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5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5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1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引入: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提问)上述反应为什么属于化学反应?

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请同学们猜一猜。

设计意图: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方案一:称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指出该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录实验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4)再次设疑,实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实验一: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设计意图: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谈一谈。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2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 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1、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蜡烛的燃烧、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并分组实验。

讨论交流:

1.你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

2.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们的实验相同吗?是质量守恒定律以外的特例吗?为什么?

3.如果要使反应后天平的指针不偏移,那要如何改进实验?

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讨论、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同时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一条客观规律,通过没有气体参与和气体产生的实验进行探究、讨论交流进直观得出结论,没有设置太多的障碍也不是强加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学习探究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及归纳、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也引出本节课的重点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和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汇报实验结果,顺理成章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让学生进行剖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过渡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通过化学史的学习,激励学生要勇于实践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感受到:科学需要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学生,驱动学生主动的思考,使学生再次进入探索的情景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播放了水电解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学生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在这一阶段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一些实际问题,扩大知识的应用面,以此不断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展示一则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加盟吗?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通过上述探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观点。最后提出用什么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又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进一步探究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他们会感到,学海无涯,越学越有乐趣。

在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找出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更有利于进步和发展。课下和学生共同探讨,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习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氧化汞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习]: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习题1、2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元芳的蜡烛》

【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究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

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

【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化学反应进行探究。

【展示】我们知道,进行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这三者有什么作用

【展示】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考,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实验】1、先称取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2、现在我准备引燃红磷,同学们的任务是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还有气球的变化。

3、引燃红磷。我们可以看到红磷燃烧。

4、把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表格上,生成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5、再次称取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我们发现质量没有变化。

6、我们可以发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反应前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配合黑板板书),由此可知

记录数据。

观察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过一会熄灭。气球膨胀然后变得干瘪。

记录现象,并在此读数。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引导、过渡红磷燃烧的装置;

先清楚燃烧注意的事项,并明白各样仪器的作用,增强学生实验理论知识。

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笔记。

懂得归纳。

硫酸铜与铁

【过渡】可能由红磷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只是巧合。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究。

【实验】

1、实验

2、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展示给前排同学看),也即已经发生化学反应。

3、再次称量发现质量,没有变化。也就是这个反应也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4、取出铁钉投影,并与未反应的铁钉作对比。(书写符号表达式)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以及天平读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

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

先让部分学生证实已经反应,使得实验更加有说服力。

对比明显,学生思路更清晰。

【小结】通过这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会变化的。我们把这样的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强调我们所说的质量守恒只是用于化学变化。

观察、思考,小结。

了解自来水厂生产流程。体会生活中的化学,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探究二

【过渡】我们发现这两个装置它都是密闭的。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a】

1、碳酸钠与盐酸。

2、观察现象。

3、质量变轻了,为什么,有什么补救方法。

4、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实验b】

1、镁条燃烧。(坩埚钳前后对比)

2、现象,质量。

3、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都有锥形瓶,密封

产生大量气泡,气泡跑走了,质量就变轻,使装置密闭,或者把跑走的气体手机回来,天平就平衡了。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大量白烟。遵守,损失大量氧化镁。

使学生想到前两个装置的共性

引导学生发现此实验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再次巩固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解释】

1、用氧气与氢气燃烧生成水的模板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2、此过程中原子质量、数目、种类不变,所以物质质量也不变化。

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不变。

培养积极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变化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2、微观本质:原子数目 原子种类 原子质量→不变→物质质量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5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过渡到“量”;并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构建理论铺垫。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应用。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体验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

①学生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根据以上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归纳。

①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以及交流、讨论、分析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①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体会化学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观点;

②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延伸阅读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选十三篇


我们特地为你挑选出一篇文章,题为“质量守恒定律教案”。通常在开设新课程时,老师都会提前备好教案和课件,但知识点的设计在教案和课件中非常重要。在准备教案和课件的过程中,老师要考虑如何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相信你具备筛选适合自己信息的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1

一、教学设想

本课将以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先讲解并演示一个实验,接着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不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良性互动效应。

二、教学理念

体验“人人参与,个个成才”的成功感。

三、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类比推理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理解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发生的―些现象。

(3)说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4)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探索,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测定,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具:

1、实验用品: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管、小气球、石棉网、坩埚钳、白磷、铁、CuSO4溶液、蜡烛、镁条、火柴等。

2、多媒体播放软件或投影以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流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见课本)。

3、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

八、板书设计:

1、活动与探究。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见课本)。

3、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而且是针对化学反应(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它强调的是“质量守恒”。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反应生成”的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反应生成的各物质”,强调“参加”和“生成”,即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5)宏观上“物质的总质量”和“元素的种类”不变;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

4、化学方程式的定义、读法和意义(见课本)。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在初中化学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开始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是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学习构建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对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本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根据化学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课题的特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守恒的原因。

②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③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化学课标、教材的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课题:

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本课题中的实验内容是学生体验和领悟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包括两个密闭条件下的"活动与探究"实验和两个开放敞口状态下的实验。学生从密闭体系下的两个实验认识、理解、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结论的基本内容比较容易。紧接着观察开放体系下两个实验的现象似乎又对刚刚得出的质量守恒定律有所怀疑,设置这两个实验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进行进一步地理性思维,突破认知障碍。因而,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做完这两个开放体系下的实验后,及时对其进行改进很有必要。即:将碳酸钠与盐酸在敞口容器内发生的反应改进为在密闭体系下反应,用细线系紧小试管管口,将少许稀盐酸注入小试管中,竖直放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饮料瓶中,拧紧瓶盖。分别进行反应前后两次称量,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得出令学生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发现知识,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本节课,我采取"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师"问题引导"下的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①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尤其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很高。

2、学法指导

①实验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了解化学等自然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②讨论法:通过探究实验的分析,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这节课,我按"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动画模拟、突破难点——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交流收获、体验成功"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提问学生,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表示哪些意义?从而引出学生从未想过的问题:"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拉瓦锡利用氧化汞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的关系。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原有的经验认识出发,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问题中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活动与探究一:

提出两个"活动与探究"实验①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②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让学生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各组分析实验、通过讨论,初步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做中学"、亲自实验,主动感悟并发现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

问题三: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中都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这个结论呢?

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活动与探究二: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

各组学生对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发现,生成物质量变小,天平不再平衡了。 "究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呢?"让学生对前后两次实验方案展开评价。

讨论出:前后两次实验是有区别的,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探究一的两个实验是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探究二中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在空气中,没有称量到。因而反应后所称量的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

问题四:怎样将"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的实验进行改进,使得该反应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

讨论并验证改进后的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实验:用细线系紧小试管管口,将少许稀盐酸注入小试管中,竖直放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饮料瓶中,连着细线拧紧瓶盖。分别进行反应前后两次称量,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改进实验使学生深化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建构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下来,为强化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理解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和既包括参加反应的气体也包括放出的气体。教师实验演示: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解释镁条燃烧后质量不但没增重反而减轻的原因。

问题五:通过实验证实: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和不变。"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教师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学生观察并讨论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模拟,进一步领悟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化关系,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和量的关系,体验化学规律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为此,我设置了几组习题: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 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④将4、9gKClO3跟1、1gMnO2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g,则生成了g氧气?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第4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反应前后质量总和没变,质量总和可以包括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交流收获、体验成功——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表述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守恒原因:变与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改变。

三、应用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问题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协作,以实验为探究形式,以讨论为培养思维手段,着重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四方面的设计意图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重点难点

3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设置

故事引入

听故事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提出问题

鼓励同学们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思考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之间有无变化呢?

三、猜想与假设

回答三种可能:

1、增大。

2、减小。

3、相等。

调动了学生大胆质疑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四、制定方案

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参考实验: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演示实验

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总结

点燃白磷,观察到剧烈燃烧,放热并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天平平衡,质量守恒

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取适量硫酸铜溶液于小试管中,并置于小烧杯中;

2、取三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

3、将1、2中所有物品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注意:铁钉置于烧杯外)

4、取下小烧杯,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5、一段时间后,再将其放回天平上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及结论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完成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

结论

使学生将个人探究所得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实验学习过程的合作、动手、思维创新,使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五、总结结论

设问:你们这组在实验中是怎么做的?实验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组织与适时点拨,进一步归纳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板书:课题及质量守恒定律。

详细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注意事项

跟随老师节奏,学习并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六、深入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实验5—1教师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原因

提问学生,再归纳总结

学生观看实验,讨论、归纳实验现象及原因

实验现象:

固体粉末溶解,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天平失去平衡指针向右倾斜(变轻)

原因:反应产生了气体

再次激发学生对定律的思索,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知识,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七、直击重点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教师先演示“水电解”等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

在质量守恒定律中,有三个关键词“化学变化”、“参加与生成”、“质量总和”等易被学生忽视,教师要用着重号标明,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归纳定律中心“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

八、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师补充、点拨。

争先恐后地谈论收获,畅所欲言展示自我。

使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各有所得。

九、知识融汇、学以致用

投影:准备好了吗?开始检测了:

……

十、布置作业

课本P98页练习与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

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提高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天气炎热,化学课外小组的三位同学想自制酸甜可口的汽水解暑,他们查阅到了一份“汽水配方”如下:

在约500毫升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个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注:实验中应使用食品级的碳酸氢钠和柠檬酸。)

可是,三位同学在制作汽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教师自制的学生制作汽水的视频)

【提出问题】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倾听,思考。

观察视频,并针对三位同学的问题提出猜想:(1)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应该不会发生变化;(2)因为是制汽水,所以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可能会有气体产生,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用学生自己的家庭小实验来创设学习情境,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我们人类生活服务的,更加热爱化学学习;另一方面,利用情境中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的思考和猜想。

环节二、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那么,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到底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口说无凭,实验为证。下面老师为各小组提供了天平、烧杯、矿泉水瓶、小试管等仪器,还有小苏打与柠檬酸两种药品。

【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听,查看桌上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给学生提供零散的仪器,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讲述】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混合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实验的关键首先是“如何称量”。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进行几次称量?具体说明。

思考,讨论,交流。

开始时,学生的思路是分布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整体称量”的思路。

建立“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方法,既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研究方式,也为后面的小组实验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布置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刚才的任务“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请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方案一】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后质量变小。

【方案二】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

【发现问题】不同的装置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学会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利用提供的多种仪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由于实验结果的不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装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作为新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交流,得出:方案一由于是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称量,所以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了。而实际上,反应前后的质量是没有变化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反应后的容器,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啊?

观察实验容器,发现容器底部还有没反应完的白色柠檬酸固体。

培养学生实验中,必须认真观察现象,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讲解】利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通过实验体会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

通过规律必须具有普遍性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录像】红磷燃烧实验

【讲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环节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倾听,思考

引发学生思考

【模拟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1)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学生动手模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Flash模拟可以更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学生分析、交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原子的质量、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交流表达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有体系的知识结构。

【提供资料】教师给出历史上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的历史史料。

【提出问题】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你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课后思考

一是利用史料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充满曲折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5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四、教学过程: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学反思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陕西省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及要求中《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三讲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复习)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课主要完成质量守恒定律的复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明确其使用范围;

2、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现象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的思维方法认识客观事物。

2、在交流讨论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九年级上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

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

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

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

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使学生认识身边具体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并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两个化学用语,第三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提供理论保障。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

在情感态度上,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那种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2、教材内容在《课标》、《考纲》中的阐述。

课标内容摘录: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① 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 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考纲摘录:

层次要求:b级。

内容要求: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课标中的3个标准是围绕着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包括教材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都渗透着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认识和进行具体运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过程说明:

(1)课改前后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认识

课改前人教社教材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设置了两个实验:

①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实验前后质量的测定。

②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在敞口烧杯中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这两个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通过两个具体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前后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把前人的经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两个实验也通常由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并没有动手机会,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二、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 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四、教学过程: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 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学反思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年级上册第五章课题1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从化学变化中生成了什么物质向生成了多少物质的过渡,是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基础。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对今后学习化学起到关键作用。

3、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设、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交流合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在化学反应中,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原因。

(2)通过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4、重点和难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及其理解、应用

5、课时安排:2课时

6、实验准备:(实验通知单)主要有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管、酒精灯、气球、镊子、石棉网等。白磷、CuSO4溶液、铁钉、镁带、碳酸钠、稀盐酸。

二、教法与学法:

1、教育对象是初三.5、6班学生,接触化学这门课后,已知道在化学反应中能生成其他物质。但本堂课的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定量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利用电脑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 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而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通过让学生划读、熟读课文相关内容,增强理解和记忆。

2、难点突破

本课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通过2个演示实验方案,学生是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质量会守恒呢?由于这个问题需要用微观粒子运动的理论去解释,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就会有困难。因此,借助课件,主要作用就是把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运动过程用动画模拟出来。

例如,(电脑展示)电解水: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其中正极产生的是 ?(学生回答:氧气)负极产生的是 ?(学生回答:氢气)

水 通电 氢气+氧气

我们用大蓝圆圈表示氧原子,用小红圆圈表示氢原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相应的表示方法我们媒体显示出来。

氧原子 氢原子 水分子 氧分子 氢分子

我们在水中通电:

通电 →→→ +

2个水分子 2个氧原子 4个氢原子 1个氧分子 2个氢分子

说明:

1、水分子首先被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

2、每两个氧原子组合成1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组合成1个氢分子。3、氧分子在正极聚集成氧气,氢分子在负极聚集成氢气。

启发学生思考,在整个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有没有发生变化?因为用了固定的颜色和大小来表示同种原子,所以学生容易发现反应前后只有H、O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再问:“在化学变化中,你们有没有看到有些原子逃跑了?或者突然多了一些出来呢?”学生会回答:“没有。”于是,学生就可以十分直观的了解到: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质量守恒。同时加大点难度,让学生根据媒体的显示,写出符号表达式,其实就是下节课要书写的化学方程式:2H2O通电 2H2↑ + O2 ↑。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物质的种类改变了,那么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2、通过课本两个演示实验方案:白磷燃烧及铁和硫酸铜的反应,注意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是多少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多少克。结果是反应前后称取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得没有改变,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3、为什么质量守恒呢?用电脑动画模拟电解水,在化学变化中,水分子被分解成H、O原子,H、O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使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的种类也没有改变。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4、再演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通过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引出前后总质量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不守恒的原因。

前一反应生成的CO2扩散到空气中去了,质量减少,后一反应增加了氧气的量,质量当然增加。不过要用规范的语言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镁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大。

这种解释实际生活中现象要注意强调答题的格式,先说化学反应变化,再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气体,要加(减)气体,最后得出结论。同时仍然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5、课堂练习:精选2道习题练习,讲评。完成书上P96 4题

6、小结: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量却没有改变。

7、作业:P95 1题和2题(做在书上) 3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铁 + 硫酸铜---铜 + 硫酸亚铁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2H2O通电 2H2↑ + O2 ↑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化学反应前后变化情况:

宏观: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种类改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要变,分子个数可能要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镁 + 氧气 点燃 氧化镁 碳酸钠 + 盐酸---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堂上练习:

1、在A+B--C+D反应中, 5克A和4克B完全反应生成3克的C和 克D

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则它肯定含有那些元素?

A. H B. O C. H O D. C O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洪河屯二中的李静波,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质量守恒定律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 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二、说教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4、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 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教版上册第五章课题一(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学生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控制。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五、学法的指导

本课题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采用教师讲解、实验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六、教学突破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教师可先讲解并演示一个实验,接着让学生合作探究不同的实验,学生在实验后自己总结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实质。

七、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磷在氧气中燃烧和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问题1: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2: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会是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只知道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但是没有涉及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这样设置学生感觉惊愕、意想不到,就会积极的思考由此产生了学习动机。

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①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先做演示实验可以缩短探究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意识。②学生再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三)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先由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老师通过讲解磷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中粒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再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达到本节课难点的突破。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达到突破疑点的目的。

(五)归纳小结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六)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设计意图:使本节课的知识能得到延续、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板书设计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1、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2、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3、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三、质量守恒质量的运用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1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质量守恒定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而本节课是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质量物质的一个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发现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形成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和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探究过程

难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本节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接受式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师:先用火柴燃烧和蜡烛燃烧实验,向同学们提问:火柴、蜡烛燃烧后质量是否会变化?

生:减少了

师:是不是这样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师:由学生来做两个探究实验

1、CuSO4+NaOH→Cu(OH)2+Na2SO4

2、CaCO3+HCl→CaCl2+H2O+CO2

师:同学们,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吗?

生:相等(通过观察天平的指针的摆动)

师:那么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师生:m反应前m反应后

装置装置

没有参与反应的物质没有参与反应的物质

参与反应的反物质生成的生成物

师生:根据刚才的推导,我们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师:1、A+B→C+D,已知5gA和3gB完全反应后,生成了2gC,求生成的D的质量

2、A+B→C,已知已知5gA和10gB反应,反应结束后,B反应完了,A还有2g剩余,求生成C的质量

生:1、生成D的质量为6g;2、生成C的质量为13g;

师:质量守恒定律中的三个关键词:参与、生成、总和

师:再由学生来做一个探究实验

Na2CO3+HCl→NaCl+H2O+CO2

师:这个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吗?

生:反应后的质量减少了(通过天平的摆动)

师:为什么这个反应前后的质量不相等?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生:不是,因为生成的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要使此化学反应能成功演示出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生:不让气体跑掉,把反应放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师:我们思考一下前面的实验,为什么CuSO4+NaOH→Cu(OH)2+Na2SO4的实验在开放的体系中进行,而CaCO3+HCl→CaCl2+H2O+CO2的实验在密封的体系中进行?

生:因为前者反应中即没有气体参与,也没有气体生成,而后者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师:其实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师:让学生阅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提出问题“为什么做同样的实验,波义耳的结论与拉瓦锡的结论不同?”

生:Hg+O2→Hgo,波义耳波没有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了实验,所以mHg

师生:对于有气体生成或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要成功的演示质量守恒定律,应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师:1、加热10g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g,则生成O2的质量为多少克

2、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的镁条的质量大

3、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的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轻了

六.板书: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定律关键词:“参与、生成、总和”

2、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对于有气体参与和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要成功演示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①在本节中你是怎样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学生课外预习,上课时通过叫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抽样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学生上课时先给学生做预习习题,通过做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课后做习题巩固情况及学生课后问老师的问题情况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是什么?

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等等,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打下了基础,这就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的学习障碍点: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不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所以本节课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是增大的,还是减少的,如何算出增大了多少,减少了多少,还要从微观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此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1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粤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会运用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引入: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提问)上述反应为什么属于化学反应?

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请同学们猜一猜。

设计意图: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方案一:称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指出该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录实验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4)再次设疑,实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实验一: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设计意图: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谈一谈。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精品


经过小编的搜寻,按照您的要求,我们找到了“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相关信息,欢迎您阅读并参考。在老师的日常工作中,教案和课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但是要注意教案课件中的知识点设计要合理。只有写好教案,才能实现完整的课堂教学效果。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2)

【比较】两个实验装置的密闭性,从物质的状态分析原因。

【活动与探究】1、某学生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用吸附剂将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彻底吸收,结果发现质量增重了,你能帮他解释吗?你认为这一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思考】为什么质量守恒呢?从微观角度分析。

【动画演示】水通电分解的课件(微观),讨论。

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创设情境】从1写到10000要多长时间?(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如何在1~2s内从1写到10000)

【讲述】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在1后面添上4个0即可,这里走了一个捷径,其实在化学学习中有时真的有捷径可走。

【提问】到目前为止,大家已经知道的有哪些化学反应?

【提问】以硫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为例,你可以用哪些方式表示?

【比较】哪种表达方式最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找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在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用方式三表示,同样可以知道描述的是哪一个反应。为讲意义作铺垫)

简单、便于书写,能清楚地表述反应,是国际化的语言。

【讲述】第三种表示方法最显著的特征是用化学式代替了物质名称。像这样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快捷方式——化学方程式。

【讨论】模仿教材上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分组讨论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总结】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3、表示参加反应和生成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

【强调】“+”、“ ”的读法,与数学符号区别。

【练习】对于4P + 5O2==== 2P2O5这个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关系如何计算?(从符号的意义提示学生)

指出:①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时,应将反应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各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

注意:反应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为课题2书写化学方程式 配平作铺垫)

【小结】化学方程式与元素符号、化学式一样,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3)

一.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发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和增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实验探究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以问题引入课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这样,我以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更是为下一实验探究环节提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实验探究环节,老师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并让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化学变化的实质的复习和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的观察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讲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接下来以问题: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吗?引入后面的两个验证实验,在做实验之前,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结果发现这两个实验天平都失去平衡,教师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天平都失去平衡的原因,应如何改进装置?学生很快就有了结果-----反应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前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 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范围,守恒的原因以及应用。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当学生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后,就可以利用定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4)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6)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重点难点

3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设置

故事引入

听故事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提出问题

鼓励同学们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思考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之间有无变化呢?

三、猜想与假设

回答三种可能:

1、增大。

2、减小。

3、相等。

调动了学生大胆质疑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四、制定方案

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参考实验: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演示实验

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总结

点燃白磷,观察到剧烈燃烧,放热并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天平平衡,质量守恒

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取适量硫酸铜溶液于小试管中,并置于小烧杯中;

2、取三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

3、将1、2中所有物品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注意:铁钉置于烧杯外)

4、取下小烧杯,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5、一段时间后,再将其放回天平上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及结论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完成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

结论

使学生将个人探究所得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实验学习过程的合作、动手、思维创新,使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五、总结结论

设问:你们这组在实验中是怎么做的?实验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组织与适时点拨,进一步归纳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板书:课题及质量守恒定律。

详细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注意事项

跟随老师节奏,学习并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六、深入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实验5—1教师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原因

提问学生,再归纳总结

学生观看实验,讨论、归纳实验现象及原因

实验现象:

固体粉末溶解,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天平失去平衡指针向右倾斜(变轻)

原因:反应产生了气体

再次激发学生对定律的思索,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知识,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七、直击重点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教师先演示“水电解”等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

在质量守恒定律中,有三个关键词“化学变化”、“参加与生成”、“质量总和”等易被学生忽视,教师要用着重号标明,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归纳定律中心“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

八、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师补充、点拨。

争先恐后地谈论收获,畅所欲言展示自我。

使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各有所得。

九、知识融汇、学以致用

投影:准备好了吗?开始检测了:

……

十、布置作业

课本P98页练习与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7)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8)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 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1、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蜡烛的燃烧、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并分组实验。

讨论交流:

1.你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

2.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们的实验相同吗?是质量守恒定律以外的特例吗?为什么?

3.如果要使反应后天平的指针不偏移,那要如何改进实验?

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讨论、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同时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一条客观规律,通过没有气体参与和气体产生的实验进行探究、讨论交流进直观得出结论,没有设置太多的障碍也不是强加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学习探究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及归纳、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也引出本节课的重点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和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汇报实验结果,顺理成章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让学生进行剖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过渡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通过化学史的学习,激励学生要勇于实践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感受到:科学需要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学生,驱动学生主动的思考,使学生再次进入探索的情景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播放了水电解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学生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在这一阶段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一些实际问题,扩大知识的应用面,以此不断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展示一则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加盟吗?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通过上述探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观点。最后提出用什么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又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进一步探究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他们会感到,学海无涯,越学越有乐趣。

在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找出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更有利于进步和发展。课下和学生共同探讨,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板书设计

课题二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来源:人教网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10)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习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

(2)合作学习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习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学案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一: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电子天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原理: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

NaOHCuSO4Cu(OH)2Na2SO4

我的假设:mNaOHmCuSO4mCu(OH)2mFeSO4

实验步骤:略。

数据记录:

反应前称量的质量

反应后称量的质量

反应前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反应后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一、基础性作业

1.在反应A+B→C+D中,若15gA与10gB完全反应没有剩余,则生成的C和D的质量总和为()。

A.15gB.10gC.25gD.5g

2.12g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物二氧化碳的质量一定()。

A.等于12gB.大于12gC.小于12gD.等于0

3.4克氢气在32克氧气中燃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克水;若4克氢气在100克氧气中燃烧,生成克水。

4.有人说:“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你认为他说的对吗?如何解释?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11)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质量守恒规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准备。同时为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交流应用”的程序来探究。整个设计不仅注重了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次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到课堂中,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化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做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白磷燃烧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的视频,用flash动画模拟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的课件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简史的录音。

2、学生实验用品:铁钉、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粉末、稀盐酸、镁、氢氧化钠溶液、酒精灯、坩埚钳、烧杯、试管、托盘天平等。

本节课设计了许多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由于学生们的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采用电脑动画模拟出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过程,使得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种类也没有改变,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增强了本节课的色彩,教学效果明显。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1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3)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侯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及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及运用

课前准备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烧瓶、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石棉网

药品白磷、铁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镁条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方法激励情趣、实验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师:[激趣]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引言]已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大家先猜想一下:

①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种类有无变化?

②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个数有无变化?

③化学反应的前后,各种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

比如:P+O2──P2O5Fe+CuSO4──FeSO4+Cu

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

师:[投影]教学目标

学法指导师[投影]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1、布置自学内容。

2、指导自学方法:对照思考题看书,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或同学。然后在书上写出结论。

3、明确自学要求:3分钟后能回答问题。

[自学思考题]

1、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2、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3、铁器生锈后,质量增加了,为什么?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教师巡回释疑)

师:提问,采用一帮一方式,然后投影。

师: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方案,并布置学生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

[问题假设](1)质量增加;(2)质量减少;(3)质量相等。

[实验证明]

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合作者日期

实验方案

方案一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及质量

实验前:白磷为色体,

溶于水。

反应前总质量是克

混合前:硫酸铜为色的体,铁钉为色的体。

反应前总质量是克

实验后:锥形瓶中有且气球;

反应后总质量是克。

实验后:烧杯中出现色的

铁钉表面有色的

反应后总质量是克。

结论

实验表明: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用CAI课件演示微观过程)

[投影]

生:达标训练(一)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H2O+CO2—→淀粉+O2。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2、在化学反应A+B=C中,10gA物质恰好与8gB物质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

A、8gB、18gC、10gD、无法确定

3、将27.5g高锰酸钾粉末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7.9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9.6gB、12.6gC、6.6gD、14.9g

师:以上是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没有物质散逸到空气中。下面我们来探究在开放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观察它们的结论是否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

实验方案

方案一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实验前:蜡烛为____色____状。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蜡烛___,产生色火焰。

实验后:有___烟产生。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前:镁条为___色固体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发出____光并____热。

实验后:生成___色___状物质。

总质量为_______克

结论

实验表

[1][2]下一页

明:

蜡烛燃烧后质量。

实验表明:

镁条燃烧后质量。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投影]课本P91的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在作白磷燃烧的实验时,如果锥形瓶口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如果要使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此实验装置应该怎样改进?

生:讨论后回答。

师:演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

生:达标训练(二)

4、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⑤物质的种类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④⑥B、①③⑤C、①③④⑥D、①③④⑤⑥

5、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X)和双氧水(H2O2)。当它们混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关反应方程式为X+H2O2==N2+H2O,根据此判断肼的化学式是()

A.N2B.NH3C.NH2D.N2H2

6、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其中正确的是()

(A)X3Y2(B)X2Y(C)X3Y4(D)XY2

师:点评,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探究,你有什么感受?

[投影]课后小结

来源:人教网

上一页[1][2]

质量守恒教案热门5篇


下面趣祝福将为您详细介绍“质量守恒教案”。每一位老师在每一堂课中都需要一份完整的教学课件,认真计划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是每天必须要做的工作。教案是确保课堂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保障。希望这些参考内容能够在您的工作和学习中提供许多帮助!

质量守恒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质量守恒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

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 g水和100 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 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 g木炭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x_g;若6g碳在18 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xg,剩余x:x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

质量守恒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习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氧化汞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习]: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习题1、2

质量守恒教案 篇4

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

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无色透明溶液蓝色沉淀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点燃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改变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不变原子种类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

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课本P70 1、2

质量守恒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优选十篇


在众多的资料中,笔者精选了一篇非常实用的“质量守恒定律课件”。在开学之前,老师们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个人都要规划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教案是为了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而提供的有效平台。如果你觉得这个小技巧很好,不妨与你的同事和朋友分享!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板书设计

课题二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来源:人教网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

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 g水和100 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 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 g木炭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x_g;若6g碳在18 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xg,剩余x:x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洪河屯二中的李静波,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质量守恒定律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 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二、说教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4、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 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4】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火,使曹军百万雄师,化为灰烬。满江的人船怎么就成了一堆灰呢?它的质量为什么减小了呢?而铁生锈后它的质量增加了,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在化学变化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吗?

积极思考,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提出问题:化学反应的特征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反应物碳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有什么时候关系呢?

产生猜想,出现不同的想法

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来进行研究

(三)实验探究

1、提出假设

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几种情况?

2、制定方案

方案一(第一组)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第二组)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3、指导实验

适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4、收集数据

5、归纳小结

屏幕显示:质量守恒定律

分组讨论,交流得出有如下三种情况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分工、合作

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归纳、完成表格(表格见后)

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试着总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变化规律。

体会、记忆定律内容

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和科学品质

初步记住定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

[小结](投影)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质量守恒

原子的质量不变

6、反思评价

[演示]实验1、2

实验1改为: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以及反应后并刺破汽球质量的测定

[讨论]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没有物质逸散到空气中,而在开放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常会有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分析是否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

[小结]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猜想、讨论

出现思维困惑,产生新的学习期待

观看动画演示,思考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

记忆“三个不变”

学生阅读教材P92页

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讨论

思考

再次设疑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形象的分析,使学生的思维由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对本质深入思考,学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激发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加强对定律的理解

使学生对开放体系的化学反应也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更直观的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纸笔练习(略)

(五)归纳总结

独立完成,自查知识掌握情况,并分小组互相检查

归纳,小结

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及时反馈,使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运用

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表现性评价学生实验探究,收集数据,交流表达]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探究内容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仪器药品

天平,锥形瓶,单孔塞,套有小气球的玻璃管,白磷,火柴,小刀,滤纸

粗铁丝,硫酸铜溶液,烧杯,天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

结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

A、镁条放入盐酸中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

A、大于铁丝质量 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 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过渡到“量”;并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构建理论铺垫。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应用。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体验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

3、教学目标设计

①学生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根据以上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正确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归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以及交流、讨论、分析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体会化学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观点;

②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三、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环节用时约1分钟)

上课之初,以两幅反应图片引入。

2、探究置疑、突出重点。(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然后采用两个探究实验组织教学。

实验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回应反馈、得出结论(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我将组织各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有问题大胆置疑,进行全班讨论、共同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探究过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辅之以适当习题,进行强化,以突出重点。如:“参加化学反应”的理解。

4、互动深化、突破难点(本环节用时约11分钟)

措施一:多媒体动画模拟

[创设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5、互动小结、体验成功(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6】

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

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无色透明溶液蓝色沉淀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点燃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改变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不变原子种类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

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课本P70 1、2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教版上册第五章课题一(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学生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控制。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五、学法的指导

本课题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采用教师讲解、实验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六、教学突破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教师可先讲解并演示一个实验,接着让学生合作探究不同的实验,学生在实验后自己总结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实质。

七、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磷在氧气中燃烧和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问题1: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2: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会是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只知道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但是没有涉及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这样设置学生感觉惊愕、意想不到,就会积极的思考由此产生了学习动机。

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①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先做演示实验可以缩短探究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意识。②学生再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三)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先由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老师通过讲解磷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中粒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再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达到本节课难点的突破。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达到突破疑点的目的。

(五)归纳小结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六)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设计意图:使本节课的知识能得到延续、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板书设计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1、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2、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3、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三、质量守恒质量的运用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业

首先来说教材,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地位和用;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课题一第一课时,它包括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验证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化学式等知识,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从质过度到量,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为了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分析。

1、具备知识:了解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实质。

2、具备能力: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心理特点:兴奋、好奇,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心理上比较兴奋、好奇心比较强,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但是定量意识、动手能力不足。

根据教材、学情分析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验探究中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开始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提高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等能力,特别是提高思维能力。

3.增强创新意识、感知数字实验的功能。

(四)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突破:

1.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反应后剩余的气体中含有氧气,理解“参加”的含义。

2.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分析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帮助学生理解“质量总和”的含义。

二、教学策略

教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学法:动手实验、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采用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4、反思、优化装置

5、学以致用

具体如下: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我的情景导入是表演两个化学小魔术:1、“自制果冻”,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类似果冻的现象。2、不打开瓶塞,不用火,就可以把燃烧匙中的铁粉点着。燃烧匙中装的是纳米铁粉,激光手电发出的激光就可以引燃它。

神秘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此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化学反应以及其他的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设计出测量方案。

2、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实验方案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设计意图:用激光手电引燃纳米铁粉代替书中学生难以完成的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代替书中的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趣;同时让学生接触纳米铁粉、激光手电从而感受高科技的魅力!

用电子称代替天平,可以快速的测量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所以学生可以同时完成两个方案。

(2)进行实验

因为激光手电发出的光较为耀眼,所以方案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与此同时,利用手机、同屏器把学生的实验操作同步在大屏幕上,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观看,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并且可以同时拍下精彩的瞬间,传到班级的微信群、QQ群中,学生可以自己下载欣赏、向亲友展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豪感!

(3)收集证据、得了结论

学生测量后发现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此时以方案一为例让学生分析反应前后测量的总质量包含哪些物质或物体,启发学生还可能有剩余的铁粉和氧气。

此时老师用数字化实验,氧气传感器定量的测量反应后剩余气体中确实有氧气剩余!这不仅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氧气的剩余,同时感受到数字化实验的功能,开阔了眼界!

对等式两边的进一步分析,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参加”二字的含义,从而突破了这一难点。

同样对方案二分析,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且找出重点词语。

(4)反思、优化装置

学生动手实验意犹未尽之时给学生提供药品和仪器,请设计一套测量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测定,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学生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非常的熟悉,在探究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质量总和”的含义。

学生设计出两套装置,敞口的发现质量减轻,很容易的分析出是因为水蒸气和氧气逸出。

采用气球密封的学生刚开始很惊喜,测量后发现质量依然减轻,不由得疑惑、深思,为什么用气球密封还是减轻呢?

因为亲身经历了实验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提出了气密性不好、测量误差的原因,其他学生经过分析给予了否定,有的提出了是因为没有冷却到室温,经过学生自己分析也不是主要原因,此时有的学生提出是气球胀大受到浮力,其他同学认可,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老师追问,如何消除浮力的因素呢?此时,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学生深思后交流讨论出了我没有预料到的方法,降温至室温以下(热胀冷缩)、降温到氧气为液态、放在压强大的地方测量、把氧气收集起来等。

在老师提示是否可以用消耗氧气的方法消除浮力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提出了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纳米铁粉燃烧消耗氧气,并根据前面的实验设计出这样的装置。因为这个实验时间所需较长,在课堂无法完成,我事先录制了视频让学生欣赏自己高计的成果,这是部分视频画面。

学生通过过氧化氢分解装置的改进和再改进实验探究,不仅深刻理解了“质量总和”的含义,而且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态度,用气球密封后并没有想象中的相等。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又遇到新的问题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创新思维。此时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学生会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5)学以致用

用解决生活中的两个问题更能加深对质量守恒的理解。

四、板书设计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简单明了突出了重难点。

五、教学感想

在教学时会担心较多的实验完不成,分析浮力和消除浮力时会遇到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兴奋起来,实际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令我赞叹不已!我会和学生继续探究和创新下去。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9】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但是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具有初步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这些技能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另外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充足的发展,思维主要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过渡。

结合以上的教材分析,立足于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化学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受探究学习所带来的的乐趣

分析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说教法

化学学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本篇课题也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因此本篇课题会采用实验探究法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现并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学生在合作中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三、说学法

在本篇课题中国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记录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由来。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在课堂之初引导学生回忆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的反应,并提问那么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与反应物磷和氧气的质量有什么时候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想,提升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环节二:探究活动

结合本篇课题中呈现的四个实验方案,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盐酸跟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方案四.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请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注意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四组实验,反应前的质量和反应后的质量。

根据实验结果思考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之后向学生讲解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描述)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探究的过程,积累丰富的实验活动经验,同时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实验名称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实验现象M前M后分析

白磷燃烧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盐酸跟碳酸钠反应

镁条燃烧

环节三:微观解释

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并帮助学生从“质”到“量”的过渡。】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析)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的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体会化学的实验探究方法,积累实验活动经验。】

环节五:作业布置

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物质增加啦?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建立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篇10】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铁 + 硫酸铜---铜 + 硫酸亚铁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2H2O通电 2H2↑ + O2 ↑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化学反应前后变化情况:

宏观: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种类改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要变,分子个数可能要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镁 + 氧气 点燃 氧化镁 碳酸钠 + 盐酸---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堂上练习:

1、在A+B--C+D反应中, 5克A和4克B完全反应生成3克的C和 克D

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则它肯定含有那些元素?

A. H B. O C. H O D. C O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必备8篇)


经过周密的考虑趣祝福为您挑选了“质量守恒定律课件”,请认真查看本文的表格和图表。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教师个性化服务的有效保障。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陕西省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及要求中《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三讲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复习)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课主要完成质量守恒定律的复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明确其使用范围;

2、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现象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的思维方法认识客观事物。

2、在交流讨论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篇2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

2、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务实、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新课引入】回忆生活中某些化学变化的现象,分析其质量的变化。如煤燃烧后质量 (填“减少”、“增加”或“不变”)?铁生锈后质量 ?

【设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是否变化?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讨论)选择什么实验来验证假设?(突出强调是化学变化,发生了化学反应。)

(分组讨论)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引导学生注意物质的状态,结合现象思考)

(讨论)1、玻璃管的作用(这些可能是学生设计的装置与演示装置的不同之处)

2、容器底部为什么要铺一层细沙?

3、玻璃管的上端系一个小气球作用是什么?

4、整套仪器装置为什么要密闭?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元芳的蜡烛》

【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究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

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

【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化学反应进行探究。

【展示】我们知道,进行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这三者有什么作用

【展示】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考,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实验】

1、先称取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2、现在我准备引燃红磷,同学们的任务是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还有气球的.变化。

3、引燃红磷。我们可以看到红磷燃烧。

4、把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表格上,生成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5、再次称取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我们发现质量没有变化。

6、我们可以发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反应前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配合黑板板书),由此可知

记录数据。

观察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过一会熄灭。气球膨胀然后变得干瘪。

记录现象,并在此读数。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引导、过渡红磷燃烧的装置;

先清楚燃烧注意的事项,并明白各样仪器的作用,增强学生实验理论知识。

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笔记。

懂得归纳。

硫酸铜与铁

【过渡】可能由红磷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只是巧合。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究。

【实验】

1、实验

2、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展示给前排同学看),也即已经发生化学反应。

3、再次称量发现质量,没有变化。也就是这个反应也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4、取出铁钉投影,并与未反应的铁钉作对比。(书写符号表达式)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以及天平读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

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

先让部分学生证实已经反应,使得实验更加有说服力。

对比明显,学生思路更清晰。

【小结】通过这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会变化的。我们把这样的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强调我们所说的质量守恒只是用于化学变化。

观察、思考,小结。

了解自来水厂生产流程。体会生活中的化学,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篇4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发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和增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识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实验探究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以问题引入课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这样,我以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更是为下一实验探究环节提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实验探究环节,老师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并让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化学变化的实质的复习和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的观察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讲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接下来以问题: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吗?引入后面的两个验证实验,在做实验之前,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结果发现这两个实验天平都失去平衡,教师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天平都失去平衡的原因,应如何改进装置?学生很快就有了结果-----反应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前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 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范围,守恒的原因以及应用。

当学生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后,就可以利用定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九年级上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

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

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

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

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使学生认识身边具体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并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两个化学用语,第三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提供理论保障。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

在情感态度上,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那种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2、教材内容在《课标》、《考纲》中的阐述。

课标内容摘录: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① 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 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考纲摘录:

层次要求:b级。

内容要求: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课标中的3个标准是围绕着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包括教材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都渗透着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认识和进行具体运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过程说明:

(1)课改前后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认识

课改前人教社教材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设置了两个实验:

①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实验前后质量的测定。

②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在敞口烧杯中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这两个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通过两个具体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前后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把前人的经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两个实验也通常由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并没有动手机会,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篇6

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

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无色透明溶液蓝色沉淀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点燃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改变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不变原子种类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

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课本P70 1、2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 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课堂之初, 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792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