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十篇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十篇

我们现在每天都需要接触到写作,写作文能够锻炼我们每个人的语言组织能力。拥有写作文的能力可以提升个人自信。你是否最近正在收集一些优秀作文?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十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此外,您还可以浏览作文栏目的中学生作文中关于抒情的句子收藏五十四句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1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写的一篇笔记,主要论述实践问题。《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马克思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进而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不仅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而且在人性问题和哲学问题上表达了自己的新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主要从写作背景、基本内容和意义这三个方面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批判

一、《提纲》的写作背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是记录马克思思想的一个笔记。这个笔记本来不打算发表的,后来恩格斯读到了它,评价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于是在1888年在发表自己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将其作为附录公诸于世。

十九世纪

三、四十年代,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在阶级斗争中日益显示出伟大的作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需要科学的世界观、方的指导和哲学的理论。当时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成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

但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不能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提出了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那就是创立无产阶级哲学。而要创建无产阶级哲学,就必须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就必须要批判费尔巴哈在理论上的错误,就必须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界代表人物的唯心主义观点。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决定发展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

二、《提纲》的结构及内容分析

《提纲》全文篇幅虽然不长,但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旧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它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

实践观是唯物史观中最基本、最基本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本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提纲》从总体上对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进行了批判,并对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

马克思在第一篇文章中主要论述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和唯心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解实主观能动性。分三层意思:

首先,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现实它只以对象或直觉的形式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而不是把它当作实践。二是批判唯物主义,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批判费尔巴哈片面地将实践理解为犹太利己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并予以否定。

在第二篇文章中,马克思阐明实践是思维的基础,实践验真理真理的标准和试金石。旧唯物主义不能从实践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客观对象和现实感性,也就是说不能把事物作为认识,把基本实践作为检验人们认识和思维的真理的标准。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检验人类思维真实性的客观标准。

(二)《提纲》对唯物主义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在第三篇文章中指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不能正确地解释人与环境、人与教育的关系,因此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因为这个理论不了解革命实践的作用,没有实践的观点。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揭示了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结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或自我的变化是一致的,这只能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在第四篇文章中指出,费尔巴哈的宗教批评只看到了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而没有进一步看到宗教世界的根源是世俗基础本身的自我矛盾。马克思认为,宗教不仅要在理论上受到批判,而且要在实践中受到批判。

在第五条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强调抽象思维的唯心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但他的唯物主义有局限性,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是把感性看作是实践的、人类感性的物质活动。

第六章批判费尔巴哈对人性的抽象理解,阐明人性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是正确的。但费尔巴哈对人性的理解是抽象的、错误的。

在他的哲学中,人被理解为自然人,而人性被理解为一种自然的共性或本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

在第七条中,批判费尔巴哈对“宗教感情”和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的区别。费尔巴哈的错误不是认识到人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是把人看作抽象的。马克思指出,“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人都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即属于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具体的人。

在第八篇文章中,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并论述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实践可以解开导致理论走向神秘主义的谜团。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习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因此,没有社会实践,就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在第九条中,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直观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社会发展的意义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因此它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就受到了根本的局限。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不能理解社会的本质,充其量只能理解社会现象。

(3) 指出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阐述了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第十条中,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不同阶级基础: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旧唯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讲的“人类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了的人类”指现代无产阶级。

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在第11条中,新唯物主义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这表明了新唯物主义与以往所有哲学的根本区别。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唯物主义,它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和实践性,实现了哲学革命的伟大变革。

三、《提纲》的重大意义

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

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因此,恩格斯称其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纲》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提纲》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一条主线。把实践引进了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从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

(二)现实意义

《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指导并鼓舞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其他各种体制的改革。它告诉我们在改革事业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改革的观点、理论和计划是否可行,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

《提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改革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工作,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工作,都必须把改造世界作为根本目的。

《提纲》对于树立唯物史观,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德)恩格斯著,中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200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05)

许逸颖,**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j]. 人民论坛. 2012(320)

董仲其,早期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学说态度的演变(1841年底—1844年8月)[j]. 社会科学研究. 1986(03)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2

在读完这十一条简明扼要的提纲后,我非常佩服马克思,他可以用这么少的文字把问题,而且是这么深奥的问题说的清楚明白。

我认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实践是马克思思想的总体思路。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

马克思是对费尔巴哈的观点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是一个现实问题;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的活动是一致的,两者都是实践活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在第二条中他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实践中,人们应该证明自己思想的真实性,证明自己思想的真实性和力量,及自己思想的彼岸。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就是存在。实践之外没有存在。马克思的实践存在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实践的内在要素,相应的客观规律是实践的内在联系。

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总是已经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这不仅是一个认识受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影响的问题,而且是认识的对象包括“规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问题。

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使“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要求从客观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呈现出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于“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在第三条和第六条中提到:“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和: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然而,人的本质并不是一个人所固有的抽象。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践本身就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

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真理作为人类思维中的经验性事物,必须通过实践来证明。

金融071

丁拓 0713118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3

周雨迪 11530029

《提纲》写于1845年春,最早发表于1888年。对于这个《提纲》,恩格斯给予了高度地评价,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在这个《提纲》中心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就表现在他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上。

实践问题,就好是一条主线一样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整个《提纲》的每一条中。在这里,马克思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强调指出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之点。由于马克思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并把人的活动了解为实践活动,把人看作是能够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动物,这就为以后系统的制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奠定了基础。

因此,强调实践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革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实践思维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思路,也就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唯一的一把钥匙。因此,实践思维之要略必须首加辨识。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唯一的存在或现实。

实践就是存在,只有实践才有存在。马克思的实践存在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此,客观规律是实践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

这不仅是一个认识受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影响的问题,而且是认识的对象包括“规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问题。

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意识也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此客观客体仍然处于意识的前一个领域,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

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费尔巴哈从宗教的自我异化出发,把世界二元化为宗教、想像世界和现实世界。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因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这项工作之后,他没有做主要的事情。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要从其矛盾中去理解,然后在实践中运用消除这种矛盾的方法进行革命。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但是,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性,这不会影响客体的客观实在及其规律。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

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是人类活动内部和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

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马克思哲学的规律论的实质其实也在于此:他对社会本质、历史规律的揭示,实际上就是对人自身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的揭示。

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方面的贡献。但他认为费尔巴哈虽然是批判了强调抽象思维的唯心主义,但他的唯物主义同样是不彻底的,正如他对宗教所作的批判一样:“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和自我矛盾来说明”,他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而没有揭露宗教的社会根源,对宗教的批判只是立足于理论上而没有“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总而言之,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都是因为不能看到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其性质都是属于直观唯物主义。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观是唯物史观中最基本、最基本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4

小的时候就时常听别人提起“梁山好汉的故事”,里面的好汉个个英勇无敌、乐于助人。从小就有个英雄梦的我在这个假期,拜读了《水浒传》一书,读完后我被梁山好汉的正义凛然和他们情同手足的义气所深深感动,令我感触颇深。

这本书主要讲了宋朝末年宋徽宗称帝,重任奸臣高俅,民间疾苦,民不聊生。官迫民反,宋江等人逃至梁山泊避难,召集一百零八好汉纷纷起义的故事,在这部经典的农民起义的小说中,反映了作者施耐庵对朝廷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昏庸有着强烈的不满和愤慨。

《水浒传》被列入四大名著之一,我感觉是因为它那生动的人物形象。有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小李广花荣、行者武松……他们有的正气凛然、有的豪爽粗狂,有的心胸宽广,有的小肚鸡肠……在《水浒传》中,人物可以说是描写的淋漓尽致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特点不同,导致了各种各样精彩的事情的发生。

在这一百零八位好汉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宋江。他心胸宽广,扶弱济贫,正义,讲义气。在他的眼中只要有恩,必会报答。有一个片段叫“宋江私放晁天王”,讲述了晁盖在劫走生辰纲后官府四处捉拿嫌犯,白胜由于受刑不过而供出了晁盖等人,官府准备立刻去捉拿晁盖,宋江得知后,及时报告给晁盖,晁盖才得以做好准备,逃脱官府的缉捕。可见宋江是多么讲义气!正义方面,“宋江怒杀阎婆惜”也能体现,晁盖逃到梁山以后,为报答宋江,由赤发鬼刘唐带银子夜里去见宋江,并且留下书信一封,但是晁盖的这封信不巧被阎婆惜看到,要威胁宋江私通劫匪,宋江无奈,怒杀阎婆惜。可见宋江的正义感很强,也体现了这本书一直贯穿的主线“义”这个字,他们为了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为了百姓除暴安良、出生入死。

《水浒传》一书,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义气,提醒我们懂得感恩、懂得讲义气。我们也要像梁山好汉学习,与恶势力作斗争,保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园!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5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有感

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梁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写于布鲁塞尔的,在第一条中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阐述了实践的观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物质第一或意识第一问题的认识。物质第一的认识是唯物主义,意识第一的认识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现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而且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并且把原子作为物质的本源,是错误的,但它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化,有其进步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唯心主义分为两类: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批判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认为他们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也就是说对于旧唯物主义只是直观的反映事物所呈现的面貌,并不知道事物真正的内容。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唯心主义的实践不是从客观物体出发,而是从意识、精神等方面的,因而是不实际的发展了能动的方面。马克思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从实践出发,又批判了唯心主义只是从抽象的方面发展能动的方面,最后马克思指出应该从唯物主义的实践出发去认识事物。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物质活动,或者说是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客体,同时自身也得到改造的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主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主体、客体和中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作为其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6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两课之一,每年都有很多的大学生来学习它、了解它、讨论它甚至是质疑它。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两课之一,每年都有很多的大学生来学习它、了解它、讨论它甚至是质疑它。每年有每年的相同点,当然也有它的不同之处。今年年初,中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中共**办公厅**了《**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分别提出和部署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目标和要求。

为贯彻落实这项工程,**召开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工作会议并启动了这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生命工程、基础工程,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高度重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方向。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作品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值得学习和拜读的文章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

实践思维既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思路,那也就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鉴于此,实践思维的要义不容忽视。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唯一的存在或现实。

实践就是存在,只有实践才有存在。马克思的实践存在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此,客观规律是实践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

这不仅是一个认识受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影响的问题,而且是认识的对象包括"规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问题。

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意识也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此客观客体仍然处于意识的前一个领域,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

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二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将宗教世界归因于世俗的根基。他没有注意到,在这项工作之後,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完成。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但是,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性,这不会影响客体的客观实在及其规律。相反,我们将“客观现实”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由领域回归到人的现实实践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

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此,法律作为“求真”的对象,也表现为本质特征、客观联系等,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和实践的内在特征;这里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是人类活动内部和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

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物中之理”,强调法是人的“实事”中的“理”。马克思哲学的规律论的实质其实也在于此:他对社会本质、历史规律的揭示,实际上就是对人自身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的揭示。

第三,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应该被称为“实用主义”。所谓“主义”(-i**),是一种理论或信仰;所谓“实用主义”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和信念。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为了以示区别,我们用"实践主义"来标示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而更为根本的考虑是,不论就当代哲学的思维水平、还是就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固有的基本性质特征来看,今天只有把马克思哲学径直理解为"实践主义",才有可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首先,这是因为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首次实现了本体论意义。这一点长期为人们所忽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直到"在后现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拒斥‘形而上学'性、实践的存在论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些被人们所忽略的方面得以凸显。"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那么,这种特定类型的任务就必然要求特定类型的思路来解决。 "改变世界"这个任务的实现最终要取决于实践,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因此,这里的思路,这里的唯一有效思路,只能是实践性的思路,只能是切合实践、服务于实践、解决实践认识问题的思路。

到目前为止,思维科学未能提供这种思维的名称,我们称其为“实践思维”。论证无实践思维是否现实,是一个纯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用这句话很长一段实践来清楚地表明他对“无实践的思考”不感兴趣。

这是一个肩负着“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的、必然的思维倾向。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应该积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研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7

第五,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陷入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对自然和人的研究。但他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去理解、看待感性,实际上这样的感性只能是从抽象的人的感性,与黑格尔的抽象的“理念”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第六条批判费尔巴哈对人性的抽象理解,阐明人性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是正确的。

但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却作了抽象的错误的理解。在他的哲学中,人被理解为自然人,人性被理解为一种自然的共性或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

这里讲的“类”是当时的术语,指的是人的理智、意志和感情等共同特性。 第七条,批判费尔巴哈对“宗教感情”和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的区别。马克思认为人性是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发展。

费尔巴哈的错误在于,他没有意识到人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是说人与人性是超阶级、超社会的东西,其实并不存在。第8条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阐述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阐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实习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因此,没有社会实践,就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理论来源于实践。无论对不对,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在社会实践中也能找到其根源和解决之道。 所以马克思指出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九条, 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直观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直观的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社会发展的意义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因此它们对 [ 社会现象的认识就受到了根本的局限。

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单个人的直观,不能看到人的社会本质,因而不能正确认识人和社会。(3) 指出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阐述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

第十条,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不同阶级基础: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旧唯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讲的“人类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了的人类”指现代无产阶级。

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第十一条阐述了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它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它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和实践性,实现了哲学革命的伟大变革。 《提纲》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 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包含着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纲》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 《提纲》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二)《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一条主线。

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本标准和目的引入认识论,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觉性和不完备性。将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这从根本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

(三)《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要求我们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 不断解放思想, 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8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更斯在总结实践经验和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

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社会发生剧烈动荡。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许多新问题。此时,第二国际社会出现了修正主义倾向。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历史认识的限制。它反映了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史的共性和深刻性,并在现代科学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各种复杂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捍卫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

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列宁提出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

列宁在其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则和范畴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自己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其著作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他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毛泽东阐述并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着重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极端重要性。

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看成是一个僵化的公式,而应与实践和调查紧密结合,灵活运用;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使哲学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利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前进,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9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10369027 周越 百度一下,浏览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后,惊异的发现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是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提纲》向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们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首先,《提纲》是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和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在《提纲》中的第一条就简明扼要的提出了对这两种哲学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非实践性,称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实践思维既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思路,那也就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鉴于此,实践思维之要略不可不首加辨识。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

践之外别无存在。根据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存在论,客观存在是实践的内在要素,相应地,客观规律是实践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这不仅是一个认识受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影响的问题,而且是认识的对象包括“规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问题。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其次,《提纲》指明了人的本质世纪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提纲》第六条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是因为他撇开了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最后,《提纲》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认为《提纲》第十一条也是最后一条是本文的精粹之一,虽然只有简短的十多个字,但是却引人深思,纵览各种哲学书籍,不难发现更多的哲学家致力与解释这个世界的各种规律及其存在性,而马克思提出了现在的问题是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即马克思的实践原理。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关掉网页,头脑中依旧浮现着《提纲》的各种内容,久久不能散去。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也应该重视实践而不是一味的死学苦读。马克思提出的时间理论是改变世界的必经途径,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追寻马克思的脚步,朝着未来前进!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10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记录自己思想的一个笔记,写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起初这个笔记马克思并不打算发表,后来恩格斯读到它,评价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于1888年在发表自己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将之作为附录面世。

发表前,恩格斯对它作了一些修改,以便易懂,因此现在就有两个文本,一个是马克思的原本(即1845年稿本),一个是恩格斯的改本(即1888年稿本)。《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如果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指经历了他自己实行的哲学革命之后的哲学思想,既扬弃了唯心主义,也扬弃了传统的唯物主义,那么,恩格斯对《提纲》的评价就是完全正确的,它确实可以被称为新世界观的“第一个文件”。因为有上述两个扬弃,我们读《提纲》时,关注的中心自然应当是它所展示的本体论境域。

《提纲》共十一条,字数不满,若从本体论上解读,就需要深思包含在这些简洁文字中的深意。《提纲》既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革命的扼要总结,又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纲要性提示,由此可见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为了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论述都有一个基本的价值标准。

因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异化归结为人性的异化,但这并不能解释人性异化的根源。如果人性是感性的(这是非常正确的),那么感性本身又是如何异化的呢?费尔巴哈除了将此解释为理性之脱离感性而在思辨中被误用外,别无他法。

感性的异化被归因于理性的异化,归因于人类认识的一个错误,这就是费尔巴哈所能达到的最后的思想境域,它表明费尔巴哈仍然处在传统哲学的范围之内。

对这一基本问题的思考以及由此出发的、从本体论上对费尔巴哈新哲学实行的根本性批判,是马克思的这一《提纲》的主线。

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止步的地方,正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开始的地方,新唯物主义是把握到了“历史感性”的唯物主义,这一把握根据于本体论上的新境域,即,把感性理解为“知识前地”创立着和改变着现实的感性世界的活动。这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起点。

这个起点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它包括两个本质上相通的命题:1.感性是实践的;2.

实践是感性的。前者批判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后一个命题批判了唯心主义。

这两个方面的批判即是《提纲》第一条的内容。

实践是马克思的整个新世界观的基础性概念,贯穿了整个《提纲》。《提纲》的十一条论述的每一条都是对实践所作的本体论阐明,并据此来评判费尔巴哈的“抽象感性”的本体论,所以,各条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但是,第一条仍然具有根本意义,这是每一条的共同基础。

同时,其他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价值,反映了马克思对哲学传统批判的几个主要方面。

下面,我们尝试对《提纲》各条的思想内容指出其要点。

《提纲》第一条:阐明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对立的思想根源,一词打开新世界观的本体论境域。这一条具有总论的意义。

《提纲》第二条:在通过第一条已经确认了实践之建构感性世界的前提下,转向真理问题,把真理问题从传统的理论领域里解放出来,亦即将其从思想自身内部的范围里解放出来。

《提纲》第三条:揭示旧唯物主义学说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所陷入的悖论,以及在此悖论中所包含的唯心主义倾向,用“革命的实践”这一历史的基础性过程来消解这一悖论。

《提纲》第四条:指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只是看到了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而没能进一步看到宗教世界的根源是世俗基础本身的自我矛盾。

《提纲》第五条:再论费尔巴哈不懂得直观派生于感性活动。

《提纲》第六条:批判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抽象的,非历史的观点。

《提纲》第七条:上承第六条,指出费尔巴哈哲学的对象、题材,如他所观察的宗教感情、他所分析的抽象个人,并不是思想自身所面对的超历史的课题,而是历史的产物,即“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提纲》第八条:指出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自身的社会历史根源---人类实践因其历史性而形成的特定方式。

《提纲》第九条:指出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因为不能理解人类感性是实践的,所以仍然在其根基处于它的敌人---唯心主义哲学---共有对现实世界的抽象的理论态度,这就使它的最高成就停留在对它所身处其中的资本主义现实作单纯的直观的描述和理论确认上,而不可能对之形成真正的批判。

《提纲》第十条:上承第九条,明确指出一切近代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基础。

《提纲》第十一条:概括对于西方整个哲学传统的批判。马克思在这一条中表达了他的哲学观。

马克思既已把一切概念的知识归结到它们在人的感性活动中的起源,他自然要求对整个哲学传统包含的纯粹理论态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方式进行批判,认为哲学在这种态度和方式中只是解释了世界(并且可以有多元化的解释方案),却忽略了哲学作为真理的事业的根本任务。只有抓住历史运动对人的感性实践的珍惜,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因此,哲学必须扬弃自己的抽象的理论态度与方式,从而去打开一条能够理解并引导感性实践的新道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他认为,我们应该从社会和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和人性;不仅如此,还要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综上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哲学的若干最基本的问题上勾勒了人类思想的新坐标,在这新坐标上,思想才有希望真正回到自己的事情本身中去,因此,这一文献具有哲学史上划时代的不朽意义。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777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