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学科教学计划如何撰写才能更加出色呢?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又即将进入新的学期,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安排和学科顺序设计,我们必须写好教学计划。针对“五年级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这一主题,笔者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了一些重要信息,诚邀您来阅读本文!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领导检讨书怎么写范文12篇。
五年级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篇1】
一、设计意图
我们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很感兴趣,探究欲望很强,喜欢问问题。一天,我带他们在操场上活动时,几个小朋友跑到我面前问:“老师,今天怎么这么热?”我想,这是让幼儿了解温度计的好时机。
据我了解,多数幼儿家里没有温度计,对温度计的了解很少,但对温度变化很感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本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温度计,懂得温度计中水银柱升降的原理,让幼儿了解气温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三、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支温度计,一杯冷水,一杯热水,自制温度计教具一件。字卡:“上升”、“下降”记录符号“↑”、“↓”。
四、活动过程
1.迷语导入主题。
“一根红线墙上挂,能变长来能变短,天冷天热去问它。”幼儿猜出后,让他们讨论:温度计是做什么用的。
2.出示温度计教具
指导幼儿观察温度计,着重了解温度计中水银柱为什么会上升和下降。
3.幼儿探究活动
让幼儿各自把温度计放在自己的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观察水银柱的升降变化,说出为什么。教师有针对性地启发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同时教幼儿掌握词汇:上升和下降,学习用符号“↑”和“↓”记录温度上升和下降。
4.老师规纳幼儿的发现
把温度计插入热水杯中,水银柱就上升;插入冷水杯中,水银柱就下降。
5.扩散思维训练
让幼儿想一想,除放进热水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让水银柱上升。幼儿通过尝试,知道用手捂、嘴呵气、太阳晒等都可使水银柱上升。
6.学习看度数,知道它的意思
(1)让幼儿看温度计,读出度数。教师随机指导。
(2)向幼儿讲解0℃以上和以下表示什么意思,各有什么读法。强调标准读法,如5℃应读5摄氏度,-6℃应读零下6摄氏度。
(3)教师操作教具,幼儿读出度数。先请能力强的,再请能力差的。
(4)让幼儿再次把温度计放进冷、热水杯中,自己读度数,同桌幼儿相互观察纠正,教师指导帮助认识度数有困难的孩子。
7.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温度计的用途,它跟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地方需要用温度计?这些地方为什么要用它?
8.让幼儿感受在同一时间里,不同的地点也会有不同的温度。幼儿自由选择地点测量温度。如:室内、室外、阳光下、阴凉处、厨房里等,发现差别,讲述差别并知道为什么。
9.活动延伸
让幼儿记录一周自己家中客厅里早、晚的温度。并从中发现规律。
五、活动反思
1.在此活动之前,我班大部份幼儿对温度计了解甚少,更不会标准认读温度计的度数,经过此活动后,教师再次测查,全班幼儿都认识了温度计,知道了温度计遇热水银柱会上升,遇冷水银柱会下降的科学性,知道了合理使用温度计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激发了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此活动能运用感官探究问题,动手动脑,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因此,我觉得此活动设计很成功。
2.在活动中由于教师的积极指导,3名能力差的幼儿均能积极参加操作和探究活动,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但他们需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正确读出温度计的度数。假如教具温度计的刻度能用两种反差较大的颜色画,对幼儿认读度数会更有帮助,因为这样能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
五年级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篇2】
现在国家正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对学生的课程也在不断的改进,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最适合中国教育的路子。让更多的学生不再厌学,教学也变得更加的简单。
所以这学期的五年级教科书教育就成了承上启下的很重要的学期了,最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要提前制定好,让这个学期的教学更好的执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三、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四、学生情况分析
1、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3、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五、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二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及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等。
七、基本措施
1、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2、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相信只要按照上面制定的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那么我们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一定会去的一个不错的效果。现在国家的最新课改计划我们教师都已经学习了,对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也有了清醒的认识,在路线制定方面我们都有了大体的思路,就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共同商量制定的了。
国家需要我们不断的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我们不能辜负国家的期待和信任,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出更好的学生,那么我们的祖国将来才会更加的美好!
五年级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篇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总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2、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3、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及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等。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五年级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生物与环境”“船的研究”“环境与我们”和“热”四个单元组成。四个单元分别隶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物质科学领域”。本册教科书的整体编排,以核心概念的进阶发展为线索,整体设计教学活动 , 兼顾四个领域的年段安排,着力发展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生物个体基本特征进行过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绿豆切入,再扩展到其他植物、动物以及非生物因素,让学生经历从个体研究到发现联系、再到形成系统意识的学习过程。本单元明确提出“对比实验需要控制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为变量控制实验打下基础。本单元共 7 课,从研究植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开始,接着研究动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最后探索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初步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探究的过程中 , 学生对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逐渐加深,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初步建立“大自然”观。
“船的研究”单元的学习,与上一版的“浮力”单元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强调“浮力”概念,也不再具体研究浮力、重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而是以船的材料、结构、动力等发展演变为内容,引导学生在认识、设计、制作船的实践活动中,初步感知浮力,体验生产生活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本单元以船的演化史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造船技术经历了材料、结构、动力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开展设计与制作船的动手实践活动,深入体验人类为了提升船只的载重量、稳定性、动力性能,对造船材料、内外部构造、动力装置等进行的不断改进和发明。本单元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技术与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在优化工程模型中发展动手能力,体会技术与工程的思维特点。
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内容。“环境与我们”单元的学习,先从宏观方面入手,介绍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珍贵而独特的生存条件,以及地球面临的复杂、严重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问题的欲望。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学生经常接触的水资源问题和垃圾处理问题、合理利用能源问题、资源再生问题等,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最后以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为目标导向,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模拟答辩现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对几个环境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热”单元的学习,从观察水温的变化开始,对热现象进行观察。然后观察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变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材料的导热性能等一系列的活动。建构热与物体变化的关系,从而了解热作为能量的一种形式,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的学习, 重点是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提升探究能力和探究兴趣。在研究热传递的方式后,利用热传递的性质来创造性地制作保温杯,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建构这些主要概念。
本册四个单元的设计,充分考虑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精心设计探究实践的主题,通过学生实践,帮助学生建构起相关科学概念。同时注重对比实验在不同年段的进阶安排,四个单元的设计与编排在实验方法上有新的安排,在技术与工程实践上有了比较明确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3.动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栖息地能满足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4.动植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适应其生存的环境。5.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会通过一些特定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6.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或动物,如植物为动物提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就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7.由于自然或人为影响引起栖息地改变,会对生活在该地的动植物产生影响。8.栖息地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已有种植经验,从种子的萌发条件、生长环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问题。2.能基于已有的知识,对种子萌发条件、生长环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3.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对比实验探究计划。4.有控制变量的意识,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蚯蚓的生长环境。5.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信息。6.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7.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研究报告。8.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对研究动物和植物与其生存环境所需条件以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能基于观察与调查等实践活动所得信息为依据做出严谨的判断,但不急于下结论。3.在科学研讨活动中,能基于集体论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从而完善自己的认识。4.能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调整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集体的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人类、动植物、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2.在科学实践研究中,发现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与同区域内其他生物、非生物都3.有密切联系,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4.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从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保护环境就可以保护其他生物。四、达成目标的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时 间内 容备注12.28-3.6始业课;第 1 课 种子发芽实验;第 2 课 比较种子发芽实验23.7-3.13第 3 课 绿豆苗的生长;第 4 课 蚯蚓的选择;机动1课时33.14-3.20第 5 课 当环境改变了;第 6 课 食物链和食物网;机动1课时43.21-3.27第 7 课 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单元小结2课时53.28-4.3第 1 课 船的历史;第 2 课 用浮的材料造船;机动1课时64.4-4.10第 3 课 用沉的材料造船;第 4 课 增加船的载重量;清明假期74.11-4.17第 5 课 给船装上动力;第 6 课 设计我们的小船;机动1课时84.18-4.24第 7 课 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单元小结2课时。94.25-5.1第 1 课 地球——宇宙的奇迹;机动1课时劳动节假期105.2-5.8
第 2 课 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第 3 课 珍惜水资源;机动1课时115.9-5.15
第 4 课 解决垃圾问题;第 5 课 合理利用能源;机动1课时125.16-5.22
第 6 课 让资源再生;第 7 课 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单元小结1课时135.23-5.29
第 1 课 温度与水的变化;第 2 课 水的蒸发和凝结;机动1课时145.30-6.5
第 3 课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机动1课时六一、端午节假期156.6-6.12
第 4 课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第 5 课 热在水中的传递 ;机动1课时 166.13-6.19
第 6 课 哪个传热快;第 7 课 做个保温杯;单元小结1课时176.20-6.26
期末复习186.27-7.3
期末复习、复习考试注:以上教学安排仅为参考,实施中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五年级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篇5】
1、 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2、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段的科学教学工作,班里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3、 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加深对磁现象的认识。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确定了每一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的建立组织教学活动,使活动的目的更加明确。
教学活动更具有探究性和可操作性。
使用了维恩图、网状图、气泡图、柱形图等图表,使学生在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将事实转化成证据方面增加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教学的评价。
每个单元后设置了资料厍,向学生提供与单元学习有关的资料和拓展性活动,弥补了学生的经验不足,并提高了教科书的可读性。
4、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
二、科学探究
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
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5、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6、教学措施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做好教学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2、加强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确保教学的有效、优效。
3、充分运用现有教育资源。挖掘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实践能力。
4、做好观察、操作、制作、记录的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和坚持力。
5、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会探究。
6、精心设计拓展活动,联系现代科技、生活,并加强学以致用的培养。
7、加强优生和学困生的联系,互相帮助。
8、将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个单元交叉进行教学,既可解决观察周期长的问题,又可同进进行动植物生长的变化的观察,了解其相通之处,完成对生物生命周期的初步认识。
五年级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篇6】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课下册学期教学计划
20xx年2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
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生物与环境(二)”第三单元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单元:第一、二课,从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时差,北京、纽约昼和夜刚好相反这些现象开始,通过研究得出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而且在自转造成的。第三、四、五课,从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昼夜交替,通过分析、推理、计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并且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地球的自转。第六课,从北京到底是清晨还是黄昏这个问题,引出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活动中,运用相对运动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七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解释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时差,黎明有先有后,新年钟声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的问题。第八课,继续研究有关地球自转的问题。在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上各地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这个基础上,介绍极地有半年的时间白天很长,甚至有极昼的现象。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得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和倾斜度不变,很自然地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铺垫。第九课和前面几课的思路刚好相反,是用前课得出的“地球倾斜转动”这个结论去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由于内容较难,不作为重点,而且教师要加强实验指导。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学习的拓展。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转而产生的四季变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得到的光和热都发生变化,不同地方同一时间得到的光和热也不同。这使地球上产生了多样的环境、气候和多样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节律地生长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
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
五年级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硬尺和软尺的区别,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2.通过实验的过程,培养幼儿探索事物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小箩筐内装:软尺硬尺白纸记录表笔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硬尺和软尺,初步了解它们的特点及在生活中的用途
1.出示直尺。
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出示软尺。
这是什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它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把这种身体软软的,可以弯曲的尺子叫做软尺,身体硬硬的,不能弯曲的叫做硬尺。
二、通过猜测,实验,进一步了解软、硬尺各自的优点
1.以游戏情境,引发幼儿探究软、硬尺不同优点的兴趣。
师:有一天,硬尺碰到了软尺,硬尺说:“瞧,你的身体软绵绵的,能有什么用处啊?”软尺不服气地说:“我的用处呀,比你还要大呢,不信,我们就比比吧!请小朋友来做裁判。”
2.教师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表的记录方法,师幼一起进行猜测并做记录。
师:老师这里有四个任务,请小朋友来猜一猜硬尺和软尺谁能完成这些任务?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并记录在表上。
3.幼儿分组实验
师:不行,这样不公平,硬尺和软尺都不同意这样的结果,它们要小朋友做裁判,帮助它们找出正确的结果。
⑴、幼儿进行实际操作。
要求:每组幼儿分工合作,(一人记录、一人操作、一人辅助)每一项任务都必须用两种尺子进行测量,进行对比,最后记录在表上。
4、交流与讨论
讨论每组的测量结果,看看实验的结果和猜测有什么不一样,说一说软尺和硬尺各自的优点,教师做总结记录。
三、小结软,硬尺的特点
师:硬尺说:“啊,原来你的身体软软的,能够随着物体的曲线变换形状,测量起圆的东西来比我方便多了”软尺说:“你也很不错啊!要画直线的时候,我就不如你了”它们在实验后都发现了别人的优点,还成了好朋友,谢谢小朋友的帮助!
五年级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篇8】
一、教材分析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五册。全册教材包括了“白天和黑夜”主要使学生知道昼夜变化与地契的自转有关;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光与色彩”主要使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日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电和磁”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知道电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认识完整的电路组成;会组装一个简单电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认识磁 铁的性质;知道电能产生磁性;会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了解电磁铁的应用等。“呼吸和血液循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过程及常见呼吸疾病的产生和预防的知识;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增强健康及保护的意识。“解释与模型”和“自由研究”6个单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年级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篇9】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二、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1、《生物与环境》单元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2、《光》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3、《地球表面及其运动》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运动和力》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4、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五、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始业教育;种子发芽实验(1)(2)2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蚯蚓的选择3
食物链和食物网;做一个生态瓶
改变生态瓶;维护生态平衡;单元小结5
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
光是怎样传播;光的反射;光和热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热;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8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单元小结
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0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土壤中有什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12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减少对土壤的侵蚀13
我们的小缆车;用橡皮筋作动力14
象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测量力的大小15
运动与摩擦力;滑动与滚动;运动与设计16
设计小赛车17
复习18
期末考查
成绩登记汇总;撰写质量分析报告
五年级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篇10】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五年级四个班的科学。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少数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导致科学意识淡薄,科学实验的操作不熟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五册。全册教材包括了《白天和黑夜》主要使学生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等。《光与色彩》主要使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日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以及有关眼睛的构造及保健方面的知识。《电和磁》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知道电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认识完整的电路组成;会组装一个简单电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认识磁
铁的性质;知道电能产生磁性;会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了解电磁铁的应用等。《呼吸和血液循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过程及常见呼吸疾病的产生和预防的初浅知识;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增强健康及保护的意识。《解释与建立模型》和5个单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目标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5、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6、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10、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五年级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篇11】
一、学科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班级学情分析
五年级两个班级共有学生47人,其中女生21人,男生25人。通过三、四年级两年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册教学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科学素养的其他方面都获得进一步发展。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与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个别化对象分析: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像是局外人,需要在课堂上关注。如王笑语、周寒燕、戴哲昊、杨小雪、杨新园、陈庆昌、刘一心、王麒润、俞佳、魏露露等,有的学生太活跃,容易开小差,如王贺磊、何景豪、金文琪、赵双健、洪佳乐、唐扬、戴乐昊、李鑫、李森林等。
三、教学的主要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6.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兴趣,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新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器材,取得学校的支持,再购入一批和教材相配套的器材。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5.注重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平时表现和科学记录本为主要方式,关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6.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六、教学进度安排:
延伸阅读
小学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精华7篇
如何才能在编制课程教学大纲时更加全面呢?全新的学期即将来临,科学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活动有条不紊高效进行。此文将为您解析“小学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的独特之处和深远含义,敬请您保持对我们网站的关注,我们会不断更新更多精彩内容!
小学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整体情况
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和“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10课时左右,预计一学期共需30课时。
本册的三个单元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都强调学生建构科学模型。例如,“物体的运动”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机械运动中质点的模型,“动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建构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日地月的天体模型……这些科学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系统地认识世界。
特别要注意的是,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其中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2.单元概述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本单元是将机械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的主题单元。对于运动,学生有许多正确的生活经验,但也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无法准确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习惯用感觉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等。本单元希望学生经过对机械运动的系统学习,对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运动速度等有初步的科学认识,由此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重新审视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体的运动。此外,本单元还将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的项目式学习过程,从而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和跨领域知识,体会科学实践的成功和乐趣。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如下:第1到6课,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这三方面展开;第7课,设计制作;第8课,综合应用。本单元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其中第7课延伸到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 制造产品的活动”,第8课回归到本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知识应用,实现跨领域的综合学习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本单元是研究动物生命周期的主题单元。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循环往复,使种族得以延续,呈现出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研究蚕的生命周期现象;另一条则是由蚕拓展到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在此过程中认识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常见的动物类别。本单元的饲养、观察、记录、交流、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录、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等能力。
本单元共8课,包括两条线索,第1、3、4、5、6课以蚕为主要研究对象,呈现了蚕的生命周期现象。第2、7、8课是对蚕卵、蚕的繁殖、蚕的一生认识的延伸,引导学生形成对更多动物卵、繁殖和动物一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逐步构建动物生命周期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类别的动物。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本单元是研究三个天体的本质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的主题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三个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地球上万物正常运作的基础,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太阳、地球和月球的探索热情,小学生也是如此。本单元将通过观察活动、模拟实验、制作海报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三个天体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本单元也将充分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享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共8课,通过学习,学生对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天体的认识将更上一层楼。前3课学生将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的光影关系。第4到第7课,学生将对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有足够认识,同时逐步探索三者关系。第8课,学生将通过制作主题海报的形式,对地球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索。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三、教学目标
1.“物体的运动”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
●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可以用“当运动距离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和“当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距离的长短”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2)科学探究目标
●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描述某个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评价、改进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基于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开展基于证据的科学论证活动。
(3)科学态度目标
●亲历对物体运动的探究活动,表现出相应的探究兴趣。
●采用合适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讲述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
●体会到重复测试在提高证据有效性中的意义。
●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过程。
●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2.“动物的一生”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像蚕一样,动物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不同动物从生到死经历的时间不同,具体过程也不相同。
●动物有卵生和胎生等不同的繁殖方式。
●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动物与植物以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动物生存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适宜的条件。
●动物可以分为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不同的类群,每类动物都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共同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制订研究蚕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
●能根据观察计划进行长期观察,研究蚕的一生。
●能运用摄像、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使用观察记录表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能基于证据描述蚕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
●能利用建模的方法呈现昆虫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能抓住主要特征对动物及动物卵进行分类。
●能根据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对蚕的生长发育的趋势进行预测。
●能对自己饲养和观察蚕的过程、方法进行反思和评价。
(3)科学态度目标
●对饲养蚕以及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表现出浓厚兴趣。
●能客观记录蚕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能坚持不懈对蚕的一生进行长期观察。
●能在养蚕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愿意与人分享养蚕经验和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先进的技术有利于人类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
●了解人类生活可能对生物环境造成破坏。
●初步具有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一天之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是一个液态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星球。
●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2)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观察比较图片的方式获取天体信息,并描述天体的外部特征。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推理、论证实验猜想。
●能使用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模拟实验结果。
●能在一天之中坚持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情况,制作和使用简易日晷。
●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加工、筛选和整理资料。
●能利用维恩图的方式收集、整理、对比两个天体的信息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对探索天文保持兴趣。
●通过模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根据有说服力的事实证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探究,体会发现规律的乐趣。
●愿意与他人合作,善于分工协作,乐于分享自己的收获。
●能用科学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亲历人类认识和探索宇宙的过程,感受技术的进步对人类认知深度的推动作用。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掌握能对人类生活、技术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意识到与其他星球相比较,地球是十分特别的星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地球。
四、主要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5.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6.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五、教学进度表
教 学 进 度 表周 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备 注
12.28-3.6
开学第一课23.7-3.13
运动和位置33.14-3.20
各种各样的运动43.21-3.27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53.28-4.3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64.4-4.10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清明假期74.11-4.17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84.18-4.24
我们的过山车、测试过山车94.25-5.1
第一单元复习劳动节放假105.2-5.8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115.9-5.15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125.16-5.22
蚕长大了135.23-5.29
蚕变了新模样145.30-6.5
茧中钻出了蚕蛾六一、端午节假期156.6-6.12
蚕的一生166.13-6.19
动物的繁殖176.20-6.26
动物的一生186.27-7.3
复习与检测注:以上教学安排仅为参考,实施中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特别是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内容需要配合气温和实际生长情况进行教学。
小学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 篇2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包括简单机器、机器人等)。
2、能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谜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的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教学论文)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的运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物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如达尔文)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
四、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平衡状态即可。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习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五、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小学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 篇3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课下册学期教学计划
20xx年2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
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生物与环境(二)”第三单元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单元:第一、二课,从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时差,北京、纽约昼和夜刚好相反这些现象开始,通过研究得出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而且在自转造成的。第三、四、五课,从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昼夜交替,通过分析、推理、计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并且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地球的自转。第六课,从北京到底是清晨还是黄昏这个问题,引出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活动中,运用相对运动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七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解释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时差,黎明有先有后,新年钟声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的问题。第八课,继续研究有关地球自转的问题。在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上各地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这个基础上,介绍极地有半年的时间白天很长,甚至有极昼的现象。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得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和倾斜度不变,很自然地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铺垫。第九课和前面几课的思路刚好相反,是用前课得出的“地球倾斜转动”这个结论去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由于内容较难,不作为重点,而且教师要加强实验指导。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学习的拓展。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转而产生的四季变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得到的光和热都发生变化,不同地方同一时间得到的光和热也不同。这使地球上产生了多样的环境、气候和多样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节律地生长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
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
小学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 [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 [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 [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钻研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学班有40人,其中女19人。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爱好,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四面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经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应特殊注重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钻研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钻研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四面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怀现代科技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殊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呈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重复进行操纵变量的实验。(操纵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教学要害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小学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 篇5
一、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多为六、七岁,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观特征展开。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通常,只有当描述物体特征的任务明确指向与质量或体积相关的特征时,学生才能说出哪个更大、哪个更重。尽管一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但是他们认识物体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认识物体的角度,不能从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体,无法稳定地从物体的外部特征、质量和体积三方面认识物体。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一年级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当学生走出教室寻访校园里的小动物时,很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不足”等现象。在观察蜗牛、金鱼等活动中,也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观察无序等现象,会有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等问题。为此,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三、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①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②不同的物体之间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他们进行分类。
③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②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③尝试以图标的形式组织信息。
④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⑤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
①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②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③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④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⑤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能力。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②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动物”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①知道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
②知道不同的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有个体差异。
③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④知道动物会运动、呼吸、生长、繁殖和死亡。
⑤体会动物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他们需要空气、食物、水、阳光等。
⑥知道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⑦说出周围常见的动物名称及其特征。
⑧知道按一定的标准可以给动物分类。
(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
②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③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④能饲养小动物一段时间。
⑤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⑥能按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3)科学态度目标
①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物表现出探究兴趣。
②对动物的特征和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④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②了解动物是地球家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五、教学设计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备注1
2.28-3.6始业课:科学家这样做2
3.7-3.131-1发现物体的特征3
3.14-3.201-2谁轻谁重4
3.21-3.271-3认识物体的形状5
3.28-4.31-4给物体分类6
4.4-4.101-5观察一瓶水清明假期7
4.11-4.17机动8
4.18-4.241-6它们去哪里了9
4.25-5.11-7认识一袋空气劳动节放假10
5.2-5.8
科学阅读111
5.9-5.15
2-1我们知道的动物12
5.16-5.22
2-2我们知道的动物13
5.23-5.29
2-3观察一种动物14
5.30-6.5
2-4给动物建个家六一、端午节放假15
6.6-6.12
2-5观察鱼16
6.13-6.19
2-6给动物分类17
6.20-6.26
科学阅读218
6.27-7.3
期末考查注:以上教学安排仅为参考,实施中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小学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 篇6
一、学科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班级学情分析
五年级两个班级共有学生47人,其中女生21人,男生25人。通过三、四年级两年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册教学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科学素养的其他方面都获得进一步发展。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与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个别化对象分析: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像是局外人,需要在课堂上关注。如王笑语、周寒燕、戴哲昊、杨小雪、杨新园、陈庆昌、刘一心、王麒润、俞佳、魏露露等,有的学生太活跃,容易开小差,如王贺磊、何景豪、金文琪、赵双健、洪佳乐、唐扬、戴乐昊、李鑫、李森林等。
三、教学的主要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6.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兴趣,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新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器材,取得学校的支持,再购入一批和教材相配套的器材。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5.注重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平时表现和科学记录本为主要方式,关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6.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六、教学进度安排:
小学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 篇7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已对四年级4个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可以说: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但是,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较好运用。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课堂上常有耗时低效的现象。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在本学科上所能投入的精力有限,有些活动只是形式上的走过场,部分学生只是喜欢凑热闹而没能深入研究。
在评价体系的研究方面,采用单元考核、常规积分、小组互评的评价方法。本学期打算学习网上其他科学老师的好的评价方法。采用积分晋级制,开学初就将积分表张贴于实验室墙上,对于学生带好材料、认真听课、积极发言等良好学习行为折合成分数记录,对于每次的考核成绩也折合成相应的分数记录,对于课外进行探究活动,或参加科学小记者活动的也折合成分数记录。对每个月内进步明显、有晋级、或在学科学习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奖励喜报。
三、教学目标与措施方案
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具体措施参考: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
教学计划, 油菜花, 教科书, 转学生, 动物
五年级教科版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教科版下册教学计划 篇1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为指导,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关系。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六个单元,分别是“巧妙的用力”、“ 生命的延续”、“ 生物的进化”、“ 地表缓慢变化” 、“矿产资源”、“ 工具与技术”。
五、基本措施:
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科学幻想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科学游戏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七、主要教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八、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在课时安排上也以单元为主,并包括随时评价所用课时。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 八课时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 六课时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 六课时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八课时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 八课时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 四课时
2009、2、10
五年级教科版下册教学计划 篇2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包括简单机器、机器人等)。
2、能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谜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的运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物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如达尔文)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
四、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平衡状态即可。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习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五、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五年级教科版下册教学计划 篇3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包括简单机器、机器人等)。
2、能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谜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的运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物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如达尔文)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
四、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平衡状态即可。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习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五、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七、教学进度:
单元课题
课时
巧妙的用力8课时
生命的延续6课时
生物的进化3课时
地表缓慢变化5课时
矿产资源4课时
工具与技术2课时
五年级教科版下册教学计划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由“沉和浮” “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3)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进度安排:
第一周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第二周 沉和浮 4.造一艘小船;5.浮力;6.下沉的物体会收到水的浮力吗?
第三周 沉和浮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热 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
第四周 热 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
第五周 热 6.热是怎样传递的;7.传热比赛;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六周 时间的测量1.时间在流逝;2.太阳钟;3.用水测量时间;4.我的水钟。第七周 时间的测量 5.机械钟摆;6.摆的研究;7.做一个钟摆;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八周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第九周 地球的运动 3.证明地球在自转;4.谁先迎来黎明。第十周 地球的运动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 第十一周 地球的运动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十二周之后系统复习计划水平测试。
五年级教科版下册教学计划 篇5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
三、四年级及上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存在不足: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二、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三、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材分析:
1.本册教科书遵循《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基础的、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较
三、四年级的要求有所提高。打破“知识切块”式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2、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这个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
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步骤;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五年级教科版下册教学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
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生物与环境(二)”第三单元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
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单元:第一、二课,从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时差,北京、纽约昼和夜刚好相反这些现象开始,通过研究得出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而且在自转造成的。第三、四、五课,从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昼夜交替,通过分析、推理、计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并且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地球的自转。第六课,从北京到底是清晨还是黄昏这个问题,引出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活动中,运用相对运动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七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解释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时差,黎明有先有后,新年钟声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的问题。第八课,继续研究有关地球自转的问题。在学生已经知道
地球上各地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这个基础上,介绍极地有半年的时间白天很长,甚至有极昼的现象。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得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和倾斜度不变,很自然地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铺垫。第九课和前面几课的思路刚好相反,是用前课得出的“地球倾斜转动”这个结论去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由于内容较难,不作为重点,而且教师要加强实验指导。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学习的拓展。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转而产生的四季变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得到的光和热都发生变化,不同地方同一时间得到的光和热也不同。这使地球上产生了多样的环境、气候和多样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节律地生长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
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年级教科版下册教学计划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二)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单元:第一、二课,从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时差,北京、纽约昼和夜刚好相反这些现象开始,通过研究得出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而且在自转造成的。第三、四、五课,从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昼夜交替,通过分析、推理、计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并且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地球的自转。第六课,从北京到底是清晨还是黄昏这个问题,引出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活动中,运用相对运动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七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解释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时差,黎明有先有后,新年钟声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的问题。第八课,继续研究有关地球自转的问题。在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上各地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这个基础上,介绍极地有半年的时间白天很长,甚至有极昼的现象。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得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和倾斜度不变,很自然地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铺垫。第九课和前面几课的思路刚好相反,是用前课得出的“地球倾斜转动”这个结论去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由于内容较难,不作为重点,而且教师要加强实验指导。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学习的拓展。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转而产生的四季变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得到的光和热都发生变化,不同地方同一时间得到的光和热也不同。这使地球上产生了多样的环境、气候和多样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节律地生长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
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
七、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14课时
第二单元12课时
第三单元14课时
第四单元15课时
五年级教科版下册教学计划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为指导,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关系。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l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l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l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l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l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l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l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l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六个单元,分别是“巧妙的用力”、“生命的延续”、“生物的进化”、“地表缓慢变化”、“矿产资源”、“工具与技术”。
五、基本措施:
l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l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l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l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l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l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l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l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l搜集信息l现场考察l自然状态下的观察l科学幻想
l情境模拟l科学小制作l讨论辩论l科学游戏l科学欣赏l社区科学活动l家庭科技活动l角色扮演
七、主要教学方法:
l探究法l演示法l参观法
l谈话法l辩论法l实验法
八、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在课时安排上也以单元为主,并包括随时评价所用课时。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八课时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八课时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八课时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八课时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八课时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四课时
五年级教科版下册教学计划 篇9
一、教材分析
1.本学科所使用教材的编排体系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是在五年级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作为上一线索的延续,本册的主题确定为对“周围的和自身的观察、实践”,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他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六个单元
2.全套教材的特点
(1)从问题入手
(2)强调秦立科学探究的过程
(3)重视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积累
3.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特点
内容结构:这套《科学》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体系,更强调科学概念结构化,把相关的科学概念重新组合在新的单元主题之下,如:“生命之源——水”、“土壤与生命”、“固体与液体”等,同时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结合和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特点:从这套教材的“单元主题结构表”和“科学探究序列表”的图表中,您可以看出,我们这套教材以整体结构上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集中体现《课标》新理念,特别是引进了法国“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有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树的感觉饿。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机械的省力原理;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了解岩石与矿物的特征;知道大脑和神经是人的神经中枢。
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说明机械省力的原因;能应用形状的特点设计简单的受力结构,如房子、桥梁等。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5.单元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六个单元,分别是“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
第一单元采用总-分-合的思路进行建构。先总的介绍什么是机械,接下来是用四课的篇幅分别引导学生研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最后,课文从自行车的链条传动引入机械传动装置,由力和能量的传递角度阐述机械是简单机械的组合,使学生获得对机械的一个整体认识。
第二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上,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学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围绕繁殖后代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繁殖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每位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牲,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四单元的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并且通过对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的讨论,使学生知道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让学生懂得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护我们赖以自下而上的环境。
第五单元从趣味性、适合性、系统性、发展性、探究性几方面原则出发,再一次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本年级探究过程技能训练重点――“交流与质疑"这条主线,安排大量的探究活动去体会、理解大脑的"指挥中心”作用,构建了本单元既符合生命科学的知识逻辑体系,又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六单元交流与质疑,广义地讲,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都是交流,不轻信、不盲从、不畏权、不满足现有状况与水平等等,都是质疑。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交流与质疑不仅是与探究相关联的活动与技能,还是完整的探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技能。
6.本册教材的基础和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平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获得有关“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时间”和“地球运动”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时间的变化,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对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三、教材分析: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
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天气:对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进行观测。其中包括云量的观察和测定、雨量的观察和测定、风的方向和等级的观察和测定以及气温的测定。这一部分活动中,还包括尝试记录各种天气情况,观察生物预告天气的行为以及学习获得天气的多种方法。
声音:对声音的`探究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通过对发声物体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和探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在这一单元结尾设计的“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活动,将由学生自由取材,利用身边材料制作一件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小乐器,并尝试着奏出简单的乐曲。
我们的身体:对自己的身体的了解从身体的结构开始,通过观察,采集数据和模拟实验认识了解自己的身体,认识了解人体每一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四、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五、教学措施:
1.应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5.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7.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8.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六、培优辅差措施。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很大,而且又是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优劣的区别不是很大,针对这种特殊的情况,具体措施如下:
1.科学素养较好的学生让他参加科学兴趣小组来更好的提升自己。
2..对差生进行课后辅导,让他尽可能的弄懂所学的知识。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
5..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6..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
7.作业练习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提优补差。
七、本学期教学研究主题。
本学期的研究主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这册是起始册,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八、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1
9.1-9.5。
始业教育 1、我们关心天气(第一单元天气)。
2
2
9.8-9.12。
2、天气日历教师节。
1
3
9.15-9.19。
3、温度与气温中秋节。
1
4
9.22-9.26。
4、风向和风速。
2
5
国庆节。
6
10.6-10.10。
5、降水量的测量机动。
2
7
6、云的观测新-课-标-第-一-网。
1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
8
机动。
1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第二单元溶解)。
1
9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1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
10。
11.3-11.7。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
5、溶解的快与慢。
1
11。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
12。
机动。
1
1、听听声音(第三单元声音)。
1
13。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3、声音的变化新-课-标-第-一-网。
1
14。
12.1-12.5。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
5、声音的传播。
1
15。
12.8-12.12。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7、保护我们的听力。
1
16。
机动。
1
1、身体的结构(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
17。
2、骨骼、关节和肌肉。
1
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1
18。
12.29-1.2。
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1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1
19。
1.5-1.9。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1
20。
1.12-1.16。
总复习考试。
2
。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2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生命多样性,掌握不同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2. 了解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明确观察物质的重要性和方法,懂得节约和保护资源。
3. 培养创新思维,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锻炼观察、实验、探究和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生命多样性
1)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3)生命的适应性和生态平衡
2. 物质多样性
1)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2)物质的变化和分离
3)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3. 创新思维
1)科学探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2)创新设计和产品制作
三、教学步骤
1. 生命多样性
1)掌握动物的特征和分类,观察不同动物并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动物卡片并进行分类。可以组织班级野外探险活动,观察野生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殊化。
2)掌握植物的特征和分类,观察不同植物并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植物卡片并进行分类。可以组织班级野外采摘活动,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态关系和利用价值。
3)进行生态科普知识普及,通过课堂演讲、PPT制作、展板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生态保护的方法。
2. 物质多样性
1)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分类,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了解物质基本性质,手工制作不同材料的实物模型,如:膨胀材料、吸水材料、变色材料等。
2)掌握物质的变化和分离,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如:酸碱中和、空气的组成、水的沸点等。
3)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通过创新设计和产品制作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如:手工书签、记录小本、玩具制作等。
3. 创新思维
1)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通过教师演示和实验操作学生了解实验步骤、记录数据、总结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
2)让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和产品制作,如:自制传音筒、设计健康食谱、制作玩具飞机等,让学生了解创新思维从想法到实现的全过程。
四、评价方式
1. 各单元的课堂小测验。
2. 实验和调查报告的书写和展示。
3. 课程设计和产品制作的成果展示。
4. 考核表现,包括学生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性和分析性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五、总结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生命多样性、物质多样性和创新思维学习,为学生提供生态环境保护、物质利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能力培养。同时,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探究科学新知识的过程中,更具有乐趣,培养出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3
1、本册教材在内容上涉及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编排上注重了以专题研究为主,体现各单元课时之间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做到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进行构建,做到“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河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
1、通过对比试验与大量的事实来证实,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2、教师应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准备。3、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搜集。4、教师正确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五、教学进度:同县教研室教学进度。
一、单元名称:热胀冷缩。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两课,分别是《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以及自行车胎在夏天充足气容易爆裂的原因。三、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上册研究了《热的传递》之后继续探究有关热的问题,学生们经历了对物体冷热现象的探究活动后来学习的。四、单元目标:知道物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举例。五、设计思路:在炎热的夏天,以自行车太容易爆裂这一现象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对气体在受热或受冷时的体积变化进行深入探究,再拓展到对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研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单元准备:温度计、冷水、热水、酒精、玻璃管等七、单元实践:制作温度计八、课时安排:2课时九、单元反思:
一、单元名称:岩石的科学。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认识岩石》、《做个岩石百宝箱》、《岩石的用途》、《岩石的风化》四课之间以“石头”为中心,揭示了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习了解常见岩石的特征并能给岩石分类。
三、学情分析:本单元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各种岩石设计一系列探究岩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岩石的特征,还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四、单元目标:认识自然界中的岩石的种类,知道岩石的制作方法,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
五、设计思路:本单元以“石头”为中心,揭示了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认识过程,即对未知自然事物进行科学探究的认识过程和规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研究技能和态度。
六、单元准备: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放大镜、小刀、铜钥匙等七、单元实践:采集、观察岩石。八、课时安排:4课时九、单元反思:
一、单元名称:土壤与植物。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土壤与植物》、《保护植物》,在这一单元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学情分析:对与土壤,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搓泥巴、种植物······几乎每个孩子的游戏道具都离不开土壤,所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意识到保护土壤重要性。四、单元目标:知道土壤的构成及土壤的不同种类,了解植物生长需要土壤,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五、设计思路: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土壤成分,在初步了解土壤成分的基础上继而引入《土壤的种类》《保护土壤》。
六、教具学具准备:猜忌土壤、搜集有关土壤形成的资料。七、单元实践:收集土壤,探究土壤的成分。八、课时安排:4课时九、单元反思:
一、单元名称:光与我们的生活。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选择光作为探究主题,安排了《认识光》《玩镜子》《筷子“折”了》《彩虹的秘密》《飞旋的陀螺》和《光与我们的生活》六课内容,主要研究生活中光现象。
三、学情分析:学生们几乎从呀呀学语开始,就耳闻了诸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以天体为背景的动人神话故事,他们装着满脑子的疑问:光是如何传播的?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学生们探究的动力和源泉。四、单元目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的色散现象。五、设计思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光”,探究身边的现象和事物,首先让学生回忆关于光的已有知识,提出自己的猜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他们的相互交流和启迪来认识光与我们的生活。
六、教具、学具准备:蜡烛、火柴、激光灯、纸筒等七、单元实践:小孔成像实验,消失的硬币八、课时安排:6课时九、单元反思:
一、单元名称:我们的家园——地球。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航海家的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我在哪里》《苹果为什么落地》和《测量重力》五课,本单元就是让学生走进自然,感知地球,更多的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三、学情分析:浩渺、神秘的宇宙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他们缺乏对地球的系统了解,甚至对于认识地球的魅力观察,探究与发现,也许从来就未曾领会过,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
四、单元目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仪,学会看地图,地球仪,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学会使用测力计。五、设计思路:本单元以地球的形状为切入点,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历史,让学生在感知和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完成他们心中关于地球粗浅的解释。六、教具、学具准备:地球仪、小纸船等七、单元实践:地球仪的制作八、课时安排:5课时九、单元反思: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4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科学是一门既有趣又实用的学科,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科学的教学课程旨在帮助孩子们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本文将根据四年级科学青岛版的教学计划,给出相关主题范文,引导孩子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索科学。
第一单元:万物的大小
万物的大小不仅仅是见表及手感上的表现,它还涉及到一系列科学概念,如长度、宽度、高度、容积等。在本单元中,将引导孩子们观察到不同物体的大小,了解物体大小的量度方法,例如比较物体的长短、宽窄、高低及容积等方面。同时,通过参观实物以及参与测量活动,可以提高孩子们测量方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参考题目:测量瓶的容积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测量液体和干物质的容积,并了解物体堆积的方式如何影响容积。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将向学生展示一组有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尝试将这些物体放入测量瓶中。他们将用刻度尺和公式来测量每个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然后计算出每个物体的体积。学生可以比较不同物体之间的容积,探究不同物体所占空间的差别。
第二单元:大自然中的阳光
阳光不仅是我们睡眠、吃饭和出门的信号,也是为我们提供能量的源泉。在这个主题中,将带领孩子了解阳光对环境的影响,了解阳光的来源、组成以及有助于生物生长和繁殖。通过分析数据和参与实验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太阳和生命的关系,并增强其保护环境的意识。
参考题目:遮阳伞的作用
在这个实验活动中,学生将探究遮阳伞的作用,了解遮阳伞如何保护我们免受太阳光的伤害。学生将使用UV辐射计,比较有遮阳伞和没有遮阳伞时的UV辐射强度。然后,他们将比较自己的体表温度,并探讨遮阳伞如何保护我们不受太阳热量的伤害,以及如何减少皮肤受到的UV辐射。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学会在烈日下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单元:天气的变化
气象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也是一个对孩子们生活影响巨大的主题。在本单元中,将带领孩子们了解天气的形成原因,并识别各种天气现象以及它们对人类、动植物和环境的影响。通过观察天气现象和分析气象数据,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和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并探索如何改善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参考题目:制作天气观察日记
这个活动将带领孩子们制作自己的天气观察日记。学生将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气象数据,记录每一天的天气情况。这将有助于学生了解气候的变化情况,探索天气模式,并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同时,这个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和实验测量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结语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涵盖了许多令人激动的主题,可以用有趣的活动和例子激励孩子们探索科学。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将不仅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还能提高其科学素养和思考能力。作为教师,让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引导他们在科学的世界中创造新的发现。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5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科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旺盛的阶段,我们将根据《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材的内容设计以下教学计划。
一、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事物
学习主题:观察和探究水的性质
学习目标:
1.了解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物质;
2.能够正确地辨认水的形态;
3.理解水的质量和量的测量方法。
活动一:观察水的三态
1.在课堂上观察水的三态,包括冰、水和水蒸气,教师向学生解释这些态分别是什么,并给他们提供实物,让他们自己尝试观察、感受和触摸。
2.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简单实验,如:将水慢慢加热,观察水的变化过程。
3.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体会及问题。
活动二:水的质量和量的测量
1.教师向学生介绍测量水的质量和量的方法,如:用天平、计量器等工具。
2.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简单测量,如:测量一杯水的重量和容积。
3.让学生登记数据并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评价:
1.学生是否了解了水的三态;
2.学生是否掌握了测量水的质量和量的方法;
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记录数据和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二、科学实验
学习主题:简单机械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简单机械及其应用;
2.学会制作简单机械,并在实验中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一:了解简单机械
1.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图示和模型理解简单机械的种类和用途。
2.引导学生思考,了解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开瓶器、螺丝刀、剪刀等。
活动二:自己制作简单机械
1.教师向学生介绍制作简单机械的方法,如:制作杠杆、轮轴、书钉门吸器等。
2.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简单机械,并在实验中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方法和实验结果,并互相交流解决问题。
评价:
1.学生是否掌握了简单机械的种类和应用;
2.学生是否能够根据所学内容制作出简单机械;
3.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及语言描述是否准确。
三、环保科学
学习主题:环保工作开始于身边
学习目标:
1.认识生活垃圾的种类;
2.学会如何分辨垃圾种类及合理分类;
3.强化环保观念,树立环保意识。
活动一:认识生活垃圾的种类
1.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生活垃圾的种类和分类标准,如: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
2.让学生通过课堂讲解和图示,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并在课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活动二: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
1.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的垃圾分类区域进行实际操作。
2.通过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3.让学生分享垃圾分类操作的感受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评价:
1.学生是否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方法;
2.学生能否合理分类垃圾并行动起来;
3.学生是否养成了环保意识。
四、科学游戏
学习主题:蛙类及其生态环境
学习目标:
1.通过游戏学会欣赏和喜爱自然;
2.从游戏中掌握蛙类及其生态环境;
3.对保护自然、爱护生态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
活动一:探究蛙类的生态环境
1.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蛙类的生态环境,如:水生、半水生和陆生等。
2.让学生利用图示和模型对不同的蛙类及其生态环境进行欣赏和理解。
3.通过游戏,让学生加强对不同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二:科学小探究
1.教师向学生介绍小蛙的生长过程,鼓励学生4个人小组组团自己设计一组蛙的生长实验环境,比如水温、光照和食物等。
2.比较各组实验下小蛙的生长情况,以此讲解蛙的生态环境对小蛙的影响。
评价:
1.学生是否掌握了蛙类的分类及其生态环境;
2.游戏的趣味是否能够增强学生钻研科学的兴趣;
3.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认识是否得到了更深入的加强。
总结:
以上是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的部分内容,本计划旨在让孩子们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养成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爱护自然的精神。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6
(以下为翻译)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主题:动物的特征和栖息地
目标:
1. 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特征。
2. 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栖息的环境和习惯。
3. 探索不同种类的动物如何适应其栖息地。
4.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5.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保护动物的意识。
第一周
主题:哺乳动物
1. 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都在哪里生活呢?房屋/洞穴/树上?
3. 练习绘制和描述。
4. 了解哺乳动物习惯。
5. 观察动物的行为和行动方式。
第二周
主题:飞鸟
1. 鸟的特征,分类和习惯。
2. 了解世界不同区域的鸟类。
3. 通过实验学习鸟类的飞行方式和运动方式。
4. 探索鸟类如何在空中寻找食物和筑巢。
5. 观察鸟类的群体行为。
第三周
主题:水生动物
1. 淡水和海洋中的动物。
2. 了解鱼类和贝壳类,鲸鱼和海豚等特征。
3. 掌握水生动物各种不同的栖息地。
4. 通过观察模拟操作和探究学习水生动物活动和行为方式。
5. 观察水生动物的生存策略。
第四周
主题:昆虫
1. 学习不同种类的昆虫,了解它们的分类和特征。
2.学习昆虫在不同地方的生活习惯。
3.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昆虫的行动方式和运动方式。
4.探讨昆虫在栖息地内寻找食物和躲避敌人时的行为策略。
5.观察昆虫的繁殖和生长过程。
第五周
主题:爬行动物
1. 学习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了解其分类和特征。
2. 探索不同地方的爬行动物的栖息环境和习惯。
3. 通过观察和模拟操作,了解爬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方式。
4. 探究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如何适应其栖息地。
5. 培养学生保护世界上濒危的爬行动物的意识。
第六周
主题: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1. 人类如何影响动物的生活和栖息环境。
2. 学习如何保护受威胁的动物物种。
3. 了解自然保护区和动物园的作用。
4.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保护活动,为未来保护动物作出贡献。
5. 提倡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
以上是四年级科学青岛版的教学计划,通过这些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生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并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以保护这些珍惜的自然资源。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7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四·一的数学。大部分同学勤学好问,活泼好动,喜欢动脑思考,表现欲较强,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具有了基本的口算、笔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上课能够积极动脑思考,敢于创新,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特别突出。优秀生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提出问题,合作意识较强,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不仅自己学习好,而且乐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起到了小老师的作用,他们的思维敏捷,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这部分同学应该加强辅导,进一步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更上一层楼。还有少部分同学成绩偏差,成为学习困难生,这些同学在学习时处于消极接受,被动理解的状态,难以融入课堂,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不善于观察、分析、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还有大部分同学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成绩良好,针对上述情况,本学期应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教育,并抓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分层管理,在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的基础上,抓两头带中间,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做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的内容有:计算器;用字母表示数;乘法运算定律;多边形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观察物体;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平均数。
1.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关混
1/7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多边形的认识、观察物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性,运用它们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图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观察物体这一单元,通过观察、想象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3.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平均数。在具体统计活动中,学会分段整理的方法,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分段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通过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智慧广场”的教学内容,本智慧广场内容是以往渗透画直观图方法的延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不管提高数学素养,体现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并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3.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探索并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同时能够很好的利用,真正的简化计算。
4.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会根据三角形边和角两个不同标准给三角形分类。5.认识三角形的高会画三角形的高。
6.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边的关系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7.认识梯形知道梯形边之间关系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8.理解小数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小数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数位计算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2/79.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利用小数性质解决问题。
10.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运用此规律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11.理解和掌握名数改写的方法掌握复名数的改写以及复名数与小数改写。12.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能把比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3.知道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可以看到不同形状。14.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形状。15.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计算。
16.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答案顺序计算。17.会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18.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19.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获取相关知识,能提出并解决实际简单问题。20.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能正确计算平均数。21.认识复式统计表,并能用复式统计表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措施
(一)注重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为主,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不教,对疑难问题教师做到及时点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适当加强口算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竖式计算的能力。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5.注意作业设置的层次性,提高作业设置有效性。(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1.重点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初步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还可为以后中学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72.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学科实践活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主要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2次实践活动,分别是“图形的密铺”“消费知多少”
图形的密铺是在学生认识和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多种图形后安排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又是以后学习多边形面积的基础。本综合与实践的重点是认识密铺,了解那些图形可以密铺,那些不能密铺,并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消费知多少的设计意图是:一是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二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对数据分析,使学生学会合理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六、教学进度安排周教学
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次时数
计算器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
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2第算,并借助计算器探索规
一律
周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用字母表示数(一)
意义和作用,学会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用字母表示数(二)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2第系和计算公式。
二探索并了解加法交换2加法交换和结合律周律、结合律,学会简算,体会加与减的互逆关系。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法第律、分配律交换、结合律及分配律,三4并进行简便计算,体会乘周除的互逆关系。
4/7第四周第五乘法分配律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灵活应用。
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会根据三角形边和角两个不同标准给三角形分类。4
认识三角形
4周会画三角形的高。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
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第形平行四边形的边的关系认六
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周知道梯形边之间关系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第小数的意义
知道什么是小数,会读七写小数,明确小数的意义,周第小数的性质
知道小数的性质,并会八运用
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名数的改写;求小数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的近似数理解名数改写的方法九掌握复名数的改写以及复周名数与小数改写。
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能把比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第十周5/7
五一
假期观察物体
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第体
十小数的加减法(一)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的意一义,结合情境理解小数加周减法的算理,正确计算。
小数的加、减法(二)
结合解决具体问题,理第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十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二计算。会运用运算律和运周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第平均数
会运用统计进行数据的十整理。会求平均数。
三周复习第一、二、三、熟练掌握用字母表示第七单元知识
数、数量关系、计算公十
式,会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四
值。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周律、减法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第复习第四、五、六、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十八单元知识
质,系统回顾角与三角五
形、观察物体的相关知周识。第期末总复习
系统复习本册内容
十六周第综合复习通过做试卷查缺补漏
十
6/7
4七周期末考试
第十八周检测本册知识掌握情况
7/7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8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科学是一门通识性极强的学科,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篇教学计划旨在让学生掌握科学常识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科学问题,探究科学现象,归纳总结科学事实和规律。
2. 培养发现问题的兴趣,了解宇宙、地球、生命、物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3.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
4. 增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第一学期
1.能量和运动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能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运动和非机械运动; 运动和物体位置的变化。
2.声音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点和使用;保护听觉。
3.天体和宇宙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天体分类和基本概念;地球和其他星球;未来太空探索。
4.生物多样性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保护;动物分类和重要分类;影响野生动植物的因素。
5.运动和健康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锻炼的好处;保持健康的习惯;防止受伤。
第二学期
6.水和天气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水的性质和循环;水的使用和保护;天气情况和预测。
7.星座和月相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星座和其重要性;月相的影响和意义;观察星座和月相。
8.生命和健康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身体器官和功能;身体系统和其功能;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养生。
9.物质分解和再利用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分解和再利用;环境保护和污染。
10.电和磁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电路和电流;磁场和磁力;电磁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本课程将采用一系列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
实验课:通过实验来让学生了解科学现象,探究规律和归纳总结。
课堂讨论:通过带领学生前往野外、实验室等地,进行实践活动或实习研究,以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其学习其他学科作准备。
讲座课:整合丰富的教科书和多媒体资料来教授基础概念和知识。
信息技术课:适时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学生探索和解决科学问题。
四、教学评估
为检验学生已学和未学内容,本课程设定以下评估方法:
1. 测验题与课本课堂习题
以评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对要提高或补充的内容进行指导。
2. 实验报告或研究报告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或研究报告,达到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3. 期末考试
对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度考核以检测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基本能力。
五、教学资源
工具和设备:
投影仪、实验台、微镜、评测题目、研究课题等。
参考资料:
教科书教辅、参考书籍、互联网、科学新闻等。
六、教学计划安排
时间安排:
每周两节课。
每节课课容控制在45分钟以内,其中实验课程可适当延长至90分钟。
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
1、课程一(1周)
2、课程二(1周)
3、课程三(1周)
4、课程四(1周)
5、课程五(1周)
第二学期:
6、课程六(1周)
7、课程七(1周)
8、课程八(1周)
9、课程九(1周)
10、课程十(1周)
七、结束语
本教学计划旨在让学生掌握科学常识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也旨在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并为未来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9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培养科学思维和方法,增强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对生命、环境和社会的理解和关注。同时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体系,了解科学的应用和意义。
二、教育内容
1.生活中的物体
2.生活中的效应
3.我们与环境
4.生命的产生
5.独特的生长方式
三、教学方法
本篇教案将采用以任务驱动为主、情景教学法为辅的有效教学方法。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广泛使用各种多媒体件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提升教学效果。
四、教育资源
教案所需的教育资源包括数字化设备,教材、教辅以及各种实验类的器材,可以自由地使用。
五、教学时间
本篇教案按照课程表所规定的安排教学时间,每堂课45分钟,共计15节课。
六、教学重点
1.生命及其发展过程
2.生物间的互动关系
3.物与能的关系
4.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七、课堂内容
1.生活中的物体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节能灯、电风扇等,从中学习到一些基本物理知识。
2.生活中的效应
了解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效应,如水蒸气冷凝效应等,从中学习到一些基本化学知识。
3.我们与环境
了解自己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关注环保和节能,了解环保工作的重要性。
4.生命的产生
了解生命的产生,探究生命的本质,学习生物的基本知识。
5.独特的生长方式
了解生灵的生长经历,探究细胞分裂和细胞的分化,学习基本的生化和生物词汇。
八、教学反馈
通过常规测试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掌握学生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学生学习时长和方向。同时,了解到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进取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异常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我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我的假设。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进取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景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我带1、2、5三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本事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本事和意识不强。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教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本事、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资料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贴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1、全册资料情景: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四册。全册教材包括了“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由3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忙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资料和课时情景:
第一单元“电”共9课时,具体包括:电和我们的生活(1课时),点亮我的小灯泡(1课时),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1课时),电路出故障了(1课时),导体和绝缘体(1课时),我来做个小开关(1课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1课时),我们选择了什么(2课时)。
第三单元“食物”共7课时,具体包括:一天的食物(1课时),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1课时),吃什么和还吃什么(1课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1课时),面包发霉了(1课时),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1课时),食物包装上的信息(1课时)。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共7课时,具体包括:各种各样的岩石(1课时),进一步观察岩石(1课时),岩石的组成(1课时),怎样观察描述矿物(1课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课时),岩石矿物和我们(1课时)。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经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构成较强的科学探究本事。异常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我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我的假设。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异常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仅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构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确定,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很多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帮忙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我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资料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忙学生提高科学思维本事,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构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
六、教学进度。
(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11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是一份详细、具体、生动丰富的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科学领域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通过本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相应年级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课堂上的互动、讨论、实验等方式,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如观察、分类、比较、归纳、推理等。
3. 培养合作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要和同学一起进行实验和探讨,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4. 培养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课堂上的趣味性实验、教学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包括三部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科学。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 生命科学
本部分分为植物、动物两个单元,具体内容包括:
(1)植物单元:根、茎、叶、花等部位的结构、功能及其生长与发育规律等。
(2)动物单元:常见的动物类群和其特点、体内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等。
2. 物质科学
本部分包括五个单元,具体内容包括:
(1)物质的分类:认识常见物质的分类,探究物质的性质。
(2)物体的运动:学习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和重力。
(3)机械简单机:学习杠杆、轮轴和滑轮等简单机械的结构、原理和应用。
(4)液体的流动:认识压力和浮力,探究液体的流动规律。
(5)空气的压力:了解空气的存在和压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气体的特性。
3. 地球科学
本部分包括三个单元,具体内容包括:
(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运动规律。
(2)天文现象:探究日食、月食、日月食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星座和行星。
(3)气象现象:了解气象概念和气象现象,认识气压、温度、湿度的测量方法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本学期的科学教学采用如下方法:
1. 观察法:通过观察、描述、分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2. 实验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增加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科学现象或解决问题。
3. 教学游戏法:以教学游戏、动画等互动性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玩乐中感性地掌握科学知识。
4. 问题解决法:教师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向全体学生提出,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积极探究、勇于尝试、虚心学习。
四、考核方式
本学期的科学教学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具体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
1. 课堂表现占总分的20%。
2. 实验报告占总分的15%。
3. 作业和课堂练习占总分的15%。
4.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各占总分的25%。
5. 全年度参加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展示,将对总评成绩起到相应的加分作用。
总体评价标准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积极、认真,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问题解决的能力、听、说、读、写应用的能力等。
五、教学评估及反思
本学期的科学教学评估将对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科学道德素质的培养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也要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之,本学期的科学教学计划将以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科学为主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生动丰富,教学方法多样化,考核方式综合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12篇
新学期在不知不觉之中悄然而至,教学计划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你会怎么样写自己的学科教学计划呢?趣祝福小编整理了以下最新关于“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的资讯供您参考,不妨来看看或许会发现新的思路!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1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生命多样性,掌握不同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2. 了解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明确观察物质的重要性和方法,懂得节约和保护资源。
3. 培养创新思维,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锻炼观察、实验、探究和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生命多样性
1)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3)生命的适应性和生态平衡
2. 物质多样性
1)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2)物质的变化和分离
3)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3. 创新思维
1)科学探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2)创新设计和产品制作
三、教学步骤
1. 生命多样性
1)掌握动物的特征和分类,观察不同动物并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动物卡片并进行分类。可以组织班级野外探险活动,观察野生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殊化。
2)掌握植物的特征和分类,观察不同植物并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植物卡片并进行分类。可以组织班级野外采摘活动,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态关系和利用价值。
3)进行生态科普知识普及,通过课堂演讲、PPT制作、展板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生态保护的方法。
2. 物质多样性
1)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分类,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了解物质基本性质,手工制作不同材料的实物模型,如:膨胀材料、吸水材料、变色材料等。
2)掌握物质的变化和分离,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如:酸碱中和、空气的组成、水的沸点等。
3)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通过创新设计和产品制作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如:手工书签、记录小本、玩具制作等。
3. 创新思维
1)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通过教师演示和实验操作学生了解实验步骤、记录数据、总结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
2)让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和产品制作,如:自制传音筒、设计健康食谱、制作玩具飞机等,让学生了解创新思维从想法到实现的全过程。
四、评价方式
1. 各单元的课堂小测验。
2. 实验和调查报告的书写和展示。
3. 课程设计和产品制作的成果展示。
4. 考核表现,包括学生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性和分析性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五、总结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生命多样性、物质多样性和创新思维学习,为学生提供生态环境保护、物质利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能力培养。同时,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探究科学新知识的过程中,更具有乐趣,培养出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2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游戏里的科学”、“太阳与时间”、“电的本领”、“我们的身体”、“动物王国”、“研究与实践”等五个单元。
教材贯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把教材的表现主体和使用主体都落实在学生身上.力求使教材成为“学材”.即学生能够自主使用教科书、自主开展探究活动。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教材的语言表达和插图“伙伴化”;内容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符合儿童心理。三、学生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四、教学的具体措施:
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1/3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5.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7、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五、教学进度表(每周2课时)
单元
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
课题小车的运动玩滑梯的启示跷跷板弹簧力的学问有趣的磁铁指南针
第二单元太阳与时间
认识太阳太阳和影子用太阳计时制作计时工具
第三单元电的本领
灯泡亮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谁的本领大安全用电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身体骨骼关节肌肉
蚂蚁
课时(建议)
1111111111121121111
2/3第五单元动物王国
它们都是鸟猫和兔多样的动物
1222研究与实践电在生活中的应用(饲养小
动物)
3/3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3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科学是一门通识性极强的学科,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篇教学计划旨在让学生掌握科学常识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科学问题,探究科学现象,归纳总结科学事实和规律。
2. 培养发现问题的兴趣,了解宇宙、地球、生命、物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3.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
4. 增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第一学期
1.能量和运动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能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运动和非机械运动; 运动和物体位置的变化。
2.声音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点和使用;保护听觉。
3.天体和宇宙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天体分类和基本概念;地球和其他星球;未来太空探索。
4.生物多样性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保护;动物分类和重要分类;影响野生动植物的因素。
5.运动和健康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锻炼的好处;保持健康的习惯;防止受伤。
第二学期
6.水和天气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水的性质和循环;水的使用和保护;天气情况和预测。
7.星座和月相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星座和其重要性;月相的影响和意义;观察星座和月相。
8.生命和健康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身体器官和功能;身体系统和其功能;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养生。
9.物质分解和再利用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分解和再利用;环境保护和污染。
10.电和磁
教学时间:1周
教学内容:
电路和电流;磁场和磁力;电磁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本课程将采用一系列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
实验课:通过实验来让学生了解科学现象,探究规律和归纳总结。
课堂讨论:通过带领学生前往野外、实验室等地,进行实践活动或实习研究,以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其学习其他学科作准备。
讲座课:整合丰富的教科书和多媒体资料来教授基础概念和知识。
信息技术课:适时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学生探索和解决科学问题。
四、教学评估
为检验学生已学和未学内容,本课程设定以下评估方法:
1. 测验题与课本课堂习题
以评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对要提高或补充的内容进行指导。
2. 实验报告或研究报告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或研究报告,达到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3. 期末考试
对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度考核以检测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基本能力。
五、教学资源
工具和设备:
投影仪、实验台、微镜、评测题目、研究课题等。
参考资料:
教科书教辅、参考书籍、互联网、科学新闻等。
六、教学计划安排
时间安排:
每周两节课。
每节课课容控制在45分钟以内,其中实验课程可适当延长至90分钟。
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
1、课程一(1周)
2、课程二(1周)
3、课程三(1周)
4、课程四(1周)
5、课程五(1周)
第二学期:
6、课程六(1周)
7、课程七(1周)
8、课程八(1周)
9、课程九(1周)
10、课程十(1周)
七、结束语
本教学计划旨在让学生掌握科学常识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也旨在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并为未来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4
(以下为翻译)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主题:动物的特征和栖息地
目标:
1. 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特征。
2. 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栖息的环境和习惯。
3. 探索不同种类的动物如何适应其栖息地。
4.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5.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保护动物的意识。
第一周
主题:哺乳动物
1. 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都在哪里生活呢?房屋/洞穴/树上?
3. 练习绘制和描述。
4. 了解哺乳动物习惯。
5. 观察动物的行为和行动方式。
第二周
主题:飞鸟
1. 鸟的特征,分类和习惯。
2. 了解世界不同区域的鸟类。
3. 通过实验学习鸟类的飞行方式和运动方式。
4. 探索鸟类如何在空中寻找食物和筑巢。
5. 观察鸟类的群体行为。
第三周
主题:水生动物
1. 淡水和海洋中的动物。
2. 了解鱼类和贝壳类,鲸鱼和海豚等特征。
3. 掌握水生动物各种不同的栖息地。
4. 通过观察模拟操作和探究学习水生动物活动和行为方式。
5. 观察水生动物的生存策略。
第四周
主题:昆虫
1. 学习不同种类的昆虫,了解它们的分类和特征。
2.学习昆虫在不同地方的生活习惯。
3.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昆虫的行动方式和运动方式。
4.探讨昆虫在栖息地内寻找食物和躲避敌人时的行为策略。
5.观察昆虫的繁殖和生长过程。
第五周
主题:爬行动物
1. 学习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了解其分类和特征。
2. 探索不同地方的爬行动物的栖息环境和习惯。
3. 通过观察和模拟操作,了解爬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方式。
4. 探究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如何适应其栖息地。
5. 培养学生保护世界上濒危的爬行动物的意识。
第六周
主题: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1. 人类如何影响动物的生活和栖息环境。
2. 学习如何保护受威胁的动物物种。
3. 了解自然保护区和动物园的作用。
4.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保护活动,为未来保护动物作出贡献。
5. 提倡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
以上是四年级科学青岛版的教学计划,通过这些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生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并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以保护这些珍惜的自然资源。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5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
主题:物体的质量
第一章:质量是什么?
1. 学习质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并了解质量的单位 —— 克和千克。
3. 实验验证质量不受外力的影响。
4. 了解质量的守恒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
第二章:浮力与重力
1. 学习浮力与重力的概念。
2. 通过实验探究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3. 探究各种各样物体的特性与量。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
1. 探讨能量的概念。
2. 了解多种能源的来源。
3. 探究能量的转化,如热能、机械能等。
4. 通过实验探究能量的转换。
第二学期
主题:材料的结构和物质的变化
第四章:材料的结构与性质
1. 学习材料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 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
3. 通过实验了解材料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物理与化学变化
1. 学习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发生过程。
3. 理解物质在变化中各种性质的变化情况。
第六章:物质的分类
1. 学习物质的分种方式。
2.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
3. 通过实验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
第三学期
主题:天气与风力
第七章:天气
1. 了解天气的形成原因。
2. 学习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表现特点。
3. 通过观察和实验加深对天气现象的理解。
第八章: 直线运动
1. 学习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2. 了解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描述方法。
3. 通过实验探究直线运动与物体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风与风车
1. 了解风的生成和特性。
2. 通过实验学习风车的原理,并理解风车的工作原理。
3. 了解到风能和风力的应用。
结语:
以上就是四年级科学青岛版的教学计划。此计划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感教育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迅速并持久性地掌握基本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我们相信,这项教学计划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无限的助力。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6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一、 热能
主题:感受热的传递
活动1:观察不同材料导热性质
讲解:导热性质是物质导热的能力。比如说,金属是很好导热的一种物质。
实验:用不同材料(如铁片、木片和泡沫制品等)热水杯进行观察,看哪一种能够使杯中水变热得最快。
活动2:体验热的传递
讲解:热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中,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如何避免热的传递。
实验:将两个杯子里的水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加热,一直到开水变成蒸汽。学生们将会享受到热的传递过程,并且观察到系统的温度变化。
活动3:探索感知热
讲解:热是一种能量,能够很容易地感知到。可以用触摸、沉浸等方法感觉热的特性。
实验:让学生们用手触摸不同材质物体时的温度变化,体验哪种物质会热,哪种会凉爽。
二、生态系统
主题:自然环境的作用
活动1:了解生态系统
讲解: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自然环境组成的生态单元。
实验:学生可将一个小环境带回家,观察小环境的运作和生长。
活动2: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
讲解:空气、水、土地和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环境污染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生态系统。
实验:学生们将会探索生态系统中每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了解到不同环境的影响。
活动3:保护环境的作用
讲解:人类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环境,例如:节约用水、保护树木和禁止污染。
实验:学生们将会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的概念。
三、机械原理
主题:力和机械原理
活动1:着手解决问题
讲解:如果你想把东西移到别的地方,你需要使用力来移动这个物体。
实验:学生们将使用简单机械元素来传输力量,并且探索力量的大小对输出结果的影响。
活动2:了解杠杆原理
讲解:杠杆原理是机械原理中的核心。杠杆可以帮助我们使力更有效地传递到物体上。
实验:学生们将学习如何使用杠杆,以及杠杆是如何起作用的。
活动3:反击重力
讲解: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重力可以使物体向下掉落。
实验:学生们将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设备,反击重力的影响,并且探索不同材料和设计方法对输出结果的影响。
以上三个主题是科学青岛版四年级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每一个主题都旨在教导学生科学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探索中积累实践经验,同时拓宽视野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相信,这种生动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7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是一份详细、具体、生动丰富的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科学领域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通过本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相应年级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课堂上的互动、讨论、实验等方式,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如观察、分类、比较、归纳、推理等。
3. 培养合作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要和同学一起进行实验和探讨,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4. 培养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课堂上的趣味性实验、教学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包括三部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科学。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 生命科学
本部分分为植物、动物两个单元,具体内容包括:
(1)植物单元:根、茎、叶、花等部位的结构、功能及其生长与发育规律等。
(2)动物单元:常见的动物类群和其特点、体内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等。
2. 物质科学
本部分包括五个单元,具体内容包括:
(1)物质的分类:认识常见物质的分类,探究物质的性质。
(2)物体的运动:学习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和重力。
(3)机械简单机:学习杠杆、轮轴和滑轮等简单机械的结构、原理和应用。
(4)液体的流动:认识压力和浮力,探究液体的流动规律。
(5)空气的压力:了解空气的存在和压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气体的特性。
3. 地球科学
本部分包括三个单元,具体内容包括:
(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运动规律。
(2)天文现象:探究日食、月食、日月食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星座和行星。
(3)气象现象:了解气象概念和气象现象,认识气压、温度、湿度的测量方法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本学期的科学教学采用如下方法:
1. 观察法:通过观察、描述、分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2. 实验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增加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科学现象或解决问题。
3. 教学游戏法:以教学游戏、动画等互动性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玩乐中感性地掌握科学知识。
4. 问题解决法:教师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向全体学生提出,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积极探究、勇于尝试、虚心学习。
四、考核方式
本学期的科学教学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具体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
1. 课堂表现占总分的20%。
2. 实验报告占总分的15%。
3. 作业和课堂练习占总分的15%。
4.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各占总分的25%。
5. 全年度参加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展示,将对总评成绩起到相应的加分作用。
总体评价标准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积极、认真,能够独立思考,具有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问题解决的能力、听、说、读、写应用的能力等。
五、教学评估及反思
本学期的科学教学评估将对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科学道德素质的培养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也要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之,本学期的科学教学计划将以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科学为主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生动丰富,教学方法多样化,考核方式综合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8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
1.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和研究等;
3.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为:
1. 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及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
2. 科学实验和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实验探究和科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实验的方式组织,以综合实践教学为主。
三、教学计划
1. 第一单元:人体健康
1.1 主题:口腔护理
1.2 内容:学习口腔护理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和清洁方法,了解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3 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实验观察
1.4 教学评价:口腔护理测评,口腔疾病知识测试
2. 第二单元:物质与能量
2.1 主题:光的传播
2.2 内容:学习光的传播原理,掌握光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的规律,了解光的颜色、亮度和光源等相关知识。
2.3 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实验观察
2.4 教学评价:实验报告,知识测试
3. 第三单元:天文与地理
3.1 主题:日月地球运行规律
3.2 内容:学习地球、月球和太阳的运动规律,了解昼夜变化、四季变化和日食、月食的形成机制。
3.3 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实验观察
3.4 教学评价:模型制作,知识测试
4. 第四单元:生命的多样性
4.1 主题:昆虫
4.2 内容:学习昆虫的种类、特征和分布,了解昆虫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掌握昆虫的分类方法和观察技巧。
4.3 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实验观察
4.4 教学评价:昆虫分类作业,知识测试
四、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教学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和实验观察的方式进行,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在实践操作环节中,由于实验器材不足和使用不规范,有些学生的实验效果受到了影响,需要及时补充和完善实验设备。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保障学生的个人安全。总的来说,本次教学通过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9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四·一的数学。大部分同学勤学好问,活泼好动,喜欢动脑思考,表现欲较强,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具有了基本的口算、笔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上课能够积极动脑思考,敢于创新,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特别突出。优秀生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提出问题,合作意识较强,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不仅自己学习好,而且乐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起到了小老师的作用,他们的思维敏捷,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这部分同学应该加强辅导,进一步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更上一层楼。还有少部分同学成绩偏差,成为学习困难生,这些同学在学习时处于消极接受,被动理解的状态,难以融入课堂,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不善于观察、分析、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还有大部分同学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成绩良好,针对上述情况,本学期应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教育,并抓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分层管理,在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的基础上,抓两头带中间,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做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的内容有:计算器;用字母表示数;乘法运算定律;多边形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观察物体;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平均数。
1.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关混
1/7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多边形的认识、观察物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性,运用它们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图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观察物体这一单元,通过观察、想象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3.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平均数。在具体统计活动中,学会分段整理的方法,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分段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通过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智慧广场”的教学内容,本智慧广场内容是以往渗透画直观图方法的延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不管提高数学素养,体现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并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3.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探索并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同时能够很好的利用,真正的简化计算。
4.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会根据三角形边和角两个不同标准给三角形分类。5.认识三角形的高会画三角形的高。
6.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边的关系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7.认识梯形知道梯形边之间关系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8.理解小数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小数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数位计算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2/79.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利用小数性质解决问题。
10.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运用此规律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11.理解和掌握名数改写的方法掌握复名数的改写以及复名数与小数改写。12.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能把比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3.知道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可以看到不同形状。14.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形状。15.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计算。
16.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答案顺序计算。17.会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18.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19.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获取相关知识,能提出并解决实际简单问题。20.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能正确计算平均数。21.认识复式统计表,并能用复式统计表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措施
(一)注重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为主,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不教,对疑难问题教师做到及时点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适当加强口算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竖式计算的能力。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5.注意作业设置的层次性,提高作业设置有效性。(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1.重点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初步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还可为以后中学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72.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学科实践活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主要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2次实践活动,分别是“图形的密铺”“消费知多少”
图形的密铺是在学生认识和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多种图形后安排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又是以后学习多边形面积的基础。本综合与实践的重点是认识密铺,了解那些图形可以密铺,那些不能密铺,并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消费知多少的设计意图是:一是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二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对数据分析,使学生学会合理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六、教学进度安排周教学
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次时数
计算器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
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2第算,并借助计算器探索规
一律
周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用字母表示数(一)
意义和作用,学会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用字母表示数(二)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2第系和计算公式。
二探索并了解加法交换2加法交换和结合律周律、结合律,学会简算,体会加与减的互逆关系。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法第律、分配律交换、结合律及分配律,三4并进行简便计算,体会乘周除的互逆关系。
4/7第四周第五乘法分配律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灵活应用。
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会根据三角形边和角两个不同标准给三角形分类。4
认识三角形
4周会画三角形的高。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
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第形平行四边形的边的关系认六
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周知道梯形边之间关系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第小数的意义
知道什么是小数,会读七写小数,明确小数的意义,周第小数的性质
知道小数的性质,并会八运用
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名数的改写;求小数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的近似数理解名数改写的方法九掌握复名数的改写以及复周名数与小数改写。
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能把比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第十周5/7
五一
假期观察物体
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第体
十小数的加减法(一)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的意一义,结合情境理解小数加周减法的算理,正确计算。
小数的加、减法(二)
结合解决具体问题,理第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十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二计算。会运用运算律和运周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第平均数
会运用统计进行数据的十整理。会求平均数。
三周复习第一、二、三、熟练掌握用字母表示第七单元知识
数、数量关系、计算公十
式,会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四
值。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周律、减法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第复习第四、五、六、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十八单元知识
质,系统回顾角与三角五
形、观察物体的相关知周识。第期末总复习
系统复习本册内容
十六周第综合复习通过做试卷查缺补漏
十
6/7
4七周期末考试
第十八周检测本册知识掌握情况
7/7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10
20xx——20xx学年下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2)班共有学生46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发现学生之间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差异,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不同,但也有部分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学习态度积极认真,对实验比较感兴趣,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而我们的教材内容更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在平时上课时要注意发展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在内容上涉及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编排上注重了以专题研究为主,体现各单元课时之间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做到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进行构建,做到“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河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
2、本册教科书的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热胀冷缩》、《岩石的科学》、《土壤与植物》、《光与我们的植物》、《我们的家园——地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3个课题,30课时。三、教学目标
1、对待科学学习: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2、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懂得珍爱生命。3、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四、教学措施
1、通过对比试验与大量的事实来证实,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2、教师应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准备。3、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搜集。4、教师正确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五、教学进度:同县教研室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名称:热胀冷缩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两课,分别是《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以及自行车胎在夏天充足气容易爆裂的原因。三、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上册研究了《热的传递》之后继续探究有关热的问题,学生们经历了对物体冷热现象的探究活动后来学习的。四、单元目标:知道物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举例。五、设计思路:在炎热的夏天,以自行车太容易爆裂这一现象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对气体在受热或受冷时的体积变化进行深入探究,再拓展到对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研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单元准备:温度计、冷水、热水、酒精、玻璃管等七、单元实践:制作温度计八、课时安排:2课时九、单元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名称:岩石的科学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认识岩石》、《做个岩石百宝箱》、《岩石的用途》、《岩石的风化》四课之间以“石头”为中心,揭示了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习了解常见岩石的特征并能给岩石分类。
三、学情分析:本单元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各种岩石设计一系列探究岩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岩石的特征,还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四、单元目标:认识自然界中的岩石的种类,知道岩石的制作方法,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
五、设计思路:本单元以“石头”为中心,揭示了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认识过程,即对未知自然事物进行科学探究的认识过程和规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研究技能和态度。
六、单元准备: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放大镜、小刀、铜钥匙等七、单元实践:采集、观察岩石。八、课时安排:4课时九、单元反思: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名称:土壤与植物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土壤与植物》、《保护植物》,在这一单元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学情分析:对与土壤,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搓泥巴、种植物······几乎每个孩子的游戏道具都离不开土壤,所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意识到保护土壤重要性。四、单元目标:知道土壤的构成及土壤的不同种类,了解植物生长需要土壤,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五、设计思路: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土壤成分,在初步了解土壤成分的基础上继而引入《土壤的种类》《保护土壤》。
六、教具学具准备:猜忌土壤、搜集有关土壤形成的资料。七、单元实践:收集土壤,探究土壤的成分。八、课时安排:4课时九、单元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名称:光与我们的生活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选择光作为探究主题,安排了《认识光》《玩镜子》《筷子“折”了》《彩虹的秘密》《飞旋的陀螺》和《光与我们的生活》六课内容,主要研究生活中光现象。
三、学情分析:学生们几乎从呀呀学语开始,就耳闻了诸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以天体为背景的动人神话故事,他们装着满脑子的疑问:光是如何传播的?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学生们探究的动力和源泉。四、单元目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的色散现象。五、设计思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光”,探究身边的现象和事物,首先让学生回忆关于光的已有知识,提出自己的猜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他们的相互交流和启迪来认识光与我们的生活。
六、教具、学具准备:蜡烛、火柴、激光灯、纸筒等七、单元实践:小孔成像实验,消失的硬币八、课时安排:6课时九、单元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名称:我们的家园——地球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航海家的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我在哪里》《苹果为什么落地》和《测量重力》五课,本单元就是让学生走进自然,感知地球,更多的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三、学情分析:浩渺、神秘的宇宙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他们缺乏对地球的系统了解,甚至对于认识地球的魅力观察,探究与发现,也许从来就未曾领会过,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
四、单元目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仪,学会看地图,地球仪,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学会使用测力计。五、设计思路:本单元以地球的形状为切入点,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历史,让学生在感知和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完成他们心中关于地球粗浅的解释。六、教具、学具准备:地球仪、小纸船等七、单元实践:地球仪的制作八、课时安排:5课时九、单元反思: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11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科学课程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世界和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为了帮助四年级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以下是四年级科学青岛版的教学计划。
一、水的重要性
主题:水的重要性
目标:通过探究水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程内容:
1. 水的性质:液体的特征,能够蒸发,可以升华,可以在低温下变成冰。
2. 水的来源:自然水源和人工水源。
3. 水的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等。
4. 节约水资源的方法:提高节水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1. 引入话题:让学生说一下水的用途和重要性。
2. 理论知识探究:通过图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和用途。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参观附近的水库、河流等,了解水的来源和流向。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强调水的重要性和节约水资源的方法。
二、天气与季节
主题:天气与季节
目标:通过观测气象变化、了解季节变化和推理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天气和季节的原理。
课程内容:
1. 气温、风速、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2. 不同季节的气候和物候现象: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和季节的特点。
3. 推测天气:通过观察云形、风向、气压等,推测天气变化的趋势。
教学过程:
1. 引入话题: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家乡的季节和气候特点。
2. 理论知识探究:通过图片、视频、实验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和气象要素的观测和推测。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上户外观测天气,预测天气变化。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加深对天气和季节变化的理解。
三、植物的生长及繁殖
主题:植物的生长及繁殖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课程内容:
1. 植物的组成结构:根、茎、叶、花、果实。
2. 植物的寿命和生长环境:根据植物的寿命和生长环境,了解植物的需求和适应性。
3. 植物的繁殖方式:风媒、昆虫媒、自交、人工媒介等。
教学过程:
1. 引入话题: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家里有哪些植物,他们是如何生长的。
2. 理论知识探究:通过图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组成结构、生长环境和繁殖方式。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尝试种植不同的植物,了解不同植物的需求和繁殖方式。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强调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四、动物的特征与分类
主题:动物的特征与分类
目标:通过观察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原则。
课程内容:
1. 动物的外部特征:骨骼、皮肤、眼睛、口鼻等。
2. 动物的内部结构:心脏、肝脏、肺部、肾脏等。
3. 动物的分类: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进一步细分为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教学过程:
1. 引入话题:让学生说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2. 理论知识探究:通过图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和分类原则。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观察和分类不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加深对动物分类的理解。
五、空气的组成与运动
主题:空气的组成与运动
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空气组成和运动规律。
课程内容:
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压强:大气压力的概念,压强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3. 空气的流动:暖气体积大、轻,冷气体积小、重,导致空气流动。
教学过程:
1. 引入话题: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呼吸的是什么。
2. 理论知识探究: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空气组成和压强的概念,以及暖气体积大、冷气体积小的原理。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小实验,观察空气流动的规律。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强调空气的组成和运动规律。
以上是四年级科学青岛版的教学计划,主要涉及了水的重要性、天气与季节、植物的生长及繁殖、动物的特征与分类、空气的组成与运动等主题。通过课程的探究和实践,学生们能够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和规律,培养探究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12
《四年级科学青岛版教学计划》如何设计?
科学是一门有关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知识与技能的学科,它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材是一套非常优质的教材,它的教学计划也需要更加细致、富有趣味性,生动丰富,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进行学习。
一、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科学教育的核心,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经过科学方法的磨练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分析力,以此来达到科学教育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材涵盖了动植物、环境、天文等方面的内容,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际操作的体验。在具体内容的设计上,可以采用小课堂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逐渐转化成了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环境,在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四、教学手段
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手段,如图像资料、多媒体教学、仿真实验、情境教学等。这些手段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五、评价方法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比如,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既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效果,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时间
在四年级的学习阶段中,科学的学习时间应该控制在每周2-3课时,过于频繁的学习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或造成教师教学质量的下降。科学学习应该穿插在其他学科中进行,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整合水平。
总之,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材是非常优质的教材,教学计划的设计应该兼顾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学习,既掌握了科学知识,也培养了科学素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推荐
我们经过精心挑选,为大家整理出了一份最新的“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现在是老师们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们会不断更新我们的网站,欢迎您收藏它并随时了解最新情报!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2个生字,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学习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解题
1、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归纳出:(1)这架飞机为什么叫“香玉剧社号”?它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要写“香玉剧社号”飞机?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自读提示,说说提示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1)读一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一说常香玉在抗美援朝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3)想一想课文赞扬了常香玉的什么思想。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默读,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思考上述你质疑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哪里没读懂?
(1)思考后自由发言,概述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把没有读懂的语句,和上下文联系起来多读几遍,多读多想。还不懂的,作上记号,有疑问的,把问题写在旁边。
四、细读课文,质疑交流
1.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
2.重点学习“常香玉捐献飞机”这一部分
(1)请你运用我们学过的“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找出描写常香玉在捐献飞机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句子。
(2)想一想,你从中了解到常香玉的什么思想。
3.交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发言者,先交代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再说说是怎么读书思考的,然后阐明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4、探究:说说你心目中的常香玉。
五、谈一谈:学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13 香玉剧社号
拿出积蓄
捐献飞机 卖掉汽车 多次立功
(为抗美援朝) 全国义演
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2】
五年级科学教科版教案:从自然到科技
作为一门学科,科学的接受和理解对于每个孩子的自主成长和日常生活都有着怎样的影响?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将科学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孩子的认知、思维、和实践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第一单元:关注身边的物质与变化
使用教材上对于五种物质状态的描述,老师在教学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水的沸腾,溶解等物质状态的可逆变化,可以让孩子们更加形象的理解物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原理。
第二单元:学会观察动植物
在学习观察动植物方面,教材上提供的是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特征,老师值得介绍和引导孩子们进行实地的观察,比如亲自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或者在自然中寻找和观察常见昆虫和鸟,引导孩子将物理和生理现象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观察和应用相结合。
第三单元:分析和探究光的特性
通过光路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反射的原理以及衍射现象等。教学也要注意结合实际和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让孩子们投身到生活中去感受科学的深刻意义,例如在夜间行车时,驾驶员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视线,会开启电车灯等科学应用。
第四单元:发现与利用声音
学习声音的原理和特性,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创作的扩音器了解声音的共振原理。可供选择的实验,例如创作笛子的基本原理性实验、利用橡皮球制作的“哨子”等等,都可以让孩子们自己从头开始进行实践,深刻认识声音传播和共振的规律并从中得到科学技巧和体验。
从自然到科技,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理念。而五年级科学教科版教案也充分贯彻了这个思想,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科学实践教学,将现象、问题、理论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世界的表象和科学的本质,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而教科版的教材因为其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生活,更容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超越理论的盲目追求,培养实践思维,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3】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目标: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使学生了解设计对比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更精确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记录所获得的信息。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是这节课的训练重点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1、引入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你们平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种子发芽呢?它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
2、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学生根据自己的已往的经验,自由的发表,也可以是学生的猜测
讨论:是不是这些因素都影响种子发芽呢?
3、设计种子发芽对比实验:
这么多的条件,是不是都影响着种子发芽呢,或许有的不能呢 我们如果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该怎样设计呢?(引导,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
{这是这节课的重点,教师在这时候不妨当学生的捣乱,发现学生的设计问题,故意刁难他们,直至他们完善最近的方案,包括有的想的不
全面的地方,并一定要让学生完成书面的计划}
4、种子发芽实验:
以其中的一个因素,作为范例,指导学生怎样做实验:教师拿出最近事先准备的材料,和学生一起,完成实验的操作。
作业:强调以后的观察和控制,最后,给每个学生发种子,让他们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在下一节课,我们要交流发现,看看哪些同学,能获得我们第一次实验活动的星级评价。
2、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 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 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
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
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
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第二单元 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
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 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2.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3.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3、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1)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4、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4.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教师演示
5.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1)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1)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1、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七、板书设计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折线图
6.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1)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三单元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
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
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
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第六课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现象。学生交流讨论。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4】
以下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五年级科学课本-1.5浮力-教材版(五年级科学卷2浮力课件教材版),供大家品尝。
《浮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科学》五年级第二册课件5个单位。
课本分析 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探索了物体的材质、重量、体积对起伏的影响,感受水中的物体具有浮力。从这节课开始,学生们专注于浮力,研究漂浮和下沉物体的秘密。本课共有四项活动,分别是感受浮力、测量泡沫块的浮力、测量不同尺寸泡沫块的浮力、解释漂浮的原因。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物体在水中的浮力与浸入水中的物体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物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学习情况分析 在五年级上册“力与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一定的“浮力”生活体验。本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帮助学生修正和提高对“浮力”的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漂浮物受水中浮力的影响。我们可以感觉到浮力的存在,我们可以用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2.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它所受的浮力就越大。
3.当水中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和方法:
1.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块在水中的浮力。
2. 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来解释物体在水中的起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改进方法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了解数据在分析和解释现象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所有漂浮物都会受到水中浮力的影响。我们可以感觉到浮力的存在,我们可以用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来解释物体在水中的起伏。
教学准备组实验一:烧杯1个,泡沫块1个。
小组实验2:一个弹簧秤、一个大泡沫块、一个底部有一个小滑轮的烧杯、一根细铁丝和一张记录纸。
分组实验3:在实验2材料的基础上,加入两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块,记录片材。
学生五人一组,一共五组。
教学过程 1. 题目介绍 让学生欣赏图片,问为什么氢气球和摩托艇可以漂浮在空中,为什么天鹅和轮船可以漂浮在水中?根据学生对黑板题目的回答:浮力。
谈话:浮力怎么这么神奇?在本课中,我们将一起学习浮力。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出发,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享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从生活走向科学。 】 二、感受浮力 1、在水面上放一块发泡胶块,用手按入水中,手感觉如何?做实验前的问题:你认为我们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中的每个学生轮流做实验,然后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浮力的存在,明确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下沉时感觉浮力增加,观察浮力的方向水面同时上升。 】 2. 浮力的描述性定义:当你将泡沫块压入水中时,你会感觉到水对船和泡沫块有向上的力。我们称这种力为水浮力。
3. 屏幕显示教科书第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解释图表的含义。 (当泡沫块还漂浮在水面上时,它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受到的重力,方向相反。)
三、测量泡沫块的浮力1 . 讨论如何测量浮力:当你将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所经历的浮力会发生变化吗?它有多大?我们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浸没在水中的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吗?你想自己试试吗?学生讨论:如何测量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浮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问题法,学生可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科学原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2.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示范标准化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事项。尤其要明确浮力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原理。
3.学生测量泡沫块浸入水中的浮力,按照课本要求测量三个条件,并将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水量)记录在桌子。团队成员应该一起工作。
学生实验,教师参观。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实验,体验正确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泡沫块在水中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一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整体浸入水中在水里。牛)
要排出的水量(毫升)
【设计意图:由于泡沫块很轻,学生无法测量它的重力,所以告诉学生它的重力是牛顿。 ] 4. 投影表格,仔细分析数据,让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板书)浸入水中的物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设计意图:创造一个类似于科研的场景,让学生充分动用手脑嘴,在全员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方法;
逐渐形成善于提问、乐于探索、求知求知的心理倾向;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四、测量不同尺寸泡沫块的浮力 1、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同样的泡沫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如果不同大小的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所经历的浮力是否也符合刚刚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再做一个实验。第 1 组和第 2 组测量小泡沫块的浮力,第 3、4 和 5 组测量中等泡沫块的浮力。
提问时要注意什么? 2. 学生参照上一实验的测量方法,每组独立完成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要求的位置。
在竞争情况下进行实验,看看哪一组跑得最快并产生最准确的数据。
学生实验,教师参观。
不同尺寸泡沫块遇水浮力记录表小泡沫块和大泡沫块(公牛)中泡沫块的重量
拉力(公牛)
浮力大小(牛)
排水量(毫升)
【设计意图:直接告诉学生泡沫的重力堵塞。 ] 3. 整合表格、投影数据、分析数据,与学生充分交流后,发现实验结果也符合刚刚得出的结论:物体浸入的体积越大,水,它受到的浮力越大。
把两个实验的表格放在一起,问:你认为泡沫块在水中的浮力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注重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5.解释浮动的原因。谈话:请用今天的学生的知识来思考一个问题。 (教师示范)将泡沫块压入水中放开,为什么会浮起来?同学们交流后得出结论,此时浮力大于重力。
问:发泡胶块浮到水面后,为什么不再向上漂浮?同学们交流,得出了此时浮力等于重力的结论。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当水中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会浮起来,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力相等到重力”。 】 6. 总结与延伸 1. 你从这门课的学习中收获了什么? 2.播放潜艇视频。
谈话: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以后你们也会像我们的科学家一样,发明更多的东西,为保卫祖国、造福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设计意图:从科学知识的体验和学习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保卫祖国,造福人类。 ]板书设计 5.浮力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教学反思《浮力》是该教材五年级科学教材第二册单元“沉浮”的第五课。本课内容主要是感受浮力,测量泡沫块的浮力,测量不同尺寸泡沫块的浮力,解释漂浮的原因。
比赛课上,由于准备时间不够,全班出现很多问题,学生在实验中犯了很多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意事项不了解;
2.排水量,学生无法从烧杯中读取数据;
3. 一节课完成三个实验。时间很紧;
4. 做实验时,小插曲不断出现:有时学生打不动泡沫块,有的学生把线拉断,学生不知道如何配合等等。
在视频课的后期,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去挖掘课本。同时,在我校业务总监和王荣老师的指导下,我对这门课有了新的认识,中途会去试一试。三次,每次我都有不同的认识。视频课的效果要好很多,教学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反思如下:
1.设计的教学思路适合学生,符合新课改理念。
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开始,由浅入深,学生对浮力的理解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建构新的知识。
第二,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体验科学研究。
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和教师的分工不同。在这堂课上,我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第三,发挥团队合作优势,促进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让所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掌握学习内容。本班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协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推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
第四,加强表达与交流,理解科学认识的意义。
表达和交流在科学研究领域非常重要。在这堂课上,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汇报和交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尤其是在分析实验数据的时候,我让每个小组讨论和研究。然后汇报最后的结论,同时在各组之间交换意见和交换意见。
本课程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
1. 测量浮力的装置提前放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猜出如何测量浮力。看到这个装置的浮力,所以问“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泡在水中的泡沫块的浮力”,学生的思维是有限的。
2. 泡沫块的重力很难测量。我准备的泡沫块很轻,用1N的弹簧秤无法测量。我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如果条件允许,我认为这里可以用木块代替泡沫塑料块,这样可以很好地衡量它的重力。
3. 测量排水量时,数据不准确。学生主要是估计的,这里需要改进。我准备的烧杯是一升,旁边的刻度是100毫升,需要测量的小发泡胶块的体积只有10毫升。这里可以用白纸细化刻度,然后贴在烧杯上,方便学生阅读。
科学教育版 5 年级科学课程计划完成
5 年级科学课 2 - 橡皮泥在水中的起伏 5-教科书版
5 年级科学 2第 2 卷教案 - 漂浮在水中的橡皮泥 6 - 教科书版
五年级科学教案 - 漂浮在液体中的土豆 1 - 教科书版 五年级科学教案 2 - 土豆在液体中的起伏 18-教育版本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会这首诗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这首诗写于19。当时,“五四”运动____已过,正值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诗人从日本回到祖国,强烈不满黑暗现实,但并未绝望,仍然执着追求光明和理想。这是创作这首诗的社会现实和诗人思想感情的基础,也是诗篇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第二、三段,教师并作扼要补充,为学生提供深入体会诗篇的前提条件。 联想和想象,特别是想象,是诗歌创作重要的表达手段,也是这首诗突出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把理解联想和想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把体会想象描写的表现力量,统一于分析诗篇的过程当中。 这是一首现代格律诗,双数行隔行押韵,每节换韵,节奏感较强,适于朗读。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1.由开学学的《繁星》引出即将教学的新诗《天上的街市》(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让同学们谈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请学生看注释,理解诗句,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教师答疑。
3.请学生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情况。 这首诗写于1921年10月24日。这时“五四”运动____已经过去,北洋军阀连年混战,中国社会一片黑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郭沫若在“五四”运动爆发时正在日本留学。当时,“五四”革命汹涌澎湃的浪潮曾激起身居异国的诗人深切炽热的爱国之情。他在19初写的《炉中煤》中,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以炉中煤自比,抒发了为祖国奋发献身的炽热感情。
1921年,诗人回到祖国,面对着一片黑暗的社会现实,先前对祖国的美好憧憬陡然破灭,陷于苦闷失望;但并未绝望,仍然执着追求光明和理想。《天上的街市》就产生于这样的年代,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音正确,读出节奏。教师指导断句。
5.引导学生分析第一节。
(1)第一节是写实还是想象? 写实。
(2)在写实当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既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
(3)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路?创造出了什么样的境界? 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联想的思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作者看到“远远的街灯明了”,联想到地面“明了”的“街灯”像是天上“闪着无数的明星”。联想到街灯像明星,自然会仰望星空,自然地引出“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作者仰望天上“现了”的“明星”,又联想到它们像是地面“点着无数的街灯”。这样街灯与明星相互比喻,回环往复地展开联想(板书:相互比喻 回环往复)。地面街灯和天上明星互相辉映,创造出了一种光亮闪烁、深远优美的境界(板书:灯星辉映 深远优美)。
(4)“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两句在原诗中都没有“是”字,为什么在编入教材时加上了“是”字?次句中的“点”字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两句都在“好像”后面加上一个“是”字,就凑足了音节,构成了舒缓的节奏,更抒发出作者赞美街灯和明星的感情。 次句中的“点”字,很有表现力量。既是“点”着灯,也就有点灯人,既有人,天上也就有一个世界。“点着无数的街灯”,既渲染出一派神秘奇丽的色彩,又为以后各节描写作好了铺垫。
6.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节。
(1)第二节是写实还是想象? 想象。
(2)怎样由写实进到想象? 是由上节写实中的联想进到想象的。由联想天上的明星“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进而想象出天上的街市。
(3)这一节怎样逐步驰骋想象(板书:驰骋想象)?想象出了什么样的天上的街市?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这一节分两层驰骋想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写街市。句首冠以“我想”,表明了下面写的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如把“我想”改为“在”字,就成了写实的文字了。用“缥缈”修饰“空中”,从隐隐约约当中表现出天空的高远深邃;用“美丽”形容“街市”,总写出街市的美好;“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高远深邃天空中必有美好的街市(板书:天街美好)。“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写街市上的物品。用“陈列”修饰“一些物品”,表明店铺中物品相当多,摆布很得当;用“世上没有”修饰“珍奇”突出了珍贵奇异物品世上绝无;“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天上街市的店铺中必有世上绝无的珍贵奇异物品。(板书:物品珍奇)两层驰骋想象,由写街到写物,连接紧密,逐步展现,表现出诗人飞翔想象羽翼,神游天上街市,表达了诗人想象天上必有一个远胜人间美好世界的坚定信念(板书:远胜人间)。
布置作业:
1.进一步体会前两节,完成课后练习就前两节诗句提出的问题。
教学重点:
联想 想象描写牛郎织女的表现力量;推陈出新的寄寓理想。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分析的天上的街市引到本节课分析天上的人物。
(1)第三节怎样由上节写天上的街市,进到写天上的人物?由上节想象的天上的街市,联想到天河,联想到民间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进而更展想象,描写想象中的牛郎织女(板书:更展想象 牛郎织女)。
(2)第三节怎样合情合理地写出想象的牛郎织女? 先依据星象来写天河。“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仰望上去,淡淡的天河确是“浅浅的”;诗句在“你看”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也是在引起读者注意天河是“浅浅的”。既然天河是“浅浅的”、那“不甚宽广”的推断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定然是”,语气十分肯定,充分强调了这种推断。有了这天河是“浅浅的”、“不甚宽广”的铺垫,“那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想象,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3)第三、四节想象、描写出了牛郎织女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来往”一词,表现出天河不能隔离这一对恩爱夫妻,牛郎骑着牛儿蹚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夫妻朝朝相会,夕夕团圆。“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此刻”,赋予想象的情景以具体的时间,好像诗人都要看见他俩一样了。“闲游”,表现出牛郎织女耕织之暇在天街悠闲游观的情景。牛郎织女获得了解放,获得了自由,生活美满幸福(板书:解放自由 美满幸福)。“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由“流星”联想到“灯笼”,说“流星”是牛郎织女提着的“灯笼”,想象奇妙。用“朵”形容“流星”,直接表现出“流星”的美丽,间接表现出“灯笼”的美丽。诗句在“不信”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引起读者注意“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恍如和读者面谈,情趣盎然。
(4)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运用民间故事,推陈出新。 诗中写的牛郎织女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原来说的是真 诚相爱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活活拆散,夫妻被天河隔离,每年只能靠着鹊桥相会一次,是个悲剧。诗人为什么写成他们夫妻生活美满?这样运用民间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 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对这个民间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改造,把牛郎织女的悲剧爱情故事,改造成为他们夫妻挣脱了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获得了解放,过着自由幸福的美满生活。这理想化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也引导读者憧憬那自由幸福的生活境界。 诗人这样想象出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的生活情景,既源于民间故事,又体现了推陈出新的精神。从牛郎织女命运的质的变化当中,寄寓着诗人的理想(板书:推陈出新 寄寓理想),借写天上人物的生活情景 ,表达世间生活的理想,希望人民能够过上那解放自由、美满幸福的生活。
3.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写于1921年末那社会一片黑暗、人民苦难深重的年代。诗人为什么着力想象、描写天上街市的美好,天上人物的幸福?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意思? 诗人不满当时黑暗社会现实,执着追求光明和想理,才想象、描写出美好的天上街市和幸福的天上人物。这天上美好幸福情景是世间黑暗现实的反弹,构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憎恶黑暗现实、追求光明幸福的炽热感情。它能够引导读者向往自由幸福的理想生活,激发读者和黑暗现实进行斗争的热情。这也正是这首诗的社会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课后练习三列出的对这首诗中心意思的三种理解,第三种理解是正确的。第一种理解没有体会到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是片面的。第二种理解没有体会到诗人积极追求的思想感情,也是错误的。
4.先指定学生二人朗读,再让学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6】
2、认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学会保护蜻蜓。
学习过程: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词都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帮对互相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快。
2、同学们把生词都会读了,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检查读。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老师一会儿检查。
(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
(4)、小组间解疑。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在精读时解决。
4、精读感悟,感情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6、7、8、9、10自然段,思考蜻蜓是怎样的蜻蜓?读后谈一谈,随即指导朗读,对蜻蜓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课后第四题。(1)、分自然段读课文。(找5个同学读)师在读中随机指导,读到位。
(2)、全体练习读。每个同学都像刚才老师指导那些同学一样练习读一读。看哪组读得最认真
7、指导课后第四题,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三、分配下节课展示任务。
1、组搜集有关蜻蜓的资料。
2、组搜集有关动物与人之间感人的故事。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7】
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1.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1.出示第二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交流。
…
…
…
…
3.学生分小组汇报。
4.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3.搜集资料、图片。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2.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收集证据。
4.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5.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1.学生出示”生活中觉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2.点部分学生汇报。
3.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4.学生看黑板,分小组交流。按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
5.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6.教师小结:
7.学生分小组交流。猫、狗、鸡、兔四种动物平时吃些什么食物。将结果记录在课本P6页。
8.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课后及延伸。
你知道哪些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把它们填写在下表中。
2.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3.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
5.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
1.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2.学生汇报。
3.实物观察。
(1)将教师准备的活物放在讲台前让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并记录。
(3)学生汇报。
4.学生分小组观察。
(1)学生分小组观察蜗牛或蚂蚁。
(2)边观察边记录。
收集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并观察你所看到的动物怎样在运动。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种子、茎来繁殖植物的技术,但是对于根的繁殖技术还没有接触过。关于资料的收集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也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完成任务。通过该部分的活动,再次强化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并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资料收集的方法。学生将通过资料的收集,进一步了解一些利用根来繁殖的基本技术,为后期的实践累计理论知识。
2、整理资料。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是非常广泛的,包含的内容众多。在资料收集完毕后,必须要对资料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归类。通过该活动,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建立:能用根繁殖的植物、繁殖的基本过程、繁殖的效果几个基本板块。使学生清楚用根繁殖植物需要完成的基本步骤,为繁殖的成功奠定理论基础。分析方式可以参考下面表格:
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内所收集的种类较多,需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细致的统计和分析,以小组为的单位完成统计分析记载。
3、把收集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
每个小组都收集到了大量的信息,组织学生将整理好的资料进行交流,能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用根繁殖植物。资料的交流过程,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讲解,并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资料进行评价、提问、质疑,形成浓厚的交流气氛,培养善于交流的能力。
4、实验并完成记载。
该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用于实践,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料收集和整理对于实践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操作之前,应该提示学生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于实验的植物品种,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到资料的运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教材提示了使用甘薯,甘薯是一种容易用根来繁殖的植物,且对生长条件要求低,是一种非常好的试验对象。在完成繁殖的过程中,要强调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载,要求内容尽可能详细。该记载应该包括三部分:(1)实验的操作过程;(2)根块的发育情况;(3)移栽后的生长情况及活动总结。
1.认识苗圃中的几种常见植物。
2.能根据对苗圃中植物的观察,提出植物繁殖方面的问题。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各步骤并组织实施。
1.教师准备:联系苗圃,做好参观的组织工作;绘制班级分工表;实物展示台。
带学生去观察苗圃中的植物幼苗,注意里面有多少种不同的植物的苗?
二、相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认识柏树苗、枇杷苗、杨树苗和月季苗。
这么多的植物幼苗是怎样繁殖出来的呢?
五、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呢(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该课时的重点集中在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1.小组汇报各自调查情况。
提出问题: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是什么?指导各小组依次上台,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调查记录。各小组汇报完毕以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材规定的区域填写总结并汇报。
2.其它相关资料汇报。
提出问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疑惑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提出。学生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必然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疑惑,要求学生提出来,即为后期教学提供素材,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总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陆续接触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移栽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用茎繁殖植物的方法包括扦插和嫁接。
2、掌握用扦插、靠接来繁殖植物的方法。
3、能熟练运用工具完成扦插、靠接中各个步骤。
4、能进行简单的扦插切面对比实验,知道对比实验中唯一能改变的条件切面的形状不同。
5、能对不同切面的茎的生长状况进行预测,并能与实际结果相比较。
6、能对实验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并知道在观察的过程中尽可能不干扰植物的生长。
2、分组材料:小刀、草灰、月季成株、净砂、枝剪、培养槽、塑料膜、毛桃树、良种桃树。
1、前面我们知道了有些植物的幼苗是用茎繁殖出来的,那么,月季能用茎繁殖吗?
2、这节课,我们就动手试试吗!
1、分别截取两段月季当年生的茎,将一段茎的下端剪成平面,一段茎的下端剪成斜面,并将它们编号。
2、取土质一样的两个花盆,并将截取的茎分别插下去,有兴趣的可以猜猜哪根茎会生长得更好?
3、指导学生观察茎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4、设立奖品,根据三天后月季的生长情况,为猜中者发奖。
三、师讲述并板书:
像上面实验中这样直接把植物的茎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的方法,叫做扦插
四、让学生说还有哪些植物是用扦插的方法进行茎繁殖的?
1、点名说什么是扦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