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青石课件”将会引起您的兴趣,阅读之后您会有所收获。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专业编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关于社会实践报告。
小青石课件【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分清课文的主次;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
2.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解,对学生进行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教育。
(二)解决办法
1.自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哪部分是主要内容,哪部分是次要内容。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结合思考题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对学生进行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教育。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二)结合导读和思考题默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并找出不懂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交流。
(四)全班汇报、交流。
(五)学生默读,体会课文的哪部分是主要内容?
(六)学生总结中心思想,并谈谈学了这篇课文所受到的启示。
(七)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两块被山水冲到岸滩的小石头,有着不同的理想,他们各自的理想是什么呢?后来,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读了这篇童话,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青石》。板书:20*小青石
(二)齐读课题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指名学生连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五)自读课文
思考题:(用投影出示)
1.起初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后来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
2.从课文中找出写小青石觉得快乐的句子,用画出来。
(六)汇报、交流以上思考题
学生应汇报出:起初小青石和小黑石对安静、舒适的生活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小青石对平静、安适的生活不习惯,而且过厌了,希望到外面世界走一走,到大都市去,像水晶和玛瑙一样,成为发簪和纽扣,各处往来,见识种种事物,过着有趣的生活。小黑石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它安于现状。
小青石觉得快乐的句子是: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市里去了!可能和老朋友水晶、玛瑙碰头吧。我将成为发簪还是纽扣呢?不管成为哪一样,总比闷在岸滩上强!喂!快些把我铲起来吧!一会儿,小车动起来了。小青石满腔欢喜,并不嫌颠簸得难受,反而觉得异样的舒服。小青石看见许多许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它和同伴一起支撑着大众的脚。它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它想: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小黑石说的话原也确切,我们石块的性质是天生稳定不动的。不过,要像我这样稳定不动,生活才有意义!
(七)默读课文
给课文分段,考虑各段内容分别是什么?(教师巡回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八)小组交流分段、概括各段内容情况
(九)全班汇报、交流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一块小青石和一块小黑石过着平静、安适的生活。
第二段(从一天到一会儿竟睡着了)讲小青石和小黑石对平静、安适的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段(从几天以后到反而觉得异样的舒服)写几天之后,小青石被工人运到都市,为自己的理想将要实现感到兴奋、欢喜。
第四段(从第三天早上到不晓得怎样才好)讲小青石到都市后,被制成混凝土,铺在马路上,小青石被彻底改变了面貌,它一时闹不清这是怎么回事。
第五段(从一年又一年到全文结束)讲小青石为自己能成为让人们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感到快乐和自豪。它认为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一)学生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汇报交流(这节课能解决的在这节课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第二课时边理解课文边解决)。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
思考题:(投影出示)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部分是主要内容?(突出本单元训练重点)
2.小青石认为什么是最有意义的生活?(渗透中心思想)
3.你都读懂了什么?(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二)小组讨论以上思考题
(三)全班汇报、交流
在交流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积极动脑思维,一个问题必要时找几名学生回答,学生实在答不准的,教师要给予引导。应交流出以下内容:
第四段和第五段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青石认为:自己能够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你读懂了什么?这一题要求学生回答出以下几点:
1.工人把小青石铲去干什么?
工人把小青石铲去,运到都市,小青石被制成了混凝土,铺在马路上。
2.小青石在没成为混凝土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在成为混凝土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青石在没有成为混凝土时说:这样的生活,我过厌了,老是停留在这里真闷得要死了。后来实现了到都市里去的想法,小青石很得意,觉得总比闷在岸滩上强。在小车里也是满腔欢喜,并不嫌颠簸得难受,反而觉得异样的舒服。接着被翻来覆去地搅拌,它头昏脑胀,生气了;接着被铺在道路上,透不出一丝气,只得闷声不响;接着完全改变了模样,已经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它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不晓得怎样才好。后来,小青石看见了许多许多人的脚,它的思想又变了,它觉得非常快乐。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3.为什么小青石有这样的思想感情上的变化?为什么小青石觉得非常快乐?
因为小青石最初对自身的价值,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后来它抛弃了幻想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认为支持大众的脚,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它觉得非常快乐。
板书:支持大众的脚最有意义的生活
(四)总结中心思想(让学生自己总结)
通过讲述小青石的生活经历,阐明默默无闻地为人民服务,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五)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了哪些启示
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是为人民服务就应感到快乐,就是最有意义的生活。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深入体会小青石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
七、布置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预习读写例话《分清课文的主次》。要求:在预习本上写出《分清课文的主次》这篇读写例话中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小青石课件【篇2】
美丽的祖国正在发生变化,因为缺少绿化祖国的花草树木!缺少舍己为人的精神。现在,为了祖国的发达,我愿成为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我原来住在无边无际的海边的沙滩上,可是我想绿化祖国,出去见见世面,便随着一辆大卡车走了。时间如流水一般快,xx年过去了。我也变了、变成了一块普普通通的小青石。我和许多同伴们被带到了荒郊野外,由于勤劳的人民把我们这些小青石铺成了一条宽阔的大路!我终于看到了我们祖国的新面貌,发现祖国比十年前发达的很,我们的祖国又变回一万多年前。我的身体两侧全是野花野草,树木们各个都精神抖擞,像一个个比美的小姑娘,又像调皮的小姑娘在激烈争吵问题
突然,一辆汽车从我身子上面穿到外地去,汽车踩在我的背上,我的心情放的更轻松了,因为我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大贡献。我使人民运输方便,使人民可以不走泥泞的小路,从城市到农村也不用翻山越岭了。我望着那远去的汽车,可以充分的想象的出我们的祖国发达:那汽车已经和十年前完全不同,十年前的汽车吐黑烟,污染环境,破坏大气层;而现在的汽车不出烟,而且还可以保护环境!
小青石,你是我的榜样,我要学习你的精神。因为你的精神可以使别人恢复自信的能力,学习好,为祖国增光出力啊!
小青石课件【篇3】
1.课文提示。
本文是一篇童话,是阅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讲了小青石不安于过平静舒适的生活,要到都市里去。后来工人把小青石运到都市里,作为材料,拌成混凝土,铺在马路上,它和伙伴一起为大众服务,支持大众的脚,它觉得这才是最快乐的事情,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借此阐明了生活的意义。
2.默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此题是检验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内容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划分段落。统观全文,抓住各段的要点概括段落大意。
(一)(第1自然段)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小青石和小黑石过着平静、安适的生活。
(二)(第2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小青石和小黑石对安静、舒适的生活的态度截然相反。
(三)(第10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几天后,小青石被运往都市,为自己的理想将要实现,感到很兴奋,很欢喜。
(四)(第15自然段到第19自然段)小青石来到都市后,被制成混凝土,铺在道路上。
(五)(第20自然段到第22自然段)小青石为自己能够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感到快乐和自豪。
3.课文记叙哪些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
此题是检验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分清主次的掌握情况。做此题时应该把概括中心思想、理清课文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结合起来。在概括中心思想,理清课文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
课文记叙了两块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小石头,有着不同的理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小青石怎样变成混凝土,成为让人走的道路和小青石认为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4.工人把小青石铲去干什么了?
此题是以内容进行设问的。因此,我们要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工人把小青石铲到装石块的大车上,把它运到大都市。经过工人的搅拌,制成了混凝土,铺在了道路上。
5.为什么小青石觉得快乐?
此题是以中心进行设问的。因此在做此题时,要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找出有关的内容,深入体会,领悟出小青石觉得快乐的原因。
因为小青石不甘心过平静安适、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生活,它自信能够成为有用的材料,它向往各处往来,见识种种事物,过有趣的生活。它被运往大都市,成为让所有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一块石头。它认为这样的生活有意义,所以它觉得很快乐。
小青石课件【篇4】
教学要求:
2、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置之不理”造句。
3、完成课后练笔。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完成练笔。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条理。
2、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家中有花吗?谈谈你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说说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中体会到什么乐趣?
三、通过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几段?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
2、讨论:课文可以分三段。
(1)(2—6)(7)
四、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奇花异草”是什么意思?
2、“置之不理”什么意思?“自生自灭”什么意思?
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5、什么是“秉烛夜游”?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试背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学习生字。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齐背最后一段。
3、检查生字读音。
4、指导识记字形。
二、再读课文,概括中心。
1、提出要求: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了“喜”“笑”?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忧”“泪”?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须劳动”“长见识”?
2、自由读课文,讨论。
3、讨论交流。
4、概括中心思想。
三、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交流。
(1)文章题目:养花
(3)材料安排:
a、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
b、具体讲养花的乐趣。
c、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指导“置之不理”造句。
五、指导朗读、背诵。
1、范读。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六、作业: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练笔,写一种你喜爱的花草。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检查背诵。
四、明确“练笔”要求。
1、学生自己阅读练笔的题目。
2、讨论。
这次练笔的内容是什么?(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草。)
练笔有什么要求?
(写一个片断;写出花草的特点;要写出自己喜欢这种花草的原因。)
五、学生写作。
1、分组练说。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交流,修改。
小青石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见解。
2、深入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分清课文的主次;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
2.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解,对学生进行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教育。
解决办法
1.自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哪部分是主要内容,哪部分是次要内容。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结合思考题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对学生进行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并标出自然段。
2、.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黑石的理想是什么?小青石最终成为什么?
3、学生默读,体会课文的哪部分是主要内容?
4、小青石到了都市后经历了哪些遭遇,它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5、学生总结中心思想,并谈谈学了这篇课文所受到的启示。
【设计意图】课前一天出示自学指导,把课内完成任务提到课前完成,即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的自学习惯,也体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新课标理念,又为学生展示、当堂训练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二、检查反馈:
(一)预习评价:
(二)存在问题:
三、课堂展示
(一)自主学习展示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学生谈理想引入课题)
(板书:3小青石)
2、检查课文中的的字词,指导识记(发簪、玛瑙、颠簸)。
3检查读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二)合作探究展示
1.默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哪部分是主要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黑石的理想是什么?
(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到都市里去,像水晶和玛瑙那样过有趣的生活。小黑石的理想却是安于现状,过平静安适的生活)
2.小青石到了都市后经历了哪些遭遇,它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去都市里过有趣的生活,最后却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成为人们脚下的铺路石,面对这一切,小青石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从而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
(1)思考:小青石为什么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
(2)小青石的生活既没有水晶、玛瑙的高贵有趣,又没有小黑石的平静安适。每天无数的人要从它的身上踏过,它的生活可以说是忙碌而辛苦的,为什么它还会觉得非常快乐呢?
(因为它认为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它实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想——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
(板书:只有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4.在我们周围生活中,有没有像“小青石”这样的人?
(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生活中平凡无私,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人。)
5.学了这篇童话,你有什么感想?
(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从小事做起,学习“小青石”的精神。)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
(这篇童话通过记叙小青石到都市后的一番经历,赞扬了小青石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形象地阐明了生活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暴露出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通过学生点评、改错、评价,体现学生的主题的教学理念。
四、当堂检测
随文练笔
1、小练笔:多少年过去了。有一天,我身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没过几天,工人们就把窟窿填满了,我好奇地张望着,发现我的好朋友小黑石也在其中。我兴奋地喊……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小青石了,当你再一次遇到你的好朋友小黑石时,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小黑石也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发挥你的想象,继续往下写吧!
2、听写发簪、玛瑙、颠簸等词。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喜欢的句子。
六、教学设计:
小青石
小黑石的理想:过着平静、舒适的生活
小青石的理想:去都市见各种各样的事物————混泥土
为大众服务才有意义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简洁明了,能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到课文中心,突出文章重点。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请学生谈)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童话,这篇童话通过小青石追求理想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的真正意义。
3.(板书:3小青石)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要求:⑴把课文读通、读顺有遇到不会的词语可以圈出,也可以问老师
并标出自然段
⑵预设生字:发簪,玛瑙,颠簸
2.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黑石的理想是什么?小青石最终成为什么?
3.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作业:
小青石到了都市后经历了哪些遭遇,它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青石到都市后被投在道路旁,然后与沙、水泥、水混合起来被翻来覆去地搅拌,然后被铺在道路上,被压得平平的,最后变成了混凝土的一部分。小青石的心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进入都市的高兴、兴奋的心情到被搅拌、铺路时的失望生气,再到的茫然,不知怎样才好,直到最后为自己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而感到自豪、快乐,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板书:高兴生气闷声不响不知怎样才好非常快乐)
师:在小青石心情变化过程中,最让它意想不到的是什么?
(三):品读感悟随文深入
(一)品1:“奇怪!我成为什么东西了?”小青石想。它开始看自己的模样。啊,它已经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了!“什么,这是我呢?”它好像失去什么似的,不晓得怎样才好。
1.体会当时小青石的心情,融入不可置信的心情来读一读
2.它好像失去什么似的?想象失去了什么?
3.师:它失去亲人,失去朋友,失去原先的理想这就是它意想不到了。
品2.:一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不知有多少万人踏过这块小青石。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候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见了许多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
1.读这句话思考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排比,四个有时候)
2.这么多的有时候写出了什么?(体会时间一年又一年)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看看有哪些人的脚踏过小青石?(有穿布鞋的脚、有穿草鞋的脚、有穿皮鞋的脚、还有赤脚)
3.思考这些脚代表了那些人(老人小孩,上班的,种田的,讨饭的)
4.这么多的人所以文中用了不知有多少万人又是怎么样踏过小青石(跳,跑,走,踩)
5.读中思考这些动词能互相调换吗?为什么?
师:对用这就是它用词的准确性。
练:在这条路上有老人、青年、小孩:去劳动的、去上班的、去散步的、路过的、他们是怎样踏过小青石?小青石又是怎样做的?而小青石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把情景写下来。
(四)升华主题
1.师:此时此刻的小青石是多么的快乐它还羡慕水晶和玛瑙了?
不再因为因为它认为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它实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想——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
2.齐声朗读21段升华主旨
3.师总结:在寻找自己理想的这条路上,小青石一路坎坷,一路曲折,但是最终找到自己的理想,所以有理想的同学们你们,坚定自己的理想放飞自己的理想,不管路有多长,路有多少曲折都要坚持到底,那么你最终会赢得理想的绽放。
小青石课件【篇6】
教学要求:
1.了解这篇童话所揭示的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意义。
2.阅读课文,分清主次,并抓住主要内容认真仔细地阅读,加深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认真仔细地阅读,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从中体会生活的意义。
教学难点
知道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变化?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有两块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小石头,一块是小青石,一块是小黑石,它们开始了对话,那么它们说了些什么呢?(板书课题:小青石)
二、指名分段朗读全文(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三、自学课文,思考
1.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分为几部分?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是重点?
(课文讲了小青石和小黑石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生活平静安适,小黑石非常满足,而小青石则希望被人带到都市里去。后来小青石终于被工人运到都市里,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做了铺路石子,它非常快乐,认为这样生活才有意义。)
(课文第三部分——小青石被工人送到都市里以后这部分是重点,写得详细。)
四、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查字典理解:“羡慕”、“混凝土”、“闷声不响”等词语。
2.预习,起初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
板书:小青石,小黑石,安静舒适。
第二课时
一、审题,引入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篇童话写了两块小石头:小青石和小黑石,为什么要以“小青石”为课题?(小青石是重点,童话详写了小青石的理想、它的变化,而写小黑石,只是起烘托作用。)
二、检查预习
自己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
1.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
(小青石不安于现状,理想是像水晶和玛瑙一样,到都市里去;小黑石满足于安静舒适的生活。)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体会。
3.说说你听了它们的对话有什么想法,受到什么启示?(结合社会上的现象,把听到的名人故事说一说。)
三、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读后回答,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按时间顺序分为三层。)②工人把小青石铲去干什么了?③划出小青石觉得快乐的句子。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小青石觉得快乐?
四、阅读思考
指名分层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讨论刚才的思考题。先说说每层的意思,然后回答①②③题。
五、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的第三层课文
体会小青石为什么这样快乐。读后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
(能为大众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生活才有意义。)
再朗读,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浏览全文,思考
为什么课文第三部分要详写。(这部分是重点内容,与中心紧密相连,详写就可以突出中心。)
七、总结深化
这是一篇童话,小青石作为一块铺路石子非常平凡,但是它以为大众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为幸福为快乐,因此它又是伟大的。那么,社会上有没有像小青石一样的人啊?请同学们谈一谈。
小青石课件【篇7】
一、审题,引入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篇童话写了两块小石头:小青石和小黑石,为什么要以“小青石”为课题?(小青石是重点,童话详写了小青石的理想、它的变化,而写小黑石,只是起烘托作用。)
二、检查预习
自己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
1.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
(小青石不安于现状,理想是像水晶和玛瑙一样,到都市里去;小黑石满足于安静舒适的生活。)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体会。
3.说说你听了它们的对话有什么想法,受到什么启示?(结合社会上的现象,把听到的名人故事说一说。)
三、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读后回答,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按时间顺序分为三层。)②工人把小青石铲去干什么了?③划出小青石觉得快乐的句子。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小青石觉得快乐?
四、阅读思考
指名分层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讨论刚才的思考题。先说说每层的意思,然后回答①②③题。
五、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的第三层课文
体会小青石为什么这样快乐。读后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
(能为大众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生活才有意义。)
再朗读,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浏览全文,思考
为什么课文第三部分要详写。(这部分是重点内容,与中心紧密相连,详写就可以突出中心。)
七、总结深化
这是一篇童话,小青石作为一块铺路石子非常平凡,但是它以为大众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为幸福为快乐,因此它又是伟大的。那么,社会上有没有像小青石一样的人啊?请同学们谈一谈。
小青石课件【篇8】
初中实验教科书《汉语》七年级上册
第十一课《小青石 》
教 学 设 计
乌鲁木齐市30中学
李虹佳
第十一课
小青石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了小青石和小黑石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生活平静安适,小黑石非常满足,而小青石则希望被人带到都市里去。后来小青石终于被工人运到都市里,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做了铺路石子,它非常快乐,认为这样生活才有意义。教学策略:
课文是汉语学习的中心,语音、词汇、语法点的学习,听说读写能力的获得,交际话题训练都要围绕课文学习来展开。要充分利用课文,从学课文到用课文,在每一个层次上,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学习课文,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凝、颠、胀、舒、晓、跌、嫌”7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了解它们的写法和意义,会组成词语。掌握“颠簸、湿漉漉、混合、头昏脑胀、私有、出头、迷迷糊糊、舒适、晓得、疲乏、分寸、确切”等常用词语的意义和使用特点。理解并能够模仿课文中“倘若------,那------;------,反而------;要------就------”等句式造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在课文学习中,扩展听说读写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步积累学习经验,丰富学习手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刻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并让学生明白为他人服务最快乐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并能活学活用。2.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要点,复述全文。教学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型。2.脱离课本,写与课文相似的习作。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初学课文一 第二课时:深学课文一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二 第四课时: 真实交际与习作 第五课时:做相关同步训练
第一课时 初学课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凝、颠、胀、舒、晓、跌、嫌”7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了解它们的写法和意义,会组成词语。掌握“颠簸、湿漉漉、混合、头昏脑胀、私有、出头、迷迷糊糊、舒适、晓得、疲乏、分寸、确切”等常用词语的意义和使用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完成词语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和汇报展示词语自主学习的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词语的学习,明白预习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前提诊测
1.检查学生第十课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阅读报纸并概括要点,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3.第十课重要句型的模仿。
二、课文导入 导入1 两块被山水冲到岸滩的小石头,有着不同的理想,他们各自的理想是什么呢?后来,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读了这篇童话,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青石》。(板书:第十一课 小青石)导入2 有两块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小石头,一块是小青石,一块是小黑石,它们 开始了对话,那么它们说了些什么呢?(板书课题:第十一课 小青石)
三、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全文,要求学生跟读,并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思考两个问题,课文的主人公是谁?课文谈了小青石和小黑石的哪些事?
3.交流所得。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强调部分词语的写法及用法。
四、初学课文
(一)能够基本理解课文中讲述的故事情节,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并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复述课文大意。词语的学习是为理解课文扫除障碍,要求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运用,采用预习——检查——讲练的方法。注意: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应用。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理解掌握。
(1)清理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需要帮助的内容。
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讨论解决疑难词语。
(2)确实有困难,小组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提交全班解决。词语汇报重点
小组之间讨论本组词语学习情况,之后派代表到班内汇报。师重点提醒以下易错内容。
1、词语写法
凝,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凝固、凝结、凝聚。
颠,左右结构,真字里有三横。组词:颠倒、颠覆。
胀,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膨胀、肿胀、胀大。
舒,左右结构,会意字。组词:舒畅、舒服、舒适。
跌,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跌落、跌价、跌倒。
嫌,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嫌疑、嫌弃。
2、读音方面
都,都dū(都市、首都),dōu(都有、都在)
3、词语解释
迷迷糊糊:不清醒。(要和“糊里糊涂”区分开)倘若:如果;假如。
晓得:知道。
分寸:说话或做事的适当限度。
4、组词
舒适:舒适的家、十分舒适、觉得舒适。
支持:支持班长、坚决支持。
确切:用字确切、消息确切、确切的事、十分确切。
5、造句
让学生用“湿漉漉、头昏脑胀、倘若、晓得、嫌、支持、确切”这些词语造句。
(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1.方法和任务:小组内自读并交流初读感受。2.预设问题:
(1)这篇文章共记述了几个故事情节?
(2)通过故事情节分析课文中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特点。(3)读完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3.小组讨论,完善认识,并准备向大班汇报。4.各小组汇报,评比优胜小组。
5.教学提示: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先讲体会,有多少说多少,不必求全。
五、朗读课文
个人读,分角色读,全班读。
六、复述故事
1.方法和任务: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先在小组内复述,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在大班复述汇报,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出色。
2.复述要点:生活平静——谈理想——去都市——变成混凝土——愿做铺路石
七、小节和布置作业
口头作业:熟读课文
书面作业:抄写词语学习提示中词语三遍。
第二课时 深化课文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能够模仿课文中“倘若------,那------;------,反而------;要------就------”等句式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在课文学习中,扩展听说读写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步积累学习经验,丰富学习手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刻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并让学生明白为他人服务最快乐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句型,并能活学活用。2.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要点,复述全文。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2.脱离课本,写与课文相似的习作。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总结本课中的重难点词语,设计出两三道不同梯度的习题,以此检测学生复习情况。
1、读以下词语:玛瑙、混凝土、颠簸、湿漉漉、混合、头昏脑胀、倘若、跌、疲乏、嫌。
2、形近字组词:摊()滩()适()括()晓()挠()
二、导入课文
揭示课题语言导入:两块被山水冲到岸滩的小石头,有着不同的理想,他们各自的理想是什么呢?后来,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读了这篇童话,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青石》。
三、深学课文(30分钟)童话故事介绍顺序
第一部分(1-8自然段)通过对话讲述了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
方法和任务:学习课文第一大段采用问题导引法的方式完成,根据文段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并将第一段中的句型学习也融入其中,通过问答谈话形式进行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得出答案。
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出的答案由小组代表在大班汇报。鼓励进行组际间的辩论。(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2)小组内讨论,各抒己见。讨论明确下面问题: ①小青石和小黑石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
②这篇课文中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黑石呢? ③小青石和小黑石是怎样看待石头的生活的?
教学提示:预设的问题尽可能启发各小组自己提出,让组间竞争回答。文中描写它们生活环境的句子:
它们身旁长着柔软的青草,开着可爱的花,还时常有蝴蝶和蚱蜢飞来。教师要让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的美。
第二部分(9—19自然段)讲述了小青石进城,变成路的过程。
方法和任务:采用竞争提问的方法,四个组同学根据第四大段内容提出问题,(评比出提问最优小组、回答最准确小组,)这样不仅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将课文学习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可自由发言,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师点拨:通过小青石的内心活动分析小青石的变化。教学提示:小组内讨论,各抒己见。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①小黑石为什么跌倒了草丛里? ②工人把小青石铲去干什么?
③小青石到了都市后经历了哪些遭遇?它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三部分(20-21自然段)介绍了小青石的感悟。
方法和任务: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我预设了几个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出的答案由小组代表在大班汇报。教学提示:小组内讨论,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小青石的感悟,引导学生学习小青石乐于为别人服务的的精神。
讨论明确下面问题:
①小青石的理想又变成了什么? ②说说小青石为什么这么快乐? ③小青石为什么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
原因:因为小青石明白了自己的价值,懂得了为别人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生活就有意义。
四、课文教学总结 1. 结构:
生活平静——谈理想——去都市——变成混凝土——愿做铺路石。2. 中心意思:
课文讲了小青石和小黑石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生活平静安适,小黑石非常满足,而小青石则希望被人带到都市里去。后来小青石终于被工人运到都市里,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做了铺路石子,它非常快乐,认为这样生活才有意义。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只有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生活才有意义。【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 小青石
1、生活平静
2、谈理想
3、去都市
4、变成混凝土
5、愿做铺路石
五、谈一谈自己的理想。
(重在激发学生思维和表达,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得很准确)
六、小结和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按照文章的叙事线索。
第三课时 真实交际
教学目标:
学生介绍自己所知的一些普通人默默为大众服务的故事,让所有的学生畅所欲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心里的话。教学过程:
一、真实交际 想象思维训练
1.观看相关视频,教师向学生介绍身边众多普通人做出的不平凡的事迹。2.小青石、小黑石、水晶玛瑙这三种形象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我们的生活都很平凡,如何看待这种平凡?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怎样追求幸福?
二、写作训练
1.以《我的一天》为题目,围绕你的日常生活和爱好,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短文。2.活动提示:
在课堂上至少要求学生写出短文的提纲和写作思路,课后补充完善。
教师在检查中发现有好的作文,可以推荐给全班学生学习,要求学生在写作中注意记叙文的写作思路。
三、总结全课的学习,评讲作业
四、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阅读课后的短文,或者让学生阅读一篇与本文主题相同的文章。修改完善作文:《我的一天》。2.预习下一课的词语和课文。
小青石课件【篇9】
《小青石》教学设计
孙雪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2.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解,对学生进行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教育。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请学生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这篇童话通过小青石追求理想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的真正意义。老师带大家一起学习课文(板书:小青石)(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知内容。
1.快速读课文,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说说小青石从岸滩上到都市都有哪些经历?
3、小青石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圈出相应的词语。
2、汇报交流
(1)检查词语课件出示:
水晶玛瑙发簪纽扣
满腔欢喜闷声不响(总比闷在岸上强)稳定不动
珠宝铺子铺在道路上铁铲混凝土
(2)、(小青石从岸滩上被工人们铲进车里,运到了都市,到都市后被投在道路旁,然后与沙、水泥、水混合起来被翻来覆去地搅拌,然后被铺在道路上,被压得平平的,最后变成了混凝土的一部分。)
(3)、(小青石的心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进入都市的高兴、兴奋的心情到被搅拌、铺路时的失望生气,再到变成混凝土的茫然,不知怎样才好。直到最后为自己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而感到自豪、快乐,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这样叫什么描写?(心理活动)
(高兴生气闷声不响不只怎样才好快乐)
三、学习2-9段,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
师:让我们去听听小青石和小黑石的对话吧。思考: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黑石的理想是什么?
1、分角色朗读课文。师请两位学生起来读,一位学生读小青石说的话,一位学生读小黑石说的话,其余学生读旁白。(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读得 1
相当有感情。)
2、采访体会
师:我想采访一下小青石,你现在的心情怎样?
生:我现在觉得很烦,讨厌这种平静的生活,希望和珍珠、玛瑙一样到都市里去,见识种种事物,过有趣的生活。
师:我再来采访一下小黑石,你现在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生: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反而觉得小青石很烦。
[评价:这一环节设计很巧妙,教师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利用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真正起到了点拨作用。]
3、汇报交流: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黑石的理想是什么?
(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到都市里去,像水晶和玛瑙那样过有趣的生活。小黑石的理想却是安于现状,过平静安适的生活)
四、学习17-18段
快速地浏览第17-18自然段。梦想着去都市的小青石被工人们运到了都市,它又被工人们搅拌成了混凝土的一部分。请你联系课文说一说,混凝土是怎样的?(坚硬,透不出一丝气,硬板,不自由的,稳定不动的)
到了都市,小青石的生活还是稳定不动的,没有自由。那么,原来,在岸滩稳定不动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句子)
(1)1名学生读句子
(2)与混凝土的生活相比,这样的环境给你什么感觉?(真是人间仙境、伊甸园,世外桃园)
(3)多美妙的滩岸啊,柔软的小草,可爱的花朵,真像进入了人间仙境!请女生美美地读一读。
过渡:可是,这如痴如醉的美景却吸引不住小青石啊。小青石并没有得到想要的自由、有趣的生活,他过得还是稳定不动、失去自由的生活,每天无数的人要从它的身上踏过,它的生活可以说是忙碌而辛苦的。可一年又一年,小青石不但没有厌烦这样的生活,反而觉得很非常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五、学习20-22段
1、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候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见了许多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
师:从这两句里,你读懂哪些信息或知识?
(分析小青石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成为了一块铺路石。在它上面走的人很多很多。第1句话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具体描写从小青石上面走过的人。“布鞋”“草鞋”“皮鞋”“赤脚”说明从小青石上面走过的人是各种各样的。“跳过”“跑过”“走过”“踩过”,写出了不同行人的走法。第2句话是写小青石看到自己发挥了作用,感到很高兴。)
2、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怎样的(生接着说)------最有意义的。文中描述怎样
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呢?课件出示21段内容,齐读
(因为小青石认为支持大众的脚,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板书:为大众服务最有意义)
六、总结升华主题
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了哪些启示
(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是为人民服务就应感到快乐,就是最有意义的生活。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理清课文脉络,分段并概括段意。
1、说说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很认真地学习了课文,了解到小青石的生活变化,心情变化,理想变化。这篇文章稍长,根据刚才这些你是否可以帮老师把课文压缩精炼,让人一看就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请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一下呢?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
(生:课文讲了小青石和小黑石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生活平静安适,小黑石非常满足,而小青石则希望被人带到都市里去。后来小青石终于被工人运到都市里,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做了铺路石子,它非常快乐,认为这样生活才有意义。)
2、快速阅读,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你们真能干,帮老师把课文压缩归纳得真好。但我们能否把文章的层次即段落分出来呢?
我们用稍快的阅读法,给课文分段。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只要你有依据都行。学生先分段再说段意,大致如下: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小青石和小黑石过着平静、安适的生活。
第二段(第2~9自然段)写小青石和小黑石对安静、舒适的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段(第10~14自然段)写小青石被运往都市,为自己的理想将要实现感到兴奋。
第四段(第15~19自然段)写小青石被制成混凝土铺在道路上。小青石被彻底改变了面貌,它一时闹不清是怎么回事。
第五段(第20~22自然段)写小青石为自己能够成为让所有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而感到自豪和快乐。
也可以这样分:
(第一段1-9自然段:写小青石想到都市里去。
第二段10-19自然段:写小青石被运到都市里拌成混泥土铺在道路上。
第三段20-22自然段:写小青石愿意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决心和同伴一起支持起大众的脚。)
3、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压缩,提炼并板书
(板书:生活平静安适谈理想去都市变成混凝土愿做铺路石)
4、教给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方法。
(1)分段的规律:
一是确定分段的依据(按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这个顺序,不同方面的顺序,总分总的顺序等等);
二是找出标志,它们可能是一些表示时间、地点、方位的名词、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段等等。
(2)写段意
要抓准重点,概括要点,精简语言,是一句话,不是一段话。
概括段意的方法主要有:归并各节意思,摘取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略加修改。请注意还是一句话,不是一段话。
八、课外拓展
出示阅读短文《情谊》,训练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板书设计】
(1)生活平静安适
小(2-9)谈理想为大众服务
青(10-14)去都市最有意义
石(15-19)变成混凝土
(20-22)愿做铺路石
情谊昨夜,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的一切都烧成了灰烬。第二天一早,妈妈催我去上学。书没了,书包也没了……叫我怎能去上学呢?我带着悲伤和疲劳,慢慢地朝学校走去。教室里,同学们都在读书,我低着头走进了教室。不知是谁小声说了声:“玲玲来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放下课本,抬起头用同情的目光看着我。大家都没有说话,但分明看得出大家又都想说些什么。教室里出奇的静,好像没有人一样。这时,中队长方萍手拿一个大纸包走过来,对我说:“别难过!这些都是同学们送给你的学习用品。我给你买了一条红领巾和中队委员的标志。来,我给你戴上”。“玲玲,你收下吧!”“玲玲,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精致的彩色笔,我把它送给你。”“玲玲,这个多功能文具盒是我姑姑给我的生日礼物,你拿去用吧!”6 一声声感人的话语,一张张亲切的面容,一双双同情的眼睛,温暖了我那颗极度悲伤的心。“当当当……”上课铃响了,班主任走进教室。她爱抚地摸着我的头,关切地问:“玲玲,你爸爸妈妈好吗?”我点点头。接着,她给我一套课本和一件崭新的连新裙。并深情地对我说:“这连衣裙是给我女儿买的,你和我女儿差不多大,穿在身上一定很合身。还有什么困难只管说,有我们大家呢!”我双手接过连衣裙,含着眼泪深深地给老师鞠了一个躬。我双手捧着课本,看着桌上的学习和生活用品,我真想大哭一场。我用力咬着嘴唇,极力控制自己。可是不知为什么那大颗大颗的泪珠还是不停地滚落下来……
用“‖”给短文分段,请写出各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谊昨夜,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的一切都烧成了灰烬。第二天一早,妈妈催我去上学。书没了,书包也没了……叫我怎能去上学呢?我带着悲伤和疲劳,慢慢地朝学校走去。‖教室里,同学们都在读书,我低着头走进了教室。不知是谁小声说了声:“玲玲来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放下课本,抬起头用同情的目光看着我。大家都没有说话,但分明看得出大家又都想说些什么。教室里出奇的静,好像没有人一样。这时,中队长方萍手拿一个大纸包走过来,对我说:“别难过!这些都是同学们送给你的学习用品。我给你买了一条红领巾和中队委员的标志。来,我给你戴上”。“玲玲,你收下吧!”“玲玲,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精致的彩色笔,我把它送给你。”“玲玲,这个多功能文具盒是我姑姑给我的生日礼物,你拿去用吧!”6 一声声感人的话语,一张张亲切的面容,一双双同情的眼睛,温暖了我那颗极度悲伤的心。‖“当当当……”上课铃响了,班主任走进教室。她爱抚地摸着我的头,关切地问:“玲玲,你爸爸妈妈好吗?”我点点头。接着,她给我一套课本和一件崭新的连新裙。并深情地对我说:“这连衣裙是给我女儿买的,你和我女儿差不多大,穿在身上一定很合身。还有什么困难只管说,有我们大家呢!”我双手接过连衣裙,含着眼泪深深地给老师鞠了一个躬。‖我双手捧着课本,看着桌上的学习和生活用品,我真想大哭一场。我用力咬着嘴唇,极力控制自己。可是不知为什么那大颗大颗的泪珠还是不停地滚落下来……‖
用“‖”给短文分段,请写出各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青石课件【篇10】
【摘要】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反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都是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做的。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提供小青石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大家做出最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
【解说:散文《小蓝石》是小学语文第十卷的选修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并在一课时内完成。 ]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蓝石”课文。学生们已经预览了这篇文章。谁能告诉我们萧青石当初的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什么,后来,萧青石的理想变成了什么?
学生:起初,萧青石的理想是去城里,看看各种各样的东西,过上有趣的生活。小黑石的理想是过上平静舒适的生活。后来,萧青石的理想变成了和同伴一起撑起大众的脚,为大众服务是最幸福的。
【评价:这部分不仅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
师:萧青石是如何改变自己的理想的?当初他对萧黑石说了什么?找出他们的对话并阅读。
学生们正在寻找可以自由阅读的对话。
老师让两个学生起来朗读,一个学生读萧青石说的话,一个学生读萧黑石说的,剩下的读旁白。 (学生立马入戏,感慨万千。)
老师:我要采访肖青石。你现在感觉如何?
学生:我现在觉得很烦。我讨厌这种平静的生活。我希望像珍珠和玛瑙一样去城市,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过上有趣的生活。
老师:让我再采访一下小黑石。你现在感觉如何?
学生:我觉得这很好,但我觉得小青石很烦。
老师:请用自己的经验读同桌对话。练习后,我邀请三组同桌阅读。
学生练习阅读。
老师请了三个小组来同桌阅读比赛。 (阅读效果非常好,让学生不由自主地鼓掌,根据学生鼓掌的热情选出优胜组。)
【评价:这部分的设计很巧妙,而老师也没有太多的面试语言,只是用面试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经历,真正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
老师:萧青石讨厌安逸舒适的生活,只想看看城市里的各种事物,过着有趣的生活,但萧黑石觉得现在还好,周围都是终日暖阳……(过渡读物第九、十二小节)
老师:请同学们用另一种方式阅读下面的内容,把“小青石”和“它”换成“我”。来读一读,读起来有什么不同,你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把“小青石”和“它”换成“我”来体验阅读。)
老师:学生,把“小青石”和“它”换成“我” ”。我”来阅读,有什么区别,我经历了什么?
学生1:我意识到,当小青石来到大都市时,它并没有变成发夹或纽扣,而是变成了混凝土的一部分,铺在路上。看到很多脚,觉得很开心
学生2:我意识到我已经变成了人人都可以走的路,这件事没有幸福.我不属于张姓,也不属于李姓。我不是某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头之一。我认为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老师:太好了,我们用“我”的声调读课文的第21节。
(学生深情朗读)
【评价:这部分有点马虎,还有一些本质的东西没有突出显示,可以再细化一些。]
【反思:这个环节真的没有做好,没有引导同学们完成角色转换和回归到教科书。这只是一个过场动画。我认为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指导学生。 ” 阅读相关内容,然后请学生说说当时的心理活动,或许能更好地把握角色。 ]
老师:多少年过去了。有一天,我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大洞。没过几天,工人们就把坑填满了。我好奇地环顾四周,发现我的好朋友小黑石也在其中。我激动的喊道……同学们,你们现在是萧青石了。当你再次见到你的好朋友小黑石时,你会对他说什么?小黑石会说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继续写下去!
[显示:多少年过去了。有一天,我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大洞。没过几天,工人们就把坑填满了。我好奇地环顾四周,发现我的好朋友小黑石也在其中。我兴奋地喊道:“(同学们,你们现在是萧青石了,等你再遇到你的好朋友萧黑石,你会对他说什么?小黑石会说什么?拜托?发挥你的想象力,继续写!)]
(学生写得很辛苦。)
老师:学生,自愿发言。
学生 1:已经过去了多少年。有一天,我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大洞。几天后,工人们把洞填满了。我好奇地环顾四周,发现我的好朋友小黑石也在其中,我兴奋地喊道:“小黑石,我的朋友,我真的很高兴再次见到你,你看,”我指着一双脚,跨过我的头顶,神秘的说道:“就像这双脚一样,有千尺踏过我的头顶,看到千尺的姿态,好开心,好开心!你知道吗?”小黑石点头,眨了眨眼他漆黑的眸子说道:“我终于明白了。我曾经说过,我们的石头本质上是稳定的。这是真的,但我又明白了,所以说得通。” “所以,每天都有两颗快乐的石头为大众服务。
学生2:多少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周围出现了一个大洞。没过几天,工人们把坑填满了,我好奇地环顾四周,发现我的好朋友小黑石也在里面。我兴奋地喊道:“小黑石,你还认得我吗?我是小青石!”黑石说:“哦,我以为你去城里的珠宝店,你怎么来了,你不听当初对我,现在你后悔了!” “我怎么会后悔?”我反驳道:“我现在很开心。虽然和以前一样,稳稳不动,但意义却大不相同。以前,我只是和你一起晒太阳,吹着海风,但现在我在为大众服务,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小黑石终于被我说服了,他愿意和我一起为大众服务。
【点评:这部分很好设计,不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写对话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
老师:同学们,肖青石和肖黑石用自己的特长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理想吗?你的理想改变了吗?你能信任你的老师和同学吗? (同桌聊聊自己的理想)
师:谁能聊聊自己的理想?理想吗?
学生1:我想成为一名警察,逮捕世界上所有的毒贩,让他们不再伤害他人。
学生2:我想成为一名警察警官 为人们解忧愁的喜剧演员。
学生3:我想成为一名数学家并学习pi。
学生4:我喜欢动物,我想我以后要做动物学家。
学生5:我想做律师,做正义。
?…
老师:学生,不不管你的理想是什么,只要你发挥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大众服务,就够了!今天的课到了,下课了! (此时上课的铃声刚刚响起。)
【评价:最后一个环节意义不大。无非就是让课堂更完整。传统教学非常重视这一点。学生的理想和价值观其实体现在他们写的对话中。]
编辑推荐
石头书课件集合十三篇
我们来一起看看我们为大家整理的“石头书课件”,希望这些资料能够给你带来些许的启示和帮助。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 教学重点必须写进教案课件里,才有利于我们备课。
石头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块小石头。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石头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非常有趣的课文。
有谁见过“石头书”没有?学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师述:
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川川和磊磊感到非常好奇,向叔叔提了很多问题.
2.快速朗读课文,找找川川和磊磊问了几个问题?
3.(显示:6个问题) (只要读引号里的对话内容)
师:川川和磊磊提了这么多问题,目的就是要把一个问题弄明白,探个究竟,什么问题---“为什么叫石头书?”找一找,书上有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显示:刨根问底)指名读读
过渡:做学问都应该这样,下面请大家也进入“石头书”的世界去“刨”个明白,把你认为能找到“为什么叫石头书”的自然段好好读读,或者做个记号。
三、学习课文
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节
交流(板书:一层一层)
(从外形上看,书是一页一页、一册一册的,石头是一层一层的,很像)
2.“你们看,……厚厚的书吗?”这是一句反问句。
叔叔这样说是想加强肯定的语气,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3.齐读第五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1.交流:书上有字,石头上也有字(板书:字)
2.指名读第7段,评价读书(来啊,是比较兴奋的语气)
3.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雨痕、波痕、矿物
这里的省略号里让你明白了什么?
(矿石还有其他的颜色,说明石头书上的字也是很多的)
4.师生分角色读6、7两节
第九自然段
1.找到这一自然段的同学起立读读。
2.说说理由:书上有画,石头书上也有画(板书:画)
3.“树叶、贝壳、小鱼”都叫---化石
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埋藏在地下,经过很长时间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4.分角色读8、9两节
5.师引导质疑:看到了这些化石,同学们有问题要问吗?
师:我们有一个问题能解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
十一自然段
1.指名当勘探员叔叔读11节(读好“很久很久”慢些)
(1)显示:
___________________化石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石头书上的雨痕和树叶判断出这里曾经是“一片密林”;根据石头书上的波痕和贝壳、小鱼判断出后来这里变成“大海”,现在又变成高山。化石可以让我们了解各个地质时期的特点。)
(2)联系7、9和11两节先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练说
(3)交流:这里怎么能说明石头是书?(它也能让我们获得知识。石头能告诉我们地壳变化这一知识。)板书:获得知识
(4)齐读11节
十三自然段
1.石头书上还有什么学问?
(1)“……”省略号说明什么?石头书上的知识十分丰富啊,比如我们都没有见过恐龙,但恐龙骨骼和牙齿的化石是我们了解恐龙生活的主要线索。
2.从叔叔的回答中川川和磊磊知道了很多,他们是多么高兴呀!
生齐读14节
四、总结
1.石头就是书,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而大自然更是一本百科全书。同学们更要学会读这本身边的无字的书。
2.自己浏览各网站,把你刨到的关于石头书的知识发在网上。
第二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揭题。
2.谈话。(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知道两个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见一位叔叔正看着一块大石头,这位叔叔还说他在——(生:读书)他读的是什么书呀?(石头书)为什么要读这石头书呢?请大家来读读这一句话。
3.质疑。
(1)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2)指名读句子。
(3)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提问,师归纳)
(4)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要认真地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解决“石头能做成书吗”。
(1)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读这一段,看谁能自己解决。(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学生交流。
师听后边说边板书:原来,这篇课文讲的是石头像书,而不是用石头做成书。(把课题改成“石头书”)
(3)激趣:可是这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们看我们平时用的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等,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师拿起一块石头)可是这石头光秃秃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答吗?
2.解决“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该怎么找答案呢?老师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来,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找到了就在这个自然段前作一个“☆”的记号。然后同桌讨论讨论,说说自己选择这个自然段的理由。
(2)学生自读课文,作上记号后同桌讨论。
(3)交流。(应该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个自然段就学习哪个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请交流的同学读读这一段,并让他说说石头哪儿像书。(师板书:一层一层)
②句子训练。
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请学生把这句问号的句子改成句号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最后指导朗读。
③说话训练。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请学生说说选择这一段的理由。
②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这石头书上有哪些字,并把它们圈出来。
③再交流。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理解“雨痕、波痕、矿物”,并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最后欣赏矿物(演示课件)。
④说话训练。还是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⑤师生对读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请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②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③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演示课件,欣赏化石。
④练习说话。用上“因为……所以……”再说说石头为什么像书。
⑤分男女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并想想石头书能告诉我们什么,用直线划出来。
②交流,板书:告诉我们……
③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__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__,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__________,这里又变成了__________。石头书会告诉我们__________……
④探究。
再读第十一、十三自然段,并联系上文,想想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来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师生对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 小结。
再次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让学生说说石头书里究竟有哪些学问,这里的“读”是指我们平时的读书吗? (“读”是指探索、研究)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秘,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谈话
四、课外延伸
你们见过哪些石头?它们是什么样的?
教学反思:
《石头书》这节课上得较成功的地方是:我在备课时就发现书上的许多资料不够齐全,于是我就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并制作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其次,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通过朗读深入感悟课文,了解“岩石”这本大书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让学生拓展视野,自觉的探索大自然,初步开发的探究精神。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石头书课件【篇2】
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第六单元课文《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激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全文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1-5)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二)、(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三)、(12-14)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石头书” 的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并开始喜欢读科普读物。
二、教学重难点:
《石头书》以对话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化石的作用,其理解两个孩子与勘探员叔叔的对话,懂得“石头书”的内涵,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是教学该课时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若干;
利用科学课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知识的了解。
说教法、学法
一、质疑导读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一方面可以弄清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疑难,便于随机调整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便于对疹下药,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现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一、读中感悟法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读懂课文,入情入境;教师将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给予点拨,或组织讨论,有助于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自主探究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深入探究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质疑导入
1、生共同板书:书,问:小朋友喜欢书吗?为什么?你知道书籍有什么作用?(板书:作用)
2、师小结,问:我们一般见到的书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书上面一般会印些什么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画。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叫“石头书”,(师把课题板书完整)
4、 师:课文你读过了吗?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吗?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预习习惯,他们初读课文后一定能知道石头书是化石。)
5、说说你们对化石的了解好吗?(师出示化石的图片,有动物化石、植物化石等作简单介绍)
6、大家再来看看老师的板书,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伊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书籍的特点,让他们知道书上有字有画,以及书籍的作用,并且及时板书,再简单介绍关于化石的知识,这样就把课文的脉络给理了出来。接着,又鼓励学生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但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新东西发生了冲突,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
石头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石头书中的学问,激发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有趣的课文——石头书。我们读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老师来检查小朋友上堂课的学习情况。
出示:课文主要写了川川、磊磊通过 ,
了解 。
指名生回答。
教师小结:那么“石头书”中到底有哪些学问呢?今天我们就和川川、磊磊一起来“刨根问底”,比一比谁的本领大,看谁从“石头书”中“刨”到的知识最多。
二、学习课文,了解“石头书”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石头中有些什么学问?可以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表扬有些同学会读书,一时不懂的语句反复多读几遍,边读边动笔)
2、刚才同学们学得可认真了,把你从文中“刨”到的知识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同学在说时我们要边听边思考,有补充或不同的看法,等同学说完再谈自己的想法。
3、通过和小组内同学的交流,我想现在大家对课文的了解就更多了。现在你愿意把“刨”到的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4、指名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 石头上有字。生答师相机板书:雨痕波痕 矿物
“矿物”指什么?省略号表示什么?
出示幻灯片(3)请同学们看雨痕、波痕、矿物图片,了解这些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
(2)石头书上有画。生答师相机板书:树叶 贝壳 小鱼
出示幻灯片(4)请同学看树叶、贝壳、小鱼化石。这些都是化石,图纹清晰,保存得十分完整。
出示幻灯片(5)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别的化石,请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化石,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化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这么多化石哪儿来的呢?上面的画又能说明什么呢?……)
(3)出示幻灯片(9):“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也许你能从中“刨”到答案?
a、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
师小结:勘探队员根据石头上的字、画推测到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密林、后来变成大海。
b、了解化石的形成。(有些动物或植物,由于地壳运动被埋了起来,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以后,这些动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就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d、指名生有感情读这段文字。
(4)读懂了石头书还有什么用呢?(找矿、了解人类的发展、生物的进化……)
师小结:今天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刨根问底”,了解到石头书上的学问可真不少。5、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们班哪些同学特别喜欢刨根问低,就请你们读川川、磊磊的话,爱解决问题的同学就读勘探队员的话。
三、总结深化 激发探究欲望
1、教师引导:学到这里,老师也想和川川、磊磊一样来“刨根问低”——
2、川川、磊磊怎么会“刨”到这么多学问?(善于观察 充满好奇 不懂就问)
3、勘探队员怎么会知道那么多的知识?(知识丰富、观察仔细、研究投入)引导学生联系“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这什么。”理解。
4、教师小结:这样看来,不仅石头是一本书,勘探队员也是一本书,川川、磊磊也是一本书啊!小朋友你们同意吗?
5、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竟然有这么多学问。看来生活中许多看似普通的东西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也能学到许多知识。真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
四、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延伸
1、今天小朋友学得这样认真,老师送大家一份礼物,这块石头采自水蜜桃之乡——无锡阳山,阳山水蜜桃驰名中外,特别好吃,据说这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朋友有兴趣读一读这本书吗?
2、老师向大家推荐课外阅读《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浏览
石头书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认识石头书,初步知道为什么叫石头书。
4、学习川川和磊磊对周围感兴趣的事刨根问底,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导入新课
1、 大家喜欢看书吗?为什么?
平时喜欢看什么样的书?
板书:有字
有画
知识
2、今天呀,老和大家一同来读一本非常奇特的书——“石头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大家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这本书在哪里?这本书为什么叫“石头书”?这本书上有什么字?这本书上有什么画?这本书上有哪些知识?)
2、 同学们对这个题目提出了许多疑问。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这就叫“好奇”。
板书:好奇
我们三(2)班的小朋友都是好奇、好学的孩子。大家的“好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石头可以成为书吗?二是这本书上有些什么样的字、画,有什么用途?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读这本石头书?
3、 好!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好奇心去读这本奇怪的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畅,。大家愿意试一试吗?
(这里采用以问设疑,以疑激趣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深入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质疑、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5、检查自读情况
① 通过课件出示词语:川川磊磊叔叔 地壳贝壳
勘探矿物煤炭 脚印足迹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后评价:读得很好。“叔叔”的第二个字要读轻声。地壳的“壳”有两个读音,地壳的壳读qiao,地壳就是地球坚硬的壳;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词语。
(词语分四类出示,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区分多音字和近义词)
② 课文插图上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叔叔是干什么的?
(是勘探员叔叔)
师介绍:勘探员叔叔的任务就是发现地壳中的矿物和煤炭。发现地壳中的矿物的过程就叫“勘探”。
③ 磊磊和川川向勘探员叔叔问了许多问题,勘探员叔叔也回答了不少问题。刚才大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为什么叫“石头书”?也就是“石头”与“书”有什么关系?现在请大家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一下,把不懂的问题标出来。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石头书上真的有字吗?有哪些字呢?让我们在带着这些来读6——7自然段,也许你们自己能解决这些问题。
①自读后交流
卡片出示:石头书上有 ,有 ,还有,
这些都是石头书上 的字。
②谁愿意代表勘探队叔叔把这段话有表情地读一下?那些小朋友愿意和老师合作一起来读一读?
③通过课件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一段话:“有哇,你们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 是石头上的字。”)学生自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还有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
[师]雨痕和波痕的形状可能有什么不同?
[生]雨痕是一点一点的,波痕是一圈一圈的。
[师]石头书上的字就这些吗?
[生] 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
[师]指着视幕上的省略号问:这6个小点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很多很多。
[师]对的。这些小不点儿叫什么?
[生]叫矿物。
④相机板书:雨痕、波痕、矿物(师简要介绍雨痕、波痕、矿物的有关知识)
⑤课件展示5幅不同矿物标本照片,这些矿物有不同的颜色,有的金光闪闪,有的晶亮透明……看到石头书上的这些字,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学生纷纷回答:千奇百怪。五颜六色。密密麻麻。千姿百态。姿态各异。)
⑥石头书上真的有字,不仅形态各异,而且五彩斑斓,多姿多彩。谁愿意代表勘探员叔叔把这段话有表情地读一下?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把这段话读一下。
2、石头书上真的有画吗?有哪些画呢?自读(8——9自然段)
①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
②出示课件:小鱼、贝壳等化片,简单介绍一下化石。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化石标本,师生一起逐一辨认:恐龙,兰草,鱼,蜘蛛,荷花,海星,小海螺,海虾,等等。)看到这么多的画,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呢?
(学生纷纷回答: 惊讶!太美了!太神奇了!千姿百态。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③这些画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这些有画的石头有一个名称,叫——?
(生齐:化——石)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不仅突出了重点,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了词汇)
④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勘探员叔叔的第二段话:叔叔说:“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请喜欢这一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这一段话。(一部分同学站起来读。再指名个别读,齐读。)
3、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石头书上真的有字有画,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请你猜一猜:(课件) 石头书上有小鱼,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有树叶,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有贝壳,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有( ),这里以前可能是()。
(猜一猜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得、解决课问中的知识要点和难点。)
4、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三段话:“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①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一起朗读。)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告诉了我们地壳竟是如此的变动,告诉了我们许多地壳变动的知识。读到这里,你们对这本石头书有什么新的认识?
(石头书里的知识很多很多。一块小小的石块里,居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知识!)
②说得太好了!勘探队员们从金光闪闪的矿物中,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金矿;从色彩斑斓的各种矿物中,可以推断这里蕴藏着何种珍贵的矿藏。
6、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四段话:“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①大家一起把勘探员叔叔说的这一段话读一下。石头书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知识就是财富。我国有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叫李四光,他通过研究 “石头书”,为我国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大量的石油资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②板书:财富
(即时地介绍李四光研究地质的事例,从中体会石头书的用途,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总结课文
1、石头书跟我们用的书一样,有字,有画,有知识,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只是读这本书需要许多特殊的知识和技术。除此以外,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石头书在哪里呢?
[师]大家说,石头书在哪里呢——?
[生齐]在——山——上。
[师]对,在山上,也可能在地下,在海里。还有什么问题吗?(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的脑袋里可能还有各种各样的许多问题,充满着好奇,非要把问题弄清楚。课文上有一个词,叫——?
[生齐]刨——根——问——底
板书:刨根问底
[师]问一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要一直问到把问题弄清楚。大家把这个词一起读一下。
[师] “刨”是什么偏旁?
[生]侧刀旁。
2、对,刨就是挖掘。刨根问底是指遇到不懂或有趣。的问题一直追问到底,直到彻底弄明白为止。
这是科学探究精神的体现。
(这里设计的一段刨根问底的追问,让学生理解了“刨根问底”的意思,依托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这真是这堂课确定的教学重点之一。)
3、今天我们学了《石头书》引发了大家的好奇心热爱科学的兴趣,引发了大家许许多多的问题,、怎么办?可以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可以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也可以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到网上去查阅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 希望大家继续探究这本永远读不完的“石头书”。
附:教师板书设计:
石头书 好奇
有字
有画
有用 刨根问底
(财富)
教学后记:
心理学认为,儿童与生俱来的尝试的需要和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的确如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尝试既需要勇气,又可以激发学生乐于实践、勇于实践的热情。在教学时,我一方面潜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书,提出了明确的读书要求,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力求感知文本。
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此,师生共同读、共同讨论、共同进步,形成了真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我在组织学生研读文本时,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有的只是送给孩子一声肯定,带给孩子一片掌声,献给孩子一张笑脸。让所有的孩子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和知识。基于此,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这样想象翅膀也就插了起来,新鲜、奇妙的语言也就流淌出来了。
石头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
3.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领悟对话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齐读课题。
2、当你看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
3、同学们根据课题,脑海中一下子就闪现了这么多问题,真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
贝壳地壳藏着宝藏矿物煤炭
3、课文的主人公?川川和磊磊为了把问题弄明白也像你们一样问了很多问题呢!快速地到文中找一找,用直线划下来。
三、刨根问底,理解石头书
1、指名说。我们一起来读读。像他们这样不断追问,直到把问题弄明白为止,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板书:刨根问底。学习就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为什么说石头就像一本书?你知道了吗?再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出几点理由(用波浪线圈画出关键词句)。
2、交流:你找到石头像书的第一个理由是——
A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一层又一层的石头,就像书——(板书:形似书)
B石头书上有字(板书:字)
①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笔在书上用直线画出石头书上的字。
②认识波痕雨痕。
③认识矿物,关注省略号。
石头中蕴含的矿物种类丰富,神奇美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石头书中不仅有神奇的字,还有美丽的画(板书:画)
①(出示化石图)你知道什么叫化石吗?
交流。出示:化石是古代生物死后,其遗体或遗迹被埋藏在地层里,经长期的石化作用,变成了像“石头”状的东西。
师述:老师今天带了一块珍贵的三叶虫的化石,想不想看一看?它来自5.6亿年前,一亿年就是一万万年,5.6亿年前,就是五万万六千万年前。谁想触摸一下这古老的化石?你看,这么一块小小的石头,却能告诉我们在5.6亿年前就生活着三叶虫!
②那么这些化石(课件图片)能告诉我们什么秘密呢?自由读11小节。
③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叔叔是怎么知道这些变化的?让我们通过图片看一看这个地方变化的过程。指名推断。
小结:补充“沧海桑田”。这一切都是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告诉我们的。
D、读懂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了解了地质变化,对我们还有哪些帮助?
①指名读第13节。
交流:这里的省略号告诉我们——
②总结:化石就像书一样,不仅因为外形相似,更因为它有字、有画,而这字画就像我们的课本一样,给我们——!(板书:有学问)
3、小结: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石头,竟然有这么多学问!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想让大家在课后继续刨根问底:
是不是所有石头都是书?
四、领悟对话写法,尝试小练笔。
1、同学们,《石头书》还有一个值得大家刨根问底的地方: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小节?这么多小节,除了第一小节,其他都是——对话。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把要介绍的科学知识写清楚,使我们和文中的川川、磊磊一样“刨”到了很多学问。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好对话。
欣赏课文对话片段:作者除了写对话内容,还写了——提示语。一般来说,提示语有这么几种情况。位置的变化有什么好处呢?
写对话时,不仅要灵活变化提示语的位置,还要关注内容,根据人物的特点,加上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
3、小练笔:
晚上回到家以后:
川川地说:“今天我学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
石头书课件【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材,P95——98第17课《石头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课前准备:各种石头、生字卡片、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对比导入:
1、同学们,再一次看到大家,老师心里很高兴,所以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礼物,这第一件礼物就是:出示语文书,问这是什么啊?那你们能告诉老师语文书用什么用么?(生答)说得真好,老师带来的的第二件礼物就是:出示石头(生答)其实这也是一种书,他同样教给我们知识,这叫做石头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2、板书课题:17、石头书(齐读课题)
3、当你们第一次读到这一课题,读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
(1)石头怎么能做书呢?
(2)石头书有多重啊?
(3)石头书的作者是谁?
(4)石头书上有什么内容?
(5)石头书有什么作用啊?
过渡: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啊!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石头书,你们来看看里面有哪些学问?(课件)
过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富有想象力,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石头书的。
二、初读指导
1、出示自学要求。(投影)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词语自学情况。
(1)快速认读生字。(生字卡片)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学生认读词语。(投影)
4、检查读书自学情况。
(1)师生分句对读。
(2)男女生分节对读。
过渡: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那他们都看到了哪些呢?
5、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
6、小结。
学到这里,你们觉得石头书到底是一本()的书。(课件)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头书里有很多知识,里面既有字,还有画,那这些字啊、画啊是怎么形成的,石头书里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将下节课来学习。
四、钢笔字指导。
1、指导写法。
2、学生描红。
字:雨痕、波痕、矿物
板书设计:17、石头书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教后记:通过多遍朗读课文,以老师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岩石书课件(锦集十篇)
经过搜索整理,我们为你呈现“岩石书课件”,烦请您仔细阅读下文内容。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的制定离不开深入了解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
岩石书课件【篇1】
(一)教材体系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岩石书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科学知识
2.通过调查、交流,知道岩石是组成地球的重要资源,了解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了解人们对岩石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课前准备
1.布置、提示学生课前针对以下主题进行资料搜集和调查,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①岩石用途调查表:
②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③调查人们对岩石资源造成的破坏。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课件和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掌握了认识岩石的方法,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各种岩石的不同性质,决定了它们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岩石的用途。(板书课题)
(一)学生交流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1.课件出示:
岩石用途调查表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完成一个表格,请同学们在小组范围内将完成任务情况作交流汇报。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小组活动情况。
(小组发言人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从总结中了解岩石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猜岩石:课件出示各种岩石图片,
师:请你猜出这些岩石的名称、产地、作用。
(学生活动,师适时评价、激励)
4.师小结: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是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它们可以雕刻、磨制成各种工艺品。岩石有这么多的用处,哪个小组能利用自己课前准备的资料,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呢?
(二)、探究、展示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板书)
1.小组作展示准备。
2.师巡视指导,对效率低下的小组做恰当的提示。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合作、梳理、归纳。老师在这里只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以便更准确、更全面地发现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既为大多数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也为个别同学提供了自主创新的空间,体现了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
3.分组进行展示活动。
师: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活动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他小组的同学要把优点与不足记录下来,以便作出评价和补充。
【为节约时间,我采取抽签的方式,让四个小组进行了展示。】
4.学生代表评价、补充刚才的展示活动。
5.师小结:(出示课件)刚才大家展示的非常精彩,现在我们来看看岩石小精灵是怎么介绍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强调岩石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三)认识人类对岩石资源造成的破坏,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
1.游戏引入(课件出示:找宝活动)
师:今天,我们进行一个找宝藏的游戏,比一比谁找到的宝藏多。
(学生找宝藏)
2.游戏结束,学生分组交流找宝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3.学生全班汇报交流情况,教师适时激励评价。
4.通过这次活动,你们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自由谈感想)
小结:我们的岩石资源就像这些小物件一样是十分有限的,越找就越少,越找就越难找,最后甚至到找不到,所以我们说岩石资源是会随着人类的开发而日益减少的。
人们在开采、利用岩石资源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造成了破坏,你们搜集的资料当中有反映这些问题的吗?
(学生介绍、展示,教师课件补充)
5.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有什么办法可以弥补上述不足?(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出新能源)
(四)拓展延伸,办手抄报
师:课后请同学们来制作关于岩石资源保护、新能源利用等为主题的手抄报,让你的所学所思、所作所为来影响大家,好吗?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上探究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问题,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生的兴趣及各项能力持续发展。】
岩石书课件【篇3】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合作探究,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
2、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号标本。、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录像或课件、盘子,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视频导入 引出岩石
1、(出示一块岩石)问:这是什么?岩石
2、哪些地方有岩石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岩石的资料,播放录像。
3、指名讲、补充小结:岩石在山上,在水中┈┈知道今天研究什么了吗?板书:岩石
二、研究岩石的特征
1、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和别的东西放在一起了,你能找出来吗?(盘子里有五块常见岩石、砖、煤、玻璃、水泥块)若找错了则追问: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2、你对这些岩石了解多少呢?
3、它们的颜色怎么样?交流、补充。
过渡:它们的颜色不一样,看来对于岩石的学问还真不少,还想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吗?
4、小组讨论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边商量边把你们小组研究的方法填写在“我们的记录”这张纸上,桌上提供的材料可以用。
5、交流学法: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研究?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教师相机提出各种方法的注意点,如用锤子应到地面上轻轻敲击岩石,头部稍偏一点;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不要滴在皮肤和衣服上,每块岩石滴一小滴,手碰到盐酸后不要揉眼睛,立即去清洗。
6、学生开始研究岩石,教师亲身介入研究活动。提醒填写研究记录表。。
7、研讨交流:
(1)你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指名上台交流。
(2)你是怎么知道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交流。
动态生成的细化问题可能有:A汇报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颗粒组成时,哪几块是颗粒组成的?其他组发现了吗?其他几块岩石是否也是颗粒组成的?B研究岩石的软硬时,怎么发现它是较硬或较软的?给岩石软硬排排队;C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哪两种会冒泡?其他组发现了吗?设计疑问:为什么其他岩石不会冒泡?(问题尽量启发学生提出)
(3)小结:还有别的发现吗?现在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我们来开展一个抢答比赛,比比谁的反应快!
三、抢答比赛识别常见的岩石
1、 抢答比赛规则:老师说一个关于岩石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研究的发现抢答问题,谁抢答成功就可以奖到一本科学小书。问题如下:A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花白的!B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白色的!C哪一块岩石比较起来是最软的!D哪一块岩石是白色且遇盐酸会冒泡的!E哪一块岩石是青黑色遇盐酸也会剧烈冒泡!
2、 相机总结出每块岩石的名称并小结:这些岩石就是我们研究认识的常见岩石(板书:认识常见)。
四、机动:
找一找生活中用到岩石的地方?说说用这些岩石的道理,能不能用今天研究的方法来把结果告诉我们。
岩石书课件【篇4】
朱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针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教师要善于概括学生的汇报。如前面老师问学生关于岩石,你们知道什么?学生已经提到很多类型、品种等,这时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意思揭题:可见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再如:学生在交流时提到“凹凸不平”等词,可以追问提升为“粗糙度”,使学生对科学词汇的掌握在在自然中认识并接受。
二、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交流。学生在交流自己观察的岩石时,基本上以颜色为主要特征,其他学生即使猜对了,教师也需要让别的学生再补充完善,主要才能让学生的观察方法和内容更加丰富,也有利于他们养成科学的观察方法。
三、尝试组间交流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小组同学在个人观察基础上再交流,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整合,也为下面的全体交流作铺垫。但因为组间交流尝试并不多,所以要想使这种交流有效,应该要教师亲自到各组中听听学生们的交流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岩石书课件【篇5】
《岩石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这是语文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章。课文内容是讲述一位科学家在勘测一块化石时。告诉孩子们这块岩石也是一本书,它告诉我们很多上万年前的事。课文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奇特,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但同时又存在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一般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刨根问底”、“宝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2、过程与方法
(1)在拼读与游戏中掌握生字、新词。
(2)在自读与合作中了解“书”指什么,有什么内容。
(3)在朗读与想象中感悟“书”的巨大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阅读的兴趣,鼓励有独到的读书见解。
(2)激发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抓住“书”一字,在师生轻松愉悦的交谈中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鼓励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2)再读课文,在文中圈记生字。
(3)在游戏中师生识记生字,认读新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刨根问底”。
(4)引导学生读句自主发现“藏”的不同读音。
3、细读课文
(1)带问题通读全文。
a、读题质疑:为什么“书”字要加引号呢?
b、默读课文,放手让学生尝试带问题读书。
(2)读1~4自然段。
a、引导学生读书解疑后,电脑显示: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岩石就是书哇!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b、指导学生抓住“!”和“?”感情朗读,从而感悟“书”即岩石,因此,“书”字要加引号。
c、大屏幕显示配乐插图,师生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1~4自然段,在感情朗读中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d、小结,补全课题,师生再读题。
(3)读5~11自然段。
a、角色转换激发学生分组合作读文。川川问:“这本岩石书有字吗?有图吗?有用吗?”这时候,如果你是地质勘探队员,该怎样告诉他呢?请拿起书,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吧!
b、交流汇报,相机指导读句:借助课件感知地壳变化,结合上下文理解“宝藏”,在读中领悟大自然的奇妙和地质勘探的意义。
(4)读12自然段。
a、观看录像,了解地质勘探工作者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b、自读自悟第12自然段。
4、课中活动
a、说理想:川川长大想干什么,你长大想干什么?
b、自由组合分角色读全文。
c、自由选择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后交流。
①组读课后知识。
②组用放大镜观看石头。
③组上网查阅资料。
5、课外延伸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着父母,约上朋友,到大自然里去读这本最大的书。师生齐读课题。
五、教学体会
1、《岩石书》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懂得岩石是一本特别的书,人们能通过它了解地质的变动,还能帮助祖国寻找宝藏。学了课文后,学生觉得太奇妙了。于是,我又趁机让学生补充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特别的书,如:树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它的年龄,循着胡杨树可以找到地下水等等。学生听后,教室里的惊呼声此起彼伏,“哇,太神奇了!”“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看着一张张涨红的小脸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激情高昂地说“是呀,孩子们,宇宙中有多少特殊的书呀!
2、在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能实现课内外的联系,使学生在较大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相机开展了说、写、画、唱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并要求学生到课外书中查找资料,给学生创设多种语文实践的环境,达到丰富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岩石书》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岩石书课件【篇6】
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学生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花岗岩、云母、长石、石英、小刀、放大镜、阅读资料。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那么这几种颗粒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的组成。
师:请大家拿出花岗岩,仔细观察花岗岩,我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发现花岗岩的秘密多。
(2)汇报交流。小组派一代表,参加其他组的讨论研究,交流发现所得。
(3)教师提供云母、长石、石英矿物标本。
(4)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交流、汇报:云母有闪亮的薄片;长石有肉红色颗粒;石英有白色透明颗粒。
(5)利用提供的矿物标本再次鉴定花岗岩的成分。
比较:花岗岩中的什么物质与这三种矿物中的哪一种矿物最为接近?
(6)学生再次观察并进行汇报。
小结: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花岗石就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的。
教师提供一些矿物标本,学生试着观察,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而是分别描述他们的特征。)
(2)师解说: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我们身边有许多矿物制成的物品,如我们吃的盐,点豆腐用的石膏,做铅笔芯的石墨,中药用的雄黄,做首饰的金、银和钻石等。
(3)你对矿物知道什么?请大家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了解人们是怎样描述矿物特征的。
(4)学生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
(5)交流汇报: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描述矿物?(学生:名称、性状、用途)
(6)教师提供矿物,学生明确描述矿物着重于哪些方面后,试着模仿描述。
(7)学生制作矿物鉴定分析卡。
(8)汇报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修正。
三、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什么?
2.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并能够确定一些矿物的特征。
制作自己带来的岩石矿物鉴定分析卡。
教学反思: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而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岩石、矿物不仅是组成地球外壳的重要物质,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学生观察交流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岩石书课件【篇7】
说教法、学法: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采用看图——赏石头——设质疑——引导提问题
通过学生的观察,了解岩石分布——接触自己搜集的实物赏识自然美——产生质疑
第二部分:采用设计研究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组织分工——分组操作——观察讨论——组织交流——比较分类
第三部分:采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关于岩石的话题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后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欣赏完图片,同学们会产生疑问:这些美丽石头哪来的?
出示另一幅图告诉大家: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有的地方被土壤裹上“薄毯”,有的地方却裸露在外,这种裸露在外的物质,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岩石,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石头都是岩石。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岩石。
2、了解学生对岩石的已有认识,学生欣赏自己搜集到的石头
提问:(1)关于岩石,你都知道些什么?通过这个活动了解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调节、调整教学预设的方案。(2)关于岩石,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3、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板书
二、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1、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先对岩石的特征进行研究。
2、你们打算采用什么方法对这些岩石进行研究呢?
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水、土壤的研究方法,让他们自己说出观察岩石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深化三年级下册所提出的用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的手段。学生会提出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用刀刻,把岩石放入水中等方法,这些方法我们以前都已接触过,不必作详细指导,只要提醒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岩石书课件【篇8】
很多同学在课前对岩石和矿物认识得不够。认为岩石、矿物都在野外。针对这个情况,通过课件让同学们知道岩石和矿物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学生知道了我们住的房子,我们用的笔,我们的很多生活用品都有岩石和矿物质的成分。从而对岩石和矿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游戏我把同学们熟悉的岩石的特征慢慢报出来。学生知道答案就可以抢答。最后让学生看一些图片,让他们知道这些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每堂课下来都有一些闪亮的地方,遗憾和不足之处,需要教师在课后自觉地进行深刻的“反思”,挖掘隐藏在各种现象背后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方面的种种问题。
《岩石书》这节内容本身比较枯燥,岩石的作用虽然被大家所接受和认识,然而就课本上的内容,能帮助学生了解的知识非常有限,因此我就学校本身的资源,拍摄校园内的岩石景观引入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有关矿石和岩石用途,再组织同学进行交流和展示,在学生的发言的过程中有不够清楚或错误的地方,课有学生进行提问与插话,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岩石和矿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矿产资源。从而很自然的引出岩石和矿物的保护和利用。我接着说: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岩石和矿物的作用很广,那么人们从哪里得到岩石和矿产呢?为什么说矿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呢?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汇报,学生由于对岩石和矿产的形成不很了解,不能很好的回答,我给予了必要的补充,并建议学生很好地利用课本资源,认真阅读资料库。
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适度扩展其外延。在课堂上我呈现大量情景,让学生都想学,都会学,都学会。为此我大量收集各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既有学生熟悉的乍浦建筑,也有学生不熟知的大峡谷,内容多样,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生活环境中离不开岩石和矿物。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似乎在重复劳动,其实不然。因为教育对象是鲜活的,教育的目标是随时代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要求新求变。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多样性,可以改变单调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科学成绩毕竟不作特色班招生的分数统计,估计没有学生会回家做什么预习、复习,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时间内提高效率,用新颖独特的个人魅力,把学生的精神集中到科学学习中去。
岩石书课件【篇9】
本节课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还让他们了解了贵州特产的岩石:马场石、钟乳石、贵州龙化石、海百合化石。
二、创设情境,走进学生,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一开课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的奇石,达到走进学生的同时,也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三、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四、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方法。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从而使学生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
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让学生学法、懂法、用法。
由于这节课的容量比较大,如果把“给岩石分类”的活动放到第二课时,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的基本特征,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二、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
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并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时,有学生很快举起了手,但是我由于担心后面的活动时间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其他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新发现,而是匆匆把这一环节过了。课后想想,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课堂上最闪光的地方没有让我抓住。
三、在调控课堂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方面做得不到位。
四、观察材料准备得不充分,使学生分类时类型少。
再教设计:
如果有机会再教,我会注意学生交流观察记录时语言的表达能力。我会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每节课学习探究科学的收获,以此来规范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会准备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岩石分发给学生,比如页岩、板岩、砂岩、石灰岩、花岗岩、大理岩等让学生观察,相信学生的分类会更多一些,学生的视野也得到了开阔。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在教学中一定存在着我看不到的一些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让我得到提高和进步,谢谢!
岩石书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⒈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组歌》教学设计。
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⒊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
⒈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组歌》教学设计》。)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可以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整体感知”部分内容。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小石潭记课件5篇
作为小编我为大家推荐了一篇名为《小石潭记课件》的文章。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培养和养成。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主读文,也是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课时进行教学。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编入教材意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4)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5)重点:
a、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b、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6)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根据单元要求及课文内容我确定以上几点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离现在时间较长,学生自学较难以理解,且兴趣不浓。为坚持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运用创设情景、启发点拨的方法。整体思路是:情景导入→出示目标→启发提问→教师点拨→讨论探究→总结扩展→布置作业。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进入课堂,明确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如果你疲惫,如果你烦闷,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己经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敬畏自然,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习的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三)整体感知
a)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c)默读课文,把握内容,掌握写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为研读挥衬课文奠基础。
(四)研读,探究。
1、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赏。这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析美的能力设计的。
2、a、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描写事物?这研讨题是本节课的重点。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描写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b、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起点较低”,这几道研讨题,提出并落实到各组讨论,教师还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和扩展设计为: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丽,游鱼活泼。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总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扩展的设计是加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到致用,应用细致观察到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六)布置作业
1、一词多义(略)
2、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的翻译。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为
顺序景物写法抒情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水:清澄(侧面)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
溪身:曲折蜿蜒
小潭溪流:[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寞[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楚课堂所学课文内容、顺序写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等,以上板书设计正能体现这个特点。
小石潭记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在柳宗元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以其高度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独创性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三个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正确解释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把握课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说明:本节课设计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巩固本课所学的重点文言词句。
2、学习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3、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4、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多媒体辅助。
学法:朗读、勾画、批注、想象相结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达标检测
教师就第一课时所学的重点文言知识,检查学生在字音、字义、句意及课文诵读方面的情况,并加以巩固。
(设计意图:落实重点文言知识,全面及时地掌握学情,为本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点拨构建
1、精读课文,把握景物特征及作者的写景技巧。
问题设置: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2)读课文1至3段,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2、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问题设置: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合作探究
问题设置: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内心。)
(四)拓展升华
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进行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落实语文课标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
(2)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本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致。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训练学生写景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幽深冷寂
情——孤凄悲凉
(情景交融)
教学评价
小石潭记课件 篇4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曾经跟着父母游览了一些名山大川,面对那些好山好水总是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激动。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欣赏一处美景,这里有明朗的日光,青翠的竹林,透明的潭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显示课题。)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著有《柳河东文集》。唐代杰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寄情于山水之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读一遍停)
3、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山水来表达自己被贬的.心情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你认为小石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它的美景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石——奇、水——清 鱼——欢)
3、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4、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5、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讨论: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小石潭记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情。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被贬居生活的孤寂和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我认为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2)了解作家作品的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和能力,疏通文意。
(3)学习本文对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及背诵全文。
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2)体会作者笔下的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重难点的确定: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学习的重点。其次,疏通文意是重点之二。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作者这种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只是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法设想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习,从而达到提高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六、学法指导: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特别是文言文,“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是关键。
2)质疑法和讨论法:有疑才会去探索,讨论才能明辨是非。
3)点拨法:难点的突破还靠教师巧妙的引领和点拨。
4)卡片制作法:知识复习巩固。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中华大地,山川秀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倾心讴歌。唐代诗人王勃即兴写就《滕王阁序》,使南昌滕王阁顿生光辉;宋代文豪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让滁州醉瓮亭名扬天下;范仲淹的应邀之作《岳阳楼记》借景抒情,让人心旷神怡。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贬居永州期间,他写下了著(设计意图:引用本导语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课件出示:作者肖像图片江引出作者,学生参考注释及已有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背景资料,并在小组交流。交流之后,课件呈现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配上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领略小石潭的秀美风光。(要求学生听范读,给生字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把握句读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读熟,读流利。)
3、抽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朗读为先,诵读是基本方法和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
(四)、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参考资料和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圈点勾画疑难句子,小组讨论,如还不能解决的难句,全班讨论,老师再点拨,同时老师强调重点词句的理解翻译。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课堂检测:(课件出示练习题)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2、一词多义:
3、翻译句子: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自学情况,调整掌控教学效果。教师查漏补缺、强调重点。)
(六)、与作者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投影问题,引导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小石潭有哪些景物?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探究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教师先作示范,学生仿写:课内如完不成,课外继续完成)
1)选一处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游览的兴趣。
2)请3——5名同学给全班同学导游。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七)、品味文章,与作者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景。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哪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呢?你能不能结合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伤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理解文中包含的情感,就是寓情于景。这样来突破难点。)
(八)、师生共同总结反思:
1、学了这一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2、翻译全文。
3、收集已学过的写景的古代诗文,并欣赏4、做知识卡片。
附板书设计:
发现小潭闻声取道见形移步换景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结合
《小石潭记》浮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最新钻石的课件集合
要找优质文章吗“钻石的课件”是您的不错选择,希望您在阅读中有所发现。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
钻石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撬、甫、侦三个字的字音,理解侦探、离奇、璀璨夺目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意,并能用连贯的话来介绍巴特洛甫的破案经过。
3、了解案件的离奇之处和巴特洛甫的破案过程,赞叹巴特洛甫高明的破案手法。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zhēn
1、(出示:侦探)指名一生读词
2、你知道侦探是干什么的吗?
3、那些能根据蛛丝马迹破案的人就叫做侦探。
fǔ
4、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位大侦探。(出示:巴特洛甫)
(指名一人读开火车读齐读)
5、他今天要破的是一个钻石案。(板书:钻石案)这是一颗怎样的钻石?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介绍?
媒体出示:中世纪出土的皇冠上的特大宝石
6、(中世纪颜色泛红)中世纪是什么时候?书上有个注释:(媒体出示,生齐读)
现在是21世纪,算起来已经有很长的一段的历史了。所以这颗钻石非常昂贵。
(指名一人读短语齐读)
7、课文中还有一个描写钻石光泽的词语(出示卡片:璀璨夺目)
师:璀璨:这两个字都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大多和玉有关。璀璨的意思就是珠宝、玉石的光泽很夺目的样子。(媒体出示钻石图片)你看,这颗钻石熠熠生辉,光芒四射。一起来读好这个词。
二、学习第三小节,了解案情的离奇
1、正因为它价值连城,所以在博物馆展览时,对他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
2、轻声朗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了措施的严密,把你认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然后同桌交流。
3、交流句子并说明理由,媒体随机出示关键词
●大侦探看着皇冠展橱,那是一个很大的透明罩,精致而坚固。
(媒体显示:透明罩、精致而坚固)
●唯独在它的基部有一个拆装的小孔,窄小得只能容三根手指通过,人的手是无论如何也伸不进去的,即使伸进去,也无法取得宝石。
1)(三根手指字体变红)三根手指的小孔有多大?我们用手来比比看。(师生共同做动作,体会小孔的窄小,媒体出示:基部小孔窄小)能读出这种窄小的感觉吗?(生自由练读指名一人读)
2)(出示皇冠展图的剖面图)小孔在这儿,钻石在这儿,要想把手伸进去,偷走钻石,看来是不可能的。
3)师生配合读。
师:唯独(生齐读:在它的基部有一个拆装的小孔,窄小得只能容三根手指通过,人的手是无论如何也伸不进去的),退一万步讲(生齐读:即使伸进去,也无法取得宝石)。
●安装了报警器(媒体出示:安装了报警器)
看来,人们把能想的都想到了,你觉得这样的保护措施怎么样?(板书:保护严密)
4、这么严密,却还是发生了钻石被盗的案件,难怪人们说这是一桩(离奇钻石案)。(板书:离奇)
1)离奇什么意思?
2)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点出了它的这种不可思议。快速朗读课文,把句子找出来,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它的离奇之处。
3)指名一生交流
(媒体出示:令人惊异的是,报警器没有响,皇冠展橱和馆内所有的门窗都完好无损,没有撬动的痕迹,那颗宝石仿佛是被巫师施了魔法似的消失了。)
4)的确,从案发现场来看,这起案件实在是让人想不通。安装了报警器,但(生读:报警器没有响)透明罩(生读:精致而坚固。)小孔又(生读:窄小),都不容易被损坏,它们和馆内所有的门窗一样都(生读:完好无损,没有撬动的痕迹),可是钻石却(生齐读:仿佛是被巫师施了魔法似的消失了。)就像变魔术一样,钻石不翼而飞。(板书:不翼而飞)
5)你觉得这个案子的案情(板书:案情)怎么样?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老师这里有一个词语,也是形容情况难以想象,难以辨别的。(板书:扑朔迷离)
6)这个案子真是太离奇了,自己准备一下,说说他的离奇之处。(媒体出示:这个案子真是太离奇了!)
三、学习第4-7节,了解破案过程
1、这样的案子真是让人大伤脑筋,于是赶紧请来巴特洛甫。毕竟是大侦探,旁人看来天衣无缝的现场,巴特洛甫却看出了破绽。他发现了什么?
2、媒体出示:大侦探在小孔的边沿发现了一根头发丝般的白色细毛。
3、这可是个重要的发现,在用放大镜仔细端详了之后,他的眼里闪出了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媒体出示句子:难以捉摸泛红。)从他的这个表情中,你读懂了什么?
4、巴特洛甫只是在小孔的边沿发现了一根细毛,他就对整个案件胸有成竹了?他是怎么做的?
5、自由轻声读第4-7小节,试着用先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巴特洛甫破案的经过。(媒体出示:先
接着
最后)
1)开火车分节读文。仔细听:他们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巴特洛甫先做了什么?
●巴特洛甫先让布兰克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盗窃皇冠钻石的罪犯已经捉拿归案。
(注:要引导学生关注消息不是巴特洛甫登的,是让别人登的。)
3)接着做了什么
●登了一则启事,请高手把金表从下水管道中取出来
(注:说取金表不准确)
启事就是公布一件事情,(出示卡片:启事)告诉别人要怎么做,那么启示呢?(启发、启迪)(出示卡片:启示)所以用的时候要特别当心。
4)破案的最后一步当然就是(当场抓住罪犯):
6、刚才大家用比较概括的语言介绍了巴特洛甫的破案经过,老师觉得在介绍的时候,还有两个表示时间的短语不得不提:(媒体出示:第二天,半个月后)你觉得有必要吗?同桌讨论一下。(板书:迷惑罪犯)
7、你能不能把破案的整个经过概括地说一说。
看来,巴特洛甫的每一步都是大有用意的。他们环环相扣,而启事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8、是什么样的启事有这么大的魔力?
1)(媒体出示启事)
●自由轻声练读,要求:读的时候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漏一个字。
●指名一生读启事
2)同样是启事,如果这么写,(媒体出示另一则启事)能破案吗?
3)比较一下这2则启事,找到它的高明之处,注意:要联系第1、2、3节中对钻石案的描写一起来思考。
9、交流:
●瑞士产的高级金表(价值不菲,普通的也要几万元,好的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金表价值的一半(这样才能引诱贪财的人上当)
●不损坏建筑设施的前提下(案发现场保持一致,好要让罪犯故伎重演。)
●二十五层楼的下水管道
1)拆装小孔和下水管道一样,都很窄小(媒体出示图片)
2)为什么要二十五层楼呢?
3)就像案发现场那样。(媒体出示:第三小节的第二句话)齐读。
10、巴特洛甫登启事的这一招,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你会用哪个(板书:引蛇出洞)
抓住罪犯这一招又可以怎么形容?(自投罗网、请君入瓮)(板书:请君入瓮)
11、事实证明,巴特洛甫的判断一点儿也没错。(媒体出示第7节,生齐读)
12、现在回过头来看课题,再把课题读一读(生齐读课题)这个离奇仅仅只是形容案情吗?(板书:破案方法奇特)
四、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又学了一个聪明人的故事。学了课文,你觉得这位大侦探神在哪里?
2、你有什么话要对大侦探说的吗?
3、总结:一根被人忽略的白色细毛,居然让大侦探看出了那么多门道。他十分巧妙的通过一则消息(生:引蛇出洞),一则启事(生:请君入瓮),用离奇的方法破了离奇的案件。真神!
钻石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想象”和“联想”。
技能目标:
1、运用合理的想象,给课文补充合情合理的情节。
2、并适时的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的情感,并让学生明白:“爱越无私、爱的境界越高、爱的价值就越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的合情合理的想象。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化理解文本“爱越无私、爱的境界越高、爱的价值就越大”的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情感体验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知识介绍:
“同学们你们读过童话吗?”同学回答肯定,然后再问:“谁能告诉什么叫做童话?”同学回答,老师做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童话的定义:“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育。”学生在理解童话定义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应用会更有利。紧接着出示第二章幻灯片:“大熊星座”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大熊星座的来历吗?同学答:“想!”,那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由俄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所创作的一篇童话:《七颗钻石》,从而来了解有关“大熊星座”感人而美丽的传说。
二、初读课文、复述故事
(一)在学生读课文之前,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因为这是一篇童话具有“精美短小”的特点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适当的指导。并用换灯片出示朗读方法:“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让学生引起注意,请同学采用传递式读法来读课文,
(二)读完课文后,请学生复述课文。老师强调,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对课文进行复述: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水罐从无水有水木的银的金的跳出七颗钻石涌出巨大、清澈而新鲜的水流,这一他系列神奇的变化进行复述。每一次水罐神奇的变化都是因为无私伟大的“爱”。通过复述课文来感受小姑娘爱的境界之崇高,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技巧,又增加了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在复述文章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过程。
三、鉴赏文本
一个感受艺术的过程,为了避免肢解文本,给人造成一种支离破碎的映像。在请同学们一起复述文章的同时就应注意怎样引导学生按着复述故事的线索赏析文本。老师引导学生鉴赏学习,去体会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纯朴、传神而美好的语言。从而去体会:“”在鉴赏文本的过程中设置了两个大问题,在其中又穿插了一些小问作引导鉴赏文本。
(一)小姑娘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送水的过程中水罐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
(二)水罐发生一次次更大神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就不自觉地抓住了这条线索。而在回答第二个大问题时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课文的过程。
(1)孝心感上帝、清水满罐:(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在学生了解故事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在赏析小姑娘找水的时候,可以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联想一下:小姑娘“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让学生自己回顾体验、感受一下小姑娘找水的艰难。从而引出了水罐从无水到有水的原因是小姑娘不怕艰难找水救母的孝心感动了上帝。(老师在这时点出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应用了想象的写作手法。)
(2)强忍干渴、急送救命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概括、体会):请同学们用“四字词语”来描绘小姑娘口渴难耐的状态。小姑娘获得了水后产生了那些心理活动和外在表现?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继续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词语进行赏析(请问同学们书中用了那些词语描绘了小姑娘得水后的心情和举动的?):“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匆匆忙忙”来展现小姑娘找到水时的欣喜、口渴的程度、感受、和此时首先想到母亲的她那伟大的孝心!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总结。孝心,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也是我们亲情关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小姑娘把这珍贵的生命之水留给了自己的母亲。可见她是多么的有孝心啊!
(3)半路救狗、“木罐”变“银罐”:(老师引导进行情感教育:爱生命、给同情)在她匆匆忙忙的途中被一只因干渴而躺在地上的小狗绊倒在地。而小狗获得了小姑娘的滴水之恩,而获救了。(老师点出:水罐又一次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水罐从木的变成了银的”紧接着老师追问,是木罐价值大还是木罐价值大?这给你什么启示?)学生回答,老师做总结:显而易见,水罐的价值远比木的价值大。小姑娘自己口渴难耐却滴水未进,把水带回家给生病的母亲。而在路上又遇到因干渴而奄奄一息的躺在地上的小狗并被它绊倒在地,她不但没有埋怨它,反而以滴水之恩救了它的命。因为她对弱小生命的同情,超过了对自己生命的关怀。可见小姑娘她那宽厚博大的同情心是多么的崇高和伟大呀!
(4)母亲舍己救孩子、“银罐”变“金罐”:(教学方法:感受情境)当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时,母亲对小姑娘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老师提问:请问当时母亲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母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当面临生命抉择时,把获生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孩子。(老师又问:这时水罐又发生了怎样神奇的变化?)学生回答: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老师追问:“这又给你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母亲,她第一次给“自己”的生命是以巨大的阵痛和艰辛带来的,而这次却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把生命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孩子,可以说,这位母亲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这爱的境界是更无私、更崇高啊。这是爱的价值在升华呀!
(5)舍己救人、“金罐”跳“钻石”:(教学方法:讨论法)就在母子两推来让去之时,来了一个过路人。小姑娘又把生命之水让给了过路人,这时水罐里又发生了奇怪的现象:“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老师问:小姑娘把生命之水给了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体现了小姑娘怎样的爱?)学生回答老师做总结:小姑娘的这种举动表现了小姑娘的爱早已超越了亲情,这种无私的爱已经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老师提问:请问同学们文章最后一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同学回答,老师引导总结:用多枚体展示:“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普照人间,指明方向!”讨论题:“请问同学们:水罐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改变的?水罐从木的变成银的,从银的变成金的,再从金的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水流……水罐的价值越来越大这给大家什么启示?”四人小组讨论,老师总结;“爱可以创造奇迹,爱的境界越高,爱的价值越大!”
四、放飞想象
童话最主要的特点是“想象”,既而让学生放飞想象,引导学生插上合情合理的故事情节,无疑是对学生的能力的一种锻炼,这不紧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力。想象不能胡编滥造,于是便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在想象时应注意的问题。“请你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为本文的某一个细节和结尾插上你所设想的生动的情节。(注意想象要合情合理、要有新意。)”
结束后,老师总结:这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姑娘,在用她温厚的心去爱她周围的每一个人和事物,她的爱是崇高的,伟大的!故事中的母亲是那样的无私、那样的伟大和崇高。
师生共唱《爱的奉献》用多媒体展示歌词、配乐齐唱。
(这时学生和老师的感情被激起到一个高潮,从而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入下一环节。)
五、知识迁移、能力训练用多媒体展示:
爱心大比拼:
爱心像一抹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
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分外的温暖;
爱心像一泓流淌在沙漠中的清泉,
使濒临绝境的人们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
爱心像……
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型,写出你对爱心的理解
(注意修辞和句式)
钻石的课件 篇3
《七颗钻石》是人教课标版第6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的教学设计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读中悟,悟中读,努力构建扎实、有效、真实而流动生命对话的上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教学目标:
1、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像力。
2、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关爱他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色彩,让人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看,在这美丽神奇的夜空中,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北斗七星。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明亮的北斗七星,再次用心地感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动人故事。
2、出示课题,齐读。
3、谈谈这个故事怎么样?
(二)寻找神奇,感知奇迹
1、说说是什么让你感到神奇
2、快速读课文,划出水罐变化的神奇句子
3、出示水罐5次变化的句子,小结板书
(三)探究神奇,感受爱的奇迹
1、学习第1、2次奇迹
(1)出示: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个别读)
(2)学习第一小节
真是个奇迹啊,让我们来看看当时地球发生了什么情况?
出示图引读
点击:干涸干枯焦渴而死
读读这三个词看,有什么感受?个别读齐读
采访:如果你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如果你就是那里的一株草、一棵树,一朵花,你最需要什么?
小结:是啊,水,水,水,在当时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3)出示: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上睡着了。
有这么一小姑娘,就生活在那个时代,看,她正拿着空罐子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呢?然而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引读。
想象一下小姑娘可能到哪里找水,会怎么样呢?
采访
配乐引读:是啊,想着生病的母亲,她还要继续找,就这样一个小时,二个小时,三个小时过去了,岩石刮破了她的双手,荆棘割破了她的衣服,她还是四个小时,五个小时,她终于
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小姑娘?个别读齐读
小姑娘之所以能这么做,都是缘于对妈妈的一种爱,板书。
也就是这种爱感动了上天,看奇迹发生了,出示第一次奇迹,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奇迹发生的原因。
对小姑娘来说,此时,在她眼里,仅仅是清澈新鲜的水吗?想想地球发生的情况,说说这又是什么水?
这是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她能不高兴吗?齐读
想想刚才找水是这么辛苦,现在一觉醒来竟有一罐满满的水,能不又惊又喜吗?齐读
课文中也有一个词表现了小姑娘此时的心情(喜出望外)
(4)是啊,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小姑娘快喝吧,可把你累坏了
为什么不?
多好的小姑娘啊,再渴再累心里还一直牵挂着妈妈,乃至奇迹又一次发生
出示: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奇迹发生的原因。
2、学习第三、四、五次奇迹
(1)自渎课文第3小节,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奇迹发生的原因。与同桌交流。
出示: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2)点拨第三、四次奇迹
A、对小动物的爱
B、妈妈对孩子的爱
你怎么知道?
是啊,母亲就是这样的爱孩子,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孩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种伟大的母爱就像金子一样发光。
(3)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对陌生人的爱,学习第五次奇迹
请问,小姑娘,这过路人是你什么人?
不认识,你干吗给他水,你不渴,不想喝吗?
出示: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从哪里看出小姑娘很渴,很想喝?
点击: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个别读
B、小姑娘,你这么想喝,为什么还要给过路人?你有很多水吗?
当时是一个什么情况?引读第一小节
大旱灾啊,孩子们,水是多么的宝贵啊,可小姑娘还是
这水来得容易吗?
引读: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找水是如此的艰辛啊,孩子们,可小姑娘还是
何况现在再也忍不住了,可小姑娘还是
C、小姑娘,在你把水递给过路人之前,你一定有很多想法,是吗?
出示: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心想:,于是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D、孩子们,一个过路人,仅仅是一个过路人,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可以有千万种不给的理由,而小姑娘却,毫不犹豫地把你的眼前又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E、如果说,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把水让给了小姑娘,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小姑娘,这种爱像金子一样发光,那么这种对陌生人的爱,又是一种怎么样的爱?
是啊,,这是世间最无私,最伟大,最崇高的爱啊!
这种爱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读课题
这种爱像钻石一样纯洁,读课题
这种爱像钻石一样可贵,读课题
F、学习第五次奇迹
也正是因为这种爱感天动地,奇迹又出现了
出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奇迹发生的原因。
个别读
正是这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解除了地球上的这次灾难,滋润了大地,拯救了万物
你瞧,出示:有水后的地球
说说有水后的地球
是什么创造了这个美丽的世界
是爱让我们拥有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是爱创造了奇迹
3、学习最后一节
(1)你看,出示课件,师读最后一节,板:七颗星星
(2)小姑娘的爱就像天空中的七课星星那样闪闪发光,照亮每个人的心灵。
读最后一节
小姑娘的爱也想这天空中的七颗星星那样永留人间
读最后一节
(四)真情写话,情感升华
读完这个充满爱心的故事,我想你们肯定有许多话想说,想对小姑娘说,也许想对自己说,也许想对所有的人说,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出示:读完这个充满爱心的故事,我最想说:。
愿爱像满天的群星永远升起在每一片天空。
板书设计:七颗星星
七颗钻石
↖
空爱金
↘↗
水银
↘↗
满
钻石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能独立地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弄懂课文基本意思。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知道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含义。
教学难点:明白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的含义,学会理解尊重他人。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纸折的五星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出示有关钻石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钻石)漂亮吗?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来谈谈对钻石的了解。(金刚石,硬度很高,很值钱)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问家长等)这样的方法真不错,使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2、播放一组采矿的活动场面及钻石改变人们生活的画面。师:钻石虽然漂亮,但它们的得到也是非常不易的,因此也显得特别昂贵。可以说一颗钻石往往会改变人一生的命运。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钻石的一个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师:钻是一个什么字?(多音字)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什么?(zuān)组什么词?真不错。
二、阅读课文、讨论释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要求:借助拼音、字典,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读通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果有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把它写在记录本上,与老师一同讨论。
3、抽生分段读并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用勾出来。学生进行反馈,引导找出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并同桌互相朗读。
(二)、明确要求,落实目标。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生自由朗读。
2、师:阅读提示要求我们做几件事?
3、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1)钻石到哪里去了
(2)文中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
(3)练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
(4)理解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
(三)、抓住重点,品析感悟。
1、钻石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勾出两人谈话的句子,练读。
(1)、抽读。(纠正字音)
(2)、同桌分角色读。调动情感体会思想感情。抓住急忙焦燥不安不自然友善等词语进行体会。
(3)、引读:四个引读问题:
钻石不见了,我来之不易的工作可能会失去,因此非常着急地喊到?失业者见自己被发现的,很不自然地说?因为我想起妈妈常对我说,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相信他一定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于是真诚地说?失业者也正如母亲说的那样,心地的确是善良的,他用实际行动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赢得了我的尊重,他说?
(4)、同桌按照对话内容进行表演,体会我与失业者的思想情感。语言与动作应协调,师作指导。
(5)、齐读。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理解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朗读和表演,现在请你们来谈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生自由说,师引导归纳:人的心地大都是好的,如果偶尔犯错,只要相信他本质不坏,能够改正,也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2、联系实际举出事例。
(1)、在生活中,你遇到或看到过类似的事吗?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你遇到了这种事情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说出学会宽容、学会尊重的处世方法。板书:学会宽容
(3)、评选班里的宽容星并把这颗星挂在教室醒目位置。让全班同学针对刚才的标准进行评比,使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教育。
钻石的课件 篇5
我迅速从地上拾起五颗钻石,却怎么也找不到第六颗了。我找遍了墙角和柜底,就是找不到!怎么办?我焦躁不安,像疯了一般到处乱翻。突然,我想起:准是他拿了钻石,因为钻石最有可能滚到他刚才站着的地方。这时,他正往外走。
对不起,先生!请等一下!我急忙喊道。
他缓缓地转过身来,你有事吗?他脸上的肌肉直抽动,表情很不自然。我想起母亲常对我说,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于是,我看着他的眼睛说: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您知道,现在工作很难找,请多多关照。
他也看了看我,脸上浮现出友善的微笑。是的,工作的确很难找。他回答,我能肯定,你在这里干得不错,祝你好运。
他伸出手握住我的手。略一停顿,他松开手,推门离开了珠宝店。
我展开手掌,第六颗钻石正躺在手心。
〔节选自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5册《第六颗钻石》〕
一指解读
故事讲的是一个珠宝店的售货员,不小心把六颗钻石掉到地上,一个失业的、贫穷的人捡了一颗,在售货员理解和尊重的感召下,那个人把钻石还给了她。找遍焦躁不安像疯子一般,表现了售货员因找不到钻石而心急如焚;对不起请,充分体现了售货员对失业者的尊重。当我看到那个人的表情很不自然时,我想起了母亲的教诲,想到这个人并无恶意,也许要养家糊口,也许要帮孩子交学费,也许总之是被迫无奈,才悄悄拿了那颗钻石。如果我把他当成小偷,恶语相加,那人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不承认自己拿了钻石,我也无奈。是母亲的话教育我及时妥善地处理了这件事。
钻石的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清晰有序的脉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在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之时,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而当得到水的时候却几次让水,使得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故事。鉴于三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同时知道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由于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为此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课文“补白”。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15个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感悟描写水罐一次次变化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回忆学过的童话故事,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一般情况;
2、教师需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
3、需制作反映课文主要内容的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想象
1、出示:旱灾干涸干枯焦渴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看到这四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想象后自由表达)
2、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指名读。分别出示反映旱灾的图片,指导感情朗读。
3、“就在这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草木丛林也都干枯,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的时候,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却发现水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七颗钻石)
二、理解──感知想象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文)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板书:神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最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
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引导读出神奇的味道。
重点指导读好以下句子:
①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屏幕出示)
②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屏幕出示)
③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④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⑤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屏幕出示)
⑥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屏幕出示)
4、“你认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的呢?”(板书:爱心)“迅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把描写小姑娘富有爱心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5、学生交流汇报,着重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①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②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③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④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⑤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抓住“哪儿也找不着”、“累得倒在”、“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咽了一口唾沫”等词句,重点指导朗读,感受这些词句所蕴含的情感。
三、创造──发挥想象
选择下面其中一个情节,展开想象编故事。
①小姑娘出门找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②小狗把小姑娘绊倒了,在小狗身上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③从水罐里涌出了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练写)
四、延伸──拓展想象
介绍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优秀儿童读物,感受童话魅力。
板书设计:
19、七颗钻石
空水罐
装满
神奇还是满满的爱心
变成了银的
又变成了金的
跳出涌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课生字词。出示以下四组词语:
旱灾干涸干枯焦渴
劳累水罐竟然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绊倒哀哀地舔净
反正递给忍不住凑上去咽唾沫涌出
1、指名读,齐读。
2、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发现本课要求会写的15个生字中,有哪些字的结构是一样的?
左右结构:渴凑咽唾沫涌舔罐
上下结构:累竟忍
重点指导:“渴”、“舔”、“罐”(相同点:左窄右宽)“累”(下面不是“系”),其它的字自己练写。
3、通过上面的四组词语,分别练习复述课文每段内容。
二、以“小小故事会”的形式,练习讲述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三、续编故事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2.指名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四、拓展阅读
互相介绍自己曾经读过的童话故事,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作者简介:
刘学金,男,1978年10月出生,现就职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荔轩小学,任教研室副主任,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省级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能手,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曾先后被评为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福田区中青年骨干教师,福田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福田区教育系统党员排头兵。教学以幽默、轻松见长。他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灵动生成,进行及时有效地点拨、提升。“大气、自然、朴实”是他最大的教学特色。他曾先后在“全国科学教育学科课堂教学大赛”、“广东省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深圳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福田区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比赛”等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荣获特等奖或一等奖第一名。他所撰写的论文曾多次在深圳市、福田区的论文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
钻石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 2、运用想像进行说和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你看过的童话,从中你得到的认识。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2、指名说说文中难懂的词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课文。
(三)探究课文内容
1、边读文章边填表。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水罐的神奇变化人物什么行动后水罐变化作者通过故事歌颂什么
2、全班讨论、交流。
水罐的神奇变化人物什么行动后水罐变化作者通过故事歌颂什么?
3、重点句解读。
①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很久很久以前”这是人们讲故事时常用的开头。“所有”和两个“都”说明了旱情之严重,告诉人们:水,已经成了生存之水,生命之水。
②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这一句是故事的结尾,耐人寻味。这一结尾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4、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四)拓展延伸
1、在作者笔下,水罐变得如此神奇,这是随着作者在丰富的想像而发生一次又一次变化的。(板书:想像)文中小姑娘找水时曾累得睡着了,你认为这个充满爱心的小姑娘会梦到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充分发挥想像力。
(难点引导:可想到美梦,也可想到噩梦。)
2、我们经常看到街头行乞的人,面对他们的“可怜相”,也许你曾有过同情他的举动。可是,有人说,那些人很多是为获取钱财而装出来的骗子,你帮了他,就是傻瓜,就是受骗上当。请大家讨论:我们能不能因为有这种丑恶的现象或自己受过骗,就收起了自己的爱心,永远拒绝对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七颗钻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旱灾,谁能来说一说当时的情形?
指名学生说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旱灾的严重。
师:那么,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都能体会到什么很重要?(水,)
二、读中领悟水罐的神奇变化。
过渡:是的,如果没有水,每个人都将无法生存下去,在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姑娘,为了生病的妈妈出门去找水,她拿的那只水罐发生了许多神奇的变化。打开书本80页,自己读读课文的2、3、4自然段。然后把直接描写水罐神奇变化的句子划出来。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水罐神奇变化的句子。
师:现在,让我们看大屏幕,自己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读。你感觉到了什么?(水罐很神奇)
师:是呀,真的很神奇,我们来读读第一句。
1、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jìng)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齐读。
师:你发现了吗,句子中有一个字最能说明水罐的神奇变化,哪个字。
“竟”是什么意思?(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没想到。)
师:那你能试着再来读读看,读出水罐的神奇吗?
指名读。
师:多不可思议呀,现在你能用上这个“竟”来说一说水罐的其他神奇变化吗?自己先准备一下。
指名说。
三、透过神奇,感悟“爱心”
师:水罐是如此的神奇,那么到底是什么事让它这么神奇呢,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再一次默读2-4自然段,,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
1、感受到小姑娘很爱妈妈。 板书:爱妈妈
(1)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你从句子的哪里体会到她的爱呢?
谁能来读读看。 评价:你体会到她的爱了吗?
师:那她出门会到哪儿去找水呢,看到的又是什么情形?你能来说说看吗?(出示句式)“小姑娘走啊,走啊,来到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
指名想象说。
师:小姑娘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为妈妈去找水,她的这份爱,这份孝心终于感动了上天,所以(出示,齐读“当她醒来的时候……)
师:小姑娘对妈妈的爱,还能从哪里体会到呢?
(3)“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喝还不够呢,久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你能体会到当时小姑娘的心情吗?是什么?
高兴:体现在哪个词语上?(喜出望外)
想喝水:体现在(真想喝个够)还可以怎么说?(喝个饱,一口气喝完)
是呀,但是她怎么样?——(给妈妈喝了)
你能再来读读看吗? 评价:你觉得她哪里读得特别好?
一起读
2、感受到母亲爱小姑娘
过渡:小姑娘是那么的爱着自己的母亲,那么母亲呢?(爱女儿)板书:女儿
从哪里感受到的?
“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为什么你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呢?
小结:是啊,女儿是那么的爱着母亲,母亲也是那么的爱着女儿,这份深深的、浓浓的母女深情感动了天地,(出示齐读,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过渡:同学们,你还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
3、感受到小姑娘很善良,很爱小动物。
(1)“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小狗一开始是怎样的?(哀哀地尖叫)它怎么了?(很渴,快死了)
现在呢?
你能再来读读看吗?
如果这只小狗会说话,它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想象说话
是呀,真善良,对小动物都那么有爱心。 板书:动物
她的善良,爱心,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2)“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师:咦,小姑娘自己不渴了吗?(渴)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再也忍不住,凑上去,咽了一口唾沫)
是呀,既然这么渴了,为什么不喝呢?(给过路人喝了)
如果是你,在水就意味着生命的时候,你会怎么做?(谈谈)
谁能再来读读这句话。 评价:我仿佛看见了小姑娘是那么的想喝水。
师:小姑娘的爱真无私呀,能够做到爱他人真不容易啊。 板书 他人
我们一起来看插图,你看就在这时,水罐怎么样了——齐读(从水罐里跳出……)
四、总结,升华
同学们,小姑娘和母亲之间这深深的、浓浓的爱,以及她对小动物、过路人这无私广博的爱融合在一起,汇成了一股浓浓的爱心,(板书:画心),是爱心创造了这个奇迹,地球上终于有了新鲜的水流。
让我们带着这份爱心,带着这份感动,再去读读这个故事。
小结:“七颗钻石“这是一个神话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告诉了我们爱可以创造奇迹,今天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好吗?
附资料袋:《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
课后反思:本课在开始和最后揭示课题均可,让学生了解钻石和大熊座的内容在本文的作用所在,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一边体验不同时间和内容的读,一边自己画出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为什么比喻成钻石、大熊座而不是其他物什?联系上下文感受小姑娘对母亲以及他人的爱;抓住文句和拓展活动,以此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的人间真情。
钻石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旨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爱心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一切。希望学生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难点:
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童话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离奇的,是作者通过想象加工而成的,意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中悟出爱的博大。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苏联卡泰耶夫写的童话故事《七色花》吗(有或没有)师说:《七色花》讲的是珍妮用一朵神奇的七色花的花瓣实现自己和他人的愿望的事,表现了珍妮愿意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好品质.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和珍妮同样善良的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七颗钻石
二、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表,认读字表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认读字词及句子.(课件出示)
3、再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后按提示说一说: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的一件事。(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变成金的涌出清水,射出七颗钻石升上天空的一件事.)
3、请你自由朗读课文三至六自然段想一想.议一议:小姑娘的水罐是怎样变化的?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这些变化的呢?你从一次次的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请一个同学读第二自然段,然后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②当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时什么表现?(喜出望外想喝个够决定留给妈妈)
说说喜出望外什么意思?小姑娘为什么会喜出望外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找了很多地方找不到,很累很辛苦)
③你从中感受到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小结:正是因为小姑娘有一颗纯洁的孝心,使空空的水罐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④带着自己的感受有语气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6、小组学习三自然段.(完成表格)
水罐的变化
原因
说明什么
①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读一读四至六自然段;
*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水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体会出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小组汇报学习收获.
水罐的变化
原因
说明什么
变成银罐
把水分给小狗喝
关心、爱护小动物
变成尽罐
母女兩人推让水
女儿孝敬母亲,母亲爱护女儿
跳处七颗钻石,涌出巨大水流
把水分给过路人喝
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四、回归课文整体,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有感情朗读全文,思考:水罐为什么会一次次发生变化?
2、启发学生围绕课题《七颗钻石》深入质疑,感受小姑娘美好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3、课文写小姑娘找水,为什么课题叫《七颗钻石》
感受小姑娘用爱心找水,给母亲,过路人,动物喝水,自己却连一滴水也没有喝,从而体会到文章借七颗钻石变成灿烂的大熊星座象征小姑娘美好心灵的闪光.板书:爱心美好心灵
4、展开想像:如果你是那为小姑娘,当找不到水,碰到小狗干渴,遇到路人讨水喝,会怎么说,怎么做自?
(六)、教师总结。
1、投影展示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2、教者总结(在爱的奉献的乐曲声中)。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小姑娘的爱心,就像天空中的七颗钻石,闪闪发亮,照亮每个人的心灵。我们的爱心不也正是那一颗颗钻石吗?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3、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都像童话故事中的小姑娘,有着一颗钻石般闪亮的心。能举出一些人、一些例子说说吗?(七)、布置作业。(二者选一,出示投影。)
1、将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2、给童话故事画插图。
第二课时
一、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二、指导生字的记忆和书写
(一)学习生字
一学生出示卡片:绊,递指名读字音
出示在黑板上进行比较,绊,递念半,弟的音
得出结论:绊,递的读音同声旁相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组:钻,枯,咽,接,最后得出结论:钻,枯,咽,接是近声旁的形声字
(二)多音字练习
(1)她累得倒(dǎo,do)在草地上睡着了.
(2)小姑娘把水倒(dǎo,do)在水里.
(3)七颗钻(zunzuān)石.
指导股和澈的书写
股:右半部的上边第二笔是└不是乚
澈:右半部是反文攵而是折文夊,中间的月第二笔是丨
三、造句练习,用清澈造句
1.找出清澈一词在文中的句子,水罐里射出七颗闪闪发
光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清澈,新鲜的水流.
2.联系语境理解清澈,指的是水流清而透明.
3.引导学生想一想哪些内容可以用清澈(泉水,小溪,小河,湖水,海水,眼睛......)
4.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举例:(1)我家门前小溪里的水很清澈.
(2)小鱼在清澈的小河里游来游去.
归纳为:(1)可以表达为清澈的......
(2)也可以表达为......清澈
四、作业:
1.写生字
2.独立造句:干渴
钻石的课件 篇9
《七颗钻石》
(一)概述
课名是《七颗钻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七颗钻石》是一篇。主要学习内容是理解水罐发生一次次变化的原因,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并进行符合主题的写作练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焦渴、喜出望外等词语;
读懂课文,来理解文中喜出望外、涌出等词语;能完成课件中提供的填空练习,会口头练说她想------但又一想------的句式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故事;
能围绕学完了课文,我想说------进行主题打写。
过程方法:
通过自主识记、教师检测、小组合作、朗读实践等多种形式,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语句;
通过两两交流、听读互评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不仅理解课文,也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阅读拓展资源、写作、展示等活动,提高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
在情境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主、合作探究水罐的一次次变化原因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从品读大量有关爱的故事中,体会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法
本课以水罐变化的原因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就是对每一次水罐变化原因的探究并将其分解给每个小组,来达成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东风东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个班是跨越式试验的非网络试验班。经过了两年多的试验教学后,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
学生对童话体裁的课文很熟悉,而且对童话的形式很感兴趣;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五)教学资源
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
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印好的拓展阅读资料。
(六)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3分钟)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学生齐读《七颗钻石》。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七颗钻石》讲的是有关北斗七星的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回到很久很久以前--(干旱土地的图片配上一段凄惨的背景音乐)
2、教师激情描述第一段的内容(略)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死亡的威胁中,我们的故事发生了--一天夜里,小姑娘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一路上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先是--(学生根据上节课的板书简单介绍水罐的变化过程。)
3、多么神奇的水罐,多么动人的故事。那么是什么让水罐发生着一次一次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凄惨悲伤的音乐和老师的深情描述,将学生带入了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个灾难缺水的年代,奠定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基调,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环节中信息技术作为了情境创设的工具。
二、自主合作探究,体会爱的真谛:(24分钟)
1、教师引导体会水罐第一次变化:(4分钟)
(1)师: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课文中描写水罐第一次发生变化的内容?
(一天夜里--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2)如果你见到这样的小姑娘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3)体会小姑娘的心情
(高兴、激动。用课文中的词喜出望外。)
(4)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这生命之水,她是多么高兴呀!此时的她嘴唇干裂,又累又渴,她真想
指名读小姑娘喜出望外,
评读
(5)学法小结:
学生汇报找出读懂第一次变化的方法是先找句子,边读边想;再抓重点词,理解体会;最后就找到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运用语文阅读的方法,利用网络环境探究出水罐第一次变化的原因,这不仅体现双主的教学模式也为下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此环节中信息技术作为了提供丰富资源,加工信息的认知工具。
2、小组合作运用这种学法,理解水罐第二、三、四、五次变化。
(略)
(1)教师引导一:看来水罐的变化不在于水罐本身,而是在于得到水罐的人是怎样对待它的,只要用爱来对待它,水罐就会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完成板书爱和连线)
(2)教师引导二:既然她这么渴,她为什么还要让水给素不相识的人?她心里会怎样想?完成句式想象的打写练习,小姑娘想--但又一想,--于是,写完后邻座合作说说。
指名练说。
(3)教师引导三:(情境质疑)。
昨晚,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五岁的小女儿,她提了个问题,希望大家能帮她解答。小姑娘是那么渴,瞧,她嘴唇干裂,喉咙冒火,她不能自己先喝一口,或者和过路人分着喝吗?
(4)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质疑)
(生问:这个过路人是神仙吗?要不水罐为什么能跳出钻石,涌出泉水?)
(5)教师小结:
是的,是爱让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变化。这正是我们开头提出的问题呀!
设计意图:第二环节第2步中3、4两点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问题中回顾全文,了解到每一次让水小姑娘都是焦渴难耐的,当时的缺水环境又是那样恶劣。创设的这些问题情境能触动孩子的内心,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放手让学生质疑,更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目标的大幅度跨越,达到移情的目的,为探究性学习推波助澜。
三、拓展阅读,汇报感受(8分钟)
1、个人自读
(为学生提供不同题材、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阅读资源。其中8篇爱的故事,一首歌词,13则格言)
2、学生汇报读后感(略)
设计意图:第三环节的设计是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通过大量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题材的阅读资源让学生体会爱心的力量,积累文字材料,将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为创作表达做好铺垫。
四、习作交流,总结拓展延伸:(5分钟)
1、教师小结:
孩子们,爱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小姑娘和母亲的心像金子般美好,像钻石般珍贵,那七颗代表着爱的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斗七星。(完成板书)
2、同学们,是啊,爱心像钻石,像星星,照亮着每个人的心灵。我想此时此刻在你的心中一定也留下了许多闪亮而美好的东西。那就请你把它写下来吧,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3、作品交流。
4、教师总结:
孩子们,你们写的每一段文字都是爱的诗篇,爱的真谛呀!我想以后当你们再仰望天空,看到北斗七星的时候,一定会想起这个善良的小姑娘,这位慈爱的母亲,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爱的奉献》的歌曲中,结束课文的学习。
设计意图:第四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有创造表达的欲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通过写后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体验写作的成就感。我设计的习作提示语能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使学生有话愿说,有话可说,人人能说。另外,本环节还使用到背景音乐,这一资源的使用不仅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更能深入地表现主题,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空木罐金罐
爱
装满水银罐
水没洒
钻石的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清凉、需要”等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朗读感悟,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凭借对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朗读感悟,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
难点: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启动感情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北斗七星)今天学的课文与北斗七星有关系。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去了解它神奇的来历。
二、课前交流。
1.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简单交流。
2.交流作者。
预设: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和法律系学习,接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1847年退学。1851年参军,参加过克里木战争。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1969年)、《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复活》(1899年)等。晚年放弃贵族特权和财产,过着平民生活。
三、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2.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规范的初读课文与整体把握是很必要的,也能加强学生随文识字的能力。
四、识字认字。
1.读准字音。
“缝”“捧”为后鼻音,“银”为前鼻音,“嘴”“钻”为平舌音,“喘”为翘舌音。
“钻”与“缝”为多音字。
2.开火车认读。
3.记忆字形,同桌交流,重点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4.组词竞赛。
5.开火车认字组词。
6、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把生字从课文中拿出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认识,既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又对文中词语进行巩固。
五、把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去,再次通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预设: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六、识字写字。
1.重点指导:
(1)“焦”上下结构上边的“隹”不要写成“住”。
(2)需—雷—耍联系记忆。
(3)“滴”右边不是“商”,“捧”右下部不是“丰”字。
(4)“凉”的左边不是三点水,“钻”的右边不是“古”。
(5)“嘴”的右上部不要写成“比”
2.学生书写。
3.听写。
七、课后作业。
1、辨一辨,组成词。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课后生字组成词语写下来。
板书设计:
17.七颗钻石
大旱灾——小姑娘找水——水罐变化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激奇揭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想把大家带回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的一场大旱灾中去。(边播放课件边介绍)这场旱灾来得罕见,瞬时间,河流里的水就像是人间蒸发一样的,消失了;地面几乎全部裂开;动物们和植物都奄奄一息,空气中没有一丝风,人们嘴唇发白、干裂,没有半点力气,整个世界似乎停止了工作!
2、揭题: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让我们再一起走进——《七顆钻石》(板书)
3、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的图片,听了老师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是第一自然段。
4、指名读。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旱灾严重的词语。(凋谢、枯黄、焦渴)
5、此时此刻,人们最渴望什么?(水)水现在不仅是人渴望“水”,世上的万物都渴望“水”,此时的水就是“希望之水”,就是“生命之水”。
6、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一下当时万物对水的渴望呢?(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再次走进神话,用心感受当时环境的恶劣,用读重点词句的方法,体会“水”是多么的可贵!
二、走进故事,感知起因。
1、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小姑娘给她妈妈找水,因为她妈妈生病了,需要水喝,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1)她找到水了吗?是怎么找到的?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读读!
【课件出示】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水从岩缝里慢慢地滴下来。小姑娘小心翼翼地端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
(2)小姑娘怎样让空水罐装满了水?
A、先从书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
B、谁能用上“因为……所以……”清楚地向大家说一说。(指名说)
(3)指名读这部分内容,你觉得此时的小姑娘处境怎样?你想用怎样的语气读?(读出寻水的艰难)。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要让学生明白水的来之不易和小姑娘的一片孝心。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三、透过“神奇”,体会“变化”。
(一)自由读文,初知大意。
在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木水罐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发生了几次神奇的变化呢?(自由读3——8段)
汇报交流:第一次:木水罐变成银水罐
第二次:银水罐变成金水罐
第三次:金水罐跳出七颗钻石,并变成泉眼。七颗钻石变成大熊星座。
(二)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第一次神奇的变化是从第三自然段开始读到哪里为止?(4段)谁来读?看看我们读懂了什么?
预设:(1)了狗非常的口渴:
小狗躺在地上,伸着舌头,呼呼地喘着粗气。
(2)小姑娘给小狗喂水:找一找动词。
(3)这时候,出现了神奇的变化,木水罐会变成银水罐。
(4)为什么会有神奇的变化?(小姑娘对动物有爱心。)
2、交流学习第二次神奇的变化。
就在,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
预设:(1)理解什么是“一瞬间”。(一瞬间就是一眨眼睛,水罐变得很快,由银的变成了金的。)一起来读。
(2)“这一瞬间”指的是什么时候?
(3)这时候,出现了神奇的变化,为什么银水罐会变成金水罐?(小姑娘对母亲的爱。)
钻石的课件 篇11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钻石的课件 篇12
创意说明:
在教学设计中,抓住让学生感悟爱心的神奇力量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两个重点,以自学、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思维得到碰撞而产生奇思妙想。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爱心的神奇力量,从而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大胆、丰富的想象、联想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同学们,你们已经在课外了解了有关北斗星的知识,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请两位同学讲述后,老师利用多媒体介绍北斗星的知识,和同学们共同了解。)你们可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去了解它的神奇来历。
1.听课文录音。
2.听完故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此时此刻心中的感受(听力培养训练)。
①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女孩和她母亲的爱心?
②小女孩的.水罐是神奇的,神奇在哪里?是什么力量使水罐有这样神奇的变化?
③课文结尾写到:七颗钻石升到天空变成了大熊星座,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学生独立思考后,分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探究。①小题应抓住水罐的五次神奇变化。)
请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适当点拨,得出答案。
1?文中写到:小女孩在一天夜里,拿着水罐出门为生病母亲找水的过程中,累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女孩在睡着后做了一个梦,请你想象一下小女孩梦中找水的情景。
2.小女孩把水罐递给讨水喝的过路人时,从水罐中跳出七颗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巨大清澈的水流。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过路人是谁呢?(是真正的过路人,还是上帝……)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1?托尔斯泰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将北斗七星赋予这样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表达了他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永远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同学们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能为“启明星”的来历创作一个童话故事吗?请同学们试试!
创意说明:
本教案设计侧重于对目前独生子女的爱心教育,将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结合,让他们懂得将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他人、爱心奉献社会是一种美德。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请一位同学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大家说说理解和认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做为儿女,我们该怎样去爱护自己的母亲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七颗钻石》,去感受母女之爱的神奇和伟大。
1?听录音,谈感悟。
2?再读品味,说说令你最感动的是哪儿?
1?课文写了小女孩的水罐的几次神奇变化?它的神奇变化说明了什么?
2?故事的结尾耐人寻味,那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变成了大熊星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3?同学们,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的父母总是对你呵护、关爱备至,请你回忆一下,哪件事或哪一幕给你留下了今生都难以忘却的印象,你能向大家说说当时的情景吗?
4?当前社会中的爱心捐助、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无偿献血等活动,你是怎样看待的?你参与过其中的活动吗?说说你参与后的感想。(自由组合,合作、探讨、交流)
1.自读童话《母亲的故事》,感受母爱的伟大,体会童话想象的特点和拟人方法的运用。
2.请将这篇童话的结尾按照你的想法进行改写,重新写一个结尾。
五、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七颗钻石课件十三篇
七颗钻石课件(篇1)
执教:朝阳市双塔区北街小学郭宜杰
纪录: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赵彦
一、复习
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在晴朗的天空你们会看到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的星星,她能给我指引方向,还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美好的遐想,大家一定还记得它的来历吧,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十九课,齐读七颗钻石。谁能概括的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一天夜里,小姑娘去给妈妈找水,找不到水,她就累得躺在了地上。醒来以后地上就有水了,之后,把水分别给了小狗、妈妈,而妈妈不要,小姑娘就给了过路人。
师:你说的真好。声音也很大。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谁能把你喜欢的字、词、句子或故事情节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说的是字。我喜欢的字是累字,因为它是个多音字,她既念累劳累的累,也念累,积累的累。所以我喜欢它。
师:真棒!谁还想说。
生:我找的是词,我喜欢的词有:干涸、干枯、新鲜、清澈、喜出望外、匆匆茫茫、端端正正。
师:这么多,那老师让你从这些喜欢的词语里挑一个,说一句话,能吗?
生:期末考试,我考了100分,妈妈和我都喜出望外。
师:真棒。好,谁还想说一说。
生:我找的是句子。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师:为什么喜欢它,能说一说吗?
生:因为这句话的意思表达的非常深刻。
师:谁还想说一说。
生:我想说的也是句子。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钻石,接着又涌出巨大的清澈新鲜的水流。
师:注意是涌出了涌出巨大的清澈新鲜的水流。
生:(重读)
二、整体感知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把说打开,拿起来,我们轻声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水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开始吧!
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水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水罐原来是空的,小姑娘醒来的时候,水罐装满了水。然后,小姑娘被水绊倒的时候,水没洒。水还是满满的,给小狗喝了以后,水罐变成银的。又给母亲喝,母亲没有喝,给的小姑娘,水罐变成了金的,然后又给过路人,过路人刚拿起水罐的时候,从里面涌出巨大的水流。跳出七颗钻石,变成七颗星星。[
师:(课件演示七颗钻石的变化,教师讲解)同学们,看到这么多变化,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啊?
生:我感觉这个水罐很神奇。
生:我感觉这个水罐施了魔法。
三、研读课文
(一)探究由空水罐变成有水的水罐的原因。
师:它也真是太神奇了,我们赶紧拿起书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读书)
师:谁想提问题,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想问,小女孩醒来的时候,罐子里为什么会装满清澈新鲜的水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谁能帮助她解答一下?
(沉默)
师: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组的同学一起研究。
(学生研讨)
师:哪个小组找到答案了,来,帮他解答一下。
生:因为小姑娘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水罐才装满了水。
师:你能说一说,小姑娘的善良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读)一天夜里,小姑娘拿着水罐,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看出小姑娘有颗善良的心。
师:你认为她颗善良的心感动了别人,使水罐里装满了水。好,别人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这个答案你满意吗?
生:满意
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生:我想这个水是别人为她倒的,也许老天爷受了感动,因为小姑娘为她的母亲去找水,老天爷受感动,就赐给了她一罐水。
师:说的真好,想像力非常丰富。同学们,这回满意了吗?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小姑娘(zuai)了的时候,水罐里的水一点都没洒?
师:摔(zuai)了是什么意思,老师听不明白,能不能用普通话说?
生:(更正)
师:还得说普通话。便于咱们交流,是不是,要不老师听不懂。为什么摔了水罐里的水没洒?一会在学习下一个自然段的时候,你就明白了。第二自然段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她绊在小狗的身上,还说声对不起,直接就去捡水罐。
师:你认为小姑娘很没礼貌。这个问题一会解决好吗?第二自然段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了。[
师:假如,你就是那个小姑娘,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你的心情回怎样呢?
生:我心情很匆匆茫茫,想快点找到水的感觉。
师:匆匆茫茫是心情吗?心里怎么样?
生:心里很高兴。
师:妈妈生病了。
生:心里很着急。
师,心里很着急,那么老师想请你用着急的语气读一读前两句,可以吗?
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读出着急的语气了吗?
生:读出来了。
师:是不是稍微快了一点啊,谁还来试一试?
生: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听出来了你是个很孝顺的孩子。正在为母亲的病情担心、着急呢。那么大家想不想也做个孝顺的孩子啊?(想)大家也来试一试,读读这两句话。
生:(自由读)
师:当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罐子里竟装满了水,她的心情怎么样呢?
生:小姑娘此时的心情一定是很高兴。
师:除了高兴还有没有别的。换个词语。(启发)醒了一下就有水了
生:小姑娘一定喜出望外。
师:哦,用了一个词语喜出望外。那么你能不能用喜出望外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呢?
生:读
师:听出特别高兴,特别惊奇的语气了吗?
生:没有
师:谁能读出特别高兴的语气。
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那么就像她那样大家再来练习读一下。
生:读
师:好,小姑娘终于找到水了,小姑娘真是高兴。请同学们向前看。(课件出示句子)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读这句话,注意带点的词语怎么读?
生:(读)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师:声音真洪亮。从他读的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小姑娘非常高兴。
生:体会到了小姑娘对妈妈的爱。
生:我体会到了小姑娘是个孝顺的孩子。
师:同学们体会地真好,真想喝个够说明了什么呀?
生:(纷纷的)说明渴了。
师:那么喜出望外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喜出望外就是非常高兴,兴奋的意思。
师:她为什么高兴呢》
生:因为,当她醒来时,看到了水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这水可以干什么呢?
生:这水可以给妈妈治病。
师:多孝顺的小姑娘啊。你们能把你的感受再一次用朗读表达出来呢?
生:(自由的练习读)
(二)探究有水的水罐变成银水罐的原因。
师:正是小姑娘对妈妈的孝心,才使空空的木水罐里,装满清澈新鲜的水。(贴图:空水罐,有水的水罐)那么水罐又怎么变成了银的呢?(贴图:银水罐)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水罐怎么变成银的了?
生:是因为小姑娘有颗善良的心,看到小狗渴的要命,给小狗一点水。所以罐子变成银的了。
师:说的不错,你能不能读一读。从哪看出来的?
生: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干净,变得欢喜起来。
师:(课件出示句子:小狗哀哀的尖叫起来)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同学们,在当时,草木干枯,河水干涸,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而小狗也只能哀哀地尖叫,哀哀地尖叫说明了什么呀?
生:哀哀地尖叫说明小狗非常的渴,想喝水。
师:那后来又变的欢喜起来,又能看出什么?
生:小姑娘给小狗一点水,小狗不渴了,所以才欢喜起来。
师:同学们,小狗由哀哀地尖叫,后来变得欢喜起来,小姑娘和小狗有怎样的对话呢?下面就请同桌的同学,一个扮演小姑娘,一个扮演小狗,来猜想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
生:(互说)
表演一:
小姑娘:对不起,小狗你没事吧!
小狗:我没有事。
小姑娘:对了,我那还有一罐水呢?我赶紧把它捡回来。
小狗:呀!你有水啊?
小姑娘:是啊。
小狗:你能给我点吗?
小姑娘:好吧!但是,我只能给你一点,剩下的水我还要救我的妈妈呢?
小狗:谢谢你,小姑娘,你真是个善良的小姑娘。
小姑娘:不用谢。
小狗:你要去哪呀?
小姑娘:回家救我的妈妈。
小狗:我能和你一起去吗?
小姑娘:好啊,我们走吧!
小狗:旺旺
表演二
小姑娘:对不起,小狗,你没伤着吧?
小狗:没关系。
小姑娘:我这还有一罐水呢。
小狗:你有水啊,能给我一点吗?我要渴死了。[
小姑娘:当然可以了,给,小狗。
小狗:谢谢你,你真是个善良的小姑娘。
小姑娘:不用谢,我要去救我生病的妈妈呢?
小狗:我能和你一起去吗?
小姑娘:可以,走吧。
师:你们真像个小演员,我们鼓掌
(三)探究银水罐变成金水罐的原因。
同学们,多善良的小姑娘啊,自己都舍不地喝一口水,却给了小狗,正是她对小狗的关心,才使水罐变成了银的。(贴图)接着树冠水罐变成了金的,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谁能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生:(深沉的)读
师:老师觉得你读得语气可真好。那你能不能说一说,母亲的话用这种语气读呢?
生:因为母亲那个时候都快要死了,嗓子也很干,所以要读得轻一些。
师:说的真好,那同学们也试一试好吗?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当小姑娘听母亲说,自己要死的时候,她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生:我想小姑娘的心情非常的悲伤。
生:我觉得小姑娘的心情特别的伤心,特别的着急。
师:而且很难过,是吗?老师看出你们都是懂事的孩子。我们看到小女孩的母亲在生命垂危的时刻,还是把水罐递给了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去喝水,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其实,老师告诉你们,不光是小姑娘的母亲,天下,每一位母亲,在面临生死的时候,都会义无返顾的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因为你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一生的希望。同学们,当母亲把水罐递给小姑娘的一瞬间,你们知道,是什么使水罐变成了金的吗?一起告诉老师。
生:母爱。
(四)探究水罐跳出七颗钻石的原因。
师:真棒,是母爱,因为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接下来,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默读五六自然段。看看,你读读懂了什么?注意是默读。
生:我读懂了小姑娘是个善良的人。我是从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咽一口唾沫,表明她非常渴,可是,把水给了过路人,这个过路人,她都不认识,就递给了他,这说明她很善良。
生:我读懂了小姑娘有颗善良的心。我从把水罐递给过路人看出来的。
师:你读读完整的句子,好吗?
生:读
师:(边叙述,边贴图,板书)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她该有多渴呀?可是,她还是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的过路人。她的爱多么无私,多么广博啊!正是小姑娘和她的母亲,一次又一次的献出爱心,才使水罐发生如此神奇的变化。小姑娘和母亲的心,像金子般的美好,如钻石般珍贵,可见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是神奇的,那就让我们共同感受。同学们,齐读这句话(最后自然段)。[
生:齐读
(五)拓展想像,感受爱的力量。
师:在当时,草木干枯,河水干涸,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的情况下,水罐涌出了巨大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简笔画水流),那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展开你想像的翅膀,设想一下,有水后的美丽景象。
生:(小组内互说)
师:谁来说一说。
生:有水后的景象是,鲜花张开了笑容,小鸟在丛林中唱着欢乐的歌,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真美。谁还想说。
生;小鱼在水里追逐,小虾在水里快活的生活着,小姑娘妈妈的病情也快好了,他们过着快乐的生活。
师:你很关心别人,现在还惦念着小姑娘的妈妈,非常好。
生:我觉得水流到小河里的时候,鱼儿和小虾都会活泼起来。水流到大地里的时候,大地恢复了以前美丽的容貌,小姑娘的妈妈,喝了水。妈妈的病很快就会好起来。小姑娘喝了水,她变得更活泼了,小鸟喝了水,小鸟在丛林高声歌唱。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景象,谁还想说。
生:有了水之后,大树都茂盛了,小鸟也高高兴兴地唱歌了。
师:这时,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使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使大地又恢复了勃勃生机呢?我们要感谢谁呢?
生:我认为应该感谢小姑娘,因为小姑娘和妈妈都献出了爱心。
师:是爱心使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生活。同学们,现在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
师:那么,我们就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这句话。齐读
生:读
(六)感受童话的魅力,感受爱心,奉献爱心。
师:(贴七颗星星)同学们,那星星多美啊,因为那是爱心变成的,它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愿望,他希望爱心像星星永远普照人间,希望爱心像钻石在人间永恒,同学们,这就是童话的魅力,它能够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通过童话故事来得以实现。让人们沉浸在美丽的童话世界。大家有什么神奇美好的愿望,不妨也可以通过写童话来表达,同学们,作者把自己的愿望通过童话展示出来,得以实现,让我们感觉到非常的美好,感到很幸福了,同学们,我们现在每天都能够快乐和幸福的生活,不正是因为有了爱吗?那你想不想,把自己感受到的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讨论这个温馨的话题爱是什么?同学们,小组之间讨论讨论。你感受到的爱是什么样的
生:(讨论)
生:爱是一种鼓励(谁给你的鼓励?)是妈妈给的鼓励。(妈妈在什么时候给你鼓励)在有题不会做的时候,鼓励我。
生:爱是清凉的风,在严热的时候,我的家人经常给我扇扇子。(谁为你扇扇子了)有我的妈妈、爷爷、奶奶。(给你扇扇子的时候,心里感觉怎么样?)很高兴。
生:我感受的爱是汗水。有一次,我睡觉的时候出了一身汗,妈妈拿扇子为我扇风,汗水打湿了她的衣裳。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感受爱的同时,要付出一些爱呢?你想把爱献给谁呢?又会怎样去做呢?
生:我想把爱献给我的妈妈,因为我的妈妈对我非常的好。有时,我帮妈妈做一些事情来回报妈妈对我的期望/。
生:我想把爱献给贫困的儿童,为他们捐款。
生:我把爱献给爸爸,因为爸爸很忙,回家还陪我写作业。
师:除了身边的人,你们想不想把爱献给小动物和植物呢?看小动物受伤了,你愿不愿帮它,看见小草倒了,愿不原把它扶起来呢?同学们拿出你爱心卡,把你感受到的爱,和想付出的爱,写在上面好吗?写好的同学,把它贴在黑板上。(音乐:爱的奉献)
生:我要把爱献给老师。
生:我想把爱献给我的妈妈。
生:我也想把爱献给我的妈妈。
生:我想把爱献给小动物。
生: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着急的哭了,我感受到了爱。
(陆续把爱卡贴在黑板上)
三、升华主题
师:老师看到了你们亲手做的爱心卡,感受到了你们浓浓的爱,也体会到了付出和被爱是同样的幸福。老师希望你们尽情地享受爱,痛快地去付出爱。就像歌曲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谢谢同学们,下课。
七颗钻石课件(篇2)
课前播放老师家乡霍山的录象看完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繁体的爱字。其中的心用颜色粉笔标出。
师:你认识这个字吗?
生:爱字。
师:真了不起。为什么里面有个心呢?
生:爱是用心来爱的。
生:老师用心在爱着家乡。
师:何止爱家乡呢,这个爱字包含着很深的含义。
(析:课前交流,潜情暗藏)
上课铃响。
师:同学们,语文课快乐。
生愣住了,过了一会儿集体说:老师,语文课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童话世界,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读得再深情一些。生再读课题。
(析:二读课题,一读正确,二读透情)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老师想请大家默写几个生字。听写:旱灾干枯丛林小狗
听写旱灾时提示:灾字要注意笔顺
听写干枯时提问:哪个词的意思和干枯差不多?
生:干涸。
师:有什么不同呢?
生:干涸是河水干了,干枯师植物干了。
听写过程中强调写字姿势。
师:同桌互相批改,对照屏幕上的正确答案。
老师拿一个同学的作业,看他的字写得认真吗?
生:认真、漂亮。
(感:剔除燥气,朴实、扎实地巩固词语,当今公开课上有几节?可观性是不强,但积累需要重复,关键处仍要强调。良好的习惯榜样,无形也会成了学生的潜要求,自然慕之,学之。)
师:下面请大家认真地默读课文。
出示:认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划一划: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
生默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生:很久以前,发生了大旱灾,小姑娘找水,没找到水,后来找到水,水罐发生了变化的故事。
师:谁能说得简练一些。
生:小姑娘为她妈妈找水喝的事。
师:她精练了,那么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呢?
生:空水罐、水罐、银罐、金罐、钻石。
师:板书:空钻石水金银
(思:初整体感知,可以不求完整、精确,但在这儿,是否可以将几次变化渗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留了哪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呢?[
生:水罐为什么发生这么多变化?
(析:一点深入)
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研究这个问题。
在课题旁画一个问号。
师:读第二自然段,谁来展示,其他人认真听,听完后回答,哪句话让你非常感动?
指名读。
师:你很了不起,读得正确、流利。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呢?
生: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师:多么孝顺的女孩啊,她的母亲生病了,她替母亲找水。你在用心读书,还有不同的句子吗?
生: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去。这句体现了小姑娘很孝顺妈妈。
师:你在细细体会,老师有一个问题觉得很奇怪,我们这儿的水并不重要,为什么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呢?
生:那儿在闹旱灾。
师:你在联系上下文读书,很聪明。
(析:寻找感动)
师:下面我们来目睹一下干涸的场面。一边播放录象,教师一边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作为解说词。
师:此时此刻,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水。
师:没有水等待人的就只有
生:死亡。
师:是啊,小姑娘是多么希望能找到水啊,自由读这两话。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哪儿也找不到水,说明她找过很多地方。
生:走得累了,睡着了。
师:用心读书的孩子就会有特别的发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小女孩找水的情景。
师:小姑娘来到了小溪边,小溪干涸了,她又匆匆忙忙来到了丛林,可是树木都干枯了。所有能找的地方她都找过了,岩石刮破了她的双手,
荆棘割破了她的衣服,可她却哪儿都找不到水,倒在草地上谁着了。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我看到了一个十分孝顺母亲的孩子。
生:我看到了一个找不到水也要找下去的孩子。
师:是啊,不光孝顺,她还是个坚持、有毅力的孩子,读一读这句话。
(析:观景入目--想景入心--语言动情--情动辞发--携情回读,流畅,真好!和王崧舟老师《二泉映月》中有一段话处理有类似。)
出示:比较句子小姑娘找不到水,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师:想一想,你更喜欢哪一句话?学生体会。[
师:用课文中的词说一说小姑娘发现水时的心情。
生:喜出望外。
师:没有想到会有水,超出自己的想象,就叫喜出望外。指名读。
师:读时要突出这几个词喜出望外、真想、赶紧,这次我们给一个发言少的同学一个机会。
指名读。
师:你平时不够大胆,但今天的朗读却让老师和同学们喜出望外。(感:透得真巧!)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范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学生鼓掌)
师:为什么这么好呢?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有投入感。(场下笑)
生:老师读出了带有黄颜色的词。(一片大笑)
(感:败笔,不必要出现的哄笑,应该用其他颜色)
师:是关键词。
师:老师一边读一边想像小姑娘找水时的焦急和找到水时的喜出望外。想不想也学老师的样子读一读呢?
生齐读。
师:谁来告诉老师,什么原因使空空的水罐装满了水呢?
(析:淡淡一笔,主题升华)
生:是小女孩的爱。
师:对谁的爱?
生:是对妈妈的爱。
师:对,师对母亲的爱。板书:母亲
师:后来她又把水给了谁?水罐发生了什么变化?自由读3-5小节,过一会儿我们交流一下。
生:她把水分别给了小狗和过路人。
生:还有母亲。
师: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把水给小狗时的情景呢?
生: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师:这是什么样的小狗?
生:欢喜的小狗。
师:为什么欢喜呢?
生:喝饱水就不口干了。
师:是啊,喝了水多高兴啊,一起读,体会小狗的高兴。齐读。
师:小姑娘不仅爱母亲,她还爱什么?
生:爱小动物。
板书:小动物
师:是啊,这时水罐变成了银的。
师: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妈妈怎么说的?自己读读。
生:母亲对小姑娘很好。
生:妈妈很爱小姑娘。
生:妈妈不顾自己的生命,也要把水让给小姑娘喝。
师:妈妈宁愿自己死去,也要把水留给孩子,这时银罐变成金罐,妈妈多爱自己的孩子啊,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老师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母亲
师:小姑娘一心把水让给别人,她难道就不渴吗?
生:很渴。
师: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告诉大家吗?说说你的体会。
生: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
师:把感受带到朗读中。指名读。
师:老师看到一个很口渴的孩子。我们一起读读看。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就在小女孩忍不住的情况下,她又作出了什么举动?
生:她把水让给了过路人。
师: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师:小姑娘还是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一起读。老师引读。
师:你体会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生:一定要帮助别人。
师:看出小姑娘的什么?
生:爱心。
生:乐于助人。
师:小姑娘的心灵就像什么?
生:金子般美好,钻石般闪亮。
师:喜欢这个小姑娘吗?佩服她吗?
生:喜欢,佩服。
师:看着这股清澈的水流,你最想说什么?
生:是这股水流带来了快乐。
生:是水流救活了生命。
生:人们终于不用口渴了。
生:这股水一定要分给所有的人。
师:这股水流滋润了大地,拯救了万物,是小姑娘的爱心使水罐发生了这些变化,带着感动读最后一段。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练习本上。
(析:心有所感,情动辞发,水到渠成)
出示:写一写:读完这个充满爱心的故事,我最想说----------------------
师:写完后再读一读,同桌可以交换,看看不同的感受。
生:读完这个充满爱心的故事,我最想说:我要向小姑娘学习,别人有困难时要帮助别人,要有美好、善良的心灵。
生:读完这个充满爱心的故事,我最想说:只要有爱心,世界就会更美好。
生:读完这个充满爱心的故事,我最想对小姑娘说:是你用你的爱使水罐发生了变化,用爱报答了所有的人。
生:读完这个充满爱心的故事,我最想说:小姑娘热心地帮助他人,既使别人得益,也使自己受益。
师:这个大大的问号你弄明白了吗?让我们再次深情地齐读课题。
师:齐读课文最后一节,可以做些动作。
师: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给我们带来的《七课钻石》,同学们每个人都有星座,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你也可以试着自己写写童话。
七颗钻石课件(篇3)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童话内容,在了解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明白变化的原因,从而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重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难点:
1、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2、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人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什么神话故事?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讲关于它的动人传说。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
3、交流预习情况,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旱灾:由于长期干旱缺水造成作物枯死或大量减产的灾害。
4、默读课文,说说水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
第一次:小姑娘找不到水累倒了,醒来时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的水。
三、再读课文,体会水的重要性。
1、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找水的?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内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非常缺水?读课文,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干涸、干枯、焦渴。
3、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能救命……)
四、三读课文,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变化的过程。
1、在这么缺水的情况下,小姑娘出来找水,她的水罐第一次是怎么变化的?找出相关的内容,读一读。
2、第二次又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作者怎样写出了变化的过程?读一读,自己体会感悟。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第三次变化的过程呢?
4、请你找一找第四次变化的过程,自己读一读。
旱灾 水井 金银 竟然 舔水 哀哀地 忍不住 凑上去 咽唾沫 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 焦渴而死 清澈新鲜
2、交流:“球、枯、狗、银、讨、沫”左窄右宽,“旱、灾”上紧下松。“沫”字右半部分上横比下横长,“旱”字下半部分的上横比下横短。
一、学习课文。
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神奇的变化呢?我们继续来学习感人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1、回忆一下,这只水罐在故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是什么魔力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童话故事,找找原因吧!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好好读读第一次变化的过程,看看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朗读)
(1)这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吗?指导练读。
4、当她醒来时,水罐里却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猜猜看,水罐里为什么会有水呢?学生自由想象回答。
5、小姑娘对妈妈的这片孝心,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亮的水,这时小姑娘的心情又如何?(出示“小姑娘喜出望外……”的句子)
(1)“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喜出望外?
(2)这一句中用了一对关联词,能找出来吗?(一……就……)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3)谁能把这句话读好?学生练读。
6、小结。看,就是这样一个小姑娘,为了母亲忍住了干渴,多么爱妈妈,多么孝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内容,要读出小姑娘对妈妈的孝心。
1、读第二次变化的过程。
2、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讨论
(1)小姑娘只倒一点水在手掌里,对小狗太小气了吧?
(2)小狗为什么变得欢喜起来?
3、是什么使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
4、小结:小姑娘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用爱心来对待小动物,这银水罐多么像小姑娘那颗晶莹美丽的爱心呀!
1、第三次是怎么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读完后可以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交流体会。
3、谁愿意来读读母亲的话,指导朗读。
4、小结:母爱真伟大!是母爱的力量把银水罐变成了金的!这金光闪闪的水罐多么像母亲对孩子金子般的爱呀!
1、水罐又一次发生了变化,请你读读第四次变化的过程。
2、小姑娘接过妈妈手里的水罐,她再也忍不住了,就在她想凑上水罐喝水时,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又是怎么做的呢?读出课文中相关的内容。
3、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4、小姑娘是多么无私,她的心灵是多么美好,她有着钻石般闪亮的爱心。这时突然从水罐里面跳出了——接着从里面——(引读)
同学们,看着这闪亮的北斗七星,老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不把这七颗钻石送给小姑娘,而让它们挂在高高的天空呢?
6、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灾景象,试想,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呢?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再写下来。
1、小姑娘的爱心感动了上天,更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心怀这颗爱心一起来重温这个美丽而感人的童话故事吧!学生感情朗读。
2、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多么像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她像钻石一样闪亮,像钻石一样珍贵,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心扉。让我们像文中的这位小姑娘一样,从小拥有一颗孝心,一颗善心,一颗爱心,愿这颗颗爱心永远像钻石那样闪亮,像星星那样璀璨!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根据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改写的。课文描述的是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植物、人和动物都干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过程中发生的神奇故事。小姑娘的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清澈的水流,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大熊星座。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美好的追求:无私的博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二、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篇童话与“大熊星座”有关,我首先提前广泛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收集有星星或星座的故事和资料等,学生积极参与,从各种渠道收集到资料。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也是我们教学的起点。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上课时来了个资料共享。这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认为教师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实质上是要丰富发展学生的经验。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对星星或自己星座故事的兴趣,导入时说:“你知道有关一些星星的秘密或者故事吗?”学生积极举手,跃跃欲试,赢得个开门红!接着我(出示大熊星座的投影片)说: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七星。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晶亮的,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这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有挑战性,让许多同学能成功,这是开发学生的兴趣“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使学生乐有所获,老师便要善于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琐碎,繁复、肤浅是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备课时,我的方向很明确,就是首先找到教学的重点,然后以重点为目标去寻求解决重点的捷径。这条捷径就应该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者是有思考价值的关键问题,宜少不宜多,以精不宜粗。
在研读教材、教参以及相关资料后,我把目光锁定在“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这个教学重点上。要解决这个重点我可以怎么做呢?经阅读发现,水罐的变化贯穿了全文,是课文的一条明线,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文本,要解决“课文出现了哪些神奇的景象?”——也就是水罐发生过哪些变化,是不难的。这问题虽浅,但它有效地引领学生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走进课文的整体阅读中去。接下来,要体会水罐的变化是爱心的力量使然,却是有点困难的,因为文章通篇没有提到“爱心”二字。但恰恰是因为课文没有提到,给我们制造了层层剥笋,逐渐深入的探索空间,于是就有了让学生再次回到文中去阅读,寻求“这些神奇的景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的第二个问题了。在“当时情景”与“变化的景象”都在学生的阅读探究一一获得后,一条清晰、分明的线索便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再往下的学习,学生便集中精力去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有思考价值的深入体会和感受了。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中,从“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赶紧回家——分给小狗——让给女儿——递给路人”中体会到小姑娘孝顺母亲——怜爱小动物——(母亲)关爱女儿——(小姑娘)情系路人,最终发现支撑母女俩这一切行为的根源就是“爱心”,至此,主题的揭示水到渠成,花时少,收效大,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感受深刻,这在后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以证明。
三、不足之处: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2、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改之路上。
七颗钻石课件(篇4)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童话表达了作者美好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本文情节简单,但包含的内涵很深刻。围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学习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精读品悟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感受文本蕴含的教育意义。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设计了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认识本课8个生字,正确认读10个生词,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
在能力目标上,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在情感态度目标上,体会爱心对别人及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引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课文,通过生动活泼的读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读中识字、写字,积累语言、感悟语境。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直观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文识字,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练生字,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不但领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读、说、思的能力。
(一)课题导入:
1、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经遭受过一次特大的旱灾,接连几个月滴雨未下,每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流干涸,草木枯萎,地球上的生灵面临着死亡。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就生活在这里,你最想得到什么?
2、师:是的,水意味着生命,意味着希望。为了生的希望,为了母亲的健康,一个小女孩在一天夜里手捧着水罐走出了家门,她找到水了吗?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
1、师:同学们打开书80页,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勾画新认识的词语。
2、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1)开火车读生词。
师:刚才大家读得真认真。看,老师让生字带着它的朋友一齐走进了咱们的课堂,谁能读一读?
(2)指导“罐、忍”两个生字。
师:同学们把生词读得这样好,老师奖励你们一则谜语:心上有把锋利的刀。(忍)
师:大家再观察其他的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生说哪个字就指导哪个字。引导生说出记忆的好办法,适时书空。)记忆生字有很多好办法,课下让我们再去交流。
3、指生分段读课文。
师:大家对生词掌握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也一定不错,请你们推荐四名同学读课文。好!我们比一比,看谁听得最认真,谁读得准确。
4、整体感知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那么专心致志,真好!听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自由回答。抓住水罐很神奇,会变化适时板书: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一下课文内容呢?
1、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大家一起读一下,再看看有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注意呢?
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水源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说明了当时动植物和人都会因为缺水而死,因此让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
2、那么在这个干旱之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第二部分、
(一)导入:同学们的生字记得真熟,上节课我们简单学习了课文,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文吧!(学生朗读)
1、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生自由回答。抓住水罐很神奇,会变化适时板书:
2、师:水罐会变,真神奇!请同学们赶快到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水罐特别神奇?请你勾画出来。
3、小组讨论、交流体会。
师:找出来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小组同学共同交流交流。(师巡视指导。)
(1)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多神奇呀!谁能再读一读。(生读)小姑娘寻水那么辛苦,都累得晕倒了,醒来突然发现了水,她的心情会怎样?(喜出望外)
(2)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师:摔了,水竟然没有洒,真神奇!还有神奇的吗?
(3)“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水罐变成了银的。(适时指导学生读出来,体会小姑娘对动物的爱心。)
(4)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体会到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抓住机会让学生读出来,启发学生母爱的伟大。)
师:是呀!就在妈妈说完话的这一瞬间,水罐变成金的,你能再读一读妈妈说的话吗?生读。
师启发: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女孩,端着妈妈舍不得喝下的水,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
(5)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师: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宝贵的钻石,太神奇了!它是在什么情况下跳出来的?生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师读“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同学们请睁开眼睛,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副怎样的画面呀!
生想象: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跑来喝水、打水;小动物们也都跑来喝个够;小河丁冬丁冬想起来;土地湿润了,草木生长了……
(6)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师:请同学们往前看,从交流中我们知道,水罐从一个空空的木水罐,突然间装满水,然后变成银水罐、金水罐流出清澈的水,最后跳出七颗宝贵的钻石,这一系列神奇的变化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师:一个孩子把爱不仅给了亲人,还给了自然界里的一个小动物,甚至一个陌生人,那这样的爱是又是什么样的爱呀?(伟大的爱、无私的爱……)
师:对这就是广博无私的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爱,水罐才最终会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升到天上,让这爱永远在空中闪烁。现在老师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你们被小姑娘的爱心感动了。在生活中,你可能给过很多人爱,也感受过别人的爱,你能用一件事简单地说一说吗?生谈。
听了大家的谈话,我很受感动,你们和文中的小姑娘一样,都是有爱心的孩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位朋友《七色花》、《卖火柴的小女孩》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其中《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是我国九岁的刘倩倩写的一首诗。诗中写到“我要把蛋糕和棉衣都送给她,你要知道她是谁,就请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小姐姐。”《七色花》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就留做大家课下阅读,相信在读完这两篇童话,你会对爱有更深的感悟。
有一首歌中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师生一起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请大家记住这样两句话。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半部分是围绕神奇的变化为主的语言文字线,右半部分是一条贯穿全文的思想线。纵观我的板书,做到了简洁精练。
七颗钻石课件(篇5)
《七颗钻石》是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这个童话故事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爱心的神奇力量,同时引导他们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也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里力。
(3)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预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爱心的神奇力量,同时引导他们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2)使学生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七颗钻石》是一篇充满爱心的童话故事,在成年人看来,故事的涵义一目了然:爱能创造奇迹。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未必能轻易读懂。小姑娘无私而广博的爱,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这种“爱”是多么沉甸甸啊!如何使学生也能体会到这个主题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设计中我把焦点聚集在“水罐”的神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悟这份博大无私之“爱”。
本课的教学步骤是:谈话导入--找出水罐发生的神奇变化--体会小姑娘的爱心使水罐发生的神奇变化--拓展延伸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全文围绕什么事展开的?【找水】引出第一自然段。体会水的重要。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我是借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同学们找出了水罐发生的神奇变化后,我再引导他们说出是什么力量使水罐发生了如此神奇的变化?同学们都能说出是爱心。接着,我出示了课文中体现小姑娘爱心的句子。让学生展开讨论具体感受爱心包括哪些方面。
教学这个充满爱心的童话故事,我都是通过让学生的朗读来体会,体会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甚至是陌生人,让同学们知道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还包括她母亲对她的爱,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但课堂上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比较欠缺,尤其是指导个别朗读没做到位。
最后,在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应该怎么做?目的让学生学会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写一写自己身边的爱心故事。
七颗钻石课件(篇6)
《七颗钻石》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故事的内容并不复杂。
故事写的是在一个干旱之年,一个女孩拿着水罐去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她的孝心感动了上帝,得到了救命的水,后来她和母亲并没有享用这水,而是把水让给了路人,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帝,救了所有的人。水罐中也跳出了七颗钻石,升入天空,形成了大熊星座。
对于这则童话,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把它当成是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认为本文只是表现了爱心的力量巨大,甚至连教参上也把这定位为教学重点,我认为,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它不仅告诉孩子们要有爱心,更告诉了他们要有怎样的爱心,下面是我上课时的一段实录,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学生学会了怎样去爱。
师: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师:对!那么文中有哪些地方具体体现出小姑娘的爱心呢?请大家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生1: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对母亲有爱心。
生2:小姑娘让小狗喝水,对小狗也有爱心。
生3:小姑娘还将水让给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对他们也有爱心。
师: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可以看出小姑娘是个很有爱心的人,她爱母亲、爱小狗、爱路人。在这几方面中你最看重哪一点呢?
生1:我最看重她对小狗的爱心,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小姑娘竟然把水给狗喝,说明了它的善良。
师:好像有道理。你们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如果是你,你会不会把水给这条小狗喝?
生2:我才不会呢!我会踢上一脚,把它赶得远远的。
师:为什么?
生2:书上不是说吗,正是这条狗把小姑娘绊倒了,要不是水罐的神奇,水就全洒掉了。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的说法?
生1:不同意,小狗不是故意的。再说姑姑娘也有责任。
生2:我认为,我们人类不能只爱同类,要爱世上的万物,要有博爱之心。小姑娘这样做正是说明她有博爱之心。所以水罐才会由木头的变成了银的。
师:说得好!杜杨同学不仅有自己的认识,而且还很善于联系。下面还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3:我也最欣赏小姑娘对小狗的爱,小姑娘并没有对犯有过失的小狗进行惩罚,而是给它水喝,更能说明小姑娘的心胸是宽广的,这是一种博爱。
师: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刻了。下面我想请最欣赏其它方面的同学再来说说。
生1:我最看重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因为这说明小姑娘有一颗爱别人的心。
师:对!这就是仁爱之心,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对待别人确实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看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把水让给路人的,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生2:我看出来了,这是母亲留给她的救命之水,同时又是在她很想喝的情况下让给了路人,这是一种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师:给点水不算什么,但要看什么时候。还有哪些同学最看重对母亲的爱的。
师:怎么没有?请你们谈谈看法。
生1:我并不是不看重这一点,而是不最看重这一点。因为我觉得爱自己的亲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没什么好说的。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看来文中所有的这种爱还是有层次的,是不同境界的爱。作者既倡导大家要有对父母的敬爱之心,又要大家有能以德报怨的博爱之心,还要有舍己救人的仁爱之心啊!正是因为文中爱的境界不同,所以才感动了上帝,水罐才会变银变金变钻石
从上面师生共同的探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也不难发现作者不仅仅在倡导孩子们要有爱心,更是在教会他们怎样去爱。那种爱自己亲人的人伦之爱,说实在的更是出于一种天性,一种本能。记得一位名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的事情,说的可能也就是这个意思。有点文学史知识的人也会知道托尔斯泰主义这个说法,他倡导人类要去爱自己的敌人,文中爱小狗的事情正是表达了这层意思。当然他还要大家要有一种仁爱之心,要爱所有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泛爱主义者。另外,作者在文末让跳出的七颗钻石变成北斗七星,意图也很明显,那是他在启示人们爱的方向,要大家怎样走出一条正确的爱之路。
七颗钻石课件(篇7)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通过朗读体会文中小女孩善良、美好的心灵,懂得关爱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在读故事中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1、课前布置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并从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作一下简单的交流。引导学生想一想故事的内涵,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一些关于“爱心”的故事。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朗读体会文中小女孩善良、美好的心灵,懂得关爱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1.导入:同学们的童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童话故事陪伴我们成长,你知道有哪些动人的童话故事,能向同学们讲讲吗?
2、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带来了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你们想听吗?(出示课件)这个故事正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课题)
(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这些就是旱灾造成的(看幻灯),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根据看到的图片自由说)是啊,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
(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如果你得到了一罐水,你最想干什么? 在这个旱灾面前,人人都渴望清凉清凉的水,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也拿着水罐走出了家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喝。(出示图片)
1、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自由交流。
过渡:小姑娘找到水了吗?她身边发生了什么神奇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找找吧!读课文2---4自然段。
1、找一找,小姑娘的水罐发生几次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了。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那个地方最让你感动?
4、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其他小组有不同也可以进行补充或 更正。
(二)引导学生领会水罐的不断变化的神奇,领悟小女孩的爱心不断升级。
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爱的力量:
A.小姑娘一个人出去为母亲找水喝,找了很多地方,她多爱她的母亲啊!同学们找一找描写小姑娘找水的句子并展开想象小姑娘可能去哪些地方找水呢?
出示句子:
(1)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小姑娘实在太累了,你看她睡的多香啊!
(2)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找出神奇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
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很神奇呢?)
(要是遇上这样的情况,小姑娘当时的心情会怎样?谁能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突出“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一定是小姑娘的孝心感动了上天,赐给了她一罐水。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也突出孝心感动天)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为什么银罐会变成金的呢?)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小姑娘也想喝水,但看到过路人,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e.“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3、齐读这几句话,把它的神奇之处读出来。
4、 我们再次回顾水罐的变化:
空木罐 木水罐 银罐 金罐 跳出七颗钻石
5、小结: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景象,到最后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人们、大地万物将会是一片久旱逢甘露的景象。)
这一切都是爱给带来的,学了课文我们有哪些爱的收获呢?
10、总结:老师愿你们的爱心像北斗七星一样普照人间,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
四、作业:
1、上网或查资料搜集关于北斗七星的资料。
2、为父母做一件事或是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表达自己的爱心。并仔细观察父母的反应,记下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七颗钻石》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七颗钻石课件(篇8)
在世纪之初诞生的新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是培养创新人才、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决策。其深远意义远远超过了课程与教材的范畴。
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基点在课堂。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与进步,新课程理念就无法落实到实处。于是,对新课程、新课堂的探问就成为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观看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湖北省荆州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余映潮老师的《七颗钻石》示范课的视频案例,来真切地感受余老师那浓浓的诗意、纯真的诗情、真挚的诗境;来学习如何评课。
《七颗钻石》是江苏教育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奇思妙想,《课程标准》中对这种体裁的教学要求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受到一定的感染和启迪。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爱的主题非常鲜明,学生在感知课文的爱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以课文为引子,感悟生活,关注社会。
《七颗钻石》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作者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它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因为充满了爱心而得到了生活对她巨大的回报的故事,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文字浅显易懂,学生很喜欢。
(先播放11分钟案例,稍作停顿,评)
一、课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
课堂伊始,余老师就在朗读方法上进行指导,先让同学们齐读,提出读书的要求:1、用童声读;2、读出故事味、3、读出事中情。这要求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创造、诗意的引导。读完后作出评价:流畅,这是一个优点,缺点呢,语速有点快,要用童声来读,去感受故事的内容,要读出故事味来,要注意抑扬顿挫。然后再按照要求各读各的,先范读一点点内容,再让学生娓娓读来,尽显童话的韵味,尽显童稚的纯真、尽显人物的感情、尽显课堂的诗境。自由读完毕后。还请一位小姑娘读第二段,强调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完了评价:读得好,那么好听的声音!再请一位小男孩读最后一段,要求怎样表达文中的意味。评价:你读得好,你们注意他的停顿了没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这一段要读得慢一点,为什么呢?过一会儿讨论了就知道了。自然地又引出了下面的话题。在教学中我们看到余老师对朗读指导上的特色,让学生在不同种类的读中即品味文意又体会到不同读法的妙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独具特色的课堂设计,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在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的过程中,余老师的课堂设计以板块式思路为主一节课就是几个板块的组合,其教学过程就是块与块的碰撞。所谓的板块式思路即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块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这几个板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是有机整合,其最高境界或者说最终目的便是几个板块的浑然一体。板块教学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繁杂无序的问题,让教师有一种可操作性,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七颗钻石》,余老师就构思了这些板块:活动一(旅行第一站)进入录音棚(读课文),活动二(旅行第二站)畅游智慧泉(研究课文),活动三来到创作室,活动四描述小姑娘。整堂课的气氛轻松愉快,似乎文中内容真的是同学们在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使课堂充满情趣,而在创作室,又使学生找到自我,展现自己了的才华。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是以生为本的课堂,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上,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语:非常有层次我同意你的看法真好,真好答得好他说得真的蛮好瞧!你说的多棒!那么好听的声音!这个情节很合理你也很聪明你的悟性真高!你的感受真切你也有一颗纯洁的心诗样的话语,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盛开的必然是同样诗样的花朵。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首最美的诗,课堂上,余老师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得来的体验,余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有时加以适当的引导,教师把学生的回答提高到理论的角度,如:第一个问题:(写景的作用)渲染了环境的严酷,文学作品在写人物的时候往往以环境的描写来烘托,有时设置的是狂风暴雨,有时设置的是漆黑的夜晚,有时设置的是深山老林;当然,心情好的时候设置的是和风细雨。这样的一笔,就是起着烘托人物,设置背景的作用,记住:写风写雨,写森林写太阳,写旱灾,笔无虚设,是实实在在的一笔。对第二个问题,引导: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多角度地,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人的性格,使故事曲折有致,池水掀波。第三个问题,引导:照应之美,美好穿插,诗意的烘托;第四个问题:(结尾)结而不尽,意味深长。这些既体现了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余老师对学生心灵的呵护,使每一个孩子都大受鼓舞,他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尊重孩子的心灵感受,开启孩子的诗心,这也正是余老师赤诚的诗心所在。[
四、新课堂,是平等的课堂,绿色的课堂,生态的课堂,是充满诗境的课堂教学用语的美
初读课文后,余老师出示四个问题不写第一段不行吗?不写小狗和过路人不行吗?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最后还问:你也能问上一句吗?连问题都诗一样的美。课即将结束,余老师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想一想,轻轻描述一个好梦;试一试,快乐地描述一个场景;诗样的话语,引发诗样的答案。新课堂是聊天室,余老师和学生在这里平等对话、友好交往。这是心与心的交换,情与情的相牵,思与思的碰撞,神与神的交融。
课文结尾,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小姑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是一个童话形象善待别人让上苍感动的人阳光女孩有钻石般美好心灵的人这里,余老师没有刻意去求顺、求实、求纯、求完美,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内心的独特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师生之间的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
课文的小结:读起来,让我们心情激荡;说起来,让我们发现闪光;想起来,让我们思绪飞扬。这,既是对课堂的教学过程的小结,更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自信。
五、新课堂,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充满诗趣的课堂
在抛出问题后,余老师引导学生自选一个话题,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获得的体验,解决着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上洋溢着善于发现,勇于探究的欢乐。这里,教师的身份已经由知识的垄断者演变为学生读书的对话者。《七颗钻石》结题,余老师仍不忘课堂诗趣的烘托:读起来,让我们心情激荡;说起来,让我们发现闪光;想起来,让我们思绪飞扬。
语文是最富情感性、审美性的学科,和诗有着特殊的血缘。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由此产生的心灵感应和生命体验正是诗中的真、善、美。的教学应凭借诗情的激发,让学生享受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的生命活动,应凭借诗意的追寻,让学生焕发诗一般的创造智慧和优美意境。余老师的课堂正是这种诗情的激发、诗意的创造、诗趣横生的课堂。学生
自始至终处于一种诗意的熏陶之中,不由得诗意大发,课堂上精彩纷呈,学生妙语连珠,情不自禁地也成为一位小诗人。
其实,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仔细探究,如:课文的导入(把学课文当作旅行),教师的导向,学科知识的渗透(衬托的运用等),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教师只作穿针引线),
纵观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特点,我认为遵循了新课程的理念:
深入挖掘教材,密切联系生活,落实知识,培养了阅读、理解、分析、思维、表达等能力;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刚才我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角度去评,也就是从课堂中发现亮点或问题再映射到相关的理论。就我们目前来说,从理论的高度去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难度更大,而从实践到理论或许简单一点。今后我们的理论水平提高了,再慢慢的学习用从大到小的方法去评,让我们评课的水平能与时俱进。
当然,我们平时评课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准备,也不可能这么详细,其实,我们只要选取你听课时感受最深,你认为最可取的几点来说就行。如果你几言他几语,我们也进行合作、探究,那么集中大家的智慧,就有了方方面面的看法和意见,高低优劣,自然分明,也就达到了评课的目的。
七颗钻石课件(篇9)
在夜空的正北方,有七颗象钻石一样熠熠闪光的星星,它们排列成斗形,我们叫它北斗七星。又叫他什么星座?(大熊星座)。要知道大熊星座的来历,还得从一个神奇的故事说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作者和童话。(出示课件)
我们通过三个活动来学习课文:第一步:来到朗读角感受童话的魅力;第二步:开启智慧泉探究童话的寓意;第三步:走进创作室施展你们的才华。
5. 配音乐按照上面的要求齐读全文,要读出童话的魅力。
我们用话题的方式来探究童话的寓意。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探究。
(爱心:小姑娘对妈妈的爱使水罐装满了水,并且绊倒时水一点儿也没有洒;小姑娘对小狗的爱心,使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母亲病得快要死了,却把水让给小姑娘喝,母亲对女儿的爱心,使水罐由银的变成了金的;小姑娘对过路人(也许是上帝)的爱心,使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和一股巨大的'水流,那七颗大钻石又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变成了大熊星座。或上帝,是上帝被人间的爱心所感动,就来拯救人类)
(人与人之间的爱心象钻石一样宝贵,一样熠熠生辉,一样纯洁,一样美丽)
(大熊星座是由七颗星组成;北斗七星是光明的象征,是爱的化身,给人温暖,给人力量;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象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
小结:大熊星座是永恒的、闪亮的他创作这篇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爱心要广博,要象大熊星座一样,普照四方
1. 想一想,神秘的描述小姑娘倒在草地上睡着时的梦。
2. 编一编,生动的描述过路人找小姑娘讨水喝的情节。
师小结:同学们和小姑娘真是一见如故啊!一下子说了这么多知心话。看来这个有着阳光般心灵的女孩,作为爱的化身已经深深地留在了你们心底。她有一句悄悄话想让我来告诉你们,想听吗?
爱心是大海里的一艘船,带你到达理想的彼岸;爱心是春日里含苞的花蕾,让你看到无穷的希望;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愿爱心这颗种子,在你们心底慢慢发芽、长大。
七颗钻石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1、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简单交流。
2、交流作者。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2、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三、认字
1、读准字音:
“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葱”“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
“咽”为多音字。
2、开火车认读。
3、记忆字形。
4、组词竞赛。
5、开火车认字组词。
四、写字
1、重点指导:
(1) “渴”“沫”“涌”左边相同,都是三点水。
(2) 渴—竭、哀—享联系记忆。
(3)“累”下边不是“系”,“舔”右下部不是“小”字。舔──添。
(4)“凑”的左边不是三点水,“沫”的右边不是“未”。
2、学生书写。
3、听写。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提问
1、接力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学生全班交流。
二、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教学:
(1) 齐读第一自然段。
(2)由泡泡中的提示语“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引导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主要内容。
(3)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
2、主体部分教学: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可借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1)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2)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3)水罐变成银的:引导学生由第一自然段“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想象: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
(4)水罐变成金的: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快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5)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别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
3、重点理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
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喝,从而得出“爱心”主题。
三、升华内容
理解课题。思考: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四、课后延伸
课后选做题。
频道小编推荐: |
七颗钻石课件(篇11)
课前准备:
2、开展一次以收集“爱心故事”为目的的阅读活动,每人至少收集一则
推荐资料:图书资源:《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故事集》《格林童话》
网络资源:tonghua99. qianxinbao.
教学过程 :
1、 导语 :同学们仔细看,专注听,然后谈谈你的感受。(用课件“七颗钻石插入”《爱的奉献》音乐)
说说你喜欢这样的故事吗?为什么?
结合以前读过的童话故事,能否说说童话有什么特点?
3、 想像创作:
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倒在地上睡着”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什么梦呢?发挥你的想像说说梦中的情景。
圣诞节前夕。天气真冷,还下着雪,刮着北风。有位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着风雪去卖火柴。
“火柴,谁要火柴。”
她没有棉衣,穿着一条旧裙子,头上围着一条破头巾,脚上穿着一双拖鞋。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一个人理她。人们都在准备圣诞礼物,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小姑娘多可怜啊!她有许多火柴,全部都包在一个旧围裙里,手里拿着几根。
已经中午了,她一根火柴也没卖掉。她又饿又冻地向前走,雪花落在金黄的长发上。她走到一幢楼房的.窗前,朝里张望。啊!屋里那棵圣诞树多漂亮啊,一位母亲正和两个孩子在玩耍,那孩子该多幸福啊,桌子上还点着许多彩色的蜡烛,有红的、黄的、绿的、白的,她最喜欢那些红色的蜡烛,在桌上格外显眼。
看到这里,小女孩想起了她的祖母和妈妈,她们最疼爱她,可是,她们都去世了,想着想着,小女孩哭了。
哭着哭着,她又走上了大街,突然,“轰隆”一声,一辆马车经过,差一点将她撞倒。马车飞一样跑过去了,小女孩的身上沾满了泥水,而且拖鞋也丢了,她只好赤着脚,在雪地里喊着:
“火柴,谁要火柴。”
夜幕已经降临,小女孩的脚已冻得发红发青。大街上到处都是烤鹅肉的香味。
“啊,有钱的人家准备过节了。”
她实在走不动了,疲乏地缩在一个墙角里。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家里而且也很冷,风可以从许多地方刮进屋子里来。她冻得发抖,她需要温暖,哪怕有一根火柴的光和热也好。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太冷了。她决定划着一根火柴,让它燃烧。
“哧!”
火柴燃烧了,象一杂温暖、光明的火焰,小女孩觉得象坐在火炉旁一样。火烧得那么欢,那么暖,那么美!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小女孩刚刚伸出她一双脚,打算暖和一下时,火焰忽然熄灭了。火炉也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中只有烧过的火柴。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火柴燃烧起来,发出了光。墙上有亮光照着的那块地方突然变得透明,象一片薄纱,她可以看到房间里的东西,有馅饼,有烤鹅,更有趣是的,这只烤鹅从盘子里跳出来了,它的背上插着刀叉,正在地上走着呢,一直向小女孩走过来。她伸出手去,火柴又熄灭了,她摸到的是冰冷的墙壁。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火柴燃烧起来,变成一朵粉红色的光焰。她发现自己坐在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下,比中午见到的那棵圣诞树还要大,还要美丽。它的树枝上有几千只蜡烛。小女孩把双手伸过去,火柴又熄灭了。几千只蜡烛都变成
七颗钻石课件(篇12)
一、导语设计。
当我们仰望夜空,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学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学生:牛郎织女)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
同学们知道吗?在静夜我们仰望星空,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或勺)形的七颗星,像七颗钻石,闪闪发亮,它指示着北方这就是大熊星座,也叫北斗星。今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童话《七颗钻石》吧。
时光在飞快地流逝,我们眼前的一切无不如白驹过隙,成为往事。我们要珍惜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当水石相搏,一滴水珠亲吻我的脸庞,当微风过处,树叶的那一丝微微的颤动飘入眼帘……我的心中无不升腾起一股柔情,那是对万物的景仰和对生命的热爱。
人生之路,处处有情。亲情、友情、爱情,无不让生命充满感动与绚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山会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友情的牵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恋情的思念。每一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是那些情感,让人们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珍视情感,让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
扬起生命之帆,让涛声为伴奏,扯缆绳作琴弦,让劲风当号角,奏一曲超越时空的乐声,礁石间,狂浪里,让我们张开双臂,用沸腾的流着热血的心,拥抱博爱―――紧紧地―――一生无悔!
二、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常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三、教师小结:
爱心是大海里的一艘船,带你达到理想的彼岸;爱心是春日里含苞的花蕾,让你看到无穷的希望;爱心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愿爱这颗种子,在你们的心底慢慢发芽。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小姑娘的`爱心,就像天空中的七颗钻石,闪闪发亮,照亮每个人的心灵。我们的爱心不也正是那一颗颗钻石吗?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七颗钻石课件(篇13)
19、七颗钻石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期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以前都学过童话,并且对童话有着浓厚兴趣。但要想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体验情感,发挥想像力,还要教师的`良好引导和正确指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方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像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旨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爱心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一切。希望学生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难点: 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童话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离奇的,是作者通过想像加工而成的,意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从中悟出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 教具:课件 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复习生字词。 2、 复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水的重要性。 二、新授 1、 围绕“神奇”,激发学生兴趣,发现问题。 1、谈话: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神奇的事,想知道是什么样神奇的事吗?(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生读书并罗列。 2学生汇报交流 2、 激趣,让学生提出问题。 师:发生了这么多神奇的事,你想问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神奇的事) 3、激趣,让学生解决问题。 1自由分小组,探究讨论。 师:找出原因,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交流。 A: 空木罐 装满水的木罐 女儿对母亲的爱 B: 被绊倒 水仍旧是满的 女儿对母亲的爱 C:木罐 银罐 头 小姑娘爱护小狗 D:银罐 金罐 母亲爱女儿,女儿爱母亲 E: 金罐 跳出钻石、涌出巨大水流 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 4、 师小结 5、 升华主题 生读课题,师:爱就像什么?(钻石)爱心就像金银钻石一样闪闪发光,照亮人心。作者为什么还希望这七颗钻石升上天空变成星星呢?(永恒的爱,普照人间)。 6、 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1)、你得到过谁的爱?你给予别人爱没有? (2)、结合玉树大地震事件说明爱的神奇力量。(出示课件) (3)、生活中还有哪些人需要我们帮助?我们该怎么做?(出示课件) 三、总结 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师总结。 四、 作业超市 1、 展开想像讲这个故事。 2、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五、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