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二次根式教案 >

二次根式教案热门

二次根式教案热门

【#范文大全# #二次根式教案热门#】这篇“二次根式教案”是我精心准备的,希望它能够令您满意。教学计划和课件是每位老师上课所必备的材料,每天都需要我们认真编写每一个教学计划和课件。教学计划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的体现。我深信这个网站能够为您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次根式教案 篇1

教案

教法:

1、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悟新知,建立分式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类比、参与问题讨论,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对实现教学目标起了重要的作用;

2、讲练结合法:在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与平方根进行类比,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配以精讲,并进行分层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规范的解题格式。

学法:

1、类比的方法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感悟二次根式的模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2、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及材料,体验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分组讨论法将自己的意见在小组内交换,达到取长补短,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4、练习法采用不同的练习法,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教材进行自检,小组内进行他检,提高学生的素质。

知识点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二次根式,那么二次根式有什么性质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展示目标,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本第3页——4页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请比较与0的大小,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3页“探究”中的填空,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例2是怎样利用性质进行计算的.。

4、完成4页“探究”中的填空,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 、看懂例3,有困难可与同伴交流或问老师。

课时作业

教师节要到了,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小明做了两张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壁画准备送给老师,其中一张面积为800 cm2,另一张面积为450 cm2,他想如果再用金彩带把壁画的边镶上会更漂亮,他现在有1.2 m长的金彩带,请你帮助算一算,他的金彩带够用吗?如果不够,还需买多长的金彩带?(≈1.414,结果保留整数)

二次根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要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了解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经历观察、比较、总结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对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究,提高数学探究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 4、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总结和应用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体验发现的乐趣,并提高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法和学法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合作,一种交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领提升的方式展开教学。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本节课注重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拓展学生探索的空间,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为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锐角三角函数”一章中,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遇到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等,本课适当加强练习,让学生养成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学过程

活动一: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探究二次根式的概念 1.探究二次根式概念 由四个实际问题(三个几何问题,一个物理问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研究二次根式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思考:用带有根号的式子填空,看看写出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1)要做一个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7cm和4cm的三角尺,斜边的长应为 cm

(2)面积为S的正方形的边长为

(3)要修建一个面积为6.28m2的圆形喷水池,它的半径为m(∏取3.14)

(4)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t(单位:s)与开始落下时的高度h(单位:m)满足关系h=5t2.如果用含有h的式子表示t,则t= 学生发现所填结果都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些有共同特点的式子。学生表示为,此时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平方根的性质让学生总结出a这一条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二次根式的概念。 2.例题评析 例1:哪些为二次根式? 练习:x取何值时下列各式有意义,通过4小题的训练,让学生体会二次根式概念的初步应用。加深对二次根式定义的理解,并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总结出解题规律:求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即转化为①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②分母不为0列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问题。

活动二:探究二次根式的性质1 1.探究(a)与0的关系 学生分类讨论探究出:(a)是一个非负数,此时归纳出二次根式的第一个性质:双重非负性。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和概括能力。例2:,则变式:,

活动三:探究二次根式的性质2 探究()2=a(a)由课本具体的正数和零入手来研究二次根式的第二个性质,首先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感受这条结论,然后再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出发,结合具体例子对这条结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得出一般的结论,并发现开平方运算与平方运算的关系,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前两题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后面的两题由学生板演引导学生分析(2)(4)实质是积的乘方和分式的乘方 拓展:反之(a)如 为后面的化最简二次根式(简单的分母有理化)做好铺垫。 例4: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活动四:探究二次根式的性质3 3.探究 在活动三的基础上出示课本第4页的探究: 引导学生比较活动三与活动四探究中两组题目的不同之处,活动三中的题目是对非负数先进行开平方运算,再进行平方运算;而活动四中的题目正好相反,是先进行平方运算,再进行开平方运算。再次由特殊到一般的让学生归纳出二次根式的又一个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对比的能力和意识。 此时引导学生谈一谈对()2和的联系和区别 相同点:①都有平方和开平方运算 ②运算结果都是非负数 ③仅当a时,()2= 不同点:①从形式和运算顺序看:()2先开方后平方,先平方后开方 ②从a的取值范围看:()2(a),(a为任意数) ③从运算结果看:()2=a(a),(a为任意数

二次根式教案 篇3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1.计算

(1)(2x+y)·zx(2)(2x2y+3xy2)÷xy

二、探索新知

如果把上面的x、y、z改写成二次根式呢?以上的运算规律是否仍成立呢?仍成立.

整式运算中的x、y、z是一种字母,它的意义十分广泛,可以代表所有一切,当然也可以代表二次根式,所以,整式中的运算规律也适用于二次根式.

例1.计算:

(1)(+)×(2)(4-3)÷2分析:刚才已经分析,二次根式仍然满足整式的运算规律,所以直接可用整式的运算规律.

解:(1)(+)×=×+×=+=3+2解:(4-3)÷2=4÷2-3÷2=2-例2.计算

(1)(+6)(3-)(2)(+)(-)

分析:刚才已经分析,二次根式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运算在乘法公式运算中仍然成立.

解:(1)(+6)(3-)

=3-()2+18-6=13-3(2)(+)(-)=()2-()2

=10-7=3

三、巩固练习

课本P20练习1、2.

四、应用拓展

例3.已知=2-,其中a、b是实数,且a+b≠0,

化简+,并求值.

分析:由于(+)(-)=1,因此对代数式的化简,可先将分母有理化,再通过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得到x的值,代入化简得结果即可?

二次根式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1)利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得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3) 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在做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时,分母含根号的处理方式上,学生可能会出现困难或容易失误,在除法运算中,可以先计算后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来进行,也可以先利用分式的性质,去掉分母中的根号,再结合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来进行。二次根式的除法与分式的运算类似,如果分子、分母中含有相同的因式,可以直接约去,以简化运算。教学中不能只是列举题型,应以各级各类习题为载体,引导学生把握运算过程,估计运算结果,明确运算方向。

3重点难点

重点: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难点: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和应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提问,探究规律

问题1 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内容?化简二次根式的一般步骤怎样?

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探究乘法法则的过程,类比该过程,学生可以探究除法法则.

2.观察思考,理解法则

问题2 教材第8页“探究”栏目,计算结果如何?有何规律?

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二次根式除法法则:。

问题3 对比乘法法则里字母的取值范围,除法法则里字母的取值范围有何变化?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能说明根据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母不为零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采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后,要明确字母的取值范围,以免在处理更为复杂的二次根式的运算时出现错误。

问题4 对例题的运算你有什么看法?是如何进行的?

师生活动 学生利用法则直接运算,一般根号下不含分母和开得尽方的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乘除法法则进行简单的运算。

问题5 对比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商的算术平方根有没有类似性质?

师生活动 学生类比地发现,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算术平方根的商,即 。利用该性质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活动2【讲授】观察思考,理解法则

问题2 教材第8页“探究”栏目,计算结果如何?有何规律?

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二次根式除法法则:。

问题3 对比乘法法则里字母的取值范围,除法法则里字母的取值范围有何变化?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能说明根据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母不为零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采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后,要明确字母的取值范围,以免在处理更为复杂的二次根式的运算时出现错误。

问题4 对例题的运算你有什么看法?是如何进行的?

师生活动 学生利用法则直接运算,一般根号下不含分母和开得尽方的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乘除法法则进行简单的运算。

问题5 对比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商的算术平方根有没有类似性质?

师生活动 学生类比地发现,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算术平方根的商,即 。利用该性质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活动3【活动】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例1 计算: (1) ; (2) ; (3) 。

师生活动 提问:你有几种方法去掉分母中的根号?去分母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再提问:第(2)用什么方法计算更简捷?第(3)题根号下含字母在移出根号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实际运算中培养运算能力,训练运算技能,

问题5 你能从例题的解答过程中,总结一下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有什么特征吗?

师生活动 学生总结,师生共同补充、完善。要总结出:

(1)这些根式的被开方数都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3)分母中不含根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提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要强调,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一般要把最后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问题6 课件展示一组二次根式的计算、化简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总结出的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活动4【练习】巩固概念,学以致用

例2 教材第9页例7。

师生活动 提问 本题是以长方形面积为背景的数学问题,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在此发挥什么作用?

再提问 章引言中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培养学生应用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5【测试】目标检测设计

1.在 、 、 中,最简二次根式为 。

【设计意图】考查对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的理解。

2.化简下列各式为最简二次根式: ; 。

【设计意图】复习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对于分母含二次根式的处理,要结合整式的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3.化简:(1) ; (2) 。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页练习第1,2,3题;

教科书习题16。2第10,11题。

二次根式教案 篇5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及其逆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内容解析

二次根式除法法则及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探究,最简二次根式的提出,为二次根式的运算指明了方向,学习了除法法则后,就有比较丰富的运算法则和公式依据,将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是加减运算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最简二次根式.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利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得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3) 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通过运算,类比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发现并描述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2)学生能理解除法法则逆用的意义,结合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乘除法法则,对简单的二次根式进行运算.

(3)通过观察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特征,能将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在做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时,分母含根号的处理方式上,学生可能会出现困难或容易失误,在除法运算中,可以先计算后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来进行,也可以先利用分式的性质,去掉分母中的根号,再结合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来进行.二次根式的除法与分式的运算类似,如果分子、分母中含有相同的因式,可以直接约去,以简化运算.教学中不能只是列举题型,应以各级各类习题为载体,引导学生把握运算过程,估计运算结果,明确运算方向.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提问,探究规律

问题1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内容?化简二次根式的一般步骤怎样?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探究乘法法则的过程,类比该过程,学生可以探究除法法则.

五、目标检测设计

二次根式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2.掌握混合运算的应用.

3.通过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通过混合运算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设计

小结、归纳、提高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多媒体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复习小结,归纳整理,应用提高,以学生活动为主

七、教学过程

【例题】

例1 化简:

(1) ; (2) .

解:(1)

(2)

说明: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式子的特点,能否约分或消项(第2小题)达到化简的目的,又要善于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可变换相邻项的位置,如 ,结果为-1,继续运算易出现符号上的差错,而把 先变为 ,这样 则为1,继续运算可避免错误.

例2 解下列方程(组):

(1)

(2)

(3)

解:(1)

(2)①× ,得

②× ,得

③-④,得

把 代入①,得

解得 .

是原方程组的解.

(3)由②,得

①× ,得

③-④,得

把 代入①,得

∴ 是原方程组的解.

例3 已知 , ,求 的值.

解: .

, ,

∴ .

例4 已知 , ,求 的值.

解: , .

(二)随堂练习

1.教材中P206中8.

2.解不等式: .

解:

3.已知 , ,求 的值.

解:3. ,或 .

4.已知 , ,求: 的值.

解 4.

5.已知 ,求 的值.

解 5. .

6.不求方根的值比较 与 的大小.

解 6.∵

(三)总结、扩展

根据已知条件,求一个代数的值,要注意条件或代数式的化简,有时条件和要求的代数式都需要化简,当把条件化简后,代数式的化简要朝着条件化简的结果去化简.

(四)布置作业

教材中P207B组1、3和补充作业.

补充作业:

1.已知 ,求 的值.

2.已知 , ,求 的值.

(五)板书设计

标 题

1.例题……

3.例题……

2.练习题

4.练习题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二次根式的混和运算方法和顺序

1.方法 (1)应用二次根式乘法、除法和加减法运算法则.

(2)在实数范围内运算律仍适用.

(3)二次根式的乘法,与多项式的乘法相类似,遇运用多项式乘法公式时,也可以运用乘法公式.

2.顺序 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数.

二次根式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母有理化与除法的关系.

2.掌握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

3.通过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通过学习分母有理化与除法的关系,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小结、归纳、提高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分母有理化.

2.教学难点:分母有理化的技巧.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多媒体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复习小结,归纳整理,应用提高,以学生活动为主

七、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步骤、运算顺序、互为有理化因式.

例1 说出下列算式的运算步骤和顺序:

(1) (先乘除,后加减).

(2) (有括号,先去括号;不宜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3)辨别有理化因式:

有理化因式: 与 , 与 , 与 …

不是有理化因式: 与 , 与 …

化简一个式子,如果分母是二次根式,采用分子、分母同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的方法(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例如:等式子的化简,如果分母是两个二次根式的和,应该怎样化简?

引入新课题.

【引入新课】

化简式子 ,乘以什么样的式子,分母中的根式符号可去掉,结论是分子与分母要同乘以 的有理化因式,而这个式子就是 ,从而可将式子化简.

例2 把下列各式的分母有理化:

(1) ; (2) ; (3)

解:略.

注: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简的步骤、关键问题、化简的依据.式子的化简,若分子与分母可分解因式,则可先分解因式,再约分,使化简变得简单.

二次根式教案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和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

2.能判断二次根式中的同类二次根式.

3.会用同类二次根式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简单的同类二次根式的合并,层层深入,从解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维,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二次根式的加减,渗透二次根式化简合并后的'形式简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引导法、比较法、剖析法,在比较和剖析中,不断纠正错误,从而树立牢固的计算方法.

2.学生学法通过不断的练习,从中体会、比较、二次根式加减法中,正确的方法使用,并注重小结出二次根式加减法的法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二次根式的化简.

3.疑点及解决办法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的关键在于二次根式的化简,在适当复习二次根的化简后进行一步引入几个整式加减法的,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从而最后引入同类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可进行阶梯式教学,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通过具体例题的计算,可由教师引导,由学生总结出计算的步骤和注意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反例,让学生去伪存真,这种比较法的教学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法则的运用更加准确和熟练,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习最简二根式整式及的加减运算,引入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尽量让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通过例题的示范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并引入同类的二次根式的定义.

3.再通过较复杂的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计算,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出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的法则.

4.通过学生的反复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引导学生从解题过程中体会理解二次根式加减法的实质及解决的方法.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二次根式化简的目的是为了能将一些最终能化为同类二次根式项相合并,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本节课就是研究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二)整体感知

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应分二层含义去理解(1)化简后(2)被开方数还相同.通过正确理解二次根式加减法的法则来准确地实施二次根式加减法的运算,应特别注意合并同类二次根式时仅将它们的系数相加减,根式一定要保持不变,并可对比整式的加减法则以增加对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理解,增强综合运算的能力.

二次根式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较熟练地掌握把一个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较熟练地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难点:把被开方数是多项式和分式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下列各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请说出第(3),(4)题的解题过程.

答:第(3)题的被开方数是一个多项式,先把它分解因式,再运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根号中的平方式及平方数开出来,运算结果应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理化.

二、新课

例1 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请说出各题的`特点和解题思路.

答:(1)题的被开方数及(2)题的被开方数的分子是多项式,应化成因式积的形式,可以先分解因式,再化简.

(3)题的被开方数的分母是两个数的平方差,先利用平方差公式把它化为乘积形式,再根据商的算术平方根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及分母有理化的方法,使运算结果为最简二次根式.

例2 计算:

分析:依据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要把计算结果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三、课堂练习

1.选择题:

(1)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 ]

(2)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 ]

(3)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 ]

(4)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 ]

(5)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 ]

(7)下列化简中,正确的是 [ ]

(8)下列化简中,错误的是 [ ]

2.把下列各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3.计算:

答案:

四、小结

1.把一个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时,如果被开方数是多项式,应把它化成积的形式,一般可考虑先分解因式,然后再化简.

2.如果一个式子的被开方数的分母是一个多项式,而这个多项式又不能分解因式(如课堂练习2(2)),在分母有理化时,把分子分母同乘以这个多项式.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运算结果一定要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五、作业

1.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2.计算:

答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最简二次根式教学分二课时进行.教学设计中首先安排讨论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单项式以及被开方数的分母是单项式的情况,然后再讨论被开方数是多项式和分母是多项式的情况.通过5个例题及课堂练习,最后达到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达到熟练地掌握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教学目标.

的是引导学生能把一个式子化简为最简二次根式应用于有关计算问题中去,把最简二次根式和已学过的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进行联系,促使学生把单个概念和方法纳入认知系统中,启发学生认识到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与最简二次根式是密切关联的.

小编推荐

二次函数课件热门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篇“二次函数课件”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每位教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只有通过合理的教案设计,教师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次函数课件(篇1)

一.学习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情境分析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二次函数意义。

2.了解二次函数关系式,会确定二次函数关系式中各项的系数。

二.知识导学

(一)情景导学

1.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激起的波纹不断向外扩展,扩大的圆的面积S与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2.用16米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的生物园饲养小兔,怎样围可使小兔的活动范围较大?

设长方形的长为x 米,则宽为 米,如果将面积记为y平方米,那么变量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

3.要给边长为x米的正方形房间铺设地板,已知某种地板的价格为每平方米240元,踢脚线的价格为每米30元,如果其他费用为1000元,门宽0.8米,那么总费用y为多少元?

在这个问题中,地板的费用与 有关,为 元,踢脚线的费用与 有关,为 元;其他费用固定不变为 元,所以总费用y(元)与x(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二)归纳提高。

上述函数函数关系有哪些共同之处?它们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有什么不同?

一般地,我们称 表示的函数为二次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 函数。

一般地,二次函数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你能说出上述三个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吗?

(三)典例分析

例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如果是,指出其中常数a.b.c的值.

(1) y=1— (2)y=x(x-5) (3)y= - x+1 (4) y=3x(2-x)+ 3x2

(5)y= (6) y= (7)y= x4+2x2-1 (8)y=ax2+bx+c

例2.当k为何值时,函数 为二次函数?

例3.写出下列各函数关系,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

⑴正方体的表面积S(cm2)与棱长a(cm)之间的函数关系;

⑵圆的面积y(cm2)与它的周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

⑶某种储蓄的年利率是1.98%,存入10000元本金,若不计利息,求本息和y(元)与所存年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

⑷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和为26cm,求菱形的面积S(cm2)与一对角线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巩固拓展

1.已知函数 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2. 已知二次函数 ,当x=3时,y= -5,当x= -5时,求y的值.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写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S与宽x之间函数关系式。

4.一个圆柱的高与底面直径相等,试写出它的表面积S与底面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5.用一根长为40 cm的铁丝围成一个半径为r的扇形,求扇形的面积y与它的半径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请写出半径r的取值范围.

6. 一条隧道的截面如图所示,它的上部是一个半圆,下部是一个矩形,矩形的一边长2.5 m.

⑴求隧道截面的面积S(m2)关于上部半圆半径r(m)的函数关系式;

⑵求当上部半圆半径为2 m时的截面面积.(π取3.14,结果精确到0.1 m2)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若是,请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y=2-3x2; (2)y=x2+2x3; (3)y= ; (4)y= .

2.写出多项式的对角线的条数d与边数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某产品年产量为30台,计划今后每年比上一年的产量增长x%,试写出两年后的产量y(台)与x的函数关系式。

4.圆柱的高h(cm)是常量,写出圆柱的体积v(cm3)与底面周长C(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课外作业:

A级:

1.下列函数:(1)y=3x2+ +1;(2)y= x2+5;(3)y=(x-3)2-x2;(4)y=1+x- ,属于二次函数的

是 (填序号).

2.函数y=(a-b)x2+ax+b是二次函数的条件为 .

3.下列函数关系中,满足二次函数关系的是( )

A.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B.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与所挂物体质量的关系;

C.圆柱的高一定时,圆柱的体积与底面半径的关系;

D.距离一定时,汽车行驶的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4.某超市1月份的营业额为200万元,2、3月份营业额的月平均增长率为x,求第一季度营业额y(万元)与x的函数关系式.

B级:

5、一块直角三角尺的形状与尺寸如图,若圆孔的半径为 ,三角尺的厚度为16,求这块三角尺的体积V与n的函数关系式.

6.某地区原有20个养殖场,平均每个养殖场养奶牛20xx头。后来由于市场原因,决定减少养殖场的数量,当养殖场每减少1个时,平均每个养殖场的奶牛数将增加300头。如果养殖场减少x个,求该地区奶牛总数y(头)与x(个)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C级:

7.圆的半径为2cm,假设半径增加xcm 时,圆的面积增加到y(cm2).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圆的半径分别增加1cm、 时,圆的面积分别增加多少?

(3)当圆的面积为5πcm2时,其半径增加了多少?

8.已知y+2x2=kx(x-3)(k≠2).

(1)证明y是x的二次函数;

(2)当k=-2时,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二次函数课件(篇2)

1.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

2.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

3.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

4.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二次函数课件(篇3)

比一比

教学内容

比长短、高矮(教科书第4-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教学具准备

主题图、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1.比长短。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3)指导学生用在□画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4)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5)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指名交流。

4.体会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两棵树的高矮等。

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综合运用,发展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光盘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4.“想想做做”第4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学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二次函数课件(篇4)

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小球飞行高度问题展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然后进一步举例说明,从而得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最后通过例题介绍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总结出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表述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2).会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从中体会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难点: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六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问题 如图,以20m/s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球的飞行高度h(单位:m)与飞行时间t(单位:s)之间具有关系

h=20t5t2。

考虑以下问题

(1)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2)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3)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m?为什么?

(4)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

分析:由于球的飞行高度h与飞行时间t的关系是二次函数

h=20t-5t2。

所以可以将问题中h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有合乎实际的解,则说明球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问题中h的值:否则,说明球的飞行高度不能达到问题中h的值。

解:(1)解方程 15=20t5t2。 t24t+3=0。 t1=1,t2=3。

当球飞行1s和3s时,它的高度为15m。

(2)解方程 20=20t-5t2。 t2-4t+4=0。 t1=t2=2。

当球飞行2s时,它的高度为20m。

(3)解方程 20.5=20t-5t2。 t2-4t+4.1=0。

因为(-4)2-44.10。所以方程无解。球的飞行高度达不到20.5m。

(4)解方程 0=20t-5t2。 t2-4t=0。 t1=0,t2=4。

当球飞行0s和4s时,它的高度为0m,即0s时球从地面飞出。4s时球落回地面。

由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有什么关系?

例如:已知二次函数y=-x2+4x的值为3。求自变量x的值。

分析 可以解一元二次方程-x2+4x=3(即x2-4x+3=0) 。反过来,解方程x2-4x+3=0又可以看作已知二次函数y=x2-4+3的值为0,求自变量x的值。

一般地,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深入讨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二)问题的讨论

二次函数(1)y=x2+x-2;

(2) y=x2-6x+9;

(3) y=x2-x+0。

的图象如图26.2-2所示。

(1)以上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吗?如果有,有多少个交点,公共点的横坐标是多少?

(2)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的值是多少?由此,你能得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吗?

先画出以上二次函数的图象,由图像学生展开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以上的问题。

可以看出:

(1)抛物线y=x2+x-2与x轴有两个公共点,它们的横坐标是-2,1。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的值是0。由此得出方程x2+x-2=0的根是-2,1。

(2)抛物线y=x2-6x+9与x轴有一个公共点,这点的横坐标是3。当x=3时,函数的值是0。由此得出方程x2-6x+9=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

(3)抛物线y=x2-x+1与x轴没有公共点, 由此可知,方程x2-x+1=0没有实数根。

总结:一般地,如果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相交,那么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0的根。

(三)归纳

一般地,从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可知,

(1)如果抛物线y=ax2+bx+c与x轴有公共点,公共点的横坐标是x0,那么当x=x0时,函数的值是0,因此x=x0就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

(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没有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这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没有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由于作图或观察可能存在误差,由图象求得的根,一般是近似的。

(四)例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解:作y=x2-2x-2的图象(如图),它与x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大约是-0.7,2.7。

所以方程x2-2x-2=0的实数根为x1-0.7,x22.7。

七 小结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没有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这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没有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八 板书设计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抛物线y=ax2+bx+c与方程ax2+bx+c=0的解之间的关系

例题

二次函数课件(篇5)

一、复习引入

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例题分析:

例1: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以及取得最大值时的值。

变题1:⑴、⑵、⑶、

变题2:求函数()的最大值。

变题3:求函数()的最大值。

例2:已知()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2,求的取值范围。

例3:若,是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求的最小值。

三、随堂练习:

1、若函数在上有最小值,最大值2,若,

则=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实数根,则的最小值是()

A、0B、1C、-1D、2

3、求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

四、回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二次函数的的最值及其求法。

课后作业

班级:高一()班姓名__________

一、基础题:

1、函数()

A、有最大值6B、有最小值6C、有最大值10D、有最大值2

2、函数的最大值是4,且当=2时,=5,则=______,=_______。

二、提高题:

3、试求关于的函数在上的最大值。

4、已知函数当时,取最大值为2,求实数的值。

5、已知是方程的两实根,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能力题:

6、已知函数,其中,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的值。

二次函数课件(篇6)

九年级数学教案: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教学设计

一.知识要点

1.若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上任意三点坐标,则用一般式(a≠0)求解析式。

2.若已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最值),则应用顶点式,其中(h,k)为顶点坐标。

3.若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两交点坐标,则应用交点式,其中为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二.重点、难点:

重点: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

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出函数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建议:

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应恰当地选用二次函数关系式的形式,选择恰当,解题简捷;选择不当,解题繁琐;解题时,应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

典型例题

例1.已知某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1,-6),B(2,3),C(0,-5)三点,求其函数关系式。

分析:设,其图象经过点C(0,-5),可得,再由另外两点建立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a、b的值即可。

解:设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因为图象过点C(0,-5),∴

又因为图象经过点A(-1,-6),B(2,3),故可得到:

∴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说明:当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三点时,可设其关系式为,然后确定a、b、c的值即得,本题由C(0,-5)可先求出c的值,这样由另两个点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使解题过程简便。

例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为(1,),且经过点

(-2,0),求该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由已知顶点为(1,),故可设,再由点(-2,0)确定a的值即可

解:,则

∵图象过点(-2,0),

即:

说明:如果题目已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h,k),一般设,再根据其他条件确定a的值。本题虽然已知条件中已设,但我们可以不用这种形式而另设这种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中,我们必须求a、b、c的值,而在这种形式中,在顶点已知的条件下,只需确定一个字母a的值,显然这种形式更能使我们快捷地求其函数关系式。

例3.已知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且函数有最大值为2,图象与x轴的一个交点是(-1,0),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依题意,可知顶点坐标为(-3,2),因此,可设解析式为顶点式

解:设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图象经过(-1,0),

∴所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即:

说明:在题设的条件中,若涉及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或函数的最大(最小值),可设顶点式为解析式。

例4.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如图1所示,则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图1

分析:可根据题中图中的信息转化为一般式(或顶点式)(或交点式)。

方法一:由图象可知:该二次函数过(0,0),(2,0),(1,-1)三点

设解析式为

根据题意得:

∴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方法二:由图象可知,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1)

设解析式为

∵图象过(0,0),∴,∴

∴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方法三:由图象可知,该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于点(0,0),(2,0)

设解析式为

∵图象过(1,-1)

∴,∴

∴所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即:

说明:依题意后两种方法比较简便。

例5.已知:抛物线在x轴上所截线段为4,顶点坐标为(2,4),求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分析:由于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设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x1,0),(x2,0),则有对称轴,利用这个对称性很方便地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解:∵顶点坐标为(2,4)

∴对称轴是直线x=2

∵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之间距离为4

∴两交点坐标为(0,0),(4,0)

设所求函数的解析式为

∵图象过(0,0)点

∴,∴

∴所求函数的解析式为

例6.已知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是零,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依题意,此函数图象的开口应向下,则有,且顶点的纵坐标的值为零,则有:。以上两个条件都应满足,可求m的值。

解:依题意:

由①得

由②得:(舍去)

所求函数式为

即:

例7.已知某抛物线是由抛物线经过平移而得到的,且该抛物线经过点A(1,1),B(2,4),求其函数关系式。

分析:设所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则由于它是抛物线经过平移而得到的,故a=2,再由已知条件列出b、c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解本题。

解:设所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则由已知可得a=2,又它经过点A(1,1),B(2,4)

故:解得:

∴所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为:

说明:本题的关键是由所求抛物线与抛物线的平移关系,得到

例8.如图2,已知点A(-4,0)和点B(6,0),第三象限内有一点p,它的横坐标为-2,并且满足条件

图2

(1)求证:△pAB是直角三角形。

(2)求过p、A、B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并求顶点坐标。

分析:(1)中须证,由已知条件:

,应过p作pC⊥x轴

(2)中已知p、A、B三点的坐标,且根据点的位置可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解:(1)过p作pC⊥x轴于点C,

由已知易知AC=2,BC=8

∴,解得:pC=4

∴p点的坐标为(-2,-4)

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又

二次函数课件(篇7)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二次函数在现实模型的刻画的意义,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进而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2.拓展目标:能在二次函数的学习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求因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方法,以及运用二次函数的概念的深入理解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乐趣;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难点: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如何通过题目信息列出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以及确定因变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谁能说出它们的分别的形式是什么吗?(让学生举手回答)

2. 老师总结: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形式为y=kx+b。其中当k≠0,b=0时为一种特殊形式y=kx,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正比例函数。

(让学生进入数学课堂的氛围,从复习的形式带入函数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欲望。)

同学们有没有看到过以下的情形,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1. PPT展示:如图所示,这是永州八景之一的愚溪桥,桥身横跨愚溪,面临溪水,桥下冬暖夏冻,常有游船停于桥下避晒纳凉,已知主桥为抛物线型,在正常的水位下测得主桥宽24m,最高离水面8m,以水平AB为x轴,AB的中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求出次抛物线的表达式。

2. 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你们知道在打篮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抛物线式什么曲线吗?你能计算出最高点的位置吗?

3. 已知圆的半径为r,求圆的面积的表达式?

同学们能建立适应题目的坐标系,并列出函数表达式吗?

同学们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能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避免枯燥无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学们自己的演算本上依次列出关系式。y=πr2,y=2x2+3x+1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关系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些函数关系式的共同点。

形式y=ax2+bx+c(a,b,c均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其中 ??为一次函数 ????叫做一次项最高点叫做定点,在坐标轴上可找出定点坐标

观察函数的表达式,应当注意的知识点为:

1.最高次数必须为2;2.a≠0; 3.轴对称图形。

例1、判断哪些是二次函数?

2例2、①y=4x2+1 ②y=(x-1)-2x③ y=5x2+4x+3

分别说出下列二次函数的a、b、c?

例3、已知二次函数有=(m+3)????-9是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求m的值?

活动: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进入学习的世界吧! 活动展示两段:所有的男生分成一组,所有的女生分成一组,比赛规则根据二次函

数的解析式y=3x+4x+2,选一女生说出一个x的取值,如男生回答,时间为两分钟;反过来,由任一个男生说出y的取值,女生回答,看谁说的最多?

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好,希望以后能再接再励。

现在我们一起做这道题,好吗?

2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bx+c(a≠0),其经过三点(0,1),(2,1),

(3,4),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如果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呢?

22.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h)+k,顶点坐标为(2,-1),求二次函数的

例2: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h)+k,顶点坐标为(2,1),对称轴为x=2,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3: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2,a=3,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归纳总结(板书)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基本形式:

22. 顶点式:y=a(x-h)+k(a≠0)其中点(h,k)为顶点,对称轴为x=h

3. 交点式:y=a(x-x1)(x-x2)(a≠0),其中x1,x2是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轴。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般用待定系数法,但根据不同的条件设出恰当的解析式解出更方便。 22

例:抛物线与x轴交点为(-1.0),(2,0),且a=4,求解析式?

某种小商品的成本是10元/件,在试销阶段,当产品的售价为x元/件时,日销售

量为100x件。

(情境问题是让同学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近生活)

二次函数课件(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佛山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④会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 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3)本节课主要目的,对历届中考题中的二次函数题目进行类比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终极目标。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理念:《课标》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4、设计思路:不把复习课简单地看作知识点的复习和习题的训练,而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题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从定义出发的简单题目。

(二)典型例题分析,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方法与小结

由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作业设计:(见课件)

3、板书设计:(见课件)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分析、探索、交流”等过程,让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在应用中获得发展,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教学过程主要由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运用知识,体验成功;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归纳小结――形成结构等环节构成,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新课标》要求。本设计同时还注重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合作、开放、探究、交流中,愉悦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教学。

二次函数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公切线在解决有关两圆相切的问题中的作用,辅助线规律,并会应用;

(2)通过两圆公切线在证明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在证明两圆相切问题时,辅助线的引法规律,并能应用于几何题证明中。

教学难点:

综合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1)两圆的公切线概念。

(2)切线的性质,弦切角等有关概念。

(二)公切线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1 、 如图,⊙O 1和⊙O 2外切于点A,BC是⊙O 1和⊙O 2的公切线,B,C为切点。若连结AB、AC会构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呢?

观察、度量实验(组织学生进行)

猜想:(学生猜想)∠BAC=90°

证明:过点A作⊙O 1和⊙O 2的内切线交BC于点O。

∵OA、OB是⊙O 1的切线,

∴OA=OB。

同理OA=OC。

∴ OA=OB=OC。

∴∠BAC=90°。

反思:(1)公切线是解决问题的桥梁,综合应用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作两圆的公切线是常见的一种作辅助线的方法。

例 2 、 己知:如图,⊙O 1和⊙O 2内切于P,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

求证:∠APC=∠BPD。

分析:从条件来想,两圆内切,可能作出的辅助线是作连心线O 1 O 2,或作外公切线。

证明:过P点作两圆的'公切线MN。

∵∠MPC=∠PDC,∠MPN=∠B,

∴∠MPC-∠MPN=∠PDC-∠B,

即∠APC=∠BPD。

反思:

(1)作了两圆公切线MN后,弦切角就把两个圆中的圆周角联系起来了。要重视MN的“桥梁”作用。

(2)此例证角相等的方法是利用已知角的关系计算。

拓展:(组织学生研究,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

己知:如图,⊙O 1和⊙O 2内切于P,大圆⊙O 1的弦AB与小圆⊙O 2相切于C点。

是否有:∠APC=∠BPC即PC平分∠APB。

答案:有∠APC=∠BPC即PC平分∠APB。如图作辅助线,证明方法步骤参看典型例题中例4。

(三)练习

练习1、教材145练习第2题。

练习2、如图,已知两圆内切于P,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C,大圆的弦PD过C点。

求证:PA·PB=PD·PC。

证明: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EF

∵ AB是小圆的切线,C为切点

∴∠FPC=∠BCP,∠FPB=∠A

又∵∠1=∠BCP-∠A∠2=∠FPC-∠FPB

∴∠1=∠2∵∠A=∠D,∴△PAC∽△PDB

∴PA·PB=PD·PC

说明:此题在例2题的拓展的基础上解得非常容易。

(三)总结

学习了两圆的公切线,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由圆的轴对称性,两圆外(或内)公切线的交点(如果存在)在连心线上。

2、公切线长的计算,都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故解题思路主要是构造直角三角形。

3、常用的辅助线:

(1)两圆在各种情况下常考虑添连心线;

(2)两圆外切时,常添内公切线;两圆内切时,常添外公切线。

4、自己要有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不断反思,不断归纳总结。

(四)作业教材P151习题中15,B组2。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1,已知两圆相交于A、B,直线CD与两圆分别相交于C、E、F、D。

(1)用量角器量出∠EAF与∠CBD的大小,根据量得结果,请你猜想∠EAF与∠CBD的大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

(2)当直线CD的位置如图2时,上题的结论是否还能成立?并说明理由。

(3)如果将已知中的“两圆相交”改为“两圆外切于点A”,其余条件不变(如图3),那么第(1)题所得的结论将变为什么?并作出证明。

二次函数课件(篇10)

一、说课内容: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2)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例2、用周长为2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y(m2)与矩形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 y=x(20/2-x)=x(10-x)=-x2+10x (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5) y=22+2x (6)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的一个知识点就是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给出,而要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增加对二次函数的感性认识,侧重点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这种新的函数二次函数,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最大面积问题,可给学生留为课下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方法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均应鼓励。

不等式解法教案热门


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份涵盖多个方面的“不等式解法教案”范文,希望本文能够引领您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教师们必须完善教案课件,以确保课堂内容更加生动。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1

公开课教案

课题: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授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第节授课班级: 执教者: 指导教师:项目内容

一、学习目标1.会通过函数图像知道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2.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难点:对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教学导航与学生平台 设计意 图

(一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三自学指导

(四先学(一板书课题: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通过投影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重难点。(三自学指导(四先学

自学课本76-77页内容,并完成自学指导。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

一般地,只含有,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的整式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

一般地,使某个一元二次不等式成立的x的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 20 ax bx c ++>(0 a>或20 ax bx c ++ 4.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2760 x x-+>的解集

(1一元二次方程2760 x x

-+=的根与二次函数276 y x x =-+的零点的关系: ①求解方程2760 x x-+=的根 ②画出函数276 y x x =-+的图像并求出该函数的零点

结论:一元二次方程的 就是所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当x 取 时,y>0? 当x 取 时,y 的解集为;不等式2760x x-+ 0?= 0?

当x 取 时,y=0?(2

=++(0a >的图像 20 ax bx c ++=(0a >的根 没有实数根 20 ax bx c ++>(0a >的解集 2 ax bx c ++的解集 20 ax bx c ++≥(0a >的解集 20 ax bx c ++≤(0a >的解集 思考: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

20ax bx c ++>(0a ≠或20ax bx c ++

二算:算△及对应方程的根。

三写:由对应方程的根,结合不等号的方向,根据函数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自学检测: 解不等式:(12x 2-3x-2>0;(2-x 2+3x-2>0;(34x 2-4x+1≤0;(4x 2-2x+2>0.(五后教

1.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节的重、难点及注意事项.2.更正当堂检测存在的问题(先由学生检查更正,更正时用红色粉笔把认为错误的部分用斜线画掉,在旁边更正,保留原有答案,最后师再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看板演的内容。3.新知延伸 解下列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 20ax bx c ++>(0a >或20ax bx c ++ 4.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课后作业: 课本p80 练习1.(1、(2、(3、(5 课时训练16(五后教(六、课堂总结(七、作业布置

四、板书设计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 20 ax bx c ++>(0 a>或20 ax bx c ++ 4.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五、教后记(教学反思)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反思

塘沽中专-----戚卫民

我在13级电子班教室上了一节课,由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教的是一个普通中专的班,学生基础比较差。因此,第一,课前组织很重要,给 学生 做思想 工 作,这 节 课很重要,是大家表现 自己 的好机会,同 学 们应该遵守纪律,积极发言,展示 自己 班良好的素质和班风。这样学生激情会高一些,自然课堂也会活跃一些。第二,把握本节课的难点,课前做好铺垫。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看上去好像很简单,但是它需要同学们有很好的基础,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而学生在初中只是熟悉用求根公式解方程,对于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只有极个别会,对于这种情形我在课前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好好的补了一下。还有二次函数的图象画法,也好好的复习一下,加深巩固,突破难点,使得这节课能顺利进行下去。

尽管这样我的课堂效果也不是很好,这是为什么呢?我陷入迷茫之中可能是我的学生不适应教学方式?可能是学生紧张?弄错?后来想想可能我没有好好地备学生。我觉得这节课的教案应该这样设计,可能会更好:课前引入去掉,应该在复习时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画二次函数图象,这样学生容易进入状态。然后直接导入新课,有特殊到 一般,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揭开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给出例题应由浅入深,先给出形如这样的:(x-2)(x-3)

让他们好求方程的根,从而画图求不等式的解集,为后续例题做铺垫。作为教师我应该很规范的板书。以给学生榜样。然后给出形如这样的不等式:x2+3x-4≥0 由上道题的启示他们自然会去验证Δ,用十字相乘法求一元二次方程x2+3x-4=0 的根,画函数的图像,从而求出解集。从这两道题让他们自己归纳一下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再出课本习题,这样他们一定可以解出来,此种做法可以提高他们的解兴趣,把课堂气氛变得浓烈一些。接着给出-x2-3x+4>0提醒他们要把二项式系数变为正数。用课本课后题做练习。再给出x2-3x+4>0这种Δ0Δ=0的情形。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学生应该可以解决。

一节课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是课堂的首要。贴近学生实际,层层深入,各个击破,帮学生排忧解难,同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是教师课堂的主旨。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老师必须要有很强的亲和力。其实亲和力的前提是要有爱心,有爱才会亲。一个孩子在班上是六十分之一,但在一个家庭是百分百,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向爱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他们,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关怀,怎样做到爱学生,我觉得自己以后可这样努力 :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在路上和他们打招呼,下课和他们谈谈心,说笑说笑,不 要说一些伤学生人 格的话语,适当鼓励他们,人心都是肉长的呀,他们会感觉得到的。成绩差的学生其实是非常敏感的,也是很容易叛逆的,在任何时候老师都要想到自己是成年人,是长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考虑我们的学生,设身处地为他们想象。这样就不会有芥蒂,冲突,代沟。这节课我比较真实展现我的学生和我自己。无论从哪一方面,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对学生的掌控能力,课堂的把握能力。我都有待学习提高。我会努力的!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课堂意外预案等几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第二层面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三层面是德育目标,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层面是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本节课是在复习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并利用其关系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练习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五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4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解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概念及其解法,能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发现、分类、比较等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增强相互协作的同时,经历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教学难点:必须切实注意遇到要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提出目标

1导入: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动手解一元一次方程:1-2x =x + 3并说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投影出示学习目标,检验学生预习

(1)能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2)会解答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激情展示。

(一)、请同学们进行自学书137—139页,自学后完成下列问题。并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1、观察下列不等式,说一说这些不等式有哪些共同特点?

(1)≥12(2)x≤(3)x<4(4)5-3x>14 什么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自己举出2或3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例子,小组交流。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x < 2x + 6

4、思考: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哪些类似之处?有什么不同?

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据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二)、学生展示以上问题(小组pk的形式)

(三)、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请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1、解下列不等式

(1)4(x-1)+2> 3(x+2)-x(2)(x-2)/ 2≥(7-x)/ 3

2、求下列不等式的正整数解:

(1)-4 >-12;(2)3 -9≤0.、某数的一半大于它的相反数的 加1,求这个数的范围。

三、当堂训练,达标检测

(一)巩固练习题目

1、判断下列不等式是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什么?

(1)1/x+3x–1(4)x(x–1)

2、解下列不等式。(1)3x+8

(二)达标检测题目

解下列不等式

(1)2(1+3x)>20–3x(2)(x–3)/7≥x–6(3)x取何值时,代数式(x+4)/3的值比(3x –1)/2的值大?

四、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2.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五、作业 142页A组第一题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5

1.复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开始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课题)记得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还记得是用什么方法解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是代数方法,也可能说是利用直线图象。

[师]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使得我们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请同学们画出 y=2x-7

[师]请同学们画出图象,并回答问题。

一次函数y=2x-7的图象如下:

填表:

当x 时,y = 0,即 2x-7 0;

当x 时,y

当x 时,y > 0,即 2x-7 0;

注:(1)引导学生由图象得出结论(数形结合)

(2)由学生填空(一边演示y0部分图象)

从上例的特殊情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其结论,并由学生尝试叙述:一元一次方程ax+b=0的根实质上就是直线y=a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一元一次不等式ax+b>0(或ax+b

2.新课导入

[师]我们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那能否也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6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探索

[师] 你知道二次函数的草图是怎样画出的吗?(用"特殊点法"而非课本上的"列表描点法")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二次函数 y=x2-4x+3的图象如下:

填表:方程x2-4x+3=0(即y=0)的解是

不等式x2-4x+3>0(即y>0)的解集是

不等式x2-4x+3

注:学生类比前面的知识,能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与x轴的交点,确定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从而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边说边画y>0,y

[师]现在如果我变动这条抛物线,请大家观察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有何变化?

注: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三种情况,其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也有三种情况,是由 >0, =0,

2、讲解例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分析几个具体例子

(板书)例:解下列各不等式

(1)2x2-3x-2>0;

(2) -3x2+6x>2;

(3)4x2-4x+1>0;

(4)-x2+2x-3>0.

注:跟学生共同详细分析(1),强调解题规范性,其余(2)(3)(4)由学生完成,并小组讨论。

解:(1)方程2x2-3x-2=0的两根为x1=- 或 x2=2,(画草图,结合图象)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 x2 }

注:问题要顺利求解,应先考虑对应方程

的根的情况,然后画出草图,结合不等式写出解集。

(以下学生试着解决,并回答)

(2)分析一:结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求解。

分析二:引导学生能否转化为熟知类型,与(1)中二次项系数作比较,只要不等式两边同乘以-1,并注意不等式要改变方向。

解:原不等式可变为 3x2-6x+2

方程3x2-6x+2=0的两根为 x1=1- , x2=1+

原不等式解集为: {x | 1-

(3)方程 4x2-4x+1=0有两等根 x1=x2=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 |x }

变式训练:改成4x2-4x+1 0,请学生回答(使学生知道不等式的解也可能是一个值)。

(4)将原不等式变形为:x2-2x+3

方程x2-2x+3=0无实根

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变式训练: -x2+2x-3

[师]上述几例都有各自的特点,反映在哪两方面呢?注:引导学生总结:一是二次项系数,二是判别式 ,一般要先将二次项系数转化为正数。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7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Eric 一 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高中所学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能利用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学生知道不等关系, 掌握了不等式的性质,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学生将学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 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 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练应用二次函数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2)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 方程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已学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引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及解法(2)让学生观察二次函数,在此基础上, 找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并掌握此解法(3)在学生寻找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中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价值目标:(1)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获取新知,使学生体会温故而知新的道理

(2)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难点

理解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

六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约10分钟)

师:在初中,我们解过一元一次不等式,如解不等式x – 1 > 0,现在请同学们先画出函数y = x – 1 的图象,并通过观察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1)x 为何值时,y = 0;2)x 为何值时,y > 0;3)x 为何值时,y 0的解集能从函数y = x – 1上看出来吗?

学生画图,思考。先把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过一段时间,再小组交流,此间教师巡视并指导。提问学生代表。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因为上述方程x – 1 = 0以及不等式x – 1 > 0的左边恰好是上述函数y = x3x – 2 > 0;2)4x23x – 2 = 0的解是x1 =-1/2, x2 = 2.所以2x24x + 1 = 0 的解是x1 = x2 = 1/2, 所以不等式4x22x + 3

练习:课本80页练习第1题(1)-(3)【灵活掌握】.师: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有两个: 1)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

作业:课本第80页 习题 A

4.板书设计

§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解不等式x2 – x – 6 > 0, 请先画出二次函数 y = x2 – x – 6的图像,并回答以下问题: 1)x 为何值时,y = 0;y > 0;y 0的解集呢?

七 教学反思

组1、2题 例,解不等式:

1)2x24x + 1 > 0;3)-x2 + 2x – 3

解:1)因为Δ =(-3)2 – 4×2×(-2)= 25 > 0, 方程的2x23x – 2 > 0的解集是{x| x1 2}.2)因为Δ = 0,方程4x24x + 1 > 0的解集是{x|x ≠ 1/2}.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8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让老师感到“意外”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课堂意外预案”的探索和思考,备课时尽量设想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以免在课堂中学生提出让自己出乎意料的问题,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境地。结合以往经验,在本节课,我提出两个“意外预案”。

1、学生在做课本练习1(x+2)(x-3)>0时,可能会问到转化为不等式组{或{求解对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想法非常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与下节简单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关,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种解法——等价转化法,不在本节课之列。

2、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解(x-1)(x+2)>1一类的不等式的时候,由于受方程(x+1)(x+2)=0可转化为x-1=0或x+2=0求解的影响,有可能会出现将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来求解的错误做法,教师要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指出上面的转化不是等价转化。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三年级语文式教案热门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才能实现完整课堂教学。以下是趣祝福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年级语文式教案”,请认真学习并参考本文!

三年级语文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文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如愿以偿、羞愧万分”等词语的意思;

★能够感受到母爱是无私的、无价的,懂得要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感受到母爱是无私的、无价的。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片、红色心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直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账单》。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塞进

2、轻声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围绕着账单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用上这些词。自己试着说一说指名说

3、课文中出现了几份账单?找到这两份账单读一读,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重点理解

1、是谁先给谁写账单呢?

彼得为什么会给妈妈写账单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你觉得小彼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件出示句子:由于他聪明过人……小商人了。)指导读出自豪的语气。

2、小彼得觉得自己是个小商人了,他要把自己掌握的填写账单的方法用到生活中,于是,他给妈妈写了这样一份账单。(课件出示账单)

自己读一读,小彼得帮妈妈做了什么事?索要多少钱?

最后他还对自己进行了一个总结,说:

(出示句子:我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

(1)读读

(2)“一直”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吗?

(3)出示:我是个听话的孩子。

我一直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体会?

(4)你能用“一直”说一句话吗?

3、师:小彼得所做的事情你有没有做过?你做过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给妈妈写一份账单索取报酬?如果你这样做了,妈妈可能怎样做?

4、小彼得的妈妈是怎样做的呢?你能从文中找一找吗?

妈妈心里可能在想什么?接下来妈妈做了什么?你从哪知道的?

5、小彼得向妈妈索取60芬尼,妈妈给他了,小彼得得到了这60芬尼,他……(学生说:如愿以偿)

什么叫“如愿以偿”?你有如愿以偿的时候吗?

6、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要将60芬尼放入口袋时,他发现了妈妈的账单(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前师后)

(1)提问:妈妈所做的这一切,真的只有0芬尼吗?小彼得10岁了,10年来妈妈为孩子都做了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10年的吃和穿,生病时的医药费、护理费需要多少钱?

10年来妈妈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你,这些需要多少钱?

10年来幸福的生活着,这些又需要多少钱?

(2)如果真的付给妈妈报酬,要付多少呢?

有一位专家帮我们计算了一下,想听吗?(听资料)

听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一说

如果妈妈向我们索取报酬,就按少的计算,年薪48万,十年呢,480万。彼得妈妈的账单就要这样写。(出示改写的账单)齐读

可是,彼得的妈妈是怎样写的?(出示:再次师生对读,师前生后)

7、小彼得读着妈妈的账单,此时此刻他感到……

什么叫“羞愧万分“?

出示:于是………妈妈的口袋!你从哪看出他羞愧万分?

(指名读一读)

师:现在,你对小彼得有什么评价?

四、讨论题意,升华内涵

1、师:我们相信,妈妈这一份充满宽容、怜惜、关怀、挚爱的亲情,会像缓缓流淌的小溪,永不停息地陪伴着小彼得一天天长大。所以说妈妈的账单是……

小彼得的呢?

2、师:彼得把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他一定会把这件事永远珍藏在心里。我们也一样,要时刻用这个故事来告诉自己:

父母对我们(),我们应该()。

五、课后小结

1、我们应该感谢小彼得的妈妈,她的这份爱的账单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无价,它不仅教育了小彼得,更深深感动了我们。此时此刻,你想到自己的妈妈了吗?你想说些什么?拿起笔,写在心形卡片上!

2、同学们的语言感动了老师,我相信此时我们都想说上这样一句话。(出示:妈妈,我爱您!)齐读

六、布置作业

回家给妈妈讲一讲《账单》的故事,将你做的卡片亲手送给妈妈。更重要的是要用你的实际行动表现出对妈妈的爱,对吗?

三年级语文式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字词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音符”等词语。

2.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同学们,春天,在农村,在城市,在树林,随处可以看到一种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生机的小动物,你们知道是谁吗?(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几张燕子的图片)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1)抓住“凑”字理解燕子外形上的特点。

(2)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1.抄写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1.学习2—4自然段,继续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背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1、自由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2)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3)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3、仿照课文喜欢的段落,进行仿写。

《燕子》是一篇讲读课文。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燕子的喜爱之情。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的自主性。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备课时,我发现课文的插图给人春意盎然的感觉,平静的湖面,淡绿的湖水,婀娜的柔柳,粉红的桃花,新绿的稻田。远处,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山依着水,水绕着山。灵巧翻飞的燕子,更为明媚的春光增添了生趣。在设计教案时我决定指导学生看图,并提示学生观察图画,可以按照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但是,假如就这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的话,学生可能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伶俐可爱的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就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在实际教学中,我转念一想,何不在此给学生创设一段优美的教学情境,进行阅读教学呢。我就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啊!”说着,我一边又给学生出示了一句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都举了起来。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群山绿了,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桃花笑红了脸,柳枝压弯了腰,美极了!”还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春风把田野吹绿了,小草儿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多可爱!”……

二、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进语言积累。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读懂这篇课文,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学得透彻。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说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优美的诗句。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同样的,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充满情趣的春天,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自己的情感,就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思维活了,语言丰富了,课堂也就精彩了。何乐而不为呢!

三年级语文式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是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寓意;讲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水罐的神奇变化是学生感知爱心的力量。

难点:引导学生感知童话的色彩,锻炼想象力。

四.教学实数:

两课时。

五.教学具准备:

本课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问学生“同学们以前学过或者看过童话故事吗?”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并且再问“你们喜欢看童话吗?为什么?童话故事有什么特点?”

2.问学生“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每当夜晚来临仰望浩瀚的星空的时候,看到月亮你们会想起嫦娥奔月的传说,那么看到星星,你们会想到什么传说或者童话故事呢?”将学生引到课文中。

3.课件呈现作者的资料,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注意现实主义作家的.意思:揭示社会上的黑暗面,以此寄托自己美好的期盼与理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呈现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多读并读准字音、字词,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课件呈现要求学生会认的8个生字,先指名读再齐读,注意多音字。

3.课件呈现要求学生会写的15个生字,先指名读再齐读,注意个别难写的字的结构。

4.课件呈现课文中重点词语,先指名读再齐读,点出学生不理解的词语,让其他学生帮忙解决,老师进行总结。

5.提问学生课文大意,然后课件呈现大意,学生齐读。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形象?思考水罐到底神不神奇?神奇在哪里?

2.搜集关于爱心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1. 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形象?思考水罐到底神不神奇?神奇在哪里?

(老师总结水罐的五次变化:空木水罐 -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跳出七颗钻石,接着涌出了水流)

(二)再读课文,深化感悟:

1. 读第一自然段:

(1) 问学生哪些词语可以体现水的重要?(所有、干涸、干枯、焦渴而死)挨个解析每个词语体现的意思,并且用课件呈现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引导学生想象,水干涸的原因,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2)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 读水罐的第一次变化(空木水罐 -有水木水罐):

(1) 问学生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 引导学生想象小姑娘累到睡着后,会做个什么样的梦?(美梦与噩梦)

(3) 解析“竟”的意境。

3. 读水罐的第二次变化(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水依然是满的):

(1) 解析“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的意境,帮助学生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知小姑娘对母亲的爱。

(2) 问学生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4. 读水罐的第三次变化(掉在地上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

(1) 问学生怎么这么巧小姑娘就被小狗给绊倒了呢?引导学生想象小狗身上可能发生过什么(小狗因为没有水喝,虚弱无力,快要死了,没有力气躲避小姑娘)。

(2) 小姑娘被小狗绊倒了,非但没有怪罪小狗,反而还给小狗水喝,这体现了小姑娘什么好品质?(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体现出她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

(3) 小姑娘为什么只分给小狗一点儿水呢?(因为她还挂念着母亲)

(4) 帮助学生总结水罐变化的原因。

5. 读水罐的第四次变化(银水罐-金水罐):

(1) 问学生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 解读水罐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小姑娘,母亲的爱心也使得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所以,是爱心才让水罐发生变化,只要又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6. 读水罐的第五次变化(金水罐-跳出七颗钻石,接着涌出了水流):

(1) 解析“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的意境,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现最终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再次体现了小姑娘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问学生水罐变化的原因。

(2) 如果没有爱心,那么生活会怎样?世界会怎样?(学生畅想回答)有了爱心,世界会怎样?让学生说说对于爱心的理解,老师板书。

(3)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有一颗爱心,多为他人着想(在路边遇到流浪者和乞丐的时候,学生应该怎样做)。

(4) 经过该变化,问学生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涌出后,水流会流到哪些地方?小姑娘周围会出现什么变化?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5) 齐读课文本次变化。

7. 结合课题理解第四自然段(即最后一段):

(1) 课件呈现最后一段的内容,学生齐读,并指名问学生该段的意思,点出作者以美丽故事结尾所寄予的美好愿望: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2) 问学生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老师解析钻石、星星与爱心的关心(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

(三)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哪些充满爱心的人或事?

(四)布置作业:

1.掌握好本课的字词。

2.回家做一个爱心贺卡,送给亲人或朋友;为劳累了一天的父母端盆洗脚水。

三年级语文式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和原因。

2.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愿、投、况、吞、烈、绪、述7个汉字。

2.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文:

1.同学们平时一定听过掌声吧!在哪儿听过?你给别人鼓过掌吗?为什么要鼓掌?别人给你鼓过掌吗?当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识字学词: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指导学习新字新词。

2.请同学们看出示的生字:“掌”“班”“腿”“晃”观察它们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这几个字。

3.教师示范书写。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学了一件什么事?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按照“鼓掌前,鼓掌,鼓掌后”的顺序来记叙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辨字组词。

投( ) 默( )

没( ) 墨( )

2.质疑:英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小姑娘呢?

3.学生读第1自然段,体会掌声前的英子是怎样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词语。

二、心灵呼唤,体会英子的快乐:

英子是一个残疾的孩子,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同学们难道不希望英子勇敢地面对生活吗?那么,你心中的英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读第4自然段。

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英子?见到这样的英子你高兴吗?是什么让她有如此的变化?.

英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三、体会两次“掌声”,感受英子的内心:

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并思考:

1.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2.从英子的神态和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画出有关语句,并作出批注。

3.两次掌声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体会来信,放飞美好心愿:

1.请学生读英子的来信,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2.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认为爱还是什么?

五、拓展学习:

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6、板书设计:

掌声前 : 忧郁

掌声响起: 第一次 热烈持久(鼓励)

第二次 不约而同(赞扬)

掌声后: 微笑面对生活

三年级语文式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渗透环保教育。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学习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课前准备:

学词卡片,搜集课文相关资料。

主要学习方法:

自主读悟,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义乌城内有哪些桥?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相应图片

2、是啊,这些桥横跨在义乌江上,为义乌的交通通便利,经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该爱护它们。

3、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座古代工匠设计并建造的桥。(板书课题:赵州桥)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同桌互读字词、正音。

2、出示生字词,多种形式认读。

齐读→开火车认读

3、说说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根据回答,引导整理板书:

历史悠久

雄伟坚固

非常美观

三、品读课文

1、自主选择,小组合作学习

选择其一,找到相应段落,读一读,说一说,读后的收获,提出不明白问题。

2、汇报交流

(1)历史悠久

汇报→朗读

(2)雄伟坚固

汇报

读课文中的语句

预设问题:什么是创举?

(3)非常美观

A、汇报

B、引导理解“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

用“……不但……,而且……”练习说话。

C、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D、出示“宗泽桥”石栏图案,仿照课文说一说。

E、宗泽桥既坚固又美观,作为一名义乌人怎么爱护宗泽桥

四、课堂总结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二、朗读体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背喜欢的部分

3、情感交流,想对李春或古代的工匠说些什么?

4、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扩展交流

1、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

2、说说义乌的古建筑,激发爱家乡自豪感

三年级语文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动物王国有许多可爱的朋友,看,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课件:小鹿)

2.谁来描绘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鹿呢?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师:有一天,这只温顺又美丽的鹿遇到了一只凶猛的狮子,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这则寓言将要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

(出示课题,读课题。)

比比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其中的道理。

现在就请大家翻到课本110页,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

看,生字朋友来了,考考你能不能直接喊出他们的名字。

出示:匀称 珊瑚 抱怨

逼近

犹豫

撒开腿 凶猛 一扯 挣脱

泛起了波纹

撅起了嘴

配得上角 甩在了后面

师:你是第一个举起小手的,你来。你觉得哪几个字需要提醒同学的?

(撅嘴,做一做动作)

谁还想来读读?

开小火车读。

小火车开得可真稳!奖励大家再读一次!

师:词语读得那么好,相信课文会读得更好。

2.师:课文里,先讲到了鹿欣赏自己的角,后来又抱怨自己的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再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板书:角)

3.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能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说说吗?

(虽然————但是——可见——)

三、朗读对比,感悟课文

1.师:是啊,鹿角多美呀!让它如此地陶醉,课文中有哪些词语和句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鹿的美丽呢?

生找鹿夸耀自己的话,读一读!

2.师:鹿角长得多美丽呀!可小鹿却抱怨起来了,为什么呢?

谁找到了?(生读)

师:你怎么理解“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这句话?

师:是啊,鹿角这么美丽,可是它的四条腿,却如此得细,鹿不禁难过道。

是啊,纤细的腿根本就配不上这两只精美的角,鹿不禁伤心起来。

难怪小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3.多明显的对比呀!我们请女同学来读读欣赏自己的话,男同学读读抱怨的话。

4.师:读得不错,现在让我们变成自我欣赏的小鹿,到森林深处去亲自体验一下。你想啊:清清的池水边,一头公鹿正在忘情地自我欣赏。殊不知远处的树丛中,两只虎视眈眈的眼睛正在注视着它,一场厄运就这样降临了,鹿猛一回。(手势)

齐读:(惊叫)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一生接着读第六自然段。

师:此时,你的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怎样的词?

危险、紧张、可怕、惊险……

预设:(危险)你从哪里体会到了危险?

除了危险还有什么词跳入了你的脑海?

“哎呀”句:是什么词?(逼近、悄悄)“悄悄”读时指导读轻。而此时鹿却毫不知情——(好险啊!)齐读。

“就在狮子灰心丧气”句:是啊,两只美丽的角差点送了它的命——(好险啊!)

“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句:哪些词让你感觉特别紧张?(猛扑、赶紧)是啊,这时候生死关头,的确是(好险啊!)齐读。

“眼看就要被追上了”句:哪些词让你觉得的确很危险?这时,对鹿来说就是生与死的考验,真的是(好险啊!)

而在这危难的时刻,鹿是在谁的帮助下脱离了危险?(指板书)

5.师:下面请同学们再去读读五、六自然段,体会那紧张的场景!

四、小结故事 明确寓意

1.师:同学们,在鹿的逃生过程中,这两束美丽的角充当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让我们过头去,看看小鹿是怎样夸赞自己的角的!(示:两句话)

师:这时候,你想对小鹿说些什么?

师:小鹿和也是这样想的(示: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2.师:经历了这次灾难后,小鹿痛定思痛,它决定锯掉头上那两只美丽的角,你们说,鹿该不该这样做呢?

3.师(指板书):同学们,美丽的角差点送了鹿的命,可丑的腿却让鹿狮口逃生。学到这,你有什么想说的呢?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陶罐与铁罐》、《矛和盾的集合》

(示寓意:事物各有优点,正确看待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才是最棒的!)

五、总结全文 课外延伸

看来,今天小朋友从这则寓言中悟到很多,真了不起!

在这里,老师还想给大家介绍一本好书:像我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狐狸和葡萄 》《狼和小羊》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语言凝练,寓意深刻,大多用拟人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在这个脚步匆匆的世界里,寓言是一种别致的快餐,能让我们在读后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满足,希望同学们能和寓言交上朋友。

三年级语文式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发”和“几” )及新词,认读6个字。

2.默读课文,继续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

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搭配词语。

2.能从指定的词语中任选2个造句。

情感目标: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相互尊重,善待他人。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老师让同学们都戴帽子的真正用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课时)

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师要深刻认识“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触摸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于表现的鲜活元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爱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默读课文,继续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

3.通过朗读感受山区孩子上学的欢乐,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4.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互相尊重,善待他人。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老师让同学们都戴上帽子的真正用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我们都认识帽子,那么你认为帽子都有什么用?(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帽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 9 帽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后同桌互查生字,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字和词语。

2.出示字词:

不幸 肿瘤 化疗 乌黑发亮新奇

帽子 熟悉 意外

五花八门 轻松 似乎

谁知道“肿瘤”和“化疗”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够通过阅读从中寻找答案)

三、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边默读边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困)

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浅显问题互相解答,较难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大家评议的方法解答。

2.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A.老师让大家都戴帽子,是想让大家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

B.老师是想让大家都跟汪霞一样戴着帽子,免得汪霞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2)你同意哪种意见,说说为什么。(感受老师对汪霞的关心)

(3)汪霞在看到大家都戴着帽子前后心理的有哪些变化?(不安、不敢—意外—轻松—忘了)

①汪霞掉了头发后为什么会感到不安?请你再读读这句话,表现出汪霞当时不安的心情。

②当看到大家都戴着帽子时,汪霞的心情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指名读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读:我们把“汪霞”换成“我”假如你就是汪霞,看到这种情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一读:

星期一到了,我回到了熟悉的校园。我来到教师门口,迟迟没敢进去,因为我戴了一顶帽子。当我把目光投向教室的时候,感到十分意外: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跟他们那些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我的这顶帽子显得那样普通,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我一下子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轻松地笑了,大步走进教室。

(4)你怎样理解“同学们似乎也忘了。”(同学们有的因为大家都戴着帽子,忘了汪霞戴帽子的原因,有的是故意不提,怕汪霞伤心。)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文章中的人物,你想以谁的身份对谁说点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希望大家像汪霞的老师和同学一样,关心爱护你身边的人,使他们也能体验到爱的阳光。

板书设计:

9 帽子

老师 汪霞 同学

不安、不敢

意外

轻松

忘了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默读的方法,在默读过程中初步学会了思考。2、能从重点句子中分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包括两个多音字,以及新词,认读6个字。

2.能正确进行词语搭配,从指定的词语中任选2个造句。

3.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主动识字,学会本课13个生字。

教学难点:能够从指定的词语中任选2个词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学生自主识字。

1.激发兴趣,自主识字。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认识13个生字。虽然听起来很多,但是很多字都是你们的老朋友呢。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认字认得得最好!

提要求:

(1)读准字音。

(2)想想怎样记? (困)

(3)说说怎样组词?可以从书上找,也可以查字典。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提问:“发”有几个读音? “几”有几个读音?

fā(发言) jī(几乎)

发 几

fà(头发) jǐ(几个)

3.熟悉的“悉”上边不是“采”,“竖”是一笔下来的。

4.指导书写:

和蔼的”蔼”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熟是上宽下窄

指导学生按照整体观察,按照标准姿势书写

三、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1.书后第3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提示:什么样的头发?

怎样地宣布?

教师行间巡视,及时指导

2.指导造句。

(1)了解课文中是怎样用到该词语的 。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到这些词语,试着说句。教师举例。

(4)把句子写下来。

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生字你用了什么方法?鼓励主动识字、独立识字。

板书: 9 帽子

fā(发言) jī(几乎)

发 几

fà(头发) jǐ(几个)

课后反思:生字学生掌握得很好,能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记忆字形。

项链教案热门十二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教案是实施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下面是编辑为您整理的“项链教案”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值得分享请不要吝惜将它分享给所有人!

项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探究悲剧发生的思想根源,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2、领会小说精巧的构思,续写课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悲剧发生的思想根源,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大家知道,项链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首饰。可是有时候,项链也会成为一条锁链,紧紧地勒住命运的咽喉。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在小说《项链》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二、自主、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项链》语段)

问题1:作者的这番“感慨”,针对的是课文中的什么人什么事?

明确:针对的是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人生悲剧。

问题2:为什么会丢失?

明确:因为她觉得“临走时候加穿的衣服”“寒碜味儿跟舞会上的衣服的豪华气派很不相称”,“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

问题3:这是什么思想在作怪?

项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探究悲剧发生的思想根源,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2、领会小说精巧的构思,续写课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悲剧发生的思想根源,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大家知道,项链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首饰。可是有时候,项链也会成为一条锁链,紧紧地勒住命运的咽喉。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在小说《项链》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二、自主、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项链》语段)

问题1:作者的这番“感慨”,针对的是课文中的什么人什么事?

明确:针对的是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人生悲剧。

问题2:为什么会丢失?

明确:因为她觉得“临走时候加穿的衣服”“寒碜味儿跟舞会上的衣服的豪华气派很不相称”,“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

问题3:这是什么思想在作怪?

项链教案(篇3)

一、 说教材

《项链》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主题的多样性,并且历来有不同的解读。

《项链》这篇小说是传统篇目,无论新旧教材都选用。它的魅力何在?我觉得首先在于它主题的深刻性。一篇有永恒魅力作品,它的主题是常读常新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随着时代的更新,我们理应有新的认识。《项链》讲述了一则悲剧,这则悲剧的成因在作者看来是“偶然发生的微不足道的小事”造成的。至此,我们明了作者其实是想通过这么一则悲剧来“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这一万古常新的话题。正是这种“探索”,使得《项链》这篇小说具有了永恒魅力。这一出悲剧自然而然的使人联想起《皇帝的新装》《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两出悲剧。但是对小说的主题却历来有不同的解读。

正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在教学上最可取的教学方法是探究。如何探究?我觉得应从探究“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入手。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如何探究呢?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那么,要探究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应该以探究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对人物自身的思想实际和言行举止的分析探讨来把握。

罗瓦赛尔太太:虚荣心是悲剧的根源。罗瓦赛尔太太尽管不富有,但生活无忧:丈夫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且小有积蓄;日常家务也不需操劳,忠心耿耿的丈夫对她呵护有加。但她却感到非常的痛苦,她渴望过上贵太太的生活,渴望幽雅奢华的生活方式,渴望得到权贵的青睐,男人们的吹捧。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她也获得了日思夜想成功,可是这一切都来得太快,消失得太快,犹如一只扑火自焚的飞蛾,刹那辉煌后即跌进无边的黑暗之中。罗瓦赛尔太太就象普希金的寓言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老太婆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代价一样,也为自己的虚荣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罗瓦赛尔先生:平庸、老实、对妻子过分的娇纵是悲剧的根源。罗瓦赛尔先生安于现状,对生活心满意足,甚至计划夏季和朋友一起去度假狩猎。他体贴妻子,但他并不了解妻子,当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到一张教育部大官的请柬时,满心以为妻子会开心,却引起妻子的烦恼;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妻子的参加晚会的有关装束的建议,令人发笑,当然不符合妻子的要求。后来他把自己的度假狩猎计划扼杀在萌芽之中,战胜自己节俭性格,慷慨地拿出四百法郎。在他的策划之下,妻子在舞会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却在仓皇逃跑时丢掉了项链。平庸、老实的罗瓦赛尔先生完全屈服于妻子的虚荣心,缺乏应有的理智和思想,就象完全屈服于妻子的贪婪的可怜的老渔夫,他们一个把自己投入了十年没日没夜的艰辛生活之中,一个丧失了到手的幸福生活。

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朋友有意无意的疏忽是悲剧的根源。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么福雷斯蒂埃太太为什么要说出真相?福雷斯蒂埃太太“非常激动,抓住了她的两只手”,叫嚷着说出了真相。这难道是福雷斯蒂埃太太在演戏?我看倒是显示了她的惊讶、纯真。

作者莫泊桑:作者持“宿命论”的观点。作者认为是“人生的偶然性”改变了罗瓦赛尔太太的一生。

主题的再探讨:作者在作品中旗帜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我们为什么又要费力的去解读为“讽刺了什么、批判了什么”呢?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三个生活中的“普通人、小人物”,他们既不是善的代表,也不是恶的象征,他们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在他们身上,既有人性的闪光点——真诚,善良、守信、坚强,又有人性的弱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安于现状等。是什么决定了这一群人的生活,甚至使他们是人生轨道发生逆转。我想这才是作者真正试图回答的人生难题。作者只是向我们展示了他思考认知的一个方面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项链》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皇帝的新装》这两篇寓言故事在主题和思想价值方面极其相似。因此作家莫泊桑更象一个社会学家、解剖家、思想家,而不是一个批判者。

其次,故事情节具有“寓巧合于自然”的特点,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从大的方面来说:收到舞会请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偶然知道真相,无一不既巧合,又合乎情理。从小的方面来说:借项链时的迟疑、焦虑,借到项链后的忘情失态;舞会上的疯狂、陶醉、成功,舞会后的慌忙逃离;十年前的痛苦、自卑,十年艰辛后的坦成、乐观,都合情合理,极为精巧。尤其是出人意料的结尾,留下巨大的悬念,令人深思。如果没有这个意料之外的结尾,小说的故事情节,依然完整。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条尾巴,难道作者的目的仅仅是“把生活真实的面纱撕开,露出它可怕的本面目”,并借此讽刺罗瓦赛尔太太,增强小说的批判性?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比如,作者之所以加上这样一条尾巴,难道不就是为了进一步的强调“人生的偶然性”吗?的确,当罗瓦赛尔太太终于偿还清了可怕的债务,准备开始新生活时,一次邂逅,将对她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面对可怕的真相,罗瓦赛尔太太将何去何从?

根据以上的理解,我设置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把握小说的基本故事情节。

②重点是鉴赏小说情节特点。

③难点是探究小说的主题。

这样设计,抓住了作品的.基本特征,重点难点鲜明突出,防止面面俱到的错误的发生。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不单纯是传播知识、培养技能、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究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能做到抓住作品的基本特征,还应力求做到“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要力求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学有所获。

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1、 朗读作品精彩片段(借项链时,借到项链后,舞会上,舞会后。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体会作者创作手法的妙处。)

2、 鉴赏小说情节特点,展开想象并续写故事。

3、 探究小说主题。

4、 精彩片段表演。(小说结尾部分罗瓦赛尔太太与福雷斯蒂埃太太的偶然相逢。)

这样设计,既突出了重点,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体现了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寓教于乐”目的的理念。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首先,要求学生通读作品,并用小标题概括小说的情节。

接着,朗读作品的精彩片段。

第三步,精彩片段表演。

第四步,鉴赏小说情节特点。

第五步,探究小说主题。(出示各种观点,师生共同探究)

第六步,展开想象并续写故事。

第七步,课后探究:《项链》究竟是一出悲剧,还是一出喜剧?“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究竟是断送了罗瓦赛尔太太,还是成就了罗瓦赛尔太太?

这样设计,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符合认知规律。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的延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项链教案(篇4)

教学设想

本课拟通过网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模式的探索。探索语文学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同时,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应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与传统教学也有所不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种: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构建知识的促进者,学习的评价者。

过程

一、研究性学习

(一)导读

1、激发兴趣

《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

2、目的、方法

教师强调学生的学习任务,并为学生介绍课件的使用方法。

(二)文本阅读

1、想象、对比

学生在阅读好作品时,一般无法克服“一气呵成”的心理,这种阅读热情应该肯定,但同时也有负面影响,重情节、轻思考无疑是突出的现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控制,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上述毛病,有助于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好的阅读习惯。于是,在课件中我有目的的把原文分成四个部分(详情见课件)。学生每读完一部分都要按要求对下文进行“原创”,否则就无法继续下一部分的阅读。

第一部分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收到参加上层社会的`舞会请帖,她会怎么做?

第二部分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把借来的丢了,她会怎么办?

第三部分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再次遇见佛来思节夫人,会发生什么事?

第四部分的问题:佛来思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夫人是假的,对此你感到惊讶吗?

学生在“求知欲”的激励下,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接龙”。最终通过自己的“原创”(想象作文)与作者原著的对比,来感受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和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这里,学生或多或少的收获完全是通过比较而悟出来的,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满堂灌”。

2、交流、借鉴

阅读完全文后,接着,学生陆续在课件中的留言板上张贴自己对玛蒂尔德夫人的“第一印象”。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隐私”的说话环境,有利于他们畅所欲言。而且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有发言权的局限。这两点提高了学生说话,尤其是说“真话”的积极性。这样,众多的有个性的意见的多元化的撞击,必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在这时适当的“挑拨离间”,引发意见相左的同学之间的“学术”争论,引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支持自己观点,驳斥别人的观点。 为了让人信服,学生就要学会利用课件中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如果感到课件中提供的材料还不能满足自己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中提供的站外链接或搜索引擎进入Internet直接查找相关资料。

教师主要的工作则是引导学生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要防止学生在信息流中淹没自己,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借鉴,更要善于创造。

3、协作

教师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主研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中的留言板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研究的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研究的结论,寻找恰当的合作伙伴形成小组,充分交流,利用集体智慧形成更具建设性的观点。

这里的协助还有另一层面的含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高低不平,教师要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成为教学助手,一起来引导、辅导暂时落后的学生。

(三)拓展阅读

在课件中,我还提供了《简·爱》《玩偶之家》《包法利夫人》《德伯家的苔丝》《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学作品的内容简介以及全文阅读的网站链接。目的在于启发学生通过与简·爱、娜拉、爱玛、苔丝和安娜等人物形象之间的比较,从而加深对玛蒂尔德夫人的理解把握。

另外还提供了莫伯桑的其它作品以及契诃夫和欧亨利的主要作品,力求通过量的积累来达到把握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及短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二、持续性学习

学生课后可以通过上校园的局域网随时查找所需的材料,随时发表自己的文章。套句时尚的话就是可以“将学习进行到底”。

而教师则要定期到网上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去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动态的评价。

项链教案(篇5)

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探究悲剧发生的思想根源,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2、领会小说精巧的构思,续写课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悲剧发生的思想根源,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大家知道,项链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首饰。可是有时候,项链也会成为一条锁链,紧紧地勒住命运的咽喉。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在小说《项链》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二、自主、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项链》语段)

问题1:作者的这番“感慨”,针对的是课文中的什么人什么事?

明确:针对的是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人生悲剧。

问题2:为什么会丢失?

明确:因为她觉得“临走时候加穿的衣服”“寒碜味儿跟舞会上的衣服的豪华气派很不相称”,“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

问题3:这是什么思想在作怪?

项链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小说结构艺术,来进一步透视人物的性格。

2.引导学生领会情节发展偶然中的必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汇报上节课的作业,并请同学做点评,以提高听得效率;教师强调想象的情节一定要忠实于人物性格,符合情节的真实。

二、欣赏小说结构艺术

教师学法指导

这篇小说的构思可谓精巧,在我们学习的重点之中。要欣赏小说的结构艺术,应该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看情节安排,看线索贯穿,看铺垫伏笔,看其妙在何处。

学生自己速读浏览,体会妙之何在?

小组讨论,优势互补,选派代表发言。

班级讨论明确。

要点:①铺垫与伏笔,为情节展开提供了依据。例如,序幕写玛蒂尔徳的梦想,变为下文她为参加舞会赶制新衣和借项链作了铺垫。还有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丢项链后珠宝店老板的回答,还项链时女友的随意这一系列伏笔使得“识项链”中得知项链是假的合情合理。

②以项链为线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只有“赔项链”不具偶然性,是玛蒂尔徳对生活的选择,更好的凸显了玛蒂尔徳人性中美的一面。

③戏剧性的结尾,项链是假的更耐人寻味。衬托了玛蒂尔徳的单纯善良、诚实守信,也暗示了法国上流社会的虚伪。

三、总结扩展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环环相扣的情节,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巧遇的必然性,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结尾,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布置作业

建议同学课下浏览《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进一步体会。

项链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喜欢听故事,在欣赏与讲述中理解故事内容。

2、尝试用ABC、ABB和AAB的模式进行有规律的排序。

3、懂得并感受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看看这是谁?小刺猬怎么了?他为什么会哭呢?

2、小结:原来小动物都不喜欢小刺猬,他没有朋友,很孤单。

二、理解故事内容,发现小刺猬等小动物项链上的规律,感受故事的有趣。

1、小刺猬的项链

(1)小刺猬的项链真漂亮呀,你觉得漂亮在哪里?

(2)带上项链的小刺猬心情是怎么样?

2、小动物们的项链(ABC模式)

(1)小兔第一个串好了,谁能发现小兔子的项链里藏着什么秘密?

(2)请幼儿帮助小猴完成未穿完的项链。

三、小刺猬和小兔帮助大象穿项链。

1、小刺猬穿的项链(ABB模式)

小刺猬打算用红豆子和黄豆子串一条项链送给大象,仔细看一看,它的项链有什么秘密?

2、小兔穿的项链(AAB模式)

他也想用三个一组每一组都一样的方法帮助大象串一条项链,谁来帮帮他?

四、幼儿操作,教师提出串项链要求,并进行巡回指导。

1、穿项链的要求:请你用三个一组每一组都一样的方法来串项链。

2、小朋友帮助大象穿项链

五、展示交流幼儿所串的项链,体验朋友之间相互帮助的快乐。

1、漂亮的项链

这些项链漂亮吗?谁来说说你串的项链,你是用什么方法穿的?

2、大象的心情

小动物在你们的帮助下都有了属于自己的项链,你有什么感受?猜猜看,收到这么多好看的项链,大象的心情会怎么样?

3、小结:自从小刺猬有了一条美丽的项链后,他就变得勇敢、自信了,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多,而且小刺猬还把这份快乐分享给了他的好朋友们,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孤单了。

活动延伸

幼儿在数学区练习排序操作卡。

项链教案(篇8)

[教学目标]

A、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及其表现主题的作用。

B、体会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及其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C、学习根据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创作背景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训练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

目标A、B

[教学难点]

目标C

[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完成目标1、2,第二课时完成目标3。

2、通过品析文章的出人意料而情理之中的结尾,失项链的偶然与必然,开头六段背景的描写来理解情节的作用;通过背景与借项链失项链来理解心理描写,通过分析讨论赔项链还债务明真相来领会把握主题的方法。

3、抓住各部分的要点、关键词句和片断,从具体的语言出发去理解内容与体会技法。

4、组织学生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阅读训练与检测

2、品析、讨论情节

3、体会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一、导入、出示目标从预习提示中对玛蒂尔德这一形象的概括和所引起的争论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消除预习提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二、整体快速阅读训练要求:理清小说的情节,明确线索、顺序;批注人物描写,将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词句批注出来。

项链教案(篇9)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找到的答案,什么是爱心项链?它是由什么组成的?(边听边板书:爱心 善事 爱心项链)

师:文中的哪段话是这个含义?(最后一段)

(出示课件最后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齐读。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爱心就是项链上的一根金线。

师:是啊,人不仅要富有爱心,还要有善举。文章中哪些人有爱心?他们都做了哪些善事?(生答:中年人、青年人、克雷斯)

师:出示课件(书中有一段话介绍了克雷斯在两次获救中做了些什么?)

生答:

克雷斯帮助( )做了()。

(结合生活进行想像回答)

师:中年人,克雷斯,青年人他们所做的善事虽然不同,但有一样东西是相同的。就是当他们帮助别人后,都会说什么呢?

(生答)

师:这体现他们怎样的品质?(帮助别人,不求回报。)

师:因为克雷斯富有爱心,帮助别人不图回报,因此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也帮了他,这就是爱心的传递。

项链教案(篇10)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我们教师只要把语文的课堂教学深入到生活中,把学习语文的快乐释放到生活实际中去欣赏品味,由此再由生活的快乐返回到对语文学习的钟爱和快乐中,不断循环往复!真正让孩子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生活的丰富多彩,把语文和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通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整合,不断使主题得以升华,让学生充分感受文中所蕴含的真情。同时,非常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我展示的平台:可以自由选择识字方法,可以自由选择读书方式,可以发表自己读文后的独特感受??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体现其个性,体现快乐学习。

课前准备

1.词语卡片,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歌曲《童年》。(教师)

2.赞美大海的好词佳句,预习生字,朗读课文;童年玩耍的照片、纪念品、画。(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美

1.学生用课前搜集的好词佳句赞美大海。

师:孩子们,你们眼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用你搜集到的好词好句来描绘一下。

2.引入课文题目。

(教师播放海浪及笑声的录音)师:听,这是什么声音?(海浪声)听,这是什么声音?(笑声)今天让我们下海好吗?脱下鞋子,光着脚丫,一同体验一下踩在松松软软的海滩上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去感受那里带给我们的快乐。板书课文题目,美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本课起始体现了读和说的相互联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然后抓住孩子年龄小、爱玩的特点,让他们觉得这节课又要去游玩了,精神先愉悦、轻松起来,让学生对本课学习充满兴趣。

二、领略美

1.课件播放课文内容和朗读动漫。

2.问:大海好玩吗?小娃娃快乐吗?同学们,此时你们想读一读这篇课文吗?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再把圈画的字词读一读。

3.标出自然段。

4.同桌分段读一读,纠正读错的字音,再把圈画的字词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描画面,想意境,让学生初步感受美,感受快乐,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实现学生读的愿望,达到流利读课文的目的。

三、集中识字

1.出示本课生词卡片。

师:词语宝宝来到了我们的黑板上,你们试着认识认识它们。

2.师:选择你喜欢的生字记一记。

3.师:把你记的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互相学习。

4.师:把你喜欢的字和我们大家说一说吧,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倾听,并且继续补充。

预设:

形声字:蓝、笑、和、活、金

数笔画:又、向

加一加:蓝、笑、和、娃、挂、活

减一减:又(叉)、白(的)

形近字:娃――挂、贝――见

换一换:着(看)

反义词:笑――哭

同音字:向――象、又――右、和――合

师随机引导:

挂:做动作“挂”。

5.指导书写:(1)白(第一次书写):先观察“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仔细看老师范写;学生书写后临写,教师强调每笔的位置和笔顺;学生自己书写一个。

(2)和:认识新偏旁“”。

(3)学生练写“的”“又”。

6.去掉拼音读一读。

7.师:都学会了吗?接受挑战吧!

(开火车检验词语卡片)

(开火车检验生字卡片)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识字、写字规律,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和方式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学生先观察,再临帖、再观察、再默写,最终熟练掌握本课会写字。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找找描写大海的小文章,读一读并能介绍给小伙伴们。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丰富了积累。这种开放性的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有了方向的指引,这对于一年级的小同学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趣导入

1.教师引导:认读生字卡片,进行扩词,复习生字,指名读全文。

2.教师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大海,去领略大海的美,体会大海带给我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卡片,进行扩词,复习生字,抽同学读全文等教学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通过恰当的导入,再一次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二、体会快乐――品味美

(一)品味第1自然段――美景

1.指名读,问: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

2.自由读,问:你有什么感受?

3.汇报:感受到大海很美。(板书)

4.师:第1自然段只用了三句话就让我们体会到了大海的美,作者可真了不起。那他都用了哪些词语呢?和同桌找一找,用波浪线画一画,并说一说你的体会。

①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并板书,出示课件,体现这些词语: 蓝蓝的 黄黄的 小小的

②师:什么蓝蓝的?什么黄黄的?什么小小的?请你试着说出这样的短语:( )的( )。

③什么又宽又远?什么又长又软?你能说出这样的短语吗?

项链教案(篇11)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教师把用纸泥做的一窜彩色项链挂在自己的脖子上,问幼儿这是什么?漂亮吗?谁的脖子上经常会挂这样的东西?你们想挂吗?如果想的挂,就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一做好吗?

二、教师讲解示范

1、现在请小朋友来看看老师是怎样来做的。

2、先在一团的纸泥中取一小团,用力的捏一下,然后把它粘到一根毛线上,

3、再用力的搓一下,直到搓的很圆,就这样一颗一颗的排列下去。直到完成一窜项链。

4、然后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到每一颗珠子上,使珠子五颜六色更漂亮。这样一窜彩色的珠子就完成了。

三、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放音乐。同时引导幼儿在取纸泥的时候不要很多,而且珠子一颗一颗排列要均匀,最后别忘了打一个结。注意保持桌面和地面的干净。帮组个别幼儿完成作品。

四、幼儿作品展示

请幼儿把做好的项链放到泥工板上,再送到老师指定的地方,然后比一比谁做的彩色项链最漂亮。

项链教案(篇12)

活动设计

本教材《田鼠太太的项链》适宜在大班的“动物大世界”“有用的植物”“寒冷的冬天”等主题中进行教学。

活动目标

1、通过倾听故事,能对田鼠太太的行为展开积极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简单的分析判断能力。

2、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事先想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

活动准备

根据绘本故事制作PPT,选择一段抒情性的乐曲。

活动过程

一、经验谈话导入,引出并认识角色。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式”引入,密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使幼儿放松、自信地表达已有经验;教师通过了解幼儿前期经验,自然地引出故事。)

1、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什么季节?“丰收的季节”表示什么意思?

2、秋天到了,人们忙着收获水果和粮食。那么动物们在干什么呢?

3、瞧!谁来了?(认读文字“田鼠太太”)“太太”是什么意思?

4、秋天里,田鼠太太会忙些什么呢?

二、看看听听议议,初步了解作品内容。

(设计意图:借助“插问”让幼儿进行适度的推测和适当的对话练习,从而获得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

1、你听见花母鸡说什么了?(模仿话语)“高贵”是什么意思?(极为珍贵、贵重的意思)

2、你认为花母鸡的话有道理吗?田鼠太太会怎么想、怎么做?

3、听了兔子的话,田鼠太太会怎么做?

4、刺猬看着田鼠太太的鞋子,它和乌龟可能会说什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5、听了刺猬说的话,你认为田鼠太太会怎么做?会不会再去用粮食换新鞋子?请说出“换还是不换”的理由。

6、秋天过去了,冬天来到了,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过渡性结语:让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听听冬天来到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完整欣赏故事,设问讨论,理解作品内容。

(设计意图:借助问题讨论,引导幼儿一起对田鼠太太的行为展开讨论,并理解作品的深层内容。)

听完故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

1、田鼠太太已经准备了许多过冬的粮食,最后怎么会昏倒在雪地里?

2、田鼠太太准备了哪些过冬粮食?这些过冬的粮食都到哪里去了呢?

3、你认为田鼠太太拿过冬的粮食去换新衣服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4、那么田鼠太太为什么要把这些粮食换成新衣服、新鞋子?

5、到底漂亮重要还是安全过冬重要?如果你是田鼠太太你会怎么做?

教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先考虑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不能为了爱漂亮,以小失大。

四、小组辩论,深化情感,引发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选择”,再次激起幼儿思维与表达的积极性,培养幼儿辩证看待人物的态度,引发幼儿对动物过冬方式的进一步探究与发现。)

1、你喜欢田鼠太太吗?请说出理由(分组讨论,集体辩论)

2、让我们赶快帮田鼠太太想想办法,怎么让田鼠太太和孩子们安全地过冬呢?

教师结语:请你们把田鼠太太一家怎么过冬的故事创编出来。

活动延伸

1、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围绕故事内容的各种材料让幼儿阅读、绘画、续编和表演。

2、随着冬季的到来,开展“动物过冬”的探究活动,并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过冬的资料。

教学反思

有效的集体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教学前的预设,更需要教师教学中的灵活执行,还需要教师教学后的及时反思。本次活动带给我的体会是:

预设意义重大由于对教材解读比较准确,对教材的修改、补充合理,达到了预设的目的,实现了文学作品熏陶幼儿美好情感,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发展的主要功能。故事开头和结尾部分内容的添加,比较好地帮助了幼儿从不同角度选择“喜欢还是不喜欢田鼠太太,或者有点喜欢和不喜欢田鼠太太”,使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有理由地进行“选择”,从中也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美好的情感:对角色的喜爱、对角色的认识,进而尝试如何辩证地角色。

教法探索实效明显在大班幼儿故事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以听为主”“听一讲一听”等教法,采用“倾听一讨论法”“看听讲做结合法”,有效地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主动性,也有效处理好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我采用的“阅读观察”“插问讨论”“多向交流”“角色体验”和“争论选择”等方式,使幼儿在“倾听”(输入)故事内容中积极“表达”(输出)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大班幼儿在故事教学中自然地“输入”和“输出”,并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观察分析、推测想象、判断推理,因此教学方式体现了一定的实效性。

重在关注幼儿表现教师在教学预设中要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考虑幼儿可以用什么方式进行学习,而在教学过程中,则应该更多地关注现场幼儿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关注和尊重幼儿的认知经验的表现以及每个幼儿学习中的差异表现。在教学中,我能运用多种方式与幼儿互动,能关注并满足每个幼儿的表达愿望,鼓励并尊重每个幼儿的自我认识。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711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