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中学化学教案 >

中学化学的教案通用

中学化学的教案通用

【#范文大全# #中学化学的教案通用#】趣祝福仔细考虑,推出了这篇题为“中学化学的教案”文章,旨在为您带来最佳的阅读体验。欢迎各位前来阅读、学习和参考,相信会对您有所帮助。针对每位教师而言,提前准备教案课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案是落实学校教育方针的有力工具。现在,就是老师们开始动手撰写教案课件的好时机了。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

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

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结束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采用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3、通过巩固练习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模式:

猜想→探究→得出结论→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探究式、交流讨论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白磷、锥形瓶、托盘天平、硫酸铜溶液、铁丝、蜡烛、镁带、酒精灯、烧杯、滤纸、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引言: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不变的,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猜想:可能变大、可能变小、可能不变。

(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与猜想是否相同。)

[过渡]刚才是老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结论,那么是不是一切的化学反应都存在相同的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运用桌面上的仪器及药品探究一下“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实验探究]分组活动。探究、讨论、交流、记录、发言、分析、总结。

(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反馈练习]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一些简单的计算。

[问题思考]为什么一切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得出原因。

[分析]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从微观上进行分析。

[过渡]那么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下面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总和将怎样变化?

[探究实验]蜡烛的燃烧和镁带的燃烧。

(由学生探究后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原因)

[提出问题]如何改进实验?

[反馈练习]见投影

[小结]学生叙述他们个人的收获。

[作业]《百分达标》相关的练习。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3

一、案例展示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题:原电池

课型:新知识教学

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工作原理

二、案例的分析

“原电池”在学生头脑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构想,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关键是帮忙学生构建起“原电池模型”。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以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生“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选择高二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用”整节知识。(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比较班)

教学引入: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资料。

实验班从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比较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立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忙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入“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构建的模型比比较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比较班则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班建构的模型是出于宏观层面的,具体的落脚点是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模型所供给的材料

教学环节2:均是为了使学生巩固上一环节构建的原电池模型,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书写电极反应,认识电极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同时明确Fe―NaCl―C模型的电极反应,为讨论钢铁腐蚀打下基础。在实验班中,增加了对Zn―ZnSO4‖ZnSO4―Cu模型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盐桥”模型

三、教学效果的测查结果与分析

1.测查工具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采用了相应的测试题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测查,实验班和比较班使用的测试题是相同的。测查一共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是测查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电池模型的分析本事。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正式讲新课以前,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不一样的教学处理下建立的原电池模型在分析简单原电池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见测查问卷1)

第2部分是测查学生应用原电池模型分析金属防腐措施的原理。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整节知识以后。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生活中与原电池原理密切相关问题的分析本事,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准确抽提出原电池模型,分析电极以及电极反应,并且进行正确描述。

2.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

关于学生对于基本原电池模型分析本事的测查结果及其分析讨论

测查结果证明,实验班和比较班对于电池的正负极确定均正确率很高,正确率在85%以上,比较班的结果要略好于实验班。比较班在确定Fe―H2SO4―Cu模型、Fe―H2SO4―C模型和Zn―CuSO4―Cu模型的正负极时正确率到达了100%。在书写电极反应的正确率上,实验班要明显好于比较班,1、2、3、4组电池的电极反应书写,正确率实验班分别比比较班高出了6.8%、12.6%、38.9%和26.8%。同时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同学只要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一般都能够把相应得电极反应书写正确,而比较班尽管很多同学能够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可是当中的很多同学并不能写出相应的电极方程式。

在比较班的教学处理中,详细讨论了原电池构成的基本条件,对于电池正负极确定的时候,明确得出了“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经过这个结论,比较班的同学因而能够很容易的经过比较电极物质失电子本事的差异性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班的同学确定电池的正负极时,由于在教学处理中没有出现“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这样的结论,学生不可能以此直接作为确定依据。实验班学生的确定只能是依据于对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的确定,分析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分析在两电极发生的变化,从电流的方向确定出正负极。

上述结果反映出经过不一样教学处理后,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产生了差异。实验班的同学把分析问题的焦点是集中于“电流的产生”,分析电极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相应的其他结论,而比较班的同学分析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原电池的构成”,分析电极本身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在书写电极方程式的时候,需要原电池构成条件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支持,如果学生不能明确分析出整个装置总体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对于电极反应的书写则存在较大障碍。第3小题分析Zn―CuSO4―Cu模型能够十分明显的体现这个问题,比较班学生能够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差异确定出Zn为负极,Cu为正极,可是学生无法找到发生的总反应(授课时教师是以H2SO4作为电解液分析问题的),因而会有100%的学生确定正确正负极,却仅有45.7%的同学能书写出电极反应,下降54.3个百分点。

结语:案例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教研活动形式,“案例研究”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它不是抽象的活动,而是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由教师合作完成的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纠正和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在同等的条件下,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中学化学教师有意识的不断积累各类教学案例,进取增加自身的案例知识;同时,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应用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思想、化学学科方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针对相同的化学资料,采用比较法分析各类化学教学案例,把自身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与其他途径积累的各类案例加以比较分析,仅有明确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优缺点,才能创造性的吸收优秀的教学模式,经过这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深化和丰富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进而将各类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贴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最终构成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总之,案例积累和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教学难点】

1.元素符号意义

2.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3.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简单分类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学生研读,教师引导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课本涉及的器材和药品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看书、实验并提问→教师分析讲解→尝试练习→学生自我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至3,分三步完成:A.达成目标1和2 B.达成目标3 C.巩固目标1、2、3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看书→学生讨论→建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引入]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早在几千年的古代,中外哲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万物是由气、水、火、土四种元素形成的。我国早在战国末年就提出"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这是朴素的五元素说,为元素概念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板书]单元2组成物质的元素

请阅读,总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讲解]研究表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化学元素打交道:吸入的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同学们熟悉的碳铵、尿素、硝铵之所以称为氮肥,是因为它们都含氮元素…… 思考问题

阅读学习目标

讨论和交流,归纳得出结论: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激疑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道学习要求,有的放矢

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及能力,建立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B.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目标1和2 元素是什么呢?

请看课本表2-1

引导归纳:

[板书]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讲解]为了确认组成物质的元素,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请同学们完成[实验探究]:纸、火柴梗、枯树叶的组成元素。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总结结论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10余种,请看附录5,元素周期表,表中有几种颜色?根据颜色可以把元素分为几类?

指导学生归纳:

[板书]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板书]3.元素符号

指导学生看课本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课本完成“交流讨论”1和2,

指导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板书]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看课本表2-1,并交流总结:

由表中可得出: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的组成元素可能会不同。不论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还是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都是氧元素的原子;水、酒精、

淀粉中含有的氢原子都是氢元素的原子,可见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

完成[实验探究]:纸、火柴梗、枯树叶的组成元素,观察现象,总结结论

金属元素(金字旁)

元 非金属元素(石旁、气字头、三点水)

素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看课本表2-2

总结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并记忆常见元素的符号。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某种元素(宏观意义)

②表示某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注:对于a 金属;b 稀有气体;c 碳、硫、磷、硅等三类的元素符号则还有③表示某物质(宏观意义)

通过认真分析表中信息,找出规律,学会归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联系中文名称造字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

学会归纳,找出规律,促进学生理解学习。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即背课本P30表2-2中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要求学生注意易错易混的元素符号。

掌握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书写要规范。

学会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目标3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板书]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记住几个“最”。

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

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

知道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学会区分方法

讨论

学生看课本及图2-9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记住几个“最”。

自读“拓宽视野”

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分方法,

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记住几个化学元素之“最”,

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元素的理解。

C.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

学生各抒己见,自己课堂小结

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学生。 总结自己的得失,心中有数,便于及时矫正。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

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板书设计】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符号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某元素(宏观意义)

②表示一个某原子(微观意义)

注:对于a金属;b稀有气体;c碳、硫、磷、硅等三类的元素符号则还有

③表示某物质(宏观意义)

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

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5

一、教学背景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 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二)教学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用具:

甲烷的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应的试剂和仪器一套、高锰酸钾溶液;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

六、教学过程:

[投影]可燃冰、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等图片,并进行如下讲解。

[小结]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洁净的新能源。我国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碳储量是全球石油与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如果能开发利用,那将是人类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但同时甲烷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他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优势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首先,就必须对甲烷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揭题]板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

1、分子组成:CH4

[提问] 碳原子需要形成___对共用电子对才能达到八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氢原子欲形成两个 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P60实践活动并小结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

[板书]3、分子结构特点:正四面体型结构,呈高度对称状,而且C—H键比较牢固。

[过渡]至此,我们对甲烷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甲烷的结构决定了甲烷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二、甲烷的性质

[展示]贮存甲烷气体的装置,并结合甲烷的式量,让学生判断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质。

1. 对于一种并不是很了解的化学物质,我们研究它的化学性质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2. 甲烷能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等物质反应吗?

3. 如何设计上述实验?

[探究活动]根据以上预测,分别设计甲烷能否与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反应的探究性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演示实验]将氯气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

[设问]1.点燃甲烷前应注意什么?

2.如何定性检验甲烷的产物? 点燃 [学生活动]上台板演:CH4 + 2O2→CO2+2H2O

[板书]2、化学性质

⑴甲烷较稳定,不与水、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物质反应。

⑵甲烷的氧化反应: CH4+ 2 O2点燃 →CO2+2H2O

[过渡]甲烷除了在点燃条件下跟氧气反应外,还会在光照情况下跟氯气反应。

[演示实验]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边引导学生观看实验现象,边提示学生在观察重点实验现象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讲授]取代反应的概念及原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部分的关键词,

[投影]电脑模拟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气的取代反应的动画

[板书]⑶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光 氯气与甲烷的取代反应方程式CH4+Cl2 → CH3Cl+HCl

[提问]CH4与Cl2反应后产物有几种?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哪种产物最多?

[学生活动]完成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随堂巩固练习

[投影]甲烷的三点利用及图片

[课堂小结]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燃烧反应、取代反应和热解反应。它主要取决于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取代反应是甲烷的特征反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P65课后习题1、2、3、5、6

2、查阅资料,从反应形式、反应条件、反应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几个方面比较取代反应和我们学习过的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引入通过介绍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有机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能以比较兴奋高昂的情绪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在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时,首先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学生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回忆,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学习结构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甲烷的性质,始终紧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条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方法。

学习甲烷的性质时,利用学生探究活动、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取代反应的实质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甲烷的性质的探究活动这一块要注意控制时间,否则很容易让这一块内容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

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究法,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

【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g+36.0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思考、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7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从海水中获取溴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溴碘的性质,知道氯溴碘的性质差异;

3.了解检验溴离子、碘离子的常用方法;

4.认识溴、碘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海水中提取溴、碘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氯溴碘在氧化性上的递变规律以及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之处。

三、 教具

实验仪器(氯水、溴化钾溶液、碘化钾溶液),教学用PPT

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五、 教学进程

【课堂导入】阅读PPT上南岐之人的小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学生对于这些南岐人各个得大脖子病比较好奇,向他们介绍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引起的。

碘的摄取:包括海带、紫菜等海产品;但我们每天最常见的摄取碘的方法通过加碘盐的摄取。

溴的应用:溴的应用也有很多,比如红药水就是溴的有机物。溴还有海洋元素的美称。

【情境一、溴碘的物理性质】讲解:溴在拉丁文中有恶臭的含义,而碘在拉丁文中是紫色的含义,由此你能不能得出什么信息?

回答:碘的颜色是紫色的,溴具有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展示:溴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发现溴的一些物理性质:深红棕色液体,易挥发。

补充:溴的物理性质还有具有强的腐蚀性,会严重灼伤皮肤,橡胶;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ρBr2 >ρH2O

展示:碘的图片,同样挖掘碘具有哪些物理性质:紫黑色晶体 ,有金属光泽 ;易升华,蒸气为紫红色刺激性(蒸气)

补充:在水中溶解度比溴还小,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提问:加碘食盐由于碘具有挥发性,是不是开袋放置一段时间以后,碘的含量就会减少?

回答:不会,因为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是化合态的碘。

PPT展示:溴、碘的溶解性实验

讲解:

由于碘在水中,四氯化碳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的不同,就会导致他们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溴在水中是橙黄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橙红色的。

碘在水中是棕褐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紫色的。

【情境二、溴碘的化学性质】观察:溴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溴碘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非常容易得到电子,呈现的是什么性质?溴碘的性质与之前学过的哪一种元素非常像?

回答:溴碘的性质与氯的性质非常像。

比较:氯溴碘三者的氧化性强弱(提示通过在一个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最强来进行比较)

实验:展示书本上P46页的观察与思考实验内容

讨论:结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回答,这个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涉及了什么方程式,通过方程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1:在氯水加入碘化钾溶液中,并加入四氯化碳溶液,下层变为紫色,可以得出反应为:

Cl2+2KBr=2KCl+Br2

现象2:在氯水中加入溴化钾溶液中,同样加入四氯化碳那溶液,下层变为橙色,说明发生了反应:

Cl2+2KI=2KCl+I2

结论:综合以上方程,我们可以得出他们在氧化性之间的关系式:

Cl2>Br2>I2;相对应的它们在还原性上也有一个递变的规律:I->Br->Cl-

引导:前面我们介绍了氯气的化学性质和溴碘非常的相似,那么氯气有的性质是不是溴碘也有呢?

讲解:溴碘的化学性质1.能和金属反应2.能和非金属反应3.能和水反应4.能和碱反应

强调:虽然溴碘在化学性质上与氯气非常相近,但是它们还是有特殊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与金属反应时,溴能够氧化到最高价,但碘不能。

与非金属反应时,氯溴碘的反应条件越来越难。

与水反应时,溴碘都是可逆反应

与碱反应时,发生类似的反应:X2 + 2NaOH = NaX +NaXO + H2O

【情境三、溴碘的提取】溴的提取

在溴的提取的过程,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

提问:

1.溴在海水中的浓度低?

2.海水中的溴以什么形式存在?

3.如何把化合态的溴转化为单质溴?

讲解:由于海水中溴的浓度比较低,因此采取浓缩的方法,而浓缩液就是我们在提取粗盐的过程中得到的母液

展示提取流程图:教学设计--《溴、碘的提取》学生版

提问:在最后,为什么要鼓入热的空气?

回答:使溴以蒸汽的形式跑出来。

碘的提取

在提取碘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海水中碘的含量更低,如何来提高碘的提取?如何把海带中的碘提取出来?

讲解:海带等藻类植物具有富集碘的能力,因此在这些植物的体内含有碘的量要比海洋中大十几万倍。再通过灼烧、浸取使碘离子提取出来。

展示:从海带中提取得到碘的流程图教学设计--《溴、碘的提取》学生版

提问:

步骤①灼烧海带时,用什么仪器?(三脚架、泥三角、坩埚、酒精灯)

步骤③的操作名称是什么? (过滤)

步骤④中加入试剂的作用是什么?(使碘离子以单质形式得到)

步骤⑤中,应选择什么试剂来提取碘?选择的理由(有机溶剂且不溶于水,萃取剂的要求)

步骤⑥的操作名称是什么?原理是什么?(蒸馏,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情境四、溴碘的检验】如何检验溴离子和碘离子

溴离子的检验: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有淡黄色的沉淀生成)

碘离子的检验: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有黄色的沉淀生成)

拓展另外的检验方法:

可以用氯的四氯化碳溶液来检验溴单质和碘单质的存在:

溴:下层溶液变为橙红色;碘:下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情境五、拓展与应用】溴的应用:抗爆剂、杀虫剂、粮食熏蒸剂、制药碘的应用:加碘食盐、华素片、海带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8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

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国家作出贡献,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板书)

活动一、依Pb+CuSO4=PbS04+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

理。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进行练习。

活动四、学生总结单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体思维模式。

活动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流不稳,引出新发明。

(4)改良原电池:(板书)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习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5)盐桥的作用:(板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转化率。

(6)结尾的设计:学生谈谈学习本节的感受,情感表达及分享。

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 合作、学会评价。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9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思维。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加以设计和说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会通过小组PK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6教学教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到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效率。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为讲授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7教学过程

充分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本节课我将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本节课我将以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这个视频,我们看看视频中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视频播放结束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他都看到了什么呢?好,就请最后一排靠墙的男同学来回答一下吧。请坐,他告诉我们呢,看到了潜水运动员和登山爱好者都在使用氧气罐来维持正常呼吸。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它非常重要,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制取这么重要的气体吗?老师看到大家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可以将生活和学习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会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教材。并找出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专注力。接下来,我会先进行实验的演示,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通过我的演示可以减少学生在后面亲自动手实验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接着我会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进行亲手操作。与此同时我会走下讲台,及时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会进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拿两个试管,一个只有过氧化氢溶液,另一个在里面加入了二氧化锰,分别用带有的木条放到试管口,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木条在接触到放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处迅速熄灭,知道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我也会补充相关内容,如二氧化锰可以加这个化学反应,它叫做催化剂。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和记录,从而归纳出实验的步骤,并能够深刻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最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工业中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来制取氧气?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我会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作业

作业环节,我会请学生查阅,是否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够加快化学反应,下节课分享。

8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会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本节课的题目,黑板正中央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黑板右下方写上本节课的作业,这样的板书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逻辑,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倾听。

延伸阅读

2024化学教学计划通用六篇


时间伟大的作者,转眼间新的一学期即将到来,下面就到了教师们书写一份教学计划的时候。教学计划是正式上课前教师预先准备的授课流程,一篇学科教学计划要怎么写呢?这份“化学教学计划”是我最认真的作品希望您会喜欢,这些建议仅供参考建议您仔细权衡所有可行性解决方案!

化学教学计划 篇1

一、学生的知识、能力与非智力元素的基本分析。

本届学生化学基础也比较弱,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还比较的差,学习气氛不够好,学习的信心不足,还需要耐心的给予引导和鼓励。

二、教材内容的基本分析及删、补意见。

《化学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应原理,包括应速率、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应。化学应与能量的关系是以应热与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

三、教学任务与目标。

化学这学期主要开设《化学应原理》和《实验化学》,学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基本的化学应原理,并能运用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主要措施和教学方法。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如展示实物,采用图像、表格、多媒体课件、录象等进行教学。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化学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题中,可联系合成氨和工业制硫酸等化工生产条件的选择、催化剂的特点研究等内容。

3、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五、教学设想。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因素,教学中抓好基础教学,扎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培养一定的化学尖子。

高二化学学期的教学计划9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课改理论及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完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为主要研究对象,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全面实施深化课程改革。备课组成员互相交流教学信息、研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教研目标:

1、加强研究《化学教学指导意见》、《XX省20xx年会考新方式》,认真学习《化学新课改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有机高效地整合教材教学内容,以适应深化课改下的新高考、学考形式要求,努力做好学考未通过学生的辅导工作,同时为理科生做好一轮复习教学工作!

2、积极参与并完成学校实施的“导学案”教学要求和任务,在全段理科教学班级展开并优化“导学案”教学模式,组内成员做好集体备课工作,努力做得最好!

3、积极参与“提高农村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行动研究”的备课组课题研究,鼓励组成员积极参与,与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各阶段的研究与总结。

4、以本组课题为中心,鼓励备课组各成员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案例、课例、实验论文,争取本学期每人都有论文获奖或发表。

5、做好教学“六认真”和常规建设,组内成员互相合作,力争合格率、优秀率、各项检测、竞赛的成绩名列前茅。

6、积极配合教研组工作安排,认真完成组内任务,积极开展组内相互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加强对平时教学工作的交流、研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6、认真备好每一堂徒弟听的课,积极主动邀请徒弟们参与本人的听课,课后大家共同评课、议课,共同找寻备课的心得和新思路,努力快捷地向优秀教师迈进!

三、具体做法:(一学期至少4次)

1、每单元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

时间:周一周前会议后地点:高二集体办公室(综合楼中间楼梯三楼)

主持人:XX主讲人安排顺序:XX→XX→XX→XX

记录人:XX(或其他老师)

内容:

1、共同探讨“导学案”教学模式,拟定好组内成员的集体备课分工情况;

2、每专题导学案由一位老师负责备课,并提前一周与其他老师交流上课资料,由各老师自行修改整理上课;

3、交流讨论、制定组内县级课题“提高农村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行动研究”

的行动计划,并定期实施各阶段的研究过程,撰写研究成果,积极评奖;

4、组织化学周、段、月统考,专题统一考试及命题等。

“导学案”分工负责,具体安排如下:

负责人顺序:XX→XX→XX→XX(审核人:XX)

要求:负责人提前一周拟好,并交予审核人审核,审核人再提前一周把导学案发至“高二化学集体备课组公共邮箱——[emailprotected]”,组成员可进入邮箱下载,并自行整理运用。

2、段竞赛辅导方面:

本学期X月下旬将迎来“XX市高二学生化学竞赛”,故本段将即日起计划安排好

——选拔、培训工作,努力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

辅导负责人:XX

3、听课、评课:

组内老师上公开课之前,全组老师先行相互听课、评课、改课,再听、再评,争取提高质量,备课组长先写好评课稿,在组内公开课后进行认真评课,把本组先听先评的内容与其他老师一起交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组内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化学教学计划 篇2

下学期大致时间分配;

时间复习内容备注;

2月中下旬-3月中旬选修5(部分内容)、选修3顺利结束一轮复习。

3月中旬-5月中旬二轮专题复习对热点、重点知识深度剖析,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牢固知识体系。

5月中旬-高考强化训练,回归课本查漏补缺,训练解题速度,掌握解题技巧。重温课本,把书读薄。

虽然经历了一轮的复习,但是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也不够牢固,同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学生还存在很多薄弱点,这些薄弱点也即学生的潜力所在,是学生的增分点,是我们教学的着力点。我们的教学相应就有下面几个侧重点:

学生审题能力不足是普遍现象,导致原因很多,诸如:没有仔细读题,将关键信息漏掉;抓不住关键信心;化学用语间混用导致答非所问。审题能力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慢慢训练和培养。对于那些易错的化学用语,我们将编印xx0个常见化学方程式,供学生背诵熟记。

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在考试中占有相当比重,答题规范主要体现在化学用语方面,而答题技巧主要集中在实验操作考查方面,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关键是没有抓住答题要点,最终是没有掌握知识要点,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二轮复习中,我们要高度重视。

二轮复习专题的选择与确定就是综合考虑了考试和学生两个方面因素,专题内容往往是学生的薄弱点。扎实落实二轮复习,做好查漏补缺,达到巩固、升华、活化知识的目的。

计算往往被学生轻视,在平时的计算中,由于嫌麻烦,习惯性使用计算器,从而形成懒惰习惯,也就弱化了计算能力。为了提高计算能力,在二轮复习计算专题中,我们要加大计算量训练,禁止学生使用计算器,促学生养成动手计算习惯,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实验始终是学生的短板,得分率较低。为了提高实验复习的效率,我们将在二轮复习中,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在实验室中,设三个展区:

①仪器展区,将中学阶段常见仪器按类别摆放,用小卡片注明仪器名称,使用注意事项;

②常见气体制备展区,将常见的气体制备装置摆放出来;

③书本上常见实验展区,包括标准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喷泉实验、氯气制备收集、酯化反应、原电池、酸碱中和滴定、中和热测定。

1.研究考试说明对20xx年考试说明深入研读,找出其中的变化,领会其精神,以考试说明指导我们的复习。

2.广泛收集信息下学期里各地交流卷、信息卷很多,我们将对信息卷进行采集、整理、加工,提取有用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特别是那些包含信息的试题,其利用价值较高,用来训练学生的信息摄取、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同时从大量试题中去捕捉高考的信息。

落实组内讲课、听课、评课活动,搞好集体备课。营造研讨氛围,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走出去,利用省、市备考会机会,交流我们的作法,更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开阔眼界,借鉴别人好的做法,转变观念,活化思维,优化教学。

化学教学计划 篇3

一、学情分析:

根据学校安排,本学期10个班,其中3个是理科班,7个是文科班,由3个老师任课。各个班同学的学习基础不同,每个班学生素质相差很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更需要我在教学中注意分层要求,分类辅导,全方位、整体、大面积提高教学量。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理科班的教学内容为化学教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第一章让学生掌握焓变、热化学方程式及盖斯定律。

2、第二章使学生对化学平衡有深刻理解。

3、第三章让学生大于对构建电离平衡有深刻理解。

4、第四章让学生掌握电化学基础知识。

文科班的教学内容为教材选修1——化学与生活,该模块是在高一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化学的学习,但学生进入高二后由于化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化学学习习惯和方法没有建立,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况且由于分班的原因,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化学是没有必要的,也就是说,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基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调整学生的化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必要时对他们的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对成绩稍微好的学生更要不断加强指导。教师需更快,更好地走近与了解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信心与鼓励,并认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做好铺垫。

三、具体做法: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学习历年高考化学试题,多阅读化学杂志和报刊,及时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及高考信息。正确指导新教材的教学。

2、深入钻研化学教材,准确把握其重点、难点,控制深度与广度。

3、积极参加集体备课与教研活动,多听课、多学习其他教师的讲教法,学习其他教师讲例题习题,学习其他教师考查方法。

4、坚持采用“20+20”的'上课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注意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及时复习巩固。

5、及时布置化学作业。布置的化学作业,教师首先要先做一遍,题量难度适当,对部分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化学作业要降低要求,及时批改化学作业和练习,作好作业情况记载,对重点学生要坚持面批。

6、按照年级上的统一要求,做好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努力作好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化学课外辅导工作,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集体和个体相结合,努力使这些学生化学学习有较大的进步。认真搞好尖子生工作,拓宽优秀学生的知识面,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7、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努力做到教学成果的最优化。

8、结和自身特点,创造性的搞好快乐教学。探求教法,多写教学心得。

化学教学计划 篇4

1、加强实验教学的探究,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3、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

4、做好实验前的充分准备,做到课前演示。

5、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6、教师要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7、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并在探究中切身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8、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10、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活动与探究,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11、鼓励并指导学生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12、加强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以及独立操作的能力。

13、搞好课外活动,如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知识讲座、化学实验竞赛、专题讨论、实验教具制作、等等,留给学生空白,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化学教学计划 篇5

坚持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工作,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本学期任教高一年级3、4两个班,共有学生138人,班主任分别为李多宽和方跃老师。这两个班的学生全部是学校录取进校的普高新生和部分职高生,基础差、底子薄,想让他们对化学有兴趣并学好化学,以及明年选择理科,任务相当艰巨。因两个班为高一年级新生,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在增进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对化学的兴趣。对教师的亲近,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对于高一新班,科任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他们明确知晓化学教师对他们的基本要求,知道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规定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特别是没有预习时是不允许进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的,没有理由是不能不交作业的,上课有问题只要举手示意就可以提问的等。要求学生准备好听课笔记,最好准备一本相关教辅书籍等。对化学特别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将会利用周六对其培训。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必修1内容,既有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内容,也有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识,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把握,更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形成。

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审美情趣;通过化学绪言中化学史及第一章化学新能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创新意识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针对高一新生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祖国化学化工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通过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物质的量等量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辩证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碱金属、卤素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化学实验技能。

本学期通过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元素基础知识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这一基本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其次,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化学用语的使用。要通过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碱金属和卤素性质的实验深化对有关元素化合物及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1)基本理论的重点是氧化还反应、离子反应及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特别是物质的量),要注重化学用语的应用,化学计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是钠、过氧化钠及氯气的相关性质,氯气的制备,关键是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本学期是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学期,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教师要协助班主任逐渐让学生从过分关怀的初中阶段改变过来,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较快解决高中课时容量与难度比初中大,教师的教学节奏比初中会快,作业比初中多的现状,以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1、坚持按教学计划授课,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不随意拓宽教学内容。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突出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要尽量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活动来寻求问题的解决。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多与学生谈话,多了解学生对化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把实验作为探究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建议学校开放实验室,作为科任教师可协助实验员开展对学生进行实验辅导。

4、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每周安排一次进教室答疑,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加强平时的复习巩固,加强平时考查,通过随堂复习、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及不同层次的练习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和逐步系统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不主张以多做练习的方式来提高解题技巧,而是要通过方法与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本位,要通过能力培养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利用周六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让对化学有兴趣并学有余力学生进行超前学习,本学期的目标是学完高一第一册教材,并通过辅助练习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主张学生至少有一本化学教辅书,以弥补教材习题的不足;主张学生订一份《中学生化学报》这类的报刊,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主张每周检查一次学生课堂笔记,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化学学科将使用鲁科版教科书《化学2》(必修)开展教学活动。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有四位教师。为更好的化学教学工作,特制化学备课组订教学计划如下:

认真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建议》,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

在教学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观。

1、认真研究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为重点,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寓思想教育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深化教育改革。

2、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提倡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使教学工作课题化。教师要努力提高教科研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探讨科学合理、适应性强的实验方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开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备课活动中,要把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在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的确定、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单元的测试与评估、课内外辅导活动中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去思考设计。

3、做好调查研究,真正了解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认真研究学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分类指导,正确处理对不同类学校和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要求,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提倡向40分钟要质量,反对加班加点磨学生的低劣教学方法。

4、注重知识的落实,加强双基教学,加强平时的复习巩固,加强平时考查,通过随堂复习、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及不同层次的练习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和逐步系统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

5、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注重教师实验基本功培训,倡导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6、要发挥群体优势,发挥教研备课组的作用,依靠集体力量,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继续坚持“同课异构”的备课方式,搞好化学必修2的集体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校和年级的指导下,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积极落实学校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生情感与态度: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掌握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

3、学生能力:具备一定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计算能力

4、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年度教学任务,在大型考试中,获得理想的优秀率、及格率

1、深入学习新课改,努力实现“两个转变”

继续学习新课改,研究新课标,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把握住其精髓,并将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实现老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居高临下为平等合作,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唱独角戏为共同参与,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构建鲜活、和谐、高效课堂。

严格落实“备、教、批、改、辅”等教学各环节。做到备课充分,合理控制教学深广度,循序渐进;上课富有激情,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及时布置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一般一星期2-3次,一月组织1-2次化学检测,落实好作业批改和讲解;耐心辅导,注重全体和个体相结合,培优扶困。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我们要做好学法指导。利用年级广播对学生进行学法讲座,同时我们老师也要在平时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和一些技巧,方法如:比较法、联想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技巧如:差量法、十字交叉法等。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探索化学世界有效途径,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顺利掌握相关知识。为了弥补直接做实验的一些缺点,有些实验可以通过播放实验视频来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同时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做一些常规的实验。

认真落实学校有关教学要求,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努力营造办公室的研讨氛围,做到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做到集体备课有中心发言人,有主题,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做到统一教案、练习、进度。

化学教学计划 篇6

1、坚持按教学计划授课,科学安排教学资料,不随意拓宽教学资料。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突出合作者、帮忙者、引导者的主角,要尽量经过学生自身的探究活动来寻求问题的解决。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多与学生谈话,多了解学生对化学教学的意见和提议。

3、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本事。把实验作为探究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议学校开放实验室,作为科任教师可协助实验员开展对学生进行实验辅导。

4、进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每周安排一次进教室答疑,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加强平时的复习巩固,加强平时考查,经过随堂复习、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及不一样层次的练习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和逐步系统化,在本事上得到提高。不主张以多做练习的方式来提高解题技巧,而是要经过方法与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本事本位,要经过本事培养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

6、利用周六进取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让对化学有兴趣并学有余力学生进行超前学习,本学期的目标是学完高一第一册教材,并经过辅助练习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本事。

7、主张学生至少有一本化学教辅书,以弥补教材习题的不足;主张学生订一份《中学生化学报》这类的报刊,以扩大自我的知识面;主张每周检查一次学生课堂笔记,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化学教案


学生们能够享受到一场生动有趣的课程,这背后离不开老师们提前精心准备的教案课件。现在,大家都可以开始编写自己的课堂教案课件了。学生的反应表现将直接促进教案和课件的改良。在深入研究后,小编特别为大家推荐了一篇名为“化学教案”的文章,希望我们的阅读旅程能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灵感,激发我们的心智活力!

化学教案 篇1

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开课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1.各部分完全相同。 2.没有析出沉淀。

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水具有什么作用?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开课的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黄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1、可以用肥皂水洗。

完成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二”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①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衣服上的油滴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汽油。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化学教案 篇2

[考试目标]

1、了解酸碱中和滴定基本操作方法、误差分析等。

2、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

3、滴定法的综合应用。

[要点精析]

中和滴定原理(对于强酸、强碱溶液的滴定反应):

强酸与强碱溶液之间的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 OH- = H2O , 所以:n(H+) = n(OH-),

即:c(H+)V(H+)=c(OH-)V(OH-),可写成:

或:

由上式可知:用已知浓度的强酸(或强碱)与未知浓度的强碱(或强酸)反应,如果测出恰好中和时二者的体积,即可由上式计算出未知液的浓度。

2、中和滴定中的仪器及试剂

主要仪器有: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性溶液和HF)、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性溶液和KMnO4等氧化剂)、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移液管等.

试剂有:标准溶液(已知浓度的某溶液)、待测溶液(要测浓度的某溶液),指示剂。

酸碱中和滴定用酚酞和甲基橙作指示剂,它们的变色范围:

酚酞:____(无色)_____8___(浅红)____10____(红色)_______;

甲基橙:___(红色)_____3.1___(橙色)_____4.4___(黄色)______.

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常用淀(与I2有关时);用KMnO4作氧化剂进行氧化还原滴定时,不要加指示剂,KMnO4本身就是指示剂.

3、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1).滴定管是一种精确量具(0.01mL),滴定管有酸式和碱式之分,酸式滴定管用来盛酸性溶液(或KMnO4等氧化剂),碱式滴定管只能用来盛碱性溶液。

(2).滴定管使用时,先用自来水洗涤,然后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2-3次,再用待盛溶液润洗2-3次后,注入待盛溶液,注意驱赶滴定管尖嘴中的气泡。记录读数V1,读至小数点后第2位(0.01mL)。

(3).进行滴定操作时,左手控制滴定管将滴定管中溶液逐滴滴入锥形瓶中,右手顺时针方向不断地摇动锥形瓶使溶液混匀。滴加到锥形瓶中指示剂颜色发生突变时停止滴加,记录读数V2。

(4).滴加溶液的体积为V2-V1。为了使结果更可靠,应该重复进行三次滴定,最终取三次滴定结果的平均值。

4、中和滴定的操作步骤

(1)滴定前的准备:①洗涤 ②查漏 ③润洗 ④注液 ⑤排气泡 ⑥调整液面 ⑦读数

(2)滴定:①量取待测液并加指示剂 ②滴定至终点并读数 ③重复操作三次 ④计算

如:用KOH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其操作可分为如下几步:

(1).用蒸馏水洗涤碱式滴定管,再用KOH标准溶液润洗2-3次.

(2).取KOH标准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2-3cm处.

(3).把盛有KOH标准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滴定管尖嘴使之充满溶液。

(4).调节碱式滴定管液面至”0”或”0”以下某刻度,记下读数V1。

(5).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或用移液管移取)20mL待测盐酸溶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中,并加入2~3滴酚酞作指示剂。

(6).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KOH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V2.

(7).重复操作3次,求平均值。

注意: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的玻璃球(或活塞)将溶液逐滴滴入锥形瓶中,右手不断摇动锥形瓶。眼睛始终注视锥形瓶中指示剂颜色的突变,当指示剂颜色的突变半分钟内不褪色时停止滴加,并记录读数V2。

5、中和滴定结果的误差分析

消耗标准液多,结果偏高,消耗标准液少,结果偏低。

导致测定结果偏大的几种情况:

(1).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2).滴定前,盛标准液的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就进行滴定,到终点后消失.

(3).锥形瓶用待测液进行润洗.

(4).滴定后,滴定管的尖嘴处悬有标准液液滴。

(5).滴定后,仰视滴定管读数。

(6).滴定前,俯视滴定管读数。

(7).滴定前俯视读数,滴定后仰视读数。

导致测定结果偏小的几种情况:

(1).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即取待测液.

(2).滴定时,待测液溅出了锥形瓶.

(3).滴定后,俯视滴定管读数。

(4).滴定前,仰视滴定管读数。

(5).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6、例题

例1.已知常温、常压下,饱和碳酸溶液的pH=3.9,试推断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HCO3溶液时,适宜选用的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指示剂颜色变化情况是

A.选石蕊作指示剂,颜色由蓝变红 B.选甲基橙作指示剂,颜色由橙变黄

C.选酚酞作指示剂,溶液的红色褪去 D.选甲基橙作指示剂,颜色由黄变橙

解析:选的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要尽可能接近恰好中和时的pH值。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3.1-4.4,与该滴定后溶液的pH值3.9接近,应选甲基橙作指示剂,因滴定时溶液的pH值由大到小,故指示剂甲基橙颜色由黄到橙色。

答案为D

例2.用某仪器测量一种溶液时,正确读数时为amL,仰视读数时为bmL,俯视读数时为cmL,若a>b>c,则所使用的仪器可能是

A.量筒 B.酸式滴定管 C.碱式滴定管 D.容量瓶

解析:量筒无“0”刻度,刻度在上方;滴定管“0”刻度在下方,刻度在下方。量溶液仰视时读数偏下方,对于量筒读数偏小,滴定管读数偏大;俯视时读数偏上方,对于量筒读数偏小,滴定管读数偏大;容量瓶不能用来测量溶液的体积,只有一个刻度。

答案为BC

例3.某烧碱样品中含有少量不与酸作用的可溶性杂质,为了测定其纯度,进行以下滴定操作:

A.在250ml溶量瓶中配制250ml烧碱溶液;

B.用碱式滴定管(或移液瓶移取)量取25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并加几滴甲基橙指示剂;

C.在天平上准确称取烧碱样品wg,在烧瓶中加蒸馏水溶解;

D.将物质的量浓度为mmol/L的标准硫酸溶液装入酸式滴定管,调整液面,记下开始刻度数V1 ml

E.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滴定到终点,记录终点耗酸体积V2ml。

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的操作步骤顺序是(填写字母)____,_____,_____,D,_____。

(2)滴定管读数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中的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D中液面应调整到_______________;尖嘴部分应__________________。

(5)滴定到终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pH约为__________;终点时溶液中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6)若酸式滴定管没有用标准H2SO4润洗,会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其他操作均正确)

(7)该烧碱样品的纯度计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先配置250mlNaOH溶液,取25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用H2SO4进行滴定,以甲基橙做指示剂。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滴定管应用所盛液体润洗,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相平,尖嘴部分应充满液体等。

答案:(1)C,A,B,D,E。

(2) 滴定管应垂直;装液或放液后需等一会儿,待液面上下不发生变化时才能

读数;读数时目光不能俯视或仰视,视线应与液面最低点相平;读数应读到0.01ml。

(3)便于准确判断滴定终点时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4)零刻度以下的某一刻度;充满溶液,无气泡。

(5)终点时,pH约为3.1~4.4;指示剂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

(6)偏高。

化学教案 篇3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

教师准备:1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试管架。

甲:[AB液体(AgNO3溶液)。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密切相关。

(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1、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3、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4、资料“绿色化学”。

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呼唤出“绿色化学”。

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体现,这种作法是值得提倡的。

化学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分辨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认识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

1、学生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发明的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古代对天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化学教案 篇5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知识与技能 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沉淀生成、分步沉淀,沉淀的溶解和转化)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实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根据实验现象,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 点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转化

难 点 沉淀的转化和溶解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

(1)方法:A、调节PH法 B、加沉淀剂法 C、同离子效应法 D、氧化还原法

(2)原则:生成沉淀的反应能发生,且进行得越完全越好

(3)意义:物质的检验、提纯及工厂废水的处理等

(4) 不同沉淀方法的应用

1 直接沉淀法:除去指定的溶液中某种离子或获取该难溶电解质

2 分步沉淀法:鉴别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或分别获得不同难溶电解质

3 共沉淀法:除去一组某种性质相似的离子,加入合适的沉淀剂

4 氧化还原法:改变某离子的存在形式,促使其转变为溶解度更小的难溶电解质便于分离除去

2、沉淀的溶解

(1) 酸碱溶解法

(2) 盐溶解法

(3) 生成配合物使沉淀溶解

(4)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沉淀溶解

3、沉淀的转化

(1) 方法: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更难电离或气体的离子。使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2) 实质:生成溶解度更小的难溶物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新课引入]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作为一种动态的平衡,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控制其进行的方向,沉淀转为溶液中的离子,或者溶液中的离子转化为沉淀。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沉淀反应的应用。

[板书]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探究问题]向饱和NaCl溶液中加浓盐酸会有什么现象?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

[讲]加入相同离子,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

[问]以上是存在溶解平衡时的情况,如果不存在溶解平衡,如何生成沉淀呢?

[探究问题]如何处理工业废水中的Fe3+?

[讲]加入含OH-的溶液将Fe3+转化为Fe(OH)3沉淀,OH-的溶液就是“沉淀剂”。还可以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来使Fe3+转化为Fe(OH)3沉淀

[讲]常见的方法是调节PH法和加沉淀剂法。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FeCl3,使其溶解于H2O,再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使Fe3+转变为Fe(OH)3沉淀而除去。再如以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某些金属离子如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淀,也是分离、除去杂质常用的方法。

[板书]1、沉淀的生成

(1)方法:A、调节PH法 B、加沉淀剂法 C、同离子效应法 D、氧化还原法

[讲]1、 沉淀剂的选择:要求除去溶液中的某种离子,又不能影响其他离子的存在,并且由沉淀剂引入溶液的杂质离子还要便于除去。如:沉淀Ag+,可用NaCl作沉淀剂,因为它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沉淀物的溶解度越小,被沉淀离子沉淀越完全。如:被沉淀离子为Ca2+离子,可用生成CaCO3,CaSO4或CaC2O4形成沉淀出来,但这三种沉淀物中以CaC2O4的溶解度最小,因此,沉淀成CaC2C4的形式,Ca2+离子去除的最完全。

2、形成沉淀和沉淀完全的条件:由于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存在,在合理选用沉淀剂的同时,有时还要考虑溶液的pH和温度的调控。加入适当过量沉淀剂,使沉淀完全,一般过量20%--50%。要注意沉淀剂的电离程度。如欲使Mg2+离子沉淀为Mg(OH)2,用NaOH做沉淀剂比用氨水的效果要好。

(4)控制溶液PH值,对于生成难溶氢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反应,必须控制溶液的PH值。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等方式改变某离子的存在形式,促使其转变为溶解度更小的难电解质以便分离出去

[思考与交流]P63, 指导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如果要除去某溶液中的SO42―,你选择加入钙盐还是钡盐?为什么?

从溶解度角度考虑,应选择钡盐

[板书](2)原则:生成沉淀的反应能发生,且进行得越完全越好

(3)意义:物质的检验、提纯及工厂废水的处理等

[讲]生成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是工业生产、环保工程和科学研究中除杂质或提纯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不是方法。

[板书](4) 不同沉淀方法的应用

1 直接沉淀法:除去指定的溶液中某种离子或获取该难溶电解质

2 分步沉淀法:鉴别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或分别获得不同难溶电解质

3 共沉淀法:除去一组某种性质相似的离子,加入合适的沉淀剂

4 氧化还原法:改变某离子的存在形式,促使其转变为溶解度更小的难溶电解质便于分离除去

[随堂练习]为除去MgCl2溶液中的FeCl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的一种试剂是( D )

A、NaOH B、Na2CO3 C、氨水 D、MgO

[过]既然已经存在沉淀,就存在沉淀溶解平衡。沉淀的溶解就要从沉淀向溶解方向移动考虑。

[问]结合以前的知识,如果想溶解碳酸钙,可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板书]2、沉淀的溶解

(1) 酸碱溶解法

[投影]CaCO3的溶解

[讲]在上述反应中,气体CO2的生成和逸出使CaCO3溶解平衡体系中的CO32―浓度不断减小,平衡向沉淀溶解方向移动。难溶电解质FeS、Al(OH)3、Cu(OH)2也可溶于强酸,其反应如下:FeS+2H+==Fe2++H2S;Al(OH)3+3H+ ==Al3++3H2O;Cu(OH)2+2H+==Cu2++2H2O

[过]除了酸之外,某些盐溶液也可用来溶解沉淀。

[板书](2) 盐溶解法

[投影实验3-3]

滴加试剂 蒸馏水 盐酸 氯化氨溶液

现象 固体无明显溶解现象 迅速溶解 逐渐溶解

[思考与交流]1、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释上述发生的反应。并试从中找出使沉淀溶解的规律

分析:对于难溶氢氧化物来说,如Mg(OH)2、Fe(OH)3、Cu(OH)2……,加酸,由于形成弱电解质水促使沉淀溶解。例如Mg(OH)2可溶于盐酸,表示如下:

由于溶液中生成水,OH-离子浓度降低,使Mg(OH)2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促使Mg(OH)2沉淀溶解。

Mg(OH)2、Mn(OH)2等溶解度较大的氢氧化物还能溶于NH4Cl溶液中。表示为:

由于溶液中生成弱电解质NH3•H2O,使OH-离子浓度降低,Mn(OH)2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促使Mn(OH)2沉淀溶解。

[小结]上面两个反应中,Mg(OH)2在水中少量溶解、电离出的OH―分别与酸和盐电离出的H+、NH4+作用,生成弱电解质H2O和NH3•H2O,它们的电离程度小,在水中比Mg(OH)2更难释放出OH―,H2O和NH3•H2O的生成使Mg(OH)2的溶解沉淀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直至完全溶解。

[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例如,AgCl可溶于NH3•H2O,银氨溶液的配制过程其实质都是生成配合物沉淀溶解

[板书](3) 生成配合物使沉淀溶解

(4)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沉淀溶解

[讲]如有些金属硫化物(CuS、HgS等)不溶于非氧化性酸,只能溶于氧化性酸,通过减少C(S2―)而达到沉淀溶解的目的。例如:3CuS+8HNO3 == 3Cu(NO3)2 +S+2NO+4H2O

[随堂练习]试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下列事实

1、 FeS不溶于水,但却能溶于稀盐酸中。

2、 CaCO3难溶于稀硫酸,但却能溶于醋酸中。

3、 分别用等体积的蒸馏水和0.010mol/L硫酸洗涤BaSO4沉淀,用水洗涤造成的BaSO4的损失量大于用稀硫酸洗涤造成的损失量。

[过渡]当向AgNO3和NaCl恰好完全反应的平衡体系中加入I-,若再加入S2-,会看到什么现象?

[投影实验]向盛有10滴0.1 mol/L的AgNO3溶液的试管中加0.1 mol/L的NaCl溶液,至不再有白色沉淀生成。向其中滴加0.1 mol/L KI溶液,观察、记录现象;再向其中滴加0.1 mol/L的Na2S溶液,观察并记录现象

[思考]根据实验3-4的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设问]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投影]

步骤 AgCl和AgNO3溶液混合 向所得固体混合物中滴加KI溶液 向新得固体混合物中滴加Na2S溶液

现象 又白色沉淀析出 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 黄色沉淀转化为黑色

[演示实验3-5]根据实验3-4的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步骤 向MgCl2 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 向有白色沉淀的溶液中滴加FeCl3 溶液 静置

现象 有白色沉淀析出 白色沉淀变红褐色 红褐色沉淀析出溶液褪至无色

[板书]3、沉淀的转化

(1) 方法: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更难电离或气体的离子。使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讲]沉淀的转化的实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来说,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板书](2) 实质:生成溶解度更小的难溶物

[总结]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本质上都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问题,其基本依据主要有:①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②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③加入相同离子,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④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更难电离或气体的离子。使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随堂练习]

1、将AgNO3溶液依次加入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中都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沉淀,沉淀的颜色变化是 _ ____ → _ _ ___ → ____ _。出现这种颜色变化的原因是: _

2、己知碳酸钙和氢氧化钙在水中存在下列溶解平衡Ca(OH)2(s) Ca2+(aq)+2OH-(aq),CaCO3(s) Ca2+(aq)+CO32-(aq)。在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的废气中往往含有SO2、O2、N2,CO2等,为了除去有害气体SO2变废为宝,常常见粉末状的碳酸钙或熟石灰的悬浊液洗涤废气,反应产物为石膏。

(1)写山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SO2与CaCO3悬浊液反应

②SO2与Ca(OH)2悬浊液反应

(2)试说明用熟石灰的悬浊液而不用澄清石灰水的理由

学生回忆、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可以加入含OH-的溶液将Fe3+转化为Fe(OH)3沉淀

化学教案 篇6

生活与化学教案

【引言】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教案旨在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了解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3. 掌握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探究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2. 理解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启发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操作,深入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3. 问题解决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1.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及其解释;

2. 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3. 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和问题解决。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如铁锈、发酵等;

2. 理论讲解:讲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溶解等;

4. 问题解决:提出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

5. 练习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开展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思考;

6. 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与评价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六、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燃烧瓶等实验器材;

2. 实验药品: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常见实验药品。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是否提高。同时,及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化学教案范例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做好教案对于教师具有非决定性的作用,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素材?希望推荐的这本书“初中化学教案”对您有所帮助,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教案 篇1

“碱的化学性质”是化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虽然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给定实验步骤,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缺少学生的自主性,但是这个授课班级是个平行班,如果本节课在设计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许多学生将无法动手。不过由于学生动手有快慢,所以课堂显得有点乱。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住以下几点:

(1)控制好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究。

(2)本节课的起点较高,难度较大,因此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避免基础较弱的学生不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效率低下。

(3)对练习时间以授课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到最后的小结就显得有些匆忙。以后可以在复习小测的安排上少一些内容。

初中化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绪言》。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初中化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

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

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

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

初中化学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板书:

初中化学教案 篇5

活力课堂就是教师有活力,学生有活力,方法有活力。活力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没有学生的参与,只是教师的一言堂的课堂是潭死水。只有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教师只是个引导者,课堂的参与权是学生。

活力课堂,应该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课堂。老师应该采用新情境,采用声、光、电各种手段让学生尽量身临其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让他们沉醉于其中。活力课堂,应该是灵动且厚重的课堂。

精彩的课堂并不一定是节顺利的课堂,课堂上要允许有生成。这叫要我们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机智,更重要的.课前是要有吃透文本的准备。这样我们才会“遇事不慌”“游刃有余”,才能站在问题的高度引导学生去有效思考。

如何构建活力课堂?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学中要灵活多样。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在教学中,老师要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聪明之处,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帮他们在学习中建立较强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的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老师不要单纯地传授知识,切忌在教学中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的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课提出不同看法,就被斥为“不守纪律”和“有意捣蛋”;有的学生问题回答错了,就被当众指斥或奚落……这样下去,学生不仅会变得不敢想、不敢问,而且会逐渐对教师、知识、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多角度看待课堂。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透 视课堂,课堂也将展现出不同的场景。我们传统教学方法的一大弊病,就是把教学就变成了一种硬性的知识灌输,阻碍了学生思考力的发展。新课改就是让课堂充满活力,构建以人文本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自然会变得活跃起来,思维也会得到不断发展。

总之,把教方法、思路同教知识紧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老师的搀扶,懂得自我进行学习,从而不断探索出新的学习方法。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就可以从教不胜教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种“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从而打造活力课堂。

##结束

中学化学的教案收藏十二篇


每名教师在上课前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我们需要安静下来,专心编写教案和课件。编写教案需要注重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通过反复思考和修改,小编终于精心打造了今天的“中学化学的教案”。希望这份资料能够在工作和学习中帮助大家取得更好的成果!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1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于**中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4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内容《弧度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①新课程标准对于《弧度制》的要求是“了解弧度制的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②实际上高考对弧度制的考察类似于不等式与几何,也许没出现弧度制的单独题目,但实际上在其他题目中已经考察了弧度制,或者说对它的考察倾向于计算工具考察。

③另外,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完本节课后,将在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实际上角度制也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了一一对应关系,但由于弧度制的单位与实数单位是一致的,所以能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

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1弧度制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掌握弧度制之下扇形相关公式;

能力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个探究,通过这三次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也是通过上述三次探究使学生体验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

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角度制定义;

加之教材内容编排上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因此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6人左右以便于学生自主探究;

⑵运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层层递进的设置一些问题, 逐渐的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之中,进而获取问题的答案;

具体到本节课中,可体现为:三次提出问题,学生三次探究,解决三个问题这样一个流程。

那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下,教师的作用就变得少而精了,教师作用之一是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用之二是协助学生完成问题;作用三是对各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整理。

是说可以在白板上进行批注,即使是这样,我也计划将课件、白板和原始的黑板结合大一块使用,这样效果会更好。

五、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预测,学生在探究1中可能会出现问题: ⑴习惯于灌输式教学的学生能否质疑1弧度角定义的合理性; ⑵发现这个问题后能否解决;

因此教师在此方面应做充分准备。

以上就是我这次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2

1、①分析准备阶段:分析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资源

2、编排特点及知识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3、(2)熟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主题内容的标准和要求。

4、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高中化学知识与技能。

5、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

6、实践经验,鼎尖教案好,有讲有练,专题训练,精析精练,老师学生均能用。

7、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8、具体内容

9、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等核心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及教学方法。

10、(2)掌握初中化学知识和技能,具备化学学科的实验技能和方法,能够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11、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等一般知识。

12、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

13、(3)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化学研究的专门性方法,化学学科认识世界的视角及思维方法;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发展动态。

14、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把课标的理念融会在教学设计之中,从教学设计中去体现课标精神。

15、③评估优化阶段:教学教果预测教学方案评估与选择教学方案的调控和优化

16、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17、化学教学知识

18、②构思设计阶段: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总成设计和教案书写

19、《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

20、化学专业知识

21、化学课程知识

22、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化学教学活动。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3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而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培养质疑能力

1、选择最佳质疑点提问,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选择质疑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具体如下:(1)教学生在概念的关键字、词上提问。化学概念是对化学事物一般、本质特征的明确规定,其定义有着比较严密的表达,在用字、词上十分考究,抓住概念中关键的字、词,认真推敲,对整个概念的理解就会全面而深入。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此概念的关键字、词有“或”、“导电”、“化合物”,我在上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吗?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就不是电解质吗?”“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吗?电解质都能导电吗?”“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这种说法正确吗?”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概念,而且学会在学习概念时抓住关键字、词提问去深入理解概念。(2)引导学生在矛盾处提问。例如,在基本实验操作中有一项“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正确的操作是“胶头滴管垂直悬于试管口滴加,不可伸入试管内滴加”,但在制取氢氧化亚铁时要求“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前后显然矛盾,引导学生提问“胶头滴管为什么要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3)教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上提问。事物总是相联系的,把一组相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使学生容易理解,避免混淆。例如,我在上二氧化硅时就引导学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质上有何异同?为什么?”这样有意识地训练,以后学到相似的知识点时学生自己也会有意识的进行比较提问。(4)教学生在实验现象上提问。例如,在做实验钠与水反应时我问“金属钠为什么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并四处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为什么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后变红?”这样把学生从对诡异的现象好奇中引到对事物本质的探究中,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

2、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心理学认为:形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调动学生认知活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探求新知识的积极心向,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地质疑。我在上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时给学生看这样一段材料: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的船员们几个月或一两年在船上吃不到新鲜的蔬菜瓜果,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所以经常有船员病倒,症状是牙龈出血,脸色暗灰,身上出现青斑,有些严重的甚至死亡。哥伦布在航海过程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有一次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径的一个荒岛上,为了生存,这些船员摘岛上的野果充饥,过了些日子,这些船员却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学生对此材料很感兴趣“船员得的是什么病,野果却能治这种病?”只要情景设置得当,学生会自发产生质疑。

3、运用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深层次质疑。利用开放性问题,设置问题变式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疑问。如在上氯气的化学性质之后补做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继续滴加新制氯水。学生观察之后会质疑“滴加氯水后为什么红色褪去?”经过讨论得出两种可能:一是氯水中的酸中和了氢氧化钠,二是氯水中的次氯酸氧化了酚酞,使得酚酞变为无色的新物质。学生接着会产生新的质疑“到底哪种对呢?”“怎样验证这两种假设?”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步步伸入,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4、课堂“留白”,让学生有质疑机会。(1)教师在设计时故意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要从传统的那种“超级保姆”中转换出来,根据学生的情况问一半留一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否则问题都被教师提了,学生可问的有价值的问题几乎没有了,长期下去,学生只擅长于回答教师的提问,而自己不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然抑制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事实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比一味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效果好的多。(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而作为教师往往不敢放手,不敢留有时间让学生质疑,怕浪费时间,怕出意外,怕跟不上教学进度,结果学生被牵着鼻子按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学生没有质疑问难的时机。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质疑潜力就被挖掘出来。

二、优化预习设计,培养质疑能力

1、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问题――给学生示范。为了做好质疑的示范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问题典范,以问引问,使学生在教师引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缩短自己产生有创新性问题的时间。比如,我在上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蒸馏和萃取前,设计如下的问题“(1)过滤、蒸发操作是用于固体混合物还是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常见的分离方法有哪些?(2)自来水中一般含有哪些物质?怎样由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利用了什么原理?碘水中含有哪些物质?怎样提取碘水中的碘?”让学生进行课后预习。学生在预习后提出: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与从自来水提取纯净水,过程似乎相似,为什么一个用蒸发,一个用蒸馏,蒸发与蒸馏有什么区别?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与从碘水中提取的碘有点类似,都是可溶固体与液体分离,为什么前者用蒸发,后者用萃取、分液?

2、学生找出预习中疑点――试着提出问题。质疑,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给予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为使学生看书有重点,可先向学生揭示本节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存在疑点记下来,并要求学生试着设计问题提问,久而久之,质疑能力就会提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一一过目,进行筛选,把较好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去展示,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既鼓励学生质疑又给其他学生起示范作用,这将激发学生质疑的乐趣,促进质疑能力的提高。但要注意在表扬成功者时,千万不能贬低失败者,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更要为他们的闪光喝彩。

总之,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善于引导,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引发问的兴趣,创设问的机会,定能使学生质疑习惯逐渐养成、质疑能力不断提高。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4

一、案例展示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题:原电池

课型:新知识教学

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工作原理

二、案例的分析

“原电池”在学生头脑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构想,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关键是帮忙学生构建起“原电池模型”。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以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生“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选择高二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用”整节知识。(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比较班)

教学引入: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资料。

实验班从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比较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立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忙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入“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构建的模型比比较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比较班则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班建构的模型是出于宏观层面的,具体的落脚点是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模型所供给的材料

教学环节2:均是为了使学生巩固上一环节构建的原电池模型,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书写电极反应,认识电极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同时明确Fe-NaCl-C模型的电极反应,为讨论钢铁腐蚀打下基础。在实验班中,增加了对Zn-ZnSO4‖ZnSO4-Cu模型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盐桥”模型

三、教学效果的测查结果与分析

1.测查工具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采用了相应的测试题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测查,实验班和比较班使用的测试题是相同的。测查一共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是测查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电池模型的分析本事。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正式讲新课以前,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不一样的教学处理下建立的原电池模型在分析简单原电池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见测查问卷1)

第2部分是测查学生应用原电池模型分析金属防腐措施的原理。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整节知识以后。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生活中与原电池原理密切相关问题的分析本事,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准确抽提出原电池模型,分析电极以及电极反应,并且进行正确描述。

2.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

关于学生对于基本原电池模型分析本事的测查结果及其分析讨论

测查结果证明,实验班和比较班对于电池的正负极确定均正确率很高,正确率在85%以上,比较班的结果要略好于实验班。比较班在确定Fe-H2SO4-Cu模型、Fe-H2SO4-C模型和Zn-CuSO4-Cu模型的正负极时正确率到达了100%。在书写电极反应的正确率上,实验班要明显好于比较班,1、2、3、4组电池的电极反应书写,正确率实验班分别比比较班高出了6.8%、12.6%、38.9%和26.8%。同时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同学只要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一般都能够把相应得电极反应书写正确,而比较班尽管很多同学能够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可是当中的很多同学并不能写出相应的电极方程式。

在比较班的教学处理中,详细讨论了原电池构成的基本条件,对于电池正负极确定的时候,明确得出了“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经过这个结论,比较班的同学因而能够很容易的经过比较电极物质失电子本事的差异性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班的同学确定电池的`正负极时,由于在教学处理中没有出现“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这样的结论,学生不可能以此直接作为确定依据。实验班学生的确定只能是依据于对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的确定,分析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分析在两电极发生的变化,从电流的方向确定出正负极。

上述结果反映出经过不一样教学处理后,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产生了差异。实验班的同学把分析问题的焦点是集中于“电流的产生”,分析电极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相应的其他结论,而比较班的同学分析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原电池的构成”,分析电极本身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在书写电极方程式的时候,需要原电池构成条件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支持,如果学生不能明确分析出整个装置总体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对于电极反应的书写则存在较大障碍。第3小题分析Zn-CuSO4-Cu模型能够十分明显的体现这个问题,比较班学生能够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差异确定出Zn为负极,Cu为正极,可是学生无法找到发生的总反应(授课时教师是以H2SO4作为电解液分析问题的),因而会有100%的学生确定正确正负极,却仅有45.7%的同学能书写出电极反应,下降54.3个百分点。

结语:案例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教研活动形式,“案例研究”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它不是抽象的活动,而是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由教师合作完成的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纠正和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在同等的条件下,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中学化学教师有意识的不断积累各类教学案例,进取增加自身的案例知识;同时,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应用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思想、化学学科方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针对相同的化学资料,采用比较法分析各类化学教学案例,把自身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与其他途径积累的各类案例加以比较分析,仅有明确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优缺点,才能创造性的吸收优秀的教学模式,经过这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深化和丰富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进而将各类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贴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最终构成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总之,案例积累和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5

尊重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来自于泉巨永初中,我说课的标题是九年化学人教版第三单位《水的净化》,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要领、说学法引导、说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计划理念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计划。

一、说教材

《水的净化》是9年级化学第三单位课题3的内容,这个课题在曩昔的老教材中是没有分外涉及的,云云摆设也是为了切合新课程与门生生活贴近,强调可连续生长的目的。此中强调了一个初中的根本实行操纵——过滤,也提及了蒸馏装置的组装与实行。

课文分三部门:

第一部门:解说天然界水的漫衍以及自来水厂净水历程;

第二部门:通过实行探究教学过滤的操纵步调与细致事变

第三部分: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及如何将硬水变软的方法(蒸馏)。

鉴于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认识吸附,沉淀,过滤与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过滤的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目标重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过滤与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目标难点:吸附和过滤等的操作技巧。

有了教学目标作纲领,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于是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讨论总结,结合实验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实践。

四、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引入

1、从生活情景入手

2、污水、纯净水、湖水、自来水的区别

3、讲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二)净水的方法

1,除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1)、静置沉淀

2)、吸附沉淀

3)、过滤

实验探究:

1)除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2)如何区别硬水与软水

3)演示实验---蒸馏

(三)练习巩固

想一想:有一种含有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钠(可溶),还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复杂,此处为了便于讨论,已将其成分作了“简化”),将其经去渣、去臭处理后可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问:

(l)采取何种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沙?

(2)用什么物质,可除去污水的臭味?

说一说:某山区在梅雨季节会出现山洪暴发,给山区人民的生活用水带来困难,请你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必备的化学药品,帮助山区人民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以获得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四)课后作业

独立完成本课后习题

(五)课后动手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净水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由于实行探究的内容较多、讨论整理的关键偏多,以是课堂节拍的调控必要深入思索,必要老师在课堂上机动地处置处罚和掌握,以便顺遂完成教学使命。

六、教学理念:

本节课为门生落实了技能目的,强化了历程与方法,点拨了情绪态度与代价观,以是本节课表现了如许几个教学理念:

⑴本节课内容比例多,化繁为简,创建了新的教学体系。

⑵新课标的三维目的只有先辈的教学理念才气支持,本节课便是对这种理念的不停探索。

(3)强调科学探究的科学性,体验探究的快乐、提倡门生自主互助的学习方法。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列位向导老师赐与品评指正,谢谢。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6

本节实在学习元素、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基础上了解人体内元素的组成及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走进生活。

钙、碘、铁等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体现化学知识的现实性,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解释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存在形式。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懂得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养成平衡营养、合理膳食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学法

通过对前面各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也有了一些与食品有关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初步知识,但学生很难把这些无生命的元素和化合物与生机盎然的生命体联系起来,因此建立这种联系,就是对所学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深化和发展,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了解一些人体必须元素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正确理解元素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树立元素营养平衡的理念,补充和调节体内元素的平衡,对确保人类身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节学习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均衡膳食三部分。

通过图片创设问题情景,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配合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讨论钙、碘、铁等元素的重要作用,反思缺乏时会怎样,接着再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如何补钙、碘、铁及合理膳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1.开放式教学方式: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收集3-4种元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材料,指导学生展开调查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六六、说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反思评价

生:调查市场补钙、碘、铁等元素的药品,查看它们的标签和说明书,了解主要成分和用途。

师:制作缺钙、碘、铁等元素的图片,收集补这些元素的方法及注意问题。

教学过程:

学生观看播放的四幅图片,思考病人分别得了那种疾病?说或猜出疾病的名称(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显示疾病名称:小儿佝偻病、粗脖子病、老年骨质疏松症、贫血症)

(从生活现象入手,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指导学生阅读91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组成人体的元素有多少种?这些元素在人体内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是哪一种?

2、人体中的元素分哪两类?划分依据是什么?它对人体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汇总,汇报结果。(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微量元素的作用,虽然含量少,但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学生养成对结果进行反思的意识,培养一分为二的观点)

元素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人体中的这些元素,一方面随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被消耗和流失,另一方面也从营养物质中得到补充,从而在体内形成一个“收支”平衡。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引起疾病。如刚才观看的四幅图片,针对这几幅图你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学生能说出:

1、缺乏钙、碘、铁等元素的原因是什么?

2、各元素的作用是什么?

3、缺乏这些元素时会有怎样的症状?

重播开始的四幅图片,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为什摸会得这些疾病?在饮食上要注意哪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自然的转入到怎样补钙、碘、铁上)

人体缺少必要营养元素会得病,因此有人认为应尽可能吃含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元素主要来自各种食物,这既有利于人体的代谢活动,也有利于维持各元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只要按时进餐,有着合理的膳食,不偏食不挑食,人的生命活动就能正常进行,若必须元素摄入过量或不足,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恰当地调整膳食结构和保健品来补充一些人体内缺乏的元素,也是有益的,但不能过量。(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94页“多识一点”,了解亚洲人的饮食结构。

食物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均衡膳食。假设父母不在家,你打算怎样安排自己的膳食。

谈谈本节的收获和体会,学生在回答时,播放本节教学目标。

1.物极必反,凡事都应有一个“度”,元素的摄入不应过量,应保持平衡。

2.有些商品标签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学会了怎样看商品标签上的信息。

有的同学不喜欢吃青菜,有的同学怕过于肥胖拒绝糖类食品和油脂含量较高的食品,这些行为是不对的,因为大部分维生素和部分氨基酸、脂肪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所以饮食中的营养成分既不能过量,还要保证人体的正常需要。

查阅资料,我国有哪几种主要的地方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预防?

人体中的钙元素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羟基磷酸钙晶体以形式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04。牛奶含钙丰富又易吸收,且牛奶中钙和磷比例合适,是健骨的理想食品。下图是某乳业公司纯牛奶包装标签的部分文字。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包装标签上脂肪?3.3克,是指100 ml牛奶中,含脂肪的质量至少为3.3克。

a那么一盒牛奶至少含钙多少克?

b求羟基磷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c若人体每天至少需要0.6克钙,且这些钙有90%来自牛奶,则一个人每天至少要喝多少盒牛奶?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7

⑴ 周期性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的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⑵ 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以及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具体表现

主族 (____个)

原子序数=_____________数=_____________数=_____________数

⒊ “位―构―性”三者关系

⑴ 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 同周期的原子半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主族的原子半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原子半径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阴离子半径;

⑶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和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有A、B两种短周期元素能形成AB2型化合物。若A的原子序数为n,则B的原子序数为:①n+2,②n+5,③n+10,④n+13,⑤n-3,⑥n-6,⑦n-8,⑧n+1。其中

例3  A、B、C、D、E是短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元素的某种原子,其核内中子数为零,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C处于B的同一周期,且原子半径小于B,D与C是同主族元素,E元素的一价阳离子和C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⑴ 画出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⑵ A元素分别与C、D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用化学式表示);

⑶ 由E元素分别与C、D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形成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其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化学式表示) ;

⑷ 若1mol A单质与1mol D单质完全反应时共放出184.6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8

【摘要】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知识中最具规律性的知识之一,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化学知识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以及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式教学策略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必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知识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提及。因此,学好元素周期律有助于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对今后的知识学习也具有一定的迁移作用。

高中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是在学习了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知识开始迁移,向学生渗透迁移的思维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不能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发展史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具体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呈现了科学研究的模型和科学思维的方法,这将对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起到促进作用。

新课程关注的学习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成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通过元素周期律发现史的教育,可以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励他们追求真理的信念。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呈现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探索与发展过程,揭示了科学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辩证的科学思想。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最具规律性的知识,其性质规律由物质微观结构决定,由于物质结构过于抽象,学生对此摸不清,所以难于理解,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只能机械的记忆这些规律,而无法熟练的应用这些规律。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教学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实施探究教学,教师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激发学生对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探究,在学习实践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感,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

第二,发挥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其次,对有难度的探究问题,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发挥集体智慧,在必要的知识点上予以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

第三,问题要有探究性。在课前阶段,教师要设计好探究学习中的探究问题,过于简单和过于困难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在探究中无所适从,使课堂时间在无意义的探究中浪费掉。

在探究教学的实施阶段,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故事以及他的“预言”,这些预言在以后的科学发现里被一一证实。

然后,我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并提出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整理和绘图。

各小组得出分析结论后,轮流在班级发言,并就各组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辩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元素周期表的作用不仅仅是呈现给我们各种元素的排布,仔细研究还是大有玄机的。可以说研究好了这张表格,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就成功了大半。在教学中,我时常强调这张表的重要,要学生做到“人人心中一张表”。当然,元素周期表不能靠死记硬背,关键的是指导学生总结出这张表的规律,如“四性”和“四量”。

“四性”包括: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和还原性。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皆不同程度的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它们受到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等影响,这些在元素周期表中皆可窥知。

“四量”包括:核素的相对原子量、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在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掌握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高中化学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打好基础至关重要。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内容,学好它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更有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9

各位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弧度制》,这是人教版高一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我打算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教材的目的和作用: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角的度量单位“度”,本节课还是后继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等知识的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弧度制于统一了度量弧与半径的单位,大大简化了有关公式及运算。

(2)掌握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公式并能熟练进行角度与弧度的换算、

b.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角度制、弧度制都是度量角的制度,二者虽然单位不同,但是互相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进一步加强对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解,欣赏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重点: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运算,这可以统一度量弧与半径的单位,为后面的三角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难点:弧度制的运用,因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的。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讲授这一节内容,使用的教具是计算器、多媒体。

说学情很多时候容易被忽视,但是我认为这点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现实状况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现在我假定我所教的学生是城市某高一普通班的学生,他们的基础不是很扎实,但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加强课堂巩固训练。

教学时我打算采用老师讲述、启发式等方法,这样安排的原因是因为这是新的课程,学生们对此还比较陌生,所以老师的讲述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他们的学习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通过老师提问和学生发言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和学生发言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课程开始时我打算创设一个情景:海口到三亚的距离有人说约为250公里,有人说约160英里(1公里≈0、62英里),问学生们这两个人的谁说的正确。这两个回答都正确,因为他们采用的度量制不同。这样可以很快的将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课堂上来,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发兴趣。然后引出课程内容:弧度制。

①角度制、弧度制、一弧度的角的定义(基础知识点4~5分钟):

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角度制;

以“弧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弧度制;

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叫做一弧度的角,记为1rad。

(3)课堂巩固:通过讲解例题和让学生们做课后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

(4)课堂小结:临近课程结束的时候,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的记忆。

(5)布置作业:课程最后,给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一样,所以应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这样更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自信心的构建。

课程结束后我会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将原先的预测和实际效果进行比对,找出有出路的地方,并找出原因。分别对教学过程的成功点和失误点进行归纳,对于成功点要继续保持,对于失误点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正,争取下次做的更好。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各位老师!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

【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g+36.0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思考、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11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

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

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很好,说得全面。就构决定性质!

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使得最外层电子数1-211-22或83-1021-8811-1831-8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呈现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每隔一定数目就增加一层,最外层电子数则呈周期性变化。

【指导阅读】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的递增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表5-3关于原子半径的数据,参考书上130页底端的小字注解,归纳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90.152nm-------------------0.071nm由大到小10-170.186nm---------0.099nm由大到小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为什么呈周期性变化呢?从原子结构角度来讲,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请同学们分析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

大家说的三种因素都起作用,但有主次关系。通常,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在后两种影响结果相反的因素当中,核吸引电子的影响是主要的,因此,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半径减小。(除了稀有气体元素)

(2 O2- F- Na+ Mg2+ Al3+

以上,我们总结了一些元素半径的变化规律,并且总结了根据规律如何判断半径的大小,那么,元素的其他性质有没有周期性的变化呢?下面,我们来研究化合价。

3.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1~18号元素化合价归纳

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1~2+1------------------03~10+1--------------+5-4----------1---011~18+1--------------+5-4----------1---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  周期性  变化

元素的化合价与其原子结构有怎样的关系?

【讲解】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都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如果我们继续研究元素的其他性质,多数也是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你能否列举一些性质方面的事实?

【提问】同学们能否概括一下元素性质的变化情况?

【讲解】元素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就是对我们今后探索、研究化学知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规律――元素周期律。

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边阅读边思考,根据投影的表格进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不考虑稀有气体元素,从Li到F、从Na到Cl,原子半径都由大逐渐变小

思考,在分析争论中得出以下几点: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有: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②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使半径有减小的趋向;③核外电子多了,增加了电子之间的排斥,有使半径增大的倾向。

分析,讨论后回答:在3~9号元素中,从Li到N,正价由+1到+5,从C到F开始有负价,负价由-4到-1;在11~17号元素中,正价由+1(Na)到+7(Cl);从中部的元素开始有负价,负价是从-4(Si)递变到-1(Cl),呈周期性变化。

思考、讨论后回答:除由于F、O元素化学性质的特殊性不显正价和稀有气体外,其他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值=最外层电子数。负价的绝对值=8-最外层电子数。

联系所学知识,讨论后列举:从碱金属元素到卤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变到8,失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得电子的能力依次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对周期有初步的认识,通过生活常识对周期性变化有所理解。

做好知识的铺垫。

明确本节研究的内容。

为研究的方便,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理解原子序数的编排原则。

熟悉所学的化学用语。

通过与旧知识的联系,巩固新知识。理解其意义。

进一步明确性质是结构决定的,要研究性质必须首先研究结构。

总结结构上的变化规律,为性质上底变化规律打下基础。

形象化的教学给学生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提高了直观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会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课堂上进行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马上应用,加深理解,学会应用。

培养学生从分析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归纳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尽可能使学生实现最大程度的参与,让学生在“发现真理”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巩固知识,加深认识,使知识条理化,促进对知识的落实。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整理、概括的能力。

引出元素周期律。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12

初中化学简单介绍了解甲烷、乙醇、乙酸等有机化合物,在高一也刚刚重点学习了饱和烃代表物甲烷和不饱和烃烯烃的代表物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可以说苯是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由链烃向环烃的的转折,本课时主要包括苯的发现,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等知识,属于有机化学的范围,是在学习烷烃和烯烃的基础上,这是有机物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后深入学习有机化学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⑴知识技能

①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苯的分子结构; ②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⑵过程与方法

①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方法;

②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学习使对学生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③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理解苯环上碳碳之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

本节课所采取演示法和讲授法,属于物质性质课学习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 已经具备基本的有机化学的知识,思维已由经验、直观向理论、辩证逻辑转化, 所以采用演示法和讲授法,有利于启迪学生对化学事实的分析与思考,培养他们 对化学客观事实的分析、推理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药品和模型展示,使学生对苯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在已有知识的 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推断苯的可能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 了探索。在初步推断出苯的可能结构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 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结构之后, 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真正理解,并 为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无色、有特殊性气味的液体 2.不溶于水 3.密度比水小 4.有毒

因为苯中含碳量高,故燃烧不充分,出现黑烟。 反应方程式。

化学教案实用8篇


如果您对“化学教案”感到好奇请看下面这份资料,不妨相信一下这篇文章会对您的未来带来影响。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化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知识;了解并认识原子团;理解置换反应概念;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和方法,学会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

能力;通过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和氢气的收集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

重点难点 氢 气和实验室制法、置换反应。

教学方法 谈话法、实验启发法。

教学用品 仪器:试管、铁架台、漏斗、长颈漏斗、带单孔塞的导管。

药品:锌粒、铜片、镁片、铁片、稀硫酸、稀盐酸。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早在16世纪,瑞士医药学家帕拉塞斯就发现铁屑放在硫酸中有气体生成并可以燃烧,叫做“可燃性空气”。

实验室就是用金属和酸反应来制氢气的。

【演示实验】是否所有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呢?怎样证明有氢气生成呢?请同学们看实验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观察并填写实验记录:

A:稀硫酸 色 体。铜片 色 体。放在稀硫酸中 。

B:铁片_________色__________体。放在稀硫酸中_______,把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__________。

C:锌粒_______色_______体。放在稀硫酸中_________,把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________。

D:镁条_______色________体。放在稀硫酸中____________,把燃着木条放在试管口___________

简介氢气的发现。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

引入新课

许多金属能与酸反应,通过实验现象,让同学比较在实验室用什么金属比较好。

【实验】取C试管内液体至蒸皿中,加热蒸干观察硫酸锌。

实验记录:

硫酸锌溶液___________色__________体。硫酸锌晶体______色________体。

使同学认识硫酸锌晶体。

回顾实验室制氧气用何药品?用何装置?应注意什么?

(提问后打出投影片)

【提问】制氢气用些套装置行不行?如何改进?

回忆并回答

思考后回答

复习实验室制氧气,引出实验室制氢气装置,达到以对比法加强记忆。

训练想象力

【展示】制氢气的一种装置

观察、思考与制氧气装置的不同。

分析氢气制取装置,及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提问】为能随时加酸,不打开塞子,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如何改进装置?

【提问】上图中A、B两套装置哪个好?为什么?你制氢气时选用哪套装置?在制氢气时应注意什么?

分析这套装置适合块状固体

不加热        气体

思考并提出设计方案。

讨论后回答

B装置好,优点是能随时加酸。

A装置虽能随时加酸,但氢气可从漏斗逸出。

提高思维能力。

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和记忆。

回答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

【分析】介绍氢气的密度和溶解性,分析氢气收集方法。

氢气密度最小,用何方法收集?

氢气难溶于水,用何方法收集?

并进行演示,分析两种方法哪个方法为最佳方法?

【提问】有A、B两瓶气体放置在桌上,哪瓶是氢气正确的放置方法?为什么?

回答问题;

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氧气收集方法的复习,由同学根据氢气性质分析出氢收集方法。

对比加深记忆

提问思维能力

【过渡】是否必须使用稀硫酸呢?

猜想

培养想象能力

【实验】以干杯代替稀硫酸制取并检验氢气

记录:

A.盐酸______色________体。与铁反应现象。_______

B.盐酸与锌反应现象_____。

C.盐酸与镁反应现象______。

制氢气可用稀硫酸还可用稀盐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写出A、B、C三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回顾并提问】什么叫化合反应?什么叫分解反应?

分析铁、锌、镁分别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属于化合化应还是分解反应?提出置换反应的概念。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习二

回答问题:

_________叫化合反应。举一例。__________叫分解反应。举一例。

看书:置换反应概念,并找出关键词语。

做练习二

导出置换反应的概念。

提高分析问题能力,逐步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简介原子团】硫酸()中叫硫酸根;硝酸()中叫硝酸根;氢氧化钠()中OH叫氢氧根;碳酸钠()中叫碳酸根。

在化学反应里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像一个原子一样。

【投影】课堂练习三(见附3)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三

识记

做练习三

认识原子团

在反馈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记忆。

及时巩固。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5)

独立完成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附2:课堂练习二

① ,② ,③ ④

附3课堂练习三

化学式

原子团名称

(A)和(B)和

(C)和(D)和

附4:课堂练习答案

(Fe)

(Zn)

()

四氧化三铁 (2)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分解反应

铁架台 集气瓶 (2)B、E A、E或D (6)(略)

硫酸根 硝酸根 氢氧根 碳酸根

附5:随堂检测

(C)锌粒与硝酸 (D)锌粒与稀硫酸

化学教案 篇2

施教策略:通过猜想、实验探索、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施教策略:结合生活实例,教师启发点拨和师生共同讨论来分散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概括总结

教学用具:酒精灯,坩锅,铁支架,酒精,棉花球,石块,纸片,小纸盒,烧杯,热水,白磷,红磷,铜片,简易灭火器。

引导猜想:要发生燃烧这种现象需要有哪些条件呢?(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教师引导:得出初步的结论:1. 可燃物 2. 温度 3.空气(助燃物)

实验验证: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可燃物,如果不是可燃物,即便有足够的温度和空气,也不会燃烧。

引导: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给沸腾的水加热,水的温度还会上升吗?答:“不会”

提问:第三个条件是空气。先讨论一下熄灭酒精灯火焰的最佳方法?用嘴吹,这种方法具有危险性,应该用盖上酒精灯帽的方法。

问题:白磷燃烧实验。1. 水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是没有足够高的温度吗?让学生说出热水的温度已达60摄氏度,超过白磷的着火点,是水把空气与白磷隔离了。

2.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让学生说出温度没达红磷的着火点,让学生加深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

说明:白磷放在空气中就能燃烧,我们称这种现象叫自燃。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这类现象,如:过去人们常说的鬼火、天火,(说明一下各自的形成)其实是一种迷信说法,我们发现:科学才是战胜迷信的最好武器。如果可燃物在有限空间里急速燃烧,又会怎样?

过渡: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那么,灭火的方法会是什么呢? 1.降低温度,2.隔绝空气(助燃物)

灭火的方法:1.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2.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建筑物着火时,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降低温度。

2.书籍、文件、精密仪器着火时,喷射干冰灭火。(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极易升华,升华要吸收大量热量,起到降温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油锅着火时,可采取的措施? 端锅、泼水、盖湿的被褥、盖锅盖、洒沙土----(最佳盖锅盖)

酒精灯不慎撞倒引起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可采取的措施?

引导:发现火情时,你无法自己控制,如果暂时对你没有威胁,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报警,对,你知道火警电话是多少?119 ,很好!有的人看到火灾,心慌意乱,只说了我们这里起火了,快来呀!就放下电话,结果接警的人什么信息都没得到。你会报警吗?

化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 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 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 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 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分子 原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 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设疑】你能 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

【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讨论】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设计意图: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并通过“对原子 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4.引导探究

【指导】阅读P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

【问题】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阅读】原子核的构成。

【回答】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讨论】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

【回答】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建立原子 内部构成的直观形 象,理解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5.知识拓展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 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三、离子

6.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 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 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教学意图: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化学教案 篇4

课程名称:

学时数:X学时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实验的目的和作用

大学化学实验是提供学生学习并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培养各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一步加深大学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进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具体要求

1、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在课下进行预习,设计出预习报告;

2、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前,给学生15分钟,熟悉实验流程、操作方法、洗涤玻璃仪器等;

3、指导教师提问,并讲解疑难问题、注意事项等;

4、实验基本为1人1组,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

5、将测试数据、制备的产率、验证的性质等记录在设计好的预习报告中;

6、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检查原始数据、产率、现象与解释结论等当堂课交完成的实验报告。

三、本课程具体内容、学时分配

实验一分析天平的使用和称量(2学时)实验二多种混合离子的分离鉴定(3学时)实验三钢样中锰含量测定(3学时)

四、实验项目

五、考核与报告

学生进入实验室,点名,实验结束后,学生有一份原始数据、产率、现象与解释结论等的实验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操作、原始数据记录、产率、现象与解释结论、实验纪律及作风等方面给学生操作分与学生报告分。由于本实验课是大学化学课程的一部分,实验没有单独考核。

六、验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基础化学实验室自编教材,参考书:

1、谢国梅等编.《分析化学实验》,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2、曹艳霞,曲宝涵等.《普通化学实验》,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3、赵士铎主编.《定量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4、甘孟瑜等编.《大学化学实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5、柯以侃主编.《大学化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

化学教案 篇5

高一化学教案: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

第2课时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实验探索,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体验实验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

(2)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主要用途,感受化学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氧氧化铝的两性、铝化合物之间转化的关系。

难点:氢氧化铝的两性。

三、设计思路

氧化铝部分的教学思路:绚丽的宝石图片展示氧化铝的性质探究氧化铝的性质总结。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对“两性”的定义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在此基础上,创设出探究问题的情境,提出探究的主题——氢氧化铝是否也是两性氢氧化物,把“氢氧化铝的两性”巧妙地转化为四个设疑和三个学生探究实验。氢氧化铝部分的教学思路:情境(氢氧化铝是否也是两性氢氧化物)实验探究(氢氧化铝的制备)实验探究(氢氧化铝的两性)实验探究(制备氢氧化铝为何使用氨水)实验探究(制备氢氧化铝为何使用CO2)氢氧化铝的性质总结。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红宝石和蓝宝石不仅美丽而且昂贵,我们先来欣赏下绚丽多彩的宝石。

【播放图片】美丽的宝石

【设问】红、蓝宝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讲述】氧化铝的存在形式有那些呢?我们看投影。

【播放图片】氧化铝的天然存在形式

【设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氧化铝有了初步的了解,请推测其可能性质,并用所给药品进行验证?(现有试剂:氧化铝、10%盐酸、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学生活动得出结论】Al2O3既能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讲述】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之为两性氧化物。

【过渡】氧化铝的性质如何,哪些应用呢?请同学先阅读课本66页的资料卡:“氧化铝及其应用”,然后归纳性质和应用。

【板书】一、氧化铝的性质:

1.物性:高硬度、高熔点、高沸点

2.化性:典型的两性氧化物

a.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b.与碱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

3.用途:可作很好的耐火材料及用做提取铝的原料。

【讲述】铝的氧化物具有两性,那么铝的氢氧化物呢?下面我们来讨论氢氧化铝的性质。

【探究一】首先思考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备氢氧化铝?请提出可行的方法。

【交流与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案。

方案:1.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2.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

3.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4.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氨水。

要求统一用方案4制备氢氧化铝。

【学生实验1】Al(OH)3的制备

取一支洁净的试管,注入2~3mL氯化铝溶液,加入适量氨水,制备Al(OH)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过渡】为什么用第4套方案来制备氢氧化铝呢?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们还得进一步探究氢氧化铝的性质。

【设问】氧化铝是什么氧化物?两性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探究二】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同属铝的化合物,用类比的方法,你推测氢氧化铝是否也是两性氢氧化物?请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铝是否具有两性。

【交流与谈论】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师生讨论,共同确定最佳方案。

【学生实验2】Al(OH)3的两性

将实验1制得的Al(OH)3分成两份,第一支试管逐滴加入盐酸直至过量,第二支试管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探究结论】氢氧化铝既可以与酸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两性氢氧化物。

【探究三】为什么制备氢氧化铝使用氨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呢?

【交流与讨论】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师生讨论,共同确定最佳方案。

【学生实验3】Al(OH)3制备方案比较

将少量AlCl3溶液分别注入两支试管中,一支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另一支逐滴加入氨水直至过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与讨论】结论:Al(OH)3易溶于强碱,难溶于弱碱:氨水。

从反应控制难易来看,方案2优于方案1。

【演示】Al(OH)3中通入CO2。

【强调】氢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但只能与强酸和强碱反应。

【探究四】请你通过所学知识比较下(1)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2)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两种制备方法的优劣。

【演示实验】(1)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2)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

【分析与讨论】方案2若加入的盐酸过量,沉淀会溶解;方案1即使二氧化碳通至过量沉淀也不溶解。结论:从反应控制的角度来看,方案1优于方案2。

【小结】

制备氢氧化铝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氨水(2)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追问】在前一节课学习的提取铝的工艺流程中,为什么选用二氧化碳酸化而不用盐酸酸化?

【讲述】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氢氧化铝的两性,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氢氧化铝的性质

【投影】一、物理性质

白色胶状物,不溶于水,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并能吸附色素。

二、化学性质(两性):

1.与强酸反应:

2.与强碱反应:

【讲述】氢氧化铝有很多用途,请举例。

三、应用:

1.医学上的应用

2.净水

【巩固练习】

1.氢氧化铝可作为治疗某种胃病的内服药,这是利用了氢氧化铝的(B)

A.酸性B.碱性

C.两性D.氧化性

化学教案 篇6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化学在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中协同发展,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包含的核心素养主要有:

1、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

2、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如学生的化学双基知识,学科的一些基本思想如守恒的思想、绿色化学思想;学科基本方法如用归纳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进行概念辨析等)。

3、化学思维素养(包括化学逻辑思维素养,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方式”,如“从辩证的角度、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化学”以及化学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4、化学信息素养(如对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信息的处理等)。 5、跨学科综合创新素养、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之我见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贾维兵 什么是化学核心素养?如何确定化学核心素养?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2014年 12月8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会在京召开。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要求,率先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增加学科核心素养和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的质量标准内容。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按照教育部课标修订的要求,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五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为了促进化学老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落实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杨梓生在《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2016)一文中,对化学核心素养从内容属性、内涵特点及内在联系等方面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认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凸显化学本质特征、反映化学基本问题、揭示化学学科思维、体现课程育人价值等内涵特点。

那么,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是什么呢?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会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一样吗?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什么关系?

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宗旨是一样的,都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相同点,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具体课程目标不相同,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阶段,而高中化学则是对初中化学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如初中化学没有有关化学平衡的内容,而高中化学有,因此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不可能完全相同。例如“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但由于初中化学没有有关化学平衡的内容,因此“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就不能也直接作为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

那么,什么是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如何确定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要确定初中化学核心素养,首先就要弄清确定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据。成尚荣在《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2015)认为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与把握,要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三个重要的基于:(1)基于学科特质。(2)基于学科核心任务。(3)基于学科的实施方式。《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了初中化学的性质和教育目标,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要确定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化学变化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变化守恒”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所以“宏微结合”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的特有语言,所以会认识化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学符号,会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科学探究是化学家研究化学的方法,也是化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所以”实验与探究”是初中化学的又一核心素养之一。

“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理念之一,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化学价值观。在应用化学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的思想,这可以称为绿色应用。

“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从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共同点,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这点也应该是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 综上分析,我认为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实验与探究”、“绿色应用”、符号表征、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另外由于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放在重要的位置。

只供学习与交流

化学教案 篇7

一.知识教学点

1.酸的分类、命名。

2.酸的通性。

3.金属活动性顺序。

4.pH——酸碱度的表示法。

5.碱性氧化物。

6.中和反应的概念。

二.重、难、疑点及其解决办法

1.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溶液的pH值。

2.难点: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掌握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

3.疑点:

(1)金属活动性顺序。

(2)酸碱性与酸碱度。

4.解决办法:

(1)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概括出酸的通性,既让学生了解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又培养了他们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做实验8-19,理解金属的活动性是不同的,进一步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3)通过学生自学第三节有关pH值的内容和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第二节的内容。

一.酸的分类和命名

[教师活动]:课前准备一些习题,上课时让学生完成下列习题: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Cl、HNO3、H2CO3、H2S、H2SO4、H3PO4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写出上述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引导学生可按酸的组成情况抓住共性来考虑怎样分类。酸可以按是否含有氧元素可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或者按电离时能生成氢离子的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两种方法进行分类。最后从熟悉的含氧酸和无氧酸的名称抽象出酸的命名方法。

[板书]:含氧酸:HNO3、H2CO3、H2SO4、H3PO4(某酸)

无氧酸:HCl、H2S、HI、HBr(氢某酸)

一元酸:HCl、HNO3、HI、HBr

二元酸:H2CO3、H2S、H2SO4

三元酸:H3PO4

二.酸的通性

[教师活动]: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概括出它们的共性——即酸的通性。

[板书]: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水

3.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4.酸+碱=盐+水

5.酸+某些盐=新盐+新碱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演示实验]:做实验8-19,铜、银、锌、镁、铁与稀硫酸反应,由实验现象讨论其实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不同种金属其化学活泼性是不同的,由此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通过看书阅读得出以下两点:

[板书]:

(1)金属活动性是指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丢失电子的能力,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丢失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泼性就越强。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

[教师活动]:最后强调:“酸+金属=盐+氢气”中:

①金属必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前面;

②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③金属如果是铁,则生成亚铁盐。

[板书]:四.pH——酸碱度的表示法

[提问]:如何试验溶液中是呈酸性还是呈碱性?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的回答,举一些例子说明在生产、科研、生活中,有时只知道溶液是呈酸性或呈碱性还是不够的。例如,电镀厂的酸液和人体的胃液都是酸性的,但是两者所起的作用却大不相同。引出溶液的酸碱度,即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进一步引出pH值和pH值的范围和如何测得溶液的pH值。

最后请学生阅读有关材料,使他们体会测定溶液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实际意义。

[板书]:pH值的范围:0—14

7

0——————————————14

中性

酸性增强 碱性增强

pH值=7时,溶液呈中性。

pH值>7时,溶液呈碱性。

pH值

测定溶液中pH值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四.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164页习题。

化学教案 篇8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实验的探究。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123。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580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