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六年级科学教案 >

六年级科学教案

六年级科学教案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 )否(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教学反思: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认识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动滑轮,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利用一个滑轮,绳子,支架把钩码充当的重物提升到高处。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从两种不同的组装方式找出它们的区别,从而引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以及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不改变力的方向。

其次让学生再次通过滑轮来提升物体,感觉用哪个滑轮提升重物,拉的时候,谁比较轻松。有的学生感觉定滑轮轻松,有的学生感觉动滑轮轻松。那大家的感觉是否正确呢?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自然而然的引出验证滑轮是否省力。

在研究“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原先教材中,对于定滑轮实验的设计,教材是安排绳子每端各挂同样多的钩码。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而动滑轮实验的设计则是运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从思维的衔接上来说,在定滑轮实验安排用测力计测力,发现不省力。然后再测动滑轮发现读数小了,得出动滑轮是可以省力的。思维很顺畅,更利于理解和区别两种滑轮的作用。但由于学校的测力计有误差,学生用的测力计测出定滑轮实验中的拉力都偏小,容易让学生形成一个错觉,定滑轮也是省力的,于是定滑轮的实验验证便由老师来演示,学生记录。虽然没让学生分组做定滑轮的实验,只是让学生分组做动滑轮的验证实验。由于改变教材中定滑轮实验的设计,利用弹簧秤测出定滑轮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也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让他们学会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现象。

教学最后一个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如果我们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力的方向该怎么办呢?”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另外也增加了学生课后自主观察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使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兴趣。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 、能够制作火箭及其发射器装置。

3 、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 、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 、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 、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 、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 、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合作与交流。

2 、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三、教学难点:

能控制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读诗:神奇的能量。

2 、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 、出示 P42 页的图片。

2 、提问: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 、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 、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 、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 、小结。

三、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 、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 、小组比赛: 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 、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 、学生绘画。

5 、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 、提问: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 、小结。

四、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 、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 、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方法。

3 、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 、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 、制作火箭和发射器。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 、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 、小结。

五、巩固应用

1 、什么是能量?

2 、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业

1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从校园植物多种多样性的植物认识,拓展到对自然界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地球上植物种类繁多,教科书以学生熟悉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领悟到分类是研究植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课是生物领域的教学内容,是在三年级学习《植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五年级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本单元知识学习的。

认识植物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上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保护地球珍稀的生物。相信通过这课的研究学习,也是环保教育的很好契机,教育孩子友好的对待植物大家族中每一个成员。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他们所熟悉的校园的植物种类。启动学生原有认知,再继续本课的学习,在让学生通过调查后学生又发现很多植物,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研究过周围的植物,再加上多年来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的对于植物的认识,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许许多多有关植物的知识,但是这样种类繁多的植物到底如何表现为多种多样呢?学生并不清楚。因此学习本课时让学生以已知的植物为基础,让学生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多种多样,从而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分类的方法,领会分类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过程与方法

●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 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放映书中11种植物

2、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

(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类别,在这一类别中再确定新的标准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2、总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3、观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预设:开花植物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种子)

4、看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预设:不开花植物有蕨类、藻类、苔藓类、菌类)

三、拓展活动

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4

预期学习结果: 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过程:

一、发现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分组做游戏。课前请小组内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小组交流。用多媒体有选择地展示遗传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由学生本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仔细观察对照,说说到底哪里最像。

3、老师讲解什么是遗传。

4、学生把各自的照片与父母的照片进行对照观察,然后思考并交流:遗传了父母的哪些特征?

5、活动:在课文中,用连线的方法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认识动物的遗传现象。

1、学生分别观察小狗、小兔、猎豹、企鹅、长颈鹿等家庭的图片,找找它们的相似点。

2、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整理好。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

三、认识植物的遗传现象。

1、提问: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2、小组讨论。

3、学生看课文中的说明。

4、布置任务:回去找出类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谚语或成语。提问: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5、学生交流。

四、综合练习。

谈话:仔细观察照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观察照片中的小猫妈妈,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并讲讲你的理由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教学后记: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学共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统计的工具还真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斧子、开瓶器等等。

其二,分组活动,每组发了较多的工具和一块木板,木板上面钉着不同的钉子,要求先观察选用什么工具好。

然后让学生用工具,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弄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并做好记录。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具进行再一次的观察。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简单机械”时,学生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孩子把定义扩大化,于是他们想到“电饭锅”、“铅笔”、“电火炉”等。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1、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实际例子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7

消失了的恐龙

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

教学步骤: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恐龙和其他灭绝及濒危动物资料。

1、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2、搞一个恐龙博览会。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

如有条件,教师最好课前制作好样品。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3、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4、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乐于合作与交流。

3、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解释与结论。

二、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道理。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宇宙间的众多星体,什么样的星球适合人类居呢?

(二)猜想假设: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四)实施探究:

1、分组讨论人类生存需要的条件

2、交流地球适合人类居住具备的条件

有大气、水、适宜的温度和能源。

3、猜想除了地球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居住

讨论:人类能在除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立新的家园?

1、交流搜集的资料

2、根据搜集的资料确定自己的观点举行辩论会,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设计我们的“未来的家园”

1、交流地球污染程度对人类产生的不良影响,引发设计未来家园的欲望。

2、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想象的未来家园的样子

(五)展示交流:展示学生设计的未来家园,进行评比。

(六)拓展活动:根据自己的设计写一篇科幻故事。

教学反思:

教学来源于生活,同时还要融入生活中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在探讨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后,接着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到其他星球上去居住?学生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说出了许多在实际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及环保问题。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9

标题: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反思: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施

引言:

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中,我们致力于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和各种实践活动,提供学生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发展实践能力,培养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期能够不断改进和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

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并学会运用科学实验方法来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

2.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磁铁的性质和应用。

(2)教学难点: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

3. 教学过程:

(1)导入活动:通过展示磁铁的不同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讲解:对磁铁的性质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探索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和记录不同材料对磁铁的吸引和排斥情况,并总结规律。

(4)小结归纳:通过讨论和互动,学生共同总结归纳磁铁的特点和应用。

(5)拓展活动:通过看图说话和小组讨论,学生拓展磁铁应用的范围,展示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展示和讲解的方式,对磁铁的性质和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实验探究环节则通过观察和记录了不同材料对磁铁的吸引和排斥情况,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小结和拓展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中深入思考和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综上所述,教学效果还是较为满意的。

2. 教学不足:

虽然教学效果不错,但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在导入活动中的创设没有发挥好,没有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导致他们对本课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其次,在实验探究中,我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不够充分,没有让他们充分发挥实践能力,导致实验过程有些呆板,缺乏灵活性。最后,在小结归纳和拓展活动中,我没有能够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 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的不足,我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针对导入活动,我将尝试使用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活动,如配备有趣的视频或展示实物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在实验探究环节,我将提前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实验中能够自主操作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尝试解决方案。

(3)在小结归纳和拓展活动中,我将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互动中促进他们的思考和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反思,我认识到科学教育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师要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实践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同时,教师也需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和进步,以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11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能从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教材分析:

《观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20xx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熟识的一些水果,然后出示奇奇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对香蕉描述的这个例子,让学生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后设置了猜水果的游戏。

3.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很多种水果,也能够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征,但大多是水果的颜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显的特征,不能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整体描述一种水果。

学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2、学生能够对常见物质的外在特征有观察、探究的兴趣,并能提出相关问题。

学习重难点

1、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描述水果的特征,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评价设计

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自己或其他学生所说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并能评价其他学生说的是否正确,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学生在猜水果的游戏过程中,能够正确猜出老师或其他学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

(3—5分钟)

1、猜谜游戏。

2、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举行观察水果会。大家都带来了哪些水果?我们先一起开个水果介绍会吧!

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环节二

讲授新课

(15—18分钟)

1、提出问题。

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征?为了更好地介绍自己的水果,让我们先来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

2、活动:观察水果。

(1)观察前辅导。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人体的哪些观察器官?你准备怎样运用它们?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我们才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示范观察。

教师视情况让一个小组先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分别说说水果的颜色、大小、气味、表面的粗糙与光滑。

(3)分组观察。

3、活动:介绍水果。

指定一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补充。

(完成目标一)

1、认真听要求,知道如何运用多种感官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正确描述自己的水果。

3、评价他人描述的是否正确。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游戏练习

(10—12分钟)

1、游戏:猜水果。

(1)熟悉活动规则。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水果的游戏。我把一个水果藏在盒子里。你知道它是什么水果吗?现在请5个同学分别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们5个人能观察到这个水果。其余的同学可以通过向他们提出问题来了解水果的特征,然后猜水果的名称。如果没有猜到,由其他同学继续提问,直到正确猜出水果名称。

(2)学生游戏。

可以多玩几次。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上课的活动习惯,最好是一个人一个人地提问,一个一个地回答,防止吵闹杂乱影响活动效果。

2、反思与总结。

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了解了哪些水果的特征信息?哪些“器官代表”参与了观察和回答问题。

(完成目标二)

1、能够提出问题。

2、学生能够描述水果特征。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总结

(3—5分钟)

1、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我们观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征?请大家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填涂出来。

2、拓展活动:分享水果。

注意提醒学生文明分享。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完成目标二)

1、学生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

2、学生能够分享水果,并提出问题。

(评价目标二)

作业设计

(1—2分钟)

1、学生向家长描述樱桃、橙子、火龙果三种水果的特征。

2、学生描述水果的特征,家长猜。

正确描述水果特征。

板书设计

观察水果

编辑推荐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范文


本文是趣祝福的编辑在网上精心整理的“教科版六年级教案”,我们将为您提供各类相关信息和建议。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个人都应考虑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计划。制定出良好的教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量和深度的吸收。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通过阅读报纸,筛选新闻和归类剪贴,锻炼学生浏览、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及时了解天下大事,提高文化修养。

教学重难点:

促进学生读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天下大事;学做剪报,将报纸进行二次利用,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

教学构想: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明代文人顾宪成的一副对联是这样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人尚且如此关心国家大事,作为21世纪的主任怎么能 “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报纸是传播时事和知识的重要载体,经常读报剪报,就能及时了解天下大事,提高文化素养,锻炼浏览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2、板书:读报和剪报(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小组交流

1、平时你最喜欢读什么报纸?通常有几个版面?各版面是怎样分工的?你平常喜欢读哪几个栏目的文章?(取出报纸在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班级中交流)

2、集体交流。

三、做一做

1、我们的班级黑板报上将开辟“一句话新闻”专栏,专栏编辑将由大家轮流担任。轮到的同学要认真翻阅几种当天的`报纸,从中筛选出最重要的国内、国际新闻,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整理出几条“一句话新闻”,还可以把学校最近发生的大事写上去。究竟怎样编写呢,我们一起来实践一下。

2、教师出示当天的几种报纸:同学们,一般国内外重大新闻都出现在头版头条,用鲜明的字体引起读者的注意,我们在读时应特别关注。你们看,今天有什么重要的国内国外大事呢?交流。

3、国内国外大事清楚了,还要用一句话把精华提炼出来,因此要特别关注新闻中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集体练习,将选出的新闻整理提炼成“一句话”。

4、小结:这个实践活动能让我们更加关注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的大事,用敏锐的眼光发现学校学校生活中发生的要闻,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参与,认真对待,我们还将评选编辑。

四、考考你

1、在报纸中常常会出现些新词儿,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出示词语:炒股资讯打非曝光脱贫倒计时多媒体含金量地球村一头雾水白色污染

2、交流词语的理解,师讲述学生都不理解的词。

3、这些词在报纸上常见,其余见得多了,它们的意思猜也猜得出来。齐读这些词。

五、学做剪报

1、大多数人报纸看了就随手丢掉,或当废纸卖掉,许多有用的资料就这样白白丢弃了,多可惜!如果能将报上的有用资料分门别类剪贴成册,就能化废为宝,对报纸进行二次利用,该多有意义啊!

2、我们可以将写完的硬壳本作为剪报本,将剪报本分为好几块,将你从报纸上剪下的内容分门别类地贴在相应位置,有时间还可以用水彩制为剪报加上花边,配上插图。这项活动我们将持续一个月,一个月会进行一次成果展示会,看谁的剪贴本最吸引人。

六、成果展示

1、召开班队会,评选观摩。可邀请任课教师做评委,设“持之以恒奖”、“创意奖”、“装帧精美奖”“内容丰富奖”等奖项。

2、展示步骤:

(1)实物展示与自我介绍相结合: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剪贴本的优势,可从装帧、内容、特色等方面来说。

(2)读者推荐:向大家推荐同学制作的优秀剪贴本,以读后感的角度来说。

(3)评选优胜奖。

(4)小结:这是多么有意义的活动啊,希望大家能坚持下去,珍惜和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

作业设计:

完成剪报

板书设计:

读报和剪报(语文综合性活动)

课后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对绿色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体会绿色所带来的生机及其美。

难点:感悟绿色的美妙。

教法:读中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搜集有关描写绿色的语句。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阅读,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向往绿色,齐读课题,简介、顺势引入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

五、精读课文,领悟绿色的美妙。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

3.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

六、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1.作者在表现绿色的美妙时,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白作者运用引用与抒情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认识本课中的4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缕缕阳光透过(),给清新的树干投下()的光影,给绿荫()添几道光线。我抬头望去,天空(),阳光明媚。

3.造句:

不是也不是但是

四、实践活动:

请你选择一种春景,用自己话描绘它。

板书:

我喜欢绿色、迷恋绿色。

向往绿色

绿色生命的音符我心中的一首诗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致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大气污染的定义、白色污染的定义,通过观察有关图片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

通过小组讨论,认识保护身边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明确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的含义

2、认识大气污染、白色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3、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造成大量动植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或濒临灭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当今世界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认识到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教学准备】

配合教学用的图片及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问题、白色污染问题,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问题。

2、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平利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空气质量(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原因。(河流较多,山上的树多、草多,工厂少……)

2、引导学生观察大气污染状况的图片。

3、出示大气污染的定义。(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4、集体学习:

A、介绍“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B、大气污染后有哪些危害?(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

C、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关闭污染大的工厂;少开车,使用环保型的交通工具……

5、小结:人类活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关于白色污染

1、介绍美国科学家贝克兰及他的重要发明(合成塑料)

2、了解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了解塑料制品有哪些优点?

(方便、轻巧、便于存放)

3、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

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讲卫生,乱丢乱放,塑料袋需要一两百年才会腐烂……)

4、白色污染的定义:塑料制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叫白色污染。

5、介绍白色污染的直接危害和潜在危害。(用ppt介绍危害,并说明人类活动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6、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教师通过ppt介绍可降解塑料制品及其优点:风吹日晒雨淋之后,在较短的时间就能腐烂掉。)

四、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由于大气污染、白色污染,造成了生态环境慢慢恶化,一些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亡。

2、介绍已经灭亡的动物以及濒临灭亡的动植物图片。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建自然保护区。

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四川卧龙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五、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

1、出示平利的美景图。(琵琶岛、翠茗园、观赏桥……我们生活在这样美的环境里是多么幸福!)

2、小组讨论:

从身边的哪些小事做起,就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

六、课堂小结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3、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篇4

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足球之王贝利精湛的球艺,总结了贝利一生对足球事业的贡献。课文按总分总的模式写的,表现了贝利在体育上的顽强拼搏的精神,说明体育事业属于全人类的。

学情分析:学生喜欢足球明星,尤其足球之王贝利,学习此文,能激起学生对足球体育事业的热爱。

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2个生字,积累课文中的词语。

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内容,认识足球之王贝利的高尚的体育道德。

情感目标:学习贝利在赛事上的顽强拼搏精神。。

重、难点:

1.认识贝利在足球赛事的精彩表现。

2.领悟侧面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贝利的资料

教法:读中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流程:

一、导入新课:综合课文的阅读提示给学生设下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阅读后,可以进行阅读的交流。

2.交流体会请学生相互交流。

(1)从贝利身上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3.领悟详略写法,拓展故事内容。

三、积累内化

1.认识和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复述贝利的故事。

四、拓展活动:

继续搜集贝利的有关资料,看播客。

五:作业:练习册相关的题任选三道。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并掌握本文的生字及词语积累。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4、感受夏的美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并掌握本文的生字及词语积累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3、感受夏的美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导入语: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不同点,像春的和煦温柔,夏的热烈蓬勃,秋的金黄收获,冬的.冰清玉洁,韵味各不相同但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多见的是对春秋季节的歌颂,对夏季更多却是埋怨斥责,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又是怎样看待夏的呢?今天一起随当代作家梁衡的《夏》去看看吧。

2、简介作者

3、出示导纲

4、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2、展示评价

出示展示评价分工表

题号、展示组、展示方式、评价组

书写展示评价标准:书写内容正确、规范、美观、布局合理。

口述展示评价标准:站姿端正,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内容正确,语言通顺规范。

特别是第三题从仪态、情感、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

三、导学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友情提示:可从知识积累、思想感悟、写作方法等方面谈)。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积累《夏》的古诗,体会作者的夏的感情。

2、编题自练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主宰(zǎi)

B、磅礴(pó)、春华(huá)匍匐、(pú、fú)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轻飞漫舞、蓬蓬勃发、承前启后

B、春华秋实、闲情逸致、秋波澹澹

(3)、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复习本课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例文,领悟把寓言改写成记叙文的基本方法。改写不但要理解原文内容,还要展开丰富想象。

2、根据《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内容,体会作者地寓意。

3、引导学生自然的把原文的理解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表达要真切恰当。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及其提示部分,领悟如何进行寓言改写。

教学难点:

明确原文内容,展开丰富想象,形象改写。

教学准备:

复习改写的基本方法。课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同学们,改写是一种根据原文内容,改变表达方式的习作练习。改写,可以改体裁,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可以改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可以改结构,如把倒叙改成顺序等等。记得我们在四年级时曾经练习了把诗歌改成记叙文。通过那次练习,大家对改写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如何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吗?

2、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启发引导)

3、设置悬念:那么,我们如何去把寓言故事改写成记叙文呢?我们来读一读范文《揠苗助长》就知道了。

二、学习例文,明确写法。

1、学习例文,领悟写法。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体会。

3、指名汇报感受。

4、齐读例文提示,明确写法。

5、小结:由此看来,把寓言改写成记叙文的方法与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的方法基本相同,都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把握原文内容第二是借助想象,生动描绘。

三、弄清要求,构思习作。

1、知名度这次习作的要求。

2、齐读《揠苗助长》

(1)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述揠苗助长这一故事的。

(2)如果你是禾苗,谈谈你的感受。

(3)如果你是这位庄稼人,你看到结果会怎么想?

(4)你想对庄稼人说什么?

小结:认真阅读例文,领悟把寓言改写成记叙文的基本方法。加进想象和体验,生动地再现原文的情景,表达原文的感情。

如何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揠苗助长》呢?

(5)同桌交流体会。

(6)指名口述。

小姐:我们在进行改写的时候,改写成的作文不能违背寓言的寓意。

四、行笔成文,相机指导。

五、推敲打磨,修改习作。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驾到、呼风唤雨、咒语、嫌弃、如数家珍、恨铁不成钢、一如既往、彬彬有礼、不负众望、由衷、头头是道、相见恨晚、悲怆等

2、品味、学习文章诙谐幽默夸张的个性化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方法过程:速读、朗读文章,感悟语言的魅力;讨论小说中人物心理、不同性格,把握人物形象;展开想象,为人物构思一封信或写一篇命题日记。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的个性化的夸张语言及其表达的作用。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自读文章,查字典,掌握难字和成语的音义。对课文的语句或内容进行质疑。

作者简介:秦文君,1954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作品400万宇,代表作有《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等,先后四十余次获各种文学奖,其中《男生贾里全传》、《宝贝当家》、《孤女俱乐部》等作品分别获国家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及上海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全国儿童文学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等,并多次在由读者投票产生的知音奖、好作品奖中获奖。近年来,《男生贾里》等作品出版了日文版、英文版、中国繁体宇版、德文版发行海外,并畅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小鬼鲁智胜》、《男生贾里》、《家有小丑》等十余部作品被改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先后播映。作者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2、质疑课题:《表哥驾到》这题目怎样?试着换一个比较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驾到古文的意思是:帝王的到来。今天的意思是:称客人来到,对客人比较尊敬。)

*文中语言很有个性(比如驾到),再找一找你认为写来有趣的词句,换一个平常使用的比较一下。(体会夸张的作用)

3、讨论:随着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状态有哪些变化,圈划相关词句?

(带出2次咒语以及表哥在心目中形象的变化。)

希望下雨改期------提心吊胆------扫兴------受鼓励------希望下雨留客------自觉不凡------瘪头瘪脑------有点生气------觉得是小傻子------相见恨晚------悲怆

4、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性格?

(把重点放在分析我的语言和心理描写上)

5、分角色朗读课文2331节,揣摩人物形象,反映出我什么样的性格,使用合乎人物性格的语气。

(表哥的语气:文雅、彬彬有礼;我的语气:爽快、有点生气的;妈妈的语气:殷勤、不高兴;大姨的语气:羡慕。)

(从我的话中可以体会到了什么?*我对母亲的关心,我很孝顺。为何孝顺的我却还是引来母亲的不高兴?由于我的话语生硬,有点叛逆,即使在关心别人,也是毫无温柔之意,母亲没有体会出我的一片孝心。)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说什么话?取得较好的效果,让妈妈满意。

6、讨论:男生朗读文章末节,该如何理解难兄难弟、悲怆?

(因为表哥和我在没有鼓励和表扬的环境下成长,表哥驾到后使我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也感受到了不公的待遇。)

可以适当的加入同学问有质量的问题。

思考:两位妈妈的做法好不好?(初衷是什么,有没有副作用)

(望子成龙,追求完美,总是用别人的优点与孩子的不足作比较,去苛求孩子达到完美,孩子在承受学业的重负以外,还要施加心理负担,缺少自主发展的空间。)

7、如果你喜欢秦文君的文章,可以在课后去看看她的作品。《男生贾里

新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等,一定会爱不释手的。

8、作业:(三选一)

a、缩写这个故事。

b、请你代我写封信给妈妈,表露心声,让他的妈妈理解自己,不再悲怆。

c、文中表哥与我两人性格各异,你比较喜欢和谁做朋友(两者选一、两者都不或者两者都是),请写出自己的理由。

一年级科学教案


我们经过精挑细选的这篇文章题为“一年级科学教案”,非常值得一读。在老师的工作中,写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这些内容必须要非常完善。教案作为一种有效的途径,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请大家认真思考,并参考本文的内容!

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锤子、筛子、漏斗、镊子等更多常见的工具,知道他们的用处。知道安全使用工具的方法。

2.科学探究

尝试建立工具的结构、用途、操作方法三者的联系,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具完成指定的工作。

3.科学态度、STSE

初步体验和认识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大胆地表达探索使用工具的经验。乐于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工具类物品:漏斗、老虎钳、镊子、转笔刀等

操作类物品:需要削的铅笔、铁丝、瓶子棉花等、螺丝类积木玩具(内有扳手、螺丝刀、锤子)。

三、教学时间1-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儿歌导入:小锤子,敲敲敲;小钳子,夹夹夹;小剪刀,剪剪剪;订书机,咔咔咔。小小工具用处大,本领强大人人夸。

儿歌中说了哪几种小工具?它们各有什么用途?你还知道哪些工具?

(二)新课学习

1.认识更多的工具

(1)出示与教材中7幅插图相对应的工具实物。

(2)说一说:这工具叫什么?它有什么用途?(配图)

(3)出示学生自带或者教师准备的其它工具,像前面一样进行介绍。

(4)观察比较这些工具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用途,继续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5)想一想:如果缺少了这些工具,会带来哪些不便?

2.巧用工具

(1)出示教材中的6幅插图

(2)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削铅笔、舀红“汤园”、瓶中取棉花等)。

(3)出示教材中提供的工具插图,遇到不认识的先注意观察它的结构,猜想其用途。

(4)想一想,完成某个任务选用什么工具合适?(记录下来)

(5)交待注意事项,提出安全操作要求。

(6)试一试,比一比,是这样吗?(与之前的记录对照)

(7)交流。说一说试用工具的体会。

例如:削铅笔时,使用转笔刀最方便,其次是水果刀,剪刀的一侧刀刃也可以,但不方便。又如,舀红“汤园”,试了好几种工具,还是用漏勺最方便。

(8)小结。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选用合适的工具可以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

3.用工具组装小车

(1)出示组装小车的所有材料和工具(先实物,后投影或配图)

(2)观察:小车有哪些零部件?配备了哪些工具?

(3)制定计划。想一想:哪种工具可能是用来安装哪种零部件的?

(4)学生组装。试一试:用工具把零部件连接、固定组装成小车。

(5)作品展示。比一比:谁装的小车最牢固?

(三)整理材料,下课。

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2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教学设计

一、聚焦

1.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 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2.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三、研讨

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业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五、板书

大树小草区别

常见的植物根茎叶

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业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五、板书

大树 小草 区别

常见的植物 根 茎 叶

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示单元主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让家长帮忙)

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讨论“什么是科学?”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吹泡泡游戏里也有科学吗?教师演示:吹泡泡。谈话:关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将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合并同类项。)大家提出的问题哪一个适合我们这一节课研究呢?(根据问题的可行性选择出要研究的问题。)怎样才能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学生尝试配制吹泡泡溶液,选择吸管吹泡泡。比一比,谁的泡泡大,为什么?拓展: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思考:说一说吹泡泡都经历了哪些过程?谈话:吹泡泡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讨论:我们身边哪里还有科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讨论:科学是什么?(1)分组讨论。(2)学生汇报。(3)教师总结。

2、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的?(1)同桌互相交流。(2)指名回答。

二、实践活动:教师带学生去室外比赛吹泡泡。

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能说出周围常见的植物的特征。

二、科学探究

1、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

4、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植物外部形态表现出深厚的探索兴趣。

2、能实事求是,客观描述对常见植物的观察和发现。

3、交流过程中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对常见植物的理解,具有很好的合作意识。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仙人掌、白萝卜、松枝、荷花、向日葵,银杏叶,牵牛花,水稻,洋葱、橘子,葱,芹菜、月季。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教师出示教材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是否认识这些植物,然后直接引入问题“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

2、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些什么,大家快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植物的特点!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一、观察植物的颜色和形状

我们先来观察植物的叶子、花的颜色和形状。把观察到的特点记录在活动手册第七页。观察完全班交流。

活动二、闻气味辨植物。

游戏规则:蒙上眼睛,只能用鼻子闻,不能用手拿,其他同学不能提示。

小组活动,其中三个成员用手帮着拿植物,一名同学用鼻子闻,组内成员轮流进行活动。

三、应用与拓展

1、出示不同实物。

2、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比较花生、葡萄、国槐的不同特征。老师适时提示。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推荐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为您特别准备的“教科版六年级教案”一定能够满足您的需求,欲知更多详情请持续浏览我们的网站!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内容,能用简短的话语介绍书中提到的几种出行方式。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四种出行方式,感悟科学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热爱。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教师板书“怎样出行”:同学们,现代人们出行主要靠哪些交通工具呢?

2、学生自由说说。(步行,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3、教师激趣导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你们想象过未来的我们会怎么出行吗?今天我们就穿过时间的隧道,到我们的未来去看看我们的出行工具吧!(补充完整课题)

二、学生自渎,理解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主阅读课文的方法。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1)、读通、读熟课文。

(2)、思考:课文介绍了那几种未来的交通工具?请用简短的语句介绍这些未来的交通工具。

(3)、边读边想,把你的感受旁批在边上。

3、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反馈,理解内容。

1、教师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联袂、媒体、涅兰、隧道、包括

2、指名反馈: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未来的交通工具?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这四种交通工具。

4、指名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这四种交通工具。

5、教师小结:依据科学,科学家们畅想着未来的出行方式,有”海底列车“、”地下飞机”、“公交飞碟”、“飞行汽车”等等。这些并不是胡思乱想,是有科学根据的,也是可以实现的。那么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发明这些交通工具呢?现在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足,而未来的交通工具又有什么优势呢?

6、集体交流反馈,教师进行引导、归纳。

7、教师小结:虽然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已经很发达、便捷,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科学的日益发展给人们带累的生活变化。利用科学依据,创造出更先进的交通工具是科学家一直期盼和探索的目标。

四、拓展延伸,大胆想象。

1、指名说:你最喜欢文中的那种交通工具,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们都是科学家,你们想创造出怎样的未来交通工具呢?

3、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名反馈,并进行简单的介绍。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胆的想象是实现梦想的开始,但是梦想的实现还得依靠科学的支持。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将这些大胆的设想变成美好的现实。

六、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向自己的父母介绍未来的交通工具。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篇2

教学目标:1、顾本单元学习的生字,把增识的生字熟记下来。

2、辩别多音字的读音,并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

3、善于交流和评改,在习作中激发潜能,丰富积累,陶冶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观察与描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观察、收集家乡的风光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流程:

1、练。

(1)在学习本单元后,你又增识了哪些生字?把它们写下来。本题意图在于鼓励学生主动识字,多认识汉字,并注意积累识字的方法。训练时,强以先让学生回顾自己所认识的汉字,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认识的,然后再写下来。在交流识字方法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回顾查字典的识字方法。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学生可以先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然后教师补充一些本单元出现过的多音字,进行巩固训练。

(2)给下面的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该题主要训练分号的用法。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加一加;然后通过学习朗读,体会分号的用法;最后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训练。

2、日积月累。

本单元的日积月累可以让学生自己交流课前积累,并稍作解释。最后,可以布置学生统一积累、熟记一些名人名言,并试着运用。

3、知识窗。

(1)请学生自由读一读《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

(2)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3)建议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4、这次语文实践活动紧扣本单元的专题设计,

教学活动的思路是:学生课前搜集(课前布置,分组进行)课内交流办好展示橱窗评选学习能手。

第五单元测试与讲评

时间:

一积累运用:

1看词写拼音.

()()()()()()

酝酿繁荣喉咙婉转嘹亮烘烤

2多音字注意并组词

__()__()()()

曾__()脉__()劲()都()

3、辩字组词

张()消()杂()代()你()

涨()悄()朵()伐()弥()

4、按要求写句子:

(1)比喻句

(2)拟人句

(3)反问句

5、修改病句:

(1)农贸市场上,有黄瓜、豆角、大白菜、西红柿、蔬菜等。

(2)我异口同声地表示:一定要完成任务。

(3)全体同学们都集中在操场上。

二、短文:

《春游钓鱼台》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们到钓鱼台去春游。同学们有的扛着捕虫网,有的提着标本夹,还有的拿着钓鱼竿,大家迈着轻快的步子,说着唱着向钓鱼台走去。

春天的钓鱼台美极了,清澈的水潺潺地流着。两岸都是茂密的树林,树枝在微风中摇曳,好象在欢迎我们。小山坡上开遍了各种颜色的花朵,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

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像绿色的地毯一样。

我们在树林里愉快地跳着舞、唱歌。小鸟被响亮的歌声惊动了,一齐飞起来,一会儿又都落在远处的树枝上。

我和一个同学坐在河边的柳荫下钓鱼。我们拿着鱼钩抛出鱼钩,鱼漂打破了平静的水面,圆圆的波纹慢慢的扩展开,逐渐地消失了。春风迎面吹来,带来一阵阵野花和小草的清香。忽然,鱼漂一动,我把渔竿一扬,鱼!条银白色的鱼钓上来了。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半个天空。我们爬上了小山坡,望着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茂密的树林,望着这可爱的大自然,不约而同的唱起歌来: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

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

1、根据画的词句写成语

百()万()争()

2、修辞方法判断

树枝在微风中摇曳,好像在欢迎我们。()

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像绿色的地毯一样。

3、仿第一段的加点词写一段词。

4、全文写春天的钓鱼台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5、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三个句子。

(1)

(2)

(3)

三、作文

以家乡的一处自然景物为题材,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题目自拟。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诗《江南春》,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描述诗意。

过渡: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二)揭示课题

1.解题《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2.介绍作者: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士,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楼台”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

明确: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朝展的酒旗。

6.归纳: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7.讨论: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8.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9.背诵古诗

(四)延伸拓展

1.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2.为《江南春》完成一幅诗配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为课后生字扩词。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六)板书设计

[《江南春》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篇4

教学内容:5课最后时刻

教材分析:课文生动地描写了江姐牺牲前的悲壮的情景,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生活严谨、对革命无比忠贞、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学情分析:当代的孩子对革命时期的故事了解很少,革命家所表现的崇高的品质他们不一定理解,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的。

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革命者的敬仰,学习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用悲壮的色调,突出主人公对革命无比坚贞的的描写的方法。

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对革命者敬仰的情感。

重、难点:朗读课文,从具体事件中体会革命者的精神,学习描写人物心里、表情的句子。

教具:搜集有关革命者为革命视死如归的名言警句。

教法:朗读法。学法:自主探究。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学生汇报有关革命者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的名言警句,请学生谈自己对革命者的敬仰,再板书最后的时刻。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初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阅读思考。

1.在江姐就义前本文介绍了她那些事情?

2.在这最后时刻江姐心里会想些什么

3.描写江姐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画一画,并体会江姐的所表现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并讨论和交流,汇报时结合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师相机训练朗读。

启发学生思考:1.你从江姐身上看到了她的那些品质?

2.在最后时刻江姐和狱友的心里又是怎样的?3.江姐是怎样巧妙处理文件的?

4.在与战友话别时,江姐的那些举动令你感动?

4.领悟写法:此故事,先写了什么,接下来又是怎样写的?怎样巧妙表达人物的品质的?

读文,带着崇敬的心情及平缓的语气读。

5.思考总结:读了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获得的最大启发是什么?

五:作业:练习册相关的题任选三道。

第二课时

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课堂迁移:

1.识字写字:注意字黎,注意强调书写习惯的培养。

2.自选词句。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部分的含义。

(1)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是要参加

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2)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时候,都应该脸不变

色,心不跳﹗

4.实践活动:

让学生复述江姐的故事和自己所了解的《红岩》的其他故事。

5.课下阅读《红岩》这本书。

五:作业:练习册相关的题任选三道。

板书:

敌人提押江姐

最后时刻江姐巧妙处理文件认真整理着装视死如归

与战友深情话别从容就义

挺立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篇5

教学内容:第四课

目标: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犀

黛,沼等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大自然之美的细致描绘。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

重点: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

难点: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与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具:自然美景图片。

教法:朗读法学法:自主探究

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学生展示搜集的自然美景的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宗白华去体会不同时期他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二、初读课文,初建对大自然美景的印象。

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教师适当指导。

3.想一想:作者不同时期描写的自然美景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深入精读,寻访作者笔下云、风、山、湖之美

1.在作者小时候、少年时、青年时究竟以什么自然风景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读一读,品一品。

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

(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

(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3.再读全文,颂大自然之美。

1.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朗读全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作者对这些美景所引发的感受和怎样的想象.

第二课时

积累内化:

1.由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文章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2.在笔记本上摘录文章中最能吸引你想象的句子。

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头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动着幼稚的()。天上的流云,一会变成(),一会变成()。

有一天我根据云的各种境界,分出()云、()云、()云()云,等等,真想做一个云谱﹗

实践活动:

1.课文文字优美,配上合适的音乐尝试配乐朗诵。

2.课外再搜集一些描写自然美景的优美句段。

板书:

小时候大自然引起幼稚的幻

大自然少年时奇异的情感

心中最美的诗青年时微妙的音符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通过阅读报纸,筛选新闻和归类剪贴,锻炼学生浏览、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及时了解天下大事,提高文化修养。

教学重难点:

促进学生读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天下大事;学做剪报,将报纸进行二次利用,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

教学构想: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明代文人顾宪成的一副对联是这样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人尚且如此关心国家大事,作为21世纪的主任怎么能 “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报纸是传播时事和知识的重要载体,经常读报剪报,就能及时了解天下大事,提高文化素养,锻炼浏览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2、板书:读报和剪报(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小组交流

1、平时你最喜欢读什么报纸?通常有几个版面?各版面是怎样分工的?你平常喜欢读哪几个栏目的文章?(取出报纸在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班级中交流)

2、集体交流。

三、做一做

1、我们的班级黑板报上将开辟“一句话新闻”专栏,专栏编辑将由大家轮流担任。轮到的同学要认真翻阅几种当天的`报纸,从中筛选出最重要的国内、国际新闻,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整理出几条“一句话新闻”,还可以把学校最近发生的大事写上去。究竟怎样编写呢,我们一起来实践一下。

2、教师出示当天的几种报纸:同学们,一般国内外重大新闻都出现在头版头条,用鲜明的字体引起读者的注意,我们在读时应特别关注。你们看,今天有什么重要的国内国外大事呢?交流。

3、国内国外大事清楚了,还要用一句话把精华提炼出来,因此要特别关注新闻中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集体练习,将选出的新闻整理提炼成“一句话”。

4、小结:这个实践活动能让我们更加关注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的大事,用敏锐的眼光发现学校学校生活中发生的要闻,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参与,认真对待,我们还将评选编辑。

四、考考你

1、在报纸中常常会出现些新词儿,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出示词语:炒股资讯打非曝光脱贫倒计时多媒体含金量地球村一头雾水白色污染

2、交流词语的理解,师讲述学生都不理解的词。

3、这些词在报纸上常见,其余见得多了,它们的意思猜也猜得出来。齐读这些词。

五、学做剪报

1、大多数人报纸看了就随手丢掉,或当废纸卖掉,许多有用的资料就这样白白丢弃了,多可惜!如果能将报上的有用资料分门别类剪贴成册,就能化废为宝,对报纸进行二次利用,该多有意义啊!

2、我们可以将写完的硬壳本作为剪报本,将剪报本分为好几块,将你从报纸上剪下的内容分门别类地贴在相应位置,有时间还可以用水彩制为剪报加上花边,配上插图。这项活动我们将持续一个月,一个月会进行一次成果展示会,看谁的剪贴本最吸引人。

六、成果展示

1、召开班队会,评选观摩。可邀请任课教师做评委,设“持之以恒奖”、“创意奖”、“装帧精美奖”“内容丰富奖”等奖项。

2、展示步骤:

(1)实物展示与自我介绍相结合: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剪贴本的优势,可从装帧、内容、特色等方面来说。

(2)读者推荐:向大家推荐同学制作的优秀剪贴本,以读后感的角度来说。

(3)评选优胜奖。

(4)小结:这是多么有意义的活动啊,希望大家能坚持下去,珍惜和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

作业设计:

完成剪报

板书设计:

读报和剪报(语文综合性活动)

课后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文中记录了陈招娣在排球训练中,几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训练的故事,歌颂了她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对陈招娣并不了解,课前需布置学生查一下有关她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4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能力目标: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时的倔强性格。

重、难点:朗读课文,从课文对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细节描写中,体会女排姑娘的永不服输的顽强拼搏精神。

教法:自读感悟

教具:有陈招娣的图片、课件

流程:

组织教学:

一、导入新课,用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多媒体出示)

同学们中国女排在世界上的赛事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他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了解女排其中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她是如何苦练的。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谈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三、研读重点,感受陈招娣的训练吃苦耐劳的顽强拼搏的品质。

(1)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女排训练辛苦的的句子,围绕课文后的第一个思考题来进行。

(2)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场面,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先自己体会,再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课文最后九个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

a.先让学生试着自己怎么读,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

b.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

c.教师范读。

三、整体回顾,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在笔记本上简要地写一写自己了解的陈招娣。

四、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要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

2.读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招娣迈动了脚步了。不过,她()往前走,()来个向后转,步子()猛,动作()冲。

3.小练笔:学习作者写典型事迹细节的写法。描写生活中的某个场面。

五、实践活动。1.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场景,演一演。

2.课外阅读女排在赛场上拼搏的其它故事。

六.作业:抄写本文佳句。在练习册中自选两道题。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篇8

教学内容:古诗四首

目标: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认识4个生字。

能力:背诵四首古诗。

情感: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诗境。

重点: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教法:读中领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挂图、课件、资料。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读熟诗句:

1.读准字音。

2.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读诗,为下一步诵诗奠定基础。

三、读懂诗意:

1.让学生自己对照时候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2.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体会诗境: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在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抒情:

1.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2.配乐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获得审美感受。

3.在朗读中自然成熟。

三、欣赏解读: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诵读。

五、积累内化:

1.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背诵四首古诗。

2.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推荐


我们经过精心挑选,为大家整理出了一份最新的“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现在是老师们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们会不断更新我们的网站,欢迎您收藏它并随时了解最新情报!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2个生字,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学习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解题

1、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归纳出:(1)这架飞机为什么叫“香玉剧社号”?它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要写“香玉剧社号”飞机?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自读提示,说说提示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1)读一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一说常香玉在抗美援朝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3)想一想课文赞扬了常香玉的什么思想。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默读,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思考上述你质疑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哪里没读懂?

(1)思考后自由发言,概述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把没有读懂的语句,和上下文联系起来多读几遍,多读多想。还不懂的,作上记号,有疑问的,把问题写在旁边。

四、细读课文,质疑交流

1.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

2.重点学习“常香玉捐献飞机”这一部分

(1)请你运用我们学过的“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找出描写常香玉在捐献飞机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句子。

(2)想一想,你从中了解到常香玉的什么思想。

3.交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发言者,先交代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再说说是怎么读书思考的,然后阐明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4、探究:说说你心目中的常香玉。

五、谈一谈:学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13 香玉剧社号

拿出积蓄

捐献飞机 卖掉汽车 多次立功

(为抗美援朝) 全国义演

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2】

五年级科学教科版教案:从自然到科技

作为一门学科,科学的接受和理解对于每个孩子的自主成长和日常生活都有着怎样的影响?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将科学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孩子的认知、思维、和实践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第一单元:关注身边的物质与变化

使用教材上对于五种物质状态的描述,老师在教学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水的沸腾,溶解等物质状态的可逆变化,可以让孩子们更加形象的理解物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原理。

第二单元:学会观察动植物

在学习观察动植物方面,教材上提供的是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特征,老师值得介绍和引导孩子们进行实地的观察,比如亲自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或者在自然中寻找和观察常见昆虫和鸟,引导孩子将物理和生理现象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观察和应用相结合。

第三单元:分析和探究光的特性

通过光路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反射的原理以及衍射现象等。教学也要注意结合实际和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让孩子们投身到生活中去感受科学的深刻意义,例如在夜间行车时,驾驶员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视线,会开启电车灯等科学应用。

第四单元:发现与利用声音

学习声音的原理和特性,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创作的扩音器了解声音的共振原理。可供选择的实验,例如创作笛子的基本原理性实验、利用橡皮球制作的“哨子”等等,都可以让孩子们自己从头开始进行实践,深刻认识声音传播和共振的规律并从中得到科学技巧和体验。

从自然到科技,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理念。而五年级科学教科版教案也充分贯彻了这个思想,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科学实践教学,将现象、问题、理论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世界的表象和科学的本质,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而教科版的教材因为其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生活,更容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超越理论的盲目追求,培养实践思维,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3】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目标: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使学生了解设计对比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更精确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记录所获得的信息。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是这节课的训练重点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1、引入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你们平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种子发芽呢?它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

2、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学生根据自己的已往的经验,自由的发表,也可以是学生的猜测

讨论:是不是这些因素都影响种子发芽呢?

3、设计种子发芽对比实验:

这么多的条件,是不是都影响着种子发芽呢,或许有的不能呢 我们如果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该怎样设计呢?(引导,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

{这是这节课的重点,教师在这时候不妨当学生的捣乱,发现学生的设计问题,故意刁难他们,直至他们完善最近的方案,包括有的想的不

全面的地方,并一定要让学生完成书面的计划}

4、种子发芽实验:

以其中的一个因素,作为范例,指导学生怎样做实验:教师拿出最近事先准备的材料,和学生一起,完成实验的操作。

作业:强调以后的观察和控制,最后,给每个学生发种子,让他们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在下一节课,我们要交流发现,看看哪些同学,能获得我们第一次实验活动的星级评价。

2、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 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 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

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

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

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第二单元 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

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 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2.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3.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3、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1)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4、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4.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教师演示

5.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1)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1)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1、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七、板书设计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折线图

6.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1)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三单元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

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

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

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第六课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现象。学生交流讨论。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4】

以下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五年级科学课本-1.5浮力-教材版(五年级科学卷2浮力课件教材版),供大家品尝。

《浮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科学》五年级第二册课件5个单位。

课本分析 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探索了物体的材质、重量、体积对起伏的影响,感受水中的物体具有浮力。从这节课开始,学生们专注于浮力,研究漂浮和下沉物体的秘密。本课共有四项活动,分别是感受浮力、测量泡沫块的浮力、测量不同尺寸泡沫块的浮力、解释漂浮的原因。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物体在水中的浮力与浸入水中的物体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物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学习情况分析 在五年级上册“力与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一定的“浮力”生活体验。本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帮助学生修正和提高对“浮力”的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漂浮物受水中浮力的影响。我们可以感觉到浮力的存在,我们可以用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2.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它所受的浮力就越大。

3.当水中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和方法:

1.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块在水中的浮力。

2. 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来解释物体在水中的起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改进方法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了解数据在分析和解释现象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所有漂浮物都会受到水中浮力的影响。我们可以感觉到浮力的存在,我们可以用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来解释物体在水中的起伏。

教学准备组实验一:烧杯1个,泡沫块1个。

小组实验2:一个弹簧秤、一个大泡沫块、一个底部有一个小滑轮的烧杯、一根细铁丝和一张记录纸。

分组实验3:在实验2材料的基础上,加入两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块,记录片材。

学生五人一组,一共五组。

教学过程 1. 题目介绍 让学生欣赏图片,问为什么氢气球和摩托艇可以漂浮在空中,为什么天鹅和轮船可以漂浮在水中?根据学生对黑板题目的回答:浮力。

谈话:浮力怎么这么神奇?在本课中,我们将一起学习浮力。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出发,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享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从生活走向科学。 】 二、感受浮力 1、在水面上放一块发泡胶块,用手按入水中,手感觉如何?做实验前的问题:你认为我们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中的每个学生轮流做实验,然后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浮力的存在,明确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下沉时感觉浮力增加,观察浮力的方向水面同时上升。 】 2. 浮力的描述性定义:当你将泡沫块压入水中时,你会感觉到水对船和泡沫块有向上的力。我们称这种力为水浮力。

3. 屏幕显示教科书第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解释图表的含义。 (当泡沫块还漂浮在水面上时,它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受到的重力,方向相反。)

三、测量泡沫块的浮力1 . 讨论如何测量浮力:当你将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所经历的浮力会发生变化吗?它有多大?我们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浸没在水中的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吗?你想自己试试吗?学生讨论:如何测量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浮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问题法,学生可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科学原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2.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示范标准化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事项。尤其要明确浮力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原理。

3.学生测量泡沫块浸入水中的浮力,按照课本要求测量三个条件,并将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水量)记录在桌子。团队成员应该一起工作。

学生实验,教师参观。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实验,体验正确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泡沫块在水中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一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整体浸入水中在水里。牛)

要排出的水量(毫升)

【设计意图:由于泡沫块很轻,学生无法测量它的重力,所以告诉学生它的重力是牛顿。 ] 4. 投影表格,仔细分析数据,让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板书)浸入水中的物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设计意图:创造一个类似于科研的场景,让学生充分动用手脑嘴,在全员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方法;

逐渐形成善于提问、乐于探索、求知求知的心理倾向;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四、测量不同尺寸泡沫块的浮力 1、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同样的泡沫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如果不同大小的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所经历的浮力是否也符合刚刚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再做一个实验。第 1 组和第 2 组测量小泡沫块的浮力,第 3、4 和 5 组测量中等泡沫块的浮力。

提问时要注意什么? 2. 学生参照上一实验的测量方法,每组独立完成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要求的位置。

在竞争情况下进行实验,看看哪一组跑得最快并产生最准确的数据。

学生实验,教师参观。

不同尺寸泡沫块遇水浮力记录表小泡沫块和大泡沫块(公牛)中泡沫块的重量

拉力(公牛)

浮力大小(牛)

排水量(毫升)

【设计意图:直接告诉学生泡沫的重力堵塞。 ] 3. 整合表格、投影数据、分析数据,与学生充分交流后,发现实验结果也符合刚刚得出的结论:物体浸入的体积越大,水,它受到的浮力越大。

把两个实验的表格放在一起,问:你认为泡沫块在水中的浮力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注重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5.解释浮动的原因。谈话:请用今天的学生的知识来思考一个问题。 (教师示范)将泡沫块压入水中放开,为什么会浮起来?同学们交流后得出结论,此时浮力大于重力。

问:发泡胶块浮到水面后,为什么不再向上漂浮?同学们交流,得出了此时浮力等于重力的结论。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当水中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会浮起来,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力相等到重力”。 】 6. 总结与延伸 1. 你从这门课的学习中收获了什么? 2.播放潜艇视频。

谈话: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以后你们也会像我们的科学家一样,发明更多的东西,为保卫祖国、造福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设计意图:从科学知识的体验和学习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保卫祖国,造福人类。 ]板书设计 5.浮力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教学反思《浮力》是该教材五年级科学教材第二册单元“沉浮”的第五课。本课内容主要是感受浮力,测量泡沫块的浮力,测量不同尺寸泡沫块的浮力,解释漂浮的原因。

比赛课上,由于准备时间不够,全班出现很多问题,学生在实验中犯了很多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意事项不了解;

2.排水量,学生无法从烧杯中读取数据;

3. 一节课完成三个实验。时间很紧;

4. 做实验时,小插曲不断出现:有时学生打不动泡沫块,有的学生把线拉断,学生不知道如何配合等等。

在视频课的后期,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去挖掘课本。同时,在我校业务总监和王荣老师的指导下,我对这门课有了新的认识,中途会去试一试。三次,每次我都有不同的认识。视频课的效果要好很多,教学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反思如下:

1.设计的教学思路适合学生,符合新课改理念。

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开始,由浅入深,学生对浮力的理解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建构新的知识。

第二,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体验科学研究。

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和教师的分工不同。在这堂课上,我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第三,发挥团队合作优势,促进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让所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掌握学习内容。本班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协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推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

第四,加强表达与交流,理解科学认识的意义。

表达和交流在科学研究领域非常重要。在这堂课上,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汇报和交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尤其是在分析实验数据的时候,我让每个小组讨论和研究。然后汇报最后的结论,同时在各组之间交换意见和交换意见。

本课程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

1. 测量浮力的装置提前放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猜出如何测量浮力。看到这个装置的浮力,所以问“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泡在水中的泡沫块的浮力”,学生的思维是有限的。

2. 泡沫块的重力很难测量。我准备的泡沫块很轻,用1N的弹簧秤无法测量。我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如果条件允许,我认为这里可以用木块代替泡沫塑料块,这样可以很好地衡量它的重力。

3. 测量排水量时,数据不准确。学生主要是估计的,这里需要改进。我准备的烧杯是一升,旁边的刻度是100毫升,需要测量的小发泡胶块的体积只有10毫升。这里可以用白纸细化刻度,然后贴在烧杯上,方便学生阅读。

科学教育版 5 年级科学课程计划完成

5 年级科学课 2 - 橡皮泥在水中的起伏 5-教科书版

5 年级科学 2第 2 卷教案 - 漂浮在水中的橡皮泥 6 - 教科书版

五年级科学教案 - 漂浮在液体中的土豆 1 - 教科书版 五年级科学教案 2 - 土豆在液体中的起伏 18-教育版本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会这首诗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这首诗写于19。当时,“五四”运动____已过,正值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诗人从日本回到祖国,强烈不满黑暗现实,但并未绝望,仍然执着追求光明和理想。这是创作这首诗的社会现实和诗人思想感情的基础,也是诗篇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第二、三段,教师并作扼要补充,为学生提供深入体会诗篇的前提条件。 联想和想象,特别是想象,是诗歌创作重要的表达手段,也是这首诗突出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把理解联想和想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把体会想象描写的表现力量,统一于分析诗篇的过程当中。 这是一首现代格律诗,双数行隔行押韵,每节换韵,节奏感较强,适于朗读。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1.由开学学的《繁星》引出即将教学的新诗《天上的街市》(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让同学们谈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请学生看注释,理解诗句,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教师答疑。

3.请学生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情况。 这首诗写于1921年10月24日。这时“五四”运动____已经过去,北洋军阀连年混战,中国社会一片黑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郭沫若在“五四”运动爆发时正在日本留学。当时,“五四”革命汹涌澎湃的浪潮曾激起身居异国的诗人深切炽热的爱国之情。他在19初写的《炉中煤》中,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以炉中煤自比,抒发了为祖国奋发献身的炽热感情。

1921年,诗人回到祖国,面对着一片黑暗的社会现实,先前对祖国的美好憧憬陡然破灭,陷于苦闷失望;但并未绝望,仍然执着追求光明和理想。《天上的街市》就产生于这样的年代,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音正确,读出节奏。教师指导断句。

5.引导学生分析第一节。

(1)第一节是写实还是想象? 写实。

(2)在写实当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既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

(3)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路?创造出了什么样的境界? 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联想的思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作者看到“远远的街灯明了”,联想到地面“明了”的“街灯”像是天上“闪着无数的明星”。联想到街灯像明星,自然会仰望星空,自然地引出“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作者仰望天上“现了”的“明星”,又联想到它们像是地面“点着无数的街灯”。这样街灯与明星相互比喻,回环往复地展开联想(板书:相互比喻 回环往复)。地面街灯和天上明星互相辉映,创造出了一种光亮闪烁、深远优美的境界(板书:灯星辉映 深远优美)。

(4)“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两句在原诗中都没有“是”字,为什么在编入教材时加上了“是”字?次句中的“点”字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两句都在“好像”后面加上一个“是”字,就凑足了音节,构成了舒缓的节奏,更抒发出作者赞美街灯和明星的感情。 次句中的“点”字,很有表现力量。既是“点”着灯,也就有点灯人,既有人,天上也就有一个世界。“点着无数的街灯”,既渲染出一派神秘奇丽的色彩,又为以后各节描写作好了铺垫。

6.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节。

(1)第二节是写实还是想象? 想象。

(2)怎样由写实进到想象? 是由上节写实中的联想进到想象的。由联想天上的明星“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进而想象出天上的街市。

(3)这一节怎样逐步驰骋想象(板书:驰骋想象)?想象出了什么样的天上的街市?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这一节分两层驰骋想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写街市。句首冠以“我想”,表明了下面写的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如把“我想”改为“在”字,就成了写实的文字了。用“缥缈”修饰“空中”,从隐隐约约当中表现出天空的高远深邃;用“美丽”形容“街市”,总写出街市的美好;“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高远深邃天空中必有美好的街市(板书:天街美好)。“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写街市上的物品。用“陈列”修饰“一些物品”,表明店铺中物品相当多,摆布很得当;用“世上没有”修饰“珍奇”突出了珍贵奇异物品世上绝无;“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天上街市的店铺中必有世上绝无的珍贵奇异物品。(板书:物品珍奇)两层驰骋想象,由写街到写物,连接紧密,逐步展现,表现出诗人飞翔想象羽翼,神游天上街市,表达了诗人想象天上必有一个远胜人间美好世界的坚定信念(板书:远胜人间)。

布置作业:

1.进一步体会前两节,完成课后练习就前两节诗句提出的问题。

教学重点:

联想 想象描写牛郎织女的表现力量;推陈出新的寄寓理想。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分析的天上的街市引到本节课分析天上的人物。

(1)第三节怎样由上节写天上的街市,进到写天上的人物?由上节想象的天上的街市,联想到天河,联想到民间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进而更展想象,描写想象中的牛郎织女(板书:更展想象 牛郎织女)。

(2)第三节怎样合情合理地写出想象的牛郎织女? 先依据星象来写天河。“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仰望上去,淡淡的天河确是“浅浅的”;诗句在“你看”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也是在引起读者注意天河是“浅浅的”。既然天河是“浅浅的”、那“不甚宽广”的推断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定然是”,语气十分肯定,充分强调了这种推断。有了这天河是“浅浅的”、“不甚宽广”的铺垫,“那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想象,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3)第三、四节想象、描写出了牛郎织女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来往”一词,表现出天河不能隔离这一对恩爱夫妻,牛郎骑着牛儿蹚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夫妻朝朝相会,夕夕团圆。“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此刻”,赋予想象的情景以具体的时间,好像诗人都要看见他俩一样了。“闲游”,表现出牛郎织女耕织之暇在天街悠闲游观的情景。牛郎织女获得了解放,获得了自由,生活美满幸福(板书:解放自由 美满幸福)。“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由“流星”联想到“灯笼”,说“流星”是牛郎织女提着的“灯笼”,想象奇妙。用“朵”形容“流星”,直接表现出“流星”的美丽,间接表现出“灯笼”的美丽。诗句在“不信”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引起读者注意“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恍如和读者面谈,情趣盎然。

(4)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运用民间故事,推陈出新。 诗中写的牛郎织女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原来说的是真 诚相爱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活活拆散,夫妻被天河隔离,每年只能靠着鹊桥相会一次,是个悲剧。诗人为什么写成他们夫妻生活美满?这样运用民间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 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对这个民间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改造,把牛郎织女的悲剧爱情故事,改造成为他们夫妻挣脱了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获得了解放,过着自由幸福的美满生活。这理想化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也引导读者憧憬那自由幸福的生活境界。 诗人这样想象出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的生活情景,既源于民间故事,又体现了推陈出新的精神。从牛郎织女命运的质的变化当中,寄寓着诗人的理想(板书:推陈出新 寄寓理想),借写天上人物的生活情景 ,表达世间生活的理想,希望人民能够过上那解放自由、美满幸福的生活。

3.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写于1921年末那社会一片黑暗、人民苦难深重的年代。诗人为什么着力想象、描写天上街市的美好,天上人物的幸福?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意思? 诗人不满当时黑暗社会现实,执着追求光明和想理,才想象、描写出美好的天上街市和幸福的天上人物。这天上美好幸福情景是世间黑暗现实的反弹,构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憎恶黑暗现实、追求光明幸福的炽热感情。它能够引导读者向往自由幸福的理想生活,激发读者和黑暗现实进行斗争的热情。这也正是这首诗的社会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课后练习三列出的对这首诗中心意思的三种理解,第三种理解是正确的。第一种理解没有体会到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是片面的。第二种理解没有体会到诗人积极追求的思想感情,也是错误的。

4.先指定学生二人朗读,再让学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6】

2、认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学会保护蜻蜓。

学习过程: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词都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帮对互相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快。

2、同学们把生词都会读了,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检查读。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老师一会儿检查。

(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

(4)、小组间解疑。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在精读时解决。

4、精读感悟,感情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6、7、8、9、10自然段,思考蜻蜓是怎样的蜻蜓?读后谈一谈,随即指导朗读,对蜻蜓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课后第四题。(1)、分自然段读课文。(找5个同学读)师在读中随机指导,读到位。

(2)、全体练习读。每个同学都像刚才老师指导那些同学一样练习读一读。看哪组读得最认真

7、指导课后第四题,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三、分配下节课展示任务。

1、组搜集有关蜻蜓的资料。

2、组搜集有关动物与人之间感人的故事。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7】

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1.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1.出示第二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交流。

3.学生分小组汇报。

4.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3.搜集资料、图片。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2.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收集证据。

4.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5.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1.学生出示”生活中觉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2.点部分学生汇报。

3.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4.学生看黑板,分小组交流。按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

5.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6.教师小结:

7.学生分小组交流。猫、狗、鸡、兔四种动物平时吃些什么食物。将结果记录在课本P6页。

8.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课后及延伸。

你知道哪些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把它们填写在下表中。

2.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3.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

5.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

1.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2.学生汇报。

3.实物观察。

(1)将教师准备的活物放在讲台前让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并记录。

(3)学生汇报。

4.学生分小组观察。

(1)学生分小组观察蜗牛或蚂蚁。

(2)边观察边记录。

收集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并观察你所看到的动物怎样在运动。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种子、茎来繁殖植物的技术,但是对于根的繁殖技术还没有接触过。关于资料的收集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也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完成任务。通过该部分的活动,再次强化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并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资料收集的方法。学生将通过资料的收集,进一步了解一些利用根来繁殖的基本技术,为后期的实践累计理论知识。

2、整理资料。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是非常广泛的,包含的内容众多。在资料收集完毕后,必须要对资料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归类。通过该活动,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建立:能用根繁殖的植物、繁殖的基本过程、繁殖的效果几个基本板块。使学生清楚用根繁殖植物需要完成的基本步骤,为繁殖的成功奠定理论基础。分析方式可以参考下面表格:

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内所收集的种类较多,需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细致的统计和分析,以小组为的单位完成统计分析记载。

3、把收集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

每个小组都收集到了大量的信息,组织学生将整理好的资料进行交流,能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用根繁殖植物。资料的交流过程,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讲解,并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资料进行评价、提问、质疑,形成浓厚的交流气氛,培养善于交流的能力。

4、实验并完成记载。

该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用于实践,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料收集和整理对于实践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操作之前,应该提示学生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于实验的植物品种,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到资料的运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教材提示了使用甘薯,甘薯是一种容易用根来繁殖的植物,且对生长条件要求低,是一种非常好的试验对象。在完成繁殖的过程中,要强调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载,要求内容尽可能详细。该记载应该包括三部分:(1)实验的操作过程;(2)根块的发育情况;(3)移栽后的生长情况及活动总结。

1.认识苗圃中的几种常见植物。

2.能根据对苗圃中植物的观察,提出植物繁殖方面的问题。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各步骤并组织实施。

1.教师准备:联系苗圃,做好参观的组织工作;绘制班级分工表;实物展示台。

带学生去观察苗圃中的植物幼苗,注意里面有多少种不同的植物的苗?

二、相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认识柏树苗、枇杷苗、杨树苗和月季苗。

这么多的植物幼苗是怎样繁殖出来的呢?

五、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呢(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该课时的重点集中在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1.小组汇报各自调查情况。

提出问题: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是什么?指导各小组依次上台,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调查记录。各小组汇报完毕以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材规定的区域填写总结并汇报。

2.其它相关资料汇报。

提出问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疑惑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提出。学生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必然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疑惑,要求学生提出来,即为后期教学提供素材,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总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陆续接触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移栽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用茎繁殖植物的方法包括扦插和嫁接。

2、掌握用扦插、靠接来繁殖植物的方法。

3、能熟练运用工具完成扦插、靠接中各个步骤。

4、能进行简单的扦插切面对比实验,知道对比实验中唯一能改变的条件切面的形状不同。

5、能对不同切面的茎的生长状况进行预测,并能与实际结果相比较。

6、能对实验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并知道在观察的过程中尽可能不干扰植物的生长。

2、分组材料:小刀、草灰、月季成株、净砂、枝剪、培养槽、塑料膜、毛桃树、良种桃树。

1、前面我们知道了有些植物的幼苗是用茎繁殖出来的,那么,月季能用茎繁殖吗?

2、这节课,我们就动手试试吗!

1、分别截取两段月季当年生的茎,将一段茎的下端剪成平面,一段茎的下端剪成斜面,并将它们编号。

2、取土质一样的两个花盆,并将截取的茎分别插下去,有兴趣的可以猜猜哪根茎会生长得更好?

3、指导学生观察茎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4、设立奖品,根据三天后月季的生长情况,为猜中者发奖。

三、师讲述并板书:

像上面实验中这样直接把植物的茎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的方法,叫做扦插

四、让学生说还有哪些植物是用扦插的方法进行茎繁殖的?

1、点名说什么是扦插?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685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