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优选5篇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优选5篇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1

高中物理引入极限思想的出发点就在于它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上一章教材用极限思想介绍了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本节介绍v-t图线下面四边形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又一次应用了极限思想.当然,我们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极限思想,并不要求会计算极限.按教材这样的方式来接受极限思想,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不会有太多困难的.学生学习极限时的困难不在于它的思想,而在于它的运算和严格的证明,而这些,在教材中并不出现.教材的宗旨仅仅是“渗透”这样的思想.在导出位移公式的教学中,利用实验探究中所得到的一条纸带上时间与速度的记录,让学生思考与讨论如何求出小车的位移,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可启发、引导学生具体、深入地分析,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弄清楚错误的原因.本节应注重数、形结合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探究式、讨论式进行授课.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1.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4.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1.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比较.

1.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和公式法推导速度位移关系,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增加物理情感.

“适者生存”是自然界中基本的法则之一,猎豹要生存必须获得足够的食物,猎豹的食物来源中,羚羊是不可缺少的.假设羚羊从静止开始奔跑,经50 m能加速到最大速度25 m/s,并能维持较长的时间;猎豹从静止开始奔跑,经60 m能加速到最大速度30 m/s,以后只能维持这个速度4.0 s.设猎豹在某次寻找食物时,距离羚羊30 m时开始攻击,羚羊在猎豹开始攻击后1.0 s才开始逃跑,假定羚羊和猎豹在加速阶段分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均沿同一直线奔跑,猎豹能否成功捕获羚羊?

1962年11月,赫赫有名的“子爵号”飞机正在美国马里兰州伊利奥特市上空平稳地飞行,突然一声巨响,飞机从高空栽了下来,事后发现酿成这场空中悲剧的罪魁祸首竟是一只在空中慢慢翱翔的天鹅.

在我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1991年10月6日,海南海口市乐东机场,海军航空兵的一架“014号”飞机刚腾空而起,突然,“砰”的一声巨响,机体猛然一颤,飞行员发现左前三角挡风玻璃完全破碎,令人庆幸的是,飞行员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娴熟的技术终于使飞机降落在跑道上,追究原因还是一只迎面飞来的小鸟.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过程中,与经常栖息在机场附近的飞鸟相撞而导致“机毁鸟亡”.小鸟为何能把飞机撞毁呢?学习了本节知识,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前面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其关系式为v=v0+at.在探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时,我们分别运用了不同方法来进行.我们知道,描述运动的物理量还有位移,那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又将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呢?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t.

说明:取运动的初始时刻物体的位置为坐标原点,这样,物体在时刻t的位移等于这时的坐标x,从开始到t时刻的时间间隔为t.

教师设疑:同学们在坐标纸上作出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猜想一下,能否在v-t图象中表示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呢?学生作图并思考讨论.

1.作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2.由图象可看出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

3.探究发现,从0——t时间内,图线与t轴所夹图形为矩形,其面积为v-t.

4.结论: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对应着v-t图象中一块矩形的面积,如图2-3-1.

点评:1.通过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

2.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提高学生把物理规律和数学图象相结合的能力.

讨论了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可用v-t图象中所夹的面积来表示的方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在v-t图象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教师启发引导,进一步提出问题,但不进行回答.

问题: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它的v-t图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关系?

通过该问题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和探究问题、大胆猜想的能力.

学生针对问题思考,并阅读“思考与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各自见解.

结论:学生A的计算中,时间间隔越小,计算出的误差就越小,越接近真实值.

点评:培养用微元法的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看法的勇气.

说明:这种分析方法是把过程先微分后再累加(积分)的定积分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比如:一条直线可看作由一个个的点子组成,一条曲线可看作由一条条的小线段组成.

教师活动:(投影)提出问题:我们掌握了这种定积分分析问题的思想,下面同学们在坐标纸上作初速度为v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分析一下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是不是也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的位移呢?

学生作出v-t图象,自我思考解答,分组讨论.

讨论交流:1.把每一小段Δt内的运动看作匀速运动,则各矩形面积等于各段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从图2-3-2看出,矩形面积之和小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该段时间内的位移.

2.时间段Δt越小,各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和与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之间的差值就越小.如图2-3-3.

3.当Δt→0时,各矩形面积之和趋近于v-t图象下面的面积.

4.如果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得非常非常细,很多很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就能准确代表物体的位移了,位移的大小等于如图2-3-4所示的梯形的面积.

根据同学们的结论利用课本图2.3-2(丁图)能否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点评: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图象和物理知识推导物理规律的能力.

做一做: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图象表示,这种图象叫做位移—时间图象,即x-t图象.运用初中数学中学到的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知识,你能画出匀变速直线运动x=v0t+ at2的x-t图象吗?(v0、a是常数)

学生在坐标纸上作x-t图象.

点评:培养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在物理中,体会物理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作关系式图象的处理技巧.

(投影)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一位同学问:“我们研究的是直线运动,为什么画出来的x-t图象不是直线?”你应该怎样向他解释?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位移图象描述的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而直线运动是实际运动.

若一质点初速度为v0=0,则以上两式变式如何?

(1)1 s末、2 s末、3 s末……n s末的速度之比为多少?

(2)1 s内、2 s内、3 s内……n s内的位移之比为多少?

(3)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第n s内的位移之比为多少?

(4)第1个x,第2个x,第3个x……第n个x相邻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为多少?

点评:通过该问题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由v=at知,v∝t,故1 s末、2 s末、3 s末……n s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

(2)由x= at2知x∝t2,故1 s内、2 s内、3 s内……n s内的位移之比为:1∶4∶9∶…∶n2

(3)第1 s内位移为x1= a,第2 s内位移为x2= a(22-12),第3 s内位移为x3= a(32-22),第n s内位移为xn= a[n2-(n-1)2]

故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第n秒内位移之比为:1∶3∶5∶…∶(2n-1).

(4)由x= at2知t∝ ,故x,2x,3x,…nx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 ∶ ∶…∶ .

第1个x,t1= ;第2个x,t2= ;第3个x,t3= ……第n个x,tn= ,故第1个x,第2个x,第3个x……第n个x相邻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1∶( -1)∶( - )∶…∶( - )

引导学生由v=v0+at,x=v0t+ at2两个公式导出两个重要推论,再利用两个推论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是否是恒量?若不是,写出之间的关系;若是,恒量是多少?

Δx=xn+1-xn=aT2(即aT2为恒量).

展示论点: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 = +

所以 = .

例1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 m和64 m,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 s,求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解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用多个公式描述,因而选择不同的公式,所对应的解法也不同.如:

解法一:基本公式法: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如图2-3-6所示,因题目中只涉及位移与时间,故选择位移公式:

将x1=24 m、x2=64 m,代入上式解得:

a=2.5 m/s2,vA=1 m/s.

= = = m/s=11 m/s.

a= = m/s2=2.5 m/s2.

解得 =1 m/s.

说明:1.运动学问题的求解一般均有多种解法,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可以熟练地掌握运动学规律,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进一步明确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2.对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问题,应优先考虑公式Δx=at2求解.

一个滑雪的人,从85 m长的山坡上匀变速滑下,初速度是1.8 m/s,末速度是5.0 m/s,他通过这段山坡需要多长时间?

分析:滑雪人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可以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求.已知量为初速度v0、末速度vt和位移x,待求量是时间t,此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求解.

解法一:利用公式vt=v0+at和x=v0t+ at2求解,

由公式vt=v0+at得,at=vt-v0,代入x=v0t+ at2有,

t= = s=25 s.

关于刹车时的误解问题:

例2 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15 m/s,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 m/s2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10 s末车离开始刹车点多远?

分析:车做减速运动,是否运动了10 s,这是本题必须考虑的.

初速度v0=15 m/s,a=-2 m/s2,设刹车时间为t0,则0=v0+at.

得:t= = s=7.5 s,即车运动7.5 s会停下,在后2.5 s内,车停止不动.

解析:设车实际运动时间为t,vt=0,a=-2 m/s2,由v=v0+at知t=7.5 s.

故x=v0t+ at2=56.25 m.

如图2-3-7所示,物体由高度相同、路径不同的光滑斜面静止下滑,物体通过两条路径的长度相等,通过C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问物体沿哪一路径先到达最低点?

合作交流:物体由A→B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到B点时速度大小为v1;物体由A→C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比AB段的加速度大,由C→D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大小等于AC段的末速度大小,加速度比AB段的加速度小,到D点时的速度大小也为v1(以后会学到),用计算的方法较为烦琐,现画出函数图象进行求解.

根据上述运动过程,画出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2-3-8所示,我们获得一个新的信息,根据通过的位移相等知道两条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相等,所以沿A→C→D路径滑下用的时间较短,故先到达最低点.

提示:用v-t图象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图线的斜率、与t轴所夹面积的物理意义.(注意此例中纵轴表示的是速率)

“适者生存”是自然界中基本的法则之一,猎豹要生存必须获得足够的食物,猎豹的食物来源中,羚羊是不可缺少的.假设羚羊从静止开始奔跑,经50 m能加速到最大速度25 m/s,并能维持较长的时间;猎豹从静止开始奔跑,经60 m能加速到最大速度30 m/s,以后只能维持这个速度4.0 s.设猎豹在某次寻找食物时,距离羚羊30 m时开始攻击,羚羊则在猎豹开始攻击后1.0 s才开始逃跑,假定羚羊和猎豹在加速阶段分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均沿同一直线奔跑,问猎豹能否成功捕获羚羊?(情景导入问题)

由以上二式可得:a1= =6.25 m/s2,同理可得出猎豹在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a2= = =7.5 m/s2.羚羊加速过程经历的时间t1= =4 s.猎豹加速过程经历的时间t2= =4 s.

如果猎豹能够成功捕获羚羊,则猎豹必须在减速前追到羚羊,在此过程中猎豹的位移为:x2=x2+v2t=(60+30×4) m=180 m,羚羊在猎豹减速前的位移为:x1=x1+v1t′=(50+25×3) m=125 m,因为x2-x1=(180-125) m=55 m>30 m,所以猎豹能够成功捕获羚羊.

本节重点学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x=v0t+ at2的推导,并学习了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利用公式求解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矢量性问题.一般情况下,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当a与v0方向相同时,a为正值,公式即反映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当a与v0方向相反时,a为负值,公式反映了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代入公式求解时,与正方向相同的代入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物理量应代入负值.

1.教材第40页“问题与练习”第1、2题.

2.利用课余时间实际操作教材第40页“做一做”的内容.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例题的讨论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 及 。

2、了解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进一步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中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例题1自然的引出推论公式,即位移和速度关系 ,通过思考与讨论对两个基本公式和推论公式做了小结,启发学生总结一般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涉及到五个物理量,由于只有两个独立的方程式,因此只有在已知其中三个量的情况下,才能求解其余两个未知量,引导同学思考和总结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教材通过例题2,实际上给出了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特点 ,强调由两个基本公式入手推导出有用的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通过例题或练习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画出运动过程草图,动手推导公式,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总结,配合适当的课件,加强学生的认识. 在推导位移公式时直接给出的,在这里应向学生说明,实质上它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的推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推论公式的得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主要设计:

一、例题1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条件, ,a,s,待求量 .

2、请同学分析解题思路,可以鼓励学生以不同方法求解,如先由位移公式求出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 等.

3、教师启发:上面的解法,用到两个基本公式,有两个未知量t和 ,而本题不要求求出时间t,能否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可以启发学生两个基本公式的 消去,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4、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到 ,即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并且思考:什么条件下用这个公式更方便?

5、用得到的推论解例题

二、思考与讨论的处理

1、 三个公式中共包括几个物理量?各个公式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更方便?

2、用三个公式解题时,至少已知几个物理量?为什么?[(知三求二)因为三个公式中只有(1)(2)两个是基本公式,是独立的方程,(3)为推论公式,所以最多只能求解两个未知量]

3、如果物体的初速度等于零,以上三个公式是怎样的?请同学自己写出:

三、例题2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题,标出已知量 、待求量为 .

2、放手让同学去解:可能有的同学用公式(3)和(1)联立先解出a再求出t;也可能有的同学利用前面学过的 ,利用 求得结果;都应给予肯定,也可能有的同学受例1的启发,发现本题没让求加速度a,想到用基本公式(1)(2)联立消去a,得到 .

3、得到 后,告诉学生,把它与 对比知,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也可以当作一个推论公式应用,此公式也可由 ,将位移公式代入.利用 求得.(请同学自己推证一下)

4、用 或 解例2.

四、讨论典型例题(见后)

五、讨论教材练习七第(5)题.

1、请同学根据提示,自己证明.

2、展示课件,下载: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见媒体资料)

3、根据课件,展开讨论:

(1)1秒末,2秒末,3秒末速度比等于什么?

(2)1秒内,2秒内,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3)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4)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平均速度之比等于什么?

(5)第1个1米,第2个1米,第3个1米内所用时间之比等于什么?

探究活动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请你想办法测出自行车刹车时的初速度及加速度,需要什么测量仪器?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实际做一做.

如何提高做物理作业的效率

(1)课后作业的目的要明确:巩固课堂所学,进一步巩固考点。

很多学生做作业就特别被动,就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有一些题做错了,错因是什么?也不认真分析答案,更不用说与课题笔记做个对照了。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本身是一个复习的过程,是一个强化知识的过程,两者并没有割裂开,也不应该割裂开;两者是统一的,都是消化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

另外,课堂笔记中的一些口头作业也应该看看,比如老师课堂上让我们总结下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等等。有时候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觉得听了一遍就认为掌握了,可在考试中考题略作变形,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课堂上老师讲过的题没有搞扎实,所以我说同学们要耐得住寂寞,把笔记认真看看,多看几遍,即使你觉得很无聊;不过对你的学习确实是有帮助的。

(2)平时做作业给自己限定时间,提高解题速度。

很多学生做题慢,平时做作业不着急,本来这道题五分钟就能做完,总习惯做十分钟,这样的不良习惯,一旦养成,考场上想提高解题速度都难。

提高解题速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计算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也要抓起来。数学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工具,特别是综合的解答题,最终都是要用数学知识(列方程组)来求解,计算错误扣分很严重,同学们必须强化数学计算能力,把常用到的数学知识做个归纳。比如,方程组的求解运算、公式的推导、等差数列、三角函数、求最大值等都要在课下最好下点功夫整理。

(3)注意前面知识点的复习。

物理考题非常综合,一道考题可能考到很多知识点,同学们都应该认可高中物理题的这个特点。比如,我们学到磁场这部分的时候,还是要借助于力学中圆周运动、功和能等知识点来分析。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不好磁场或电磁感应,就是因为前面的力学部分内容全部都忘掉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在做作业前把前面需要用到的知识点,特别是自己前期没学明白的地方好好巩固下。利用课外琐碎的时间去复习这些知识点,养成经常复习、经常查漏补缺的好习惯。

(4)课下做作业有问题就要多与周围小伙伴们交流。

其实学生们之间相互提问、交流、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未必比老师讲课差。课下做作业时同学们遇到不懂的物理问题,多去问问他人,有时一道难题大家都不会做,可讨论着讨论着,大家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很有可能思路就有了。这种学习模式一点都不压抑,都非常主动,效果很好。

很多同学喜欢科比、梅西这些运动明星,可是他们在赛场外的努力,你又知道多少呢?之所以发挥好,是因为台下的十年功夫,没有谁能随随便便的成功!他们是我们的偶像,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3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即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都相同,即速度(v)的变化量与对应时间(t)的变化量之比保持不变(加速度不变),这样的运动是变速运动中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同,这里包括大小方向,而不是速度相等.?

2.从速度一时间图象上来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o at,t时刻的末速度v是在初速度v0的基础上,加上速度变化量△v=at得到.?

3.对这个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变,但不能说a与△v成正比、与△t成反比,a决定于△v?和△t?的比值.?

4.a=△v/△t?而不是a=v/t?,?a=△v/△t?=(vt-v0)/△t即v=vo at,要明确各状态的速度,不能混淆.?

5.公式中v、vo、a都是矢量,必须注意其方向.

数学公式能简洁地描述自然规律,图象则能直观地描述自然规律.利用数学公式或图象,可以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例如,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或v-t图象,可以求出速度,时间或加速度等.用数学公式或图象描述物理规律通常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合理外推,不能任意外推.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4

速度与时间关系新海高级中学  贺玉生课标要求【知识和技能】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的物理意义.2.知道什么是匀变速运动和非匀变速运动.3、学会应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v0+at【过程和方法】1.类比位移一时间图象,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2.运用数学工具(图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重视严谨的科学推理过程,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作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t/sv/(m・s-1)0t1t2t3v3v2v1v0    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的区别教学方法类比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瞬时速度是不变的,它的v-t图象是一条直线。二、新课教学1.  匀变速直线运动(1)图象:一位同学在探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规律的实验中画出的v-t图象是一倾斜直线,如图,我们无论是取t1到t2这段时间,还是取t3到t4这段时间,每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相同的,即相等时间里速度变化量相同。(v2-v1)/ (t2-t1)= (v2-v1)/ (t2-t1)=Δv/Δt=a因此,小车的加速度不变。(2)   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3)   特点:                     i.              v-t图象是一倾斜直线,可求得加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ii.              加速度不变(大小和方向);              iii.              速度均匀变化。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①     速度公式的推导:Δt=t-0,Δv=v-v0,由a=Δv/Δt 得② v=v0+at注意:v0表示物体运动的初速度(t=0时刻的速度)a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t表示物体运动的时间,at可以理解为速度变化量。v表示物体运动了时间t时刻的瞬时速度。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上式可写成v=at。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1s末,2s末,3s末、…ns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少的直线运动(请同学们想一想,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形状)注意:常见的变速直线运动,不是严格意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但对于炮弹在炮筒里的运t/sv/(m・s-1)0甲乙422动,自由下落的物体等可近似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例1:如图,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图象,请回答:(1)质点甲、乙各做什么运动?(2)分别求出甲、乙两质点的加速度。   例2:汽车以40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m/s2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例3: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m/s2,如图,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汽车在3s末的速度是多少? 常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说一说:有关“变加速度运动”讨论。三、小结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速度一时间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四、作业教后记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5

?2.(大连高一检测)一辆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已知在某段时间内这辆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在这段时间内,该汽车( )

?3.一个质点做直线运动,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为v=kt.其中k=0.3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D 解析:运动快慢相同是指速度不变,故选项A错误;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同的运动,若时间不相同,则速度的变化量不同.故选项B错误;vt图像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在其他图像中不一定是直线,故选项C错误,D正确.

? 2.C 解析: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所以一定是加速运动.因为不能判断加速度大小是否恒定,所以不能确定汽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选项A、B、D错误,C正确.

2? 3.C 解析:因为质点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所以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0.3 m/s,质点速度变

?4.星级快车出站时能在150 s内匀加速到180 km/h,然后正常行驶.某次因意外列车以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将车速减至108 km/h.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列车减速时,若运用v=v0+at计算瞬时速度,其中a=- m/s2

?5.,歼31隐身战机在某机场进行了首次热身飞行表演.设该战机的速度达到98 m/s时即可升空,假定战机从静止开始以3.5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该战机从开动到起飞需滑行多长时间?

?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vt图像是( )

? 4.C 解析:列车的加速度大小a=第一文库网== m/s,减速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a'=-m/s,选项22

A、B正确;列车减速时,vt图像中图线依然在时间轴t轴的上方,选项C错误,由v=at可得v=×60 m/s=20 m/s.选项D正确.

2? 5.解析:战机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战机的初速度v0=0,末速度v=98 m/s,加速度a=3.5 m/s.

由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得战机从开动到起飞滑行的时间为t== s=28 s.

? 6.A 解析: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后,物体先做减速运动,到达最高点后,物体开始反向做加速运动.选项A正确.

?7.某物体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8.(多选)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的vt图像如图所示,关于火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7.A 解析:在x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斜率的正负号表示速度的方向,若y表示位移,因斜率有正有负,说明物体做往复运动,选项A正确,C错误,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正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若y表示速度,由图像可知,物体的运动方向没有变化,说明物体一直向一个方向运动,选项B错误;因加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故物体不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选项D错误.

? 8.AC 解析:由图像可知,0~tA和tA~tB时间内火箭向上加速,tB~tC时间内向上减速,选项A正确;整个过程中火箭一直向上运动,在tC时刻到达最高点,选项B错误;根据图像,火箭在tB时刻的速度最大,选项C正确;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在AB段的加速度比OA段的加速度大,选项D错误.

?9.(探索性)A、B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0.在某品牌汽车4S店,一顾客正在测试汽车的加速和减速性能.某段时间内汽车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若汽车以0.6 m/s的加速度加速,则10 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若汽车以0.6 m/s2的加速度刹车,则10 s后和20 s后速度各减为多少?

?11.(探索性)A、B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

? 9.C 解析:A、B两物体都沿正方向运动,运动方向相同,选项A错误;前4 s内,A、B两物体的位移不同,xA

22? 10.解析:取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初速度v0=36 km/h=10 m/s,加速度a1=0.6 m/s,a2=-0.6 m/s

由速度公式得加速10 s后的'速度v1=v0+a1t1=10 m/s+0.6×10 m/s=16 m/s

从开始刹车至汽车停下所需时间t== s≈16.7 s,t2t,故刹车20 s后汽车速度为零.

? 11.解析:(1)A物体沿规定的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1=

22 m/s=1 m/s,方向沿规定的正方22向;B物体前4 s沿规定的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4 s后沿反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为a2= m/s =-2 m/s,负号表示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2)两图像交点表示在该时刻A、B速度相等.

(3)1 s末A物体的速度为3 m/s,和初速度方向相同;B物体的速度为6 m/s,和初速度方向相同.

(4)6 s末A物体的速度为8 m/s,和初速度方向相同;B物体的速度为-4 m/s,负号表示和初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见解析

(1)A、B各做什么运动?求其加速度.

(2)两图线交点的意义.

(3)求1 s末A、B的速度.

(4)求6 s末A、B的速度.

?12.(挑战性)卡车原来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路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变为绿灯,司机立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的一半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来的速度共用了12 s.求:

(1)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末及10 s末的瞬时速度.

? 12.解析:(1)卡车先做匀减速运动,再做匀加速运动,其运动简图如图所示.设卡车从A点开始减速,则vA=10 m/s,用t1时间到达B点,从B点又开始加速经过时间t2到达C点.则

vB=2 m/s,vC=10 m/s,且t2=

t1+t2=12 s.

可得t1=8 s,t2=4 s,

22a1=-1 m/s,a2=2 m/s.

10 s末的速度为v2=vB+a2t=2 m/s+2×2 m/s=6 m/s.

22答案:(1)-1 m/s 2 m/s (2)8 m/s 6 m/s

精选阅读

画直线教案


在我们向别人表示祝福的日子,祝福语对于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祝福是一盏灯,照耀他人,让我们勇敢把祝福发送出去。您在为了寻找有意义的祝福语烦恼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画直线教案,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画直线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解析几何第一章主要研究的是点线、线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其中以点点距离、点线距离、线线位置关系为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解决其它解析几何问题的基础。本节是在研究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两条平行线间距离的一个重要公式。推导此公式不仅完善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体系,而且也为将来用代数方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奠定了基础。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认真设计这一节教学,能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深刻地领悟到蕴涵于公式推导中的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利用化归思想和分类方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研究数学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2、重点、难点及关键: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怎样自然地想到利用坐标系中的x轴或y轴构造Rt△,从而推出公式”。对于这个问题,教材中的处理方法是:没有说明原因直接作辅助线(呈现教材)。这样做,无法展现为什么会想到要构造Rt△这一最需要学生探索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公式的推导和掌握与之相应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照本宣科,则不能摆脱在客观上对学生进行灌注式教学。事实上,为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起关键作用的是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因此,我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作辅助线,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剪裁、重组和铺垫,构建出在探索结论过程中侧重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教学环节,采用将一般转化到特殊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特殊的直观图形的观察、研究,自己发现隐藏其中的Rt△,从而解出|PQ|。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特殊问题还原到一般,学生便十分自然地想在坐标系中探寻含PQ的Rt△,找不到,自然想到构造,此时再过P点作x轴或y轴的平行线就显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本设计力求以启迪思维为核心,设计出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推导出公式。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并能用公式计算。

(2)领会渗透于公式推导中的数学思想(如化归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掌握用化归思想来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观察、反思、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研究的精神,挖掘其非智力因素资源,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点点距离、线线位置关系,初步掌握了“用代数的方法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并且学习了三角函数的相关内容,这就为构造Rt△,利用三角形性质以及同角公式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做好了铺垫。并且,高二的学生已经基本能够从特殊的情况中发现规律,从而推广为一般情况,关键是学生在这个方面的应用意识还比较淡漠,所以本节课只要做好这种引导工作,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也是本节课要突出的“从特殊到一般”的课堂设计的原因,能够使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并不是难度很大,关键是推导公式的方法的选择,一旦找准推导方法、作出相应的辅助线,接下来的推导过程就是比较容易完成的。所以

1、遵循“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主体(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主体的一种再创造行为”的理论,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方法。

2、根据“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的精神,开发学生的智能,形成其健全个性”的原则,力求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或显性(答问、板演等)或隐性(聆听,苦思等)地参与全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下,积极思考、动手演练、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导出公式。

3、采用投影、计算机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以反馈调控为手段,力求反馈的全面性(优、中、差生)与时效性(及时、中肯)。

五、教学程序:

⑴课题引入:复习如何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两直线相交,又如何求出交点的坐标?这样有意识地涉及两直线垂直、两直线的交点等知识,既帮助学生整理、复习已学知识的结构,也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使新授知识在原认知结构中找到生长点,自然地引出新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完善的认知结构。(3分钟)

⑵课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由特殊直线到一般直线;由特殊点到一般的点),提出如下问题:

先研究点到特殊的直线(平行于x轴和y轴的直线)的距离;

然后对于一般的直线,先研究特殊的点(原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利用“等面积法”、“三角形相似的性质”或“解直角三角形”三种思路求解),再将其解题方法推广到一般的点,就会自然想到构造Rt△进行求解了。

逐步逼近目标,在这过程中展示了数学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调动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进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中只要抓住“构造一个可用的三角形”这个关键,就能突破难点,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27分钟)

⑶例题练习:推导出公式之后,通过例题讲解和学生动手练习,进一步巩固公式的记忆和应用。(12分钟)

⑷小结作业:师生互动,共同总结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公式的特征和应用,布置课后作业。(3分钟)

六、教学设计评价: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这不仅是其有广泛的应用,而更重要的是公式推导过程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学中理应予以重视。因而,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方案时,要力求暴露公式推导中的思维过程,突出整体观念对思维过程的指导作用。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思路自然的则运算很繁,而运算较简单的解法则思路又很不自然。这样就造成了教学中通常采用“满堂灌”、“注入式”,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避免这个问题,有必要很好地探讨一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教学如何更合理,怎样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公式的过程,怎样使推导过程自然而简练。

本节课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复习引入时,有意识地涉及两直线垂直、两直线的交点等知识,既帮助学生整理、复习已学知识的结构,也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使新授知识在原认知结构中找到生长点,自然地引出新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完善的认知结构。教学过程中,逐步逼近目标,在这过程中展示了数学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学生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进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以充分体现,经常这样做,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将逐步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只要抓住“构造一个可用的三角形”这个关键,就能突破难点,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这堂课,既是一堂新课,也是实验课;既学习了新知识,也锻炼了用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使用现代化工具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变化的美;也在学生个性情感中融入了创新的意识与胆量。

画直线教案(篇2)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1、同学们,你觉得今天老师穿的衣服怎么样?漂亮在哪里?

2、人们用线条创造了美,给大家以美的享受,你们有兴趣走进线的王国,去研究有关于线的数学问题吗?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线条情景图,引出了直线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用数学的眼光看它是一条什么线?

你能把这条线段画下来吗?

介绍一下线段。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你觉得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你猜猜老师会怎么玩这两个宝贝?能玩出什么来?

2、你能画下来吗?

3、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三种线,你能用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4、在你看过的书或看过的电影中有没有象直线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情况?

1、看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

3、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板书:

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经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2那么经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3)打开书16页,了解这个知识的实用性,并指名说说生活中的例子。

(分析: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 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小组交流:哪条最短?你还能想像出连结A、B两点的'其他线吗?那些线与线段AB相比,长度怎样?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中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老师还要玩这两个手电筒,你再猜猜老师还会玩出什么?

1、拼成角。打开电筒。

3、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画角:先点一个点,再从这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4、角是怎样组成的?

7、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8、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9、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

10、学生练习书写。

(三)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长方行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画直线教案(篇3)

浙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四册。

认知: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

2、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 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知识和合作能力。

师:这是一幅漂亮的图画,你能说说房子、烟、山、树是用什么线画出来的?

对,这美丽的图画就是用线画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线。

师:小朋友,请再来看看,这是一条怎么样的线呢?

(谢谢你,小朋友)老师也想拉一拉,请看……这是直线吗?

2、师演示:(双手拿住毛线)这是一条直线,仔细观察这条直线,你发现什么了!

师:能再拉长吗?再拉,还能再长吗?唉呀,老师的'手够不着了,哪两位小朋友愿意帮帮忙。(上来2人)

师:下面的小朋友认真看这条直线,你还发现什么?

师:小朋友,如果这两个线团是很神奇的,怎么拉也拉不完?(谢谢你!生下)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直线可以穿过哪?

师:是呀,这直线可以一直长下去,很长很长……,

直线向两端一直长下去这就是无限延长[板]

师:诶,如果老师不明白,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说①③⑥是直线,②④⑤都不是直线呢?

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跟直线交上朋友了,那你能把它画出来吗?请小朋友听请要求,请大家在白纸上试一试。画完了看看同组的小朋友是怎样画?

师:(巡视画了几条直线,不同位置的直线。)哪位学生愿意上来说说自己画的直线?(请2生上来说:你画了几条直线)

1、师:小朋友,数学王国的设计师小白兔想设计很长很长的直直的公路,这条路必须经过小白兔站。小白兔设计了一条:―――――――(师示范画)还能设计吗?找到1号作业 纸,比一比谁设计的最多!

3、老师也想画:师演示:复盖片,这么多的直线,你能数出来吗?还可以再画吗?

师:小兔看到你们为它设计了这么多的路,可傻了眼,我用谁的好呢?这时,熊猫来了说“小白兔,小白兔,你还是设计一条经过我站和你站的笔直的路吧!”你能经过两点设计直直的路吗?请在2号作业 纸上设计,比一比谁设计的最好!

师生:经过两点只能画(1)条直线。有不同的意见吗?

画直线教案(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界首一中的数学教师张贺,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版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直线与角》的第1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而本节又是几何教学的入门课,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几何产生兴趣,是学习本节的关键,为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心里准备。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许多图形知识,但大都是直观形象的,主要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在本节教学中关于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的教学也应从直观教育入手,不易较多上升理性认识。因此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深浅尺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也正是由代数运算向几何推理过渡的较好时期。在小学学习的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从本节开始进行几何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我所任教的班级是界首一中开展“现代化小班教育”的远程实验班,通过前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组讨论的经验,这为我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目标

初一几何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起来,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中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贯彻更为关键。因此,结合本节教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了解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拓展空间观念;了解学习几何的方法。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了解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集体观念。

四活动设计

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更好的得到贯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学观,采用自学、讨论、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思维受阻、缺乏勇气时进行引导。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回顾、自学、讨论、精讲、练习五个阶段。1回顾内容方式师生活动1本学期前三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有理数的性质与运算第二章整式的概念与加减运算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小结:

这些知识属于数与式的运算,像这样的知识称为代数知识。2在小学里也学习了与图形有关的知识(如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等),像这类与图形有关的知识,我们称为几何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共同探讨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ppt展示展示几种常见几何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口答,教师归纳教师引导此阶段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体会几何与代数的关系奠定基础。

2自学内容

方式师生活动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95页至96页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体面线点的意义;

2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3几何学研究物体的哪些性质?Ppt显示自学提纲学生独立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通过此阶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讨论内容方式师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

1交流自学

心得

2探讨点线面体的关系;

3体会几何与生活的关系。Ppt显示讨论主题学生分组讨论,组长主持,学科代表流动指导,教师巡回辅导此阶段教学,学生行动、思维都较为活跃,为情感目标的落实提供机会。此时教师应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防止主题偏离。

4精讲内容

方式师生活动

结合讨论情况,教师精讲:

1几何学的起源: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介绍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

2几何学的研究对象: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三种性质;

3点线面体的关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4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5学习几何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展示足球→球体茶杯→圆柱体…利用几何画板的`跟踪功能显示点线面体的关系教师结合学生讨论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此阶段,结合学生讨论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从而突出重点。

5作业内容方式师生活动

1列举出三个你生活中反映点线面体关系的实例;

2查阅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的有关介绍;

3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几何成就;课外进行,通过图书资料和因特网查阅学生自主进行可分散,可协作通过学生完成练习,体会几何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通过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成就也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设计说明

1、板书设计几何几何来源于生活……几何研究物体的……点动成线……屏幕展示这样设计便于突出知识目标。

2、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幼芽,关键在于要不断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于一定方法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不同要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3、在教学中,加强几何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几何的兴趣。以上使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画直线教案(篇5)

《异面直线所成角》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一章中的第二节《空间两直线》中的重要内容。《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相对独立的一章,而本节内容恰是把平面内的直线扩展为空间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是培养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的关键,下面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说课。

第一方面:教学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和一定的作图识图能力,本节教学也要求培养学生对空间两直线所成角这一立体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空间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并会作出,求出两异面直线所成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在习题讲解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3、德育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热情和逻辑清晰的辩证主义观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求出异面直线所成角。

第二方面:教法的选定

本节内容作为《立体几何》中两大重要概念之一––––"角"的初次接触,就要求学生能牢固的落实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及作法,并能对具体问题求出所成角,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其空间想象力,根据上述目标要求和学生思维模式缺乏"立体性"这一特点,我采用了"练习教学法",从习题入手,辅以计算机软件,将平面图形"立"起来,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思维空间,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再利用"问题中心式"教法,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方面:学法的指导

要从两个方面教会学生落实本节内容。

1、根据计算机软件所设计的空间几何图形,带领学生去识图,读图,作图,并能依据图形的特点去分析,作出或找出所要求的所成角,从而加强学生的图形空间想象力。

2、找到所求角后,还需指导学生利用逻辑的分析和学过的平面几何知识最终解决问题。

第四方面:教学过程

第一步:采用"温故式导入",提问学生"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在同学回答的同时,由计算机打出概念,并在重点字"锐角或直角"处闪动,突出重点。

再利用计算机演示空间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作法,重点体现选取不同点平移均可。

第二步:进入例题讲解:"如何对具体问题求异面直线所成角呢"

首先,由计算机给出本节第一道例题,及图。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审题,该题为求证"两直线平行"的简单证明题,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异面直线所成角概念的理解,突出选取"空间任一点平移直线均可"这一原则,为此,特由计算机设计出选取不同点平移的图及证法,再一次强调概念。

然后,进入第二道例题,同样由计算机给出题目和图,该题为"在已知正方体内求两组异面直线所成角问题",不同于前题教法处在于,在教师进行了启发性提问后,由计算机给出3个不同选点,教师让同学自己分析并到前面操作电脑,选取解法,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并由学生自己讲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解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对特殊几何体中异面直线所成角问题应以几何体为依托,寻找特殊位置进行平移,并利用三角函数及平面几何知识进行求解"这一结论。

例3的讲解思路及方法同例2相同。

这样,在计算机创设的空间图形效果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己总结并掌握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方法和规律,从而达到落实知识的目的

接下来,由同学们独立完成一道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内容。

第三步:总结

总结采取让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对本节内容所涉及如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方法进行小结,全面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第四步: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回顾本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练习。

综观本节习题课,作异面直线所成角并求值这一难点的突破,几乎完全采取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本节内容的重点,再配以教师适当的点拔,讲解,达到学生真正扎实的落实本课内容,这样,全面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辅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画直线教案四篇


画直线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高中立体几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与前面所学习的平面几何中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立体几何中的线线关系等知识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其本身就是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同时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内容知识,不仅可对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加深理解和巩固,而且也为判断直线与平面平行增添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又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

问题引入—实例探究—抽象概括—定理讲解—例题讲解—反馈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问题1:根据公共点的情况,空间中直线a和平面 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①直线a在平面内,记作a

②直线a与平面相交,记作

③直线a与平面平行,记作

问题2: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没有公共点)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你认为方便吗?谈谈你的看法,并指出是否有别的判定途径。

2、概念形成:对平面的平行直线的存在性进行探讨证明。(动手操作)

问题3:课本的一条边CD所在直线,与桌面所在的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怎样摆放才能让CD与桌面平行?

将课本的一边AB紧靠桌面,并绕AB转动,观察AB的对边CD在各个位置时,是不是都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平行?

问题4:当CD∥桌面时,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感悟往往是重大发现的第一步,但我们的感悟是否正确呢?

3、概念深化:(得到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平行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温馨提示:“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作用:判定或证明线面平行。

关键:在平面内找(或作)出一条直线与平面外的直线平行。

思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4、巩固练习:

如图,长方体 中,

①与AB平行的平面 ;

②与 平行的平面是 ;

③与AD平行的平面是 ;

从上面的判定定理可以知道,今后要证明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可以在这个平面内找出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就可断定这条已知直线必和这个平面平行,即可由线线平行推得线面平行.

5、应用举例:

例1、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E、F分别是AB、AD的中点

求证:EF∥平面BCD

提示: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要证明EF∥平面BCD,只要在平面BCD内找一直线与EF平行即可,很明显原平面BCD内的直线BD∥EF.

证明:∵E、F分别是AB、AD的中点,

∴EF∥BD,又,,

∴.

例2、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为AB、BC、CD、DA的中点。试指出图中满足线面平行位置关系的所有情况。

解:由EF∥AC∥HG,得

(1)EF∥平面ACD

(2)AC∥平面EFGH

(3)HG∥平面ABC

由BD∥EH∥FG,得

(4)BD∥平面EFGH

(5)EH∥平面BCD

(6)FG∥平面ABD

6、小结:

1、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

(1)定义法: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则线面平行

(2)判定定理:(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2、在平面内找一条直线与平面外直线平行可通过三角形的中位线、梯形的中位线、平行线的判定等来完成。

3、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的立体几何思路,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

7、作业:

P31 3 P34 4

8、板书设计:

9、教学反思: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是一节传统课,涉及的知识点、过程及思想方法都非常单一,所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把握较容易,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及应用较难。为了能让学生简单而又清晰的理解涉及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是在一个预设情境中展开的。通过情境创,希望学生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使学生通过具体化的描述从而使数学知识印象更深刻,又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从设计到讲解基本上达到了教学要求和预期的目的,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内容,会注意到定理中的三个条件一个都不能少。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知道了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方法,一种是利用定义,一种是运用判定定理,而利用判定定理关键是要去平面内去找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但在教学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语言精炼程度、环节过度等方面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讲克己不足,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画直线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教学过程:

一、初次接触三种线,进行两次分类。

1、师:同学们,这里有8条线,你能把它们分成2类吗?

2、同学们很会观察,左边这类线有什么特点?右边呢?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左边这一类直直的线。

4、这6条直直的线,你能把它们再进行分类吗?

5、这三类线,分别叫做线段、直线、射线,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小组同学讨论。

6、哪种线可以测量?师板书。

7、揭示课题,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

二、认识射线,直线、射线。

1、合作:用手中的工具剪出整厘米数的线段。生展示。

3、你会画线段吗?课件演示方法。

师:请你把这条剪出来的线段的长度画在学习单上。

4、生活中还有很多线段、直线和射线,你能找出来吗?生举例。

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图片。

5、我们认识了三种线,现在我们利用刚才学习的它们的特点完成以下判断。

三、再认识。

1、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线段、射线和直线。

师:这里有五条路,哪条路最短呢?

2、讨论: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3、画线:经过A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经过A、B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4、练习:请选择正确的答案。

5、猜谜语。

画直线教案 篇3

线段、射线、直线和角,数学教案-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教材第七册P115-116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迁移认识直线、射线和角,了解直线、射线和角的性质。

2、通过操作讨论知道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学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直线、射线和角。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射线和角的概念及性质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活动角、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

问:a.这是什么?(板书:线段)

b.为什么说它是线段?(即线段的特点?)

c. 你能画一条3cm长的线段吗?

2、画一画:

你能画出一条与线段不同的线吗?

自由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启发)

3、反馈汇报。(根据学生的反馈选择直线或射线的教学)

(1) 投影展示"直线"

a.问:你画的这条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即直线的特点)

b.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线叫直线。(板书:直线)

c.你会画直线吗?(对照定义,说明"无限延长"表现在"没有端点")

(2) 投影展示"射线"

a.这条线与线段有什么不同之处?

b.说明"射线"的概念。(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c.你会画"射线"吗?(自由画,一生板演)

反馈:讲评画法。先定点然后引出一条线。(再画一条巩固)

(3)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线吗?(自由说一说)

(4)小结:大家说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5)演示一些射线,如手电筒光、多媒体演示太阳光等。

(二)角的认识:

1、 观察有公共端点的许多条射线,你发现了什么图形?

自由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逐步减少射线的条数。)板书:角

问:那你知道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

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板书角的概念)

2、 分别演示三个角的形成过程P116

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大小不同,板书:角的大小)

3、得出角的概念,并自学P116角的各部分名称。

打开课本划一划,读一读。

4、继续自学角的符号介绍,书写并与小于号比较。

5、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说说为什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判断)

6、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

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再画一个,并写出各部分名称,并用角的符号来表示。(独立练)

7、活动角介绍。玩活动角

a、个人玩 摆大小不同的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边叉开大小有关)

b、同桌玩 一人拉一角,另一个同学拉出一个比他大的角。(进一步感知)

c、想一想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d、多媒体出示一组大小差异很大的角,哪一个角大?(观察法)

多媒体出示一组大小相近的角,哪一个角大?(重叠法,分两步进行,注意让学生讨论概括方法。)

比一比三角板上角的大小,并说给同桌听。

e、出示一组大小相同,边长短不同的角。哪一个角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画直线教案 篇4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1、同学们,你觉得今天老师穿的衣服怎么样?漂亮在哪里?

2、人们用线条创造了美,给大家以美的享受,你们有兴趣走进线的王国,去研究有关于线的数学问题吗?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线条情景图,引出了直线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用数学的眼光看它是一条什么线?

你能把这条线段画下来吗?

介绍一下线段。

2、打开手电筒,请看,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你觉得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你猜猜老师会怎么玩这两个宝贝?能玩出什么来?

2、你能画下来吗?

3、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三种线,你能用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4、在你看过的书或看过的电影中有没有象直线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情况?

曲线运动教案八篇


趣祝福阅读了众多文章后发现“曲线运动教案”堪称精品。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 新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完善教案和课件。感谢您的关注愿这里的内容给您带来启示!

曲线运动教案(篇1)

【学习目标】

l. 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的合外力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学习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习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习过程】

1.什么是曲线的切线? 阅读教材33页有关内容,明确切线的

概念。

如图1,A、B为曲线上两点,当B无限接近A时,直线AB叫做

曲线在A点的__________ A B 图

2.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么速度的变化包含哪几层含义?

3.质点做曲线运动时,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____________。

4.曲线运动中,_________时刻在变化,所以曲线运动是__________运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状态不断发生变化。

5.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跟其速度方向____________,物体就做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跟其速度方向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同步导学】

1.曲线运动的特点

⑴ 轨迹是一条曲线

⑵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① 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沿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②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改变。

⑶ 是变速运动,必有加速度

⑷ 合外力一定不为零(必受到外力作用)

例1 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可以看到,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飞出,为什么由此推断出砂轮上跟刀具接触处的质点的速度方向沿砂轮的切线方向?

2.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物体所

1 专心 爱心 用心

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例2 关于曲线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着,它一定做曲线运动

B.物体做曲线运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在改变

C.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的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

D.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的加速度方向始终和所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一致

3.关于物体做直线和曲线运动条件的进一步分析

① 物体不受力或合外力为零时,则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 合外力不为零,但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物体做直线运动,当合外力为恒力时,物体将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为变力时,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③ 合外力不为零,且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则物体做曲线运动;当合外力变化时,物体做变加速曲线运动,当合外力恒定时,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3.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一组共点恒力F1、F2、F3作用下而处于平衡状态,如撤去F1,试讨论物体运动情况怎样?

【巩固练习】

1.关于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总是沿着曲线并保持不变

B.质点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它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与这—点运动的轨迹垂直

C.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在曲线上的这—点的切线方向

D.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不断改变的,但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

2.如图所示的曲线为运动员抛出的铅球运动轨迹(铅球视为质点),A、B、C为曲线上的三点,关于铅球在B点的速度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 )

A.为AB的方向 B.为BC的方向

C.为BD的方向 D.为BE的方向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为 ( )

A.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不为零 B.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变力

C.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上与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D.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在同—条直线上 (第2题)

专心 爱心 用心 2

A.变速运动—定是曲线运动 B.曲线运动—定是变速运动

C.速率不变的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 D.曲线运动也可以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其轨迹上某一点的加速度方向 ( )

A.为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B.与物体在这一点时所受的合外力方向垂直

C.与物体在这一点速度方向一致 D.与物体在这一点速度方向的夹角一定不为零

6.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必变化 B.速度变化的运动必是曲线运动

C.加速度恒定的运动不可能是曲线运动 D.加速度变化的运动必定是曲线运动

7.一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做曲线运动,则在这段时间内( )

A.速度一定不断改变,加速度也一定不断改变; B.速度一定不断改变,加速度可以不变;

C.速度可以不变,加速度一定不断改变; D.速度可以不变,加速度也可以不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B.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一定做曲线运动

C.物体在恒力或变力作用下都可能做曲线运动

D.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定不在同一直线上

9.如图所示,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沿曲线从A运动到B,这时突然使它所受的力方向改变而大小不变(即由F变为-F),在此力作用下物体以后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a运动;

B.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b运动;

C.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c运动;

D.物体可能沿原曲线由B返回A。 b 10.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突然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恒力作用时,物体运动为 ( )

A.继续做直线运动 B.一定做曲线运动

C.可能做直线运动,也可能做曲线运动 D.运动的形式不能确定

曲线运动教案(篇2)

1、知道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关于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是变速运动.

“关于物体做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 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 运转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是变速运动.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

(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

(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

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

(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

展示课件三,人造卫星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的相关知识.

观察并思考,现实生活中物体做的实例,并分析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情况与各点速度的关系.

曲线运动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掌握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及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

2、分析曲线运动的条件及分析方法。

教学手段及方法:

多媒体,启发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曲线运动

1、现象分析:

(1)演示自由落体运动。(实际做与动画演示)

提问并讨论:该运动的特征是什么?

结论:轨迹是直线

(2)演示平抛运动(实际做与动画演示)

提问并讨论:该运动的特征是什么?

结论:轨迹是曲线

2、结论:

(1)概念: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范围:曲线运动是普遍的运动情形。小到微观世界(如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大到宏观世界(如天体运行)都存在。生活中如投标枪、铁饼、跳高、跳远等均为曲线运动。

(说明)为什么有些物体做直线运动,有些物体做曲线运动呢?那我们必须掌握曲线运动的性质及产生的条件。

二、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

1、三个演示实验

(1)演示在旋转的砂轮上磨刀具。

观察并思考问题:磨出的火星如何运动?为什么?

分析:磨出的火星是砂轮与刀具磨擦出的微粒,由于惯性,以脱离砂

轮时的速度沿切线方向飞出,切线方向即为火星飞出时的速度方向。

(2)演示撑开带有雨滴的雨伞绕柄旋转,伞边缘上的水滴如何运动?

观察并思考:水滴为什么会沿脱离时的轨迹的切线飞出?

分析:同上

(3)演示链球运动员运动到最快时突然松手,在脱手处小球如何飞出?

观察并思考:链球为什么会沿脱手处的切线飞出?

分析:同上

2、理论分析:

思考并讨论:

(1)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何确定某点心瞬时速度?

分析:如要求直线上的某处A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不远处取一B点,求AB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如果时间取得更短,这种近似更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间的平均速度即为A点的瞬时速度。

(2)在曲线运动中如何求某点的瞬时速度?

分析:用与直线运动相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

先求AB的平均速度,据式:可知:的方向与的方向一致,越小,越接近A点的瞬时速度,当时,AB曲线即为切线,A点的瞬时速度为该点的切线方向。可见,速度的方向为质点在该处的切线方向,且方向是时刻改变的。因此,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3、结论:

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上。

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观察与思考三个对比实验

说明:以下三个实验是在实物展示台面上做的,由于展示台是玻璃面,而运动的物体是小钢球,摩擦力很小,可看成光滑的平面。初速度是从一斜槽上滑到台面上实现。

(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不受外力时将如何运动?

讨论结果:由于小球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小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动画演示受力分析)

(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的正前方向或正后方向放一条形磁铁将如何运动?

讨论结果:由于小球在运动方向受磁铁作用,会使小球加速或减速,但仍做直线运动。(动画演示受力分析)

(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一侧放一条形磁铁时小球将如何运动?

讨论结果:由于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一个侧力,小球将改变轨迹而做曲线运动。(动画演示受力分析)

2、从以上实验得出三个启示:

启示一:物体有初速度但不受外力时,将做什么运动?(提问)

答:匀速直线运动(如实验一)

启示二:物体没有初速度但受外力时,将做什么运动?(提问)

答:做加速直线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等)

启示三:物体既有初速度又有外力时,将做什么运动?

答:a、当初速度方向与外力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或相反)时将做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实验二等)

b、当初速度与外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做曲线运动。(如实验三、水平抛物体等)

提问:根据以上实验及启示,分析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3、结论:

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

(1)要有初速度(2)要有合外力(3)初速度与合外力有一个角度

三、思考与讨论练习:

1、飞机扔炸弹,分析为什么炸弹做曲线运动?

分析:炸弹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具有飞机同样的水平初速度,且受重力,初速度与重力方向有角,所以做曲线运动。(动画演示受力分析与初速度的关系)

引申:

(1)、我们骑摩托车或自行车通过弯道时,我们侧身骑,为什么?讨论后动画演示受力分析与初速度的关系。

(2)山公路路面有何特点?火车铁轨在弯道有何特点?(回家思考)

F2

F1

F3

2、物体在光滑水平桌面受三个水平恒力(不共线)处于平衡状态,当把其中一个水平恒力撤去时,物体将:

A、物体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物体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C、物体有可能做曲线运动

D、物体一定做曲线运动

讨论:

1、物体的初始状态如何?

答: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说明:题目没有明确)

2、合外力情况如何?

答:开始合外力为零,当撤去一个力时,物体将受到与撤去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合外力。((动画演示受力分析过程)

3、物体将如何运动?

答:a、当初速度为零时,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当初速度不为零时,当初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或相反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当初速度与合外力方向有角度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因此本题答案是:C。

曲线运动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5、渗透物理学“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为简”“等效代替”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柯受良飞越黄河精彩视频和生活中常见抛体运动的图片引入到抛体运动,在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回忆以前学过的抛体运动;对抛体运动进行分类。由抛体运动引入平抛运动。

(一)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1)有水平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问题1: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问题2:怎样分解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演示,提醒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同时释放两个相同小球,其中一个小球从高处做平抛运动,另一个小球从较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球都会撞在一起(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二: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分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带有小孔的小球;b装置靠近水槽;c观察两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况)

【分组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后方小球被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两小球球同时落地。(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课后小结

小结

一、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

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2、条件: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 ,只受重力的作用。

曲线运动教案(篇5)

本章《曲线运动》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五章,它不仅要讨论曲线运动的规律,同时要用牛顿运动定律对有关曲线运动进行分析。因此说,本章实际上是运动学和动力学在曲线运动上的具体应用,是学生所学必修一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同时本章曲线运动的相关基础知识也是下一章《万有引力与航天》,高二学生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知识的基础。这些都是高考要考察的重点内容,所以本章也是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章。

高一学生刚把必修一牛顿运动力学直线运动,学完,对于用牛顿运动力学处理直线运动应该没太大问题。但曲线运动还从未接触过,不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曲线运动,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么是曲线运动。关键是曲线运动方向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他们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列举各种生活实例及实验探究,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节内容。由于高一学生基本还保留了对直观现象的兴趣,所以我精心设计了接球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与技能 l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的合外力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 过程与方法 3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4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能领略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提高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6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教学重点 什么是曲线运动;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用具及媒体应用 Ppt及多媒体演示

问题:

思考: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除了运动轨迹不同,还有什么区别?

直线运动物体速度的方向?

曲线运动物体速度的方向?

问题: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 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发现:水滴飞出的方向就表示雨伞上和水滴接触处的质点的速度方向,该质点的瞬时速度方向沿切线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 质点曲线运动中的速度方向是时刻在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但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2、方法与过程

(1)类比直线运动认识曲线运动、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和曲线运动的条件;

(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引入曲线运动

教师:在必修一里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我们知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他的运动轨迹是直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与速度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做的并非是直线运动,比如玩过山车的游客的运动、火车在其轨道上的运动、风中摇曳着的枝条的运动、人造地球围绕地球的运动(图片)。

问题1:在这几幅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

(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

教师:我们把像这样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直线运动引入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曲线运动,并借助实例归纳出曲线运动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方向

问题2:我们知道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方向始终是保持不变的,那么在做曲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的方向又有什么特点呢?

(方向时刻在改变)

问题3: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每时每刻所对应速度的方向呢?

教师:我们来猜想一下,钢珠从弯曲的玻璃管中滚落出来,运动方向会是下面那一种情况呢?

学生:猜想

教师:现在咱们从理论上分析一下,钢珠从弯曲玻璃管中滚落出来的运动方向

当B点无限接近A点时,这条割线变成了曲线在A点的切线,这一过程中AB段的平均速度变成了A点的瞬时速度,瞬时速度的方向沿切线方向。所以钢珠从弯曲玻璃管中滚落出来的运动方向也应该沿试管出口处的切线方向。

下面咱们通过“钢珠滚落”的实验视频验证咱们的猜想及理论推导是否正确。

学生:观看视频

总结: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沿曲线某一点的`切线方向。

教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画

学生:砂轮打磨过程中砂轮边缘的火星是沿砂轮边沿的切线方向飞出;下雨天我们撑着伞将伞快速转动时,我们发现雨滴不再沿着伞的边沿竖直下落,而是沿着伞边沿的切线方向飞出去。

教师:(思考)我们知道曲线运动每时每刻的速度方向,那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呢?

学生:变速运动,速度是矢量,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不断在变化的。

画一画:画一条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轨迹,在轨迹上任意取四个点,作出在这四个点时,物体运动的方向。

设计意图:类比直线运动中速度,从实验猜想、理论推导再到实验验证以及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四个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对曲线运动速度方向的探讨,强化学生对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的认识,突出本节的重难点。

3、曲线运动的条件

思考:物体做曲线运动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教师我们来看一个实验的视频,看看钢球在不同条件下是如何运动的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钢珠在没有受到侧面磁铁的作用时做直线运动,受到侧面磁铁作用时,偏离原来直线的的运动轨迹,做曲线运动。

教师:咱们一起分析一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学生:画出钢球曲线运动轨迹上任意四点出的速度方向和大致的受力方向

教师:大家观察每一点处钢珠的受力方向和速度方向有什么特点?

学生:受力方向和速度方向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物体所受合力与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教师:大家再观察各点的受力方向与钢珠运动轨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力都指向轨迹弯曲的一侧。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通过视屏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对曲线运动轨迹上任意几点速度方向及受力方向的分析得出曲线运动的条件,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4、拓展

为什么 砂轮?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

曲线运动教案(篇7)

知识与能力: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瞬时速度的方向掌握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并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速度与合外力方向与曲线弯曲情况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体验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区别,通过观察演示和探究实验,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曲线运动奇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如何描述直线运动以及将直线运动与物体受力条件结合起来,但是生活中更常见的是曲线运动,因此有必要在直线运动的基础上,沿着一般研究思路继续探究曲线运动。

本节课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相关物理现象和实验,将物理概念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各种情况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理解。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利用篮球挑战赛引入,让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兴趣。

情景创设:我们先来进行一场篮球挑战赛,挑战规则:请在一分钟之内,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方式让篮球做直线运动,即挑战成功。

挑战者挑战成功了吗?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一个更准确的判断。

新课教学 曲线运动定义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篮球比赛中,看到的篮球做直线运动的情况多吗?篮球大多数情况下在做什么运动?

小结:我们就把这样一种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称之为曲线运动。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位移 教师引导:我们在研究曲线运动之前,先来回顾一下研究直线运动的一般思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建立坐标系,在坐标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位置的变化即位移,位置变化的快慢即速度,因此通过位移和速度就可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如果速度的变化量不为0,物体就会有加速度,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是力。 今天我们就将沿着这条线索来描述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我们建立的是什么坐标系?直线坐标系。曲线运动,运动轨迹为曲线,无法用一条直线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这时需要建立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物体在某时刻的位置,可用坐标表示。连接初位置与末位置可作一有向线段,这条线段就代表物体的位移。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轨迹的长度就是路程。 曲线运动性质 教师引导:好,我们再来想想,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直线运动呢?

教师归纳:大致可以分为匀速和变速。那么,曲线运动是什么运动呢?为什么?

学生:变速运动。因为运动方向在不断地改变,速度的方向就在变化。

教师:我们可以想象同学们跑操时以恒定不变的速率围着操场运动,这时,速度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速度的方向是不是一定变了? 曲线运动速度 教师: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

1、举例:下雨天,我们旋转带有雨滴的雨伞,会发现雨伞边缘的水滴会怎样运动?

为了直观地去观察这样一种运动,我们设计了一个与之类似的实验。请看视频。

提问:为什么我们可以认为墨滴飞出去后的直线方向就是墨滴在脱离边缘时做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呢?

教师总结:现在,我们可以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该点的切线方向。

猜想:做一般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也是沿该点的切线方向吗?

2、冬季有一项运动是滑冰,这是滑冰运动员的轨迹,我们怎样知道滑冰运动员在A、B两点的速度方向呢,联系前面的例子,让运动员摔倒在冰面上,由于冰面光滑,阻力很小,由于惯性,将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此时滑出的方向就是摔倒这一点的速度方向。不过,这样做是不是有点残忍?我们可以用实验模拟。

实验验证:设计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任意曲线轨道,通过拼接轨道探究小球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

归纳总结:我们现在就可以得出一般结论: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着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理论分析:在曲线上我们过A、B两点做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曲线是相切的吗?这条直线怎样才能与曲线相切呢?我将B点不断地靠近A点,当两点重合的时候,直线是不是与曲线只有一个交点?于是,我们说这条直线就是曲线上过这一点的切线。从A指向B的有向线段代表这一过程的位移,位移的方向与平均速度方向相同,当B点无限接近于A点时,这一过程的时间的变化量趋近于0,于是平均速度的方向就表示瞬时速度的方向,而此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过A点的切线方向。 曲线运动条件 既然曲线运动是一个变速运动,什么原因会使速度发生变化呢?

猜想:假设一物体有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我给它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合外力,这时物体做什么运动?

曲线运动教案(篇8)

(l)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的合外力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建度方向的变化。

(1)能领略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教学重点:什么是曲线运动;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斜面、小钢球、小木球、条形磁铁。

前面我们学习过了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下面来看这个小实验,判断该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1)演示自由落体运动,该运动的特征是什么?(轨迹是直线)

这里我们看到一种我们前面没有学过的运动形式,它与我们前面学过的运动形式有本质的区别。前面我们学过的运动的轨迹都是直线,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我们把这种运动称为曲线运动。

概念: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其实曲线运动是比直线运动普遍的运动情形,现在请大家举出一些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的例子?(微观世界里如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宏观世界里如天体运行;生活中如投标抢、掷铁饼、跳高、既远等均为曲线运动)

在前面学习直线运动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任何确定的直线运动都有确定的速度方向,这个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现在我们又学习了曲线运动,大家想一想我们该如何确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如图6.1—l、6.1—2)。

观察图中所描述的现象,你能不能说清楚,砂轮打磨下来的炽热的微粒。飞出去的链球,它们沿着什么方向运动?

射出的火星是砂乾与刀具磨擦出的微粒,由于惯性,以脱离砂轮时的速度沿切线方向飞出,切线方向即为火星飞出时的速度方向。对于链球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也会沿着脱离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刚才的几个物体的运动轨迹都是圈,我们总结曲线运动的方向沿着切线方向,但对于一般的曲线运动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看一看,一般的曲线运动是什么情况。

在匀变速运动中,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我们说这是变速运动,而在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我们也说它是变速运动。

实际上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演示实验:在刚才实验中,钢球的运动路径旁边放一块磁铁,重复刚才的实验操作,观察钢球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

分析钢球在桌面上的受力情况?(钢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还受到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此外还受到磁铁的吸引力。)

引力的方向如何?(引力的方向随着钢球的运动不断改变,但总是不与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把上次实验用的钢球改为同等大小的木球重复上次实验,观察木球运动情况?(木球做直线运动,速度不断减小。)

分析木球在桌面上的受力情况?(木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还受到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木球并不受到磁铁给它的吸引力。)

演示实验:随手抛出一个粉笔头,观察粉笔头的运动状态?(粉笔头做曲线运动)

结论:当物体所受的合力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1)飞机扔炸弹,分析为什么炸弹做曲线运动?

(2)我们骑摩托车或自行车通过弯道时,我们侧身骑,为什么?

(3)盘山公路路面有何特点?火车铁轨在弯道有何特点?

4、小结:

(1)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夹角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当物体所受的合力方向跟它的逮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曲线运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始终在变化,因此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1)在具体情景中,知道合运动、分运动分别是什么,知道其同时性和独立性;

(2)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和计算的方法,求解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1)通过对抛体运动的观察和思考,了解一个运动可以与几个不同的运动效果相同,体会等效替代的方法;

(2)通过观察和思考演示实验,知道运动独立性.学习化繁为筒的研究方法;

(3)掌握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处理简单的矢量运算问题。

(1)通过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勇于表达的习惯和用科学语言严谨表达的能力。

(1)明确一个复杂的运动可以等效为两个简单的运动的合成或等效分解为两个简单的运动;

(2)理解运动合成、分解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分运动和合运动的等时性和独立性;应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的定义,性质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先来回顾一下这几个问题:什么是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是曲线运动。)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曲线运动?(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曲线运动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但我们还投有对曲线运动进行深入的研究,要研究曲线运动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直线运动的,同学们可以从如何确定质点运动的位移来考虑。

可以沿着物体或质点运动的轨迹建立直线坐标系,通过物体或质点坐标的变化可以确定其位移,从而达到研究物体运动过程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怎样应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研究曲线运动。

演示实验:如图6.2—l所示,在一端封闭、长约l m的玻璃管内注满清水,水中放一红蜡做的小圆柱体R,将玻璃管的开口端用胶塞塞紧。(图甲)

将这个玻璃管倒置(图乙),蜡块R就沿玻璃管上,如果旁边放一个米尺,可以看到蜡块上升的速度大致不变,即蜡块做匀连直线运动。

再次将玻璃管上下颠倒,在蜡块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观察蜡块的运动。(图丙)

蜡块在两个方向上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x、y可以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vt获得,即:

现在我们对公式④进行数学分析,看看它究竟代表的是一条什么样的曲线呢?

由于蜡块在x、y两个方向上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vy 、vx都是常量.所以vy /vx也是常量,可见公式④表示的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在坐标系中,线段OP的长度就代表了物体位移的大小。现在我找一位同学来计算一下这个长度。

因为坐标系中的曲线就代表了物体运动的轨迹,所以我们只要求出该直线与x轴的夹角θ就可以了。要求“我们只要求出它的正切就可以了。

这样就可以求出θ,从而得知位移的方向。

现在我们探讨了蜡块在玻璃管中的运动,请大家考虑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哪些物体的运动过程与蜡块相似?典型事例:小船过河,

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速度的定义,物体在某过程中的速度等于该过程的位移除以发生这段位移所需要的时间,即前面我们已经求出了蜡块在任意时刻的位移的大小 所以我们可以直接计算蜡块的位移,直接套入速度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速度表达式?带人公式可得:

分析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vy /vx都是常量, 也是常量。也就是说蜡块的速度是不发生变化的,即蜡块做的是匀速运动。

我们就可以得出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概念了:

由分运动求合运动的过程叫做运动的合成;

如果物体在一个方向上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在与它垂直方向的分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合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样的?(参考提示:匀速运动的速度V1和匀速运动的初速度的合速度应如图6.2—3所示,而加速度a与v2同向,则a与v合必有夹角,因此轨迹为曲线。)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

(1)关于运动的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2)如果两个分运动的速度大小相等.且为定值,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3)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v,今小船要渡过一河流,渡河时小船朝对岸垂直划行,若航行至中心时,水流速度突然增大,则渡河时间将………………………( )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种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通常选择实际看到的运动为合运动,其他的运动为分运动。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速度的合成与分解;位移的合成与分解;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合运动与分运动之间还存在如下的特点:独立性原理:各个分运动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等时性原理,合运动与分运动总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它们所经历的时间是相等的。

(1)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2)掌握抛体运动的位置与速度的关系。

(1)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能够运用平抛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例题分析再次体会平抛运动的规律。

(1)有参与实验总结规律的热情,从而能更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践,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上一节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究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对平抛运动的特点有了感性认识。这一节我们将从理论上对抛体运动的规律作进一步分析,学习和体会在水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并通过应用此方法去分析没有感性认识的抛体运动的规律。

我们以平抛运动为例来研究抛体运动所共同具有的性质。

首先我们来研究初速度为v的平抛运动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用手把小球水平抛出,小球从离开手的瞬间(此时速度为v,方向水平)开始,做平抛运动,我们以小球离开手的位置为坐标原点,以水平抛出的方向为x轴的方向,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轴的方向,建立坐标系,并从这一瞬间开始计时。

在抛出后的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力情况如何?(小球只受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水平方向不受力。)

那么,小球在水平方向有加速度吗,它将怎样运动?(小球在水平方向没有加速度,水平方向的分速度将保持v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

那么,小球的运动就可以看成是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运动的合成。t时间内小球合位移是:

若设s与+x方向(即速度方向)的夹角为θ,如图6.4—1,则其正切值如何求?

由于运动的等时性,那么大家能否根据前面的结论得到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时间?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明了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不仅与初速度有关系,还与物体的下落高度有关)利用运动合成的知识,结合图6.4—2,求物体落地速度是多大?结论如何?

平抛运动常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来处理,由于竖直分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特点均可以在此应用。另外,有时候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将平抛运动沿其他方向分解。

如果物体抛出时的速度不是沿水平方向,而是斜向上方或斜向下方的(这种情况称为斜抛),它的受力情况是什么样的?加速度又如何?(它的受力情况与平抛完全相同,即在水平方向仍不受力,加速度仍是0;在竖直方向仍只受重力,加速度仍为g)

实际上物体以初速度v沿斜向上或斜向下方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如何表示?与平抛是否相同?(斜抛运动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初速度与平抛不同,分别是vx=vcosθ和vy=sinθ)

由于物体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所以水平方向速度vx=vcosθ保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而竖直方向上因受重力作用,有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J,同时有竖直向上的初速度vy=sinθ,因此做匀减速运动(是竖直上抛运动,当初速度向斜下方,竖直方向的分运动为竖直下抛运动),当速度减小到。时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此时物体由于还受到重力,所以仍有一个向下的加速度g,将开始做竖直向下的加速运动。因此,斜抛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速度为vx=vcosθ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初速度为vy=sinθ的竖直上抛或竖直下抛运动的合运动。

斜抛运动分斜上抛和斜下抛(由初速度方向确定)两种,下面以斜上抛运动为例讨论:

斜抛运动的特点是什么?(特点: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初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一夹角θ斜向上,θ=90°时为竖直上抛或竖直下抛运动θ=0°时为平抛运动)

常见的处理方法:

第一、将斜上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这样有由此可以得到哪些特点?

由此可得如下特点:a.斜向上运动的时间与斜向下运动的时间相等;b.从轨道最高点将斜抛运动分为前后两段具有对称性,如同一高度上的两点,速度大小相等,速度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相同。

第二、将斜抛运动分解为沿初速度方向的斜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两个分运动,用矢量合成法则求解。

第三、将沿斜面和垂直斜面方向作为x、y轴,分别分解初速度和加速度后用运动学公式解题。

对于斜抛运动我们只介绍下船上抛和斜下抛的研究方法,除了平抛、斜上抛、斜下抛外,抛体运动还包括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请大家根据我们研究前面几种抛体运动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

参考解答:对于这两种运动来说,它们都是直线运动,但这并不影响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来研究它们。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仿照第一节中我们介绍的匀加速运动的分解过程,对竖直上抛运动,设它的初速度为v0,那么它的速度就可以写成v= v0—gt的形式,位移写成x= v0t—g t2/2的形式。那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分解了。把速度写成v1= v0,v2=—gt的形式,把位移写成xl= v0t,x2= —g t2/2的形式,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竖直上抛运动被分解成了一个竖直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竖直向上的匀减速运动。对于竖直下抛运动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

小结:

(1)具有水平速度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时,形成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匀蓬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平抛位移等于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的矢量和;平抛瞬时速度等于水平速度和竖直速度的矢量和。

(3)平抛运动是一种匀变速曲线运动。

(4)如果物体受到恒定合外力作用,并且合外力跟初速度垂直,形成类似平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只需把公式中的g换成a,其中a=F合/m.

说明:

(1)干抛运动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曲线运动,弄清其成固是基础,水平初速度的获得是同题的关键,可归纳众两种;第一、物体被水平加速:水平抛出、水干射出、水平冲击等;第二、物体与原来水平运动的载体脱离,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水平速度。

(2)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中有三个含有时间t,应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来求时间。但应明确:平抛运动的时间完全由抛出点到落地点的竖直高度确定(在不高的范国内g恒定),与抛出的速度无关。

(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理解线速度的概念,知道它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1)运用极限法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如何去分析有关问题;

(2)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1)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用细线拴住的小球;实物投影仪。

请同学观看两个物体所做的曲线运动,并请注意观察它们的运动特点:

第一个:老师用事先准备好的用细线拴住的小球,演示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第二个:课件展示同学们熟悉的手表指针的走动.(它们的轨迹是一个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周运动。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公园里的“大转轮”,自行车上的各个转动部分。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同学们所列举的这些做圆周运动物体上的质点,哪些运动得较慢?哪些运动得更快?我们应该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对自行车上的各个转动部分,围绕课本 “思考与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前后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开始讨论时,学生之间有激烈的争论,各人考虑的出发点不一样,思考的角度不同。有人认为小齿轮、后轮上各点运动的快慢一样,因为它们是一起转动的;有人认为大齿轮、小齿轮各点运动的快慢一样,因为它们是用链条连在一起转动的,等等。这时需要老师的引导,你衡量快慢的标准是什么?你从哪个角度去进行比较的?

引导学生过渡到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线速度的学习上来。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600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