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古诗四首教案#】以下是趣祝福为您整理的关于“古诗四首教案”的相关信息,您可以在本文中找到您想要的任何信息。一般来说,在上课之前,老师会准备教案和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地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案需要注重多元化课堂教学的实施和反馈。
古诗四首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古诗四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译诗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3、了解律诗的章法
首联:破题,是诗歌的“起”。
颔联:承接上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是“承”。
颈联:由景转入写个人际遇,是“转”。
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抒写情怀,深化主题,结束全诗,是“合”。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古诗四首教案(篇3)
“四首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诗词都是情景交融的,以情景传递情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图片 美丽的图片。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色彩缤纷、形象生动的诗意境界。 《归元天举》表达了陶渊明辞去公职,归隐享受农耕的思想。 《送去边疆》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但这首诗写的是边塞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的画风。李白的《别过荆门》表达了第一次离开家乡时的不舍,《幽山西村》则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土人情的怀念。教学假设:
1、“回园”和“山西村”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 《炮台使者》和《再别荆门》都通过画面展现不同空间的风景风貌,打乱了文字的原有顺序。将他们分成两组进行对比阅读,通过朗读领略诗歌语言的美,通过联想和想象了解诗歌意境之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2、本课教学应达到的课程标准要求: ——朗读、背诵、口述四首古诗词;意境美和语言美是受美影响和感染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朗读、背诵、口授正确、流利、情绪化; ——感知古诗的内容。
——品味诗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时间
(一)导入
新课(学过《桃花源》的同学) ”,既可以从陶渊明辞世归隐中引进,也可以从游历名胜的庶民中引进。古时候,有一位诗人陆游不一样,他去乡村。他是怎么旅行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预览课文
结合课本笔记和参考书删除单词和单词障碍
(3)大声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的示范朗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发音准确,朗读流畅; (朗读自如、齐声) ②朗读,需要朗读的口音、韵律、韵律; (请单独阅读,具体指导重点是重音和节奏)
③再读一遍,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和美感。 (个人阅读、小组阅读或一起阅读)
(4)品味诗歌
1、你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和学生了解多少?请简要告诉我。 2. 学生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为什么。 (开放,不求统一,不求标准。) 3.质疑与探究
①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组讨论) ②学生对这两首诗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并交流。 (教师可以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用你的联想和想象力,用你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两首诗中所写的图片或场景的内容。 (注意学生说话时,老师会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明白这是味觉诗的意境)
5、欣赏“山重水长”对联水疑,柳暗花明,别有村”——①艺术的特点; (对面知识的简单渗透)
②用投影仪或分发书面材料,引导学生弄清楚这两首诗的应用: 材料1:天发有限公司早就想获得批发成品油资质。但由于国家政策,成品油批发经营权已归还给垄断全国成品油批发销售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这样,一方面,天发股份的成品油批发资格被暂停,无法开展成品油批发和仓储业务。因此,公司斥资上亿元建设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导致低负荷运行。另一方面,石油进口渠道也被两大集团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滑。天发股份从未放弃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成品油批发许可证。
材料2:中国中场李铁将在未来三年以官方球员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征战英超。李铁上赛季从辽宁租借到埃弗顿。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李铁因欧洲足球经济低迷而出现一些波折。最终,在东莞银河传奇商住小区建设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双方解决了转会费分歧,促成李铁能顺利转会英超埃弗顿。
③引导学生从应用和感悟中体会诗的哲理。这是一个比喻,在困境中往往包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索讨论、比较和欣赏两首诗的异同点? ——同:都写农村生活;
——不同:作者身份不同,陶是农民,陆是客;陶写他自己,卢写许多快乐的聚会一个农民;陶诗朴实无华,鲁诗生动感人;陶的心情悠闲,陆的心情愉快; (尝试让学生引用经文来证明他们的主张)。
(五)巩固教学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在课堂上朗诵; 2. 请学生默写一段他们认为写得好的经文。 (同桌互相评价)
(6)布置作业
1.背诵并口述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节课
(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两首诗
——《回到《花园与田野》“抒发诗人心血的一首诗
——《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的热爱与怀念——《游山西村》 ”比喻困境中的希望
(2)介绍新课(学生七年级前学过李白、王维的诗,可以开始从这里选的诗和以前学过的诗的区别来看。有趣的导入)
(3)朗读课文
1. 1 . 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的示范朗读; 2. 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发音准确,朗读流畅;(自由阅读) ②朗读,要求朗读口音、韵律和韵律;(请 r ead,逐案指导) ③再读一遍,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和美感。 (单独阅读或一起阅读)
(4)朗读诗歌1.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和学生,你了解多少?请简要告诉我。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中的图片。
①《十之四上》写的是什么场景? (随便抢“边塞风光”)
②诗中的“单身”、“孤独”、“正鹏”等字眼透露出作者当时的心境? (学生可以说“寂寞”、“荒凉”、“郁闷”等)
③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大漠孤寂,长河落山”日元”。 (重点是诗句的视觉感,课后学生可以参考习题3的内容,但不必照搬,不坚持独特,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你自己的话来读这首诗给你听,感受所描绘的。 (开诚布公,不求团结) (5)《过荆门告别》写了什么场景? (描绘船过荆门时的情景)。
⑥想象“山随平原,水流大荒”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感受自己的感受。 (提示学生联想地理课的相关知识) 3.对比阅读这两首诗
①作文:诗中有画,写出不同空间风景的风格,给人强烈的画面感;两者都在最后一联中含蓄地流露出作者的心情。
②内容:王石写了关于西域、沙漠、长城外奇特壮丽的风景。李石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如画卷般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种节奏,但又不一样。 王士奇押韵,李世平押韵。 (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需要说得太多太深。)
④学生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感受? 畅所欲言,与大家交流。
(五)巩固教学
1.写下诗中的好句。
(6)布置作品
1. 背诵并口述这两首诗;
2. 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选择 从这四首诗中他们最喜欢的诗,并用图片描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古诗四首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熟悉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
2.品味诗的语言,体验诗的内涵,被美滋养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老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难】
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意思。
【教学时间】两节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时
1.聊聊,激情
同学们,一个人的气质和想象力的培养,主要原因是什么?是诗。 “合则成文,诗与事合。”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到诗人的想法和感受,朗读诗歌可以培养我们更多的自制力。深谙一首诗,闲暇时朗诵,犹如歌唱,可以无限造福你的心灵。今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四位诗人的诗歌。
二、粗读感悟第一首
一两首诗,把握思想感情
1. 边读边感受图像。
2.引导阅读,培养语感。
3.教师朗读,把握停顿和情绪语气。
4. 师生共同消除单词障碍。
5. 检查主要思想的注释。
三。 《重返花园》赏析
1.导入。
从陶渊明及其诗歌故事的交流开始,学生可以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例如:道的正直和任性,使他与官场的勾心斗角格格不入。五桶米不屈不挠,让他告别了官场,回到了农村。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氏的诗《归园归田》,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
①诗中写了哪些场景?它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着重写诗人的经历有哪些?
②为什么要写这些场景?围绕这些场景写了什么? “但愿实现”的“愿望”具体指的是什么?
③“实现”的“愿望”具体指的是什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交流清晰:全诗描写南山脚下豆田杂草丛生,豆芽稀少。回家的路上,野草茂盛,露水浸湿衣衫,诗人不在意。诗人觉得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很满足。诗人不擅长耕作,但他并不十分在意。这是因为诗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样一种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与他在官场的阴谋相比,诗人更喜欢前者。
(2) 阅读情况。免费朗诵。
3.升值与扩张。
(1) 产品的含义。找到并在情感上阅读你喜欢的经文,并解释你为什么喜欢它。或者谈谈为什么诗人会这样写。
引导学生欣赏和解读感人至深、值得深思的诗句,提醒学生注意归纳、升华、积累。
(2) 想出房间。说说你心中的农村生活。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想象、联想、读诗,从而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境、形象和主题。
4. 全班倒立。
四。 《边疆使者》赏析
1.导入。
推荐几首“边塞诗”,如《白雪歌送军师进京》、《雁门知府行行》等,初步感知“边塞”气势磅礴的气势。堡垒诗”。
2.整体感知。
(1)背诵原声带,初步了解主要思想。
谁是使者?在什么情况下?使命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自由阅读,相互评价交流。
(3) 探索和欣赏。
①你觉得什么样的场景?沙漠、“孤烟”和黄河有什么特点?这个奇观的诗人是怎么想的?
②如何欣赏“沙漠孤烟直,长河落日”这句话。
③你说的“郑鹏”和“鬼焱”是什么意思?它是如何表达诗人的心情的?
④你觉得哪些诗句最精彩,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感性地阅读它。
学生分组讨论。
很清楚:苏轼说:“尝墨节诗,诗中有画;观墨节诗,画中有诗。”莫桀就是王维,这首诗如诗如画。风景:一是沙漠一望无际(大,金黄),黄河一望无际(长,浑浊),“长河”上方只有一轮落日(红亮)。 “顾言”的苍白和“笔直”显得单纯。作者巧妙地将他的孤独融入到对广阔自然风光的描写中。二是边塞士兵在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感受到了战事平息后的平静气氛。三是“大漠烟直,长河落日”对联构图丰富,线条简洁,色彩多样。文笔气势磅礴,意境磅礴,视野开阔。
古诗四首教案(篇5)
诗四首课件
第一首诗:《春暖花开》
春天来了,大地苏醒,草木茂盛,花开满园。太阳温暖的光辉洒在大地上,春风轻轻吹拂着,空气中都弥漫着花香,让人心情愉悦。园中的樱花以娇艳的粉色为主,花瓣轻轻飘落,仿佛大地上铺满了一层粉红的地毯。郁金香则以各种丰富多彩的颜色点缀园中,红色、黄色、蓝色……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还有细长的柳树枝条轻舞飞扬,似乎在向人们招手,欢迎他们来到这个温暖的季节。小鸟们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它们在彼此间追逐着,找寻着伴侣。春天,真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啊!
第二首诗:《夏日炎炎》
夏天来了,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地面泛起一层微弱的薄雾。空气中充满了清新的味道,随处可见勃勃生机。夏日炎炎,草木一片苍翠,花朵各展风采。桃李、葡萄、西瓜等一片红艳艳、黄灿灿,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而在树梢上,知了高声鸣叫,鸟儿欢快地飞舞,都在和大自然一起庆祝这美丽而辛辣的夏天。人们纷纷脱下厚重的衣服,换上清凉舒适的夏装,去海边、湖边或者公园里消夏。大家泡在清凉的水中,感受着水花溅起的凉意,享受着夏天的美好。
第三首诗:《秋风瑟瑟》
秋天来了,树叶开始变黄,天空也逐渐显出了灰白色。风开始变得有点凉意,秋风瑟瑟,吹散了夏天的燥热。大地开始收获的季节,五谷丰登,果实累累。金黄色的稻谷摇摆着身姿,似乎在告诉人们收获的喜悦和丰收的喜悦。果园里的果树也满载而归,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橙子,和熟透的葡萄等等,都等待着人们前来采摘。林间的小径被落叶铺成了一条黄色地毯,人们漫步其间,纷纷欢呼着秋天的美好。此时的天空开始变得湛蓝,阳光洒在大地上,暖和而温暖,给人们带来了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第四首诗:《冰雪世界》
冬天来了,大地被一片洁白的雪覆盖,形成了一个冰雪世界。冰湖上结了厚厚的冰,孩子们穿上冰鞋,在冰面上嬉戏尽兴。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像是无数个白色的小精灵在空中跳舞。树枝上披上了一层银装,阳光照射下来,闪闪发光。雪后的早晨,大地洁白如银,屋顶、树枝上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寒冷的冬风吹拂着人的脸庞,让人既感到刺骨的寒冷,又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冬天,寒冷但美丽。
这是四个季节的美丽转变,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光和美好,让我们在不同的季节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欣赏四季的景色。无论是春天的绚丽花海,夏天的阳光沙滩,秋天的丰收庆典,还是冬天的银装世界,都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印象和心灵的慰藉。在这四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季节的轮回不断,生命的律动不息。让我们在四季的轮回中,珍惜每一个独特的季节,感受自然的美妙与生命的活力。
扩展阅读
《诗经》二首教案
据小编观察“《诗经》二首教案”是众多文章中的佼佼者,请务必将此页添加到您的收藏夹中以备不时之需。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一份好的教案能够让教师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诗经》二首教案 篇1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欣赏诗歌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欣赏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是谁呢?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诗人是谁呢?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但到渊明时,家境已经衰败,生活异常清贫。他自幼博览群书,早年有远大政治抱负,个性酷爱自由,不慕荣利,不满当时的腐败政治和门阀制度,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因此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很快就回到日夜眷恋的故乡。29岁时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后来又做过参军一类的小官。39岁时,生活艰辛,他躬耕陇亩,在亲友劝说下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天,县吏叫他束带迎接郡督邮,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即辞官归乡。陶潜晚年贫病交迫,甚至不免于乞食,但他高风亮节,不改“躬耕自资”的初衷。他在“偃卧瘠馁有日矣”,快要死的时候,仍然轻蔑地将江州刺史檀道济送的米肉“挥而去之”。
1.听范读,仿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1.同桌互助,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解诗意。
参考: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从诗句中,我们看到陶渊明怎样的特点?
明确:
不善于农耕。向往田园生活。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明确: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明确: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明确: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点明主旨,表现了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自主积累陶渊明诗歌名句。
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D、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感情。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 :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靡:mǐ 夙:sù A:xì 隰:xí 泮:pàn
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导语: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全班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对照课文注解默看一次,争取理解文意。
五、老师补充部分注释:
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老师示范用现代诗翻译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送子渡淇至顿丘,红颜面薄非推托.
他日来得巧红娘,待到枫红结白头。
那人老实又忠厚,拿着布匹来换丝。
并非真正来换丝,而是与我论婚事。
送他渡过淇水河,一直送他到顿丘。
非我有意拖时间,只因没有好媒人。
《诗经》二首教案 篇2
《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水鸟。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开篇二句声情并茂:它以悠扬、平正之音,为全诗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调;又以雎鸠和鸣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以下正面抒写爱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浓。接下去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毫不突兀了。“窈窕”,连绵字,美好的样子,形容“淑女”;“淑女”,即好姑娘;、“好述”,就是好配偶。首章落实到:“美丽的好姑娘,正该同美好的男子配成双”,成为全诗的纲领,提摄全篇。
《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爱着一位姑娘,她住在湖的对岸。青年和姑娘也许有过一段交往,也许只是偶然见过一面,但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在深秋的一个早晨,他来到湖边,思念起她来,思量怎样才能得到她的爱情。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平时语文阅读不好怎么办,能训练出来吗?当然可以。大家需要多做一些阅读题,把阅读能力提高上来,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耐心把文章读完,然后静下心来去分析,写完答案再去对照答案看自己为什么对或者错,找到错因,每次都提高一点点,就会有进步。
如果时间来不及,也可以在读完短文、画完答案以后,直接看答案,看自己的思路和答案是否匹配。当然,并不一定要把答案奉为金科玉律,语文阅读很少有固定答案,只要采分点找到了即可,所以也不必太过苛刻。要想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可以在平时多读一些课外读物,上课时注意听老师怎么分析课文的,都对提高分数很有帮助。
《诗经》二首教案 篇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1、从内容上来说这二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4、《诗经》的语言特点。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3)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水鸟。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开篇二句声情并茂:它以悠扬、平正之音,为全诗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调;又以雎鸠和鸣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以下正面抒写爱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浓。接下去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毫不突兀了。“窈窕”,连绵字,美好的样子,形容“淑女”;“淑女”,即好姑娘;、“好述”,就是好配偶。首章落实到:“美丽的好姑娘,正该同美好的男子配成双”,成为全诗的纲领,提摄全篇。
《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爱着一位姑娘,她住在湖的对岸。青年和姑娘也许有过一段交往,也许只是偶然见过一面,但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在深秋的一个早晨,他来到湖边,思念起她来,思量怎样才能得到她的爱情。
《诗经》二首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风、雅、颂;
《无衣》 军旅生活;
《静女》 爱情生活。
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上述两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1.艺术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兴诗句是在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而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是否恰恰象征着恋爱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转变呢?由此还可生发出诸多联想。《无衣》运用反复吟唱的手法,意在强化那种军人责任感的目的。《静女》在细节描写上既做到了丝丝入扣,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诗经》二首教案 篇5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方法与
过程 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与
技能 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重点 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教具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 师生活动
一、 导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二、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完成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练习
【基础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雎鸠( ) 窈窕( )逑( ) 荇( )菜 寤寐( )
湄( ) 溯洄( )未晞( )跻( ) 涘( )
2、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在河之洲( )(2)窈窕淑女( )( )
(3)君子好逑( )(4)寤寐求之( )( )
(5)寤寐思服( )(6)悠哉悠哉( )
(7)琴瑟友( )之 (8)左右芼之( )
(9)钟鼓乐之( ) (10)蒹葭苍苍( )
(11)所谓伊人( ) (12)溯洄从之( )
(13)道阻且长( )(14)溯游从之( )( )
(15)蒹葭萋萋( )(16)白露未晞( )
(17)在水之湄( )(18)道阻且跻( )
(19)宛在水中坻( )(20)蒹葭采采( )
(21)白露未已( )(22)在水之涘( )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考试练习题
《诗经》二首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yáo tiǎo) 蒹葭(jiān jiā)
B.荇菜(xìng) 关雎(jū)
C.溯洄(sù huí) 寤寐(wǔ mèi)
D.萋萋(xī) 琴瑟(sè)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左右芼之( )
(2)溯洄从之( )
(3)白露未晞( )
(4)道阻且跻( )
(5)在水之涘( )
(6)宛在水中沚( )
3.按要求默写填空。
(1)《关雎》中描写君子产生追求淑女愿望的句子是“ ”。
(2)《关雎》中描写君子想象求得淑女后欢乐的句子是“ ”和“ ”
《诗经》二首教案 篇6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4.第一节求婚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5.在等待嫁给氓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每天都在作甚么?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1.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改写“氓”为一篇爱情故事,可以有适当想象,但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分析讲评同学改写的《静女》和《氓》,通过小测试了解同学对本课掌握的程度
《诗经》二首教案 篇7
一、《诗经》概述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之一。它收录了周朝初期至春秋中期间的约300余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是古代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包括创作背景、诗集形式等;
2. 学习并欣赏《诗经》中的两首具有典型特色的作品;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4. 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
1. 《诗经》的创作背景和发展历程;
2. 风、雅、颂三个部分的基本情况;
3. 两首具有典型特色的作品的欣赏和解读;
4. 学生诗歌创作活动。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通过老师简单介绍《诗经》的概况,引起学生的兴趣,营造诗歌学习的氛围。
第二步:学习《诗经》的创作背景和发展历程
老师通过图片、PPT等形式介绍《诗经》的创作背景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到《诗经》的重要性和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步:了解风、雅、颂三个部分
老师向学生介绍《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个部分的基本情况,解释它们的区别和作用。
第四步:欣赏《诗经》中的两首作品
老师选择两首与学生相对容易理解的《诗经》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意境、想象力和感受进行感悟和发挥。
第五步:学生诗歌创作活动
通过欣赏《诗经》中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到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文学艺术形式。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可以是对《诗经》中的作品进行改编或创作原创诗歌。
第六步:展示和分享
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展示和分享,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和交流,可以提供意见和建议。
第七步:总结和评价
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收获,评价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肯定。
五、教学资源
1. 图片、PPT等介绍《诗经》的资料;
2. 选取两首《诗经》作品的注释和解读材料;
3. 学生诗歌创作活动所需的纸张、笔等。
六、评价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提供实际体验和切身感受,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注意的是,要尊重学生的创作,给予肯定和鼓励,并且尽量给予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诗经》二首教案 篇8
【故事导入】
在古代,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诗歌来进行。《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收集了诸多古代诗人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意境,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在这里,我们将共同探索《诗经》中的两首经典之作,并通过教案的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和欣赏这两首古老的诗歌。
【一、第一首《关雎》】
【背景知识】
《关雎》是《诗经·周南》中的一首古代乐府诗,早于2500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流传下来了。诗中描绘了一对相思的男女情侣,因为战争而分离,彼此思念之情无法言表。这首诗从情感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感受。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关雎》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和讨论相关的图片、文字等,让学生了解《关雎》的大致背景和意境。
2. 导读课文: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背景,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诗歌结构: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格律、韵律和押韵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艺术之处。
4. 朗读和发声训练:让学生跟读诗歌,体验其中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 情感表达训练: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于诗歌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进行展示。
【二、第二首《静女》】
【背景知识】
《静女》也是《诗经·周南》中的一首古代乐府诗,诗中描绘了一位纯洁、宽容的女子,她被称为“静女”。这首诗以简洁的词句表现了女子内心世界的深情和坚毅。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静女》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和讨论相关的图片、文字等,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大致背景和意境。
2. 导读课文: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背景,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诗歌意象: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动作和比喻等意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形象之美。
4. 朗读和肢体表达训练:让学生朗读诗歌,并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5. 创作训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于《静女》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可以是配乐、绘画、书法、歌曲等多种形式。
【小结】
通过本次教案的设计,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诗经》中的两首经典之作《关雎》和《静女》。通过对诗歌背景、结构、意象等方面的学习和分析,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古老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反过来,这也将促进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诗经》二首教案 篇9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涵盖了政治、军事、爱情、风俗、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些诗歌中,有很多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佳作,其中以《诗经》中的《关雎》和《桃夭》两首诗尤为脍炙人口。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反映了上古时期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诗中通过描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示了男女之间相依相偎、互相关爱的美好景象。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如形象描写、对比、象征等,使诗句生动鲜活,情感真挚动人。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上古时期男女之间纯真美好的爱情。
《桃夭》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诗,以桃花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诗中描绘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样美丽的桃花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于友谊的赞美与歌颂。通过对桃花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对友谊的感激表达得非常淋漓尽致。这首诗的感情真挚,意境优美,既展示了桃花的娇艳动人,也抒发了作者对友谊的深深眷恋。
这两首诗都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它们通过对于爱情和友谊的诗意描绘,将人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两首诗的美在于它们的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的结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出作者的情感,传递给读者强烈的感受。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使得《诗经》成为了一部被人们广为传诵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古代诗歌充满了智慧和情感,其中《关雎》和《桃夭》两首诗正是《诗经》中的代表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细致入微地描绘自然景物,结合对情感的真挚表达,这两首诗铺陈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古代人们对于爱情和友谊的热爱和珍视。
小编认为,《诗经》中的《关雎》和《桃夭》两首诗以其出色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表达,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这两首诗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读完这两首诗,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的心情与情感,这种体验让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诗经》中的《关雎》和《桃夭》两首诗是我们国家文化宝藏中的瑰宝,应该倍加珍视和保护,让后人也能感受到其美丽与魅力。
《诗经》二首教案 篇10
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朗读诗歌,把握古体诗的特点,理解两首诗歌内容。
2.比读诗歌,运用求同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唐代是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唐诗中有四季变换的美好,有万物欢腾的生机,有高山大川的壮丽,还有野草小花的顽强。我们今天学习的《唐诗二首》似乎与这些诗歌都不同。
【设计意图:以两位诗人格律诗中的名句导入,一方面是做课前热身,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另一方面,这些对仗的诗句为学生发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形式上的特点作以参照;其三,也与课末的主题相呼应:诗歌可以描绘美、传播美,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关照民生,关注现实。】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首诗歌,说说这两首诗歌在形式上有哪些共同之处。可以从字句、押韵、平仄、表达方式等角度来说。
预设:
这两首诗都很长,有很多句,不像格律诗一样是四句或者八句。
这两首诗押韵有变化,不固定。
这两首诗每句中的字数也不相同。有二言,三言,七言,九言。
这两首诗都没有对仗、平仄的限制。
与格律诗相比,古体诗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中途可以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中的歌行体,《卖炭翁》是乐府体。
2.结合课下 注释,快速了解诗意。
这两首诗歌都是叙事诗,它们分别叙述了怎样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之处?
预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了诗人所住的茅屋被肆虐的秋风吹破,茅草横飞,屋漏遇雨,长夜难眠的经历。
《卖炭翁》叙述了在终南山伐薪烧炭的老人,辛辛苦苦烧成的千余斤碳被宫里的太监掠夺而去的事。
过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叙之事是诗人的亲身经历,《卖炭翁》所叙之事是诗人的所见所闻。那么这两个故事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大家再读诗歌。
预设:
这两个故事中人民生活都很悲惨。
两个故事中都有一个可怜的老人。
两个故事都揭露了现实的黑暗。
……
3.两首诗中都有一位老人形象,结合两诗中具体的词句,说一说哪位老人的遭遇更悲苦?请你为老人代言,用朗诵表现出其生活的悲苦。
小组讨论、交流。朗读,展示。
预设: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生活贫穷,住的是茅草屋,盖的被子很破旧。“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从“冷似铁”“踏里裂”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生活穷苦。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的茅草屋被风吹破,又遇上冷冷秋雨,长夜难眠,一家人生活无所依凭。“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内心独白透露出国家战乱,生活无依的悲苦。“长夜”不仅仅是指这一个晚上,还有以后那些悲苦的漫漫岁月。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处于战乱当中,流离失所,在朋友的资助下好不容易盖的茅屋又被吹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子破漏,秋雨不停不歇下得越来越大,屋里一定是又湿又冷。
卖炭翁更悲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由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卖炭老人伐薪烧炭生活又脏又累,烧炭时间长。“苍苍”与“黑”形成对比,写出卖炭翁年事已高,但为生存下去,还要辛苦劳作。
卖炭翁更悲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矛盾心理更凸显老人悲惨的生活境况。
卖炭翁更悲苦。“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他辛苦半年烧成的炭却被宫里的宦官变相掠夺了。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求同,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诗歌深层。第一次求同,意在发现两首诗语言形式的特点,略处理;第二次求同,意在整体感知内容,以横向对比的方式激发学生探寻发现的兴趣,略处理;第三次求同,聚焦人物刻画,深入诗歌品读词句,这一环节需精研细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群童“为盗贼”,《卖炭翁》中是否也有“盗贼”?造成两位老人如此悲苦的原因是这些“盗贼”吗?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做了左拾遗,后因直言上谏被贬。他亲眼见到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带给人民极大的苦难,看到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759年,他抛弃官职,携带家小逃荒辗转到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草堂,过上暂时安定的生活。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他的茅屋,生活又陷入漂泊无着的状态。
《卖炭翁》是为“苦宫市”而作。“苦宫市”,即人民以“宫市”为苦,“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但是,中唐时期“不复行文书,置白望(采购的宦官)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预设:战乱、灾荒让百姓穷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而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真正的盗贼是那些衣着光鲜的统治阶级及其爪牙。
【设计意图:在比较人物遭遇的基础上,引入背景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把握现实主义作品的写实特点。】
1.交替朗读,比读品悟。
师(低沉悲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师(悲凉凄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生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生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女: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2.仔细观察课本上《卖炭翁》的插图,你觉得这个插图符不符合诗人的创作意图?如果让你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画一幅插图,你会怎样画?
预设:
诗人站在茅屋门口,屋外是漫天的雨丝。远处隐约有更多破败的茅屋,还有百姓在战乱中死伤倒地的图景。
诗人站在大雨中飘摇破败的茅屋里,眼前浮现出一座座高大坚固的房屋。
……
3.上海余党绪老师曾评价杜甫的茅屋是“最神圣的茅屋”,可以做这幅画的题目。如果让你给《卖炭翁》的插图拟题目,你会拟一个怎样的题目?
4.浏览链接材料,杜甫和白居易的笔下相同的是什么?
注释:什么时候才能消除战乱,让老百姓安心种田,普天下再没有虎狼之吏横征暴敛,残酷地向老百姓搜刮钱财呢?
注释:怎能得到强壮有力之士挽下银河,把甲胄、兵器全部清洗,永不再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诵读。结合诗句简析,思考两位诗人关注的相同点。
小结:那一句句“安得”中,饱含着诗人对天下太平、人民安宁的祈盼;那一腔惦念里,充满着对民生的关注、对百姓的悲悯。不管是为官还是为民,不管是身受苦难,还是衣食无忧,他们饱览人民疾苦,体察人间冷暖,他们用文字呐喊、用文字为民请命;他们心里有大爱,眼中有民生,笔端流露出的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白居易《寄贾生》
结课:唐诗中不仅有四季美景,不仅有闲情雅趣,还有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对民生疾苦的呼吁。正如蒋勋所说:
文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学有另外一个职责是真正使人类的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被人听到。——蒋勋
同学们,请把目光投 注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当中,看一看更多的人群,我们的身边还有像农民工、环卫工、病弱衰老等生活艰难、悲苦的群体。希望你们心中有悲悯,笔下有民生,书写有情怀的文字。
【设计意图:课堂落点是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一环节通过三个步骤推进:运用对举的方法给诗歌插图、拟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关注点、着力点;通过分角色比读,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悲悯情怀;拓展朗读两位诗人其他诗句,加深学生的对诗人情怀的认知。】
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气。
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相不好。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天渐渐黑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1.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
2.“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动词连用表达效果分析法。①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茅草的动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
4.“俄顷风定云墨色……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诗人企盼战争早日平息,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心情。这一连串的生动描写,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5.“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如山!”这几句诗怎样理解?
这几句诗确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语言铿锵有力,极富气势,显得深沉、激昂、坚决,将诗人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6.结尾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题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尾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
7.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三节是写实的叙事,诉说境遇之苦,情绪含蓄压抑;第四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奔放。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第四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杜甫称呼抱茅的群童为“盗贼”,你怎么看?
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是不会真的咒骂几个顽童的。但为什么诗人就在诗中这么称呼了呢?这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第一,挂在高树梢与飘落在低洼积水的地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第二,这茅草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对诗人来说却事关生计,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就“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在那一瞬间引起诗人的愤慨或感伤。综合上述情况,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诗人在叙述群童的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这也从侧面表明作者不是真的认为他们就是“盗贼”。
9.如何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段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的这种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
诗歌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宁愿“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 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原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译文:(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原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宫中派出采办货物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帮助抢购货物的人。
译文: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原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驱将:赶(走)。将,语气助词,用在动词后面,以助语气。
译文: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充当炭的价钱。
1.赏析“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2.怎样理解卖炭翁的矛盾心理?
本应因“衣单”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3.“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4.分析结尾两句的作用。
“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5.举例说明《卖炭翁》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如,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 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经》二首教案 篇11
《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二首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 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课时 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 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 鸠(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荇(xìng)
寤寐(wù 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 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 ,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 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 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两边来。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讲了一 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层次
1.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2~3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第三章(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步骤四 细读课文 探究写法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
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
【交流点拨】①《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②《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板书设计】
关雎托物起兴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梦幻之乐琴瑟反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第二课时 学习《蒹葭》
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 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晞(xī)
湄(méi) 跻(jī) 涘(sì) 沚(zhǐ) 坻(chī)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阻:险。 跻:高。
坻:水中的陆地。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
白露为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感受音韵美。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交流点拨】音韵美表现在:① 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②作品押韵:第一章押“ɑng”韵,韵脚有苍、霜、长、方、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3)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2.感知内容大意。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
【交流点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 同的,表现了一位痴心、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 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感情基调: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理由: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4.《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步骤四 探究写法 比较阅读
(一)写法探究
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凉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为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 景交融的境界。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二)比较阅读
1.《关雎》《蒹葭》都可看作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从中可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意味更浓。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怅惘的心情。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 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人。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拓展延伸
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板书设计】
景物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追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景色迷离,距离遥远)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理解性默写
(一)关雎
1.《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关雎》中是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关雎》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的句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的句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蒹葭
1.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3.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
4.《蒹葭》:诗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5.蒹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6.“一切景语借情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 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 ,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 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2.《关雎》选自《 》,《蒹葭》选自《 》。
二、基础知识部分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雎鸠( ) 窈窕( )逑( ) 荇( )菜 寤寐( )
湄( ) 溯洄( )未晞( )跻( ) 涘( )
2.解释加点词语。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左右流之:
(3)寤寐求之: (4)寤寐思服:
(5)优哉悠哉: (6)琴瑟友之:
(7)左右芼之 (8)钟鼓乐之:
(9)蒹葭苍苍: (10)在水一方:
(11)溯洄从之 (12)道阻且跻:
(13)宛在水中央 (14)蒹葭萋萋
(15)道阻且跻 (16)蒹葭采采:
(17)白露未已 (18)道阻且右
三、翻译句子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5.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8.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9.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10.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1.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理解性默写
《关雎》
1、起兴的句子是: 。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 。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 。
6.《关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
7.《关雎》中的男子由“ ”引起“ ”的美好联想;“ 。”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蒹葭》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5.《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古诗元日教案四篇
教师在备课之前要提前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这是非常重要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编写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想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确保学生能够明确知道课堂学习的重点与目标。二是教学内容要有层次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难易程度进行有序展开。三是教学过程要灵活多样,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四是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在课程设计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古诗元日教案”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希望您能够认真研读。
古诗元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在田字格里规范的书写生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学生古诗词网站。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教学时,首先出示课件的精美画面,感受春天,从视觉上抓住学生,为诗文的理解做好铺垫。教学时不要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结合课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古诗文,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熟知诗文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细致学习,可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出识记的方法,在小组内实行,比一比看那个小组识记的快,选出最好的识记方法,激发学生动脑、自学的意识。《春晓》一课,生字较少,且部分学生可能已会,可以先学习古诗,在处理生字;《村居》一课生字较多,课先学习生字,后学习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播放引入课题
1、请学生观看画面:春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所看到的,引出要学的古诗《春晓》。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先来学习第一首(板书课题:春晓)认读生字“古、诗、首”。
3、第一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
二、诵读古诗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课件出示古诗。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同学先展示一下自己,然后同学教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⑶ 自由练读,实行小组监督检查制度。
⑷ 抽查个别同学,给与恰当的评价。
2、学习诗文:
⑴ 课件播放诗意的相关画面,将抽象的意思以直观的图像展现在小学生的眼前,帮助其理解诗文。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播,讲诗句的意思说给学生听,使学生有个模糊的记忆。
⑵ 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⑶ 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如:“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眠”是睡觉的意思;“啼鸟”即鸟啼。
三、播放音乐,诵读古诗
1、在音乐的渲染中体会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在诵读中加深对本首诗的理解。
2、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泉出诗中不熟悉的生字,先自己借助拼音认读,然后请同位检查。
2、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检查生字认读:
⑴ 齐读。
⑵ 同桌互读。
⑶ 开火车。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古、多、处”,认读并扩词练习。
2、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引导认识“折文”。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3、学生描红并仿写。
古诗元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绝句》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认识“鹭、含、岭、泊、吴”这几个汉字,会写八个汉字。
2.感情朗读这首古诗,感受春天的明媚色彩,感受诗人杜甫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背诵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揭题:这节课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绝句,指名读
3.理解“绝句”: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五言(七言)绝句。
4.了解诗人杜甫:又称“诗圣”,在成都待过,那儿有“杜甫草堂”,此诗是战争平息后重回成都写下的,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
二、自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同桌互相帮助纠正
2.指名展示读,倾听,纠正
3.齐读
三、学习诗句,朗读感悟
(1)
1.默读,想想诗人在这首诗里写了哪些景物?板书: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2.边读边想像:
在蓝天的映衬下,黄鹂、白鹭、翠柳、青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描述:两个黄鹂唉翠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轻盈地飞上了蓝蓝的天空,这一切显得多美啊!
3.看到这样的景色,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会是什么样?
4.是的,他被这生机勃勃的春景深深地感染了,内心充满了愉悦。
5.朗读体现
(2)
1.诗人在明媚的春光里还看到了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2、为什么会看到千秋雪?
(诗人透过自己的窗户望去,正好是著名的西岭雪山,山顶上的积雪长年不化,诗人形象地叫做千秋雪)
3、要开往远方的船只,静静地停靠在诗人的家门口,理解:停泊
4、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像一幅画一样出现在诗人的窗前,即将远航的船只静静地听在门边,一切是那么美好!
理解:没有战争,人们和平地生活,让他快乐而欣慰,经历了战争之苦的杜甫,看到草堂内外一片美好的春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5、朗读体现
6、试着背诵
四、总结延伸: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走进更丰富、更奇妙的大自然呢!
五、指导写字
六、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我的一个困惑,不知道从何下手,试着能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似乎又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但教师的引又显得特别束手无策,一讲总是会忍不住将学生该说的也说了。本课教学下来,有这样几点感受:
1、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但介绍过多、过细,学生易游离于书本。
2、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可过于死板,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用自己的话讲通顺、讲明白即可。有些学生一字一句地按照诗句去理解,反而不能让诗意明白。这点要及时地纠正和指导;
3、要引导学生多读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放开手让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经典古诗,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又能潜移默化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古诗元日教案 篇3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小诗,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三、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七、试背全诗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2、学生范写
九、拓展延伸
1、读书后古诗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
1、幻灯出示图片,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小男孩、黄蝶、花、小路)
2、大家来到这里,你认为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人呢?(可爱)
想知道这是哪里呢?这里是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店的地方,唐代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里。(教师随手板书课题和作者)
3、让生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自由读诗,扫除生字障碍
师语: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景色,他写了一首诗
1、圈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请小老师上讲台进行生字教学,班内交流识字方法,筛出难字进行教学
3、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
三、学习古诗
1、出示全诗画出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唐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教师范读古诗
3、学生自由以组学习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4、班内交流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前两句古诗)
四、指导朗读
1、师语:这么美的春天,我们读诗时应该怎样读?
2、录音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五、背诵古诗
六、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1、背会古诗,2、积累古诗
八、板书设计:
枯野火烧不尽景美丽
草宿新市徐公店
荣春风吹又生人可爱
古诗元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明确古诗词中考考点。
2、熟悉古诗词中考常考题型。
3、掌握常考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1、鉴赏课内外古诗词,从不同角度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把握品析古诗句、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熟练运用古诗词中感悟情感主旨,和字句赏析类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一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考古诗词阅读是必考点之一,但也是大家丢分最多的阅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拨开云雾,见答题技巧。
二、活动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一学)
学生根据近三年泸州市的古诗赏析中考题,归纳考题的特点。再分小组合作完成《醉花阴》的诗词赏析。
1、学生谈中考诗词题型特点,(教师明确),以及读古诗的步骤。
2、听朗读后有感情朗读《醉花阴》
3、学生讲述该诗的内容,以及简介作者。
4、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诗词赏析题,并用规范的语言和答题模式回答。
5、总结答题模式
三、活动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练一练)
1、学生阅读《望岳》,根据今天大家一起讨论的中考题的两个出题的角度为《望岳》出两题,并附上参考答案,看看谁做的最快最好!
2、学生展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做诗词鉴赏阅读时,只要我们牢记这几点,拿出“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气势,多练习,多总结,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词曲五首教案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教案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不可或缺要素之一,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本文的主旨是探讨与“诗词曲五首教案”相关的话题,我相信这篇文章会给您启示!
诗词曲五首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诗词曲五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
1、朗读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1、指名朗读1、指名朗读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è)绮户(qǐ)婵娟(chán)
2、解题:
先看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⑴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⑵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⑶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6、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诗词曲五首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能力目标:
⑴反复诵读,咀嚼涵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感,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忆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深刻体会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迭出,可谓是中华文明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曾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如果你缺乏想象力,那么请多读读诗吧。今天,就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师生共同品读
1、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句,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的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借题发挥。
3、学生借助注释,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⑵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⑶全诗最精彩的是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5、小结
这首诗是咏史诗,由“折戟”的发现引发议论,作者的见解独特,眼光敏锐,诗中也反映了作者的豪爽胸襟和非凡见识。
6、学生齐读,进一步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四、学生自读
1、学生讲述文天祥抗元的历史故事。
师: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以此诗明志。
2、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教师提示: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点字。
注意读出情感。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为国捐躯的满怀豪情,语调慷慨激昂。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合作研讨,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任选这首诗的任一联,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师提示:可从词语的锤炼、修辞的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重点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联。
5、拓展延伸
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五、学生齐读这三首诗,并尝试背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学生尝试自己制作配乐朗诵带,互相听读、品评。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与集体背诵相结合,全篇背诵与名句背诵相结合。
二、师生赏读
1、导入新课
以歌曲
1、作者及背景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本首选自
前两句──兴感之由
后两句──借题发挥
回顾一生──沉痛国破家亡──悲愤
慨叹眼前──恐惧
以死明志──慷慨
问──归──舞旷达
怨──释──愿
凭吊古迹──峰峦、波涛、宫阙抒发感慨──兴,亡百姓苦
诗词曲五首教案【篇4】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怆然(chuàng)涕下(tì)
2)读出韵味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前:过去。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4、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陈子昂,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心中是怎样想的呢?
1)你能不能把登台的这个情景详细的描述出来呢?
示例:夜已深了吧?迷雾阻挡着我的前路,荆棘撕破我单薄的衣服。
我独自一人登上这高台,借着微微的月光眺望远方。此时此刻,我忽然感觉自己迷失了方向,我不知身在何处,身后无人跟随,前方也没人引路。难道我错了吗?难道上天是公平的吗?遥望历史,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已经远去,后世也许会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然而我却无缘相见。我感到无比的悲伤,仿佛有巨大的石块压在我的胸口,使我透不过气,那种感觉强烈地压抑着我的本就孤独的心。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总是孤独的。只是谁又知道我的心酸楚,谁又懂得我内心的痛苦?面对这茫茫的天宇和原野,我感觉自己是多么反渺小,沧海一粟而已,人生只有几十年罢了。我忍不住仰天长叹!我的悲伤已充满肺腑,无法抑制。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说,只是未到伤心时。在这清冷的夜晚,在这幽静的幽州台上,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2)你能否理解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呢?
点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点拨:前两句诗是从时间角度(前、后)写的。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点拨:后两句诗是从空间角度(天、地)写的。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3)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点拨: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总结:这首诗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二、学习《望岳》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五岳之首——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被泰山所吸引,纷至沓来欣赏,留下了许多诗文名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了解杜甫看到泰山后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3)创作背景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岱宗(dài)青未了(liǎo)决眦(zì)
2)读出韵味和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你认为认为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
点拨:用喜爱赞叹的语气朗读。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昏晓:黄昏和早晨。“曾”,通假字,同“层”。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小: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4、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年轻的你豪气冲天,登上泰山后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呢?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登上泰山时的心境呢?
点拨:杜甫登上泰山后,发现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开阔了,禁不住热情地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原创作品
5、理解泰山形象,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望岳》围绕“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你能分析出来吗?
点拨:(1)远望: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2)近望: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3)细望: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点拨:
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点拨: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4)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巧妙,请你结合诗句分析一下。
点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自然把天地之间所有神奇与秀丽全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上,高耸的山峰入云蔽日,乃至山南山北在明暗上竟有早晚之别。“钟”即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使之富有情感。“割”即划分之意,“割”字用得很奇妙,不但把阴阳这一自然现象拟人化,神奇之妙蕴含其中,而且表现出昏晓界限的分明,从而突出了山之高大。
5)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做赏析?
点拨: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总结:这首诗中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三、学习《登飞来峰》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刚才我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文题解说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3)创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千寻塔(xún)自缘(yuán)
2)读出韵味和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眼:视线。
塔:铁塔。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层:处,有两层含义。一指千寻塔的层,二指政治的层。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层层遮住视野,都(只)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4、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联系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时代,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年轻气盛,抱负不凡的文学家王安石,当你登上飞来峰时,心境是怎样的?
王安石的主要生平:
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点拨: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本诗作者通过对自己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一览无余的视角直接描写,来抒发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5、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点拨: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千寻塔,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
2)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点拨: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往往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体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层”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
点拨:“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实则暗喻政治上的决策。也指他有雄心壮志,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无疑是人生的层!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点拨: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会到王安石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希望我们能理解这些诗歌表现的哲理,让古代文化精华进入我们的内心,滋润我们的心田。
五、课堂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3首诗。
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首,发挥想象写成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怆然涕下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远望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细望
尾联:一览众山小抒情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
登飞来峰
浮云
层
不畏艰险、积极进取
诗词曲五首教案【篇5】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二十多首古典诗词,其中包括13首唐诗,4首宋词,通过背诵和赏析,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今天我们学习《》,主要是唐诗和宋词,首先学习前三首。
播放录像《唐之韵》,简介唐诗伟大成就,介绍李白、刘禹锡和杜牧。
二、诵读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读三首诗,五遍。
三、了解内容
借助文底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了解诗歌大意。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仍怜:更爱。
排云上:直冲云霄,排,冲击。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四、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渡荆门送别》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学生谈对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
总 结: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本诗中间四句对偶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诵这首诗。
《秋词》
介绍作者。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赞美秋天,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诗人一反千古以来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调,热情赞美秋日富于生气,胜过万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写晴空鹤翔图。万里无云,一只白鹤奋翅高举,排云直上,它那矫健的身姿,使得诗人也不禁诗情勃发,壮志凌霄。这白鹤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赤壁》
介绍诗人情况。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这首诗怀古咏史。
第一、二句,叙述凭吊赤壁古战场所见所感。由古战场残留的断戟,激发起想象当年赤壁鏖兵的壮阔场景,以前朝旧物兴思古之情,联想到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以及那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发出议论,假想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的大乔、小乔便将被掳,关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写法,用来象征虚想中的东吴孙氏政权败亡的结局,因为二乔都出于东吴最高统治阶层门第,吴国不亡,她们是不会受辱的。诗人认为,如果不是借助东风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虽然失败,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胜败论英雄,强调人生际遇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明讽周瑜,暗誉曹操,实际上是在借助史实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能以小见大,通过鲜明的形象发表看法,评价历史,是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五、总结扩展
这三首诗虽然题材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诗人善于用独特新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阅读三首诗既要了解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又要善于比较,体会它们的共性。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第七句 第八句 收 束: 抒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秋 词
赤 壁
过零丁洋
浣 溪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