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元日课件 >

元日教案

元日教案

元日教案 篇1

幼儿园诗歌课件设计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

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

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

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

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

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宝宝睡着了。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通过欣赏,能口齿清楚地朗诵儿歌,使儿童体会浓浓的母爱之情。

3.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画有蓝天、白云、星星,大海、浪花、鱼儿,花园、风儿、花朵,妈妈、婴儿等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蓝天、星星、大海、鱼儿、花园,花朵、妈妈的手、婴儿等的贴纸若干。

3.录音机一台,抒情音乐磁带一盘。

[设计思路]

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曾赞美《摇篮》是”一支美妙的摇篮曲“,”是歌也是诗“。它以悦耳动听的音韵展现了”蓝天“、”大海“、”花园“以及”妈妈的手“这一幅幅开阔儿绚丽的画面,运用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将它们和谐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温馨、宁谧的环境,可以使孩子们陶醉在这种优美的.意境中安然入睡。

[活动流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DD→完整欣赏诗歌,反复聆听--→朗诵诗歌,启发设问,集体讨论DD→迁移

一、初步感知理解作品阶段

1.出示”摇篮“的背景图,尝试讨论:图上有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关系?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歌。

3.让幼儿尝试一下妈妈摇着摇篮哄宝宝入睡的动作。

4.教师指图朗诵,幼儿轻声跟念。

5.倾听配乐诗朗诵《摇篮》,要求幼儿倾听时想象诗歌的画面,也可尝试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反复聆听作品阶段

幼儿在午睡前躺着聆听配乐诗歌录音,每次听两遍,4天左右,幼儿就能流畅背诵诗歌。

三、交流讨论、表演

1.集体朗诵并交流讨论

a.诗歌里讲了哪些摇篮?(幼儿回答后,教帅出示背景图)

b.诗歌里说的这些摇篮,分别是哪个宝宝睡觉用的呢?(幼儿回答后,师生共同粘贴,把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小朋友宝宝分别送入各自的摇篮)

c.提出尝试问题,引导幼儿讨论:你最喜欢谁的家?

d.教师让幼儿充分发表看法后发表白己的看法,同时让幼儿知道,妈妈的手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摇篮,每个小朋友要感谢妈妈对我们的关爱。

2.表演游戏

教师放录音,幼儿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自由表演,通过尝试自身的动作表演,提高幼儿对诗歌的感受力。例:当诗歌里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时,扮演蓝天的幼儿便可想像抱着星星,摇它入睡的动作,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元日教案 篇2

生字学习

璧 诺

怯 瑟

缶 拒

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时候,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

从下面的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课堂练习:

1.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________。

2.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联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一句话。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是__________, 后果是________。

思考:

“渑池之会”上秦赵两国是打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

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蔺相如先是对廉颇避让。他避让廉颇并非害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

从这几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廉颇呢?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

元日教案 篇3

读一读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想一想

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

完璧归赵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渑池之会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读一读

课文通过对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学习词语

召集 大臣 允诺 廉颇

抵御 侮辱 拒绝 战袍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元日教案 篇4

( 一)直入课题

1、课前出示课题:

师:“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

生:

师:你真聪明,回答正确,。是的,这是这是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数学趣题。

原题是这样的: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生:知道)

“雉”是什么意思?(鸡)

2、把它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子的:(ppt出示,学生齐读)

(二)探究算法

1、师:鸡和兔各有几只,会算吗?会的举手,好把手放下,还有这么多不会的,不会不要紧,咱们先来猜一猜。

老师想先来猜一个可以吗?鸡18只。兔20只,行不?(为什么?)

生:

师:是的,讲的真好。

师:谁还想来猜一下(学生猜测,师随机板书)

请同学们想一想,鸡和兔共有多少种可能?

这些可能都是正确的吗?(不是)

那怎样验证哪些可能是正确的?

生:通过计算对比腿的只数

这样验证下去能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能)

2、师:但是要验证这么多,真是太耗费时间了。我们可以先从简单地问题入手(出示例1)(化繁为简是不是需要出现)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里什么发生了变化?(数变小了)

3、活动: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的表格,先猜一猜,填一填吧。

学生汇报:预设学生的几种思路(课前渗透,若没有出现则师举例说明)

(1)直接想到鸡有3只,兔有5只

(2)从鸡有6只,兔有2只开始推算

(3)从鸡有8只,兔有0只开始推算

调整方案有两种: 一种是一个一个的调整:总结规律: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的总数增加2只:反之,则减少两只(让学生必须领会透)

另一种是 多个调整:

师:像你们刚才这样,根据鸡和兔的总只数,列举出一些可能,通过验证和调整,总能找到一种情况符合题目要求。这种方法可以叫做

列表法(板书)

4、学习假设法

(4)师:在刚才的列表法里边,我们从鸡有8只,兔有0只开始推算,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都是鸡。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计算,再汇报思路)

8*2=16(只)

26-16=10只

10/2=5(只)

师:把所的有只数都假设成鸡,算出腿的总条数再和实际的条数比较一下,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可以叫作假设法。(板书)

5、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最简单,或者说你最欣赏哪种方法?

生:

师:刚才我们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能用我们刚才的方法解决我们前面的那个《鸡兔同笼》的问题吗?

学生动手计算,汇报解题思路,

6、师:同学们请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把笼子里的鸡兔都假设成鸡,除了这种假设,我们还可以怎么假设呢?

生:(都假设成兔)

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解决问题,汇报

(三)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生: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生:

元日教案 篇5

军神教学说课稿

这篇课文记叙了刘元帅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表现了刘元帅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元帅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课文先写了沃克医生给刘元帅检查眼睛伤势,发现这个邮局职员是个军人;接着写沃克给刘元帅做手术,刘元帅拒绝用麻药,最后写手术后沃克对刘元帅的敬佩。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为了突出重难点,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忆军神指的是谁;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的层次结构等。以来巩固旧知,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二、教师出示提炼后的上节课学生提的问题,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完成学习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找出来的句子,并想想、议议: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接着学生默读自学,而后小小组内朗读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自我动脑的潜力,又有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备而讨论,让合作不流于形式。

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汇报过程中,教师相机出示一些重点的句子,通过朗读、体会,通过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进一步领会刘元帅的内心世界。也让学生有所朦胧的认识,体会到课文的主人公是刘元帅,但重点描写了沃克医生,因为沃克医生的.变化都是由刘元帅引起的。

这样汇报结束后,就很自然的引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侧面烘托。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在衬托刘元帅的坚强意志品质。

四、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受。

五、进一步拓展阅读,扩大知识面。首先出示正面描写刘元帅受伤经过的片段,读一读,找出反映他坚强意志的句子。再推荐图书(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六、质疑后教师出示作业,课内的,一题是选词填空,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辨别意思相近的词语及用法。另一题是综合全文内容的填空,学生借此巩固全文的要领。课外练习一是结合《军神》一文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部分,写篇读后感。小组内选择优秀习作张贴上墙。另一个是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军神》课本剧的排演。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能力。

小编推荐

古诗元日教案四篇


教师在备课之前要提前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这是非常重要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编写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想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确保学生能够明确知道课堂学习的重点与目标。二是教学内容要有层次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难易程度进行有序展开。三是教学过程要灵活多样,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四是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在课程设计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古诗元日教案”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希望您能够认真研读。

古诗元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在田字格里规范的书写生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学生古诗词网站。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教学时,首先出示课件的精美画面,感受春天,从视觉上抓住学生,为诗文的理解做好铺垫。教学时不要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结合课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古诗文,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熟知诗文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细致学习,可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出识记的方法,在小组内实行,比一比看那个小组识记的快,选出最好的识记方法,激发学生动脑、自学的意识。《春晓》一课,生字较少,且部分学生可能已会,可以先学习古诗,在处理生字;《村居》一课生字较多,课先学习生字,后学习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播放引入课题

1、请学生观看画面:春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所看到的,引出要学的古诗《春晓》。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先来学习第一首(板书课题:春晓)认读生字“古、诗、首”。

3、第一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

二、诵读古诗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课件出示古诗。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同学先展示一下自己,然后同学教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⑶ 自由练读,实行小组监督检查制度。

⑷ 抽查个别同学,给与恰当的评价。

2、学习诗文:

⑴ 课件播放诗意的相关画面,将抽象的意思以直观的图像展现在小学生的眼前,帮助其理解诗文。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播,讲诗句的意思说给学生听,使学生有个模糊的记忆。

⑵ 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⑶ 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如:“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眠”是睡觉的意思;“啼鸟”即鸟啼。

三、播放音乐,诵读古诗

1、在音乐的渲染中体会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在诵读中加深对本首诗的理解。

2、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泉出诗中不熟悉的生字,先自己借助拼音认读,然后请同位检查。

2、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检查生字认读:

⑴ 齐读。

⑵ 同桌互读。

⑶ 开火车。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古、多、处”,认读并扩词练习。

2、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引导认识“折文”。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3、学生描红并仿写。

古诗元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绝句》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认识“鹭、含、岭、泊、吴”这几个汉字,会写八个汉字。

2.感情朗读这首古诗,感受春天的明媚色彩,感受诗人杜甫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背诵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揭题:这节课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绝句,指名读

3.理解“绝句”: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五言(七言)绝句。

4.了解诗人杜甫:又称“诗圣”,在成都待过,那儿有“杜甫草堂”,此诗是战争平息后重回成都写下的,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

二、自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同桌互相帮助纠正

2.指名展示读,倾听,纠正

3.齐读

三、学习诗句,朗读感悟

(1)

1.默读,想想诗人在这首诗里写了哪些景物?板书: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2.边读边想像:

在蓝天的映衬下,黄鹂、白鹭、翠柳、青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描述:两个黄鹂唉翠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轻盈地飞上了蓝蓝的天空,这一切显得多美啊!

3.看到这样的景色,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会是什么样?

4.是的,他被这生机勃勃的春景深深地感染了,内心充满了愉悦。

5.朗读体现

(2)

1.诗人在明媚的春光里还看到了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2、为什么会看到千秋雪?

(诗人透过自己的窗户望去,正好是著名的西岭雪山,山顶上的积雪长年不化,诗人形象地叫做千秋雪)

3、要开往远方的船只,静静地停靠在诗人的家门口,理解:停泊

4、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像一幅画一样出现在诗人的窗前,即将远航的船只静静地听在门边,一切是那么美好!

理解:没有战争,人们和平地生活,让他快乐而欣慰,经历了战争之苦的杜甫,看到草堂内外一片美好的春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5、朗读体现

6、试着背诵

四、总结延伸: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走进更丰富、更奇妙的大自然呢!

五、指导写字

六、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我的一个困惑,不知道从何下手,试着能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似乎又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但教师的引又显得特别束手无策,一讲总是会忍不住将学生该说的也说了。本课教学下来,有这样几点感受:

1、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但介绍过多、过细,学生易游离于书本。

2、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可过于死板,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用自己的话讲通顺、讲明白即可。有些学生一字一句地按照诗句去理解,反而不能让诗意明白。这点要及时地纠正和指导;

3、要引导学生多读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放开手让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经典古诗,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又能潜移默化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古诗元日教案 篇3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小诗,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三、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七、试背全诗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2、学生范写

九、拓展延伸

1、读书后古诗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

1、幻灯出示图片,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小男孩、黄蝶、花、小路)

2、大家来到这里,你认为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人呢?(可爱)

想知道这是哪里呢?这里是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店的地方,唐代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里。(教师随手板书课题和作者)

3、让生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自由读诗,扫除生字障碍

师语: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景色,他写了一首诗

1、圈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请小老师上讲台进行生字教学,班内交流识字方法,筛出难字进行教学

3、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

三、学习古诗

1、出示全诗画出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唐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教师范读古诗

3、学生自由以组学习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4、班内交流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前两句古诗)

四、指导朗读

1、师语:这么美的春天,我们读诗时应该怎样读?

2、录音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五、背诵古诗

六、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1、背会古诗,2、积累古诗

八、板书设计:

枯野火烧不尽景美丽

草宿新市徐公店

荣春风吹又生人可爱

古诗元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明确古诗词中考考点。

2、熟悉古诗词中考常考题型。

3、掌握常考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1、鉴赏课内外古诗词,从不同角度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把握品析古诗句、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熟练运用古诗词中感悟情感主旨,和字句赏析类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一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考古诗词阅读是必考点之一,但也是大家丢分最多的阅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拨开云雾,见答题技巧。

二、活动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一学)

学生根据近三年泸州市的古诗赏析中考题,归纳考题的特点。再分小组合作完成《醉花阴》的诗词赏析。

1、学生谈中考诗词题型特点,(教师明确),以及读古诗的步骤。

2、听朗读后有感情朗读《醉花阴》

3、学生讲述该诗的内容,以及简介作者。

4、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诗词赏析题,并用规范的语言和答题模式回答。

5、总结答题模式

三、活动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练一练)

1、学生阅读《望岳》,根据今天大家一起讨论的中考题的两个出题的角度为《望岳》出两题,并附上参考答案,看看谁做的最快最好!

2、学生展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做诗词鉴赏阅读时,只要我们牢记这几点,拿出“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气势,多练习,多总结,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元日教案范例十篇


【标题】如何写一篇优质的教案?掌握关键步骤助您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承担着将课本中的关键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待教案的撰写绝不可草率。教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不可或缺的工具,那么,我们该如何撰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本文将为您推荐一种无需多言的有效方法——深入了解元日教案。

首先,理清教学目标。在开始教案的撰写前,我们需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意味着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在课程结束时应该实现的目标。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设计教学步骤。一篇优质的教案应该有清晰的教学步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几个具体的步骤,并在每个步骤中明确说明教师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学习任务。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教案中加入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展示性的例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一份优质的教案应该包含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并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我们可以运用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总结起来,一篇优质的教案需要从理清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和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希望本文的推荐能对您在教案撰写方面提供帮助,若想深入了解关于如何撰写一份优质教案的话题,请继续阅读下文!

元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并创作诗歌。

4、体会母爱的伟大、无私,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思、感激、热爱之情,教育学生要关心、体贴、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这顶斗笠所包含着的深深的母爱。

教学难点:

1、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进行创作诗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斗笠图片,师问:哪位聪明的孩子来告诉我,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学生反馈。

2、师:对,这是一顶斗笠,斗笠用毛竹等材料手工编织而成。在乡下农村,劳动人民干农活时遮阳挡雨的主要工具,每到雨天,村道上,田野里,随处可见乡亲们头戴斗笠而往来耕作,它为乡亲们遮住了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但是现在也有一些旅游地区,将斗笠作为一种工艺品出售。

生活中,斗笠很普通,每一顶斗笠就是一个故事,每一顶斗笠就是一段历史。但诗人王宜振笔下的斗笠却寓意深刻,这顶特殊的斗笠,它寄托了一个母亲对远在他乡的儿子的思恋和关爱。今天,我们就随诗人一起走进诗中,去感受一下这血融于水的亲情吧!(课件出示斗笠图,教师随机板书课题)

3、板书课题:斗笠

4、齐读课题,第十二课是一首用白话语言写作的现代诗,诗就是要多读才能读出它的韵味,才能读出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就来读这首现代诗吧!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要求,小组合作,自读诗歌(课件出示)

(1)读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

(2)借助拼音,读熟生字,小组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并交流识记和书写的要点。

2、查生字的认读情况(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3、师:老师刚才认真听了朗读,读得很好。对呀,“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今天这节课很多地方我们会用到这一方法。

4、教师配乐示范读诗歌。

这是一首现代诗,感情丰富。看到刚才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你们愿意听吗?(师配乐朗读全诗)

怎样,老师读得好吗?你想随着音乐读吗?那就读吧!读完之后说一说,你感觉好像是谁在和你说话?

5、学生配乐自由读诗歌

谁来告诉我,你感觉是谁在和你说话呀?

(这首诗歌就是以一位母亲的口吻,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带戴上故乡的斗笠,一顶斗笠饱含着深深的母爱,下面我们通过读来体会深深的母爱吧!)

6、教师带读诗歌

你能告诉我诗句中哪些地方能体现深深的母爱吗?

三、理解诗歌,体会意境

1、讲解第一小节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小节,不要求整齐,但要求读出声音。(学生自由读诗)

(2)这一小节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浓浓的母爱?(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挺直的身影。)

(3)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愿?(希望孩子在外能身体健康,堂堂正正做人)

(4)你能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5)师评价

(6)朗读技巧指导: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只要用心体会作者情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就能读出作者的感情。

(7)用以上方法齐读第一小节。

2、小组合作学习

(1)自由读诗,不要求整齐,但要求读出声音。

(2)找出小节中最能体现母爱的句子。

(3)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愿?

(4)将你的感受通过声音的变化朗读出来。

3、分小组学习自己喜欢的小节(2—5小节)后汇报学习情况。

4、小结全诗:这是一顶特殊的斗笠。戴上它,孩子在异乡能听到故乡的声音,感到故乡的温暖,闻到故乡的芬芳,望见故乡的明月,其实这都是母亲来自故乡的爱。你们想把母亲的爱读出来吗?(想)那就请你们一起读吧!(配乐朗读)

5、学生反馈

(1)“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挺直的身影。”

课件出示板书:成了故乡的蘑菇

你怎样理解“挺直的身影”呢?在什么情况下,你的身影是挺直的。说明母亲希望我怎样?(健康)这是母亲在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了,像我们学的第一课,树的姿态怎样?(挺直)象征着什么?(刚直不阿)对,母亲还希望我堂堂正正的做人。

课件出示板书:担心身体健康希望堂堂正正做人

师:还有表现母爱的句子吗?

(2)“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故乡的声音,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板书:听到故乡的声音。”

课件出示板书:听到故乡的声音

师:你觉得“故乡的声音”会有怎样的声音?(林间鸟语、河流小溪、亲人朋友的笑语)

在静静的夜里,想着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多么甜蜜温馨!这是母亲希望帮助孩子解思乡之愁,希望孩子能够睡个好觉。

课件出示板书:帮助解思乡之愁

(3)“让故乡的热土*近你的心胸,走到哪里,你都能感到故乡的温暖,寒潮侵袭的冬夜也会有春意暖融融。”

课件出示板书:感到故乡的温暖

课件出示板书:担心冷暖

(4)“让这朵故乡的花儿伴你在闹市散步,走到哪里,你都能闻到故乡的芬芳。”

课件出示板书:闻到故乡的芬芳

师:在第三节中,作者把斗笠喻为故乡的热土,那这里呢把斗笠比喻成什么?(故乡的花儿)这是母亲希望孩子不要感到孤单、寂寞。

课件出示板书:希望不要孤单寂寞

(5)“孩子,它可是娘心头的亮光啊,让它照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

课件出示板书:望见故乡的明月

师:这里作者把斗笠喻为什么?(故乡的明月)孩子是母亲的希望和生命,孩子虽然在外,母亲的一颗心却时时牵挂,那一轮明月,就是母亲思恋孩子、关爱孩子的心)

课件出示板书:母亲思恋关爱的心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交流点拨:你最喜欢那一小节诗?其中哪些诗句让你感到新奇?

(1)第一小节的点拨引导:

新在哪儿?(“把故乡戴在头顶”)故乡怎么能戴在头顶呢?在这儿,作者把斗笠比作了什么?这是多么新奇的比喻呀!

还有更有趣的呢,带上斗笠的诗人变成了什么?孩子们,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位游子头戴斗笠,行走在广阔的原野中,慢慢地消失在母亲牵挂、不舍的视线中……现在,你就是为儿子送行的母亲,请你对他说,——(指名读第一小节)

是啊!才消失在母亲的视线中的那朵蘑菇,又走进了母亲的梦啊!仅仅只是母亲的想念、牵挂吗?你还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让我们读出母亲的牵挂和期盼。(从“挺直”、“把故乡戴在头顶”可以体会到母亲希望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故乡,都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2)第二小节的点拨引导:

最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的诗句是什么?(在斗笠中“编进鸟鸣”)多新鲜的想象!编进的鸟鸣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啊?读到这里你的脑海里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让我们边读边想象。(齐读这一小节)。这画面美吗?为什么?(因为它不光有美的声,还有----美的情。)这美的情在诗人的每一句诗,甚至是每一个字中静静流淌。

想:“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你从“滑”中体会到什么?

是啊!诗人对诗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词都是细细推敲,准确表达。正如他在自己的另一首诗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师: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反馈。(写对母亲的爱和离别的悲哀。)

7、师:妈妈每时每刻关爱着我们,我们又给了妈妈多少爱呢?谁能说说你怎样关爱母亲的?

学生反馈。

六、课堂小结

师总结:(课件出示)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妈妈总会默默的给予我们关爱。

爱是一条小小的丝带,母亲用皱纹轻轻系着。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更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关心、体贴、孝敬父母。

七、在歌声中结束课堂

课件播放宋祖英的

八、课堂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搜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

3、为妈妈写一封信或为妈妈做一件事来表达你对妈妈的爱。交反馈表

板书:

做故乡的蘑菇

听故乡的声音乡情

斗笠感故乡的温暖

闻故乡的芬芳母爱

戴故乡的明月

元日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重、难点:

1、 能通过朗读来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

2、 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第二段),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目的: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 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

1、同学们,现在已经是春天了,万物复苏,大地更新。小春笋也悄悄地生长出来,我们就来看看它们是怎么生长的,好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看图认识“春笋”。

1、(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现卡通式的春笋娃娃。

这就是春笋,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

2、知道春笋的一些小知识吗?教师作适当些补充。

3、(播放竹子的图片)这是春笋的爸爸妈妈,春笋是它们的娃娃。春笋慢慢地就会一节一节地往上长,长成竹子。

4、喜欢春笋娃娃吗?打开书,去读一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

(2)标上小节号。

(3)根据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词。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安卡片。

指名认读后提醒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再”:也是平舌音。注意“在”--“再”是同音字。

“长”: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zhǎng”、既是翘舌音,也是后鼻音。你能用“长”的两个读音分别来组词吗?

(2)出示词语。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1、 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

3、 指导读长句子。

(3)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4)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4、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再读读课文。

5、老师看同学们读得那么好也想读一读,可以吗?师范读课文。

6、师生比赛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卡片,巩固读音。

3、 教学偏听偏旁。

声:上面是“士字头,士兵的声音真响亮,所以是“士字头”。

4、 看课后笔顺表,记忆这3个字的笔顺。

5、 师查、反馈。

6、 给这3个生字找朋友。

五、指导书写。

1、 观察一下生字表中的这3个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美观?

2、 生自由说,师作适当补充。

声:上面的“士”字头约占田字格的1/3,下半部分要比上半部分略宽些。

笑、节:同样的,偏旁部首都是约占田字格的1/3,“节”下半部的“”要写在横中线上。

3、 师范写生字,生描红。

4、 生临写,师巡视指导。

5、 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教学目的: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 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 了解春笋那不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4、 学会剩余的生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

1、抽读生字卡片。

2、开火车认读。

二、新授。

(一)教学第1自然段。

1、细读第一自然段。

(2)春笋的力量大不大?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3)“冒”的动作谁会做?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呢?

(4)“一个一个”说明了什么?

(多媒体课件出现)春笋破土而出的画面,师配解说词:瞧,春笋在雷爷爷的呼唤下醒来,冲破了覆盖在它们身上厚厚的泥土,掀翻了重重的石块,一个接一个往上长,冒出地面。

2、指导朗读。

(1)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2)能把春笋这强大的生命力读出来吗?自读,同座位互读。

(3)指名朗读,评议。师相机指导。

“一声春雷 ”要读得稍慢,清晰有力。

“唤醒”要重读,突出“冲破、掀翻、一个一个、冒”这几个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动作。

(5)全班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3、创设情境,拓展内容。

(1)现在,我们就是春笋娃娃,来,跟音乐做动作。

教师带领学生做春笋的动作。

(2)春天来了,可有的春笋娃娃还没睡醒,我们一起作春雷爷爷把它唤醒,好吗?

(3)我们看,还有谁会唤醒春笋呢?(多媒体课件显示春风、春雨…)你们想请谁跟你们一块去唤醒小春笋呢?

(4)呀,小春笋醒了,它冒出地面后,看到了什么?会说什么呢?

4、指导背诵。

(1)同学们想象力可真丰富,愿不愿意把这段背下来?

(2)老师会给你们一些帮助:

(出示)一声春雷,(     )了春笋。它们(   )泥土,(  )石块,(  )从地里(   )出来。

(3)自背,同座位互背。

2.哪句话写了春笋的样子?

(1)齐读第一句话。

(2)看图理解“浅褐色”,动作常演示“裹”。

(3)指导朗读。

a.小朋友看,这些嫩生生的春笋娃娃向你格格格地笑呢!你喜欢它们吗?你通能读一读吗?

b.指名读,评仪。

d.师生赛读,全班齐读。

3、指导背诵。

(1)春笋是什么样儿的?

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它们长成什么样儿了?师采用放多媒体课件的方法引导背诵,让学生边看边背。

(2)自由练背,同座互背、指名试背、全班背。

1、读一读生字卡片。

2、教学新偏旁。

冲:是两点水旁,注意与“氵”的区别。跟读两遍。

3、看课后笔顺表,记忆生字的笔顺。

4、这些生字,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提醒学生“迎”里面部分没有一点。

5、你能为哪个生字交朋友?

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在”与“再”的不同用法。

四、指导写字。

1、“冲”、“破”、“块”左窄右宽。“块”的“土”写小点,并略微偏上一点,“一长横”变为提。

2、教师范写“迎”、“再”、“破”,学生描红。

3、学生描红,临写其余生字,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几个句子学生较难把握其节奏。

2.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了春笋具有战胜重重困难、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元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元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阅读“文章选读(一)、(二)”,了解长城的价值和长城文化的内 涵;对文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过程 :

一、引入专题学习,揭示课时学习目标。

1、交流课前搜集的长城图片,并对图像进行解说,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丰富的文

二、研读选文一、二,讨论,探究问题。

(一)、默读选文。

(二)、分发练习设计,完成学习。

1、说说下例句中加点的“构造”各指什么。

(1)、万里长城的构造。

(2)、城墙的构造,在明朝以前,大多是土筑或石砌的……

(3)、现以明朝所筑的居庸关至八达岭这一段长城为例,来说明它的构造。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长城各部分构造的特点。

(1)、城墙墙身;

(2)、城墙顶部;

(3)、墙台和敌楼;

(4)、烽火台;

3、请举例说明长城的军事功能。

4、选文(二)作者认为:

(1)、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这里所说的“实用价值”是指什么?

你认为今天它还有没有实用价值?

(2)、“花费了这么漫长的时间,这么巨大的力量,造一个四合院式的,现在看来使人

惊异又觉有趣的长墙,只不过为了防御当年敌人的进犯,求得自己的平安。”这句反映

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从哪里可以看出?

(3)、作者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秦始皇造长城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4)、作者认为长城里面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她使你深思,给你

启发。”请说说长城能给人们哪些启发?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三)、讨论交流,答案不强求一致,但要言之成理。

三、小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

1、自读选文(二)和参考资料。

2、从网上查找关于长城的最新资料。

教学目标 :阅读选文(三)和参考资料,对文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

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讲解学习方法。

二、阅读选文(三)和参考资料,完成练习,做好讨论准备。

(一)、分发练习设计,浏览问题后阅读文章,思考并答题。

题目:

人写的,他们同样都赞美长城,所选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出几点来吗?

路线。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下面表格。

5、作者对长城和都江堰的评价怎样,请结合作者的用语来作分析。

6、剪伯赞对秦始皇造长城抱什么态度?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三、讨论、交流,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从网上查找关于长城的'最新资料。

教学目标 : 培养思辨能力,学会综合和概括,对问题能提出看书的看法。

教学重点 : 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回答“讨论研究”题,学会综合和概括。

教学设想 : 对所回答的问题先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同学之间开展互 评,并写出评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揭示本课重点。

二、结合选文,完成“讨论研究”题。

1、浏览问题,速读选文,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条讨论,探究。

3、各人在纸上写好答案,并作自我评价。

出评语。

1、你对历史上的长城,今日长城的价值有何认识?

2、你认为长城对人的精神有什么样的影响?

3、在学习过程中你有没有提出对长城的独到的看法?

4、你对长城能不能形成综合的认识和全面的评价?

5、你在阅读有关文章和资料的基础上,能否进行深入思考?

四、对讨论评价结果作小结。

五、布置作业:

写作需要,将有关材料制成资料卡片。

建筑艺术,或论述长城的价值,或评述秦始皇建长城的功过,……

内容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教学目标 :对长城形成综合评价,培养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指导使材料为我所用,形成自己 对长城的独立见解,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讲评,揭示目标,要求。

二、分小组交流习作,互相评论,然后每组推荐出二至三篇佳作。评价标准提示:

1、对长城的评论合情合理;

2、角度新颖,吸引人;

3、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4、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习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并作简明的自我评价;全班同学集体评论,推选出优秀习作。

四、围绕重点,难点,作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回答以下问题后给自己的习作写评语,打等第。

1、习作前收集了哪些资料?有没有制作资料卡片?

2、习作是写关于长城的哪方面的内容?所用的材料是否丰富?

3、在小组交流时,能否正确地作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习作?

4、你有没有参加全班交流?大家对你的习作有何反应? 作者邮箱: niming414@

元日教案(篇5)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像。

2.有关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鲸)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故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⒈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一下: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哺乳”,“肺”,纠正读音以及“肺”的写法。结合人体部位,引导学习本课生字“腭”“肚”“肺”“胎”,左部都是月字旁;“肺”字右部注意不要写成“市”。

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词,谁来读读?

⒉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叙述的条理。]

⒊提出不懂的问题。

词语理解难点:胎生哺乳动物

⒋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反复读。老师相机指导点拨读通,读出特点。

三、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⒈下面我们要要召开一个关于鲸的“科学新闻发布会”。在座的各位都是小小科学家,在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有关鲸的研究成果。为了搞好本次的新闻发布会,咱们首先得读懂课文。

⒉分组合作学习研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表演家、小作家中的一个角色,采用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方法,选择其中一项来研究。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为了能讲得让别人一听就懂,像鲸的呼吸方法和睡觉姿势等内容,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并加以说明。

⒊各组可以补充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鲸的学习资料,作好充分的准备,下节课我们再来作“科学新闻发布会”。

四、布置作业

⒈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⒉课外继续收集关于鲸的资料,适时地充实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去,并根据自己选择研究的一个方面,拟写好自己的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9鲸

大小种类演变胎生呼吸吃食睡觉

一、创设情境,走进“鲸”的世界

上节课,我们分组研究了鲸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召开“科学新闻发布会”。老师来当主持人,每个学习就是一个“鲸研究专家组”,围绕一个方面有重点地汇报鲸的研究成果。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研究“鲸”的特点

主持人:在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我们都知道这种动物叫做“鲸”。今天,我们就要召开“科学新闻发布会”,请“研究专家组”来汇报研究成果。在座的既是现场的记者,又是评委,可以随时向“研究专家组”提问题,并评价其汇报成绩。

⒈“鲸”的大小。

⑴主持人:都说鲸很大很大,到底怎样大?下面我们请“专家”介绍一下鲸的大小。

⑵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发现写作特点。

⑶主持人:你们觉得“专家”汇报得怎么样?请“评论员”发表评论。

引导学生发现正因为“专家”在介绍鲸的大小时,用上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生动而富有条理地介绍出了鲸的大。

(板书:举例子列数字作对比)

⑷指名读。

朗读点拨预设:

——听出来了,你强调了数字,读出了鲸的大!

——通过和熟悉的事物一比较,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鲸的大。

——比一比,看谁能读得更大一些!

——不错,你边读边做动作,读出了鲸的大!

全班齐读体会鲸的大。

[对于理性的说明文,采用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枯燥的说明方法。能过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朗读中深入体会。]

⒉鲸是哺乳动物。

课件出示下列文字资料:

一天,东海龙王突然心血来潮,想搞个鱼类比赛活动,比一比哪一种鱼最大,哪一种鱼重。得到名次的,龙王将给予重奖。到了比赛那一天,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鱼都游到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蟹将军的查验进入了赛场。鲸得到这个消息,他也想趁机溜进去拿个大奖。当他正准备混进赛场时,被蟹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和蟹将军发生了争吵,蟹将军说出不准他参赛的理由,鲸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

⑴请“专家”解答:鲸想靠什么混进去拿大奖的?蟹将军说出了哪些理由让鲸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想象鲸和蟹将军争吵时的情景。相机学习第2、5、7自然段。

⑵认真读第2段课文,然后把自己当作是鲸鱼,将这一段话转述给同学听。“鲸”,明明不是“鱼”,是“哺乳动物”,为什么还是“鱼”字旁?用自己的话来叙述。

小结:人类对鲸的认识,是从体形特点到生理特性的。其实,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这样由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完善的。鲸不属于鱼类,用“鱼”做偏旁显然是不恰当的。不过,人们约定俗成也就沿用至今了。

[通过转述,转换语言,积累语言。]

⑶从鲸的演变,我们可以知道鲸是哺乳动物。还有其他理由吗?(鲸用肺呼吸,鲸是胎生的)你想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研究成果?

⑷从“专家”的解释中,我们明白了鲸是哺乳动物。怪不得蟹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呢。

[这一训练将学生读情境创设和课文有机地融合,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结合课文,解开心中的疑团。同时,又依托这块训练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读、想、辩巧妙地融为一炉,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语文的素养。]

⒊鲸的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

⑴鲸的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请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介绍。

呼吸出的水珠形状可以描述,可以画图。

看课件认识须鲸和齿鲸呼气喷出的不同形状的水柱,来辨别鲸的大小和种类。

鲸睡觉的方式也可以用图画表示

齿鲸和须鲸异同点可采用比一比的方式介绍:

⑵作者用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

列数字、举例子、比较法、打比方。

⑶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朗读体会,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创设新闻发布会的有趣情境,促进学生消化吸收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有意识地把认识事物、学习语言、发展能力和训练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允许学生把课前阅读收集到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介绍,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研读文本,领悟说明方法

⒈刚才我们美美地当了一回研究员,我们知道了鲸是哺乳动物,而且还了解了鲸的生活习性。作者为了给我们介绍鲸,用了很多说明方法。引导学生看板书说出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⒉结合文中一处内容,让学生谈谈作者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或者告诉我们什么?

(课件出示)

列数字: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鲸很大很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无加点的词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朗读体会说明文用词要讲究准确,科学。

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地方,还有很多,请大家读读课后第3题练习。

(课件出示)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⑴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⑵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⑶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作比较: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和象作比较有什么好处?)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举例子、列数字: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打比方: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师:同学样读书真仔细,我们自己发现了这么多的说明方法,我们在写作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文章会写得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⒊链接阅读课后“资料袋”。

交流: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是采用哪些说明方法写的?(引导学生明白这段话是采用“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来写出鲸濒临灭绝的可怕情景。)

四、拓展延伸,灵活运用表达方法

⒈学完课文,相信同学们对鲸又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鲸有很多种。请大家一起观赏鲸家族中的部分成员。

(课件出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

⒉下面我们组织一个“巨鲸演讲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以鲸的口吻把自己介绍给大家。怎样介绍呢?请大家先听听蓝鲸的自我介绍。

(出示多媒体课件──蓝鲸的图片及自述:我,就是鼎鼎有名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我身长3米,体重190吨,相当于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我的一条舌头就有4吨重,比一头大象还重。我的力气特别大,能抵得上一个火车头的拉力。因此,有人管我叫“大力士”。怎么样,大家记住我了吗?)

⒊交流:听了蓝鲸的自我介绍,你们觉得他讲得怎么样?

⒋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领悟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下面请大家也来扮演某一种类的鲸(如白鲸、虎鲸)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要注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重视读写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⒌全班交流。

五、练笔小超市(任选一题)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课外资料,并从以下几项作业中任选一项,进行练笔。

⒈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⒉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⒊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学生练笔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完成练笔后,先让学生在组内读一读、议一议,然后推选优秀习作在全班进行交流评议。

⒋根据收集的资料,出一期介绍鲸的小报。

教学目标:

⒈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胎生、特征、寿命”等词语。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⒋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元日教案(篇6)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一)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二) 过程与方法:

2、 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中各种描写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中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及其作用,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领悟父子间的浓浓深情

品味本文有情有味有厚度有质感的语言,领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师: 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  (板书《背影》)

(二)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3、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4、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4、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

5、自由发言:读了这段,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联系自己的实际你想说些什么?

四、小结:

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1.完成课后习题“一1”

六、板书设计:

四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父疼子

描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影    子爱父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四、问题探讨:

1、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父亲?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思这样写有何作用?

(1) 外貌: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父亲的体态:肥胖             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动作:

走路的姿势:蹒跚             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3) 语言: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老师点评: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2、过渡语: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下面我们再一同来感悟一下作者所写的“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形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4、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5、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  “        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张字条

六、小结:

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 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八、板书设计:

写                        泪   伤心之泪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元日教案(篇7)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分类。

3、小组交流分类方法。

4、集体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分类依据。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并说说摸后的感受。

1、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

①课件出示实物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形,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②利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①教师分别出示图形,先辨认,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②闭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

③按要求闭眼摸四种实物。

⑤出示不同摆放位置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滚一滚,发现其特点。

这节课认识了哪些新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 观看课件,口述机器人的组成。

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动手操作,在活动中感受物体的特征。

根据鞋盒、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认识四种图形的实物图,建立图形表象。

根据教师的要求,加强练习,在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四种图形,并结合生活实例举例说明。

小组同学合作完成练习,加强对四种图形特点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练习,加深认识。

结合学习内容总结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通过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初步感知物体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结合实物,抽象出实物图,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加深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元日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运用多媒体课件,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所任教的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初步懂得欣赏词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能踊跃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但对共产党员在危险与困难面前体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理解不能深入。

媒体设计思路:

为了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我决定采用“视频+音频”的模式辅助此课教学。我制作了《桥》的学习课件,其中包含 “课文赏析”(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并显示图片)、“角色扮演”(整合了农远资源网上的图片资源和网络音频资源《小三和弦》,配以教师的范读以及98抗洪救灾视频)、“拓展练习”等几个版块,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扩展性学习提供了资源,搭建了平台。在图、文、声、像等多元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由这些感性认识深入到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教法学法:

教学中充分借助集声、色、光、音于一体的视频片段图象,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读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

一、揭题导入,聚焦于“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读通课文,解词识字;

四、创设情境,感受危急。

1、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呢?

2、生读句子。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那洪水咆哮着狂奔而来,惊慌失措的人们跌跌撞撞地拥向那唯一能逃生的窄窄的木桥。危险将在瞬息之间发生!这时,人们看到-

(1)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学生接读。

(2)你从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老汉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你拿起笔,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画出令你感动的词句。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感动的原因。

(2)学生默读,圈画,批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点拨。

①课件出示: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你读懂了老汉的心吗?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引导学生抓住“盯”、不说话”等来体会老汉的镇定、冷静。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

B、理解“他像一座山”。

面对势不可当的洪水,乡亲们的表现怎样?这“山”指什么?

一个“望”字,你从人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感情朗读。

②(课件出示)“老汉沙哑地 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A、指名读。

B、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连用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了什么?

C、读出指挥者的镇定与果断。

过渡:是老汉的镇定与果断,让原本慌乱一团的乡亲们重新有序起来。

(课件出示)“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①此情此景,你读出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

过渡:老汉不仅是个镇定、果断、德高望重、让人信赖的长者,更是一个面对困难,舍生忘死的党员先锋。他是党员,所以他要求党员同志在危险面前,要先人后己,他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要求其他的党员同志。你读出来了吗?

①(课件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②交流:

A、哪些字词刺痛了你的眼睛?为什么?

B、透过这些字词,你读懂了老汉的心情了吗?(为什么这样恼火?他急什么?火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

③谁能走进老汉的心里,读出他焦急、恼火背后的一颗爱民之心?

过渡:在老汉的指挥下,乡亲们得救了,可洪水吞没了这座给乡亲们希望的生命桥。也吞没了两个人--老汉和小伙子。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吗?

①(课件出示:教师配乐录音范读)“五天以后……他丈夫和他儿子。”

②听出了他们的关系了吗?

③(课件出示)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引导学生抓住“吼、用力、推”等词语,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等方法来体会老汉爱亲人胜过自己的美好心灵。

过渡:老汉是村支书,他爱民;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在生死攸关之际,他无私地选择了大家。为了村里一百多号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儿子,留下的只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2)生读课文。

(3)创设情境:随着这如歌如泣的音乐,听着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你一定看到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也许,老太太正站在丈夫和儿子曾经站立过的地方,深情地呼唤着她的丈夫,呼唤着她的丈夫,呼唤着她的儿子。

①老太太会对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说些什么呢?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同桌相互交流,指名生说。

②如果老汉能听见老太太的诉说,他会怎么想呢?

(5)感情朗读。

①看到这一幅幅画面,听到这一声声诉说,你有怎样的感受?

(1)此刻,山涧溪流上,再也没有了那座窄窄的木桥,可我们却分明看到有一座桥稳稳地架在了人们的心目中,它熠熠生辉,它坚不可摧。你看到了吗?是一座什么桥?

(2)启发:在老汉架起这座生命桥时,还有哪些人作出了贡献?

A、(课件出示)抗洪救灾视频。

作者笔下的老汉,感动了乡亲们,也感动了读到了他的每一个人。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言行,架起一座座爱心桥、友谊桥、成功桥……

设计意图:学课文,更是学做人。既是对课文的总结,更是对学生做人的引领。

1、摘抄让你感动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3、想象写话,祭奠的这一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跪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进行整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如何不失时机地把CAI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研读文字教材上来,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愿望呢?老师必须加强导向、调控作用,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原文,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二、活用信息技术,巧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参与。

本节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不断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用“心”研读语言,感悟情感。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画、影象、音乐、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它直观形象,为学生增加表象积累,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提供了素材和着眼点。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得到了合理开发与训练。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这节课,学生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协作学习”,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非常投入,获得了强烈的感受(这在交流当中有明显的表现),这是单纯靠读书所达不到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而且会体验到用多媒体形式表达和组织信息的特点,逐渐掌握通过多媒体形式学习知识的方法,最终形成一种信息素养。同时,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仔细分析,可逐步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和事物之间的辨正关系。这样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协作式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很大促进作用。

[桥之二 教案教学设计]

元日教案(篇9)

1.运用连音和非连音的唱法,来歌唱《小春笋》,从而表达孩子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在祖**亲哺育下茁壮成长的真挚情感。

2.通过让学生歌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感受以“春天”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快乐情绪,进一步增进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能熟练演唱歌曲《小春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仔细听, 这是什么声音?春天的第一记雷声能够唤醒整个大地,小草儿挺出了地面,花儿使劲地绽放,还有,你瞧,谁也探出了小脑袋呀?对,春天长出来的笋就叫做春笋。它味道鲜美,长大后成为竹子还能派好多用场。今天,我们就来和这可爱的小春笋交朋友,好吗?

〈设计意图:为了解决本课中识谱的难点。为了唱准四、五度音程,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反复练、反复唱,在愉快的活动中唱准四、五度音程,为识谱扫除障碍。〉

(出示课件1:在春天姐姐的怀抱里,小春笋慢慢地长成一棵棵竹子。屏幕下方注明音高随之有所变化)师:同学们,小春笋和你们一样,在春天姐姐的怀抱里一天天的长大,你们看(带领生看一看,唱一唱,练一练)

1.(出示课件2:大屏幕随着《小春笋》的音乐放映自定义动画并显示歌曲词谱)

2.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生合着拍子轻声跟唱。

4..师带领学生用较慢速度视唱歌谱,这时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音准问题,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A谈话,鼓励学生当一名小老师,教大家学习歌谱。

B.跟琴默唱旋律。

C.指导学生击拍正确视唱歌谱。

D.跟琴正确的填唱歌词。

5.歌曲第九小节至第十二小节的衬词用连音和非连音的唱法进行训练 〈设计意图:就像唱“好听好唱的发声练习”。〉

师拿出自制的小春笋,竹子,小伙伴的头饰若干个,鼓励学生上台表演并有感情的演唱。即兴表演,其他学生伴唱、伴奏。〈设计意图:在歌曲表演中,学生从老师的启发中联想到各种情景氛围的情感,体验,感知,通过自己的创作表演,使认知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元日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2. 马良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让我们看看“良”是怎样写的?指导书写“良”

3. 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会做什么呢?

4. 有个小朋友把他的想法写成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学习。

5. 板书课题《假如》,指名读,齐读。

1.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书下的小树叶。

2. 划出生字词,同桌互相认一认、读一读。

3. 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4. 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

5. 指名分小节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1. 指导学习第一小节。

(1)全班轻声读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我”用马良的神笔画了什么?用笔轻轻地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问题,朗读相关句子。(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3)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为什么要给小树画太阳?

(4)指名回答问题,并朗读相关句子。

(6)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1)请同桌互相读读第二小节,再说说“我”画了什么?为什么画?

(2)指名全班交流,朗读相关句子。

(3)请同桌合作给第二小节配一幅画,指名到黑板上画。

(1)结合前面两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你想学懂什么?

(3)小组合作先读读书再找找答案。

(4)小组学习,师巡视参与合作。

(5)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相机学习多音字“huán归还,hái还有”

(6)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表现第三小节的内容,可以画一画,可以演一演。

(7)指名展示。

(1)指名读第四小节。认识省略号。

(2)谁来说说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鼓励学生用书上的句式续编诗)

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爱心。让我们伸出关爱的手,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1.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并扩词。

1. 出示生字,生观察,再说说这些字的特点。

2. 师适时点拨:

“哭”,大上的一点就像哭泣时流下的眼泪,不能丢掉。

“食”在良的基础上指导书写,把良的最后一笔捺变成点。

“双”指导学生观察两个又字的不同。

“操”又上的三个口要写得小而扁,给下面的木留出位置。

“场”右边的横折折折钩的横要短,第二折要与横平行,第三折要向里收。

3. 生独立写字。师巡视指导。

1. 听些生字。

2. 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假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元日》教案十二篇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 有效的教案和课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由趣祝福为您整理这篇文章名叫“古诗《元日》教案”,这份报告仅供参考如需具体的建议请咨询专业人士!

古诗《元日》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l(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古诗《元日》教案 篇2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首诗的大意是: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到秋天枯萎,但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得十分繁茂,年年循环,生生不已。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也不能把它烧尽,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作者的喜悦之情也尽在对景物、人物的描写之中。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特别是学习《宿新市徐公店》,可在读后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激发学生根据插图或诗意展开想象,编一个小故事。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宿舍。

味未。

5.写字指导。

(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二)朗读感悟

低年级的研讨教学要避免逐字逐句讲解。教学这两首古诗,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大概了解诗意。

1.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由教师简单介绍),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范读或配乐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四、教学设计举例

设计思路:在反复朗读中发现和感悟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小组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在朗读过程中解决一些不懂的问题,如,对离离、岁、枯、荣、走等词语的理解。

(四)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五)教师范读

学生注意听老师读的语音、语气,体会怎样读更好。

(六)学生美读

读后说说自己感觉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七)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八)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五、资料袋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古诗《元日》教案 篇3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

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古诗《元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长江北岸的瓜洲。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吧!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4)能结合对《泊船瓜洲》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泊船瓜洲》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1、这节课,我学会了“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会写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

2、我会诵读《泊船瓜洲》。

3、我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时王安石是怎么推敲的。

4、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5、我会说《泊船瓜洲》的大意。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用词的推敲。

生7:用“绿:最好。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从“一水间”“数重山” 体会那种离家近情更却的感受。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5、画一画展示诗中意境。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2、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2、把《泊船瓜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能否触动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是一位教师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节精彩课堂的催化剂,因为,学生喜欢你这位教师,你的课,学生不由自主地为今后自己课堂的再次展示作准备

1、谈话导入: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4)能结合对《秋思》和《长相思》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秋思》和《长相思》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1、我会诵读《秋思》和《长相思》。

2、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3、我会说《秋思》和《长相思》的大意。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秋思》和《长相思》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字或诗句来体会。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1、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古诗《元日》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2)解释诗题: ①望:远远的看。

②诗题: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

③这首诗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理解意思: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 生:生成,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意思: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远 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悬挂,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意思: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飞泻的水流。 直下:直泻而下。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意思: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可能是,怀疑 “九天”是指天的最高处。

落: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意思:使人怀疑(好象)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

2)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了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

3)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速度要稍微慢一些)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节奏要轻快一些,语调高一些)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抄古诗。 默写古诗。

古诗《元日》教案 篇6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牧"等林"等6个字。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古诗《元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

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

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

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

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

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默写这首古诗。

古诗《元日》教案 篇8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

(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古诗《元日》教案 篇9

一、进入秋景

同学们,前天是农历

二、故事导入

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两位读,相机点评:读准字音。)

一起读。(简介杜牧)(课件:杜牧)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长沙市区,最高峰海拔297米。山上有一座亭子名叫爱晚亭,四周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最妙的地方。那年深秋,杜牧就来到了岳麓山,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岳麓山观赏枫叶,好不好?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请同学读第一句诗,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

★⑴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带有寒意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弯弯曲曲。

请大家结合词义来说一说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我们按现代人说话的习惯把诗句顺序变一下:寒山石径斜远山(指名说诗意。)

★⑵沿着山间石头小路行走,我们抬头远望又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白云 人家)

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白云生处(白云飘浮的地方。)

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⑶嗯,这时候诗人为什么停下来不走了呢?

“坐”是什么意思?(因为)“晚”是什么意思?(傍晚)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我们也改变一下句子顺序:停车坐爱晚枫林(停下车子不走了,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树林。这一片片火红的枫叶在夕阳的映照下,—— )

请大家充分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上这样的句子。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亲眼来看一看吧。(播放枫树林的画面)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枫树林画面,你想不想夸夸它呢?(教师点评:对枫林的热爱。)

★⑷难怪大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齐读)

“霜叶”是什么意思?(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二月花”呢?(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欣赏过了美丽的枫树林,现在我们一起来品味诗句。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让你非常喜欢呢?我们来研究研究。

2.集体交流:

“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堂作业

《习字册》

古诗《元日》教案 篇10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查阅字典,了解诗句的意思,进而读懂古诗《悯农》,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用“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方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总结学法延伸课外,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读诗学法——激趣用法,扩展读诗”的四步过程,教给学生“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古诗阅读法。

情感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

课件(李绅的悯农诗,杨万里的悯农诗,朗诵古诗的背景音乐。)

(出示古代农民劳作的情景图)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首诗。(学生汇报)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想到了我国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歌《悯农》。屏幕出示《悯农》教师找同学读古诗,教授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四声读法。

再出示一首古诗《伤农》,指导学生读古诗。要读出韵律和节奏。

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一首古诗杨万里的〈悯农〉。

教师板书:悯农

提起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陆游,范成大,尤袤“被称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的作品语言浅近,平白朴实。

1释诗题:“悯”是这课的生字,大家读准了,指导读字。同学们借助书中的注释,(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想想题目是什么意思?(找生汇报)

作者为什么要同情,怜悯农民呢,请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中,去感悟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吧。

2解诗意:(1)请同学们自己的读一读这首诗,注意里面的生字要读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但一定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遍到三遍。

(2)找生汇报。(谁能给大家读一读,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

(3)诗人看到了什么引发了他的怜悯之情呢?(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水稻……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4)关于水稻和荞麦同学们可能不太熟悉,我们吃的大米就是没加工前的水稻的种子,荞麦也是一种重要的粮食。这两种重要的粮食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听着同学们的理解,老师感到这句话啊,能用一组关联词来连接,大家想想是哪个关联词?“因为……所以……”

稻子是最重要的粮食,成熟的很少,意味着什么?(学生汇报)所以说这是农民遭遇的第一层“苦”板书:苦

稻子不能离开水,可是不需要多少水的荞麦又遇到什么情况了呢?学生汇报

理解“空花”,是不结果的花,就像咱们都知道有黄瓜的谎花一样,是不结果的。

师:听着同学们的叙述,你想想这句能用一个什么关联词把诗句的意思表达的更加准确呢?(不但……而且……)同学们从这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汇报)这就是农民的第二层“苦”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大家回过头来看前两句,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谁能用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同学们看看,这两句是写景还是叙事?从这两句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杨万里的诗风,平白朴实,步步递近,层层渲染。

(5)大家读读后两句,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要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也可以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板书:忍饥……度残岁

“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是不堪的意思)

板书:更堪……闰添长

“闰年”大家理解吗?(可以用的方法或者看注释来理解。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连起来说说这两句写了什么事?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农民的第三层“苦”。

前两句是写景,这两句是写事。诗人的这种写法叫做写景叙事相结合。

(6)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你站在田边,你看到了………听到了……你感受到了………。诗歌处处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悯”,所以诗歌题为“悯农”。

就让我们带着对农民的同情,一起读读这首《悯农》吧!

(7)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现在谁能把学到的这首诗背诵给大家。

刚刚,我们随着杨万里看到了灾害深重的农村,听到了农人的一声声悲痛的叹息,深切的感受到诗人对农人的无限爱心,短短的28个字,把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表达的淋漓尽致。同学们回忆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首先是释诗题,然后是解诗意,最后是悟诗境。(课件展示学法)

现在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首诗,出示古诗《悯农,二》找生来读一读,然后说: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来自学。自学后汇报,读懂了什么。可以看注释或者和同桌商量一下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这节课啊,我们沿着历史的隧道来到了1000多年前的南宋农村,体会到了农人灾年愁苦的生活,倾听了他们叫天天不灵,唤地地不灵的愁苦哀叹,探索了古诗学习的方法,老师真为你们会学习感到高兴,衷心的祝愿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金钥匙,开启辉煌的古诗宝藏,发现诗的特点,进入诗的王国。

悯农

杨万里

稻云……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忍讥……度残岁

更堪……闰添长

古诗《元日》教案 篇11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引导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检查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或找朋友的游戏快速反馈识字情况。抓住重点字,如所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发现错误或不会读的字及时让学生多读几遍。)

三、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1.指名试读。

2.教师范读,导读(引导学生感语诗句的韵律、停顿。如:句尾的抑扬,声音的长短)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接龙读

5.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前3个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范写。(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的字)

3.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作业。

五、布置作业

把诗背给家人听。

古诗《元日》教案 篇12

《草》是白居易的诗作,你知道《草》的优秀教学设计怎样写吗?

学习内容:古诗《草》

学习目标:认、写生字、读、背古诗、感受小草的生命力强

学习重点: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学习难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学习方法:创设情境,集中识字、表演朗读。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预习课文,圈生字,给生字注音,标自然段把课文读通顺。字卡挂图教学步骤:

一、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草》。

二、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古诗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a“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挂图,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b“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c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 “荣”?

d“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根。

四、朗读古诗: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古诗: 引导学生背诵采用多种形式来背诵。

六、指导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七、课时小结:

学习了草这首古诗,你们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

八、作业设计

1、填空:野火 ,春风 。 追黄蝶 , 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3、抄古诗

板书设计:

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枯--------------------------------------荣

(草的生命力很顽强)

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后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领导、老师们对我这堂课的鼓励和指导将使我对诗歌教学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为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上好每一堂的诗歌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回顾这堂课的得与失,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看说读想议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听说读写的几个感官参与绝不能孤立运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方面感官,在看说读想议上有成功之处。

在插图画面的视觉冲击下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知,通过看图说话把心中所思所感表达出来,让学生乐说好说;通过所看所想与诗歌进行对照讨论理解感悟,在“春风吹又生”的画面想像中学生的讨论有了碰撞和融合,这体现了议的有效性。

二、抓住关键字,剖析理解

汉语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汉字都有相互关联的几层意思。诗歌言简意赅,惜字如金。对每个字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离离、原、岁、枯、荣”的理解,使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落到实处,而非流于形式。

三、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

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诗、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枯”和“荣”的理解与书写,通过画面的直观展示,在说话练习中培养语感,既抓住了识字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所体现的形体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发现不足,奋勇改进

对一名新教师而言,每堂课中能发现一点不足并改正的话,对自己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我能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少一些紧张,多一些亲和力的话这堂课会更精彩。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79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