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分解课件 >

分解因式课件4篇

分解因式课件4篇

以下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内容“分解因式课件”,阅读后希望您能够将本网页网址收藏下来以享受更多的信息服务。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是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的体现。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店长的述职报告怎么写14篇

分解因式课件(篇1)

【重点领域】

科学

【适应年龄】

5—6岁

【设计意图】

本微课通过创设讲故事教学情境,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引导幼儿发现组合和分解的方法及规律,然后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达到实践练习强化的效果。设计结合幼儿实际、动画演示、角色扮演活动、电影特效、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幼儿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总体设计思路:设计4个小动物→复习4的组合→引出小猫分鱼故事→小鱼排列讲解5的组合→小猫分鱼故事讲解5的分解→回顾故事加强理解→做游戏完成练习→延伸知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活动为大班科学领域中的数学活动,在孩子们学习了4的组合和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的,本节课主要让孩子们学会5的组合和分解,并能用一定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幼儿情况分析】

孩子们学习了4的组合和分解的基础上,学习5的组合和分解,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相对能容易一些,再通过故事和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能自主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数量为5的物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2、在活动中学习掌握5的组合和分解。

3、通过感知分解组合的关系,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能学习并掌握5的组合和分解

【教学难点】

5的组合和分解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活动操作法、角色扮演法

【学习方法】

体验式学习法、合作式学习法、分享式学习法

【教学媒体】

PPT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文件、动画影音、手机、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情景导入:四只动物,帮助幼儿复习巩固4的组合。

——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有几只小动物们要来给大家讲一个好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小猫”,“小鱼”,“小猴”,“小狗”。

——复习4的组合,和老师一起读一读。

二、基本部分

1.以《小猫分鱼》的故事为线索,引导幼儿学习5的组合

——一天,天气特别晴朗,小猫来到河边准备钓鱼,数一数河里有几条小鱼?

——第一次有1条小鱼特别地顽皮,游到了最前面,后面的4条小鱼都去追它,大家数下一共有几条小鱼呢?1,2,3,4,5,是5条小鱼。

——第二次前面有2条小鱼,后面3条小鱼,也是5条小鱼;

——第三次前面有3条小鱼,后面2条小鱼,也是5条小鱼;

——第四次前面有4条小鱼,后面1条小鱼,还是5条小鱼。

——总结:数字1和4合起来就是5,2和3合起来也是5,3和2合起来也是5,4和1合起来同样还是5。

2.继续探索故事,指导幼儿学习5的分解。

——看见河里有这么多的小鱼,拿起钓鱼竿就开始钓鱼,不一会,小猫就钓到了几条鱼,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小猫钓了几条鱼?

——小猫想请自己的好朋友小猴和小狗来做客,这5条鱼该怎样分给小猴和小狗呢?

——第一次给小猴分1条鱼,小狗分4条鱼,5可以分成1和4;

——第二次给小猴分2条鱼,小狗分3条鱼,5可以分成2和3;

——第三次给小猴分3条鱼,小狗分2条鱼,5可以分成3和2;

——第四次给小猴分4条鱼,小狗分1条鱼,5可以分成4和1;

——总结:数字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又可以分成3和2,还可以分成4和1。

3.找找数字的规律,回顾所学内容。

——让我们找一找数字的规律,左边的数字为1,2,3,4从小到大排列,是逐渐增加的规律;右边的数字为4,3,2,1从大到小排列,是逐渐减少规律;

——《小猫分鱼》的故事讲完了,我们学到了数字5是由4种方法组合和分解而成,分别为1和4,2和3,3和2,4和1,同样也学到了1,2,3,4为逐渐增加的规律,4,3,2,1为逐渐减少的规律。

4.游戏:《小猴分桃子》

——小猴为感谢小猫,摘了一些桃子来,要把桃子分给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如何分呢?

——玩分桃子的游戏:按照小猫分鱼的方法,先把桃子分成两堆给小猴和小狗,然后分别数一下每一堆的桃子是几个?

——老师扮演小猴,两位小朋友扮演小猫和小狗玩游戏,并学习相应的记录方法。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用《小猫分鱼》的方法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分享好吃的东西?

《寓教于乐—5的组合和分解》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数学的教育应该生活化、游戏化。

本节活动老师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来设计活动,目标把握的准确,活动的设计新颖,整个活动轻松、有趣,能用故事和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不仅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让孩子们通过一些练习,也能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5的组合和分解。

在活动中老师还添加了一些延伸的内容,让孩子找一找数字的规律,让孩子在自己动脑的基础上也得到了更深一步的提升,这也为孩子的幼到小衔接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孩子在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和进步。

当然,活动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后面练习分桃子的部分,可以采用真实的活动视频,这样就能更加真实地反应出孩子对本节活动掌握的情况,也能让这节活动的实效性变得更强。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活动的一些总结和反思,在以后的活动中我还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自己的活动变得更加科学、有趣、操作性和指导性更强。

分解因式课件(篇2)

1、通过对多个具体运动的演示及分析,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合、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不互相影响.

2、利用矢量合成的原理,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具体情况,会用作图法、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位移、速度合成和分解的问题.

通过对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练习和理解,发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本节内容可分为四部分:演示实验、例题、对运动合成和分解轨迹的分析、思考与讨论,但都是围绕演示实验而展开的,层层深入,由提出问题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至最后对运动合成和分解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关于演示实验所用的器材、材料都比较容易得到,实验也容易成功.此实验是本节的重点.一些重要的结论规律都是由演示实验分析得出的.观察红蜡块的实际运动引出合运动,并分析红蜡块的运动可看成沿玻璃管竖直方向的运动,和随管一起沿水平方向的运动,从而得出分运动的概念.着重分析蜡块的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进行的,并且两个分运动之间是不相干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关系,在演示中比较直观.而明确了它们的同时性,就容易得出合运动和分运动的速度关系.因此,课本在这里同时讲述了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及速度的关系.即找到了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工具,所以在处理一个复杂的运动时,首先明确哪个是合运动,哪个是分运动,才能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某一时刻的合速度、分速度、加速度,某一过程的合位移、分位移.课本中合运动的定义是:红蜡块实际发生的运动,(由 )通常叫合运动,即实际发生的运动,也理解为研究对象以地面为参照物的运动,再给学生举几个实例来说明如何确定合运动.如:

1、风中雨点下落 表示风速, 表示没风时雨滴下落速度,v表示雨滴合速度.

2、关于小船渡河(如图): 表示船在静水中的运动速度,方向由船头指向确定. 表示水的流速,v表示雨滴合速度.

在研究雨滴和船的运动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确定雨滴、小船实际运动(合运动).

注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时,合矢量在对角线上,问题马上得到解决.

关于例题:例1:将演示实验过程定量讨论.给出两个分运动 、 及合、分运动的时间 ,求合速度 .

法一;先求出两个分速度 再利用矢量合成求v.

例2:飞机飞行给出 及与某一分速度角度,来求另外两个分速度.其思路先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几何关系,再利用数学计算解决分速度问题.

两道例题很简单,但合、分运动关系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练习使学生们加深了对合、分运动的理解.

关于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课本以蜡块的运动说明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都是直线运动.为了搞清楚蜡块哪种情况下做直线运动,哪种情况下做曲线运动.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两个直线的合运动也可以是曲线运动.研究复杂的运动,可以根据不同方向分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情况.

关于思考与讨论:本节只研究了互成角度的运动,其合成和分解遵从矢量合成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初速度为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看作同一直线上哪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引导学生对同一直线上的运动合成和分解问题进行讨论,得出该运动也满足矢量合成规律(注意正方向),使我们对矢量合成与分解的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于一个具体运动确定哪个是合运动以及合、分运动的关系(矢量图),并能用矢量合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教学设计:

由演示实验引出课题.首先介绍实验装置及研究对象,然后演示两个过程:红蜡块匀速上升;红错块匀速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向右水平匀速移动.观察蜡块轨迹——倾斜直线,从而引出课题.我们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可以用到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实际运动参与两个运动,本例中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而实际运动沿倾斜直线运动.

一、如何确定一个具体运动的合运动及分运动?

讨论:有风天气雨滴下落、小船过河,加深同学们对合运动,就是研究对象实际发生运动的理解.(结合课件1、2).

引导分析:雨点斜落向落到地面,此实际运动方向为合速度方向;注意区别船头方向为分速度方向,而船实际航行方向为合速度方向.

进一步研究合、分运动关系,(由演示实验说明)重新演示红蜡块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管不动,蜡块匀速上升管长度所用时间 ,管水平匀速移动蜡块匀速上升,观察并记录直到蜡块到达管顶所用时间t.由 和t的关系再结合课件l、2得出:

例1 学生自己分析:已知两分运动位移 、 及合运动时间 (先画v、s矢量图)

例2 思路:先画矢量图,并标已知、未知,然后由几何关系求两分速度

演示实验中蜡块同时参与竖直向上和水平向右两个运动,其合运动轨迹是直线.任何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轨迹一定是直线吗?

写出关于两个方向运动性质位移方程,取不同时刻描点.

研究方法: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本章节最后两段及习题中最后一道题,然后找出研究方法.(图像方法)

互相交流:

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怎样得出这个结论.

总结:

对学生的研究过程给予评价,最后提出若两个分运动都是匀加速运动,其运动轨迹如何?两个分运动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其运动轨迹又是如何?

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的阐述更详尽深入,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首先要掌握阅读课本的正确方法,高中物理内容比初中物理多,老师也无法像初中一样在课堂上将浅显的内容翻来覆去地讲很多遍,培养自学阅读习惯是良好的高中物理学习方法.高中物理课本中对物理概念的阐述是严谨周密的,在阅读中领悟和理解教材所表达的物理信息是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第一步.但大多数学生阅读物理书时都停留在对文字表面意义的肤浅理解上,由于阅读时未掌握物理概念的本意,导致无法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造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半生不熟现象.在教材中物理概念的文字叙述客观直白,表达了物理概念描述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我们在阅读时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和关键术语,防止理解跑偏.

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解题计算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物理课不但有系统、严密的物理概念和知识,而且物理课与数学、语文等学科的知识联系也很密切.初中物理的解题只需用到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够了,可是在高中物理的解题中,由于牵涉到多个复杂的变量,就需要经常用到较复杂的多元多次数学方程式进行解题了.可是有些同学因为数学基础不好,在解题时就感到无法适应了.这就需要同学们以学好相关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巧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物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同时要结合数学推导过程,准确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公式、抓住问题的关键并采用正确的解题方法来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

高中课本对物理知识的宏观性和普遍性进行了更深入和更全面的介绍,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相对系统的学习,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物理思想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不局限于一维和二维空间,而是要发挥立体思维想象,结合教学过程中物理模型的电脑动画演示,构思三维物理模型,并且破除思维定势,以三维物理模型作为思考问题的依据.

同时,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因为考虑到低年龄同学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存在难度,课本中将很多物理现象理想和简单化了,而在高中物理的后续学习中,高中课程对相关物理现象进行了适当的复杂化和真实化,使之更贴近真实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物理思考方式的转变,比如说在力的分解章节,就要巧用坐标系解决数值变量与方向变化问题,准确的找到问题的答案.

我们的中学教育一直被应试教育误导,学生长期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被动学习,这种“中国式”教育方式使学生养成了强烈的依赖性,自主思维能力差.为完成高中课程学习,更为了完成今后的大学学习,我们应尽力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主要措施有提高自制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养成课前对重点知识预习、课中带着疑问听课、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习题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做题不是说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有目的的做题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有选择性地做题,包括认真分析教科书上的例题,根据教学重点和难度选择课外习题.选题不能一味依靠老师,要品味出老师选题的思路和要求,逐步做到能自己选题;在解题时要保持思路清晰,围绕知识点加深学习效果.当然,在学习中多向老师请教,将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沟通一直是我们的极佳选择

分解因式课件(篇3)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内容解析

教材通过实际问题得到方程

,让学生思考解决方程的方法除了之前所学习过的配方法和公式法以外,是否还有更简单的方法解方程,接着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可以求出方程的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是降次,因式分解法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为零,是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较为简便灵活的一种特殊方法.体现了降次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以后处理高次方程时也很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会用因式分解法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学会观察方程特征,选用适当方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理解因式分解法的概念,掌握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

(2)学生通过对比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类型,选用适当的方法合理的解方程,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用配方法和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然后通过实际问题,获得一个显然可以用“提取公因式法”而达到“降次”目的的方程,从而引出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现了从简单的、特殊的问题出发,通过逐步推广而获得复杂的、一般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式往往会在因式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而不能将方程化成两个一次式乘积的形式.另外在面对一元二次方程时,缺乏对方程结构的观察,从而在方法的选择上欠佳,缺乏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增加了计算的难度,降低了计算的准确性.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应带领学生认真观察方程的结构,对比方法的难易简便,从而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本节课的难点:学会观察方程特征,选用适当方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问题一 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m/s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物体经过x s离地面的高度(单位:m)为

.根据上述规律,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师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列方程,可有学生解释如何理解“落回地面”.

【设计意图】学生首先要理解实际问题背景下代数式的意义,理解落回地面的意义就是高度为零,就是表示高度的代数式的值为零,从而列出方程.在阅读并尝试回答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在生活、生产中需要用到方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感知,理解方法

问题二 如何求出方程的解呢?

师生活动: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考虑用配方法和公式法解决问题,教师再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结构,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努力发现因式分解法方法解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配方法和公式法的选择,更好地让学生对比感受因式分解法的简便,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和准备.

问题三 如果,则有什么结论?对于你解方程有什么启发吗?

师生活动:学生很容易回答有或的结论.由此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用因式分解中提取公因式法解方程更加简便,从而学生会对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理解.

问题四 上述方法是是如何将一元二次方程降为一次的?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体会到通过提取公因式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了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的形式,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方程在因式分解过程中的变化,在学生总结发言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不同解法,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在反思小结的过程中,理解因式分解法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例题示范,灵活运用

例 解下列方程

(1)

(2)

师生活动:提问:

(1)如何求出方程(1)的解呢?说说你的方法.

(2)对比解法,说说各种解法的特点.

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对比解法的不同.

【设计意图】问题(1)的提出是开放式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将括号打开,然后利用配方法或公式法,也有些学生会观察到如果将

当作一个整体,利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直接就化为两个一次式乘积为零的形式.通过问题(2)的思考讨论,让学生体会解法的利弊,注重观察方程自身的结构.

师生活动:提问:(1)方程(2)与方程(1)对比,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2)谈谈方程(2)的解法.

学生观察方程(2)与方程(1)的区别,用类比划归的思想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2)的方程需要先进行移项,将方程化为右侧等于零的结构,然后得到一个平方差的结构,利用平方差公式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为零的结构.

4.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教材P14练习1,2.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检验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掌握情况.

5.小结提升,深化理解

问题五 (1)因式分解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请大家总结三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

师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因式分解法的一般步骤.总结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体会各种方法的利弊,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解一元二次方程方法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于小结交流中的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纠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结反思,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体会到配方法需要将方程进行配方降次,公式法需要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利用求根公式求解;而因式分解法需要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项乘积为零的形式;另在还让学生体会到配方法和公式法适用于所有方程,但有时计算量比较大,因式分解法适用于一部分一元二次方程,但是三种方法都体现了降次的基本思想.

五、目标检测设计

解下列方程

1.

【设计意图】利用提取公因式法解方程.

2.

【设计意图】利用平方差公式解方程.

3.

【设计意图】利用因式分解法不适合的方程可选择用公式法或配方法解决.

4.

【设计意图】选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

分解因式课件(篇4)

活动设计意图:

本班幼儿学习数学启蒙课程近一年了,家长一直以来都只是知道我们开设了这样一个课程,但其具体内容,家长了解甚少,更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数学启蒙课上的表现及掌握的程度。所以,利用此次“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展示近一年来的.学习成果。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实际操作,学习5的分解与组合;

2、通过操作,观察寻找出规律,感知数之间递增、递减,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关系;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每人一套小插板、记录卡、游戏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准备环节:游戏――请你听我来拍手

老师边问幼儿边拍手:“请你听我来拍手,请问我拍了几下手?”幼儿听

老师拍手后回答:“我听老师来拍手,老师拍了x下手。”

二、学习“5”的分解:

1、请幼儿拿出5个红色的棋子放在小插板的最下面一行;

老师:“请问小朋友拿了几颗什么颜色的棋子放在小插板上?”引导幼儿完整的回答;

2、老师:“今天,爸爸妈妈来做客,我们就把小棋子分给爸爸妈妈吧!放在

小插板左边的给爸爸,放在右边的给妈妈,爸爸妈妈都要有小棋子,看看小旋转的陀螺

编辑推荐

因式分解教案精华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案设计。编辑为您提供有关“因式分解教案”的一些详细信息,感谢您选择本网页希望您能将其收藏起来!

因式分解教案 篇1

一、背景介绍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前一章整式和后一章分式联系极为密切。因式分解的教学是在整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多项式乘法的逆变形。它不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有直接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解方程(组)及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因式分解的概念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它是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基础,也是本章中一个重要概念。教材在引入中是结合剪纸拼图来阐述这一概念的,也可以与小学数学里因数分解的概念类比予以说明。在教学时对因式分解这一概念不宜要求学生一次彻底了解,应该在讲授因式分解的三种基本方法时,结合具体例题的分解过程和分解结果,说明这一概念的意义,以达到逐步了解这一概念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看谁算得快:(抢答)

(1)若a=101,b=99,则a2-b2=___________;

(2)若a=99,b=-1,则a2-2ab+b2=____________;

(3)若x=-3,则20x2+60x=____________。

【初一年级学生活波好动,好表现,争强好胜。情境导入借助抢答的方式进行,引进竞争机制,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兴趣,并增强竞争意识和探究欲望。】

㈡、探究新知

1、请每题答得最快的同学谈思路,得出最佳解题方法。(多媒体出示答案)(1)a2-b2=(a+b)(a-b)=(101+99)(101-99)=400;

(2)a2-2ab+b2=(a-b) 2=(99+1)2 =10000;

(3)20x2+60x=20x(x+3)=20x(-3)(-3+3)=0。

【“与其拉马喝水,不如让它口渴”。探索最佳解题方法的过程,就是学生“口渴”的地方。由此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a2-b2=(a+b)(a-b) ,

a2-2ab+b2 = (a-b)2 ,

20x2+60x=20x(x+3),找出它们的特点。(等式的左边是一个什么式子,右边又是什么形式?)

【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无意识的观察转变为有意识的观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及时予以肯定。】

3、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学生概括,老师补充。)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所感知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课题:§6.1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㈢、前进一步

1、让学生继续观察:(a+b)(a-b)= a2-b2 ,

(a-b)2= a2-2ab+b2,

20x(x+3)= 20x2+60x,它们是什么运算?与因式分解有何关系?它们有何联系与区别?

(要注意让学生区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防止学生出现在进行因式分解当中,半路又做乘法的错误。)

【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学生发现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因式分解

结合:a2-b2=========(a+b)(a-b)

整式乘法

说明: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结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多媒体展示学生得出的成果)

㈣、巩固新知

1、 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1)x2-3x+1=x(x-3)+1 ;

(2)(m+n)(a+b)+(m+n)(x+y)=(m+n)(a+b+x+y);

(3)2m(m-n)=2m2-2mn;

(4)4x2-4x+1=(2x-1)2;

(5)3a2+6a=3a(a+2);

(6)x2-4+3x=(x-2)(x+2)+3x;

(7)k2+ +2=(k+ )2;

(8)18a3bc=3a2b?6ac。

【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然后通过分析、讨论,达到理解的效果。】

2、你能写出整式相乘(其中至少一个是多项式)的两个例子,并由此得到相应的两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吗?把结果与你的同伴交流。

【学生出题热情、积极性高,因初一学生好表现,因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㈤、应用解释

例 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

(1)x2y-xy2=xy(x-y);

(2)2x2-1=(2x+1)(2x-1);

(3)x2+3x+2=(x+1)(x+2).

分析:检验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只要看等式右边几个整式相乘的积与右边的多项式是否相等。

练习 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你的算法:(请学生板演)

(1)872+87×13

(2)1012-992

㈥、思维拓展

1.若 x2+mx-n能分解成(x-2)(x-5),则m= ,n=

2.机动题:(填空)x2-8x+m=(x-4)( ),且m=

【进一步拓展学生在数学领域内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小热衷于数学的学习和探索。通过机动题,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练程度和思维的灵敏性、深刻性、广阔性及探研创造能力,及时评价,及时矫正。】

㈦、课堂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与感受?说出来大家分享。

【课堂小结交给学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概念的发现过程,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过程,养成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唯有总结反思,才能控制思维操作,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

㈧、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53的作业题。

【设计思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堂教学的最高艺术是看学生,而不是看教师,看学生能否在课堂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本教学是按“投疑——感知——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的叙述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这种呈现方式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转化中感受到学习与探索的乐趣。本堂课先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再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原则。并改变了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方式,恰当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展现了一个平等、互动的民主课堂。

因式分解教案 篇2

1、 should

should是情态动词,意为“应当,应该”。表示义务、责任,可用于各种人称,无人称和数的变化,也不能单独作谓语,只能和主要动词一起构成谓语,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和情态;否定形式为should not,缩写为shouldn’t。其主要用法有:

(1)表示责任和义务,意为“应该”。

You should take your teacher’s advice.你应该听从你老师的建议。

You shouldn’t be late for class.你不应该上课迟到。

(2)表示推断,意为“可能,该”。

The train should have already left.火车可能已经离开了。

(3)当劝某人做或不做某事时,常用should do sth.或shouldn’t do sth.,比must和ought to更加委婉。

You should brush your teeth vefore you go to bed.你在睡觉前应该刷牙。

2、 need

(1)need作实义动词,意为“需要,必然”,有人称、时态及数的变化。

sb./sth.需要某人/某物

need+ to do sth.需要做某事

doing需要(被)做

He needs some help.他需要些帮助。

You didn’t need to come so early.你不必来这么早。

The flowers need watering.花需要浇水。

(2)need也可作情态动词,意为“需要,必须”,没有人称、数和时态的变化,后接动词原形,多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

He need not go at once.他不必立刻走。

Need he go at once?他必须立刻走吗?

用must提问的句子,其否定回答常用needn’t。

— Must he hand in his homework this morning?

他必须今天上午交作业吗?

— No, he needn’t.不,不必了。

【拓展】

need to do和need doing的辨析:

need to do sth.意为“需要干某事”,是自己主动去干某事;need doing其主语是物,含有被动的意义,相当于need to be done。

The student needs to do his homework as soon as he gets home.

那个学生需要一回家就做家庭作业。

My computer needs repairing.我的电脑需要修理。

3、 until

until意为“直到…”,有下列用法:

(1)作介词,后接时间名词,在句中作时间状语。

(2)作连词,后接从句,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We waited until the rain stopped.我们等到雨停了。

She stayed there until 9 o’clock.她一直等到9点钟。

【拓展】

(1)until用在肯定句中,多与持续性的动词连用表示某动作持续到某时,until相当于till。如stand、wait、stay等,表示主句动作的终止时间。

(2)until可用于否定句中,即not…until…意为“直到…才”,常与非延续性动词连用。如open、start、leave、arrive等,强调主句动作开始时间。

The child didn’t go to bed until his father came back.

直到父亲回来,那个孩子才睡觉。

You’d better wait until the rain stops.你等到雨停。

因式分解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培养学生应用因式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研讨问题的方法,通过猜测、推理、验证、归纳等步骤,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因式分解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美,体会成功的自信和团结合作精神,并体会整体数学思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引入:在整式的变形中,有时需要将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就是因式分解.什么叫因式分解?

知识详解

知识点1 因式分解的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说明】 (1)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例如:

(2)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因此可以用整式乘法来检验.

怎样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知识点2 提公因式法

多项式ma+mb+mc中的各项都有一个公共的因式m,我们把因式m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ma+mb+mc=m(a+b+c)就是把ma+mb+mc分解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其中一个因式是各项的公因式m,另一个因式(a+b+c)是ma+mb+mc除以m所得的商,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例如:x2-x=x(x-1),8a2b-4ab+2a=2a(4ab-2b+1).

探究交流

下列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3x2y-xy+y=y(3x2-x); (2)x2-2x+3=(x-1)2+2;

(3)x2y2+2xy-1=(xy+1)(xy-1); (4)xn(x2-x+1)=xn+2-xn+1+xn.

典例剖析 师生互动

例1 用提公因式法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x3z+x4y; (2) 3x(a-b)+2y(b-a);

分析:(1)题直接提取公因式分解即可,(2)题首先要适当的变形, 再把b-a化成-(a-b),然后再提取公因式.

小结 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时,要注意下列问题:

(1)因式分解的结果每个括号内如有同类项要合并,而且每个括号内不能再分解.

(2)如果出现像(2)小题需统一时,首先统一,尽可能使统一的个数少。这时注意到(a-b)n=(b-a)n(n为偶数).

(3)因式分解最后如果有同底数幂,要写成幂的形式.

学生做一做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a+b)(2a-3b)+(2a+5b)(2a+b) ;(2) 4p(1-q)3+2(q-1)2

知识点3 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a2-b2=(a+b)(a-b).即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个数的差的积.例如:4x2-9=(2x)2-32=(2x+3)(2x-3).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其中,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即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例如:4x2-12xy+9y2=(2x)2-2·2x·3y+(3y)2=(2x-3y)2.

探究交流

下列变形是否正确?为什么?

(1)x2-3y2=(x+3y)(x-3y);(2)4x2-6xy+9y2=(2x-3y)2;(3)x2-2x-1=(x-1)2.

例2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a+b)2-4a2;(2)1-10x+25x2;(3)(m+n)2-6(m+n)+9.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学生做一做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2+4)2-2(x2+4)+1; (2)(x+y)2-4(x+y-1).

综合运用

例3 分解因式.

(1)x3-2x2+x; (2) x2(x-y)+y2(y-x);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

小结 解因式分解题时,首先考虑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先提公因式;如果没有公因式是两项,则考虑能否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是三项式考虑用完全平方式,最后,直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探索与创新题

例4 若9x2+kxy+36y2是完全平方式,则k= .

分析:完全平方式是形如:a2±2ab+b2即两数的平方和与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的和(或差).

学生做一做 若x2+(k+3)x+9是完全平方式,则k= .

课堂小结

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会运用因式分解解决计算问题.

各项有"公"先提"公",首项有负常提负,某项提出莫漏"1",括号里面分到"底"。

自我评价 知识巩固

1.若x2+2(m-3)x+16是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等于( )

A.3 B.-5 C.7. D.7或-1

2.若(2x)n-81=(4x2+9)(2x+3)(2x-3),则n的值是( )

A.2 B.4 C.6 D.8

3.分解因式:4x2-9y2= .

4.已知x-y=1,xy=2,求x3y-2x2y2+xy3的值.

5.把多项式1-x2+2xy-y2分解因式

思考题 分解因式(x4+x2-4)(x4+x2+3)+10.

因式分解教案 篇4

一、背景介绍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前一章整式和后一章分式联系极为密切。因式分解的教学是在整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多项式乘法的逆变形。它不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有直接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解方程(组)及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因式分解的概念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它是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基础,也是本章中一个重要概念。教材在引入中是结合剪纸拼图来阐述这一概念的,也可以与小学数学里因数分解的概念类比予以说明。在教学时对因式分解这一概念不宜要求学生一次彻底了解,应该在讲授因式分解的三种基本方法时,结合具体例题的分解过程和分解结果,说明这一概念的意义,以达到逐步了解这一概念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看谁算得快:(抢答)

(1)若a=101,b=99,则a2-b2=___________;

(2)若a=99,b=-1,则a2-2ab+b2=____________;

(3)若x=-3,则20x2+60x=____________。

【初一年级学生活波好动,好表现,争强好胜。情境导入借助抢答的方式进行,引进竞争机制,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兴趣,并增强竞争意识和探究欲望。】

㈡、探究新知

1、请每题答得最快的同学谈思路,得出最佳解题方法。(多媒体出示答案)(1)a2-b2=(a+b)(a-b)=(101+99)(101-99)=400;

(2)a2-2ab+b2=(a-b) 2=(99+1)2 =10000;

(3)20x2+60x=20x(x+3)=20x(-3)(-3+3)=0。

【“与其拉马喝水,不如让它口渴”。探索最佳解题方法的过程,就是学生“口渴”的地方。由此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a2-b2=(a+b)(a-b) ,

a2-2ab+b2 = (a-b)2 ,

20x2+60x=20x(x+3),找出它们的特点。(等式的左边是一个什么式子,右边又是什么形式?)

【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无意识的观察转变为有意识的观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及时予以肯定。】

3、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学生概括,老师补充。)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所感知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课题:§6.1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㈢、前进一步

1、让学生继续观察:(a+b)(a-b)= a2-b2 ,

(a-b)2= a2-2ab+b2,

20x(x+3)= 20x2+60x,它们是什么运算?与因式分解有何关系?它们有何联系与区别?

(要注意让学生区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防止学生出现在进行因式分解当中,半路又做乘法的.错误。)

【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学生发现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因式分解

结合:a2-b2=========(a+b)(a-b)

整式乘法

说明: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结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多媒体展示学生得出的成果)

㈣、巩固新知

1、 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1)x2-3x+1=x(x-3)+1 ;

(2)(m+n)(a+b)+(m+n)(x+y)=(m+n)(a+b+x+y);

(3)2m(m-n)=2m2-2mn;

(4)4x2-4x+1=(2x-1)2;

(5)3a2+6a=3a(a+2);

(6)x2-4+3x=(x-2)(x+2)+3x;

(7)k2+ +2=(k+ )2;

(8)18a3bc=3a2b?6ac。

【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然后通过分析、讨论,达到理解的效果。】

2、你能写出整式相乘(其中至少一个是多项式)的两个例子,并由此得到相应的两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吗?把结果与你的同伴交流。

【学生出题热情、积极性高,因初一学生好表现,因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㈤、应用解释

例 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

(1)x2y-xy2=xy(x-y);

(2)2x2-1=(2x+1)(2x-1);

(3)x2+3x+2=(x+1)(x+2).

分析:检验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只要看等式右边几个整式相乘的积与右边的多项式是否相等。

练习 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你的算法:(请学生板演)

(1)872+87×13

(2)1012-992

㈥、思维拓展

1.若 x2+mx-n能分解成(x-2)(x-5),则m= ,n=

2.机动题:(填空)x2-8x+m=(x-4)( ),且m=

【进一步拓展学生在数学领域内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小热衷于数学的学习和探索。通过机动题,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练程度和思维的灵敏性、深刻性、广阔性及探研创造能力,及时评价,及时矫正。】

㈦、课堂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与感受?说出来大家分享。

【课堂小结交给学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概念的发现过程,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过程,养成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唯有总结反思,才能控制思维操作,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

㈧、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53的作业题。

【设计思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堂教学的最高艺术是看学生,而不是看教师,看学生能否在课堂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本教学是按“投疑——感知——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的叙述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这种呈现方式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转化中感受到学习与探索的乐趣。本堂课先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再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原则。并改变了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方式,恰当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展现了一个平等、互动的民主课堂。

因式分解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正式乘法的关系。

2、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习重点:能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习难点:确定因式的公因式。

学习关键,在确定多项式各项公因式时,应抓住各项的公因式来提公因式。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计算

(1)、n(n+1)(n-1)(2)、(a+1)(a-2)

(3)、m(a+b)(4)、2ab(x-2y+1)

二、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P72-73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1)知识点一: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__________的形式叫做____________,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__________。

(2)、知识点二:由m(a+b+c)=ma+mb+mc可得

ma+mb+mc=m(a+b+c)

我们来分析一下多项式ma+mb+mc的特点;它的每一项都含有一个相同的因式m,m叫做各项的_________。如果把这个_________提到括号外面,这样

ma+mb+mc就分解成两个因式的积m(a+b+c),即ma+mb+mc=m(a+b+c)。这种________的方法叫做________。

2、练一练。P73练习第1题。

三、合作探究

1、(1)m(a-b)=ma-mb(2)a(x-y+2)=ax-ay+2a,由上可知,整式乘法是一种变形,左边是几个整式乘积形式,右边是一个多项式。、

2、(1)ma-mb=m(a-b)(2)ax-ay+2a=a(x-y+2),由此可知,因式分解也是一种变形,左边是_____________,右边是_____________。

3、下列是由左到右的变形,哪些属于整式乘法,哪些属于因式分解?

(1)(a+b)(a-b)=a-b(2)a+2ab+b=(a+b)

(3)-6x3+18x2-12x=-16(x2-3x+2)(4)(x-1)(x+1)=x2-1

4、准确地确定公因式时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关键,确定公因式可分两步进行:

(1)确定公因式的数字因数,当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他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公因式的数字因数。

例如:8a2b-72abc公因式的数字因数为8。

(2)确定公因式的字母及其指数,公因式的字母应是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字母,其指数取最低的。故8a2b-72abc的公因式是8ab

四、展示提升

1、填空(1)a2b-ab2=ab(________)

(2)-4a2b+8ab-4b分解因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分解因式4x2+12x3+4x=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2a(a-2b+3c)

2、P73练习第2题和第3题

五、达标测试。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哪些是整式乘法?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两者都不是?

(1)ax+bx+cx+m=x(a+b+c)+m(2)mx-2m=m(x-2)

(3)2a(b+c)=2ab+2ac(4)(x-3)(x+3)=(x+3)(x-3)

(5)x2-y2-1=(x+y)(x-y)-1(6)(x-2)(x+2)=x2-4

2.课本P77习题8.5第1题

学习反思

一、知识点

二、易错题

三、你的困惑

因式分解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整式的乘法”是整式的加减的后续学习从幂的运算到各种整式的乘法,整章教材都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依据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运用乘法的各种运算规律,或借助直观而又形象的图形面积,得到各种运算的基本法则、两个主要的乘法公式及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学生自己对知识内容的探索、认识与体验,完全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利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时,注意把握多项式的特点,对比乘法公式乘积结果的形式,选择正确的分解方法。

因式分解是一种常用的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公式的逆向变形,它是将一个多项式变形为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积。

2、教学目标

(1)会推导乘法公式

(2)在应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感受乘法公式的作用和价值。

(3)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4)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5)在因式分解中,经历观察、探索和做出推断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乘法公式的意义、分式的由来和正确运用;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难点:正确运用乘法公式;正确分解因式。

关键:正确理解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的意义。

二、本单元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注重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领悟知识,在领悟过程中建构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体系的更新和知识的正向迁移.

2.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力求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同时兼顾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特征.

3.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事实与数学活动经验,减轻不必要的记忆负担.

4.注意从生活中选取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些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养成谈数学、想数学、做数学的良好习惯.

三、课时安排:

2.1平方差公式 1课时

2.2完全平方公式 2课时

2.3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1课时

2.4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2课时

因式分解教案 篇7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一.回顾知识点

1、主要知识回顾:

幂的运算性质:

aman=am+n(m、n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n(m、n为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n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am-n(a≠0,m、n都是正整数,且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零指数幂的概念:

a0=1(a≠0)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指数幂都等于l.

负指数幂的概念:

a-p=(a≠0,p是正整数)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p是正整数)指数幂,等于这个数的p指数幂的倒数.

也可表示为:(m≠0,n≠0,p为正整数)

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作为积的因式;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与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乘法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a+b)(a-b)=a2-b2

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②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a-b)2=a2-2ab+b2

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

3、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掌握其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须是整式,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

(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变形,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的形式.

二、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

(1)掌握提公因式法的概念;

(2)提公因式法的关键是找出公因式,公因式的`构成一般情况下有三部分:①系数一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②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③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

(3)提公因式法的步骤: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需注意的是,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4)注意点: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②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公式法

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实质是把整式中的乘法公式反过来使用;

常用的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a2-b2=(a+b)(a-b)

②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a2-2ab+b2=(a-b)2

因式分解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好处,明白它与整式乘法在整式变形过程中的相反关系。

潜力训练要求。

透过观察,发现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潜力和语言概括潜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透过观察,推导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因式分解的好处。

2、识别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透过观察,归纳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导入:由(a+b)(a-b)=a2-b2逆推a2-b2=(a+b)(a-b)

Ⅱ、讲授新课

1、讨论993-99能被100整除吗?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交流。

993-99=99×98×100

2、议一议

你能尝试把a3-a化成n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与同伴交流。

3、做一做

(1)计算下列各式:①(m+4)(m-4)=_________;②(y-3)2=__________;

③3x(x-1)=_______;④m(a+b+c)=_______;⑤a(a+1)(a-1)=________

(2)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①3x2-3x=()();②m2-16=()();③ma+mb+mc=()();

④y2-6y+9=()2。⑤a3-a=()()。

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4。想一想

由a(a+1)(a-1)得到a3-a的变形是什么运算?由a3-a得到a(a+1)(a-1)的变形与这种运算有什么不同?你还能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下面我们一齐来总结一下。

如:m(a+b+c)=ma+mb+mc(1)

ma+mb+mc=m(a+b+c)(2)

5、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的.联系和区别

ma+mb+mcm(a+b+c)。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6。例题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

(1)4a(a+2b)=4a2+8ab;(2)6ax-3ax2=3ax(2-x);

(3)a2-4=(a+2)(a-2);(4)x2-3x+2=x(x-3)+2。

Ⅲ、课堂练习

P40随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好处,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的关系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因式分解教案 篇9

15.1.1 整式

教学目标

1.单项式、单项式的定义.

2.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

3、理解整式概念.

教学重点

单项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

单项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七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可以表示数,思考下列问题

1.要表示△ABC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要表示它的面积呢?

2.小王用七小时行驶了Skm的路程,请问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结论:

1、要表示△ABC的周长,需要知道它的各边边长.要表示△ABC的面积需要知道一条边长和这条边上的高.如果设BC=a,AC=b,AB=c.AB边上的高为h,那么△ABC的周长可以表示为a+b+c;△ABC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c?h.

2.小王的平均速度是 .

问题:这些式子有什么特征呢?

(1)有数字、有表示数字的字母.

(2)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之间还有运算符号连接.

归纳:用基本的运算符号(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与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判断上面得到的三个式子:a+b+c、ch、是不是代数式?(是)

代数式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和数量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代数式有关的整式.

Ⅱ.明确和巩固整式有关概念

(出示投影)

结论:(1)正方形的周长:4x.

(2)汽车走过的路程:vt.

(3)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六个正方形全等,所以它的表面积为6a2;正方体的体积为长×宽×高,即a3.

(4)n的相反数是-n.

分析这四个数的特征.

它们符合代数式的定义.这五个式子都是数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的积,而a+b+c、ch、中还有和与商的运算符号.还可以发现这五个代数式中字母指数各不相同,字母的个数也不尽相同.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0~P161单项式有关概念.

根据这些定义判断4x、vt、6a2、a3、-n、a+b+c、ch、这些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写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结论:4x、vt、6a2、a3、-n、ch是单项式.它们的系数分别是4、1、6、1、-1、.它们的次数分别是1、2、2、3、1、2.所以4x、-n都是一次单项式;vt、6a2、ch都是二次单项式;a3是三次单项式.

问题:vt中v和t的指数都是1,它不是一次单项式吗?

结论:不是.根据定义,单项式vt中含有两个字母,所以它的次数应该是这两个字母的指数的和,而不是单个字母的指数,所以vt是二次单项式而不是一次单项式.

生活中不仅仅有单项式,像a+b+c,它不是单项式,和单项式有什么联系呢?

写出下列式子(出示投影)

结论:(1)t-5.(2)3x+5y+2z.

(3)三角尺的面积应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即 ab-3.12r2.

(4)建筑面积等于四个矩形的面积之和.而右边两个已知矩形面积分别为3×2、4×3,所以它们的面积和是18.于是得这所住宅的建筑面积是x2+2x+18.

我们可以观察下列代数式:

a+b+c、t-5、3x+5y+2z、ab-3.12r2、x2+2x+18.发现它们都是由单项式的和组成的式子.是多个单项式的和,能不能叫多项式?

这样推理合情合理.请看投影,熟悉下列概念.

根据定义,我们不难得出a+b+c、t-5、3x+5y+2z、ab-3.12r2、x2+2x+18都是多项式.请分别指出它们的项和次数.

a+b+c的项分别是a、b、c.

t-5的项分别是t、-5,其中-5是常数项.

3x+5y+2z的项分别是3x、5y、2z.

ab-3.12r2的项分别是 ab、-3.12r2.

x2+2x+18的项分别是x2、2x、18. 找多项式的次数应抓住两条,一是找准每个项的次数,二是取每个项次数的最大值.根据这两条很容易得到这五个多项式中前三个是一次多项式,后两个是二次多项式.

这节课,通过探究我们得到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它们可以反映变化的世界.同时,我们也到符号的魅力所在.我们把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Ⅲ.随堂练习

1.课本P162练习

Ⅳ.课时小结

通过探究,我们了解了整式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它们的次数.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Ⅴ.课后作业

1.课本P165~P166习题15.1─1、5、8、9题.

2.预习“整式的加减”.

课后作业:《课堂感悟与探究》

15.1.2 整式的加减(1)

教学目的:

1、解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2、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

教学难点:

正确地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及符号的正确处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整式包括 和

2、单项式 的系数是 、次数是

3、多项式 是 次 项式,其中二次项

系数是 一次项是 ,常数项是

4、下列各式,是同类项的一组是( )

(A) 与 (B) 与 (C) 与

5、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

二、探索练习:

1、如果用a 、b分别表示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那么这个两位数可以表示为 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后得到的两位数为

这两个两位数的和为

2、如果用a 、b、c分别表示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那么这个三位数可以表示为 交换这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后得到的三位数为

这两个三位数的差为

●议一议: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分别涉及到了整式的什么运算?

说说你是如何运算的?

▲整式的加减运算实质就是

运算的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单项式。

三、巩固练习:

1、填空:(1) 与 的差是

(2)、单项式 、、、的和为

(3)如图所示,下面为由棋子所组成的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需六个棋子,三个三角形需

( )个棋子,n个三角形需 个棋子

2、计算:

(1)

(2)

(3)

3、(1)求 与 的和

(2)求 与 的差

4、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四、提高练习:

1、若A是五次多项式,B是三次多项式,则A+B一定是

(A)五次整式 (B)八次多项式

(C)三次多项式 (D)次数不能确定

2、足球比赛中,如果胜一场记3a分,平一场记a分,负一场

记0分,那么某队在比赛胜5场,平3场,负2场,共积多

少分?

3、一个两位数与把它的数字对调所成的数的和,一定能被14

整除,请证明这个结论。

4、如果关于字母x的二次多项式 的值与x的取值无关,

试求m、n的值。

五、小结:整式的加减运算实质就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

六、作业:第8页习题1、2、3

15.1.2整式的加减(2)

教学目标:1.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探索规律的问题,进一步符号表示的意义,发展符号感,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整式加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猜想。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I探索练习:

摆第1个“小屋子”需要5枚棋子,摆第2个需要 枚棋子,摆第3个需要 枚棋子。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摆下去。

(1)摆第10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 枚棋子

(2)摆第n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多少枚棋子?你是如何得到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

二、例题讲解: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1)(14x3-2x2)+2(x3-x2) (2)(3a2+2a-6)-3(a2-1)

(3)x-(1-2x+x2)+(-1-x2) (4)(8xy-3x2)-5xy-2(3xy-2x2)

2、已知:A=x3-x2-1,B=x2-2,计算:(1)B-A (2)A-3B

3、列方程解应用题: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如果三角形中第一个角等于第二个角的3倍,而第三个角比第二个角大15°,那么

(1)第一个角是多少度?

(2)其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四、提高练习:

1、已知A=a2+b2-c2,B=-4a2+2b2+3c2,并且A+B+C=0,问C是什么样的多项式?

2、设A=2x2-3xy+y2-x+2y,B=4x2-6xy+2y2-3x-y,若│x-2a│+

(y+3)2=0,且B-2A=a,求A的值。

3、已知有理数a、b、c在数轴上(0为数轴原点)的对应点如图:

试化简:│a│-│a+b│+│c-a│+│b+c│

小 结:要善于在图形变化中发现规律,能熟练的对整式加减进行运算。

作 业:课本P14习题1.3:1(2)、(3)、(6),2。

【精选因式分解教案三篇】

因式分解教案 篇10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最后一号,非常不好意思,因为我让大家痛苦而充实的等到现在。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因式分解(板书课题4.1因式分解)。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及补充说明等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这节课。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数学人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的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知识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学习奠定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而且本节课镶嵌着深刻的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数学新课标,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因式分解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因式分解概念的探索过程,感知、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质疑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立为因式分解的概念,通过多层次展示,多角度分析,多方面练习,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二、教法分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以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为目的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启发诱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疑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现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数学课重在让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范的数学思维方式、方法。基于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顺势启发、恰当点拨,以达到优化学生学习结构的目的。

结合教材、教法和学情,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活页学案等辅助手段进行,以达到增加课堂直观效果,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结合《数学新课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①温故知新(3分钟)②探究新知(25分钟)③基础过关(7分钟)④课堂小结(3分钟)⑤课堂自测(5分钟)⑥课堂质疑(2分钟)

接着,我再细说一下这几个环节

(一)温故知新

给出以下两个抢答题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达到温习乘法分配律,又起到预热学生思维的目的,以保证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

(二)探究新知

1、因式分解的概念

(1)想一想

能被 整除吗?还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2)议一议

你能尝试把a3-a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与同伴交流.

(3)拼一拼

分别写出箭头两边的面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式分解教案 篇11

教学设计思想:

本小节依次介绍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并结合公式讲授如何运用公式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用平方差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首先提出新问题:x2-4与y2-25怎样进行因式分解,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逆向得出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然后让学生独立去做例题、练习中的题目,并对结果通过展示、解释、相互点评,达到能较好的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目的。第二课时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提取公因式法及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放在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上,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平方差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能够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提高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这两个公式在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中的不同方向,加深对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这两个相反变形的认识,体会从正逆两方面认识和研究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②运用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难点:①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正确判断因式分解的彻底性;②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关键:把握住因式分解的基本思路,观察多项式的特征,灵活地运用换元和划归思想。

因式分解教案集合7篇


因式分解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看谁算得快:(抢答)

(1)若a=101,b=99,则a2-b2=___________;

(2)若a=99,b=-1,则a2-2ab+b2=____________;

(3)若x=-3,则20x2+60x=____________。

㈡、探究新知

1、请每题答得最快的同学谈思路,得出最佳解题方法。(多媒体出示答案)(1)a2-b2=(a+b)(a-b)=(101+99)(101-99)=400;

(2)a2-2ab+b2=(a-b) 2=(99+1)2 =10000;

(3)20x2+60x=20x(x+3)=20x(-3)(-3+3)=0。

2、观察:a2-b2=(a+b)(a-b),a2-2ab+b2 = (a-b)2, 20x2+60x=20x(x+3),找出它们的特点。(等式的左边是一个什么式子,右边又是什么形式?)

3、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学生概括,老师补充。)

板书课题:§6.1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㈢、前进一步

1、让学生继续观察:(a+b)(a-b)= a2-b2, (a-b)2= a2-2ab+b2, 20x(x+3)= 20x2+60x,它们是什么运算?与因式分解有何关系?它们有何联系与区别?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因式分解

结合:a2-b2 (a+b)(a-b)

整式乘法

说明: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结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

㈣、巩固新知

1、 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1)x2-3x+1=x(x-3)+1 ;(2)(m+n)(a+b)+(m+n)(x+y)=(m+n)(a+b+x+y);

(3)2m(m-n)=2m2-2mn; (4)4x2-4x+1=(2x-1)2;(5)3a2+6a=3a(a+2);

(6)x2-4+3x=(x-2)(x+2)+3x; (7)k2++2=(k+)2;(8)18a3bc=3a2b·6ac。

2、你能写出整式相乘(其中至少一个是多项式)的两个例子,并由此得到相应的两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吗?把结果与你的同伴交流。

㈤、应用解释

例 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

(1)x2y-xy2=xy(x-y);(2)2x2-1=(2x+1)(2x-1);(3)x2+3x+2=(x+1)(x+2).

分析:检验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只要看等式右边几个整式相乘的积与右边的多项式是否相等。

练习 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你的算法:(请学生板演)

(1)872+87×13

(2)1012-992

㈥、思维拓展

1.若 x2+mx-n能分解成(x-2)(x-5),则m= ,n=

2.机动题:(填空)x2-8x+m=(x-4)( ),且m=

㈦、课堂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与感受?说出来大家分享。

㈧、布置作业

作业本(1) ,一课一练

(九)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教案 篇2

学习目标: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能用代数式和文字正确地表述,并会熟练地进行计算。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猜想与说理、验证,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乘方an的意义:an表示个相乘,即an=.

乘方的结果叫a叫做,n是

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2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列式为,你能利用乘方的意义进行计算吗?

二、探究新知:

探一探:

1根据乘方的意义填空

(1)23×24=(2×2×2)×(2×2×2×2)=2();

(2)55×54=_________=5();

(3)(-3)3×(-3)2=_________________=(-3)();

(4)a6a7=________________=a().

(5)5m5n

猜一猜:aman=(m、n都是正整数)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说一说:你能用语言叙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吗?

同理可得:amanap=(m、n、p都是正整数)

三、范例学习:

【例1】计算:(1)103×104;(2)aa3;(3)mm3m5;(4)xmx3m+1(5)xx2+x2x

1.填空:⑴10×109=;⑵b2×b5=;⑶x4x=;⑷x3x3=.

2.计算:

(1)a2a6;(2)(-x)(-x)3;(3)8m(-8)38n;(4)b3(-b2)(-b)4.

【例2】:把下列各式化成(x+y)n或(x-y)n的形式.

(1)(x+y)4(x+y)3(2)(x-y)3(x-y)(y-x)

(3)-8(x-y)2(x-y)(4)(x+y)2m(x+y)m+1

四、学以致用:

1.计算:⑴10n10m+1=⑵x7x5=⑶mm7m9=

⑷-4444=⑸22n22n+1=⑹y5y2y4y=

2.判断题: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⑴a2a3=a6();⑵a2a3=a5();⑶a2+a3=a5();

⑷aa7=a0+7=a7();⑸a5a5=2a10();⑹25×32=67()。

3.计算:

(1)xx2+x2x(2)x2xn+1+xn-2x4-xn-1x4

(3)-(-a)3(-a)2a5;(4)(a-b)3(b-a)2

(5)(x+y)(x+y)(x+y)2+(x+y)2(x+y)2

4.解答题:

(1)已知xm+nxm-n=x9,求m的值.

(2)据不完全统计,每个人每年最少要用去106立方米的水,1立方米的水中约含有3.34×1019个水分子,那么,每个人每年要用去多少个水分子?

因式分解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培养学生应用因式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研讨问题的方法,通过猜测、推理、验证、归纳等步骤,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因式分解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美,体会成功的自信和团结合作精神,并体会整体数学思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引入:在整式的变形中,有时需要将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就是因式分解.什么叫因式分解?

知识详解

知识点1 因式分解的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说明】 (1)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例如:

(2)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因此可以用整式乘法来检验.

怎样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知识点2 提公因式法

多项式ma+mb+mc中的各项都有一个公共的因式m,我们把因式m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ma+mb+mc=m(a+b+c)就是把ma+mb+mc分解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其中一个因式是各项的公因式m,另一个因式(a+b+c)是ma+mb+mc除以m所得的商,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例如:x2-x=x(x-1),8a2b-4ab+2a=2a(4ab-2b+1).

探究交流

下列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3x2y-xy+y=y(3x2-x); (2)x2-2x+3=(x-1)2+2;

(3)x2y2+2xy-1=(xy+1)(xy-1); (4)xn(x2-x+1)=xn+2-xn+1+xn.

典例剖析 师生互动

例1 用提公因式法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x3z+x4y; (2) 3x(a-b)+2y(b-a);

分析:(1)题直接提取公因式分解即可,(2)题首先要适当的变形, 再把b-a化成-(a-b),然后再提取公因式.

小结 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时,要注意下列问题:

(1)因式分解的结果每个括号内如有同类项要合并,而且每个括号内不能再分解.

(2)如果出现像(2)小题需统一时,首先统一,尽可能使统一的个数少。这时注意到(a-b)n=(b-a)n(n为偶数).

(3)因式分解最后如果有同底数幂,要写成幂的形式.

学生做一做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a+b)(2a-3b)+(2a+5b)(2a+b) ;(2) 4p(1-q)3+2(q-1)2

知识点3 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a2-b2=(a+b)(a-b).即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个数的差的积.例如:4x2-9=(2x)2-32=(2x+3)(2x-3).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其中,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即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例如:4x2-12xy+9y2=(2x)2-2·2x·3y+(3y)2=(2x-3y)2.

探究交流

下列变形是否正确?为什么?

(1)x2-3y2=(x+3y)(x-3y);(2)4x2-6xy+9y2=(2x-3y)2;(3)x2-2x-1=(x-1)2.

例2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a+b)2-4a2;(2)1-10x+25x2;(3)(m+n)2-6(m+n)+9.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学生做一做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2+4)2-2(x2+4)+1; (2)(x+y)2-4(x+y-1).

综合运用

例3 分解因式.

(1)x3-2x2+x; (2) x2(x-y)+y2(y-x);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

小结 解因式分解题时,首先考虑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先提公因式;如果没有公因式是两项,则考虑能否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是三项式考虑用完全平方式,最后,直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探索与创新题

例4 若9x2+kxy+36y2是完全平方式,则k= .

分析:完全平方式是形如:a2±2ab+b2即两数的平方和与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的和(或差).

学生做一做 若x2+(k+3)x+9是完全平方式,则k= .

课堂小结

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会运用因式分解解决计算问题.

各项有"公"先提"公",首项有负常提负,某项提出莫漏"1",括号里面分到"底"。

自我评价 知识巩固

1.若x2+2(m-3)x+16是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等于( )

A.3 B.-5 C.7. D.7或-1

2.若(2x)n-81=(4x2+9)(2x+3)(2x-3),则n的值是( )

A.2 B.4 C.6 D.8

3.分解因式:4x2-9y2= .

4.已知x-y=1,xy=2,求x3y-2x2y2+xy3的值.

5.把多项式1-x2+2xy-y2分解因式

思考题 分解因式(x4+x2-4)(x4+x2+3)+10.

因式分解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 学会用公式法因式法分解

2、综合运用提取公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综合运用两种公式法因式分解

自学过程设计

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的逆运用:

做一做:

1.(1)16x2-8x+_______=(4x-1)2;

(2)_______+6x+9=(x+3)2;

(3)16x2+_______+9y2=(4x+3y)2;

(4)(a-b)2-2(a-b)+1=(______-1)2.

2.在代数式(1)a2+ab+b2;(2)4a2+4a+1;(3)a2-b2+2ab;(4)-4a2+12ab-9b2中,可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3.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

A.x2+y2=(x+y)2 B.x2-xy+x2=(x-y)2

C.1+4x-4x2=(1-2x)2 D.4-4x+x2=(x-2)2

4.分解因式:(1)x2-22x+121 (2)-y2-14y-49 (3)(a+b)2+2(a+b)+1

5.计算:20062-40102006+20052=___________________.

6.若x+y=1,则 x2+xy+ y2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展示一:

1.判别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

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x2+4xy-4y2

(2)3ax2+6axy+3ay2

(3)(2x+y)2-6(2x+y)+9

应用探究:

1、用简便方法计算

49.92+9.98 +0.12

拓展提高:

(1)( a2+b2)( a2+b2 10)+25=0 求a2+b2

(2)4x2+y2-4xy-12x+6y+9=0

求x、y关系

(3)分解因式:m4+4

教后反思 考察利用公式法因式分解的题目不会很难,但是需要学生记住公式的形式,之后利用公式把式子进行变形,从而达到进行因式分解的目的,但是这里有用到实际中去的例子,对学生来说会难一些。

因式分解教案 篇5

第6.4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

背景材料:

因式分解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更是一种数学的变形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除了单纯的因式分解问题外,因式分解在解某些数学问题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因式分解在三角形中的应用,因式分解可以用来证明代数问题,用于代数式的求值,用于求不定方程,用于解应用题解决有关复杂数值的计算,本节课的例题因式分解在数学题中的简单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是学生学习因式分解初步应用,首先要使学生体会到因式分解在数学中应用,其次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与“经历”,使多数学里拥有一定问题解决的经验。

教学目标:

1、在整除的情况下,会应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相除。

2、会应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3、体验数学问题中的矛盾转化思想。

4、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应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除法和解简单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应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设计理念: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主要采用师生合作控讨式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动手实践训练为主线,创新思维为核心,态度情感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注重使学生经办观察、操作、推理等探索过程。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与抽象、操作与思考、自主与交流等,进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提问

1、将正式各式因式分解

(1)(a+b)2-10(a+b)+25 (2)-xy+2x2y+x3y

(3)2 a2b-8a2b (4)4x2-9

[四位同学到黑板上演板,本课时用复习“练习引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既先复习因式分解的提取分因式和公式法,又为下面解决多项式除法运算作铺垫]

教师订正

提出问题:怎样计算(2 a2b-8a2b)÷(4a-b)

二、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先让学生思考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从旁启发)

师:如果出现竖式计算,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可能出现(2 a2b-8a2b)÷(4a-b)= ab-8a2追问学生怎么得来的,运算的依据是什么?这样暴露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之处;观察2 a2b-8a2b=2 ab(b-4a),其中一个因式正好是除式4a-b的相反数,如果用“换元”思想,我们就可以把问题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2 a2b-8a2b)÷(4a-b)

=-2ab(4a-b)÷(4a-b)

=-2ab

(让学生自己比较哪种方法好)

利用上面的数学解题思路,同学们尝试计算

(4x2-9)÷(3-2x)

学生总结解题步骤:1、因式分解;2、约去公因式)

(全体学生动手动脑,然后叫学生回答,及时表扬,讲练结合, [运用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和换元的思想,可以把两个多项式相除,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

练习计算

(1)(a2-4)÷(a+2)

(2)(x2+2xy+y2)÷(x+y)

(3)[(a-b)2+2(b-a)] ÷(a-b)

三、合作学习

1、以四人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

若A?B=0,下面两个结论对吗?

(1)A和B同时都为零,即A=0且B=0

(2)A和B至少有一个为零即A=0或B=0

[合作学习,四个小组讨论,教师逐步引导,让学生讲自己的想法,及解题步骤,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运用因式分解的实际运用作用,增加学习兴趣]

2、你能用上面的结论解方程

(1)(2x+3)(2x-3)=0 (2)2x2+x=0

解:

∵(2x+3)(2x-3)=0

∴2x+3=0或2x-3=0

∴方程的解为x=-3/2或x=3/2

解:x(2x+1)=0

则x=0或2x+1=0

∴原方程的解是x1=0,x2=-1/2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最后教师针对性地讲解,让学生总结步骤:1、移项,使方程一边变形为零;2、等式左边因式分解;3、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3、练习,解下列方程

(1)x2-2x=0 4x2=(x-1)2

四、小结

(1)应用因式分解和换元思想可以把某些多项式除法转化为单项式除法。

(2)如果方程的等号一边是零,另一边含有未知数x的多项式可以分解成若干个x的一次式的积,那么就可以应用因式分解把原方程转化成几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设计理念: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主要采用师生合作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动手实践训练为主线,创新思维为核心,态度情感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注重使学生经办观察、操作、推理等探索过程。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与抽象、操作与思考、自主与交流等,进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因式分解教案 篇6

因式分解

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是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式分解是在学习整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等有直接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解方程(组)及三解函数式的恒等变形带给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好处。由于本节课后学习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来进行因式分解,务必以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为前提,所以本节资料的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由整式乘法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种逆向思维过程,而逆向思维对初一学生还比较生疏,理解起来有必须难度,再者本节还没涉及因式分解的具体方法,所以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好处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潜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决定潜力和创新潜力,发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潜力和综合运用潜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目标制定的思想

1.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从学生实际出发,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便于上课操作,便于检测和及时反馈。

2.课堂教学体现潜力立意。

3.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教学方法

1.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用心性。

2.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潜力。

3.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坚持启发式,鼓励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用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原则。

4.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融教材练习、想一想于教学过程中,增设了由浅入深、各不相同却又紧密相关的训练题目,为学生顺利掌握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5.改变传统言传身教的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看谁算得快?(计算机出示问题)

(1)若a=101,b=99,则a2—b2=(a+b)(a—b)=(101+99)(101—99)=400

(2)若a=99,b=—1,则a2—2ab+b2=(a—b)2=(99+1)2=10000

(3)若x=—3,则20x2+60x=20x(x+3)=20x(—3)(—3+3)=0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1)请每题想得最快的同学谈思路,得出最佳解题方法(同时计算机出示答案)

(2)观察:a2—b2=(a+b)(a—b)①的左边是一个什么式子?右边又是什么形式?

a2—2ab+b2=(a—b)2②

20x2+60x=20x(x+3)③

(3)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例42=2×3×7④)得出因式分解概念。

板书课题:§7。1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三、独立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

1.下列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计算机演示)

①(x+2)(x—2)=x2—4

②x2—4=(x+2)(x—2)

③a2—2ab+b2=(a—b)2

④3a(a+2)=3a2+6a

⑤3a2+6a=3a(a+2)

⑥x2—4+3x=(x—2)(x+2)+3x

⑦k2++2=(k+)2

⑧x—2—1=(x—1+1)(x—1—1)

⑨18a3bc=3a2b·6ac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因式分解

结合:a2—b2=========(a+b)(a—b)

整式乘法

说明: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结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问题:你能利用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这一关系,举出几个因式分解的例子吗?

(如:由(x+1)(x—1)=x2—1得x2—1=(x+1)(x—1)

由(x+2)(x—1)=x2+x—2得x2+x—2=(x+2)(x—1)等等)

四、例题教学,运用新知:

例: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计算机演示)

(1)am+bm(2)a2—9(3)a2+2ab+b2

(4)2ab—a2—b2(5)8a3+b6

练习2:填空:(计算机演示)

(1)∵2xy=2x2y—6xy2

∴2x2y—6xy2=2xy

(2)∵xy=2x2y—6xy2

∴2x2y—6xy2=xy

(3)∵2x=2x2y—6xy2

∴2x2y—6xy2=2x

五、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练习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计算机演示)

(1)2ax+2ay(2)3mx—6nx(3)x2y+xy2

(4)x2+—x(5)x2—0。01(6)a3—1

(让学生上来板演)

六、变式训练,扩展新知(计算机演示)

1。若x2+mx—n能分解成(x—2)(x—5),则m=,n=

2.机动题:(填空)x2—8x+m=(x—4),且m=

七、整理知识,构成结构(即课堂小结)

1.因式分解的概念因式分解是整式中的一种恒等变形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两种相反的恒等变形,也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式,因此,因式分解的思维过程实际也是整式乘法的逆向思维的过程。

3.利用2中关系,能够从整式乘法探求因式分解的结果。

4.教学中渗透对立统一,以不变应万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八、布置作业

1.作业本(一)中§7。1节

2.选做题:①x2+x—m=(x+3),且m=。

②x2—3x+k=(x—5),且k=。

评价与反馈

1.透过由学生自己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结论,了解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潜力和逆向思维潜力及创新潜力。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2.透过例题及练习,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际运用潜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暴露问题和认知误差,及时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控教与学。

3.透过机动题,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练程度和思维的灵敏性、深刻性、广阔性及探研创造潜力,及时评价,及时矫正。

4.透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与综合运用知识及灵活运用知识的潜力,教师及时批阅,及时反馈讲评,同时对个别学生面批作业,能够更及时、更准确地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状况,矫正的针对性更强。

5.透过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悉程度和归纳概括潜力、语言表达潜力、知识运用潜力,教师恰当地给予引导和启迪。

6.课堂上反馈信息除了语言和练习外,学生神情也是信息来源,而且这些信息更真实。学生神态、表情、坐姿都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教学资料的理解和理解程度。教师应用心捕捉学生在知识掌握、思维发展、潜力培养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反馈信息,随时评价,及时矫正,随时调节教学。

因式分解教案 篇7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一.回顾知识点

1、主要知识回顾:

幂的运算性质:

aman=am+n(m、n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n(m、n为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n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am-n(a≠0,m、n都是正整数,且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零指数幂的概念:

a0=1(a≠0)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指数幂都等于l.

负指数幂的概念:

a-p=(a≠0,p是正整数)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p是正整数)指数幂,等于这个数的p指数幂的倒数.

也可表示为:(m≠0,n≠0,p为正整数)

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作为积的因式;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与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乘法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a+b)(a-b)=a2-b2

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②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a-b)2=a2-2ab+b2

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

3、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掌握其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须是整式,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

(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变形,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的形式.

二、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

(1)掌握提公因式法的概念;

(2)提公因式法的关键是找出公因式,公因式的`构成一般情况下有三部分:①系数一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②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③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

(3)提公因式法的步骤: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需注意的是,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4)注意点: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②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公式法

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实质是把整式中的乘法公式反过来使用;

常用的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a2-b2=(a+b)(a-b)

②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a2-2ab+b2=(a-b)2

分解课件精品七篇


分解课件 篇1

一、案例背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使之主动地探索、研究,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透过学生自我感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潜力,逐步提高自学潜力,独立思考的潜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情境一:如何计算375×2。8+375×4。9+375×2。3你是怎样想的

问题:为什么375×2。8+375×4。9+375×2。3能够写成375×(2。4+4。9+2。3)依据是什么

【评析】:(1)、复习旧知,加深记忆,同时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有兴趣,能迅速找出一些不同的速算方法,很快想出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变形,设置这样的情境,由数推广到式,效率较高。还为新课资料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绪和氛围。

情境二:分析比较

把单项式乘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a(b+c+d)=ab+ac+ad①

反过来,就得到

ab+ac+ad=a(b+c+d)②

思考(1)你是怎样认识①式和②式之间的关系的

(2)②式左边的多项式的每一项有相同的因式吗你能说出这个因式吗

【评析】:(1)、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事实上是对整式乘法的再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给他们留下充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从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这种互逆变形的过程。

(2)、本题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潜力,并向学生渗透比较、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探究因式分解』

1、认识公因式

(1)、【概念1】:多项式ab+ac+ad的各项ab、ac、ad都内含相同的因式a,称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议一议

下列多项式的各项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试找出公因式。

①多项式a2b+ab2的公因式是ab,……公因式是字母;

②多项式3x2—3y的公因式是3,……公因式是数字系数;

③多项式3x2—6x3的公因式是3x2,……公因式是数学系数与字母的乘积。

分析并猜想

确定一个多项式的公因式时,要从和两方面,分别进行思考。

①如何确定公因式的数字系数

②如何确定公因式的字母字母的指数怎样定

练一练: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1)8x—16(2)2a2b—ab2

(3)4x2—2x(4)6m2n—4m3n3—2mn

【评析】:(1)、教师不要直接给出找多项式公因式的方法和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体验来积累找公因式的方法和经验,并能透过相互间的交流来纠正解题中的常见错误。

(2)、对公因式的理解是因式分解的基础,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注意配以练习,个性是多次方及系数的公因式,要让学生注意。

(3)、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可归纳为:一看系数二看字母三看指数。

2、认识因式分解

【概念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的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课本)P71练一练第1题

(1)、下列各式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

①。ab+ac+d=a(b+c)+d

②。a2—1=(a+1)(a—1)

③。(a+1)(a—1)=a2—1

(2)、你认为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和单项式乘多项式这两种变形是怎样的关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评析】:(1)、本题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清楚因式分解的结果应是整式乘积的形式。

(2)、教师安排本题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潜力和表达、交流潜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了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互逆的过程,以及理解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这种思想,从而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例题研究』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6a3b—9a2b2c(2)—2m3+8m2—12m

解:(1)6a3b—9a2b2c

=3a2b·2a—3a2b·3bc(找公因式,把各项分成公因式与一个单项式的乘积的形式)

=3a2b(2a—3bc)(提取公因式)

(2)—2m3+8m2—12m

=—(2m·m2—2m·4m+2m·6)(首项符号为负,先将多项式放在带负号的括号内,注意放入括号中各项符号的变化。)

=—2m(m2—4m+6)(提取公因式)

【评析】:(1)、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好处需要学生多层次的感受,教师不要期望一次透彻的讲解和分析就能让学生完全掌握。这时先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感受,再透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增强对概念的理解例。

(2)、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找公因式,让学生透过动手动脑、实际操作,教师可在下面收集错误,再加以点评,加深对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解。

(3)、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记忆运算法则,更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让学生尝试说出每一步运算的道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潜力。

本题的易错点:

(1)、漏项:提公因式后括号中的项数应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样,这样可检查是否漏项。

(2)、符号:由于添括号法则在上学期没有涉及,所以有必要在此处强调,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辨别下列因式分解的正误

(1)8a3b2—12ab4+4ab=4ab(2a2b—3b3)

(2)4x2—12x3=2x2(2—6x)

(3)a3—a2=a2(a—1)=a3—a2

解(1)错误,分解因式后,括号内的多项式的项数漏掉了一项。

(2)错误,分解因式后,括号内的`多项式中仍有公因式。

(3)错误,分解因式后,又回到到了整式的乘法。

【评析】:(1)、这些多是学生易错的,本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例1的成果准确辨别因式分解中的常见错误,对因式分解的认识更加清晰。本例仍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当多项式的某一项恰好是公因式时,这一项应看成它与1的乘积,提公因式后剩下的应是1。1作为项的系数通常可省略,但如果单独成一项时,它在因式分解时不能漏项。

(3)、进行多项式分解因式时,务必把每一个因式都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4)、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真正强化,也分散了本节课的难点。

(五)『想一想』:

如何把多项式3a(x+y)—2b(x+y)分解因式

解:3a(x+y)—2b(x+y)=(x+y)(3a—2b)

评析:公因式(x+y)是多项式,属较高要求,当多项式中有相同的整体(多项式)时,不要把它拆开,提取公因式时把它整体提出来,有时还需要做适当变形,如:(2—a)=—(a—2),教学时可初步渗透换元思想,将换元思想引入因式分解,可使问题化繁为简。

【概念3】把多项式化成公因式与另一个多项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初中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1、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际操作—归纳方法—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构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逆向思考等潜力,发展有条理思考及语言表达潜力;

2、分解因式是一种变形,变形的结果应是整式的积的形式,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互逆关系,即把分解因式看作是一个变形的过程,那么整式乘法又是分解因式的逆过程,这种互逆关系一方面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事实上是对整式乘法的再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给学生带给丰富搞笑的问题情境,并给他们留下充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从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这种互逆变形的过程;

3、在提公因式方面,学生对公因式的认识不足,对提公因式的要求不清楚,造成了学生在做分解因式时出现了以下错误:

(1)公因式找错;

(2)公因式找不完整(如:漏掉公因式的系数(或系数不是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公因式中内含多项式时,漏掉系数或字母因数),导致因式分解不彻底;

4、由于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没有涉及添括号法则,所以学生在分解第一项系数是负数的多项式时,出现了很多符号错误;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以上存在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加强。

分解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掌握质因数的含义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步一步地分解质因数,这样分解起来比较麻烦,为了简便,通常我们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

教师向学生说明短除法是笔算除法竖式的简化,并以6和28为例向学生具体介绍短除法的书写方法,被除数写在哪里,除数写在哪里,商又写在哪里?然后重点问学生用什么作除数?为什么要用这个数作除数。如:

教师:对!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时,通常先用一个最小的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去除。师板书:2| 2 8

教师:除完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商14还能被2整除)那就再商2。(师板书略)这次的商7还除不除?(不除了)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因为7是质数,达到了分解质因数的目的。或者说7除了1和它本身外,没有其它约数了。这时再指导学生把各个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归纳出:写出短除式──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最小质数去除──商如果是合数,照上面的方法除下去,直到商是质数止──把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指导学生阅读第62页下面的你知道吗?并让学生说一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2.怎样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3.你还知道些什么?

分解课件 篇3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了解曲线运动的特点,速度方向在该点切线方向上且时刻在变,因此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根据学生理解能力,可将曲线运动的条件深化,即平行速度的力只改变速度大小;垂直速度的力只改变速度方向,可根据力的效果将合外力沿速度方向和垂直速度方向分解;

(4)了解合运动、分运动,掌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5)由分运动的性质及特点综合判断合运动的性质及轨迹。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有关教学软件,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总结概括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曲线运动的条件,以及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处理复杂运动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并激发学生兴趣。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研究船渡河运动,假设水不流动,可以想象出船的分运动;又假设船发动机停止工作,可想象出船只随水流而动的另一分运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运用物理学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

1.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曲线运动为什么是变速运动,理解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定则;

2.已知两个分运动的性质特点,判断合运动的性质及轨迹,学生不容易很快掌握,是教学的难点,解决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每个分运动的初始值(包括初速度、加速度以及每个分运动所受的外力)进行合成,最终还是用合运动的初速度与合外力的方向关系来判断。

1.乒乓球、小铁球、细绳。

2.斜槽、条形磁铁、铁球、投影仪、计算机软盘、彩电。

机械运动可以划分为平动和转动,而平动又可以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所以曲线运动属于平动形式,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仍然可以看成一个质点,曲线运动比直线运动更为普遍。例如,车辆拐弯;月球绕地球约27天转一圈;地球绕太阳约一年转一周;太阳绕银河系中心约2.2亿年转一周。

因为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连续发生变化,我们很难直观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方向。可以设想如果某时刻的速度方向不再发生变化,物体将沿该时刻的速度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几种现象。

(1)让学生回答,绳拉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当绳断后小球将沿什么方向运动?(沿切线方向飞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绳断后小球速度方向不再发生变化,由于惯性,从即刻起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沿切线飞出。

(2)教材内容:砂轮磨刀使火星沿切线飞出,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被磨掉的炽热微粒速度方向不再改变,由于惯性以分离时的速度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又如,让撑开的带有雨滴的雨伞旋转,雨滴沿伞边切线方向飞出(与上例同理)。

(3)在想象与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得出: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在某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上。并引导学生注意到: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能同时变化,但速度的方向是一定改变的,速度是矢量,方向一定变,速度就一定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可知,速度的变化一定产生加速度,而加速度必然由外力引起,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并且方向相同。随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如果合外力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将做什么样的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2)绳拉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绳子的拉力T起什么作用?(改变速度方向)

(3)演示实验(用投影仪或计算机软件):让小铁球从斜槽上滚下,小球将沿直线OO′运动。然后在垂直OO′的方向上放条形磁铁,使小球再从斜槽上滚下,小球将偏离原方向做曲线运动。又例如让小球从桌面上滚下,离开桌面后做曲线运动。

(4)观察实验后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如下:

①平行速度的力改变速度大小;

②垂直速度的力改变速度的方向;

③不平行也不垂直速度的外力,同时改变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④引导学生得出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与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物体的运动往往是复杂的,对于复杂的运动,常常可以把它们看成几个简单的运动组成的,通过研究简单的运动达到研究复杂运动的目的。

①把注满水的乒乓球用细绳系住另一端固定在B钉上,乒乓球静止在A点,画出线段BB′且使AB≈BB′(如图5),用光滑棒在B点附近从左向右沿BB′方向匀速推动吊绳,提示学生观察乒乓球实际运动的轨迹是沿AB′方向,帮助学生分析这是因为乒乓球同时参与了AB方向和BB′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结果,而这两个分运动的速度都等于棒的推动速度。小球沿竖直方向及沿BB′方向的运动都是分运动;沿AB′方向的是合运动。分析表明合运动的位移与分运动位移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②船渡河问题:可以看做由两个运动组成。假如河水不流动而船在静水中沿AB方向行驶,经一段时间从A运动到B(如图6),假如船的发动机没有开动,而河水流动,那么船经过相同的一段时间将从A运动到A′,如果船在流动的河水中开动同时参与上述两个运动,经相同时间从A点运动到B′点,从A到B′的运动就是上述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

注意:船头指向为发动机产生的船速方向,指分速度;船的合运动的速度方向不一定是船头的指向。这里的分运动、合运动都是相对地球而言,不必引入相对速度概念,避免使问题复杂化。

①用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求合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运动的合成。反之由合运动求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运动的分解。

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矢量运算法则,即平行四边形法则。例如:船的合位移s合是两个分位移s1s2的矢量和;又例如飞机斜向上起飞时,在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的分速度分别为v1=vcosθ,v2=vsinθ,其中,v是飞机的起飞速度。如图7所示。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提问学生为什么?(v合为恒量)

②提出问题:船渡河时如果在AB方向的分运动是匀加速运动,水仍然匀速流动,船的合运动轨迹还是直线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提示学生用曲线运动的条件来判断,然后引导学生综合概括出判断方法:首先将两个分运动的初始运动量及外力进行合成,然后用合运动的初速度及合运动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关系进行判断。合成结果可知,船的合速度v合与合外力F不在同一直线上,船一定做曲线运动。如巩固知识让学生再思考回答:两个不在同直线上初速度都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什么运动?

(1)通过此例让学生明确运动的独立性及等时性的问题,即每一个分运动彼此独立,互不干扰;合运动与每一个分运动所用时间相同。

(2)关于速度的说明,在应用船速这个概念时,应注意区别船速v船及船的合运动速度v合。前者是发动机产生的分速度,后者是合速度,由于不引入相对速度概念,使上述两种速度容易相混。

(3)问题的提出:河宽H,船速为v船,水流速度为v水,船速v船与河岸的夹角为θ,如图9所示。

①求渡河所用的时间,并讨论θ=?时渡河时间最短。

②怎样渡河,船的合位移最小?

分析①用船在静水中的分运动讨论渡河时间比较方便,根据运动的独立性,渡河时间

向与河岸的夹角。

1.曲线运动的条件是F合与v不在同一直线上,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曲线的切线方向。

2.复杂运动可以分解成简单的运动分别来研究,由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反之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

3.用曲线运动的条件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可以判断合运动的性质及合运动轨迹。

最后一例题可作为思考题先留给学生。在学生思考后讲解效果更好。

■高三物理模拟试题■高一物理新教材第三章 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高三物理动量和动量守恒■高三物理高考模拟题(一)■第一章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现象■高三物理 功和能■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电和磁(一)》能力训练题■物理模拟试题(三)■高三物理综合练习

分解课件 篇4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探索、研究,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学生自我感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逐步提高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

(一)『情境引入』

情境一:如何计算375×2.8+375×4.9+375×2.3 ?你是怎么想的?

问题:为什么375×2.8+375×4.9+375×2.3可以写成375×(2.4+4.9+2.3)?依据是什么?

【评析】:(1)、复习旧知,加深记忆,同时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有兴趣,能迅速找出一些不同的速算方法,很快想出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变形,设置这样的情境,由数推广到式,效率较高。还为新课内容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绪和氛围。

思考(1)你是怎样认识①式和②式之间的关系的?

(2)②式左边的多项式的每一项有相同的因式吗?你能说出这个因式吗?

【评析】:(1)、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事实上是对整式乘法的再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给他们留下充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从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这种互逆变形的过程。

(2)、本题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1)、【概念1】:多项式ab+ac+ad的各项ab、ac、ad都含有相同的因式a,称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下列多项式的各项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试找出公因式.

①多项式a2b+ab2的公因式是ab,…… 公因式是字母;

②多项式3x2-3y的公因式是3,…… 公因式是数字系数;

③多项式3x2-6x3的公因式是3x2,……公因式是数学系数与字母的乘积。

确定一个多项式的公因式时,要从 和 两方面,分别进行考虑。

①如何确定公因式的数字系数?

②如何确定公因式的字母?字母的指数怎么定?

【评析】:(1)、教师不要直接给出找多项式公因式的方法和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体验来积累找公因式的方法和经验,并能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来纠正解题中的常见错误。

(2)、对公因式的理解是因式分解的基础,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注意配以练习,特别是多次方及系数的公因式,要让学生注意。

【概念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的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1)、下列各式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

(2)、你认为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和单项式乘多项式这两种变形是怎样的关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评析】:(1)、本题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清楚因式分解的结果应是整式乘积的形式。

(2)、教师安排本题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了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互逆的过程,以及理解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这种思想,从而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3a2b·2a-3a2b·3bc(找公因式,把各项分成公因式与一个单项式的乘积的形式)

=-(2m·m2-2m·4m+2m·6)(首项符号为负,先将多项式放在带负号的括号内,注意放入括号中各项符号的变化。)

【评析】:(1)、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需要学生多层次的感受,教师不要期望一次透彻的讲解和分析就能让学生完全掌握。这时先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感受,再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增强对概念的理解例。

(2)、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找公因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实际操作,教师可在下面收集错误,再加以点评,加深对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解。

(3)、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记忆运算法则,更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让学生尝试说出每一步运算的道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题的易错点:

(1)、漏项:提公因式后括号中的项数应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样,这样可检查是否漏项。

(2)、符号:由于添括号法则在上学期没有涉及,所以有必要在此处强调,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1)8a3b2-12ab4+4ab=4ab(2a2b-3b3)

解(1)错误,分解因式后,括号内的多项式的项数漏掉了一项。

(2)错误,分解因式后,括号内的多项式中仍有公因式。

(3)错误, 分解因式后,又返回到了整式的乘法。

【评析】:(1)、这些多是学生易错的,本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例1的成果准确辨别因式分解中的常见错误,对因式分解的认识更加清晰。本例仍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当多项式的某一项恰好是公因式时,这一项应看成它与1的乘积,提公因式后剩下的应是1。1作为项的系数通常可省略,但如果单独成一项时,它在因式分解时不能漏项。

(3)、进行多项式分解因式时,必须把每一个因式都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4)、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真正强化,也分散了本节课的难点。

(五)『想一想』:

如何把多项式3a(x+y)-2b(x+y)分解因式?

评析:公因式(x+y)是多项式,属较高要求,当多项式中有相同的整体(多项式)时,不要把它拆开,提取公因式时把它整体提出来,有时还需要做适当变形,如:(2-a)=-(a-2),教学时可初步渗透换元思想,将换元思想引入因式分解,可使问题化繁为简。

【概念3】把多项式化成公因式与另一个多项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1、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际操作—归纳方法—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逆向思考等能力,发展有条理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2、分解因式是一种变形,变形的结果应是整式的积的形式,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互逆关系,即把分解因式看作是一个变形的过程,那么整式乘法又是分解因式的逆过程,这种互逆关系一方面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事实上是对整式乘法的再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问题情境,并给他们留下充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从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这种互逆变形的过程;

3、在提公因式方面,学生对公因式的认识不足,对提公因式的要求不清楚,造成了学生在做分解因式时出现了以下错误:(1)公因式找错;(2)公因式找不完整(如:漏掉公因式的系数(或系数不是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公因式中含有多项式时,漏掉系数或字母因数),导致因式分解不彻底;

4、由于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没有涉及添括号法则,所以学生在分解第一项系数是负数的多项式时,出现了很多符号错误;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以上存在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加强。

分解课件 篇5

②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 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

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

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

学习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 4、关于教法与学法。

教发与学法是互相和统一的,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就本节课而言,在教法上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置问题,以趣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情感,唤起某种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若能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在刚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老师追求的一个目标。何况,初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激起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去探讨问题,这是学习成功地一个保障。

所以这个环节我设置以下的问题:

手工课上,老师给南韩兵同学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要求他在恰好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 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作为一幅精美剪纸的衬底,请问你你能帮助南韩兵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

(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感到新奇又不知所措的过程中积蓄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设置悬念,无疑对整章的学习也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因式分解的概念类同于因数分解的概念,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背景,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的空间,。这个环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在积极的状态下,用类比的方法,找到新知生长点,把数的有关知识正迁移到式,由学生自己给出因式分解的名称,引出课题,,显得顺理成章。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让学生回答。

1.计算:(1)) a (a + 1) ; (2)(a + b)(a – b); (3)(a + 1)2

在前一章已学过整式乘法,学生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a2 + a= a (a + 1);(2)a2– b2 =(a + b)(a – b);

(3)a2 + 2a + 1= (a + 1)2.

3.这时再请学生观察、比较以上2题两种代数式变形的例子,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a (a + 1) =a2+ aa2 + a= a (a + 1)

(a + b)(a – b)= a2– b2a2– b2 =(a + b)(a – b)

(a + 1)2= a2 + 2a + 1a2 + 2a + 1= (a + 1)2.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在小组中讨论后,得出第(1)小题是整式乘法,左边是整式的积,右边是一个多项式

第(2)小题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几个整式的积,两者的过变形刚好相反。

此时教师可马上点题,在小学里,我们已学过:2×3×7=42称为整数乘法,反之42=2×3×7称为因数分解,类似于因数分解,我们可把右边多项式转化为几个整式的积这种变形称之为什么?

从而由学生自己得出本节课的课题《因式分解》。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一是复习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促使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结,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知觉水平,了解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是互逆的关系。通过具体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移,认识新概,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三也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观察、发现、归纳等能力。

1.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

∴ 3a2+12a = ( )( );

∴a2+6a+9 = ( )( );

∴4-a2 = ( )( );

通过此练习,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3)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通过尝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其中练习(2)的安排是让学生感受到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过程,由此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为下一个环节例题的讲解作了个铺垫,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例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利用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的关系来解此题,其次,让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得出检验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只要看等式右边几个整式相乘的积与左边的多项式是否相等就可,最后教师给出完整的板书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了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互逆的过程,以及理解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这种思想,从而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2. 这个环节的第二部分,为了进一步淡化难点,我马上让学生模仿我的解题尝试练习:课本p153第1、2题,让学生上台板书,我及时点拨讲评。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正强化。也分散了本节课的难点

3.之后重新拿出引入中的问题,问学生现在能否解决?

手工课上,老师给南韩兵同学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要求他在恰好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 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作为一幅精美剪纸的衬底,请问你你能帮助南韩兵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

本题依据的是因式分解的意义,题中所给的左图的面积正好是要分解的多项式a2– b2,

在此重新拿出引入中的问题,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因式分解的必要性,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初步接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学生一般到临近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过让学生练习,在练习中归纳,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1. 书上P153页作业题A组必做,B组选做.

2. 兴趣题:手工课上,老师又给同学们发了3张正方形纸片,3张长方形纸片,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运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将多项式2a2+3ab+b2 因式分解

教师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作业进行分层次要求。兴趣题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对因式分解的技能和技巧。

本节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制作入手,首先给学生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讨论,让学生借助表格上的直观性进行观察、讨论、发现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关系,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来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运用的过程,使学生从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思维的方法去观察,探索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分解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思维体的插放,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通过4的分解组合操作活动,能够说出四的分解,并能够通过操作实物来感知说明。

3、幼儿发现和体验数越大,分解和组合的方法越多。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请你用好方法、快速度拿出一根红色的思维棒,在思维板的.第一排上插出4个思维体,预备开始

教师:现在,有两种颜色的思维体说要小朋友帮忙,他们要和4个红色的思维体做朋友,请小朋友帮助他们(出示黄、蓝色的思维体)。现在呀,老师把1个黄色的思维体插到第二排(与4个红的的思维体对应)我们来看一下,还要插放几个蓝色的思维体才能和红色思维体的一样多呢?(三个)好,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吧?1、2、3、小朋友们很棒,那小朋友们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他们呢?(教师引导幼儿说出4可以分成1、3 2、2 3、1 )

教师拿出由4个思维体组成的思维棒向小朋友们展示,并让他们点数有多少个思维体?(4个)并提问:“请想题(训练大脑)请你用好方法快速度,用几个蓝色的几个白色的思维体才能拼出和红色一样长的思维棒呢?

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别人的不同组合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4一共有几种组合方法?“三种”分别是“1”和“3”可以组成4、“2”和“2”可以组成4、“3”和“1”可以组成4

让幼儿不断地练习说出4个思维体的组合方法,并在演示板上做记录(用数字卡片及符号卡片)

教师请幼儿取出四个红色的思维体在思维板上插放,让幼儿拿出不同颜色的思维体来插放和红色思维体同样多的思维体。(教师可以从2|—4之间不断地练习)

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组成“4”以及“4”的分解组合有几种

2、引导幼儿发现了3比2的分解组合方法多,及4比3的分解方法多。

2、做练习在思维板上不断地让幼儿练习4以内的分解组合,巩固幼儿对4以内分解组合的认识

分解课件 篇7

书写数字4

活动目标

1.通过书写数字4,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2.培养幼儿正确的书写姿势与习惯。

3.能够正确地将数字4写在田字格内。

活动准备

1.课件:乐趣卡—1-64按照线写数字

2.铅笔每人一支

一、导入

出示乐趣卡:按照线写数字

教师书写的数字4,请幼儿观赏,引起幼儿书写的兴趣。

二、展开

1.请幼儿说说数字4的字形:象帆船。

2.讲解示范数字4的正确写法:

起笔、运笔、落笔方向。

重点注意象钩子的部分要饱满,最后横线写平整。

3.幼儿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书写姿势,

有针对性地提醒幼儿书写时出现的问题,及时鼓励表扬幼儿,引起的幼儿书写兴趣。

4.与幼儿一起做眼保健操,保护好幼儿的眼睛,继续进行书写。

三、结束

当场批该作业,给幼儿作业本上得小奖章,引起下次书写的兴趣与愿望。

最新分解课件


下面由趣祝福的编辑给大家来分享“分解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让优秀的教案为教师的授课注入新的灵感和力量。欢迎使用我们提供的资料让您的学习更加高效!

分解课件 篇1

1、计算下列各式:

⑴(a+4)2=__________________⑵(a-4)2=__________________

⑶(2x+1)2=__________________⑷(2x-1)2=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你根据上面的等式填空:

⑴a2+8a+16=_____________⑵a2-8a+16=_____________

⑶4x2+4x+1=_____________⑷4x2-4x+1=_____________

2、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得到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等式就是因式分解中的完全平方公式.它们有什么特征?

若用△代表a,○代表b,两式可表示为△2+2△×○+○2=(△+○)2,△2-2△×○+○2=(△-○)2.

3、a2-4a-4符合公式左边的特征吗?为什么?

4、填空:a2+6a+9符合吗?______相当于a,______相当于b.

可以把形如a2+2ab+b2与a2-2ab+b2的多项式通过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⑴x2+10x+25⑵4a2-36ab+81b2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⑴16a4+8a2+1⑵(m+n)2-4(m+n)+4

3、变式训练:若把16a4+8a2+1变形为16a4-8a2+1会怎么样呢?

4、运用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分析:重点是指出什么相当于公式中的a、b,并适当的改写为公式的形式.

分析:许多情况下,不一定能直接使用公式,需要经过适当的组合,变形成公式的形式.

强调: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为止.

A、x2+2xy-y2B、-x2+2xy+y2C、x2+xy+y2D、x2-xy+y2

⑵分解因式:-a2+2ab-b2=_________,-a2-2ab-b2=_________.

⑵已知a2-2a+b2+4b+5=0,求(a+b)2005的值.

⑶若把a2+6a+9误写为a2+6a+9-1即a2+6a+8如何分解?

补充习题P42-431、2、3、4.

分析:许多情况下,不一定能直接使用公式,需要经过适当的组合,变形成公式的`形式.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1、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了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上一节课学习习近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经验,探索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法,即先观察公式的特点,再直接根据公式因式分解.

分解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1、关于地位与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因式分解》第四节课的内容。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三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在简单的多项式除法的应用;二是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三是因式分解在数学应用问题中的综合运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巩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代数的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2、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因式分解的应用在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会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②会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及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目标:

①初步会综合运用因式分解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

②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③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验快乐。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利用因式分解知识解决问题是学习的关键,因此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

学习的重点:

①会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②会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及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的难点:

①因式分解过程中出现的符号问题,整体思想和换元思想的应用。

②综合运用因式分解知识解决数学应用问题。

4、关于教法与学法。

学情分析:

①七年级学生对于代数式的运算较之有理数运算有较大的困难,由于因式分解是乘法运算的逆运算,有部分学生对于此概念容易混淆

②对于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有部分学生容易在应用时混淆。

③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求解问题,学生是初次接触,对于方程的根的情况较难理解。

④因式分解的综合应用上学生困难较大。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和统一的,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就本节课而言,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亲身体验为主线,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到点拨和组织作用。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

注: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教学思想:整体思想和换元思想的体现。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共设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问题,复习回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情感,唤起某种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地、主动地去探讨问题,这是学习成功地一个保障。

小小考场: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

(1)a2+a (2)a2–4; (3)a2+2a+1

说明:① 巩固因式分解的两种基本解法;

②复习巩固两个基本公式。

第二环节, 尝试练一练:(预设题)

① a2÷(-a ) ② (a2+a)÷a

③ (xy2—2xy)÷(y—2) ④ (9a2—4)÷(2—3a)

说明:1、本题前两小题可请学生口答,后两题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学自己先做,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错误。

2、通过预设题,层层递进,为例题的理解作了个铺垫,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可以让学生自己理解书本例1。

3、请同学及时归纳用因式分解解决代数式的除法的方法和步骤:

①对每一个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②约去相同的部分;

③注意符号问题,整体思想的应用 。

4、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通过尝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第三环节,开动小火车(填空)

1、(a2—4)÷(a+2)= 2、(x2+2xy+y2)÷(x+y)=

3、 (ab2+a2b)÷(a+b)= 4、(x2—49)÷(7—x)=

说明:本题先给学生3~5钟思考,采用开动小火车形式既训练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又是对例1的及时巩固。

第四环节,合作探索,共同发现:

以四人一组分小组讨论书本的合作学习内容,并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对于学生的发言应尽量鼓励。

分析:由AB=0可知A=0或B=0,利用此结论解方程(2x+3)(2x—3)=0可得2x+3=0或2x—3=0。

第五环节,例题精析:

例、(2x-1)2=(x+2)2

分析:本例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思对于本题的求解教师可板书过程,并强调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和注意点:

①求解原理是:由AB=0可知A=0或B=0。

②先移项,注意移项后要变号,等号右边为0。

③利用整体思想和换元思想因式分解。

④注意方程根的表示方法。

第六环节,比一比,赛一赛 ,看谁最棒:

1、(4mn3-6m3n)÷(2n2+3m2) 2、[(2a-1)2-(3a-1)2]÷(5a-2)

3、49x2-25=0 4、(3x-2)2=(1-5x)2

突破重点,巩固提高.

第七环节,探索提高,提升自我:

1、 已知:| x + y + 1| +| xy - 3 | = 0 求代数式xy3 + x3y 的值。

2、把偶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相邻的两个偶数的平方差(较大的减去较小的)一定是4的倍数吗?是否可能有比4大的偶数因数?

说明: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第八环节, 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这一部分可由学生自行小结,尽可能说明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可适当补充。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由学生自行小结,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第九环节,作业布置:

1、书本作业题,作业本。

2、兴趣题:手工课上,老师又给同学们发了3张正方形纸片,3张长方形纸片,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运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将多项式2a2+3ab+b2 因式分解

教师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作业进行分层次要求。兴趣题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对因式分解的技能和技巧。

三、板书设计:板书主要分课题、投影区和注意要点区。

四、关于教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要性,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强调“双基”,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所提高,整堂课应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体现自我,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快乐。

分解课件 篇3

【设计主题】

本微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复习因式分解基本方法。本微课通过典型例题,从提取公因式,到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层层递进,让学生能够通过本微课,学会如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最后练习进行检测,达到掌握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方法。

【教学背景】

1.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八年级上的学生,以前学习多项式运算,现在进行它的相逆过程。对部分学生有一定难度。

2.教学情况分析: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本微课掌握因式分解基本方法,通过相应的变形整理达到可以提取公因式和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超过四项的多项式是学生学习难点,如何进行分组是关键。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

2.能够正确使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3.能够对四项及以上的多项式进行分组。

【学习任务】

通过例题一巩固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

通过例题二巩固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并要求每个因式不能再进行因式分解为止;

归纳总结因式分解方法:一提,二套,三分组,四要分解到各个因式不能再进行因式分解为止

注意事项:两点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

对各题进行讲解,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小结】

通过本微课,学生能够对因式分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此方法来解决问题。对学生因式分解由易到难,并重点对分组进行大量的练习,以达到知识技能的提升。学生在课后还需要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复习,才能做到应用分组,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微练习

一、填空题

1、计算3×103-104=_________

2、分解因式x3y-x2y2+2xy3=xy(_________)

3、分解因式–9a2+=________

4、分解因式4x2-4xy+y2=_________

5、分解因式x2-5y+xy-5x=__________

6、当k=_______时,二次三项式x2-kx+12分解因式的结果是(x-4)(x-3)

7、分解因式x2+3x-4=________

8、已知矩形一边长是x+5,面积为x2+12x+35,则另一边长是_________

9、若a+b=-4,ab=,则a2+b2=_________

10、化简1+x+x(1+x)+x(1+x)2+…+x(1+x)1995=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m(a+b)=ma+mbB、ma+mb+1=m(a+b)+1

C、(a+3)(a-2)=a2+a-6D、x2-1=(x+1)(x-1)

2、若y2-2my+1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是()

A、m=1B、m=-1C、m=0D、m=±1

3、把-a(x-y)-b(y-x)+c(x-y)分解因式正确的结果是()

A、(x-y)(-a-b+c)B、(y-x)(a-b-c)

C、-(x-y)(a+b-c)D、-(y-x)(a+b-c)

4、-(2x-y)(2x+y)是下列哪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后所得的答案()

A、4x2-y2B、4x2+y2C、-4x2-y2D、-4x2+y2

5、m-n+是下列哪个多项式的一个因式()

A、(m-n)2+(m-n)+B、(m-n)2+(m-n)+

C、(m-n)2-(m-n)+D、(m-n)2-(m-n)+

6、分解因式a4-2a2b2+b4的结果是()

A、a2(a2-2b2)+b4B、(a-b)2

C、(a-b)4D、(a+b)2(a-b)2

分解课件 篇4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数学《9分解》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9的分解是《九珠数学》学习课程下册第页的内容。掌握9的分解是进行9的减法的基础。教材根据幼儿对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图片感兴趣的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选择了情境式教学,使幼儿根据情境故事能直观的、快速的掌握9的分解,体验学习九珠数学的快乐,培养幼儿对九珠数学的情感。也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科学教育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二、说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掌握9的分解,知道把9分成两份有8种不同分法,学会按序分合。

2、技能目标: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与幼儿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学习九珠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爱九珠数学的情感;让幼儿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说重、难点。

1、重点:通过活动掌握9的分解。

2、难点:将数字9按序分合。

四、说教法。

本节课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注重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掌握数学知识,在活动中谋求到发展。

五、说学法(学情)。

1、幼儿对直观形象的动画比较感兴趣,生动活泼、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刺激物最容易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现欲强是幼儿另一显著特点。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2、在前面已经了学习2~8的分解,所以幼儿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学习9的分解应教轻松。

六、说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兴趣是幼儿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源动力。要让幼儿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掌握数学知识,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幼儿生活实际,设计了“请小朋友来帮助小狗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情景,(这一情景一直贯穿这节课的始终)使幼儿一开始就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分解课件 篇5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撰写人部门

时间活动目标:

1让孩子感知数字的组成和分解,理解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

2、能学会5的多种分法。

三。培养孩子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从中获得快乐。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和分析多种方法,掌握4的构成。

活动准备:

老师:小兔子(2只兔子,一只小白兔,一只小灰兔)萝卜(5只)年轻人:笔记本卡,数字卡(每人一张),每人五张纸。

活动过程:

1、 情境创设、组合与分解学习5。

导入:1、师:小朋友们,看看符老师帮你们请来了谁到我们班来做客?

2、出示小兔子。

收成的秋天快到了。 农夫捡了很多萝卜。 我们要数多少?

三。老师展示萝卜,一个一个地贴在黑板中间。(观察萝卜的形状的大小、颜色)提问:有几个萝卜?用数字谁来表示?

4、教师:农民伯伯要把5个萝卜分给两只小兔子吃,这可给农民伯伯给难住了,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帮助农民伯伯?我知道小朋友们很聪明,但是先不急着帮农民伯伯解决问题,先思考一下,然后老师把5张小纸片发给小朋友,你们来操作一下怎么分,到时候呢,老师请小朋友来回答,看谁分得又好又多,看谁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孩子?

二、幼儿操作。

1、复习3和4的组成和分解。师:以前的课上啊,我记得我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了3、4的组成和分解,可是现在老师忘记了,谁来告诉老师怎么分得呢,假如你有三个胡萝卜,要分给两只小兔子,可以分成2和1,或者1和2.

如果有四个,它们可以分为1和3、3和1、2和2。

老师:您如何将五个萝卜分成小灰兔和小白兔?请小朋友来分。

2、再请个别幼儿来分。

分解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

2、知道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会作力的分解图

3、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

4、会分析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精神与科学严谨态度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会作力的分解图并利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

重点突破:互动探究及自主探究部分均安排学生作图及计算,使得学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教学难念】

根据问题受力情况分力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

难点突破:以实验的手段,化不可见为可见,使感觉变看见,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小组探究,自主探究,深刻体会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及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教师:非常荣幸能来富春中学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我们先邀请两位男生上前与老师一起完成一个小游戏。

师生互动:邀请两位男生模拟拔河进入相持阶段,握紧绳子用力拉,然后教师用两根手指从绳子中部往边上一拉,结果把两个男生都拉过来了。

教师继续点燃气氛:老师不仅可以用两根手指轻松拉过两个男生,还可以单手拉动大客车,可惜这个就不能现场演示了,大家看一段视频吧! (播放视频)

教师留下悬念:为什么老师能“四两拨千斤”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了。

教师明确课堂内容的意义: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过,有时候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替代,这就是力的合成。实际中又有很多情况下一个力能产生多个作用效果,为了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我们又必须用几个力去代替这一个力,这就是力的分解。比如,刚才两位同学拔河,老师在绳子中部施加了一个横向的拉力,这个力就同时产生了拉动两位同学的作用效果,要解释这四两拨千斤现象就必须学习力的分解知识。现在我们从简易点的情况入手研究力的分解。

[师生互动探究一]

(图片展示:拖拉机拉耙,人拉箱子!)

教师疑问过渡: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片,这里物体都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个拉力对物体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

教师:接下去我们用实验进行探究。

师生实验探究:我们将一小车放在测力台秤上标一下指针位置,小车的一端用细绳连接着力传感器,同学们可以直接在屏幕上读出拉力值,小车另一端用细绳通过滑轮挂钩码,即给小车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里我们挂上重为的钩码,请同学们在学案上记录下

教师提问学生1:同学们在台秤和传感器的读数方面观察到什么现象?请描述一下!

(传感器原先无读数,现在有读数了,台秤读数减小了)

教师继续提问:这说明该斜向上的拉力对小车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一个竖直向上拉小车的效果和一个水平向右拉小车的效果)(教师适时表扬与鼓励学生)

分解课件 篇7

【实验目标】

1、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2、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实验内容】

演示实验:

“谁是大力士?”、“重物断线”、“斜拉物体”;如图

2、学生分组实验:

“斜面上的物体”、“手撑铅笔”:如图

【实验思路】

教学重点: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确定。

实验设计:

1、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难以想象一个已知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体验到一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为此,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其中“重物断线”“斜拉物体”老师演示,“谁是大力士?”请两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演示),两个学生小实验(“斜面上的物体”、“手撑铅笔”)。这样做的目的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降低了难度。

2、本节课开始引入时,由学生互动做了“谁是大力士”的演示,老师又演示了“重物断线”。课堂中也举了大量的生活中例子,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 演示“谁是大力士?”:两个高大男生用力拉直一条水平绳子,一瘦小女生在绳子中间突然用力一拉,便把两位男生都拉动了。教师:“谁是大力士?想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

2、 演示“重物断线”:用一根丝线挂着一重物(可以是砖头),开始时丝线并拢(平行),然后慢慢分开丝线的两端,使两丝线的夹角逐渐变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丝线突然断裂,重物掉落地上。

让学生带着以上两个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预习,学生展示

什么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力的分解应遵循什么法则?

教师:平行四边形定则中对角线表示合力,两邻边表示分力。大家在学案上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多少个以它为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答案是无数种。

教师:那么力的分解是不是也有无数种可能呢?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将一个已知力唯一分解呢?

学生: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2、已知其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先留个悬念)

教师:力的分解在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是,我们常常会根据一个已知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将这个已知力唯一分解。

演示实验:

1、斜拉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斜向的拉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

器材:电子秤,装有钩码的小盒子,测力计。

实验过程:将小盒子放在电子秤上,让学生观察电子秤的读数,并做记录。用测力计斜拉着小盒子在电子秤上运动,让学生再观察电子秤的读数,并做记录。

问题:测力计作用在小盒子上的斜向拉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这个拉力应如何分解?(学生通过实验的数据可以回答重物对称的压力变小了,应该将这个力沿着水平和竖直方向分解)

接着,可让学生总结本实验中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的思路:即是根据实验确定已知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也就确定了两分力的方向,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将已知力唯一分解。

学生分组实验1:斜面上的物体重力的分解

分解课件 篇8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1、力的方向.

请学生举例说明力的方向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2、力的大小.

请同学举例说明力的大小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3、力的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点肯定在受力物体上.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点.如推、拉、提、压、托等作用的作用点.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总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后记:

分解课件 篇9

课型 复习课 教法 讲练结合

(知识、能力、教育)

1.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会用提公因式法、 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

2.通过乘法公式 , 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根据题目的形式和特征 恰当选择方法进行分解,以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学案

一:【 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1.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 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分解困式的方法:

⑴提公团式法: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⑵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 ;

完全平方公式: ;

3.分解因式的步骤:

(1)分解 因式时,首先考虑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公因式,一定先提取公团式,然后再考虑是否能用公式法 分解。

(2)在用公式时,若是两项,可考虑用平方差公式;若是三项,可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若是三项以上,可先进行适当的分组,然后分解因式。

4.分解因式时常见的思维误区:

提公因式时,其公因式应找字母指数最低的,而不是以首项为准。若有一项被全部提出,括号内的项 1易漏掉。分解不彻底,如保留中括号形式,还能继续分解等

(二):【课前练习】

1.下列各组多项式中没有公因式的是( )

a.3x-2与 6x2-4x b.3(a-b)2与11(b-a)3

与 nynx c与 abbc

2. 下列各题中,分解因式错误的是( )

3. 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4. 分解因式:x2+2xy+y2-4 =_____

5. 分解因式:(1) ;

(2) ;(3) ;

(4) ;(5)以上三题用了 公式

二:【经典考题剖析】

1. 分解因式:

(1) ;(2) ;(3) ;(4)

分析:①因式分解时,无论有几项,首先考虑提取公因式。提公因式时,不仅注意数,也要 注意字母,字母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一次提尽。

②当某项完全提出后,该项应为1

③注意 ,

④分解结果(1)不带中括号;(2)数字因数在前,字母因数在后;单项式在前,多项式在后;(3)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4 )分解结果应在指定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若无指定范围,一般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

2. 分解因式:(1) ;(2) ;(3)

分析:对于二次三项齐次式,将其中一个字母看作末知数,另一个字母视为常数。首先考虑提公因式后,由余下因式的项数为3项,可考虑完全平方式或十字相乘法继续分解;如果项数为2,可考虑平方差、立方差、立方和公式。(3)题无公因式,项数为2项,可考虑平方差公式先分解开,再由项数考虑选择方法继续分解。

3. 计算:(1)

(2)

分析:(1)此题先分解因式后约分,则余下首尾两数。

(2)分解后,便有规可循,再求1到20xx的和。

4. 分解因式:(1) ;(2)

分析:对于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一般采用分组分解法,

5. (1)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

(2)已知 、 、 是△abc的三边,且满足 ,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分析:此题给出的是三边之间的关系,而要证等边三角形,则须考虑证 ,

从已知给出的等式结构看出,应构造出三个完全平方式 ,

即可得证,将原式两边同乘以2即可。略证:

即△abc为等边三角形。

三:【课后训练】

1. 若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 的值是( )

a.24 b.12 c.12 d.24

2. 把多项式 因式分解的结果是( )

a. b. c. d.

3. 如果二次三项式 可分解为 ,则 的 值为( )

a .-1 b.1 c. -2 d.2

4. 已知 可以被在60~70之间的两个整数整除,则这两个数是( )

a.61、63 b.61、65 c.61、67 d.63、65

5. 计算:19982002= , = 。

6. 若 ,那么 = 。

7. 、 满足 ,分解因式 = 。

8. 因式分解:

(1) ;(2)

(3) ;(4)

9. 观察下列等式:

想一想,等式左边各项幂的底数与右边幂的底数有何关 系?猜一猜可引出什么规律?用等式将其规律表示出来: 。

10. 已知 是△abc的三边,且满足 ,试判断△abc的形状。阅读下面解题过程:

解:由 得:

即 ③

△abc为rt△。 ④

试问:以上解题过程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填代号) ;错误原因是 ;本题结论应为 。

四:【课后小结】

布置作业 地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7篇《2023年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分解课件 篇10

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所以平行四边行定则依然是本节的重点,而三角形法则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到的,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师在讲解时注意从以下方面详细分析:

1、对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题1中的几个关键性描述语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 ,与水平方向成 角,关于重力以及地面对物体的弹力、摩擦力可以暂时不必讨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合力产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现象入手(如下图所示).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了两个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杆压靠在墙面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铅笔、橡皮筋,用手代替墙面体会一下铅笔重力的两个分效果.

3、分力大小计算书写规范.在计算时可以提前向学生讲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识.

二、关于力的正交分解的教法建议:

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利用了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变成了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问题了.使计算变得简单.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未接触到有关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首先从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平衡问题时,粗略介绍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660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