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千克课件 >

克和千克课件

克和千克课件

【#范文大全# #克和千克课件#】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在撰写教案课件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草率从事。教案的编写必须要贯彻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您是否因为不擅长编写教案课件而感到困扰呢?如果您对“克和千克课件”感兴趣的话,请继续阅读下文的介绍,我相信您会对这篇文章的深入分析感到满意!

克和千克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会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1千克=1000克,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角硬币若干、黄豆、玉米、红豆、较轻积木若干、电池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

1、师出示课件:(1)我的体重是30米。

(2)妈妈买的水果重2分钟。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2、指名回答后,出示“关于克和千克你了解多少?”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和千克

小组汇报搜集到的知识

2、知道1千克=1000克

小组汇报,并用实例讲解。

3、感受1克有多重。

小组汇报,使同学们亲身感受1克有多重。

4、认识各种称物品的秤。

在小组汇报中,展示同学们带来的秤,并介绍用法。

5、实际动手操作,先估量再称重。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

三、综合运用

1、选择合适的单位,圈一圈。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2、将物品与适当的重量连一连。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3、糊涂的明明

通过明明的一封信,找出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看一看明明糊涂在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 第3题

教材第106页 第8题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克 g 500克 500克=1000克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课件【篇2】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数学 第四册 第六单元 85—87页《克和千克》。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平,盘称。

4、多媒体课件。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生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

生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平。

生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

生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

生6:我家里有弹簧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实物展示)

(1)观察秤面,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在秤面上,指针指向0刻度,下面还有2Kg的字样,Kg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2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100g的字样,g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100克。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10克。

(2)称秤练习。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

生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八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生2:指针离200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1千克盐都是两袋,而1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4、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生1: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

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生2:一桶矿泉水。

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9千克。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天平称物品前,要先将游码(指着游码)拨回0刻度,再将天平调平衡,也就是使指针指向正中间(演示)。称的时候,刻度朝自己,物品放在左边托盘(取下托盘让学生认识),砝码(出示砝码让学生认识)放在右边托盘。砝码不合适时可以拨动游码,砝码上标了重量,砝码的重量加游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砝码:100+50+10+10+5=175(克)

游码:3(克)

数学课本重:175+3=178(克)

(讨论)用盘称和天平,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

生:天平。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师:1枚2分的硬币重1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师:说一说你对1克的感觉。

生:很轻很轻。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生1:一枚图钉。

生2:一张纸。(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平称出重量,发现比1克重,一小张纸的重量才是1克。)

生3:一枚1角的硬币。(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1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2克,小的那个才重1克。)

师:这些都说明1克的重量怎么样?

生:非常轻。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生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

生2: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500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六、动手实践

(1)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2)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合适的秤来称出你们组选的物品的准确重量。

展示表格,评选出估计得最准确的小组。

七、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生1:李奶奶买了500克鱼。

生2:李奶奶买了1千克苹果,还买了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李奶奶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

生2:李奶奶买的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

(指名回答)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

生2: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生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

生4:我知道千克比克重。(讨论:他的说法对吗?)

生5:我会用秤称东西的重量了。

生6:我认识了一些秤。

生7: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

(板书学生的回答)

九、练习

(课件出示)

(1)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写出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①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②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③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表示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说课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同时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估测意识。

设计思路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说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指名回答)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指名回答)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

(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揭示新课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能轻松解决问题,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简单的认识几种秤,学会使用盘称,为后面秤物体的重量做准备。学生课前做好了调查,不难从日常生活中找出常用的秤,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举例。

(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公斤,学生接触得比克要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千克的认识安排在克的认识之前。用盘称秤出重1千克的物品,既有了感受重量时所需要的重量,又使学生练习使用盘称,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极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通过秤一秤、掂一掂和举例,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千克的概念。)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建立千克的概念时,学生已经知道用秤称物品的重量,用称一粒黄豆的重量引出问题:不同的物品选择合适的秤。简单的认识天平及其使用方法,并用天平称出1克的物体,建立克的概念。通过感受1千克的重量和举例生活中1克的物品,使学生感受到1克非常轻,再感受10克的重量,打破学生对于两个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束缚,为下一部分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在建立了千克和克的概念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放手让小组讨论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在之前已经感受了10克的重量,称了几种物品的重量,例如数学课本重175克等,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学生不难猜出1千克=1000克,教师再进行小结。)

六、动手实践

估计物品的重量,并自己动手检验估计的结果。

(通过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七、解决问题

1、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小结,既巩固了学习成果,也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九、练习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

克和千克课件【篇3】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五、教学具准备(略)

六、教学呈现:

一、设疑自探

1、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克和千克"

2、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生:克和千克是什么?(在没有学习这个内容以前还是有部分同学不知道的)

师:在你们生活中见到过"克和千克"吗?谁来当小老师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

师: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想提吗?

生: 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怎么称物体的重量?

(如个别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给出。)

二、指导自学新知

1、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抽取几个有针对性地板书如下:

一根牙膏是30克

生:一袋大米30千克

生:一袋虾条15克

生:爸爸的体重65千克

生:一袋感冒药5克

......

⑴思考:

①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②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巡视)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结。

2、感知一克和一千克的重量

⑴探究:1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桌上的两分硬币动手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⑵探究:1千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一袋洗衣粉来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3、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师:1千克和1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能说出来,如说出则让学生当老师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如不能说出,先让学生自学书,再用实物动手实践一下)

4、认识生活中的秤

⑴各组之间先互相介绍自己了解和熟悉的秤,然后集体汇报,介绍得不完整的教师给以补充。

⑵ 出示弹簧秤,探究认秤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秤的组成及刻度后,学生探究认秤的方法,并在组际间交流。

②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强调,给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三、称量大比拼

以小组为单位,各组长在组内合理分工,先估计组内的物品重量,再验证,同时填好报告单,最后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四、总结

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拎一拎、说一说等活动,帮助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几千克物体的轻重。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质量为500克的食盐或白糖至少两袋、质量为1千克的洗衣粉、装了不同重量物品的袋子若干个

学生准备:质量为500克的食盐或白糖、质量为1千克的洗衣粉、每人准备一件物品要知道它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走进动物世界。

同学们,咱们昨天通过了解可爱的蜂鸟,认识了“克”这个质量单位,今天,老师要为大家带来几位大家熟悉的小伙伴,看看在它们身上你们又能有哪些收获?(出示各种小狗的图片及体重,最后图片定格在课本情景图上。)

2、发现“千克”

在刚才的信息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可能会说到一些小狗的重量,会提到发现了“千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千克”。

关于“千克”,你知道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千克可能也是质量单位,比克大,1千克有多重?……)

3、了解“千克”

正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千克”也是一个质量单位,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可1千克有多重?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猜一猜——千克与克的关系

请同学们借助原来的知识猜一猜,1千克可能等于多少克?为什么?(大部分同学都会说1千克=1000克,因为原来学过1千米=1000米)大家可真棒!借助原来所学的知识,直接猜出了答案,正如大家说的那样,1千克=1000克(边说边板书)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猜想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以后的学习我们会经常用到。

2、小组活动——感受1千克

(1)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3)猜一猜,还有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利用盘秤验证你的想法。

(4)将你的发现填到学习纸上!

学习纸:探寻生活中的“1千克”

物品名称

多少数量是1千克

小组活动时,师巡视、指导,寻找优秀素材。(素材多种方面,有一个物品,也有多个物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发现1千克

说一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可能会有这样的填法:)

学习纸:探寻生活中的“1千克”

物品名称洗衣粉食盐或白糖上好佳糖数学书……

多少数量是1千克1袋2袋10袋大约6本……

2、评价质疑——体会质量不变

(1)瞧一瞧,咱们寻找了这么多的物品,它们各不相同,有的是一个,也有的是多个,可有一点是它们是相同的,那就是(引导学生回答:质量都是1千克)。说的对!只要都是1千克,我们就说谈们的质量相同。如果质量都是2千克呢?(质量相同)都是4千克?10千克?……

(2)1千克铁与1千克棉花哪个重?为什么?(学生会说:一样重,质量相同。)

(3)数学活动:猜一猜: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将物品装在袋子里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想一想——深化千克理解

(1)什么样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说:如比1袋洗衣粉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反之用克作单位。)

(2)做一做,课本6页第二题。

(3)说一说,关于千克,你了解到了什么?

2、课内小结:

正如大家提到的那样,在神奇的动物世界中,我们了解到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又叫1公斤(板书:1公斤),可以用“kg”表示。并且借助我们原来的知识,我们知道了1千克=1000克,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走进训练场去接受新的挑战!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课本第6页第1题

找生说说物品的重量。

2、提高练习

《同步学习与探究》中“千克的认识》练习题。

注意:单位换算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填写原因及方法。

3、开放练习

了解生活中的秤,看看他们分别秤什么样的物品,怎样称重?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千克(公斤)kg

1千克=1000克

使用说明:

(一)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通过执教这节课,我个人感觉的亮点之处是:

1、借助知识迁移,理解学习新知

千克与克的关系,借助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自豪感。

2、建立数学观念,强化千克理解

“千克”的教学,我一改原来称重的方法,而是利用手中物品的质量,让学生直接建立1千克的观念,并通过“掂一掂,猜一猜,想一想”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千克的理解。并将1千克作为敲门砖,估一估其他物品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千克的理解。

(二)使用建议

“千克的认识”是质量单位承上启下的一课,只有让学生建立起“1千克”的概念,“克和吨”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要下大力气帮学生感受“1千克”。

(三)需破解的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是理解“千克”,还可以利用情景图的袋鼠问题,将千克与克对比,来凸显千克的特点。

克和千克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刚、小芳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 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 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苹果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一个汉堡重280( )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五、作业。

1、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

物品名称

估计的重量

称出的重量

克和千克课件【篇6】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进一步学习质量单位等知识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且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千克的内涵和外延比较陌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运用引导探索的教学策略,以“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为教学途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用秤称物体以确定质量的方法。

2.注重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建立一千克重量的概念,体验一千克的实际重量。

一千克重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洗衣粉、沙子、台秤、白糖、鸡蛋、实物投影仪等。

学具:每组有袋装盐、一袋物品(小橙、苹果、雪梨)、台秤、实验记录表等。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猜一猜我有多高、有多重?(学生猜)大家都没有猜准,老师告诉大家,我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体重是53千克。(副板书)

(老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个胖的和一矮小的学生来汇报他们的体重和身高。

(副板书):

师生l生2(用什么单位)

1米56厘米?米?厘米?米?厘米长度单位

53千克?千克?千克质量单位

师:象这样表示人的身高、物品的长短时我们可以用长度单位(米、厘米);而表示人的体重、物品的轻重时我们可以用质量单位,质量单位有很多,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的初步认识)

既然它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你知道它用英文字母又怎么表示呢?

(有同学会说——kg,老师补充板书)

(设计说明: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在比较长度单位的同时引出表示人的体重、物品的轻重时可以用质量单位,而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kg)就是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使得学生在一种很亲切的气氛中,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在对比长度单位中很自然地记住了一种新的国际单位,由此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二、操作感知。建立概念

1.猜一猜。老师先拿出一包标有1千克的食盐和一袋水果,同学们猜一猜哪包重?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验证呢?(请学生猜,学生产生争论,若学生说可以掂,师进入2,若学生说用秤称,进入3)

2.掂一掂。

师让几位学生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受轻重,说一说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设计说明:通过猜来过渡到认识盘秤,通过猜来进一步感受物体的轻重,通过猜来培养同学们的猜测意识和探索能力)

3.认识盘秤。

师:用手掂后,大家仍有不同意见,到底谁重谁轻,还有什么办法呢?

生:用秤称。

师:你认识哪几种秤?(请同学来说)

(电脑显示或同学们展示各种秤,电子秤、弹簧秤、台秤 、磅秤、天平、盘秤等)

老师拿出实物,请学生一起认识盘秤。

师:秤面上1、2、3、4、5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在没称物品时,秤的指针指向几?

生:指针指到刻度1,就是1千克,刻度2就是2千克。在没称物品时,秤的指针指向O。

4.称一称。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每组都有几袋物品,你们愿意称一称吗?各小组合作称出l千克物品。

师:每一组称完以后,小组汇报,填好上表,从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一袋1千克苹果和这一袋1千克苹果的个数不一样?

生:因大小不一样,大的苹果每个质量大,1千克苹果的个数小,小的苹果每个质量小,1千克苹果的个数大。

(4)掂一掂或提一提,感受1千克物品的重量。

师:刚才大家已经称出你们组苹果的质量为1千克,请每个同学掂一掂。

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1千克物品的质量,接下来交换物品再掂一掂。学生进行掂一掂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游戏,你们已经感受了1千克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有多重,这里有3个盒子,你们能不能掂一掂,看一看哪一个盒子是1千克重?

(请3个学生来掂,盒子编上号,掂完以后,再用秤称并证实)

(设计说明:感受一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之后,老师着重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提一提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一千克的实际质量。

在建立了一千克的质量观念后,再通过猜质量的游戏,渗透估计的思想及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

(5)感受几千克。

①师:再请你闭上眼睛,猜猜手里的书包大约有多重?(生:比1千克重)

你知道大约是几千克重吗?(生摇头,无法估计)

你们想不想知道2千克、3千克或几千克有多重?

在小组里找一找,放在手上掂一掂,然后再用秤称一称。(小组活动后,全班汇报交流)

②联系实际。

师:在你的身边任意找一样东西,先掂一掂,估计出它的质量,再用秤称出它的质量。

你能以千克为单位说出生活中你熟悉的物品的质量吗?

(学生汇报,老师展示课件中拍摄到的物品质量)

师:看来,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

(设计说明: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还特别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基础题。

(1)妈妈买来4千克西瓜,花了12元,l千克西瓜多少元?

(2)8个苹果重2千克,照这样()个苹果约重1千克。

(3)

2.提高题:亮亮给外公写了一封信,但外公看了之后,却笑得直不起腰来,我们看看亮亮写了些什么呢?

外公: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很好,体重已达32厘米,身高有120千克,昨天我去春游啦!我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每张门票价格是5千克,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动物,有我最喜欢的重达3000kl的大象和脖子长达2千克的长颈鹿,我玩得可高兴啦!

(设计说明:通过基础题的训练,使学生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千克和几千克的质量概念,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目标;通过提高题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弄清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区别。而且,通过训练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加强学生探索的精神)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我们知道质量单位还有很多,比如说一枚硬币的质量,若用千克做单位合适吗?用什么单位合适呢?(生:克)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去了解,今后我们再共同来研究。

(设计说明:这环节的设计不仅对全课做了较好的总结,而且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

1.调查三位同学的体重,比较一下他们之间的质量关系。(要求和目的:可与一个体形较胖的,一个体形较瘦的和一个中等体形的同学联系,相互告知自己的体重,比较体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想一想:1千克棉花与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目的: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棉花和铁感觉上好像一轻一重,但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样重的)

3.游戏:由爸爸妈妈选定家里某一物品,让你猜一猜这个物品有多重?你有哪些方法?(目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学生实际操作并与爸爸、妈妈讨论,汇报采用的方法应有: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等)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

《千克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不能完全由老师来包办。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走进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在比较长度单位的同时引出表示人的体重、物品的轻重的质量单位,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基础上,在对比长度单位中很自然地记住了一种新的法定单位,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欲望。

2.操作体验,认识概念。

在教学中,老师着重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组内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提一提的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了1千克的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概念后.再通过猜质量的游戏和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感受几千克的重量,在设计中渗透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体现了“在需要中学”的思想。

3.运用图片、实物,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集体观察了学生带来的各种秤和配套的教学图片,目的在于突破难点、加深印象。了解商店物品的质量,介绍各种秤的名称及盘秤称量方法;让学生称2千克、3千克及几千克等物体的重量。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但我想,对于什么是体验?究竟怎样体验?学生是否体验到了?体验到了什么?还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克和千克课件【篇7】

1.请学生一手拿一支铅笔,一手拿一本数学书,你有什么感受?(铅笔轻,数学书重)

师:轻、重很好地描述了铅笔和数学书的重量,看来物体都有它们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

2.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里用到的质量单位是什么?(板书克和千克)

3.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斤、两、公斤)

师:公斤、斤、两这几个质量单位在我们国家比较通用。而克、千克是在世界上都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

(一)认识克

1.出示图片(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

请你说一说它们的质量是多少?

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克g)

师:你还知道生活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呢?

2.感知1克的质量

出示一枚2分硬币的图片,这是一枚2分硬币,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师:现在2分硬币已经不常见了,老师拿来了钮扣,这枚钮扣的质量大约是1克,请同学们放在手里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下它的重量,记在心里。

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一片维C药片……)

3.认识天平

这是一架天平,请跟老师说:天平、天平。天平是称量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量的物品放在左边的托盘里,在右面的托盘里放砝码。

瞧,这就是砝码,每个砝码上都标有不同的重量,有1克的,也有100克的。在天平的中间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看图:天平左边的托盘里放了几粒黄豆,七粒黄豆的质量是多少呢?

请同学们拿出七粒黄豆掂一掂,再次感受一克的质量。

4.做一做

我们已经充分感受了1克的质量,那么请大家判断这些物品当中哪些物品比1克轻?(出示做一做图)

(二)认识千克

1.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图片

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到前面拿起一大桶洗衣液,有什么感受?

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请大家拎一拎自己的书包,你认识应该用哪个单位来表示书包的质量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

请同学们看书102页,寻找答案。

板书1千克=1000克。

2.感受1千克的重量

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是500克,两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请同学们拿起两袋盐,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

(三)认识生活中的秤

1.出示三种秤的图片

请生说在哪里见过?叫什么秤?

师介绍,这几种秤都是以千克做单位的,指针指向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2.请学生秤出1千克的苹果。

3.秤一秤书包的重量。

练习二十的1、2、3、5题。

1. 1千克=()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20xx克=()千克

2.练习二十的4题。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道,你有哪些收获?

克和千克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 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 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 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 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像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

(生举例)

[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评析: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评析: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 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扩展阅读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分享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准备好上课时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仔细设计自己的教案课件。编写完整的教案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写教案课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结果;其次,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将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然后,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最后,设定评估方法,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了满足您的期望,我们编辑了“认识千克与克教案”,希望您能关注我们网站的实时更新并及时进行调整!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篇2】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调查表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个

1千克(盐)()袋

2、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

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克()克

()克()克

4、从学生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6、分析讨论课本第90页第8题。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篇3】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我学会了吗和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教具准备:

情境图、实物

教学过程:

一、引导复习

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千克呢?克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

(请学生来当一当小老师:讲一讲有关吨、千克、克的知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把握情况进行讲解。回顾交流汇报关于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

二、情境导入

1.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

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

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

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多少个就是1吨了?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由提问,集体交流解决

小组合作交流、提出问题,并合作解疑。

三、总结评价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篇6】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

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出示主题图)前几天,这几位小朋友陪家长去超市买了一些物品,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6个苹果重1千克;一盒饼干重110克;一桶豆油重5千克;

师:老师还调查收集了一些同样的数据:一盒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45克,小明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茶叶450克,一袋大米是10千克。(ppT出示)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现在请同学用手掂一掂一粒花生米,感觉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非常轻,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师:一粒花生米大约是一克。请同学们再掂一掂,感觉一下一克有多重。

生:一克很轻。

师:一克真的很轻。我们表示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时一般用克作单位。

【板书:克】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

2、感受1千克有多重,知道1千克=1000克

师:老师这里有2袋食盐,它们大约有多重呢?

生:1000克,也就是1000个1g

师:这里的1000克我们也可以写成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师:现在每个同学再掂一掂1千克的质量,感觉一下

师:同学们已经感觉了,1千克重还是1克重呢?(1千克)

师:当咱们表示比较重的物品质量时,用千克作单位?

【板书:千克】千克还可以用kg表示

师:除了我们今天学过的克和千克,你还听过其它的质量单位吗?

生:公斤、斤、两、吨

师:1千克等于1公斤,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2斤。

师:掂一掂你的数学课本,估计一下它的质量

生估计…………

师:我们一起来用天平称一下吧,在天平的左边放上数学课本,在天平右边放一个200g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所以说数学书重200g。

师:5本数学书放在一起有多重呢?(1千克)同学们将5本数学书放在一起,再次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师:咱们在生活中称物体的质量时,都可以先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再称出准确的质量。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习惯。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2、构建新知。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3、应用拓展。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班级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师自制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码,将每个盒子系上细绳。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将绳子向上拉,装砝码的绳子被拉断。)

师:同样的盒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猜到一轻一重,之后让学生掂一掂这两个盒子,感受它们的轻重。)

(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我们做“背一背”的游戏好吗?(教师选择三名学生,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并说一说背的感受。)

(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1:用手去掂一掂。

生2:用秤去称一称。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图片展示给大家。教师也准备一些图片,如:玻璃体重计、婴儿秤等。)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今天我们要用台秤和天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认识台秤吗?(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向大家进行简单介绍,教师补充。)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小组人数不宜太多,2~4人学习效果比较好,要求小组长监督每一位学生读出台秤上的数字。)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指导和帮助。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这两袋盐有多重啊?

生1:我们小组称的两袋盐是1千克。

生2:我们小组的盐差一点点到1千克。

师:也许是我们在调秤的时候有点误差,总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你们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生:没有,我们看到了“kg”。

师:“kg”就是……

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

教师在千克的下面板书:kg。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么样?

生1:很重。

生2:掂时间长了感到很累。

师: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3)估苹果。

师: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掂盐的感觉。

学生选的数量各有不同。

师:每个小组都选好了苹果,在台秤上称一称吧,看你们估计得准不准。

通过实践,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有的小组估计的质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苹果。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

生1:老师,我发现我们小组选的苹果差不多大。

生2:我发现如果是小苹果数量就多,如果是大苹果数量就少。

师:你们说得都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生1:我觉得2瓶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生2:我认为4本书大约1千克。

生3:老师,你的包大约是1千克。

生4:10枝钢笔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看看它们到底多重。

称过之后,学生发现了自己估计的质量与1千克的差距,教师要求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估计两瓶水的小组称过之后,结果是1千克多一点,当看到这个结果时,小组的成员都兴奋得跳了起来。

(4)称体重。

师:你们想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体重吗?你们认识体重计吗?(介绍体重计的用法)请在小组内选两名同学,先估计他们的体重,然后再称一称好吗?

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猜一猜,称一称。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学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

师:我们来称一称。(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结果是_克,教师板书:克和g。

(2)掂一掂。

师:原来1枚1角钱的硬币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枚硬币放在你们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然后再把小组同学的硬币放在一起看是几克再掂一掂。

(3)找一找。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重?

生1:我的铅笔头。

生2:一片药。

教师将学生说的物体称一称来验证他们估计的结果。

有一名学生张朝宇说:“我的钮扣可能比1克多,因为它大。”另一生吴瀚反驳道:“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头做的呢?”张说:“木头做这么大也能超过1克。”吴又反驳道:“也许它还是空心的呢?”

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插话,一番争辩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铁重。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同样重。

师:请你们做个手势1千克铁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师:再想想刚才的钮扣问题,你们想说点什么?

生:大的物体并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为我们小组的大袋盐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

小组2:刚才我们称这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小组也认为1千克=1000克。

小组3:我们小组不是称的,是看出来的,你看一袋盐上面写着500克呢!

有的小组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师让他们用其他小组的方法验证一下获取这个结论。

师: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爸妈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含义,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化聚;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与能力;

3.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物体质量的兴趣。【教学重点】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揭示课题大家好!我是皮皮,我是余老师,这节课我们俩要和小朋友一起继续学习千克与克的认识

2.直观感受相同物体的重量与质量间的关系天气真热,我们先喝杯橙汁吧。(倒入一多一少)皮皮:你要哪杯?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你认为两个杯中的橙汁一样重吗?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同时掂)橙汁多感觉比较重它的质量就多;橙汁少感觉比较轻它的质量就少。

3.引进质量单位的意义要想知道这杯橙汁(多)比这杯的质量多多少?或这杯橙汁(少)比这杯的质量少多少?靠掂的办法就不行了,怎么办呢?需要有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有了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借助秤来称一称,小朋友们就知道物体的质量是多少了。

二、整理

(一)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千克和克都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千克(也可以用这个符号kg表示,它是英文单词Kilogram的缩写;克也可以用这个符号g表示,它是英文单词Gram的缩写。

1.了解物体质量的基本方法(1)出示1袋盐和2分硬币。1袋盐的质量是多少?1枚2分硬币的质量约是多少?

方法1:观察物体包装上的标注。设问:净含量1kg表示谁的质量呢?明确:净含量1kg表示包装袋里盐的质量是1kg。

方法2:用秤称一称还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秤称一称。

问题:要知道盐的质量,用哪种秤合适,选择什么质量单位?要知道硬币的质量,用哪种秤合适,选择什么质量单位?

2.指导使用称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

(1)指导使用盘秤。这是盘秤,使用时先要观察:第一:这台秤的质量单位是什么?第二:这台秤最多能称量质量是多少的物体?观察:这台秤的质量单位千克。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针指向2时,表示2千克(10)千克就是这台秤所能称量的最多质量。称盐验证质量

(2)指导使用天平这是天平,小朋友们在使用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左托盘中放被称量的物体,右托盘用镊子加减砝码;

第二:天平平衡,表明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我们根据砝码来确定物体的质量,因为砝码的质量是1克,所以1枚2分硬币的质量约是1克。称硬币验证质量

(3)对比感受1千克和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这是玲玲,她把盐和硬币同时放在手中掂一掂,你们猜猜,她有什么感觉?小结:1千克质量的盐比较重,1克质量的硬币比较轻。

(二)认识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1.再次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

(1)玲玲又称出1克云豆,1千克云豆。

(2)请小朋友们也像玲玲这样,把1克和1千克的物体同时放在手中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快和小朋友们一起交流。感觉:1克质量的大米比较轻,1千克质量的大米比较重。

2.提出问题千克与克都是质量单位,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小朋友都知道:1千克=1000克

3.检验关系

(1)怎样验证这个关系呢?备选物体:500克淀粉,250克火腿肠,200克鲮鱼,100克方便面

方法1:用2个500克凑出1000克,放在盘秤上称,质量为1千克。

方法2:将两袋淀粉放在盘秤中,再将其放入电子秤中,找到相等关系;

方法3:不同的凑出1000克的方案;通过检验,证实了:1千克=1000克(或写成)1kg=1000g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呢?1个(1)千克和1000个(1)克表示的质量相等;另一个式子又表示什么呢?两个式子可以合写在一起,有:1千克(kg)=1000克(g)

(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质量的本质属性

1.体会1千克同种物体的质量与数量间的关系菜站的货架上摆着三种大小不同的西红柿。每个小动物买西红柿的个数是这样的兰兔宝宝红兔宝宝粉兔宝宝西红柿(个)58138

想一想:哪个兔宝宝买的西红柿质量最多?你是怎样想的?细心的小朋友都知道,每个兔宝宝都买回1千克西红柿,所以质量是相等的。为什么质量都是1千克的西红柿个数不同?

感受:都是西红柿,个大的,每个西红柿的质量多,1千克质量的个数就少;个小的,每个西红柿的质量少,1千克质量的个数就多;

2.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质量的本质属性

(1)下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小朋友们常用的、喜欢的质量是1千克、1克的物体。

(2)比较物体的质量请小朋友们比一比:

第一层:比较不同质量单位的物体。1克邮票比1千克画报质量少,1千克画报比1克邮票质量多;1千克螺母比1克云豆质量多,1克云豆比1千克螺母质量少;

引导概括: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1千克比1克质量多,1克比1千克质量少。

第二层:比较相同质量单位的物体。比较两个体积有较大差别的物体:1千克螺母和1千克面包哪个质量多?

提示:用处不同,颜色不同,螺母一小堆,占地方小;面包占地方大;可它们的质量相看来:要知道一个物体的质量,不能仅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观察,而要实际称一称。(3)拓展思考皮皮:我从电视中看到宇宙飞船里的物体还会飞呢?

我有个问题:就说这两袋面包吧,它们在地球上的重量和在月球上的重量一样么?小朋友:你也有同样的问题吗?建议小朋友们去问爸爸、妈妈,去问老师,去查一查书上是怎样说的。(四)引导学生学会估计实际物品的质量玲玲是个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千克与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

1.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报亭旁看到晨报报纸特写,泡:多重?小区门口看到一学生的卡通水壶水壶的特写,泡:多重?上语文课查小学生字典字典特写泡:多重?

程序:

(1)选择质量单位;

(2)实物联想;

(3)估测质量;

(3)实际质量小结:小朋友们要锻炼自己的估测能力,它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很有用的一项能力。当估测物体质量时,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质量是1千克、1克的实际物体作参考,帮助你进行估测。

2.描述物体的质量

(1)整体呈现上述物体的质量这是玲玲感兴趣的物体的质量。

(2)请你把这些质量分类;

(3)描述物体的质量。方法:以某种1千克(或1克)质量的物体为依据描述物体的质量。怎样解释500克质量是多少呢?如:水壶相当于500个2分硬币的质量。

(五)巩固练习

1.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1)2克()2千克

(2)1909克()2000克

(3)3千克()3000克

2.在()里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

(1)雪饼1()

(2)橡皮13()

(3)方便面100()

(4)白糖500()

(5)火腿肠250()

(6)大米5()

怎样思考?指导学生利用熟悉的1千克或1克质量的物体做参考,正确选择质量单位。

3.怎样买最便宜?

(1)250g4元

(2)100g2元

(3)要买700克瓜子,可以怎样买?

比一比,怎么买最便宜?

第一种买法:

(1)100g

(2)出齐7包

(3)27=14(元)

第二种买法:

(1)250g

(2)出齐3包

(3)43=12(元)

第三种买法:

(1)250g的2包,100g的2包

(2)42=8(元)22=4(元)8+4=12(元)

比一比:

(1)三种买法的图;

(2)每种的钱数;

(3)两种12元买法的图,注出12元。

过渡: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一些数学问题,强强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三、实际应用

小强的早餐1杯牛奶,2片面包,1个鸡蛋;问题:小强早餐要吃的这些食品的质量一共有多少克?

作业:

1.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

2.统计你一天要喝掉多少质量的水。

3.课改教材P64P66页上的练习。

认识千克与克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鸡婆婆的生日,公鸡兄弟俩给外婆准备了两盒礼物,一盒大的,一盒小的。哥哥拎着小盒的礼物,弟弟拎着大盒的礼物,走在路上,弟弟走得很轻松,而哥哥却越走越吃力。

提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猜一猜两盒礼物哪一盒重吗?

谈话:今天老师把这两盒礼物带来了,我们也来掂一掂。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两盒礼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称)

[说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物品有轻有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进入数学学习情境。]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秤吧?谁来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秤?(学生自由说)

多媒体出示各种秤的图片。

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盘秤(多媒体演示),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把要称的物体都放在托盘里,下面的圆盘叫做刻度盘,上面的刻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是多少。仔细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10个数,一根指针,字母kg)

讲解:称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用字母kg表示。(板书:千克kg)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到1就是1千克(多媒体演示),指到几就是几千克。

多媒体出示用盘秤称西瓜、白菜的图片,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质量。

谈话:知道了盘秤的用法,我们就可以用盘秤来称一些物品的质量,每个小组都有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你能分别称出它们各有多重吗?

[说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在生活中见到的秤,唤起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引导学生通过对刻度盘的观察,了解了盘秤的使用方法,也自然地引出千克。]

2.掂一掂。

谈话:刚才我们用秤称出了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一样重,都是1千克。1千克的物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呢?在小组里试一试。

小组轮流掂一掂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

谈话:(拿出三个盒子)这里有三个形状相同的盒子,其中只有一个重1千克,用手掂一掂,你能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吗?

指名分别掂三个盒子,找出其中1千克的盒子。

[说明: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使学生在感受1千克实际质量的同时,建立了1千克的概念。用掂一掂的方法找出1千克的盒子,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1千克的表象,学会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称一称。

多媒体播放情境:公鸡兄弟给外婆过生日,小白兔也想给外婆过生日,它想准备苹果、黄瓜、土豆各1千克,你能帮助小白兔称出这些物品吗?(把课前准备好的苹果、土豆、黄瓜分发给各个小组)

反馈时,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1千克苹果的个数

5

6

7

4

1千克土豆的个数

10

8

7

6

1千克黄瓜的个数

3

3

3

3

启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各小组称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的1千克黄瓜都是3根,而每个小组称出的1千克苹果和1千克土豆的个数各不一样呢?

小结:1千克的同一种物品,由于它们大小不一样,数量也可能不一样。

[说明:先称出1千克的盐和花生仁,再称出1千克的苹果、土豆和黄瓜,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不同材料的1千克物品的质量,强化对1千克实际质量的感受。]

4.估一估。

提问:(拿出鸡蛋)能估一估多少个这么大的鸡蛋大约重1千克吗?

验证:1千克鸡蛋到底有多少个呢?怎么办?(称一称、数一数)

谈话:(拿出1个鹌鹑蛋)掂一掂,比较一下1个鹌鹑蛋和1个鸡蛋哪个重。

提问:1千克鹌鹑蛋的个数和1千克鸡蛋的个数哪一个多?1千克鹌鹑蛋大约有多少个?

[说明:估计1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同时,为估计1千克鹌鹑蛋大约有多少个提供依据。这一环节的教学注意教给学生估计的方法,发展估计意识。]

三、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估体重。

谈话:谁愿意来称称自己的体重?(称两个学生的体重并告诉学生)

提问:(指一个体重约在前两个学生之间的学生)你能根据前两个学生的体重,估一估这位同学的体重吗?(利用轻一些重一些等语言来引导学生估计,并称出第三个学生的体重进行验证)

提问:你能根据刚才几个同学的体重,估一估自己同桌的体重吗?

请一个学生来验证同桌的估计。

要求:知道自己体重的同学,直接告诉你的同桌他估对了没有;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体重,课后可以用秤称一称。

2.找体重。

多媒体播放情境:公鸡兄弟俩去了外婆家,那里有很多动物,他们来到一座小桥边,发现一个牌子(限重300千克),看桥的小松鼠拦住了他们:要想过桥,你们必须去称体重!于是他们一起去称体重了。

提问:限重300kg是什么意思?

谈话:动物们称出了自己的体重,交给了小松鼠,可小松鼠不小心把数据搞乱了,你能根据下面的信息,判断哪个动物可以过桥吗?为什么?

出示:

老虎2kg

大象70kg

公鸡40kg

小狗200kg

小鹿900kg

学生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说明:估体重、找体重两个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把1千克延伸到几千克、几十千克,甚至几百千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同时,学生还能从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思维得到了提升。]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提问:你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收获吗?(完成板书:认识千克)

谈话:我们要想真正结识千克这个朋友,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

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千克录像片断。

[说明:通过欣赏短片生活中的千克,让学生再一次领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眼光。]

巧克力课件(优选6篇)


巧克力课件(篇1)

1.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初步了解游戏规则,在教师带领下学习分角色游戏。

2.借助灯台图片理解游戏的内容和情节,尝试用动作表现情节。

3.乐意参加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猫来了”的紧张情绪和迅速跑回家的快乐情绪。

出示小老鼠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老鼠爬到哪里偷油吃?后来谁来了?最后小老鼠是怎样从灯台上下来的?

3.幼儿倾听教师范,唱《小老鼠上灯台》,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词内容

师:老师吧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请你们来听一听。

(3)引导幼儿创编滚下来的动作,启发幼儿用转动的动作表现小老鼠从灯台上慌乱逃跑的情景

师:猫来了,小老鼠是怎么下来的?滚下来怎么做?

5.幼儿理解游戏规则,学玩游戏“小老鼠上灯台”

师:现在我请你们来当小老鼠,你们一起上灯台,偷油吃,但是一定要小心老猫,老猫出来叫三声“喵喵喵”之后,它就要抓老鼠了,所以,你们要赶快跑回家,坐在自己的小板凳上,这样老猫就抓不到你们了

(3)教师扮演老猫,幼儿扮演老鼠,共同游戏“小老鼠上灯台”

户外活动再次游戏。

巧克力课件(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馋的感受,引导幼儿克制巧克力豆的诱惑,体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收获。

2、初步建立幼儿自我控制意识。

活动准备

巧克力豆数包,礼品盒,盘子,小熊头饰若干,透明的玻璃小瓶若干,多媒体课件,装饰有巧克力包的大树。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巧克力豆)体验馋的心理

1、教师以熊妈妈的身份导入。

师:亲爱的熊宝宝们,大家好,妈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好吃的东西!猜猜看会是什么呢?

2、教师倒出巧克力豆,教师可以放在鼻子上闻一闻,引起幼儿馋的欲望。

师:啊,好香的巧克力豆啊,宝宝们,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巧克力豆,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辅助提问:嘴巴怎么样?)

师小结:妈妈告诉你们,这种感觉叫做馋。

3、先让幼儿品尝巧克力豆,让幼儿感知巧克力豆确实好吃,激起幼儿想吃的欲望。

师:你的嘴巴馋了吗?妈妈送给每位宝宝一颗巧克力豆吃,好不好?

二、了解、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

(一)、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后,观察幼儿第一次延迟满足情况,了解幼儿原有心理,引导幼儿初步抵制诱惑。

1、师:巧克力豆好吃吗?你们还想不想吃?妈妈这里还有许多呢,我把豆豆放在盘子里,每位熊宝宝都可以来拿一颗。妈妈告诉宝宝们一个秘密:拿到后你可以吃掉它,也可以不吃。如果你不吃的话,等一会儿妈妈就再送给你一颗,可如果你吃掉了,妈妈就不能再送给你巧克力豆了。宝宝们听懂了吗?快去拿一颗吧!

2、师:你吃掉了吗?你真是个小馋熊;你没有吃掉,为什么?(先让孩子回答没有吃掉的原因,不要着急告诉答案)你想到妈妈还要给你一颗就忍住馋,不让自己的嘴巴吃。这是个好办法!(同伴经验分享)

3、激励:给忍住的小朋友一颗巧克力豆。

师:现在宝宝们可以吃掉巧克力豆了。

(二)过程递进。通过情景渲染,培养幼儿有意识克制馋的行为,再次抵制诱惑。

1、在多媒体上出示兔奶奶的形象。

师 :熊宝宝们想把巧克力豆送给兔奶奶吗?妈妈再分给你们几颗,等一会我们一起送给兔奶奶吧!

2、引导幼儿数一数有几颗巧克力豆,认识巧克力豆的颜色。与幼儿交流你为什么不吃呀,让幼儿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让每个幼儿学习同伴达到克制自己的目的。对能始终克制自己的幼儿,教师可用夸张的语言说:哇,你真不错!多可爱的孩子呀,把巧克力豆留给兔奶奶吃,兔奶奶肯定会喜欢你的!对克制不住自己的个别幼儿,可婉转地说:兔奶奶也会喜欢你的,请你下次把巧克力豆带给她好吗?

3、分发透明玻璃小瓶,享受延迟满足的收获。

师:妈妈准备了许多小瓶子,我们把巧克力豆装进瓶子里,再送给兔奶奶,她一定很喜欢。

4、组织幼儿把瓶子里的巧克力豆送给兔奶奶。

(三)、文学作品榜样示范

师:宝宝们,你们把巧克力豆送给了兔奶奶,兔奶奶都表扬你们了!妈妈可真为你们骄傲!为了奖励大家,妈妈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巧克力豆的故事,想不想听?

出示多媒体课件,听故事《巧克力树》。提问:

1、小得得有没有把巧克力豆吃掉?

2、那小得得是怎样忍住馋,让心里的小鸟变乖的?它是怎样对小鸟说的?(学学小羊的话)

3、故事里的小得得可真棒呀!宝宝们,你们能不能和她一样忍住馋,让心里的小鸟变得很乖呢?那我再送你一颗巧克力豆,你能不能把它吃掉呢?分发巧克力豆。你想把它怎么样?

三、引导幼儿心理自我控制

表扬鼓励,出示结满巧克力豆的巧克力树,引导幼儿享受延迟满足的收获。

师:宝宝们都忍住了馋,真是一群有耐心的好孩子!现在请大家关上小门(两手蒙住眼睛),变变变,原来我们忍住了馋,一颗巧克力豆真的长成巧克力树了!树上结出了这么多的巧克力豆啊,我们带上这些好吃的巧克力豆去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活动结束

附故事:巧克力树

山羊妈妈有个女儿叫小得得。小得得很馋,最爱流口水。

妈妈,馋是什么?小得得问。妈妈说:馋是一只小鸟,住在你心里。小得得说:小鸟不乖,老想吃东西!妈妈说:你应该让它乖起来!小得得问妈妈:我能吗?妈妈说:试试看!

有一天,妈妈带她去散步,拾到了一颗巧克力豆。小得得非常想嚼这颗巧克力豆,口水流出来了。但是她拍着肚子说:小鸟,小鸟,乖一些!咱们把巧克力豆种上吧!

小得得忍着馋,把巧克力豆种在土里了。

过了几天,土里钻出一棵绿芽,又肥又嫩。小得得又馋得流口水,她多么想吃绿芽哟!可是她忍着馋,

拍着肚子说:小鸟,小鸟,乖一些,咱们让绿芽长成巧克力树吧!

不久,绿芽长成了巧克力树,青枝绿叶,美丽极了。小得得想吃树枝树叶,可她拍着肚子说:小鸟,

小鸟,乖一些,咱们让巧克力树结豆荚吧!

小雨滴滴嗒,巧克力树开花啦。阳光照亮亮,巧克力树结荚啦。

秋风吹来,巧克力树的豆荚成熟啦,小得得数了数,豆荚有很多很多,每个荚里有三粒巧克力豆呢。

妈妈问小得得:宝贝儿,你心里的小鸟乖不乖呀?

小得得说:乖!乖!小鸟听我的话!它不让我流口水啦,妈妈!

巧克力树,多好的一棵巧克力树啊!

巧克力课件(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学做巧克力,培养幼儿对陶艺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2、复习常见的几何图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三角形)。

二、活动准备:

1、每人一盒陶泥、陶艺板、各种印花工具(小雪花积塑、带有凸凹不平花纹的小玩具等)、几何图形模具(酸奶瓶剪成的圆形小圈、牙膏盒剪成的方形小框、朴克牌折成的小三角形等)、各种形状的巧克力。

2、课前让幼儿观察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的巧克力图片。

三、活动过程:

1、小朋友,你们喜欢吃巧克力吗?

2、你们吃过一些什么形状的巧克力呢?

(老师逐一出示食物巧克力;我们吃过的巧克力上有没有花纹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做巧克力,好吗?请小朋友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a、先把陶泥捏一捏,团一团,团成圆形;

b、把团好的陶泥放在泥工板上压扁;

c、在陶泥上用印花工具印上自己喜欢的花纹;

d、用几何图形模具将陶泥切割下来,变成一块圆形、方形或椭圆的巧克力,将边上多余的陶泥去掉。这样一块巧克力就做好了,把做好的巧克力放在盘子里,多余的陶泥放在盒子里。

4、小朋友自己来学做巧克力......。(放一点音乐)

5、请小朋友把做好的巧克力放到中间的桌上来,让大家都来参观,比一比谁最能干,做得最好。

6、评讲幼儿作品:

a、从形状上看:这些巧克力多美呀!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

b、从数量上看:小朋友都很能干,做出了这么多的巧克力,真棒!

7、品尝巧克力:你们觉得自己做的巧克力好吃吗?我们大家来尝一尝吧,你喜欢什么形状,就拿什么形状的巧克力吃,尝一尝是不是香香的、甜甜的。(洗手、吃课前准备的巧克力)

四、活动延伸:

将陶泥、印花工具、几何模具放在活动区,让幼儿自己玩;老师也可准备一些小动物模具,教小朋友用同样的方法做其它的东西,如;小鸭、小鸡等。

巧克力课件(篇4)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撰写人部门

时间活动目标:

1.体验"馋"的感受,幼儿学习克制美食的**。

2建立儿童的自我控制意识。

三。体验延迟满足的收获。

活动准备:

1知识与经验准备:孩子们有品尝巧克力豆的生活体验。

2材料准备:巧克力豆若干,6个盘子,透明玻璃瓶1个,透明小盒子若干个,多个**课件,巧克力树1棵。

活动过程:

1、 谈谈巧克力豆的特性,体验“贪婪”心理。

(1) 看看巧克力豆的特点吧。

老师:亲爱的熊宝宝,妈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美味的食物!看看,这是什么?什么形状的?都有什么颜色?

(二)尝一尝,互相交流感觉。

老师:啊,美味的巧克力豆,宝贝,你想吃这些五颜六色的巧克力豆吗?妈妈知道了,你们馋了。那宝贝们尝一尝,是什么味道。

2、 抵制巧克力豆,学会自我调节。

(1) 明确要求,学会抵制**。

1.巧克力豆好吃吗?这里有很多老师,但是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以马上吃巧克力豆,或者你不能吃。如果你不吃,老师会再给你一个。如果你吃了,就不会再有了!

让我看看谁的巧克力豆没吃过?宝贝你怎么没有吃掉,为什么?

(二)交流表述,巩固抵制**的能力。

1.想一想。兔子奶奶也想要巧克力豆。你愿意给她吗?宝宝们会把巧克力豆给兔子奶奶吗?妈妈再给你一些,我们一会儿再给兔子奶奶!

2.说一说。数一数你有几颗巧克力豆?它们是什么颜色的?你为什么不马上吃掉呀?

3.送一送。妈妈准备了很多小盒子,我们把巧克力豆放进盒子里,然后送给兔子奶奶。她一定很喜欢。

(3) 欣赏故事,增强抵抗力。

巧克力课件(篇5)

设计意图:

巧克力是大部分幼儿喜爱的食品。绘本《巧克力饼屋》选自一本故事集,无论是故事题目还是画面都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其故事梗概是:小熊妈妈有事外出,给小熊做了很多巧克力饼。小熊请来好朋友小猪一起用巧克力饼造了一间屋子。它们住在巧克力饼屋里做着香香、甜甜的梦。它们还邀请森林里的其他朋友来这间屋子里住。两只小老鼠听说了这件事,也想住到巧克力饼屋里来。小熊怕小老鼠偷吃巧克力坚决不同意,小猪却很信任小老鼠,并保证它们不会偷吃巧克力:我保证明天早上,小屋里连一个小洞都找不到,小熊这才同意。小老鼠终于住进了巧克力饼屋,为了对得起小猪的信任,晚上睡觉时虽然它们口水直流,但舔都没舔一口巧克力。

要相让中班上半学期的幼儿理解小老鼠会因他人的信任而抵制诱惑这一主题,显然比较难。于是我对故事内容进行了改编,把小猪的保证调整为老鼠自己的保证,把为了对得起他人信任调整为兑现自己的承诺,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便中班幼儿理解、感受。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保证,我还让每个小动物出现时都反复使用保证这个词,并通过提问你平时对谁保证过什么事情来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对接.以引发幼儿产生情感共鸣。

集体阅读教学活动要为幼儿更好地进行自主阅读打好基础,因此,在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猜猜故事情节,提示矛盾冲突引发幼儿讨论,最后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入自主阅读。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有效激发了幼儿阅读绘本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我自然整合了有关图书封面、页码等的学习内容,以帮助幼儿提高阅读技能。

目标:

1.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能够根据画面对故事情节进行猜测和想象。

2.知道保证的意思是说到做到。

3.继续了解图书的封面和页码等。

准备:

ppT(演示文稿),图片。

过程:

一、回忆巧克力的味道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巧克力的故事。大家说说,巧克力是什么味道的?

幼:香香的,甜甜的。

师:巧克力闻起来香香的,吃起来甜甜的。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吧。

二、阅读绘本前半部分画面,理解故事前半部分内容

1.幼儿观察ppT1,教师讲述:熊妈妈要到外婆家去住几天,它给小熊乖乖做了好多好多巧克力饼。

师:这些巧克力饼是怎么样的?这么多巧克力饼堆在一起像什么?

幼:有方方的,厚厚的/有圆圆的,扁扁的。

幼:像座小山/像西湖边的雷峰塔/像房子一样

师:这么多巧克力饼堆在一起像房子、像小山、像宝塔一样高高的。

师:如果是你,得到这么多巧克力饼后会做什么呢?

幼:每天吃一块/分给好朋友们吃

2.幼儿观察ppT2,教师讲述:看,小熊请来小猪罗罗。小猪罗罗吃惊地说:哇。这么多巧克力饼,多得都可以造房子了!

师:小熊和小猪想用巧克力饼搭房子,它们会搭怎么样的房子呢?

幼:尖尖顶的房子/像蘑菇一样的房子/有烟囱的房子

3.幼儿观察ppT3。

师:它们是怎么搭房子的?幼:小熊用方方的巧克力饼当砖头,一块一块砌起来。

幼:小猪在搭房顶。

师(小结):小熊乖乖和小猪罗罗把巧克力饼运到树林里,将厚厚的巧克力饼当作砖块,把它们一块一块砌了起来,砌成了四四方方的四面墙;又将薄薄的巧克力饼当作瓦片,一片一片,重重叠叠盖在了四面墙上。

4.幼儿观察ppT4。

师:搭好了房子后,它们又干什么了?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它们在睡觉。

幼:它们的眼睛是闭着的。

幼:它们盖着棉被。

幼:小猪还流口水了。

师:小猪为什么会流口水呢?

幼:小猪做梦了,梦见吃巧克力饼了。

师:在香喷喷的巧克力饼屋里睡觉,就会做香香的、甜甜的梦。

5.幼儿观察.ppT5,教师讲述:巧克力的香味飘到森林里,很多动物朋友都被吸引过来,它们想干什么呢?狐狸来了说:我想在巧克力饼屋里睡觉。我保证不吃巧克力!松鼠来了说:我想在巧克力饼屋里睡觉。我保证不吃巧克力!

师:大灰狼、小狗、小鹿会怎么说呢?

幼:我想在巧克力饼屋里睡觉。我保证不吃巧克力!

师:保证是什么意思?

幼:不说谎/说到就要做到。

师:你平时向谁保证过什么事情吗?

幼:我跟妈妈保证,睡觉前不吃糖。

幼:我跟爸爸保证,就看半个小时电视。

幼:妈妈向我保证,给我买一个大大的玩具。

师(小结):保证就是肯定地告诉别人,说到做到。

6.幼儿观察ppT6,教师讲述:小熊和小猪把朋友们都请进来,大家都睡在巧克力饼屋里,做着香香的、甜甜的梦。这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三、自主阅读故事后半部分

1.幼儿观察和讨论ppT7。

师:美妙的事情传到了谁的耳朵里?它们想干什么?小猪和小熊会让小老鼠进巧克力饼屋吗?

幼:老鼠要偷吃巧克力。

幼:小猪想让小老鼠进屋,小熊不让。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幼:小猪笑眯眯,小熊很生气。

师:从它们的表情里可以看出意见不一致。那你同意谁的意见呢?为什么?

幼:不让小老鼠进去,小老鼠会把巧克力吃光的。

幼:让小老鼠进去,它也会保证不吃巧克力的。

幼:不能相信小老鼠,它会说谎的。

幼:犯一次错误没关系,可以原谅它,让它进去。

2.幼儿自主阅读。

师:小老鼠能不能也像其他动物一样说我保证不吃巧克力,它们到底能不能忍住馋,说到做到不吃巧克力呢?请小朋友们到书里找答案吧。请小朋友们从书袋中拿出书,先翻到60页往后看。

师:你们翻到60页了吗?60页是指在页码的位置上标有什么数字?

幼:一个6,一个O。(教师在黑板上呈现数字卡60。)

师:请翻到的小朋友从60页开始往后看,没翻到的小朋友老师来帮助你们。看看答案是什么。

幼:小老鼠没有吃巧克力。

幼:小老鼠也做香香甜甜的梦了。

师:你从哪一页看出来的?是第几页?是哪两个数字组合起来的?

幼:一个6,一个2。小老鼠流了两滴口水,特别馋。

幼:一个6,一个3,小老鼠也在做梦了。

(教师出示书的页码,引导幼儿阅读和讨论。)

师(小结):小老鼠成功了。它们像自己保证的那样,忍住不吃巧克力饼,说到做到了。

3.引导幼儿寻找故事的题目。

师:这么有趣的故事叫什么名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它的题目吧。在哪一页?

延伸活动:

1.自主阅读《巧克力饼屋》。

2.制作巧克力礼物。

3.绘画《香甜的梦》。

反思:

该活动围绕活动目标引导幼儿进行了多种方式阅读,包括:对画面细节进行看图讲述般的理解式阅读;在故事发展过程中预设矛盾点而展开的讨论式阅读;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扩散式阅读;幼儿人手一册书,师幼一同验证猜想的进入式阅读。这些阅读方式使幼儿在养成阅读兴趣,提高想象及自主阅读能力,喜欢和同伴交换意见等方面受益。

整个活动通过对话式的交流、辩论式的分析、自主阅读氛围的营造等调动幼儿积极思维,在猜测、验证中得到情绪情感的满足,并最终使保证就是要说到做到的意识浸入幼儿心灵,从而有效达到活动目标。

巧克力课件(篇6)

设计意图: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家长对孩子可以说第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时间一长,孩子便没了耐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抓住不放,想要吃麦当劳就非去不可,一旦哪一点不能立马满足,便又哭又闹,大发脾气,家长们也往往在孩子的哭闹声中束手就擒、有求必应。

从小班幼儿心理出发,根据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爱模仿、喜欢游戏、自控能力较差等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设计而成,意图通过幼儿体验"馋"的感受,引导幼儿克制诱惑,体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收获,从而初步建立幼儿自我控制意识。

活动目标:

1.体验"馋"的感受,幼儿学习克制美食的诱惑。

2.初步建立幼儿自我控制意识。

3.体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收获。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品尝过巧克力豆的生活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巧克力豆若干,盘子6个,透明玻璃瓶1个,透明小盒若干,多媒体课件,巧克力树1棵。

活动过程:

一、说说巧克力豆的特征,体验"馋"的心理。

(一)看一看,感知巧克力豆特征。

师:亲爱的熊宝宝们,妈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好吃的东西!看看,这是什么?什么形状的?都有什么颜色?

(二)尝一尝,互相交流感觉。

师:啊,好香的巧克力豆啊,宝贝们,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巧克力豆,想不想吃啊?妈妈知道了,你们馋了。那宝贝们尝一尝,是什么味道。

二、抵制巧克力豆的诱惑,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

(一)明确要求,学习抵制诱惑的能力。

1.巧克力豆好吃吗?老师这里还有许多呢,但是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巧克力豆你可以马上吃掉,也可以不吃。如果你没有吃掉,老师一会再送一颗给你,你吃掉了,就没有啰!

2.我来看看谁的巧克力豆没有吃掉?宝贝你怎么没有吃掉,为什么?

(二)交流表述,巩固抵制诱惑的能力。

1.想一想。兔奶奶也想吃巧克力豆,你们愿意送给她吗?宝贝们愿意把巧克力豆送给兔奶奶吗?妈妈再分给你们几颗,等一会我们一起送给兔奶奶吧!

2.说一说。数一数你有几颗巧克力豆?它们是什么颜色的?你为什么不马上吃掉呀?

3.送一送。妈妈准备了许多小盒子,我们把巧克力豆装进盒子里,再送给兔奶奶,她一定很喜欢。

(三)欣赏故事,强化抵制诱惑的能力。

1.欣赏。宝贝们,你们把巧克力豆送给了兔奶奶,兔奶奶可喜欢你们了?兔奶奶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我们一起听一听。

2.交流。小熊有没有马上把巧克力豆吃掉?他为什么没有吃掉?小熊对小鸟说了一句什么话,小鸟变乖了。

3.学习。故事里的小熊可真棒呀!宝贝们,你们能不能和她一样忍住馋,让心里的小鸟变得很乖呢?那我再送你一颗巧克力豆,你们会不会马上把巧克力豆吃掉?为什么?

三、分享巧克力豆的美味,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

宝贝们都忍住了馋,真是一群有耐心的好孩子!小熊把她的巧克力豆树也带来了,树上结出了这么多的巧克力豆啊,我们带上这些好吃的巧克力豆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吧!

认识千克教案7篇


课件和教案是教师为了上课事先准备的工具。因此,如果想要随便写教案的话,教师们就需要注意了。教案是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什么呢?希望这份“认识千克教案”能够满足您的期望,让您感到满意。希望通过本页所提供的信息,您能够有所收获!

认识千克教案(篇1)

注:主题挂图(后称“主题图”)内容就是课本上每个知识题目下的图画.也可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演示充分感知“加法”的内涵――讲述:1和1合起来是2,合起来还可以说成加起来,1和1加起来,可以在1和1的中间写上“+”(板书“+”),“+”是加号(板书“……加号”).相加后得几,可以先写上一个符号“=”表示,“=”是等号(板书“……等号”).

教师总结:这道题是把左手的1个气球和右手的1个气球合起来,问一共是几个气球;我们知道合起来就是加起来,所以我们说这道题是用加法计算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新知识: 加法.(板书课题:加法)

一棵“苹果树”,一些写着算式(如下)的“苹果”,一些标有数字(1、2、3)的筐.

1+1=   1+2=   2+1=   2-1=   3-1=   3-2=

1.将“苹果”挂在“苹果树”上,筐放在树下.

2.学生摘下“苹果”放到相应的筐里.

3.谁摘得多谁就获胜.

认识千克教案(篇2)

一、课型定位:重点课

二、本课分析

(一)本课在单元中的定位: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遇到有关物体质量的问题,学生在买菜、购物中也有所接触,质量问题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且回归生活。教学千克与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用课件演示常见的生活场景内容,让学生从中发现相关的内容,从而体会到千克与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数学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好朋友。当学生学会这部分知识,并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又会体会到这些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验生活,帮助我们美化生活。这个过程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美化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

2、千克与克这一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的,渗透联系的观点,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与练习设计了学生比较常见的填空、计算、选择、应用题等形式,这样让学生感到虽然这部分内容比较新,但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思路都是熟悉的。这样学生会很快接受这部分知识,并将其自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二)本课要完成的单元目标及教法体现

教学目标:

主要教法:

1、先掂两袋外包装大小相似、且标有质量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物品有轻重,要知道物品有多重,需要用秤去称,知道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克。然后认识克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感受1克物体的重量,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1克,形成1克的观念,克可以用g表示。接着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为学生提供几种1千克重的物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掂一掂,充分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然后向学生介绍质量单位千克,还可以用字母kg表示。知道1kg=1000g;最后进行一些单位换算,加减练习等。

2、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培养估测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是数学课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正确建立1千克和1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掂一掂、认真观察等途径估测物品的重量,加深对1千克和1克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当学生用秤称出物体的准确质量时,学生一方面会体会到要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就要用秤实际称一称,即实践第一;另一方面也会激发学生进行估测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1千克质量和1克质量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及目的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揭示课题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等实践途径,体会1千克与1克,从而建立

1千克与1克的质量观念。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

认识常见的秤。了解基本用法。

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1-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渗透联系的观点。使学生知道千克与克这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也可以进行计算。从而初步渗透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2-1初步建立1千克质量和`1克质量的观念。

1-2-2知道1千克(kg)=1000克(g)

让学生知道掂一掂只能知道物品大概的重量,一般用于估测。但要准确知道物品的质量需要用秤来称。自然引出下一环节的教学。

1-1-2初步建立1千克质量和1克质量的观念。

巩固千克与克的表示方法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生:轻,重。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师引导得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3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把一个物体的重量叫做质量,(克、千克、斤、公斤、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课件:录像简单介绍天平的用法

动手操作,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三、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

1、设疑猜想: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

2、动手掂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

3、合作找找:在各组的商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一粒花生米,几颗黄豆,两个曲别针)

4、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强调:用手掂的方法)

㈡感知1千克的质量

找:现在谁还能从中挑出重1千克的物品呢?(举起来)

1、例:盐

①说一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盐重1千克?

(外包装上标有质量1千克)

②掂一掂:体会它的质量。

③比一比:一手放2分硬币,一手放一袋盐,感觉有什么不同?

在这些商品中还有重1千克的物品吗?

2、认识1千克=1000克

①你为什么要挑两袋糖呢?(外包装上标有质量500克)

(板书:一袋盐1千克,两袋糖各500克)

②现在我们可以在一袋盐和两袋糖之间加上一个什么符号呢?(等号)

③观察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单位不同)

读的时候要怎样区分呢?(指名读和互读相结合)

④现在你知道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

了吗?(1千克里有1000个1克)

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找一找还有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吗?

3、例:苹果

你是怎么找到的?(掂出来的)

怎么掂的?(一手拿苹果,一手那一袋盐,感觉他们一样重)

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吗?(部分学生持反对意见)

这时用手掂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呢?

按点:

1、称较轻物体有多重,常用()作单位:

A千克

B克

2、千克和克是表示物体()的单位。

A质量

B长度

四、巩固练习:

按点3:

1吨600千克比2000千克少()。

A.120千克B.80千克C.400千克D.120

按点4: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9000千克,合()吨。

A.9000B.90C.9

按点5:

一个苹果约重()。

A.60吨B.60千克C.60克

按点6:

每只鸭子重2(),5只鸭子大约重()。

A.10千克50千克

B.10克50克

按点7:

一辆卡车可装货物5000()

(1)千克(2)克(3)斤

按点8:

一袋牛奶200克,()袋重2千克。(1)千克(2)克(3)斤

(1)100袋(2)50袋(3)10袋

按点9:

1000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比较:()

(1)铁更重(2)更重(3)一样重

按点10:

一本语文书大约重()。

(1)30厘米(2)3千克(3)300克

按点11: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用()

(1)天平(2)台秤(3)磅秤

按点12:

下列重量中,()最少。

(1)2千克(2)700克(3)5030克(4)6千克

数学书:P100练一练

P1011、2

五、总结:

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学生参与上台表演

学生观察思考并说出感受

学生猜想:我们用的一个2分硬币就大约重1克。

学生动手掂量硬币,感觉一克很轻。

学生合作,用手掂,找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从准备的物品中找重1千克的物品。

学生动手掂一掂,体会1千克及与1克的不同。(1千克比1克重的多)

学生查找,找出两袋糖重1千克

学生说出理由,并把两袋糖和一袋盐一起掂掂,实际感觉一下,即:两袋糖与一袋盐质量相等。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继续用掂一掂的方法找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

学生根据以往生活经验回答。课件演示:熊猫森林超市开张情景。

课件显示超市内部场景。

课件出示准备好的物品的图片。

课件出示几种常见的秤图片,老师出示实物秤,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目的: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观念。2分

1g

板书设计:

千克与克的认识

1千克(kg)=1000克(g)

课堂活动设计: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物品名称估计的轻重称出轻重数学书剪刀一个苹果一瓶椰汁

认识千克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认识千克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天平、盘秤、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等,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笔Γ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评析自然引入“轻”“重”。)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生:×××轻,×××重。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笔θ醚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评析通过“抱一抱、掂一掂”的游戏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学习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探索新知

1被惚ń涣骺吻笆占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评析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经验。)

生1: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生2: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1包火腿肠有500克、一根火腿肠有45克、60克、75克……

1包薯片250克,1包饼干500克,1个“小哑铃”面包1千克……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评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轻重引入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比鲜冻印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评析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

生: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评析使用课件适时,恰当。)

盘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奔虻ソ樯芴炱胶团坛拥挠梅ā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盘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同学们把1克的砝码放在盘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生:指针稍微动了一点点。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学生分组结合砝码,熟悉盘秤的使用方法。

4比鲜犊恕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盘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盘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

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

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是1克,一枚5分硬币大约是3克,一枚1元硬币大约是15克……

生:一枝铅笔大约是9克,一本书大约是65克,另一本书大约是165克,50粒花生米大约是35克,一个苹果大约是89克,10个回形针大约是23克……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

(评析通过“掂”的感受,建立1克的质量概念。)

生:很轻。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评析注重估测,同时发展1克的质量概念。)

生:我称的一粒花生米大约是1克。

生:我咬的一口苹果大约是1克。

生:5张纸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评析加强估测,并验证估测,培养学生自我修正、反思的习惯。)

学生分组活动

交流汇报

生:我们组8粒黄豆是1克。

生:我们组10粒黄豆是1克。

师:为什么有的小组8粒黄豆是1克,有的组10粒黄豆是1克?

生:黄豆的大小不一样……

生:……

(6)借一借。

师:刚才我发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王建那组他们在称一个大苹果质量的时候,在砝码的盘里除了有砝码,还有一个橘子,为什么?

(评析把问题抛给学生。)

王建:因为砝码的质量合在一起不能达到大苹果的质量,所以我们用一个小橘子代替砝码。用砝码的质量加上小橘子的质量就是大苹果的质量。

师:那个小橘子的质量你们知道吗?

王建:知道,我们已经称过了。

师:同学们认为他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

师:在我们称一个物品的质量时,如果砝码的质量达不到我们想要的质量时,可以用已经知道的物品的质量来补充。

(评析及时关注学生的“创举”,抓住了课堂的再生资源,并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评析认识“克”这一环节,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所需的盘秤、天平以及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称一称、说一说、掂一掂、找一找、猜一猜、借一借、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1克的`实际质量,并感受了几克的质量。使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里自主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5比鲜肚Э恕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xx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评析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使用“千克”的必要性。)

生:可以用千克。

(评析若此处师追问一下为什么,让学生说出他的想法会更好。另外,若学生答不出,可结合长度单位米、千米,有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导致学生知识之间的迁移。)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评析通过“掂”,让学生直观感受1千克的质量概念。)

(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生:2包面条。

生:6个馒头。

生:……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学生回答省略)

6苯萄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生:刚才老师说4盒牛奶是1千克,每盒250克,250×4=1000,所以1千克=1000克。

生:桌上有一袋1000克的大米,和两袋盐一样重,所以1千克等于1000克。

生:……

(评析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富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看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放性的问题——“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验证。”

认识千克教案(篇5)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的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来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例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几个实践活动,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你见过台秤吗?在哪里见过?台秤可以怎样称物品的重量?

生:“见过”,“在商场”,“菜场也有”,“指针先要对准0刻度”……

师:你想亲自动手称物品的重量吗?(接着组织学生6人一组进行操作活动。活动前,明确组内每个成员的职责及活动的要求)请大家称一称面前的物品重量(课前准备好)。

学生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装2袋)、大白兔糖(250克装4袋)

师:那么,请数一数l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糖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生:“苹果有大有小”,“大个的苹果1千克约有4、5个,小个的苹果约有5、6个”。

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约有多重。

师:请拿出课前准备的盒子(三个,外型一样,重量各异),不能用称秤,你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吗?

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纷纷从三个盒子里找到重1千克的盒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奖励了一袋大白兔糖,看到自己的奖品,同学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认识千克教案(篇6)

《克和千克》是二年级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轻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经验都是建立质量概念的重要基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力求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这样的说课,我深感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情感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况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还结合教材特点。

二、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构建克和千克的概念实

印老师说: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枚一角硬币重1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上。她要通过各种活动,如:让孩子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1克,如一个图钉,一枚纽扣等也重1克,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再称一称,使学生初步感知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通过猜一猜,说一说活动。如:老师的体重,同学的体重等,使学生明白了质量大时可用千克作单位。在这些活动中,体现同学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从而达到了感知和构建了克与千克的概念的目的。

三、课后巩固练习设计层层递进,突破常规练习

在巩固练习部分,印老师第一题是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感受,填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然后让孩子完成书上的比大小练习。而第二个练习是让孩子动手操作,连一连,前提是不用秤,学会让小学生估计一个物体的重量,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的特别好,它打破了我们平时用的传统的练习巩固方式,并且通过这种操作练习,也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改变了平时练习的枯燥无味。同时,孩子们做完练习,不仅纠错,更重要的是找出错误的原因。在这个活动中,我认为让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孩子明确数学的严密性。

总之,这节说课思路清晰,体现了数学说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

认识千克教案(篇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茫然。根据这一特点,本设计从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布置学生分别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让学生深入生活,到超市进行调查。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拓宽了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拉近了“克”“千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测量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质量实际有多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同时通过对天平和秤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一枚2分硬币 一支笔 一块橡皮 两袋重500克的盐、一袋重1千克的面条等实物

学生准备 一枚2分硬币 分别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了解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到市场、超市等场所调查、采集信息。

2.调查内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

⊙创设情境、关注质量

1.请两位同学举起质量不同的两袋物品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你发现了什么?

(举较重物品的`同学很吃力……)

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克、千克……)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秤。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学习中。

⊙操作实践,形成概念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认识克。

(出示三样物品: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猜测哪样物品的质量是1克。

(学生自由猜测,师用天平称量验证)

①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枚2分硬币的过程。

得出:一枚2分硬币重约1克。

③克用字母“g”表示。

[板书:克(g)]

(2)掂一掂,感知1克。

师: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扑克牌课件(范例十四篇)


为满足您的需求,我已经为您整理好了以下内容:“扑克牌课件”。教案和课件是每位老师备课工作中必备的材料,每天都要认真准备课件,并且负责撰写每一份教案。教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希望您能将本网页加入收藏夹,以便下次访问时使用!

扑克牌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引导幼儿进行分类计数,感知食物简单的按规律排序。

2.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几何图形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一同观看情境挂图桌子上摆着不同形状的盘子分别放着不同形状的草莓。饼干和蛋糕,中间的大盘子里还摆放着不同数量的苹果、三明治、和鸡腿,后面青碧上挂着小动物们的上衣,加深幼儿对物体的颜色以形状的识别

2.教师将黑色和白色的圆形按顺序摆放在黑板上,引导幼儿观察并找规律。

3.请三名幼儿到前面进行操作按照老师出示的规律进行摆放几何图形。

例如

A、按物体的颜色

黑、白、黑、白、黑、白………

B、按物体的形状

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

幼儿探索操作

1.请幼儿自主观察情境主题《玩扑克牌》

2.教师提问:图中有几只小动物,他们分别叫什么?他们在玩什么游戏?

3.桌子上三角形的盘子里摆着什么食品?分别有几个?

4.墙壁上的上衣是啊很么颜色的?空的挂钩上应该挂什么颜色的上衣?

教师引导幼儿做书中练习

结束活动

教师收书及整理物品

扑克牌课件 篇2

幼儿园大班数学课教案《扑克牌王国》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扑克牌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他们会一些比较简单的扑克牌游戏,但如果让幼儿把扑克牌与生活中的数字联系起来,幼儿们对此知识经验还比较零散,需要我们老师给与指导和提升。同时通过扑克牌的分类、配对、比大小、自编加法应用题等的小游戏,不仅可以增进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拓展幼儿的数学经验,让幼儿初步理解和掌握自编加法应用题,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而扑克牌是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又是容易找到的材料,从中挖掘数学学习的元素,也符合了纲要中提到的,教学内容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的原则。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扑克牌的游戏,复习分类、排序、比大小,5以内的组成和分解。

2.让幼儿初步理解和掌握编加法应用题的要求,尝试根据图中事情发展的顺序和相关数量学会口编5以内加法应用题。

3.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发展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学会5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并熟悉扑克牌的花色。

2.物质准备:扑克牌8副、篮子4个、课件、音乐(聪明的一休、欢喜过新年)、礼物16份、16道加法算式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导语:老师欢迎小朋友们来到扑克牌王国。你们会用扑克牌来玩游戏吗?

幼儿自由用扑克牌来玩游戏。

二.闯关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导语:“新年快到了,扑克牌的国王想邀请小朋友参加盛大的舞会,不过舞会只邀请勇敢的、自信的小朋友参加,因为要经过4个闯关游戏,才能参加舞会,对自己有信心吗?”

(1)第一关游戏《分家家》——分类、排序

①按图形分类(红桃、黑桃、草花、方块);

②按数字排列(1到10或10到1)

师:想想让数字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可以怎样排?

(2)第二关游戏《摆一摆》——复习5以内的分解组成

①师:“小朋友我问你:4可以分成1和几?”

②考考小朋友数字5会有几条分合式?

③幼儿操作:

师:两人一组,摆5以内的分解组成,看哪组小朋友摆得又多又准确,闯关游戏开始!

(4)最后一关游戏《我会编》——尝试自编加法应用题

①学习讲述加法应用题,了解应用题的结构:

②引导幼儿看图尝试编5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③看加法算式编应用题;

④听老师口编应用题操作扑克牌,摆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⑤与老师们互动;

师:小朋友刚都在学编加法应用题的本领,学会了吗?

玩法:每个老师手上都会有一道加法算式,请小朋友根据算式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如果成功了就会得到老师们手中的礼物,拿到礼物后我们一起来参加舞会好吗?闯关开始!

(5)闯关成功,一起参加扑克牌王国的舞会,随音乐跳起来。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用扑克牌玩了这么多的游戏,好玩吗?其实扑克牌还有很多好玩的游戏,可以是两个人、三个人,或更多的人一起来玩。今晚回家也和爸爸妈妈玩一下扑克牌游戏吧。

扑克牌课件 篇3

大班优质数学教案《有趣的扑克牌》

【活动目标】

1、认识扑克牌,能根据扑克牌的特征进行分类

2、通过猜数游戏,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及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4、感受操作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发现扑克牌的特征,并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

根据扑克牌的不同特征进行接龙游戏,并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活动过程】

一、认识扑克牌

1、引入活动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扑克牌)

(2)老师给你们每组发了一副扑克牌(除J、Q、K),请你们观察一下,看看扑克牌上都有什么?它们有什么规律?(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3)教师可适时引导:扑克牌上有什么?(数字)都是些几啊?那除了数字,还有什么颜色呢?(红色、黑色)相同的颜色,图案一样吗?(梅花、方块、红桃、黑桃)

小结:每副扑克牌都是有顺序的,按数字1-10排列,同样的数字上有四种图案:扑克牌上的图案数量和数字是相对应的。

2、分类游戏

(1)教师:原来扑克牌上有不同的数字,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图案。那我们今天就来玩分一分的游戏,好吗?

(2)请每位幼儿拿10张扑克牌,找到特征,进行分类

(3)幼儿操作

(4)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分法)

二、扑克牌接龙(小组合作游戏)

1、每位幼儿10张扑克牌,小组共同商量,进行扑克接龙

2、建议:(1)按两种颜色(2)按四种图案(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4)按单双数(5)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组代表介绍接龙规律

三、扑克猜数(两人合作游戏)

1、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玩扑克猜数的游戏,需要两个好朋友共同合作,你们想玩吗?

2、介绍游戏规则:

一名幼儿手拿"1-10"同一花色的扑克牌,把扑克牌洗好,另一名幼儿任意抽去一张,藏起来,第一名幼儿猜猜藏起来的是哪一张牌

3、教师示范,幼儿共同寻找方法

4、幼儿操作,轮流游戏

【活动延伸】

游戏《扑克站起来》

教师:扑克牌还有很多玩法,还可以神奇的站起来呢!请小朋友们回去之后试一试怎样让扑克牌站起来,好吗?

扑克牌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有趣,通过大牌管小牌的游戏使幼儿区分数字的大小。

2、能根据牌面花色、颜色及数字等不同,将扑克牌进行分类、“组队”,并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能对扑克牌进行有规律的排序、接龙。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小朋友在家里面有过玩扑克牌的经验

物质准备:

两副扑克牌、一块黑板、一面小鼓

活动过程:

一、介绍好玩的扑克牌

出示扑克牌吸引幼儿的注意,同时教师简单介绍扑克牌。

分析:通过此环节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得幼儿关注本次的活动,为活动的正常开展做好铺垫。

二、游戏:大牌管小牌

1、请每个小朋友都抽取三张牌,并听老师讲解游戏规则

游戏:教师敲小鼓和小朋友共同说儿谣,听到老师说:一、二出牌的时候才能出牌,大牌的小朋友赢牌。要求输牌的小朋友给赢牌的'孩子捶背、或背一下等。

分析:这个环节的安排,一方面是让小朋友在操作前有明确的目标,内心有一种要解决问题的动力,他们更愿意投入学习。另一方面也有一个难易的递进,如会玩扑克牌比较大小,然后在进行比较难的按着花色给扑克牌分类排序

三、给四种花色的扑克牌分类和排序

1、教师边说儿谣边发扑克牌并请小朋友数数每人发了几张扑克牌。

2、请找手里面有四种花色尖的拿给老师。老师说我们把这个尖当作1。我们要一起

玩一个按花色接龙的游戏。

3、教师讲解规则,幼儿游戏。

分析:这个活动,改变了以往数学活动单一操作练习的形式,而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中止,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中拓展数学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四、幼儿分小组给两种花色的扑克牌排序接龙。

幼儿分组探索,进行互相合作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到幼儿活动中来。

分析:这个环节是对上一个环节的检验和提升,并在活动中教师能够真正的观察到孩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进一步的对分类和排序有充分的理解和认知。

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回到家里和家长玩扑克牌游戏

2、请小朋友思考并尝试还有哪些排序的方法。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能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并让幼儿在玩中学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快乐这是非常难得的。扑克牌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能有这么多的数学的奥秘,是教师注意观察生活,并把生活中的数学提升到课堂,幼儿在这种趣味数学活动中不仅学到到数学知识,也会自觉地的寻找生活中数学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体验。扑克牌简便轻巧,玩起来千变万化,引人入胜,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操作扑克,来玩数学游戏,幼儿能在扑克牌中,了解很多很多的数学游戏和数学奥秘。教师通过扑克游戏,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化,使孩子玩得轻松,学得愉快。

扑克牌课件 篇5

活动目的:

1.大胆探索扑克牌站立和建构的各种方法。

2.了解可以通过改变扑克牌的形状、增大支撑面来建造稳固的高楼。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扑克牌若干、塑料筐、操作台、大记录纸一张、磁性黑板、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扑克牌,引出课题。

引导语:瞧!颜老师带来了什么?(扑克牌)

二、第一次尝试:让一张扑克牌站立。

引导语:这张扑克牌想自己站起来,你有什么办法?请你拿一张扑克牌在桌子上试一试吧!

1.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2.讨论交流:

(1)你成功了吗?你用了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起来?为什么这个办法能让扑克牌站起来呢?

(2)用折的方法还能折成什么形状?除了折的方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让纸牌改变形状站起来呢?

(3)根据幼儿的示范在统计表中画出相应的图示。

3.总结经验:想让纸牌自己站住,可以通过改变纸牌的形状,用折或卷的方法,让它的身体保持平衡,纸牌就能自己站住了。

三、第二次尝试:用多张纸牌搭高楼。

引导语:小朋友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让纸牌站起来,纸牌想站得更高,你们想不想挑战用20张纸牌搭高楼?请你们用这几种方法再去试一试,比比看哪一种方法搭的房子又高又稳。

幼儿动手搭建,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操作完,交流讨论:你用了什么方法搭高楼?哪一种方法搭高楼又高又稳?

3.结合照片,提问:这两幢房子那一幢更稳固?为什么?

4.小结:房子的支撑面越大,房子越稳固。

四、欣赏著名扑克建筑师布莱恩搭建的扑克建筑。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扑克建筑师布莱恩,他也喜欢用扑克牌搭建高楼,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作品吧!(幻灯片呈现纸牌搭建照片)

提问:

看完图片,你觉得这些纸牌建筑有什么特点?(高、稳、形式多样。)

为什么他能搭得那么好呢?(看视频)

3.小结:这些纸牌建筑底部用了大量的牌,使房子的支撑面大些,以加强它的坚固性和承受能力。

五、延伸活动:

引导语:相信你看到了别人的好方法,一定会帮助你把高楼造得更高更漂亮!你们可以在区角活动继续挑战搭建更高的楼,把你们的方法记录下来与好朋友交流分享。

扑克牌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扑克牌,能根据扑克牌的特征进行分类

2、通过猜数游戏,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及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4、感受操作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发现扑克牌的特征,并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

根据扑克牌的不同特征进行接龙游戏,并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活动过程】

一、认识扑克牌

1、引入活动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扑克牌)

(2)老师给你们每组发了一副扑克牌(除J、Q、K),请你们观察一下,看看扑克牌上都有什么?它们有什么规律?(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3)教师可适时引导:扑克牌上有什么?(数字)都是些几啊?那除了数字,还有什么颜色呢?(红色、黑色)相同的颜色,图案一样吗?(梅花、方块、红桃、黑桃)

小结:每副扑克牌都是有顺序的,按数字1—10排列,同样的数字上有四种图案:扑克牌上的图案数量和数字是相对应的。

2、分类游戏

(1)教师:原来扑克牌上有不同的数字,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图案。那我们今天就来玩分一分的游戏,好吗?

(2)请每位幼儿拿10张扑克牌,找到特征,进行分类

(3)幼儿操作

(4)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分法)

二、扑克牌接龙(小组合作游戏)

1、每位幼儿10张扑克牌,小组共同商量,进行扑克接龙

2、建议:

(1)按两种颜色

(2)按四种图案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4)按单双数

(5)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组代表介绍接龙规律

三、扑克猜数(两人合作游戏)

1、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玩扑克猜数的游戏,需要两个好朋友共同合作,你们想玩吗?

2、介绍游戏规则:

一名幼儿手拿"1—10"同一花色的扑克牌,把扑克牌洗好,另一名幼儿任意抽去一张,藏起来,第一名幼儿猜猜藏起来的是哪一张牌

3、教师示范,幼儿共同寻找方法

4、幼儿操作,轮流游戏

【活动延伸】

游戏《扑克站起来》

教师:扑克牌还有很多玩法,还可以神奇的站起来呢!请小朋友们回去之后试一试怎样让扑克牌站起来,好吗?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能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并让幼儿在玩中学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快乐这是非常难得的。扑克牌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能有这么多的数学的奥秘,是教师注意观察生活,并把生活中的数学提升到课堂,幼儿在这种趣味数学活动中不仅学到到数学知识,也会自觉地的寻找生活中数学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体验。扑克牌简便轻巧,玩起来千变万化,引人入胜,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操作扑克,来玩数学游戏,幼儿能在扑克牌中,了解很多很多的数学游戏和数学奥秘。教师通过扑克游戏,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化,使孩子玩得轻松,学得愉快。

扑克牌课件 篇7

“小心点!它要倒了!”一阵阵的尖叫声从我们班的教室里传来。怎么回事呢?哦,原来我们在玩搭扑克牌的游戏呢!

老师把全班分成了四组,规则是哪个小组在10分钟内搭得最高,哪个小组就获胜。同学们都是一副摩拳擦掌的模样,准备在老师面前大显身手。

“五、四、三、二、一,预备,开始!”随着张老师一声令下,所有同学全都进入状态。我们组摆最难而又最普遍的模式。周龙斌把两张牌分开,在上面盖上一张牌稳定。我拿起一张牌帮他,他让我先扶着,我急忙护住摇摇欲坠的“小塔”,又腾出一只手拿牌,当牌盖上去时,我这才放松下来。

我们才花了2分钟就搭到第三层了,现在的牌塔,就像一只镂空的金字塔。我小心翼翼地将一张没有折痕的牌盖上去,谁知手抖了一下,“小塔”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全部坍塌。我们失望地叫出声来。

几经讨论,我们决定搭一种安全的塔,而此时,时间也所剩无几。我心急如焚,商量过后马上着手搭,我们三人全使出了洪荒之力。我看一下别的队,有的已经比我们高了,我更加紧张了,可已经力不从心了,因为我们已搭到第五层了,我们精疲力竭,而且搭得越高就越要小心。我们组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但也不用担心,因为那超过我们组的.扑克塔已经塌了。

搭好了第六层,我们组的塔大功告成!看一下别的组,有的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还在努力拼搭,有的对着一堆扑克伤心,有的则在发呆,看来是放弃了。

时间进入红色报警区域,已经开始倒计时了,我望着我们组中世纪城堡似的牌塔,开心极了。但为避免意外发生,我让组员全部后退,最后10秒,除了我们,所有人周围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有的同学恼羞成怒,竟直接把扑克牌摞起来,但越摞越矮。

10秒后,我们组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胜利,我们都欢呼雀跃。

搭扑克牌游戏带给我的不只是做事要有耐心和方法,似乎还有……

扑克牌课件 篇8

目标】

1、通过玩扑克,鼓励幼儿大胆寻找让扑克站立的方法。

2、通过操作,了解简单的力学原理。

3、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1、扑克牌人手二十张。

2、记录纸、笔人手一份。

一、引出课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扑克牌是用来干什么的?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和扑克牌来玩新游戏。

二、幼儿探索怎样利用两张扑克牌让其站立在桌子上。

教师:老师在每个小朋友的桌子上放了两张扑克牌,你们去试一试,看能不能让扑克牌站在桌子上。然后把你们的方法记录在纸上,待会来告诉大家。

1、幼儿第一次尝试。

2、尝试后交流。

(1)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的。(请幼儿出示记录纸并进行解释和示范)。

(2)为什么这个方法能让扑克牌站在桌子上呢?

(3)我刚才看见有几个小朋友也用这个方法让扑克牌站起来,但是后来又倒了,这是怎么回事?

(4)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5)他这个方法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3、幼儿第二次尝试。

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几种让扑克牌站立的方法,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用这几种方法都去试一试,待会你来告诉大家,哪一种方法可以让扑克牌在桌子上站的最稳。

4、尝试后交流。

(1)你觉得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可以让扑克牌在桌子上站的最稳?

(2)为什么?

三、引导幼儿综合利用刚才的办法,将扑克牌搭建的更高。

1、教师:刚才我们想出了不同的可以让扑克牌站立的方法,而且也讨论了哪一种方法可以让扑克牌站得更稳,现在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20张扑克牌,干什么呢?老师要请你利用这些扑克牌来搭小房子,看看谁的房子搭的又高又牢固,待会也请你把搭房子的方法记录在纸上。

2、幼儿尝试。

3、请先搭好的小朋友拿着自己的记录纸和他人进行交流。

(1)交流搭建的不同方法。

(2)交流刚才在搭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4、集体交流。

(1)教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搭的小房子。(教师将事先拍好的照片放出来与幼儿的记录纸进行比较)

(2)你向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自己的记录纸和搭房子的办法。

(3)你刚才在搭房子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谁有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刚才小朋友搭的都很好,待会我们到教室里大家一起设计图纸,用更多的扑克牌搭更高的房子好不好?

扑克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扑克牌巩固对6以内数的认识,并进行排序活动。

2、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教学准备】

1、课前知识的准备:幼儿已认识扑克牌的四种花色。

2、画有4种花色的旅行社。

3、每组一副只保留四种花色的1—6的扑克牌,及操作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扑克牌。

师:今天我做大导游,你们做小导游,我们要带团出去旅行啦!看看,今天我们要带谁去旅行呢?(出示扑克牌的四种花色)

二、介绍扑克牌,了解扑克牌的四种花色。

介绍时先说花色再说数字:黑桃2、红心3、梅花4、方块5。请幼儿来介绍。

三、给扑克牌去旅行社报名。

1、师:这些扑克牌们等着你们为他去旅行社报名能,怎么报名呢?

(出示四种花色的旅行社)原来,有四个旅行社(黑桃旅行社、红心旅行社等)哦,黑桃的扑克牌要报在黑桃的旅行社等,而且都要排在小旗的后面

2、幼儿从椅子下面拿出一张扑克牌

师:下面请你们把这些扑克牌请出来,然后跟扑克牌花型说说话问:请你来说说你的扑克牌什么样的(说了就请个别幼儿给扑克牌报名)

3、分花色进行报名

师:来,黑桃扑克牌来报名吧。(接下来是谁啦,红心、梅花、方块)

4、将有报错旅行社的扑克牌纠正

5、给混乱的扑克牌进行排序

(1)师:哦,我发现每队旅行社的游客有点混乱,怎样排才有顺序呢?请小朋友和好朋友说说,教师巡回倾听幼儿的交流。请个别幼儿说怎么排(出示大小标记)

(2)请个别幼儿上来给混乱的扑克牌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四、幼儿操作活动

师:滴滴滴,旅行社的大巴车开来了,看看大巴车有什么标记(花色、大小标记),你要根据上面的花色、大小标记带领扑克牌乘上相应的车子,带领你的扑克牌乘车去吧。(幼儿操作)

五、展示作品、带车出发。

师:来,你们的扑克牌都乘上车了吗?我们排好队,我来检查一下,上对车的我们出发吧!(幼儿和老师在教室走一圈)。

六、来到城堡进行闯关游戏。

师:我们来到城堡,先把你的大巴车赶快停好,看看停车场的标记,你的大巴车要停在那个位置。停的时候要看清花色哦。

师:车都停好了吗?让我来看看,要到城堡里去玩先要进行闯关游戏,我们来闯第一关吧。

猜牌:第一关:2、3、4、5、?第二关:3、?、5第三关:3、?、?、?第四关:?、3、?、5

扑克牌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发现扑克牌的多种有趣玩法,探索如何让扑克牌站立,感受扑克牌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2.能积极、主动表述自己的探索发现,拓展思维,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萌发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探索意识。

教学准备

1.物质准备:扑克牌(包括长边、短边对折的牌,用于比大小的10以内的牌)、篓子、盘子各若干,与扑克牌有关的变魔术视频,铃鼓,自制的皇冠等。

2.经验准备:幼儿玩过手指游戏“开门”,有搭积木、折纸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双手合拢(一张扑克牌藏于手掌心),边念儿歌边依次打开五个手指。

儿歌内容:一门开开进不来,二门开开进不来,三门开开进不来,四门开开进不来,五门开开我进来。

指导语:打开我的五指门,里面藏着什么?

二、比一比,了解扑克牌的外部特征

指导语:仔细看看你的牌,和别人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边给每位幼儿发一张牌边提问,引导幼儿发现扑克牌上的花纹、图案、数字各不相同。

指导语:扑克牌可以怎么玩呢?一起和石老师玩个“比大小”的游戏吧。

如教师说“比、比、比大小,我是红心4,谁的牌比我大,请你赶快举起来”,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迅速作出判断,如果手中的牌比4大就举起来。

三、试一试,让扑克牌站起来

指导语:小朋友们猜一猜,扑克牌可以站起来吗?我们让它站在小椅子上试试吧。

幼儿尝试,教师观察,及时肯定幼儿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集体面前表述,如“让扑克牌靠着椅背站立”。

指导语:怎样才能让扑克牌自己站起来呢?

幼儿再次探索,教师引导他们用折叠的方法尝试,重点介绍“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

四、搭一搭,感知长边、短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1.出示长边、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探索高楼怎样搭。

指导语:老师这儿有什么?它们能站起来吗?那可以用它们搭高楼吗?谁来试试?

请两名幼儿分别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两种牌搭高楼,发现“很难叠高”后,教师出示未折过的扑克牌,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小结:搭高楼时动作要轻,一层楼上平放一张扑克牌,再搭第二层,用这种方法搭高楼就容易多了。

2.尝试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扑克牌分别搭两座四层小楼,比比哪种楼房比较稳固并说说原因。

3.搭高楼比赛,比比谁搭的楼房又高又稳。

指导语:我们发现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搭的楼房比较稳,那现在就用它来进行搭高楼比赛,同等时间内谁搭的楼房层数最多最稳固,谁就是我们班的搭楼高手。

幼儿比赛,教师提醒幼儿动作要轻。搭得最高最稳的幼儿,教师奖励他一顶皇冠。

五、赏一赏,感受扑克牌玩法的多样性

1.“刮牌”表演。

指导语:石老师这儿还有许多扑克牌,我不仅能让它们都站立起来,还能让它们听口令走路呢。

2.欣赏变魔术视频,结束活动。

指导语:扑克牌还是魔术师的最爱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师是怎样用扑克牌变魔术的。

扑克牌课件 篇11

一、教材分析:

《看谁搭的又稳又高》一年级上册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后所涉及到的内容,通过前面《小小建筑师——砌墙》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学生对这些立体图形的拼摆已有了初步感知,所以本次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关键是要突出——搭的又稳又高。

二、学习目标:

1、经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简单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获得对简单几何立体图形的直观体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在解决“又稳又高”的活动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拼搭物体的经验。

通过合作拼搭图形,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

三、学习重难点:

1、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

2、思考如何搭得又稳又高,从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各种形状的积木若干个。

导入:同学们喜欢玩积木吗?这节课我们就用它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回顾几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形状。PPT课件

读一读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又稳又高)引导学生理解“又稳又高”的意思和要求。

(二)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1、玩一玩:仔细观察这些积木,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认真思考在搭积木是怎样才能把球放稳。每一种积木怎样放能搭得又高又稳,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2、搭一搭:小组内操作,按照刚才的想法动手操作,看谁搭得又稳又高。(学生动手,教师是巡视)

3、学生汇报:只有哪些物体容易搭得又稳又高?哪些物体加入后搭得稳和高就会有困难?为什么?(引导学生小结,让学生说说“在搭积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大多数学生会反映把球放稳很困难。(此时播放微视频)

4、再次操作,积累经验。讨论:如果要将球搭在其中,如何才能搭得又稳又高?(用长方体或正方体夹着与用三个长方体顶着哪一种办法更好,为什么?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

小组比较后,请搭得又稳又高的同学介绍经验。

(三)活动总结,归纳方法:让积木的平面着地保证平稳,借助长方体的长保证高度,将球放在有三个支点的面上确保整体的稳定,尽量用上较多的积木。

(四)回顾整理,实践拓展。

用积木搭出稳而有创意的作品。今天我们共同解决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回家再搭出不同的作品。

教学反思:

1、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看谁搭得又稳又高,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并掌握立体图形的知识。

2、课堂条件限制,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动手操作,要求学生回家后用积木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让学生充分理解“所有”“又稳”“又高”的含义,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学生发言不积极,由于年龄小,胆小的孩子不动手。课堂氛围不很活跃。还有待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信息以后会做得更好。

扑克牌课件 篇12

结构与设计单元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安排3课时,本节教学可让学生通过试验来感受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扑克牌搭高模型”活动设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扑克牌建筑模型的制作、试验,感受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加深对稳固结构的理解。

本活动时间约需45分钟,可以用在学生学习稳定性和强度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该活动,也可以将它用在学生学习稳定性和强度之前,让学生探究影响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还可让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活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扑克牌搭建,深刻体会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影响因素在实践中的应用。

2、让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同伴团结协作。

3、通过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形成方案-遇到问题—谈论问题-修改方案-解决问题”的探究意识。

通过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优化方案

(一)新课导入:活动的导入可以用相关的新闻报道,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二)新课教学:1.请同学回顾前面课程中所讲的有关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知识。 参考答案: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1)建筑模型的重心位置;

(2)结构与地面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

(3)结构的形状。

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1)建筑模型所使用的材料;

2.让同学仔细阅读所给出的制作建筑模型的具体要求,然后分析纸牌这种材料用在制作建筑模型结构时的特点:表面光滑、便于裁剪;硬度较大,能够承受比较大的拉力,但是受压力非常小。

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进行几个关于结构受力的小测试:

(1)可以折叠、可以卷曲,折叠成三棱柱或者卷曲成圆柱体后可以承受比较大的压力,

但是卷曲时表面很难光滑;

(2)多张扑克牌叠加后,能够承受更大的力。

另外教师可以事先先制作完成一个符合要求的模型,用指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让同学们形象地了解稳固性的试验方法。)

3.让同学分组讨论扑克牌这种材料在制作建筑模型时如何找出合理的结构,同学设计的方案可以用草图加说明的形式来表达。建议要求每组学生都有自己的设计方案。

参考答案:

用剪刀剪开口子后,两张牌插接;随着连接部位和材料多少的不同,强度和稳固性各有 不同的变化。其中剪口的深度对结构稳定性及强度的影响很大。

4.每组确定建筑模型的结构设计方案,将小组讨论确定的设计方案草图画在各自的表格处。

(三)活动探究:

1.设计图完成后,让学生按照图纸开始制作模型。

提示:

四、五名同学合作完成一个模型的方式比较好,一人统筹指挥安排。每个小组可以分,底座部分,主体部分,顶部三大块来制作,最后组装,效率会比较高。

2.另外,学生制作模型时容易忘记时间,教师应控制好时间,并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可以制作一个电子倒记时的课件以便记时。

(四)归纳小结:模型制作完成后,进行结构的稳固性试验及评分。

1.所有小组都完成测试后,教师选择合适的模型引导学生根据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对这些结构进行技术分析。

提示:让学生分析的结构可以是技术试验效果比较好的结构,也可以是同学们制作最多的结构,还可以是那些典型的符合受力的经典结构。

2.结构要求及评分细则:

①每组一副扑克牌,搭高所用扑克牌不超过48张,余下6张备用。

②结构高度不低于1.2M,其中1.2M,10分;1.3M,20分;每增加1cm,增加1分 ③稳定性测试:一名同学单手可以把扑克牌结构完整的拿到讲台上来(20分)

④强度测试:把放在讲台上的扑克牌结构推倒,可以保证倒而不散。(30分)

扑克牌课件 篇13

活动目标:1、运用编译、破解等游戏方式,复习巩固20以内加法、相邻数。

2、复习10以内的合成,锻炼幼儿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运算。

3、初步了解个和十,知道十个1是10。

活动准备:闯关指示、每位幼儿1-10两套扑克牌,铅笔,纸条。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教师欢迎小朋友来到扑克牌王国,扑克牌王国今天将要举行盛大的舞会。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参加。那你们知不知道扑克牌家族都有谁呢?

二、基本部分(一)教师引导幼儿闯第一关1、教师讲述闯关条例,引导幼儿闯关。

2、请你来破解开起扑克牌王国的大门密码,密码第一位是7和9的.相邻数,密码的第二位是4+2的得数,第三位密码是4和6的相邻数,第四位密码是3+2+4的得数,请你读出密码是多少?

3、我们看看密码到底是多少?

4、教师幼儿一起验证密码的对错。

(二)教师引导幼儿闯第二关1、请你用扑克牌很快的摆出以下数字,14、26、35、48、59。

3、提问幼儿是怎样摆牌的?

4、提问26、35、48、5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结束部分:一起参加扑克牌王国的舞会,随音乐跳起舞来。

扑克牌课件 篇14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扑克,鼓励幼儿大胆寻找让扑克站立的方法。

2、通过操作,了解简单的力学原理。

3、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扑克牌人手二十张。

2、记录纸、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扑克牌是用来干什么的?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和扑克牌来玩新游戏。

(二)、幼儿探索怎样利用两张扑克牌让其站立在桌子上。

教师:老师在每个小朋友的桌子上放了两张扑克牌,你们去试一试,看能不能让扑克牌站在桌子上。然后把你们的方法记录在纸上,待会来告诉大家。

1、幼儿第一次尝试。

2、尝试后交流

(1)、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的。(请幼儿出示记录纸并进行解释和示范)。

(2)、为什么这个方法能让扑克牌站在桌子上呢?

(3)、我刚才看见有几个小朋友也用这个方法让扑克牌站起来,但是后来又倒了,这是怎么回事?

(4)、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5)、他这个方法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3、幼儿第二次尝试

刚才小朋友想出了种让扑克牌站立的方法,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用这种方法你都去试一试,待会你来告诉大家,哪一种方法可以让扑克牌在桌子上站的最稳。

4、尝试后交流

(1)、你觉得这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可以让扑克牌在桌子上站的最稳?

(2)、为什么?

(三)、引导幼儿综合利用刚才的办法,将扑克牌搭建的更高。

1、教师:刚才我们想出了不同的可以让扑克牌站立的方法,而且也讨论了哪一种方法可以让扑克牌站的的更稳,现在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20张扑克牌,干什么呢?老师要请你利用这些扑克牌来搭小房子,看看谁的房子搭的又高又牢固,待会也请你把搭房子的方法记录在纸上。

2、幼儿尝试

3、请先搭好的小朋友拿着自己的记录纸和他人进行交流。

(1)、交流搭建的不同方法。

(2)、交流刚才在搭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4、集体交流

(1)、教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搭的小房子。(教师将事先拍好的照片放出来与幼儿的记录纸进行比较)

(2)、你向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自己的记录纸和搭房子的办法。

(3)、你刚才在搭房子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谁有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四)、延伸活动:幼儿合作搭建

刚才小朋友搭的都很好,待会我们到教室里大家一起设计图纸,用更多的扑克牌搭更高的房子好不好?

活动反思

经过这一次的科学探索活动,让我更深的体会到了,孩子们的智慧真是不可估量。在开始进行这个活动之前,我还一直在担心,小朋友们能不能想到让扑克牌站起来的方法,如果启发不起来,那么我的这个活动就难以进行下去。

但是他们在用一张牌站起来时就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在用扑克牌站的又高有稳的这个环节,对幼儿虽有一定难度,但他们在探索中尝试,一直兴趣有佳,最终结束时还意犹未尽。本次活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也获得乐趣。整个活动条理清晰,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很清楚很顺畅。

当然,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也有失误,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但是在幼儿用一张牌站起来时想出的很多方法时,这儿我引导的还不够,没发现幼儿更多的闪光点。在合作和组合的问题上没有提出来,导致有的幼儿是用扑克牌在组合不是合作。这也给我在以后的活动中敲响了警钟,设计教学活动一定要考虑周全,在上课之前要设想多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注意幼儿的引导,这样上课才能更加的从容不迫。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


准备教学时,老师会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教师们对编写教案和课件都非常熟悉。认真阅读教材有助于编写教案。如果您对“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不太了解,建议阅读本文并获得帮助。欢迎阅读!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1】

教学内容:认识公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请你看一看,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计算机键盘上的小按键,面积大约1()

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

我校计算机教室的面积大约96()

太湖水面积大约()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体验面积单位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开始,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产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前面的三道题目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可。最后一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单位。估计会有学生说出用公顷。大多数学生会想到用平方米。填写上平方米后,再写数据2250000000。让学生读一读。学生就会体会到单位的不适应了。教师这时就可以引出新课]

2.出示课件:例题1的四个画面。

3.测量和计算土地的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字母符号是:ha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谈话: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都是根据边长一定的正方形面积来确定的。例如: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

1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

先让我们来算一算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谈话:让我们来算算看,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大约有多少公顷?

操场一边长大约50米,相邻的一边长大约38米。计算:

5038=1900平方米

1000019005(公顷)(用计算器计算)

大约我们学校这样的操场5个才能有1公顷。想像一下看,有多大啊?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我们身边的大面积的实际情况出发,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用自己学校的操场如果能有条件让学生看一看,再想像。会对1公顷的认识更具体。]

出示课件: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每边7个学生大约10米长)

推想一下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10000100=100(个)

让学生讨论后,进行说明。

3.进行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倾?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是从平方米换算而来。重点是体验平方米与公顷的换算过程,怎样方便、不错。250与160的乘积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便计算。]

简要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4.巩固练习

(1)做第8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有1公顷。

(2)做练一练第2题。

教师对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进行步测后,师生共同计算出面积。再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太湖水面积用公顷做单位大约是多少?

2250000000平方米=225000公顷

225000公顷比2250000000平方米方便的多了。

练习十四第1、2、3、4题。

教学后记:

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公顷的认识也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一个数学知识。因此,公顷产生的需要应该成为教学内容之一。设计了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原来设计的: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780()。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就单位填写为平方厘米还是平方分米争论起来。好处是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大小和运用掌握的更好了。不好的是这种争论影响了本节的新课进程。为此,我将题目改为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我还是认为此题不改的好。太湖水面积大约()。这道题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有报出公顷的,也有报出平方千米的。我说我知道用平方米来做单位的面积大约是2250000000,一边说一边写出来,让学生读。学生们在读2250000000平方米时,感觉到数字太大了。一是不容易看大小出来,二是不好读出来。自然理解了公顷产生的必要。

从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出发,介绍公顷面积的大小,不仅仅有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作用,还能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相互的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面积单位的认识和理解。

先计算一下自己学校操场的面积,能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像1公顷的大小。

在课堂上,我出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学生对问题的争论,帮助我理解了教材出示这样一个练习的意图:学生对100和1000的感觉是需要创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找的。我们以为很是简单容易的内容对学生来讲却不是的。课堂上就有一位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说服他的同座同学。需要有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才大约是1公顷。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最后,当我让学生们完成了太湖水面积大约2250000000平方米=225000公顷时。有学生提出:要是还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这个数字还能再小一些,还要好看,好读。为我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的铺垫。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公顷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生回忆说一说。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出示例1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二、认识公顷

1、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

(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来到篮球场)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4、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5、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1公顷。

(2)完成第2题

先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统一数据后再用计算器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三、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1、2题

(1)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第2题,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练习十三第3、4题

(1)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结果和过程。

(2)第4题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已知道的面积1公顷和底80米写在相应的字母下面,高用“□”

表示,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求出高。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平方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第二课时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

(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2图片)

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认识平方千米

1、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

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试一试

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

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计算,并交流如何把平方米化换算成平方千米。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换算成公顷。

3、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4、练习十三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根据江苏省的估计其他四个省的面积。

学生讨论并交流。

5、练习十三第6题

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

6、练习十三第7题

想象物体的实际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

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谁?你知道有关它的哪些知识?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3】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老师收集了某天四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1、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那一天香港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南京呢?和上海比,南京的气温怎样?

和上海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同时出示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的气温图片。

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

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的呢?

2、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规定零上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或3摄氏度,规定零下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

“+3”读作正三,再写的时候,只要在3前面加一个“+”--正号,“+3”也可以写成3。“-3”读作负三,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3。(板书)

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3℃,北京的气温是-3℃

你还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录温度吗?

看屏幕上的温度计,选择适当的卡片举起来。

四、延伸 (卡片上分别写有+12℃、-12℃、30℃、+30℃、-30℃)

我们一起来当气象记录员,一边听天气预报,一边记录气温。

课件演示:赤道零上40摄氏度,北极零下26摄氏度,南极零下40摄氏度

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温差,在我国同一地区同一天也有很大的温差。

出示教科书上的“你知道吗”

新疆吐鲁番是我国还把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六、课堂作业 度吗?

小结: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193千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世界海拔高度最低的国家--马尔代夫比海平面高1米。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海拔-11034米

(电脑出示有关图片)像零摄氏度以上与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价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由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下节课来交流。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4】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在三年级(下册)教学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米与平方千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你知道吗介绍地球的表面积以及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使学生更清楚地体会计量大面积的土地要用平方千米为单位。

教材中先教学公顷,再教学平方千米。因为平方千米是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建立平方千米的观念需要公顷支持。两个内容各编排一道例题、一道试一试和一个练一练。例题着重教学公顷与平方千米的基础知识,试一试用公顷或平方千米为单位计算土地的面积,练一练里继续感受公顷与平方千米。练习十四配合两个面积单位的教学,并安排知识的整理和综合应用。

教材的编写特点集中体现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上,把体验公顷和平方千米作为教学重点和活动目的。活动的形式多样,数学内容突出,有利于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初步观念。

1.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现公顷和平方千米。

例1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明孝陵、中华世纪坛的占地面积,日月潭的面积和2004年我国的森林面积,这些面积都以公顷为单位。例2也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九寨沟、西湖、三峡水库和2004年我国的造林面积,这些面积都用平方千米为单位。

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说明的意图,要激发学习热情、引起学习心向、营造学习氛围。首先是这些旅游景点、著名建筑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学生的兴趣由此产生。其次是例1的素材都以公顷为单位,例2的素材都以平方千米为单位,什么是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为什么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这些问题,并有解决这些疑问的迫切愿望。这时,兴趣从对景物的喜爱转移到数学内容上,注意力集中到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上,例题的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

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要知道它们有多大。知道可以在听和看中接受,也可以在操作实践中体会。教材为学生选择了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头脑中留下1公顷、1平方千米的印象。教材理解学生形成面积单位观念的困难,给他们反复感受的机会,使印象逐渐清晰、逐步深刻。

(1)告诉学生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

在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面积单位后,例1直接揭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例2直接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这些都是告诉学生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学生对100米、1000米的长度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它们是多长,因而会进一步想像边长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这是他们对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第一感知。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1公顷和1平方千米,还要让他们想一想相应的正方形,获得对1公顷、1平方千米的初步体会。

(2)算一算1公顷、1平方千米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很容易算出边长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1000000平方米,这是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进率。教材让学生算进率有三个目的:第一,算式100100、10001000是根据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列的,通过计算进率能巩固概念;第二,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确实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用它们计量大面积的土地比用平方米简便;第三,教给学生记忆进率的方法,一旦遗忘,可以根据概念列式算得。

(3)在游戏中体会1公顷。

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也是学生愿意做的游戏。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如果让学生这样围一围,看着围成的正方形,想像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有多大,他们又一次体会了1公顷。1公顷的观念清晰了,有利于形成1平方千米的观念,因为100公顷是1平方千米。

(4)联系熟悉的场地体会1公顷。

足球场是学生熟悉的,通过计算1个足球场的面积,知道它比1公顷小一些。教室是学生更熟悉的,教室地面的面积一般50平方米左右,大约200个教室的地面才有1公顷。从熟悉的场地推想1公顷,能加深对1公顷的印象。学生只要在众多事例中记住最喜欢的一件,1公顷有多大将印象深刻。

3.计算土地面积时使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

两次试一试都是计算土地的面积,练习十四里还有几道与面积计算有关的习题。先用平方米为单位求出土地的面积,再换算成公顷或平方千米,能再次感受到,计量大面积土地如果用平方米为单位,读、写都比较麻烦。如果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便于表达和交流。教学这些题的时候,要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根据土地的有关长度,想像土地的实际样子,从而感受公顷与平方千米。如第82页试一试,想一想底250米、高160米的平行四边形地,对4公顷就有了体会。又如第84页第4题,算出苗圃的高以后,想一想底80米、高125米的平行四边形,又经历了一次对1公顷的感受。经常这样想,对形成公顷与平方米的观念,以及培养估计能力与习惯都是有益的。

4.整理学过的面积单位。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单位是三年级教学的,公顷、平方千米是本单元教学的,两次教学时间相隔比较长。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有些是100,个别是10000。所以,有必要把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进行一次整理,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面积单位。第85页第6题就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

整理的时候,要着重回忆各个面积单位的意义,说出分别是多大的正方形的面积,然后把所有单位按大小次序排一排。抓住意义进行整理,能再现单位的概念,组织起单位系统,使进率的记忆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意义的。如果把整理的内容类似下面的形式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5】

教学目标: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体育场太大了)

2、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

(1)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

(2)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3)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10000平方米=1公顷

4、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

2、生分小组完成练习二十第3题。集体汇报交流、反馈。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教后反思: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共7课时 总第45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面积单位以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练习二十第4题)

大树高16__ 蜡笔长1__

字典厚5__ 果园的面积是3__

学校的占地面积是9000___

2、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错的画“×”。(第8题)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

(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

(4)有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

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1)指名读题。

(2)生自主分析题意,小组交流。

(3)独立完成后小组汇报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1)问:要求墙壁的粉刷面积要注意什么?

(2)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7题。

2、完成练习二十第9题。

(1)先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

(2)生独立解答。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3.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4.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ppt课件:公顷 平方千米

师:我们学会通过测量来计算课桌桌面的面积,那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图,体育场面积的应该怎样测量呢?(学生提出方法)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在测量土地的面积时,我们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师讲述: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2.生活中的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

(1)一个教室的面积约50平方米,200个这样的教室,面积约1公顷。

(2)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平方千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5公顷= ( )平方米

2.10平方千米= ( )公顷

3.20000平方米= ( )公顷

4.10000公顷=( )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千米活动设计

用身体当标尺

长度、面积测量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通常我们需要对一些物体进行长度和面积的估测,这就要求我们对长度和面积有一个“标度”,例如我们大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张开手指,中指指尖到拇指之间的距离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标度”。

【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掌握数学技能,并将这些技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

【活动准备】直尺,一块未知面积的方巾或裁减后的报纸等。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事先测量好自己身体上一些尺寸,例如:自己一步有多远,自己的足长。

2.每个人都对预先准备的图形面积进行估计,可以借助身体上的“标度”。

3.将答案汇总。

4.大家共同完成对物体面积的测量和计算。

5.比较大家的数据,看谁的偏差比较大,找出误差原因。

6.大家互相交流。

【活动注意】

对于“身体标度”,一定要提醒学生:我们的身体都在发育阶段,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譬如,随着身高的增长,我们的足长、迈步的距离都会有所变化,但同时,身体某些部位的变化却不明显,譬如,指甲的面积等等。

随时关注自己身体的“标度”,对我们估测物体长度、面积的准确性都有一定的帮助。

数学故事:韩信分油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大元帅,辅助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奠定了汉朝的基业。民间流传着一些以韩信为主角的有关聪明人的故事,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说有一天,韩信骑马走在路上,看见两个人正在路边为分油发愁。这两个人有一只容量10斤(1斤=500千克)的篓子,里面装满了油;还有一只空的罐和一只空的葫芦,罐可装7斤油,葫芦可装3斤油。要把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但是谁也没有带秤,只能拿手头的三个容器倒来倒去。应该怎样分呢?

韩信骑在马上,了解情况以后,说:“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家走。”说完了,打马就走。两个人按照韩信的办法倒来倒去,果然把油平均分成两半,每人5斤,高高兴兴,各自回家。

究竟是怎样倒来倒去的呢?三种容器各自装油斤数的变化过程,可从下面的表中看出。

韩信所说的“葫芦归罐”,是指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倒;“罐归篓”是指把罐里的油往篓里倒。通常分油要把油从大容器往小容器里倒,现在却把小容器里的油往大容器里“归”。往油葫芦里倒油,只能得到3斤的油量;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归”,“归”到第三次,葫芦里就出现2斤的油量。再把满满一罐油“归”到篓里,腾出空来,把葫芦里的2斤油“归”到空罐里;最后再倒一葫芦3斤油,“归”到罐里,就完成分油任务了。

数学故事

面积单位:亩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的面积。当时用亩作单位。先用走步量出长方形土地的长和宽的步数(1步= 5尺),计算出它们的积,然后除以240,就得到亩数。亩这个单位现在已经废除,亩约等于667平方米。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7】

教学目标: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到市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两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并绘制成标价牌。

2.测量身高。

1.学生出示商品标价牌。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去调查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的价格,并制成了标价牌,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标价牌,并交流商品的价格。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吗?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象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

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

3.完成课本第88页表格中的填空。

要求学生轻声读出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填写它们分别表示___元___角___分。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看书,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想一想: 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5.学生类推。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让学生填在课本上)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这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8】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二、新授 读一读,分一分。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师: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列出统计图。

盈  亏(元)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师: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

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四、练习1、出示情境图,辨别方向。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到了什么地方?

小华如果向西走2100米,到达公园。

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

师:可以把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吗?那么向东走2100米记作什么?

3、试一试:

(1) 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 -2接近2,还是接近0?

1、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

2、(1)如果张军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西走52,记作(    )米。

(2)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    )走了(    )米。

练习一 第6题。

某市每个季度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温度吗?

练习一 第7题。

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升降机上升8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   )米。

六、课堂作业 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   )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  )层。

(3)学校举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评分规则是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如果把加100分记作+100分,那么扣10分应记作(  )分。

你能说说存折中红线框处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妈妈于6月10日又存入元,在存折上应记作(      )元;6月25日取出400元,在存折上应记作(    )元。

像零摄氏度以上与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价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由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下节课来交流。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9】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教材84页)中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它是在学生 学习 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千米与公顷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大部分学上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上课专心听讲,下课积极主动的完成老师的任务,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的问老师还有同学,只有个别的同学思想不够积极,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只是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对新知识掌握较快。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语言的组织能力还不够强,有待加强。

三、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将计算融入到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然后再确定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依据《新课标》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

四、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使学生能够利用新旧知识迁移,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新知识、新经验,充分发挥作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己获取的成果中享受成果、消化成果、渗透成果。使学生脑海中形成数学来源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并能利用所学知识,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资料共享平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4、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六、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以及掌握土地面积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准备:测量操场的长和宽,计算操场的面积,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激活已有的数学经验。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与数学有关的信息,现在我们就来个就地取材。

①师随手拿起一个文具盒,问: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②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③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师:刚才我们都讲的是什么单位?(面积单位),从你们响亮的回答中,老师知道你们对面积单位掌握得很扎实,同时,我也了解到你们非常关注身边地一些事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大家继续保持。

接着出示:中宁一中的占地面积约5()。师:能填我们学过的单位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物体表面面积切入,复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个较小的面积单位。通过感知中宁一中面积的大小让学生产生需要运用更大面积单位表示的需要。】

2、揭示课题

师:表示一些较大的面积,如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沙漠的面积等等,常常会用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它们是公顷和平方千米。

板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公顷

①自学公顷,初步感知

师:1公顷到底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学生看书)

师:谁能把自己看书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③推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推算后汇报,师板书)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1公顷

④感悟1公顷。

师:从推算结果来看,说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你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

a、带学生到操场,汇报操场面积,再估计1公顷相当于几个操场的面积?使学生初步建立1公顷的表象。

b、8名学生手拉手为一组,4个小组围成一个正方形。

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大约是10米,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推算: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合起来就是1公顷?

想象: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你有什么感受?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学会测量土地面积,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以及掌握土地面积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谈话:周末了,小明去郊游。他先来到一片很大的草地,又来到一处茂密的树林。景色美极了,小明高兴得上窜下跳。玩着玩着,小明突然有了一个问题:这片草地、这处树林的面积到底有多大?正在这个时候,土地老爷爷出现了,他告诉小明:草地的面积是2公顷,树林的面积是3公顷。得到这个答案后,小明对草地和树林到底有多大还不是很清楚。

(结合课件展示。)

设疑:你得到这个答案后,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公顷、平方千米,指出它们都是面积单位。

提问: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指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让学生理解这些单位不够大,在丈量土地面积时,我们就要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

板书课题: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二、新授

1、认识公顷。

让学生回忆平方米是怎么定义的。

引入1公顷的定义: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是1公顷。(课件展示)

算一算:1公顷合多少平方米?

学生计算并汇报,要求说出计算过程。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提问:

(1)2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2)3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3)50000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顷?

课件展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简单讲评。

2、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课件展示)。

(1)贺龙体育场图片

贺龙体育场运动场的占地面积是10900平方米,合(1)公顷(900)平方米。

(2)火星小学塑胶运动场效果图

火星小学塑胶运动场的面积是5000平方米,()个这样的运动场的面积才是1公顷。

(3)火星小学多媒体教室图片

火星小学多媒体教室的面积是330平方米,1公顷土地最多能建()间这样的教室。

(4)天安门广场图片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40公顷,合()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5)故宫博物院图片

故宫博物院的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提问:你在生活中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听说过公顷?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认识平方千米

让学生根据1公顷的定义联想1平方千米应该怎样定义。

课件展示:边长是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000平方米,也是1平方千米。

算一算:1平方千米合多少平方米?

学生计算并汇报。

板书: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思考: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要求讲出思维过程。

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00=100公顷)

4、平方千米的进一步认识(课件展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我国陆地面积是()平方千米。

(2)湖南省地图

湖南省的面积是21万()。

5、简单介绍亩这个土地面积单位。

学生自学课本P137你知道吗?,同桌间互相交流。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了解步测是大致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方法。

6、课堂练习

2公顷=()平方米50000平方米=()公顷

2平方千米=()公顷4000公顷=()平方千米

三、活动

谈话:火星小区正在创建文明小区,准备建设一个面积为一公顷的花坛。向同学们征集设计稿。

要求:

(1)面积为1公顷。

(2)美观,体现火星小区的特色。

学生自行设计,展示优秀设计稿。

四、作业

1、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2、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片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稻田里,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体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

二、新授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10000平方米=1公顷

3、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

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练习

练习二十2

四、小结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690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