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让优秀的教案为教师的授课注入新的灵感和力量,从哪些角度去准备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以下的“因数和倍数教案”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请您认真阅读并参考本文!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储备房应急预案范本。
因数和倍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培养同学自主探索、独立考虑、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同学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沛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同学独立考虑,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同学各自独立考虑,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假如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师:同学们,假如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同学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同学独立考虑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6、让同学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让同学独立考虑,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假如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身的想法?(让同学充沛发表自身的想法。)
2、让同学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因数和倍数教案【篇2】
填空题。
1.甲=2×3×5,乙=2×3×7,甲和乙的公因数有( )、( )、( )、( ),最大公因数是( )×( )=( )。
2.我国的`报警电话是( ),急救电话是( )。
3.在2、3、4和9四个数中,最大公因数是1的两个数有( )和( ),( )和( ),( )和( ),( )和( )。
的公因数有有( ),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 )。
5.所有不为0的自然数的公因数为( )。
6.35是7的倍数,那么3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 )。
7.一个数既是14的倍数,又是28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 ),也可能
( )。
8.9和16的最小公倍数减去( ),就等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二.判断题。
三.把45和36的因数、公因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内。
四.先完成表格再回答问题。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在空格里画“√”。
⑵12和15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
⑶12和20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
⑷15和20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
2.
⑴完成上表。
⑵当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1时,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
⑶当c是d的倍数时,c和d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五,按要求做题。
1.实验小学为学生编学号,0504352表示五年级四班35号学生,是个女生;那么0603281是几年级几班的几号同学,是男生还是女生(男单,女双)?
2.你能说出下面每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吗?
六.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它的长和宽都是整厘米,这样的长方形有多少种?
2.书店要把一批儿童文学装箱,小刚说:“每10本装一箱还余9本”,小红说:“每13本装一箱还差1本”。这批儿童文学最少有多少本?
3.把48块饼干和27袋酸奶分别平均分给一个组的同学,结果饼干剩3块,酸奶剩2袋。你知道这个组最多有几位同学吗?
因数和倍数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归纳整理“因数和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技能目标:亲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概念间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活动:
1、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意义理解并熟练掌握。
2、把自己的整理情况写在作业本上。
复习提纲: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完因数和倍数这章知识,老师这有两个问题想考考你们,看谁的反应快,你们愿不愿意?
师:你能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描述一下4这个数吗?
小结:同学们很聪明!不过,这些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还有很多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整理复习这些内容,理顺它们之间的联系。
先自己想一想,要怎么做这些题,如何回答?怎样举例?考虑之后就可以在组内交流。
技能训练题:
1、按要求填数,在1―10的自然数中,选择合适的数填入圈内。
3、我的手机号码是:A B C D E F G H I J K ,注意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数字,愿不愿意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如果说有哪些地方弄不清楚,那么你们刚才破译出了老师的手机号码,下来可以拨打我的号码,老师随叫随到,可以帮助你,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a×b=c(a≠0,b≠0),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求一个数的因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求一个数的因数,要一对一对地找,看哪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这个数,那两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1、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 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奇、偶数: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5、3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各个数位上的数 的和是3倍数,这样的数就是2、5、3的倍数
1、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个因数,这个数叫质数。
2、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合数。
因数和倍数教案【篇4】
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P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指名生说一说)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齐读教材第12的注意。
二、自学预设:
1、仔细看例一,什么叫因数和倍数?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2、怎样找因数?例如18,36的因数是什么?
尝试练习
试着完成P13的做一做练习
三、认识因数与倍数,展示交流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师:从12的因数可以看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课件出示
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我的质疑
1.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因数?
2.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四、反馈检测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8的因数有: 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因数和倍数教案【篇5】
填空题。
1.如果3X=Y(X、Y均不为0),那么Y是X的( )。
2.如果a是b的倍数,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
3.某数除以3和5都余1,这个数最小是( )。
4.用一个数除15和30,正好都能整除,这个数最大是( )。
5.两个相邻奇数的和是16,这两个奇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
6.一个两位数既是6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那么这个数最大是( ),最小是( )。
7.两个数不是倍数关系,且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36,这两个数可能是( )和( )。
8.0、3、5、7四个数组成一个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四位数,最大是( ),最小是( )。
9.要使60□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那么□里可以填( )。
3.48既是6的倍数,又是8的倍数,所以48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 )
4.一个不为0的自然数的个位是0,这个数肯定是2和5的公倍数。( )
5.用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成的正方形,其边长最短是24厘米。 ( )
三.选择题。
1.如果a是b的倍数,同时也是c的倍数,那么a一定是b和c的( )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 )它本身。
4.如果4a=5b(a、b均不为0)那么a( )b。
A. > B. < C.=
5.下列各组数中,( )是2和5的公倍数。
A.10、15、20、25、30 B.10、50、1250、540
四.把30以内的4和6的倍数、公倍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内。
五.把7的倍数画上“△”,8的倍数画上“○”。
六.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七.回答下列问题。
1.小于100的数中,12的倍数有哪些?
2.在12、15、36、64、450、950这六个数中。
(1)3的倍数有哪些?
(2)5的倍数有哪些?
(3)2和3的公倍数有哪些?
(4)2和5的公倍数有哪些?
(5)3和5的公倍数有哪些?
八.解决问题。
1.有一批玩具,如果每箱装30个,没有剩余;如果每箱装50个,也没有剩余。这批玩具最少有多少个?
2.军军和丁丁到图书馆去借书,军军:每隔3天去一次;丁丁:每隔4天去一次。7月1日两人在图书馆相遇,那么他们下一次同时到图书馆是几月几日?
延伸阅读
因数和倍数教案六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因数和倍数教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趣祝福的编辑也想发表一些见解,这对你的日常生活将有所改善!
因数和倍数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及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1、提出活动要求:每一桌的同学合作,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想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表示出来。看看哪桌的同学最快完成。
2分组操作活动,师巡视指导。
3、指名汇报,出示课件,全班交流。汇报时是引导学生根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说出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师提示:每排摆5个,能摆几排,明确只有这三种摆法。
4、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1)结合4×3=12,说明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并板书。
(2)齐读这三句话,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3)指名看式子说。
(4)请学生根据6×2=12和12×1=12两道算式,照样子说
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3是因数,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倍数和因数都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师指出阅读底注明确: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不是0的自然数,0要考虑吗?那从什么数开始。如1、2、3、4、5、6、7、8、9…….在小数和分数等其他数中就也没有倍数和因数的说法了。(可根据具体的算式说明,如0×3=0,1.5×2=3。)
(5)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每位同学都各选一个乘法算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三、探索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1、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会是3的倍数呢?明确:3的倍数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你能找到多少个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2)启发: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根据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4……与3相乘,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同时板书:
3×1=(3)3×2=(6)……
追问:能把3的倍数全部说完吗?应该怎样表示3的倍数有哪些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3的倍数有3、6、9、12、15……
(3)完成后面的试一试。提醒学生注意有序的思考,并规范的表示出结果。
(4)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6的最小倍数是多少吗?10呢?
2、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
学生举例说明。明确:如果有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6,那么这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
板书()×()=36
(2)提问: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启发: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怎样才能有条理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式找出。
(3)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4)进一步启发:我们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根据除法算式,也可以找一个数的因数。根据36÷1=36可以找到1和36……
请同学们看书7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
(5)完成“试一试”。提醒学生有序的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6)观察发现
提问:观察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18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是多少吗?25呢?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应付元数各是怎样算出来的?他们都是4的什么数?你还能说出4的哪些倍数?能把4的倍数全部说完吗?
2、“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每排人数是各怎样算出来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什么数?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因数和倍数教案【篇2】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36人列队操练,每排人数要一样多,可以怎样排列?同学们可以先同桌讨论,作好记录,再汇报。(引导生说:可以站几排,每排站几个。)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能列出哪些乘法算是呢?
板书:1×36=362×18=363×12=364×9=366×6=361
师:在4×9=36这个算式中,4和9叫什么?(因数)36是?(积),这是我们以前学的乘法各部分名称。其实,在整数乘法中,因数和积之间还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说4是36的因数,36是4的倍数。,同样,在这个算式中,我们还可以说9是36的?(因数),36是9的?(倍数)。
2、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3×12=36他们之间的关系。(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
3、下面请同桌像刚才一样互相说一说另外三个算式中(1×36=36 2×18=36 6×6=36)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开始。(师巡视,指导差生)然后指名说一说
4、你能根据左边的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吗?(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
我们现在就以36÷4=9为例,你能从这个除法算式中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学生逐个说出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5、刚才同学们都说4是36的因数,那能单独说4是因数吗?(生发表意见)
到底可以不可以这样说,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4×9=362×2=4),请你说说4是倍数还是因数?(课件着重强调数字“4”)
引导学生说:第一个式子中,4是36的因数,第二个式子中4是2的倍数。(课件出示结果)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你明白了什么?(引导生知道: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6、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这个式子,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课件出示:4×5=20xx÷3=53+6=96-4=20.3×2=0.6)
生回答后,引导生知道:通过后三个算式使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他们的研究范围在非零自然数中。
7、你能根据上面所写的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说出36的所有因数吗?
师;那么你知道怎样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呢?(同桌商讨后,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时,可以先写出用这个数作积的所有乘法算式,或者写出用这个数作被除数的所有除法算式,再写出它的所有因数。注意,最好按照顺序从小到大来写,这样不容易遗漏。
8、师:现在,我们来练习一下。同学们分组有序的找出15、16、24、25的所有因数吗?打开练习本,快速的写出来,开始。(师巡视指导困难学生)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充分掌握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观察刚才我们找的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出示合作学习要求和目的)下面请小组合作,仔细观察、比较我们找出的这些数的因数,你从这几个例子中发现了什么?请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成员说一说,注意:当一个同学在说的时候,其他成员一定要认真听,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开始。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非0自然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1、师: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现在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倍数,好不好?
生写,师巡视。
2、指明汇报后,并说出你是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的?
3、师:同学们,看来一个数的倍数真的是找不完啊,谁能说一说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
归纳(出示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找一个数的倍数从它本身开始,用非零自然数1,2,3···去乘,就可以得到。
那请大家观察这些数的倍数,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两个先互相说一说,开始吧。
生发言。
4、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探索了因数和倍数的特点,并且能正确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其实,这些这些知识就在课本125、126页,打开书本,看一看书上的老师是如何说的,并把需要填写的部分填写以下。
刚才我们在数学王国里学习了这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现在一起来挑战几道题,看看你们是否真正的掌握了,好不好?
五、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发现了数学海洋里的新知识,真让老师感到开心,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大家继续带着这些热情和精神去探索、去发现。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人类最早对数学的研究就是从自然数开始的。看似简单的自然数,里面蕴藏着无穷的知识和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自然数的一些知识。 (课件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里有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大家可以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吗?生:可以。
师:怎样拼成一个长方形呢?谁能用一个乘法算式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
生1:1×12=12生2:2×6=12生3:3×4=12 (板书:1×12=12 2×6=12 3×4=12)师:还有吗?生:没有了。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算式,(点击课件)根据1×12=12,大家猜猜看,他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生:每排摆12个,摆一排。
师:这是一种情况,还有别的可能吗?生:每排摆1个,摆了12排。
师:是这样摆的吗?(点击课件出示摆法)师:根据2×6=12,你能猜出它的摆法吗?
生:每排摆6个,摆了2排。每排摆2个,摆了6排。师:像这样吗?(点击课件出示摆法)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个乘法算式3×4=12,这个算式刚才是哪位同学说的?你能说说你的摆法吗?
师:每排摆4个,摆了3排。也有可能每排摆了3个,摆了4排。(边说边点击课件出示)大家同意吗?生:同意。
师: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三个乘法算式,它们不但可以清楚的表示出这几种拼法,而且还蕴含着其他的数学知识呢。我们就以3×4=12这个算式为例,在数学里面,我们就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反过来说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加强概念的理解。(5分)
师:还有两个乘法算式呢,大家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生:知道。
师:同桌两人相互说说吧。开始师:谁来说第一个算式?(点击课件)
生: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12是12的倍数。师:同意吗?
生:同意。(点击课件出示)师:2×6=12这道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6的倍数。师:说得真好,刚才两位同学表述得非常完整。因数和倍数就像一对好朋友,我们在说的时候一定要说清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缺一不可。(课件出示)
师:通过这三道乘法算式我们找出了12的因数,12的因数有哪些呢?一起来说一说。引导学生一组一组的说。师:12还有其它的因数吗?生:没有了。师: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课件出示)
三、探索寻找因数的方法。(10分)
师:这里还有5个数,大家看看哪两个数之间存在因数与倍数的关系?谁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2,3,5,18,25)生自由发言。
师:我刚才听到好几个数都是18的因数。哪位同学能在这5个数中找出18的因数到底有哪几个?生1:2,3生2:18 ……
师:看来我们要找出18的一个或两个因数很容易,(在所有的整数中,18还有其它的因数吗?)怎样才能把18的所有因数都找出来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讨论完后把方法写出来。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来说说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生1:1×18=18 2×9=18 3×6=18生2:18÷1=18
18÷2=9
18÷3=6 ……
(展示三个小组的做法)师:大家琢磨琢磨这几种看似不同的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发现其实都是运用了乘法口诀,通过一个算式能找出两个因数,也可以说是一对因数)
师: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看看18的因数是怎样一对一对找出来的。首先由1×18=18,我们可以找到…生:1和18生:由2×9=18,我们可以找到2和9,由3×6=18,我们可以找到3和6。
板书:6
师:找完了吗?生:找完了。
师:我们把18的因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完整的说一遍。 (学生齐说,老师用手势引导)下面我们把它写下来。
(师板书: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18的因数还可以像这样表示(点击课件出示集合图)
师:我们刚才找出了18的所有因数,大家认为要想把一个数的因数找完整应该注意些什么?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师:你说得真好。还有需要注意的吗?生:要一对一对的找。
师:这两位同学总结的方法很不错,大家听清楚了吗?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生1:有序的、一对一对的找。师:你来说一说。
生2:有序的、一对一对的找。
师:对,按照大家说的这种方法我们就能很快的把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找出来。那找到什么时候为止呢?请大家看18的最后一对因数是几和几?生:3和6。
师:为什么不接着往下写了?生答。
小结:其实找因数就像我们数学中的相遇问题。最开始是1和18,离得很远,接着是2和9,有点近了,再接下来是3和6,更近了。3和6之间的整数只有4和5,都不是18的因数,所以没必要再往下找。
尝试练习:
师:请大家按照这种有序的一对一对的找的方法试着找一找30和36的所有因数。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30的因数你是怎么找的? (投影展示)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和他一样的请举手。
师:既然大家都用了这种方法,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同学们,30的最后一组因数是5和6,找到这儿的时候还需要继续找吗?为什么?
生:因为5和6已经挨着了,它们之间已经没有整数了。
师:说得真好,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一对地找出了30所有的因数。36的因数谁来说一说。生汇报,课件演示。
(出示到6和6时,还找吗?)生:不找了。师:因为…
生:因为6和6已经重合了,它们之间更不可能有其它的整数。师:最后一组出现了两个相同的因数,怎么办?生:我们就可以只写一个。 (演示:去掉第二个)
师:36的因数有哪些?请大家有顺序的说一说。 (生说,课件演示)
四、观察发现因数的特点。(3分)
师:找一个数的因数大家会了吗?生:会了。师:下面老师口述两个数,看看哪个同学能够很快地说出它的所有因数。我们来比一比。师:1的因数有…生:1师:还有吗?生:没有。师:7的因数呢?生:1、7。
师: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大家掌握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所找的这些数的因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生:所有的数的因数都有1。
(课件出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 1 ),师: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什么?生:它本身。
(课件出示: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师:既然一个数有最大的因数,那么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
五、找一个数的倍数。(10分)
师: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找一个数的倍数大家会吗?试一个怎么样?生:好。
(课件出示: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
师:同桌相互说着听一听。(师板书:2的倍数有)师:谁来说一说?
生:2,4,6,8,10……(生边说师边板书)师:写得完吗?生:写不完。师:那怎么办?
(引导学生用省略号表示)
一个数的`倍数同样可以用集合图表示(点击课件,出示集合图)师:2的倍数我们是找出来了,谁能告诉我,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得吗?生:2×1=2 2×2=4 2×3=6 2×4=8 2×5=10…
师:找2的倍数我们可以2来分别乘1、2、3、4、5…所得的积就是它的倍数了。找其它数的倍数我们能用这种方法吗?生:能。
师:请大家试着在这条数轴上找出3的倍数。一起说一说。 (课件演示)师:说得完吗?生:说不完。
师:这还有两个数5和7,哪位同学能够很快的说出它们的倍数。(课件出示)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师: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生1: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生2: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课件跟随出示: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师:今天的新知识即将告一段落,下面的一些题大家看看会做吗?
六、练一练:(3分)
1、投影出示填空题。
① 24的最大因数是(),最小倍数是()
②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
③ 15的因数有()。
④ 6的倍数有()(写出5个)
⑤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
师:大家说得真棒,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说的对吗?
2、谁说得对?(投影出示)
师:看来凭这几道题要想难倒同学们,还真不容易,不过我还真不想放弃,这还有两道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猜一猜(1分)考考你
师;看来我不想放弃都不行了,同学们太聪明了。
七、 小结。(2分)
师:聪明的同学们,谁能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拓展(3分)
师:既然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编号的所有因数写下来。
生开始写。
师:编号是6的同学请站起来,你真幸运,知道为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看6的因数。
课件出示。
师:我们如果把最大因数它的本身去掉,从剩下的三个因数中你会发现什么?
生:1+2+3=6
师:这剩下的因数和刚好等于6,也就是说刚好等于这个数的本身。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完全数,也叫完美数。我们全班同学的编号中大家知道有几个完美数吗?
生:……
师:只有两个。在1到40000000之间只有5个完美数。最早研究完美数的是生活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到20xx年,人们在无穷无尽的自然数里,一共找出了40个完美数。我们一起来看看前6个完美数。当然,人们至今仍然没有停止寻找完美数的步伐。同学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也应该有科学家的这种孜孜不倦,认真执著的精神。
因数和倍数教案【篇4】
《倍数和因数》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2页,“想想做做”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互相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 难点:探索并掌握一个数的因数方法。 教学具准备: 12个小正方形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概念: 师:请看大屏幕,老师这有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你能用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并说说每排摆了几个,可以摆几排?能不能就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生:能 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尝试拼长方形,教师巡视。 生:自己拼长方形,整理,交流。 生:1×12 师: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生:每排摆12个,摆了一排或每排摆1个,摆了12排。 师:(屏幕显示摆法)是这样吗?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他旋转一下就跟第一种怎么样?(一样)。我们可以把他忽略不计。还可以怎么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3×4 师:这一次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生:每排摆3个,摆了4排或每排摆4个,摆了3排。 师:(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还有吗? 生齐:2×6 师:张老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脑子里怎么想的,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6个,摆2排。也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2个,摆6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没有。 师: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乘法算式,这些乘法算式我们很熟悉,但是今天我们仍要从中研究新的知识。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把3叫做12的因数, 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 师板书:倍数和因数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行不行? 生:自己独说。 师:谁先来?指3-4为学生说说。 师:如果我说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 生: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师: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倍数和因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 生:自然数 师:而且0还得除外。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倍数和因数,下面我还得考考大家:请同学们自己说一个算式,然后考考同桌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试一试? 教师指名回答。 师:谁能举一些和它们不同的式子?(例如○×□=☆ 18÷3=6) 若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就由老师举例一道除法算式。“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小结:乘法可以转化成除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二、探索找倍数的方法 1、谈话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知道了12是3的倍数,你知道3的倍数还有哪些?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自己试着找一找,再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学生可能是无序地找的;也可能是有序地找的。) 提问:你能把3的倍数全部写下来吗? 生:不能,太多了。 师:那怎么办?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指名学生汇报答案。 师:同学们虽然找的答案差不多,但脑子想的方法各不同,我想听听你是怎么找的? 指名学生回答。 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明确: 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3依次乘1、2、3、4、5……来找3的倍数;也可以每次加3来找3的倍数。 2、学生理解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互相说说。 3、请同学们分别写出2和5的倍数,做在数学书P71页。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的倍数有2、4、6、8、10…… 5的倍数有5、10、15、20、25…… 4、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例子,说说看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课件提示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教师简要板书) 5、学生齐读理解。 三、探索找因数的方法 过渡: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同学们掌握的不错,这节课我们还要研究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吗? 生:会 师:那好,请同学们说说看36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其实要找出36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 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桌合作完成,想一想怎么找不遗漏,并把它们填写在课堂作业本上。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下面更好。 学生填写时教师巡视收集作业(找有遗漏的,无序的找的,有序找的) 师:老师找到了3份不同的作业,大家仔细观察这4份作业,可有意思了。我把他命名为A、B、C、D师出示: A:2、4、13、12、18、36 B:1、2、4、3、9、6、18、12、36 C:1、36、2、18、3、12、4、9、6 D:1、2、3、4、6、9、12、18、36 师: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师:大伙来思考一下,6、9这两个因数是36的因数吗?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 所以我们在找的过程中为了能做到不遗漏,应该怎样去找? 突出“有序”两个字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有序找的? 生1:利用乘法算式1×36=36,所以1和36是36的因数 生2:利用除法算式36÷1=36,所以1和36是36的因数 (学生可能在利用除法算式做的过程中,往往会注意到除数是它的因数,而忽略了商也是它的因数) 师:我们在找因数的过程中是一个一个的找好,还是一对一对的找好啊? 师:第二个同学有没有找全,有没有更好的建议送给他。 师:做了一个微调就不仅仅是美观的问题,更带给我们一种寻找的有序。第三个同学是最没有顺序的,什么1、36,2、18了,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师:最好的是D同学。 师:虽然这位同学找到了36的所有因数,但老师想问问你,为什么你的7,8没有试,你怎么知道找全了呢? 生1:找到开始重复就不用找了 生2:因为36÷7,除不尽,所以7和8就不是36的因数。 师:我们在写的过程中先把1写在头,36写在尾,然后再把2写在中间,这样依次写下去,这样不仅仅美观,更显得有序。 你在找的过程中利用了什么啊(乘法口诀)采用了什么方法?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呢? 小结:我们应养成“有序成对找,按从小到大顺序书写。” 师:现在学着刚才所学的方法会有序的进行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了吗? 师:请同学们尝试找15和16的所有因数,做在数学书P72上。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例子,说说看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课件提示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教师简要板书) 学生:齐读理解。 四、巩固练习(一)、智慧乐园: 1p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17的因数的个数是( ), 一共有( )个. 2p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3p在4、8、16、32、64、84、100这些数中,40的因数有( ),80的因数有( ),16的倍数有( )。 (二)、质疑乐园: ①12是倍数,3是因数. ( ) ②34的最小倍数是34,34的最小因数是17.( ) ③6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 ) (三)、数学小游戏 给每一位同学一个编号,当老师报一个数时,请是这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同学站起来,让站出来的学生报自己的编号,并请同学判断是否正确,并在这个游戏中感受1是所有数的因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的1,2,3题。 板书设计: 倍数 和 因数 (有序的 一对一对的找) 最小 本身 1 最大 没有 本身 个数 无限的 有限的
因数和倍数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归纳整理“因数和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技能目标:亲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概念间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课前活动:
1、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意义理解并熟练掌握。
2、把自己的整理情况写在作业本上。
本章知识点:
1、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2、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2的倍数特征
4、奇数、偶数的概念
5、5的倍数特征
6、3的倍数特征
7、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区别
复习提纲:
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完因数和倍数这章知识,老师这有两个问题想考考你们,看谁的反应快,你们愿不愿意?
师:你能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描述一下4这个数吗?
(4是自然数,合数、偶数,是8的因数,4是2的倍数)
师:你又能描述一下5吗?
(5是奇数,是10的质因数)
小结:同学们很聪明!不过,这些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还有很多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整理复习这些内容,理顺它们之间的联系。
(板书: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
第二步:发放复习提纲,布置复习任务
1、发放提纲
2、作要求
第三步:自主复习,回顾旧知识
先自己想一想,要怎么做这些题,如何回答?怎样举例?考虑之后就可以在组内交流。
第四步: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1、合作交流学习
2、师巡视指导
第五步:展示交流,师适时补充点拔
1、展示汇报
2、师适时点拔,补充(老师也做了相应的整理,我们一起看看板书)
第六步:知识巩固、拓展训练
技能训练题:
1、按要求填数,在1—10的自然数中,选择合适的数填入圈内。
质数 合数 偶数 奇数
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
(2)1是奇数也是质数。( )
(3)奇数都是质数,偶数都是合数。( )
(4)质数没有因数,合数有无数个因数。( )
(5)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我的手机号码是:A B C D E F G H I J K ,注意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数字,愿不愿意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
A——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B——最小的奇数的3倍( )
C——5的最小倍数( )
D——比最小的质数大5( )
E——8的最大因数( )
F——3的最小倍数( )
G——最小的偶数( )
H——最小的偶数( )
I——2和5之间的奇数( )
J——既是5的倍数又是5的因数( )
K——比最小的合数小1( )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_________
第七步: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如果说有哪些地方弄不清楚,那么你们刚才破译出了老师的手机号码,下来可以拨打我的号码,老师随叫随到,可以帮助你,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
因数与倍数
a×b=c(a≠0,b≠0),
数的意义 a和b就是c的因数,
c就是a和b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求一个数的因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数和倍数的方法
2、求一个数的因数,要一对一对地找,看哪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这个数,那两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1、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 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的倍数特征
2、奇、偶数: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5、3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各个数位上的数 的和是3倍数,这样的数就是2、5、3的倍数
1、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个因数,这个数叫质数。
质数和合数
2、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合数。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因数和倍数教案【篇6】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你们的妈妈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大屏幕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生:我认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师:你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生:2×4=8,2和4是8的因数,8是2和4的倍数。
生:40÷2=20,40是2和20的倍数,2和20是40的因数。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
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混哦!
三、师生交流、合作探究: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不止一个,那么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并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的?(18的因数有:1,2,3,6,9,18)
我们在写的时候怎样写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生: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
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5)在4x0。5=2中,4和0。5是2的因数。 (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24这个数是()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3)、自然数32有()个因数,它们是( )。
(5)、19的因数只有( )和( )。
(1)、27的因数有哪些?
(2)、27是哪些数的倍数?
六、课时小结:
本节课大家学习到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解决。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准确、全面的求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反思:
教学《因数和倍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引入到数与数之间关系。为了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点,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动脑筋出教室”这一游戏的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在授课时,我体验到了学生的快乐。当学生用自己的学号说整除、因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像顺口溜,很有趣。每个学生都在愉快中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
因数和倍数教案【篇7】
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巩固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1、同学们,本学期的内容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有的知识进行与复习。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数的世界”,在十个单元中哪些是与数打交道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方程
什么是公倍数与公因数?
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⑴与练习第1题,在方程下面打√,集体汇报时说出为什么不是方程?
X+2.5<828-12=165a分别叫什么?你觉得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副图来表示吗?
提问:根据什么来解方程?指名4人板演,校对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的?
教师,用方程计算可以使很多问题变的简单,容易解决。
⑷与复习第4题学生读题后独立用方程解决。
对公倍数和公因数你有那些了解?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这是一堂复习课,主要复习方程、公倍数和公因数两个单元的内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对知识的回顾与还不是很系统。特别是对潜能生而言,教师的提问不能及时沟起他们对知识概念的回忆,因此跟基础较好的同学相比就形成了鲜明的落差。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关键,也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大部分学生在列方程时,因为没能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而把方程列错,或者方程列到了,却不能把方程抽象成数量关系式。诸如这些现象,主要是学生的抽象能力还不够完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仔细,深入,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在公倍数和公因数一单元中,问题不大,主要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对较大的两个数,如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率较大。因此课后还应多补充一些相应的练习。
因数和倍数教案【篇8】
“底和高”是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时内容以直角以及垂直为知识基础,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为认知背景,教材利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作为认知情境,展开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积累高的表象,并形成高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本课时认识的高主要指图形内的高,而对于图形外的高不作要求
1.通过动手把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做成一长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等相关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点:
1、教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的餐桌?
2、教师:说得很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操,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中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小组中展示、交流、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4、教师:同学们好聪明!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出了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老师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谢谢你们帮了老师的忙!
(二)认识“高”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贴平行四边形)
(3)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收集各小组的信息、意见,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概念。
(1)教师:这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对比平行四边形,看了这个三角形你想说点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组汇报,教师收集信息,出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③师生交流得出:画各种图形的高最好用三角板画 ,画出的高更精确。
④师生共议用三角板画图形的高的最佳方法。
(2)师生共同小结梯形的高的概念。
4、教师: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1、课本21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依次找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并在图中标出来,完成后集体订正。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组内互评,说说对方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边和高的对应关系)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他们的发现。(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吗?
2024公倍数的教案5篇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制作严谨的教案是教学质量好的重要保障,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如果你对“公倍数的教案”感到好奇请参考下面为你准备的资料,所有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公倍数的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 60 90 120;40的倍数有:40 80 120 ,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 120 180;90的倍数有:90 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公倍数的教案 篇2
一、片段一:故事引入
师: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 ,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路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看他们,拉拉家常,叙叙旧,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你会帮他选一选吗?
学生尝试着寻找日子,有的一边想一边在纸上写,有的直接在课前发的日历纸上圈圈画画,有的在交头接耳……过了会儿,有几个学生露出了高兴的神情,但大多数学生显然还没有选出日子。
师:看来选准日子,还得讲究一些方法。老师给你们提个建议,同桌两个同学能否先分一下工,一个同学找老渔夫的休息日,另一个同学找年轻渔夫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日子合起来对照一下,这样试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初步感受问题的挑战性,产生与他人合作的心理需求,教师再启发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和分工合作,引导学生选出日子,并进行了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板书:
老渔夫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年轻渔夫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二、片段二:探究提升
师:我们进一步来探究上面这些数中的学问。先看老渔夫的休息日,把这些数读一读,你会有一些发现吗?(学生读后相继交流)
生1:我发现这些数都是双数。
生2:我发现每两个数之间相差4。
生3:我发现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4。
生4:我发现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
师:对了,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把他们从小到大排在一起,就有了你们刚才找到的规律。(教师把板书中的“老渔夫的休息日”擦去,改写成了“4的倍数”。)
师:我们刚才在30以内的数中,找到了这些4的倍数,现在老师要求继续找下去,30以外的数中,4的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
生5:32,36,40,44,48,…
(学生举例,教师在“4、8、12、16、20、24、28”的后面添上“32、36、…”。)
(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了“6的倍数”。)
师:(手指着“12、24”)下面我们来研究两位渔夫共同的休息日,这些数和4与6有什么关系吗?
生6:这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生7:这些数是4和6共同的倍数。
生8:这些数是4和6公有的倍数。
生9:这些数是4和6的公倍数。
师:对了,4和6公有的倍数我们就把它叫做4和6的公倍数。(教师把板书中的“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擦去,改写成了“4和6的公倍数。
生9:这些数是4和6的公倍数。
师:对了,4和6公有的倍数我们就把它叫做4和6的公倍数。(教师把板书中的“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擦去,改写成了“4和6的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从30以内的数中找出了4和6的公倍数12、24,如果继续找下去,还能找出一些来吗?
生10:36、48、60、72…
(学生举例,教师在“12、24”的后面添上“36、48,…”。)
师:(手指着“12”)请同学们想,这“其中最早的一天”是不是4和6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数呢,而在4和6的公倍数中能否找到最大的一个呢?
(通过交流,学生肯定“12”是4和6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找不出最大的一个。)
师: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你们给它起个名字,该叫什么呢?
生:最小公倍数(好多学生几乎是脱口而出)。
(教师把“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三、片段三:反思归纳
师: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个活动,同学们分别求出了几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那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做公倍数?什么叫做最小公倍数?
生1: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2:三个数公有的倍数就叫做这三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叫做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3:两个数、三个数都有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我想四个数、五个数甚至更多的数也有吧。
(最终,在生生交流和师生的交流中,学生概括出“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想一想上面找“共同的休息日”的过程,说一说我们可以怎样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4:先找出每一个数的倍数,再找出公有的倍数。就可找出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了。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互作补充和修改,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归纳出了方法:一找倍数:从小到大依次找出各个数的倍数;二找公有:对比各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三找最小: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
公倍数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能用排列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重点难点
1.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主要教学方法
新授课讲解法尝试法
操作过程
板书设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例1.从小到大,顺次写出几个6的倍数和几个9的倍数,找出6和9公有的倍数,最小的一个公倍数是几?
6的倍数有:6、12、18、24、36、42......
9的倍数有:9、18、27、36、45、54......
6和9公有的倍数有:18、36......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8
用图表示如下:
6的倍数9的倍数
6和9的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
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活动:预计时间()分钟
学生活动;预计时间()分钟
一.准备题
1.什么叫约数?什么叫倍数?
2.用什么方法求一个数的倍数?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有没有最大的倍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
2.学生尝试
6的倍数有:6、16、18、24、30、36、42、......
9的倍数有:9、18、27、36、45、......
6和9公有的倍数有:18、36......
3.教师讲评:也可以用图来表示:
6的倍数9的倍数
6和9的公倍数
4.引导学生归纳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三.练一练:
1.第1题填在书上。
2.第2、3两题
3.独立练习:第4、5题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口答
1.学生读题
2.尝试:指名板演,其余自练。
3.先理解图意,再填入公倍数。
1.指名说说
2.把书上的发现告诉同学。
3.看书上写的是不是与我们发现的相同?
4.想一想:
(1)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2)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
1.学生填在书上。
2.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找倍数和公倍数的方法相同。
不同点:第2题前3个括号里要有省略号;第3题前3个括号里不该填上省略号。
四.总结后做目标检测。
延伸练习
作业册70页
反馈与矫正
目标达成情况
公倍数的教案 篇4
一、复习引入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板书:4脳3=12)
2、谁能用因数和倍数来说说在这个算式中三个数的关系?除了12,你还能找到4的倍数吗?怎么找?
二、学习新课
1、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直观理解
师:我们来比比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在下表中找到4的倍数和6的倍数。
(投影:数字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3、请大家拿出题单,认真读题后,快速完成。
4、生独立找,汇报,投影
5、请大家仔细观察数字表上4的倍数和6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6、谁来说说什么叫4和6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7、刚才我们是怎么找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
8、小结:先分别列举出4的倍数和6的倍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列举法。
9、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找最小公倍数
10、板书课题:找最小公倍数
2、通过集合图,加深对公倍数意义的理解
三、探究方法
1、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用列举法找到了4和6的最小公倍数,6和9的最小公倍数,请看屏幕,请大家再用列举法找出下面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听清楚作业要求
第一组:5和154和96和9
第二组:3和62和56和10
第三组:4和86和54和10
第四组:3和92和712和8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演示结果
师:观察每列数据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小结特殊情况下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倍数关系看大数;
(2)互质关系求乘积。
师: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时,除了用列举法,还可以用你们发现的特殊办法去找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样更简便。
我们进行一个抢答比赛,看谁能最快找到下面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和66和74和122和5
10和209和510和118和10
学生抢答,请学生说说想法
2、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我们已经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了,有信心来挑战一下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
(2,3,和4;3,4,和6)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师小结:我们同样可以用列举法找到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练习
判断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2)4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40。
3)自然数范围内,4和6的公倍数有无限个。
4)15是最小公倍数。
5)6是3的最小公倍数。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找最小公倍数,知道了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还知道了找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可以用列举法,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的方法
公倍数的教案 篇5
1、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求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判断、推理、分析能力。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3、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学会欣赏他人。
独立完成,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评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实实在在,利于学生再现原有知识结构,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做好了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3:公倍数可以是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数公有的倍数。我认为应改成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师:太好了,谁能再说一遍。
生说完师出示,齐读。
(评析:有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基础,学生很容易通过迁移实现对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的自主建构。因此教师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完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oh,你会吗?(生摇头。受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的影响,直觉让他有此想法。这种直觉思维值得呵护。)暂时不会不要紧,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研究。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但我暂时没想出来。(师板书:分解质因数)
生3:,他们俩的方法太麻烦,我觉得把两个数直接相乘就行了。(师板书:直接相乘)
其余学生露出惊奇与赞同的表情。
生5:用直接相乘的方法求4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对的,但求其他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不一定对了。如10与20,10×20=200,但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0。
师:短乘法!我们还真实第一次听说,你能给大家讲讲吗?
该生主动走上讲台,边板书边讲:如10与20都2得20与40,再乘3得60与120,(板书如下)
生7:干脆先写出一个数的倍数,再写出另一个数的倍数。通过比较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板演。
公倍数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教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和参考,如何写优质课的教案?盼望这份"公倍数教案"能够为您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指导,希望本文能够为您开启一扇新的大门拓展您的视野!
公倍数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找最小公倍数。(课本第81-8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突破方法:
由圈数活动开始,找出既是一个数的倍数,又是另一个数的倍数,自然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让学生圈出各数的倍数,再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让学生感受用列举法可以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数字表、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
乐乐就要放假了,很想爸爸妈妈带她出去玩。可乐乐的妈妈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3天休息一天,爸爸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5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同时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西湖公园玩。(出示:七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乐乐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乐乐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乐乐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妈妈的休息日:
4、
8、
12、
16、20、
24、28爸爸的休息日:
6、
12、
18、
24、30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12、24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二、尝试探讨
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我们一起来看妈妈的休息日,把这些数读一读(学生读数),你发现这些数有些什么特点?
师:对了,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教师顺势把板书中“妈妈的休息日”改成了“4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是在30以内的数中,依次找出了这些4的倍数,如果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学生举例,教师在4的倍数后面添上了省略号。)
我们再来看“爸爸的休息日”有什么特点?6的倍数有多少个?(把“爸爸的休息日”改成“6的倍数”并添上省略号)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这些数和4、6有什么关系?
师:对了,这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你能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吗?(把板书中“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改为“4和6的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从30以内的数中找出了4和6的公倍数有12、24,如果继续找下去,你还能找出一些来吗?可以找多少?(学生举例,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这“其中最早的一天”,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中“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
4的倍数:
4、
8、
12、
16、20、
24、
28、?? 6的倍数:
6、
12、
18、
24、30、?? 4和6的公倍数:
12、
24、??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教师谈话: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
出示集合图
三、深化概念
师: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我们分别求出了这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1页看例子,填一填师: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
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
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公倍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最小公倍数)师:那么我们刚才是怎么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呢?生说,师写(列举法)[出示]找最小公倍数
2和6 9和18 6和24 5和35 3和9 3和5 7和5 4和9 9和11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公倍数。
师:有的同学找得很快,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方法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生: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它们的乘积也是它们的公倍数。生:2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6,并不是它们的乘积。
生:大数要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且是最小公倍数。例如2和6,9和18,最大的数都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们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③:第二排每一组都是互质数。例如3和5两个数是互质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师总结。
师:你们能举一些这类的例子吗?
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发现,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3和6 10和8 3和9 5和4 6和5 9和4 2和7 6和8
四、利用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问题,
(1)“五(1)班同学参加植树劳动,按6人一组或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五(2)班参加植树的至少有多少人?”
齐读两次,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引导中理解题意后放手让生自己完成,同桌间比对。
(2)人民公园是1路和6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6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久又同时发车?
五、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我们今天学习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哪几种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六、布置作业:基础训练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列举法倍数关系较大数特殊关系
互质关系两数的乘积
公倍数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并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公倍数。
2. 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经历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 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学号吧,我叫到学号的同学请起立,看看谁的反应快。(课件出示:学号是4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是6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哪些同学站起来2次?请站起来两次的同学再次起立,依次报出你们的学号。
师:想一想,他们为什么站起来两次?
生:因为他们既是4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公倍数的问题。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报数游戏,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
(一)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 回忆学习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是怎样研究公因数的?
生:先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因数;从这些因数中找出相同的因数就是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师: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游戏中4和6的公倍数问题。
2. 自主探究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找出4和6的公倍数。
3. 汇报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学间互相讨论。(两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4. 小结概念,课件演示集合图。
12,24,36,……是4和6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12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公因数,这里让学生通过迁移的方法,很快地认识到这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师:请用你想到的方法找出6和8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方法有:
①列举法: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例如:6 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 的倍数:8,16,24,32,40,48,……
6 和 8 公倍数:24,48,……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②用集合图表示也很清楚。
③6 的倍数中有哪些是 8 的倍数呢? 或者8 的倍数中有哪些是 6 的倍数呢?
师:这么多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通过观察,想一想:①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练习:18和24 15和25
三、课堂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3 和 6 2 和 8 5和 6 4 和 9 3和9 5和10
交流你的发现:若两数互质,两数直接相乘求最小公倍数;若两数含有倍数的关系,较大数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独立作业:数学书71页2题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生: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等等。
板书设计:
公倍数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难点: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教 学 流 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
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课堂探究
自主
学习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交流
展示
4、明确意义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铺成边长是4厘米或9厘米的正方形?除了能铺成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之外,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最小是多少厘米?你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师:通过刚才的报数和铺正方形的过程,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韦恩图上怎么表示?
5、找最小公倍数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4、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反馈拓展
拓展
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2、师:运用公倍数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天周老师和一位乐清的同学在温州参加完同学会之后,第二天要赶回来上班,从温州新南站我们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3、求三个数的公倍数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
检测
公倍数教案 篇4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教学公倍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倍数。如例1安排了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来说明为什么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12厘米、18厘米、24厘米,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用省略号表示,最后让学生说明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学以致用。教学例2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6和9的公倍数,学生说了三种方法,一是先找9的倍数,从9的倍数中找6的倍数;二是分别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有的倍数;三是先找6的倍数,再从中找出9的倍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6和9的倍数和公倍数,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2、结合学情与新课程标准对本环节的要求,分析教材编写意图: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中铺砖对于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不利于建立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把“原来铺墙砖”的题目改为“找两人的共同休息日”来建立概念。原因有三:首先,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其次,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再者,课堂中最有效的时间是前15钟,做好这段时间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把这一比较难理解的环节放在后面。
2、新授课中补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意义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意义。理由是: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课堂习题进行了有明确针对性与目的性的改变。(后述)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标准》中要求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
3、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理由是:《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所以要达到《标准》中的要求这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在月历纸的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
学生在月历上找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习、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
四、教学具准备:印有月历纸、多媒体。
五、具体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利用学具,导入新课(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重点)
1、 学生在预先发放的月历纸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在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
2、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创设情境,应用知识:(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难点)
1、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方法提炼。
(三)、练习巩固(讲清练习的层次)
1、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找生日。基本——拓展
(2)铺墙砖。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隐含着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公倍数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练习五第12~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进行有条理思考。
2.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含义,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弄清公倍数和公因数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完成一些公因数、公倍数的有关练习。
二、基础训练
1.写出36和24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2.写出100以内10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2题。
谁能说说什么数是两个数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因数指什么?
在书上完成连线后汇报方法。
你是怎样找出24和16的公因数的?你是怎样找到2和5的公倍数的?
2.完成第13题。
独立完成。交流各自方法。
3.完成第14题。
独立完成。交流各自方法。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完成思考题。
(1)小组讨论方法。
(2)指导解法。
把46块水果糖分给同学后剩1块,也就是同学们分了多少块糖?(46-1)38块巧克力分给同学后剩3块,也就是分了多少块巧克力?(38-3)每种糖都是平均分给这个小组的同学,因此这个小组的人数既是45的因数,又是35的因数。要求小组最多有几人,就是求45和35的什么?(最大公因数)(45,35)=5因此这个组最多有5名同学。
5.阅读“你知道吗”介绍了我国古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重要方法————辗转相除发法,以及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四、课堂
大家在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首先要明白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其次要掌握找公倍数、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公倍数教案 篇6
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依照学生预习、阅读课本进行教学,老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觉得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调查询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太麻烦了”。
今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我在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
一、仍然是将预习前置。
二、动手操作,想象延伸。
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感知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是促进形象思维发展的有利途径。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动手铺,铺后想,想后算,算后思。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分组操作,用除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写出来。
以直观的操作活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思考: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三、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先用“列举法”教学“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在学生相对较熟练的时候尝试让学生直接说出公倍数与公因数;在此基础上适当介绍后面的阅读知识,但不要求学生使用。
四、在教学了用“列举法”“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的知识之后,适当提高训练难度,将求“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合并训练。通过联系“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扩倍法等其它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掌握较好。
公倍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重点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难点
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目标导学《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自主合作《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汇报交流《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复习引入
1.你能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3和86和1113和2617和51
2.求30和42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前面我们已学过两个数的约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1.教学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2.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1)采用列举的方法,分别找出6和8的各自倍数,再分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采用列表的方法,将6和8的倍数分别列成图表,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把6和8分解质因数,写出短除的竖式并指出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哪些?
①6(或8)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6=2×3;8=2×2×2
②6和8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2×3×2×2)
(4)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3、教学例3:
一种墙砖长3分米,宽23分米,现在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
(1)学生观察图中内容,分析图中已知内容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独立思考问题并在纸上画一画。
(3)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解决方法: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
思考:3和2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有无最大的?为什么?
拓展应用
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72页10、12题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1.教学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2.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公倍数教案 篇8
1、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求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判断、推理、分析能力。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3、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学会欣赏他人。
独立完成,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评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实实在在,利于学生再现原有知识结构,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做好了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3:公倍数可以是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数公有的倍数。我认为应改成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师:太好了,谁能再说一遍。
生说完师出示,齐读。
(评析:有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基础,学生很容易通过迁移实现对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的自主建构。因此教师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完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oh,你会吗?(生摇头。受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的影响,直觉让他有
公倍数教案 篇9
《最小公倍数》是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教学内容,是最小公倍数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约数以及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例1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6的倍数、9的倍数与它们公倍数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了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学会用列举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在于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公倍数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会求存在互质和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培养学生观察、迁移、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求新知的能力。
5、经历探求新知的过程,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以及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1、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2、我们学习了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那些知识?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数倍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大家的自学,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比较合理?
我们试着从这三方面来进行研究。
1、 研究含义。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还有其他理解吗?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
6和9最小的公倍数是( ),6和9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2、 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最小公倍数,那么怎样求最小公倍数呢?
以30和40这两数为例。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1)交流反馈例举法。
(2)交流反馈分解质因数法。
30和40的最小公倍数是( ) m和n的最小公倍数是( )
用分解质因数法怎样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为了简便,通常求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短除算式的?
分别提问:各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对于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你还有不理解或者还有什么建议?
20和30 7和9 5和8 6和12 3和24
交流反馈:
具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任意选择两个数组成一组,并说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判断:
有一袋果糖,无论分6人,还是分5人,都正好分完,这袋果糖至少有多少粒?
通过自学和交流反馈,你有什么收获?
公倍数教案 篇11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所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最小公倍数》。
(一)教材分析
“最小公倍数”是通分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采用“找”的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掌握了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阿凡提的故事中,体会、探索、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最小公倍数一课是数学的基础课,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列举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整合点:
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他们的方法。作为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信息技术的的应用,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把大容量的信息呈现给我们的孩子!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趣激疑、引出课题
通过体育课上报数的形式,感知有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初步感知公倍数的存在,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交流
通过四个步骤达到探索交流的目的。
1、体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我首先对教材的情境图进行了加工,从学生喜爱佩服的阿凡提帮工人讨工资的故事引入,目的是通过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生活常识,采用日历上圈一圈,本子上写一写、画一画等方法找到阿凡提取钱的日子,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探索,汇报,发现巴依老爷的休息日实际上就是4的倍数,账房先生的休息日就是6的倍数,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要在集合圈里用省略号表示出来。除此以外,还可以用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形象直观的演示,一方面突出了教学重点,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然后,我又把教材中的情境教学作为动手实践的内容出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时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关系。
3、归纳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的过程,经历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感知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归纳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
4、看书质疑。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质疑。
(三)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首先出示书P90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并总结规律。使学生知道倍数关系和互质数关系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从而明白实际情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依据。
然后是打电话游戏。
这个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数学知识的教学要与学生现实密切联系”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四)、课堂小结、总结归纳
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都学到了什么?谈谈这堂课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运用这单元学习的知识,也给你的朋友编一个谜语,让他们猜猜你们家的电话号码。
这个环节通过新知的运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放松学生的心理,巩固基础知识,发展思维,充分体现“玩中学,做中学,学中悟”的理念,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学会。
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在五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是比较枯燥的内容。本节课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获取了丰富的知识。
谢谢!
公倍数的教案15篇
公倍数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课前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从具体的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公倍数的含义。)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既能为学生的抽象思考提供必要的帮助,又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
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活动。)
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③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在比较中,学会择优。)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进一步启迪思维,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进一步理解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感受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并进一步明确2和5的公倍数的特征,都是10的倍数。)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主选用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形成必要的技能。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习题超市:
一.口答:
1、直接说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18和36的最小公倍数是()
(2)45和135的最小公倍数是()
(3)8、18和72的最小公倍数是()
(4)48、16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
2、10的倍数();15的倍数();10和15的公倍数();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
3.三个素数的最小公倍数是42,这三个素数是()。
二、判断
(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几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只有一个。
(4)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大与其中一个数。
三、讨论解答:
1、A=2235,B=237,A,B的最小公倍是(),A,B有没有最大公倍数?为什么?
2、A=257;B=()()5时,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2357=210。
板书设计及课后反思: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附:教材简析
1、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的含义。
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含义。
例1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发现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并从长方形纸片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的关系,对铺满和不能铺满的原因作出解释。再想像这张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哪些正方形,从倍数的角度总结规律,为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揭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把感性认识提升成理性认识。
教材选择长方形纸片铺正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倍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用同一张长方形纸片铺两个不同的正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提出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正方形的边铺长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正方形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关系的愿望。
分析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除以长方形的长、宽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
第二个层次根据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的经验,联想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的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有无数多个。再用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2、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教材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例1先联系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12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这些现象,从正方形的边长分别除以长方形纸的长和宽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后在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这句话里把既是又是进一步概括为公倍数,形成公倍数的概念。
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包括的一切对象。对具体事例是否属于概念作出判断,就是识别概念的外延,加强对概念的认识。例1在揭示2和3的公倍数的概念,指出它们的公倍数是6、12、18、24后,提出8是2和3的公倍数吗这个问题,利用反例凸现公倍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8只是2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从而进一步明确公倍数的概念。练习四第4题先在表格里分别写出4、5、6的倍数,再寻找4和5、5和6、4和6的公倍数,也有助于学生识别概念的外延。
3、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例2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思路都出自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引发出来。学生可能先分别写出6和9的倍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由于倍数需一个一个地写,还要逐个逐个地比,所以得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比较慢。学生也可能在9的倍数里找6的倍数,只要依次想出9的倍数(即91、92、93的积),逐一判断是不是6的倍数,操作比较方便。尤其求两个较小数(不超过10)的最小公倍数时,更能显出这种方法的优点。当然,在6的倍数里找9的倍数,也是一种方法,但没有9的倍数里找6的倍数快捷。教材安排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各种方法,首先是理解各种方法的共同点,都在寻找既是6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而且是尽量小的那个数。然后是理解各种方法的个性特点,从中作出自己的选择。
公倍数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重点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难点
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目标导学《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自主合作《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汇报交流《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复习引入
1.你能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3和86和1113和2617和51
2.求30和42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前面我们已学过两个数的约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1.教学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2.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1)采用列举的方法,分别找出6和8的各自倍数,再分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采用列表的方法,将6和8的倍数分别列成图表,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把6和8分解质因数,写出短除的竖式并指出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哪些?
①6(或8)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6=2×3;8=2×2×2
②6和8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2×3×2×2)
(4)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3、教学例3:
一种墙砖长3分米,宽23分米,现在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
(1)学生观察图中内容,分析图中已知内容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独立思考问题并在纸上画一画。
(3)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解决方法: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
思考:3和2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有无最大的?为什么?
拓展应用
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72页10、12题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1.教学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2.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公倍数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会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会求是互质数或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同学们,昨天我们班在舞台旁30米长的花带上每隔2米种一株桂花,树种的太密了,下午要重种,改成每隔3米种一株。现在大家出出主意,下午怎样种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呢?我一边说一边把课前准备好的图片分给各小组,让各小组讨论交流后交由小组长汇报本组的方案。各组讨论后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3、除头、尾不动外,还有6米、12米、18米、24米共六株不用拔,只需拔10株,在每两株中间种一株,这样重种5株就可以啦。
师:刚才有4组采用了第三种方案该种的,这种方案确实比前两种方案要好,现在请你们说说是怎么发现这些株数不用重种的?
生:通过测量的方法发现的。还发现了6、12不仅是2的倍数同时也是3的倍数,所以觉得是2和3的公倍数就都不用动。
师:你们怎么想到“公倍数”这么个好听的名字的?
生:我们前面学习的几个公有的因数叫公因数,最大的叫最大公因数。那现在两个公有倍数就叫公倍数,30是最大的就叫最大公倍数。
生:(议论纷纷)这个不是最大的,还有更大的。。。。
师:确实如此,大家真能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二、探究:
看了这个课题,你想在这节课中了解些什么请学生写在纸上,并贴到黑板上.
(为什么不求最大公倍数求最小公倍数有哪些方法 哪些情况下可以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等)
四人一组合作解决1~2个问题,举例说明,组长笔录.可以翻书请教,在P.69~71.
成果汇报:
(1)公倍数有多少个 (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公倍数.)
根据学生举例填写集合圈并说出各部分所表示的内容:
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与各自独有之因数的乘积.
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各自独有质因数的乘积.
不同处:求最大公因数只要把公有的质因数相乘,求最小公倍数还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任选一种方法,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第一组必做,其它可任选,看谁做的又快又多又正确):
得出两个特殊情况: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当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时,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4、总结:今天你们根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学习,对于今天所学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公倍数的教案【篇4】
《最小公倍数》是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教学内容,是最小公倍数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约数以及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例1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6的倍数、9的倍数与它们公倍数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了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学会用列举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在于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公倍数的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3~44页例11、例12和“练一练’’,第46练习七第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倍数及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倍数,理解公倍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公因数和公因数,今天这节课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提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你对公倍数有哪些想法?对最小公倍数呢?
引导:大家交流的想法,实际上是联系公因数和公因数进行联想,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好数学。那刚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倍数。
(1)出示例11,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提出的什么问题。
引导: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铺两个正方形,哪个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看图想一想是为什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算式来说明理由,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哪个正方形能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
提问:联系铺满长方形的图形,观察列出的算式,你觉得6和3、2这两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是3和2公有的倍数。
(2)引导: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明确可以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
你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厘米数只要满足什么条件,就能用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像这样能被正好铺满的正方形有多少个,能找得完吗?
(3)引导:现在你发现,6、12、18、24这些数和2、3都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想法。指出:同学们的理解还真不错!大家发现6、12、18、24这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公有的倍数,我们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
追问: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不是?
那哪些数是2和3的公倍数呢?(板书:6,12,18,24是2和3的公倍数)为什么公倍数里要用省略号?你还能任意再说几个2和3的公倍数吗?
2.求公倍数。
出示例12,明确要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
让学生独立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交流:你是怎样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的?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用不同方法找的过程和结论,使学生领会。
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其中’最小的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追问:有没有的公倍数?为什么?
说明:两个数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没有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里最小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3.用集合图表示公倍数。
引导:你也能用圆圈图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和公倍数的关系吗?自己画一画。学生交流,呈现集合相交的图,(图见教材,略)分别标注出“6的倍数”“9的倍数”“6和9的公倍数”,并强调三个部分都有无数个数,都要用省略号表示。
让学生看直观图说说,哪些数是6的倍数,哪些数是9的倍数,哪些数是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几。
指出:从图上可以直接看出,6和9公有的倍数,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9题。
4.做练习七第10题。
四、总结提升
引导: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可以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写公倍数时要注意什么?
公倍数的教案【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并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公倍数。
2. 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经历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 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学号吧,我叫到学号的同学请起立,看看谁的反应快。(课件出示:学号是4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是6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哪些同学站起来2次?请站起来两次的同学再次起立,依次报出你们的学号。
师:想一想,他们为什么站起来两次?
生:因为他们既是4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公倍数的问题。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报数游戏,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
(一)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 回忆学习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是怎样研究公因数的?
生:先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因数;从这些因数中找出相同的因数就是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师: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游戏中4和6的公倍数问题。
2. 自主探究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找出4和6的公倍数。
3. 汇报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学间互相讨论。(两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4. 小结概念,课件演示集合图。
12,24,36,……是4和6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12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公因数,这里让学生通过迁移的方法,很快地认识到这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师:请用你想到的方法找出6和8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方法有:
①列举法: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例如:6 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 的倍数:8,16,24,32,40,48,……
6 和 8 公倍数:24,48,……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②用集合图表示也很清楚。
③6 的倍数中有哪些是 8 的倍数呢? 或者8 的倍数中有哪些是 6 的倍数呢?
师:这么多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通过观察,想一想:①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练习:18和24 15和25
三、课堂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3 和 6 2 和 8 5和 6 4 和 9 3和9 5和10
交流你的发现:若两数互质,两数直接相乘求最小公倍数;若两数含有倍数的关系,较大数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独立作业:数学书71页2题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生: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等等。
板书设计:
公倍数的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找最小公倍数。(课本第81-8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突破方法:
由圈数活动开始,找出既是一个数的倍数,又是另一个数的倍数,自然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让学生圈出各数的倍数,再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让学生感受用列举法可以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数字表、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
乐乐就要放假了,很想爸爸妈妈带她出去玩。可乐乐的妈妈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3天休息一天,爸爸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5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同时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西湖公园玩。(出示:七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乐乐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乐乐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乐乐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妈妈的休息日:
4、
8、
12、
16、20、
24、28爸爸的休息日:
6、
12、
18、
24、30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12、24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二、尝试探讨
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我们一起来看妈妈的休息日,把这些数读一读(学生读数),你发现这些数有些什么特点?
师:对了,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教师顺势把板书中“妈妈的休息日”改成了“4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是在30以内的数中,依次找出了这些4的倍数,如果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学生举例,教师在4的倍数后面添上了省略号。)
我们再来看“爸爸的休息日”有什么特点?6的倍数有多少个?(把“爸爸的休息日”改成“6的倍数”并添上省略号)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这些数和4、6有什么关系?
师:对了,这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你能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吗?(把板书中“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改为“4和6的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从30以内的数中找出了4和6的公倍数有12、24,如果继续找下去,你还能找出一些来吗?可以找多少?(学生举例,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这“其中最早的一天”,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中“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
4的倍数:
4、
8、
12、
16、20、
24、
28、?? 6的倍数:
6、
12、
18、
24、30、?? 4和6的公倍数:
12、
24、??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教师谈话: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
出示集合图
三、深化概念
师: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我们分别求出了这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1页看例子,填一填师: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
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
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公倍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最小公倍数)师:那么我们刚才是怎么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呢?生说,师写(列举法)[出示]找最小公倍数
2和6 9和18 6和24 5和35 3和9 3和5 7和5 4和9 9和11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公倍数。
师:有的同学找得很快,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方法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生: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它们的乘积也是它们的公倍数。生:2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6,并不是它们的乘积。
生:大数要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且是最小公倍数。例如2和6,9和18,最大的数都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们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③:第二排每一组都是互质数。例如3和5两个数是互质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师总结。
师:你们能举一些这类的例子吗?
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发现,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3和6 10和8 3和9 5和4 6和5 9和4 2和7 6和8
四、利用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问题,
(1)“五(1)班同学参加植树劳动,按6人一组或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五(2)班参加植树的至少有多少人?”
齐读两次,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引导中理解题意后放手让生自己完成,同桌间比对。
(2)人民公园是1路和6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6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久又同时发车?
五、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我们今天学习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哪几种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六、布置作业:基础训练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列举法倍数关系较大数特殊关系
互质关系两数的乘积
公倍数的教案【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所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最小公倍数》。
(一)教材分析
“最小公倍数”是通分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采用“找”的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掌握了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阿凡提的故事中,体会、探索、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最小公倍数一课是数学的基础课,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列举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整合点:
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他们的方法。作为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信息技术的的应用,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把大容量的信息呈现给我们的孩子!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趣激疑、引出课题
通过体育课上报数的形式,感知有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初步感知公倍数的存在,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交流
通过四个步骤达到探索交流的目的。
1、体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我首先对教材的情境图进行了加工,从学生喜爱佩服的阿凡提帮工人讨工资的故事引入,目的是通过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生活常识,采用日历上圈一圈,本子上写一写、画一画等方法找到阿凡提取钱的日子,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探索,汇报,发现巴依老爷的休息日实际上就是4的倍数,账房先生的休息日就是6的倍数,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要在集合圈里用省略号表示出来。除此以外,还可以用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形象直观的演示,一方面突出了教学重点,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然后,我又把教材中的情境教学作为动手实践的内容出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时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关系。
3、归纳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的过程,经历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感知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归纳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
4、看书质疑。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质疑。
(三)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首先出示书P90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并总结规律。使学生知道倍数关系和互质数关系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从而明白实际情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依据。
然后是打电话游戏。
这个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数学知识的教学要与学生现实密切联系”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四)、课堂小结、总结归纳
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都学到了什么?谈谈这堂课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运用这单元学习的知识,也给你的朋友编一个谜语,让他们猜猜你们家的电话号码。
这个环节通过新知的运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放松学生的心理,巩固基础知识,发展思维,充分体现“玩中学,做中学,学中悟”的理念,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学会。
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在五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是比较枯燥的内容。本节课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获取了丰富的知识。
谢谢!
公倍数的教案【篇9】
一、教学设想
“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的概念和分解质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如下:
1、尊重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但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深挖教材后,可以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所以在充分分析教材上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后,我抓住倍数这个生长点发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抓住分解质因数这个生长点研究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大胆地把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和多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力求学生知识体系的有机地自然地生长。
2、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来的数学。因此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看到这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看到这两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等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大量的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
3、让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课伊始从学生熟知的驷驱车引出倍数这一前卫知识。课中又再次利用两辆驷驱车同时从起点出发至少多少分钟再次同时经过起点这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最小公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课后又利用驷驱车赛这个情境进行延伸为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设为伏笔。
4、算理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旨。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学中我一直把算理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最小公倍数方法的线索,同时,把算法的多样化作为教学中的另外一个目标。从自然生长起来的列举法到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又从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研究到一般的算法,走一条从一般到特殊,又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且抓根本的最小公倍数与两个数质因数的关系为方向。从而深入研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并使短除法成为学生又一次知识的升华。
二 、课后反思
从教学的实践过程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两点感悟最深刻。
1、 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伊始,趣亦生。学生的注意力被驷驱车吸引,围绕驷驱车展开了知识的联想,为最小公倍数的理解铺垫了很好的基础。课中的再利用不仅使知识与生活加以联系,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有的放矢。课后的情境延伸更使知识体系更完善。
2、抓住学生思维的生长点,重视算理的教学,使算法多样化。
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中心”研究不同的环节如何使学生的思维自然生长。从概念倍数为基础而生长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从列举法而生长的规律,从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而生长的短除法,几次的生长都很自然。同时轻结论重算理体现的较为突出,成为了算法的多样化的前提。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且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教师有意识让学生体会亲历知识的研究过程,如:看到数列给学生发散的空间进行思维,但如何恢复最原始的研究状态在课堂中再现,怎样引导学生观察、研究、发现,如:独有倍数的出示时机,最小公倍数与质因数的关系,更需要再深入的研究。真正使数学课堂成为为探究的课堂。
公倍数的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在表示倍数和公倍数时进一步体会集合思想。
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体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师:咱们先来玩个拼图游戏,每张桌面都摆着两个正方形,大正方形边长为8厘米,小正方形边长为6厘米。桌面还放着一叠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请你选择一个正方形,将小长方形铺在它的上面,要正好铺满,没有空隙。同桌合作完成就举手示意,开始。
生:我们选的是小正方形,因为6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这样才能刚好铺完。
生:大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所以大正方形不合适。
师:也就是说得考虑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长,宽的关系咯?
生: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小长方形长与宽的公倍数。
师:那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还能刚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
师:12,18,24等这些数就是2和3的公倍数,在生活中,公倍数有很多用处,那怎样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呢?
教学意图:选择长方形纸片铺正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倍数,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的含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体会公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在有效地操作中发现和感悟。
师: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出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独立完成。
生:我有个好办法,先把公倍数填好,再填它们独有的倍数,这样就不会出现重写的错误。
师:也就是说,只要知道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便可以得出它们其它的公倍数了,太好了,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不是吗?
教学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规律,通过交流互动总结规律,最后老师加以归纳概括,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寻者。作为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师:刚才我们提的最小公倍数,请你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请你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意图: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交流讨论的空间, (下转第43页)(上接第39页)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助于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助于学生通过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生汇报归纳:当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时,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们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是的,当要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先判断它们是否有倍数关系或者是否是互质数,如果不是这两种特殊关系的话,再采用列举法和筛选法找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大家应该还记得,之前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用到的短除法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不知这两种方法可否用到找最小公倍数中呢?试一试。
学生尝试用这两种方法找最小公倍数。
教学意图:把短除法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在这里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体会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有许多,让这个环节更突出,而不与之前公倍数的教学环节混淆,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清晰的认识。
师:看来是可以的,这几种方法比较,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教学意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
(1)找60和42的最小公倍数;
(2)完成课本91页练习十七的第三小题。
小明每3天去一次图书馆,小华每4天去一次图书馆,4月3日他们在图书馆相遇,那么下一次他们在几月几日相遇?
学生独立做题,集体交流。
公倍数的教案【篇11】
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通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用列举法和短除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孩子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通过动手,让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拼一拼、摆一摆,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温故知新引入新课,通过动手摆一摆纸片来探索新知。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习、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
五、说教学设计: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材创设了学生在裁纸中遇到的问题创设情境,是想通过求正方形的边长及其最小值,抽象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学生尝试拼摆而且没有目的的去摆,且花费的时间也不少。怎样才能在一节课内完成概念及方法的教学呢?对,直奔主题。在复习完找倍数以后,我直接请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倍数中有什么相同点,从而引出公倍数。通过找其中最小的公倍数,顺利地引出最小公倍数。概念的教学由学生观察得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说课稿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说课稿二教师出示课件,
强调: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所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让学生自己说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用自己的方法来找出最小公倍数。
学生会用到列举法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对数比较小的可以用这些方法,那么1200和3400的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可以吗?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呢?由于前面学习最大公因数的时候学过短除法,有的学生会想到,及时表扬学生。
引出了短除法.让学生自学课本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适当的加以点拨。
找生汇报解答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你发现了吗?
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与这组数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一点小窍门:
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他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这样的练习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求最小公倍数中的特殊情况。
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目的是为下一节课《通分》做好了知识的铺垫。
(五)学以致用:
有一袋糖果,无论8人来分,还是9人来分,都正好分完,这袋糖果至少有多少粒?
(六)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桌互说,指名汇报。这样的总结,从知识的层面上做了一次回顾。并及时的总结了解学情,真正做到堂堂清。
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我仅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这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果,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相结合。
公倍数的教案【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学会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写出6、9的倍数,从1倍开始,2倍,3倍
二、导入新课
1、例1、从小到大,顺次写出几个6的倍数和几个9的倍数。找出6和9公有的倍数,最小的一个公有倍数是几?
2、分析:
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
9的倍数有:9、18、27、36、45、54
6和9公有的倍数有:18、36,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8),
3、讲解概念: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想一想:
(1)有没有最大公倍数,为什么?
(2)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
三、练一练
1、把4和6的倍数和公倍数分别填入下面的圈内,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完成书本第54页练习。
四、总结归纳
1、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而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所以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2、在集合图内列举的倍数后面都要加。
3、没有最大公倍数。
五、布置作业
反思:应加强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教学。并与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联系起来记忆。并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最大公约数而不学最小公约数,学最小公倍数而不学最大公倍数。
公倍数的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初步学会用几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结果,会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谈话:以前认识过分数吗?今天这节课继续学习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1、把1个“饼”平均分。
提问:把1个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每人分得多少?
(1)让学生把这个“饼”分一分,说一说每人分得多少。
(3)想一想:这里的1/4表示什么意思?(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1/4。)
[说明: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初步认识过分数,他们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通过让学生把1个“饼”平均分,可以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的旧知,同时也能自然地引出下面把几个饼平均分的问题。]
2、把3个“饼”平均分。
(1)分一分。
让学生从信封里拿出3张圆形纸片,自己想办法分一分。(如果学生都不会分,可启发学生把“饼”叠在一起再分)
(2)说一说。
交流分法。(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把3个饼叠成“一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
(3)议一议。
谈话:像这样,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指其中的.1份)这1份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说说你的理由。(通过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可以用1/4来表示。)
(4)想一想。
提问:这里的1/4表示什么意思?(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再问:它还表示1/4个饼吗?(不是,而是表示每一份和整体的关系。)
(5)反思小结: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我们是怎样分的?(看作“一堆”再平均分的)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说明: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按照学生已有的经验(整数除法的思路)是不可分的,需要把这3个饼叠成“一堆”,才能像分1个饼那样平均分。在教学例题前,创设这一特定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要借助直观操作
公倍数的教案【篇14】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比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已掌握了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的解题方法,体会这类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有过一定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学生无序的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
教学目标: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实际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2、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42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人数相等的三个班,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3、出示教材主题图,获取信息: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先独立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配比较合理。
设计意图: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1、出示题目:老师这有一筐橘子,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应该怎样分?(课件显示)
(老师给每组相同数量的小棒,但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数量,学生按3:2分小棒,教师巡视)
生1:先给大班3根,小班2根;然后再给大班3根,小班2根,就这样一共分了8次分完。由此可知这堆小棒有40根,最后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2:我们前两次分得跟他们一样,第三次我们发现剩的太多,我们就给大班分6根,小班分4根,就这样又分了两次分完,结果也是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3:我们的分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按3:2来分,因为小棒有一大堆,我们就想给大班分30根,小班分20根,后来发现不够,就给大班15根,小班10根,剩下的再给大班9根,小班6根,正好分完。
师:虽然分得结果一样,但是你们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可见同学们是用心、用脑去想了。事实上,很多科研成果也是通过科学家们的无数次试验得来的,希望你们把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保持下去。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每个小组都利用小棒来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分法,有的小组按部就班一直按3根、2根分;有的小组按3根、2根分了后,及时做了调整按6根、4根分;有的小组“大胆”地按30根、20根分,不够了又再做调整。不同的分法都代表了学生对比的理解和数感,也为进一步寻求这类问题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2、师:在这次分小棒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1:我觉得不管怎么分我们都要按3:2的比来分,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小棒的个数比是3:2.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生:我觉得按3:2的比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给两个人不一样,因为平均分后两个人每人分得的个数相同,而按3:2的比分两人分得的个数不同。
公倍数的教案【篇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 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掌握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
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
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
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 揭示概念。
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
公倍数。
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
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
形,说明什么?为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 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
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 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
小公倍数。
3、 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 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 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
前提呢?
2、 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 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