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篇1
一、知识积累:
1.什么是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2. 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三、同步考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相同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劲jìng 劲拔 遒劲 疾风劲草 刚劲挺拔
B.泊bó 停泊 漂泊 淡泊名利 水泊梁山
C.应yīng 应届 应聘 应声而落 应有尽有
D.鲜xiān 鲜见 鲜有 寡廉鲜耻 屡见不鲜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淘汰 出奇制胜 威慑 厉兵秣马
B.热衷 磨肩接踵 翱翔 相辅相成
C.迷惘 变换莫测 爆炒 招摇撞骗
D.诙谐 头晕目眩 嬉笑 若及若离
3、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 香港防务。
A.接管 B.接手 C.接替 D.接任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在计量单位方面,我国政府取消了传统的“斤”和“两”,代之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千克”和“克”。
B.第16届国际电动车会议暨展览会主题是“电动车——21世纪的清洁交通工具”,这一主题在环保观念深人心的今天,无疑是很有号召力的。然而,电动汽车的使用能否真正解决汽车的污染问题,环保型汽车的发展只有电动车一条出路吗?对于这些问题,目前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旧社会,一会儿这个“款”,一会儿那个“费”,万变不离其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都想从农民的口袋里掏钱。
D.进人21世纪以来,中国邮政对其部分业务进行了调整,从邮寄包裹,EMS特快专递,到邮政汇款、163上网接入服务等等都实现了不同幅度的提速,业务质量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一句话:信函服务较好,汇款差强人意。
5、下列各句中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婷、杨兴合作的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报道香港回归的力作。
B.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C.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D.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四、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②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 a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③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 b 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④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 c 在南海的夜幕中。
⑤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在画线的a,b,c处填上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易旗 冉冉 消逝
B.易旗 慢慢 消失
C.易帜 冉冉 消失
D.易帜 慢慢 消逝
2、②③自然段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义?
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间为序,并且精确到小时、分钟,这充分展示了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严肃性、重要性。
B.文中的对比手法不止一处,都表现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C.作者在记录这一历史事件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自豪感。
D.“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表现出大英帝国156年前气势汹汹地从海上袭来,现在又从海上灰溜溜地逃走。
4、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曾闹得沸沸扬扬的“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所引发的百万拖欠场租纠纷案,昨天有了最终结果。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维持原判,由音乐会主办方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支付故宫博物院场地租用费100万元,并支付利息。20xx年6月13日,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就在故宫午门广场举办“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事宜签订了《协议书》。协议约定,故宫博物院向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提供午门古建筑区域作为演出活动场地,共计收费200万元。合同签订后,中艺公司仅支付了100万元,且延迟一天撤出场地,因此故宫博物院起诉要求中艺公司支付尚欠的租金100万元、延期租用场地费20万元及违约金。法院认为,中艺公司举办完“三高”演唱会后,未按协议约定向原告履行支付场地租用费余款的义务,其行为已构成违约。
五、阅读下列选段,回答8-10题。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8.选文第一节点明事件时间,在最后说“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如此点出时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解释“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在交代每一事件的时间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具体例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反馈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性消息的特点,注意它和一般新闻的区别。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1、新闻特写、一般新闻、通讯的区别。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天,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下面,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3、消息的特点:
真实性、概括性、时效性
4、消息的结构
标题(正标、副标题)——必有
导语(必有):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主体(必有):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文本探究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本文是一篇特写性消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特写性消息的特点: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一)梳理课文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标题虚实结合,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梳理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
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第三段)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非常多,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七)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可听性,动态感,色彩感。
板书设计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体感知
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但这一次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彰显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复兴。
五、分析鉴赏
1、准确得体的语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2、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金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许多记者也写了很多篇新闻,但这篇新闻却独胜一筹,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寓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角度选取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六、板书设计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3.学会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理解两者结合交错使用的妙处。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回归视频资料.
2.课件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理解两者结合交错使用的妙处。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了哪些场景?请圈点出来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三、精读课文:
1、新闻报道中往往要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试找出课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文章的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今昔对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深化了主题。
2、对比这两句,哪句话更合适,为什么?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①语言的含蓄,英国结束殖民统治,中国人扬眉吐气。
四、合作探究——品析课文精妙
1、哪个标题好,为什么?
①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英国撤离香港,结束统治
①好。(1)句式倒装,更能表达感情。香港回归,中国雪耻。
(2)虚实结合,匠心独运,了无痕迹。“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2、下列两句哪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4时30分: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①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去进行描写,更细致生动,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中国人扬眉吐气;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主题。
五、拓展运用——堂上练习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生动的可听性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梳理文本、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2、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准备】:
剪辑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
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二、梳理筛选文本内容
筛选出文中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新闻事实:四个场景,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历史背景:总督府历史变迁,英军占领香港历史。
作者评论:揭示仪式的意义。
三、赏析文本精彩之处:
过渡: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提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文章标题
(2)、选材、取材的角度
(3)、文学手法
(4)、语言特点。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
(1)题目:突出自豪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意蕴深远。
(2)选材、取材:选材独到,别具一格。英方撤离的角度,选择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突出历史意义。对比突出意义。三降一升,对比鲜明。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3)文学手法:
①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如同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②细节描写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 “广场上灯光渐暗”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很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4)语言特点:含蓄庄重
例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
四、课文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答案:
信息一:长江水将在2010年引人北京。
信息二: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
板书设计:
1997.6.30
下午4:30~40 港督府 降旗
晚6:15~7:45 广 场 降旗
子夜12:59 会展中心 降旗
1997.7.1 0:01 升旗
0:40 离开维多利亚港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篇6
由香港回归导入。
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新华社社级好稿。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1.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
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按什么顺序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2.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
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作者的苦心?
3.文章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想想有什么用处?
阅读附文,说说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延伸阅读
数列的课件(精选五篇)
导师根据教材的主要教学材料来编排教案教学幻灯片,我们必须认真撰写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是建立高效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一。通过小编的努力,我们呈现了最新的“数列的课件”。如果这篇内容对你有帮助,请收藏起来!
数列的课件 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教学重难点
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教学过程
【复习要求】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方法规律】应用数列知识界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确定其数学模型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并确定其首项,公差或公比等基本元素,然后设计合理的计算方案,即数学建模是解答数列应用题的关键。
一、基础训练
1、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20分钟*一次一个*为两个,经过3小时,这种细菌由1个可繁殖成
A、511B、512C、1023D、1024
2、若一工厂的生产总值的月平均增长率为p,则年平均增长率为
A、B、
C、D、
二、典型例题
例1:某人每期期初到银行存入一定金额A,每期利率为p,到第n期共有本金nA,第一期的利息是nAp,第二期的利息是n—1Ap……,第n期即最后一期的利息是Ap,问到第n期期末的本金和是多少?
评析:此例来自一种常见的存款叫做零存整取。存款的方式为每月的某日存入一定的金额,这是零存,一定时期到期,可以提出全部本金及利息,这是整取。计算本利和就是本例所用的有穷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用实际问题列出就是:本利和=每期存入的金额[存期+1/2存期存期+1利率]
例2:某人从1999到20xx年间,每年6月1日都到银行存入m元的一年定期储蓄,若每年利率q保持不变,且每年到期的存款本息均自动转为新的一年定期,到20xx年6月1日,此人到银行不再存款,而是将所有存款的本息全部取回,则取回的金额是多少元?
例3、某地区位于沙漠边缘,人与自然进行长期顽强的斗争,到1999年底全地区的绿化率已达到30%,从20xx年开始,每年将出现以下的变化:原有沙漠面积的16%将栽上树,改造为绿洲,同时,原有绿洲面积的4%又被侵蚀,变为沙漠。问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能使全县的绿洲面积超过60%。lg2=0.3
例4、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某市去年11月分曾发生流感,据资料记载,11月1日,该市新的流感病毒感染者有20人,以后,每天的新感染者平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者增加50人,由于该市医疗部门采取措施,使该种病毒的传播得到控制,从某天起,每天的新感染者平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着减少30人,到11月30日止,该市在这30天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共有8670人,问11月几日,该市感染此病毒的新的患者人数最多?并求这一天的新患者人数。
数列的课件 篇2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节是人教社高中数学必修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一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三章《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之所以在新大纲里保留下来,这是由其在整个高中数学领域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例如产品的规格设计、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
2、数列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数列是函数的延续,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打下基础。
3、数列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题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教材的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前面承接了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知识内容,又是后面学习数列求和、数列极限的基础。
本节的重点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
1、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锻炼学生遇到困难不气馁的坚强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1、导言:
本节课是由印度国王西拉谟与国际象棋发明家的故事引入的,发明者要国王在他的棋盘上的64格中的第 1格放入1粒麦粒,第2格放入2粒麦粒,第3格放入4粒麦粒,第4格放入8粒麦粒……问应给发明家多少粒麦粒?
这样引入课题有以下三点好处:
(1)利用学生求知好奇心理,以一个小故事为切入点,便于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2)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主题与重点。
(3)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明确知识的现实应用性。
2、讲授新课:
本节课有两项主要内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数列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猜想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定义的归纳及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根据定义判断或证明某些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类比教学.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一张白纸,游标卡尺。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
创设问题情境,三个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得数列a,2a,4a,8a,16a,32a.(a>0)
2.一辆汽车的售价约15万元,年折旧率约为10%,计算该车5年后的价值。得到数列15 ,15×0.9 ,15×0.92 ,15×0.93 ,…,15×0.95。
3.复利存款问题,月利率5%,计算10000元存入银行1年后的本利和。得到数列10000×1.05,10000×1.052,…,10000×1.0512.
学生探究三个数列的共同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新课讲授】
由学生根据共同点及等差数列定义,自己归纳等比数列的定义,再由老师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句,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等比数列各项的限制条件:等比数列各项均不为零,公比不为零。
等差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d表示.数学表达式:an+1-an=d
等比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q表示.数学表达式:an?1 an?q
知晓定义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看书p29页,书上前面出现的`关于等比数列的实
例。让学生了解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要认真学好。
在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定义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讲解例一。给出具体的数列,会利用定义判断是否为等比数列。对(1)(5)两小题着重分析.
例题一
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找出公比;不是,请说明理由.
(1) 1, 4, 16, 32.
(2) 0, 2, 4, 6, 8.
(3) 1,-10,100,-1000,10000.
(4) 81, 27, 9, 3, 1.
(5) a, a, a, a, a.
讲解例二,进一步熟悉定义,根据定义求数列未知项。最后的小例一为了由利
用定义的求解转到利用定义证明,二为了让学生发现等比数列隔项同号的规律。
例题二
求出下列等比数列中的未知项:
(1) 2, a, 8;
(2) -4, b, c, ?;
已知数列2, x, d, y,8.是等比数列
①证明数列2, d, 8.仍是等比数列.
②求未知项d.
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有个缓冲,做个巩固练习。当然此练习的安排,
也是为了进一步挖掘等比数列定义的本质,辨析找寻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关系,将具体问题再推广到一般,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判断证明方法。
练习
判断下列数列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
(1) 22 , 2 , 1 , 2-1, 2-2 .
(2) 3 , 34 , 37, 310 .
引申: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而bn?2n
证明数列{bn}是等比数列。
由最后一例的证明,说明给出通项公式后可由定义判断该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反过来若数列已经是等比数列了,能否由定义导出数列通项公式呢?为下节课做铺垫。
【课堂小结】
由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做个简单的归纳小结。
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或证明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要用定义判断
2.等比数列公比q≠0,任意一项都不为零.
3.学习等比数列可以对照等差数列类比做研究.
【作业】
1.书p48. No.1,2; a
数列的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一章“数列”第六节的内容,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2.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二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刻性和严谨性。
4.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一些所谓不可理解的事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型,主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采用启发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按照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1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讨论一下,穷人能否向富人借钱?
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学生直觉认为穷人可以向富人借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得出:
穷人30天借到的钱:(万元)
穷人需要还的钱:?
2.学生探究,解决情境
(2)教师紧接着把如何求?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①若用公比2乘以上面等式的两边,得到
②
若②式减去①式,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分) ≈1073(万元) > 465(万元)
由此得出穷人不能向富人借钱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很显然的事,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解决情境问题: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可以消去了,得到: ≈1073(万元) > 465(万元) 。老师强调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 学的信心,同时也为推导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提供了方法。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为,公比为q,如何求它的前n项和?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
即
方法:错位相减法
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
在学生推导完成之后,我再问:由得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4.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探究1.求和
探究2.求等比数列的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方法1: 观察、发现:.
方法2:此等比数列的连续项从第5项到第10项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
探究3:求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5.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 数学思想: (1)分类讨论 (2)方程思想
3.数学方法: 错位相减法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6.当堂检测
(1)口答:
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中
若,则________,若,则________
若=3,=81,求q及 ,
若 ,求及q.
(2)判断是非:
① ( )
② ( )
③若③且,则
( )
【设计意图】对公式的再认识,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及结构特征,识记公式,并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7.课后作业,分层练习
必做: P30习题 1—3 A组 第1题,
选作题1:求的前n项和
(2)思考题:能否用其他方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
【设计意图】布置弹性作业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通过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展示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形成学习能力。
六、教学设计说明
1.情境设置生活化.
本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考虑到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采用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意在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问题探究活动化.
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习成果,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
3.辨析质疑结构化.
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平、快”填空和判断是非练习.通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了公式的结构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模块,优化知识体系。
4.巩固提高梯度化.
例题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教科书中的例题改编而成,并进行适当的变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5.思路拓广数学化.
从整理知识提升到强化方法,由课内巩固延伸到课外思考,变“知识本位”为“学生本位”,使数学学习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作业布置弹性化.
通过布置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
学生的根据高二学生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所学,反馈验证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中,案例是基础,使学生感知教材;公式为关键,使学生理解教材;练习为应用,使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在这三步教学中,以启发性强的小设问层层推导,辅之以学生的分组小讨论并充分运用直观完整的板书和计算机课件等教辅用具、手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通过“案例—公式—应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解巩固与应用,也培养了
思维能力。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公式推导、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亮点之处: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
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特别是在例3中,教师针对题目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提示,让学生去尝试着解题。张漫同学的板书详尽,将思路方法概括表述出来,过程完整。只是结果出现了一个小错误,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给予指出,同时也个结果错误也是学生经常犯的。
数列的课件 篇5
一、大纲与教材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节是人教社高中数学必修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一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三章《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之所以在新大纲里保留下来,这是由其在整个高中数学领域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例如产品的规格设计、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
2、数列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数列是函数的延续,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打下基础。
3、数列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题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教材的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前面承接了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知识内容,又是后面学习数列求和、数列极限的基础。
本节的重点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锻炼学生遇到困难不气馁的坚强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导言:
本节课是由印度国王西拉谟与国际象棋发明家的故事引入的,发明者要国王在他的棋盘上的64格中的第 1格放入1粒麦粒,第2格放入2粒麦粒,第3格放入4粒麦粒,第4格放入8粒麦粒……问应给发明家多少粒麦粒?
这样引入课题有以下三点好处:
(1)利用学生求知好奇心理,以一个小故事为切入点,便于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2)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主题与重点。
(3)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明确知识的现实应用性。
2、讲授新课:
本节课有两项主要内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
依据如下:
(1)从认知领域上讲,它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分类中,属于学生最高需求层次的掌握策略与方法的策略性知识。
(2) 从学科知识上讲,推导属于学科逻辑中的“瓶颈”,突破这一“瓶颈”则后面的问题迎刃而解。
(3)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对这项学习内容的“熟悉度”不高,原有知识薄弱,不易理解。
突破难点方法:
(1)明确难点、分解难点,采用层层推导延伸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 ,浅化知识内容。比如可以先求麦粒的总数,通过设问使学生得到麦粒的`总数为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式的特点,发现上式中,每一项乘以2后都得它的后一项,即有 ,发现两式右边有62项相同,启发同学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等式左右同时乘以2,相减得和。从而得知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 ……+ 的关键也应是等式左右各项乘以公比q,两式相减去掉相同项,得求和公式 ,也掌握了这种常用的数列求和方法——错位相减法,说明这种方法的用途。
(2)值得一提的是公式的证明还有两种方法:
方法二: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得: 运用连比定理,
后两种方法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完成。这样学生从各种途径,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依据如下:
(1)新大纲中有较高层次的要求。
(2)教学地位重要,是教学中全部学习任务中必须优先完成的任务。
(3)这项知识内容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很多问题都要转化为等比数列的求和上来。
突出重点方法:
(1)明确重点。利用高一学生求知积极性和初步具有的数学思维能力,运用比较法来突出公式的内容(彩色粉笔板书): ,强调公式的应用范围: 中可知三求二。
(2)运用纠错法对公式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即公式的条件 ,以精练的语言给予强调,并指出q=1时, 。再有就是有些数列求和的项数易错,例如 的项数是n+1而不是n。
(3)创设条件、充分保证。设置低、中、高三个层次的例题,即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变形应用和实际应用来突出这一重点。对应用题师生要共同分析讨论,从问题中抽象出等比数列,然后用公式求和。
四、习题训练
本节课设置如下两种类型的习题:
1. 中知三求二的解答题;
2.实际应用题.
这样设置主要依据:
(1)练习题与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有相对应的匹配关系。
(2)遵循巩固性原则和传授——反馈——再传授的教学系统的思想确立这样的习题 。
(3)应用题比较切合对智力技能进行检测,有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同时,它可以使学生在后半程学习中保持兴趣的持续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五、策略、方法与手段
根据高一学生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简称“例—规”法。
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
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
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所学,反馈验证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中,案例是基础,是学生感知教材;公式为关键,是学生理解教材;练习为应用,是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在这三步教学中,以启发性强的小设问层层推导,辅之以学生的分组小讨论并充分运用直观完整的板书、棋盘教具和计算机课件等教辅用具、手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通过“案例—公式—应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加深了学生理解巩固与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落实好教学任务。
六、个人见解
在提倡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思维技能培养已成了我们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研究性学习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等比数列就是一个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题材。在我们学校可以按照Intel未来教育计划培训的模式,学完本节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研究分期付款的课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多方查找资料,并通过完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和网页制作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劳动课件精选六篇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 记得为每堂课写好教案课件,有助于我们准备教学。想要深入了解“劳动课件”请跟随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你解决问题谢谢浏览!
劳动课件【篇1】
活动主题:
劳动光荣,劳动快乐
活动地点:
302班教室
活动时间:
4月27日
活动对象:
302班全体学生
活动目标:
1、知道劳动节的来历。
2、通过教育,明确一切的劳动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一、活动准备:
1、歌曲欣赏
2、说生活中的故事并进行简析
3、劳动节来历的资料介绍
4、《劳动节》FLASH
5、各节目配套的PPT和背景音乐
6、歌曲回顾
二、活动过程:
(一)导言
师:同学们,这节主题班会课,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做爸爸妈妈的的小助手。
(二)劳动节的由来
五一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无产队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五一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五月一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
(三)讲故事
故事一:
星期天,小华在家里帮助妈妈擦玻璃,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整个房间的玻璃都擦完了,心里特别高兴,可是妈妈看见了,却责怪她说:“玻璃擦得不干净,不让你做的事,就别做,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讨论:
1、小华和妈妈的做法对吗?
2、不对的地方应怎么做?
故事二:
奶奶正在打扫卫生,小刚放学回来了,就喊:“奶奶,我渴了,快给我拿饮料。”奶奶赶紧说:“好好好,我马上给你拿去”。
讨论:
小刚的做法对吗?他错在哪里,他该怎么做?
(四)三句半《我们爱劳动》
(五)判断
1、五芳和小朋友玩,奶奶让她去打酱油,她不去。( )
2、妈妈不在家,小红自己做饭。( )
3、刘丽高兴时,就帮妈妈做家务,不高兴时,就不做。( )
4、宋佳在班级爱劳动,在家就不干了。( )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六)质疑
1、你们在家里做家务吗?经常做吗?
2、能够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请举例说明。
(七)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感受?
(八)学生齐读关于爱劳动的名言警句
(九)班长要求全班同学要做到
1、会穿衣服和系鞋带;
2、自己会系红领巾和洗红领巾;
3、会自己整理床铺和书包;
4、会自己洗脚、梳头;
5、会叠衣服和摘菜;
6、坚持每天做一件家务。
(十)竞赛
整理书包比赛
三、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懂得在家里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
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劳动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更是光荣的。只有勤劳的人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今天你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有了点劳动的热情,学了点劳动的知识和本领,希望你们不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勤劳的人,一个能创造生活的人!同学们,愿我们把勤劳精神发扬下去,在劳动中接受锻炼,成为生活的小能手,成为父母的好帮手。
劳动课件【篇2】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在一直研究的一个问题之一。
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2) 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总结一学期的工作,我坚信,只要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课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劳动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在干什么”的句型讲述动物的劳动行为。
2、教育幼儿要爱劳动,让幼儿知道劳动光荣。
活动准备:动物头饰、碟片、挂图。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稳定幼儿情绪,引起兴趣。)
1、师幼互问好。
2、我们一起来表演儿歌《好看的小手》。我们的小手很好看,我们好看的小手能做些什么呢?(幼儿回答)我们的小手好能干呀,那我们来看看可爱的小猫的小手能干什么?
3、放动画《两只小猫》。
看完提问:两只小猫在干什么?(小黄猫和小兰猫在洗手绢 在擦鞋)(……在干什么句型训练)
4、两只小猫爱劳动,乐于助人。那我们再看看还有谁爱劳动,乐于助人呢?
二、基本部分
1、放碟片《小动物爱劳动》视频故事表演,让幼儿看。提问:
(1)故事里有谁?(小猫、小狗、小兔。小熊、老山羊)
(2)在干啥事?(小猫在用力扫地,小狗在给山阳公公锤锤背,小兔在擦窗玻璃,小熊在擦桌子)
(3)结果咋样?(房子打扫很干净,山羊公公夸它们是爱劳动、爱干净、爱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2、小朋友刚刚看了动画,知道了这些小动物爱劳动。现在我们再仔细看看。出示挂图:
(1)老师讲述。
(2)小朋友看图讲述。(表扬讲的好的幼儿)
3、我们再回来看一次《小动物爱劳动》的动画。
(1)小朋友了解了故事的内容,你们感觉它们是怎样的?(爱劳动,乐于助人)
(2)回答真好,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些动物爱劳动、乐于助人。你们喜欢它们吗?那你们想不想学学它们样?(幼儿分角色情景表演)
三、结束部分
1、设置情景,让幼儿操作(擦桌子 放水杯 挂毛巾 整理图书)
2、总结
通过刚才的表演。我看到小朋友们都会做事,也爱劳动。那么我们在家里会怎样做呢?(略)
3、好呀,我们小朋友都是爱劳动,爱帮助人的好孩子,我们的小手好能干呀,现 在来夸夸我们的小手吧。集体表演儿歌《小小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幼儿感受劳动动态美,树立热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体验劳动的快乐。 在劳动中常产生最美丽的动作瞬间,用图片来表现小动物最美的片刻,体现了充满劳动激情和快乐的绘画作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的快乐。 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幼儿感受劳动之美,树立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描绘劳动中的动作、工具以及周围环境,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本篇教学目的是让幼儿掌握用“……在干什么”的句型说话、“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我选择了动画“两只小猫”引起幼儿兴趣,又用了动画“小动物爱劳动”让幼儿观看,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也提高了幼儿的参与活动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效果良好。
在教学时,教师讲劳动的故事,让幼儿回想看爸爸妈妈在劳动的时候是怎么样子的——例如扫地,人是弯着身子的,头是向下的,双手拿着扫把等等。为了更好的强化幼儿心中的印象,我让幼儿进行情景表演,通过表演不但使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而且为幼儿更好的表现打下了基础。最后是幼儿欣赏书中作品,感受作品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所以,这节课让幼儿掌握“……在干什么”句型说话、“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很重要。
劳动课件【篇4】
一、活动目的:
1、开展“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劳动是光荣的,不劳动是可耻的。
3、通过展示自己的劳动才能,品味劳动的愉悦感、自豪感。
二、活动准备:
1、学生和家长一起如实填写学生平时劳动情况调查表。
2、观察、收集身边辛勤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例。
3、每个人选自己认为做得好的一种劳动(如穿衣、系鞋带、整理书包、扫地等),并在家练习,提高劳动技能。
4、教师准备有关劳动的图片,给学生以表象,同时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三、活动时间:
一课时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板书:劳动最光荣。(在劳动下画大拇指、画笑脸。)
二、班上的情况调查
1、公布班上学生平时劳动情况的调查:
项目;
自己洗衣;
整理书包;
洗澡剪指甲;
收拾房子;
主动学习;
人数。
2、学生发表看法:从这份调查表的统计中说明我们班上的劳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班主任总结: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知道,我们的小朋友能自己主动地去劳动的实在是太少了,大多数同学是依赖父母,他们过着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生活。大家说这样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为什么不好呢?)
三、讲故事——《小懒惰奇遇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明白不爱劳动的严重后果。
1、指名讲故事;
2、学生说自己身边爱劳动的典型事例。
(班主任:大家说的真好,“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希望大家今后养成观察的好习惯。现在我们也来现场看看我们自己的劳动能力是如何的强。)
3、学生说听故事后的感受。
四、学生的自理能力比赛
1、准备:每小组选5名参加整理书包、叠衣服、系红领巾比赛的代表。
2、比赛活动展开并评选各种劳动能手,
3、推选3——4名最能干的选手介绍经验。
4、其他的学生谈感受。
五、活动巩固——唱儿歌
劳动最光荣
太阳出来了哦,我们起床霍嘿。穿好衣服去洗漱,戴上领巾背书包。说声再见了哦,上学堂呀霍嘿。自己事情自己忙,劳动最光荣。自己的事情自己忙,劳动最光荣。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人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我们就会感到幸福和快乐。一寸光阴一寸金,让我们就从现在起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吧,让我们举起双手为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而喝彩。(教师带头举起双手)——因为劳动是最光荣的!
劳动课件【篇5】
一、活动名称
向节日里不休息,辛勤劳动的人们问好。
二、活动目标
1.幼儿在家长的帮助支持下大胆、自然地向成人问好,向人们表达节日的祝贺。
2.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关注四周的的人和事。
3.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4.体验节日的快乐氛围。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幼儿园制作好慰问礼物和心意卡。
2.节日父母带孩子外出的时候,帮助孩子发现在节日里正在工作的人。
3.幼儿将自己的慰问礼物送给节日里正在工作的人,请接受礼物的人填好心意卡交给孩子。(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可以帮助孩子一起送,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主动去送,这个环节是对孩子的一个挑战)
4.节日过后,孩子将心意卡带到幼儿园。大家互相交流自己向谁慰问了,是自己主动完成慰问任务的、还是父母帮助完成。
四、教学反思
活动来源于中班的主题活动《四周的人》,教育活动从孩子最亲近的父母长辈开始关心四周人们的活动,了解常见社会成员的工作及与我们的关系,并尊重他们的劳动,体验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友好交往,愿意向他们学习。
劳动课件【篇6】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挂历纸的妙用》是三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第4课的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利用废旧的挂历纸编制纸杯垫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垂直穿插编制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编制杯垫的方法试着编制纸篮,增强学生废物利用、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垂直穿插的基本编制方法,学会用挂历纸编制纸杯垫和创造性地使用挂历纸。
(2)让学生通过看录像学习编制纸杯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制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创造能力。
(3)增强学生废物利用、保护环境的意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学习编制纸杯垫。
4、教学难点:思考并实践,巧妙利用挂历纸方便生活。
5、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纸杯垫、纸篮、挂历纸等。
学具准备:挂历纸、剪刀、裁纸刀、直尺、固体胶、绳子等
二、教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我采用直观演示、讨论交流、自主探究、评比展示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编一编、评一评等一系列的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学法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设计本课时,我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展示中评价,在研究中拓展,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儿歌激趣
(出示旧挂历)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本2009年的挂历。它呀,有个愿望想和大家说一说。请听:(放录音)
2010新年到,除旧迎新好热闹。家家挂上新挂历,旧的搁边不再瞧。
看我纸张多精美,看我图案多漂亮。不做废品献力量,谁再把我变为宝?
2、展示激趣
(出示纸杯垫)有了它,就免去了泼泼洒洒的烦恼和烫坏家具的担忧。(出示纸篮)还有这个小纸篮,用来收拾盛放零碎的小东西是再好不过了。
(出示图片)看,这个杯垫和纸篮,多实用啊,想不想尝试一下?
这样引入新课,学生直观感受到杯垫的美观、实用,他们的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二)探究方法,指导制作
1、直观演示学方法
(1)自学课本上编制纸杯垫的方法。
(2)观看录像。(视频)
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编制杯垫每一步的具体步骤,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3)学生尝试。
为了检查学生观看的效果,我指名到黑板上尝试垂直穿插的编制方法(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垂直穿插的要领是“一提一压”,也就是前一根往上提,后一根就往下压,上提下压交替进行。垫子编好后,我再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演示杯垫收边的方法。这样学生掌握了编制技巧,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2、动手实践用方法
我提出注意安全、保持整洁等要求后,让学生分小组编制,分工合作,自主探究。(视频)
在学生操作时,我巡回指导,鼓励、表扬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对动手能力较差、作品完成得不太好的学生,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积极尝试,互帮互助,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协作精神。
(三)、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评、互评,评出“优秀作品”,并贴上标志。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视频)这是作品展评的片段
学生通过自评、互评,认识到自己或其他同学作品的成功之处,明确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和改进,不断增强自己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勇于探索再次创造的欲望。
(四)、拓展延伸,课堂总结
1、讨论交流
运用所学编制杯垫方法,怎样编制纸篮?(图片)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课外编一编。
2、奇思妙想
思考:用旧挂历纸和垂直穿插的方法,你还有什么新创意吗?(出示图片)看到一张张旧的挂历纸在自己的手下又焕发出新的光彩,你有什么想法?
3、创新实践
教师总结:挂历纸得到了妙用,其实还有许多看似废旧的东西也可以找到“用武之地”。请欣赏这些作品(出示图片),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动脑动手,节约资源,减少浪费,让生活更美好!
通过展示和总结,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绿色环保的生活观念,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散,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反思
反思《挂历纸的妙用》这节课的教学,之所以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效果,主要是因为:
1、亲身体验,找准了重难点。上课前,我亲手制作了纸杯垫和纸篮,通过制作,不仅熟悉了制作步骤,掌握了制作要领,也把握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精心设计,突破了重难点。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用了“激趣导入—直观演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作品展示”的教学流程。在指导时,通过看视频、尝试操作,让学生领会到垂直穿插的要领是“一提一压”。
3、因势利导,激发了学习兴趣。课堂上,展示教师作品,强调实用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作品互评、授予红旗、老师采访等环节,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了被关注、被重视的满足感,使学生对劳动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教育是有缺憾的艺术,没有绝对完美的课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由于教师指导不够,部分学生的纸条裁得不直,致使有些作品做得不够美观等缺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把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创造型劳动者。
劳动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1)教师用课件播放《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启发学生: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当时的心情怎样?
(2)学生回忆并交流。
2.欣赏感受。
(1)教师用课件出示作品《夯歌》,请学生欣赏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在干什么?他们的劳动动作有什么特点?
(2)教师小结:人在劳动时产生了有规律、有节奏的优美动态。
(3)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欣赏其他绘画作品,分析交流作品中各种劳动动态及特点。
3.研究体验。
(1)设问:人在劳动时身体各部位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2)体验:同桌互相模拟动态并观察分析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寻找规律。
(3)展示:教师用课件演示人体劳动时的动作变化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平衡关系。
(4)小结:任何动态都有他的动态特点,头、躯干和四肢之间相互配合,发生位置关系。人在活动时都有身体的活动趋向,从而身体产生了不同趋向的线,这就是动态线。绘画时抓住表现出动态趋向的动态线,就很容易表达动态。
4.尝试练习。
(1)作业要求:用记号笔尝试描绘各种劳动的动态。
(2)提出建议:人体活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可以参考书中的动态线范例。
5.作品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了劳动时的动态?线条是否流畅、肯定?
6.课外拓展。
观察各种劳动的场景,用速写的形式记录各种劳动动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体会。
(1)欣赏作品《拾穗》,分析作品中人物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2)教师小结:选择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可以使画面达到传神的效果。
2.讨论研究。
(1)小组活动:欣赏学生作品,分析作品是抓住劳动中哪些最典型的动作和环境来表现主题的?作品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你认为这些作品哪些地方处理得特别好?
(2)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3.创作表现。
(1)提出要求:画一画自己从事过的某种劳动。
(2)教师建议:除画出自己劳动时最典型的动态外,还要画出当时使用的工具以及周围的环境等。色彩的使用也应突出主题。
4.展示评价。
(1)学生展示作品,交流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2)同学互评,教师小结。
劳动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剪羊毛》并能用各种身势参与歌曲表现。
2、聆听《铁匠波尔卡》时,能与同学配合,模仿“打铁”的声音、动作,共同参与听赏活动。
3、能积极参与综合表演,从中感受劳动的愉快和丰收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听、唱、拍、跳……”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各种劳动的场面,体验劳动的喜悦感。
师: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一切。为了生活,人们辛勤地劳动着。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劳动的人们,你看他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看图片、讲内容、读儿歌。
工人叔叔敲铁锤,叮叮.叮咚,农民伯伯割稻子,嚓嚓.嚓嚓;司机叔叔开汽车,嘀嘀.嘀哒;环卫工人在扫地,刷刷.刷刷。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劳动的人们,他们都在辛勤地劳动。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房子里的人在干什么。美妙的音乐从房子传出,音乐声中有一种劳动时发出的声音,请你仔细听一听,猜一猜。
师:你觉得劳动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师:有同学见过打铁吗?大家看,年轻的彼特拿着大铁锤和师傅一起打铁。大铁锤“咚”的往下敲是在用力把铁打平,师傅用小铁锤“叮叮”的敲两下是在告诉彼特该打这里了。他们“咚叮叮、咚叮叮”的配合打铁多么有意思啊!
(1)用“叮”“咚”摸唱主旋律。
师:同学们,其实,大小铁锤在劳动的时候必须相互配合。看,这就是他们打铁时的节奏。
A.集体读。
B.分组配合读。一组读大铁锤,一组读小铁锤。
D.请你先读一读,再敲一敲。
(3)和着《铁匠波尔卡》音乐,按节奏参与伴奏。
师:同学们做得真不错。让我们都来做做小铁匠。随着《铁匠波尔卡》的音乐开始愉快的劳动。
师:同学们,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这就是劳动带给我们的快乐!
师:下面我们一块儿听一首歌,看看这首歌中的人们在干吗?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师:同学们,你们也想剪羊毛吗?让我们也一起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吧!
(1)用“嘿”声。
师:瞧!那儿有一个老爷爷,他也在笑嘻嘻地剪羊毛呢!他的年纪大了,你们想想老爷爷歌声的速度是怎样的?会发出什么声音?我们一起来学学老爷爷剪羊毛。
(2)跺脚。
师:这边有个小朋友蹦蹦跳跳地过来了。想想会发出什么声音?(跺脚)我们来学学。
(1)用“lu”哼唱。
师:这真是一派欢乐的景象。不管是男女老少,你说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用“lu”中速地唱一遍。
(2)分组找附点节奏,唱乐谱。
师:这首歌中有一个刚才我们练习了的节奏“-.-”出现了很多次,你注意到了吗?请各组分别找一找,并唱一唱。
(3)集体跟琴唱谱。
(4)引导质疑。
师:剪羊毛可真有意思,但我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没见过,你们呢?对这项劳动还有什么问题吗?
(5)再听歌曲,引导学生听词。
(6)学生轻声读歌词,解决质疑的问题。
(7)教师简介澳大利亚。
(8)学生轻声跟唱歌词。
(9)分组互相纠错。
第一组唱第一句,第二组唱第二句……提出难点,互相帮助。
分组用剪羊毛的动作和声音(嚓)为歌曲伴奏。
学生听音乐《劳动最光荣》看画面。
师:同学们,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勤劳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动:农民伯伯在田间耕耘,工人叔叔在工厂里挥洒汗水。
师:听,铁匠铺中“叮叮咚咚”的声音敲响了,我们也与他们一起打铁吧!
师:澳大利亚的人们开始剪羊毛了。让我们用愉快的声音来表现他们劳动的情景,各组同学准备好,剪羊毛开始了。
师:劳动可以创造生活,可以创造财富!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再见!
劳动课件【篇9】
教学内容:
1.学会唱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
2.发声练习
3.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
教学目标:
1.能学会唱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能与他人一道用自然的声音演唱这首歌。
2.感受发声练习所表现的情绪和意境,并用欢快而富有弹性声音来演唱。
3.通过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来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声音、表情、肢体语言等来演绎发声练习所表现的情绪与意境。
2.以歌词内容为主开展爱生活、爱劳动的情感教育
教具准备:
磁带、录音机、琴、动物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跟着音乐《小猫怎样睡觉》律动进课堂。
二、导入。
师:睡觉的小猫是很可爱,但是你喜欢老是在睡觉的`小猫吗?〈生〉为什么?〈生〉
师:对,勤劳的小猫谁都喜欢,你看它肩挑着什么向我们走来了?
三、发声练习。
①〈师作范唱,强调小猫看到鱼的吃惊的表现〉
师:小猫挑着钓鱼杆是怎样走来的?
②〈练习前4小节,请4—5位学生来表演,强调脚步是轻快的声音也应是自然而富有弹性〉
师:看见那么多的鱼,你会怎样表现?
③〈练习5—9小节,请4—5位学生来表演,突出“唷”字的唱法,强调看见很多鱼吃惊的表现〉
师:看看哪只小猫钓的鱼最多了?
④〈请学生单独或合作来表演,强调声音、表情、动作等〉
四、唱一唱(学唱人人叫我好儿童)。
(1)范唱。
(2)小朋友们,我们跟着小鸟、小溪一起来唱一唱。
(3)学生整体学唱。
五、编一编。
让学生创编动作,再让学生唱一唱。
六、欣赏歌曲。
师:小猫钓了那么多鱼也该休息一下了,来听听音乐吧!
①〈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第1次〉
师:我又发现了一种勤劳的小动物,你发现了吗?是谁?〈生〉
②〈师边作范唱同时在黑板上出示相应的动物卡片〉
师:它们当中谁是不勤劳的?〈生〉
如果是你,你最想做它们当中哪种小动物呢?为什么?〈生〉
③〈将相应的小动物标志分给学生〉
师:听听它们是怎么劳动的?
④〈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第2次〉
⑤〈提问学生,各种小动物是怎么劳动的?并用动作表演〉
师:小动物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劳动吧?
⑥〈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第3次,分别用自己的动作跟着音乐一起律动〉
师:看,那么多勤劳的小动物,你最喜欢向谁学习?为什么?〈生〉
师:在生活中,你认为自己是个勤劳的人吗?哪方面体现出来?
七、课堂小结。
师:你们都是勤劳的孩子,但老师觉得小朋友们现在最最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在好好学习之余再去劳动,那是最好的,希望我们班的没一个小朋友都可以成为一个学习好又爱劳动的人!你们能做到吗?〈生〉
师:今天的收获还真不少,钓了那么多的鱼,让我们背上自己的钓鱼杆一起回家去咯!
〈播放《劳动最光荣》4次,律动出教室〉
劳动课件【篇10】
班会主题:劳动最光荣
班会思想:
达·芬奇曾经说过:劳动一日可得一天的安眠,劳动一世可得幸福的长眠。的确,只有亲自参加劳动的人,才能尊重劳动人民,才会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才会懂得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学生,更应该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弘扬“劳动光荣”的精神。
班会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公益劳动,怎样正确对待公益劳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热爱公益事业、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思想品质。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切的劳动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班会内容:
1、全班学习演唱歌曲《劳动最光荣》
2、同学表演劳动主题小品
3、同学讲名人劳动故事
4、同学劳动诗歌朗诵
5、班长宣读《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倡议书,倡议同学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6、“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横幅签名活动,同学们签名宣誓,做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为将来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好少年。
劳动课件【篇11】
一、班会主题:劳动最光荣
二、班会过程
1、宣布“劳动最光荣”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简介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1886年5月1日,在美国芝加哥,20万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这一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后来,国际工人组织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就把这天定为国际劳动节。
3、合唱:《劳动最光荣》
“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每当唱起这支歌,亲爱的同学们,你会想到什么呢?对,小喜鹊靠劳动为自己建造新房子,小蜜蜂靠劳动换来甜美的蜜糖,是劳动为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劳动最光荣!下面,由我们全班同学齐唱:《劳动最光荣》。
4、欣赏诗朗诵《晚归》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每当唱起这首《乡间小路》时,我就想起“农民老伯伯劳动归来,小伙伴放牛回家”的情景,请欣赏诗朗诵《晚归》
5、诗朗诵《矿工的太阳》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的劳动着,为我们创造了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请听诗朗诵《矿工的太阳》
6、《彭德怀开田的故事》
彭德怀是我们国家的开国元勋,也是八路军的总指挥,他非常体谅农民伯伯的辛苦,请听《彭德怀开田的故事》
7、诗朗诵《五一颂》。
劳动是人间最亮丽的风景线,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请听诗朗诵《五一颂》。
8、听故事《我的名字叫劳动者》
劳动创造了世界,光荣永远属于伟大的劳动者,请听故事《我的名字叫劳动者》
9、欣赏诗朗诵《五一节劳动之歌》
浪漫从诗篇中走来,走向轰鸣的机床,走向劳动者光荣的岗位。劳动永远是美丽的,劳动永远伴随着芳香的浪漫。请欣赏诗朗诵《五一节劳动之歌》
10、欣赏相声,《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者的世界丰富多彩,劳动者的心灵细腻透彻,传世的乐曲在思念中,追述着劳动者的浪漫。下面请欣赏相声,《劳动创造了人》,
11、诗朗诵《站在季节边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听诗朗诵《站在季节边缘》
12、《劳动者的故事》
劳动创造了今天的业绩,劳动装点着祖国的繁荣,请听一个动人的故事《劳动者的故事》
13、合唱《蜗牛与黄鹂鸟》
劳动描绘了美好的前景,劳动酿造了甘甜的美酒,欢乐与我们共享,幸福与我们共享,让我们一起为祖国干杯,让我们全班为劳动者一起高唱《蜗牛与黄鹂鸟》
14、班会结束
送别诗课件(系列3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教案要贴合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这是趣祝福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份关于“送别诗课件”的资料集合,所有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最终决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送别诗课件【篇1】
课题:送别诗鉴赏
课型:选修课
学校: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授课教师:韩冰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送别诗内容分类方法;
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
体会诗歌韵律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送别诗的鉴赏了解有关的诗歌知识,掌握相关诗 歌的鉴赏方法。
德育目标: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送别诗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送别诗中情感的细微差别。
教学类型:教学反馈型
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 :
教师课下指导(一):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就送别诗中凄清感伤之别,清新乐观之别,和渗透身世际遇之别的送别诗进行解说欣赏,第四组则进行总结。
教师课下指导(二):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凄清感伤之别占了送别诗的极大比例。伤别之中又有不同的类别,如亲人之别,友人之别,情人之别等等。在选择欣赏解说的诗歌篇目时应该注意面,避免偏激。
学生活动:第一组――凄清感伤之别
导语 :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也许相见就意味着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史的盘中。
入选篇目:
无 题(李商隐)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送李端(卢纶)
教师课下指导(三):正如并非所有的聚会都令人欢欣一样,并非一切离别都让人伤怀。有一些诗人对离别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其清新乐观的精神境界会让人耳目一新,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送别诗。
学生活动:第二组――清新乐观之别
导语 :第一组的同学告诉我们,离别是一种痛,痛得令人肝肠寸断,我想问一句,难道离别只有涟涟的泪水和无尽的哀伤吗?不。通过我们课上的学习和课下的阅读积累,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诗人敢于跳出送别诗伤感的.通套,他们的诗别开天地,或对美景加以赞扬或对友人寄以祝福,清新秀丽,为送别诗添上了明快积极的一笔!
入选篇目:
送人游岭南(戴叔伦)
黄鹤楼送孟皓然之广陵(李白)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送桂林严大夫赴任(韩愈)
教师课下指导(四):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 情。离别的感情,往往会激发人们更多的感触,而这感触又往往与身世际遇有关。
学生活动:第三组――渗透身世际遇之别
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问题:李白是如何将豪放之语与悲伤情怀有机融合在一首诗歌中的?(赏析后全班同学讨论)
小结:刚才同学们讲伤别、喜别,都是离人一时心情的起伏。而如果一首诗,既包含了心潮的起落,又展示出长久以来多舛命运的感情积淀,那么它所表达的离情别绪就必然更加震人心魄,这就是我们组讲解的送别诗,它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分析这样的诗歌,不能不把特定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来看,像李白,他豪迈的语言归结于他豪迈的性格,悲伤的格调则归结于长期不平的际遇。
多少人鲜活的生命历程构成了一部浩瀚的送别诗史。诗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却是诗歌的全部。当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的悲歌化为永恒的乐章,让我们期待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教师课下指导(五):我们将送别诗按内容划分为三大类,并不是说要把所有送别诗歌的内容生硬分离归入其中,我们应该知道,许多送别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其内容和情感的复杂与多元性为后世文学创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它,还需要欣赏者细细体会。
学生活动:第四组――总结
冬夜送人(贾岛)
别董大(高适)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明月夜留别(李冶)
学生总结: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诗坛上涌现出千百为杰出的诗人和不计其数的优秀作品。可以说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化中最珍贵的瑰宝,而送别诗则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送别诗的倩影,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细细观察和体味。
附:教师导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德一件事。
生离死别是情感的极至,“咏别”是历代诗歌永久的主题。唐人离情诗中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内容各异,情感各异。
有的缠绵悱恻,凄清感伤;
有的清新乐观,洒脱放达;
也有的离伤中透出身世之感,际遇之悲。
下面请各组同学就这三种类型分别加以鉴赏分析。
送别诗课件【篇2】
送别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还能够表达社会和历史的变迁。送别诗通常是在离别时写的,它可以是给亲人、朋友、师长或同事的告别词,也可以是对逝去的人或事物的悼词。本文将从诗歌的特点、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介绍送别诗。
一、送别诗的特点
送别诗有着独特的句式和抒发情感的方式,它通常以七言或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每句诗的意义相对独立,但合在一起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篇章,既能展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又能够传达对受送别者的祝福和感慨之情。送别诗通常具有凄凉、悲伤、温情等不同的情感色彩,让人在阅读之时产生共鸣和感受。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沉痛、恬淡,以及欣然离别的无奈心情,使读者能够感悟到离别的哀婉之美。
二、送别诗的历史演变
送别诗最早出现在唐代,这个时期是中国诗歌鼎盛的时期,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李白等都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送别诗。唐代的送别诗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局势,有的表达对时政的关注,有的表现了眷恋故人、离别时的心情。
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送别诗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的送别诗风格清丽明朗,多以离散爱景为主题,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怀念和祝福,以及远去的亲人、同学、朋友等。元代的送别诗则更加浪漫感性,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热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个性的独特性和世界观的多样性。
现代的送别诗则更加多元化,表达方式更加自由化,诗歌语言更加直白生动,通常以个人的感受和经历为主题,表达对生命、对人际关系、对逝去的思考和感慨。
三、送别诗的文化内涵
送别诗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它寄托了人们对生命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反思。在中国构建起的家庭、师徒、同窗等关系最具有表达意义,在此背景下,送别诗成为了表达离别之情最特殊的艺术形式。送别是中国文化中比较惨烈的一个主题,它不仅反映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传递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执着追求。送别诗的内涵充满着文化的特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
总之,送别诗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特点、历史演变和内涵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送别诗是寄托人们感情的载体,也是感悟生命和人际关系的最好窗口。在送别之际,推荐一首《登高》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爱情的不舍和思念,也是送别诗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送别诗课件【篇3】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中的一种经典诗歌形式,它在传达离别情怀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送别诗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以及学习送别诗的方法。
一、送别诗的历史背景
送别诗起源于中国诗歌的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送别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篇章。在唐代,送别诗达到了它的巅峰,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宋代初期,爱别诗和离别诗继续流传,并不断发展创新。
二、送别诗的特点
送别诗的特点是: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蕴深远。送别诗常常表达出诗人对离别的感慨、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可以用来抒发对身不由己的生命旅程的感叹。
三、送别诗的代表作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憧憬和豪情壮志。另一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近代诗人郭沫若的《临江仙·送钱穆父老》则是另一首充满深情的送别诗,表达了对逝去的岁月的追忆和对离别的留恋。
四、学习送别诗的方法
学习一首送别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明确诗歌的背景和情境。送别诗往往是在特定的场合或事件中创作的,了解它的背景和情境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意蕴。
2.理解诗歌的意蕴和主题。送别诗通常表达的是对离别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琢磨它的意蕴和主题,可以更好地领悟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3.感受诗歌的语言和韵律。送别诗的诗句通常简洁而简练,却充满了感情色彩,诗歌的韵律也很有特点。感受诗歌的语言和韵律,可以更好地品味它的美。
4.与个人情感及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通过将诗歌与个人情感及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可以更好地理解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经典诗歌形式,在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考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送别诗,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它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其中的精华。
2024出壳了课件(系列12篇)
经过反复思考我们精心挑选了题目为“出壳了课件”的文章,建议将这个链接加入你的浏览器收藏夹以备不时之需。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 精心编写的教案课件是提高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
出壳了课件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活泼好动,对数字比较敏感,加之1——9数字刚学完,为了让幼儿认识数字0,于是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感知数字“0”的外部特征,能够正确认读。
2、理解数字“0”的实际意义,提高对数的抽象的理解。
3、感知数字游戏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字“0”
难点:理解数字“0”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数字卡0——9、糖果(装在小袋里)、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活动
说谜语,教师出示数字卡0,幼儿传递触摸。
二、集体活动
(感官感知)请幼儿正确认读数字,可以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速度练读。
(游戏体验)
教师将0~9的数字卡倒扣,请10名幼儿任意抽取一张后,按照数字到教室去相应的物体回来,将取回的物体与数字卡放在一起,大家一起点数是几个。
教师问抽到0的幼儿:你去了几个东西?为什么你没有取?引导幼儿理解0是没有的意思。
三、探索操作
请幼儿每人取10块积木摆成一列火车,依次在上面摆上数字并念出数字,教师要提问:如果要按数字往火车上装糖果,每节车厢应装几个糖果?那节车厢不用装糖果?为什么?
四、“0”在哪里
请幼儿在各种生活用品上找“0”。如秒表、体重秤、记分牌等,说说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
五、组织幼儿讨论:0还有什么用处?没有0可以吗?
活动延伸:
将“0”贴在教室里,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随时认读。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的活动积极性高,师幼配合较好,大多数幼儿理解了数字0的实际意义,教学效果较好。但在第三个环节“探索操作”中,我对幼儿的理解能力估计过高,有个别幼儿操作出现了失误,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游戏体验”环节中多设计游戏,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
出壳了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在感受小鸡出壳的有趣景象中,初步学唱歌曲。
2、能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小鸡出壳的情景,体验自我表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课件、母鸡头饰、小鸡头饰。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的主题。
1、情景:农场里要举办舞会,跟着妈妈一起去玩一玩!(进场)草地休息。
师:今天天气真好,农场里要举办舞会了,你们想和妈妈一起去玩一玩吗?那我们出发吧!瞧!那里有一片绿色的草地,你们想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下吗?现在舞会还没有开始,那赶快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吧。
2、出示母鸡妈妈叫声,猜测母鸡妈妈在干什么?
师:听,是什么声音?哦,真的是母鸡妈妈,他在干什么啊?
二、在探讨"小鸡出壳"的景象中,自然学唱歌曲。
1、你们喜欢蛋宝宝吗?蛋宝宝里面会变出什么呢?(小鸡)
奇怪,真奇怪,奇怪真奇怪。鸡蛋上没有小门,幼儿猜测小鸡如何出壳?
师:你们想不想看小鸡出壳啊?
看小鸡出壳的过程
回顾小鸡是怎么出壳的(蛋壳裂开,小鸡露出脑袋,钻出来)
歌词小结:奇怪,真奇怪,奇怪真奇怪,圆圆的蛋壳里,钻出一个小脑袋,圆圆的蛋壳里,一只小鸡钻出来。
2、母鸡妈妈说,小鸡宝宝听了好听的歌曲,就会很快从蛋壳壳里出来了,是什么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试唱歌曲第一次)
3、还有许多小鸡都想出壳,我们一起唱歌给它们听,让他们快点出来,好吗?试唱第二次
小结:宝宝们帮助了小鸡,小鸡可真高兴,你们开心吗?对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地事情。
4、幼儿创编小鸡露脑袋的动作。(个别创编)
师:刚才妈妈觉得小鸡露脑袋的动作真可爱,我们也一起来试一试吧!
我们一起来做做看。(集体创想钻出小脑袋的动作)
带动作,完整歌曲表演。
师:刚才宝宝做的真好,我们也一起来做小鸡出壳的动作吧!
三、听音乐,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小鸡出壳》
1、舞会快开始了,小鸡出壳真好玩儿,我们一起来表演给小动物们。(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鸡宝宝)
2、介绍场景,让幼儿藏进蛋壳里。
你们会藏进蛋蛋里,让妈妈找不着吗?藏给妈妈看一看。
3、开始表演。
小动物们,我们表演得怎么样?
四、活动结束。
师:那我们再去表演给其他小动物看吧。
出壳了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能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小鸡出壳的动作。
2.积极参与游戏,能在游戏中与同伴保持适当的距离。
活动准备:
1.自制鸡蛋四个,鸡妈妈头饰一个、小鸡头饰幼儿人手一个。
2.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听母鸡下蛋的声音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播放母鸡下蛋的音乐):小朋友你们听,这是谁的声音?你们猜母鸡妈妈在干什么呢?
二、欣赏音乐,探索表演小鸡出壳的动作。
(一)完整的欣赏音乐。
1.师:小朋友你们看,鸡蛋宝宝来了,鸡蛋宝宝会变成什么呢?我听农场里的叔叔说:蛋宝宝听了音乐后啊,能很快变成小鸡的,你们想不想让小鸡快点出来啊?
2.完整的播放音乐。
提问:小朋友这段音乐听上去感觉怎么样?你们觉得小鸡听了这个音乐它会做什么呢?
(二)分段欣赏音乐,并根据音乐探索小鸡出壳的动作。
1.欣赏1—4小节,幼儿仿编动作并模仿。
提问:母鸡妈妈刚刚把小鸡生下来,你们说这时候的小鸡在干什么?
2.幼儿自由的想象动作,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表演,让下面的幼儿进行模仿。
3.欣赏5—12小节,幼儿仿编动作并模仿。
提问:1)你们说这时候的小鸡又会做什么呢?
2)如果你是小鸡,会想什么办法使自己快点出来呢?
4.幼儿自由的想象动作,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表演,让下面的幼儿进行模仿。
5.提问:小鸡出来后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6.请幼儿继续想象小鸡出来后跟妈妈做的事情:找虫子吃、做游戏等,并模仿。
7.老师根据情节带领幼儿将所有的动作连贯的做一遍。
(三)带领幼儿随音乐合拍而完整的做小鸡出壳的游戏。
1.师:让我们跟着音乐完整的表演好吗?
2.出示四个自制的鸡蛋,老师戴好母鸡妈妈的头饰,让幼儿也取出椅子下面的小鸡头饰戴好。带领幼儿跟着音乐表演二遍。
三、结束部分
1.幼儿随着音乐声跟随老师一起到室外去捉虫子吃。
2.带幼儿回教室结束游戏。
出壳了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小鸡出壳的整个过程,了解小鸡一家和朋友们给他的鼓励,知道在一起很快乐。
2、尝试用完整清晰的语句讲讲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理解画面的图意。
活动重点:了解小鸡一家和朋友们给他的鼓励,知道在一起很快乐。
活动难点:尝试用完整清晰的语句讲讲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活动准备:ppt、笔记本电脑、背景音乐、幼儿人手一份情景图,4幅大情景图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宝贝们,来来来,请坐啊。今天呀,叶老师要给你们介绍“快乐的一家”,咦,这一家会有谁呢?竖起耳朵听一听,你就知道了。ppt1播放画外音(母鸡、公鸡的叫声,反复几遍)
2、教师:这会是谁的家呢?(是鸡的一家)你怎么知道的?(我听到母鸡的声音、我听到公鸡的声音)一起来看看!
二、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1、ppt2(教师出示母鸡一家的ppt图)哟,你们真棒。猜对了,瞧,这是多么快乐的一家。瞧瞧,这家里有谁呀?幼儿观察画面进行讲述。
3、师:是呀,就像你们说的,这个家里有鸡爸爸、鸡妈妈还有一大窝的蛋宝宝。鸡爸爸和鸡妈妈真希望能够快点孵出小鸡来。咦,怎么样让蛋宝宝快点长大?宝贝们来想想看。(幼儿自由发言:给他多吃点饭。)师回应:哟,鸡妈妈也这样想过。可是鸡宝宝被蛋壳包住了,小嘴露不出来,吃不着。还有其他办法吗?幼:可以抱抱她。师:对对对,给他一点爱,他就会努力。)
4、师:鸡妈妈听了你们的话,她也在动脑筋,她知道有个好办法。从那天起,鸡妈妈开始伏在蛋上孵蛋了。ppt3:鸡妈妈开始孵蛋宝宝了。看,鸡妈妈会和蛋宝宝说说悄悄话了;鸡妈妈每天会摸摸蛋宝宝。
5、师:很多蛋宝宝都长大了,过了二十几天后的一天,发生了一件事,听。ppt4小鸡叽叽的哥哥姐姐蛋壳裂开来。ppt4:鸡蛋裂开的图片。师:发生什么事啦?幼儿讲述画面内容。
6、师:是呀,小鸡们要出来了。我们来数数,出来几只小鸡。ppt5:裂缝的蛋壳变成一只只小鸡,点一下鼠标,蛋壳里跳出一只小鸡。
7、师:几只小鸡出来了?还有小鸡没出壳吗?我们来找找。呀,这里还有一只。鸡妈妈说:小鸡叽叽,快出来呀。咦,他怎么不出来呀?宝宝们猜猜小鸡叽叽为什么不出来呀?幼儿自由讲述。那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画外音:呜呜呜,我害怕呀!我不想长大。
8、师:哟,我们来说说,小鸡长大是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长大好在什么地方呢?你们来说说,告诉小鸡叽叽长大好不好?幼儿讲述长大是一件好事情的理由,幼儿说一个理由,ppt上跳出一个爱心。5个理由
9、师:哟,长大有这么多快乐的理由,5个理由。小鸡叽叽说:恩,那我要出来了。师:那我们给小鸡加加油好哇?来。加油加油!哟,看看,小鸡叽叽出来了,真棒呀!
10、ppt6:师:瞧,刚出壳的小鸡真小呀,又是浑身湿漉漉的,一点力气也没有。你有些什么好办法来帮助它长大。(幼儿自由讲述)
11、师:恩,看看鸡妈妈、鸡爸爸和所有的哥哥姐姐们都是怎么帮帮他的。该怎么帮帮它呢?看,鸡妈妈和鸡爸爸、哥哥姐姐都行动起来了。它们为它都做了些什么呢?来,自己去拿一张看看,它们是怎么帮助小鸡叽叽的?幼儿人手一份画面在桌子旁边坐下来说说。
12:师:看完了吗?好,来,坐到我身边来讲给我听听。我们一起来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幼儿自由讲述:我看到鸡妈妈照顾她。鸡妈妈是怎么照顾的?鸡妈妈喂小鸡叽叽吃小虫子。这时候教师在孩子说的时候出示他说的大的画面。哦,鸡妈妈喂小鸡叽叽吃虫子,小鸡叽叽可以长大。
13、教师总结:(围绕四块板块内容小结)
14、ppt7:小鸡叽叽在他们的照顾下,慢慢地长大了。(ppt展示出小鸡叽叽从湿漉漉的样子逐渐变成毛茸茸、胖乎乎的小黄鸡)看,他变得强壮有力了。鸡爸爸和鸡妈妈都赶过来,高兴的说:哟,我们的小鸡叽叽终于长大了。太好了。看,快乐的一家出发了,来到了草地上跳起舞来。(播放小鸡出壳音乐)
8、故事讲完了,现在你知道小鸡叽叽是怎么从蛋宝宝变成小鸡了,神奇吧!让我们再来和小鸡叽叽一起回忆一下它的出生故事吧!(播放音乐背景,完整讲述故事)
三、结束延伸:
1、教师:其实我们宝贝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的故事,你们一定也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帮助,让我们回教室一起和好朋友分享你的成长快乐吧!退场。
出壳了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1、按音乐节奏表现小鸡破壳前在壳内的状态。
2、幼儿能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现小鸡破壳的情景。
教学准备:
1、初步熟悉小鸡出壳的音乐。
2、鸡蛋一个、头饰。
3、事先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母鸡生蛋、孵蛋和小鸡出壳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母鸡生蛋。
1、教师模仿母鸡生蛋的动作。
2、教师和幼儿随音乐有节奏地模仿母鸡走路。
二、小鸡醒来了。
教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有节奏地模仿小鸡醒来的动作。(动动手、动动脚、转一圈、看一看)
三、小鸡破壳。
1、小鸡香来得花不少时间来啄壳,如果你是小鸡,会
想什么办法使自己快点出来呢?
2、请部分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创编的动作,并请其他幼儿模仿。
3、带领幼儿随音乐完整地做小鸡出壳的动作。
四、游戏:老鹰捉小鸡。
1、引导幼儿听着音乐表现小鸡出壳后自由走动的可爱样。
2、不好了,老鹰来了!我们赶快变成高高的、老鹰不爱吃的东西,一动不动。
3、教师扮演母鸡游戏一遍。提问:你刚才变的是什么?
4、启发幼儿变成矮矮的、不会动东西继续游戏,说说自己是什么物体?
五、游戏结束。
幼儿模仿小鸡走的动作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节奏感比较弱,老师只是纯粹强调要跟着音乐的节奏来跳,小班幼儿对于节奏的概念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如果根据音乐的节奏,配上形象、生动的儿歌,让幼儿有节奏的边念儿歌边做律动。这样一来幼儿就可以跟着儿歌的节奏从而有节奏的做动作了。
出壳了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的出生和过程。
2、能记住故事情节,并尝试角色表演故事。
活动准备
1、课件-小鸡是怎样出生的
2、鸡妈妈贴画 小鸡贴画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入主题。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想不想猜一猜?
(尖嘴巴,花毛衣;爱吃小虫和小米,浑身上下毛茸茸;说起话来唧唧唧)。
这只小鸡尖尖的嘴巴,黑黑的眼睛,浑身毛茸茸的,是不是很可爱啊!
二、出示小鸡图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鸡是怎么出生的吗?
(幼儿举手回答)
2、出示鸡蛋,小鸡是鸡蛋孵化出来的。
在鸡蛋的孵化过程中,小朋友们知道鸡蛋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三、了解小鸡是怎样出生和长大的
1、教师:小朋友们,这是最初的鸡蛋,你们仔细的看,蛋壳里面是什么样的?
(引导幼儿大胆表述)
2、在鸡妈妈的孵化下,过了几天,蛋壳里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3、在鸡妈妈的孵化下,又过了几天,蛋壳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4、依次观看小鸡出生的照片。
四、幼儿完整欣赏故事(播放录音)
1、小鸡刚从蛋壳里出来是什么样的?
2、小鸡睁 开眼睛发现了什么?
3、我们来模仿一下小鸡抖翅膀。
4、引导幼儿学说小鸡和鸡妈妈的对话。
五、鼓励幼儿角色扮演
教师当鸡妈妈,幼儿当小鸡。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回到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了解一下自己的成长足迹。
出壳了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运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运用想象来表现小鸡出壳的动作。
2、体验舞蹈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Ppt课件,一个礼品盒,一个鸡蛋,一张鸡妈妈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热身运动)
1、T:现在老师手里拿着一个鸡妈妈的图片,老师把它贴到自己身上,那老师就变成了谁?
S:鸡妈妈。
T:那我的小鸡宝宝们在哪里?
S:在这里。
T:那让我们一起跳个舞吧。
2、T:今天啊,鸡妈妈很高兴,因为鸡妈妈收到了一个礼物,小鸡宝宝们想不想看?
S:想。
T:里面装了什么呢?(请幼儿猜想)
T:哦,原来里面装了一个鸡蛋。
二、基本部分
1、T:在这个鸡蛋里面住着谁呢?
S:小鸡。
T:小鸡在里面它说它太热了,要让鸡宝宝们帮一个忙,帮他想一个办法怎么从蛋壳里面出来呢。
S:可以敲碎它。(请小朋友自由回答)
4、听歌词请幼儿创编动作,并请小朋友学习。
5、T:现在让我们跟着音乐来把舞蹈再跳一遍吧。
6、T:小鸡宝宝们跳舞跳的开不开心啊,把你们的牙齿露出来给妈妈看看。现在让我们对着客人老师,把舞蹈表演一遍好不好?
三、结束(放松运动)小鸡宝宝们跳了一会舞也累了,让我们听一段音乐放松一下吧。
外面的阳光真好,让我们去外面散步吧。
活动反思在请幼儿创编小朋友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边说歌词边让小朋友做动作。并且在最后听音乐表演之前可以把所有的歌词都串联起来,一起先表演一遍。对于个别幼儿创编的动作,教师不要一味的否定,而应该采用鼓励的方式。
出壳了课件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的出生和过程
2、能记住故事情节,并尝试角色表演故事
3、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1、课件ppt
2、鸡妈妈贴画小鸡贴画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入主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想不想猜一猜(尖嘴巴,花毛衣;爱吃小虫和小米,浑身上下毛茸茸;说起话来唧唧唧)。这只小鸡尖尖的嘴巴,黑黑的眼睛,浑身毛茸茸的,是不是很可爱啊!
二、出示小鸡图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哎!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鸡是怎么出生的吗?(幼儿举手回答)出示鸡蛋,小鸡是鸡蛋孵化出来的。
在鸡蛋的孵化过程中,小朋友们知道鸡蛋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进入下一环节)出示图片,了解小鸡是怎样出生和长大的
1、小朋友们,这是最初的鸡蛋,你们仔细的看,蛋壳里面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大胆表述)
2、在鸡妈妈的孵化下,过了几天,蛋壳里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第二张图片)
3、在鸡妈妈的孵化下,又过了几天,蛋壳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4、依次出示到第六张图片。
三、幼儿完整欣赏故事(播放录音)
1、小鸡刚从蛋壳里出来是什么样的?
2、小鸡睁开眼睛发现了什么?
3、我们来模仿一下小鸡抖翅膀。
4、引导幼儿学说小鸡和鸡妈妈的对话。
四、鼓励幼儿角色扮演(教师当鸡妈妈,幼儿当小鸡)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回到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了解一下自己的成长足迹。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来自生活。在活动中,我首先抓住幼儿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出示一只出壳不久的小鸡和鸡蛋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然后再以非常形象的图片,通过引导孩子看、思、说,了解小鸡出生的过程。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幼儿欣赏故事,学习语言。最后的游戏,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进一步了解小鸡出生的过程。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观察、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小百科:鸡是一种家禽,家鸡源出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约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后鸡肉和鸡蛋才成为大量生产的商品。
出壳了课件 篇9
活动名称:
小鸡出壳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中小鸡出壳的有趣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形象地表现歌曲。
2、体验自由表现的愉快。
3、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小鸡出壳的动画、歌曲录音。
教材分析:
重点:根据歌曲的内容大胆地表现,体验自由表现的愉快。
难点:用身体动作表现小鸡出壳的形象。
主要流程:
一、欣赏感受(感受小鸡出壳的动态变化)
小朋友,你们看见过小鸡出壳吗?你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见的?(孩子之间互相交流)
2、小鸡是怎样出壳的?小鸡出壳以后会干什么?
二、理解、表现(解决重难点)
小鸡要出壳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3、为什么歌词里反复在唱“奇怪”“奇怪”?
1、你认为小鸡出壳奇怪在哪里?
三、集体表现
1、欣赏教师情景表演《小鸡出壳》
2、让我们都变成可爱的小鸡,一边唱一边表演吧!
四、活动延伸假如我要将歌词里的内容画出来,你会怎么画呢?(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歌曲配画)
教学反思:
1. 在课前要带小朋友先观察生活中母鸡孵小鸡是怎样的,并做好记录。
2. 师幼配合得还不是很好,以后我会注意这个方面。
3. 如果让我重上这节课,我会加配电脑画面,使活动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出壳了课件 篇10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感受小鸡的出壳过程。
2.通过小鸡出壳的情境,随乐一下一下做小鸡出壳的动作,并能大胆创编小鸡破壳的简单动作。
3.感受音乐,愉快参与活动,体验小鸡出壳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鸡身体部位图片、课件。
2.经验准备:积累有关母鸡生蛋、孵蛋和小鸡出壳方面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做小鸡躲到壳里的动作
1.听!什么声音?仔细听听呢。
2.提问:是谁呀?它在又黑又挤的哪儿呀?那它想出来见谁?
3.那我们所有的宝宝都躲到蛋壳里去,变成一只在蛋壳里的小鸡。
小结:我们现在都变成了躲在蛋壳里的小鸡宝宝了。
二、根据音乐创编小鸡出壳前的动作
1.鸡妈妈来了,听一听鸡妈妈会说些什么。
2.提问:妈妈说什么?
小结:鸡妈妈是在告诉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把蛋壳弄破。
3.小鸡宝宝们想想,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碰蛋壳?(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幼儿随乐试一试)
4.听音乐创编身体动作。
(1)那现在,我们试试用我们自己想的办法,跟着音乐有节奏地来碰碰这块蛋壳,看看这块蛋壳会怎么样?
(2)播放音乐,幼儿跟着音乐自己用身体的各部位创编小鸡出壳的动作。
(3)妈妈发现宝宝们都很聪明,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去碰蛋壳。
5.鸡妈妈的好办法。
(1)看看我们的蛋壳怎么样了?可是蛋壳虽然摇起来了,我们的鸡宝宝能出来吗?
(2)没关系,妈妈说,它有一个绝招,要告诉我们一个好办法,想不想听?
(3)让我们来听听,妈妈要用到什么好办法?
小嘴小嘴啄一啄,
头儿头儿顶一顶,
翅膀翅膀推一推,
小脚小脚踢一踢,
屁股屁股扭一扭,
扭一扭呀扭一扭。
(4)哎哟!鸡妈妈告诉我们的办法是什么呀?
我们小宝贝们刚才没有想到的办法,是什么呀?
小结:原来妈妈的办法呀,就是让我们小宝贝们把刚才我们想的办法全部用上,小鸡们,你们行不行?
6.幼儿听音乐做律动。
(1)那我们要加油了,把妈妈的办法全部用上,看看我们的蛋壳又会怎么样?准备好。(听音乐律动)看看那我们的蛋壳怎么样了?裂缝了。
(2)一定是我们的力气不够大,那我们再来一次,有节奏地顶蛋壳。鸡妈妈,这次我们一定行。加油,我们的蛋壳要开了。(再次听音乐律动)
三、小鸡宝宝出壳。
1.我们的蛋壳怎么样了?我们终于把蛋壳顶开了。
2.看看小鸡宝宝有没有出来。
3.多亏你们加油努力,小鸡宝宝出壳了,真高兴。
四、小鸡走出活动室。
我们一起和鸡宝宝出去散步吧。
出壳了课件 篇11
1、 听音乐带幼儿入场。和幼儿一起做小鸡动作,并让幼儿大胆想象。
2、 分段学习舞蹈。
(1) 小鸡们你们还没出生的时候住在哪里呀?(蛋壳里)你们都会在小蛋壳里做什么呀?引导幼儿来想一些简单的动作。并请做的好的幼儿上来表演,大家一起学习。
(2) 我们现在来听着音乐把小鸡在蛋壳里的`动作来表演一下。纠正幼儿一些不对的动作,并以诗歌的形式提醒幼儿做动作。手抱腿头深埋,身体紧紧圈起来。
(3) 小鸡慢慢的长大了,就会怎么样?走出蛋壳小鸡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幼儿做出小鸡础蛋壳喜出望外的表情。用诗歌引起幼儿的兴趣。扑扑翅膀转转头,身体完全数展开。看看东看看西,这个世界真奇怪。
(4) 小鸡高兴的时候就会干什么呀?(跳舞)解决难点动作。踏点步。
(5) 小鸡出壳看到了许多好朋友,来跟好朋友打个招呼玩一玩吧。幼儿跟着音乐,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来跳舞。
3、 完整示范
小鸡们都坐下休息一下吧!现在呢有一只小鸡就要出壳了,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出来的吧。
4、 集体表演
小鸡们现在我们也来拿一个蛋壳表演一下吧。呼啦圈当蛋壳。纠正一些错误动作。然后请表演好的幼儿来示范。可以请幼儿自己想象来创编动作。跟着音乐反复练习。并且请创编好的幼儿来表演,大家一起学习。
5、 结束部分
天黑了,小鸡们根鸡妈妈一起回家吧。
课后评析:
本节活动形式新颖,借助呼啦圈来跳舞,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在舞蹈里始终贯穿一个情境,让幼儿有所期待。增强了舞蹈的神秘感。在本次活动中,我尊重幼儿的想法,以幼儿的创编为主。把他们所说的所做的融入到舞蹈,增加了幼儿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在活动中,还应多注重幼儿的表现,多去发现不同幼儿的不同优点,要让他们多练习,多去创编,不要局限他们的思维,这样舞蹈会更有趣。
出壳了课件 篇12
一、教案设计
教案名称:小班音乐活动《小鸡出壳》
教学目标:
1. 培养小班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 让幼儿通过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其音乐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小鸡出壳的故事情节,培养幼儿的音乐情感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
1. 介绍音乐活动主题。
2. 教授歌曲《小鸡出壳》。
3. 进行音乐伴奏活动。
4. 组织幼儿进行创意表演。
教学准备:
1. 音乐播放器。
2. 音乐伴奏材料。
3. 小鸡出壳道具:鸡蛋、毛茸茸的小鸡。
教学过程:
1. 介绍音乐活动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玩音乐活动,《小鸡出壳》。我们会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希望大家都能参与进来,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开心。
2. 教授歌曲《小鸡出壳》:老师先带领全班唱一遍歌曲,让幼儿熟悉歌曲的曲调和歌词。然后逐句教给幼儿,并指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摆动身体。
3. 进行音乐伴奏活动:播放《小鸡出壳》的音乐伴奏,让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动作表达,如拍手、跳舞等。同时,可以播放一段没有歌词的音乐伴奏,让幼儿自由发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4. 组织幼儿进行创意表演:老师将鸡蛋和毛茸茸的小鸡道具分发给幼儿,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进行小鸡出壳的表演。可以引导幼儿演唱歌曲的同时,扮演小鸡出壳的角色,加强幼儿对故事情节的感知。
5. 教师总结: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对活动进行总结,向幼儿表达肯定和鼓励,强调幼儿的参与和表现。
二、教案反思
在这次《小鸡出壳》音乐活动中,幼儿们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了对音乐和故事情节的兴趣。他们通过唱歌、跳舞和表演的方式,展示了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幼儿参与进来,并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使用道具,如鸡蛋和小鸡,让幼儿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鸡出壳的过程,增强了他们对音乐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然而,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在教授歌曲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图表或卡片来辅助教学,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歌词的内容和歌曲的曲调。其次,在音乐伴奏活动中,可以加入更多的节奏和动作要求,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总之,《小鸡出壳》音乐活动对于小班幼儿的音乐素养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参与这样的音乐活动,幼儿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乐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身体和智力的发展。希望今后能够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更好地运用这样的活动方法,让幼儿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