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水龙吟课件 >

2023水龙吟课件(收藏八篇)

2023水龙吟课件(收藏八篇)

在开始正式授课前,老师需提前准备好本学期的教学课件和教学方案,每位教师都应尽心尽力去规划教学内容。制定教案时,需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技巧和熟练度。如果你对“水龙吟课件”感兴趣,可以通过以下资料了解更多,我确信这些信息会对你有用!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精]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系列

水龙吟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 : 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因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叶圣陶先生也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2、提问讨论法: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感受技巧。 4、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5、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

(二)学法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不论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情操的熏陶,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学生自主的体验。它使语文学习不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更扩展到情感、心理和人格的领域。在这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

3、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4、拓展:课上拓展辛词《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课下拓展描写辛弃疾爱国之情的现代文《郁孤台之魂》。

5、练笔:在《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中任选一题写抒情散文,读写结合,陶冶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幻灯片

(三)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法和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

诵读法: 是语文教育的优秀方法之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提问讨论法: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点拨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把问题引向深入。

想象鉴赏法: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能进一步的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讲练结合法:在品味词的意境后,学生进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发展深化。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朗诵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对联是描写谁的,你能从中获取到什么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通过对联概括了解辛弃疾的词风及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学习本词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直接过渡到本词的品味和鉴赏。

(二)、解题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和《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因而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教师再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播放朗读音频后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在全体学生齐读后,指名学生朗读。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

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

(2)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A、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B、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各写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

(四)、深入学习

首先,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景色描写营造了什么的意境)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请同学们模仿动作并设想自己会在哪种情况下有类似动作,深刻理解作者感情。

通过问题使学生体会景色描写中所依附的深层感情,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这是走向鉴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其次,合作探究。我也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这属于什么手法?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2、下片最后一句词与上片哪一句的意境是相同的?直接表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链接关于用典的知识,通过理解作者在词中运用的历史典故来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抱负。

深入学习这个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景物和典故所蕴含的作者感情。

(五)小结

1、本词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这就是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

(六)拓展训练

读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体会词人寓情于景的写法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七)、布置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整首词。

2、 读现代文《郁孤台之魂》并回答相关问题。

3、以《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为题写不少于500字的抒情散文。

通过这三个作业,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加深感情领悟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五、说板书

板书直观地体现了本词的内容、结构、作者感情和艺术特点,从整体上把握了本词。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背诵,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六、说课后反思

每堂课上完之后,总是有欣慰也有遗憾。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朗读带动体会,用问题加深感受,借拓展增强领悟。学生能够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理解内容,赏析手法,把握形象,并做到读写结合,最终得到情操的陶冶。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朗读感情仍不到位,需加强训练,二是有些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还需多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三是拓展延伸不够,可再利用学案补充几首不同风格的辛词。

教学和电影一样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如果再重新上一次这节课,肯定还会有很多不足。但我要努力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我希望能在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水龙吟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

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1、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7)“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板书)。

2、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bull;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bull;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bull;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bull;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水龙吟课件 篇3

人教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水龙吟课件 篇4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一、写作背景:

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

1.岑:小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

3. “看了”:看够。

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

5.季鹰:张翰的字。

三、赏析词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

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特色:

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

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

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

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四、总结: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水龙吟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苏轼的《水龙吟》。

2、了解苏轼生平、作品以及他的“豪放词”。

3、品味文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涵并背诵本词。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盘点:

1、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关于宋词你了解多少?(从流派上)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特点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恢宏沉雄,气势豪纵,成就颇高。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特点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清新绮丽之美。内容比较窄狭,主要侧重儿女风情。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qí)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于婉约派与豪放派不同词风的形象概括和生动说明。

2、我们学过的宋词你还记得哪些?

3、我所知道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魅力。他的词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绘画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官阶)检校水部员外郎(加号)。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在工作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也无人惜从教(使)坠,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愁思)

萦(缠绕)损柔肠,困酣(困倦极了),娇眼(以女子的娇眼比拟柳叶)

落红(花)难缀(连缀)

2、苏词的题目中提到一个人名,与下一首词有什么联系?

苏轼的这首词是用章楶原作的韵并且依照原韵的次序填写的。(见课下注解)

附章质夫《水龙吟》: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译文: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苏轼词的大体意思。

上阕:人们说她是花,她终究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随她飘落。她依傍着道路,抛别了故家。人们说她无情,细细思量,情思绵长的不正是她!那轻盈的身姿回旋转侧,宛如美人愁断的寸寸柔肠,又如困倦的娇眼欲开还闭。她的梦魂,随风万里,苦苦寻觅梦中的情郎,却无端又被,莺啼惊醒。下阕:我原本不恨杨花飞尽,只恨西园落红满地,愁苦花事就此消歇。清晨,宿雨初停,只见满池细碎的浮萍,哪里还有杨花的踪迹?我不禁暗暗疑心哎!春色原只剩三分了,二分昨夜已零落尘土,一分如今又跟随流水。怎不让人怅然若失!我寻寻觅觅、细细察量,忽然间开始明白了,那飞坠的哪里是杨花,漂浮的又哪里是浮萍!一夜宿雨,飞絮化成萍,那千点万点,全都是离人的眼泪啊!

三、词作赏析:

(一)自主学习:

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品读诗句,说说你喜欢的句子以及喜欢的理由。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一个“惜”字,是全篇之“眼”。“无人惜”,反衬作者独“惜”,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

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2、春色何以分成几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

四、拓展提升:

苏轼和章楶的两首词都是描写杨花的,相较而言你觉得哪一首在描摹事物方面的技巧更胜一筹?(找出直接描写杨花的句子)

章词咏杨花,以形写神,风姿秀逸。上阕写杨花飘坠轻飞,极富动态神韵,特别是歇拍“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几句,将杨花在“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后的轻飞之态,写得至为灵动,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下阕仍以摹写杨花物态为主,不惟拟人,且略微渗入人情。

苏轼的和韵之作在咏杨花方面既不模写差远,也不体认太真,而是在不即不离中,将自己的感情隐寓其中,亦杨花亦东坡,上阙侧重写芳华幽独之悲,下阙侧重写惜春伤逝之感。深寓生命之孤独、漂泊、失落、不能自主、无可奈何之悲伤。

对于章词原作和苏轼和作的高下,朱弁认为章词能曲尽杨花妙处,故章词好;张炎认为苏词直是言情,非复咏物,是借咏物来抒情,故苏词好;许昂霄则以为二词各有千秋,各胜擅场。章词从各个方面来写杨花,开头写春末飘杨花;次写杨花飞到各处,飞到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得很细腻。就描绘杨花说,做到了曲尽其妙。苏词在写杨花,也在写人。苏词就咏物说,写杨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就写人说,苏词描写思妇愁情,梦里寻郎既不成,春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词。苏词能在曲尽事物。

五、再读本词,体悟词作之美。

水龙吟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 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

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学案

积累·整合

1.赏析诗词的方法

① 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② 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③ 抓关键句,品析语言

2.宋词流派

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4.诗词主要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虚实相生: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等等。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后为杜甫点化;②引用神话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③运用历史故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介绍:《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6. 熟读成诵

第二部分 课内探究学案

感受·鉴赏

一、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诵读:

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

第二遍,听录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第三遍,抽学生读,指导诵读技巧。

2、结合注释梳理全词,理解词作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3、大家分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①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②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③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引导归纳总结。

三、深层赏析:

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一段品味赏析文字。100字左右。

三、当堂检测

高考链接 (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背诵全词

水龙吟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 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

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学案

积累·整合

1.赏析诗词的方法

① 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② 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③ 抓关键句,品析语言

2.宋词流派

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4.诗词主要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虚实相生: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等等。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后为杜甫点化;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③运用历史故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介绍:《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6. 熟读成诵

第二部分 课内探究学案

感受·鉴赏

一、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诵读:

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

第二遍,听录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第三遍,抽学生读,指导诵读技巧。

2、结合注释梳理全词,理解词作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3、大家分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①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②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③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引导归纳总结。

三、深层赏析:

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一段品味赏析文字。100字左右。

三、当堂检测

水龙吟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背诵并默写《水龙吟》

二.教学重点:

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三.教学难点:

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四.学法指导: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背景介绍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玉簪()螺髻()鲈鱼堪脍()揾英雄泪()金戈()

狼居胥()可堪()佛狸祠()遥岑()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

寻常:

草草:

北顾:

可堪:

自主学习

阅读全词,结合注释,回答下列问题。

3.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

4.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意思是什么吗?

点拨: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探究:

1.作者写了哪几个典故?

2.结合这三个典故,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延伸阅读

2023石灰吟课件精选


石灰吟课件 篇1

一、疏言:理解大意

1、导入解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冕写的《墨梅》,体会到了墨梅的纯洁、高尚。在这首诗中,诗人这样赞颂墨梅(学生接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把迷人的清香与纯洁的品质留给了人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首赞美石灰的古诗《石灰吟》。(屏幕出示全诗,教师范读。)

(2)谁知道石灰?(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石灰是将石灰石放入窑中用烈火煅烧而成,它的外形仍像一块石头,我们叫它生石灰。生石灰加水就变成了粉末状的熟石灰。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用熟石灰粉刷出来的。“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教师相机正音,重点订正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同桌同学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全诗的意思,不恰当的地方师生订正、补充。(这首诗大体意思是:制作石灰十分困难,先从深山中千锤万凿取石头,然后用烈火煅烧取来的石头。石灰具有崇高的品格,为了造福人类,它把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品格,既平平凡凡,又轰轰烈烈,难怪诗人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学生诵读全诗。)

二、显象:感受品格

1、历尽磨难: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1)石灰的生成历尽了千辛万苦,可谓“千锤万凿出深山”;面对磨难与危险,石灰又是那么的从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烧若等闲”。读一读第一、二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为了烧制石灰,深山里的`石灰石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凿开了心,掏出了肚;石灰石被运下山,又忍受熊熊烈火焚烧。顽强的石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真是太了不起了!)

(2)这就是坚韧不拔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学生诵读全诗。)

(3)读了这首诗,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于谦伟大的一生。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补充: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现在杭州)人。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学生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2、永留清白:体会石灰和于谦的品格

(1)对比讨论:石灰留给了人间什么东西?于谦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同桌同学讨论。)

(2)交流体会:(学生交流看法,老师引导升华:石灰被用在建筑物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的墙,哪怕粉身碎骨也全然不顾,坚强不屈、纯洁高尚。于谦的一生就像石灰的一生,他的品格体现了石灰的品格。)

(3)拓展联系:你还知道哪些像于谦一样的英雄人物?(岳飞、文天祥等)在于谦的诗作中,还有一首《咏煤炭》,同样表现了于谦的高尚品格。(学生诵读,难读的字加上拼音。)

三、诵读:内化积累

1、一诵——少年抒怀

于谦十六岁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昂的诗。想想少年于谦为什么能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立誓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全诗。)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我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立下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全诗。)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临刑前的于谦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向世人诉说。他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情,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学生诵读全诗。)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为后人所景仰。从《石灰吟》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全体学生深情地背诵全诗)。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用你手中的笔抄写于谦的这首诗。(重点指导“锤”、“凿”、“烧”的书写,后抄写全诗。)

石灰吟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选了两首古诗,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个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的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焚烧、吾家、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两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若等闲“和“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两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两位诗人分别赞美了石灰和墨梅怎样的品格?他们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4、出示《石灰吟》,重点学习。

〈1〉这两首古诗,哪些词语描写了石头经历的`磨练和苦难?

〈2〉对此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读读。

〈3〉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4〉石头之所以如此坚贞是为了什么呢?你对“清白”一词有何理解?(由清白的颜色引申到高洁纯真的品行和洁身自好的人格。)

5、出示《墨梅》,重点学习

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

〈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

〈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

〈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

〈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

6、两首古诗,两种事物,两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

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

2、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教师诵读。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所言的志向是什么。

六、说板书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鄙视流俗 贞洁自守

石灰吟课件 篇3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自身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同学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示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

石灰吟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教学课时: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女同学读前两句——

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男同学读后两句——

(三)初识“托物言志”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生自由谈。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渡:我们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1.讲述背景:

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先生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画像上的人是谁?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2.于谦从小就决心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

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

1.学生看资料。边看边想,你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有了更深的理解?

2.学生汇报。

生对哪一句有新的感悟,就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诗句,师指导读。

3.如果你是于谦,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吟起自己年少时所写的这首诗?指名读。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着。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在文学史上,还有一些咏物诗,正如《石灰吟》那样,表达了诗人的志向。我们再来读两首,体会这类诗歌“托物言志”的特点。

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朗读古诗的方法,揣摩一下怎么读这两首诗,读好了,就说明你基本读懂了。指名读,师指导读。

小结:梅兰竹菊被称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课后我们还可以找找这样的咏物诗来读一读。

愿意再读读这三首诗吗?

这三首诗中还有许多奥秘。自由读一读,从诗句中,你有什么发现?

(师可以提示:从表达的志向的角度,从诗人的朝代,从文字的角度,从选择“物”的角度等)

3.揭示“民族魂”

读着读着,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了三句诗。我想请在这节课上认为自己的朗读有进步的同学来读一读。

读着读着,我们把这三首诗读成了三个词。指名读。谁能把这三个词的涵义读出来。

如果这节课,《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指名读两次)这两个字是——(齐读)

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全体起立背)

石灰吟课件 篇5

前面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和《林海》两篇课文,它们都是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思想感

情的散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本课“预习”提示我们:《墨梅》、《竹

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

种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思路:要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

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学习第一首古诗。

1.简介作者。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他性格孤傲,鄙视权

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

题的诗。

2.理解诗句。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书画家(王冕)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树,指梅树。这行诗

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痕,痕迹。这行诗的意思是,朵朵开放的梅花呈现淡淡的墨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指天地。这行诗的意思是,只求梅花

的清香永远充满人间。

(4)齐读后,指名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也是画中)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墨梅赞颂了

人的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后两句突出梅花的精神。说明梅花有朴素淡雅、不

图虚荣和高洁白重的特点。作者借赞美墨梅比喻人,实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

重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以墨梅自励,愿像墨梅那样做人的思想感情。

三、舅I导学习古诗《竹石) ’

1.简介作者。

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在朝廷做官,比较关心民间疾苦,

后因得罪豪绅被罢官。他擅长画竹。《竹石》这首诗是他为自己的画题写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

(2)指名朗读。

(3)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如,破岩,山崖的石缝。坚劲,坚定。千磨万击,许多磨难和打击。还,依旧。

(4)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翠竹)紧紧依傍着青山。

“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原来(竹根)是牢牢扎在山崖石缝中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翠竹)虽经风雨雷击依旧十分坚定。

“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任凭你刮什么风也不惧怕。‘

(5)齐读全诗,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连起来说说。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联系借物喻人的方法,说说它

赞美了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中描写的竹子,是生长在山崖石缝中的,自然环境恶劣,它不怕闪电雷击,风吹

雨打,仍然能顽强地生长。说明诗中描写的竹子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这首

诗实际借物喻人,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达了

诗人崇尚这种精神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4.练习背诵。(自背、全班齐背、指名背诵) ,

1.背诵《墨梅》和《竹石》。

指名背诵《墨梅》和《竹石》。

二、学习第三首古诗

1.理解诗句。

(1)指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自读思考每行诗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千锤万凿出深山”。锤,敲打。击,撞击。千、万,形容撞击的次数多。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只有经过许多次撞击敲打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烈火焚烧若等闲”。若,好像。等闲,平常事。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成很平常的事。

“粉骨碎身全不怕”。意思是(即使)身体被粉碎(变成石灰)也不惧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石灰)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

2.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思考:这首诗赞颂了石灰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1.指名背诵本课三首古诗。 2.默写《竹石》、《石灰吟》。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灰吟课件 篇6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1)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十二岁。(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

(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等。

在上新课之前,想一想我们以前都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顺势解题(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说我们学过的《暮江吟》,大家齐背一下。你认为“吟”有什么含义呢?所以题目的意思是(吟咏石灰)。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3、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看大屏幕,读一读这几个词语,教师重点强调“锤”和“焚”。接下来看看你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同学们了解了于谦的一些知识,现在学习一下他写的这首诗。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6、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读了这首诗,石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石灰的`制作过程。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2)、读了这两句你有何感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4)这首诗理解完了,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5、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6、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充分融入自己的感情。

7、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再看这首诗,说一说从这首诗中你看出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

3、周围合作,大胆说出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写这首诗时,于谦才十二岁,意气风发,壮志满怀,他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相信同学们已经背过了,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吧。

走上仕途的于谦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又会以怎样的心情来吟诵这首诗?

7、面对这样伟大的于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十二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体现了他人生的追求和志向。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一些诗。一起来朗读一下。

石灰吟课件 篇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虽然石南小学和我们英雄小学相隔不远,但是我一直未曾有机会走进这座美丽雅致的校园。今天有幸来这里参加“手拉手”教育科研活动,我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热情,也要感谢孩子的积极配合。

今天,我执教的是一首古诗《石灰吟》。现在我来和大家说说我备课的一些想法。

我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出于这样几个原因:1、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教学内容的体裁丰富多彩,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适应各种体裁的教学;2、平时,我也观摩过不少执教古诗的课,很是羡慕大师们的挥洒自如。而自己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也从未尝试过古诗的教学。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的尝试。

《石灰吟》这首诗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对于文本的分析,我就不多说了。我主要和大家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对于这堂课,我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联系诗人的生平,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基于这样的目标预设,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整体通读

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是学习古诗的前提。对于本首诗,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进行朗读,相机指导学生把生字“焚”读准、读懂。“焚”这个字是前鼻音,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很容易读成后鼻音。在我看来,词语教学在高年级段依然要扎扎实实。同时,对于“粉骨碎身”这个词,和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不大一样,学生感到不明白,这很正常,因为我读这首诗时,对为什么是“粉骨碎身”也很疑惑,我通过查资料整合了其中的原因,所以提出来强调,一是提醒学生读正确这个词。二是通过直接告诉的方法,让学生能消除心中的疑惑,以加深对这个词的了解。

第二步,理解诗意

学习一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含义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司空见惯的石灰,不要说学生,就是我自己,如果不看相关的资料,对于采制石灰的过程也不是很清楚的。如果能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当然能有助于诗歌的理解。试教时,我用“石灰的自述”介绍了一段文字,让学生自己读了一下。课后,我发现如此的做法不仅是蜻蜓点水,而且冲淡了语文课的味道。那如何让学生用语文的学习方式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呢?于是,我反复读教材,读着读着,惊喜地发现“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正是石头锻造成石灰的三个步骤。我就紧扣这三个词语,通过指导学生把词语所蕴含的意思给读出来。在进行简单的小结后,指导学生理解并读好“若等闲”和“全不怕”,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采制石灰的过程,同时对诗歌的前三句也就能准确地理解了。让学生交流对石灰是否有新的认识,学生通过反思,就能很自然地对习以为常的石灰有了深入的认识,知道作者吟诵石灰,就是要吟诵石灰高洁的品格。

第三步,了解诗人

生活在当代的孩子,要真正读懂时隔甚远的古代诗歌,当然必须结合诗人的生平来理解。对于于谦,学生有所了解,但了解得不是很全面,于是,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一生把于谦的相关事迹进行介绍。对于这份介绍材料,我是自己根据教参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了重新组合和加工,使于谦的生平介绍变得充实,同时,介绍的语言直白、生动,使学生易于接受。介绍之后,让学生交流对于谦的认识,在相互的交流中,同学们对于谦这个人就有了深入、全面地了解。

第四步,指导朗读

朗读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我看来,对于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处理不该是老师直接的告诉,不能仅停留在技巧的层面,而应让学生反复品读文本,深入到情感的内核,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才能情动而辞发。在学生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结合先前于谦的生平介绍,按照于谦年少时——步入仕途——走上刑场这样的经历让学生想象于谦的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读,看得出来,因为走入了于谦的内心,学生的朗读深情并茂,我想:在这样的朗读训练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到一点立志和做人的情感熏陶。

第五步,课堂总结

体会、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堂中,我两次让学生反思是否有新的认识,其实就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与表达学习所得,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此时,出示托物言志这个写作方法,学生可以自然地接受。这时,再把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时,学生的朗读完全是一种自然、真切情感的.流露。因为背诵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课上,让学生互相背,指名背,齐背,就给了每一个学生均等的机会,从效果看,还是比较好的。

第六步,书写古诗

在平时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很少让学生在课上书写诗。因为对于一首诗,让学生会读会背这是我们老师很注重的,对于书写一般放在课后。今天,我之所以要放在课上,出于这样几个原因:1、写字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平时,学生的书法要考级;考试时,试卷上有卷面分。2、从我平时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堂上书写一定会比课后认真得多,长此以往,学生就能习惯成自然。而且在课上书写,也便于老师进行指导。3、平时,让学生抄写古诗,学生都把它看作是一种作业,兴致不是很高。现在,我提供了这两种书法样式,让他们完成一幅作品,学生感觉很新鲜,同时配上舒缓的音乐,更让他们觉得这样的书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4、我提供的范字就是我们班的学生写的,因为我觉得写得字要比电脑直接打印的更有一种书法的味道,虽然学生写得还比较幼稚。

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的传承,才意味着真正的立人,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非常神圣而又十分艰巨的使命。今天,我就尝试着让孩子们在读读写写中受到文化的浸润,期待能将文化的种子自然地植入学生的心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上的想法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今天的课堂教学也是我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石灰吟课件 篇8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自身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同学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示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

石灰吟课件 篇9

一、教材简析

《石灰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首诗是这明代诗人于谦的代表作及优秀品质的写照。这首诗中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会生字,能结合网页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2、能较为通顺地说出整首古诗的意思。

3、凭借资料,体会作者借吟石灰抒发自己理想、志向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会探究。了解探究型学习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自主性强的专题网站。(,分设四个主题篇:石灰生产;于谦生平;于谦故事;于谦诗词。学生自行点击选择浏览:其中“石灰生产”从石灰石的开采、煅烧、到生石灰、熟石灰的产生,图文并茂。“于谦故事”是教师精心选择,能体现于谦特点的故事,以儿童化的语言加以缩写、改编,适合学生阅读的几个故事;“于谦诗词”除《石灰吟》,就只放了《咏煤炭》这一首相近的诗;“于谦生平”属拓展性阅读,是课堂的延伸。)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网络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读中感悟,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本课凭借专题网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互动。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一)言简意赅,直接导入

课始,谈话导入:“你见过石灰吗?”

今天,我们就借助我们的专题网站一起去走近石灰,了解石灰。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唤起最强的学习欲望。]

(二)读诗

只有在读熟古诗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教学。此时学生是初读古诗,以正确,流利为第一目标。

(三)解诗”、“品诗”

这是本课的重点,通过专题网站的网页,学生从石灰的开采到煅烧,从生石灰到熟石灰,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抓重点词句感悟石灰高尚品德。

[此环节中,利用网页的超文本阅读功能,提供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势必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发散创造性思维,进行独特的体验。]本站可协助你在报刊杂志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详情请看网页顶部的联系。

(四)“辨诗”、“延读”

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要从石灰过度到于谦,由物及人,学生对于谦的了解是不多的,在专题网页的基础上,加深对于谦的理解,感悟于谦的品质,抛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突出重点,整体感悟,使诗意的解读不治理破碎。并进而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学习没有随着下课铃的响起而结束,而是意犹未尽,引导学生探究更多的知识。

暮江吟课件


编辑非常用心地打造了“暮江吟课件”,相信会给您带来长久的受益。欢迎与您身边的朋友一起分享。任何一位教师在备课时都需要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这也意味着每天老师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备课。只有教案和课件做得充分,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暮江吟课件 篇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3.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 读题、解题:(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

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暮江吟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课题。

1.师:古典诗中,写景的诗有很多,而且每一首诗诗人都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一起做看图猜古诗的游戏。《望天门山》、《咏柳》、《山行》、《鸟鸣涧》、《望庐山瀑布》、《绝句》等。(出示课件)

你们非常棒,老师很高兴,你们积累的古诗真多,今天我们接着再学一首写景的古诗,这首诗我国伟大诗人白居易所做。在公元822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朝廷、离开京城感到十分轻松、十分愉快,这一天他一个人来到江边,此时正是傍晚,他看到红日落下,江边景色瞬息变化,他陶醉其中,当即吟诗一首,便是《暮江吟》。

二、知诗人,破诗题,解诗题

1.师板书课题后提问:同学们来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太阳落山)从诗题中我们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地点)“吟”是本课的一个生字,书写吟时应注意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呀?(大声吟诵),谁傍晚在江边吟诗呀?

2.了解诗人。

(1)谁来介绍一下白居易?字乐山,号香山居士......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书自己把书读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第三遍,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出示课件)可以站着读、坐着读、小组一起读。

2.课件出示:学生画节奏。

3.师生朗诵,谈感受

师板书:美

四、品读句子,理解诗意

1.默读古诗,对照课本上的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读一句理解一句,理解那个说那句,不懂的现在组内解决。

3.师检查学生汇报交流。

(1)“一道残阳铺水中”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先说词语,再说整句话。

残阳:夕阳。铺:阳光斜照在水面上,为什么用铺?(“铺”说明阳光几乎是帖着地射过来的,写出来“残阳”的特点)试着把“铺”换成“照”或“洒”来体会一下。

指导朗读。这句要读得轻柔,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地铺在江面上,给人亲切,安闲的感觉。

(2)出示“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是什么意思?一半是红色;

指导读(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出颜色奇特)

师问:什么样的红?什么样的绿?请同学们用像、仿佛、好像来说一说。

(3)师小结: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撒在宽阔的江面上,此时江水似乎被分成了两半,这一半碧绿碧绿如翡翠,那一半红火红如玛瑙,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板书:夕阳

同学们,你们觉得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来形容?(陶醉,恋恋不舍)那就恋恋不舍的把这两句读读吧。

过渡:当诗人还沉浸在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景的时候,天已经暗下来。诗人不由得感慨:

(4)出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两句话中的哪两个词和我们现在的用法不同?(可怜;可爱真珠;珍珠)农历九月初三说明作者观赏的季节是?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诗的意思?

1.指名译:“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2.问:“深秋的夜晚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看第四句)“似”是什么意思?“露”和“月”各指什么?它们各“像”什么?指名翻译: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月亮像一把弯弓悬挂在空中。

3.请学生将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他看到了什么?

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板书:月夜

五、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

3.《师恩难忘》中田华老师能把每一首诗编成一个优美感人的古诗,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呢?

4.背古诗。(幕布)

六、总结: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也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中,让我们从白居易的另一首诗中感受江南美丽的意境。

让我们读一读吧!

利用注释领悟相同点,不同点。

师: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突出了花红、柳绿的绚丽景色,用反问的语气抒发了对江南的热爱与赞美。

七.暮江吟韵律操。课件出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搜集写景诗词,开赛诗会。

师总结: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从今天开始用这样的热情、这样的精神去学古诗、爱古诗,成为国家的人才。

板书暮江吟

夕阳

美爱

月夜

【《暮江吟》教学设计】

《暮江吟》教学设计(共2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范文网搜索更多其他《暮江吟》教学设计范文。

暮江吟教学设计

暮江吟教学心得体会

游子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共15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共5篇)

暮江吟课件 篇3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一听。

2.揭题:首先我们来学习《暮江吟》这首诗歌,看看诗人给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景色,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

3.思考:

题目中的“吟”是什么意思?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暮”又是指的什么时候呢?

(“暮”指的是傍晚)

题目的意思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做的诗。

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聆听,注意诗的节奏与停顿。(按233的节奏读)

2.学生自主识字。

3.诗人为什么傍晚会站在江边吟诗?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他?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这首古诗。

三、熟读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

1.“铺”字能不能换成“映”?

(不能。“铺”字表明了“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就像铺在江面上很形象。)

2.“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夕阳)

3.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傍晚时候的景象,后两句写的是夜晚时候的景象。

4.欣赏“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请你试着描绘一下诗中夜晚的景色。

(2)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可怜”的意思——可爱

暮江吟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两幅画面:残阳斜照和新月明露。其中“铺”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动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怜”一词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夜凉如水,“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内容,讨论解决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展开想象,把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转化成画面。

3、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学课外古诗,积累古诗,感受古典文化,弘扬古典文化。

设计理念

这首古诗文字浅显,意境优美。鉴于这是我校《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这一实验课题的研讨课,因此,教学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来理解诗歌内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完古诗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欣赏古诗、自学古诗的活动,旨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自觉弘扬祖国灿烂文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诗人白居易的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带,教学挂图,写有《忆江南》和学习目标的投影胶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课内和课外背诵了许多古诗,其中大量是写景的诗,能背几首吗?大家喜欢怎样的方式学古诗?这节课我们就以同学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暮江吟》。

2、解题:

读题后说说题目中自己理解的字和不理解的字,(重点理解“吟”)再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谁来介绍介绍。

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二、初读感悟。

1、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这就是《暮江吟》,每一首写景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放配乐朗诵磁带,生想象画面)

2、听了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生汇报)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也去美美地读一读。

4、汇报朗读。(指名读诗)(齐读)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同学们读得真好,学习一首诗只读好就行了吗?(根据学生的思路)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了解诗歌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在讨论中来领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出示合作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弄懂的问题。

(2)提出自己经过努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试着讨论解决。(生自由学习讨论)

2、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1)理解诗意: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2)相机引导: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很柔美。)能读出来吗?(生读)

(3)那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生汇报)

(出示挂图)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

想象“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情境。

四、悟情评读。

1、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2、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3、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学生争着,比着读)

4、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师吟诗

5、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师深情描述创设情境)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

6、小结过渡:太美了!在陶醉于这夕阳新月的美景之中时,我们不禁感谢诗人白居易用他清新通俗的笔墨,给我们带来这身心绝美的享受,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他写的《忆江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古诗《忆江南》。

2、生齐读。

3、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名汇报(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都是写江的。)

(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4、师简介此诗背景资料。

5、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配乐,生齐读)

6、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弘扬中华古典文化。

七、作业设计。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自选作业: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摘抄课外描写四季景色的一首诗。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抄背课外描写四季景色的一首诗。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用写话或作画的方式展现诗中描绘的一个画面。

暮江吟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习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习(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暮江吟课件 篇6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表示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习后两句诗。

①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理解

②“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⑥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习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 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暮江吟课件 篇7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语文组7号任璐,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暮江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歌,该单元以(明月)为主题展开。《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根据教学内容的题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四年级二班共有54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习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分四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读诗题,导入诗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诗题:说说你从诗的题目中读到哪些内容?学生回答之后,我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引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因此在诗句的讲解方面,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体会,然后再相机指导学生:中国古代的诗词都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应该读出他的节奏来,展现诗歌的音乐美。

紧接着,我以“这首诗歌到底吟咏了哪些景物”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品诗文、体意境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主要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感悟。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设问引导:读完整首古诗,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残阳江水露珠新月

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这时或许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就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第二步:请学生探究讨论你最喜欢哪个景物,为什么?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第三步,品读诗文。根据学生所说内容指导学生感悟“铺”的妙处,铺体现了太阳照射的时间是傍晚,铺体现了残阳之柔美,铺体现了斜阳铺洒之下的江面十分壮美。从而,指导学生诵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至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以在学生感悟诗意之后,再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珠晶莹月儿弯“这样的诗句让学生对比,之后相机诵读体会作者比喻之精妙,感悟诗歌意境之美好。

第四环节:编写标题,感悟诗情。

诗中的景象吸引了我们,也使画家陶醉,瞧,画家用他的画笔画出了这样的图画,这幅就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而这幅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我们来给这两幅图取上好听的名字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同时,教师相机指导,将图中的景物连接起来,再加以润色,就是一个好的名字。在此,等于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我板书题目”暮江落日“”露伴新月“,质疑:为什么作者一直从傍晚站到了半夜?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喜爱这暮江秋景图,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之后,培养朗读。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是关于明月的诗句:

第一步:描写月的形态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第二步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借月抒情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请同学们搜集此类诗句。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搜集和明月有关的诗句并写到摘抄本上。

五、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暮江吟

残阳江水露月

暮江落日露伴新月

热爱自然、轻松愉悦

六、说评价分析

总结: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力求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讲课的课件(收藏八篇)


讲课的课件【篇1】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透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完美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透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立刻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也看出你们对完美的大自然的向往。这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述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述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述十分优美十分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透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透过文章能够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情绪,也能够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讲课的课件【篇2】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

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指导学生阅读,明确:“中书”是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3、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2、整体感知: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3、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4、节奏划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每人选择一句来翻译,再找1-2名学生做通篇介绍,要求优美流畅,师生点评。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2、理清思路,欣赏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季常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4、朗读,品味语言美。

你觉得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

(讨论,明确)一个“将”字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中依次显出。

一个“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一个“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5、研读,体会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6、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课堂总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讲课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思想资料。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潜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2.比较法。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必须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资料如下:

(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资料,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秀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这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齐欣赏。(板书文题)

多媒体显示: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忙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先。月光照在.

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先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构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教师出示板书: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能够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能够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能够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多媒体显示: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内含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

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思考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情绪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

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取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1.默写《承天寺夜游》。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讲课的课件【篇4】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题目导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给大家说一下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答:回复;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陈情记事的。《答谢中书书》指的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那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封书信,看看这封书信写了什么吧。

2.指名读,多媒体呈现重点的文言知识。

3.学生自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思考:这封书信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之美。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之美。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交替之美,动静相称之美。

2.谈谈你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作者写的都是常见之景,但是语言清丽,而且说了自己能够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表现了作者深得山水之乐的喜悦之情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画一画文中呈现的美景;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明确:老师听见同学们朗读地很认真,也很有感情,在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也体会到了山川之美,这就是古文的魅力,朗读的魅力。

1.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现在谁能给大家分享下这节课的收获呢?嗯,你说你不仅了解了“书”这种文体,还跟随着作者游览了一番,有山水、有青林、有鸟鸣、鱼游,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很好,请坐,谢谢你的分享。

2.作业:将文中的美景用现代文写一写,字数:三百字左右;要求:文从字顺,有意蕴之美。

讲课的课件【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内容生动、意蕴深远的课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大伤脑筋,他偶然从一位无力料理葡萄园的老太太身上得到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路径设计,最终他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学习课文,让我们感受世界大师的风采,感受大师的独特思考。告诉人们走向成功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问题,围绕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等问题思考、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自主探究意识和善思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格罗培斯的创新思维、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尊重他人、

为人着想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重难点分析:

通过指导学生自主读书,讨论交流,深入体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格罗培斯一丝不苟、力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学习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意识到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本身就是最好的选择。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一、谈话导入,激趣解题

(一)教师导入: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只要一提起它,同学们可能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可爱的动画形象——米老鼠和唐老鸭。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迪斯尼乐园是全世界男女老少都心驰神往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与它有关的——《最佳路径》。

(二)齐读课题。

(三)解题。“径”是什么意思,“最佳途径”又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句作上记号。

(二)交流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一读。重点指导读好“催、竣、躁、筋”等字。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指导读好长句子。结合课文相机理解“微不足道、漫山遍野、绵延、任其选择”等词。

4.指名读词语。出示课件

焦躁 大伤脑筋 格罗培斯 最佳路径启发 任其选择 路径设计 微不足道

5.选择词语简要说说故事内容,能全部用上最棒。

过渡:

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你觉得格罗培斯称得上是大师吗?

三、抓住重点,引发思考

(一)在问题的引领下,先让学生自主研读第二自然段。

(二)介绍格罗培斯。课件出示

(三)在组织交流中,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抓住“四十多年”、“五十多次”、“微不足道”、“大伤脑筋”、“精美的杰作”等词语引导仔细品读。

(四)指导学生带着敬意朗读。

(五)你觉得格罗培斯称得上大师吗?为什么?

四、品读赏析,拓展延伸

(一)寻找“最佳设计”的设计灵感

1.找一找:格罗培斯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的灵感来自何处?你觉得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

2.看一看:课件出示格罗培斯不期而遇的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的情形是怎样的?这给了格罗培斯怎样的启发?

相机指导朗读。

(二)品味“最佳设计”的设计美丽

1.说一说:格罗培斯是怎么进行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的?

2.议一议:格罗培斯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有哪些独到之处?

扣住“有宽有窄”组织教学,指导朗读。

(三)畅谈“最佳设计”的创新启发

谈一谈: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的做法中深受启发,获得成功。你们从格罗培斯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最佳路径”。

五、深入领悟,升华情感

(一)(出示课件)1971年12月21日,在英国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大会上,获得世界最佳设计的就是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

(二)(出示课件)同学们,假如你是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的专家、评委,你能说说为什么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评为最佳路径吗?

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之所以被评为最佳路径,理由一:______________理由二:______________理由三:______________

教师小结:在座的各位专家们,你们对这个设计给出了那么多的理由,看来这种设计确实是“最佳路径”。再次回扣课文题目。

(三)你觉得格罗培斯是大师吗?

总结:大师之大,不仅在精湛的艺术,创新的思维,还在于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在于尊重他人、为人着想的人本思想。

通过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主学习,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词语的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清课文的层次。

创设问题情境,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通过抓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触摸文本。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

指导学生带着敬意读这几句话,真正做到有感情朗读。

既使学生具体理解了“深受启发”,同时又引导学生注意了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促使学生得到真切的感悟。

“有宽有窄”正显示了游客的意愿,也说明了尊重游客的意愿。

从文本拓宽到生活。通过谈话,使学生深化认识,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了课文。

学生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思想认识,升华了情感体验。

讲课的课件【篇6】

一、导入新课: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⑴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⑶美读指导(读出层次、读出景的壮美和秀美、读出作者的陶醉)⑷录音朗读

2、翻译课文。

⑴出示重点字词的翻译:

①五色交辉:那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②四时:四季。③歇:消散。④颓:坠落。⑤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⑥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⑦与:参与,那里指欣赏。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阿。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那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阿。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品味赏析:

1、示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乱”字,有什么妙处?

2、类似词语还有“交”、“将”、“欲”、“竟”等。你能学着赏析一下吗?

3、学生交流。

四、小结:

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讲课的课件【篇7】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教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环境被破环》优秀说课稿范例

第一单元 自然的声音

第二课 哭泣的自然《 环境被破环》说课教案

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被破坏》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部分的内容。本单元主要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教育,贯穿着;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这一思想。整个第二课既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又是第三课落实环保行动的前提。如果不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就不会有意识地关爱和善待自然,不会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世界特别是我国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和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人类对环境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为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环保行动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初中生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又正值春天,是学生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的好时机,对于环境的状况学生尤为关注;学生在地理、生物、语文、英语等课程对于环境问题有所学习,再加上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报道,学生对于资源、环境问题并不陌生。但是学生的活动范围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老师应及时地给予指导。

当前环境被迫破坏的状况,特别能震撼学生们的心灵,激发学生亲近自然、鉴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应该不会很困难。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帮助学生认识到目前环境的破坏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

【能力】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卫人类家园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了解大自然的状况,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知道人类目前的生存环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现象,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教学难点:环境破环的后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1)指导阅读法。

指导学生的课堂阅读活动,重视课堂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并点拨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点、难点,做好辅导工作。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Powerpoint、挂图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4)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2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主动地“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学习小组课前对当地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信息,课前准备好调查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2、教师准备:符合教材的案例资料和图片。

七、教学过程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了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形势非常严峻,无论是水资源,还是土壤资源与空气资源,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人类对这些资源的破坏,恰恰又反过来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沙尘暴、龙卷风、洪水,等等,都严重伤害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成长。环境保护,对人类来说是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

八、板书设计 略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优秀说课稿范例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在教材第105页至108页,计划一课时。本框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主要内容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这框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多一分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学会换位思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换位思考的实质。

2、教学难点: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做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联系实际安排教学,有利于形成积极融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学法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让学生结合课本105页虚框内容和生活中给别人取绰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和这样做的危害,让学生直接进入情感体验。

2、让学生分组准备一个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在班上交流,并谈感受,在活动中去掌握知识,领会做人道理,提高语言表达、分析、理解等能力。

3、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课本108页的虚框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六、说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直接利用课本105页的虚框内容和学生中给别人取外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形成一堂课的良好开端。

2、讲故事,谈感受,学习新课。

老师或学生讲别人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自己的小故事及当时的感受,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及这句话的实质,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交流几个准备好的关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并讨论主人公的感受,从中掌握课本知识;换位思考的含义、实质领会做人道理。

3、自己动手,完成课本所设活动。

先让学生朗读课本108页的《相关连接》并讨论长者的话给大家什么启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感受,完成课本活动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4、新课巩固,展示所学知识。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自己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总之,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我的说课结束了,如有不对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讲课的课件【篇8】

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为依托和基础,制定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针对性强的复习计划,来充分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并且密切关注今年的高考动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扎扎实实抓好双基,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题技巧,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式和要求。

本届学生虽然已经经过两年的高中英语训练,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基础不够扎实,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改错和书面表达等综合能力堪忧,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和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项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第一轮复习:本学期争取完成高中8册书的复习,根据每册课文知识点进行复习,且进行词汇复习,为第二阶段复习打好基础。且每两周进行一次测试.资料采用高中新课标《学案与测评》及其配套练习、《维克多英语听力》、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1——5以及选修6——8、201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

教学安排与措施:

1.抓好词汇复习

词汇是高中英语最基本的要素,它好比是人身体上的肉,而语法是人身体上的骨骼,两者一起组成了人体,所以高中英语复习关键是词汇复习。

2.夯实语法知识的基础,并作进一步的提高。

对学生进行语法专项指导,各个击破,一一掌握。并加以单项选择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3.听力训练常抓不懈

高考英语听力分值是30分,这在试卷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要得高分,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练习英语,多做听力练习,多听多看英语广播电视节目。每天晚自习和周五的早自习进行20分钟左右的听力训练,并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平时也要求老师上课尽量用英语讲课,来创造一个听的语言环境。

4.加强语篇训练,进行阅读

有专家曾说过英语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速度的竞赛。因此在高三总复习中,将语篇训练作为贯穿高三英语的主线,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新教材、新大纲和新考纲所要求的。语篇训练不仅包括阅读理解,还包括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在这四项专题训练中,阅读理解是重中之重,学生在做阅读理解练习时,一定要限定时间,根据高考试卷对阅读理解题的要求,我们应限制在40分钟内完成5篇短文的阅读和20道小题的选择。

在选择正确答案时,要充分利用平常所学过的阅读技巧。如寻找主题句,猜词,推理,跳读,略读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对照答案,反复揣摸作者意图及思路,并要求自己在单位时间内每天做一篇完形填空或阅读理解,坚持持之以恒的自我阅读训练,阅读速度和正确率定会日渐提高。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常阅读并及时评讲。

5.重视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所需要的时间大约是20-25分钟,建议学生每两周选择一至二个体裁的短文进行自我训练,并与参考译文进行对比,看看自己文章中的要点是否齐全,语言运用是否恰当,并有针对性的记忆一些参考译文中的句子,好短语,只要坚持写作,不断修改,写作能力会得到提高的。每两周至少一篇作文,通过面批、自批、抽批相结合,加强写作方法指导和写作习惯的培养。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672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