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合集11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合集11篇)

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制作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我们需要开始为自己的课堂写教案和课件。教案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创新的重要工具之一。根据您的需求,编辑已为您准备了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文章,希望它能对您有所帮助!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幼儿园保护嗓子教案与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用优美统一的声音演出《春来了》,用歌声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唱出三拍子的韵味、连音与断音的 对比。

2 认识3/4拍的拍号,并感受其强弱规律以及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通过听音填空练习,进

一步培养学生听吧辨音高的能力,并能用五线谱写出来。

3 通过欣赏,进一步熟悉我国民族吹管乐器中,唢呐的音色及其表现特征,感受音乐,并通过音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4 通过学习,《勇敢的鄂伦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

教学重点:

1 轻快优美的声音,三拍子的韵律。

2 八孔竖笛合奏教学,注意协调性。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春来了》了解并掌握有关知识

一 组织教学:

1 引导学生说一说上学期所学的内容, 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复习1-2支歌曲。

二 放一首乐曲----关于春天的。

1 师:同学们,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2 请学生说一说对春天的感受,说一说你们眼里的春天。

三 教新歌《春来了》

1 听音乐《春来了》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2 复习音乐知识

3 每小节三拍

4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5 随音乐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6 学唱歌曲

1)哼鸣歌曲旋律

2)听琴模唱歌曲旋律1---3遍

3)学唱歌词:

注意:娘。看。被都是一字多音。(要多练习)。

符点音符要唱准。

最后的结尾要唱的.轻快一些。

四 引导学生总结:

《春姑娘》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春满枝头、桃红柳绿的春色图。

五 边唱歌曲,边踏脚、拍手,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六 教师总结,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听音填空 欣赏 八孔竖笛

一 组织教学

1 复习第一课时歌曲《春来了》

2 进一步指导学生处理好歌曲。用正确的方法演唱。

二 听音填空:(P2歌谱)

1 教师弹琴学生听音,把听到的音填入括号中。

2 唱一唱这一条旋律,并注意拍子的韵律。

三 八孔竖笛《勇敢的鄂伦春》

1 学唱第3页歌谱。注意唱谱时两个声部的和谐。

2 分声部吹奏练习。

3 两个声部的合奏练习。

注意:第二声部进入要及时、准确,演奏中不要受第一声部的影响。

演奏时,注意运舌的力度、速度,区分节拍重音与其它音的不同舌位。

四 欣赏《山村来了售货员》

1 介绍乐曲的大致内容:

乐曲以东北民歌音调为基础,运用描绘性手法,通过挑货上山,吆喝叫卖,以及山民争相购货的场景,热情的歌颂了售货员送货上们,为山区人民服务的精神。

2 指导学生将富有想象力的旋律唱一唱,

3 指出唢呐和乐队对答的旋律(采用模进手法)启发学生说一说联想到的场面。

4初听全曲辩别所用乐器(唢呐)

5 唢呐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于合奏、独奏,也用于戏曲歌舞伴奏。

6 再听全曲辨别哪一段音乐描绘售货员挑担上山的情景?并随着音乐做动作。

7 聆听音乐,细心体会阅曲的内容。

五 教师总结所学内容,布置竖笛练习,听音乐出教室。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2

这节课我们继续追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再次走进《梅雨潭》,欣赏梅雨潭撼人心魄的美,同时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师: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来到梅雨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梅雨瀑。

指名读课文的三段,其它学生思考:作者分别在哪两个地方进行观察?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山边、亭边)

师 :走到山边与坐在亭边看到的梅雨瀑分别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观察的角度不同,欣赏的美就不同,山边的远观与亭中的近赏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副远景拍摄的梅雨瀑的图片,请调动你以往所有有关的词汇积累,来描述你所看到的景象及你的感受。

同样的景物,我们来欣赏朱自清是怎样描写的。

范读“走到山边.....眼前了”

师: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准确生动,引起了你的注意?

“带”“镶”“白而发亮”....

师:黑边儿,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顔色对比十分醒目,哗哗的水声仿佛感受到瀑布气势的磅磗,朱自清从声、形、色三个方面对远景中的瀑布的描写让我们如临其境。

一起读一下。带着愉快与惊喜的心情再读。

初到山边已领略梅雨瀑的大气,那么近到亭边,景色定会大有不同。

五、朱自清的比喻手法,使我们生动形象的感受到梅雨瀑的美,文中还有恰当运用比喻的句段,谁找到了?

如果把亭比喻成乌龟或蟾蜍好不好?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比喻手法的运用不但要贴切,新颖,还要体现正确的思想感情。

六、飞溅的瀑布,悬浮的亭子,还有那一泓静而深幽的潭水,俨然一幅立体画卷,这就是作者在那年秋季,在一个微微有些阴的日子里,欣赏到的梅雨潭的美,设想一下,当头顶的浮云流过,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

七、置身于仙境一般的美景里,每个人都会百感交集,看文章最后,作者的感悟

杨花是什么?为什么更像杨花?

轻盈而多芒的水珠,如花似玉的精灵,早已深刻进作者的心扉,当轻风拂面而过时,偶然--引读

八、好美的梅雨瀑,好奇特的梅雨亭,好令人神往的梅雨潭,真想有朝一日,老师带你们去浙江瑞安看一看真正的梅雨潭,那时,你们在亭边看潭水、瀑布,我在远山看亭中的你们。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四、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三、布置作业

1、抄第一课的词语组三词

2、《黄冈》第一课

3、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课后反思】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沛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

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形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去实地观察校园一处景物,提出观察的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长江平湖,森林公园、乡村田园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春游好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春游。

二、读题,明白要求。

1.自读课题,弄清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1.交代讨论要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制定春游的方案。

2.在讨论过程中要有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3.每一小组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

4.小组可以自由组合。

5.小组内的成员要注意分工,如谁来主持,谁来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等。

6.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春游活动计划表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他

四、汇报交流,形成方案。

1.各小组汇报,畅所欲言。

2.各小组评议,取长补短。

要求学生虚心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比较,推荐时要说出充分的理由,这是一个交际的场合。教师应针对学生交际时的语言是否规范、说得是否清楚加以点评。

3.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学生自由说打算。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对学困生给予指导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5

知识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决办法 制作多媒体幻灯片,查找丰富的图片,给学生展示一个直观的清晰印象。

多媒体使用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作者的观察点和观察顺序,直观地欣赏到梅雨潭的美。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才能主动而愉快的学习。

一、对句练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对句练习。我说上句,你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

2、大家的对句中,都有一个什么字?二者的绿有区别吗?

3、对,一个“绿”字就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板书课题)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⑵“翼”字比较复杂,要运用拆解式的.记忆方法来识记,效果能够更好一些。

⑶“薄”是多音字,要讲清楚不同的读音和意义,使学生在以后遇到时能正确地读出来。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同学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第一段写梅雨潭形成的原因,作者在山边感知到的梅雨瀑的声形。

(2)第二段写梅雨亭。

(3)第三段是作者对梅雨瀑观察联想后,用比喻词句描绘出的一幅梅雨瀑的生动画面。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全体学生作业:

1. 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感。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

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7

《蟋蟀的住宅》

【… …教学目标】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练习写一个小动物。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同学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学习抓住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审题

《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住宅”一般是讲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师:蟋蟀会有什么样的住宅呢?作者怎样描述蟋蟀的住宅呢?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同学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逐个生字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找出每个字字音字形方面的特点,加深记忆。

比方:“骤”字左边是“马”,右边是聚会的“聚”,“马”和“聚”合在一起就是“骤”,读作“zhòu”,不能读“jū”或“zòu”。

3、解释重点词语,协助理解课文。

4、讨论词义,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按不同方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逐段进行理解,也可以找同学说一说各自然段的内容。

分析10个自然段的内容,弄清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2、教师指导同学读书,体会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10个自然段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段,怎样分?

这篇课文的题目(即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知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段(第7~第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誊写生字、新词。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8

教学要求:

1.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会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一段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百多年前俄 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在屠格涅夫生活的时代,俄 国的农民是奴隶,他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地主是农奴主,他们对农奴可以任意鞭打,可以把农奴当作牲口买卖,可以随意地残杀农奴。屠格涅夫非常同情农奴,并且认为残酷的农奴制度一定要灭亡。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

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三、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提示:

1).“我”走在林阴 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小麻雀摔下来

老麻雀飞下来掩护准备搏斗

猎狗张开露出愣住后退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画下来。

小麻雀从巢里摔下来了。猎狗走近小麻雀,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雀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小麻雀,准备着一场搏斗。

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3.请学生口述练习:

文章先写()次写()最后写()。

四、范读课文

通过朗读感受鲜明的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五、作业:

熟读课文。抄词。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9

教学目的:

1、 通过有表情的朗读,体会大自然的这份充满生机的和谐之美。

2、 能正确读写课后十个词语,掌握8个生字“腿、莓、式、刷、唤、咧、牧、献”等。

3、 能在文中找到表示声音的词,融入自己的感受把它们读好,并能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给省略好处填充内容。

4、 能仿照3——5自然段的样子,说说6、7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2、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首大自然万物和谐共存之歌的美。

教学难点:

在读中感悟,展开想象的翅膀,能仿照3——5自然段的样子,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 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见过下雨,那你们听到过小雨唱歌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0《雨儿在歌唱》。

2、 谁来读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 初读课文:

1、 雨儿都唱了些什么歌?快打开书读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拼读音节,把字音读准。

2、 检查词语(课件):

歌唱 小腿 草莓 献给 唤醒

大哈欠 伸懒腰 游泳池

弯弯曲曲 红红绿绿 各式各样

3、刚才同学们读的时候,有两个长句有点儿难,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

A:开放得真像游泳池里的/各式各样的阳伞一样美呢……

B:大自然献给我们/一片红红绿绿的/会唱歌的雨……

4、同桌两个人合作读一遍全文。

要求:(1)听对方的读音如果有不准的帮助纠正。

(2)要把语句读通顺。

(3)读完后标好自然段。

5、这课书共有几个自然段?

6、指名读。其他同学找一找你最喜欢雨儿在什么地方唱的歌?听完后,请你用笔在书上画下来。

三、 品读课文:

1、 指名说,你最喜欢雨儿在什么地方唱的歌?

2、 同学说,老师板书。(小溪、草地、土地)

3、 分别学习:(随机出示课件)

(1) 学习雨儿在小溪里唱歌:

A:指名读,其他同学想一想,雨儿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你从哪看出来的?

B:同学从字、词、句中谈感悟。

C:处理省略号。

D:这是什么季节的雨阿?

E: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2) 学习雨儿在草地上唱歌。

(3) 学习雨儿在土地上唱歌。

4、 过渡:雨阿,雨阿,满世界会唱歌的雨,快拿好书齐读后4个自然段。

? ? ??四、拓展:

1、为什么说大自然献给我们的雨是红红绿绿的雨?

2、雨儿在小溪里、草地上、土地上会唱歌,雨儿还会在什么地方唱什么样的歌呢?

3、同学自己思考。

4、 小组讨论。

5、 照书上2、3、4自然段的样子说一段话。

板书设计:

30雨儿在歌唱

小溪里 丁丁丁

草地上 沙沙沙

土地上 刷刷刷

…… ……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描写、美妙的文字,为我们创设出了一副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画面。这么美的文章,我觉得从孩子的读入手,让孩子们在读中去感悟这首“春之歌”。

1、开始初读部分我采用了自己读、同桌读和指名读,这里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让孩子们进一步的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美。

2、品读部分采用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所喜欢的段落来学习,学习的中心是“雨儿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让孩子们围绕中心找词、句,读词、句,说感悟,再有感情的读,来达到学习的目标。

3、拓展部分既给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空间,又是写话的训练好时机。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10

《镜泊湖奇观》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课前准备:每个人查阅镜泊湖及中国名胜、身边景物的有关资料。

教学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 导语: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同学们谁能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名胜美景?说的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参观美丽的镜泊湖。

2、教师板书课题。交流、展示你所搜集到的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原因。读课文时要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

3、围绕问题,组织课堂交流。

三、再读课文,聚焦形象

1、#课件# 导语:“镜泊湖”一个名字就那样神奇,镜泊湖的景色就更加神奇美妙了,课文上说镜泊湖的景色是——奇观。齐读:奇观。理解“奇观”的意思。

2、镜泊湖奇观到底奇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课文中做好标记。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记。

4、组织课堂交流。

四、精读课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要求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神奇,为什么?

2、课堂交流,汇报成果。教师随机进行提高性指导

3、诵读积累,比较发现。学生自主选择诵读表现镜泊湖奇观的有关句子,积累语言和表象。

五、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1、#课件# 导语:学到这里,镜泊湖奇观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关于镜泊湖奇观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质疑。

3、教师引导,讨论解决

六、总结全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

七、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读5个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安慰家人的两句话。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cai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促情激趣:

1、以《幸运大抽奖》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2、体谅中奖者心情如何?

3、师板书课题“中彩那天”,大屏幕出示“中”字读音。

4、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

二、自读、自晤、合作探究:

1、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一):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的序号,画出课后生字表中生字带出的词语,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还有不认识的字查查工具书。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依据阅读提示(一),学生自由读文。

3、请每组组长组织组员读没读熟的句段,并互相纠正读音。

4、指生分段读课文。(自评、互评、师生共评)

5、请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和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练习读课文,准备参加读课文比赛。

6、宣布比赛开始,采用不同形式参赛。

7、以阅读提示为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二):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读懂了什么?

(2)有不理解的词,可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在你反复读也读不懂的问题上做上记号。

(二)按照阅读提示(二),小组讨论学习。

(三)汇报交流。

三、识记生字:

1、每组组长借助课后生字表,检查本组组员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教师指导齐读新词。

3、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4、打乱顺序读本课要求学会的字。

5、教师指导书写难记、难写的字。

6、在小楷本中书写难记难写的字。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读了生字,写会了难记的字,熟读了课文,而且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学习,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答难,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由记录员记录。

2、整理问题,逐题探究。

(1)将学生所提问题归类,集体讨论。

(2)教师指导有感情读所理解的句子。

(3)学生练习有感情读文。

二、引发辩论,勇于创新:

1、小组讨论车还与不还的问题,组织素材,说清理由。

2、学生分正反方进行辩论。

3、台下的学生做补充说明。

4、教师小结。

三、总结全文,领会主旨:

1、指导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设计板书。

2、教师总结。

四、作业设计:

1、想象: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的心情如何?都说了些什么?

2、将自己的所想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12、中彩那天

诚实+信用=财富

扩展阅读

小学五年级课件11篇


趣祝福的编辑非常推荐一篇非常有价值的 " 小学五年级课件 " 给大家,希望能邀请您的朋友一起参与这个慈善项目,一同分享善良。老师在工作中的一部分就是要编写教案课件,但是教案课件不是可以随意写的。教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范仲淹的故事》,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作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范仲淹的故事》是语文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类美德为主题展开,《范仲淹的故事》是该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叙述范仲淹的几个故事歌颂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晰,在文中作者重点描写了范仲淹的言行,突出他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阶段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考虑学生的阅读基础,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理解范仲淹勤奋好学的故事

3、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4、学习抓住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范仲淹勤奋好学的故事,体会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学法和教法,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构成一个一个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环节的不同要求,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读书法。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我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时而朗读,时而默读,时而诵读,时而略读。

2、质疑法。在精读课文时,我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开动学生的大脑,启迪他们的思维。

3、讨论法。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让他们的心灵发生碰撞,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4、提问法。我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

5、点拨法。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或思路收到阻碍时,我及时点拨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路,让他们豁然开朗,进入更高层次去思考。这些学法和教法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构建了自主高效的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四条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了如下步骤:第一个步骤:故事导入,温故知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开始,我放映“闻鸡起舞”的动画短片然后顺势引入课文。点名朗读课文后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课文讲了哪几个故事?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让学生加深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又为下面精读课文做铺垫。第二个步骤:研读课文,质疑解惑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2—5自然段,要求学生为这几个故事取个简短的小标题。(①只身求学②划粥割齑③谢肴④闭门不出)再安排三个环节逐一研读:

环节一:学习第二段。在学习这个故事时我会要求学生找出该段中能体现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的句子,发挥想象以“____了,就_____”的句式说说范仲淹还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体会范仲淹求学之艰。这一环节既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谓一石二鸟。

环节二:学习第三段。在学习此段前,我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划粥割齑”的意思,并让学生用两个成语分别概括短尾最后两句话。这既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积累词语。然后我顺势追问范仲淹对待这种清苦生活的态度,体会范仲淹的求学之勤。

环节三:学些第四至五段。

学生轻声读四至五段,小组合作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范仲淹仅仅是因为担心以后咽不下粗茶淡饭而不吃美味佳肴的么?

2、当听完范仲淹的回答后,猜想他的朋友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3、皇上出游轰动全城,为什么唯独范仲淹不为所动?学生回答后我稍加点拨,归纳总结。然后我扮演学生,学生扮演范仲淹分角色朗读第五段的对话。目的在于还原情境,加深理解。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已经理解这四个故事都是讲述范仲淹的勤奋好学。第三个步骤:体验情感,突破难点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六至七段,边读边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刻苦求学的?设置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其次,评价范仲淹,并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出作者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从而突破难点。最后,讲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第四个步骤;拓展延伸,深化主题这个步骤主要是让学生谈谈读后感,说说范仲淹哪些言行最打动你。然后我以“少年强则国强”为结语,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最后饱含感情齐读课文。

五、说板书设计

这是本课的板书设计(展示),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科学合理,一目了然。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扣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态描写,让学生读中理解内容,读中体会情感,读中领悟写法,读中积累语言,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中,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2】

本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瑰丽流畅的语言,淋漓尽致的描绘了雨巷基隆的雨景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基隆港无限赞美之情。

在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优美,培养语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雨景之美和壮观,,与作者产生共鸣。学习本课由细节入手,细腻简洁的描绘手法。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雨景之美和壮观,,与作者产生共鸣。学习本课由细节入手,细腻简洁的描绘手法。

通过汇报查找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基隆港理位置,以及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作用,增加对基隆港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的方法:品读,评读,选读,背读等,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质疑问难的方法学习课文。

课件

1课时

一、导入

在预习中同学们查找了基隆港的资料,你了解它的位置与交通情况吗?学生自由发言

二、细读课文

1、品读

学生一边读一边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画下来,仔细品味这些词的好处。小组内交流

2、评读

一边读一边评议重点词句,或者段落的意思,从中体会基隆港的美丽景色。学生可以讲评写在书的旁边,已备交流。

3、选读

讲自己喜欢的内容找出来,通过朗读,体会其含义。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4、背读

将需要积累的的内容背下来。

三、质疑问难

对于本本科的学习你还首什么不懂得提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解决

五、浏览课文,想想课文第3、5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业设计;

仿照课文描写家乡的雨景。

板书设计

千变万化

雨港基隆形态、声音

美、壮丽、惊奇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运用浏览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人物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这一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中授课老先生和“我”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大体了解课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入题,齐读课题。

二、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清每一句话。

(同学校正,老师适当选择段落泛读,指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钝”“沧”“涕”“菌”“锥”“苛”“诲”这7个字都是形声字,但是认读都有一定难度,在认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菌”不能读成“jǔn”,“苛”不能读成“kě”,“诲”不能读成“huǐ”。“纤”是个多音字,在本课读“xiān”。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恩”和“思”、“衷”和“衰”“哀”、“诲”和“悔”等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冤”字是上下结构,下边是个“兔”字,别丢掉最后一笔“点”。)

三、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1972年,“我”来到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在一次根据临床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的考试中,“我”我提出的方案中,采用了常规的治疗,还加了抗菌素。执教的老先生批评“我”,并扣了分。“我”认为老先生批评得不够完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位老先生是新疆首屈一指的医学权威,但是,当他知道“我”增加抗生素的原因以后,肯定了“我”的做法,修改了“我”的分数,并且表扬“我”敢于指出上级医生的错误。这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我”。)

四、作业

1、读熟并理解课文。

2、写会要求会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1972年,“我”来到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在一次根据临床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的考试中,“我”我提出的方案中,采用了常规的治疗,还加了抗菌素。执教的老先生批评“我”,并扣了分。“我”认为老先生批评得不够完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位老先生是新疆首屈一指的医学权威,但是,当他知道“我”增加抗生素的原因以后,肯定了“我”的做法,修改了“我”的分数,并且表扬“我”敢于指出上级医生的错误。这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我”。)

二、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看课后思考与交流)

(1)思考与交流

第1小题“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为目的练习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三个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文中直接找出来,1969年“我”从北京到西藏当兵;1972年“我”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上学;老先生说明了考试扣分的理由之后,“我”觉得冤枉是因为在5000米以上的高原气候恶劣,病员出现高烧等一系列症状时不用抗生素,很可能合并细菌感染。等到临床上出现明确地感染征象时才开始用抗生素的话,就来不及了,病员的生命已受到严重威胁了。老先生只给“我”的分数改过来是因为“我”在高原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做法是正确的,还因为“我”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不是因为教授自己知识的老师是权威就放弃自己的观点。

以上内容供参考,学生能根据相关段落说出大意即可。

第2小题“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为大家提供的是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它们比较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观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第(1)中,讲的是老先生扣分以后“我”的反应。首先“我”坦诚说明自己就是在方案中用了抗菌素的学员,联系自己在高原生活的经历,觉得老先生的讲评有不完全的地方。因为特殊情况就要特殊对待,可是老先生没有这样做,反而给“我”扣了分,所以,“我”觉得冤枉。

第(2)是教务老师说的话,也是对老先生的介绍。“最著名”“首屈一指”“权威”等词语都说明老先生的学识之高。因此,教务老师明确了自己的观点:他讲得都是有道理的,我们都信服。

第(3)是老先生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说的是医生要把病情和病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因为只听导师的教导而忽视病情与病人。老先生在这里赞扬了“我”从病情和病人的角度出发,不盲目地迷信权威,同时也表现出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风医德。

第(4)是“我”在这件事情以后,在聆听老先生的教诲以后,为自己确立的观念。这观念包含的就是爱自己,珍视他人生命,为保卫生命而努力!

(2)拓展与运用

本体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课文中的人物。课文以“我”所见所闻的角度从神态、动作和语言这几个方面具体描写了这位执教的老先生。文中没有写教务老师把“我”的意见转给老先生的场景,也没有说明老先生当时是怎么想的。这道题就是对这件事情的补白,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这位老先生。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现引导学生说一说,再相互补充。补白要合乎实际,不能随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运用心理描写来写老先生的时候,要注意与课文中人物特点保持一致。

三、再读课文,读熟并听写课后积累。

四、作业

1、抄写课后积累,并用加点词语造句。

2、预习下一课。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4】

教学要求

读懂课文,受到启示:只要留心观察自然,就可能发现规律,进而能有所发现、创造。

重难点、关键

读懂伽俐略如何从吊灯的不停摆动中得到启示和研制防御鲨鱼袭击器具的事例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新课。

l.板书课题。读题。

2.吊灯是一种用具,鲨鱼是一种动物,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二、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分别讲了关于吊灯和鲨鱼的什么故事?

(2)通过这两个事例,你明白了什么

2.检查自学的情况

(1)指读课文正音。

(2)区别发明和发现。

(3)检查自学思考题的情况。(可指导学生用现成的材料做实验,体会摆动的等时性的原理。)

三、总结全文。

l.联系实际说说平时有没有注意到周围生活中的周期重演现象,并能举出一些例子。

2.学习文章写作特色。(前后呼应,总分总的结构。)

四、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过看图和学文,使学生了解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互信互爱,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待人宽容友好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题,出示图画,设问揭题

1、在学习之前,教师出示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去鸟不惊,进行猜谜活动。(谜底:画)

2、谈话揭题:学校里的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文中插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这两幅校园里的画(教师板书课题)

3、学生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读准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观察插图,运用比较,培养能力

1、依文看图,训练观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图画

(2)分别指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画。提问:想一想谁在画画儿,都画了什么画?

2、缘图悟文,强化学法指导

(1)看图找段:①指名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卡佳和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些什么图画?②让学生围绕这段内容回答,从而理清写作顺序:卡佳画一艘军舰我画炸弹军舰,水兵们都落水卡佳救起被炸的水兵,坐上了小船驶向岸边我画鲸鱼张开大嘴吃水兵。③教师总结:通过他们两个人的所作所为,你知道了什么?

(3)品词诵读:要理解、自然段中语句的意思,必须要理解重点词语:不服气,变抽象为形象②诵读指导:在读第四自然段中的说实话可是时语气强调得要重一些,表示我的心,虚;拿起朗读朗读进语速要快,强调我的嫉妒心。

3、自学第六七自然段。要求:①回顾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的方法:看图找段,读文析句,品词诵读;②依照这个方法进行自学。

三、联系实际,发散思维,续编故事

1、朗读表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分组竞赛朗读,集体朗读)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文的主要情节,加深理解。

2、续编故事,发展思维:卡佳看到我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四、合理想象,为文配画

文中的我和卡佳最后合解了,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在卡佳之后画一幅怎样的画,来表示你的歉意。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3、校园里的画1以诚相待

2友好相处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理解12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3个词语造句.

2.会把课后练习1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3.感受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关心群众生活,严格遵守纪律的崇高品质,感受革命战争时期军民鱼水般的深厚情谊。

4.学有余力的学生,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把课后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教学难点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读通全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脉络,结合习题1中的(1),重点教学第二段。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揭题:两块银元。

提问:银元指什么

2.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怎样想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以两块银元为题两块银元与哪些人有关两块银元能说明什么问题大家学了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听录音,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课文。

(一)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划出新词

①按字的音、形、义的要求学会生字:

②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新词。

2.根据塞银元一缝银元一还银元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注意读准:翘舌音;承(chng),平舌音:损sǔn);

辨别;沏一彻:损一捐:怨一怒。

2.你是怎样理解新词语的。(学生讨论,再提出不理解的)。

3.填空:课文可分段,是按的顺序分段的。(先填空,再讨论段落的起讫。)

四、讲读课文。

1.轻声自由地读第段。

(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2)想想第2句话的作用;(引出两块银元的故事)

老师简介背景: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为解放战争时期(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自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巨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两块银元》故事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

2.默读第二段。

思考讨论:

①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塞银元)

②为什么刘司令员、邓政委要赔孙老汉两块银元

a.用一一划出老汉打碎茶壶的句子(表情朗读时,注意体会老汉焦急,语速稍快。

b..圈出邓政委把银元塞给孙老汉的有关词语。

③投影显示(句子)。

刘伯承笑着说:老孙,这就不对了,你要帮助解放军遵守纪律嘛。

茶壶是孙老汉打破的,为什么刘伯承要说你要帮助解放军遵守纪律呢(学生讨论)

④塞银元这件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划出有关句子。

投影显示(句子)。

孙老汉见两位首长日夜操劳,忙沏了一壶茶送过去。

a.分别划出孙老汉所见所感所为的语句。

b.这句话表达了孙老汉对两位首长怎样的思想感情(敬佩与疼爱之情)

c.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位朴实农民对解放军首长的敬爱之情

d.仿说句子。

⑤感情朗读第二段,读出孙老汉对两位首长的敬爱之情和打碎茶壶焦急的心情以及体会两位首长严格要求,遵守纪律的精神。

⑥小结:这一段通过两位首长的言行,孙老汉所见所感,反映了人物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1.课堂作业本1、3题。

┌────┬───────┬─────┬─────┐

│谁│所见│所感│言或行│

├────┼───────┼─────┼─────┤

│孙老汉│见两位首长日夜│是敬佩又是│忙沏茶送过│

││操劳顾不上喝水│心疼│右│

├────┼───────┼─────┼─────┤

│军属大爷│见同学们擦窗拖│又高兴又心││

││地忙得满头大汗│疼││

├────┼───────┼─────┼─────┤

│││││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四段,落实本课的训练点,把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过渡语,刘司令员、邓政委塞给老汉两块银元重新买一把茶壶,孙老汉是怎样做的)

1.默读第三段。

①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什么?

②用一划出老伴埋怨孙老汉不该拿两块银元的句子。(结合理解埋怨并读出埋怨的语气。)

③说说孙老汉是怎样送还银元的

④这下,两位老人才安心了,为什么这才安心?

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两位老人热爱解放军的真诚情感)。

⑤小结过渡,孙老汉的老伴把银元缝进衣领,当刘司令员发现此事后是怎样做的

2.学习第四段。

轻声自由读文

①当刘司令发现衣领的银元时,是怎样嘱咐警卫员的,用~~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结合理解再三一词,体会两位首长模范严守纪律的品质。

②孙老汉手棒两块银元,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句话的热泪盈眶什么意思什么使他如此感动为什么使老人感动之极读读有关句子,品赏、体会:两位首长心里想的全是老百姓,这反映了我军的纪律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表情朗读,体会军民的鱼水情谊。

三、揭示学习提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全文,回答课后习题1中的问题(先说后写:作业本第5题)。

2.修改每一问题的答案,把答案连起来。

3.揭示学习提示的重点训练(指名读提示)。

a.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b.训练的方法怎样

c.把自己归纳的内容与揭示中的进行比较。{意思基本完整即可)。(同桌说、指名说)

四、小结(填空练习)。

回答课后习题中的(),再把答案()是归纳课文的(),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训练的方法是,先(),再(),最后(),如《两块银元》这篇课文就是这样根据课后习题l的三个问题,先(),再(),最后(),归纳主要内容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复习巩固重点训练,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完成有关作业.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同桌互查、订正。师抽查)。

2.轻声读学习提示。

二、自读全文,总结填空练习。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是()的方法归纳的。课文按()的顺序,写了两块银元的故事,抓住人物的(),反映了()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军民()。

三、复述课文(学有余力的学生)。

1.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可以简要复述)。

2.结合板书,各自复述,同桌互述。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四、朗读课文(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

五、作业:完成课后1、2、4题。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愉快的声音学会演唱《小鸟,请到这里来》,积极参与这首歌曲的表演。能主动参与即兴接唱的音乐创遍活动。

2、能认真听赏电子音乐《森林晨光》,并能用语言描述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3、能用欢快,明亮的音乐跟唱《绿色的歌谣》。体验歌曲中的情感;能主动搜集与环保相关的资料并参与课堂交流。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轻快、圆润的声音演唱《小鸟,请到这里来》。

怎样指导学生创遍歌词、歌曲是本节课老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讲述《小鸟的故事》

二、导入

播放音乐《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听了这首曲子后你想到了什么?结合你看到的一些现象来说一说。

三、导学

1、范唱

播放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2、即兴接歌词

用响板击拍节奏:

2 xx xx |xx x| 4

师:小鸟 请到 这里 来。学生按此节奏接着说:这里 。 师:小鸟 请到 这里 来。生:这里 森林 长成 排。

这里 草地 像绿 海。

这里 鲜花 为你 载。

这里 清泉 为你 开。

听老师弹奏四段曲子,想一想:这四个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3、排列旋律

(1) 听旋律(1~4句);

(2) 说联系,组合旋律;

(3) 唱旋律。

四、组装词曲

将首先接歌词的内容添到旋律里,大家唱一唱。

五、学唱歌曲

1、 学习歌曲第一乐段

对比一下,这首歌曲有那些地方和我们创作的歌曲不同呢?

2、学习歌曲第一乐段

(1)用小鸟展翅的动作解决八分休止音的节奏问题。

(2)用“啦”轻唱旋律。

(3)跟琴模唱第二乐段。

3、全班齐唱歌曲

第二课时

一、表现创作

1、情感处理

(1)第一乐段;

①学生轻声唱一遍,感受体验歌曲情绪;

②分析讨论:小鸟们渐渐地飞回来了,飞来了。力度?情绪

(2)第二乐段:

①轻唱一遍,感受、体验;

②分析讨论:小鸟多自由吧!多快活呀!小朋友高兴地呼唤着小鸟快回来。这里力度?情绪?

③老师总结:

很好,这一段我们应该唱得跳跃一些,用明亮的声音表现小鸟那种自由飞翔,

自由歌唱,愉快生活的情景。

六、表现歌曲

(1) 全班随乐轻唱歌曲;

(2) 分角色演唱;

(3) 用身势动作为歌曲配节奏。

七、交流体会,升华美感

1、和小鸟做游戏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8】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2、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真切关怀人民的美好品质。

(一)教师教法

引导法。

(二)同学学法

自主学习法。

(一)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疑点

这篇课文主要表示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文章为什么用“毛主席在花山”做题目?

(三)解决方法

1、通过仔细读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2、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及分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体会毛主席的优秀品质。

(一)教师活动设计

以“这篇课文表示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为主要问题引导同学深入探究,加强朗读指导,深入体会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优良作风。

(二)同学活动设计

课前,同学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以及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课上,自学质疑,围绕同学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一起探究,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写作手法。课后,同学讲出课前搜集的小故事,相互交流,提高认知,深化中心。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同学齐读。

提问:“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二)检查同学预习情况

1、要让同学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同学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2、读一读自身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结合同学发言,教师让同学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以后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同学自身去体会理解。)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同学针对自身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局部来读,从而展示出自身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考虑:为了学懂这篇课文,俺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先自身考虑,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同学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同学的问题归纳整理。

师生一起归纳出: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示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4、师生一起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基础上提议先理解第(4)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身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沛表示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身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沛认知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3)指导朗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同学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通过这一个问题,把其他几个问题都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达到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目的。)

(四)体会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示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布置?

(可引导同学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劳累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同学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资料详写,反之,简写。)

(五)课外延伸

让同学拿出自身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身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9】

一、习作教材分析

这次看图作文要求有顺序地观察画面,把农贸市场繁荣兴旺的景象写出来。习作提示有两点:

第1点提示观察方法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这可采用第四单元习作训练《秋游____》中的定点观察(看图)的方法按方位记叙图上的内容。

第2点重点在想象要合理,由观察而想象是本次作文新的知识、能力点。想象合理指在观察人时,根据人的动作、神态,还有穿戴,想象是怎样的人,可能会怎样说,怎样做,把语言和动作写出来;观察物,根据物的形状、色彩,还有多少等,想象物品的数量和质量。这是看图作文能不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关键,这是本次作文指导的重点、难点。

二、习作训练目标

⒈学会有顺序地仔细观察画面,写出农贸市场的繁荣景象。

⒉初步学会根据观察展开合理想象。

⒊初步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兴旺。

三、习作训练时间2课时

第1课时: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突破教学难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第2课时:学生完成作文,对部分作文想象是否合理进行评议。

四、课前准备:

相应教学挂图和市场录像资料。

五、习作指导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次看图,总写繁荣。

⒈(贴图)看图,说说画的是什么地方?板书:农贸市场

你到过农贸市场吗?看看图,并想一想平时到过的农贸市场,用一句话说说市场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农贸市场真繁荣啊!)板书:繁荣

⒉看图,你从哪几方面感受到繁荣的?

(录像补空)图上画的只是农贸市场的一角。昨天老师特意到农贸市场拍摄了一些镜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从哪几方面感受到市场的繁荣。(播放录像一:来来往往的人群;各种摊位上丰富的物品;人们之间的买卖。)

边交流,边要求用几个词来说明或用一句话来说。板书: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

3、了解农家小朋友天真活泼、聪明大胆、对朋友真诚无私的特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读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自学课文,解答问题

(简介鲁迅)

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怎么钓虾?

(1)找出书上的答案

(2)看图说话。

(3)鲁迅与小朋友们怎么钓虾?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如何?

(4)从这件事你觉得农村小朋友怎么样?

2、怎么放牛?

(1)找出书上相应的部分。

(2)师范读,生闭眼想象:怎么放牛?

(3)感情朗读。

(4)说说从这件事中你看出农村小朋友的哪些特点?

3、思考:

(1)课文写了谁与谁的友情?他们为什么能相处得这么好呢?

(2)从哪里看出农家小朋友的真诚无私呢?

(钓来的虾全归他吃,十分干脆地讲了钓虾的方法,鲁迅要求立刻试试农家小朋友没有一个不拍手赞同。一个劲儿去钓虾。)

(3)有感情地朗读对话。(第二段)

(4)鲁迅又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

(守信用,不摆架子,虚心好学)

4、说说你要向农家小朋友和鲁迅学习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2、了解农家小朋友天真活泼、聪明大胆、对朋友真诚无私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给课文分段,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感情朗读。

(二、三两段)

二、给课文分段。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2、应该怎样分段?

3、讨论:10、15自然段应不应该独立成段?为什么?

4、概括二、三两段的段落大意。

(第二段:农家小朋友教鲁迅钓虾,鲁迅教农家小朋友识字。

第三段:农家小朋友胆子大,放牛的本领高,鲁迅决心向他们学习。

三、学习第一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鲁迅为什么喜欢去外婆家?

(1)无穷无尽什么意思?有哪些新鲜事呢?

农村小朋友们的天真活泼、聪明大胆表现在哪里?

你喜欢他们的哪些特点?

(2)说说第1自然段的段意。

(3)用无穷无尽造句。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鲁迅受到怎样格外的优待?

(3)第2自然段的段意怎样概括?

3、概括第一段段意。

四、朗读全文

1、分角色朗读。

2、自由读、齐读。

五、课堂作业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①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②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B案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②放大的蟋蟀图片。

③每生准备一张白纸。

第一课时

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①(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蟋蟀(生书空)

②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住宅

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

范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①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试读

③检查自学情况:

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慎(shn)重、选择(z)、洞穴(xu)、隧(su)道、挖掘(ju)、倾qng)斜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②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③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第2小节)

a、板书: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虫:临时隐蔽所

蟋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

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挖掘的?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①指名读生字、新词。

②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指导:蔽、毫、抛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②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①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②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③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⑤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①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①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②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整修)

③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①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②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总结全文

①齐读全文

②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③练写

④交流

安排课后作业

①把你认为最喜欢读的句子抄一抄。

②看谁先把5、6两节背出来。

四年级数学课件11篇


这篇“四年级数学课件”编辑独家推荐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只要认真阅读您就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所需信息。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 预先准备教案课件,有助于我们理清教学思路和难点。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教学》四年级下册38页-39页。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文具店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三、说教法学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目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课

创设文具店,用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买四块橡皮多少元,小组展开讨论。赋予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学生各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突出本节课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设计了填一填,练一练,算一算等练习,使学生活跃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体现。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所看到的图形分别是从什么位看的。

2、能正确搭出要求的图形。

教学重点: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教学难点: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教法:观察、发现法。

学法:动手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在桌面上摆学具(文具盒和杯子)。

分别从正面、左面、右面观察这一组物体,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情景。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根据课本课本55页笑笑的指令分别动手摆一摆,并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看,小组交流你们的看法。

(二)小组展示成果

四、点拨升华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图形。我们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56页第2图。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

七、知识拓展

2、在课桌上摆放水杯、文具盒、橡皮、铅笔,从不同角度说一说你看到的物体的情景有什么不同?先独立做。最后全班交流。

八、作业布置: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17.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

解答:5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4】

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意义和简便表示方法。

2、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利用这个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①速度概念、速度简便表示法

②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的意义和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学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等。

二、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一个赛车现场,两辆车正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越野比赛,你猜一猜哪辆车会获胜?刚才有的同学猜蓝色车赢,有的猜红色车赢,还有的猜两辆车同时到达,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最终谁取得了胜利?(蓝色赛车)为什么蓝色的赛车会取得胜利呢?在比赛的过程中,蓝色赛车的平均速度较快,所以它取得最后的胜利。

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行程问题。(边说边板书)

三、探究展示:

(一)组织探究

1、探究速度的意义和写法,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师:好,请同学们现在打开课本54页,自学这一页的全部内容。先独立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做速度?速度还可以怎样表示?

(2)通过完成例3,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再在小组内大声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合作完成学习记录卡,请组长拿出学习记录卡,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小林步行60米/分;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二)组织学习成果展示:

1、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速度的意义和写法?

2、生生互动,让听汇报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哪个小组上来汇报一下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四、质疑点拨:好啦,通过同学们的学习、汇报和相互之间的质疑,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和速度的简便写法。如(结合课件小结):

1、像这些每分、每秒、每小时等单位时间内物体所走的路程叫做它的速度。

2、速度的简便写法可以用一条斜线把它分成两部分,左边是路程,右边是时间单位。这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既简明又清楚。

另外,我们还知道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得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基本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

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测评提高:

(一)测评练习:

1、测评学生对速度的简便写法。

(1)课件出示课本P56第5题(另外加两道)。

(2)课件揭示答案,让学生自己批改。并用手势表示自己的对错。并作简单的评价。:

(3)结合题目资源沟通数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

师:第一个问题,通过写这些速度,你认为谁的速度最快?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声音的速度快还是光的速度快?你是怎样知道的?2、我会做。

2、应用数学模型。

(1)课件展示课本56页第6题和改编题。

(2)让上黑板做题的同学说一说解题过程。然后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8题。

(2)学生做题,让先完成的同学上黑板做,然后订正,说解题思路。

(二)提高练习

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现在李叔叔还有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想要同学们帮助解决:李叔叔要从长安到广州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活动,活动的开始时间是上午9:00,李叔叔的出发时间是上午7:00。他有下面几种坐车方式,你认为他应该选择哪种方式坐车?为什么?

你能帮助李叔叔解决这个问题吗?

六、反思评价: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多,而且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么

你觉得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5】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5+1.5= 7.8-1.8= 3.5+2.5= 6.4-1.4= 100-84=

3.3+6.7= 85+15= 45+35= 4.5+2.6= 0.49-0.27=

2计算

3.54+5.2 6 368-269 18.32+27.57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1、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出示挂图: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 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1)8.65-8.55=0.1 0.88-0.40=0.48 0.48 大于0.1

(2)9.43-(8.65+0.40) 8.65+0.40=9.05 9.43-9.05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xx.10.14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1(个) 5.40元 5.40元

酱油 1 (瓶) 4.5元 4.5元

醋 1 (代) 1.5元 1.5元

应收:11.4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小数连加、连减和家建好后计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呢?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7】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 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 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依次是: 单元知识分析 单元教材解读 信息窗1的解读 已学的知识 乘法的认识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下52×47-50×47 用字母表示数(四上1) 加法运算律 (四上1) 一般行程问题 (二下p105,三上p76,p78,三下5)路程、时间、速度三者 数量关系。 本单元新学知识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相遇问题)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后续学习的知识 乘法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计算中的推广 用方程解行程问题 (山东版有关行程问题的学习都安排在简易方程单元。) 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 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_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平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8】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习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小数的写法。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

2、实践活动。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的内容,第99页的例1,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以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教科书第98页上3筒奶粉桶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作必要的提示。学生回答后,再要求学生举出简单的例子。

二、学习新知

1、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3个奶粉筒的挂图或用投影片映出,指出每筒奶粉500克。在黑板的左边写出三道整数应用题,让学生列式并计算出得数。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第二、第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着,让学生把题里奶粉的克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小数,对着左边的三个算式,在右边写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5003=1500(克)0.53=1.5(千克)

15003=500(克)1.53=0.5(千克)

1500500=3(筒)1.50.5=3(筒)

教师先让学生将上面每一横行的两个算式进行对比,看它们的含义是否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说明右边的两个小数除法算式与小数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巳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最后,让学生对照前面的整数、小数的乘法、除法算式再次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2.做第9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按照题意独立完成。做完后,让学生对照算式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3,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例1。

(1)复习。

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整数除法题;225018。做完后,让学生说明在计算除法的过程中,每次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以及除得的每一位商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教师逐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做:

①被除数的整数部分21够不够除?商几余几?

②余下的6除以15不够除,怎么办?能不能仿照整数除法的方法,把6个一看作用低一级单位表示的数,再与下一位上原有的数合在一起,同15除用15除64个十分之一商多少?

③求出的这一位商表示多少?(4个十分之一)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

④求出十分位上的商以后,被除数的十分位还余4,应该怎么办?

⑤用15除45个百分之一,商多少?应该把这一个商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让学生观察除法竖式,回答以下问题:

①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每一位商各应该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部分),除数悬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

4.做第99页中间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要个别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中第一横行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个别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计算过程和算理。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做第(1)题时,让学生先回答;题目的含义表示什么?(就是小数除法的意义)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并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题中第2横行的3道小题、第3题。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0】

设计思路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就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练习形式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第一个练习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这些题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顾及到智力水平发展较慢和中等的同学,第3个练习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在小组内完成。由一个同学出题,其它三个同学回答。先给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说出另外一个内角。有唯一的答案。训练多次后,只给出三角形一个内角,说出其它两个内角,答案不唯一,可以得出无数个答案。让学生在游戏中消除疲倦激发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兼顾到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同学。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一)认识三角形内角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

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这里,有必要向学生直观介绍“内角”。)

(二)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

师: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

生:能。

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师:有谁画出来啦?

生1:不能画。

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

生3:只能画长方形。

师(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

师: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揭示矛盾,巧妙引入新知的探究)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请看屏幕。(播放课件)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课件闪动其中的一块三角板)

生:90°、60°、30°。(课件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

师:也就是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怎样?

生:是180°。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90°+60°+30°=180°。

师:对,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演示另一块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这个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生:90°+45°+45°=180°。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

生1: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生2: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二)研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180°。

生2:不一定。

……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师: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

生: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师:哦,也就是测量计算,是吗?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研究吧!

师: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的三角形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完成这个任务。(课前每个小组都发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效率。)

(2)小组汇报结果。

师: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生1:180°。

生2:175°。

生3:182°。

(三)继续探究

师: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1:有。

生2:用拼合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师:怎样才能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呢?

生:把它们剪下来放在一起。

1、用拼合的方法验证。

师:很好,请用不同的三角形来验证。

师:小组内完成,仍然先分工怎样才能很快完成任务,开始吧。

2、汇报验证结果。

师:先验证锐角三角形,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生1: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2: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生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

师: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跟你们得到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

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齐读一遍。)

师:为什么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

生1:量的不准。

生2:有的量角器有误差。

师:对,这就是测量的误差。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

2: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教学用具:课件,彩纸,磁铁。

学生用具:彩纸,纸条,黑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现在老师带你们去参加运动会,你们喜欢吗?(软件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看,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可以看作是由许多线组成的。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1)、画直线,展示各种情况。

师: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让你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把你想像的用黑笔画在彩纸上。(学生自主画直线,教师巡视)

师:把你画的给组内同学看一看,然后说一说,你们组画出了哪几种情况?(选一组同学画的直线展示到黑板上)把不同情况的再上黑板上贴。

(2)、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

师: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中讨论,交流)

①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

A、不相交

B、相交

②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同意吗?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自主交流)

在交流中达成分类的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板书)

③揭示平行的概念。

不相交的一类,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两线之间的距离,发现了什么?(两线之间量出的长度是相同)让一生到黑板示范量。

④如果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再延长它们会怎么样呢?(不会相交)

师: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汇报)

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学生回答)

(软件出示:一组平行线和平行线的概念。)加深对平行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等重点词语。

(3)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们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相交成直角的?(板书:成直角)

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同学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互相垂直等重点词语。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研究就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板书课题)

三、应用新知:

1.看主题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

2.同学们离开座位,在课室上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放音乐)

3.P65,做一做(2)摆一摆

4.练习十一,第一题。

5.练习十一,第二题。

6.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图片。(进行校园美化教育)

四、畅谈收获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垂直与平行

不相交(互相平行)

贴学生作品同一平面内

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小学四年级课件锦集


如果你想对“小学四年级课件”有更完整的了解,请仔细阅读本文章。教案课件不仅涉及到教学流程,也涉及到教学的课程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谨慎对待自己的教案课件。同时也要明确,一份出色的教案课件,能有效帮助整理每一个知识点。想随时浏览,请把这个页面加入浏览器的收藏夹!

小学四年级课件(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

1.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3.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2: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3: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 2: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3 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教师:先出示降落伞下降的图片或录像。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降落伞可以把我们安全的从天上带回到地面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空气托住了降落伞。

教师让学生讨论:降落伞在下降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学生开始讨论:讨论过后组织学生在图上用箭头标出降落伞受到的地球引力及空气阻力。

探索和调查

教师: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降落伞吗?

学生说:想。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根据具有的材料设计制作降落伞的方案。

小学四年级课件(篇2)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而《自然之道》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让其把幼龟抱向大海。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外面安全的错误信息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文章通过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反而容易干坏事。也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习本课,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读中感悟,在探究、体验中受到启迪。

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词语,指导不易写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

3.学习本课,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谈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游览了青岛的海底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到南太平洋的一个龟岛去看看,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1.了解题目意思,初识“自然之道”。

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学生理解,教师点拨。

2.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依据学情重点指导。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依据学情纠正出现的错误,着力指导难写的字。

(2)学生能发现各组词语的特点并分类;教师评价。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巡视指导。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质疑。学生结合预习和课文内容质疑,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深入探究。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本部分紧紧围绕有价值的问题,结合四年级学生实际,一步步进行深入探究。

1.学习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

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们救幼龟的原因。

(2)抓住重点词“探”和“若无其事”等理解词义;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2.学习五至八自然段:研究“害”的惨烈,突出对幼龟的“伤害”,体会愚不可及等。

(1)教师创设情境,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教师指导配乐朗读,读中感悟。

小学四年级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协助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倒霉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

1、直接揭题: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体现关爱之情的文章──卡罗纳。

(课件出示课题。)

2、名言激情:

师:每一个人都有自身亲爱的母亲,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古今中外,许多人写下了有关母亲的感言,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师:确实,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有快乐。但是,小小的卡罗纳却失去了亲爱的妈妈,他遭遇巨大的倒霉后,发生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课件出示。)

2、同学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3、同学说课文大意,教师适时引导并指导概括大意的方法:

大意:卡罗纳母亲去世了,老师提醒大家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卡罗纳来到学校,伤心地哭了,大家到很关心他。老师把他拉到胸前,我也轻轻地抚慰他,最后我和卡罗纳手拉手跟着我妈妈回家了。

三、细读课文,交流感受

1、默读课文,分别画出表示卡罗纳内心悲哀的句子和体现大家对他关爱的句子,并在空白处写下批注(自身的理解、感受或疑问)。

(课件出示。)

2、同桌交流:

读一读,说一说自身读了句子后的感受,或同桌两人尝试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

师:读完课文,每位同学肯定都有自身的收获和感受。请你来读一读表示卡罗纳内心悲哀的句子,并说说自身心里的真实想法。

⑴ 请四位同学读、说,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

悲哀

通过朗读,表示卡罗纳当时悲哀的心情。

师:当卡罗纳如此倒霉,如此悲伤时,身边的人又是怎样做的呢?

⑵ 请几位同学读、说,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

关爱(神态、动作、语言)

深切的爱,尽在小小的一言一行中,让我们用自身的语言来传送这份真情吧!用心读一读体现身边人关爱卡罗纳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五、内化拓展

1、给卡罗纳写一封信,给他以春天般的温暖,让他心头的悲伤早日消退。

2、请您代表卡罗纳,向关爱他的人(选取其中的一个)写一封信,感谢他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和协助。

同学选择写信,交流。

六、读读“资料袋”并推荐《爱的教育》此书供同学课外阅读,让同学进一步感受爱。

小学四年级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1. 解题:“高山流水”指代什么?“知音”又指什么?结合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2. 结合课题和最末一段,提出疑问。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 通读课文,勾出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特别是“捺”字的读音。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 结合课后2题,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提出疑问: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自己的知音?伯牙得子期赏识后,为什么激动不已?

(2)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5~7段,勾画描写子期和伯牙的神态、语言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3)交流。

(4)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 学习凭吊知音部分。

(1)提出疑问:为什么钟子期要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听伯牙的琴声?伯牙为什么会失声痛哭,进而把琴摔得粉碎?

(2)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8~12段,勾画感受最深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3)交流。

(4)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四、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1. 自读课文13~14段,想一想:如果来到碎琴山,登上古琴台,你会说些什么?

2. 交流。

3. 积累本课词语,完成课后第3题。

参考资料

☆俞伯牙诗两首

其一

忆昔去年秋,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 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其二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小学四年级课件(篇5)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而《自然之道》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让其把幼龟抱向大海。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外面安全的错误信息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文章通过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反而容易干坏事。

学习本课,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读中感悟,在探究、体验中受到启迪。

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词语,指导不易写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

3.学习本课,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1、(配乐并出示图片)简介加拉巴哥岛,引出课题。

(1)学生自由读文,读的时候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有不懂的词语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想想是意思。

(2)扫读三四自然段,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3)学习第三自然段。(通过抓“探”等关键词,体会用词准确,指导写作方法)

(4)学习第四自然段。(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情感)

2、学习五至八自然段:

学生默读5—8自然段,看到了怎么样的情景,让大家极为震惊?画出相关语句。

(1)板书简笔画,请同学结合课文为画面增加内容。

(三)课后小结:大自然中的每种生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生存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我们应该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这样才不会好心办坏事,这也是自然之道要告诉我们的。

(四)布置作业:

1、搜集我们身边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写一封倡议书。

2、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文章加上合适的结尾,续写《自然之道》。

1、上节课我们学了自然之道,在以前我们也学过一些关于违背自然之道的课文,谁来说说?

2、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哦哪些事是违背自然之道的?

再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人提出“自然之道”了,他就是我国的著名的思想家——老子。他主张:以道来解释自然界的规律。倡导:了解自然,尊重自然。

同学们我们只有先释“道”才能去遵“道”,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去了解自然并尊重自然,并把你所知道的告诉身边不知道不懂得自然之道的人吧!

教学反思:《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从单元导读入手,按照单元导读要求进行构思,安排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情感朗读、换位思考、悟中想象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

这堂课的的教学过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换位思考,与角色同悲喜。在故事高潮时,安排学生小练笔,让学生写下“看到大量幼龟被食肉鸟啄食这样惨烈的场景时,回想刚才自己的所作所为,你想说些什么?”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课文,情感升华的目的,让孩子去体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是多么的重要,不然就会好心办坏事。

一堂课下来多少都会有缺失,我觉得以下两点是做的不够的:第一、课堂评价性语言有些贫乏。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化剂,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评价,能唤起学生的信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但是课堂上这方面我还有待加强。

第二、板书不够精致。因为担心上课超时,为了节省时间板书简笔画时过于潦草,使板书整体效果不够精致美观。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上好一节课,就是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精雕细琢”。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是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小学四年级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定商,商的位置。

一、热身运动。

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120÷3080÷20360÷40

180÷30240÷40420÷60240÷30

2、括号里能填几?

30×()

70×()

3、笔算87÷3和427÷6。

4、反馈。结合这两道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说师适当板书除法法则。

5、揭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板书: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口算,估算。

(2)学生尝试笔算。学生自练,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各种典型情况。并进行板书。

反馈。

①判断对错。你能告诉老师哪一个竖式是正确的?为什么?另外三个竖式错在哪里?为什么?

②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③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92÷30是怎么算的?提问: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④做一做。30÷1040÷20xx÷3085÷40。请四位同学上台板演。

(3)笔算192÷30。

学生列式笔算。

反馈。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商4,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在笔算192÷30和92÷30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做一做:140÷20280÷50565÷80请三生上板演。

2、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练习

1、选择其中一组完成计算。

A82÷30102÷30280÷70

B78÷20197÷80364÷40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练习十四,第2题。

3、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

陈老师原来打算买12只足球,用这些钱现在可以买多少只足球?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想:

1、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标准》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的复习铺垫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有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人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为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我觉得有必要在课前安排一个复习铺垫的环节。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3个小练习: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2、括号里能填几;3、笔算87÷3和427÷6。

2、要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诚然,计算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注重计算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现实背景和本质。

《标准》注重了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3、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小学四年级课件(篇7)

总课时数:11.12

课型:设计·应用

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认识年历的艺术特点,年历的作用及组成部分。学习设计、绘制年历。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练习,培养协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年历的组成要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及设计制作能力。

教学难点:

月份版面的内容及排列,色彩的搭配。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仪器、各种各样年历、1-12月份日期表、四开纸、展板。

学生:各种绘画工具、手工制作材料:腊光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结果,师同时出示相应的资料,请生说出这些年历的特点。

明确年历组成的要素。

二、发展阶段

1、请生思考:你要用什么方法来制作年历,从而引出几种方法讲解,示范。

(形式上、要素上、排列上、色彩上)

2、欣赏书本范图,小组讨论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本组月历。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设计草图。尝试运用多种手法表现。

三、生分小组练习,师巡视指导

作业要求:

1、每小组合做一个月份的年历卡。

2、手法不拘、构图合理、新颖,色彩鲜艳。

综合练习,培养协作学习能力。

四、作业评价

把作业贴于展板,选出较好的作业并和生一起说说这些作品的优点及你们最想学习的地方。

五、教学小结与延伸

1、点拨本课教学活动要点。

2、欣赏更多样式的年历,如台历、专题年历,以开拓视野,拓展创作能力。

教学后记:

第二节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一月一日是什么节吗?元旦也叫新年,再过几天就是20xx年的元旦了,在这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人们心里都有一个美好的祝福,祝福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更多的收获,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每到这个时候,家里就会换一本新的年历。你们见过年历吗吗?想看看吗?

二、作品展示,激发情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自己制作的年历,请仔看,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随展示贴在黑板上)

1、树叶贴画,干花贴画

这是什么?(小金鱼)用什么做的?(树叶)

这又是什么?(美丽的小花)

这些是把树叶采集回来后,先压平,阴干,再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贴在卡纸上制成的。

2、 吹塑纸贴画

这是什么呀?(两只美丽的小孔雀)

哪这一张上又是什么呢?(三只仙鹤)

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吹塑纸)

这些年历是把吹塑纸剪成各种造型,再拼贴在卡纸上制成的。

3、线织相框

这个漂亮的相框是这样成的,先把圆形的吹塑纸或卡纸剪出齿轮来,把你喜欢的照片贴在中间,再用细毛线沿斜角绕在齿轮上。毛线的色彩可以丰富一些,相框的背面还可以贴上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或是小英雄的照片

4、卡纸画:(梅花鹿和小松鼠0

看,这两个好朋友在说什么呢?大家来猜一猜。(学生发言0

这张贺卡是用彩色笔直接在卡片纸上作画制成。

5、布贴画:(蝴蝶、柳树)

仔细看看,这是什么?用手摸一摸,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这些年历漂亮吗?喜欢吗?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做一张漂亮的年历呢?其实啊,更漂亮的年历还在你们自己的手中呢。

我们刚刚看的这些年历,它们都是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其实都很容易收集,以后大家要注意积累,这样做起来才会比较方便。

三、制作贺卡今天我们先学习在卡纸上直接画画做成的年历,其它的我们以后再慢慢学习。

1、拿出卡纸,开动脑筋,画上你最喜欢的图画,再写上日期,给老师、亲人和自己的好朋友送去你的祝福,他们能收到你亲手做的年历,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2、学生活动:画画、贴画

3、写上日期和祝福的话语。

4、小组交流: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年历最漂亮。

5、展示做得好的年历。

四、说想法说一说你的年历想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给他?学生讨论:因为我爱他,他关心我,所以我要送给他。向学生渗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最宝贵的,我们要珍惜这份纯朴的爱。

五、小结

老师、同学和父母关心我们,我们更应该爱他们,让我们一起唱一首《新年好》献给他们,表达我们最美好的祝福。

小学二年级课件实用11篇


小学二年级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读书、口语交际、写话等教学活动充分体验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3.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词、句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孩子们,有这样一首歌你听过吗?

[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歌曲开始后教师鼓励学生:会唱的同学一起来!

师:这首歌的名字就叫快乐的节日。[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自读,圈字。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的节日。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圈出来。

学生读课文,圈生字。

2.反馈。

师:有哪个同学全认识?[教师做举手的动作,同时观察没举手的学生。]

师:快帮帮你身边有困难的同学。

小组学习。

3.字卡反馈。

师:你们学习真认真。都会了吗?我考考你们![全班开火车]

师:男生和女生开个比赛好吗?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用字卡进行抢读比赛,优胜得分]

三、探究合作,体验感悟

师:生字都认识了,相信在他们的帮助下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棒!

师: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写这首小诗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学生读书体会]

师:谁愿意说一说?[指名说]

师:你是从哪句话里读出来的?[随机进行扩词练习]

师:还有哪些词可以表示数量多?[指名让学生说,出示课件,推荐有关词语。]

师:这么多快乐都在课文里,你最喜欢哪句,用笔划下来,给你组里的小伙伴读一读。[小组活动]

师:谁能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全班同学听?[指名读,进行师生、生生评价]

师:我们欢乐的气氛引来了小鸟和花儿,看,它们也来向我们祝贺。[出示课件,进行扩编课文的练习。]

师:有这么多朋友为我们祝福,高兴吗?那就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一起读一遍课文吧!你愿意站起来也可以。[齐读课文]

四、发现生活,分享快乐

师:听出来了,也看出来了,你们现在的心情一定很愉快。老朋友丁丁和冬冬也有快乐的事情和我们分享呢![出示课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的练习。]

师:可爱的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当我们感到快乐时,别忘记身边亲爱的小伙伴。回忆一下,班里哪位同学还有烦恼没解决,还有困难等待你的帮助,你愿意对他说什么?是祝福,是鼓励?写在这张美丽的卡片上,加上你的一颗爱心送给他。相信这小小的卡片也会为他带去快乐![学生活动,写一句话,送卡片。]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快乐?[指名读卡片上的话。]

五、写字练习

师:当你的心中充满爱,充满阳光时,你的字也会写得更漂亮。[指导书写]

六、结束语:在快乐的节日里,百花盛开,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这正像你们,亲爱的孩子们,老师真心的祝愿你们:健康、快乐地长大!

小学二年级课件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接受美育熏陶。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春季里,大自然景色美丽,生机勃勃,农村风景更加迷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描写春天农村美景的。

二、揭示课题,结合学习生字,解题

1.板书课题:月亮湾

出示生字卡片:湾w6n,前鼻音,韵母是an,不是ang。(领读两遍)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部是三点水,右部是弯曲的弯。

湾的意思本是指水流弯曲的地方,在这里,课题月亮湾是一个村子的名字。(书空记字形)

2.齐读课题:月亮湾。

三、初读指导

1.出示挂图,指导观察画面。

(1)图上画的是哪个村子村里的房子怎么样

(2)村前的小河怎么样河上有什么河里有什么河岸上的桃树怎么样河那边的农田怎么样

(3)村后山上怎么样

(4)天空中有什么

(5)小结:这是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画面,月亮湾这篇课文主要就是写这个图景的。

2.教师范读课文。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逐段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学习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特别注意读准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和三拼音节。

(2)联系上下文,理解山坡、月牙、绕着、栽着、河岸、石桥、缓缓地、清清的这些词语的意思。

(3)读顺课文。

5.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

绕栽朝霞

倒映河岸缓缓石桥

(2)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山坡:(指图讲解)山顶和平地之间的倾斜面。

月牙:指弯曲的月儿形状。

绕着:围着弯转。

缓缓地:慢慢地。

倒映:指水中出现岸上事物颠倒相反的影子。

(4)抽读字词卡片。

(5)指名试读课文、齐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牙:四笔写成,第一笔横宜略短而偏右,第二笔竖折的竖部宜短且不连首横,折部长于首横,第三笔竖钩的竖部顶连首横,于竖中线右侧行笔向下至底部出钩,第四笔撇于横、竖相交处起笔,撇向左下部位,撇尖应高于钩部,以取得全字平衡的效果。

坡:左右结构。左部提土旁和右部皮的写法同前,全字左窄右宽,左短右长。

映:左右结构。左部日字旁写法同前;右部央的中横要长,撇、捺舒展,保持右部稳定,全字左窄右宽。

绕:左右结构。左部绞丝旁写法同前;右部尧写法同晓宇右部。注意右上无点。

桥:左右结构。左部木字旁写法同前;右部首撇宜平、横画右上取势,撇、捺舒展,下面撇笔应带;竖势,和末竖相距较宽,以求底部稳定。

朝:左右结构。左部下面的十其横画左伸右缩以让右;右部月体形宜瘦。全字左宽右窄。

湾: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上面的*宜写得宽扁,下部的弓上收下放,其中两折和一竖均略向左斜,以求斜中取正,使右部平稳。

缓:左右结构。左部绞丝旁写法同前,右部写法同暖字的右部,全字左窄右宽。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三遍。

2.读抄词语(见文后练习3),每个抄两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课文。

2.默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二、细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话是说我家乡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

(3)想一想,这句话该怎么读。(该读出自豪的语气来)

(4)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个句子(六句)第一句写了什么(村前有条小河,河上有石桥)月牙一样的小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来点题,表示月亮湾得名的由来)

(3)第二、三两句写了什么(学生答)

比较下面两句话:

[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哪里(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清清的,它比第一句好,因为它说得具体,能显示出河中的倒影更清晰,色彩更鲜明)请齐读这两句体会一下。

(4)第四、五两句写了什么(学生答)灿烂的朝霞是什么意思(朝霞就是早晨天空的云霞,灿烂是鲜亮的意思,灿烂的朝霞是指早晨太阳出来时被阳光染得通红鲜亮的云)你说得很好!那么一片表示什么意思呢(一片是表示从较大区域划分出来的较小的一块)对,下面课文中还用了两次一片,也是这个意思。请齐读四、五两句。

(5)第六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比较下面这两句话:

[过了石桥,是一片农田。

[过了石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哪里(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绿油油的,它比第一句好,因为它显示了农田的具体色彩,第一句缺少这个意思)请齐读这两句体会一下。

(6)教师板书重点词语,学生边看板书,边想象月亮湾村前的图景。(板书格式附后)

(景色很美)那么这一自然段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该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7)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也只有一句话,写了什么(村后是山,山坡上有茶树)

(3)提示:这一自然段写得简略,但是它给整个画面绘上了背景色彩,却是不可少的,山是绿色的,茶树也是绿色的,整个画面就显得富有生机了。

(4)齐读第3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两句话写了什么(赞美月亮湾真美,表达我爱家乡的感情)作者表达强烈感情时用了哪些词语和哪种标?

(3)这两个感叹号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吗(不,第一句后面的感叹号表示赞叹;第二句后面的感叹号表示热爱)那么这两个感叹句该怎么读自答:前一句中的真美啊这个词要读得重,音调要低,语气延长,表示赞美之情;后一句读时音调高扬,语速要慢,表示自豪之情。请齐读第4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月亮湾村前村后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四、布置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名三人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而有感情。

二、复述课文

1.揭示板书内容,结合看书上插图,练习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2.指名两人复述课文。

三、背诵练习

1.放录音。

2.板书引背。

3.分两个大组,一组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4.各人轻声背诵。

5.全班齐背。

6.指名背诵。

四、书面作业

1.辨别形近字,并组成词语。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农田()的河水

()的村子()的桃花

()的小河()的朝霞

一()小河一()鱼儿

一()石桥一()茶树

小学二年级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7节,知道大象博士录取小猫的原因,懂得行为要讲文明,说话要有礼貌。

2、进一步理解笑眯眯、齐声、录取等词的意思,通过朗读、演示、观察、比较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动词。

3、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教学准备:

课件(含课文录音、各动物的行为图、设计练习题)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复习引入。

1、激趣引入。

小朋友们准备好上课了吧。电脑老师见你们注意力这么集中,想跟大家做个小游戏,好吗?电脑老师想看看你们的表演水平,所以放飞了一些气球,想看看谁能把气球上写的表演要求做得最棒,有信心表演成功吗?

出示各个词语:笑眯眯哈哈大笑静推轻轻推扶齐声读36、大象博士请助手

2、昨天我们已经学了第一、第二段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瞧瞧我们朗读水平。

学生读1、2段。

出示小动物等候图,哪些小动物来报名了?

电脑点击出示布告,可是布告上说招收一名助手,看来这竞争还挺激烈的。

(二)学习3-6段,理解动词,朗读体会小动物的着急和小猫讲文明有礼貌。

1、今天是大象博士考试的日子,我们去瞧瞧各位小动物的表现吧,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写小动物参加考试的是哪几段?(3-6)

2、考试那天,小动物们是怎么表现的呢?请同学们把写小动物进门后怎么表现的句子划下来。

3、有几个小动物表现得特别着急,你们赶紧找一找是谁,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同学们学得真认真呀,更能干的是你们能从小动物的动作中体会他们着急的心情。

4、那么谁更能干,还能读出小动物们焦急的心情呢?指名读,评价,请小朋友选择你自己觉得最拿手的一、两个小动物的表现读给同桌听一听。单老师听到同学们在下面都准备得很好,我来帮你们读每段前面一部分,你们就读刚才读给同桌听的最拿手的部分,看看我们的合作怎么样。

5、哎呀,我们差点把小猫给漏了,小猫是怎么进来的呢?播放录音看第6段。

6、请同学们自己学学,找出小猫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建议你们用个小三角在重要的地方做几个小记号。指名反馈。

7、小猫也是来参加考试的,它也一定很着急,很想被录取,但是大家把小猫的表现同其他的小动物比比,你发现了什么?

8、小猫的表现这么好,那谁想读读这段话呢?指名评价。看小朋友读得这么好,小猫的行为这么文明,说话又这么有礼貌,单老师也想学了,能让我也读读吗?师范读。老师相信如果你们大家齐心合力准能读得比单老师更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好吗?

9、四位小动物就是这样一个个来到大象博士面前,小朋友们学得真认真那,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下3-6段,用有感情的朗读好好向听课老师汇报汇报我们的学习成果。

(三)学习第七节,句式训练,明理导行。

1、四位小动物终于到齐了,小猴早就等急了,他说:小熊等急了,说:小兔也等急了,他说:

谁能把这三句话连成一句话说。

小猴等急了会怎么样?小熊呢?小兔呢?请生简单表演试试,是呀,多着急呀,你们一起来表演表演,把他们着急的样子表现出来。

2、引入重难点句:大象博士哈哈大笑

咦?我搞不懂了,大象博士什么时候考过了?凭什么录取小猫当助手呀。

学生自由回答。要点是他的行为讲文明,说话有礼貌。

3、深入导行。

哦,原来大象博士是这么考试的,他需要的是一名讲文明、有礼貌的小助手呀!要是一开始,他就把招收条件写具体,那小动物们一定能更好地要求自己了,为了让更多的小动物明白招收的要求,我们来帮大象博士把布告补充完整吧。

出示:布告

招收一名助手,

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请学生补充写话。

小学二年级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语句的不同语气。

3.感知地心引力的科学常识,有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

课前准备

1.生字学习课件,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故事的动画。

2.磁石引力实验两个地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用具。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1.老师将自己的手贴在黑板上,用粉笔勾勒出手的轮廓。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手也画在黑板上?

师指着黑板上画出的小手问:这些小手都能做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2.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双特殊的手──(师板书:地球爷爷的手)

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呢?它能做什么呢?我们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地球爷爷真有手吗?是什么样的手呢?再读课文,帮小白兔找找答案。

讨论交流,领会内容

1.地球爷爷的手看得见吗?

2.地球爷爷的手指的是什么?

3.借助实验,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心引力。

a.请小朋友用吸铁石来吸一吸铁皮,看看有什么感觉?

像这种吸引其他东西,能把其他东西拉过来的力量就是一种引力。

b.演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动画。

c.在课文里,找出地心引力的例子。

读文记字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检查学生自识生字的情况,并进行正音。提醒易错字音:俩(liǎ)、引(yǐn)。

3.用生字组词扩词。

4.同桌互读互听互纠正。

第二课时

趣味朗读,深入领会

1.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角色,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角色的语气。

如:小猴子──欢快、有礼貌、奇怪;

小兔──有礼貌、惊奇;

猴爸爸──慈祥、和蔼;

地球爷爷──稳重、有力。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了解或感觉到的地心引力。

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观察要写的字。(本课全是左右结构的字)

3.师范写球刚,同时提醒:注意区别王与王字旁的异同;足作偏旁时,捺要变提;木作偏旁时捺要变点。

4.学生练写,师巡视辅导。

拓展实践

小试验:地球的引力

1.想想、做做,小组讨论讨论,举出一些说明地球有手的例子。

2.试验:跳一跳,看自己能跳多高。播放宇航员在月球上跳的画面,讨论:在月球上为什么宇航员能跳那么高呢?

小学二年级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继续独立识字的习惯和根据上下文识字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时读出自己的感受,做到有感阅读,陶冶情操,感受阅读的乐趣。

3、感受少年儿童的生机勃勃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我们每年都有许多盛大的节日,其中有许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有一些国际性的节日。同学们,你们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节日有哪些?(点击有关的节日。)哪个节日是属于我们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呢?

对!这一天是全世界所有小朋友的节日,各国儿童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那么,你们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老师前些天收集了一些资料,请看屏幕

我们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说说你们往年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衣着打扮,参加什么活动)

六一儿童节我们各族的小朋友是这样欢庆自己的节日的(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国的儿童欢度节日的情景)

今天让我们也一起来过过这个快乐的节日,好吗?请同学们用响亮的声音把我们今天的主题读出来快乐的节日

二、阅读感悟

1、为了对同学们的节日表示祝贺,编辑课文的叔叔阿姨们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看!(出示课文投影字幕)

2、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有几节。

3、这首诗歌读起来非常好听,你愿意自己读还是听老师读?(如果学生选择自己读,就选用A种教学方式;如学生选择听老师读,则用B种教学方式)

A:自己读。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一时还学不会的别忘了在下面加个小点儿。)

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

课文读完了,哪位勇敢地同学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小学二年级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快、师、吹、老、地、乐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节日的快乐,体会作为一名学生的光荣。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有我们就更加美丽,有我们就充满希望。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激励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快乐的节日》的音乐,3套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文

导入(一)

1、出示节日,读一读,并说说你知道有哪些节日。

2、介绍六一儿童节,并揭题快乐的节日

导入(二)

1、出示快乐的节日,说说你会怎么读这题目。

2、读一读,突出快乐的

二、生字登山比赛

1、形式:四人小组学生字

每组发3套生字卡片

第一套;标有拼音的词语第二套:没有拼音的词语

第三套:单个生字卡片(背后标有拼音)

2、方法:由小组长进行组织,每一关设置3片花瓣或红旗,凭读的情况进行奖励。

3、师检查生字掌握情况。方案:(1)单个生字抽读(2)点名抽读词语

三、课中操,播放《快乐的节日》学生拍手做动作。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有几节。

2、自由读课文,在读前提问:你会怎样来读课文?

3、听录音或师范读,生轻轻跟读。

4、对词语或课文提问质疑。师点拨解疑。

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小朋友要过快乐的节日了,他们会邀请谁参加呢?

(一)学习课文最后一节,点名读,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准啊、哇的字音。

小朋友不仅请了老师、伙伴,还请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呢!

(二)学习第一节,说说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师指导理解比喻句,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花朵。

我们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第二节,理解有我们就更加美丽,有我们就充满希望。的含义。

1、点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说说你长大以后会为地球做些什么?(或说说以后的地球会便成什么样?)

3、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重点突出更加。

(四)四人小组学习第三节,想想为什么说我们像小鸟?

理解丰满、勇敢、理想|的含义。

六、朗读指导

1、师指导朗读

2、说说背诵技巧,讨论总结

一节一节背;记住几个重点词背;尝试背,背不来的再看课文。

3、练习背诵。提供重点词。

小鸟风儿菜园草地红领巾衣裳花儿小溪更加感谢丰满理想度过

七、巩固练习

1、读读说说(课后练习)

2、书写指导

八、课外延伸

你会为地球做哪些事?请你画一画或写一写。

板书设计

25、快乐的节日

有我们就更加美丽~~~````````````````

长得丰满

将来

飞向理想

有我们就充满希望~~~``````````````

小学二年级课件 篇7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解题,初读课文,初步感受节日大街的绚丽色彩和欢乐气氛。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熟记字形,理解其在初词语中的意思,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3、初步学会给多义字据词定义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学会给多义字据词定义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新年刚过,节日的欢乐一定还在学们心中荡漾,节日的情景一定还深深地印在同学的脑海之中。那么,如果让你用节日的为题,写一篇短文,你会写些什么?(学生谈)今天要学的课文《节日的大街》又是怎么来写的?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播放全文朗读录音)

1、完成填空:全文共__________段。第1段总写节日的大街是一条________________的河,________________的河;第2段写节日的大街时的景象,第3段写节日的大街时的景象。

2、插图上画的是课文哪一部分的内容?

三、学生自学。

1、要求:拼读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重点地分析,记忆生字字型。

2、检查: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文,正音。分析难写易错字。(厦、橱、置、增、幻、勃、厅)

四、学习单元学习提示。

1、学生自学提示后讨论:

我们过去学过哪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是怎样的?

小结方法。(查字典,找全解释。据词确定词义。连接词语中几个字的意思,理解词义。)

2、运用学到的方法,理解词义。

集体讨论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随风飘动的理解过程及答案。自解其他词语后讨论。

五、讨论并完成课堂作业。

1、勾出下列生字中的后鼻音:

镇品增氛厅

2、完成课堂作业本1、2、3题。

2、辩字组词:

橱()氛()幻()脖()

厨()份()幼()勃()

六、回家作业。

1、划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解释。

3、辩字组词:

橱()氛()幻()脖()

厨()份()幼()勃()

2、朗读课文。

教学后记:

通过预习,发现学生错的比较多的生字是:饰、幻、,托、勃、的组词

第2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对课文词句的理解,想象节日大街的繁荣景象,体验节日里人们欢乐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读懂三个自然段,明白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节日大街的情景。能回答课后问题,知道课文怎样写节日大街商品很多。

2、背诵最后一节。用查字典据词定义的方法理解兴致勃勃,并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节日大街的特点是通过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

2、难点:理解节日大街的景象为什么会如此繁荣,气氛会如此欢乐。

教学过程:

一.看插图,懂意思,揭题目。

A.用一句话说说插图所包含的意思。

B.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节日的景象?(看图谈)

二.读课文,谈体会,提问题。

A.填空:走在节日的大街最明显感觉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

a节日气氛浓厚,张灯结彩。

b大街热闹非凡、商品丰富。

c人们心情愉快,购物忙碌。

d夜晚文艺节目,丰富多彩。

(学生谈体验)

B提问:为什么把节日的大街比作是一条彩色的河?欢乐的河?

三.抓重点,求验证,入情境

1.朗读课文首段:节日的大街是一条彩色的河,欢乐的河。

A大街河流,彼此间怎样建立起联想的。(人多,川流不息)

B彩色:店家橱窗的布置;人们的衣着打扮;手中的各种提物;汽车的流动广告

C欢乐:环境带来的喜庆;购物带来的喜悦;团聚带来的喜气

2.自由选读有关课文,进入情境,感受节日大街的热闹和人们的开心。

3、背诵课文最后一节。(理解变幻、兴致勃勃

四.学句式,换内容,求创新

A自选以下句式一组。(可以先读后写,可以先读后说)

▲大街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店里,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有叔叔用的______________,阿姨穿的______________;有爷爷用的______________,奶奶戴的_____________;还有小朋友最_____________。

▲傍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寻根源,明道理,品幸福(发散学生思维)

1.节日的大街为什么景象如此繁荣,气氛如此欢乐?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感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都会记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指导:(见作业本)

造句:兴致勃勃

小学二年级课件 篇8

教材简析:

《美丽的丹顶鹤》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丹顶鹤美丽的外形和高雅的姿态,使人读了如临其境,顿生喜爱之心。

设计理念: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低,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因此,教学活动更多地要着眼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等个性倾向,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需求。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上进心、自觉性、自信心,让孩子们大胆地学,充满自信地学,放飞学生的个性。在这两节课上,努力体现这样的理念。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禽,体会丹顶鹤的美丽。

教学重点、难点:

⒈识字、写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分体会丹顶鹤的美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录音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课堂上来了一群客人,出示挂图,猜猜它们是谁,想和它们交朋友吗?

2、朋友之间要相互了解,你想了解丹顶鹤的什么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指名读题,正音,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检查生字词。

(2)读通句子,长句子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找出自己读得最好的一个自然段。

2、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学习第一、四自然段

1、问题:这群丹顶鹤从哪儿来,要飞到哪儿去呢?自由读第一、四自然段。

2、指名回答这群丹顶鹤从哪儿来?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找到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3、通过这段你还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教师相机引导:丹顶鹤是一种候鸟。读第一自然段。

4、再解决第二个问题:这群丹顶鹤要飞到哪儿去呢?你从哪里找到的?学生找到第四自然段。

5、它们在第二故乡生活的快乐吗?从哪里看出来?读一读,重点指导:三五成群无忧无虑。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1、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北方(链接):丹顶鹤的第一故乡(黑龙江扎龙)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进入扎龙自然保护区网站了解相关知识。

黄海之滨(链接):江苏盐城滩涂自然保护区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入滩涂自然保护区网站了解相关知识。

(让学生知道丹顶鹤是世界上的一种珍禽,也是頻危动物,人们爱护她们,划出了大片滩涂,作为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让它们有吃的,能自由自在生活,不受到伤害。)

2、指导感情朗读(背诵)第一、四自然段。

五、生字教学

遥、显、传、所、之、虑、度

1、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字形。

2、观察书写要点。

3、教师选择几个范写。建议虑范写。

4、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复习生字词。

2、复习一、四自然段。

二、过渡引入新课

1、小丹顶鹤要找妈妈。播放录音。

2、小朋友们愿意帮助它吗?

3、它的妈妈长的是什么样呢?自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它妈妈的样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丹顶鹤妈妈长的什么样啊?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教学:

出示:

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洁白、黑

出示丹顶鹤图片,指导观察。指导朗读第一句。

▲鲜红鲜红

出示头部特写图片。指导读:鲜红鲜红

出示红宝石图片。欣赏,引导:正是因为它头上有一颗红宝石,所以人们都叫它丹顶鹤。指导朗读第二句。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4、自由练读,配乐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想象)

5、丹顶鹤妈妈长的怎么样?(板书:美)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渡:其实丹顶鹤还有其它美丽的地方呢!我们再一同去欣赏欣赏吧!

2、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丹顶鹤还美在哪儿。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教学:

①(不出示)丹顶鹤很逗人喜爱。

那你喜爱丹顶鹤吗?喜爱就再读一读。

②它的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

指导观察图片。指导朗读。

③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

你看见丹顶鹤在干什么呀?

相机出示:丹顶鹤引吭高歌和展翅飞翔的图片。指导读词:引吭高歌、展翅飞翔。

播放录像,师旁白:丹顶鹤的姿态总是那样高贵、典雅!它们时而悠闲地散步,时而欢快地跳跃,时而快速的奔跑,时而轻盈地跳舞,它们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

指导配乐朗读、背诵本句。

④传说丹顶鹤是神仙的旅伴,所以人们又叫它仙鹤。

看看这好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出示录象。师配旁白解说。指名朗读。

4、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指名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情境渲染、口语训练

1、配乐画丹顶鹤。

2、将丹顶鹤贴入背景图片。

3、贴完后边观赏,边在心里夸夸这些丹顶鹤。屏幕上出示提示的词语和句式。

4、一同夸丹顶鹤,你们真是一群美丽的丹顶鹤!

5、帮小丹顶鹤找到妈妈。

六、生字教学

1、却、引、论

2、观察三个字的共同特点:左右结构。

3、写左右结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师重点讲解却,时间允许情况下,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七、课后练习

课后,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去试一试。

找一个传说;找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学唱;将小丹顶鹤找妈妈的故事说给别人听;

小学二年级课件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游子吟》的诗意,背诵《游子吟》。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作者的介绍。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歌颂母爱的。题目是《母亲的恩情》。说的就是唐代诗人孟郊感受母爱而作诗的故事。

2.(板书:母亲的恩情)恩,读酣领读。教恩,前鼻音,上下结构,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问: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谁的恩情(母亲)

3.板书:孟郊,领读。简介孟郊,唐代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4.范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标出自然段序号,告诉学生:《游子吟》为一个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看清字形,想想意思。

(1)出示生字词。

缝补针脚几根抚摸报答迟迟

寸草永远恩情孟郊沐浴

(2)指名拼读生字词,用生字词卡片,抽查认读情况。

(3)自由讨论记忆生字的办法。

组织交流后教者小结:

①恩、补、针、抚、摸、迟用部件法帮助记忆。

②换一换:根,跟字去掉足字旁,换上木字旁。

③报字的右半部和两个独体字寸、永引导书空,记住字形。

(4)请说出生字词中,你已经懂得的词语的意思。

估计看插图可以理解缝补,知道抚摸是一种动作,联系实际可以理解几根、迟迟、永远。

教师讲解:

针脚:缝纫时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结合实际)。

寸草:小草。寸,本来是长度单位,3厘米多一点。

报答:用实际行动表示感谢。

沭浴:(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好比人在水中洗澡一样)。

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者解疑。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恩补针根抚摸报迟寸永

教师指出:10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是6个,写时有两种情况:

(1)补、针两个字,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上方左右齐平,下方左高右低。

(2)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第一笔,起笔时都高于左边部分的第一笔,最后一笔都向外伸展。

2.恩,上下结构。除了引导学生注意上面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之外,侧重指导心字的写法: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

3.迟,写时注意两点:一是下面的捺要包住尺,二是尺字的捺要改为点。

4.寸,虽然只有三画,要写得舒展。注意:横画较长,竖画挨近竖中线起笔,竖画的下部长于上部,一点不宜偏下。

5.永,点在竖中线上方落笔,横折钩的横部稍短,在竖中线左侧起笔,至竖中线处沿竖中线向下运笔,至底部钩出,横撇的横沿横中线向右运笔,至横折钩横的起笔处向左下撇出。撇在右上格与横折钩的横齐平处起笔,至田字格中心收笔。捺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向右下角运笔。

6.按笔顺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用下面的偏旁组字。

木()()()丰()()()

亨()()()芋()()()

辛()()()寸()()()

2.读读词语,练写生字词。

3.读《游子吟》,想想它的意思。

4.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怎么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的内容,通过朗读,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感悟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恩情抚摸永远报答迟到

2.读读词语。

湿润恩情抚摸注视慈爱

光辉沐浴报答铭记著名

注意正音:前鼻音的字有润、恩,后鼻音的字有情、光、铭、名,慈是平舌音。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写的什么内容。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母亲的关爱和孟郊的感受。第二部分是第四、五自然段,写《游子吟》的由来)

2.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

(1)仔细观察课题旁边的插图,说说图上的内容。

(大意:桌上,放着针线匾和一盏油灯。一位老妈妈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拿着针线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裳)

(2)她是谁她为什么要缝补衣裳具体情况怎样呢请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她是孟郊的母亲。孟郊要出远门了,她正在忙着为儿子缝补寝裳)

(3)文章怎么写她忙的呢她是怎么想的呢

(忙着深夜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夜深忙想)

(4)引导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之情及孟郊的感受。

(板书:清早送望说)

(5)自由地轻轻地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孟郊看到太阳出来之后的什么情景联想到自己什么。学生回答。

①指名读太阳出来后孟郊见到的景物。(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②指名读孟郊的联想,出示: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③研究反问句的意思。(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板书:日出:景小草太阳情自己母亲)

(6)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质疑,教者解疑。

3.轻轻吟诵《游子吟》,看看第一至三自然段,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提示:意恐是放心不下或担心的意思。谁言是谁说的意思。寸草指小草。春晖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2)大意:儿子就要出远门了,慈爱的母亲双手飞针走线,忙着为远走他乡的儿子做衣服,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只怕儿子回家太迟。啊,母亲,您就像春天的阳光,我就像那小草,做子女的怎能报答得了您的恩情

(3)从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50岁写成《游子吟》)

(板书:铭记50岁写成)

4.再次吟诵《游子吟》,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诗意。

三、布置作业

1.把下面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也一样。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3.背诵《游子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复习、巩固课文,深化课文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游子吟》。

2.请几个同学说说《游子吟》的意思。发现理解有误的,相机纠正。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什么意思

(啊,母亲,我就像一棵小草,您就像春天的阳光,怎么报答得了您的恩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报得还是报不得(报不得)

4.把下面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也一样。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5.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1)教师讲忙有两个意思:①事情多,没空闲。比如,工作忙。②急速地做。比如,大家都忙着干活。提问:句中的忙着的忙是什么意思(急速地做)

(2)口头回答:母亲忙着干什么(给孟郊缝补衣裳)蜜蜂忙着干什么(在花丛中采蜜)

(3)各自练习造句,相互交流。

(4)当众交流,师生评述。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岁那年写《游子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母亲恩情的品质。

2.回忆学过的写尊敬长辈的课文。(《陈毅探母》、《奶奶的白发》)

3.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光辉,所以我们对长辈要。

三、布置作业

1.用忙着写一句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着身上的衣服,着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啊!

小学二年级课件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三、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吗?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小学二年级课件 篇11

同学们,你们早饭吃的是什么?谁准备的?

(指名学生说,大部分学生是妈妈准备的,老师指出:你们都有一个关心自己的好妈妈)

开始上课:今天继续学习(学生齐读课题《沉香救母》)

出示,你能读准吗?

自己读一读:不在乎遥远仙人

打败凶恶救

指名两学生读,齐读

动脑筋,用上这些词说说课文的大概意思

指名一学生说:沉香不在乎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在

过渡:沉香为了救自己的母亲,辛勤练习武艺,练就了一身好功夫,他要干什么?

自读第一节,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

(1)沉香已经15岁了,时间很长了;

(2)路途遥远,沉香走了很久;

(3)沉香等不及了,向遥远的华山奔去。

说明什么?救母心切

解词:救母心切

心切心情很着急,很急切,恨不得,马上去的意思

你从拿看到沉香心切啊?

抓住奔字体会,让学生齐读

沉香一路上是怎么走的呢?默读第二节

强调:我们刚学习默读,还记得怎么做吗?

(用眼睛看,嘴巴不出声,在心里读出来)

出示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什么?(沉香一路上很辛苦)

出示:一路上,沉香不知道翻过了多少座山,也不知道跨过了多少道深涧。

多少座呢?多少道呢?

指名读,齐读

出示: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师读:少了一个个字和一个道字

我读得好吗?为什么?

指名读,齐读

出示: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

你知道什么?(跑了很多路,可吃的很少,为了早点救母亲)

出示整个第二节的内容:这段话表示沉香跑得很辛苦,加点字中的有的表示很少,如几只,几口,有的表示很多,如:一个个,一道道,不知多少,也不知多少,读书时要好好体会,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划一划吗?

学生动笔在书上划。

吃了很多苦,可以用一个词来说:(学生回答:千辛万苦)教师板书

他都是为了谁啊?出示图片:这是谁压在华山下,从她的动作、表情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

出示:1、沉香的妈妈在华山脚下,不知受了()苦,也不知流了()泪。

2、沉香的妈妈被压在华山脚下,她在那儿不知度过了()个白天,也不知度过了()个夜晚,心中()呼喊着儿子。

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填一些差不多的词吗?

学生练习,边读边填

指名回答

妈妈呼喊儿子的次数多吗?

还能填什么词?

齐读(答案不同,按自己喜欢的读)

正是为了救妈妈,沉香不在乎一路上的千辛万苦(板书:千辛万苦)

他是怎么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动画,观看)

同学们,让我们捧起书本,再来读:一路上,沉香

是什么让沉香一路上不怕千辛万苦?指名说:是对妈**爱,是对妈**思念

师:对妈**爱就是孝心,拿起右手和老师一起来写孝字(教师板书,一笔一画写孝,学生书空练习)

子女奉养老人、父母,晚辈侍奉长辈就是孝心,是孝心让沉香苦练武艺,是孝心让沉香不怕千辛万苦,是孝心让沉香日夜兼程。沉香的孝心不仅感动了老师、同学,还感动了仙人

齐读第三节,出示词卡:日思夜想

指名读,分男女生读,齐读,解词,板书

沉香白天练武时想着母亲,夜晚睡梦中想着母亲,听《宝莲灯》主题歌,闭着眼睛想三百六十五天,沉香日思夜想,今天他和妈妈就要见面了,他无比激动,接下去读(学生齐读)

是啊,受苦多日的母亲重见天日,分别多年的母子终于见面了

出示图片,配乐,他们会说些什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想一想。

沉香会对母亲说什么?妈妈呢?(学生做沉香,老师做母亲应答)

【儿子】【妈妈】

妈妈,我好想你啊?孩子,妈妈也想你啊!

妈妈,我再也不用日思夜想了!是啊,终于见面了!

妈妈,我来晚了,让你受苦了!多孝顺的孩子啊,孩子,你也受苦了,你一路上是的啊?

妈妈,我盼你好长时间了!我也是啊!

妈妈,我劈开华山伤着你了吗?没有关系,我没事。孩子,你小小年纪怎么有一身武艺,能劈开华山啊?

妈妈,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永远在一起!

师:多动人的画面!多温馨的团聚啊!!

是沉香的孝心写下了这动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过去的人们在传说着,现在的我们仍在传说着。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在用孝心书写着同样的故事。

【板书】:

沉香救母(二)

日思夜想不在乎千辛万苦孝心

四年级数学课件集合14篇


想了解“四年级数学课件”栏目小编帮您搞定,希望这能够激发你的学习和工作热情。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师制定和实施教案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以及在线的所有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大赛!选择这一课后,有点犯难了,这部分内容是传统教材没有的部分,也是上网查资料中很少、近乎没有任何资料来源的一课,我心里压力也很大,可是我又是幸运的,在朋友的帮助下,让我很清晰的认识到,这个知识领域中,老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应该怎么教,这才是我真正的收获!真诚的谢谢帮助我的各位老师和朋友们,我想今天说课精彩之处,来源于他们的智慧火花的闪亮……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图形的旋转》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我的孩子们:

《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并且是空间领域里最原始的基础,学生在这个时期是孩子空间观念敏感期,这种数学观念发展的好,创造能力也将是无限的。

其实,我们班级的孩子思维很敏捷,活泼好动,经常给我很多惊喜!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的经验,他们经常做折纸、转风车等手工活动,从中积累了图形变换的知识,三年级又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本次的学习,在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有三大来源:一是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三是来自教材的学习素材。

1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3、情感态度目标:A:学会按一定的角度有规律的旋转,得到漂亮的图案,学会欣赏数学美。B:培养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是目标:3

最后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课的伊始,我采用了辉煌老师的建议,通过学生演示自己动手制作的纸蜻蜓,揭示了生活中的旋转的事例,让孩子们对图形的旋转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表象认识,这样联系生活学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接下来播放课件):出示一组图案,都是由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只是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可是通过我试讲后,发现学生对于旋转角度的掌握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一部分学生就出现了困惑,因此我觉得再次教学本课,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图形旋转的角度。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奠定基础。

在观察演示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

1、演示教材53页风车的图形, 做为动画出现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清晰的看见旋转的过程。学生很轻松的就把53页的填空做的很好。

2、演示的是54页1题强化中心和方向的问题。

3、演示的是54页2题关于怎样判断旋转角度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旋转方法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就提出来,是否强调逆时针旋转的问题,当时我就很困惑,我寻求到辉煌老师的门下,在辉煌老师的引导下,我再次细读教材,进一步明白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并且把这部分知识渗透在开篇和学生演示蜻蜓的时候。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2

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小学数学四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有关的动画课件。

过程:

一、 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了吗?因为它遇到困难了。昨天,它做了几道数学题,累得满头大汗,眼花缭乱的,你们能不能帮助它解决难题呢?

出示练习: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师问:小蟋蟀现在想用1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你们能不能帮它估计一下得用多少块地砖呢?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 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 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3

一、 说教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先安排了一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情景图,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

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经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本节课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发现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3.加深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增强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的重点是记住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难点是自主发现并总结得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这种关系。

二、说教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三、说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说程序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大环节,教学程序是: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二)动手实验,探究发现

(三)反思明理,解决问题

(四)自主运用,巩固深化

以下对每个环节的具体做法展开说明。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上课开始,复习提问: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一个什么重要特性?请例举它的用途。学生说后转入话题: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接着对教材的情景图稍作改动并出示:

让学生回答:小明上学应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这是生活常识问题,四年级学生应该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教学意图不在乎学生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而在于隐含在已知问题背后的未知问题。

学生回答后,我反问:小明应走中间这条路,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说明道理吗?学生这时也许会感到困惑。问题摆到了面前,我顺势引导: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动手实验,探究发现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本环节为学生搭建三个实验探究的平台。

1:摆一摆,猜一猜

我让学生拿出一根准备好的小棒,任意剪成三段,来摆三角形。

学生操作后反馈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如愿以偿地摆成了三角形,有的学生却抓耳挠腮,左顾右盼,怎么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于是我引导猜想:同学们,看来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么,用三根小棒能否摆成三角形,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让学生讨论交流意见,然后提出猜想:用三根小棒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长短有关。

【设计意图:在这个实验,剪出小棒的长度没有规定,教学既无刻意安排,也未设置陷阱,力图真实自然,让学生积极主动。自然生成的结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再思考。】

实验2:摆一摆,想一想

这次实验以4人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要求从214厘米长的若干根小棒中任选两根,与固定一根10厘米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能否摆成。并边摆边填表记录结果,想一想,三根小棒存在怎样的长度关系能够摆成三角形。

固定的小棒长

(厘米)

第一根小棒长

(厘米)

第二根小棒长(厘米)

能否摆

成三角形

三根小棒之间的长度关系

10

10

10

10

10

这次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学生通过实验1对三角形边长的特点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粗浅的认识,加之猜想和合作讨论,可能在表中填写如下数据(见课件)。此时,我着重请在实验1中用3根小棒没有摆成三角形的同学来谈一谈,这一次是依据怎样的想法来摆三角形的。

学生可能会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

老师,上次我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来比第三根短,所以中间连不起来。这次我把较短的一根换成稍长一些的一根,使得较短的两根合起来比第三根小棒长的时候,就可以摆成三角形了。

也可能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

老师,我刚才之所以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来刚好和第三根小棒一样长,这样中间都顶不起来了,这时只要把最长的这根换成较短一些的,就能摆成三角形。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能会初步得到一个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能摆成三角形。

为了引导学生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我安排下面第三个实验。

实验3:摆一摆,算一算

本次实验,我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和周密思考,促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和结论。

问题1:是不是只要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

问题出来后,学生可能陷入了认知矛盾冲突,不置可否。此时,我及时从表中选出一组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数据(1、7、10)反问学生:10厘米的小棒和1厘米的小棒相加长度大于第三根7厘米的小棒,怎么还是摆不成三角形?这里面还隐藏着什么我们没有发现的秘密?然我们继续动手合作去发现吧!

问题2:将你表中每组的3个数据,分别两两相加,再与第三个比较,看看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比较,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好奇心可能再次被激发。我用课件举例一组数据的算法,如3+810, 3+108, 8+103。让学生照着做。

最终学生在比较分析计算的数据和电脑课件的直观演示下,可能完整地得到结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就能摆成三角形。

教学至此,难点得以突破,获得完整的认识。

【设计意图:在问题引导的设计上我花了一些心思,力图扣住要害,抓准本质,用两个简洁的提问帮助学生搭建最终解决问题的脚手架。】

通过以上三次实验,学生在操作、猜测、计算和思考中,对于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该到教学总结提升的时候了。这时我对学生说:在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里,小棒被看成了三角形的边,如果直接画出三角形,你知道三角形的边有怎样的关系吗?能从上面的探究中得到启发吗?

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并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继续谈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究的知识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反思明理,解决问题

我再次出示上课开始的情景图,重新亮出问题,启发思考:现在你能用数学知识说明小明上学应走中间一条路的道理吗?让学生互相交流,认识到:图中每连接三个地点的路线共有三条,刚好是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走中间的路相当于走三角形的一条边,而走其它路都相当于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相比之下,走中间的路肯定最近。

通过这个环节的反思明理,既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又深深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更爱学数学。

(四)自主运用,巩固深化

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我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运用中达到熟练。

1.辨一辨: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教材练习十四第4题)。

2.写一写:自己写3组数,每组数有3个,构成三角形三边的长。

3.想一想:李叔叔买回一根12米长的木料,准备截成三段,做成三角架,如果三角架的每条边正好是整米数,那么他做成的三角架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这道题目有一定难度,能够综合培养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学会有序思考、发展逻辑思维等多方面作用】

附: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a+bc

a b a+cb

b+ca

c

这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此板书把图形、文字和算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观性和逻辑性强,能够显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有助于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4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第二部分学习内容《平移》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的: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内容件、简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下册)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掌握了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一次的方法,这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是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分别沿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即连续平移两次。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与变化内容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深入探究图形与变化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第64页例题是把图形连续平移两次,这里我是这样理解的:1、让学生体会变换图形的闻之,有时需要把它平移两次,让学生能够说明白平移的方法,重点在说;2、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例题图沿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画出平移后的图形,重点在画。为学生利用有关平移的已有经验解决提供了机会,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至于先向右还是先向下平移都是可以的,为学生探索多样的平移方法提供了空间。

2、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能正确判断平移变换,掌握把简单图形沿着水平和竖直方向梁旭平移两次;

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增强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图形的美。

3、教学重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连续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说出平移的方法。

4、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作业纸。

二、说教法与学法。

常言道:学有良方离不开教有善法,教有善法离不开学有良方。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法上我要做到设镜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积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在学法上要主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主动同桌互学、小需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地说,在说中理解平移的方法;让学生尽量的画,在画中掌握平移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课件出示游乐场场景图:摩天轮、飞椅、旋转木马、滑梯、小火车等。

2、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分类,从而揭示课题:在游乐场中,像滑梯、小火车等沿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平移”。

设计意图:

从学会感兴趣的情境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下哦那个生活中发现数学现象的能力,同时通过分类,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感知。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画。(复习)

(1)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小火车头平移后的位置。

(2)反馈交流。(指导说清楚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2、设疑。

(1)出示小火车头的两次平移图。

(2)找出与自己所画的图的区别。

(3)思考:这幅图是如何画出来的?(重点引导学生说,尤其注意学生是否说清楚参照点或参照线段。)

设计意图: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这里我合计了利用学生自画图和教师提供图之间的冲突,让学生去发现它们的区别,找出其中的变化,并重点引导学生去表达出其中的不同。关键说明其平移的过程,从而为下面的继续操作提供依据。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再画。

(1)出示教材64页例题第二幅图。(即:先向下平移再向右平移)

(2)独立画图,同桌交流。

2、同桌互检。

(1)利用一张空白方格纸,为你的同桌设计一道题。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联系课本例题,让学生把说的方法用画体现出来,完成从会说到会画的提升;然后设计让同桌互出问题的环节,完成从会画到会评的提升。层层升级,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四)、巩固新知。

1、完成65页“想想做做”第一题。

2、小组合作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设计意图:

第一题是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法,检验学生对于平移方法的表达,提高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第二题练习的设计可以教给学生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为学生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提供新的方法。

(五)、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

陶行知说:或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所以在课的结束环节引导学生说说这节课的看法和感受,并从中提炼出学习的方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学习手段。

四、说板书设计。

平 移

移动一次 移动两次

(贴小火车 (同桌互测的

头方格纸) 推荐图一两份)

向右平移5格 (生说师写或生写)

设计意图: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其中包含一节课中的点点滴滴,全面而简明的将所授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

五、说课后反思。(略)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5

一、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8—69页《图案欣赏和设计》。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学过的`平面图形和利用平面图形进行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基础上,达到欣赏、设计美丽图案的目的,也就是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本节教材活动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1.欣赏美丽图案。

2.学习设计图案。

3.利用平移、旋转、对称自由设计图案。

为了使内容能兼顾优生与学困生,我在本课教学中增加了搜集美丽的图案,用多媒体展示美丽图案形成的过程这个环节,还有分组合作,利用所学共同创作美丽图案的环节,让学生感知制作图案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实践创新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因此,在教学时,我合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锐意创新,以期达到以下的活动目标:

四、活动目标及重、难点确立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探索设计图案的基本步骤,会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通过收集图案、观察图形、总结方法、创新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观察、总结、创新、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尝试用数学知识来设计图案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中的图案美。

重点:学习设计图案的基本步骤,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难点: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设计简单的图案。

五、教法和学法。

为了在活动中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演示设计图案的基本步骤,学生观察的更加清晰、明确,有据可依。

2、研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获取的信息讨论、归纳、总结,从而亲身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习能力。

3、实践法:动手实践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

首先,我在教材已有的三大环节的基础上设计了

1.激情导入环节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美丽的图案,看!这是—(五环旗,师讲解:由圆这个基本图形组成的奥运五环旗,20xx年将在我国高高飘扬;盘子底部的花纹;窗花;大风车;铁栅栏;紫荆花图案:这是以一个花瓣作为基本图形组成的紫荆花图案,它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徽)看完以后感觉怎么样?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些图案都具有一种对称美。这么美的图案、艺术家是怎样设计出来的?设计过程中又藏有哪些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通过这样依次动态呈现出生活中通过平移和旋转得出美丽的图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本节课的参与积极性,

接着我安排教材上的第一个环节图案的欣赏,

2.欣赏图案

师:先来欣赏这三幅美丽的剪纸图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来分析分析。教师依次出示多媒体图案,让学生思考形成过程,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通过出示美丽图案的形成过程,体会到平移、旋转这些变换现象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找出别人进行图案设计时运用的方法。这一环节消除学生学习的恐惧感,激发学习兴趣。

3. 设计图案

师:你能运用这样的方法按要求也来做出美丽的图案吗?一起来看图案设计。

教师提出要求,先多媒体演示过程,学生开始实践、操作。交流反馈

师:通过前面的观察和操作,你发现图案设计中的奥秘了吗?奥秘是什么呢?谁来说说。

本环节是先依据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际操作,感受设计图案的过程,探究设计图案的基本步骤。再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交流反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4.应用所学知识自由创作

师:你能照这样的方法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吗?

师示范:先来看看老师的设计,我想用平行四边形作为基本图形,运用旋转的方法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一起来看(教师演示),漂亮吗?你会像这样设计吗?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再动手试试。

利用学习到的图案的方法,自主创作花边图案,充分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创作性。小组合作,创作完整图案。让学生明确完整的图案要主次分明,增强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

5.活动小结,课外延伸

师:刚才我们选择一个基本图形,运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同学们成功的设计出了美丽的图案。如果选择两个或者多个基本图形,又能设计出怎样的图案来呢?同学们下课以后再去设计设计!本环节总结了本课的知识,明确了学习重点。并对本课知识作了相应的延伸,使课堂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实践活动并没有结束。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6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本班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经历观察、分析、猜想、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角形画高的方法。教学中,为了形象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我使用了多媒体、塑料小棒、三角形硬纸板和彩色平面图形等教具和学具。

这节课,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在第一环节我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我出示一组生活中图片,让学生找学过的平面图形,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将这些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一侧,然后重点问对平行四边形都有哪些了解? 我对高和特性作重点板书。

接下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通过我提供的第二组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自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突出平行四边形的复习,尤其是高和特性的复习,为新知过渡做了较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安排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三角形意义的教学,安排了以下活动:

1、摸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特征。

2、小组交流,派代表阐述小组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的意义及特征

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特征,教师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三角形意义教学既是本节课重点也是难点,我安排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活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意义和特征,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

第二层面:画三角形的高

我首先安排学生尝试画高,一名学生板眼,试说方法,选择画高工具,然后我引导画高的方法。此环节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是学生画的高和说的方法都正确,教师就可以借用他的话来说,重新演示。(2)是学生画得不正确,这时可安排其他学生表述意见,教师再引导。接下来多媒体演示用三角板画一条高,然后学生独立画出一条高。通过展示学生画的不同底的高,师生共同总结高和底的概念,然后学生尝试画另外两条高。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使学生掌握在一个任意三角形内画出三条高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一组判断练习,既巩固任意三角形的高,又拓展了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

这个层面中,主要是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会高的画法,还能领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第三层面:感受三角形稳定性

首先通过回放生活中三角形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这些物体中三角形起什么作用?然后学生猜想。最后学生动手实践,用老师提供的塑料小棒拼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整个层面通过观察——分析——推理——验证为主线,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获得感性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出示一组基础判断题,达到巩固基本概念的目的。

第二层面是实践应用题:首先出示一个三角形状的台历,使学生明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多媒体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让学生思考如何修理。

这个精心设计的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概念,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应用数学的能力,体会到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第四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7

教材分析:

《线段、直线和射线》是空间与图形认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是研究复杂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的必要基础,可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从思想方法上讲,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认识体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学情分析:

线段、直线和射线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图形,又是容易混淆的知识。虽然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初步接触过线段,但当时只是感性的初步认识。这次是学生第一次同时接触,要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感知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借助直观和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采用观察想象、抽象概括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三线的`特征及区别联系。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知道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联系与区别。

2、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是最短的,掌握用直尺画线段,及数线段的方法。

3、尝试用数学的意识观察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采取观察—探究—思考—发现—验证的方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出示奥运场馆图片:找出隐藏在图片中的线段?指着灯光发出的线问你知道这可以看成什么线吗?会有学生说出是射线。

2、那么,生活中除了线段、射线,还有各种各样的线,你还知道哪些线?学生可能会说出折线,曲线、直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线的世界,重点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板书课题)

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结合今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水立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线抽象成数学中的线,不仅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而且引发学生对线段的注意,引入自然而顺利。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线段的认识

(1)首先出示学生小队活动时的照片:让学生判断哪个小队正在拔河,说出理由。学生会很快发现左面小队的绳子是弯的,还没开始拔,右图中小队的绳子是直的,是正在拔河,因为只有双方用力拉,绳子才会是直的。)

(2)揭示最前面的两位同学之间这段直直的绳子就可以看成线段,两位同学用手捏住的地方就是这条线段的两头,叫做这条线段的端点。并追问:这两个点叫线段的什么?线段有几个端点?(2个端点)

接着估计一下老师所画线段的长度,得出线段的长度能度量,是有限的。

(3)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 长度有限 可以度量 意图:这样设计是通过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再由形象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将活动中“两手握住的地方”和“端点” 形象地联系起来,化解了对概念“端点”的理解难度。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新知。

(4)最后观察自己周围,哪些物体上也可以找到线段的形象,学生可能会说到书本的边,门的边,黑板的边??再让我们走出教室,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也有线。如标志牌上的人行横道,这段桥梁??

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线段。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上都有线段,又促进了学生对线段的特征有更清晰地了解。下面继续引导学生认识射线

2、射线的认识

(1)首先课件出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延长,延伸到了屏幕的边,还继续延长,延长,这时得到的线就是射线。

意图:这一环节利用动态 演示由线段得到射线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对射线一端无限延伸的深刻表象。

(2)再去让学生描述射线的特点:射线有一个端点 长度无限 不可度量 意图:这样做是为培养学生归纳、及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3)在认识射线特点后找出生活中哪些线可以近似地看成射线,学生可能会说出手电筒发出的光,探照灯发出的光??这时教师及时出示图片:你知道这里是哪吗?左图是黑龙江的电视塔,右图是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这些彩色的灯光都可以近似地看成射线,沿着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

意图:联系生活举例后再通过实物图片强化射线一端无限延伸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3、接着回忆刚刚认识过的线段和射线的特点,出示杭州一所工程公司的夜景图,让学生找出藏在这幅图中的线段和射线。楼顶发出的光可以看成射线,这幢大楼的一些边可以看成线段。

意图:这样依托实物强化学生对线段、射线的认识,掌握线段与射线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

4、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沿两个端点向两边无限延长,到屏幕边了,继续无限延长,延长,同学们闭眼想象一下吧,这条线还在向两端延长、延长、再延长、再延长,你头脑中出现这条线的形象了吗?这条线就叫做直线。(教师板书“直线”) 意图:到此,射线、直线都是依托于线段引出,加强了三线之间的联系。其中直线在生活中不能找到“原型”,概念抽象,所以选择通过想象感知直线,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抽象事物更加形象化。

(2)紧接着让学生总结直线的特点:没有端点 长度无限 不可度量

5、 在对三线进行归纳整理时安排了两个小环节,一是你能在一条线上分别表示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吗?试着画一画。本题具有挑战性,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和谐的交流,得出可以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点之间是线段,第一个点向左,第二个点向右都形成的是射线。

三、然后出示表格,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整理三线的特征,进一步理解三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线段、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

1、填空

(1)把5米长的线段向两端各延长70米,得到的是一条( 线段 )。

(2)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射线 )。

(3)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直线 )。

其中第一题当中的第一小题学生可能会出现分歧,有的填成直线,有的填成线段,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让学生再审题,在交流当中统一认识,这条线段是向两端各延长70米,并不是无限延长,所以得到的应该是线段。

2、判断

(1)一条直线长12厘米。 ( × )

(2)直线比射线长。 ( × )

(3)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 )

(4)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 ( √ )

意图:在这里,通过判断、填空的练习,巩固学生对三线特征的记忆,并灵活运用所学概念灵活做题。

3、创设情境,这只小狗找不到吃的,都饿了一天了,忽然它发现远处有两根骨头,真想快点吃到它呀!同学们,有几条路能通道骨头那里?你能帮助小狗选择一条最近的路吗?在书上描出来,学生会立刻想到是中间这条路,及时追问学生为什么不选另外两条路呢?学生会说出另外两条路绕远,如果将它们拉直,长度超过了中间这条路。

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并知道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的距离。

4、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让学生自主尝试选择不同的方法画线段,可能会出现先画线,再画端点,或者先画端点再画线,也可能先画一个端点,然后画线,再画另一个断电,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进一步强化了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5、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1=3

可以线段的端点为顺序,第1个点形成2条,第二个点形成1条。

可以基本线段的条数为顺序,基本线段有2条,线段上有一个分点的线段有1条。 得出:第1个点形成2条,总条数就是(2+1=3)条,第1个点形成3条总条数就是(3+2+1=6)或者看基本线段,有2条基本线段的就是(2+1=3)条,有3条基本线段的就是(3+2+1=6)条。

追问:如果一条线段上有5个点,6个点,可以形成多少条线段?

意图:通过此类练习促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6、为防止学生的学习疲劳,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比比看,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过一点画出的射线多,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过一点可画无数条射线,再去猜想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呢?有了动手操作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想到同样能画出无数条。

四、欣赏图片,感受数学美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给我们以线段、直线、射线的形象。像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道具(火炬和拨浪鼓),厨房的天花板上非常明显的线段形象,世界公园中各国的建筑上也可以找到线的形象,物美超市,高架桥,激光发射器。从这些常见的事物入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接着引出利用线段还能创造出精美的图案,一起欣赏一下,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科的整合,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五、自主总结,兴趣延伸

1、总结时学生可能说到通过这节课学习到了哪些知识,还可能会说通过这节课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的形象,还会感叹于线带给我们的数学之美。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既使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内化,又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最后安排这样一个环节,

2、挑战一: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吗?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自己的创作。

挑战二:先判断下面各组中两条线的名称,再判断它们是否相交。

此环节力求将数学课堂变成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活动场所,也体现了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8

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上已习得的知识、经验对本节课知识的构建非常有必要,因此我们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沟通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教材以三峡工程――三峡发电了为素材引入课题,以“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着力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算理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小数乘法到整数乘法的转化过程中逐步达成“理解小数乘整数”算理这一目标,最终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1、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说出算理,明白计算方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环节引导学生能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3、在对算理的学习交流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培养数学推理能力,规范数学表达。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新知。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音乐、自制答题板。

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等数学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判断、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0.8×10= 25.6÷100= 0.37×100=

37.5÷100= 59.7÷1000= 0.37×1000=

2、按要求填一填。

0.568扩大到它的10倍是(),0.568缩小到它的100倍是()

56.48扩大到它的100倍是(),56.48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是()。

430.6扩大它的1000倍是(),430.6缩小到它的一千分之一是()。

25×7= 48×16 =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我们上什么课?数学课。数学离不开算数这一关,快想想到现在你都学过哪些计算技能?口算是一种吧,……横式]竖式、简算。

让我们做个课前小热身,快速抢答得数!

21×9=

210×9=

2100×9=

我们之所以答得这么快,是因为这几道题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

再仔细观察这组题目及得数,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增加0,也就是把原数扩大到它的10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生:也就是说:从上往下观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师:说的很好,咱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从下往上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师:对,小计算也存有大智慧!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齐读一下:

【设计意图】:导入复习部分的创设意在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思维方式和知识上的铺垫。学生探索一下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对后面的学习探索留下一点经验储备。

师:智慧能够创造奇迹。20xx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它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效益等诸多方面都闻名于世界。想不想亲自目睹下他的风采?(想)请看![放录像]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乘法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想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意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可以吗?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用以前的方法先来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58.6≈60,60×6=360,58.6×6≈360(万千瓦时)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意识的培养要渗透在计算教学中,从而为后面学生计算精确值提供依据。)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师:对!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可今天遇到了小数乘法。动脑想想,怎样计算58.6×6?

师: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注意: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第二,小组长记录下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第三,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开始活动!

3、交流方法: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58。6+58。6+58。6+58。6+58。6+58。6= 351、6我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2:我觉得有些麻烦,如果乘300多,你是不是就把300多个58。6相加啊?

师:确实太麻烦了。你不但理解了他们的方法,而且还有了更深入的分析。不过,这个小组小数乘法不会做,就想到用小数加法来解决,也动脑思考了!

师:还有哪个组想交流?(指生交流)咱们注意听,有疑问就问!

生1:×10就是把58。6变成586,按照586×6算出结果,还要再把得数÷10,这就能得到58。6×6的积。

生1:(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象我们小组加减分一样,早晨加了一分,可又被一位同学扣掉一分,互相抵消了,既没加也没减。

师:多形象的比喻!这样解释明白吗?还有问题吗?

生1:58。6×6不会做,变成586×6,这是整数乘法,我们熟悉、好算!

师:真是个好主意!这个方法很巧妙。你们组不但会思考,而且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们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和6相乘:58×6=348 0.6×6=3、6 3、6+348=351、6

师:大家明白了他们的方法吗?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师:你知道为什么0。6×6得3.6,他们怎么算的?

生1:我们列了一个竖式。遮住小数点,不看。直接算586×6=3516,最后把小数点加上去。

师:注意到没有,他刚才做了一个很形象的动作是什么?

师:(把第二种方法和最后一种方法同时展示,进行对比分析。)哎?那大家看一下,这两个小组的解体思路就是不谋而合的?

师:(指一生)来!咱俩一起合作!把你们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

他们都是,先把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成为586。

再用586和6相乘得到3516,3516是谁的得数?

怎样才能得到原来58.6×6的积呢?

师:这个小数点可不是随便点上去的。是把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就得到了351.6

师:多清晰的思路!同学们,你知道吗?刚才咱们在这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把不熟悉的小数乘法转化成小数加法,或者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这种方法,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

师:这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实际计算时不用写出来。只需像这样列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名同学讲讲计算过程!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不对!

师:再看这个问题,“2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列出算式!观察这个算式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我们做的是小数乘一位整数,这是小数乘两位整数。

师:试试看!写在题板上。如果有问题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出示错题)刚才,老师发现有位同学是这样做的!你对他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看法?

生:因为这次是乘两位整数,其实这都是计算过程,都要按照整数乘法计算,不用点小数点。到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其实呀!我们还要好好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还有错的也不要着急。就像这样,先仔细找找原因,再改过来!

师生共同归纳:计算一位小数乘整数时,先把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得1/10,就得到最后的得数。

五、实际应用:

师: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最后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段有趣的小故事,一起来看!

(故事内容:老爷爷在卖苹果,1、5元一斤。小姑娘过来讲价:“太贵了,5元钱3斤卖不卖?”,老爷爷说:“不卖!不卖!”)

生1:3斤只有4、5元。如果卖5元钱3斤能多赚5角,老爷爷居然还不卖!

生2:小姑娘不会讲价,5元钱3斤,越讲越高!哪有这样讲价的?

师:看来不学会小数乘法的知识是不行的。刚才大家都认为老爷爷傻,其实呀,换一个角度想,老爷爷可能并不傻,他不贪图眼前的小利,讲究的是诚信经营。

师:这节课,还有几个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以后继续研究。今天咱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9

“三角形的特性”一课属于图形概念课,人教版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做三角形的高。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概念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使得图形概念教学在教学中成为一大难点。尤其是在实践“模式”的初级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在自学中感悟?如何体现“模式”的精髓——只要学生能自己明白的绝对不教,要导在所需之处,导在关键之处?如何灵活地而不是刻板地运用“模式”?如何让“模式”自然地流露于新知的教学中?

(一)设计中,我力求在以下环节突破“模式”的局限:

1、引入环节,适当的加入情境。

在以往的“模式”运用中,我们习惯于开门见山,直奔课题。但对于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渴求或是挑战性的开课,更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因此,在课始让学生猜一猜我所比划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并尝试自己画出三角形,在猜测中、在挑战中、在简捷的情境中,学生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2、自学指导,尽量多一些活动。

“自学指导”是桥梁,它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自学指导”是拐杖,它引导着学生不断地发现与探索;“自学指导”更是教学的灵魂,它展现着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结合本学段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所学知识,我采用“活动”与“结论”同在的方式设计了两次自学,力求让学生在“动”中学,边操作边学习,边尝试边感悟,逐步形成对概念的初浅理解。并利用之后的“填一填”,将形象的活动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这样既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凸现,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策略,提升了自学的效果,逐步提高自学的能力。

3、目标的出示,随内容依次呈现。

在“模式”的应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直接出示目标虽然可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学生把小黑板上那一长串的甚至是分好几段的文字读完之后,真正存在于学生心中的目标到底有多少?即使是教师一再精减文字,但对于一些目标较多的课来说,这样做仍然起不到真正的作用。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改变一下目标的呈现方式,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逐步展现出来,这时,学生对目标更为清晰,对是否达成了目标也更心中有数。

因此,我的目标出示是放在课中的,在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称及特性之后,做为一个阶段的小结才出示的,与此同时,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三角形的底和高。(俨然一个“承上启下”,不知这样做是否符合“模式”,还请提出宝贵意见。)

(二)设计中,力求体现的教学理念:

1、整合重组教材,使教学更加趋于自然流畅。

本课的教材编排顺序是: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称——底和高——特性”,在设计时,我先让学生在“画中感悟,形成概念”,同时引出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透过生活,在实验中理解三角形稳定的特性;最后在自学指导中“自主探索,尝试画高”,体验“垂直”和“对应”。

2、以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做”中学。

本课中设计最多的就是学生的活动,如自学指导中的“画一画”、“标一标”、“试一试”、“填一填”,理解特性时的“拉一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动中思考、发现,在动中感悟、体验,在动中理解、概括。经历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3、层层深入、步步逼进,提炼概括新知。

在“三角形的定义”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在画中感悟,然后对通过一组(四个)反例的辨析,对三角形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理解关键词“围成”、“三条线段”,这样教学,让学生从图形语言逐步地过渡到数学语言,在纠错中提炼,在实例中解析,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地升华。

再如,“三角形底和高”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尝试画高,由于书中只给出了最基本的锐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而且是最简单的一条高,对于优生来说,他们知道的远不止这些,因此,我在自学指导中有意的加入了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尝试画出不同的高。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汇报交流高的画法中,我让学生充分展示不同三角形中所画的不同的高,在不同中寻找相同点,在不同中感受“对应”,在错误中辨析明理,逐步感受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这样教学,使得学生对概念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总之,我们不能刻板地去套用“模式”,更多时候,“模式”是一种理念的影子,我们所需要的是找到、研读到里面所蕴涵的理念,用它指导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更为有效!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2、教材分析:

大家知道,人教版的新教材都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植树问题的典型问题: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例3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材借助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求围棋盘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棋子的问题,介绍如何解决类似的植树问题。

教学时,学生很容易会出现教材上的女孩子一样,认为每边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就是19×4=76个棋子,而忽略了角上的棋子算重复了。

教材用直观图的形式展示了两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先看上下两个边,每边是19个棋子,然后再看左右两边,由于上下两边已经包括了两个端点,所以左右两边每边都少了2个棋子,只有17个,把四边上的棋子加起来就可得到最外层总共的棋子数。另一种想法是:每边都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正好都是18个棋子,18×4=72得出结果。接下来小精灵提出“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鼓励学生开阔思路,找到自己的方法。教材这里没有给出解决关于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规律,而是用这种直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可以接受的话,也可以让他们自主探索这种植树问题中包含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例如,围棋盘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最外层每边有18个间隔,最外层总共摆放的棋子数是18×4=72。

3、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4、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时,教师从围棋的棋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颗棋子、5颗棋子、6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围棋和方格纸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讨论汇报。让学生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现规律,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正确,教师都给予表扬和鼓励,保护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学习、吸收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练习从现实生活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并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让同学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围棋知识,教师提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一场特殊的围棋比赛。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教师巧妙地设置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教师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让学生说说“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学生口答时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9颗、8颗、12颗。教师课件演示,确定正确答案。

接着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数的?学生又会出现多种数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并随时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上边和下边各3颗,左右两边还有2颗)

3×3-1=8(一共有9个交叉点,中间一个点没有摆)

2×4=8(2颗2颗数)

直接点数

……

2.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课件出示每边放5颗棋子的格子图,四人小组动手摆一摆,摆完后小组讨论一下数的方法。小组汇报时着重请学生说出数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这次,学生数的方法会比第一次多很多,所以要请学生说清数的方法,必要时还要演示一下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5×2+3×2=16(上边和下边各5颗,左右两边各3颗)

5×5-3×3=16(假设全部摆满,一共是5×5=25颗,实际上中间9颗没有摆,去掉9颗)

4×4=16(每边只数一个角上的棋子,另一个角上的棋子放到另一边去数)这时可以有的同学一下不理解,请这位同学来演示数的方法,数一遍给大家看。

4×5-4=16(4个角上的棋子重复数了一次,所以要去掉4颗)

3×4+4=16(4个角上的全部不数,每边是3颗,再加上4个角上4颗)

……

数的方法很多,但有的方法算起来很麻烦,所以要让学生在比较时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6粒棋子的方法。

这时学生已经有了摆和数的经验,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并写出算式。汇报时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最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发展。

三、总结规律

(1)根据板书,请学生试着总结数的几种方法,教师适当加以点拔。

(2)根据规律计算:如果最外层每边放10颗、18颗、19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进行计算。

学生根据规律,独立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4)运用规律口答: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5)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三角形,怎么算?一个五边形呢?(集体口答)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归纳问题;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第121页第三题。

为迎接元旦,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方阵,最外层每边站9个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这一题的第一个问题与例题相同,只是在例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问题,即求整个方阵的总人数,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

2.请你思考:

元旦即将来临,四(1)班同学准备开联欢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做14人,(如下图),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边都有8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

这题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上当,把它当成用规律进行计算。这题的设计要让学生知道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3.请你参加:

12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这题知道了正方形四边上的总人数,求每边有几个学生,是例题的逆向思考的题目,所以要在学生充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完成。学生计算后请12名学生在教室里围一围。

4.请你设计:

学校为了庆祝元旦,改变校园环境,想全校范围内征集校园花坛设计方案。有以下三种,请每组同学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如果每边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1

学生分析:

本课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组织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有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

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重点:

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准备:

第2页的情境图;第2页试一试。

学生准备:

剪下课本附页中的人民币图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买过东西吗?

生:买过。

师:都买过些什么?

生1:买过盐。

生2:买过铅笔。

生3:买过瓜子。……

师:那么你能说出它们的价格吗?

生1:铅笔1角钱一支。

生2:一包瓜子5角钱。

生3:本子3角钱一个。……

师:可见,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文具商店买文具好吗?

生:好!

(师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文具商店里:铅笔0.5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水彩笔16.85元)

二、学习新知

1、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能从图中了解到些什么呢?

(生观察后回答)

师:你们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互相说一说。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铅笔0.50元,也就是5角;尺子1.06元,也就是1元零6分……

2、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一下 ,价格标牌上的数与元角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1)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

3、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0.5、1.06、3.06、16.85、8.00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数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同,因为有个点。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的点叫小数点。

4、师:小数该怎样读、怎样写呢?

(1)自学课本。

(2)指明回答,师适当补充。

5、师:有位售货员叔叔不小心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点错了,3.50元写成了0.35元,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1)小组讨论。

(2)指名说一说,教师小结,特别强调小数点的重要性。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2、出示投影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并不陌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几乎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了解的是"内角"的概念,如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教学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画一画,选择不同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因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我以引入,猜测,证实,深化和应用五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引入

呈现情境:出示多个已学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内角".( 把图形中相邻两边的夹角称为内角) 长方形有几个内角 (四个)它的内角有什么特点 (都是直角)这四个内角的和是多少 (360°)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 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这样的教学, 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 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 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

猜测

提出问题:长方形内角和是360°,那么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验证

(1)量:请学生每人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接着用量角器量一量,然后把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算一算,看看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撕―拼:利用平角是180°这一特点,启发学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 请学生同桌合作,从学具中选出一个三角形,撕下来拼一拼.

(3)折-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把这三个内角拼组成一个平角,一个平角是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画:根据长方形的内角和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一个长方形有4个直角,每个直角90°,那么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每个长方形都可以平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从长方形的内角和联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 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内角和与平角,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等知识联系起来, 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深化

质疑: 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它们的内角和会是一样吗

观察指着黑板上两个大小不同但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并说明原因,三角形变大了, 但角的大小没有变.)

结论: 角的两条边长了, 但角的大小不变.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实验: 教师先在黑板上固定小棒, 然后用活动角与小棒组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手拿活动角的顶点处, 往下压, 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活动角在变大, 而另外两个角在变小.这样多次变化, 活动角越来越大, 而另外两个角越来越小.最后, 当活动角的两条边与小棒重合时.

结论:活动角就是一个平角180°, 另外两个角都是0°.

【设计意图】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容易受图形或物体的外在形式的影响.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角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观察利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旧知识来理解说明.

对于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想象, 充分感受三角形三个角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感悟三角形内角和不变的原因.

(五)应用

1.基础练习: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9,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2.变式练习: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直角吗 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钝角吗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明吗

3.(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 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4.智力大挑战: 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内角和吗 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

【设计意图】习题是沟通知识联系的有效手段.在本节课的四个层次的练习中, 能充分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逐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发展思维,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内角和知识和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图形特征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第二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去解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征, 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三题通过两个三角形的分与合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此过程中三角内角的 变化情况,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第四题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 学生能把这些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将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联系起来,并逐步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 以此促进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知识的整体构建.

说课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引入:

猜测:

验证:

量——算

撕——拼

折——拼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2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是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生活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又应用于生活中;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如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做一做等让学生在动中学,乐中学,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维目标:

1.让学生明白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2.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

(1)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生共同探讨,引出负数的读写法,引导学生理解—12~3℃的意思,课件出示正数,负数的概念

2.小结。

(2)认识温度计的组成部分,引出0℃的定义。

请同学们先用手指头摸摸热水,再摸摸冷水,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谁来说说你们的测量结果?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对,真聪明!我们都知道冰水让人感到很冷,在我国的北方冬天的气温比这更冷。你们想去感受一下吗?

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去参观哈尔滨的冰雪节,感受零下温度。

看完后闭上眼睛回想,再说说有什么感受?

师:同学们老师很高兴能和你们在一起学习,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段动画片。

生:因为这位小朋友把气温理解错了,他不会看天气预报。

师:对,因为他不会看天气预报,不了解温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温度有关的知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和小组成员说一说,呆会儿老师也请同学们来当天气预报员。

师:声音响亮,是个不错的的播音员,但如果能在前面加上“各位观众,北京今天的气温是……”那就更完整了,请你再说一遍,好吗?

师:嗯,这次更好了!哪位同学来说说从这位天气预报员的播报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能再说说,气温是用哪个符号来表示?读作什么?

师:你知道得真多!对对温度就是用℃来表示,读作摄氏度。

师:会读,那会写吗?谁想来说说,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你是从哪里知道-2℃很冷呢?

师:你懂得课前预习,真是个认真学习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是怎么说的?

师:现在哪位同学想来告诉同学们从书本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了-2℃比零℃低2℃,读作零下2℃或负2℃。

师:学得真认真!我们知道了零下温度可以用 (-)表示,读作……

生:我还知道了-2~5℃表示最低温度是-2℃,或高温度是5℃。

师:真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那你们知道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谁排在前,谁排在后?

师:哈尔滨的气温是……(-12~-10℃)最低温度是……最高温度是……

师:同学们,现在你想告诉教师听了这么多优秀的天气预报员的预报,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2℃表示零℃还低2℃,读作零下2℃或负2℃。

生:我知道了-2~5℃表示最低温度是-2℃,最高温度是5℃。

师:同学们,今天早晨出门时被风一吹,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师:同学会看温度计吗?(会)请像老师这样把温度计拿在手中,仔细观察,从这把温度计上可以看到了什么?

师:我们把它们叫做温度刻度。你能再仔细看看,这些刻度是从哪个数开始排列的?

师:反应真快,人们把水结成冰时的温度确定为0℃。

师:真聪明!请坐。谁能又对又快地读出今天的室温?

生:因为这条水银指示柱升到0℃上面的18格,读作18℃。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对,看的时候应从0℃往上看,今天的室温正是……(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再看这把温度计(学具)比较一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

师:℉指的是温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华氏温度,我们不常用,所以今天我们先不研究它。

师:观察真仔细!零下温度应从……(0℃)往下看!

和他一样的请举手,真不错!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出色地完成下面的练习。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种温度计,请看(课件出示)。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会看温度计了,那会用吗?老师这边有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哪位同学上来把手伸入杯中摸一摸?请班长为代表。(生上来用手摸水温)

师:对,这是一杯冰水和一杯热水。请你猜猜这两杯水的温度是多少呢?(热水8℃,冰水0℃)你能用温度计测一测这两杯水,看你是否猜对了吗?

师:同学们也想试一试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实验。(对着演示的学生)剩下的任务请回到座位上和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好吗?但实验前老师还要先提几点要求。

师:现在哪组的汇报员先上来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师:这两位汇报员汇报的温度不一样,也许其它小组测量的温度还是不一样,这是因为这两杯水的温度是不断地在发生变化的,但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个规律是相同的。谁知道是什么规律?

师:同学们,冰水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冷,但我国北方的冬天,气温比这更冷,想去感受一下吗?老师就带同学们去参观哈尔滨的冰雪节。

师:请同学闭上眼睛把刚才的那些冰雕景色重新回想一遍,谁来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生:哈尔滨的天气很冷。可能连眼泪流下来都冻得冰。

生:出门时要穿很厚的棉衣,不然会被冻坏,但是风景也很美。

……

师:是啊,北方的冬天虽然很冷,但也很美。在我们东山气温不可能达到零下温度,但我们在哪里可以感受到?

师:在这节课里,老师领略了同学们的风采,你们各个都是好样的,老师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几张美丽的相片。

师:老师想考考哪位同学是最聪明的?请问-5℃和-2℃谁的温度低?

(课件出示)-5℃○-20℃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老师就将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完成,看谁反应最快想出的办法是最多最好的,下节课来告诉老师,好吗?

师:同学们元旦节快到了,老师打算在国内找个好玩的景点去旅游,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老师出出主意,好吗?(课件出示天气预报图)

生:我建议老师去哈尔滨,那里很美,但很冷,老师要带棉衣。

……

师:也许同学们还有很多建议想告诉老师,但由于时间关系,下课后再对老师说好吗?看到同学们学习得这么认真,老师想请同学们回家后用温度计测量室内和室外的温度,相信你们一定会完成得很好的,这节课就上到这边,谢谢同学们!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3

一、 说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既重探究的过程又重学得的结果,湛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 说教材

1、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分开来看:(1)面积概念,包括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2)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3)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

分米、1米与1平方米的比较。尽管这一课时内容较抽象,为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应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即一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教学目标:

(1)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会应用常见的面积单位。

(3) 通过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5、教学难点: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纸,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学具:每人两张卡片(长方形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正方形边长8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若干)

三、 说教法

根据本堂课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学具,以多媒体课件,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比较法。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四、 说学法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因此有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五、说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 直接导入,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师:我们的祖国有多大?(学生自由回答)

师:千米是什么单位?平方千米表示什么单位?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 情境创设,探索新知

1、 面积的定义

(1)课件出示动画片蓝猫和淘气在打扫卫生,蓝猫在抹一块大的图画,淘气在擦电脑,由学生表达情景后,教师指出,什么是物体的表面?

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体现新课标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比较谁先擦完呢?引出面积的概念。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作板书)

(2)刚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图形呢?(学生发言:有正方形、长方形等)

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明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面积单位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4)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5)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

其实我们身体的中指指头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厘米。

(6) 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7)

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

三、巩固新知

1、比较路面的大小,出示图形(因为图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数数的方法就能比较出来)

2、单位应用题:乒乓球台4( );电话按键的面积约1( ) 课桌的表面约30 ( )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0页小数点搬家。

2、本节课教材分析:

小数点搬家其实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又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和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和当移动小数点时,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情况。

教学关键:则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二、说教法

1、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概念教学应遵循感知-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化的逻辑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和直观教具的使用。老师准备教学电脑课件。学生每人几张数字卡片,每小组一张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情况表格。

三、说学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习高潮。即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动手操作时的探究高潮,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习时的活动高潮。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2操作感知,探究规律--3多层训练,巩固规律――4总结知识,自我评价等。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首先,我要学生先看一个小数点移动的动画。

跟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或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

接着,出示课题,介绍目标

(二)操作感知,探究规律

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探导小数点移动,如果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

1、用卡片摆出0.04,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可以怎样简写?

2、将0.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什么数?

3、得出:整数部分前面是0的要省略不写。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不写小数点。

4、将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点左边什么都没有,怎么办?(添0补足)

5、将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多少?

6、学生小结:移动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要用来补足,缺几个位就补几个0。

第二层次:动手实践,移动卡片,探索规律。

1.请每个学生拿出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情况表,用数字卡片按要求操作,把结果填在相应的表格里。教师建议同位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要求:每次移动小数点,都要从第一个式子开始。

小数点移动的位置

0.04元4分向右移动一位0.40 元

40分

向右移动两位 元400分向右移动三位40.0元

4000分

2、提问抽查,纠正评价。

第三层次:观察表格,总结规律。

1、请学生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一下。(讨论题)。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怎样移动,小数大小怎样变化?

2、同学汇报一下,(边汇报,边演示软件)

3、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观察出来的。(如果有学生从小数表示的意义方面去想,教师应给予鼓励。)

4、让学生猜想,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呢?

5、教学课件演示,验证猜想。

6、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7、看书40页,请大家一起宣读由他们自己发现并归纳的规律。

(三)多层训练,巩固规律

1、巩固练习。

(1)考填空: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 )。师问:怎样才能简单地记忆下来?

(2)完成40页试一试。

2、变式练习:

(1)游戏,拖一拖。请一学生上讲台拖动小数点,并问其他同学回答,原数的变化情况。

(2)解决41页练习题第1和第2题。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

3、发展练习: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两位,又向右移动三位,则原来大小有什么变化?

4、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问学生: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规律在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应用?

(四)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质疑: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布置:

1、回忆一遍操作探索发现规律的整个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复习40页的内容,做书上41页练习第二,三题在作业本上。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576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