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1
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眼睁睁地看着一代带老瞎子引领着一代代小瞎子走向虚空,总有一种沉重的悲伤郁结心间。绝望的存在不在于生命的短暂与不再性,而在于希望的存在。
老瞎子在行走的过程中是满怀着希望的。他的希望是“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个希望支撑老瞎子行走了七十年。当他意识到“无论如何没几年活头了,失去的已经永远失去了”仍然认为“七十年来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最后能看一眼世界”,值!这最初的也是最后的希望因其唯一性与持久性注定了绝望到来时候的毁灭性力量。“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然而传道者并未告诉老瞎子这一点。当他弹断一千根琴弦最终却只换得一纸空白的时候,他才发现了虚空。
当他于绝望中回首过去的日子时,他领悟到重要的是从绷紧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然而这个领悟并不能消解他的绝望。他试着振作起来却总是摆脱不掉那张无字的白纸。史铁生相信“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而你若永远走向它,你便随时都在它的光照之中。”老瞎子发现天堂根本就是一个虚设,他还有没有能力假想它的光照呢?
到老瞎子想到小瞎子还在等他回去的时候,他认识到:目的虽空,必须设置。“如果不是在绝望的同时力图消除绝望感,在痛苦的同时祈求抹去痛苦的创痕,生命就没有出路。”所以老瞎子把师傅给自己提出的弹断一千根琴弦的要求为徒弟增加到一千二百根,既给他一个目的也延长他到达目的(也即发现虚空)的时间。这样,徒弟便能在走向“天堂”的途中感受到它的光照。
再说小瞎子,小瞎子一直以来并没有体会到瞎子的苦恼。而一旦因兰秀儿的出嫁而重新审视自己的缺陷时,他便产生了强烈的看看这个世界的渴望。无疑,他自此开始重复老瞎子的命运。
其实,老瞎子一生都生活在被欺骗状态。当他醒悟到自己被骗后,陷入绝望,又于绝望中体察到骗者(师傅)的良苦用心,继而把自己变成一个骗子,去欺骗自己的徒弟。这是一个循环,可以想见,无数代瞎子都生活在这个循环当中。
命若琴弦,琴弦若路,是路就有指向,即使指向虚无,也是指向。要知道这指向是虚无,必得走一遭才知道。等到知道的时候就会陷入绝望。可绝望就绝望吧,反正已经走过来了。且在此过程中,你是被希望支撑着的。即使瘫倒在最后的觉醒中,你的生命也差不多该尽了。一代代瞎子在路上(也即在被欺骗的状态中)可能都是“盲目乐观”的。人生的苦难太多,若要一生生活在绝望之中,还不如“盲目乐观”一点好。这是老瞎子的观点。
这也是史铁生的观点。“目的皆是虚空,人生只有一个实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惟有实现精神的步步升华,才是意义之所在。”“目的虽空但必须设置,否则过程将通向何方呢?”所以他创造了老瞎子用来拯救小瞎子,创造了老瞎子和小瞎子用来拯救我们。即通过一代代老瞎子给一代代小瞎子设置目的,告诉读者你得有一个目的。
我始终在想这种赋予他人以虚妄的希望到底应不应该。就好象你吃了李子后发现它很酸,你是隐瞒它的酸,让别人通过亲自尝试而自己得出酸的结论,还是开始就告诉他说李子是酸的,又因为他不得不去吃它而使他亲自体验它的酸以前就准备承受它的酸呢?鲁迅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可能鲁迅和老瞎子都认为后来者没有足够的勇气与力量来承担虚无,所以鲁迅就想到不要惊醒他们,而老瞎子就给小瞎子一个希望。其实鲁迅也充当过老瞎子的角色。鲁迅的许多文字里都充满了绝望与虚无感,然而他仍然在夏瑜的坟上凭空添上个花环,也不说单四嫂子根本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而故乡的深蓝的天空里仍然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他们无不在自己绝望的时候赋予他人以希望,即使知道这希望其实是无用且无望的,就像诸神赋予西西弗斯的那样。不同的是,前者是为了拯救,后者是为了惩罚。
小瞎子觉悟到希望是虚妄的时候,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所以绝望也将随之而逝。但是西西弗斯不同,第一次把石头推到山顶,看到它滚落山下时候的西西弗斯是最绝望的,因为他明白了自己的命运然而又未走到生命的尽头,于是他不得不重来一次、两次……N次,直至死亡。所以他比小瞎子痛苦,因为明知是无用而无望的劳动却不得不为之。
然而加谬说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其实西西弗斯可能有两种结局:要么因绝望和痛苦过于强大,把石头推上山顶后就站在它下面,被滚落下来的它砸死;要么就对此习以为常,且终于把它化作是自己的生命全部,屡屡推它上山,看它滚下,就是自己在渡过生命。而后一种情况又有两种可能:一是变得麻木,一是以此为乐。加谬所谓的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就是后一种情况:攀登山顶的奋斗本身足以充实一颗心。这句话也适应于一代代觉悟了的老瞎子的心境,所以他们无有不担当了绝望,反抗着绝望。
作为读者,我们不是文中的当事人,而是观众。当小瞎子处于被欺骗状态时,我们是清醒的。所以作家其实是把读者变成了第一次看到石头从山顶上落下而不得不第二次把它推上去且明知道它会再落下来的西西弗斯。至于做麻木的西西弗斯,还是做快乐的西西弗斯,则由我们自己选择。而当我们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就得为此承担责任。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2
初中时的自读课本里,第一篇课文便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了这名残疾作家,从《秋天的怀念》到《我和地坛》,再到《命若琴弦》,他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都揉进了文字中,看似悲观,却又处处表现出对生命的达观和坦然。
如果说《秋天的怀念》讲的是亲情,《我和地坛》讲的是差别和淡然,那么《命若琴弦》谈的便是目标。这目标,便是曾经鼓励老瞎子和他的师傅坚定的活下来,并即将同样鼓励小瞎子活下去的根根琴弦。
目标之于人生,犹如灯塔之于航船。世界上充满了困难和欲望,这些都容易使人迷失方向,有的人,遇到困难之后变得自暴自弃,满身的消极情绪:“别跟我谈理想,戒了”。也有的人,尽管拥有物质上的财富,却终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娱,以至于经常空虚的感叹“我穷得只剩下钱了”。
文中的老瞎子和小瞎子,同样面临着困难和欲望的考验——天生失明使他们看不到蓝天白云,看不到绿色的长乙(椅)和曲折的油狼(游廊);爱情欲望的破灭也使小瞎子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所幸,他们的生命中还有琴弦,这琴弦,给他们的生命带来了方向和希望。“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的师傅一语道破了人生真谛:有目标,生命才会有勇气、有意义;那些为目标而执着的去拼搏、奋斗的经历,便是快乐的本源,生命的意义。谈断琴弦本来只是老瞎子的目的,但是为这个目的而奋斗的几十年,却充分让他享受到生命的乐趣:他高超的琴艺使他有了谋生的手段,也给了他忘却失明的快感,使他能在众人的喝彩声中“全心沉到自己所说的书中去”。
甚至当他最终梦想破碎,回想从前的时候,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让他感觉“多么欢乐”!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了欢乐。于是,他把这快乐之源又传给了他的徒弟,不管琴弦的数量是1000根还是1200根,可以预想,小瞎子的一生,也将充满快乐和希望。
作为一个健全人,我们理应对造物主充满感恩,理应比老瞎子活得更有生机和活力,但扪心自问,我们真能做到吗?有多少人,遇到困难便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又有多少人,不去奋斗却整天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终日垂头丧气;有多少人,沉溺于声色犬马之娱……我们找不到自己生命中的那根琴弦,而是任由抱怨、牢骚、勾心斗角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比之文中的老瞎子,或是身患残疾的作者本人,身体健全的我们情何以堪!
世界因差别而存在,有的人天生富贵,也有人天生贫穷;有的人天生健全,也有人天生孱弱,造物主的安排面前,抱怨和攀比毫无意义。但无论处境如何,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琴弦。当你找到琴弦,并弹出动听乐曲的时候,你就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3
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题记
读完《命若琴弦》这篇小说,颇有感触……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琴弦,说书为生。……
老瞎子带着小瞎子,一生翻山越岭,到处奔波,只为了能睁眼看一回。
因为老瞎子的师父,也就是小瞎子的师爷临终前,告诉老瞎子:“你别死,再活几年,你就能睁眼看一回了。”并留下一张药方,药引子便是真正一根一根尽心尽力地弹断琴弦,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副药,吃了药就可以看见东西了。
经过无数的风风雨雨,奔波了大半辈子,终于弹断了一千根弦,然而……结果呢?期待了一辈子的愿望,换来的结果又是什么?那张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药方原来、原来、原来却是一张白纸……师父给自己开了一个多么多么巨大的玩笑啊!
那一刻,老瞎子真得一动也不想动,若不是想着自己的徒弟,也许就等死了……
小瞎子在爱情受挫后,悲痛欲绝,躺在雪地上等死……
小瞎子说师父:“师父,我想睁眼看一回……”
老瞎子说:“得真真正正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
这一刻,老瞎子也理解了师父当年说’一千根才行,我记成了八百了。’也懂得了师父说的‘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的真正意思。
是啊!对于他们来讲,他们的命就在这琴弦上,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
多么善意而美丽的'谎言啊!老瞎子的“隐瞒”,一切只是为了让小瞎子好好地活下去,唱下去,走下去。虽然那目的是虚设的,空白的,但却是小瞎子活下去的理由。在确信小瞎子能好好地活下去时,老瞎子可以放心了,值得了……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史铁生认为人要把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
是啊!人活着,就要有活着的目标,活下去的理由,并为这个目标去奋斗,充充实实地活下去,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而非浑浑噩噩、行尸走肉的活着……也许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就像老瞎子当知道药方是张白纸后,一定无比绝望,但是当他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那么快乐!一辈子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4
**的开头这样写道: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来,也无所谓到**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那怀了一生的期望的老瞎子,只为师傅留下的那张在琴里的药方,为了能够看一眼这个明亮的世界,他坚忍地漂泊了一生,虽然中间有过迷茫,琴声烦躁不安,像是年年旷野里的风雨,像是日夜山谷中的溪流,像是奔奔忙忙不知所归的脚步声。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但是,最后,他发现,这张药方是张白纸的时候,终于懂了什么是命,为什么师傅说“咱们的命就在这琴弦上”。老盲人的心弦断了。他不想再搬家了,这吸引了他。发生的事情突然消失,变得干净,就像一根无法拉紧的绳子。很难弹出一首悦耳的曲子。
他的心弦断了,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
小盲人,心爱的女孩结婚了,爱的火焰瞬间熄灭。他的心里也痛不欲生,为情所伤,问老瞎子:“干嘛咱们是瞎子!
”“就因为咱们是瞎子。”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因为他们是瞎子,他们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
不能改变,不能改变,身体缺陷给他们带来了多少不便,甚至爱情也不能像普通人一样。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人们的生活中,夹杂着很多的无奈和痛苦,在人类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才能继续坚强?人活着,就要有目标,有希望,有信念,有前行的动力。
当全世界都误解你的时候,你仍然可以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不管你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失望,你仍然可以微笑,拍拍你的脸,对自己说,继续前进!!!人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追求物质生活。然而,精神世界必须丰富多彩,强大,并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给自己一个可以一直坚持走下去的理由。不怕死,就怕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生存的力量。这样的人活着有何意义?
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瞎子那样伤心与失望。是的,当老瞎子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把他那五十年来绷得紧紧的心弦一下子震断了。
可是,这就意味着他的这一生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的,虽然他最终也不能睁开眼看一眼这个彩色的世界,但是他的生命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当他穿梭于大山为村民们说书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同时“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
确实,正是“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当我们站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回想这一生,也许你们会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劳碌一生不知为何。
但是你们能知道你们曾经体会过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欢乐,是感动,是温暖,能知道你们能为在世的人们留下了什么,也许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许是你的帮助、撒下的温暖,那就已经足够了。“弹好了就够了”……
其实瞎子的瞎与各人自身的弱点是多么的相似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无奈,关键使你如何对待它,如何让你的不幸在**中淡出心弦。盲人的黑暗世界充满了未知,也充满了幻想。
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也是一无所知的吗?那我们是怎样在我们人生的白纸上描绘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
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我听过这样一句话,其实生活是一个循环,从起点开始,最后回到原点。当你出生的时候,你的圆开始被画出来;有些人可能画一个大的圆,有些人可能画一个小的圆,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在画圆的过程中,这也是个人的一个独特的地方。
**的开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和**的结尾“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前后照应,使**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穿透力极强,哲理性与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知不觉地浮现。
人生,真是一幕大戏,曲曲流传,唱的不过是同一曲,同一幕,人生的精彩,人生的奋斗,人生的跌宕起伏,是谁比谁更执着?谁比谁更不开悟?不过是有些人勇于承担,有些人善于逃避。
总是有理由承担,有理由逃避,也有理由逃避。不管怎样,人们都应该给自己设定目标和期望。
人的生命就像这根弦。只有把它拉紧,才能演奏好。玩得好就够了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5
赋予有限的生命里,使我们领略了鲜花的娇艳;懂得了生活的意义。但愿怀抱理想的人,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这是个漫长而艰苦的探索过程,但当我们真正领悟的时候,才明白那努力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生命最美的绽放。
如同书里老瞎子的琴弦,活着就应该拉紧它,奏出最动听的乐章。
莽莽群山似若隐若现地耸立在书上。山中有两个瞎子走着,一老一少,一人拎着一个三根弦的琴,琴槽中藏着一张药方,以弹断一千根琴弦作药引子,能够治好他们的眼睛。他们常常游走在各个乡村之间,用说书来维持生计。小瞎子也爱上了一个叫秀兰的女孩,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老瞎子弹断了一千根琴弦,能带着药方去抓药了。
但琴弦怎么能治病呢?当老瞎子到药店时,发现药方只是一张白纸。回了家,发现了小瞎子不见了,原来是他心爱的女孩出嫁到山外,痛不欲生。茫茫的雪山中,他无奈地躺在地上,静静等死。老瞎子找到了他,不忍心告诉他事实,就告诉他要弹够一千二,记成了一千”。而这一刹那,他悟彻了他师傅说的“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他希望小瞎子能够坚强地活下去,使梦想能够薪火相传。
这看似善意般的谎言,却打开了生命由目的走向过程的救赎。
合上书,老瞎子弹琴的形象似乎仍旧在脑海中,久久不散去。五十年了,他的梦醒了,为之奋斗的目标就这样轰然倒塌,所有努力似乎全部白费。琴弦就像人生,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才能在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之后会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所以说,只要过程好了,也就够了,努力过就行了,不用过于注重结果。正如老瞎子的师傅所说的“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过程即是目的。
我们能够聆听优美的乐曲,欣赏四月的芳菲,追逐天边的夕阳。这本身就是莫大的恩赐,为什么要对伤痛去沮丧,去无谓的苦恼而丧失对所有美好的欣赏呢?保持乐观的态度,尽力完成自己的灿若繁星般的梦想,哪怕即使完不成,这努力的过程难道不是我们对追求理想的最好诠释吗?
这本书的作者——史铁生,既然活着那就好好的活下去。他双腿瘫痪,患上了尿毒症,一周要做三次透析。面对病痛带给他的苦难,他没有停止对理想的追求,继续与病魔做抗争,甚至还在病床上完成了许多著作,活出了精彩,活出了价值。这就是因为他有着丰富的精神力量。
他把他的精神力量凝聚成这本《命若琴弦》,就是我在这本书里感悟到的深刻道理,每一根弹断的琴弦背后,都是倔强的灵魂和如破晓般的希望。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6
人的命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我尽力了,所以没有遗憾。这段话选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这篇短篇小说写自史铁生34岁。挺有缘分的年纪,我结婚时34岁。他于30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从而走上了文学道路。他后面又发表了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陆陆续续又有散文,随笔等作品。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活的,无一不透漏着对生死的解读。
《命若琴弦》里讲述了一个老瞎子和一个小瞎子的故事,他们是师徒俩,一落生就瞎了眼睛,从没有见过这个世界,靠弹三弦琴说唱为生。整篇小说透露着悲凉的气息,阐明了人生即苦熬的过程。老瞎子跟他师父的愿望一样,就是弹断1000根琴弦后,买药治眼睛,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结果老瞎子真的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可他从师傅那儿得来的药方却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的字,老瞎子很绝望,临死想到了自己的徒弟。于是他跟自己的徒弟讲,要弹断1200根琴弦才可以看见光明。因为他的师傅弹断了800根琴弦没能见到光明,他弹了1000根也没见到世界,他认为自己的修行还不够,又给徒弟加了200条琴弦。不知道他的徒弟会不会坚持弹下来。我认为自己就某件事很难坚持很久,原因有多种,第一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第二没有激励政策,第三外界的干扰信息很多,第四家庭的不支持。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错过了。现在我终于结婚安定下来了,慢慢地我会养成自己的习惯,先养活自己,再谈爱情。不是人有欲望,而是人即欲望,想满足自己的欲望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样都不行。现在我们知道做眼科手术可以使人返清复明,但是在那个年代,能找到对症的药就不错了,然而老师傅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续了个徒弟接着传递手艺,然而老师傅真的是在认真弹,并且弹好了,真想看到史铁生写个续集,写徒弟功德圆满,重建光明了,并把三弦琴普及开来。
书中的师徒俩生来残疾,他们不是正常人,所以深刻地急切地想看见世界,然而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只有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我们才能好好过完自己的一生。与人交往中,轻最是可怕,每个人都有自尊,都不愿意被别人轻视。我觉得我如果被人轻视了,征兆很大,血会一股脑儿迸进头部,脸涨的通红,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以还击。现在渐渐收敛了许多,因为接受了现实。即使残疾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成为家人的累赘。张海迪是残疾人的楷模,现代又出了个史铁生。他们那么奋力的活着,有影响力的活在读者心中。科学证明99%的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学会某个手艺,所以不要朝三暮四,有意义的活,活出自己的价值,炼出自己的本领出来。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7
说来可笑,苦苦追寻七十年的东西竟是一张白纸。
现代作家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它讲的是七十岁的老瞎子带着十七岁的小瞎子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地说书卖唱,三弦琴上的琴弦断了一个又一根。原来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师傅说过:只有弹断了的琴弦到了一千根,用它们做药引子,那个让眼复明的药方才管用。老瞎子抱着“要看看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貌”的信念,弹亲卖艺为生,不知不觉最后凑够一千根了,他兴冲冲地照方拿药,但是谁都说他拿的是一张白纸。他惊呆了!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几天几夜,想起了师傅临终时说的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我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原来当他们经过一个小山村时,小瞎子情窦初开,钟爱上一个姑娘,老瞎子劝他不好想得太好,正因他比谁“看”得都清楚。果然,老瞎子赶回时,正是小瞎子痛不欲生之时,正因来他心爱的姑娘已经嫁人了。等到小瞎子缓过劲来,问老瞎子:“咱们为什么是瞎子呢?我也要看看世界的模样。”老瞎子说:“要想复明,务必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然后用药才有效。我记错了,因此眼睛没法治了,你还小,必须好好弹下去。”于是,他们又像往常一样走街串巷了。
“咱们为什么是瞎子呢?”老瞎子虽然是瞎子,可看的可“清楚”了。他们的生命很简单,不断的说书弹三弦琴,直到弹断一千根琴弦,换取他们毕生的心愿——光明。现实生活有形形色色的东西,令人向往,但是摒弃了这些色彩,老瞎子和小瞎子的生活只剩下黑色调,也可以说简单了许多。他们看不见人们的惺惺作态,看不见人们的巧言令色,他们只能用听,和内心的直觉来判断世间的一切事物。世界真大啊,他们要慢慢听,慢慢摸用双手触摸,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时间够吗?到了那时,他们看遍了这个世界吗?
这个世界,它是什么呢?它包括了太多东西。对我们来说,生命,它终究是琴盒里的一张白纸,是没有意义的。从小我们就知道了,每个人都会死亡。从过程上来说,它美好,它又让人感到无力,有人珍视它,也有人因它而痛苦。对我来说,它是世界上所有人,所有好的不好的记忆,开心的不开心的回忆,所有人的恐惧和向往,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一锅巨大的早就存在着几千万年的浓汤。
当老瞎子知道了这药方只是张白纸时,告诉小瞎子,他记错了,要弹断1200根弦,才能复明。高一我第一次读到这里我在想,为什么不跟小瞎子说2000根?3000根?让他永远也没用弹到的那一天呢?如今我大二了,我想到了解释:老瞎子不想让小瞎子看到数目太大就放弃了希望。即使知道了这么多年的努力都是没用的,老瞎子还是狠下心骗了小瞎子。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紧就弹不响。”要说欺骗自我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瞎子的师傅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活着
因此,无论无论你的终点是否还清晰如初,无论你自我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你都要拉紧那根弦,想想你白纸上的“药方”。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为活着找个理由,只为更好的活着。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8
一个作家,首先,他是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即使有身体上的缺陷。作家对于读者,呈现于文字背后而见,清晰而又模糊。对于史铁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是阅读他本人。我从没见过第二个人把自己融入这样的工作。阅读他的作品是神圣的精神洗礼,而阅读自己则是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奇迹。
史铁生,让我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他的理想世界。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今天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
它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它找到了活下去的好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他是被生活逼上了文学的道路,但他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不完美证明了上帝的完美。
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为身残,他……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读完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我更加知道为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
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
”老瞎子知道,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这是否是一个玩笑!
弦是脆弱但有弹性的,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作者为老盲人和小盲人设计了一个人生目标,但他没有让他们实现。因为实现,等于破灭。
当老盲人找到药方,发现只有一张白纸,他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可以破碎,最终还是破碎,它不能回到过去,不能有以前生活的激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让小盲人坚强地活着。他应该做到了,因为小瞎子相信了。
这时,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读史铁生之时,常会使我们想到加缪。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唯一的联系。荒谬是不能消除的,人只能生活在裂缝中。
但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史铁生也是这样。他意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完美,但认为它们是获得生活意义这一主题的应有之义。
如果没有孤独,爱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欲望的痛苦,就没有实现欲望的快乐;例如
果人永远不死,那么人就像波伏娃的名著《人皆有死》中那个死不了的福斯卡那样,变得乏味透顶。生命的不完美和生命的虚无,为人们克服自我、超越困难、证明存在的意义开辟了可能空间。人的存在毫无理由是荒谬的,但在理想主义者看来,必须赋予它以意,必须有东西证明它的意义。
“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文本断想》)对生存意义的追问,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
史铁生选择的是写作。但是,写作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如果作为一种存在目的,作为一种特定的、功利的目的,那么人们就会被书写所禁锢,而失去存在本身的意义。
而在史铁生看来,写作无非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意义的证明,“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我与地坛》)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这不是一种行尸走肉的混日子,而是一种生存哲学。余华深知中国人民生存的苦难。作为最底层的劳动群众谁也抵挡不住什么,也许为了生活而生活才是最明智的人生选择。
当然,史铁生和余华是截然不同的。史铁生认为,人应该活得比活得多。史铁生毕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余华则是一个理性的反叛者。但两人都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史铁生意识到,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人生而就有缺陷,问题,不可能完美。对于许多人的精神缺陷,身体缺陷算什么?史铁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他想用文学来弥补人们的精神缺陷。
有评论家把史铁生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以前,他写残疾人,然后写残疾人,他们的缺陷和问题。史铁生用自己的心灵创造了一个巨大而无边无己的精神空间,让无数人在这里游荡,得到精神的洗礼和锤炼。
在找到了为自己生活的理由后,史铁生正在寻找为别人生活的理由。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史铁生属于后者。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生活的激情,感受到自己的平和。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9
作者为老盲人和小盲人设计了一个人生目标,但他没有让他们实现。因为实现,等于破灭。当老盲人找到药方,发现只有一张白纸,他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
可以破碎,最终还是破碎,它不能回到过去,不能有以前生活的激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让小盲人坚强地活着。他应该做到了,因为小瞎子相信了。这时,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在读史铁生之时,常会使我们想到加缪。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唯一的联系。荒谬是不能消除的,人只能生活在裂缝中。但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
史铁生也是这样。他意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完美,但认为它们是获得生活意义这一主题的应有之义。残缺的生命和生命的虚无主义为战胜自我、超越困境、证明存在的意义开辟了可能的空间。
人的存在毫无理由是荒谬的,但在理想主义者看来,必须赋予它以意,必须有东西证明它的意义。“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
史铁生选择的是写作。在史铁生看来,写作无非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意义的证明,他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
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史铁生意识到,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人生而就有缺陷,问题,不可能完美。因此,有评论将史铁生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以前,他写的是残疾人,然后是残疾人、残疾人的缺陷和问题。
也就是说,史铁生在为自己和他人寻找活生生的理由。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生活的激情,感受到自己的平和。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命若琴弦读后感》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10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着爱情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爱情的小瞎子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瞎子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800-1000-1200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现实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努力奋斗着、拼搏着,也是为了我们心中设立的目标。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让我们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11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说清命是什么,但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有人把生命比作一条河,比作一首歌或一台戏,而作家史铁生却用一个看似荒诞却充满哲思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若琴弦。
故事的开端这样写道:“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这里的老少两个瞎子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老瞎子是师傅,几十年来他一直没有忘记他自己的师傅的叮嘱: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把琴槽打开,取出里面治眼瞎的药方,然后重见光明。为了这个平生夙愿,老瞎子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路,说不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地方就是前面的野羊坳。而作为徒弟的小瞎子就没有师傅那耐性了,他一会儿追野兔,一会儿听电匣子里的广播,特别是到了野羊坳后还被小姑娘兰秀二吸引住了,心思根本不用在说书弹琴上。终于随着最后一声琴响,老瞎子的第一千根琴弦断了。他迫不及待地拿出药方去抓药,却被告知所谓的药方竟是一张白纸。失魂落魄的老瞎子在雪地里找到了因兰秀儿出嫁而伤心欲绝的小瞎子,告诉他要弹够一千二百根弦才能抓药,是自己记错了。于是故事又回到开始。
这是史铁生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含义比较浅白的一篇,或许是因为文中所揭示的哲理是我们早已明白,并且需要的。人活在世上,有理想,有目标是无比重要的,理想是人生的航标,有理想,人就有向前的动力,又振作的勇气。对于瞎子来说,重见光明正是最大的理想。老瞎子正是怀着重见光明的理想,才会心无外物地弹到最后。即使当他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时,凭着一个做师傅的对徒弟的无尽的爱护与责任,他也能鼓起勇气,编造出一个善意的谎言,让小瞎子也能朝着目标前行。
这个故事没有拮据,激昂的琴声会永远载着一个接一个的目标响下去。瞎子们不一定能重见光明,当最要紧的是必须记住:人的命就像这根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因此只须“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12
读《伤逝》有感
服设131
李科孟***
《伤逝》讲述了子君和涓生从相识.相知.再到相爱,最后到相离的爱情悲剧。
与其说是两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们对爱情充满好奇,却无法克服封建传统的束缚。或许你不爱的人陪在你身边一直到老,但你爱的人却和你天隔一方。所以看来,对于子君和涓生来说,他们毕竟是幸福的,他们曾经相爱过。
谈到这篇**自然离不开爱情了。据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也一样,但是**会回到**。在我看来,只要用心守护婚姻,就是爱情的升华,婚姻就成了爱情的港湾。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
如果一见钟情是爱情的开始,那么为了方便而思念对方就是爱情的开始。就如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涓生对子君的牵挂无时无刻,子君对涓生的思念也是欲罢不能。和一个你不爱的人一起生活是痛苦的,但看到一个你爱的人快乐是幸福的。
爱情需要双方共同呵护。
如果一个爱我的人和一个我爱的人让我选择,这次我不会再犹豫别人,因为我坚信我爱的人会慢慢喜欢我,然后爱上我,而爱我的人会慢慢忘记我。因为我知道一个人的爱是单相思,爱是两个人的事,只有深爱对方才是幸福。直到爱情的尽头,子君依然深深地爱着涓生,但涓生却把真正的重担压在了子君身上,最终导致他们的爱情破产。
相爱时,要宽容对方
‘因为陌生相爱,因为了解分开’很恰当的表现他们两个爱情。距离产生美。当你不熟悉的时候,你看不到对方的全部。你看到的只是他的优点。你会发现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完美。
或许远处是他是天使,他身上到处都是吸引你的地方。
有些东西在远处是美丽迷人的,就像月亮一样,但是站在月亮上的人看不到她的风景。当你们相爱的时候,你们应该用心守护对方,宽容地对待对方的缺点。因为涓生渐渐了解了子君的灵魂,更了解了她,但渐渐产生了分离,也不自觉地发现了子君的缺点。
这种隔膜对爱情来说却是致命的。因为爱会发现爱的缺乏,因为爱会有原谅的勇气。
别等失去才懂珍惜。
无论俊生多么遗憾,他们的爱已成为回忆。很多时候幸福就在身边,被幸福包围着感觉不到,直到失去了幸福的意义。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人离开才察觉他们的爱。
珍惜你现在拥有的幸福,否则下一秒就可能成为回忆。与爱情相比,幸福会更抽象。但爱也需要珍惜,珍惜你爱的人,相信他,保护他,原谅他,爱来之不易,有理由去珍惜。
即使爱情到了最后也不要憎恨。
爱是因为你认识对方,但有时你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当你分开的时候,你要么是朋友,要么是陌生人。也许很多人会选择成为陌生人,这样你们就不会在对方身上留下太多阴影。爱上一个人需要几秒钟,恨一个人却需要一辈子。憎恨一个人会使自己受伤,也会伤害对方。
爱一个人需要勇敢,但恨一个人需要勇气。所以即使到了爱情边缘,不再爱也不要恨,
有爱是幸运的。能够保护爱和亲人携手变老,是最大的幸福。涓生和子君是幸福的,他们曾经相爱,他们的爱又是那么悲剧,毕竟没有走到最后。
努力寻找爱情,更要用心守护爱情。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13
在《命若琴弦》中,讲述了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老瞎子的师父临终时告诉老瞎子: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副复明的药方,而他自己记错了,只弹断了八百根,所以不灵了。老瞎子紧记师父的话,弹了五十年,盼了五十年。小瞎子则是期盼着和心爱兰秀儿幸福的生活。然而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但是当他想起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兰秀儿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想到了小瞎子的心情,老瞎子想到了“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在这一瞬间也深深的领悟了。于是为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老瞎子没有把药方是一文空纸的事实告诉小瞎子,而是告诉小瞎子,是他记错了,得拉断1200根弦才可以去抓药方,琴弦数从1000增加到1200,不仅是数目的递增也是生命的递增。这番“美丽的谎言”,给予了三代人活下去的希望。让这三代人为了这个希望去拉紧琴弦,弹奏下去……
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对于老瞎子来说就是琴匣里的张白纸。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全来源于那张白纸。或许对于我们而言也是如此,当我们蓦然顿觉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是一张白纸时,我们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其实,就如同史铁生所言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其过程,《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和小瞎子正是在日奔波忙碌地弹弦说书中发现了生命的价值和快乐,所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因为人总是要死的,对于必死的人来说,一切的目的便显得很空虚无。那些被人视为“目的”的东西随着人的死亡都将不复存在,都将转化为虚无。史铁生曾这样说过,目的皆是虚空,人生只有一个实在的过程。对于像老瞎子和小瞎子这样的残疾人而言,虽然活下去的目标是一个虚幻的,但却是他们活着的足迹则是真实存在的。当然,虽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但是目的仍是很重要的。但是目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目的,而是为了引出人活下去的动力,从而创造精彩的过程。正如文中所说的:“目的虽然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当我们拉紧琴弦开始弹奏的时候,就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了。因为过恒永在,美丽终会逝去,但却改不掉曾经美丽的事实。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14
正如加缪笔下的西绪弗斯一般,史铁生笔下的老瞎子和小瞎子,同样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孤注一掷:明知光明没那么容易得到,但为了这一线的希望而耗费自己的一生去苦苦追寻。在史铁生的这本小说中,希望起源于野羊坳,同样破灭于野羊坳;在毁灭中又同时孕育着新的希望。在这残酷和希望的交错中,人生轨迹的转折出乎人的意料,但往往又在情理之中。
幸福的人生都一样,不幸的人生自以为各有各的不幸。在《命若琴弦》中,各式的不幸的人生娓娓浮现:遭受类似命运蹂躏的一大一小的两个瞎子、嫁到山外去的兰秀儿、将小瞎子托付给老瞎子的父亲、不曾见过外面世界的山里的人们等等,这些不幸的小人物构建起来的微小的世界存活在世界的边缘,不为众人所知。而他们的喜怒哀乐,乃至红白喜事都不足以成为使得周围的空气变得沉重亦或是欢悦的原料。
生而为有残缺的瞎子,不是每个残疾人都愿意坦然接受的残酷命运,但却都是其不得不接受的既定宿命。在这宿命之中,老瞎子找到了人生的寄望——弹断一千根弦,抓药——治好眼睛。尽管老瞎子心里明白,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好留下来的了,但还是拼着全部的精力去完成这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只为了治好自己的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坚信着师傅留下的话,老瞎子费了整整五十年,“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然而,到头来,那张药方竟只是一张白纸!这里的情节设计与史铁生的宿命观遥相呼应: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命运看似有着成千上万种选择,事实上,每个人只能走上一条早就已经注定好了的道路。老瞎子的师傅告诉他,这张药方能够治好眼疾,但是他自己却因为记错了数字,没法看到世界的模样;老瞎子费尽心力,终于弹破一千根弦,却在现实面前被击败得毫无还手之力,现实的悲剧性和戏剧性就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命若琴弦》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弹破一千根弦”。在这里“一千根弦”更像是有着一种隐含着的寓意,象征着身处苦难和不幸中的人们对于理想的孜孜不解的追求。“一张白纸”却是将老瞎子的逐梦的动力和原本以为的充满光明的未来的遐想击碎地满地都是伤,而悲剧的源头便是产生于此。“没有挫折,没有坎坷,没有望眼欲穿的期盼,没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没有痛不欲生的癫痴和疯狂,没有万死不悔的追求的等待,当成功来到之时,你会有感慨万端的喜悦吗?”而在老瞎子经历过万般的挫折和苦难后,几千个日日夜夜的煎熬和痛苦后,得到的是成功吗?不过是包装着精美外表的一团空气,一团支撑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过下来的无用空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瞎子是成功了的,但是他的成功是建立在虚妄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他的成功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的实质的奖励,唯有默默承受苦难的茫茫岁月。
苦难的表现不仅仅是在对于理想的追求上,同时在对美好生活的想往上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把“弹破一千根弦”比作是老瞎子对于理想的追求,那么小瞎子对于爱情的渴求就相当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往往苦难的出现,不会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范围,它的存在是对整个人生的一个大扫荡,无碍于是理想还是生活。
小瞎子和兰秀儿之间的爱情无疑是充满了悲情色彩的,而造成悲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基于小瞎子自身的生理缺陷。“干嘛咱们是瞎子!” 一声质问道出了小瞎子心里无尽的委屈和极度的痛苦。而这种感情的受挫,直接强迫着小瞎子直面残疾人难以避免的尴尬和痛楚。世俗对于残疾人的冷漠和决绝,是造成残疾人悲哀的根源。对于自身命运的认识,从未有过如此的清晰和透彻。但是这份透彻却是用痛彻体肤,乃至心扉的不幸遭遇换得的。
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同样身为残疾人的史铁生或许比普通的健全人能够更细腻、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在残疾人心中的痛彻心扉的哀伤和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无奈,而这种痛苦和无奈,类似于天空不懂大地上花儿的芳香。因着天生的残缺造成的无法逾越的障碍,而形成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隔膜,乃至蔑视和欺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