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完某一作品后,在观看过这部影片后,我们的感受可能不能用单纯的语言表现出来。观后感是一种思想交流和学术思辨的方式,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以下是由趣祝福的编辑为你整理的“国学经典观后感”,相信这篇文章会为您提供一些好的建议!此外,关于作文,您还可以浏览小狗一年级小学作文汇总。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1】
国学是一条经典文化的长河,我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里,结识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我目睹了一个个帝国的兴衰,一幅幅历史的画卷。
我认为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在整个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载体,而历史又是我们认同这个国家的最核心的东西。
什么是国学?虽说百年来不断在讨论,但是并没有大家都认同的说法,因为这是个新名词。近百年来,西方文化东渐,产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初用新学和旧学、中学和西学这样不同的名字来区别。后来又提出国学的名词,其实也就是中学,也可以说是一种旧学,因为它是国产的。在一段时间内,把中国的文化都加上“国”字,比如说中国的绘画称国画,中国的武术称国术,中国的戏剧称国剧,中医称国医。
国内学者对国学一直存在着两种态度。一是“国粹论”者,一是“国渣论”者。前者崇古嗜古,认为古代学术文化都是“国粹”,后者则非古反古,认为是“国渣” ,要人们“爱惜精神,莫读古书” .这两种态度,都是片面的。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复杂的,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承和弘扬精华,否定和扬弃糟粕。如果不去接触,不去探讨和研究,又怎么知道哪是精华,哪是糟粕呢?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最为丰富,而且延续到当代的唯一国家。所谓东方文化,就是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国人一直不断的在研究,我们自己如果弃之不顾,严加拒绝,那就等于无自知之明。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2】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经典国学三字经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三字经,可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
这本书的特点是三字一句,通俗易懂。
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这句话在小时候,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读完这本书,我对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每个人的天性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差别会越来越大。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学习最重要的条件是团结。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
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在我们的学习中,为什么我们有好成绩还是坏成绩?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己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
当一个机会从你身边溜走时,想想你当时为什么不注意?
也懂得了做人的准则,古人发奋图强的故事,中国悠久的历史,许许多多我们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触的知识,比如,我读了《三字经》中讲历史的部分,清楚得知道了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怎样在历史。
这是三字经,一本历史悠久的书,引领我们走向了真正的方向。
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经》这本书。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我的好老师。读了它,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是《三字经》的第一句,虽然很简短,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下来都是很好的,没好好学***得和别人不一样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更是教育我们: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一无所知,能有什么用呢?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说的是古人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还有“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通俗易懂的哲理,还有孟母三迁、五子登科、孔融让梨这些经典故事,甚至还有天文、地理、气候等自然方面的知识……《三字经》真是知识的宝库、思想的宝库!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它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香的人,九岁的时候就非常懂得孝顺,每当夏天,总是先把枕席扇凉了、蚊子赶跑了再请父母歇息。
冬天,我会先躺下,帮父母用体温给被子取暖!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爸爸告诉我,这个故事不仅讲孝道,更讲爱!
是亲人之间至真至纯的爱!而这份爱就是关爱、关爱、相互关爱和无私奉献!
每次读到这里,我的眼睛都是润了,因为我想起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也想起了爸爸妈妈的一点点。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绞尽脑汁换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无论下雨下雪都等在学校门口接我回家;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上了一天班还不知疲倦地陪我学***玩耍……我小时候很黏人,一离开妈妈的怀抱就哭闹,妈妈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困极了,就坐在那里睡觉!一次我高烧近40度,爸爸一会儿一会儿地给我擦酒精,帮我降温,竟一夜没有合眼!
一次突然下大雪,我因为值日,走出教室的时候天都黑了,但是妈妈一直在校门口等。看着雪人一样的妈妈,捂着妈妈冷得哆嗦的手,我忍不住眼泪啪啪直掉!爸爸妈妈很爱我,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关心爸爸妈妈。
好吃的东西我总是抢着吃,很少主动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学***还好发脾气,妈妈总是给我洗脚而我从没给妈妈洗过一次……想到这些,想到黄香,我觉得好惭愧!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学习,去思考,去做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自然,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爱!
我爱这本书,喜欢书里的智慧和精神。我更会在享受爱的时候,像黄香那样,真挚地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每一个人!
小学一年级开展的“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读书节活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三字经》诵读比赛更是将此次活动推向了高潮,三字经读后感。为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还积极提倡亲子共同阅读,旨在“让阅读融入生活,让阅读伴随人生,让阅读绽放生命的光彩”。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
它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三字经》运用事理并举、**并茂的方法,以大量发人深省的典故、故事和形象生动的画面,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可以说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孩子阅读《三字经》过程,也就是提高认识,陶冶情操的过程。作为家长的我,在引导孩子诵读《三字经》上也有深刻的认识。感受最深刻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蚕能纺丝造福人类;蜜蜂也能酿蜜为人类做事。作为一个学生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幼不学,老何为”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不懂就问,多读书,读好书。知识就是力量,满腹经纶,一身才智才能有为,才能为社会、为人类多作贡献。
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生在我们的学业的征途上是打基础的阶段,我们一定要为茁壮成长,进入社会有所作为打好坚实的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玉器,是玉就得雕琢,是人才也得磨练,那怎么磨练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否则长大后就不能成为伟大的工具。
“头悬梁、锥刺股”,则告诫我们学***苦,要珍惜学校、家庭、社会给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好好学***向上,读后感《三字经读后感》。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整天不愁吃不愁穿,要珍惜时间,学***须“头悬梁、锥刺股”,但也不能沉迷于电视、游戏,应珍重少年时,不负云和月。
而“读史者,考实录”告诉我们学***真,不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我们应该一丝不苟,字不懂就翻字典,记不清拿不准就多翻书。总之学***真,掌握知识要牢固,不能囫囵吞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3】
“冬则温,夏则清”,当我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不禁汗颜起来。冰天雪地,我们不冷,因为我们屋内有暖气;烈日炎炎,我们不热,因为我们室内有空调。而我的父母呢?冬天加棉被取暖,常常喊背压得疼痛难忍却还是暖不热被窝;夏天,风扇转出来的是热风,夜里常常被迫坐起来。特别是我的母亲,她生有多种疾病,近年来,气管炎越来越严重,冬不能着凉,夏不能见一点凉快,在别人借助洗澡、风扇等方法降温的时候,她也只能依然穿着长袖衫,尽管汗水浸湿了衣服,但却不敢往风扇前站一站。夜里连热带蚊子叮咬,常常出一身痱子,脸上留下的是一片一片的红疙瘩,当我提出要为他们买空调的时候,他们总是以“不会用”为由拒绝。而自己也心安理得地放下了。今天当我又坐在空调房间的时候,我的心再也凉快不起来了,我辛辛苦苦抚养我长大的父母,正在忍受着酷暑的煎熬,我的心在颤抖,儿女不孝啊!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学期将要结束的夏天,由于工作繁忙,我常常早晨吃不上饭,一个学期下来,我落下了胃病,消化不良,胃隐隐作痛,我的心情非常低沉,我的三哥年纪轻轻就是因为胃病去世的。,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她一面催促我来郑州作检查,一面四处打听民间药方。在我的印象中,那个夏天,母亲是不知道热的。暑假来了,她本应该回家,可却一步不离地伺候我,一日三餐端吃端喝,煎中药,叮嘱我不要动也不要心急,趁假期把病养好,开学了才能工作。望着母亲微驼的、衣衫贴在身上的背影,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已经七十五岁了,我有什么理由不振作起来,我有什么道理让一个老人如此为我担忧呢?我不再整天躺在床上,而是走出房间,融入到同事中,积极地配合医生接受治疗,两个月下来,母亲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那笑容就是一朵经历风霜的菊花。真是“身有伤,贻亲忧”!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如今,父母年老多病,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可我却无法“昼夜侍”。我工作在外,一两个月也不回家一次,只能是一周通一次电话,电话那端能听得出是母亲的气喘吁吁,传过来的却是“我很好,不要挂念 ”的平安语。泪光中,我仿佛看到了父母倚窗扉,苦盼子女的眼神,此时此刻,一首歌响在我的心头:“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就把她作为对天下所有父母的美好祝愿吧!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4】
我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我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教导学生要知民以食为天,懂得甘甜辛苦。
我读“恃人不如自恃也”知道它是在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能总是依赖父母和他人,但我们应该独立。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棰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聆听着《兰亭序》悠扬婉约的音调,眼前浮现出了王羲之雄逸流动《兰亭集序》;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经典虽然已流传了千百年,但是名家的风范丝毫没有褪色,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光辉。
我读故事“季文子行俭,毛遂自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明白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在工作中,我要从自身找到不足,制定一个短期或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我就能比较容易的警醒我自己。
总而言之,阅读这些书,不仅让我了解了生活的某些原理,而且让我了解了这些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讲的人生道理仿佛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指出正确前行的方向。
如今,我们伟大的民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以韩国的第一家孔子学院为先例,掀起了学习中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浪潮。看着我的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吟唱,伴随着背景的变化**,我想:
这是我们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这是我们伟大国家的民族灵魂;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作为中国人,我以此为傲。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5】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6】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这些事做好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典籍,以获取对自己有益的学问,使自己变得充实。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冬则温,夏则清,晨则醒,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无常,业无变”这一段,它的意思是说: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向父母问好,下午到家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并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放心。外出离家时,必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自己回来了,让父母放心。
平日起居作息,要做到有规律,做事也要有规矩,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担忧。读到这,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安逸幸福了,每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出去玩从来不和父母禀报,等玩累了,天都黑了才不情愿的回家,回家后父母如果唠叨几句就会觉得烦躁,觉得他们管的太多,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啊。父母这么做都是为我们好,而我们却没有做到子女的本分。但至少现在改变还为迟不晚,我以后一定要多读国学启蒙,要尊重父母,对人有礼貌,不能出言不逊,要懂得体贴关心别人,真正从国学中受到人生的启蒙。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7】
小时候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记得那时候老师让我们用心去体会,认真去想作者的情感。可是那时年幼不懂老师为什么这么说,读了好多遍也不懂其意,后来达到了背诵的程度,可是仍只是觉得是一首普通的诗,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后来长大了,对事物的认识加深了,再加上身处异乡也渐渐明白其意。
读懂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读懂了作者期盼海峡和平统一的赤子之心,读懂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现在的中国人每次读到这首诗,心中都充满了对余光中的敬意,永远期待祖国的统一。
读这些经典文学要时刻去想,要经常拿出来去体验其中的韵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品味不同的魅力,会对书有不同的理解,会理解作者不同的情感。国学经典也许有人将他暂时抛到一边,然而历史的长河不会将他遗忘,指挥一点点地将它沉淀,将最精华的部分留下。
当我们的人生遇到迷茫时,这时不如抛开一切,去认真诵读这些国学经典,从中你会学到很多,从中你会找到方向,同时你也会懂得这些国学经典才是真正的精华,才是我们要学的,要认真去读的。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8】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些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经典著作、诗词曲赋、文学名著、名言佳句,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观看了中国传统文化诵读节目,感受颇深,经典诵读大赛是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复赛和决赛都采取国学知识和应用题的形式,在全国各地的选手为代表来参赛,已检测当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品德的传承。
经典诵读大赛在启动仪式上,六十名学童集体诵读《规》,并举行了开笔礼。经典诵读大赛是以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我爱记诗词、对对碰和美德大考验。
我爱记诗词是在大屏幕上出现1个或2个字,由5名选手分别说出有这些字的诗词,坚持到最后者获胜。那么多的古诗词流利的从他们的口中说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里他们要下多少功夫!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相比逊色的多了,以后可得多读而且这个比赛清晰的体现了我囯学生对诗词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体现了我囯学生的博学多才!对对碰主要是回答“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的问题,从而得到三十分、二十分、十分。
最后是美德大考验,导演会给选手们设置不同障碍,观察选手们是否在生活能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三百四十名选手有许多选手没有通过比赛,很遗憾。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教材,是弘扬族精神,张扬中华文化的魅力的法宝。
经典诵读,使我们跨越了时空界线,连接起亘古烁今的世族文化精粹,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唱响了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音。它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
培养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提高修养。提升我们语文水平,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们的每个人诚挚有爱、充满活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和谐美好,让我们的国家更富。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9】
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让我印象很深的有熊笃的《国学经典之教育思想》。特别是听了曹廷华《国学经典之师德修养》的精辟讲座,他强调师德修养的重要性,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师德的本质是培养人和人才,把人培养**才。
第二、教人的目的是教化,学习的目的是要为己用。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第三、师德是师才之本
第四、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五、师德是教师的基本准则
第六,师德是教育的灵魂,奉献是师德的基础,学习是奉献的源泉。
下面我从师德修养这四个字来做如下产述:
(一)师:1、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自然是榜样、对象。2、《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的本意就是学习,老师总是能让人学习。
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自己就能让(供)人学习,成为别人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韩愈:道有很多含义。大路。
可以理解为法则、规律、方法等。传道:教师要知道、明道。
求其正。教师要知天道,酬勤,地道,厚德,人道,相处。授业:
就是交给知识、本事。有业可授。教师的业要精。
宽厚的背景精深的业务。解惑:指点或帮助学习解决问题。
德、才、师。
(二)德:德者德也。精神或心理的深化。道德是人文化高低程度的体现。
(3) 修护:贯穿日常生活的行为,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付诸行动。过程就是积善的过程,不仅要有善念,还要有善行,言行一致。实实在在的修。
(四)养:1、滋养,养好自己,滋养他人。过程是缓慢的。理解现实条件下的价值观,保持成长和向上的趋势。2、养成,把应该有的道德化为己有。养的过程要相伴终身。
总之,通过学习,我收获颇丰,我由衷地、感慨地说真不愧为是“国学经典”。它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如何获得快乐、如何构建和谐、……今后,我要把“国学经典”中精髓理念融入于工作和学习中,深刻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能力。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10】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文章,让我在这很美好的春天里感受别一样的情怀。古代的诗人们也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说《咏柳》、《早春》等等。《咏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借柳树来抒发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多恰当的比喻啊!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现在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进入这诗歌的世界吧!
我不仅了解了春天的诗歌,而且也学到了不少夏天的诗歌呢!就说《小荷》吧,诗人把初夏到来的时候写的惟妙惟肖。荷花刚开始的.时候在诗人笔下变得更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刚刚开的时候样子。
夜晚来临,月亮也随之出来。让我们来看看诗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吧。《中秋月》、《关山月》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歌。让人感觉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丽。
总之,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绚丽的奇葩,他的无穷魅力值得我们长久而深入的探究。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11】
德保县城关镇云山小学六年级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四月,我们云山小学延续了我们学校的经典活动,再次深入校园阅读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熟读国学经典,开展“读国学经典,品智慧人生”的读书活动。
汉学是指中国知识。汉学也是知识的源泉。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关于读书的肺腑之言我们都耳熟能详: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等,这些都是发人深思的金玉良言。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读书的民族,凿壁偷光、囊莹映雪、悬梁刺骨的读书故事早已成为激励人们刻苦读书的佳话,因此,我们曾经创造了可以傲视世界的灿烂文化。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众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经典,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物。走进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深邃与深邃。
咀嚼《论语》,我们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道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我们学会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智慧;我们知道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惜时如金,我们还理解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与执著。
走进《史记》,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成长画卷,我们更感受到了司马迁身残志坚终成巨著的顽强与不屈。
吟咏李白,我们惊叹诗仙的奇特想象,佩服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情怀。诵读杜甫,我们感动于他身处贫困却思索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
泛舟赤壁,我们不仅领略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壮美景观,更感受到苏子身处逆境却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欣赏《窦娥冤》,我们不仅了解了封建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而且感受到了作者关汉卿揭露黑暗的勇敢与犀利。
阅读《三国》,我们感受着战争的惨烈和忠义的价值。赏析《红楼》,我们在惊叹贾家的奢华糜烂的同时有流连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
回顾《水浒》,让我想起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有着高尚的品质。我钦佩宋江的体贴,吴用的足智多谋,武松的足智多谋和勇敢。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典名著众多。走进其中,你能找到道德的榜样,清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在里面,你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了解什么是无私,什么是充实。在经典中,你可以认识到生活的真谛、生活的艺术和文学的境界。
同学们,走进经典吧!走进经典,你就能更快的完善你自己,走进经典,你就能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力。让我们行动起来,走进经典,传承文化,让我们一起“读国学经典,品智慧人生”吧!
指导教师:王秋润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12】
四、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我知道应教导孩子知错能改。文中《知过即改》:“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告诫我们,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呢?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勇于承认,不要把责任推卸给别人,然后努力改正,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我教导孩子要学会勤俭节约。文中《少时须勤》:“春若不耕,秋无所望。
寅若不起,日无所办。少若不勤,老无所归。”告诫我们,如果春天不辛勤耕种,就别指望秋天有所收获。
如果你不早起,一天之内什么也做不了。年少的时候如果不勤奋,年老了恐怕就没有什么好的收获。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热爱工作,不懒惰,节俭,不浪费,文明。
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必然有强大的文化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力量的精神原泉和指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精神生命线。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责任。
所以,我们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习诵读“国学经典”,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孩子身上培育和坚守。
二年级五班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