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黄疸课件 >

黄疸的课件

黄疸的课件

【#范文大全# #黄疸的课件#】栏目小编仔细收集了关于“黄疸的课件”的一系列材料。老师们提前准备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是必不可少的,每位老师都需要把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是教师思想和行动的有机结合,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相信这篇文章会成为您的良好助手!

黄疸的课件(篇1)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黄疸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肝功能损伤,或是胆道阻塞等原因造成的。黄疸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也会对其情绪和心理状态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黄疸的了解和预防十分重要。

一、黄疸的病因

1.肝功能损伤:当肝功能受到损伤时,肝脏无法正常的将胆红素分解,从而导致体内胆红素含量升高,表现出皮肤和眼白发黄的症状。

2.胆道阻塞:胆道梗阻是指胆汁无法正常排出的情况,这会导致胆汁中的胆红素在体内积累,从而引起黄疸。

3.药物反应: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肝功能受到损伤,从而引起黄疸。

4.遗传性疾病:有些遗传性疾病如核黄疸、Gilbert综合征等也会导致黄疸。

二、黄疸的症状

1.皮肤和眼白发黄

2.尿液变深

3.便便颜色变浅

4.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

5.头晕、乏力、腹胀等症状

三、黄疸的治疗

治疗黄疸的方法主要是寻找病因,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肝功能损伤:治疗主要是通过保肝、排毒、解毒、胆囊保护等治疗方法来恢复肝功能。

2.胆道阻塞: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等方法来恢复胆道的畅通。

3.药物反应:停用有害药物,采取一些保肝药物来保护肝功能。

四、黄疸的护理

1.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2.避免疲劳和过度劳累

3.注意饮食,尤其是避免过食过油、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5.定期复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总之,黄疸是一种常见病症,尽管不是致命的疾病,但也不能忽视它的影响。了解黄疸的病因、症状、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黄疸,保证身体健康。

黄疸的课件(篇2)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与巩膜发黄,这是因为胆红素在体内过多积累。黄疸可以是许多不同疾病的症状,包括肝炎、肝硬化、胆汁淤积综合症、溶血性贫血等。黄疸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将探讨黄疸的原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一、黄疸的原因

黄疸的主要原因是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其在体内过多积累。以下是导致黄疸的一些常见原因:

1. 肝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肝脏无法正常代谢胆红素。

2. 胆道疾病:包括胆囊炎、胆管结石、胆汁淤积等。这些疾病影响了胆汁的正常排泄,导致胆红素在体内过多积累。

3. 溶血性贫血:这种贫血使红血球迅速分解,导致胆红素释放增加。

4. 药物和毒物:某些药物和毒物会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其在体内过多积累。

二、黄疸的症状

黄疸的主要症状是发黄的皮肤、黏膜和巩膜。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 发热和寒战。

2. 恶心、呕吐和腹泻。

3. 疲劳、头痛和食欲不振。

4. 暗尿和淡色便便。

5. 腹部胀痛和腹部不适。

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接受诊断和治疗。

三、黄疸的治疗

黄疸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其原因。以下是针对黄疸不同原因的一些治疗方法:

1. 肝病:治疗肝病通常需要采用药物或手术。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减轻肝脏对胆红素的积累。

2. 胆道疾病:例如胆管结石或胆汁淤积,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在手术前或手术期间,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减轻黄疸症状。

3. 溶血性贫血:需要治疗贫血症状,以减少红细胞的溶解和胆红素的释放。

4. 药物和毒物:需要停用有害药物或排除有害毒物,防止胆红素继续积累。

四、黄疸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1. 避免过度饮酒:酗酒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黄疸等疾病。

2. 饮食健康:应该吃清淡的易消化食品,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和难消化食品。

3. 合理用药:使用药物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和剂量。

4.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发现早期肝病和其他慢性疾病,及时治疗。

5.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工业毒物和化学物质可能会导致黄疸等疾病,应避免接触。

总之,黄疸虽不是致命疾病,但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及时发现和治疗黄疸是很重要的,以免引发严重并发症或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守流行病学的建议并保持良好的医生关系。

黄疸的课件(篇3)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常常会出现在肝脏和胆道等部位的疾病中。黄疸的主要表现是皮肤和黏膜变黄,而且伴随着尿液变深、便便变浅等症状。对黄疸病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诊治黄疸病人,成为了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习黄疸课件可以迅速掌握相关知识,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应对黄疸病人的求医之需,提高诊疗效率,从而有效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黄疸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肝炎、胆道梗阻、药物性肝损伤等。针对不同的疾病,医护人员需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法。如对于肝炎引起的黄疸,应采用抗病毒治疗、保肝等方法来降低病人的病情。而对于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则需要及时进行胆道减压或胆道引流等措施。对于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黄疸,要先停用损伤药物,并且使用特殊的药物治疗,必要时还需进行肝移植。

除了及时治疗外,预防黄疸也是非常重要的。黄疸的预防主要通过严格控制有关因素进行。对于乙型肝炎等疾病,进行疫苗接种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此外,避免过度饮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等也是预防黄疸的有效措施。

总之,黄疸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非常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医护人员和普通人都应当关注预防和诊治黄疸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黄疸的课件来提高自身的诊治水平。同时,希望科学家们能够加大对黄疸相关疾病的研究力度,推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为解决黄疸问题尽一份力量。

黄疸的课件(篇4)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通常表现为皮肤和眼球发黄的症状。黄疸的主要原因是肝细胞不能正常代谢胆红素,从而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黄疸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而且可能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因此,理解黄疸的原因、症状和预防措施对于人们来说非常重要。

黄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肝病和胆道疾病。肝病可能导致肝细胞不能正常代谢胆红素。另外,胆道疾病可能阻塞胆管,从而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排泄。此外,一些药物也可能导致黄疸,例如对肝脏有毒性的某些药物。因此,在预防黄疸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并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胆道通畅情况。

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发黄和眼球发黄。此外,患者可能感到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可能会在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发生。例如,黄疸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肾功能衰竭等问题。因此,如果出现黄疸的症状,一定要及早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预防黄疸的关键是要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其次,我们需要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这些不良习惯会对肝脏造成伤害,从而导致黄疸等问题。此外,我们还应该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如果需要使用药物,一定要咨询医生,并按医嘱进行使用。

以上就是黄疸的一些相关主题范文。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范文,为您提供有关黄疸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如果您发现自己有黄疸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预防。

黄疸的课件(篇5)

黄疸:病因、诊断与治疗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特征表现为皮肤、眼白部分呈现黄色。黄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肝脏、胆道、血液等系统的异常情况。本文将分别从黄疸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病因

黄疸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肝脏疾病:引起黄疸的肝脏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受损时,会影响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导致胆红素积聚在体内,最终导致黄疸的发生。

2. 胆道疾病:胆道疾病包括胆管结石、胆管炎、胆囊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胆汁的排泄受阻,使胆红素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而引起黄疸。

3. 遗传性疾病:例如先天性胆管闭锁、Gilbert综合症等。这些疾病与身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

4. 药物反应:有些药物长期服用会导致肝脏损害和胆汁排泄异常,从而引起黄疸。常见的药物包括抗生素、镇痛剂、抗结核药等。

二、诊断

对于黄疸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1. 病史:询问患者疾病的时间、起因和病程,以及是否有相关症状,例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2. 体格检查:仔细观察患者皮肤、眼白和黏膜的颜色,感觉是否有肝脾肿大等体征。

3.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检查、血液生化检查、胆道造影等。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胆汁酸、血钙等;胆道造影包括经口胆管造影、经鼻胆管造影等。

三、治疗

针对黄疸的治疗应针对病因进行处理。

1. 如果是由肝脏疾病引起的黄疸,则需要拆解病原体,保护肝细胞功能,并及时给予肝炎病人抗病毒治疗。

2. 如果是由胆道疾病引起的黄疸,则需要去除导致胆道阻塞的原因,例如胆管结石阻塞,可以行胆管造影后取出胆管结石等手术。胆汁引流的遗留问题可以通过经肝内置管引流或经胆囊引流进行处理。

3. 如果是由遗传性疾病引起的黄疸,例如Gilbert综合症,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饮食调整缓解症状。

4. 如果是由药物反应引起的黄疸,则首先应停用刺激性药物,并根据药物类型、剂量、服用时间等因素进行处理。

总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但其病因复杂,治疗措施应针对不同种类做出不同的处理。在医生的帮助下,患者可以早日摆脱病痛,重返健康。

黄疸的课件(篇6)

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过高而导致皮肤、巩膜和其他黏膜出现黄色的症状。黄疸通常是由于患者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良、感染、药物或酒精滥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黄疸对身体的影响和危害是非常大的。早期的黄疸症状可能是比较轻微的,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黄疸的症状会逐渐加重,患者的健康状况会逐渐恶化,甚至会导致生命危险。

因此,黄疸的课件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黄疸的症状、原因、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下是针对黄疸这一主题的一篇范文:

黄疸:你需要知道的所有事情

黄疸是一种症状,通常是人体肝脏功能出现异常时所表现出来的。黄疸的主要特征是皮肤和眼白变成黄色,这是由于血液中含有过多的胆汁素所引起的。

黄疸的原因

黄疸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饮食、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如果一个人过度饮酒或者吸烟,也有可能导致黄疸的出现。而且,如果肝脏出现了炎症或损伤,也可能会引起黄疸。

黄疸的症状

除了皮肤和眼白变黄以外,黄疸还会伴随一些其他的症状,例如胃痛、恶心、呕吐、腹泻以及肝区的疼痛等。黄疸的症状在不同人身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确诊时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

黄疸的治疗

黄疸的治疗通常与原因和严重程度相关。如果黄疸是由于饮食不当、营养不足或者感染引起的,那么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补充营养、休息等。而如果是由于肝脏疾病引起的黄疸,则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黄疸的预防

预防黄疸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包括遵循健康的饮食原则、减少酒精和烟草的摄入、定期体检、勤洗手等。此外,要注意卫生防疫,避免感染病毒和细菌。

总之,黄疸虽然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但它也不能被忽视。对于那些已经出现黄疸症状的人,及时就医才是最重要的。对于那些没有出现黄疸症状的人,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则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黄疸的课件(篇7)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是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过高引起的,这通常是因为肝脏失去了正常的清除胆红素的能力。黄疸可以影响任何人,但主要是影响婴儿和成年人。婴儿黄疸是一个普及的新生儿现象,而成年人黄疸则是由多种不同的疾病引起的。

黄疸的症状包括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的颜色,体温升高,疲劳,腹胀,食欲减退等。如果黄疸症状持续超过两周,应立即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黄疸最常见的疾病是肝炎、肝硬化和胆道梗阻。肝炎是肝脏疾病,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肝硬化是肝脏疾病的另一种形式,它是由于长期酗酒、肝科疾病或恶劣的生活方式引起的,这可以导致肝脏组织坏死和硬化。胆道梗阻可以是由胆管结石、胰腺癌以及肝、胆、胰疾病等引起的。

治疗黄疸的方法取决于黄疸的原因。在某些情况下,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可以缓解黄疸症状。肝炎和其他病毒性疾病可以通过药物和特殊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如果黄疸是由胆石症引起的,则可能需要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

预防黄疸的方法主要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当饮酒、戒烟、避免暴食和保持体重。另外,避免与患黄疸的人接触,避免不安全性行为,以及注重个人卫生可以帮助预防黄疸。

总之,黄疸是一种常见疾病,但它可以有效管理。通过了解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减轻其对健康的影响,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黄疸的课件(篇8)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发生障碍而引起的。黄疸包括皮肤泛黄和巩膜黄染两个方面,同时也伴随着尿液变深和粪便颜色变浅。在医学上,黄疸被视为一种病征,而非独立的疾病。黄疸往往表明一个人存在某种疾病,包括肝炎、胆囊疾病、酒精性肝病等等。

黄疸是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症状。因此,对于黄疸的研究和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黄疸的相关主题。

黄疸的症状: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黄疸的症状。黄疸最明显的症状是皮肤和巩膜的泛黄。当人们患有黄疸时,他们的尿液会变得比平常更深,而粪便则会变得非常淡。黄疸还可能伴随着一些其他症状,如肝脾肿大,身体疲乏等等。因此,在识别黄疸的时候,关注这些症状非常重要。

黄疸的原因: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黄疸的原因。黄疸主要是由于胆红素的代谢发生障碍而引起的,而胆红素则是由红血球分解产生的。常见的黄疸原因包括肝炎、胆囊疾病、酒精性肝病等。此外,新生儿黄疸也属于常见的类型,通常是由于新生儿的肝功能不完善而引起的。

黄疸的治疗:了解黄疸的治疗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大多数黄疸患者,治疗的目的是解决患者患的基础疾病。例如,对于肝炎患者,我们需要治疗肝炎本身;而对于胆囊疾病患者,则需要实施一些相关治疗措施来解决胆囊的问题。此外,一些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黄疸,例如,黄酮钙,可以有效地帮助降低人体内的胆红素水平。

黄疸的预防:最后,我们需要了解黄疸的预防。黄疸本质上是一种病征,因此预防的最佳方法是预防基础疾病。例如,注意饮食健康、避免过量饮酒、及时治疗乙型肝炎等等,都可以有效地预防黄疸的发生。对于新生儿黄疸,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加强新生儿的护理,如经常换尿布、经常喂养等等。

综上所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症状。了解黄疸的相关主题,包括症状、原因、治疗和预防,对于预防和加强对黄疸的识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学工作者和普通民众都应该加强对黄疸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及时的处理相关问题,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贡献力量。

黄疸的课件(篇9)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指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现象。黄疸一般是由于肝胆系统疾病或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在临床实践中,黄疸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是对于很多患者来说,他们对黄疸的病因、症状和治疗却不太清楚。因此,对黄疸做一个系统的课件说明,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和理解,在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的同时,也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疾病的发展。下面是黄疸课件的主题范文。

一、 黄疸的定义和病因

黄疸是指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现象,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黄疸的病因主要包括肝胆系统疾病和造血系统疾病两大类。肝胆系统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胆道阻塞、肝衰竭、胆管结石等;而造血系统疾病则包括: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血病等。

二、 黄疸的症状和表现

黄疸的表现包括皮肤呈现黄色,巩膜黄染等,体内的胆红素水平升高也是一种表现,严重的黄疸会引起肝功能障碍、胆道出血、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三、 黄疸的治疗和预防

黄疸的治疗和预防主要以治疗病因为主要策略。对于肝胆系统疾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治疗方式;而对于造血系统疾病,主要针对具体的病因进行治疗。

四、 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黄疸的诊断基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诊断主要以排除各种和黄疸相关的疾病,如G6PD缺乏症、先天性胆道闭锁、肝癌、胆囊癌等。

五、 黄疸病的护理措施

在对黄疸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应注意保持室内明亮、通风;增加水分摄入量以预防体内血液粘稠度过高;减轻肝脏负担,适量运动;遵守医嘱,有效控制黄疸病的病情等。

六、 黄疸的康复及远期预后

黄疸的远期预后取决于其病因和治疗效果。对于肝胆系统疾病,应从饮食、药物、运动习惯等方面加强管理,避免肝损害诱发新的黄疸。而对于造血系统疾病,应及时治疗,积极康复,调整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对黄疸做一个系统的课件说明与讲解,可以加强公众对该病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对黄疸预防与治疗工作的有效推进,提高黄疸的治愈率和康复率。

编辑推荐

黄河课件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 教案和课件的精湛设计能够带来教学思路的拓展,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小编在网络中查找到了一些有用的资料与“黄河课件”相关,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

黄河课件(篇1)

一、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合理想象的文章,要让学生充分感悟推想的科学性、合理性,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从关键的词语去突破。

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理清文章思路显得轻而易举。

我力图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感悟推想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推理。

其次,通过单独思考、表演、交流、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抓住重点词语,“炙烤、扑踏扑踏、”等词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表演升华、推理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文字,体味老象是如何形成化石的

学习本文合理的想象力和科学的推断力

三、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熟悉课文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黄河象骨骼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2、难点:你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故事吗?

五、 教学过程

(一)开篇点题,复习导入

1、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你学习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你面对这样一具完整的骨骼,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习2自然段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

点拨:大约—用词准确、严谨;碧空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气热(炙烤、蒿草、栎树、羚羊、鸵鸟);小河:弯弯的,缓缓地)

2、学习3自然段

教师:此时,我们的主人公“大象”在做什么呢?

女生读,男生思考

交流:(表演辅助理解)

评议:老年公象(权威,首领);动作:扑踏扑踏;神态:疲劳、干渴)

3、学习4自然段

男生读,女生思考

交流

4、学习5自然段

默读,思考

交流

拓展: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头象,你会怎样做呢?

5、带着沉重的语气读6、7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自学

提示:默读

2、交流

3、点题: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在黄河边上出土,所以这头象,被命名为:黄河象

(四)讨论

1、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你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故事吗?

2、点拨、交流

(五)小结:

课文可以按不同的顺序来叙述,但都必须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进行。

黄河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认识8个生字,理解“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到?等词语的意思。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焦点问题了,因为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从1999年开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就发起了“保护母亲河”的行动,(板书母亲河)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河是指那条河吗?

生:母亲河指黄河(师板书:黄河)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的确指的是黄河(继续板书是怎样变化的)看过黄河吗?(没有)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黄河,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手指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学生读课题质疑,出示课件。

1、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

2、黄河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3、怎样治理黄河?

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感知文章内容,围绕黄河都写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品味精华

1、抓变化:解决问题一,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

板书:原来----摇篮

现在----祸河

感受以前黄河之美。

(1) 理解摇篮:本义指孕育婴儿的用具,文中指发源地。

(2) 为什么把黄河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读书找答案。

(气候温和,森林茂密)

(3)出示课件,介绍母亲河。

(4) 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学生自由表达)

感受现在的黄河。

(1) 现在黄河变了,由原来的摇篮变成了祸河,她都惹下哪些祸患?(学生表达)

(2) 什么是决口?什么是改道?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说明的?

(3) 此时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展开想象)

2、解决问题二

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泥沙量大 )

(1)文章哪些地方说明黄河含沙量大?

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大河,是长江的68倍。每年黄河从上游带入河中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运到了大海,还有4亿吨就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

(2)作者用什么方法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列数字)

(3)泥沙多造成了什么后果?

河床上升,使黄河成了悬河。(出示课件,解释悬河,进一步感受黄河为什么会成为祸河)

黄河的含沙量为什么会这么?

(学生找相关句子,老师总结: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4)展示图片,感受黄河的变化。

3、解决问题三

怎样治理黄河?(研读最后一段,看科学家的治理方案)

总结方案: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你还有哪些治理黄河的建议,学生自由表达。

五、拓展

1、学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能随心所欲地破坏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我们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3、为保护母亲河设计宣传标语。

六、全课总结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黄河又会变成中华民族的摇篮。

出示课件,带着憧憬读:黄河清了,大地绿了,我们的地球又充满生机了。

黄河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文明、文化、灾难);了解一些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2.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并把握诗歌内容。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的黄河形象,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4.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5.综合探究,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保护母亲河,了解黄河的现状,加强环保意识,以行动保护汕头的母亲河——韩江。

教学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内一节时,课外一节时)

教学用具:

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内)

一、导入新课并投影学习目标。

二、音乐欣赏:点击浏览图片并欣赏《黄河颂》。(紧凑点击图片,进入最后一张时缓缓拉动文字框滚动条)

三、作家作品介绍。

课堂练习。(检查预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四、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

五、独立思考、质疑探究: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是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是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前文一直在写黄河,标题也是颂黄河,可诗歌最后四句却在写英雄儿女,是离题吗?

3.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诗人歌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是怎样理解的?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六、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小结。

七、对比阅读,拓展练习。(于天命的散文《黄河颂》)

八、布置作业: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完成《一课一练》。

九、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第二课时(课外)

十、利用综合资源,通过浏览推荐的相关网页,自主深入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十一、教学后记:

一直担心这种情感丰富的爱国主义诗歌,难上!在图像、音视频等感性材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仅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头”与一个自主学习的课件,学生是否会觉得过于枯燥无味呢?事实上,这种忧虑是多余的。

我借助同学们自己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与本课件,尤其是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意识,再加上播放、欣赏气势雄伟的歌曲《黄河颂》,学习《黄河颂》竟成了一节庄严肃静的爱国教育课。

没见过黄河,但是通过诗歌文字描绘及几张黄河插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运用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小组里互读,然后分批朗读(1~30;31~60),最后推选男女学生代表来朗读,课堂的气氛显得十分活跃,朗读的时候声势是一浪赛过一浪。

在朗诵中,我们赞美了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更让我体味到了学生本身就是一股如黄河般彭湃的雄伟力量!

课余的时间里,学生利用本课件继续自主地深入地拓展学习。

课件设计以《黄河颂》为主体,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是一堂学生自主学习课、音乐文学欣赏课、探究课,同时,整理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资源来自主学习了解黄河的文明、文化与“母亲河”的灾难史以及现状,是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探究的好帮手。

黄河课件(篇4)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后记: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黄河颂》学习要点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学习本文首先要通读全诗,扫清文字的障碍,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字词

1、给下列加字注音。

巅(  ) 澎(  ) 湃(  ) 澜(  ) 宛(  )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

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二、学习本文内容: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加,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容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的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的法宝。

4、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5、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三、古今中外,以歌颂自然山川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请同学们自己搜寻一些,并试着模仿,也写一首小诗。

中考解析

1、(北京市西城区)文言语句加红字读音有错误的是

A.其夫呓语(yì) 汤熨之所及也(tāng)

B.以啮人,无御之者(niè)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kuì)

C.人则无法家拂士(bì) 默而识之(zhì)

D.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gēng)

【考点】:文言词语的读音

【分析】:答案为A项。'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是通假字,同'烫',应该读四声,用热水焐。

2、解释加红的词都正确的是

A.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同'饲' 见:同'现'

B.屠不窘,恐前后受其敌 窘:困窘急迫 敌:胁迫,攻击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书:书信 罾:用网捕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植:种 亵:亲近而不庄重

【考点】:词语的含义

【分析】:答案为B项。A项中的'食'应该读shí,'吃'的意思。C项中的'书'是动词,'写'的意思。D项中的'植'解释有误,'植'在句中是'树立'的含义。只有B项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能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A.本段开头以'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相比较,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B.'退亦忧'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呼应。

C.'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D.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政治抱负。

【考点】: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分析】:答案为B项。选文中的'退亦忧'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相呼应。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呼应的是'进亦忧'。'进'即指'居庙堂之高',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退'即指'处江湖之远',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课外拓展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光未然)

一位朋友自美来电话约稿,以《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为题,要我为《华语快报》撰文以配合中国伟大作曲家冼星海的这部艺术作品在香港'黄河音乐节'隆重上演。围绕这个题目,我早写过回忆录,要说的都说过了。而盛意难却,虽是限题限时作文,也该再试试看。我要借此机会,热烈祝贺'黄河音乐节'取得丰硕成果。香港文化界盛情邀请我,而我因事未能前往,也借此表示谢意和歉意。

早在1937年春天我和冼星海在上海结识的时候,他已经大发宏愿,要通过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胜利的确信。他把这一宏愿灌注到他正在写作的《民族交响乐》中。抗战爆发了,这是全中国人民热情奔放的时代,作家艺术家更处于热情奔放的潮头。他写了很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爱国歌曲,更希望通过音乐艺术的长篇巨著以再现自己的宏愿。这说明《黄河大河唱》的诞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作曲家蕴蓄已久的内在要求。

回想起来,作曲家反映时代要求的宏愿,也正是中国作家艺术家共同的心愿,我也并不例外。1938年秋冬,我和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同志们一起,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两岸行军。在敌后游击根据地活动。中国雄奇的山川,游击健儿们英勇的身姿,时刻强烈地感动着我,我在心头酝酿着一个篇幅较大的朗诵诗《黄河吟》。稍后在延安治病写诗时,接受星海和演剧三队同志们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黄河颂》教学反思

还记得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时,我对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成老师说:“成老师,我好想重温初中的感觉,你给我们上节课听听吧。”成老师豪爽地拍着胸脯大声说:“行,你们想听什么课?”我们组内一致大叫——《黄河颂》。笑言已过。十多年来,校内公开课听过无数,只是《黄河颂》始终无人问津。我想,这就是有一类课文,语文老师始终欢喜不得,永远不会选择来上公开课的。

今天,我上了《黄河颂》,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却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备课了。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知道这样的一篇诗歌,可以简单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可是,只有朗读,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内容;怕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形。

先朗读(蓄势)——品语言(实质)——扣现实(升华)

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我忽视了语文中最重要的“品读”实为一家。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学生说“奔向东南”的“奔”和“劈成南北两面”的“劈”要重读,可以表现黄河水的气势,“望黄河滚滚”的“望”要读得拖长一些……我频频点头,我想顺势深入,“奔”写出水流的速度,展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再启发“望”换成“看”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可是,忽然脑海中又清晰出现我早已设计好的课堂思路,现在品析了语言,下个环节怎么办?我还设计了名师洪镇涛上诗歌课的形式呢,学着他先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示范问题,让学生用换词、比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既形式活泼,学生主体又有效体现,教学效果也特别好。如果我现在自然而然解决语言赏析,那下一步我上什么呢?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么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阶段。马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可以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定会在诗人的点燃下,在现实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黄河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写出第二段各层的提纲

2、朗读课文,并能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了解科学家们假象的黄河象骨颌化石的来历及假想,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4、能收集资料,制作简单的幻灯片,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背景课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指名一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幻灯)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师板书课题:19、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 ——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幻灯示答案生齐读这句话。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石头。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抓住关键词导入,理解课文内容

1、师问:什么是假想?

2、生答:假设、想象。

3、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4、生自由谈。

5、(出示幻灯,示假想依据)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6、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并能复述此故事;(2)、对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7、指名一人复述此内容。

8、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9、质疑:对于科学家的假想,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10、学生自由质疑。

12、自由感情朗读。

(2)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幻灯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3)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1、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2、让学生提出不懂的生字、词,共同交流、讨论。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黄河课件(篇6)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2.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借助录音媒体,通过语音、声色、节奏,使诗歌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引导学生准确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调控好速度、把握好语调,美读诗歌通过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入情、入境、会心,感受诗歌的意蕴、情感

2.讨论点拨法引导学生抓住全诗的关键性语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3.美点寻踪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赏读,探究诗歌的美点,激活学生的赏析品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4.延伸拓展法沟通课堂内外,乘坐阅读“直通车”,收获多多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黄河大合唱》第一、二、七部歌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听诗、看诗(默读)、读诗(出声读)、说诗(复述诗歌大意),熟悉诗歌内容,把握抒情脉络,了解创作主旨;品读诗歌,鉴赏诗歌美点;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黄河课件(篇7)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唐太宗

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但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自读质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

三、探究交流

(一)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能用文中的词来说说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板书:原来——摇篮后来——忧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谁能找到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愿意读读吗?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出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xx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黄河在近20xx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说明了什么?(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板书:自然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

(这么多方法“数管齐下”“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四、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但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将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母亲河)

过去————摇篮(自然环境好)

后来————忧患(变化————含沙量,大水灾,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气温转寒,暴雨;保护母亲河

人为:人口增多,砍伐)保护环境

治理———管住河沙(牧林为主,保护资源,人人有责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与自学能力。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河课件(篇8)

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学示引导:

1、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

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

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2)四人小组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

黄河象

黄河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2、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3、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教学难点:

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复篇课文的第一段,回忆一下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黄河象骨架化石有什么特点?

(高大、完整)

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叫黄河象?)

(是怎样形成的?)

二、指读第四段

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

指答

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

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

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斜插脚踩

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有什么依据?

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

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

4、过渡: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四、小组研究性学据沙土和砾石?(水)

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

(1)天气——炎热

(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

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

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

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4)过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出示课件: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

满怀希望的老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陷入了深渊,我们也为老象感到——

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

指名读、齐读。

(5)复述: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

自练、指名说、评议。

五、师过渡第八自然段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随着时间的流失、地壳的演变,老象的尸体与空气隔绝而腐烂,它的骨胳和牙齿变成了像化石一样硬的东西。

六、师生对读第九自然段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

这条新的大河就是现在的黄河,黄海象由此得名。

七、《黄河象》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回忆一下写作顺序。

指名说一说: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八、总结

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九、想象推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

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

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

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

3、小组汇报

4、评议

十、作业

1、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段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

2、简要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26 黄河象

斜插 脚踩

热 喝

黄道婆课件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规范化管理形式。我找到了一篇网络上非常适合大家阅读的“黄道婆课件”文章,我们乐意为你提供这些资料可供参考和使用!

黄道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理解本课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关于黄道婆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1、同学们,时间过得飞快,在快乐的学习旅程中,我们已来到了第3单元,这一单元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请同学们赶快打开课本看一看吧!昨晚同学们经过预习,相信收获不少,现在请一位同学谈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学生介绍黄道婆资料。(师出示黄道婆像)

3、师相机出示陈列于北京博物馆里的塑像和松江布。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刚才同学们在热烈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了黄道婆的经历和事迹。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老师交给你们的任务。

出示:

(1)自学生字词,不懂的词语查工具书。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事)

(3)你认为黄道婆是个怎样的人?(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创新、无私奉献)

2、检查自学情况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自己对黄道婆的认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课后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听写下列词语

虐待 憔悴 花卉 赢得 歌谣 媳妇 效率 举目无亲

2、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3、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品质是由一件件事情展现出来的,课文是怎么将黄道婆这一形象展示在我们读者眼前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找出能体现黄道婆特点的句子。

预设的句子有:

(1)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

A、“牛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一顿,锁地柴房里)

B、带点的字告诉我们少年时的黄道婆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儿?(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女孩儿)

(2)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A、从“常常”一词看出了什么?(特别思念家乡)“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无数感想交互汇集,形容感慨无比)由此看出什么?(黄道婆对家乡的热爱)

B、有一句诗是这么写的“月是故乡明”,是啊,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她想念;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想念;拿起纱线纺纱的时候,她更想念,由此你觉得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家乡、热爱人民)

2、细读第5自然段,完成表格,想想表现黄道婆的什么精神。

原来

创造、改进

轧棉籽

用手剥

制造轧车,不要用手剥

弹棉花的工具

用手拨的小竹弓

用槌击的大弓

纺纱工具

只纺一根纱的手摇车

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

纺织品

什么也没有

把花卉、鸟兽等各式各样的

图案织进织物中

3、小结:正是黄道婆的这种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推动了家乡的变化,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出示松江棉布)

三、说写结合,升华情感

1、当黄道婆去世后,人们是怎么纪念她的?(立祠修坟)

2、出示各种各样布的图,问:看到这一切,你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畅所欲言)

3、出示黄母祠,问:假如同学们去上海的“先棉祠”参观,面对黄道婆的塑像,你又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笔下生辉)

4、总结:黄道婆无私奉献、勇于革新的精神令人敬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棉神”。

四、布置作业

把黄道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附:板书设计

11 黄道婆

《黄道婆》教学设计《黄道婆》教学设计 传授棉纺技术

黄道婆 无私奉献、勇于革新

革新棉纺工具

1.精选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苏教版)

2.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作指导及范文

3.《出塞》教学反思

4.五年级语文《“香玉剧社号”》同步练习

5.20xx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题

6.20xx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S版)

7.五年级下册语文暑假作业答案(苏教版)

8.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9.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黄道婆课件(篇2)

一、预习准备

出示ppt(预习题):

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漂泊思念传授歌谣研究创造推动认真赢得

(2)订正

3.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ppt: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内容。

出示ppt(修改后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复的删去,啰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3.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4.讨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5.讨论结果

(1)连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交流有关黄道婆的资料

出示ppt:

黄道婆(约1254?)又名黄婆。我国元代著名的棉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小时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家乡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1296年间,她返回家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创造了轧花车、弹花弓、纺车,改革了织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人,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至今她的家乡仍建有黄母祠。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黄道婆课件(篇3)

2、练习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3、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

4、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5、我能利用课文新奇大胆的想象,激发我对生活的热情,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并合理想象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1、练习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知道“镜”、“艇”、“熊”、“窗”都是后鼻音;“潜”读音是二声;正确书写“潜艇、毛毯、窗户、砌成、狗熊、煎饼”等词。

2、练习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方法指导:

1、“镜”、“艇”、“熊”、“窗”都是后鼻音;“潜”读音是二声;书写“艇”要注意“建之”旁托起右上部分。

2、体会用词的准确,有助于我们遣词造句。

3、完成表格,有利于我们理清文章思路。

4、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的快乐和可爱。

5、让自己走进作者的想象,创设情境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的感受来谈。

1、我能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读通课文。我会扫除读音障碍了。

mén chuāng yǎn jìng tuō xià qián tǐng

máo tǎn jiān bǐng cán jiǎn qì chéng gǒu xiòng

有时候,我希望我的房间变成一(个 间)魔术屋,一(辆 艘)潜水艇、一(座 所)学校或一(家 个)商店,它要能长出四(个 颗)轮子,一(部 对)翅膀,那就更好了。

“为什么他会希望自己的房间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呢?说明现实中他希望什么?”

1.带着这个问题,读读你最感兴趣的他的一个想象,从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什么?

2.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强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并读好该部分。

B.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希望吗?为什么呢?你怎么想的呢?

C.如果你的房间也真的变成了这样,你想象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D.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一段话,读出你的向往。

3.小结学习方法:把自己当成作者,想象真的变化了会有什么新奇的事情。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3、我能利用课文新奇大胆的想象,激发我对生活的热情,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并合理想象的思维品质。

方法指导:

1、以读代讲,读中来品析作者的感情。

2、学习本课结构上前后呼应的写法。

3、此题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旨,请认真感悟亲人对作者给予的绵绵不尽的关爱,以及作者对亲人的感情。

4、抓重点语句感悟作者情感变化,要学会边读边体会。

5、学以致用,学会想象,想象既要丰富,又要合理。

教学过程:

1、针对第二部分其他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2-3小节)读好相应段。

2、以读代讲,我通过读书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小结第二部分的内容和感受,全班同学自由读第二部分,我读自己喜爱的小节。

二、学习课文1.3部分,感受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1.他的房间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能通过读书告诉大家?

2.读了这一段有什么,我对一些句子和词语有了自己的想法。

例如:为什么他要“嘘——小声点”地告诉我们那些别人不知道的宝贝呢?“其实”一词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3.作者的想象那么美好,为什么最后他还是说“自己最最喜欢的还是现在的房间”?

三、品析语言,感悟作者情感变化与本文语言特色:

我更希望我的房间长了翅膀。

我特别希望我的房间是一件间魔术小屋。

我最最喜欢的还是我现在的房间。

2、我知道“希望”、“更希望”、“特别希望”、“最最喜欢”这些词表现的情感变化。

3、我会有感情的读上面的四个句子。

4、我觉得这些句子读起来感觉特别亲切熟悉:

教师点拨:本文语言方面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的的修饰,多是采用儿童口语,如“嘘——小声点”、“哇,那该多好!”我还能找几句__________。读来亲切,容易上口。

原来我们生活中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能通过文字把它们呈现出来,作者新奇的想象并不神秘,因为他想到的我们也都想道,我们也能这样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我的房间》一课主要描写了“我”想象自己的房间变成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艘潜水艇、一间魔术屋和一所学校。这些想象很有趣,也很奇特,虽然不切实际,但是充满了童趣,特别能吸引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读课文,展开想像”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想象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

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房间,学生的回答基本差不多,都说了几样自己房间里的物品,如床、书桌、玩具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之后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读通课文,了解“我”希望的房间与现在的房间的不同之处,并通过说话训练“我幻想自己的房间变成( ),这样就可以( )”,理解“我”希望房间变成汽车、飞机、潜水艇、魔术屋和学校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通过语言表达出了自己奇特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房间变成宇宙飞船、水族馆、游乐场、飞碟……这与刚开始的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课教学中,学生凭借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既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又能使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得到发展,促进语文素质的提高。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也是创新的基础。课堂上,如果能做到让学生在感悟朗读中想象,在情境对话中想象,在写作表达中想象,那么学生的语言就不再枯燥乏味,反而会变得新奇有趣。学生享受到了语文课的快乐,就会深深地爱上我们的母语。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一、谈话导入。

把上学期同学们有关理想的文章引入课堂,引发对梦想的谈话。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我们班级墙报上的《理想》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抒发童年梦想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自学儿童诗,读通、读顺、把体会和不懂得地方作上记号。

回忆学习方法,用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含义的批注。

(三)同学们在下面自由交流。

1、老师巡回,参与讨论。

2、重点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与他们一起思考。

3、对学习优秀的同学,注意提高要求。

(四)全班交流。

可以代表讨论小组,也可以代表个人。

(五)老师检测生字词学习情况。

注意区别形近字,重点解释“铅字”的意思。

(六)认真朗读课文。

一、全班一起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

(一)指名上台,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和解释。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沉甸甸的信,就像是放飞的翅膀?

(2)“我”为什么决的邮筒像一只大大的储蓄罐,存进去的又是梦想?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梦想?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三、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

1、选择真实朴素的写作材料。

2、展开想象,用心理活动表达对梦想的追求。

3、充满童趣,充满生活气息。

四、你也写一首儿童诗?

黄道婆课件(篇4)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词语:

虐待漂泊思念传授

歌谣研究创造推动

认真赢得

3。默渎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从整体入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整体感知教材资料。检查学生自学状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资料

师:浏览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师: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资料。

师: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资料的方法?

(教师指导时,把重复的删去,哕嗦的地方引导学生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师: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师:讨论一下,你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资料的方法?

出示:1。连段意,归纳文章主要资料。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资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资料,让学生学会用不一样方法概括文章主要资料。】

四、学习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快速默读这两段,你从这两段中明白了什么?

师:读完这两段,你有哪些疑惑?(设想:黄道婆做出了哪些功绩?为什么北京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等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快速地走近黄道婆,为后续学习节省时光。透过引导学生质疑,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五、学习第一部分

1。再读课文,了解资料。

师:课文一共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2。学生自主研读后,教师小结。

3。快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并用横线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全班交流:(出示重点句)

(1)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

(2)虽然流落他乡,举目无亲,但是黄道婆坚信,凭自我勤劳的双手,必须能够活下去。

5。指名读。体会欲哭无泪牛马不如等词语的意思。

6。思维潜力训练:黄道婆流落他乡,举目无亲。她会遇到哪些困难?

黄道婆流落他乡,举目无亲。她会遇到

黄道婆流落他乡,举目无亲。她会遇到

黄道婆流落他乡,举目无亲。她会遇到

师: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了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为什么又回到家乡呢?回家乡后她又做了哪些事情?这部分资料下一节课再和大家来探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透过抓重点句、扣重点词,感悟黄道婆年幼时的艰辛生活,体会黄道婆具有反抗封建压迫和勤劳自信的精神。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巧设悬念,是为下一堂课做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以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巾帼英杰黄道婆的故事。(板书课题:黄道婆)课文主要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板书:学习纺织传授技术)

师: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了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为什么又回到家乡呢?回家乡后她又做了哪些事情?

二、默读课文,试着解疑

师:快速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下自我的感受。

学生汇报。

(出示: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最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指名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思念家乡)

师:你能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读这段话吗?

师: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黄道婆为什么会百感交集呢?

师: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仿佛看到听到

师:可见黄道婆是个怎样的人?(热爱家乡。引导学生批注在课本的页边上。再指名有感情地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表达的潜力,】

师:最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回家乡后她又做了哪些事情?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出示: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州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出黄道婆有一种什么样的品质?(板书:无私奉献)她的无私奉献还表此刻哪里?

(师生接读:她耐心地她教她又教)

(出示: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一套轧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

(师生接读:她又潜心研究设计她改善同时,她改善)

师: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出了黄道婆有一种什么样的品质?(板书:勇于创新)

师:黄道婆的努力给家乡带来了哪些变化?(乌泥泾被衣被天下)

师:看到这一切,如果作为黄道婆的家乡人,你此刻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以读引思,以思促读。在一步步的追问中,学生经过思考,明白了黄道婆不仅仅具有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还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文章的**部分。透过品读感悟,学生对黄道婆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可谓水到渠成,也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四、总结全文

师:在上海一带,以前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首民谣说明了黄道婆当时传授的纺织技术十分高超。黄道婆为我国的纺织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板书:伟大贡献),北京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期望后人透过瞻仰,继承和发扬她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的?

(归纳写作方法。提示:从第三单元导语我们明白,本单元课文是让我们在品读、探究中感受一些女性的平凡与伟大,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

(生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照应文章的开头,突出文章首尾呼应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描述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并体会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

师:古今中外,像黄道婆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还有很多。此刻请同学们打开语文同步读本,默读第26、27课,并完成课后的问题。

师: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黄道婆课件(篇5)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至九自然段。

2、学会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读比喻句,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以及好处。

5、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的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1、自学生自新词。

1、揭示课题。

(1)导入:春游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活动。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作家眼里,春游的小朋友是什么样儿?在她看来,少年儿童像什么?

(2)出示课题。

(3)简介作者冰心。

2、初读课文。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的。

A、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的词。

B、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3)理解词语。先解释下面的字。

4、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帖。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1)选择正确的读音。

(2)看拼音写词语,并解释带点的字。

2、学习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横线和曲线分别划出来。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A、出示句子:成千上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B、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A、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B.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在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3、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的联想的句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2)这一段还怎样写了儿童的神态和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4、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A、出示,指读: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B、用“阳光下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2)熟读第6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自由读7、8小节后,说说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5、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第4题,第5题(1)、(2)。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找不到春天的?(儿童在春光明媚的热闹的地方玩,有儿童的地方往往就是春色最浓的地方。儿童本身充满生气和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美好。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A、这篇文章重点是写春光还是写儿童?

B、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书后第5题(3)。

黄道婆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资料,学习概括文章主要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主要资料,学习概括文章主要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主要资料,学习概括文章主要资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出示ppt(预习题):

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都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漂泊思念传授歌谣研究创造推动认真赢得

(2)订正

3、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取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资料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资料。

出示ppt: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资料。

出示ppt(修改后的主要资料):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资料的方法。

(重复的删去,?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3、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4、讨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资料的方法?

5、讨论结果

(1)连段意,归纳文章主要资料。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资料。

四、交流有关黄道婆的资料

出示ppt:

黄道婆(约1254?)又名黄婆。我国元代著名的棉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小时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家乡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1296年间,她回到家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创造了轧花车、弹花弓、纺车,改革了织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人,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至今她的家乡仍建有黄母祠。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黄道婆课件(篇7)

教材分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教学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陶醉或发问)

1、情绪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5、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可以这样进行: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2、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三、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字?哪些字感觉较难写难记?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袍、裸:衣字旁,别写成示字旁。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学生描红、临写)

一、上节课我就说,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我们分小组再来次朗诵比赛,怎么样?

二、咀嚼诗歌韵味,探究表现特点。

1、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尽兴,很投入,朗读中你体会到诗歌韵味了吗?(板书暗示:语言——情韵)

2、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默读,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发现有书上注下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议一议,十分钟后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出评价或引导。

之一:植树的场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的植树经历。如言: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旷野——满怀激情。挖坑,放苗,回土,浇水——一脸欢笑。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作者表达出来了吗?品赏体会:“踏”春风?意韵: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盈的。

之二:植树的意义1、课文中写了几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荒山披绿装

环境变美丽2、有哪些语言特别有味?品赏:山岩“结束了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荡漾的碧波轻抚河畔的小草”……

之三、结尾段的色彩1、教师引读第1.8节。2、比较两节有什么异同?两段能交换吗?(学生比较并说说理由)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4、哪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的意义之大?(划出有关词语)(板书:荒山野岭——青山碧岭)5、此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你读着呢?

1、在括号里填上既恰当又不重复的词语。( )的家园( )的树叶( )的秋天( )的果园

2、完成课后第四题写话练习: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推荐理由: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集中,手段简化,致力于朗读、写字两大语文素养的,由于教者课前布置预习,因此,在教学时通过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作为起点,节约了课堂时间,为下面的初步感受性朗读争取了较大的空间。

第二课时伊始的朗读比赛,巩固了第一课时的朗读,也为下面的“品诗韵,赏语言,用情诵,立志行”奠定了基础。三个咀嚼要点则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章语言,穿行其中,涵咏其中,悟情明理,体会表达特点,不亦乐乎!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泽民同志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暖流”是什么意思?本文中的暖流是指天气情况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正音。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泽民同志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并和他们亲切交谈的事。)

1、齐读第一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从“涌动”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心情十分激动)为什么会这么激动?(江泽民同志看望师生员工)

1、再读生字词。

2、讨论识记方法。

1、看拼音,写词语。

1、轻声读第二段,思索:江泽民同志来到了南开,主要做了什么?(具体写了江泽民同志与王辉等同学交谈)

2、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江泽民同志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怎样回答的。

3、结合课文谈感受。

(1)你觉得江泽民同志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

平易近人:江泽民同志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兴致勃勃、抑扬顿挫。

(2)分组朗读、讨论。

4、课文写江泽民同志平易近人,关心青年,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但并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2、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佩服之情。

1、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江泽民同志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本文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朗读。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儿童和春天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体会作者对少年儿童的喜爱、期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儿童和春天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设计一:谈话,这首歌熟悉吗?喜欢春天吗?你会到哪儿去找春天呢?

设计二:复习(紧扣课题)谁“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找春天)

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寻找春天。找到了没有?快速地阅读,找出描绘春天景色的语句。

学生速读课文,找到之后,认真地读一读。你觉得春天的景色怎么样?

引导交流:景色如何?可以先说感受,再读相关的语句,也可以先读相关的语句,再加以读论。

(出示海棠图),你可以对着图来介绍一下冰心奶奶笔下的海棠吗?“海棠花……”

景色真美,让冰心奶奶“眼睛一亮。”你喜欢吗?你能把自己对海棠的喜爱美美地读出来吗?学生练习试读。指名展示。指导策略:读得让听得同学眼睛一亮。其他同学要静静地听,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他哪儿读得让你眼睛一亮。你抓住了海棠的花多,你注意了海棠花的色彩,你读出了海棠花生命力的旺盛。

(出示第6自然段)一气呵成,齐读这一段。引读好五六两段。

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找到春天了没有,(找到了,而且是那么饱满,那么烂漫)板书:花儿旺,春光好。

(一)过渡设计:花真多,老师不由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花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同样也是寻找春天,杜甫是只拣花儿多处行。而冰心奶奶却只拣儿童多处行(在课题上点出“只”)。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明确问题:冰心奶奶找春天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呀?

(三)引导学生探究:让我们一起跟着冰心奶奶到“儿童多处”走一走,看一看。

1、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书,找出书上反映儿童多的语句。反馈: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说理解,体会多,统一认识,标上序号。

2、儿童真多!儿童多处怎么样呢?你可以在这些句子中选一句,认真地读一读,可以把自己当成冰心奶奶,也可以从少年儿童同龄人的角度。把自己的读后的感受写下来,写在文章的空白处。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巡视

3、提出新的要求:有了自己的感受,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马上交流的时候,不但要说,还要读。

“怎么样”的参考观点:充满快乐,很自由,我很羡幕他们,很幸福。充满了笑声。很有礼貌,无拘无束,充满活动。朝气蓬勃。

朗读指导重点是第一、第三自然段。

学生的交流方式:我感觉儿童……我要朗读的是……或我读的一句是……我感觉儿童……引导相互评价:你觉得他有没有读出这种感觉?引导相互补充:还有谁也准备了这一段,有自己的感受,也想读这一句的?

大家真了不起,学习语文就要这样用心去读书,读出感受,读好感受。只要是自己用心去读的,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体验,相信自己。

(五)统一主导性体验:调查一下,你作为同龄人,看这样的情景,羡慕他们吗?(欢乐多、活力足)想想冰心奶奶看到这些,心里想些什么呢?

(六)(出示海棠儿童图)这才是冰心奶奶眼里的春天,要寻找的春天。(可以提供关联词语不但……而且……说话)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冰心奶奶的心声。(出示第8自然段)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在冰心奶奶眼里花儿,儿童都是春天的一道风景)

质疑或提问:“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也感到快乐”自己是谁,别人指谁?

读好这一段,背下这一段。

小结:现在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找春天,明白了吗?板书:(欢乐多,活力足)读好第9自然段。注意双重否定句的语气。

这一节课,我们跟着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找到了烂漫的春天,读一个人的作品就是与作者在进行心灵的交流,我相信现在大家已经对冰心奶奶有了了解,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出示冰心简介,适当拓展)

结束语: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多处花儿旺,儿童多处春光好,儿童多处欢乐多,儿童多处活力足,儿童多处总是春,我们都不虚此行!

今天我们都不虚此行,你们的活力让教师欢乐。

花儿旺,春光好,

欢乐多,活力足,

儿童多处总是春!

黄道婆课件(篇8)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段意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了,连起来之后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过,读起来不太通顺。

师:重复的删去,啰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上连接词。你再读一读试试。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中我们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哪些? 生:总结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生: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师:这些方法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阅读之中,帮助我们很快地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谁来汇报给事例加的小标题呢?

生:冲出牢笼、学习技术、传授技术、革新技术。(教师相机板书出来)

过渡语:文章抓住这些事例表现出了黄道婆怎样的精神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先走进年幼时的黄道婆。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黄道婆精神的相关语句并批注下自己的体会。

黄道婆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出示ppt(预习题):

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都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 漂泊 思念 传授 歌谣 研究 创造 推动 认真 赢得

(2)订正

3.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ppt: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内容。

出示ppt(修改后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复的删去,啰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3.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4.讨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写生字。

黄道婆课件(篇10)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

1、理解琥珀形成过程和必须具备条件。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兴趣。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它是怎么形成,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这块琥珀是透明,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故事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哪一部分讲了这块琥珀形成经过?(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3)请同学们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样子和它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1、练习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

2、背诵自己喜欢段落。

时间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一)理解松脂球形成各种条件,体会作者推测合理性。

1.同学们默读课文,分析一下松脂球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①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天热。

②夏季也有阴天、雨天,因此要有阳光,而且强烈。

③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2.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各是怎样写,气温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有三处: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3.师问:阳光热度变化点明了当天炎热,为两只小虫遭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

什么条件呢?(①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②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松脂。③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4.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条件。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腐化、风化。)

(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去理解课文内容。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交*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

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要点:

①“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②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③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④“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想美美地歇歇,一个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

⑤“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⑥“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个家伙太可怜了。

(三)了解化石形成所需条件,体会想象合理性。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要有什么条件。

(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4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2个条件。)

通过刚才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个有趣故事,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哇!

黄道婆课件(篇11)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虐待”等词语,积累“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道婆的经历以及她在棉纺织业的贡献。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体会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黄道婆的故事。

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体会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预习提纲:

1、黄道婆是哪里人?她是怎么学会的先进的纺织技术?搜集她的相关资料。

2、为什么要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黄道婆的塑像和松江布?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教师设置悬念,导读: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黄道婆的经历和事迹。那么,课文讲述了黄道婆的什么事情?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和同学交流读写生字上的注意之处。

2.勾画下列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标注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述了黄道婆什么事情?留给我们什么印象?

1.检查生字词语。

⑴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⑵全班齐读。

⑶教师:这一课生字较多,而且有些字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大家提个醒?(指名说)教师强调“虐、悴、赢”的写法。

⑷指名逐段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读情况。

2.指名反馈词语的理解。

百感交集: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事。黄道婆是一位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人。

第一段(1):讲一首民谣所唱的“黄道婆”指的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

第二段(2~4):讲黄道婆无法忍受公婆与丈夫的虐待,逃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百姓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由于她思念家乡,在老年的时候,她回到了故乡。

第三段(5、6):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

第四段(7):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建造了“先棉祠”来纪念她,北京的国家博物馆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1.指名说说黄道婆留给我们的印象。(黄道婆: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创新、无私奉献。)

2.教师:人物的性格及特点是由事情展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刻画黄道婆的性格特征的?

同学们,这节课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自己对黄道婆的认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1.比一比,组成词。

2.补充词语。

欲哭无( ) 百感交( ) ( )目无亲 ( )名全国 衣食无( ) 衣衫( )( )面容( )( )图案( )( )色彩( )( )

1.听写词语。

2.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黄道婆。课文是是怎样塑造这个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1.教师:找出课文中体现黄道婆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语句。

⑴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定冲出牢笼。

①“牛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顿,锁在柴房里。)

②教师: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定冲出牢笼。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是一个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女孩子。)

⑵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

教师:“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黄道婆为什么会百感交集?(一是她在家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不愿意想起往事;二是毕竟是自己的家乡,不能不思念;三是家乡非常贫穷,人们劳作非常艰辛,如果能传授先进的植棉方法和棉纺技术就好了,就不会那么穷,那么累了。这段话可以看出黄道婆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⑶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她耐心地教人们用新式的的纺纱织布。这两句话表现了黄道婆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的品质。)

⑷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了一套轧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具有一种什么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

2.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进一步体会黄道婆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称赞、佩服、语气)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课文的介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黄道婆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

4.教师:就这样,在黄道婆和家乡人民的辛勤创造下,图案生动、色彩鲜明的“乌泥泾被”应运而生,不久便闻名全国。黄道婆的努力极大地推动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的发展。到了明朝,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可以这么说,我国的棉织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黄道婆的无私传授植棉技术、革新纺织工具的基础上的。

5.当她去世后,人们是怎样纪念她的?

(一是凑钱公葬她;二是建造了一座祠堂纪念她,题名为“先棉祠”;三是解放后,重修了她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四是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1.提出讲述要求: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得流畅完整;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2.学生在小组内按要求讲述黄道婆的故事。

是啊,黄道婆无私奉献、勇于革新的精神让人敬佩。同学们可把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好吗?

黄山奇石的课件


为了向您展示“黄山奇石的课件”,请继续在我们的网站上关注以获取更多信息。准备好教案课件是老师成功授课的前提,我们必须静下心来认真编写教案课件。只有经过反复推敲,教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黄山奇石的课件 篇1

课程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8个字和一个多音字“ 都 ”。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在朗读中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难点是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卡、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趣味识字,学习课文1、2自然段,学习五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3至12自然段,学习三个生字。

一、 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 8课,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指名来读读吧!

二、 学习第3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第3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哪种奇石,它奇在哪里?

2、理解“陡峭”。

3、出示句子:(看课件)

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4、指导感情朗读,理解“云海”。

5、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 学习第4自然段

1、课文还为我们介绍了哪种奇石,它奇在哪里?读读第四自然段你们就会知道。

2、出示句子:(看课件)

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3、指导感情朗读。

4、男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 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第5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哪种奇石,它奇在哪里?

2出示句子:(看课件)

3、、出示句子:(看课件 )

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

4、指导感情朗读。

5、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谁读得最好。

6、 指导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6自然段,看看第6自然段还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

2、出示句子:

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3、理解“奇形怪状”。(看课件)

4、指导感情朗读。

5、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给岩石起名字。

6、女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七、指导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八、学写生字

1、读田字格中的生字“形、状、岩 ”。

2、同位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

3、在田字格里怎么摆才好看了。

3、师范写“岩”字。

4、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板书:

18 黄山奇石

仙桃石 天狗望月 仙人指路 仙女弹琴

猴子观海 狮子抢球 金鸡叫天都 ——

黄山奇石的课件 篇2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趣促学

1.激趣: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登黄山,天下无山”这句话吗?这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之后发出的由衷赞叹。有这样高的评价,黄山一定名不虚传,想不想去看看?(播放黄山风景视频)

2.学生观看视频并简单交流对黄山的印象。

3.导入:黄山风景美如画,最著名的要算是云海、温泉、怪石和奇松了。今天,我们就先去看看黄山奇石吧!(板书课文题目)

4.学生齐读课文题目,重点理解“奇”字。

设计意图:入境则生情。新课伊始,通过徐霞客对黄山的评价,激发学生对黄山的探究欲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然后播放黄山的风光视频,优美的音乐,动人的解说,再加上神奇迷人的黄山风光,将学生带入了课文营造的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小提示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试着理解新词,不懂的做上记号。

(3)标好自然段序号。

2.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前鼻音的生字“闻”“仙”;后鼻音的生字“名”“景”“省”“形”“状”;翘舌音的生字“省”“著”“状”;“都”是多音字,在天都峰一词中读dū。

3.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4.全班汇报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1)辨析区分字词,拓展识记。

“区、巨”的字形相近,可组成词串强化记忆。比如“山区、地区、风景区”“巨大、巨人、巨变”。

“闻名、著名”词义相近,认读后请说说其他词义相近的词语,如“出名、知名、有名”。出示一组四字词,如“举世闻名、远近闻名”,学生认读词语,促进语言积累。

(2)图文结合识字。

出示“仙桃、仙人、仙女”的图片及词语,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同时直观感受黄山石之奇。

5.把生字放回原文,再读一读课文,在语境中巩固生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对比区分、换部首组词等识字方法的运用,既恰当地调节了课堂的气氛,使枯燥无味的识字活动变得妙趣横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及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引导学生读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种奇石的样子?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用“△”标出这些奇石,在具体介绍的奇石名称旁打个“☆”,读好后小组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结果:课文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具体写了前四种奇石。(教师相机板书)引导学生用篇幅的多少来判断是否具体写。

4.在学习小组中,把自己喜欢的有关那种奇石的介绍读给同学听。

5.赛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6.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1)根据交流,指导理解“中外闻名”的意思。

(2)说说还有哪些地方也是中外闻名的。

7.简单介绍地理位置。

8.齐读第1自然段,读出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整体感知黄山奇石的特点。特别是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既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又在读的基础上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想怎样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3.教师范写“升、巨、每”,指导生字的写法。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倾听。

(1)“升”是独体字,横在横中线上起笔,向右上方倾斜一些。

(2)“巨”也是独体字,第二笔是横折,第四笔是竖折,三框开口朝向右。

要引导学生区分“巨”和“叵”。

(3)“每”的笔顺是重点,第三笔是竖折,第五笔是点。

4.学生临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5.反馈交流,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低年级识字、写字是重点,通过教师的亲身示范,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生字正确的书写方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书空、临写等,使学生懂得从小要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写正确、规范、美观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复习:出示本课词语,学生开火车读、男女生读、齐读。

2.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继续走进黄山,去领略黄山奇石的神奇与有趣。

设计意图:新课开始前,复习生字词,既可以检测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又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为下面顺利开展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品读课文,感知奇趣

1.欣赏第一块奇石“仙桃石”。

(1)指名说说为什么叫“仙桃石”。

(2)结合“飞下”“落”两个词,想象“仙桃石”的来历,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要引导学生体会:“飞下”“落”将原本不会动的石头写活了。

(3)指名让学生简单讲讲“仙桃石”的来历。

(4)指名说说“仙桃石”怎么样。

(5)学生带着喜爱之情,把第2自然段齐读一遍。

2.欣赏第二块奇石“猴子观海”。

(1)出示“猴子观海”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片上的石头是什么样的。

(2)看图说出“陡峭”的意思。

(3)用“____”画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猜猜猴子会想些什么。

(4)指名做做“猴子”的动作,进行表演读。

(5)小结:作者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抓住了石猴的动作,又通过大胆的想象,寥寥几笔就把石头写活了。我们把这几句话再读一读,用一个词说一说这块石头给我们的感受。(奇特、有趣、可爱)

(6)指导朗读。

3.欣赏第三块奇石“仙人指路”。

(1)画出课文中描写这块石头的句子。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在黄山游玩,山路一转,突然看到远处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这样的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3)指导学生做做文中“仙人”的动作,想想他为什么这样做,他会跟游客说些什么。

(4)用“……像……”说一句话。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欣赏第四块奇石“金鸡叫天都”。

(1)指导学生看图,找出这块石头。

(2)引导学生思考:这块石头为什么会这么著名呢?

(3)同桌交流汇报:它会变,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像雄鸡伸着脖子不住地啼叫。

(4)(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著名”。

可引导学生运用找近义词法理解“著名”。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作者正是抓住了每块奇石形状上的特点,展开大胆的想象,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写具体了,我们也可以将这样的手法用于自己的练习写话当中去。

设计意图: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课文,再图文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落实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与有趣,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为表达能力的提升做好铺垫。

三、课件演示,观察书写

1.课件出示其余几个生字的书写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观察交流,总结书写注意点。

(1)“南”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小下大,上部横笔短,竖笔略向左斜。

(2)“闪”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人”字居中。

(3)“位”“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4)“部”左宽右窄。

(5)“些”上大下小。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生字归类识记和书写,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四、启发想象,自由练说

1.教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小组合作,想象其他奇石的名字。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选一个内容,向同学介绍黄山的奇石。(教师相机板书)

4.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班内交流。

6.学生有感情地配乐齐读全文。

7.让学生选择几个下列词语说说某处景物:

风景景色风景如画

秀丽秀美一枝独秀

著名名字名不虚传

闻名新闻百闻不如一见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此环节的设计在于为学生的学提供了一个空间,将课文内容延伸,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用课内外积累的规范语言,自由地表达出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感受学习语文带来的快乐。

五、总结背诵,拓展积累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搜集黄山的图片资料。

3.总结:黄山还有许多奇妙的石头在等着你们给它们起名字呢!言尽而意更浓,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抒发我们心中的向往吧——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

设计意图:将语文的课堂知识拓展到课外的实践活动,是新理念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此环节的设计理念就在于此,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黄山奇石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准生字字音,会读有关词语,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有选择地说说黄山奇石的样子。

情感目标:

体会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产生去黄山看奇石的愿望和爱黄山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2—5自然段,了解黄山奇石的样子。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体会黄山奇石的有趣。体会“奇”在哪里。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质疑。

(利用遮屏功能遮住题目和图片)

开课质疑,课件出示课题“黄山奇石”,同学们你们看图上都有什么?(石头,松树…)这幅图是我国著名的黄山风景图。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著名!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移动遮屏),齐读课题《黄山奇石》其中“奇”字用批注功能批注。让学生解释什么是奇?(谁能说一说奇是什么意思?)

二、欣赏课文的情景朗读,初读课文质疑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问?”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请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情景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欣赏、领略黄山美景,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把书打开,自由小声读课文,并把课文中的生字词读一遍。然后出示课件,检查学生们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抓注重点词语理解本段内容,导读全篇)

(1)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知道的,请你画出来。

(2)交流:

重点词语:闻名中外景色秀丽神奇尤其

(3)课件演示:

安徽地理位置——黄山风景区——资料介绍(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导语:黄山四绝,所以说黄山风景区是“闻名中外”的,相比之下,怪石更突出,所以用“尤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指导朗读:你喜欢黄山风景区吗?将你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2学习2——6自然段

(1)读课文,同桌画找:课文介绍了哪些怪石?把它们的名字画下来,再读一读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交流:

提问:哪些怪石是具体介绍的?哪些怪石是简单介绍的?(教师板书怪石的名字)

(3)学习内容

(注:按学生的回答,选择一种怪石进行精读指导,总结方法,其他几种怪石按此方法学习)(此环节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如:名字:猴子观海

样子:抱着腿、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想象:猴子在干什么,看到什么?把你想象的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课件演示:猴子观海

小结方法:名字样子想象(师生共同完成)

(2)课件演示:(拓展内容)

(有名字的怪石欣赏,没有名字的怪石,发挥你的想象给他起名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当教学到“仙桃石”时,课件出示仙桃石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用聚光灯突出仙桃石)可以看到山顶的巨石就像一个大桃子,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落在山顶的石盘上。让学生结合看过的神话传说,如《西游记》等,发挥想象,想象一下仙桃石的来历,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讲一讲。

当教学到“猴子观海”时,课件出示猴子观海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看到,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形状像猴子的石头,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学生对“翻滚的云海”理解起来有困难,可以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并看看课件出示的翻滚的云海的图片,以此解决心中的疑团。

当教学到“仙人指路”时,课件出示仙人指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上的巨石就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好像正在给游人指路呢。可以让学生学一学仙人指路的动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着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

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要读出对仙桃石来历的一种猜想。读第三自然段要突出猴子观海的有趣,声音可以轻一点,仿佛怕惊动了正在观海的猴子。而第四自然段则要读出仙人指路这个传说的神秘感。朗读的方式也要多样化,有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表演读等。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背诵。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可让学生将描写“金鸡叫天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理解什么是“金光闪闪的雄鸡”、“不住地啼叫”是什么意思。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发挥想象,画一画“金鸡叫天都”,再选几幅学生作品展示出来,大家来评一评谁画得好。

最后一自然段,让孩子们在课文中勾出课文还写了那几种怪石。(利用批注功能批注还有那些怪石)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四、扩展想象

然后让学生欣赏黄山其它被命名的怪石。再仿照课文练习说话,如:天鹅孵蛋,它好像……..最后欣赏没有名字的怪石,让孩子试着给起名字,看看谁起的名字好,并说明自己的观点!

黄山奇石的课件 篇4

《黄山奇石》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本课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各具体形象的介绍了一处奇石的景点,如:“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的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课文中配有四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分别与课文得一、二、三、四自然段相对应,便于学生了解这些奇石的形状,在头脑中浮现出这些奇石的样子。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认的14个字中,有6个字是连词出现的(“尤其、胳膊、形状”),其他字在文中也大都与熟字组成词语,如,“风景区、仙桃石、石盘、山峰、巨石、脖子、著名”。教学时,可将识字与朗读感悟、观察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识,以读促识。注意提示“膊”在“胳膊”一词中读轻声。

在朗读感悟之后,可用游戏的方式检测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识字教学。如,可用猜字谜的方式检测:横山上面三根草(当);一个人,在山边(仙)。再如,通过朗读自编的短文巩固识字,检测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本课要写的字中,“区—巨、它—安”字形相近。在指导写字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写好形近字相同的部分,提示“区、巨”的笔顺。区:一区。巨:一巨。

(二)朗读感悟

本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要让学生在听和读中去感悟,尽量避免抽象的分析。

听教师范读,要求:教师要读出黄山石的奇,表达出对黄山石的赞叹;学生边听边想象或思考,听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或疑问。

学生朗读,分步进行。①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可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纠正易读错的字的字音。②自读、齐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通过这个环节进一步熟悉生字,教师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学生掌握生字与课文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③看图读,要求:读出黄山石的奇,表达出对黄山石的赞叹之情。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三幅插图,再朗读相应的三段文字,在朗读中体会黄山石的奇。④读读、想想、说说,要求:读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黄山奇石。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再让学生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并挑一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⑤表演读,要求:像导游给游客介绍一样朗读,最好是背诵。再让学生扮演导游,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介绍给大家。最后鼓励学生搜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给黄山奇石起名字,把黄山奇石介绍给更多的人。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弄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练习有感情读文。

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从几方面介绍黄山奇石的,在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创造性地练习说话。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人

1.出示黄山风景图片:

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小作者去欣赏黄山的奇石吧。

2.师范读,小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

板书:

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谈琴。

二、采取自主、合作的方法探究黄山奇石的神奇

1.先自主学习,要求:

(1)选择一块自己最喜欢的奇石,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块奇石,并读一读。

(2)图文对照,说说这块奇石的“神奇”之处,并用“──”划出描写巨石样子的句子。

2.再合作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随机学习课文。

4.图展示猴子观海的样子:

(1)这块奇石叫什么名字?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

(2)演一演,评议。

(3)还有什么补充吗?

如:“陡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陡峭的山峰上?为什么是翻滚的云海?

(4)想象说话:

几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它仿佛在想什么?

(5)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你们喜欢吗?齐读。

5.图展示仙人指路:

(1)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

板书:站伸指

(2)想象说话:

这位仙人仿佛会说什么?

(3)课文并列地写了“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两个内容。我们说一段话里,有时并列地写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这样的段式叫()。那么文中用什么句子把这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呢?请用“~~”划出连接句。

(4)指名说。

(5)朗读第二段,一生读“猴子观海”,一生读“仙人指路”,其余齐读连接句。

6.仙桃石:

(1)指名汇报,插问:

这里的“恰好”是什么意思?“落”还可换成什么词?哪个更好?

(2)想象这个大桃子是怎么来的?

7.图展示金鸡叫天都:

(1)哪里是天都,哪里是金鸡?

(2)它奇特在哪里?指名说。

⑶课文第三段并列地写了哪两个内容?

同桌分读──男女分读。

三、拓展思维,在延伸训练中领会黄山的神奇风光

1.课文哪一段介绍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读读比一比,这段的写法与前面几段相比有什么不同?(样子、名字。)

2.“奇形怪状”是什么意思?你搜集了哪些奇石?

3.你能把这些奇石介绍给大家吗?

4.选择一块奇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

画一画,或模仿课文写一写,也可以给收集到的奇石图片取名字,当小导游演一演。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黄山之行愉快吗?你有什么感受?黄山四绝今天我们欣赏了奇石,还有奇松、温泉、云海等,收集资料感受其秀丽神奇。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猴子观海抱蹲望

仙人指路站伸指

仙桃石飞落

金鸡叫天都伸对叫

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

黄山奇石的课件 篇5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了黄山是……

[影]

旁白:同学们,这里就是黄山风景区,被称为天下第一山而闻名中外,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可见黄山之神奇魅力,那里风光秀丽,山峰险峻,怪石林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起欣赏黄山怪石的奇趣。

板题:黄山奇石

二、默读课文2—5段

1、人有名字,黄山的石头也有名字,请大家默读课文p131,2—5段,看看课文介绍几块石头?叫什么名字?

板书:仙桃石 猴子观望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2、多有趣的名字(出示图),你们看这是什么石?

3、你喜欢哪块石头?请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三、讲读课文

1、边看图边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块石头?为什么喜欢?你觉得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同位交换意见)

2、指导学习“猴子观海”一段。过渡:很多同学都喜欢“猴……”这块石头,现在让我们先欣赏这块神奇有趣的石头吧。

①示图,指名读。边听边思考:你认为这块石头奇在哪?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好?

②理解:陡峭翻滚 板书:抱蹲望

③演示:朗读背诵小结:在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外形像猴子的石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是多么神奇而有趣。

3、下面我们继续欣赏其它三块石头,汇报。

仙桃石:把一块大石头比作大桃子、很形象逼实,一个“飞”一个“落”就把仙桃写活了,说不定还是孙悟空偷吃仙桃时掉下来的一个桃子呢!板书:飞落

仙人指路:

①(动作演示)怎样指?

②板书词语:站伸指

③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仙人指路”的动作,神态非常生动、有情趣。

金鸡叫天都:

①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

②这只雄鸡是怎样叫的?(动作演示)板书:伸着 对着 啼叫

③这几个词形象地写出雄鸡啼叫的情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真是奇妙极了。

4、小结:刚才我们欣赏了四块奇石,你觉得它们奇在什么地方?(形状奇怪有趣,能引起别人的想像)

过渡:在黄山像这样有趣的石头多得数不清,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呢?

5、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思路,练习说话

1、出示: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

你能根据这些名字展开想象,用几句话说说这些怪石的样子吗?(自选自说,指名说)

2、在黄山,奇形怪状的石头还有很多,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出示图片)

五、总结:

在大自然中,像黄山这样风景秀丽的地方还有很多,有机会,我们去游览吧。

六、作业:

必做题:朗读课文,再从课文中选两段背下来。

选做题

1、抄写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向别人介绍黄山的奇石。

3、根据黄山奇石的形状,给它起个名字,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4、找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

一、 回忆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黄山奇石》,并且学习了生字新词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们还记得吗?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什么地方呀?那里景色如何?

(引导联系第一段回答,板书:神奇、有趣)

二、激趣导入

这节课,老师来当导游,带大家去欣赏黄山那有趣的奇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好吗?

三、学习课文

(一) 整体感知

首先,请听老师范读课文的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的相关画面,同时留心观察:课文中介绍了哪几处奇石?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

(二) 分层学习

1、学习第二段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介绍了仙桃石?翻开书找一找。(出示图片)

(2)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仙桃石是什么样子?你从哪儿看出来?(看着图说一说)

(3)仙桃石这么大,又在这么高的地方,它是怎么来的呢?加上想像说一说。

(4)指导朗读

说的真神奇、真有趣,更有趣的是仙桃正好稳稳当当的放在了石盘里,像招待客人一样。其实这是谁的功劳呀?对,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让我们读出仙桃石的有趣,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吧!

2、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刚才老师引导大家抓住仙桃石的样子,加上丰富的想想体会了它的神奇、有趣,那么,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猴子观海”的呢?(出示图片,指名朗读。)

(2)你从哪儿体会出“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请你们小组四人先一块儿读一读,然后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从样子、位置来引导。)

①、哪句话写出了猴子的样子?看看图,再从课文中找一找。(出示句子)

②、哪几个词写出了猴子的动作?(变红)请你坐在凳子上学一学。有趣吗?

③、更有趣的是,猴子竟然在干什么?(看云海)

(欣赏云海:云上下翻滚,十分壮观,能看到这么美的云海,是因为黄山太高了。)

④、课文中哪个词也讲了黄山高呢?(陡峭)(出示图片)

(3)指导朗读

同学们,多么有趣的位置,多么有趣的猴子,你能读出“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吗?

3、学习第四段、第五段

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从猴子的样子和它所在的位置感受了“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接下来,老师请你们从“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两处奇石中选一出你喜欢的,自己读一读,然后看看图从它的位置、样子加上想象说一说它的神奇、有趣。(出示自学指导。指名回答,抓住一出体会到位,多请人补充。)

(1)“仙人指路”

①、仙人在什么地方?(学一学动作)

②、仙人是什么样子?

③、仙人好像在告诉人们什么?

④、指导朗读

(2)“金鸡叫天都”

①、金鸡在什么地方?

②、它是什么样子?

③、金鸡在叫什么呢?

④、指导朗读。

(3)齐读第四、五自然段。

4、指导背诵

同学们,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人间奇迹,创造了黄山那一处处奇石,请选一处你喜欢的,看看图,读读课文,试着背一背,练好了像小导游一样介绍给你的同桌,好吗?

谁来背一背?

谁愿意来当小导游介绍黄山的奇石?(放音乐和画面)

5、学习第六段

同学们,黄山的奇石何止这四种啊,还有很多很多。课文中只提到名字的奇石有哪些?(出示第六段)

(1)自由朗读,找一找。

(2)请你选一处,模仿着课文的写法,想一想:他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加上丰富的想象说一说。(练习,指名说)

(3)黄山还有许多没有名字的奇石呢,请你们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起个名字,好吗?

(依次出示:仙人下棋、天鹅孵蛋、骆驼峰)

(4)指导朗读。

你们大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使黄山奇石有趣极了,下面,咱们来共同体会它的多、奇、趣吧!(齐读)

四、总结谈话

五、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的课件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弄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黄山奇石,并用自己的话复述。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媒体资源(PPT、动画、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名山。谁能说说?在这些山中,最有名的是五岳。所以有“五岳(泰山、恒山、华山、嵩山、衡山)归来不看山”的说法,也就是说看了五岳后,其它山都不必去看了,都不值得看了。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当中游遍了中国。他说:不,有座山,你去看了,五岳也不必看了,它的风景最美了。所以,后来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黄山的风景非常美,有哪位同学听说过黄山?黄山的风景中最著名的是:黄山的奇石、松树、云海和温泉。

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黄山的奇石吧。

二、学习生字词

1、播放《黄山奇石》视频,让学生对黄山风景特别是黄山奇石形成初步的印象。

2、学生朗读课文,并把生字作好标记。

3、学习生字词:

⑴ 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⑵ 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⑶ 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词。

4、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⑴ 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尤其是注意字形相似的生字,如:区、巨的书写。

⑵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⑶ 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第二课时

一、解题

师:奇石是什么意思?

(奇形怪状的石头。)

二、欣赏黄山奇石图片,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讨论:

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在它们给标出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

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谈琴

2、哪些是具体介绍的?哪些只是简单举了名字?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地图,黄山在哪个省,什么位置?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来。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2、播放媒体资源,展示图片

3、这段介绍了什么奇石?(仙桃石)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看图片,用自己的话描绘。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2、播放媒体资源,展示图片:

3、看图理解“陡峭”的含义

4、这段介绍了什么奇石?(猴子观海)它是什么样子的?

注意:作者用了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来形容,并表演其动作。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2、播放媒体资源,展示图片:

3、这段介绍了什么奇石?(仙人指路)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看图片,用自己的话描绘。

七、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第五自然段。

2、这段介绍了什么奇石?(金鸡叫天都)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用自己的话描绘。

八、学习第六自然段

1、朗读第六自然段。

2、这段介绍了什么奇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请用自己的话描绘。

九、作业

画怪石,把你想象中的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画出来。

黄山奇石的课件 篇7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材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围绕黄山石的"奇",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景观。根据本文的特点及训练的要求,在突出主体性和体现文本资源的可拓展性方面,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石"奇",还要让学生感悟石"趣"。因此,我们可以按照"知——说——悟"的主线,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体会,感悟。启迪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陶冶学生的情趣,自主,多元地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探究性准备

(一)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动态,静态均可。

(二)自读课文及相关内容。要求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文图结合,分别在书中找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

安排课前准备,重在引导学生突破教材的局限,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拓展阅读的视野。在借助多种媒体查阅资料和对文本的自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激趣性导入

借助媒体(图片,多媒体影音)或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特点(图文结合),提示学习"看图学文"的方法。

三、体验性阅读

(一)知"石"。

主要是通过学生交流和自主学习课文,初步感知黄山石的奇特,以及黄山本身的秀美。在组织学生交流课外学习所获时,不仅要介绍或者出示从课外所获的资料,还可以介绍资料以外的故事,即是通过何种途径获得有关黄山石的资料的等,有助于学生疏理自主探究的过程。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黄山石的资料,边出示边讲解,将自己所收集的奇石的种类及成因介绍给大家。

2、对介绍奇石或介绍黄山其他奇特风光的资料,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属影音资源的,教师应提供相关媒体进行播放。

3、自主读课文,归纳一下书中主要介绍了哪几种"奇石"。图文结合,边读边悟,边悟边读,对感兴趣的'内容,不仅要读熟,而且要求能背诵。在积累中感悟表达的准确性。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说"石"。

主要是根据课文的描述及插图,分别说说各种奇石的样子,为了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可以小组(学习伙伴)为单位进行,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表达时允许学生相互补充,直至完善。在说石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把这些奇石用彩笔画出来,可以先画后讲,也可以边画边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语文能力的训练。

1、读课文,对照查图,分别说说"仙桃石","仙人指路","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样子,引导学生既要说出石"形",又要说出石"神"。

2、读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分别说说"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这几处奇石,教材仅提及而已,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3、对学生课外收集的其他奇石的样子进行表述,充实观察,表达的内容,增强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掌握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三)悟"石"。

石头的样子学生知道了,但如果满足于此,我们认为,从资源的利用来看,突破不够,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借"石"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想象一下"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这些石头的来历,可以以神话,童话故事的形式进行表现。比一比,看谁说得形象,生动,情节完整。

2、在广泛想象的基础上,选择一块奇石,就自己所想象的来历讲给父母听一听,然后写下来。

3、在自读,自悟及创造性想象的基础上,感悟大自然的神韵,陶冶学生的情趣。

四、整理性阅读

整理性朗读,是指在网络资源,自读自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回归于文本。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读,齐读,小组读均可)。

(二)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知识能力,情感方法,特殊感受等),有何疑问。

五、拓展性练习

拓展性练习,主要是走出教材,适当增加阅读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其练习的资料既可以是《自读课本》上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他儿童读物上的有关写景状物,有益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短文。从来源的渠道上讲,既可以是教师收集的,也可以布置学生自己收集。在拓展的要求上,尽量体现理解的层次性和多元化。

黄山奇石的课件 篇8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奇”。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5自然段。

4.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主要内容。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教具准备制作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读通课文,至少读3遍。

2、划出生字新词,进行口头组词识记,并抄写生字新词。

3、查找了解某一种树的相关知识,并带图片到学校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

1.播放黄山图片,简介黄山。板书课题。

2.出示题目,板书题目:黄山奇石。

3.释题,通过组词理解“奇”。

1.鼓励学生自由读课文。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交流生字词识记方法。

3.检测生字情况。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5.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了解主要内容。

(1)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

(2)出示地图,简介黄山风景区地理位置。

(3)补充黄山“四绝”资料。

2.指导学生朗读。

1.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5自然

段。

2.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热爱之情。

1.出示本课新词,开火车读每个词。

2.指导学生齐读。

3.导入新课。

(1)了解这几个自然段写了哪几种黄山奇石。

(2)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石头是什么样的。

(3)找出对应的三段文字。

(4)问: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这些有趣的奇石的呢?

2.组织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了解这几种黄山奇石“奇”在哪儿?(样子奇特,作者想象力丰富)

4.指导学生朗读。

5.指导学生背诵。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介绍自己最喜欢的那块石头。三、启发想象,自由练说。

1.老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写法,发挥想象,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选一个内容,向同学介绍。(出示有关图片)

3.指导全班交流。

4.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

2.引导学生说己的内心感受。

黄山奇松的课件


黄山奇松的课件(篇1)

你们好!我是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的语文教师孙云。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第一课《黄山奇松》。

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学情分析:由于我班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黄山,而他们对于黄山奇松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多媒体课件能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多媒体理解“枝干遒劲”“饱经风霜”“千姿百态”等词语,了解黄山松的“奇”。

2、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朗读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姿态,感受黄山松的奇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教学过程及多媒体运用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下面我就具体来说说如何将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过程的。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问题才会主动的探究,在上课之前我就在想,怎么才能把孩子兴趣提上来,让他们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所以,在导入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悬崖上争奇的松树、山峰上矗立的怪石、峰壑中弥漫的云海、四季常暖的温泉,将学生进入情境。这时我再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地方,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向往。通过先看再说,学生对黄山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直观感知,走进黄山。

有了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学生没有去过黄山,我就出示一幅地图让学生自己找,并说出位置。

(三)、过程体验,解决重难点。

接下来就是感受黄山松的“奇”。

激“思”学文,突出奇松。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先是出示徐霞客的名言导入新课,接着激发学生对名言进行思考,想想这句话的意思,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借助于课件对“五岳”作了提示。当学生初步理解了这句话以后,我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徐霞客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由此进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从而理解黄山“四绝”及人们对奇松情有独钟。

黄山奇松的课件(篇2)

设计理念:

《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写。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它被誉为(跟说:“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即(跟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投影展示黄山四绝图片),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人们对它更是(跟说:“情有独钟”)。(多媒体展示黄山松)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黄山,我们齐读课题,注意老师用红笔写的字了吗,是什么呢?(奇)黄山的松奇在哪儿呢?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番。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写到了哪些奇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松?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

1、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奇松?

(指名回答,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想不想看一看?

(一)、迎客松

(多媒体展示迎客松图象)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呢?

句一:

①“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枝干遒劲”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③“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④“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你对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用这个词我们还能形容什么对象呢?(指名说:建筑、人物……)瞧!从老爷爷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那我告诉你,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它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受比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比喻、拟人)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②“热情的欢迎”体会迎客松非常热情”。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

③远方的宾客慕名而来了,这位热情的主人会怎样欢迎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由一位同学主笔,帮迎客松拟一份欢迎词,并想一想,它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贵宾呢。(小组讨论交流),现在你就是迎客松,你会怎样来欢迎宾客呢?(表演)

④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呀,我们能把它读好吗?请同学们先练一练,呆会儿我们比比,哪棵迎客松最热情。练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指名说)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体会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

③你能用“不仅……而且……”把它的意思也表达出来吗。(指名说)

④这句话你理解了吗?你能把它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指名读)

迎客松小结:1、看着这棵迎客松你想说些什么呢?(迎客松你真神奇,你真美!)

2、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来吗?(齐读)

(二)、陪客松

过渡:你还想看看什么松?(陪客松)。(多媒体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①“绿色的巨人”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②是啊,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

(三)、送客松

过渡: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出示送客松图片)看了送客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①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盆景”。)(出示图片比较盆景),但盆景是经过园艺工人修剪出来的,而送客松却是(跟说“天然”)从这儿我们感受的它的神奇。

②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从“依依不舍”体会它的热情。

③送客松好像在说什么?指名说

④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送客松的句子。(指名读)

(四)、玉屏楼

过渡:刚才同学们所见到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虽各有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齐说)

“奇”,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看谁先发现?(指名说)“玉屏楼”

②对!就是玉屏楼,在这里我们可尽睹三大名松的风采,所以它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也就说此处是黄山松独一无二的、最妙的观松处。

第二自然段小结:现在,我们多么想登上玉屏楼去看看黄山的三大名松啊!我请一位同学带我们去,好吗?(指名)请你为大家美美的朗读第二自然段,把我们带上美丽的黄山,老师给你配上音乐。(配乐朗诵第2自然段)点评:谢谢你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黄山,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无穷的风采。

四、其他松

过渡: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咱们在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吗?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1、“黄山的松千姿百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出示:(或……或……或……;或……或……或……有的……有的……有的……)

2、黄山奇松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

3、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欣赏图片)你觉得黄山松还像什么呢?(指名说)?

4、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呢?指名说(黄山的松有的……有的……还有的……它们真是千姿百态啊!)

5、黄山的松千姿百态,是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学生跟说: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7、谁来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美美的读出来呢?(指名读)

8、我觉得,我们在读的时候应放慢速度,这样才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它的神奇秀美给读出来。(齐读)

五、总结全文

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屏显黄山全景图)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确实令人着迷。

①同学们,看了这神奇美丽的黄山奇松,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②我想,假如我是一位诗人,我会写一首感情奔放的诗来赞美黄山,那么你呢?

练说,出示:假如……我会……

六、作业。

过渡:相信同学们看了黄山的奇松有很多体会,但却没有机会说,下面就让我们以作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吧。

1、模仿文中“迎客松”的写法,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松树写下来。

2、把自己喜爱的松树画下来。

附:板书

20、黄山奇松

迎客松

三大奇松{陪客松奇

送客松

汤雪萍

黄山奇松的课件(篇3)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多媒体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下面我就围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以《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拓展性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借助多媒体资源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姿态,感受黄山松的奇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二、说教法

多媒体环境以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阅读课文内容,探究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思考问题,以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多媒体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便于引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中去。

(二)、质疑启思,发现问题。创设情境,引入到本课的重点内容

播放四绝的图片,在这四绝中,人们却对黄山松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完后,让他们再看课题,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学生回答:奇)那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黄山松奇在哪里?)这样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然后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奇松,他们奇在哪里?(学生读后讨论)这样让学生人情入景,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三)、重点引读迎客松

这一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课件图文结合,让学生找出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通过找句子,再找词语来完成。学生交流讨论后,从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然后再用激情朗读来反映出它的奇。其中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我从指导他们读好词语着手,然后再读好句子,最后读好写迎客松的整段文字。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从着手句子到品读词语,最后到整段文字。从品词析句中,进行感情积淀,为感情朗读服务。

(四)、自学另外两种松,选择一种你更喜欢的介绍给大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简单归纳了一下学习迎客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等方法,自学另外两种松,然后再把你较喜欢的一种松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它到底奇在哪里。最后读出这两种松的奇。在这一环节,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并通过小组讨论,来增强他们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观看其它松的图片及录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交流讨论你想象中的其它形态的松。用直观的方法让他们身临其境,便于更深地理解本文。

(六)、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回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复述本文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而情境的创设更有利于本环节的实施。

(七)、课后延伸,拓展训练。让学生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刻的松,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它写具体、生动。学完课文后,更有利于指导写作。

黄山奇松的课件(篇4)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各地大好河山。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叹和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黄山松的奇和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对第三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和语言理解评价能力。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老师的指导。

因此根据课标、教材、学情我制定如下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名松的“奇美”。

3.引导学生领悟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学会在习作中使用。

4.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其中,教学重点是: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名松的“奇美”。

难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学会在习作中使用。

三.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

话题设置法、指导阅读法,媒体演示法,拓展迁移法。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

这一板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检查生字词 分组分类检查生字词。 重点强调“屹”这个字读“yi”,不读“qi”。 字音易错的字,如宾、卧。宾容易读成bing,in和ing不分,卧容易将圆口O发成扁口。

字形易错的字,如陡、卧。陡容易将双耳旁写成双人旁。卧左边部分的笔顺易写错。然后再出示文中的句子,把字带入句子,要求学生反复朗读。

【设计意图】突出字词教学重点,扫清阅读障碍,同时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

第二步:检查朗读课文

采用小组合作检查和抽查重点段落的方式来进行。

第三步: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如果学生回答不到位,采用题目拓展法来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确定学生学习起点,相机肯定学生预习成果,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形成阅读期待,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第三环节:引导精读,深入探究。

预设:课后题4,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第一步: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够表现黄山奇松“奇”的句子。所运用的方法是勾画圈点法。

【设计意图】旨在形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二步:小组交流

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关注的是,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发言,能否认真倾听,相互补充,资源共享。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三步:全班交流

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引导。

预设1:学生会交流第二自然段。用多媒体出示第二自然段。对这一句段的处理,我分一下两小步。

第一小步:抓住关键词,理解感受

预设学生在学习“迎客松”时会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应出示“迎客松”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朗读有关迎客松的句子,体会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对迎客松的赞美之情。“陪客松”、“送客松”的学习方法同上。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找关键词,用关键词,展示图片,加深学生黄山奇松的印象。

第二小步:老师点拨指导,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读“它有一丛翠绿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任深处的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体会一下这是什么句式。然后老师点拨,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把松树的枝干比作人的手臂。同时,这又是一个拟人句,“热情”二字给没有感情的松树赋予了人的情感。本段中还有哪些相同的句式,引导学生找出来,并教会学生使用这种句式。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教会学生使用这种修辞手法。

预设2:预设学生会交流第三自然段。用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

第一小步:抓住关键词,理解感受。

预设学生会抓住“千姿百态”、“屹立”、“斜出”、“仰”、“俯”等词来学习黄山松的“奇”,并在多媒体上出示代表这些姿态的松树的图片。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找关键词,用关键词,展示图片,加深学生黄山奇松的印象。

第二小步:提炼方法。

第三自然段运用的是“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教会学生认识这种方法,并练习使用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第四步:总览全文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设计意图】进一步的理解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思想境界。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美好的事物,我们应该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以发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并能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素养,培养审美能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学以致用。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

必做作业:

1.掌握本课生字。

2.能流利准确的朗读课文,并能够背诵课文第二段。

选做作业:仿照黄山奇松的写作手法,另写一篇短文。

五.说板书设计。

迎客松 热情欢迎

黄山奇松 陪客松 陪同观赏 松态如人

送客松 依依不舍

黄山奇松的课件(篇5)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1、导入课文

以“黄山四绝”引入课文,课件出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去一探究竟。根据“情有独钟”质疑:黄山奇在哪儿?

3、精读课文。主要采用抓住重点段,也就是课文第2段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松之奇。黄山松奇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节。读后请同学们交流对自己喜欢的一棵松树的感悟。这儿我主要介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迎客松之奇从而突破。

然后先出示语句,再读体会。

4、品读语句,感受松之奇。引导学生交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到以下几点

交流:一奇在姿态

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二奇在生命力强

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磨难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

三奇热情好客

在品味“迎客松”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说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网络,让学生在网络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本篇课文围绕教学目标,以“读”为主线,注重引导。但在这节课中,我还是忽略了很多细节,教学中资料准备的不够多,孩子们缺乏情深体验,感受不够深刻,导致孩子们的配合也不够高,因而老师讲述多了点。

黄山奇松的课件(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网络、结合课文语言文字,以迎客松为突破口,感悟黄山松之奇。(姿态之奇、经历之奇、精神之奇)从黄山松成长的艰辛中了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课前准备:

训练学生熟练上网搜索的能力、大量搜集有关黄山及黄山松的资料、做好课前充分的预习。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录像导入

师旁白: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在黄山上处处可见姿态各异的松树。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黄山奇松》。

二.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齐声读题。从课题我们可以知道本文重点是写——黄山松树的奇。

三.学习第一段:

自读本段,交流。以学生自己设计提问、解答的方式进行。

师诱导:谁愿意当小老师提问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

可能的提问有:

1.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义项选择: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穷尽;③独一无二的,没有能赶得上的。)

2.黄山以哪四绝闻名于世?

3.文中哪一个词语是表示人们特别偏爱黄山奇松的?

(钟:(情感等)集中。钟爱、钟情)

(情有独钟:感情专一,特别偏爱。)

4.黄山奇松都生长在哪里?出示:潇洒挺秀

师小结:大家自学得很好。

练习齐声感情朗读。

过渡:那为人们情有独钟的黄山松树到底奇在哪里呢?

四.整体感知全文:

轻声自由朗读二、三自然段,思考:

本文写法上你认为好在哪里?——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详写了三大名松,略写了其他千姿百态的松树;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棵中主要写了迎客松,次写了陪客松和送客松。)

根据学生回答形成下表: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次写

陪客松

送客松

略写

其他

五.学习第二段: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展示迎客松图片。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

2.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有何奇之有呢?(出示语句)

一奇在模样: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填表)

看图诠释:“它有一丛……宾客的到来。”一句。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送客松

略写

其他

二奇在饱经风霜,却仍然……

(师可作适当引导:松树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并不稀奇啊!)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请学生网上搜索黄山松艰难生长材料,组织整理后备交流。

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可是黄山松树不仅风撼不倒,雪压不断,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还那么潇洒、挺秀。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

迎客送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仍然充满生机,被誉为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实在是当之无愧啊!

指名试读,你想读出迎客松的什么?齐声朗读。

三奇在顽强的精神。

3.陪客松和送客松也是同样的环境成长,模样也各有所奇。

展示两松图片,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填表。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

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

其他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齐声朗读

4.这一段的一、二两还告诉了我们去黄山要观赏三大名松首选何处——玉屏楼。因为——

5.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学习第三段:

过渡: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1.展示图文,指名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这一段写了什么?(抓中心句的手法概括)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

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

其他

千姿百态

齐读,感受黄山松数量之众,姿态之多、之奇。

2.赏析排比句的妙处:这是一句什么句式?用排比句好在哪里?可是作者觉得啊用排比句还不足以充分反映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故而又……

3.练习朗读,表现出黄山松千姿百态。

4.指导“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三大名松中你认为哪一棵用屹立比较恰当?

先让学生试用“屹立”造句,再同时用上“郁郁苍苍”造句。

5.再读。

七.总结回顾:

1.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地更加神气、更加秀美。“黄山不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不松不奇”。因而我们将黄山这一独特的松树品种冠名为“黄山奇松”。

2.填空:

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认识到了纪律的可贵;

从至死不渝的“蚁国英雄”那里,我学到了可贵的合作、奉献精神;

从黄山奇松那里,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后实践活动:

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本文只介绍了一绝。课后请大家借助网络,查询资料,模仿《黄山奇松》,将另外三绝任选一绝写下来,还可以配上图片,通过Email信箱发给我。让老师“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景一览无余。”

黄山奇松的课件(篇7)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简介黄山。

初读课文

自学课文。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

3,理解词语。

陡崖屹立遒劲郁郁苍苍

宾客盆景饱经风霜情有独钟

巡视、适时指导。

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试读课文。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听写词语。

指名读课文。

细读课文

指名读第1自然段。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闻名于世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情有独钟?

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潇洒挺秀表现在什么地方?

能说说黄山松的潇洒挺秀吗?

齐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2自然段。

第一句说了什么?

这一句中的绝胜和那个词语的意思相同?

第二句说了什么?

迎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地位怎么样?

陪客松的位置在哪儿?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送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动势怎么样?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写三大名松用了两个如同和一个好象,这是为什么?

齐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3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起什么作用?第2句有几个分句?

分别说了什么?

第三课时

.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重点写黄山松潇洒挺秀,形象独特,千姿百态,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秀美。

指导背诵。

听录音。

利用板书提示,串联背诵。

各自轻声试背。

全班齐背。

练习

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板书设计:

处处都有潇洒挺秀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

迎客枝干斜伸如同迎接

黄山奇松玉屏楼陪客如同巨人陪同观赏

观松独特蟠曲

送客深出好象告别

屹立斜出弯曲

千姿百态仰俯卧

状如形似

黄山奇松的课件(篇8)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启动、编写到实验、总结、推广,已经有六个年头了。六年来,这套教材的使用,无疑为我们进一步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真正确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语文教育思想作出了方向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们深化小语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展现了广阔的前景。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字里行间闪耀着美的光彩,蕴含着美的情趣。今天我有幸执教的《黄山奇松》一课,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得黄山更加秀美。就本文而言,由于学生对黄山以及黄山奇松感性认识上的不足,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体会情感出现障碍,对感悟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结合本课的实际,准确定位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好本节课的立身之本。当初备课时,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可谓下了一番功夫。苏教版小语教材明确提出“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学科定性、定位观。“语文姓语”,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认定了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小语姓小”,明确了小语教学的基础性,认准了小学只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不是要从理论意义上向学生传授语言学的知识,而是要从实践意义上去培养他们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从这一思想来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需要学习的是课本中原汁原味的东西,而绝不是关于课本的那些零碎枯燥的东西,基于这一定性、定位观,结合新大纲的精神,从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的实际出发,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品读,在读中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审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黄山的热爱;

3、注重积累运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介绍黄山美景。

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理之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我力求体现“以读书为主线,强调读中感悟,提倡活记乐背,注重迁移运用”这一指导思想,下面我想就这四点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以读为本,将读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实践上的最大误区便是“途径”不明。我们一直未能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儿童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学生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动行机制是什么?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以各种分析和各类知识的灌输来取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学生学到手的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为了改变这种错误的语言学习之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按照“初读感知——熟读感悟——品读体会——记忆背诵”四个基本环节进行。首先要求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说说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在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循文明象、体情悟道”感悟文中“枝干遒劲”和“饱经风霜”这两个新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练习背诵。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最后通过观赏其它奇松,齐读最后一节,结束新课的学习。这样,通过全程的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以感知为基础,将读中感悟作为理解课文的手段。

感悟,感知而领悟。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新大纲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感悟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让学生感悟的呢?

1、悟其意。

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如《黄山奇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代表”“象征”的含义。领悟的方法还是先要从整体上去感知:它为什么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为什么象征着黄山?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一代而过,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己理解。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学生学习的是母语,课文大多数文字一读就懂的,所以要择其需要领悟处领悟之。

2、悟其情。

“情”,就是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或物产生的特定情感。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在引导学生领悟迎客松奇时,我突出重点,防止教学程式化。悟其情的方法,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说,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

三、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新大纲要重视在读中感悟,但更强调语言积累。强调语言的积累,那么究竟要积累什么?积累范文的语言,而绝不是积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和背诵,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这是我们苏教版一贯倡导的思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让学生积累范文语言,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写得多好,不仅把迎客松写得美,写得奇,还写出了迎客松的地位,这么好的句子,不让学生背上,不让学生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能提高?其次重视积累,还包括积累名家名句,名人名言,好词佳句等等。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补充了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并让学生记住,学生很高兴,很乐意地去背了。记得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爬云龙山观景台,便见到一个少先队员一边向上爬一边对他的小伙伴大声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看,这个同学学过的《登鹳雀楼》诗竟在这儿派上了用场。我今天让学生们记住徐霞客的名言,说不准哪一天学生真游玩完黄山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那时真有一鸣惊人之感。若是平日这些同学积累甚少,头脑空空,我想即便面对更加绮丽迷人的景色,恐怕也只能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吧!

四、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学生对黄山奇松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介绍黄山奇松,这不光是很好的迁移运用,更是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口头言语交际日益频繁。因此重视说话教学,加强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抓住小学阶段发展儿童口语的最佳期,十分重视说话训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安排了相当数量的言语交际和观察表达练习。其中言语交际训练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要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再造想象,发展言语的交际功能,沉淀言语的交际经验。从这点来看,让学生在家长面前介绍黄山奇松正是为了创设口语表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此外,我在布置课后作业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校园中三座典型的建筑物,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总之,小学语新大纲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昭示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正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注重说、写结合,促进迁移运用。一句话,这就是走“以读为本、内化语言”之路。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主观上,我力图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展示苏教版教材的教革方向,努力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客观上,由于本人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说课中的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黄鹤楼课件模板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上课的知识点,教师需要提前准备课程教案。对于那些尚未完成准备的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抓紧时间完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相符的教案。那么,如何编写一份好的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特别挑选的一篇关于“黄鹤楼课件”的文章,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请大家注意查阅!

黄鹤楼课件(篇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回忆学习古诗方法。

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4.揭题释题。(知诗人)

(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诗题,注意“孟”、“浩”、“陵”的写法)

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浩”三点水三点位置要摆好,右边“一口咬掉牛尾巴”。“陵”要特别注意右边“土八下面是折文”。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跟老师把“陵”右边再写一遍,下课了还能记住这个字么?

(是的,课堂学得好,课后不用学)

(2)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生自由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释题

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哪些内容。

①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②出示长江示意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③孟浩然(资料)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④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⑤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诗句埋下伏笔)

(4)读题。

诗题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了,谁再来读一读诗题。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二、读通读顺。(读诗文)

弄明白诗题,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读诗文。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预设:如学生充分预习了,可直接进入第二环节。

昨天预习了吗?都读了几遍?谁愿意来试一试。

2.指读正音。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读通、读顺、读熟)

三、理解诗意。(明诗意)

1.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

A、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B、有不懂之处作上标记。(求助热线——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2看注释或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

2.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碧空”、“尽”、“唯”的意思。

(2)质疑解疑。有没有不懂之处了?

(3)练习完整地讲述诗意。

四、赏析佳句,入境悟情。(悟诗情)

1.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想象美景。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4)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播放画面欣赏,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再欣赏图片加深感受,最后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理解、表达融为一体。)

2.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为什么是“孤帆”?“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又是什么?

(2)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3)指导朗读后两句。师引读——

师:这句话内涵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首诗——生读。

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

师: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一般的朋友吗?

(忘年交、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情深意重……)

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设计意图: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拓展阅读。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黄鹤楼课件(篇2)

教学目标:

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所体现的物是人非、人生失意、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唐代的七言律诗——崔颢的《黄鹤楼》。

二、读诗:

1.自由朗读;

2.学生代表朗读。

三、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2.质疑答疑。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名楼黄鹤楼的诗吗?从何处可见?

(引导学生关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愁。)

2.“思乡之愁”积聚在内心是一种怎样的具体感受?(孤独、惆怅、失落??)

3.你在诗中何处感受到崔颢思乡的孤独、忧愁?结合具体字词赏析。(重点体会两个“去”、两个“空”字中蕴含的情感,指导学生赏析诗歌)

4.试着删去颈联,重新组合,这样似乎表达情感更集中、更直接。那么,颈联是否还有写作的必要?

(作者在颈联中描写了清晰可见的汉阳、鹦鹉洲的景象,与渺远的故乡汴州形成对比,表达思乡之情;用景观之美反衬思乡之愁;汉阳、鹦鹉洲的一草一木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特点;“萋萋”“鹦鹉洲”用典)

5.崔颢19岁左右就中了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但实际上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有人说,这首《黄鹤楼》还有更丰富的情感。再读诗歌,你觉得此刻崔颢的忧愁仅仅是乡愁吗?

(还有人生失意之愁,作者似有一种被时空抛弃的感觉。)

6.律诗在篇式、句式上有一定的规格,要求颔联、颈联对仗,字字皆有定声。《黄鹤楼》并不完全符合,却被赞誉为“唐人七律第一”,传说李白在看过此诗后曾有搁笔的经历。这首诗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引用传说典故、视线推移、虚实结合、对比反衬、意蕴深厚等特点)

7.背诵诗歌。

五、结语:

今天,我们诵读着崔颢的《黄鹤楼》,希望有一天你站在黄鹤楼上,能有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情感将你包围。能够拥有这种感悟和体验,就是诗词真正的作用!

黄鹤楼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习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教学难点

1、描述诗中意境。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

1、限时背诵

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2、当堂默写

两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力求让背诵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满分100分,题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处错一字则为零分。)

(五)资料补充

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

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

学生就自己本节课最主要的一点收获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归纳明确。

(七)课堂练习

完成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词名句上下句填空。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

崔颢

叙事 昔人乘鹤而去 (诚信、感恩)

写景 黄鹤楼遥望 (热爱祖国、建设家乡)

抒情 思乡之情 (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

黄鹤楼课件(篇4)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深情朗诵全诗。

( 师生同读)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黄鹤楼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谊”和“暂”,形近字辨析“暮”“幕”和“唯”“维”;查词典理解“脍炙人口”、“誉满天下”;推敲词语“依依惜别”和“杨柳依依”中“依依”的含义,区别“伫立”和“站立”,“凝视”和“看”,探究用词的准确,并积累一些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将故事与古诗对照阅读,通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方式,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熟读成诵。

3、拓展阅读送别诗,选择一首,模仿课文来写一写文包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送别

同学们,课前让大家搜集了一些送别诗,谁想先来跟大家交流?

二、读诗激趣

1、确实“人生自古伤离别。”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流泪。他们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里有一首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你了解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2、【说得真好,诗源于情,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故事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别】

【不了解,是吧?没关系。这首诗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学习完这个故事,你一定能对这首诗有所了解。故事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别】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但是学文先读词,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指读)

烟雾迷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过渡:那么在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美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相机理清:人物、地点及课文主要内容。

你真会学习,一下就抓住了故事的主人公——(板书:李白孟浩然),知道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伺机介绍“黄鹤楼”那就在这享誉盛名的黄鹤楼上,一对友人即将要分别了,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点课题)。

2、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其实我们刚才说的主要内容在一个自然段中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第一自然段。谁想再来读一读这个写出了文章主要内容的段落?

那你知道什么叫“饯行”吗?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饯:设酒食送行。饯行:为远行的人摆酒宴。)

3、那是在什么时候“饯行”呀?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生谈)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指读描写景色的话(生评价)女生读。

4、就是在这“烟花三月”的时节,孟浩然要离开了。男生,让我们来送一送他吧。男生读第一段。

四、精读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

1、让我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一看离别之际,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如何?

▲交流探讨:

2、师:就在这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谁已经找到了?

【1】(板书:依依惜别)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藏在心底,这个“藏”字用的太好了,他们是怎么藏的?(生谈)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那我能不能将“仰望、远眺”位置互换?(不能,“仰望”向上看,“远眺”:远远地看。角度不同。)

【2】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他们一会儿……(生接读)

【3】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谁愿意来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指读。齐读。

(二)第三自然段

过渡: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要求:1、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2、用“—”划出李白说的话,用“~”划出孟浩然说的话。

3、选择其中一位的话,谈谈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探讨:

哪个小组愿意先来交流有关李白的内容?

【1】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3)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4)李白短短的三句话中,竟用了六个“您”字,足以看出他是何等的敬仰孟浩然。

【2】指导朗读

(1)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2)李白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哪个小组来接着交流有关孟浩然的内容?

【1】(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说: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

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3)孟浩然不但忍住离愁还宽慰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李白。(指名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学们,你们能演好这话别的场景吗?哪个小组来把他们的依依惜别表现出来。(配乐表演)。

▲小结:就在这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的长江边,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即将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的孟浩然饯行,这就如诗句中所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种诗中有文,文中有诗的课文,我们就称它为“文包诗”。让我们再一起分角色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来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女生李白,男生孟浩然)

五、总结升华

分离就在眼前,有太多的话没来得及说,有太多的情未来得及诉,看着友人即将离去,李白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作业

1、尝试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完成习字册。

板书:

黄鹤楼送别

孟浩然依依惜别李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二、谈话激趣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1、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2、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并齐读。

(2)什么叫“脍炙人口”?

(3)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下()尽()唯()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认真完成大练习册。

黄鹤楼课件(篇6)

教材简析

《黄鹤楼的传说》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把精美的建筑和美妙的传说有机结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屡毁屡修的经历、现今建筑格局规模以及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在第2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学习略读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读书,自我感悟,自我构建,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较快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2、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量,创设愉悦轻松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名字由来的传说,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认识课后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3、通过了解祖国名胜古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及历代文人对黄鹤楼的赞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黄鹤楼的风景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的风景图片、文字资料。同时也布置学生课前查找、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阅读中,我们随着课文,领略了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走进了敦煌莫高窟灿烂的艺术殿堂,足不出户,遍访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这是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今天我们再做一次“不走路的旅行”,到湖北省武昌的蛇山之巅去看雄伟辉煌的'黄鹤楼,去听黄鹤楼美丽神奇的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六”《黄鹤楼的传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注音把课文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了黄鹤楼,哪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

课文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1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和经历,现今建筑规模。

第2部分(第3~6自然段),介绍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以及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三、精略交互,自读自悟

1、自由读第1部分。

读书提示:

(1)画出数字说明的句子,体会数字说明的作用;

(2)画出描写黄鹤楼建筑结构精美、气势雄伟的词语和句子,仔细品读;

(3)同桌交流读后收获:通过读第1部分内容,你知道了黄鹤楼哪些方面的情况?

2、小组内学习第2部分。

读书提示:

(1)快速自读3~6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

(3)诵读古诗《黄鹤楼》。

四、汇报交流,内化积累

1、指名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2、大屏幕出示黄鹤楼风景图:把课文中描写的黄鹤楼和风景图中的黄鹤楼结合对照,你觉得黄鹤楼怎样?你想用哪个词形容?

(气势雄伟 倍显辉煌)

板书:雄伟辉煌的名楼

3、教师引读:黄鹤楼历史悠久、景色美妙、风光无限,不愧千古名胜、江南名楼!同学们齐声朗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4、指名讲讲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

5、道士墙上画鹤及骑鹤飞去的传说多么神奇。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知恩思报的良好风尚。

板书:知恩思报的美德

6、积累词汇,写在摘抄本上。如:流丹滴翠、叠角高挑、翩翩起舞、脍炙人口等。

7、背诵古诗《黄鹤楼》。

五、检查落实识字

六、拓展延伸,补充积累

1、通过阅读,我们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雄伟辉煌,知道了它名字由来的神奇传说以及大诗人为它的题诗,这次黄鹤楼之行收获可真大!关于黄鹤楼还有许多对联呢,我们一起来看。

大屏幕出示:吹笛闻梅落

登楼待鹤归

白云黄鹤传千古

汉水长江会一楼

美尽东南 怀江抱水三分地

名传今古 恋鹤迷云一座楼

这3副对联太精彩了,课后摘抄下来,背下来。

2、简单交流查找的岳阳楼和滕王阁的资料。

黄鹤楼课件(篇7)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宜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三、回味生活,再现情景。

在《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录像中长江岸边、黄鹤楼上、烟花三月,景色优美……学生多感官参与,初步感知: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六、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

2)、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研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师: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根据回答点击,(多媒体相应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⒈(多媒体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点击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出示背景图)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设计意图: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感悟能力,还可以从表演更好地中感受主人公的别情依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相应动画)江上沙鸥点点(相应动画)。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 (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相应动画)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 (媒体出示古诗及要求):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媒体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配乐朗读,品读体会。

(设计意图:俗话说:“情由境生。”一时书声朗朗,音乐如流水般倾泻,学生能更好地体味文字,别情依依,情意浓浓,诗味盎然。)

(多媒体出示):

1、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2、演一演 与本小组成员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3、找一找 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在摘抄本上。

黄鹤楼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2、师:真棒!一猜就准!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屏幕出示全诗。)

二、解题,介绍背景资料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相机板书:

李白 送 孟浩然

三、初读,理解诗意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学生读古诗。)

2、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

(学生读。)

3、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

(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全诗。)

4、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5、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⑴ 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质疑。)

⑵ 指名讲诗意。

(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⑶ 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6、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7、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烟花三月”是美呀!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向人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

出示: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 教师读诗,让学生体会江南美景。

师:大家想读读吗?

(学生齐读。)

⑵ 老师讲解大意:

诗中的江南,无边的翠绿映衬着鲜艳的春花,到处莺歌燕舞。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微风中轻轻的飘舞。多么明丽的江南啊!后两行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朦胧迷离的江南雨景:一座座楼台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影若现,似有似无。多么诗情画意的江南的春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江南的美景吧!

(生齐读《江南春》。)

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学生作答。)

师: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写法太绝了!

4、后两行诗写景,更是绝妙!来品品吧:

⑴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⑶ 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⑷ 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

生讨论,汇报。

⑸ 对!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朗读并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2、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

(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配乐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江下行》。)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流行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745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