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作文:为满足您的需求,笔者为您呈上“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如何撰写一篇独具特色的观后感呢?在此记录我们的感受,可以更好地纪录内心深处的触动。撰写观后感应坦率真实,简明扼要,希望本文能够使您受益终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1】
钱圣华去年**电视台刚播出的时候我就看过《国情备忘录》,感慨良多。 今年学校党党支部每人分发一本《国情备忘录》书,号召每位党员通读,又重温了一遍,又有不少新的收获和感想。
民生,是一个谈到中国绕不开的话题。国家以人民为本,党以人民为本。国家的发展和振兴必须以民生为基础。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就应该享受国家强大繁荣带来的好处。
但现实却是无情的,《国情备忘录》也反映了很多真实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否认,新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民生,民生问题不断的到解决。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国家往往做出不平凡的努力——投钱和政策,很多问题度的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还有很多事情远远不够。他们只是杯水车薪,或者他们已经解决了冰山一角。也有一些事情不把国家意志当作转移,这似乎有点荒唐。这个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财富正在迅速积累。但是,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和各项社会福利却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速度。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大。
医疗、养老、住房、就业和教育都牵动着数百万人的神经。我出生于农村,对很多问题更是深有体会。在农村,多少人生病不舍得看,现在,甚至药店的药价也成倍的**,多少人因此连药也舍不得买了----要么挨挨,要么找点草药。
还有那一老一少都有很多问题----有的老人寂寞地守着空巢,有的被遗弃无人赡养捡垃圾为生,或是老得腰也挺不起了还在干农活,我不敢奢望民生问题能一步解决,也不可能,但愿社会能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和高速铁路。是的,如果要列举一定还可以列举出一大串出来,但如果一个国家的科技成果是可以数出来的,我并不认为是有多么的发达。我们不能对彼此视而不见。这些技术的制高点只是分散在一些领域。
打开这些高科技的背面,看看有多少问题。大多数企业没有申请专利,而增加的专利大多是跨国企业的成果。很多企业没有核心技术,而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来提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这些剩余价值大多被外国人拿走。
有多少研究经费只是一篇无用的**,或者成果出不了实验室。国内生产总值正在增长,但其中有多少是由外国人分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为别人工作。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只是被外国人剥削的工人。这样,中国的财富不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永远不会成比例,永远会跟在别人后面。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只看gdp。我们要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向日韩学习,真正提高技术实力。
附送:《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教学体会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教学体会
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激起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平时听到一堂好课,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在课堂上,他们与学生会不分彼此,似乎自己就是学生中的一员,随着学生激动而激动,随着学生兴奋而兴奋,细想那是原于他们对课文的投入,对教学的投入,对学生的投入,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产生持久肯定情感,那么学生就能自觉的,积极的参与到语文学***,再主动参与学***中,进**感的交流,受到情感的熏陶。
所以在**国歌的升旗仪式之后,我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了课文,把学生们带进课文。刚看完课文,一个孩子举手激动地说:
老师,当我听你读课文的时候,我想哭。我的心在动:
为什么?他说我很难过,想到解放军叔叔,特别兴奋。 这说明我的这一做法生效了,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了。
曾读过崔峦同志的《学***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一文,很受启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位生动形象的语言。我注重了感情的熏陶, 情境的创设,给孩子提供说话的机会,表演得舞台,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发展,这节课我为学生共放了3次国歌,两次是升旗的场面的创设,一次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唱国歌时的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这种创造阶段使课堂气氛变得静态、动态,使学生乐于参与,使学生自觉地置身于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境地。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像学生一样涌动。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的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以一段话演一演,并一起讨论为什么喜欢,这样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大胆的交流,增强了主动**的能力,提高了交往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蜡笔画国旗,用自己的真诚表达对国旗的热爱。
我想做什么事都是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在失败中获取经验教训,虽然这堂课不是很成功,但我相信只有在不断地反思,不断的探索中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2】
江河建筑学院建筑1503 叶靖***
思修课上看了《国情备忘录》,无疑是震惊到了我,如同老师所说的:“中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差。”是的,诺大的中国,东西经济差异,南北文化差异,各民族差异,地域风俗差异等等,有鲜明靓丽的一面,也有落后阴暗一面,这,才是中国。
《国情备忘录》客观地为今天的中国画了一幅素描,不夸大不回避,最繁华的地方与最落后的角落都没有错过;真实地为现在的中国画了一个坐标,纵横拉伸,横是 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纵是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到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化国家。人们的生活已经从贫穷变成了小康社会。中国振兴国家的梦想越来越近。中国以开放的心态、理性的态度、谦虚的态度迎接未来。
《国情备忘录》就我国的人口大计、三农现状、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最基本的国情,进行了客观详尽的展现,使我在感受到我国经济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虽然地域广阔,但可耕种面积并不多,而且有被都市化吞噬的危险;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基数太大,人均占有的资源量相当有限;农村人口比例大,且农村、农业、农民仍然相对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碧水蓝天越来越少;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发展。
中国虽然人口基数大,改革开放还只是一个新生代国家,但我们用世界7.9%的耕地和6.5%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世界人口。
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改变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从“缝缝补补又三年”到穿着时尚五颜六色;从想方设法地解决饥饿问题,到要吃得好吃得健康;人均居住面积明显增加;从出门全靠两条腿走路到交通工具及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寻常百姓家也拥有汽车,贫困人口和文盲比例大幅度减少,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发展迅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科技实现了重大突破,祖国在日益强大,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持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使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国家在进步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忘记我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问题还有很多,无论对内部还是对外部,我们要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这同时培养了我们的忧患意识。”保有忧患意识,能让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的更远。
看了《国情备忘录》,我更加准确地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无论是认识中国过去的辉煌成就,还是解决中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都应该把“国情”作为思维起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中国能否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因此,作为下一代中国人民,我们需要继承中华民族勤劳、勤劳、安居乐业、忧患意识等优秀品质。同时,要与时俱进,培育创新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3】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却忽视了环境问题,导致了沙尘暴、土地沙化、雾霾、水污染、pm2.5等环境问题的爆发,这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现在却完全被排除在我们的生活之外。
目前,政府继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先发展后治理”这样的经济发展付出与收获是否真的合理,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去思考思考。
通过《国情备忘录》的观看,我们看到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发展,人口问题的巨大压力,农业发展的迟缓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自然资源的利用需要更加合理的规划,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各个方面的严峻形势,当然也有我国不断加强的创新能力。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国情:发展迅速但很不平衡,个方面问题都处于爆发阶段。
但是对于我国的发展。我一直充满信心,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会一步步克服每个困难、解决每一个难题。创造更多奇迹,中国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会更快实现,中国一定会成为超级大国。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4】
这是一部从人们的角度受益匪浅、充满情感的作品。它以生动的笔触和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和人民生活的全景变化。读完这本书,你不仅会为伟大祖国的可喜变化感到骄傲,也会从深层次感受到自己身上的重任。在我们看到祖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的同时,还有许多问题和矛盾没有解决。这项工作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一些政策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作品主要分成两部分,即民生纵横和创新元素。先说说民生纵横部分,古人言:人者,邦之本也。
民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所谓国情即民生,国情之本,重在民生,民生乃立国之本。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以人为本、关心民生已成为构建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尽管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仍然很大,医疗费用昂贵、看病难等重要民生问题,但我认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相关政策的出台,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同时,我认为问题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而持续改进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们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农业农村发展相对落后,这也使得温饱、教育等民生问题逐渐显现,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民生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教育、医疗、房价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民生问题不小,但事关全局。民生问题时终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所说:
“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第二部分是创新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生产能力大,但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仍处于最低层,核心技术的严重缺乏仍然制约着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科技应用取得长足进步,自主创新水平显著提高。
将神州系列送上太空,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人用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其他国家用几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一跨越式的进步令世界瞩目,2008年奥运会前夕,我国登山健儿将奥运火种带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历史。从体育角度看,这显示了中国运动员攀登高峰的勇气和决心。另一方面,它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实力和现实
力。放眼全球,技术创新已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技术创新纳入国家政策并积极鼓励。要更加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和应用,进而带动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彻底摆脱“打工者”的帽子,才能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型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时期,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和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检阅。2008年,我们成功举办了灾后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百折不挠的品质。两年后,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上海世博会,中国再次成功地展示了自己。
曾经我们历经坎坷,曾经我们屡遭磨难,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决心。经历了经济危机,全球经济迅速下滑,唯有中国依然坚挺。面对国际赞誉,我们不能安于现状。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在安全的情况下,才能不断地把自己推向前进。
光荣的背后,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和矛盾。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均经济水平仍然落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还需要加倍努力。
看过了国情备忘录,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
创造历史。前方的道路上也许有无数荆棘、曲折、激流、险滩,但我相信,世界人民仍会把中国看作一个自信而不屈不挠的巨人形象!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5】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在复兴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为了不断的追求,我们在时间的深处写下光荣。我们祖祖辈辈生长在这个神奇的国度,每天亲历着她的变化,折服于她的魅力,见证了她的蒸蒸日上,也感受着她的步履维艰。对于她,我们亦悲亦喜,亦爱亦恨,这是一个叫“祖国”的代名词赋予我们的复杂情感与神奇感受。
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取得的成就可谓前无古人,新中国一个甲子以来的不平凡历程,充满奇迹与辉煌。改革开放30年来年均9.8%的gdp增长率让整个世界望尘莫及,05年超过意大利,06年超过英国,07年超过德国,三年之后的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此一项便让世界各国无不惊讶于神奇的中国速度。
作为当年“被非洲黑人兄弟抬进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今非昔比,我们正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欣喜的看到如今的世界离不开中国。也许,中国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国度,也许中国的**和百姓更愿意以这种方式增加自己的自豪感,以致08年北京奥运千人击缶而歌、万人入场之时,竟让我有种番邦进京朝贺的恍惚。
然而,正如《国情备忘录》所描述,饥寒交迫与暴殄天物,不毛之地与膏腴之壤,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些都是中国。
在无数赞誉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辉煌背后的阴暗和成就背后的问题。越划越小的资源版图,越拉越大的贫富差距,越来越频繁的官民冲突,越来越强烈的黄沙飞舞、雾霾弥漫,越来越少见的风清云淡、碧水蓝天等等等等,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刺痛人心,警醒世人。在如今的数字传媒时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似乎任何一件无论大小的事都可以激起轩然大波,前提是这件事的关键词包括“官与民”、“贫与富”等,如果再贴上“贪腐”、“暴发户”“x二代”等标签,那么其便足以成为群起而攻之的全民公敌。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甚至有普及的潜力。究其原因,无非“不公”、“不平”、“不衡”、“不等”,巨大的贫富差距不可避免的造就了国人的仇富、仇官心理。而在愈演愈烈的就业奇难、房价飙升、养老困局的当下,教百姓如何展望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着实值得我们深思。
像伟大的成就引来赞美之词一样,现实的社会问题同样招致批评与抨击,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过:“歌颂我们的国家是爱国,批评她,更是爱国”。一个宽容、友爱、自信的大国,值得赞扬和批评。
但是,如果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漫无目的的攻击,则与强盗无异;相反,极力掩饰,一叶障目,一味唱赞歌的,亦是别有用心。真正的爱国者不是一个极端的愤世嫉俗者或哲学家,而是一个发现问题并付诸实践以帮助解决问题的人。
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回望1949年前辈们“进京赶考”的谦虚谨慎与“决不当李自成”自信决绝,对于今天党和国家、社会与人民,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虽已进京多年,但“赶考”远未结束,答卷的合格与否,不只取决于经济规模,更重要的是民心向背。
实现中国梦的复兴之路并不平坦,需要解决的问题亦像“中国之谜”那样繁杂难以捉摸。作为一名党员,我愿同8500万同志一道永葆“赶考”意识,也愿8500万同志同我一道真正做到服从“监考”;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我渴望看到祖国真正需要,更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把祖国建设的更美好;作为一名公民,我会一如既往的爱着我的祖国,借用“根叔”一句话:什么是母校?
是你一天骂她八次,却不让别人骂你的地方。祖国是一样的,你爱不爱她,永远在她怀里,不离开。
2013年11月20日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6】
认识国情
我们深深地热爱我们的祖国,都为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骄傲自豪,同时,我们也为中国发展所面对的诸多矛盾与问题而思考。中国国情是什么?怎样认识我国国情?
《国情备忘录》围绕当前我国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了真实国情,为我们深入了解、准确把握国情提供了一本生动教材。
认真学习本书,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到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谈到中国的国情,很多人认为这是个简单的问题,但很难一概而论。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13亿人口和8亿多农民;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紧缺的资源供给状况;也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具有后发国家的优势;中国具有巨大的城市化空间,这将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增长动能;中国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持续提高将为我们积累庞大的人力资本等等,这些都对,但都不够全面。
《国情备忘录》以广阔视角、翔实资料和权威数据告诉我们,中国国情既是包括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文化等特殊因素的总合,也是中国所拥有的一些其他国家不具备的发展优势的总合,正是这些特殊性和发展优势构成了我们的基本国情。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国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国情的变化,善于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制定和实施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
看完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耕地减少的现状。960万平方公里,是我们13亿中国人的疆土。俯瞰960万平方公里,你会发现一副美丽的图画。这里有山,平原,沙漠和沼泽。
无论富饶还是贫瘠,枝繁叶茂抑或寸草不生,都是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但这片承载着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也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快速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我国的耕地资源急速减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我们的土地供应不会有问题。但是现在我们回到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我们已经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30年了,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土地资源问题。当人们审视耕地时,会发现,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实际上是一个没有耕地优势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八山一水一田”之称。在土地上,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的土地可以用作耕地。我们的土地面积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比印度少7亿多亩;我们的土地比美国大,但耕地比美国少10亿多亩。
同时我国的有效耕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在土地勘测规划院,卫星上传的卫星遥感图像随时记录着中国每一块土地的变化。2009年11月5日,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在增加。当日,苏南、京津塘、珠三角等地的大小规模建设项目破土动工,全国8200多亩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同时在卫星遥感图上代表耕地的绿色在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进入2009年时,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亿亩。
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耕地减少直接的后果就是粮食的产量直线下降。2005年春天,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工作报告》中宣布“18亿亩耕地红线”是基于**工作的“硬任务”,也是基于土地工作越来越严峻的形式。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时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制定,是对耕地嫌少的遏制,也是对耕地的保护,是根据我国目前人口增长速度和未来农业产量增长情况进行**制定的。
目前,中国人口约13亿。如果说底线是18亿亩耕地,那么人均耕地是1.38亩。按照中国粮食平均亩产320公斤计算,1.
38亩人均耕地的粮食产量是440公斤左右。研究表明,人均每年370公斤粮食是一个明显的限制,基本可以满足粮食消费的需要。联合国粮农组织将耕地的警戒线规定为人员0.
8亩。未来,中国的人口将会增长。18亿亩耕地确实是我国耕地的下限。如果低于这个数量,食品安全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如果“18亿亩耕地红线”不保,要弥补粮食缺口就只能进口。但进口粮食既不现实也不可靠。全球粮食年**量仅为2亿吨以上,而中国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
一旦我国粮食短缺,国际粮价将飙升,从而引发世界粮食危机。
而且,中国耕地数量过少,也会影响社会问题。大量耕地被占用,农民失去了世代生存的基础。很可能会有大量农民没有土地、没有就业和社会保障。谁来保证7亿多农民的稳定?土地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土地出了问题,就会有无尽的麻烦。
二、我国的耕地承载能力逐渐下降
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另一方面,耕地承载力接近极限。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它所承载的人口上时,土地就更加捉襟见肘了。常言道,土地为万物之母。
人类的一切生存和发展都有赖于地球的丰收。然而,面对我们脚下这片珍贵的土地,人们不禁要担心这块土地能承载多少中国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亩
5亩。有666个县的人均耕地低于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
在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的26个国家中,中国的人均耕地仅略高于排名倒数第三的孟加拉国和日本。但在这不丰富的耕地资源中,随着工业建设的逐步发展、生态环境的转换、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灾害的破坏,正在破坏我国原有的耕地。
耕地面积减少本身就是一种后遗症,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许多耕地面积减少的地区都位于优质耕地地区。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为稀缺资源。不仅耕地数量有限,质量也有限。如果过度使用,耕地最终将结束其耕地使命。
中国的耕地,正在遭遇耕地过度使用的威胁,其承载力也面临着逐渐下降的现状。
有科学家计算出我国的土地承载力的极限,认为理论的最高承载能力是15亿到16亿人口,若按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年需粮食500公斤计算,并参照我国单产现状和历史增长趋势**,如果土壤、种子、水利等农艺水平没有重大突破,届时我国耕地将出现2亿亩赤字。这一历史时刻并非遥远的幻想,而是在15年后的2025年。
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爱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是我国制定的基本国策,也是每一个公民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牢记和遵守的责任和义务。
耕地减少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命题,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但不能成为占用耕地的理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减缓土地减量,保证优质耕地的质量,保证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土地是财富之母。这片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土地,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我们应该敬畏和感激地对待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并将照顾我们的后代。
耕地资源的逐渐减少,是我国目前基本国情中的一个。还有更多的人,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现状和危机正制约着我国的持续发展,也为我国13亿人民敲响了警钟,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通过阅读和研究这本书,我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和要求。无论是了解中国过去的辉煌成就,还是解决中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都应该以国情为出发点进行思考。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能不能持续,首先决定于中国能不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7】
最深沉的自豪
*** 工业工程12-1班崔嫚嫚
《国情备忘录》是**电视台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一共分为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九集。看完之后我真的感觉以前我是那么的不了解中国,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作为她的一份子我对她的关注少之又少,通过对《国情备忘录》系列纪录片的**,详细了解了我国近年来的发展之后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自豪,深沉的自豪。
中国处在经济转折的十字路口,我们面临很多选择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平衡的地方,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正确认清现实,既要看到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要承认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改革发展30多年来,成绩与问题并存,光明与荆棘并存。中国经济的异军突起,外人看来不可思议,形象地称之为“中国之谜”。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载人火箭发射的成功,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显示了中国的快速进步。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中国gdp快速增长和进出口增长背后更严重的问题。
人口多、底子薄是中国以前的国情,而现在,中国面临的环境和问题更加复杂。资源丰富、人均资源少、资源配置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养老医疗保险落后等都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
纪录片共九集,分别讲的是《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每集45分钟,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
《国情备忘录》第一集从“中国之谜”说起,讲述了中国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令世界为之震惊,诺兰将这种局面称为“中国之谜”。记忆中的2008年,奥运会,**,雪灾等字眼依然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些岁月的震撼和感动,有着团结和更多的中国人的爱。《国情备忘录》第二集从“人口大计”说起,讲述了我国首当其冲的人口问题。
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再小的问题都不是件小事,在大的困难都不是什么大事。
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我们必须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中国应该做什么,我们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国情备忘录》第三集从“农字当头”说起,讲述了我国三农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约为10%。但由于我国农业的特殊性,农村人口仍占60%左右。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解决了农村大量贫困人口问题,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使农民走向小康社会。但我们要看到,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城市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差距仍在扩大。《国情备忘录》第四集从“苍茫大地”说起,我们曾长时间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是无限供给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土地的供给不会出现问题,但随着我们30年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地推进,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
土地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很严重的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能感觉到的可能就是地价**,房价**,可是我们可曾想过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怎么办,我们能留给他们什么?《国情备忘录》第五集从“资源扫描”说起,讲述了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严重不足的尴尬现状。中国地大物博这一观念从古代到现代深入人心,但我只能说,也许,这些只是一个神话。
只有一个数据足以将上述骄人的数字抛入深渊,那就是我国有13亿多人口。如果把这个数字除以13亿,我们会得到一个很小的结果:人均可采煤炭储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2%;人均可采石油储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
6%;人均可采天然气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5%;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看到这里我们还能骄傲吗?
《国情备忘录》第六集是“山水之间”,我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当然物种资源也很丰富,可以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多少生灵成为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牺牲品,多少美丽的动物从我们这个绿色的星球上,这个曾经是他们温暖的家的地方消失了,我们只能从课本或者其他的资料上才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三峡工程对长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发展,我们的人类安全还会受到损害吗?
《国情备忘录》第七集是“民生纵横”一个“福”字拆开来看,左边的“示”字,有“祝愿”之意;右边分别是“一,口,田”。在农耕时代,一个人所有的保障都维系在耕地上,“福”字的原意就是“人人有田做”,有田就有保障,有保障就是福。时至今日,这个“福”字,就是中国面前的一道民生课题。
近年来我国**已经从很多方面为老百姓谋福利,实实在在的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我们是看的见的,我们心存感激。《国情备忘录》第八集,第九集分别从“创新元素”,“中国脚步”两个方面来展开的,说道创新,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硬伤,我们国家起步晚,在很多方面的知识还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而中国的未来属于我们新的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有责任担起祖国发展的重担,昂扬前进,开拓进取。虽然中国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但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前进。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崛起指日可待,正如中共总书记所说:
中国这头雄狮已经醒来!虽然我们是和平的雄狮,但是世界必将对我们刮目相看。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看完了《国庆备忘录》之后我为我们的国家而自豪,为我们能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而自豪,同时也深切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肩上责任的重大。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身为一名大学生更应该以振兴中华为使命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国情备忘录》解说词;
《国情备忘录》简介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8】
作为一名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学生,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祖国。老师推荐央视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窗,其就当下中国的人口现状、三农问题、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社会民生、自主创新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通过专家评论、百姓感受以及典型案例,客观详尽地描述了中国国情,以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看懂中国的奇迹;以翔实的调查,让我们认识中国的难题。
结合教科书知识,我们知道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现实。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最近,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是,中国的经济总产出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长期处于并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在《国情备忘录》中,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基本国情, 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谈到中国的国情,很多人认为这是个简单的问题,但很难一概而论。有人从中看到中国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有人看到中国国情就是13 亿人口和8 亿多农民; 有人看到中国国情就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紧缺的资源供给状况; 也有人看到中国国情就是我们作为后发国家, 具有后发国家的优势; 中国具有巨大的城市化空间, 这将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增长动能; 中国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持续提高将为我们积累庞大的人力资本,有助于提升自主创新……总而言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还是要把握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正是因为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我们才成功地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比如,在《国情备忘录》第二集谈到了人口问题, 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这庞大的数字让一切经不起一除。第三集中,讲到了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虽然农民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
但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镇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我国城镇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这一差距仍在扩大。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三农”问题,协调城发展,毕竟中国有8亿多农民,要做到“三个代表”中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国情显然不能掉以轻心。又如“苍茫大地”和“资源扫描”两节则讲述了中国的资源现状,使我们更好的意识到中国仍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要切实做好资源合理利用。
“山水之间”一节则提到了被称为“长江女神”的大型水生动物白暨豚,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不合理行为正在破坏大自然的平衡,给予我们已警示。这让我们认识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我们国家能够长久前进。第七集“民生纵横” 就业、养老、医疗、住房,这些都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
如今,受“福岛”事故影响,我们核学院人心不定,社会上的就业形势也很严峻。至于,养老、医疗、住房也被称作新的“三座大山”,这也要求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切好蛋糕。。在“创新元素”中,我们感到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今天的中国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广大大学生应当坚定信念,鼓足勇气,做好自己应尽职责,为祖国的富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9】
姓名p>
学院p>
专业p>
这个学期,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接触了由央视制作的,讲述我国现状的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并且看完了摘取里面精要,整理出版的《国情备忘录》一书。看完了这本书,我深深感觉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我认为,《国情备忘录》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细细研读,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品味书中说得每一句话,提到的每一件事。
下面,我结合本书的主要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国情备忘录》一书,首先提到了中国的经济,我想之所以会把经济作为首要章节,是因为经济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且我国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主要旗帜的。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的经济是一个“世界级的谜题”,因为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中国这样复杂的经济情况。中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济政策,其他任何一块石头都很难在中国完全适用;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国际经济形态,任何经济行为都可能影响世界。
因此,当前的中国经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困难可想而知。
接下来,书的第二章提到中国的人口。关于这个问题,不由得使我想起了那个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哈佛演讲时所提出的经典的算术题:“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任何一个大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很小的数目”。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13亿人口的事实,显然给这个富饶的资源发展形式重重地泼了一盆冷水。如何解决13亿人的衣食住行问题?在中国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我们只能依靠自己。虽然计划生育的政策并不被外国主流政策决策者们看好,虽然这个政策在将来很可能导致4-2-1的家庭格局,给独生子女带来来自长辈的生活压力,但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优点和缺点必如影随形,关键的问题是,当它能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坏处时,我们就应当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掉一些私人的利益,支持国家的政策。
可以说,计划生育的顺利实施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中国被就业、养老等与人口负担有关的问题拖累。
本书的第三章,是关于农村的问题的**。通过对农村人生存现状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农村人民的现状简单的来说就是“有饭吃,没钱花”。改革三十年,中国农民前所未有的不在为温饱问题发愁,特别是在袁隆平等专家的辛苦工作下,“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了。
但是,也可以看到,“三农问题”中剩下的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很严重,尤其是有关农民收入的问题,农民如何突破温饱,奔向小康,成了影响中国发展的一块经济短板。对待农村,究竟是该扶持还是该改革?我认为,从日益壮大的农民工群体和日益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也许中国**只有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才是最合适的道路。
剩下来的几章,提到了中国的另几个国情:18亿耕地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有足够的耕地来养活人民的问题;能耗高资源缺乏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分配剩余资源“家底”的问题;污染严重,治污难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社保日益完善的国情,中国面对的如何有足够的钱支撑起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问题;劳动密集型资本远大于技术密集型资本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每一个国情的背后,都有成千上万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国情的复杂一面,这些国情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阅读《国情备忘录》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意识到,我国**在各个重要领域中的决策部署,都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艰难探索和思考的。未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作为即将成为祖国建设中坚的我们,既不能高枕无忧,也不能杞人忧天,只有塌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学习知识,努力实践,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让中国未来的国情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