减的读法和计算,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感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想一想:根据图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和第3题是连加连减的操作练习题。练习时,让学生借助学具进行操作,把连加、连减的过程摆出来,并让学生边摆边说。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及运算顺序。
2、“自主练习”第2题是看图列式题。通过3种同类物品的呈现图,学生直观地感受连加的意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四、全课小结。
义。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 学生交流收获,及时提出疑问,教师释疑。作 业 设 计 看图写算式
板 书 设 计 小猴跳水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树上还剩几只小猴子? 4+3+2 = 9(个)5-1-2 = 2(只)教 后 感 悟 = =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课时教案(讨论稿)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一年级 课 题: 《走进花果山》第8信息窗 回顾整理 课型: 复习设计者:宋芳芳 小学 王海小学 使用者: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提高孩子们10以内加减法以及混合运算的能力。
2.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让孩子们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并在整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只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教 学 重 点 使孩子们参与观察,学会以不同类别将算式进行分类。
教 学 难 点 将知识转化并运用到实际,让孩子们体验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教 具 并不完整的加法口诀挂图、加法算式卡片、双面胶 教 学 过 程 环节设计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 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同学们,我们再前几节的学习中已经把花果
山偶了一遍,在花果山里我们看到了好多好看的和好玩的事情,那我问一下小朋友们,在花果山有趣吗?这节课再让我们彻彻底底的游玩一次花果山,看看这一次的到来和一开始进入花果山时我们都收获了写什么?
1.帮蚕宝宝回家 小朋友们,你们在课本上找到蚕宝宝了吗?看,它们身上还背着一串算式,他们肯定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先自己试试,看你们会不会算能不能帮蚕宝宝找到自己喜欢的桑
叶。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同学真聪明,都正确的帮蚕宝宝找到了回家的路并找到了它们喜欢的叶子,这个任务我们完成了,我们助人为乐帮蚕宝宝回家了。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噢!2.(1).说一说 下面我们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同学们打开 课本62页,在课本这整整的一页里,我么看到的 除了有蚕宝宝和桑叶,看到最多的是什么?那在
小朋友的手里都拿着些什么呢?(2)排一排 同学们,看他们手中的卡片乱七八糟的,我们 看着就心烦,你们能帮他们排一排吗?自己先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你们愿意怎么排?怎样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三 统计归纳,总觉新知
排看上去才很顺眼?同桌两人互相交流一下。(3)全班交流
谁愿意起来说给我们大家听一听你的想法? 谁还有不同的排法?(4)读一读
同学们如果一时没有什么思路,那老师提示一下,你们可以把算式大声的读出来,听听有什么相同之处?
你还可以把卡片上算式的结果算出来,看看有什么规律?好,现在开始,再找找规律。(5)选一选
我们现在分工,一组的同学们把得数是3的算式找出来;二组的同学把得数是4的算式找出来;二组的同学把得数是5的算式找出来;二组的同学把得数是6的算式找出来;二组的同学把得数是7的算式找出来;二组的同学把得数是8的算式找出来;二组的同学把得数是9的算式找出来; 二组的同学把得数是10的算式找出来。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小组长分工,尽最快速度我该找的算式找出来,看哪个组找的又对又快,现在开始。(6)贴一帖
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将上面的卡片进行了分类,现在我们就把他们各就各位吧。先有请一组的代表带着自己的卡片在黑板这张挂图上给自己的卡片找到合适的家。
一组的同学给我们带了个好头,做了个好榜样,下面就有请其他的组也上来帮自己的卡片找找何时的家。(7)看一看
在我们全班同学的努力合作下,我们终于完成了先前残缺不全的挂图。看,是不是很棒。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 观察这个挂图,看看有什么规律?
谁来说一说?引导孩子们说出:横着看,每一行的结果都相同;数着看,每个算式都是加相同的数?第一列都是加1,第二行都是加2„„ 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总结出了这么多的规律,真棒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口诀,那你们试着完成一下右边的剪发口诀,看看是不是也有什么规律。
将本届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5、相对左右。
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和你的同位握握手。请指一指你同位的左耳朵。师:刚才在握手、指耳朵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尝试解答)
师:这是因为你和同位是面对面,方向是相对的。所以伸出手的方向也是相对的。这也说明了,在不同方向,左右手的方向是不同的。这就是左右的相对性。
6、做游戏。师:咱们再来一起做个游戏好吗?
听老师发口令,同学们做动作,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①伸出左手、右手、左脚、右脚、摸右耳、指左眼、指右眼。
②向上看、向下看、往前走一步、往后退一步、向上跳两跳、向下蹲两下、再往后走退一步、再往前走两步。(再让几个学生发发指令)
(二)自主探究,上下前后。师:我们刚刚学习了左右这两个方位,那么从刚才的游戏中,你又发现了哪几个方位呢?(让学生说,师板书。)反馈练习。
师:那你能说说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分别是什么吗?(多让几个学生说说)谁还能结合教室里的一些物品说说他们的前、后、上、下的位置关系?(给予鼓励)师:谁想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 谁想介绍一下你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三、课间休息: 听音乐,做动作。
“拍拍左肩膀,拍拍右肩膀,左脚跺一跺,右脚跺一跺,向前跳一跳,向后蹦一蹦,左手摆一摆,右手摆一摆,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师可先演示,然后和学生一起做。
四、巩固练习。
1、游戏,比拍手。
教科书第69页的第1题。教师可请一位学生帮助演示活动过程。(1)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练习。(2)师生比赛。(3)生生比赛。
2、找朋友。(可小组合作)
师:同学们,老师刚刚收到一个电子邮件,内容是大树爷爷让我们帮它找朋友。(课件展示)它的朋友就在每个小组同学的其中一个桌洞里,用信封装着,请大家赶快帮它找一找,并把它们贴上,让他们重新回到大树的身边,好吗?
要求是:大树左边有4只小燕子;右边有3只小鸡;上面有2只蝴蝶;下面有5朵小花。
每个小组发一张大树图画。
(1)小组合作找,教师巡视指导。
(2)展评作品。先请学生说说喜欢哪幅?为什么?教师再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3)课件展示。
四、谈体会: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趣的游戏 左、右、上、下、前、后
六、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图形与位置 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信息窗2及71页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积累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教具准备:
信息窗2挂图,学生准备:小汽车、积本、小兔子、小狗等玩具和各种各样的图片及照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天真、活泼、可爱的好孩子,为了留下这个美好的回忆,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领你照过好多像呢?
(学生回答)
2、其实啊,照相也很有学问的,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学生证、身份证、毕业证上的像要从正面拍,有的想为了美观,具有艺术性就要从侧面拍,你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吧?现在谁想当一名小小摄影家呀?(学生回答)
3、师:那么老师首先要考考你的辨别能力,你可一定要先过老师这一关呀!
二、探索新知
(一)提出问题
1、出示挂图:
师: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包括照片的位置)
师:仔细观察,谁能从图上发现点什么?(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我发现小男孩左手和右手举起的两张照片不一样)
师:为什么两张照片不一样呢?其实啊!那是因为拍摄的方向不同。(这个问题先让学生回答,若答不出教师再说明)。师:你能辨别出它们各是从哪个方向拍的吗?(二)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方法是通过从不同方向辨认课前准备好的小汽车、积木、小兔子、小狗、等玩具形状,不断积累经验,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后统一意见,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既是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方面知识的交流,又是学生经验的交流,使学生能互相取长补短)。
2、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教师有效点评,重点是小汽车挂图。
3、操作练习
分小组合作,把每人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图片和照片和起来一起分类。(从前面拍的一类,从上面拍的一类,从侧面拍的一类)教师参加各小组活动,及时指导。同学们再看这两幅画,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能解决得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在问题的口袋)。
三、自主练习
谁看到的?
学生自己读图,照图讲一个小故事,教师做简单充实,从而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师要引导学生把图中小鸟、小猫和两个小屋子的位置关系说清楚,比如小猫在屋子的里面,小鸟在屋子的上面。从而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四、板书设计 图形与位置 上面 侧面 前面 后面
五、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图形位置——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回顾,使学生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
2、加深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体验,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感受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第六单元尤其是在游戏中,我们都学会了些什么?
二、展示“我学会了吗?”
1、可以借助挂图或事物投影展示“我学会了吗?”
2、学生自己观察图,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编一个小故事(如:龟兔赛跑),并用学过的知识说说图意。教师要及时点评,说明个别答案不唯一。
3、完成“我学会了吗?”下面的3道题目。
(1)第1小题,用彩笔涂色,独立完成后,小组相互检查。(2)第2小题,把小蚂蚁前面第2只涂上红色,小蚂蚁后面的第3只涂上黄色。第二小题做完后可增加一些相关练习,如把从左边起第4只蚂蚁圈起来,把右边的4只蚂蚁圈起来等等。
(3)第3小题,乌龟是谁看到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可能是小鸟,也有学生回答是太阳,都合理。
三、丰收园 丰收园里谈收获。
现在学完了,你想跟老师说点什么?(1)长本领了吗?你长哪些本领了?
(2)习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四、课堂小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挑、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正确判断。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兴趣是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智慧老人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
1、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2、多媒体课件
3、大小不一的物体模型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这节来了一位新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PPT示智慧老人)智慧老人还给大家带来了礼物,想看看吗?
(2)FLISHI播放带子里的礼物;各种形状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拄)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礼物。
(3)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一分吗?学生观察并分。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二)观察、探究认识物体
1、揭示概念,形成表象。用课件演示:从长方体形状的实物中抽象出图象的过程,让学生知道这个图形就是“长方体”;
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图形。
板书名称并粘贴这集中物体的图,反复让学生熟悉物体名称。利用课件的优势将立体转化空间图,水到渠成,自然明了。
2、动手操作,分一分。让学生将学具袋中的物体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一分,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汇报。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3、摸一摸,感知特征。学生动手摸这几种物体,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集体交流。让学生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孩子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4、游戏,猜一猜。教师准备各种物体的袋子,让一名学生闭眼摸出指令的物体。在同桌利用学具袋互相猜一猜。比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5、课中休息2分
6、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设计这样的活动,既丰富孩子对物体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知识。既突破了学科的局限性,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材整合观。
7、找一找,连一连。PPT出示一些实物和这4中几何体的图形,实物与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相连。既巩固了新知,又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8、数一数,填一填。PPT出示四种几何体组装的机器人,数出四种几何体各有多少个,并填一填。数一数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具有创造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9、看谁做得精彩,作业:回家与家长利用这4种几何体体搭建你喜欢的物体。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反馈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将这节课所学的几种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展示到黑板上,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领会左和右,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那咱们一起唱一曲吧!(放歌曲,师生共同唱,并做拍手动作)
提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拍的手?(手)
1、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师:伸出左手右手,看看自己这双灵巧的手,(学生看手)
在生活中常用左、右手干什么?
(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
师:坐手、右手是对好朋友,配合力量可大了!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身体上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桌说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小结:在我们身体上有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请这些好朋友帮忙,来辨别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音乐、游戏情境,以谈话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师:现在我们来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2、各种方位感知左、右。
师:刚才通过游戏老师发现你们能很快辨别出左右,现在我们再来试试……
师说学生做
在第一排中,坐在最左边的是谁?(学生找,点到名的同学请站起来)
第一排最右边的是谁?
第二排从右数第3个孩子是谁?
从左往右数第5个孩子是谁?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边动手操作边用语言表达,说与做相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成功中感到喜悦。】
三、整理应用,内化提高
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很快就能辨别左右。我们要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一只可爱的小蚂蚁,看看小蚂蚁遇到了什么困难?
课件展示课本13页第六题练习题。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听取信息)
2、师:小蚂蚁的问题解决了,可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
老师举起左手,老师举的是哪只手?
同桌互相说说。
请学生面对面,都举起右手?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课本13页练习:生活中的左右
师:生活中也有这种情况,走楼梯时靠哪边行走!靠谁的右边?
我们很快就要成为少先队员了,行队礼时应该举哪个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后作业,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既强化了新知,有提高了兴趣,真正做到了课虽终而趣尤浓。]】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认为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也可以说说你自己。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不同点: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减法的概念,理解减法的意义.
2.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正确进行减法计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会计算减法.
教学难点
正确确定被减数.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出示:
学生填空,说数的分解.
问:你能根据2和3的组成情况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1+1=22+1=3
问:2+1=3表示什么意思?
师:除了加法以外,你还知道有什么算法?
生:减法、乘法、除法.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减法好不好?(板书课题:减法的初步认识)
学习新知
1.调出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师:有关减法的知识,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知道得真不少!老师也想把自己知道的和你们进行交流,可以吗?学习减法首先就要认识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对,它就是减号(出示-),减号表示去掉的意思.有了它,我们就可以做减法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减法.
2.建立减法概念
演示动画减法的初步认识
师:这个小女孩儿手里拿着几个气球?
继续演示动画减法的初步认识
问:她不小心,怎么样了?
生:飞走了1个.
问:还剩几个?
师:小女孩儿原来有两个气球,飞走了1个,求还剩几个?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对!要用减法.
边演示边讲解边板书:原来有2个气球,飞走了1个,就是从2个里面去掉1个,应该用2-1.
问:2表示什么?
师:是从总数2里面去掉一部分,所以要把2写在减号的前面.
问:2个气球,飞走1个,还剩几个?
生:还剩1个.
师:所以2减1就等于1(板书:=1).
问:谁会读这个算式?
学生试读.
问:2-1=1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从总数2里面去掉飞走的部分1,还剩另一部分1.
3.进一步理解减法
(1)继续演示动画减法的初步认识
师:一共有几只小鸡?
边演示边讲解:去掉了1只小鸡,虚线圈表示走了,去掉的意思.
问:求还剩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谁会列算式?
板书:3-1=2
问:3表示什么?1和2呢?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继续演示动画减法的初步认识
师:请你先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然后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问,你是怎么想的?
4.摆一摆、说一说
摆3个圆片,去掉2个,还剩1个,3-2=1.
摆3个圆片,去掉1个,还剩2个,3-1=2.
5.总结算法
师:如果不摆学具、不看图,怎样想减法的得数?
3-2=□想:3可以分成2和几,3可以分成2和1,所以3-2=1.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计算练习。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口报结果。
2.复习题1。
1)直接写得数,集体订正。
2)比比上下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
3.复习题2。
老师先说明题意,先把两叶片上的数相加说出和,再相减算出差。
2)同桌同学相互练习,集体交流。
4.复习题3。
9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做好后要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订正对做得全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应用题练习。
1.复习题4。
1)出示第4题,说说题意。(一个班有学生45人,另一班有学生40人,有80个桔子,分给他们两个班每人一个,够不够)
2)同桌同学讨论一下你怎么想集体交流。
(先口算出一共有85人,再比较80与85的大小)集体口答。(不够)
2.复习题5。
1)出示第5题,说说题意。(一(1)班浇了20棵花,还剩15棵没有浇,一(1)班一共要浇多少棵花)(一(2)班一共有27棵花,还有3棵没有浇。一(2)班已经浇了多少棵花)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两个问题的算法不同
3)集体口答。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试复习(1)。
四.教学后记: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氛围不好.
第十二课时: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复习6~10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复习课.(复习2)
二.综合练习。
1.复习题6。
1)出示第6题表格,仔细观察表格说说括号里的数应该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2)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2.复习题7.
1)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不计算来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的
3.复习题8。
1)出示第8题图,老师说明:今天做了多少不是题目的问题,而是引出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的对话.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求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
2)_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口答。
4.复习题9。
1)出示第9题,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桌子40张,椅子4把,有48人来开会。)
求什么是几个问题哪几个问题(再搬几张桌子再搬几把椅子)
2)学生列式计算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的
3)学生集体回答.
5.复习题10.
出示第10题,图中告诉我们什么问题
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集体算出结果,口答.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验复习(2)
四.教学后记:以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高.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5篇
基于您的需要,我们整理了“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的编写要按照教学内容贯穿教学整个过程。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和合情推理,经历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的过程。
2.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两根带子)问:你认为哪根长?(学生说说)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到底哪根长呢?(让学生上台演示)
2.提问:你是怎样比的呀?(学生说出比的方法)红带子比黄带子长出多少呢?你能把红带子长出的部分剪下来吗?(学生剪一剪)
3.小结方法:要知道两根带子谁长谁短,只要把它们对齐放在一起比一比就知道了。(板书:比一比)
[评析:由比较两根带子的长短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入新课。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通过对齐这一环节,为下面运用排一排比多少的方法作了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动手排一排,比较多少。
(课件出示例1)提问:哪种花片抓得多?(红花片多)多多少个呢?
(1)同桌一人数出13个红花片,另一人数出8个蓝花片。先讨论:怎样摆可以一下子就清楚地看出红花片多几个?然后两人合作在桌面上摆一摆。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让一组学生合作摆在纸上)
(3)组织交流:让摆在纸上的学生拿上台展示。
让学生说说摆的方法。(一个一个对齐排)
提问:红花片多几个可以看出来了吗?这5个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个数,还能怎么说?(蓝花片比红花片少的个数)
(4)小结:我们把两种花片一个一个对齐排一排,就能一下子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也就是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板书:排一排)
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就是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都是指红花片和蓝花片相差5个。(板书:相差)
[评析:这一教学片断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感知一一对应这一数学思想的基础上,直观地找出谁比谁多,多多少,体会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中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学生游戏,感悟算法。
(1)每人自己抓一把花片,和同桌比一比,谁抓得多?多几个?(学生游戏,指定一组交流)
(2)让两个不同桌的学生比一比:你抓了几个?你呢?谁抓得多?多几个?(学生回答)
提问:没见你们放在一起排一排啊,你们是怎么知道多的个数的?(学生说出减法算式,教师板书)指着算式说说各部分的意思。
小结方法:只要从个数多的花片数里面去掉个数少的花片数,剩下的就是这两种花片相差的数,也就是多几个或少几个。(板书:算一算)
[评析: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有时不需要再用排一排、比一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巧妙的设计自然引导学生想到要用计算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理解悟出了计算方法,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运用算法,解决问题。
提问:对刚才小明小红抓的花片,你能用算一算的方法求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吗?
课件显示花片图,学生口答算式:13-8=5。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评析:通过排一排,玩一玩,再到算一算,让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的过程,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三、运用新知,引导推理
谈话:游戏结束了,小朋友玩得开心吗?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参观玉峰实验学校的合唱队,好不好?
1.课件出示例2。
瞧!他们排练得多认真呀?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女生24人,男生20人。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
2.你会求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吗?(学生口答算式:24-20=4)说说算式各部分的意思,再次感悟:只要从24里面去掉20,剩下的就是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
3.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课件显示算式:24-20=4)
4.讨论:题中有两个问题,为什么列同一个算式?
5.交流得出: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就是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都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这两个数相差多少。[板书:两数相差多少]
[评析: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两种不同问法需要同一算式解答,进一步强化了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法的理解。]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l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教学方法同上。
3.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直接让学生口答完成。
4.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讨论:想提什么问题?
组织交流,随学生提的问题,课件逐一出示,说说如何解决?(学生口答算式)
[评析:经过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学生再次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卡通形式出示课件也贴近学生的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评价,应用拓展
提问: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本领?
生活中有许多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你能举些例子吗?
[评析:让学生举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从生活中有数学发展到在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增强。]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篇2)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40页例9,练习8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2、使学生从活泼可爱的小金鱼身上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例9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1、口答:
(1)3个十和6个一是()。
(2)7个十是()。
(3)8个一和7个十组成()。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54378764540
二、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1、请同学们一起和老师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
教师手里握一把小棒,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大约有多少根小棒?
2、同学们猜的答案有这么多,到底谁猜得比较准确呢?下面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师生共同数出10根。
3、现在请同学们再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根小棒?
4、这一次同学们猜得比较集中,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生共同数出小棒的根数。
5、为什么第一次猜时,大家猜的与实际数量相差那么多,而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实际数量了呢?
我们第一次猜时,我们没有参考,而第二次猜时,我们知道了10根有多少,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猜出小棒的根数了。
6、小结: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来估计,这样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二、教学例题,深化新知
1、课件出示有48条金鱼的鱼缸图。请学生估一估,有多少条金鱼。
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鱼缸里有多少条鱼?
生讨论,汇报:先数出10条金鱼,再估一估鱼缸中大约有几个这样的10条。
2、分别出示有15条花金鱼和10条黑金鱼的鱼缸图。
让学生根据这三幅图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使学生懂得描述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除可用符号、外,还可用语言来表述。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生活中某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练习:
1、40页做一做。
(1)第一题,学生合作完成。4人一组,每人说1--2句话。
(2)第二、三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交流、订正。
2、练习八第4题:青蛙可能吃了多少只害虫?(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比多少
35○43多一些多得多
78○76少一些少得多
45○40
课后小记: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教学用具:
将第6页的主题图做成动画课件;学生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出示主题图,你们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故事吗?(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2、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多让几个学生加以补充,这样可以使故事更加完整。在说到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同样多”。
师:图上有几只小兔?每只小兔搬多少块砖?
生:3只小兔,一只小兔搬一块砖。
师:说得很好,兔子和砖都没有多余的,这时我们可以说兔子和砖同样多。你们记住了吗?仔细观察什么和什么也同样多?(随意比较)
⑴同桌两人交流。 ⑵指名回答。
2、教学“多”“少”除了发现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我发现1只小猪扛1根木头,还剩1根木头。
师:小猪和木头谁多谁少?
生:木头多,小猪少。师:还可以怎样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仔细观察,什么和什么比谁多谁少?(随意比较)
刚才所讲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揭示课题:比多少
3、动手操作同位两人合作要求:
一人先摆学具,同位与他摆得同样多。(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一人先摆学具,同位摆得比他多或少。(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
思考: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摆的同样多,谁摆得多?谁摆得少
⑴独立思考
⑵交流方法
在多种方法中让学生发现对齐摆,即一一对应的方法摆,比较容易比较。
4、说出生活中“同样多”“多”“少”的例子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①一个同学先摆,同桌需摆得和他同样多。
②同桌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同学们合作得真好,想一想,怎样摆,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数一数,写上数。对齐摆,长的表示多,短的表示少,一样长的表示同样多)
他们的方法都好,你们是怎样摆的呢?我们应该多动脑,多思考,讲究方法。
2、说说生活中1 ‘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谁能用“同样多”“多些”“少些”说说生活中的事?(我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的手指同样多。我家女的比男的多,男的比女的少……)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说得这么好,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比一比,谁最聪明。
教师拿出一串红、白相间的珠子,让学生判断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①生在组内说说。
②小组交流汇报。
(用数的方法比较:数出红、白珠子各有几颗,再比较。用找朋友的方法比较:一颗红珠子和一颗白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还可以这样比较:因为这串珠子是按一颗红珠子,一颗白珠子,一颗红珠子,一颗白珠子的顺序串起来的,如果最后一颗是白色的,那就可以说两种珠子同样多;反之,就比红珠子多)
4、课堂演练。
①完成第7页的“做一做”。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②练习一第3、 4题。
第3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判断两种动物是不是同样多,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公鸡和鸭子虽然摆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得密的鸭子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第4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A、用数的方法:先数出红珠子有几颗,黄珠子有几颗,再比较。
B、一颗红珠子和一颗黄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可真聪明,说得妙极了!这节课大家学得很好。其实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呢!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好好学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比多少
同样多多少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件演示)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快乐的小矮人,他们每天在森林里早上出去采果子,晚上回到家里唱歌跳舞,生活的很幸福。这一天他们采了很多的果子回来了,突然两个小矮人争起来了。他们到底在争什么呢?我们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对回答问题好的同学给他们组奖一朵小红花)
课件出示:两个小矮人的对话(蓝衣服的小矮人说:我摘了12个果子,红衣服的小矮人说我摘了8个,)
问:(1)你能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说,互提,然后再指名说,同时老师板书)
(2)那你能够根据这些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吗?请试一试。(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老师板书)
板书:8+6=14
8-6=2
8-6=2
8-6=2
8-6=2
(3)观察以上的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归纳得出:求多多少或者是少多少?多几或者是少几都可以用减法计算。
2、做一做(电脑出示:P72:做一做)
(1)先让学生同桌互编数学小故事并列式计算。
(2)集体订正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每个组红花的获得情况:
1)先数一数:每个组各有几朵花
2)你可以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学生活动,在小组里互提互说)
3)指学生说,其它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口头列出算式计算,看一看,谁最聪明。
问: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4、出示第7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分析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生活情境的模拟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两数相差的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方法。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能正确解决类似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进行交流,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口答。
△△△△△△△△
○○○○○
(1)△有()个,○有()个。
(2)()比()多()个,()比()少()个。
小结:△和○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排,就能让我们一眼看出△比○多3个,○比△少3个。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明: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会了比较的方法。这节课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比较策略。组织必要的复习,可以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新课学习做必要的准备。]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情境,呈现问题。
谈话:小朋友喜欢玩游戏吗?我们先去看看红红和明明在做什么游戏。(多媒体出示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他们一共抓了多少个花片?谁抓的花片多,多多少个?)
指出:一共抓了多少个花片,我们已经会解答了。那么,怎样解决谁抓的花片多,多多少个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揭示课题)
2.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提问:从画面上你能一眼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吗?
再问:你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就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呢?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怎样做,再用花片摆一摆,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小组内活动。
交流:你们组是怎样摆的?怎样想的?(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数出两种花片的个数,再比一比;把两种花片排一排、比一比等)
分小组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指名演示。
追问: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排的吗?为什么要一个对着一个排?
小结:要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我们只要把两种花片排一排、比一比就可以了。
[说明:通过师生谈话,巧妙地呈现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排一排的内在需求。而让学生亲历排一排的操作过程,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
提问:如果现在红花片和蓝花片有很多,我们也用排一排、比一比的方法,方便吗?为什么?那怎么办呢?
指出:当花片的个数很多时,用排一排、比一比的方法就不方便了。我们还可以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讨论:怎样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交流: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就是求什么?(就是求13个比8个多多少个,要求13个比8个多多少个,就要从13个里去掉8个。)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3-8=5(个)。
让每个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全班口答。
提问:你知道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吗?
小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蓝花片就比红花片少5个。
[说明:通过如果现在红花片和蓝花片有很多的设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列式解答这一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分组讨论、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习得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
3.游戏活动,巩固算法。
谈话:小小的游戏中竟然藏着这么有趣的数学问题呢!让我们也来做一做这个游戏吧。
(1)学生分组游戏:抓一抓,比一比,说一说,算一算。
(2)汇报交流。
[说明:让学生亲历游戏活动,动手抓一抓,比一比,动口说一说,算一算,动脑想一想,再次体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过程。]
4.试一试,强化理解。
出示试一试的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体会: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就是求20人比24人少几人,所以用减法计算。)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4-20=4(人)。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问?
5.小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实际上都是求两数相差多少,都可以用减法计算。
[说明: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组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实际上都是求两数相差多少,都用减法计算,从而发展学生初步的比较、推理能力。]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口述小猴和小熊采玉米的故事,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找出条件和问题。
(2)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
(3)学生列式解答。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1)学生说图意,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交流: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提问:题目中的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1)让学生用三句话说一说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交流。你是怎么算的?怎样想的?
(4)这道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小结:虽然提出的问题不同,但都是求的什么?(都是求小兔和小熊跳绳的下数相差多少)
4.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两个小朋友对话的情境。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不同的问题。
(2)提问:你会列式解答这些问题吗?
(3)交流: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提问:这些问题都用什么算式来解答?
[说明: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设计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考。]
四、总结评价,内化知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五、开放练习,学会运用
出示:我们班有男生18人,女生19人。8岁的有14人,9岁的有25人。
提问:根据上面的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自由选择1~2个问题进行解答。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编写要做到全面详尽细致精准,大家是不是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以下是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以下为趣祝福提供的参考信息仅供参考不得盲目信赖!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3)使用标杆测定两点间直线的方法。
学生先看第79页内容。
教师用教具讲解,教学生使用标杆的方法,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直线。
问:为什么插在C点的插杆必须和B点标杆同时被A点标杆挡住,三点才在一条直线上?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起来并不难,教学时应注意突出以下两点:
1、把新知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本设计由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练习时,将“做一做”的题目融入到游戏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巩固强化的目的。
2、以人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即学生能学会的,老师决不代替。本设计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出最简分数的意义。学习约分时,放手让学生思考怎样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
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及时反馈,教师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方法时,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知识表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求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
42和50 15和5 8和21 18和12
2、大家都看过《西游记》,里面都有哪些人物?谁最厉害?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72变,特别神奇,你们想不想也学一招?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变分数”。
(2)认识约分
1、尝试“变分数”。
课件出示教材65页例4: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让学生了解“变化”的要求:
①这个分数要与的大小相等。
②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约分的概念。
①所变出的分数与原分数有什么关系?
②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③请学生说一说所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
观察后发现分数的大小不变,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3、认识最简分数。
①约分后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了?为什么?
②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说出几个最简分数,强化最简分数的概念。
(3)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1、讨论:你能根据我们化简的过程找到约分的方法吗?
2、小结。
教师板书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方法:
①逐步约分法。
如约分时,依次用12,18的公因数2和3去除,最后约分成。
②一次约分法。
如约分时,如果能很快看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6去除,一次约分成。
3、小结:我们既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一步一步地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除,直接一次约分。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3
1、想一想.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完成教材第25页第1、2、3、4题.
4、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第1、2题.
5、生:判定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6、懂得用图形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原密切联系.
7、师:上面这几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变换得到的?
8、学生自主观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6、引导学生发现他画的小房子不对称,不对称的原因是房子右下方的长方形与左下方的长方形距离对称轴的格数不一样多.
9、三、设计图案
10、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菱形有两条对称
11、师:下面,你们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让它的长和宽分别是6个格和4个格,不用折纸的办法,你还能找出它的对称轴吗?
12、⑷按所给图形的顺序连接各点,画出所给图形的另一半.
13、出示教材主题图:提出要求,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
14、[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连续平移两次.
15、师: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16、[教学内容]轴对称再认识第23~24页
17、一、复习铺垫
18、轴对称与平移
19、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错题,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20、如果要你画,你在中一半里都要画什么?
21、轴对称和平移教学目标
22、生自由汇报.
23、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菱形?对称轴用虚线表示
24、二、探索新知
25、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26、借助我们学习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你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27、仔细观察这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同桌交流汇报.请你在方格纸上继续画下去.
28、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方向,可以画个小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关键的点,小旗四个顶点和旗杆下方的点,然后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点成线,画出与原图相同的图形.平移后的小旗只是位置变了,但是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
29、[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0、电脑出示,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图形做平移运动.
31、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
32、学生画好后总结:房顶左边的三角表距离对称轴三格,右边也要距离对称轴三格,左边墙体距离对称轴两格,右边墙体也距离对称轴两格,大门左右距离对称轴都是1格.
33、分析,使学生逐步领略图案设计的奇妙,逐步掌握一些简单的图案设计技能,达到“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进行图案设计”的要求.
34、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师:能分别说出这些平面图形的特点吗?师:同学们对于这些平面图形都很了解,如果我把它们进行对折,就会发现它们的另一个特点.
35、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36、通过画图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特征.
37、板书设计]
38、[教学重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
39、师:关于轴对称的知识你有哪些了解?
40、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互评.
41、三、巩固练习
42、试着把小旗向上平移4格,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平移的.
43、揭示课题.
44、[教学难点]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45、[教学难点]经历画图的过程,掌握画图的方法.
46、第4节欣赏与设计
47、教材分析本单元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学习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在内容的编排上先学习对称,再学习轴对称,然后学习平移,单元结束时有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
48、[教学内容]欣赏与设计第27~28页
49、第2节轴对称再认识二
50、轴对称再认识二1、找关键点
51、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会判定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5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向上平移小旗的过程.
53、它向右或左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
54、⑶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55、自己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56、板书课题:欣赏与设计
57、[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58、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如正方形的四个角上的顶点.
59、[教学难点]正确地表示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60、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误解为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的方向不对,平移后的图形形状或大小与原图形不符?
61、二、探究新知出示教材主题图1半个小房子
62、找对称点3、描点、连线
63、出示教材主题图2.你能试着沿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半吗?10、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讨论,初步总结出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步骤和方法.
64、小组合作:学生先猜出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然后通过对折来验证自己的结论.大胆进行交流,养生引导学生说清楚判断的依据.从而选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菱形、特殊的四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65、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设计》,只要你们好好学习,我想你们就一定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66、[教学难点]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67、欣赏与设计
68、师:通过对白和画图,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得出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
69、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2、3、4题.五、课堂总结:轴对称和平移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工艺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70、[教学目标]
71、[教学内容]轴对称再认识第21~22页
72、⑴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线段的相交点、端点等.⑵数出或量出图形的关键点到
73、探究画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74、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这些特征继续学习轴对称的知识.板书课题:轴对称再认识二
75、讲,轴对称和平移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轴对称和平移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教材通过设计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理解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探索解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都有很大的作用.
76、第一节轴对称再认识
77、第二单元
78、单元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
79、二、欣赏图案
80、你能试着画出正确的小房子吗?要注意什么?
81、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
82、师:还记得照镜子的游戏吗?我们来玩玩照镜子的游戏吧.
83、[板书设计]平移
84、第3节平移
85、学生试着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
86、四、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87、[教学过程]
88、[教学内容]平移第25~26页
89、图案欣赏.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图案.
90、轴对称图形.3、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加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91、四、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平移图形的方法
92、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93、[板书设计]
94、结合方法再次修正自己的作品.
95、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4格后的图形.引导学生画出两次平移的图形,画完后交流平移过程.
96、回忆通过照镜子的游戏我们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97、一、导入新课
98、五、作业布置
99、图形往哪个方向平移的?
100、六、作业布置
101、说一说.
102、单元重点: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掌握图形的平移.
103、[课时安排]1课时
104、出示课件.
105、四、课堂总结:你有哪些收获?画轴对称图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06、[教学准备]ppt课件
107、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图形变换的知识,掌握图形变换的技能、发展空间观念.教材中安排了折叠、剪拼、画图等动手操作活动,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提供了平台.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段学习了对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变换打下了伏笔.3、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对美的理解.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尽可能给学、
108、引导学生回答出镜子里和镜子外面所形成的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两边对称、大小相等、距离相等、方向相反?
109、起点移点连点成形
110、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111、生:照自己、图形、数字?
112、师:那么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中的平面图形).
113、师:画对称轴时一般用点来画线,也就是用虚线来表示对称轴.
114、利用轴对称、平移设计一个图案.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115、引导学生汇报总结.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116、一、复习引入师: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轴对称、平移?师: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和平移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什么特点?
117、生介绍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对称轴.师: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关于轴对称的知识.
118、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119、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第三、连点成形.
120、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师:你能画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吗?任选一个你喜欢的轴对称图形画出它的对称轴.
121、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向左平移还是向上平移,只是平移的方向不同,方法基本相同.
122、学生独立尝试,然后进行交流.
123、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轴对称、平移现象、如学生熟悉的基本平面图形、升国旗、抽屉、高空缆车的图片等等.使学生感受到轴对称与平移等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和轴对称现象.
124、完成教材第23页下图.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一练第1、2题.
125、能在操作过程中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的过程,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会判定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126、四、练习巩固
127、出示教材主题图中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的整个房子,他画的对吗?
128、学生练习画其他图形的对称轴.
129、图中画了什么?完整吗?
130、探索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31、导入课题.
132、学生设计作品展示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因数和倍数》第1节例1(教材第13页)及练习二的第2题,第四题的前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因数和倍数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乘法算式及除法中的整除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另外,通过引导学生用集合的形式表示一个数的因数,一方面给学生渗透集合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后面教学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做准备。
教学目标:
1、应用尝试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规律特点,并能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2、逐步培养学生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规律特点。
教学难点:
用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运用尝试教学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例1,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方法,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方法、经验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老师很想考考你们学得怎么样,可以吗?
生:(预设)可以!
师:出示小黑板。
1、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说一说下面各组数的相互关系。
21和72×7=1430÷6=5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 )
(2)1是14的因数,14是1的倍数。 ( )
(3)因为6×0.5=3,所以,6和0.5是3的因数,3是6和0.5的倍数。( )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激励,同时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过程一:尝试训练。
(一)出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新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行吗?
生:行!(预设)
尝试题:14的因数有哪几个?
(二)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根据实际适时辅导学困生。
(三)信息反馈。
板书:
1×14
142×7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过程二:自学课本(P13例1)。
(一)学生自学例1。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投影):
1、18有哪些因数?
2、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找出18的因数的?他们找完了吗?如果没有,请帮助他们完成。
3、你还有别的找法吗?请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18所有的因数。
(二)信息反馈
1、反馈自学要求情况;
板书:
1×18
18 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还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2、知识对比,探索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根据求14和18的因数时获得的体验,再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出示问题:
思考一:你用什么方法找出?
(2)学生思考,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交流思考结果。
(4)师生互动。总结方法、点出课题。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过程三:尝试练习
(一)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1、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36的因数有哪些?
2、结合14、18、30、36的因数个数,请你谈谈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提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的因数是()。〗
(二)信息反馈:师生互动总结特点。
板书: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2题和第4题前半部分。
四、课堂延伸
猜一猜:(卡片)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谁?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吗?你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特点吗?
生:……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14
14 2×7 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1×18
18 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特点: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还可以表示为:
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2.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说出什么是约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2.求18、20、27的约数
3.把18、20、27分解质因数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入:我们已经会求一个数的约数了,这节课我们学习怎样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
(一)教学例1【演示课件最大公约数】
8和12各有哪些约数,它们公有的约数有哪几个?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多少?
板书:8的全部约数:1、2、4、8
12的全部约数:1、2、3、4、6、12
学生交流: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
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4.(教师板书)
1.总结概念:8和12公有的约数,叫做8和12的公约数.
1、2、4是8和12的公约数.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约数,4是8和12的最大公约数.
2.阅读教材,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
3.反馈练习:把15和18的约数、公约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互质数【演示课件互质数】
1.5和7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各是多少?7和9呢?
5的约数:1、57的约数:1、7
7的约数:1、79的约数:1、3、9
5和7的公约数:17和9的公约数:1
5和7的最大公约数:17和9的最大公约数:1
教师提问:有什么共同点?(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都是1)
教师点明: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2.学生讨论:8和9是不是互质数,为什么?
强调: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只要看这两个数的公约数是不是只有1.
3.分析: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
(意义不同,质数是对一个数说的,互质数是对两个数的关系说的.)
4.反馈练习:学生举例说明互质的数.
(三)教学例2.
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
1.用短除法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
2.教师提问:根据结果能否知道18和30的约数各有哪些?怎么想的?
明确:根据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可以求一个数的约数.
3.师生归纳:18和30的约数,要能整除18,又能整除30,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是公约数中最大的,它就必须包含18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2和3.23=6,所以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6.
4.教学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启发:为了简便能不能边分解质因数边找公有的质因数?
(把两个短除式合并)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23=6
5.反馈练习:求12和20的最大公约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6
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那什么叫分数呢?
2.完成下列填空.
的分数单位是()里面有()个
里面有4个()3个的和是()
3.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怎样?
教师概括:同学们已经理解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那么分母相同的分数能不能相加减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例1.
王老师拿来一张硬纸,做数字卡片用了这张纸的,做式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分析过程(师生共同完成例1示意图)
教师提问: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计算?
学生说出:要求一共用了几分之几,就是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算.
2.整理方法.
①教师提问:应该怎样计算呢?
②学生分组讨论.
③学生汇报.
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3个和2个直接加起来,是5个也就是.
教师板书:
④教师提示:观察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相加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没有变化,也就是分母没有变化,只是把分子加起来.
3.比较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的异同.
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4.反馈练习.
(二)出示例2.
王老师拿来一张硬纸,做数字卡片和式题卡片一共用去了这张纸的,做数字卡片用了这张纸的,做式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并画出示意图.
2.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反馈练习.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反馈练习:
(三)出示例3.
计算
1.思考:得到以后应该怎么办?得到怎么办?
2.教师强调:计算结果,能够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
德育渗透:
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比赛:快速抢答。下列照片中分别是什么?(师分别出示三组物体照片:电话、手机、手电筒。以下是一组图形照片。)
师:同样一个物体照片,为什么有的能一眼看出,有的却看不出?(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学生喜欢的“猜一猜”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引入:神探“冒险小虎队”的故事同学们知道吗?他们就是靠敏锐的'观察力,破了很多大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们最近在忙些什么?(板书:观察)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讲神探小故事,声色并茂,立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出示例1:一位专家刚刚研制出一种新药,他把新药放在小药箱里,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药不见了,是谁偷了药?
3.请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小药箱,问:你观察到什么?(分小组操作、交流。)
4.“冒险小虎队”找到四个犯罪嫌疑人,他们每个人看了一眼小药箱后说了一句话:
A 我看到的那一面上画了个红十字。
B 我看到的那面上写:小药箱。
C 我看到的是白色的面,没什么标记。
D 药箱相对的面颜色是一样的。
你认为谁说了谎话,为什么?(板书:推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推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5.如果前面为正面,其它面分别是什么面?如果右面为正面,其它面分别是什么面?
小结:物体的左、右、正面都是相对的。
6.填写观察实验报告:
从不同角度观察下面三个物体,把你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8.课间小歇:欣赏古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欣赏古诗,进行美育教育,体现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教学例2
1.引入例2。
神探“冒险小虎队”最近又在忙什么呢?某博物馆被盗了两件古董,被盗当天门窗都是锁好的。(形状如下)
2.出示例2。
(1)思考:他们谁是小偷?为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动手操作。
(3)汇报,小结。
三、巩固新知
4.画一画。
选择两个物体摆一摆,先确定一个面为正面,然后分别从上面、正面、左(右)面等角度观察所摆物体,在纸上画出所见到的形状。
5.猜一猜:展示作品,其它组同学猜猜这组物体是什么。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还学会了推理。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这几个实际动手操作的练习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8
课题一:约分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教学重点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用具例1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下面哪些数有约数2?哪些数有约数3?哪些数有约数5?
1620364527
2、教材第110页复习题第(1)、(2)题。
二、揭示课题
前面同学们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分数化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约分。(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1)用投影片依次显示课本长111页三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图中的涂色部分。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将三幅图重合,进一步证实==。
(3)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先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得:==,再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3去除,得:==。
(4)师生共同概括最简分数的意义。
板书: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告诉学生:像这样把分数化成,再化成,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什么叫做约分呢?(让一名学生口述)
板书: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6)想一想: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2.练习:教材第111页上面的做一做。
3.教学例2
(1)指名学生说说把约分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掌握逐次约分法。
先观察分子、分母有什么特征,再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30和12有公约数2和3,先用2除12和30,再用公约数3去除6和15。通常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以上过程板书如下:
=
(3)掌握一次约分法。
用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6去除分子、分母,一次就得到最简分数。如:
=或=
(4)告诉学生,约分时应尽量用口算。能一下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的,就直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比较简便。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2题。
五、思考练习
1.写出分子是18的所有最简假分数。
2.写出分母是1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
课题二:通分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②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③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求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8和99和27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
3、比较下列各组分数的大小。
○○○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比较和的大小。
提问:这两个分数能直接比较大小吗?上面3道题都能很快看出两个分数的大小,为什么和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呢?
(2)让全体学生自学课本第114页例3,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和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
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能用24、36、45等数来作它们的公分母吗?
④课本上为什么选用12作公分母?
(3)全体学生围绕以上思考题进行讨论。
(4)通过直观图引导学生比较和的大小。
①是怎样变成的?板书:==
又是怎样等于?板书:==
②谁会用因为所以来说明?
板书:因为<,所以<
(5)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通分的意义。教师板书课题通分。
2.学习通分的方法。
(1)出示例2并对照通分的意义说明题目要求。
(2)第(1)题把和通分,应当选用什么数作公分母?
板书:用3和7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怎样化成二十一分之几?又怎样化成二十一分之几?
(3)第(2)题把和通分该怎么做?
全体学生试算,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4)如果把的分母6改成8,又该怎样通分?
(5)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
提问: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准确、快速地求出公分母)
3.学生阅读课本第115~116页。
三、课堂实践
1、练习二十五第1题。
2、练习二十五第3题。
3、趣味练习:用1作分子,自己的学号作分母,同桌的两个通分。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通分?
2、通分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1、2、4题。
六、思考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9
一、小数乘法
1、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整数乘以小数
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2、理解小数乘法整数和整数乘法相同。
3、学会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学会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1、出示准备题P1(多媒体投影)
a、全体学生填在书上。
b、学生相互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填空
7.6扩大()倍得76
0.034扩大()倍得34
a、先填空,再列式算式。
B、讲授新课:
㈠出示例1每筒面价1.8元,买4筒面付多少元?
1、读题后,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
1.8+1.8+1.8+1.8=7.2(元)(板书)
2、列出乘法算式:1.84
a、提问:怎么计算?根据什么?同学间相互讨论。
b、计算讨论:①先把被乘数扩大10倍得18。
②然后按整数乘法算出得数。
③被乘数扩大10倍,乘数不变,积也扩大10倍
④要使积正确,应把积缩小10,得7.2。
c、比较: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哪一种方法简便?
小结: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相同,就是求什么(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㈡出示例2每千克早米价2.16元,买25千克付多少元?
1、全体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2、反馈讨论,指出错误。计算结果末尾的0怎么处理?
3、归纳整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三、试一试:1.257=0.4219=
a、说一说两题的积各有几位小数。为什么?
b、说一说1.257的意义。
C、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和第三题。
D、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
2、小数乘以整数应该怎么计算?
E、布置作业
P3第四题、第五题和第六题。
课后小结:
本课是小数乘法学习的第一课时,是在整数乘法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探索练习,为新授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我试图放手,但我的问题设计的太碎了,如果这样设计问题,可能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价值:(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组算式,发现了什么规律?(2)要求把自己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3)你能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吗?不完整的其他同学补充。对新授的内容1.84我想最好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用自己以前的知识去解决,在关键处设计几个问题点拨一下,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篇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 课堂上的学生反应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经过我们的反复筛选和优化这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更加精炼,请务必留意我们网站的实时更新以便及时调整商业计划!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说出小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继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会应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的定位。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0.360.847.204.28
0.2543.634.350.69
2.说出下列小数表示的意义:
0.20.50.450.824
使学生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3.复习例1,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1)指名列式计算,然后说一说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知道:每米6.5元是单价,5米是数量,求的是总价。根据单价数量=总价也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二、探究新知
1.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1)教学例2
①出示例2花布每米6.5元,买0.5米用多少元?
②读题,理解题意,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每米6.5元是单价,0.5米是买的数量,求的是总价。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可以列式为6.50.5。
教师板书:
6.50.5
③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④启发学生理解:0.5米是1米的十分之五,6.50.5就是求6.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教师板书:
求6.5的十分之五
引导学生类推:
6.50.4就是求6.5的十分之四是多少,
6.50.7就是求6.5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一个数乘以零点几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是多少。
互相讨论得出结论:一个数乘以一位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
(2)补充例2,买0.82米用多少元?
①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
②启发学生理解:每米6.5元是布的单价,0.82米是买布的数量,求的是总价,列式为6.50.82。
教师板书:
6.50.82
0.82米是1米的百分之八十二,6.50.82就是求6.5的百分之八十二。
教师板书:
求6.5的百分之八十二
仿照6.50.5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类推得出:
一个数乘以两位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百分之几。
③师生共同小结:一个数乘以一位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乘以两位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百分之几。
④引导学生类推:一个数乘以三位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千分之几,一个数乘以四位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万分之几,
最后概括板书: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探究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1)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6.50.5和6.50.82这两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都含有小数位,应该怎样计算?
(2)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明白:把6.50.5变成整数乘法,6.5变成65扩大了10倍,0.5变成5也扩大了10倍,这样乘出来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应把乘出来的积再缩小100倍。同时教师板书:
把6.50.82变成整数乘法,6.5变成65扩大10倍,0.82变成82扩大100倍,这样乘出来的积就扩大了10100=1000倍。要求原来的积,应把乘出来的积再缩小1000倍。教师板书:
说明书写的格式,并提示学生:要先点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划掉。
3.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得出:两个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积中就有两位小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三位小数,积中就有三位小数。
(2)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
(3)引导学生概括: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中就几位小数。
(4)在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5)完成法则下面的做一做。
出示670.32.146.20.37512.42.163.52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5题
(1)题,先引导学生理解十分之三和一半分别用什么数表示,然后学生独立列式。
(2)题,学生独立列式,订正时,说一说根据什么列式的。
2.说出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
2.540.8130.3616.215240.035
3.练习一6题
4.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5.练习一8题。学生独立填书,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7题、9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2
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方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3.渗透比较、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
(1)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台抽水机4小时浇地多少亩?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三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读题,与复习题1题进行比较,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这两个条件题中直接告诉了吗?该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并引导学生画线段.
(2)根据线段图,引导学生口述,教师书写小标题,形成板书.其他学生把书中第14页的空白填写完整.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共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共274人.
(3)引导总结:从问题入手,推想出能直接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看这两个直接条件题中是不是直接给出了,如没有直接给出,再思考利用哪些条件可求出直接条件,进而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算什么.
2.类推学习例4.
(1)出示例4:两个修路队共同修一条路,3天修完.第一天修了120米,第二天修了102米.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2)分析题意,指名学生在原例题的线段图上标注所求问题.
(3)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分步完成,指名学生板演,形成板书,最后集体订正.
①第一队每天修多少米?
1203=40(米)
②第二队每天修多少米?
1023=34(米)
③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40-34=6(米)
答: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6米.
三、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三步应用题的解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可以从问题入手,并先求出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
四、巩固发展.
1.少年宫装了8串彩色灯泡,每串15个.还安装了6串普通灯泡,每串20个,一共安装了多少个灯泡?(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口头列算式解答,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三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
五、布置作业.
商店运来一批水果,其中有香蕉375千克,有桔子500千克.每25千克装一筐.香蕉比桔子少几筐?(用两种方法解)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顺序的理解.
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掌握文字题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复习题:
45加上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2、口答:
35与43的和是多少?
67与35的差是多少?
25乘以4的积是多少?
80除以20的商是多少?
3、根据条件补问题,并且列出综合算式.
(1)36与44的和乘5,()?
【积是多少?(36+44)5】
(2)25减去64除以8的商()?
【差是多少?25-648】
二、学习新课.
(首先揭示课题,板书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1、出示例2.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集体讨论:
(1)这道题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关系式怎样表示?
(求商.用除法计算,被除数除数)
(2)能直接算出来吗?必须先算什么?
(不能直接算出来,必须先算出被除数、除数.)
(3)题中被除数、除数是怎样表示的?
(题中被除数是45与39的和,除数是45与39的差.)
(4)那么必须先算出什么?后算什么?
(必须先算被除数是45+39=84,除数是45-39=6,后算商,846=14.)
(5)怎样列成综合算式?把谁写在前面、后面?为什么?
(因为要求的是商,所以被除数45+39写在前面,除数45-39写在后面.)
45十3945-39
(6)怎样表示要先算出45+39和45-39?(必须要加上小括号.)
(45+39)+(4539)
=846
=14
2、引申、变化.
把例2改成:45与39的和乘以45与39的差,积是多少?
教师提问:这道题求什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
(45+39)(45-39)
=846
=504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加深对分母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分母的理解,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两张同样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
2、看图中的涂色部分,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是()个1/3()/()是()个1/()()/()是()个()/()
3、(1)出示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要求对折再对折,问把它平均分成几份?
(2)要求一张纸的四分之一涂色,另一张纸的四分之二涂色(涂好后问这一张是四分之几,另一张有几个四分之一)
(3)一个四分之一拼到两个四分之一上能不能拼?这时就是几个四分之一?(3个)那么老师要问问看为什么能拼?(平均分的纸一样大,平均分的份数一样多)
(4)如果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大小不一样能分吗?
3、导语:好,老师要问了,这个3/4怎么来的?(把1个1/4和2个1/4合起来)对,这就要用到加法,今天咱们就要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4、出示课题(课件显示)
二、新授
1、出示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2/5,做小旗用去1/5,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课件显示)
(1)学生齐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课件根据学生回答一一显示)
教师提问: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2/5是什么意思?
1/5要用另外一张纸去表示吗?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多少,只要把什么合起来?(做纸花用去的2个1/5和做小旗用的1个1/5合起来)
(2)列算式1/5+2/5=3/5(课件显示)
提问:这道算式中的分数各表示什么?还剩下几分之几?
2、出示例2(课件显示例2图形)
教师提问:
(1)老师把第一只圆平均分成几份?(6份)取其中的几份?用分数怎么表示?
(2)老师把第二只圆平均分成几份?(6份)取其中的五份,用分数怎么表示?
(3)把1/6拼到5/6上,怎么拼?(学生讲解,课件显示)
(4)要把1/6和5/6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课件显示)
(5)拼下来的1/6和5/6组成一个整圆,可以用一个什么数表示?(用整数1来表示)
(6)(课件显示)1/6+5/6=6/6=1
3、教师总结:同学们看看例1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例2的两个分数的分母也相同,这就是同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的什么一样?(平均分的份数一样,平均分的一个整体一样。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是把什么合起来?(是把几分之一的个数合起来,象例2中的1/6是一个1/6,5/6是把5个1/6合起来)在计算中,如果得数的分子和分母相同,就用整数1表示。
三、作业辅导(课件显示)
(一)填空
1、计算2/7+3/7,可以这么想:2个1/7加上3个1/7是()个1/7,就是(),所以2/7+3/7=()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2.会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未知数.(要求说出关系式)
2、填空
80-()=49()-32=27
二、讲授新课
教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学例4(演示课件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还剩多少米?如何列式?
③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教师板书:
关系式:被减数-减数=差
也可以写作:差=被减数-减数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用去多少米?如何列式?
(4)教师板书:
30-12=18(米)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的什么数?
③怎样求减数?
教师板书:减数=被减数-差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这条绳子的总长,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18+12=30(米)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的什么数?
③怎样求被减数?
教师板书:被减数=减数+差
(7)引导学生比较求被减数和减数的方法不同.
被减数包含着两部分,去掉减数就得差,去掉差,就得减数,所以求减数用减法.求被减数就要把减去的数与差这两部分数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8)根据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可以检验减法
用减法验算:432-78=354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凭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弄清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知识结构,并能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初步的搜集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特点:应用题检验的方法。
教具准备:计算题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生猜老师的年龄。
2.生提供信息:如果老师不直接告诉年龄,你能提供几条信息,使同学们从你所提供的信息中推算出老师的年龄吗?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展开,让学生灵活选择条件进行解答。
[说明:课的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
1.师提供信息。
同学们种树,三年级种了36棵,四年级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种的棵数比三、四两个年级种的总数少8棵。
(1)独立操作:你能用线段图把这几条信息表示出来吗?
(2)指名回答: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五年级种的棵数怎么表示?(课件显示)
(3)提问:这些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如:四年级种的棵数,三、四年级共种的棵数,五年级种树的棵数,三个年级共种树的棵数等。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课件在线段图的相应的位置上表示出来,并打上?棵。一、二步计算的问题马上让学生口答。)
[说明:利用教师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习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2.尝试解答:五年级种树的棵数,即例1。
3.指名板演。
36+36x2-836x(2+l)-8
=36+72-8=36x3-8
=108-8=108-8
=100(棵)=100(棵)
答:五年级种树100棵。
4.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思路。
5.揭示课题: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小组讨论:如何来检验算式是否正确?
7.交流汇报。
(1)把得数当作已知数,再算一遍:
36+36x2-100=8(棵)
正好符合原来的已知条件。
(2)换一种方法解答。
[说明: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分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先尝试后讲解,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8.试一试。
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中,四(l)班同学做了25件,四(2)班同学做的件数比四(1)班的2倍少15件,四(3)班做的件数是四(2)班的2倍,四(3)班同学做好事多少件?
同桌互说解题思路,并说出算式中前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9.概括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课件显示)
(1)读:弄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
(2)想: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验:进行检查,写出答案。
[说明:既让学生在具体的解题体验中自然地总结出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又能从中给予合理地简缩,形成读想算验的学习方法,并适当地进行板书,有利于学法指导。]
三、巩固
1.先说图意,再列式。(课件演示)
(生讲一个算式,课件显示一个)
2.选择题
(1)果园里有桃树60棵,是梨树棵数的2倍,苹果树的棵数比梨树和桃树的总数少20棵,果园里有苹果树多少棵?正确算式是(C)
A.60x2-20B.602-20
C.602+60-20D.60x2+60-20
(2)买一台洗衣机要600元,买一台彩电比买3台洗衣机的价钱还多100元。买一台洗衣机比买一台彩电要少花多少钱?
正确算式是(B、D)
A.600x3+100
B.600x3+l00-600
C.600x3+100+600
D.600x(3-1)+100
(回答正确,鼠标点一下序号,自动跳入括号,并发出鼓掌声。错误的,则序号自动从括号中弹出,并要求说出错在哪里。假如要使这个算式成立,应用题该怎么改?)
3.小组合作,搜集生活中的信息,编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小组间交换做题并校对。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解答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加上或者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一个数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多加几要减去几,多减几要加上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填空:
89=90-()198=200-()
99=()-()397=()-()
2.口算
532-20xx74+90129-80
578+100234-150113+60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可以很快的计算出113+60,因为60是一个整十数.那么怎样计算
113+59的得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一)教学例1113+59
1.学生讨论:有什么简便方法可以很快的口算出这道题吗?
板书:113+59=113+60-1=172
2.提问:为什么加60?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减去1?
3.小结:加一个接近整十的数,先按整十算,多加了几就减去几.这样可以直接用口算,而且又对又快.
(二)教学例2276+98
1.模拟游戏找钱(详见探究活动)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76+98=276+100-2=374
3.提问:把98看作多少?(100)
加100多加了多少?怎么办?
把276看作300计算可以吗?好不好?为什么?
4.练习
(1)76+97=76+100○□=□
(2)387+296=387+300○□=□
(3)499+379=500+379○□=□
(4)183+99=183+□○□=□
(5)49+425=□+425○□=□
(三)教学例3165-97
1.讨论:这道题你打算怎么做?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65-97=165-100+3=68
3.提问:为什么要加上3而不是减去3?
4.教师小结
减一个接近整十的数,先按整十算,多减了几,就减去几.
5.练习
(1)152-99=152-100○□=□
(2)321-88=321-100○□=□
(3)536-298=536-□○□=□
(4)247-199=□-□○□=□
(5)571-289=□-□○□=□
(四)小结
提问:
1.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简便?
2.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简便?
3.加法和减法的简便算法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把加数或者减数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
不同点:加法是多加了几要减去几;减法是多减了几要加上几.
三、巩固练习
1.看卡片填空.
例:+1968看作(+200-2)+297看作()
+88看作()-297看作()
-99看作()+999看作()
2.判断下列简算是否正确.
A.127+59=127+60-1()
B.99+45=45+100-1()
C.243-99=243-100-1()
D.86+97=86+100+3()
E.121-89=121-100+1()
3.选择最简便算法.
(1)86+89
A.86+80+9B.89+90-4C.86+90-1
(2)198+84
A.198+80+4B.84+200-2C.198+90-6
(3)115-99
A.115-90+9B.115-100-1C.115-100+1
4.比一比,谁的简便算法多.
197+9898+299398+201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