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论语的心得体会(收藏4篇)#】对于一个好的心得体会,有以下几个要求:首先,需要有具体的事件或经历作为导引,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者他人的故事。其次,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可以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此外,还应该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逻辑的连贯性,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观点。通过以上要求,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心得体会的表达,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1
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每当女儿入睡的时候,我终于觉得所有的时间属于我自己了,于是在老公竭力的推荐下,我拜读了于丹的《论语》。读完后感慨,于丹《论语》对我而言无疑是沁人心脾的一道心灵鸡汤,更让我感悟的是:想告诉大家生活永远是最简单的,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感觉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无论生活有多少困难,都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找个快乐的一面去接受生活中的每件事。
其实,每一件事都有利弊并存的。就像陶渊明放弃了仕途,隐居在山林,享受着自己的人生的快乐。人生中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尤其是现代社会,很多人追求的是物质享受,在他们眼里只有物质达到一定的要求,才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精神上的需求,才能够体会生活中的快乐。一旦没有了这种物质,他们会觉得有生活没有光彩,而引发心情的不快。当然,也有部分人是精神要求比较高的,当看到把物质享受放在第一位置的人,会觉得他们渺小,甚至会替别人担忧,不平。我感觉人生中有很多事,如果你没有经历过,永远也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和痛苦。所以很多事情,不管你是哪种人,物质快乐也好,精神快乐也好,只要自己的内心感觉到过得快乐就好。生活本来就有很多不如意,事业不顺,家庭不幸,朋友不诚,理想不达,越是不顺利,我仍然越需要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只有良好的心态才可以让我们自己学会释然。
于丹说记锥论语》中一个字,一生就够用了,我觉得有道理。人想过的快乐,首先要学会宽容,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吮,这个字包含了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心态,能够学会“吮,那么这个人的一生一定是快乐的,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当然,想做到这个字是不容易的,能够把所有的世事都用宽容的心来对待,那么生活中就没有什么是快乐的阻碍了。在这个时代,除了为生计忙碌、奔波之外,我们总是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园。面对纷纭的世界,面对各种欲望,总会想为自己的心灵安个家。没事的时候,就想想一些开心的事,很多矛盾不解在不断宽容心态中化解释怀……由此我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心情由此而开朗,一切都释然了。于是,在繁重的生活工作中,我注意更多的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比如:女儿懂事进步了,老公理解我的苦心了,病重的母亲因我的一丝孝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了,同事间因一句温暖的问候显得更加亲切了等等都会让我快乐幸福。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恕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空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单位是我们温暖的家。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财之人,有爱知之人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有理性原则的宽容,那么一家人,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生活中过好每一天。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和快乐。
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2
7月5日,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论语讲座,通过学习,使我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的缺点。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要“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思”,这样才能“为师矣”,而现在我因各种原因疏于学习新知识,对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更是很难做到“传而习”,所以常常会感到非常的惭愧,作为一个老师,更应当做一个精进好学的人。学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学习,一种是被动学习。只有知道自己不知的人才会主动去学习,而自我感到什么都知的人往往会放弃学习,或采取一种在某种压力之下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时学习的知识会博学,被动学习时学习内容会有局限性。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尤其是在当今发达社会,网络、传统教育、自学等,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总是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不少未知领域或温故了旧的知识。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常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及时学习,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后则奋进,发现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经验就升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恕”这个字。“恕”,即为“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语,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利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教学态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不能只是严厉斥责,而是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这样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下了自省的空间和主动改过的机会,为学生的未来撑起了一片晴空。
宽容作为一种处世智慧是一种教育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地开阔眼界与胸怀提高自身修养。要尊重理解学生,并给以台阶,既要让学生下得了台,又要让学生登得更高。这样学生还会还老师一个惊喜,师生间更多了一种默契,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宽容,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给了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与过程,也赢得学生的感激之心和敬重之情。宽容能驱走怨恨,宽容能带来亲情,能创造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任何伟大的事业,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做为教师要让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志向,就要因材施教,敢于坦露自己的心声。无论是“率而对曰”的子路,还是“春服即成,浴于沂,咏而归”的曾皙,都敢于真诚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年龄小可能没有很深的体会,而做教师的是有这种体会的。那么,做教师的有责任领好学生的每一步。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初级到高级,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3
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中国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研究出最完美的的社会人文构造了,只是没多少人去钻研罢了。
——题记
老子在《道德经》留下了许多治理国家的,或许有些人认为老子有愚民主义的方向,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而是老子毕生摸索出了完美的社会模型。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善用一些生活中常见,而又不会引起争议的事物来引喻一种态度或表达一种道理,如同天、地、人、万物。老子谈水,不谈水对人或万物的帮助,而独辟新径地谈论起了水的“不争”,水是世界上最柔和的事物,就算有东西挡住了它,它会从它的周边流去,而不会与事物本身相争持;它不论最后通往何处,哪里有路它就会往哪里去,或许通往地狱,亦或许一去不返,但它依然义无反顾。文末有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忧。”因为你什么也不去争,自然什么也不会失去,这里的不争绝非不思进了,而是善于谦让,在同等机会下让利于他人,或自知不如而退让。其实到最后,你依然会得利,因为不争,所以多了许多朋友,就有了更多得利的机会,正是“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试问,若所有人都能做到“不争”,那社会又如何能不和谐,天下又怎会不安定呢?人们不去争利,互相谦让尊重,又如何建立起隔阂。社会学中提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构造,一种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另一种是个性感性导致集体理性。似乎比起理性而言,感性是个贬义词,但试想,所有人都想着自己手头的那点利益时,都想着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在中国社会中这种现象叫做“坑”式欺诈,而这样一个个体理理性的社会,它的最终集体显现出的形态便是集体混乱。但若如同老子所言,每个人都去谦让,或许有人称之为迂腐,有人称之为愚笨,但最后所呈现的却一定是一个和谐的集体。
打个比方,若是每个人都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都想着去碰撞对方以得到更大的地盘,那么到了最后,我们只能剩下一盘乱石散沙,杂乱地分布在各个角落;若是每个人都像是一股细流,或许在碰到石头时会被一分为二,甚至散落各处,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但是无人可挡的奔腾巨流。而这样的两种社会相遇,孰胜孰负一目了然。相较于西方社会,中国属于社会,它最宝贵的资源便是老祖宗留下的知识,知识的惟一载体便是书籍,但许多中国人不愿去承接这些遗产,因为它们太过博大,而这对于一个没有凝结出成体系的科学方法论的国家无疑是一件可怕的现象。
五千多年的历史使中国积淀了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没有资格不去传承它们。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品读《道德经》让我悟出了许多,我愿化作一条细流,去追寻,去探索,等待着终有一天流入我们自己汇聚成的--大海。
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4
一回家,打开电脑,阅读着《论语》。听到这2个字也涨了,哎,我还是对小说一类情有独钟啊!看着从未接触过的高深,感慨万分,我们的目光太短浅了!我看着这论语,脑子里一片空白,看不懂啊!算了吧,今天暂时先将就一下看吧,钻研吧,明天再买论语来读读。只见电脑屏幕上显示着这么一段文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然后下面的解释一大堆,我只好来概括一下啦!
不亦说乎的这个说要读YUE(最后一个音)而人不知而不愠的这个愠字,要读yn。接着第一句话是说了学习的方法;第二句是说了学习的乐趣,里面的朋字就是指同学同班的意思相近,也是指,志同道合的人;第三句话是讲了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君子呢,也就是指有高尚品质的人。
《论语》中还有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话,很是深奥,但弄明白了,会觉得很有道理,也会促使我们饶有兴趣的读下去,了解更多的知识。说实话,我现在对《论语》的看法大大改变了,我觉得《论语》这本书VERY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