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静夜教案 >

静夜诗教案精华14篇

静夜诗教案精华14篇

下面是趣祝福小编为你推荐的“静夜诗教案”,希望以下总结能够对有需要的人带来一定的帮助。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 学生反应的积极性可以反映教学的吸引力。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仓库主管述职报告

静夜诗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 :

背诵《静夜思》,并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教具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小黑板

一、导入 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学校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他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

3 英英学古诗

三、解释课题,教题中生字。

1、 “英英”是一位女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ying”,

古诗的“诗”也是整体认读音节,是翘舌音“shi”。(领读课题两遍)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四、初读指导。

1、看图。

(1)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做什么?

(2)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书面表达方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名字回与他说的话区分开,第一行“英英”指的是说话人,紧接着是英英说的话。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

(3)检查学习情况:(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标点符号 读正确。

(5)分段指名读、齐读。

(6)分角色读对话。自读、同座二人分角色对读、指名二人对读各一次、分两个大组对读各一次。

3、再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五、指导读好古诗。

(出示古诗内容):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齐读。

过渡:下一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静夜思》。

静夜诗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四个字,认识两个偏旁“、”。

2、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把自己看到的夜空说给同学听,培养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朗读古诗和认字。

三、教学难点:背诵古诗。

四、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头饰、布置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交流观察晴朗夜空的内容和感受。

同学们观察了晴朗的夜空,现在请你们在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大家也感受一下美妙的夜空。

(1)小组交流。

(2)推选代表或自荐上台说一说。

(3)出示课文插图“我会说”。(播放插图中小女孩观察天空时的录音:在一个晴朗的夜空,我来到小溪边的草地上,观察那晴朗的夜空。我抬头看见蓝蓝的天空中,有许多星星一闪一山亮晶晶的,还看见弯弯的月亮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跳出来。真美!)

2、引入新课:静夜思(板书)

(二)、初读古诗

1、看课文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后鼻音的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评议。

(三)、识记生字

1、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2、认读生字。

(1)出示an、ang,指学生认读,注意后鼻韵母的读音。

(2)认读生字。(自读,小组开火车读,看哪组读得准)

(3)游戏“运西瓜”。(把西瓜图贴在黑板上,它们的背面都有一个生字)

西瓜丰收了,让我们帮忙把西瓜搬上车,不过每个西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要想办法记住它,可以用组词、说一句话、找相近的字进行比较等办法。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1)指名学生朗读,评议。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

(2)配乐朗读。

(3)师生共同朗读。

教师引读每句的前两个字,学生补充,齐背诵。

过渡: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写的,现在谁想办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做动作。

指名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学生评议。

全班齐背。(配乐)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字。

(1)观察“目、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这两个字的宽度。

(2)指学生说一说再书空。

(3)学生书写后展示、评议。

2、学生观察“头、来”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教师范写,注意最后两笔,写时要注意。

(2)书空、书写、展示、学生评议。

(六)、扩展活动

学生交流各自会背的诗。

(七)、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各两个。

—()()

—()()

3、写出诗句,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1)(),疑是地上霜。

疑:①好象()

②不信()

(2)举头望明月,()。

举:

①向上抬()

②全()

七、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案

八、板书设计:静夜思

九、课后反思:

静夜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落实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的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1、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2、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过程:

一、观图导入。

说说自己看到的。

二、揭题、释题。

1、“思”:思念,想念。

2、谁在什么地方,思念什么?

3、课前准备情况(有关李白的)交流。

三、初读古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把诗中的生字单独拿出读两遍,认一认。

3、检查读的情况。(主要是字音)

4、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三、细读古诗。

1、朗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多肯定,多鼓励)

2、配乐朗诵。

3、当堂背诵。

四、认记生字。

1、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

2、生字卡片认读。

3、“摘苹果”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

五、练习写字。

六、课外作业

1、再看夜晚的天空,把新的发现说给同学听。

2、课外继续收集和阅读: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还有描写夜空或介绍有关星体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课外读物。把收集到的和读过的带到班里,向同学介绍或互相借阅。

诗文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诗文赏析:

《静夜思》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觉得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皎月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的明净。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这对于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细致而深曲,但却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

静夜诗教案【篇4】

[设计概说]

识字教学是重头戏,识字教学时,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兴趣,组织游戏,引领学生在快乐中自主识字。

学古诗,读更是重中之重,以读为本,有层次的朗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读为武器,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说、想、议、思、演”融入其中,让课堂情思绵绵,书声琅琅,精彩连连!

[教学内容]

识字,学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认识1个偏旁“攵”

2、读古诗,感知诗意,初步体会诗中美好的意境。

3、朗读诗歌,想象情景,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4、背诵诗歌,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与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从朗读古诗中,悟诗意,品诗境,想画面。

[教学准备]

《静夜思》的配乐朗诵录音,(条件不允许则无需准备)

[教学流程]

一、谜语激趣,引发期待。

1、师说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进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边说边比划)聪明的孩子们,你能说出谜底吗?

2、生猜谜语,说谜底

3、师:对,就是夜空中的月儿,你喜欢月儿吗?喜欢它的什么?

4、生各抒己见。

5、是呀,明亮的月儿,谁都很喜欢。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谈月儿,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伊始,应尤其重视兴趣的激发。)

6、古时候有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他是唐代最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呢,他也喜欢月亮,在一个安静的月夜里,他望着月儿,写下了一首诗,孩子们想看看他的这首诗吗?

7、揭题,板书课题:静夜思,相机指导学生认识“静、夜”两个生字(读音节,组词)

8、读题,引入新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看看李白爷爷这位诗仙笔下的月亮。

(设计意图:以谈话,即介绍李白简单的生平资料,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读诗的期待心理)

二、初读识字,游戏巩固。

1、范读古诗(或播放录音)

2、自由读诗歌,圈出诗中的生字以及不认识的字,老师提示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自主识字

①一生读拼音,评一评。

②同桌互相拼读生字。

③小老师带读。

④齐读

⑤开火车认读音节。

⑥生字开花,你会为生字宝宝找朋友吗?(组词)

⑦识记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呢?

⑧生发言,师引导,渗透识记方法,如:

△加一加:青十争=静广+木=床

△编口诀:大字肩上加两点,右腿儿也跟着点一点(头)

△“故”引导学生认识偏旁“攵”,说说在平时生活中,还见过哪个字也有“攵”旁。

4、游戏增趣,巩固生字

①师:大诗仙李白爷爷还准备了一些仙桃,想让孩子们跳一跳,摘下自己最喜欢的桃儿尝一尝呢?出示生字卡片(桃子状)。

②贴在小黑板上(课前准备好)

③你认识哪个词语朋友,那它身后的小桃儿就属于你了。

④摘仙桃游戏,学生摘,读,其他同学跟着认读。

(设计意图:识字是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孩子们眼前枯燥的几个汉字生动起来呢?我以“摘仙桃”的游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学习兴趣,在自主、快乐中巩固生字,提高实效,突破重点)

三、三读古诗,感知诗意。

1、师:要读好这首诗呀,老师为你们设置三个站,你敢挑战吗?相信你们都是勇敢的孩子。

2、第一站读正确

①师:读对每一个字,你有信心吗?

②生读,评

③再读,评析。(随机应变,到位了就可以)

3、第二站读流利

①师:读书可不能结巴,要像河里的水一样通畅就更好了。

②生读,评

4、第三站挑战老师

①师:孩子们,你们已经不错了,要是能超过老师,那就更了不起了。

②师范读(有感情地吟诗,提醒孩子们古人是怎么吟诗的)

③生挑战,评比,说说谁读得好。

④指导,齐读

(设计意图:以挑战的方式,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引领学生三读古诗,在读中增趣,在读中不着痕迹的感知诗意)

四、议、想、读、演,品诗情画意。

1、看背景图,对照古诗,说一说图上的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的诗意,生发言,师小结,随文巩固识字“举”

3、看着这明亮的月光,住在别人家乡的李白爷爷想到了什么呢?你猜一猜,议一议。

4、结合最后一句诗,引导学生体会李白爷爷的思乡之情,想象他的心情。

5、指导朗读,师:看着如霜的月光,身在外地的李白爷爷多么想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啊!指导学生读慢些,齐读。

6、演一演,李白可是诗仙呀,谁愿意当回仙人,来演一演他,读读这首诗,读出他对家乡的思念。一生读,

(设计意图;在“说、议、想、读、演”中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感悟诗情画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7、指导背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①师:古诗是我们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孩子们,你一定要认真学古诗,多背背古诗。

②看看谁记性最好,一学就可以背出来,试着去背背吧!

③展示,树立榜样,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语言,古诗是祖国文化的瑰宝,不去积累,则是一件憾事,从小应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积累的习惯)

五、书写指导,身先士卒。

1、听了你们的朗读,看了你们的表现,李白爷爷在天上也一定会夸你们了,读书写字也是我们该做的,下面我们来比比看谁的字写得好。

2、范写,提示要点,如“头”最后一笔是点。

3、生描红,临写

4、展示佳作,评,引导学生取长补短。

5、结课

作业设计:

1、我会背把《静夜思》背给家人或伙伴听

2、我会写写课文中的四个汉字

3、我会读,再找找李白爷爷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明月霜

望月思乡

静夜诗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诙谐“目、耳、头、米”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识记本课生字。

【用具准备】

1、布置作业:晚上观察夜空。

2、一幅描绘宁静月夜的课件图画。

【教学设想】

在古诗的诵读之前,可通过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图中入境并伴有相应的音乐,还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读。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古诗。在理解词意方面可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来理解。如:在理解低头和举头时可用动作来示意。学完古诗时,可把说说看到的夜空景象来发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思”是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

二、初读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⑴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① 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② 同桌互读,互相纠正。

⑵ 检查自学情况:

① 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② 齐读生字、正音。

③ 去掉拼音读生字。

④ 小老师领读。

⑤ 开火车检查。

⑶ 随生字认识偏旁。

三、朗读古诗

1、领读古诗。

2、通过课件出示古诗,并出示相应的需停顿、读重音的地方: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生生解疑,师辅助引导。

4、出示课件在课件和音乐声中指导朗读:

⑴ 同桌互读。

⑵ 男女生分读。

5、指导背诵:

⑴ 自己试背。

⑵ 指名背诵。

⑶ 齐背。

⑷ 同桌互背。

四、细背古诗

这首古诗中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举头──低头

五、检查背诵

〖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教学后记〗

对于古诗部分,学生背得很快,但总是把个别字音背错,以后应注意纠正,加强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

2、认读生字。

二、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需认读的生字:

目 耳 头 米

2、学习书写:

⑴ 通过课件观摩这四个字在田字格中占位。

自己说说,和同桌说说,书空练习。

⑵ 集体学习“目、耳、头、米”的写法。

⑶ 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扩词练习:

用“目、耳、头、米”组词,看谁说得多。

三、我会说

把你观察到的夜晚的天空景色,说给大家听。

教师及时纠正生说的不当之处。

〖板书设计〗 静夜思

目 耳 头 米

〖教学后记〗

学生观察字的占格位置比较仔细,我在黑板上范写时,有笔画没占准都给指出。在说夜色时,多数能说出夜晚的美。

静夜诗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

2、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说出来。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境,体会作者思乡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每到中秋节,人们总是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从各个地方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有的一家三口,吃团圆饭,有的一大家子欢聚一堂,月亮圆了,人也团圆了。同学们说说你们都是怎样过中秋的?

学生:……

教师:月儿圆了,人团聚了,这是人间最温暖的时候。可是,有一些人却由于各种原因回不了家,李白就是其中一个,只好借一首古诗表达他心中的感受。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本课的相关资源,引领学生一起走进李白的《静夜思》,去感受他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通过播放媒体资源和学生一起掌握本课生词的读音,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为下面的词句理解做好准备。

三、诗词赏析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板书:地上霜

(3)教师启发学生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并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出自己的理解。

4.理解第三行诗句:

教师播放资源并定格在此画面,

请学生看图思考: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板书:举头望。进而启发学生说出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教师将资源定格在此画面上,引导学生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

(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四、教师小结

教师:明月照在李白窗前,也照在家乡的土地上,他多么想立刻飞到亲人们的身旁啊,哪怕听听亲人的声音也好啊,可在古代这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孤独地写下了这首静夜思,然后对着月亮深情朗诵,希望明月能带去他的思念,与祝福。你也来当一回李白吧,出示明月图,请小朋友也来对月朗读,齐读。

教师:大家真像小李白啊,你能完整地给我们讲讲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吗?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教师:月圆人团圆,李白孤身一人,客居他乡,望着皎洁的明月,思念故乡的情感就像潮水一般,迅速淹没了他。让我们完整的欣赏这首美丽忧伤的《静夜思》。欣赏课件后再次齐读全诗。教师播放本课资源中的古诗词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优美恬静的音乐下,诵读这首思乡诗,进一步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

五、课后思考

教师: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小朋友,当晚上月亮爬上树梢后,对着月亮公公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吗?把你想说的心里话画出来吧!

静夜诗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与月亮又关,让我们把书翻开,说说图上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

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释题意。“思”是思念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圈出生字,边圈边读,加深印象。

3、小老师带读生字,齐读生字。

4、去掉拼音抽读生字。

5、六人小组讨论:用老师教给你的识字方法,你认识了哪几个字?说给同学听一听。

6、全班交流:用了什么方法记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换一换、猜字谜)

四、生字回文,细读古诗

1、生字回到文章中,你还认识吗?找小伙伴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教师倾听,多肯定,多鼓励)

2、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带着问题读读古诗。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说说夜空,朗读感悟

让我们站起来,当一回李白!请你们想像一下,如果你就是此时此刻的诗人,看着一轮明月,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感受到李白那强烈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情感,同时学习有语气朗诵古诗的方法——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

五、自我展示,当堂背诵

多种方式熟读成诵。(男女赛读,分行读,分组读)

六、学写生字

1、观察笔顺,小老师带领同学书空

2、观察范字与田字格的关系

教师提示: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的第五笔是长点而不是捺,写得上尖下圆。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写

注意学生的坐姿与握笔姿势,即使提醒纠正。(上身正,脊背直,下巴低……)

4、展示佳作

挑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字给同桌看,说说自己怎么写好它的。

5、组词,理解字意

七、作业设计

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静夜诗教案【篇8】

一、教材简说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1)自学古诗,说说已经认识哪几个字,是怎么认识的。请认识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正确。

(2)本课十个生字中,“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生字的巩固。在教学中,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还可用“大转盘”以游戏的形式复习生字。

(4)结合“故”的认记,认识“攵”这个偏旁。

2.写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4个字可分两类。“目、耳”要注意提示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米”要提示这两个字的最后一笔笔画不同,“头”的最后一笔是“点”,“米”的最后一笔是“捺”。可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加深记忆:大—头。

(二)朗读感悟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小组合作,试读诗歌,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自由读,说说在读这首诗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启发想象,熟读成诵。播放柔和的音乐,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做边读,熟读成诵。

(三)课后练习

“我会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说话。在学完这首诗后,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夜晚的天空。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把看到的夜空说一说。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及时纠正发言时的一些语病。同时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说话的内容更加充实。

(四)实践活动

古诗朗诵会:每个同学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进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请学生背诵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的字音。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记字方法,说说怎样朗读古诗比较好。

(三)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

1.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2.配乐朗读《静夜思》,想象诗歌画面。

(四)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诵,教师随机指导。

2.朗读反馈,练习背诵。

(五)复习生字

1.将生字与音节打乱,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复习巩固要认的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竞赛,并评出优胜者。

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4.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

(六)书写指导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七)实践活动

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还可用图画来展示。

五、资料袋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是盛唐时期的典型代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近千首,有“诗仙”的美名。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名诗欣赏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静夜诗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2.了解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谜语导入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猜一自然景物(月亮)。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与月亮又关,让我们把书翻开,说说图上有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释题意。“思”是思念的意思。

3、提出学习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学习1个新偏旁“攵”。

(2)会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

(3)能通过对生字词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可包含扩词,说话)

(4)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熟读诗句。理解诗句。

(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展示学习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12个生字),让学习好的先示范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2、我会记字形。

3、我会写(展示课后生字)。

4、我会给喜欢的字找朋友。

5、我认识了1个新朋友:1个新偏旁“攵”。

6、我会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7、我会说(看课后那幅图,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

(小组内互相交流、帮、质疑问难;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要求: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二)学文悟情展示(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我会读古诗、背古诗(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我知道诗句中“明月”这个词写出“夜”。

3、我知道诗句中“思故乡”这个词写出“思”。

4、我会用动作表示“举头”和“低头”的意思。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我还知道带有“攵”的字。

2、我想给我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三、激发知识冲突(5分钟)(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我们平时都说“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 和“抬”有什么区别?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1、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

2、小朋友,你们回去后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静夜诗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3.有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李白)哪位同学对诗人有所了解?学生自由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 床、 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我把星星妹妹变了个模样,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光 、床 、望、乡 ” 4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

4.出示生字卡片教学新偏旁“攵”“心”。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齐读,读后正音。

四、创设情景,感受诗意。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马思聪的《静夜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床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他没有电话可以跟亲人朋友聊天,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让他快点回家,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播放课文朗读视频,朗读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五、写字练习,学写7个生字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的笔顺及占格。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二)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背景音乐播放)

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拓展活动

1欣赏学唱《静夜思》歌曲,让孩子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2.回家和家长一起找找李白写的另外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静 夜 思

李白

床前 明月 光,

疑是 地上 霜。

举头 望 明月,

低头 思 故乡。

静夜诗教案【篇11】

知识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的浓浓思乡情。

3、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

(背景屏幕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屏幕上的字。背背喜欢的古诗。

二、介绍诗人

叠纪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古诗作品,写出这些古诗的作者我们把他们叫作(“诗人”)。咱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

1、屏幕演示:出现李白像,让学生介绍一下对李白的了解。

2、课件演示,介绍李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

三、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学生看图说一说

3、揭示诗题

师:这是秋天,一个静悄悄夜晚,李白正离家在外,看到这样圆圆的月亮,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于是写下了一首留传千古的诗作──“静夜思”

4、齐读课题

5、知道这首诗吗?让学生背一背

四、认读生字

1、读字正音

⑴ 指名读古诗

⑵ 在书圏出本课生字,边圈边读

⑶ 同位互相检查,互读互听。(出示课件)

静 夜 床 光 举 头 望 低 故 乡

⑷ 指名领读,并让学生说说整体认读音节是哪个字,三拼音节的字有哪些。理解“故乡”,故乡是哪?我们的故乡是哪?

⑸ 开火车读

2、认清字形

⑴ 学生小组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了这些字。

⑵ 指名说一说。

⑶ 抢读生字游戏。(课件在花瓣上出示本课生字)

相机理解“举”、“举头”:请学生把铅笔举起来。请举手,请举头,“举头”还可以说成什么

通过反义词的方法理解低。联系诗句内容“望明月”理解“望”是看的意思。

⑷ 对号认生字

1夜 2光 3头 4床 5故 6乡

课件出示:学生对口令:

夜是几号字?头是几号字?2号什么字?4号什么字?5号6号什么词?

答对者来摘苹果,并请摘到两个苹果的同学把其中的一个送给好朋友。

⑸ 摘苹果游戏

出示带有生字的苹果,“谁会摘下带有生字的苹果?”请学生正确摘下带有生字的苹果,领读。

五、朗读古诗

1、体会诗意

⑴ 指名读古诗

⑵ “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⑶ 指名说说

⑷ 提出不懂的地方

相机理解“霜”:在哪儿见过霜。(天冷的时候,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

师:一轮明月当空照,银色的月光撒在地面,就像天凉地上结了一层霜,李白抬起头来,望向皎洁的圆月,想起了自己独自一人,离家在外,于是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2、入境朗诵

⑴ 学生自由练读

⑵ 指名读,大家评议,教师针对指导

导情:想一想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怎样?

⑶ 师范读

⑷ 配乐读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思念故乡的诗人李白,在的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对着月亮,,带着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静夜思吧。

⑸ 学生练读

⑹ 指名朗诵

⑺ 全体起立,望月诵读“静夜思”

六、古诗赏析

师:一轮明月,一段思乡情,一首静夜思,李白还有很多诗作都写到了月亮,我们来欣赏两首。

配乐朗诵 《古朗月行》《月下独酌》

师:如果你们也喜欢这两首诗可以到我们的《古诗八十首》中去找一找,背一背。

静夜诗教案【篇12】

设计理念: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

教材分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过程与方法:1、获得学习古诗的方法。

2、获得理解古诗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设计意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静 、床、 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设计意图:指导方法,重视落实,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妹妹后面藏着一个字,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静、床、光 、望、乡 ” 5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读正确后互相说:“合作愉快!”

4.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读后正音。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孩子自己识字,互帮互学。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生字多次复现,加以巩固。在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1. (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预设)生: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师: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

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请举手说说好吗?

6.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7.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8.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但不是用分析的办法,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和故事,用播放音乐和有感情地朗读的办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这样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农村里百分之九十多的留守儿童感受得会更深,这首诗很短,含义又及深,很难让一年级的学生全面理解,这里只是让学生有初步的感受,今后每一位学生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这首诗。]

五、写字练习,学写4个生字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二)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目、耳”两字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和“米”的横应写在横中线上。

(三)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设计意图:写字练习注意指导的细腻,书写的规范和及时的反馈与矫正。]

六、拓展活动

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七、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诗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生字,认识新偏旁“匕”。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过程与方法:由老师引导,通过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诗人对故乡深切思念之情。通过学习儿歌、做游戏掌握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感知诗中蕴含的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珍爱亲情、珍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节奏,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出诗题

1、复习已学的李白的诗《古朗月行》。

2、引出诗题———静夜思

二、初读诗句,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读诗句,背诗句。

(1)请会读、会背的几个小朋友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正确评价。

(2)请会读、会背的小朋友读给同桌听。

2、认读生字。

请已经认识生字的小朋友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并告诉大家怎么认识的。采用“生活中识字”“熟字加偏旁”等多种方法识字。如:

生活中识字:

夜——黑夜

光——灯光月光

举——举重举手

熟字加偏旁:

田——思

木——床

古——故

形近字比较:

忘——望

底——低

凝——疑

3、自主读读句子,认读生字。

(1)四人组成小组,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2)指名学生一句一句读诗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三、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想象画面,说意思

学生先想象画面,自由说说诗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2、交流反馈。

教师及时出示学生难懂的几个这的注释。如,疑:好像,举:拾,思:思念。

3、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只要意思大致对即可。

4、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整首诗的大致意思。

5、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四、练习书写,语境填空

1、出示生字认读,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如“思”字书写时注意“田”字的竖在竖中线上,心字底略宽,卧钩是关键笔画,三个点要注意位置。“前”要写得上紧下松,下面部分的“月”的一撇要变成一竖。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讲评。

3、填空,在语境中巩固生字。(课件出示古诗填空)

五、板书设计

举头望明月

8、静夜思

低头思故乡

静夜诗教案【篇14】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光、床”6个字。认识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请学生背诵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的字音。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记字方法,说说怎样朗读古诗比较好。

三、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

1、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2、朗读《静夜思》,想象诗歌画面。

四、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诵,教师随机指导。

2、朗读反馈,练习背诵。

五、复习生字

1、将生字与音节打乱,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复习巩固要认的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竞赛,并评出优胜者。

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4、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

六、书写指导 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最新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合体字“床”的组合要合理。

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七、实践活动 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最新

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还可用图画来展示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最新,31-静夜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延伸阅读

语文教案精华14篇


语文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知道什么叫“疏密”;

2、使学生明白汉字笔画间怎样安排疏密;

3、使学生会书写笔画较多和较少的字,体会疏密关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疏密

2、激发兴趣

什么叫疏密呢?为什么要安排疏密?

二、新授

(一)什么叫疏密

1、汉字笔画有多有少,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使每个字都具有生动活泼的形态,书写时需要根据字的具体情况,将某一部分写得紧一点(密),某一部分写得松一点(疏),这种安排叫“疏密”。

2、出示笔画多的字和笔画少的例字,让学生体会疏密的`安排。

3、根据例字讲解:

在进行字的疏密安排时,上下结构的字,一般上部写得稍密些,下部写得稍疏些;左右结构的字,则根据左右部分的笔画和形态灵活安排,但须做到合理、自然与和谐。

4、让学生琢磨一下例字怎样安排疏密关系的。

(二)怎样安排疏密

1、出示例字“臻”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臻”是怎样安排疏密的?

全班交流:

“臻”字的笔画较多,书写时,左部“至”写得较疏,形较短;右部“秦”写得较密,形较长,这样就形成了疏密对比。

3、出示“乍”字

4、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乍”是怎样安排疏密的?

全班交流:

“乍”字的笔画较少,书写时,笔画稍向上靠,下部空一点,这样“乍”字就显得生动活泼。

(三)疏密处理得当的字

通过欣赏“上”和“囊”,体会是怎样处理疏密关系的。

(四)疏密处理不当的字

这些字的疏密关系处理得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处理得不好?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笔画较多和较少的字,体会疏密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案【篇2】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意义:

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

肆恣(zì):放纵、任情。

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

故迹:旧迹。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以临于溪:居高视下。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比喻句,并反复诵读,

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

①“岂信然邪”;

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③“岂其学不如彼邪”;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⑥“以勉其学者邪”。

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

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能读出重音、停顿和情感来。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二、简介作者及其文学创作特色。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予固。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三、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赏析本文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思想,并联系作者的文学主张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本文是曾巩在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而作。文章从墨池落笔,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要深造道德,更应该坚持刻苦学习。

全文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借事立论,内容精警,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曾巩行文的风格。

本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2~3则,然后准备参加班上的交流会。

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为课文写续编,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尺有所长,寸所短”的道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课文内容,并懂得其中的道理。

难点:使学生懂得“尺有所长,寸所短”的道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介绍有关柳树和枣树?

二、 识字、写字。

1、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2、 指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读准生字的读音。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记住生字的`读音。

4、 识记生字,你有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生字?

5、 开火车认读生字。

6、 听老师读生字,学生找生字卡片。

7、 指导书写。

三、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 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尺有所长,寸所短”的道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词语。

二、 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句。

三、 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你喜欢小柳树和小枣树吗?

四、 班上汇报。

五、 小组赛读、全班评读。

六、 评价读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七、 分角色朗读全文。读后说说你的想法。

八、 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了解科学幻想家凡尔纳一生的作品及他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的'故事,感受凡尔纳惊人的想象力和预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和全班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交流阅读感受,体会“科学幻想之父”这一称谓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大胆进行科学幻想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凡尔纳的与众不同之处,明白幻想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海底两万里》呢?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2、你们在课下已经搜集了关于“儒勒.凡尔纳”的相关资料,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凡尔纳的相关资料,激发孩子们学习文章的兴趣。同时可以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了解“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其人及其作品

1、要求学生带着探究性的心理认真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解决。

2、读书汇报

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你对凡尔纳知道多少?

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的哪些内容?

(通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关注凡尔纳其人。

1、再次迅速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人们把凡尔纳称为“科学幻想之父”。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要求:既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又要注意表达的有理有据。

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有理有据的表达能力。)

四、课外拓展

1、课下到图书馆找到你喜欢的凡尔纳的作品,认真读一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2、利用你学到的知识和搜集的资料为凡尔纳制作“名人卡片”。

语文教案【篇5】

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老师经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图片,想看看吗?(想)那么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主学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分段读课文,相互听读,比比谁读得流利

(3)认识生字。

(4)生交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5)默读课文,感悟课文中心。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小蜜蜂、小燕子和小鹿是怎样寻找世界上最美的东西的?(生读4、5、6段)

(2)说说读懂了什么,师生互相交流。

(3)(插入课件)小鹿是怎样寻找答案的。

(4)体会想象第4、6自然段中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5)自学思考:三种小动物找到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各是什么?

四、进入情境,发展语言

(1)指导朗读三种小动物的语言。

(2)生辩论:小鹿应不应该救小刺猬

(3)渗透主题心灵美。

五、拓展、升华学生联系实际谈心灵美的例子。

六、课本剧表演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不仅看到了最美的颜色,听到了最美的声音,还感受到了世界上最美的心灵,那就是一颗充满友爱的心。是啊,外在美只能取悦一时,而内在美却能经久不衰。

板书设计

18、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

小蜜蜂 图 颜色

小燕子 图 声音 爱心最美

小鹿 图 救刺猬

语文教案【篇6】

初一语文现代诗歌二首知识点参考: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对这一年的学习有一个更好的巩固,具体内容请看下文。

一、情境渲染、走近诗境

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纸船)你们叠过纸船吗?说一说你叠纸船的情景。

学生情感激发上来后,随机导入:同学们,你可知道这小小的纸船曾经载着一位游子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她就是已故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故土和母亲的浩瀚的太平洋上的孤舟里,冰心含着热泪,满怀深情地叠着一只又一只纸船,然后抛到海里,她总希望有一只能够漂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身边。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一同随着纸船,伴着音乐声声,漂洋过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初步朗诵,感知诗情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2.指名读,学生进行评价。

3.欣赏配乐朗诵,想一想: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过渡:爱是冰心永恒的主题,她在国外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对母爱的怀念中,所以这三年中她常常为母爱放歌。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去感受冰心奶奶对母亲的这份难舍之情。

三、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1.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像诗歌中描绘的情景,想一想: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勾画相关词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点:

(1)冰心很爱母亲。从“从不肯、总是留着、一只一只……”这些词都可以看出冰心叠了很多很多的纸船,因为小船代表她对母亲的爱,叠的越多,越能表达对母亲的爱之深切。

教师补充资料:在冰心的眼里,母亲又是一位极为温柔娴静女性。她从不打骂孩子,总是用温言软语劝说孩子,用讲故事的方法启发孩子。冰心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女儿,母亲更视她为掌上明珠。母女俩常常依偎在一起,悄悄地说着知心话。小冰心就是这样一直沐浴在母爱那温柔深沉的海洋里。母亲慈爱的关怀,犹如点点春雨滋润着冰心童年的心田,积淀成绵绵不尽的情愫,以后每当她提笔行文,这情愫就如淙淙清泉汩汩流淌,形成了一篇篇、一首首母爱的赞美诗!

(2)对母亲的思念之深、之切。“纸船”作为情感寄托物,它载着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作者只是通过不停叠纸船这一动作,“不灰心”的“每天叠着”体现女儿对母亲的思念之深、之切,对母亲这种爱的强烈、诚挚。

教师补充资料: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3)远离母亲的思念与悲哀。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教师补充资料:在冰心的心目中母亲是个最“无我”的人,冰心一直努力以母亲为榜样,学习处世做人的道理。“海样深沉,火样热烈!”这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对母亲发自内心而又深情的赞美。冰心是一位至真诚的母爱讴歌者。她的许多作品,都用美丽的词句赞颂这海一般深沉、冰一般纯洁、火一般热烈的母爱!在冰心的心目中,山塌地陷总有时,天荒地老总有期,世事沧桑总可变,只有一样东西不会毁灭,那就是母爱!因为冰心就有一个最挚爱仁慈的母亲,也是“世界上最好母亲的最好一个”。冰心,这位世纪的同龄人,多福高寿的女作家,在她90余年生涯中,也许记忆的大海能刷往事的回忆,也许历史的风尘能掩埋岁月的痕迹,但冰心永远不会忘记她的母亲!

师:邮轮颠簸在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能够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远离母亲的游子,寄希望于梦中,在那历经万水千山的小船上,满载的是女儿的思念之泪,是女儿对母亲浓浓的爱意和不能留在母亲身边的深深的悲哀。

那你们说冰心叠的是一只普通的纸船吗?这样一只满载作者情感的小船,还可以叫做什么?板书(心船)那里面盛载的是什么?(师板书:爱、思念)

4.激情朗读,再现情感高潮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你此刻就是冰心,现在你离开了母亲,在大海上漂流,四周是茫茫的大海,身边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你的心情会怎样?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来再完整地读一遍这首诗。

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① 快速阅读课文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 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重点:

教学札记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了解。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查 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峰峦( ) 一霎( )间 绫 ( )纱 弥( )漫 月晕( ) 崩( )塌( ) 丝丝缕缕( ) 匀称( ) 朦( )胧(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崩塌: 弥漫: 千姿百态:

变化无常:

3.自己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

二.研讨学习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 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1.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二)学生快速朗 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云名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同学们讨论后完成下表:

晴天云彩简表

雨雪冰雹云成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 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b.质疑: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c.本 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四人一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光彩识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e.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教师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 ,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三、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段等。

布置作业: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巩固:检查预习的情况。

教后感

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朗读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

使(汝)/决人死生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板书]

↗㈠(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

苏 ︳ 1、(3-4)扣留自杀——义不受辱

武 ︳㈡ 备受艰辛 2、(5)恐吓——威武不屈 利诱——富贵不淫

传 ︳ 坚守气节 3、(6)逼迫——贫贱不移

︳ 4、(7-8)劝降——私情不动

↘㈢(9-10)匈汉和亲,苏武得返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课后同桌间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便把握人物形象。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同桌二人,借助字词典、课文下注释、《第二课堂(导读)》,解决文言字词句。两人边读边注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

重点提示: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 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3、一词多义

重点掌握:当、发、状、辞、及、所、语、因、亡、谢、除(注意总结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

4、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二、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 三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究: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问题探究

1.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炼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2.探讨: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精炼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唯有坚守信念才会宁死不屈。

3.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分析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从而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精炼提示】卫律:卖国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李陵:与卫律不同,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

4.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2)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

苏武: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三、总结认识:

1、请用几个最具概括力的`词语总结苏武的性格特征,并谈谈你读了此文有什么思想上的新认识。(略)

2、学习了此文,请谈谈你对人物传记写作有什么认识。(略)

四、巩固训练:

课堂完成《高中新教材第二课堂必修4》(人教版配发)p101-102页练习题。

语文教案【篇9】

《汉字家园2》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调。

2、了解火字旁和四点底所表示的意思。

3、初步了解烹调的一些方法,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调。

教学难点:

了解火字旁和四点底所表示的意思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学习课文,认识本课前6个生字,理解词语,会写5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会做菜吗?你知道烹调菜肴有哪些方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炒、炸、烙等词。

交待任务: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炒、糕、脆、烙、碗、炖这6个生字,并学习与这几个字有关的5句话。

二、学习新课

1、试着读读你认识的生字,有不会的请教同学

2、检查识字情况,了解学生识字情况

预计炒、糕、炖这几个字多数学生能够认识,糕可以和羊羔的羔进行比较来识字。脆、烙、碗这几个字可以在句子中学习。

3、小黑板出示课文前5句话(生字用圆点标出来),自己读一读,把句子读通顺

4、练读句子,学习生字

重点学习油炸糕又香又脆。这碗炖菜味道鲜美。这两句话。认识糕、脆、碗、炖4个字。借助图片或形声字的特点识字也可以。

5、发现规律都带有火字旁,表示与火有关

三、指导写字炒、炸、烙、烤、炖

都是左右结构,注意烤右边最后两笔是横、竖折折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火字家族的生字,这节课我们来了解火字家族其他的成员。

1、看图识字煎、煮(师拿出生字卡片,这两个字也是形声字你认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看图了解字义)

2、学习烹,读句子他是烹调能手。了解烹调就是就是用各种方法做菜。熏是会意字,(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站上气味。也是烹调的一种方法。

3、读带有煎、煮、烹、熏四个字的句子,发现这四个字的共同特点。学习调、制,落实多音字调

4、出示句子奶奶蒸馒头的手艺很高学习艺

5、检查识字情况

三、指导写字煎、煮、烹、蒸、熏

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大下小。蒸:注意有一个横别丢掉。熏:注意中间的笔画是两个点,不能写成横。

四、练习:

完成书后读一读,写一写

五、作业:

查找火字家族还有哪些成员,都表示什么意思?

语文教案【篇10】

【本课重点】

《化石吟》是科学诗,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化石保留了下来,是生命之躯曾经存在的明证。同时它又是抒情诗,通过赞美化石从而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基础练习】

1.解释词语。

(1)腐朽:

(2)化为乌有:

(3)潜行:

(4)海枯石烂:

(5)葱茏:

(6)叹服:

2.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 ) 其貌不洋( ) 坐想其成( )

以逸代劳( ) 故技重演( ) 针贬时弊( )

言不由中( ) 出神入画( )

3.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4.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

1.阅读诗节,回答问题。

人造卫星又回答:

对了,我正想告诉你,

我靠神目——遥感技术,

发现了隐藏的古城废墟——

那是在南墨西哥的密林中,

有你古代的玛雅城两座;

两座古城里既有金字塔,

又有千姿百态的石头建筑。

这永不消逝的废墟呀,

它的考古价值堪称瑰宝骊珠:

显示出公元前六百至九百年间,

古代玛雅文化的繁荣画图!

(1)这是人造卫星对地球说的一番话,诗歌采用 的手法写出了人造卫星的 技术在 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2)从古代的遗迹来了解当时的历史,考古的价值就在这里。请你查阅资料,举出实例来证明这一点。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去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帕特·莱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个偏僻地方,发掘出一具约12米长、约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龙骨骼化石。除了尾部短缺一小部分外,差不多是一具完整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据此,科学家就能着手解开霸王龙的一些悬而未决之谜。

通常,体长12米,体重达3000千克,并长有17.7厘米长、剃刀般锋利牙齿的霸王龙,如果不归入食肉动物范围,令人难以理解的。可是,一部分古物学家认为,霸王龙短得可怜的前肢(在4.5米长的躯干上,前肢只有91厘米长),以及这蹒跚的步伐、缓慢的移动速度,使得它们不可能对小动物发起突然袭击。他们深信,霸王龙的食物是以死亡动物为主的。

为了研究霸王龙的奔跑能力,科学家对所发掘的霸王龙腿骨、骨盆、趾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他们测定了霸王龙化石上左前肢二头肌腱附着的痕迹,根据骨的大小和肌腱附着的度以及骨上大致的肌肉量,计算出霸王龙的每侧前肢可以抓得住约545千克的重量,这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了,而食腐动物绝对不会长有能发挥如此强大力量的前肢。此外,过分短小的前肢在捕捉猎物时,也许还可借助于胸脯的重量,不让猎物逃走。

(1)填入中横线上的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便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同时也是最完整的骨化石。

B.这是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至今仍有完整短小前肢的骨骼。

C.那就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也是至今最完整的骨骼。

D.这是至今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的骨化石。

(2)对霸王龙,科学研究者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认为是食腐动物,其根据是:① ,② ,第二种认为是食肉动物,其根据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捕捉猎物时可借助胸脯重量。你倾向于第 种看法。

3.泥盆纪晚期的某些肉鳍鱼类很可能曾经受到过极度干旱的威胁,迫使它们设法寻找新的水塘或溪流以便在其中继续生存下去,这就使它们不得不先爬上干旱的陆地,结果,有些肉鳍鱼类找到了新的水源,因此得以继续过它们的鱼类生活;大多数探险者很可能悲惨地死去;但是,最成功的恐怕要数那些在陆地上学会了新的生活方式的个体及其后代们,它们从此开创了全新的陆地生存空间,摆脱了水域对脊椎动物的限制,为向更高级的进化方向前进奠定了基础。

假设你是第一条从水中爬上岸的鱼,请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试以第一人称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火眼金睛】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

(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

(3)“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

精析: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3)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学习预报】

1.自主探究。

(1)设计表格,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要求简洁明了。

(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3)搜集积累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

第四单元

16. 化石吟

【基础练习】

1.(1)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2)变得虚幻,不存在。

(3)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

(4)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

(5)青翠茂盛。

(6)称赞而且佩服。

2.势 扬 享 待 伎 砭 衷 化

3.肉体 / 虽 / 早已腐朽 / 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 / 却 / 悄然潜行 / 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 / 裹藏着 / 生命的 / 信息,

为历史 / 留下 / 一本 / 珍贵的 / 密码。

4.略。

【拓展阅读】

1.(1)拟人化 遥感 考古 (2)略。

2.(1)D

(2)①前肢短得可怜。②步伐蹒跚,移动速度缓慢。①前肢力量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②言之成理即可。

3.略。

语文教案【篇11】

单元理解:

本单元以“鸟儿”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分别介绍或叙述了有关鸟儿的知识和特点,这些精彩的描述可激发学生产生喜爱鸟类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鸟类,理解亲情。

本单元的学习,可使学生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做好。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进行描述,并练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教学目标 :

1、 学习课文《翠鸟》、成语故事《惊弓之鸟》、阅读课文《一只小鸟》和自读课文《鹰》。

2、 学习生字33个,写字26个。

3、 让学生了解有关鸟的知识和特点。通过精彩的描述可激发学生产生喜爱鸟类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鸟类,理解亲情。

4、 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进行描述,并练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揭示“翠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翠鸟,激发学生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交流:相互交流翠鸟的资料。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观察翠鸟,了解翠鸟。(揭示课题)

二、课文初读

(一)学生按照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用音序查字法的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回忆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即:一读:读课文;二画:画出文中生字、词;三查:认识生字、新词;四找:从字典中找出重点生字的字义。

3、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学,纠正读音。

①读准字音。

②读一读:

f 腹部 jí 疾飞 dǎi 逮住 jǐn 尽管 鲜艳

s 饲养 陡峭 小巧玲珑 荡漾 逃脱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三、学习交流

(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让学生说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检查预习。

(二)抓重点句,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话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让学生边读边想,将有关内容在文中画出来。

2、出示思考题。

翠鸟各部分的羽毛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3、指名回答。

4、出示重点语句。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①指名读句子。

②讨论:这四句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③指名读第1自然段第1句话,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④指名读第6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主要介绍了什么?

⑤出示图片,填一填,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了翠鸟的可爱?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 。

背上的羽毛像 。

腹部的羽毛像 。

翠鸟小巧玲珑:

一双 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 的嘴。

四、指导朗读

1、自读。

2、互读,互评

3、指名读,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翠鸟的外形描写,了解了翠鸟的外形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

二、学习交流

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几句话?主要写的是什么?

2、抓住重点句、理解句意。

①出示重点句:“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②指名读句子。

③课堂讨论:什么是“疾飞”?翠鸟在“疾飞”中,又能“轻轻地停在苇秆上”说明了什么?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①出示重点句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②课堂讨论。什么是“注视”?翠鸟为什么能“一动不动地注视”?

4、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①讨论:翠鸟怎样捕捉小鱼?

②指名读有关句子。

③出示填空练习:

翠鸟( )开苇秆,像箭一样( )过去,( )起那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 )走了。只有那苇秆还在( ),水波还在( )。

这两句写出翠鸟 。

④讨论括号里所填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⑤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带点词的意思。

尽管小鱼是那样( ),只( )地把头( )出水面来( )了个小泡泡,可还是难以( )翠鸟( )的眼睛。

这一句写翠鸟 。

锐利:a.目光尖锐 b.锋利 c.尖而快

三、 拓展

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名读有关句子。

1“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2“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指名读句子,要读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二、让学生借助板书,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在描写中,作者抓住翠鸟一动一静两方面的特点,既写出了翠鸟的外表美,又写出了它动作快捷捕鱼本领高。一动一静,恰到好处。这样的描写来源于作者按顺序抓住特点的细致观察,在写作中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三、 练习

1.多音字组词。

尽 jǐn ( ) jìn ( )

2.抄一抄。

鲜艳 荡漾 陡峭 小巧玲珑

3.试着用以上词语造句。

4.比一比,用一用。

愿望 失望 希望

1我有一个美好的( ),( )能乘着宇宙飞船去太空遨游。

2我一直( )能亲眼看到孔雀开屏,可是今天在百鸟园等了半天也没看到,真让人( )。

第四课时

一、课前交流

课前,你们都收集了著名女作家冰心的有关资料,相互交流收集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冰心写的一篇文章《一只小鸟》。

二、质疑问难

板书课题。同学们,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 这只小鸟什么样?

—— 讲了一件什么事?

—— 这只小鸟出什么事了?结果怎样?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就知道了。

三、初读课文,独立识字: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用学过的方法认识它们。

2.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中解决自学时遇到的困难。

3.较正读音:同桌互读、互帮、互检、互评。

4.指名课文。

四、交流识字

1.读句子,解决难字。

“弹”读dàn,我们还学过它的另一个读音tán,试着读句子。

2.读生词。

丰满 觅食 景致 倾听 仰望 翎毛

弹子 衔 树隙 清脆 柔美 啁啾

1自读,读准字音。

2互读,读给同桌听,互相较正。

3指名读。

五、学习课文

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1.指名读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分段读,思考:每段讲什么?

指导学习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时,注意抓住要点:谁(或什么)在哪儿(或什么时间)干什么。

3、.下面我们就按照三部分来学习课文: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2自然段)

边读第1、2自然段边思考: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理解词语:翎毛、觅食、倾听。

抓住小鸟的动作:抖刷。

体会小鸟的快乐、可爱、好奇的心理,边表演边试着读读1、2自然段。

六、 诵读表演

1.自读。

2.指名读,体会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自然画图啊:“灿烂的阳光,葱绿树木,大地上一片好景致”加上小鸟“清脆和柔美”的歌声。

3.读后,来表演一下这只小鸟。

七、评价

1.自评。

2.互评:学生之间互评,从感情投入及朗读的技巧、字音是否准确几个方面来评价。

3.师评:鼓励,指导学生读出小鸟的可爱、快乐。

第五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小鸟的可爱,快乐以及它“清脆和柔美”的歌声。接着,发生了什么,它还会那样快乐地歌唱吗?这节课我们继续继续来学习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二、学习交流

(一)学习课文3~6自然段,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

1.“这小鸟天天出来唱歌,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的歌声”,两个“天天”,既表现出小鸟的可爱,也说明孩子们是很喜爱小鸟的。由于喜爱,有的孩子便想捉住它。因此发生了射伤小鸟的悲剧。

2.抓住小鸟的动作“跌”,说明速度快,情况危急。

3.看到小鸟被弹子射中,老鸟这时会有什么反应?抓住老鸟的行动“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让学生充分讨论,从中体会亲情的伟大。

(二)结果怎样呢?学习课文7、8自然段。

想像:小鸟的歌声消失后,孩子们会是什么心情?他们会怎样想?

三、指导诵读

1.练读。读出小鸟被射中时,老鸟的心情,体会亲情。

2.指名读。学生评价。

四、拓展

小鸟后来怎么样了?先自己思考,然后交流,最后写一写。

第六课时

一、谈话导入

那么可爱、幼小、快乐的小鸟因为被孩子们用弹子射中了,却再也不会听到它“清脆和柔美”的歌声了。你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要对那些孩子说的吗?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 学习交流

师:是啊!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帮我们做了许多事。

1.交流查找收集的有关鸟类的资料,评选鸟类能手:

鸟名

外貌与特点

歌唱能手

捉虫能手

捕鼠能手

筑巢能手

2.我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合在一起办一个展板,放到校园里让其他同学一起了解鸟类,保护鸟类。

3.鸟儿既然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鸟类呢?

三、练习

1.拼一拼,组成词语。

弹 dàn( ) tán( )

只 zhī ( ) zhǐ( )

2.抄一抄。

丰满 觅食 景致 倾听 仰望

3.试着用上面的词语造句。

第 七课时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做到正确,并要求:

1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多读几遍。

2遇到不理解的词名用指定符号标出,即词用“△”标出,句子用“——”标出。

3标出自然段序号

2.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多音字读音。

为 wéi( ) wèi( )

更 gēng( ) gèng( )

3.检查生词朗读情况

惊弓之鸟 射箭 郊外 疑惑

悲惨 愈合 弧单失群 拼命

4.让学生说说读书时遇到哪些不懂的地方

5.教师适当解决一些跟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系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本课共有8个形声字。掌握生字的字形及读音。

2.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生字在书写时易错的笔画。

如:“魏”左边“委”字的捺要写成“点”,“女”字的横要写成“提”。

三、学习交流

1.自读,思考: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

2.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话回答。

2“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四、指导朗读

注意突出更羸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自己先练读。

互读,互评。

第八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更羸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交流

(一)学习2~8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为什么说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体会更羸是如何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

1请学生默读5自然段。找出更羸是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3请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动作。

4请两名同学到黑板前做动作表演,让其他同学进行评判:哪个同学的表演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

3.让学生从第5自然段中找出大雁是怎样从天上掉下来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中两个“直”的不同含义。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王看到这一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

5.引导学生讨论魏王说的“本事”指什么?

6.谈话过渡:更羸的本事就是只是指不取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他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二)学生第9自然段。

1.默读第9自然段,按照以下问题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标出更羸看到听到的,用“~~~”标出更羸的分析。

4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用因果句式练习说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三)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1.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即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事胆怯的人。

2.成语今用。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这个成语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四)复述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叙述顺序。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板书,同桌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三、拓展

1.交流收集、查找到的有关鸟的成语。

2.在小组内总结,比一比哪组收集的多。

3.试着说说它们的意思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第九课时

一、开卷有益

1、自读《鹰》,画出不认识的字,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互读,纠正读音。

3、指名读。

4、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哪些关于鹰的知识?试着概括段意。

5、你还知道哪些鸟类的知识?

6、有感情地朗读,互评。

二、金钥匙

1、 读一读丁丁、冬冬的话。

2、 当你在朗读中读错时,你是否能立即纠正呢?

3、 有的同学在读书时,往往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当他非常专心,眼到、口到、心到时,又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的。所以,我们读书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养成认真的好习惯。

第十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填一填,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了翠鸟的可爱?

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 。

背上的羽毛像 。

腹部的羽毛像 。

翠鸟小巧玲珑:

一双 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 的嘴。

你有没有自己喜欢的鸟儿?你想不想也试着把你喜欢的鸟儿写一写呢?

二、再读例文,感知写法。

1、边读边思考。

(1)这段写了翠鸟什么特点?

(2)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表达了对翠鸟怎样的感情?怎么看出来的?

2、检查阅读,思考情况。

3、点拨后,师生共同总结。

三、分组讨论,明确写法。

1、试着也按这几点来说说你喜欢的鸟儿

(1)你喜欢的鸟儿有什么特点?

(2)按顺序描述它的样子

(3)试着用些比喻句。

学生自己试着练习说一说。

2、小组交流。

3、指名说一说,评一评。

4、写一写。

把你说的,试着写一写。

5、展示部分学生的作文:看看他们写的鸟儿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评一评。

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识记、掌握生字、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名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结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朗读、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谜语:一缕红丝线,交错接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中国结)

2、板书课题,说说:你对中国结有哪些了解?(指名回答)

3、展示中国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1)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典雅、风韵、憧憬、巧夺天工、叹为观止、不离不弃、图腾、烘托、渗透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默读课文,读的同时思考问题。

(1)每段写了什么?

(2)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师生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知。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中国结这几年特别受宠;中国结富有丝绸质感;中国结造型典雅;中国结风韵独特。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1)为什么说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巧妙编结,配以各种饰品,变化无穷)

(2)说说中国结的象征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3、齐读第4--6自然段。

(1)为什么说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中国结是一根丝绳缠结而成,是围绕起点曲折缠绕的,不离不弃像中华儿女同根生,不论离国家多远,都永远离不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

(2)“中国结不但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度句。说一说过度句的作用。

(3)外国人为什么也喜欢中国结?

因为它带着东方的神韵,渗透了既古老又现代的文明,代表祥和、喜庆。

4、总结:中华儿女同根生,这根绳子扯的再远,也离不开它的“头”。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结又被称为“同心结”。

三、拓展延伸。

激发兴趣。试这编中国结,体会丝绳绕着起点,曲折缠绕,不离不弃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中国结

绕着起点,曲折缠绕,不利不弃(炎黄子孙心连心)

中国结 中国情

渗透着文明,传递着祥和、喜庆

语文教案【篇13】

教材内容

1、本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是“难忘童年和童年趣事”,并提示学习要求和阅读方法。

2、这单元课例由5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3篇《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发现》,略读课文2篇《祖父的园子》《儿童诗两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6、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7、围绕“难忘童年”来进行口语交际及写童年趣事的作文激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的一些表达方式

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措施及手段

教学用时

1、从词句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揣摩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2、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文中美好的语言,感受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3、“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应关照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不假思索”、“绘声绘色”等词语;了解文中省略号和单句成段、省略提示语和衬托的写法;积累运用关于月的古诗词。

2.理解“凝望”、“出神”,体会小外甥望月的情景并想象朗读;在读文中,抓住

细节、标点、特殊写法感受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并有感情朗读。

3.想象写月亮的比喻和童话,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写作的美好;在望月情境中,产生美好的想象和写作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不假思索”、“绘声绘色”、“凝望”、“出神”等词语;体会小外甥望月的情景并想象朗读;在读文中,抓住细节、标点、特殊写法感受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并有感情朗读;积累运用关于月的古诗词。

难点:想象写月亮的比喻和童话,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写作的美好;在望月情境中,产生美好的想象和写作的愿望。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交流你心中想到的美好文章。(板书:美好)

环节一、复习导入

【回望“美好”——月】

1.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赵丽宏一起去望月。还记得那美好的月景吗?(课前板书:望月)

夜深人静,置身江中,看,月亮出来了(出示:图、提示)(音乐) (引导全班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这迷人的月景还吸引了谁也来到了甲板上?(出示:图)

3.这节课让我们跟着小外甥继续去——齐读课题。(出示:课题)

环节二、精读感悟人物

【初见“美好”——人】

1.小外甥是怎么望月的?浏览全文,找找答案。(出示:语句)

?交流:这句话你读懂了吗?他是怎么望月的?

“凝望”仔细地看

“出神”想象(板书:想)

?我们发现了小外甥望月时动作、神态的细节(板书:细节) 想象着他“仰起头凝望”的动作、“出神”的神态读这句话,他就能出现在眼前。

范读,你看到他了吗?

谁也能想象着他的动作神情读,

如果能带上动作神情去读,就更生动了。

2.他都想了什么呢?

3.这个孩子不得了,凝望着月亮,出神地想到诗句,脑海中还产生疑问,

【熟识“美好”——人】

1.其实他可比你们想象的厉害多了,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走近这个孩子。(出示:读书要求)

(1)第5段(出示)

交流:“我一句你一句”(积累多、充满自信)语言

“眼睛一眨就是一句”(聪明、知识丰富、反应快)动作

你已经会关注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节了。

“挑战”——敢和大作家对诗(积累多、充满自信)提示语 你还从提示语读出了感受,真了不起。(板书:提示语)

(2)6—11段(出示)

交流:他能对出很多诗(聪明、知识丰富)

省略号单独成段(还对了很多诗)

从这个标点读出的内容比上面的.句子更丰富。(板书:标点) 他们是怎么对这些诗的?(一人一句)你怎么看出来的? 无提示语(出示提示语标红的语段)这里没有提示语提醒你呀?

前边我们知道了提示语有很大的作用,这里为什么又不加了?(连贯、更表现出小外甥的聪明机灵)

一句一段不用提示语了,用什么提示你的?

(省略号里的诗句应该也是一人一句,看来他们难分胜负) 不用提示语,而是单句成段,这种构段方式多独特,它也是在告诉我们小外甥是聪明自信地对诗。(板书:段式)

汉语多神奇,一种段式、一个标点、一处提示语都告诉了我们小

2.出示文段指导朗读

他们可不光能帮我们认识小外甥,还能帮助我们通过朗读展现出那个聪明好学、充满自信的小外甥。

指名一生指导读 自信语气和动作

你看到小外甥的动作了吗?听到他的声音了吗?

再找一生(师生3人合作读)(评价鼓励)

你好像真的回到五六岁了

想想五六岁的时候怎么说话

再自信一点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只读语句指名两生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情景积累运用对诗

(1)省略号变大让我们也加入,和他们一起对指名对诗 总结:你们能对出这么多呢,真是和小外甥一样聪明!

(2)小外甥心中有诗,而诗中有月,月中还有情呢!古人喜爱月亮,认为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他们共赏一轮月,却各自抒发着不同的情思。

当李白回想少时,便写下......

当苏轼心系故土,便吟出......

当张继泊船江枫,便诵出......(音乐起)

(情境图)(随机出示诗句)

当望见水面升起的明月,小外甥可能会想到......

当看见水烟笼罩江面为月披上轻纱,我会沉醉地吟诵......

当看到宁静的湖水中美丽的月影,小外甥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当想起离别多日的故乡,我触景生情地低吟......

4.总结引读:

此时此刻,月亮的清辉洒落在我们肩头,美妙的诗句萦绕在我们身边,你有何感受?

多情的诗句,滋润着我们;

美丽的月色,亲吻着我们;

2023小班教案(精华14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若未能及时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意了。同时,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还需关注学生的反应情况。为此,趣祝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小班教案”的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敬请收藏!

小班教案 篇1

一、说选材

新《纲要》中指出选择幼儿教育活动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来源于生活。水是幼儿生活中常见和经常接触的物质,孩子们天天洗手,每天都能和水娃娃碰面,因此,孩子们都特别喜欢水,而幼儿对水的喜爱似乎也是一种天性,只要有时间、有机会他们总爱在水里玩耍、嘻闹,这样不仅会弄湿衣服,还浪费了水资源。大家都知道全世界的淡水资源都缺乏。所以爱护和保护水资源应当从娃娃抓起,因此,让幼儿知道水的重要性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所以我设计了"咕噜噜"这一活动。

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过渡的阶段,往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来实现,因此,我还在在整个活动中加入了角色扮演的部分,让幼儿亲身体验水对我们的重要性。同时由于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需要直观、形象,因此整个活动我利用一个大绘本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亲眼目睹水的重要性,这样幼儿更容易理解。

二、说本班幼儿经验

我们班孩子刚刚入园一个月,非常喜欢水,因此,玩水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新环境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性强,但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有限,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而且语言发展水平还处在低的水平,说话时发音还不够准确,有些孩子还不是很愿意和老师、同伴交流,因此,本次活动中的第二条目标:愿意并大胆地说说自己对图片的理解,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

三、说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 并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认知和情感为主的两点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分析:这条目标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利用绘本作为道具,将故事内容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观察画面,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2)愿意并大胆地说说自己对图片的理解。

分析:这条目标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一个月,有些幼儿还不是很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其语言发展水平也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因此,在活动中,一是我利用绘本将故事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幼儿面前,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喜欢这个故事。二是我在活动中利用师生问答,角色扮演的形式,提醒幼儿讲讲自己对图片的理解。

小班教案 篇2

1.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知道做值日是爱劳动的表现。

2.初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学生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使学生懂得当好值日生是爱劳动、爱集体的表现。

激发学生从小爱劳动的情感和当好值日生的责任感、光荣感。

1.同学们,老师今天要检查咱们班的卫生状况。

观察教室,根据情况,点评教室卫生。

这多亏了值日生认真做值日,夸夸今天的值日生。

情况二:教室卫生不太好,值日生辛苦打扫,也要靠大家维持好。

2.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3页,第14课《热爱劳动》(板书),我们认真看看图中同学们的教室,整洁吗?它们的值日生做得真不错!

师:我们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做值日呢?同学们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值日既是为集体服务,为大家创造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有利于个人在良好的环境里学习。因为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学习、生活会感到很舒服、很高兴。大家能更好地学习,所以需要大家认真地值日。)

大家打开课本第54页,我们看看图中的同学是怎样做值日的。

师:在值日时要进行合理的分工,然后分次序(先洒水,再扫地,摆齐课桌椅,收拾值日工具,然后关窗。)来完成值日,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值日。

给同学们讲“还是这样分工好”和“值日的学问”,见文本资源。

师:下面请今天的值日生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做的?怎样使我们的教室整洁呢?

值日生回答。

全班夸一夸今天的值日生。

采访值日生,听了大家的表扬,有什么感受呢?

师:做值日是爱劳动、爱集体的表现,应有责任感,是光荣的事情。但有的同学没有认识到做值日的意义。

大家说一说,图中同学这样值日好吗?为什么?

师: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值日的意义,你们今后打算怎么做值日呢?打开课本第55页,看一下上面的说一说,你们明天怎么做值日?

师:看来,大家都想做一个爱劳动、爱集体的好同学,这很好,现在大家来完成55页下方的评一评栏目吧!看看你哪一项做得好,哪一项需要改进。

师:我们不仅要在学校值日劳动好,还要在生活中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在家里也要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同学们打开课本56页,分别看一看几幅图中的同学在做什么?然后举手说一说。

图中的同学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我们不仅要在学校热爱劳动,在家里或其它场合也要热爱劳动,从小做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同学们一起说说,今后打算怎么做。

小结: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积极主动做家务活,都能成为爱劳动的好孩子。

太阳出来眯眯笑,

值日生们来得早。

先把桌椅擦干净,

再把它们都摆好,

粉笔、图书放整齐,

还给花儿把水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我们的教室”的漂亮与整洁,从中体会到劳动能够创造美,劳动的成果能使人产生愉快的心情,从而产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通过采访值日生,懂得了值日的合理分工,使他们做得又快又干净。最后,讨论自己在家中好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是生活中爱劳动的体现。

小班教案 篇3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将要带领小一班幼儿进行的是艺术领域的手指点画活动《葡萄园》

一、说目标:

《纲要》对艺术领域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根据这个总目标,结合幼儿年龄和认知特点,我确定了情感,认知,技能等三方面内容目标:

1、知道葡萄在秋季成熟,了解葡萄的形状和颜色。

2、认识紫色和绿色,能大胆地使用颜料进行手指点画葡萄。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说重点:

小班幼儿才年仅三岁,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任何美术活动,也就无所谓已有经验,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学习用手指点画葡萄的方法”。

三、说难点:

由于幼儿刚入园,秩序感和规则意识还没有形成,面对易撒的颜料盘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我个人觉得“引导幼儿有序进行点画活动”实在是一个艰难的挑战,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尽可能避免颜料污染桌椅、幼儿衣服,我准备了4个搪瓷菜盘作为颜料盘,4个分别装有8块卫生纸的盘子;在活动过程中,我还准备了葡萄园图片,一串实物葡萄,小桶,颜料,印有葡萄藤叶的画纸若干(与幼儿数量等同)。

五、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班幼儿好奇心很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让幼儿对点画活动产生兴趣,我在导入环节采用了“情景创设法”创设带领幼儿参观葡萄的情境;接着用“多媒体展示法”展示了一组葡萄园图片,用翠绿欲滴,紫得透亮的葡萄吸引幼儿的眼球;再用“游戏法”让幼儿猜猜小桶里的礼物,为好看的葡萄拍张照等。在教幼儿点画方法时,我采用了“儿歌教学法”帮助幼儿掌握点画技巧。

六、说学法:

《纲要》指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因此,要让幼儿多感官参与活动,既要用眼睛观察(观察法)又要讨论交流,更要动手操作。

七、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打算分以下四个环节:

一、观察葡萄,引起兴趣。

1、创设情境:秋天来了,果园的果实成熟了,老师带领大家到葡萄园参观……(展示葡萄园图片)引导幼儿说说葡萄是什么味道,在什么季节成熟。

2、出示装有葡萄的“小桶”让幼儿猜猜装有什么,再指名幼儿上前闭上眼睛先摸一摸,再猜一猜,后说出“一串紫色的葡萄”。3、老师摘下一颗葡萄:你们看一看这颗葡萄是什么形状的?

总结:葡萄宝宝是紫色的,还有绿色的,圆圆的,一颗一颗紧紧地挤在一起。

4、老师:这串葡萄真漂亮,我们一起帮它拍张照片好不好?(幼儿一起做拿起相机的动作)一起来“咔擦”哇!照片出来了,真漂亮!(出示范例画)

过渡语:王老师照着它的样子再画一张好不好。

二、示范作画过程:

1、老师示范手指点画:挽起袖子来,伸出食指哥哥,亲亲颜料宝宝,点个葡萄娃娃,葡萄娃娃真多,挤在一起乐呵呵。

2、请个别幼儿尝试点画。

指导要点:葡萄宝宝们一个挨着一个,所以我们要把它们画在一起,紧紧地靠在一起;要用食指哥哥的肚子(指腹)点画。

3、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绿色、紫色颜料盘分组就坐,准备点画活动。

三、讲解作画要求,幼儿操作。

1、一颗颗葡萄要紧紧地靠在一起。

2、作画前先长袖变短袖不要让颜料粘在自己和别人的身上。

3、注意桌面的清洁,擦完手的纸巾要主动扔进垃圾桶。

4、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部分幼儿作品,幼儿互相讨论。

1、分组到台前展示自己点画的葡萄,引导其他幼儿评评议议。

2、将幼儿作品张贴到“葡萄园”的主题墙上。

小班教案 篇4

1、学习使用长方形、梯形和圆形的纸张拼贴出公共汽车、轿车、卡车的主要外形特征。

2、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索和摆放,尝试自己动手完成作品。

1、公共汽车、轿车、卡车等范例图。

2、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梯形、圆形彩纸若干;底板;胶水等。

(1)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汽车,知道车的名称、功能,分析车的基本构造。

(2)将复杂形像化为基本形,如:公共汽车-长方形;小轿车-长方形上面加梯形或半圆形;卡车-梯形,后面加长方形。车窗-方形,在车厢的上部;车轮-圆形,在车厢的下部。

(3)教师出示彩纸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图形有什么用?用它能拼出什么东西呢?

(1)教师:今天,我们要用这些篮子里的纸片,拼一辆汽车,请你们先在桌子上拼一拼。(幼儿尝试自己拼汽车,教师注意观察)

(1)教师引导幼儿在白色底板纸上拼贴汽车,并提醒幼儿注意画面整洁。

(2)幼儿操作,教师辅导a.选择自己喜欢的色纸,将方形、圆形、梯形等进行拼贴。

b.添画汽车的车窗、车门等。

(3)作业评赏互相观摩介绍自己的作品。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交流与操作,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

2. 尝试用肢体表现蝴蝶的生长过程,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

活动准备:

1.“虫卵变蝴蝶”的课件、歌曲音乐磁带

2.“虫卵变蝴蝶”图片四幅、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漂亮的蝴蝶,你们喜欢我吗?(喜欢),你们知道我是怎样长大的呢?(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交流)

二、观看视频《蝴蝶是怎样长大的呢》

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多,那蝴蝶到底是怎样长大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教师指导幼儿观看视频:蝴蝶是怎样长大的。

1.观看巧虎视频:蝴蝶是怎样长大的

2.鼓励幼儿展开讲述与表达。提问:蝴蝶是怎样长大的'?

3.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四个生长过程图片,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四个蝴蝶的关键阶段名称:卵、幼虫、蛹、成虫。

三、幼儿操作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图片,请小朋友们把蝴蝶是怎样长大的,按照顺序排一排。好吗?

1.幼儿第一次操作,请个别幼儿说说是怎么排的。

①教师讲解操作要求,幼儿自主进行操作。

②操作后交流: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操作中出现问题的幼儿作品进行交流与讲解。

2.第二次操作:以“幼幼互学”的形式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错误、鼓励幼儿自行改错,学会正确排序。

3.教师小结:蝴蝶是这样长大的:虫卵→幼虫→蛹→成虫。

四、尝试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蝴蝶的生长。

1.教师带领幼儿跟着音乐,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虫卵变蝴蝶的过程。

2.教师带着幼儿一起学蝴蝶飞,飞出教室,活动结束。

小班教案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幼儿园小班下册主题二中的教学活动《叭叭叭车来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活动目标、准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六个方面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车子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一种交通工具,幼儿每天在来回幼儿园的路上都会看到车,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几种常见的车,记住它们的名字,了解它们有着很多的不同:不同的外形、不同的笛声、不同的作用。车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的很多方便。所以这一内容是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

二、教学目标:

《纲要》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鉴于此,我依据小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制订了以下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中几种常见车的名称和外形特征。

2、感受车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车的名称和外形特征,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做了以下两种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已有经验是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我让孩子们在来幼儿园的路上观察马路上的车。

2、物质准备:几种常见汽车图片和声音的课件、汽车的影子图片等。

四、说教法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运用三种教学方法。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能够给幼儿带来许多乐趣。小班的幼儿年龄小,,所以在活动中多处采用游戏,如:组织幼儿看影子猜一猜是什么车、听笛声辨一辩是什么车子开来了,玩开车游戏等。

2、谈话法:谈话法比较亲切自然,在轻松的气氛中,围绕活动内容,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回答,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深、巩固和扩展,使零星片段的感性经验得到梳理,形成比较清晰的印象。

3、多感官发现法:

小班幼儿虽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使用一种感官进行观察幼儿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整个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探索、实践,如:用眼看看“车长得什么样子?”用耳朵听一听不同的车发出的声音也不同等等。这样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五、说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共分六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首先,教师与幼儿亲切交谈,问:“小朋友,今天你是怎么来幼儿园的?”

轻松的谈话氛围让孩子们感到非常亲切,很自然的谈到今天乘坐什么车辆来到幼儿园。不同的孩子乘坐的车辆可能会不一样,有的乘坐自行车、有的乘坐小汽车、有的乘坐面包车、还有的乘坐公共汽车,无形中几种常见的车被孩子们说出。

(二)讨论交流、梳理经验。

1、老师出示了几种车子的课件,(播放课件)请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请小朋友们看一下图片,找一找,你乘坐的是哪一辆车?它长得什么样子?

这一环节让幼儿在看图片的基础上自由交流,拓展了幼儿的视野和经验,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车子的印象。但由于词汇贫乏,幼儿想说又不知该怎样说,即使说了也很难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

因此,我想通过自由交流,给幼儿提供说话的机会。互相说一说,可以将琐碎的经验尽心归纳,如有的孩子会说自行车两个轮子,有的会说自行车铃铛会响,有的说自行车有脚踏;有的说大客车很长,有的说大客车有很多座位,能坐很多人,小汽车跑得很快……孩子在自由的交谈中积累了经验。教师参与其中倾听幼儿的自由交谈,并适时参与交流。

2、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用比较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告诉小朋友们:刚才大家说得真好,谁能告诉全班的小朋友,你乘坐的车长得什么样子?

本环节鼓励幼儿用比较完整的语言,向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回答,给于适当地点拨与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师幼共同小结出车的不同之处。

(三)影子游戏,全面感知。

在上一个环节,幼儿对几种常见的车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环节的目的就是通过影子进一步了解车的外形特征,教师可以对孩子们说:现在我们做个游戏,这儿有很多车的影子,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谁的影子?猜对的话老师就将这辆车的图片贴在相应的影子上。

虽然影子比较模糊,但孩子们能从影子分辨出是哪种车,对车的外形有了更深入地了解,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活动,孩子们玩的快乐无比。

(四)倾听声音、深入探索。

教师先播放车辆喇叭的声音(播放课件):请小朋友们听一听什么车开来了?请大家猜一猜。接着出示车的图片验证孩子的猜测。

鉴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长时间的观察会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这里可以改变另一种发现方法,播放声音会使孩子们找到新的兴趣点,让他们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当孩子听到直观而又充满动感的声音时,这些车子便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成为有趣的、引人注目的“吸引物”。同时更深入地了解不同车子的声音特点。

(五)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在了解几种常见汽车的外形和声音特点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汽车的作用。启发幼儿思考:每种车都有自己的本领,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都会来帮助我们,提出问题:公共汽车用来做什么?救护车用来做什么?小轿车用来做什么?等等。

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所以在本环节是让幼儿初步了解车的本领,知道车子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的生活离不了它们。

(六)活动结束。

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扮司机带孩子玩开车游戏出活动室。边开车边与孩子们朗诵儿歌《车轮转转转》,自行车呀丁零零、丁零零,带着我呀向前跑;自行车车轮转呀转,转呀转,一直转到幼儿园。小汽车呀嘀嘀叫、嘀嘀叫……开车游戏是孩子们经常玩的游戏,小班孩子对边开车边朗诵诗歌兴趣比较高,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几种车辆的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颜色

2、学习用手指点画

3、孩子们能够乐于参与区角活动

材料准备:

音乐准备:游戏音乐(雨的印记),整理音乐(别看我只是一只羊)

熊猫画室:各色颜料、抹布、瓶子、画衣、棉花签、画笔、瓶盖、白纸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熊猫商店进了一批瓶娃娃,可是瓶娃娃不好看,怎么也卖不出去,所以想请你们来帮助他把瓶子变漂亮。

师:小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瓶娃娃变的漂亮点呢?(幼儿发表)

教师小结:原来让瓶子变漂亮有这么多办法啊

师:那老师这里也有一种让瓶子变得漂亮的办法,这是什么?(颜料宝宝)都有什么颜色?(红黄蓝)这是什么?(手指)“老师要用颜料宝宝和手指把瓶娃娃变漂亮,看好了我是怎么变的。“食指食指翘翘,颜料盘里亲亲,瓶子瓶子变、变、变。”看,瓶娃娃身上变出了什么?(许多小点点)然后手指用抹布擦干净,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继续变,想怎么变就怎么变。看,我的瓶娃娃就变好了。好看吗?

师:那么今天就让瓶娃娃到熊猫画室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吧!

(二)交代要求,幼儿进入活动区游戏

1、师:上次去花猫之家的小朋友都没有把鞋子摆整齐,那么今天就请去花猫之家的小朋友把鞋子摆放整齐再进去玩游戏。现在请小朋友们去拿区牌,到你喜欢的小动物家玩吧!

2、幼儿自选区角进区活动。(教师观察,对活动中有困难的幼儿进行适当的指导。)

(三)结束游戏,评价游戏

1、(播放结束音乐)整理玩具,结束游戏

2、(播放照片)评价游戏

师:今天熊猫画室的小朋友为瓶娃娃作什么了?那么你的瓶娃娃变的怎么样

了?小朋友们把瓶娃娃打扮的这么漂亮,熊猫商店一定能把瓶娃娃都卖掉。

3、表扬认真游戏的幼儿

小班教案 篇8

活动背景:

凤岗是一座具有浓郁客侨文化气息的城镇,部分碉楼、排屋等别具特色建筑至今保存完整,如何利用乡土文化、自然景观等实施幼儿美术教育,发展幼儿的创作能力及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幼儿对家乡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实现幼儿多元化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碉楼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历史,见证了凤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将这一特色建筑作为本次课题研究内容,开展美术活动,既能联系生活实际,又能让幼儿了解当地社会是美术教育的最好契机。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碉楼的由来及具有代表性的雕楼特色。

2.激发幼儿对家乡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3.在欣赏中学习地方古民居的艺术特色;在探究中,用造型手段表现碉楼。

活动准备:

1.大纸板、双面胶、剪刀、铅笔、尺子、白纸、订书机等2.幼儿已参观凤岗观合楼,东升楼等

活动过程:

小班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最近我们开展了“小司机”的主题。在主题活动中已经认知了一些常见车辆,对于有关车的知识也略知一些,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车的机会也较多。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乘坐私家车、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出门的机会很多,所以借助“停车场”这个内容来帮助孩子初步积累分类的经验,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运用游戏化形式让他们在说说、玩玩、看看、讲讲中尝试按物体的大小、颜色进行分类。

孩子们能够按照颜色或者形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积累二维的分类经验,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物体的大小、颜色进行分类,积累初步的分类经验。

2、在情景游戏中感受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位孩子一张红、黄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车子图片。

2、十二件小鸡的衣服,十二只小鸡图。

2、创设二个小动物家场景及不同的停车场。

3、ppT、音乐

重难点:能根据大小、颜色进行分类

活动流程:导入活动——按大小进行分类——按大小、颜色分类——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经验回顾,进入活动情景)

1、孩子们开好一辆车子,进入活动场地。

2、师:孩子们,今天,老师接到了小动物的电话,请我们去它们家做客,开好你的车子,你开的是什么车?(老师询问几个幼儿并进行梳理)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按大小进行分类

1、师(鸡妈妈):小朋友你们好(引导孩子向小鸡问好)

2、师(鸡妈妈):请你们先把车停好,大车停在红线上,小车停在黄线上。

3、鸡妈妈请我们怎样停车?(幼儿一起说一说)

4、看看你的车子与小朋友一样吗?该停在哪里?(让幼儿互相观察与比较一下车子的大小)

5、幼儿按自己开的车的大小停在相应的停车场。

6、师(鸡妈妈):请进、请坐。(让孩子坐在椅子上)

7、师(鸡妈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的车停好了吗?停对了吗?(师幼验证,让孩子发现错的,问孩子这辆车该停在哪里,为什么?)

8、师(鸡妈妈):过年了,我给小鸡准备了新衣服,它们还不会穿衣服,请你们帮它们穿上好吗?我的宝宝有大有小,请你给它穿上合身的衣服。(幼儿拿一件衣服贴在小鸡身上)

9、时间不早了,我们还要去小猫家呢。

三、按车子的颜色、大小进行分类

1、小猫家的门关着,怎么办?(让孩子说,先敲门、按门铃)

2、小猫(录音):请你们先把车停好,我家有四个停车场,一个是停红色的大车,一个是停红色的小车,一个是停黄色的大车,一个是停黄色的小车,你听明白了吗?

3、请一位幼儿出来演示复述一遍。(在四个停车场标志前用手,指着介绍,这儿停红色的大车,这儿停红色的小车,这儿停黄色的大车,这儿停黄色的小车)

4、请你们赶快把车停好。

7、请幼儿进行验证。

四、延伸活动

1、我刚接到鸡妈妈的电话,小鸡们在吵架了,他们都赶来了,我们看看怎么回事?

2、(把板拉过来)师(鸡妈妈):小鸡们说,我们今天要参加新年晚会,可是我头上的蝴蝶结与我们穿的衣服不一样,这样就不好看了。哦,这样呀,你们听明白了吗?

3、我们赶快去给它们调换好。

4、小鸡们这下开心了,鸡妈妈也带来了新年礼物送给你们。(分糖)

5、开好车子回家了。

小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乘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则、基本常识。

2、让幼儿懂得在乘车过程中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3、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食物投影仪、图片、乘车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了解乘车的基本规则

出示车票:这是什么?它用来干什么? 你知道乘车要注意什么?

二、观看图片,知道乘车中的安全常识。

1、看看图片上的小朋友做得对吗?为什么?

2、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安全常识。

三、讨论如何保护车厢环境。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车厢内的整洁?

四、组织幼儿“乘汽车”

巩固乘车的基本规则与常识。

五、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各种各样的汽车”主题活动结束了,孩子们这才依依不舍地将自己的玩具带回了家,不同的是,通过这几周的认识,孩子们知道了自己带的是什么汽车,同伴带的是什么汽车……孩子们对马路上汽车的种类、用途、汽车的发明、构造、发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谈到汽车,他们的话题开阔了。通过汽车这一幼儿喜欢的载体,进行的美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快乐,从中也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审美情趣也得到了培养。

活动的延伸,也得到了家长朋友的大力支持,我们的调查表、资料非常丰富,所以活动组织很顺利。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家长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有了家长的配合,很多事可以事半功倍。 在次活动中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关于汽车这个话题,一直以为比这些孩子懂得得多,在这30多位孩子的面前,我和他们的关系也只是半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可见老师的知识储备是很重要的'。

小班教案 篇11

一、领悟教材、把握重点。

1、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宁教版》小班数学要求幼儿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3—4岁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纲要》中也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综上所述,我设计了《有趣的图形宝宝》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并能进行简单的图形组合,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巩固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感知相同图形,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

2、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活动最终的归宿。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的实际水平,我主要从幼儿认知、技能和情感三方面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一:巩固认识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并能进行简单的图形组合。

目标二:能够积极参与游戏,体验共同活动的快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体现了幼儿"学"和教师"教"的主要方向,只有把握好活动的重难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法以及学法,使教师有目的地引导"重点",从而突破幼儿学习的"难点",本着这样的观念,我设计本次活动重点为:巩固认识三角形、圆形、长方形,进行简单的图形组合。难点为:能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图形拼贴。

4、活动准备:多媒体、图形卡片、白纸、浆糊等。

活动室有三个图形宝宝的家(用粘贴纸分别围成,并有三个相应的形状)

二、精选教法、在愉快中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为了实现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借助媒体、通过动觉来展示认知"的方法。动包含了:动口回答问题、动脑想像具体形象、动体态模仿、动手拼贴,最终使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图形组合。因此,本次活动我精选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游戏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和图形宝宝做游戏"的情节,并通过动态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具体的图形组合形象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初步了解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师通过夸张的动作演示,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外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三、暗授学法、在无形中学。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学习方法有:

1、游戏激趣法: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同时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活动质量。

2、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拼一拼,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进一步了解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

3、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幼幼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四、巧设程序,提高兴趣。

1、和图形宝宝做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通过三个不同的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也增强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为下面的环节奠定了基础。

2、图形宝宝变变变

在活动中,通过多媒体和教师夸张的身体动作,引出本活动的难点,使幼儿在看看、说说、做做中了解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为突破难点做了铺垫。

3、操作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小朋友用这些图形宝宝自己变一变,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也进一步了解了幼儿知识的掌握成都,便于教师个别指导。同时也给于不同发展水平孩子们表现的机会,在操作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五、抓住特色,从兴趣入手。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新《纲要》的进一步实施,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也为我们教师开启了一片教育新天地。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还感受到了数学活动的有趣,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有趣的图形宝宝》幼儿小班说课稿2

设计意图:

在平日的区角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班小朋友对周围事物比较感兴趣,总会有小朋友叫老师,老师你看这像朵小花,这就像饼干,这就像电视机......基于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对图形的探讨欲望所以选择了这次活动。

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我采取了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游戏法等方法和幼儿一起来进行本次活动。

学法: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应该是活动的主人而不应该是接收东西的机器,因此在本次活动中能更好的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幼儿使用了观察法,游戏法,比较法,探讨法等方法进行了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

2、通过游戏和操作活动,对圆形、方形、三角形正确认识。

3、能初步排除图形大小、颜色的干扰,正确辨认并将图形分类。

活动重点:

正确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活动难点:

能初步排除图形大小、颜色的干扰,正确辨认并将图形分类活动准备:

1、光碟、三角形积木或面包、方形抱枕2。用纸盒做一个"魔术盒"(里面有不同的关于三角形、方形、圆形的物品)。

2、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的三角形、方形;圆形卡片活动过程:

一、导入,做客引出话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咱们班来了那么多的客人老师你们高兴吗?现在我们站起来转过去给她们打个招呼吧!

3、今天呀咱们班还来了其他的客人呢,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现在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吧!

二、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初步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

1、教师出示光碟师:看看第一个客人是谁呀?(光碟)它是什么形状的呀?(圆圆的)小朋友们说的很对,那让我们来摸一摸圆形是什么感觉?

总结:哦,圆形只有一条边没有角。好现在我们先让圆形宝宝休息一下吧!让我们请出第二位小客人,掌声欢迎

2、教师出示抱枕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呀?(抱枕)你们家里有吗?他又是什么形状的呀?让我们也来摸一摸吧,一会儿请小朋友说说方形和圆形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师:正方形有几条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有几个角呢?一起来数数吧!

总结:小朋友们说的很正确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3、教师出示三角形面包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个小客人是谁呀?(面包)你们想吃吗?请小朋友看看老师这块面包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三角形是什么样的呀?我们一起来摸一摸,看一看吧!

总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我们先让小面包休息一会儿吧,等游戏结束后我们一起吃面包好不好?

4、出示图片,提问师: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好多好看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都是些什么形状的吧!教师出示ppt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圆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

师:哦!你们说得太好了,这些图形宝宝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你们看它们还会变魔术呢!

师:出示由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图形。方形和圆形组成的图形。三角形和圆形组成的图形等等。这些都是图形宝宝变出来的图案。你们来看一看它像什么啊?由哪几个图形宝宝拼成的呢?(多媒体演示:用方形、三角形、圆形拼成的各种图案让幼儿欣赏。)幼:树,是由三个三角形和方形组成的。

幼:小鸡是有三个圆形和四个三角形组成的幼:房子,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两个方形组成的。

三、游戏——找家。

师:图形宝宝变了这么多魔术,我们也一起来变魔术吧!

教师出示魔术盒,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从魔术盒里变东西出来,看看你们都变出什么呢?(幼儿一次从盒子里抽卡片)拿出来以后把它举高让小朋友一起说出它是什么形状的。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的太好了,老师想奖励你们一下;想和你们做一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说找朋友。老师拿图形你们说图形名字,谁的图形和老师手里的图形是一样的说明我们是好朋友你们就站起来。看谁又快,又准!(师依次拿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幼说图形,对表现好的组或个人及时加以表扬。)师:嘘,听(老师做听声音状)刚刚游戏中!刚刚老师听到了一个声音,图形宝宝不开心了,因为图形宝宝累了,想回家了。想让我们小十三班的小朋友送它回家。那让我们一起送他们回家吧!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手里的是哪个图形宝宝,老师这里呀前面是圆形的框子呢就是圆形宝宝的家,前面是正方形的呢那就是正方形宝宝的家,那前面是三角形的呢肯定就是三角形宝宝的家了,所以一会儿你们要看清楚哦,别把图形宝宝送错家了。(事先准备好的篮子,上面贴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图片;让幼儿按上面图案分别放好。)活动结束:

到教室外面去找一找玩一玩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好玩的东西。

师:小朋友们干得真漂亮!图形宝宝已经回到家了,你们也累了吧?来我们一起出去找一找、玩一玩有这些图形宝宝组成的好玩的吧!

小班教案 篇12

这节课我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设计整个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的说课内容分为以下7个部分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几何形与事物形状的关联,利用半圆形概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贴、绘画的方法将半圆形进行添加、组合,变成新的有趣的形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说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生通过借助半圆形的概括和变化,利用拼贴、绘画等方法对半圆形进行添加、组合,完成丰富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教学重点:利用对造型的概括和联想能力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如何引发学生概括与联想能力。

三、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容易被直观形象事物所吸引,但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暂。对半圆形有一定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联想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层次打开思路,在教法上我采用“引导法”“演示法”和“评价法”。

在学法上我采用“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审美能力,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五、课前准备:

教师:一些半圆形的彩纸,4开画纸,半圆形立体玩具、多媒体图片。

学生:彩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六个环节

(一)组织教学,检查材料准备情况(1分钟)

(二)讲授新课:(10分钟)

1、导入阶段

我选择谈话导入,带小朋友们到图形宝宝的家去做客。课件出示图形自我介绍。学生看到方形变成了小房子,三角形变成了小鱼。当圆形变成了西瓜、足球、向日葵时,他又高傲的说:不止这些就连太阳地球都是圆的,谁也比不上我!

此时,“唰”的一声,西瓜被切成了两半并发出哎呦,哎呦的声音,圆形再也骄傲不起来了。

【设计意图】这种导入方式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图形宝宝的自述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并随着切水果游戏中圆形的西瓜被切开,很自然的引出半圆形。

揭示半圆形的定义:圆形的一半是半圆形。

课件出示半圆形流着眼泪自我介绍:我是半圆形,我的用途……我……我……它找不到自己的用途

启发学生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帮助半圆宝宝把生活中半圆形的东西找出来,让它快乐起来变成有趣的'半圆形。

板书:有趣的半圆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在黑板上随机画出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半圆形的哭泣唤起学生的互相帮助的情感,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半圆形的东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现新课标提出:美术不是独立存在的,与人文修养也有密切联系。

小结:原来半圆形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缺少发现。

小朋友们这么热情,老师也要帮助一下半圆宝宝,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金鱼、鹦鹉、瓢虫、风车等。

肯定学生的记忆力,再考察一下学生的观察能力,你们看风车和瓢虫分别用了几个半圆形来表现的?

瓢虫用了一个,风车用了四个。

得出结论:有些东西是由半圆形变化出来的,有些东西是由半圆形组成的。

2、发展阶段:也是教师示范的环节

我们大家帮半圆宝宝找到了这么多的用途,它变成了彩虹开心的笑了。

可是,这么多的用途半圆宝宝能不能记住?为了防止半圆宝宝忘记自己的用途老师想了个好办法。

教师示范:(边语言叙述边绘画拼贴)清晨太阳公公出来了,暖暖的照在草地上,草地上开着鲜艳的小花,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小乌龟伸了个懒腰开始做早操,小蝴蝶跳着优美的的舞姿,和白云握了个手,向太阳公公问了声早。(剪贴)这时小牛,小猪,小狐狸,小瓢虫也都纷纷来到了草地上锻炼身体。

示范结束提问:老师用的什么方法?引出绘画和拼贴的方法。

(三)学生分组创作:(20分钟)

通过征求学生的意见,全班分为3个绘画组和3个拼贴组,每组共同完成一张作品。在制作前对学生进行使用剪刀的安全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保持环境卫生。播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对每组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指导及时展示好的作品和创意,相互借鉴。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7分钟)

1、教师把作品贴在展示区,同时学生收拾整理工具材料。

2、每组组长先介绍本组的作品。在拼贴组和绘画组各评选出一个优胜组,把教师的示范作品作为奖品,奖给他们。最后评价你喜欢的作品。

3、播放半圆宝宝录音:谢谢小朋友们热情的帮助,帮我找到了半圆变化出来的东西和半圆组成的东西,掌声送给你们,谢谢。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述能力。半圆宝宝的录音很亲切和学生之间没有距离,同时也是借半圆宝宝做了一个小结,让学生体会到了互相帮助后的喜悦之情。

(五)课后拓展:(1分钟)

出示半圆形的立体玩具,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六)总结:(1分钟)

我们用灵巧的双手帮助了半圆宝宝,和他成为了好朋友。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不仅能创作出漂亮的美术作品,还能拥有更多的朋友。最后让小朋友们伸出灵巧热情的小手和老师挥手再见。结束教学。

七、说效果:

本节课通过:半圆宝宝遇到困难——解决困难——记录用途,来设计各个环节,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里和年龄特点。

学生说出半圆形的事物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充分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示范简单直接的让学生知道可以采用绘画和拼贴的形式,展开丰富的想象后,用半圆形变化出有趣的形象,突出了教学重点,大部分学生的作品通过联想做到了半圆的组合,突破教学难点。作品评价和评比时学生的兴奋度很,高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审美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学习有效的评价学生,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来鼓励学生、赞美学生,体现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

小班教案 篇13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利用幼儿熟悉的瓶娃娃的形象,为幼儿创设了“瓶娃娃肚子饿了,请我们小朋友宝宝想想办法”的游戏情景引起孩子操作的兴趣。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瓶娃娃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从形式上深深地吸引了孩子。

(二)想象预测:

在请个别孩子来喂娃娃时,,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好吃的东西大,瓶娃娃的嘴巴小,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怎么让瓶娃娃吃下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呢?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愿望。

(三)探索尝试:

根据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活动的第三环节,我就安排孩子自由探索尝试。我为每组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及各种工具,让孩子根据自己能力需要选择材料、工具,进行大胆尝试。在这一活动中,我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当孩子碰到困难时,我会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孩获得成功时,我会及时地表扬,并鼓励他想出多种方法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四)交流分享:

探索活动之后的交流分享,既能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提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的体现。最后的质疑“刚才你们在把好吃的东西变小时,碰到什么困难吗”,又紧紧围绕了我园《幼儿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的课题,能使孩子从小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想办法解决问题。

最后,让孩子送娃娃回家,能使孩子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会积极地参与到使食物大变小的实验中,常是用各种方法把食物变小,然后喂给瓶娃娃吃,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由于有了自己亲身操作的经验。也为后面的交流分享提供了经验基础。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一定会乐意尝试、探索,同时体验喂娃娃的乐趣。能较好地完成活动预设的目标。

小班教案 篇14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本次活动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球是儿童比较喜欢玩的运动器械之一,在秋天这一季节,人们应该增强户外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以防秋天带来的腹泻、咳嗽等疾病,球在小朋友家里、幼儿园里到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皮球、足球、橄榄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铅球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玩法不同,可以滚球、投篮、抛接球、踢球、拍球等,儿童虽然知道各种球,但是对球的种类、质地、作用、形状、特点、玩法等还不了解,因此有必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有关球的知识,通过各种球类竞赛活动,培养儿童积极心态,体验合作乐趣,激发儿童集体荣誉感,增进家长与儿童间的情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儿童年龄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认了认知、能力、艺术、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操作、探索的部分,有表达的部分,目标是:A、通过操作摸弄,激发儿童对球在水中沉浮现象感兴趣。B、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C、学习运用三种以上的油画棒进行涂色、滚画,从中感受多种色彩配合的效果。D、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夹球,发展儿童手的操作能力。E、能和音乐一起快乐的游戏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儿童分组探索,老师重点指导儿童能分组探索,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能力较弱的儿童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球滚画。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幼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互动幼师除了和儿童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方法有:

1、演示法:是幼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和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的演示法是运用实物展台观看各种球的图片,引导儿童充分认识和区分各种类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球,让儿童对球的种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更吸引小班儿童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2、操作法:操作法是指儿童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幼师在提供丰富的才袄做材料时,要使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次活动有几组操作活动:A探索水中的球。B、滚球画。C给球宝宝设计服装。D、哪些工具可以把球取出来。本次活动主要引导探索球的外形特征、特性、玩法的多样性,让儿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记一记、画一画、滚一滚、夹一夹中来认识各种类型的球。

3、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法、鼓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儿童获得探索球的兴趣,知道有的球水中会浮上来,有的球放在水中会沉下去,有的工具会把球夹出来……,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儿童是学习的主人,以儿童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儿童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儿童探究能力,更让儿童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表达法:以儿童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儿童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儿童的合作能力。在活动中,我们提供各种球的图片,让儿童看一看球的外形特征,然后用语言说一说表达出来,幼师再出示准备的游戏材料,激发儿童探索球的兴趣。

2、尝试法:《纲要》指出幼师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探索活动中,我们把材料分成四组:A玩水中的球、B进行滚球画、C尝试用各种工具夹各种类型的球,D给球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通过分组探索,儿童知道有的球放在水中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有的工具能把球夹起来,有的工具不能把球夹出来……。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的提高”。爱玩水是小孩的天性,老师让儿童体验观察球在水中的变化,增加儿童探索球的兴趣,同时,让儿童在游戏学会自主探索、观察、合作、分享等方法,体现“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的组织程序,活动的流程为:激发兴趣、观看图片——分组探索——交流探索体验,展示作品——游戏《大皮球》。

(一)激发兴趣、观看图片:《纲要》提出:幼师要为儿童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儿童与幼师、同伴的交流、体验交流的乐趣,活动开始,幼师以球宝宝来班级做客为线索,通过实物展台观看球的图片,让儿童说出自己看到球的外形特征,从而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二)分组探索:

当老师带领儿童参观准备的材料时,儿童对投放的材料很感兴趣,他们想动手试试看看水中的球是什么样子的,想用夹子玩玩球会发生什么样?想把珠子放在盒子里滚一滚会出现什么图案……,儿童就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分享,儿童不知不觉的在边玩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三)交流探索体验,展示儿童作品。

《纲要》指出:幼师要为儿童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发表不同意见,儿童在分组操作完后,同伴间会互相交流自己玩完后的感受,因此及时设问:“你在玩时发现了什么,你给球宝宝穿上什么颜色的衣服,你用了什么珠子进行滚珠画……?”儿童通过实际操作经验的交流,知道了皮球在水中会浮出来,珠珠球在水中会沉下去,大夹子不能夹起珠珠球,并且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大家看,从而发展儿童手的操作能力,老师再通过实验验证,让儿童真正理解水中的球和夹子与球的关系,代替传统的教学的方法,又能让儿童感受到活动的快乐。

(四)游戏“大皮球”

活动结束,我让儿童一起跟着《大皮球》的音乐一起玩游戏,

让儿童知道球除了很多玩法以外,还可以通过音乐《大皮球》来游戏,增加儿童活动的乐趣。

初中生物教案精华14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遗漏重要内容。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启迪您的思考,希望我的分享能够让您拥有更加自由的人生!

初中生物教案【篇1】

一、 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

1. 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 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 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⑴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捆绑法:鱼体很滑,要想完成捆绑某个鳍的动作,操作起来有点难度,如果让学生来完成,可能很难完成,因此做了几点改进:

捆绑法的改进: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改进一 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不宜用细线,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而且用细线捆绑的,很少有绑成功的。另外捆绑时,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改进二 根据教材提示,只要用线分别捆绑鱼的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就能探究出各种鳍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见图1)。为此我对这组实验作了一点改进: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见图2),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见图3)。学生经过这样的操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出这几种鱼鳍的作用。

图1: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

图2: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

图3: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

图4:被塑料片绑了尾鳍的鱼(上)稍一摆动,塑料片就滑掉;而绑了木片的鱼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转向和游泳

改进三 教参上介绍用轻的塑料片捆绑鱼的尾鳍不易滑脱,可事实上在实验时也不容易捆绑成功,一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绑好,实验后鱼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绑住了,但只要一将鱼放入水中,鱼身稍微摆动,捆绑

初中生物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2、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3、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二)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数量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请同学们谈谈我们身边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现象,为什么会有

如此严重的污染问题呢?

(二)新课学习:

1、人口增长过快(第一课时)

师:请同学们分析教科书上的图13—1,从图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请同学们根据表13—1中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生:讨论,交流从图中发现的问题,绘制曲线图

师:巡回指导

师:请同学们将所绘制的曲线图中的曲线延伸,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

即20xx年的人口数量

生:讨论,计算,交流

师生交流: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和我国人口状况的有关问题

师:人口压力很大,请同学们讨论如何有效得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过人口增长过快问题有无作用?

生:分组热烈讨论,发表看法

2、环境问题严峻(第二课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和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人们的活动给生物圈带来了很多跗面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请同学们谈谈我们周围环境污染的例子

生:积极讨论,交流,发言

(1)实验探究: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对照实验过程

(3)汇报交流结果

(4)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师:除了酸雨,大家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现象吗?

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互相补充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自我评价:1、2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一、环境恶化:

人口增长过快

二、环境问题严峻

1、酸雨

2、臭氧层空洞

3、温室效应

4、水污染

5、噪声污染

6、农药、化肥污染

7、生活垃圾

初中生物教案【篇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课

师:同学们,自从人类第一次冲出地球、飞向太空、登上月球,接连向火星、木星、土星发出探测器以来,至今仍未发现生命。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只有地球是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

师: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对地球的赞美,从中去思考人与地球上生物圈的关系。

生:(一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师: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地球太伟大了,我们有责任关心、爱护它。

师:生命是否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呢?

生:不是。生命只位于地球的表层,即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 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进行新课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师: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 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学生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师: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 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生:(分组汇报交流)

生1: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 书。他在这本书中暗示了他的观点将 会给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和线索。后来他在其他著作中,比较明确地指出,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进化来的,并推测人类与大猩猩和黑猩猩有亲缘关系。当时许多科学家坚信神创论,因此,达尔文进化思想的支持者与神创论观点的支持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生2:关于人类起源的辩论,是在科学家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兰教之间进行的。 事情发生在1860年6月牛津大学大不列颠学会的一次会议上,争论的焦点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达尔文的观点在这次辩论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后来,达尔文在比较了人类和类人猿的相似处之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

师:你们知道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是什么呢?

生:森林古猿。

师:对。下面你们观察几种现代类人猿图片和录像,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讨论,组间进行补充)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东部的赤道地区;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雨林中;长臂猿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猩猩生活在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它们依靠从森林中获取的果实、嫩芽、昆虫等食物生存。它们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也不能像人类那样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师: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 而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

生:(小组讨论、组间交流、补充)

生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

生2: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乱杀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都使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

师: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生:(观察、讨论、交流、回答)

生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四肢行走;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

生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使用自然工具但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制造 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生3:脑发育的程度不同: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400 mL,无语言能力;人脑的容量约为1200 mL,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师:由此可见,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动物进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但人类已超出了动物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距今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请同学们观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图片,尝试着描述出它们的生活状况。

生: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呢?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第二课时

生:(阅读、分组讨论)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 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 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师: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 石呢?

生: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师:化石是最好的证据。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观察、思索)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 (“东非人” 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生:从“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 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东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师:再来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 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

生:“东非人”既有现代类人猿的特征,又有人类的特征。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可能说明“东非人”是处在进化当中。

师:根据上述化石以及它们的遗物,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

生:(阅读、回答)

生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生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能够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 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生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师:对。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生:(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 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

师:通过这样的过程,原话的意思改变了没有?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使我们大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没有语言而仅用肢体去表达,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语言。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

师:下面在你们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

生1: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生2: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 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生遮羞。

师: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 发展?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师: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生: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师: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结合本节课,应当怎样理解?

生: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茎,釜中的豆子对釜底的豆茎说:“我们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急于煎熬我,把我煮烂呢!”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所以不应该互相 残杀。

师:那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 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 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师:也希望你们能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知识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

课外研究

师: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 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初中生物教案【篇4】

七年级下册地理 第八章 第三节 俄罗斯 教案

陈宸

教学内容:俄罗斯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描述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特点,分析俄罗斯的地势特征对河流的影响,归纳俄罗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气候类型以及各地 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了解俄罗斯的疆域、位置,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特征。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幅地图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及对新旧知识综合运用、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俄罗斯发达的军事向学生灌输科技兴国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的地形区,地势特征,气候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理地图册,地理填充图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

(播放俄罗斯风光视频) 提问:视频中所描绘的是哪一个国家? 俄罗斯

二、新授:

(一) 地理位置(板书) 描述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① 观看地图,找到俄罗斯在世界上的位置。 ② 从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三个方面来描述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利用大屏幕分析俄罗斯的经纬度位置。)

俄罗斯大部分位于30°E~170°W, 50°N~ 75°N之间。 半球位置:跨东西半球,全部位于北半球。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隔白令海峡与美洲相望,北临北冰洋,西临波罗的海,西南临黑海和里海,南面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相邻,东南面与中国、蒙古、朝鲜相邻。

(二) 面积(板书)

(出示国土面积排名前六的国家面积统计表)

俄罗斯幅员辽阔,面积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

(三) 地形、地势(板书)

①俄罗斯主要山脉、河流、湖泊。(出示俄罗斯地形分布图) 引导学生找到俄罗斯主要山脉、河流、湖泊。

山脉:乌拉尔山、大高加索山、上扬斯克山、斯塔诺夫山脉。 河流:伏尔加河、顿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湖泊:里海(内陆湖),贝加尔湖。

② 四大地形区的分布。

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分界线:东欧平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以乌拉尔山脉为分界线,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叶尼塞河为分界线,中西伯利亚高原与东西伯利亚山地以勒拿河为分界线。

③ 地势特点。

(出示俄罗斯地形分布图)

引导学生找出俄罗斯的地势特点。

以叶尼塞河为界,东部为高原和山地,西部为平原。

根据地形图和河流流向判断地势特点: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④河流、湖泊。

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 简要介绍伏尔加河和贝加尔湖。

(四)气候(板书)

(出示俄罗斯气候类型图。)看图,回答问题。 ⑴俄罗斯主要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北温带) ⑵俄罗斯有哪些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带气候、地中海气候) ⑶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 ⑷各地气候差异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地形、纬度、洋流因素)

活动:根据上扬斯克与莫斯科的气温和降水资料,比较两地的气候特点。并分析原因。

上扬斯克与莫斯科的气候相似之处:都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降水不多,夏季较为集中。

上扬斯克与莫斯科气候特点差异:与莫斯科相比,上扬斯克的冬季更冷更长,夏季更短,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四十七度,降水更少,降水更为集中。

原因:

①纬度因素——两地纬度较高,大陆性强,形成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上扬斯克位于北极圈以北,莫斯科位于55°N,上扬斯克冬季更长,夏季更短。

②大气环流因素——上扬斯克冬季受北冰洋寒冷气流的影响,莫斯科冬季受北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导致上扬斯克降水少且集中,气温更低,莫斯科降水较多且均匀、气温偏高。

③地形地势因素——上扬斯克位于东西伯利亚山地,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地形地势的差异也导致两城市气温的差异。 提问:俄罗斯的这种气候差异对河流有什么影响?

(大部分河流封冻期长,俄罗斯最大的三条河流都在西伯利亚,且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气候寒冷漫长,河流封冻期长,且越向北封冻期越长;西伯利亚地区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运量少。伏尔加河位于欧洲,且自北向南流,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河流封冻期短,人口和工农业主要集中于欧洲,河运量大。所以俄罗斯河流众多,但除了伏尔加河外航运价值都不高。)

补充:终年不冻港:摩尔曼斯克。

三、小结

让学生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完成地理填充地图册俄罗斯这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板书设计:

俄罗斯

(一) 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 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二)面积:千米2,唯一一个地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两半球的国家。

(三)地形、地势

(1)地形:四大地形区的分布: (2)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四)气候

(1)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2)特点: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气候差异显著

初中生物教案【篇5】

1、开发主题的思考

发酵食品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品,随着养生科学越来越提到日程上,发酵食品所蕴含的健康能量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现在的青少年面对丰富多彩的食品世界,是否还会制作这些古老的发酵食品?是否了解这些手工制作的发酵食品?是否还会想上辈人上上辈人那样,经常在餐桌上给这些健康食品留一席之地呢?我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健康食品系列之一——发酵食品就在这样的思考下开展起来了。

2、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本活动的重点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到,经过了发酵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很多的营养成分是其他食物不具有的,从而对发酵食品感兴趣,进而尝试制作。其次,在制作过程中要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记录,进而引起学生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产生兴趣,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领各科知识,增进思考,融通各学科领域的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再次,通过发酵食品的作用原理,鼓励学生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小组划分、资料搜集整理、交流等需要3~4课时;制作、观察、交流、改善发酵食品既劳动与技术部分需要4~5课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周围群体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倡导健康饮食知识、理念,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部分需要2~3课时。

初中生物教案【篇6】

(一)、导入。

就像砖瓦是房屋建筑的基本单位一样,引入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这一主题。

(二)、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学生观察衣澡结构模式图和草履虫结构模式图,思考:它们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

2、学生例举出周围的生物,哪些是单细胞生物?哪些是多细胞生物?

3、小结: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资料阅读: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总结出主要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学生分组:甲组和乙组。

分工:甲组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乙组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方法步骤:

第一步:制作临时装片

第二步:观察细胞结构

小组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大致分为几个步骤?

(2)、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比较它们的异同。

6、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等结构。

(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实验: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小组讨论:实验步骤2、3中草履虫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小结: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体,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这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学生观察图中:胡萝卜细胞培养成的植株。

说明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细胞中的各种结构都担任着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紧密联系,协调一致,使细胞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4、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小组讨论: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初中生物教案【篇7】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以及初中生思维由简入难的特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精心组织课前准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习新知、归纳总结反馈强化、知识迁移课堂延伸。

环节一、精心组织课前准备:(活动前2周完成):

(一)教师准备:课堂上由于无法完成发酵酸奶和酿制米酒,我设计让同学们课下自制酸奶和采访米酒摊主活动。为使这两个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活动前要对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各班活动小组明确两个活动的目的、原理、材料、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二)学生准备:接受教师培训,按照培训内容,具体准备如下:

活动1:【课下自制酸奶】

1、明确实验目的;

尝试制作一杯酸奶,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

2、理解实验原理;牛奶中的营养物质在无氧、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由乳酸菌发酵成为乳酸;

3、准备材料器具;带密封盖的杯子或瓶子、酸奶一瓶、鲜牛奶、汤勺、温度计、手表、白砂糖等。

4、清楚制作酸奶的步骤;将容器洗净消毒,牛奶加糖煮开,冷却,加入酸奶,摇匀加盖密封,经过一段时间发酵成为酸奶。

5、明确合格酸奶的标准;颜色、质地、状态和味道;

6、记住注意事项。

7、完成实验探究工作。

活动2:【采访米酒摊主】

1、理解制作米酒的原理:米饭中的淀粉,在30℃、由曲霉毛霉转化成为葡萄糖,在30℃、无氧的条件下,由酵母菌发酵成为酒精。

2、明确采访提纲;

3、记住采访注意事项。

4、完成采访工作。

环节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一些图片,然后提问:这些图片与什么技术有关?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目的是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发酵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环节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发酵技术可以为我们带来美味的饮料,比如酸奶。制作酸奶在课堂上无法完成,所以我设计让同学们在课下制作酸奶,课堂上展示实验过程的视频。包括四个板块:

板块一、课下自制酸奶汇报

通过播放课下学生自制酸奶活动视频,来展示学生具体实验的过程,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实验活动,包括拍摄都是他们自己独立完成的,充分锻炼了同学们动手实践的能力,明确了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形成了团队精神。

我们可以看得出同学们分工协作,认真组织安排,明确了实验的步骤。

平时同学们在家不干什么家务,通过课下实验锻炼了他们动手实践能力,明确了制作酸奶的实验目的、材料用具、实验步骤和原理,学会了制作酸奶!

经过一段时间后,同学们的酸奶终于发酵成功了,他们开始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看得出他们在实验中真的是非常的快乐!同时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最牢固的。

板块二、高谈阔论:目的是检验同学们学习的效果,由于他们在课下都进行了这样的实验探究,他们都能顺利的回答出答案。对于回答出答案的同学,活动小组代表可以用自己制作的酸奶给予奖励。

板块三、街头采访米酒摊主汇报。酿制米酒的实验由于材料多,难度大,时间长,课堂上无法完成,所以我采用让学生到街头采访米酒摊主,向他们询问有关酿制米酒的各种问题。通过活动他们明确了酿制米酒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锻炼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转变了学习的方式。

活动结束时,同学们拍照,留下了学生时代值得记忆的美好瞬间。

板块四、我问你答:目的是检验同学们学习的效果,同学们都能轻松应答。

环节四、归纳总结,反馈强化。通过板书对本节内容进行的归纳。马上进行练习检测同学们学习的效果。

环节五、知识迁移,课堂延伸。乳酸菌还可以发酵泡菜和青贮饲料,布置一项实践作业:同学们可以在课下利用乳酸菌尝试制作泡菜。

初中生物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营养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 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 作用。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 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目标:

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由于班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且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 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失时机的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 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讨论题“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 新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细菌是如何度 过恶劣环境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一、二题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让学生回忆人的呼吸等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第三题,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节课采用观察法,结合比较归纳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

1、通过学生对“细菌的发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利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归纳知识结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学习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新课导入:采用抗战期间日本人以细菌作为生化武器导入新课:日本人用抓来的中国人来做细菌试验,使无数的中国军民惨遭毒害;从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书本资料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注意小结,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和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这段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成功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三)细菌的形态结构: 本部分通过观察挂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细菌的三型,通过具体的数字形象的比喻理解细菌个体的大小。通过和老师一起绘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来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细菌的生殖: 通过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之快,四个小时后100个细菌将繁殖成25600个通过这一活生生的数字引起学生注意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并了解细菌的 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强调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体,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从而认识细菌的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五)练习巩固: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了细菌相关知识,为了反馈课堂掌握情况,让学生对课后P61的技能训练和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最后让学生绘制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球状、螺旋状

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腐生、共生)

初中生物教案【篇9】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项城付集一中:李进峰

教材分析: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度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而上陆生活。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是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和特点。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 分析来获得结论,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

1 / 8

初中生物教案

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课前准备:

2 / 8

初中生物教案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板书设计:、两栖动物的生殖

1.雄蛙的鸣叫及其意义:

2.雌雄蛙的抱对及其意义:

3.青蛙的生殖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生殖活动离不开水。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1.蛙的发育的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区别。

外部结构 呼吸器官 生活环境

蝌蚪 有尾,无四肢 用鳃呼吸 只能生活在水中

成蛙 无尾,有四肢 用肺呼吸,并用皮肤辅助呼吸 可生活在水中,也可生活在陆地上

3 / 8

初中生物教案

3.变态发育:

4.两栖动物:象青蛙这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

5.代表 动物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6.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7.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和水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两栖动物的知识,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中我们最熟悉的是青蛙和蟾蜍,两栖动物还有很多种类,还有大鲵、蝾螈,它们也都是两栖动物。教师着重介绍蟾蜍的蟾酥以及娃娃鱼名称的来历。这些两栖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有许多共同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

4 / 8

初中生物教案的问题。

二、新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是否曾经在电视或通过其他途径看到过青蛙的生殖过程?

2.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对学生描述的这个过程进行补充、订正,给学生介绍青蛙生殖的过程。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是在水中进行的。春季,在池塘边你会发现雄蛙的鸣囊一鼓一鼓的鸣叫,鸣囊其实就是蛙的共鸣器。如果你有耐性,你还会很幸运的看到雌雄蛙的抱对现象,之后,雌蛙将卵细胞排到水中,雄蛙将精子排到水中,你仔细观察可能会看到水面漂浮着一片片胶状的东西,这就是雌蛙产生的卵块。课本中的卵细胞之外有一层角质膜,在水中起保护作用,接着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相遇而受精形成受精卵。我们看到的卵块内既有受精的卵也有未受精的卵。

5 / 8

初中生物教案

3.请同学们思考青蛙的受精卵能直接发育成青蛙吗?是否有细心的同学观察过青蛙的发育过程?

4.学生描述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青蛙的受精卵在水中首先发育成小蝌蚪,蝌蚪具有羽状外鳃,用腮呼吸,之后蝌蚪的外鳃逐渐消失,慢慢长出了后肢,接着又长出前肢,具有了四肢的蝌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尾巴不断缩短,长成了青蛙的样子,最后尾巴完全消失,成为了幼蛙,渐渐成为成蛙,这时它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

1、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两栖动物的发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什么特点? 像青蛙一样其他两栖动物的发育也有变态发育的特点。

2、同学们想一想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广吗?

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存在的范围十

6 / 8

初中生物教案

分狭小,因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在陆地上生活,现在你应该知道两栖动物为什么分布范围越来越狭小了。

两栖动物是一类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环境的限制的动物,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经变态在陆地上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保护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受精卵→有外鳃的蝌蚪→外鳃消失的蝌蚪→长出后肢的蝌蚪

→长出四肢的蝌蚪→尾没有完全消失的幼蛙→幼蛙→成蛙

三、总结: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体外受精,变态发育。青蛙 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么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我们宝贵的水资源,来保护青蛙吧!

四、作业:

1、什么是两栖动物?你知道哪些动物属于两栖动物?

7 / 8

初中生物教案

2、请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

3、请你描述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说说它们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

4、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保护两栖动物?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注意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在每一次观察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线索。这既是观察的内容,又隐含着观察的顺序,无意识的对观察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看到的表面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层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养成。

8 / 8

教案表格格式 模板下载

教案模板表格简单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万能模板

海南初中生物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试讲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教案【篇10】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0多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收获: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

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掌握实验步骤,规范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三)教师精心引领,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并给予全班表彰。

(四)把握教材要求,反复考查实验

教师要深钻大纲和教材,明确考试重难点和学情。通过反复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和国培专家团理论引领,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决心将实验课的改革,继续深入进行下去,继续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和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初中生物教案【篇11】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研究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我们提到了动脉血和静脉血,学生必然会有疑问,通过自己查阅《小辞典》,就会明白这两个概念,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在提出有关的问题(教材中“大家谈”栏目的内容)

(1)“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回答:这种说法不对,从概念上看,动脉血、静脉血的划分是从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颜色来区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称来划分的。从循环途径上可以看出,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因此说“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经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通过前边的学习,在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会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结论,同时巩固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实现了第二个教学重点的学习。

(2)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分别有什么意义?

学习了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结合课件,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努力就能够说出这个问题。

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体循环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输到全身组织各处,并把全身组织处的静脉血运回心脏。

演示课件:体循环和肺循环独立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

在此,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重点,同时也使一个难点得到了突破。

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三者关系后,进一步通过课件来说明,组织液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经各级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结,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这个过程叫淋巴循环。淋巴循环不仅可以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还有回收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

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的关系。实现了第四个知识目标。

5.进行小结:

总结循环系统的作用,同时强调应该加强循环系统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6.思考题的设计:

首先呼应课题引入时的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很容易回答,然后讨论课本中想一想的问题,可以帮助理解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关系,也体现了物质运输这一内容的重要性。

7.说练习题的设计:

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一题主要体现了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交换的过程;第二题复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第三题即是一个输液的常识问题,输液是通过静脉输入的;第四题是循环路线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多主动发展,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定性评价,在活动中充分给与学生肯定的评价,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初中生物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二)能力: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三) 情感: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重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教学难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 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概述反射的类型和特征。

4、举例说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和我一起做拍手的游戏,并提醒这位学生在互相拍手时尽量躲开。

师:为什么在拍手时能够躲开?

(二)新课学习:1、脑和脊髓

小组互助讨论学习P83-P85

1、神经元

讨论:神经元的分类

师生交流: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生理机能可分为三类: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脑和脊髓);

(2)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把中枢产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

(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把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师讲解: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叫做兴奋性。组织在受刺激时,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强的活动状态,叫做兴奋。另一方面,活组织或细胞由显著的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的静息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弱的活动状态,叫做抑制。刺激要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阈。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当阈上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产生兴奋,并传导到其他部位。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就叫神经冲动。

师:出示一猪脑,让学生观察

生:对照图12—和实物说出脑的组成,及脑各部分的作用,

(第二课时 )

反射和条件反射(P85-P87)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充足的睡眠有利人体的健康,青少年的睡眠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

(一)小组讨论性学习:每天的睡眠时间

(二)自我评价 1、2、3、4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节神经调节

一、脊髓和脑 脑 :大脑、小脑、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灰质、白质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和反射类型

条件反射

1、反射 非条件反射

2、人类特有的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七年级生物神经调节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初中生物教案【篇13】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开花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植株的生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的方法;

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

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地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

五、板书设计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2.伸长区的细胞增长,增加细胞体积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初中生物教案【篇14】

2017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初中生物《激素调节》教案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初中生物《激素调节》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临床观察法,通过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病症,归纳出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进行科学方法训练,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含碘盐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症发病关系的学习,批判贩卖不含碘私盐的不道德行为,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

理解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甲状腺功能失调症的照片或挂图。正常人、侏儒症、巨人症患者的比较图,肢端肥大症患者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组甲状腺失调症的照片,引出本节课的学习。教师语言:“同学们,大家来看一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一组照片,认真观察,谈一下你们的感受。大家普遍的反应是感觉“不忍直视”,这些人和我们正常人相比,有很多的不同。大家是否想知道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激素——甲状腺激素。一起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观看图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组图片,即科学家在研究甲状腺激素功能时以蝌蚪为实验对象做的三组实验,科学家将相同数量状态的小蝌蚪放入三个相同的水缸当中,在第一个水缸中不添加任何物质,在第二个水缸中加入甲状腺激素,在第三个水缸中放入甲状腺激素抑制剂,给同学五分钟时间,小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回答,由此总结出甲状腺激素有促进发育的功能。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的临床症状归纳出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结合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患者(呆小症)的照片,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幼儿时期甲状腺分泌不足,就会引起呆小症。其主要表现是:身材矮小、智力低下、语言不清、面容丑陋、鼻宽舌大、生殖器官发育受阻滞等。紧接着引导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思考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时会出现的症状,师生共同总结:甲状腺功能不足,激素分泌过少,在成年人患者主要症状:新陈代谢缓慢,体态臃肿(水肿)、心跳减慢、怕冷、皮肤干燥粗糙等。性情淡漠,甚至智力减退。

紧接着以生活经验入手,出示资料小卡片“在我们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吃的很多但是身体非常消瘦,这种现象的出现跟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多有关”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出现这种状况?并且尝试总结甲状腺激素的另一功能。师生共同总结,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的功能,激素分泌过多所引起的主要症状:

新陈代谢过于旺盛,特别是体内物质分解过快,患者食量虽很大,却身体消瘦。

患者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情绪易激动、脾气很大、难以入眠、呼吸和心跳加快。多数还可表现眼球突出的特征。称为甲亢。

经过学生讨论,概括出正确结论,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促进新陈代谢,特别是有机物的分解。 促进生长发育。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观看录像资料,了解生产生活

多媒体出示大脖子病患者的调查的录像,组织学生思考大脖子病症状的原因,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在内陆地区由于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缺碘,而碘又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以致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结合照片或录像讲述其主要症状:脖子肿大、影响呼吸,劳动时出现心跳气短等。

(三)巩固提升

学以致用:为什么要打击贩卖“私盐”的盐贩子? 我国大部分地区是缺碘的环境,政府推广加碘盐,在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及呆小症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而“私盐”往往是不加碘的,这对病区人民的危害是很大的。

经常食用海带等海产品有什么好处? 海带含有大量碘,可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呆小症。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作业:经常食用海带等海产品有什么好处?

五、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初中生物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物理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共14篇)

高中物理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

小猴子下山教案精华14篇


这篇文章将为您展现“小猴子下山教案”的魅力和内涵,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密不可分。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从故事中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猴、结”等7个生字,会写“块、非、常”3个字,读准多音字“结”的字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交流。

师:动物王国里有很多小动物,今天我们就请来一位动物朋友,它聪明、伶俐、会爬树、爱吃香蕉,你们猜猜它是谁?

生:小猴子。

师:没错,就是聪明调皮的小猴子。你听过哪些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猴子捞月》《十二生肖》《孙悟空大闹天宫》……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

2.导入新课。

(1)导语:小猴子在参加完动物王国的大会以后呀,觉得动物王国有点无聊,所以呢,他就想下山玩玩。下山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猴”)

(3)“猴子”的“猴”是反犬旁,注意观察右边的“侯”里面没有一竖。很多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反犬旁,比如狗、狼、猫……

(4)齐读课题。

板块二明确脉络,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文段。

(1)自由朗读,出示要求。

课件出示:

l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l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都标对了吗?标错的看黑板改一改)

2.图文结合,初步感知。

(1)小猴子下山后去了哪些地方玩呀?

(2)请同学们再次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并用“”画出小猴子下山后经过了哪些地方。

(3)你看见小猴子去了哪儿呢?指名说。(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下、一片瓜地里、树林里)

课件出示:

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板块三分段读文,随文识字

1.学习第1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赶紧跟随着小猴子的脚步去玉米地看看吧。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指名读,学生点评)

(2)教学“块”字。(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

你还会换什么偏旁?指导书写。我们还可以说一块什么呢?(课件出示:豆腐、蛋糕的图片)

(3)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看!这些就是又大又多的玉米!注意“结”在这里念第一声,它是多音字,表示植物长果实。你能举例吗?例如:这棵树上结满了苹果。

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小猴子的心里——非常高兴。(引读)

①(非常)谁再来读一读?全班一起读。你能给“非常”找一个近义词吗?(十分、特别)

②谁来用“非常”说一句话?

(4)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会读书的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句话中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找到了吗?(指名说)

(5)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掰”)

(6)这个字谁会读?(bāi)你掰过什么东西?怎么掰的?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做得真形象,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中间一个分,两手一分就是“掰”。

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扛”)

一起读好这个字。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

(7)走,我们也去掰掰玉米!读读第1自然段,谁来试试?指名读。(这只小猴子的声音真响亮!你把字音都读准了,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学习第2自然段。

(1)过渡: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啊走啊,来到了——(一棵桃树下)。同桌互相读,读一读第2自然段。

(2)小猴子看到的这棵桃树上有什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满”)

(满树的桃子)表示树上的桃子很多。如果表示天上的星星很多,我们可以说——满天的星星……

(3)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扔”)

这个字不仅是后鼻音,还是翘舌音,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谁来做一个扔的动作?(往低的地方扔)

(4)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摘”)

这个字谁认识?你的翘舌音读得很准。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你还会摘什么?(摘星星、摘桃子、摘西瓜)

生字宝宝回到句子里,谁还愿意读?(指名2人读)一起读!

(5)男生们,让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好这一自然段吧!女孩子认真听,学会倾听在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板块四认真观察,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交流要点。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非、常”)

(2)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要点。

①块: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边的横折往左收,一撇先直再弯穿插到提下方,一捺较舒展。

②非:注意笔画顺序,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两竖有长短,左竖稍短。横画之间距离匀称,稍有长短之别。左边三横间距稍密,右边三横间距稍疏。

③常:小字头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位于横中线上方。“巾”字略宽于“口”,上下重心要对正。

(2)教师示范写,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评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捧、瓜”等5个生字,会写“往、瓜、进、空”4个字,读准多音字“只、空”的字音。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分类复习,小组练习

1.巩固识字。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掰、扛、扔、摘”)

课件出示:

仔细观察上面的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是表示动作的词)

(2)读一读,演一演这几个动作。

2.小组练习,用“掰、扛、扔、摘”各说一句话。

板块二分组合作,自主学文

1.回顾前文,总结方法。

课件出示:

一块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一棵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

总结: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文章的结构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先说地点,然后描述小猴子看到的东西,接着写小猴子的动作和结果。你能照着上面的样子把文中第3~5自然段的关键词语找出来吗?

2.分组学习,交流展示。

(1)学生交流展示。

课件出示:

一片瓜地里又大又圆扔摘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树林里不见了空着手

(2)每组派一个代表用上面的词语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3、插图4、插图5。

课件出示:

学生分组学习,分组演一演小猴子在这三幅图中的动作和情态。

3.方法指导,聚焦识字。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又大又圆)

像这样的词语文中有几个?请找出来。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说一说。

(2)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捧、瓜”)

学生口头练习组词。小组练习小猴子“捧桃子、抱西瓜”的动作。

(3)认识兔子,唱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抱、蹦、追”)

让学生做动作,记住这3个字

板块三指导朗读,探究原因

1.揣摩心情,指导朗读。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

思考: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圆的西瓜心情如何?——非常高兴。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好第3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当小猴子看见小兔子时,它的心情又如何?——兴奋。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同桌相互读。

(3)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只、空”)强调这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此时的小猴子心情又如何呢?——后悔,沮丧。你能安慰一下小猴子吗?

2.明确原因,拓展延伸。

(1)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呢?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总结:认准目标,做任何事都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坚持下去才能满载而归,半途而废只能空手而归。

(2)想象一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情境呢?

(3)交流展示,互相评价。

板块四集中写字,练习提高

1.出示生字,观察结构。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往、瓜、进、空”)

(2)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及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往:左窄右宽。第四笔起笔与左边第一撇同高,三横距离均匀,长短不一,最后一横要舒展,高于左边双人旁。

(2)瓜:第一、二笔均为撇,两撇方向不相同。竖提的收笔高于撇的收笔,一捺起笔在竖提的下方,不与撇相连。

(3)进:“井”字位置稍靠右,第二笔横位于横中线,第三笔撇靠近竖中线。走之第二笔要写得短小,横中线起笔。最后一笔平捺要舒展。

(4)空:上下宽窄、长短较一致。第一笔点与第七笔竖都位于竖中线,使整个字中心对正。

(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展示评价。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4.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4)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只小猴子下山来了,一路上,它看见山下有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又大又圆的西瓜、可爱的小兔子,感到非常高兴。可是当它回家的时候,却是两手空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跟着这只小猴子来看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一块”“非常”“往前”“西瓜”“蹦蹦跳跳”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猴、瓜”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理解;学习“掰、扛、扔、摘、捧、抱、蹦、追”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块、常、往”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形近字示例:

块(石块)--快(快乐)--诀(口诀)

常(经常)--赏(欣赏)--裳(衣裳)

往(来往)--驻(驻足)--炷(一炷香)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地”“土”作部首时,末横变提。

“非”横间距均匀,两边最下横稍长。

“常”上宽下窄,“巾”的竖在竖中线上。

“往”“主”的三横长短不一。

“瓜”第一画是短撇,要写得平一些。

“进”写“辶”的捺时,要写成平捺,托住被包部分。

“空”““稍扁一些,”工“的上横短、下横长。

易错提示:

“往”左部是“彳”,不要写成“亻”。

“瓜”不要漏写点,不要写成“爪”。

“空”上部是““,不要写成”宀“。

(3)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示例:

土:地(土地)--场(场面)--坏(坏人)

扌:扛(扛起)--扔(扔掉)--摘(采摘)--捧(吹捧)--抱(拥抱)

彳:往(向往)--行(行走)--街(街道)

量词归类示例:

块:一块玉米地一块糖一块石头

棵:一棵桃树一棵青松一棵白菜

片:一片瓜地一片树叶一片月光

只:一只兔子一只袜子一只小船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猴子下山,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明确:玉米地里、桃树下、西瓜地里。

2、小猴子这一路上看见了哪些东西?

明确: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又大又圆的西瓜、蹦蹦跳跳的小兔子,这可都是好东西!可是,小猴子不仅没有满载而归,反而一无所获。同学们,你们知道原因是什么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寻找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课文,教育学生把道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①课堂作业本。

②按课文内容填空。

(二)朗读课文

(1)找出课文中带“一”的词语,指“一”的变调:

一天一只一块一斤一片

(2)指名朗读:小猴子看见好东西时,“非常高兴”,应满脸带笑地读,动作词要读清楚,最后一节要读出小猴子懊丧。伤心的心情。

(指名读--小组轮读一一齐读)

(三)讨论

为什么小猴子下山,最后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联系实际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做过像小猴子这样的事吗?以后打算怎么做?(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

:在我们的学习生括中,不要喜欢一样就丢掉另一样,一定要做好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做到有始有终,有明确目的。这样才能把事做好,有所收获。

(五)课堂练习

(1)(课堂作业)①,照样子把句子说完整。

(2)练习用“又......又......”说话。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4.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一段学习。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板书。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后来去了和。摘到了和。桃树下(扔摘捧)

西瓜地里(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像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6.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指名学生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3)拓展运用。

①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知道的“又()又()”的词语。

②老师提示: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③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

5.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玉米地

一()玉米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兔子

6.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掰扛扔摘捧抱

[教学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良好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二类字。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重点难点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以前你听过哪些有关猴子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一个更有趣的故事x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6、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看见( ),就( )。”

7、(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 ),看见( ),就( )。)

8、(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9、(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老毛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老毛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指名读下面词语。

非常高兴又大又圆可爱一片

西瓜真好小兔儿

二、指导书写,教师要点拨重点。

非:左右结构,要注意笔顺。

常:上中下结构,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党”字下面的“儿”换成“巾”。也可以分上面小字头,中间秃宝盖,下面“吊”来记。

非常:表示不一般,十分的意思,比如:非常美丽,意思是不是一般的美丽,是十分美丽了。正如非常高兴,非常爱吃等。常常,经常,常来常往。

瓜:笔顺瓜,第一笔横撇。瓜地,西瓜,冬瓜,南瓜,瓜果。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小猴下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大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本文图文并茂,语句生动,文质优美。按故事发展顺序编绘了四幅图,分别与二、三、四、五段内容相应,使小猴的动作、形象直观化。但由于课文内容是叙述性的,画面是静止不动的,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太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多媒体及图、文、声、响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和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图在优化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引导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根据学生认知、情感、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懂得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白做事要专一的道理。

二、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不同的差异中得到发展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文法定为:

1、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

3、迁移法。

三、教学过程

我将此过程设计为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心理学表明,当视听感观并用时,能使学生入景入情,能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因此,我安排了这样的导入:课件出示小猴下山的动画片,这个导入给学生再现了故事的生动情节,面对如此生动、形象的画面,孩子们一定会被猴子淘气、顽皮的形象所吸引。紧接着,学生读了课题后,我又以"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吗?"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心潮澎湃,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憧憬。如此激趣导入,使学生听觉、思维、想像多渠道协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由扶到放,学习课文

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情节后,就进入重点环节由扶到放,学习课文。此环节又分为五步:扶-引-放-演-悟。也就是重点分析第一自然段,然后转入最后一自然段,由课文最后一句话提出问题:"最后小猴为什么双手空空回家去?"引出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再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二、三、四自然段,然后学生通过表演,最后悟出道理。分析第一自然段时,先出示课件,让学生按看-说-读-填的方法学习,看就是让学生看图,说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心理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然后归纳这段的学习方法,叫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小组讨论学习二、三、四自然段,把课堂教学引入高潮,帮助学生学习,突破重难点。

此环节的设计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将会实现学生思维的个性化,激发他们学习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促进了主体的发展,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了做事要专一的道理,顺利突破重难点。

三、拓展练习,发挥想象

学生悟出道理后,标志着重难点已经突破,此时教学已接近尾声。我又出示小猴子画面,请孩子们思考:"小猴子明白自己错了以后,它又会怎么做呢?"把课堂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抓住时机我让孩子们带着"小猴再下山"的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界时,孩子们将会沉浸在小猴再次下山的情景之中,体会出小猴这时的动作、神态、想法,此情此景,孩子们一定会情不自禁的畅谈自己的想象,那真是回味无穷。

这样设计富有弹性,遵循了模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语文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四、总结全文,背诵儿歌

当然,教学进行到此,可谓水到渠成、功德圆满了,为了让学生记住故事内容,吸取教训,我又把课文编成儿歌,便于学生记忆,加深应象,此乃画龙点睛之笔。

本文语句生动明快,正是我运用了多个相应的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深受教育的同时,实现了知识与能力、智育与德育的巧妙结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从故事中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猴、结”等7个生字,会写“块、非、常”3个字,读准多音字“结”的字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交流。

师:动物王国里有很多小动物,今天我们就请来一位动物朋友,它聪明、伶俐、会爬树、爱吃香蕉,你们猜猜它是谁?

生:小猴子。

师:没错,就是聪明调皮的小猴子。你听过哪些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猴子捞月》《十二生肖》《孙悟空大闹天宫》……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

2.导入新课。

(1)导语:小猴子在参加完动物王国的大会以后呀,觉得动物王国有点无聊,所以呢,他就想下山玩玩。下山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猴”)

(3)“猴子”的“猴”是反犬旁,注意观察右边的“侯”里面没有一竖。很多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反犬旁,比如狗、狼、猫……

(4)齐读课题。

板块二明确脉络,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文段。

(1)自由朗读,出示要求。

课件出示:

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都标对了吗?标错的看黑板改一改)

2.图文结合,初步感知。

(1)小猴子下山后去了哪些地方玩呀?

(2)请同学们再次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并用“”画出小猴子下山后经过了哪些地方。

(3)你看见小猴子去了哪儿呢?指名说。(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下、一片瓜地里、树林里)

课件出示:

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板块三分段读文,随文识字

1.学习第1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赶紧跟随着小猴子的脚步去玉米地看看吧。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指名读,学生点评)

(2)教学“块”字。(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

你还会换什么偏旁?指导书写。我们还可以说一块什么呢?(课件出示:豆腐、蛋糕的图片)

(3)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看!这些就是又大又多的玉米!注意“结”在这里念第一声,它是多音字,表示植物长果实。你能举例吗?例如:这棵树上结满了苹果。

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小猴子的心里——非常高兴。(引读)

①(非常)谁再来读一读?全班一起读。你能给“非常”找一个近义词吗?(十分、特别)

②谁来用“非常”说一句话?

(4)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会读书的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句话中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找到了吗?(指名说)

(5)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掰”)

(6)这个字谁会读?(bāi)你掰过什么东西?怎么掰的?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做得真形象,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中间一个分,两手一分就是“掰”。

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扛”)

一起读好这个字。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

(7)走,我们也去掰掰玉米!读读第1自然段,谁来试试?指名读。(这只小猴子的声音真响亮!你把字音都读准了,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学习第2自然段。

(1)过渡: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啊走啊,来到了——(一棵桃树下)。同桌互相读,读一读第2自然段。

(2)小猴子看到的这棵桃树上有什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满”)

(满树的桃子)表示树上的桃子很多。如果表示天上的星星很多,我们可以说——满天的星星……

(3)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扔”)

这个字不仅是后鼻音,还是翘舌音,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谁来做一个扔的动作?(往低的地方扔)

(4)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摘”)

这个字谁认识?你的翘舌音读得很准。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你还会摘什么?(摘星星、摘桃子、摘西瓜)

生字宝宝回到句子里,谁还愿意读?(指名2人读)一起读!

(5)男生们,让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好这一自然段吧!女孩子认真听,学会倾听在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板块四认真观察,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交流要点。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非、常”)

(2)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要点。

①块: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边的横折往左收,一撇先直再弯穿插到提下方,一捺较舒展。

②非:注意笔画顺序,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两竖有长短,左竖稍短。横画之间距离匀称,稍有长短之别。左边三横间距稍密,右边三横间距稍疏。

③常:小字头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位于横中线上方。“巾”字略宽于“口”,上下重心要对正。

(2)教师示范写,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评价。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10)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图片,通过自主识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方法,会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观察、范写、练写,能在田字格正确规范书写“瓜、非、常,空”等4个生字。

2、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段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教学难点是图文结合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四、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定为: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法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谜语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然后随机出示小猴子的图片问,谁能有礼貌地跟小猴子打个招呼?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接着相机板书“小猴子”,并提醒注意“猴”的书写,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办法记住“猴”字。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猴子,你觉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样?对了,它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它要下山去啦!我们也一起去,好吗?相机板书“下山”,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用一句话过渡下一个环节:这只小猴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首先教师范读,并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段,并找出与之对应的图画。接着学生再结合图画,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学习更有目的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然后检查学生字词学习,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由课件分组呈现课文中的生字。课件先出示第一组生字:结满瓜,引导学生分享识字方法,并进行扩词游戏,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其中多音字“”“结”可以放在具体词句中进行认读,“瓜”是独体字,要求会写,教师可相机指导“瓜”的书写,重点指导前两笔撇的不同写法。

再出示第二组生字:掰、扛、扔、捧、抱、摘、追、蹦,通过带拼音读,小老师领读,重点强调其中几个后鼻音的字特别要注意。接着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动词形和义的联系,带动作表演读,巩固加深印象。

本课以合体字为主,其中9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所以我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归类识记本课生字。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三)指导写字,练习反馈

本课要求会写7个生字,这个环节,我重点指导”非,常,空”三个生字。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位置、占格以及字形结构特点,师生交流总结。

然后教师范写,点拨要点:

非:独体字,注意强调笔顺,两边的横要对称。

常,空:上下结构,注意上下两部分的中心对正,宽窄合适。

接着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过程中要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指名学生分段接读全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流,板画山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猴子、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等图片贴到路线图上,并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等带“子”的轻声读法。

再根据学生发言总结,以“小猴子怎么做”为线索,相机板书“掰,扛,扔,摘,追”等动词,帮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故事内容。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和板书,简单复述这个故事。这一环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板书如下:

掰玉米图摘桃子图摘西瓜图追兔子图

猴子图空手而归

扛扔捧扔抱扔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做到:

(1)学会8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做到:

(1)能使学生会读、写生字、词。

(2)能朗读课文

任务分析

1、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了阅读该课文的一些基本的字、词。在技能方面,学生已学过《小猫钓鱼》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形成阅读这类文章的模糊概念。

2、教学任务分析:该节课都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新授阶段

1、呈现新教学内容

(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

(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

(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

结jie非常feichang扛kang往wang圆yuan跳tiao追zhui空kong

(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

学生先书空8个生字、词。请两位学生板书。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

结:由糹、士口组成,注意是士而不是土

往:住字再加丿

常:底下是巾字

跳:与脚有关,所以是足字旁。

(4)运用生字、词

非常:提问: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

用非常这个词造句。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学生自己造句。

扛:请学生表演扛东西的姿势。然后造句。

(二)巩固与检测

1、根据课后习题第二题,比较区别形近字。

先请学生读这些字,然后给3分钟时间答题,请学生回答,并及时反馈。

2、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抱扔摘扛;

学生表演这四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

学生做习题,校对。

作业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四。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做到:

(1)能流畅朗读课文。

(2)能回答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3)能看图复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任务分析

(1)在原有知识方面,经过上一次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阅读该文的重要字、词。学生已经能通读全文。

(2)教学任务类型:关于处事态度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这堂课有关的原因知识

1、全体学生朗读字词。

2、请一位学生朗读整篇文章。

3、提问习题四。

(二)开始新授课教学

(听了某同学的朗读之后,大家想知道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手回家去吗?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大家讨论一下。)

1、提问:大家看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发现小猴子摘了什么?(参考答案:玉米)

提问: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参考答案:桃子)

提问:它的玉米呢?(参考答案:扔了)

提问:第四自然段,小猴子又怎么做了?(参考答案:看到了西瓜,就摘了西瓜,扔了桃子)

提问: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参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

问:结果呢?(参考答案:没追到,所以什么也没有了)

问:小猴子这样做好不好?(参:不好)

问:为什么?大家讨论一下。请几位学生回答。

综合那么多的同学的意见,我们觉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

2、呈现小猴子下山的挂图,请几位用学看着挂图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12)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我们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知道故事内容,能复述这个故事。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4、能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教学重点:能用“走到……看见……”的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知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1、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

2、听过有关猴子的故事吗?谁能看图,猜出这个故事名。

猴子捞月,狐狸和猴子

3、今天,这两个故事我们都不讲,讲一个比这个更有趣的故事。看老师补充题目:小猴子下山

4、自己把课题读一读。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6、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7、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练习:把四句话合并在一句话。

丁丁按时起床。

丁丁洗脸刷牙。

丁丁吃完早餐。

丁丁高高兴兴去上学。

谁也能把这四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出示句子:丁丁按时起床,洗脸刷牙,吃完早餐,高高兴兴去上学。学生读。

5、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6、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7、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看见(),就()。”

8、(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看见(),就()。)

9、(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10、(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老毛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老毛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并能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 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3.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 出示单字。先自己读一读,交流识字方法,再加上动作读。

2. 给生字找朋友。同桌轮流读词语,同桌展示,再小队开火车读。

3. 小西瓜出题。加上动作抢读出现的生字,再全班齐读。

三、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

2.练说量词。

学生回答后,一次出现经过地点的图片。练习填空: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四、师生协作,自主学习。

1. 一起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分析词语“掰”、“扛”及“又大又多”,指导朗读。

(2)这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先写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再写它看见了什么,最后写它是怎么做的。

2.互助学习2-4自然段。

(1)在2—4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认真读,思考下列问题,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是怎样做的?

提示: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

(2)小组内交流,喜欢各段的同学分段展示,重点指出动词并指导朗读。

明确:区别“捧”、“抱”,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五、积累运用,“又()又()”。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板书)。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1)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2)我会说: 又( )又( )。

六、体会结尾,拓展练习。

1.小猴子见到这么多好东西,最后是不是高高兴兴回家了?为什么呢?

2.小猴子为什么空着回家了?如果你是小猴子,你会怎么做?

3.看图复述课文。

课文学完了,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吗?套用句式,同桌交流互助。

提示:小猴子下山来。他走到( ),看见( ),非常高兴,就( )。

他走到……

最后,( )。

4.通过这个故事,你学会了什么?

明确:做人不能喜新厌旧,做事情要专一。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5.练一练。

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后,妈妈对他进行了教育。他又一次下山来了。妈妈对小猴子说了什么?第二次下山,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发挥你的想象,续写故事,看看谁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

七、写字指导——“兔”

1.观察字形,与“晚”的右半部分相近,但多了“、”。可理解为小兔子的尾巴。

2.交流笔顺、扩词。

3.师范写,生练习。

通过小猴子下山图导入,易让孩子产善生直观印象,简单明了的导入新课。

通过多种活动检查预习、巩固生字,夯实基础。

让学生明确本文的线索,使课文体现整体性。

量词的使用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这里进一步进行练习。

课文的主要段落的内容、结构都是差不多的。因此首先让学生一起学习第一段,掌握分析课文的方法,然后举一反三,自主学习其余三段,充分运用自主互助模式。

课文中多处运用“又()又()”的词语。让学生体会这类词语的特点,并学会运用。

在分析结尾的时候,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并进行拓展——“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做?”为课后续写故事作业打下基础。

虽然这是一篇选读课文,书上并没有规定生字的学习,但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写字教学,因此我选择了学生比较感兴趣,平时又出错较多的“兔”。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61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