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岳阳楼设计教案 >

最新登岳阳楼设计教案内容9篇

最新登岳阳楼设计教案内容9篇

登岳阳楼设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案

【方法指导】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

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作品:“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他:《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

2、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背诵全诗。

3、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表述连贯。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合作探究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明确: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用“昔闻”“今上”,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表现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在这一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

成果展示

1、分组交流讨论,选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2、师生点评,归纳提升。

巩固练习

请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本诗。

登岳阳楼设计教案 篇2

课前预习:

搜集“江南三大名楼”相关资料及有关的名句;回顾作者有关常识,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反复朗读文本,标划生字词,试划分节奏;完成《助学》第47页“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全文。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够正确翻译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法。

4、体会古人旷达的胸襟,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抱负。

4、赏析本文情景交融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打开课件出示“江南三大名楼”图片。

教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大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特别是《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

二、预习检测:

小组组长检查小组成员《助学》P47完成情况。

三、初读课文,读顺畅。

1、学生自读课文并标划出不识字词和难以断句的句子。

2、听读课文,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认真聆听并解决初读留下的问题。老师提示重点字词。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霏(fēi)

樯(qiāng) 楫(jí) 冥(míng) 谗(chán) 偕(xié)

3、学生再读,然后小组展示,老师评价并指导。

教师指导:

第一段,以叙为主,因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4、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可以齐读或自读。

四、再读课文明文意。

1、译

教师: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诵读和翻译,这也是我们考试常考查的内容。俗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同学们通过前面对本文的诵读,应该对本文的意思有了大体了解。下面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对课文的翻译,如有疑难点请标注出来小组内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并借助小组解决疑难;老师下面巡视,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点。

2、训练反馈

教师:好,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这一任务,个个面带笑容想必收获颇丰,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分享这一丰收的喜悦。请同学们看屏幕以抢答的方式完成,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1)解释词语

越明年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 巴陵胜状 朝晖夕阴 连月不开 薄暮冥冥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宠辱偕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以物喜 微斯人

(2)翻译句子

a.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e.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f.微斯人,吾谁与归?

教师:通过检测可以看出有的同学落实较好,但也有部分同学掌握得不太好还需在课下落实。通过翻译同学们已经对课文的大意有所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理解课文的内容,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

屏幕出示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五、三读课文,知内容、探主旨。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问题。

1、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明确:(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追问: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3、朗读第3、4段,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3 段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 ,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4段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追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齐读第五段找出答案。

明确: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追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追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明确: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追问: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请大家谈谈。

a: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b: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c: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d: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六、四读课文,品语言、学写法。

教师:范仲淹不愧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忧国忧民,具有远见的卓识和博大的胸襟,但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岳阳楼记》就是一篇经典之作,以其规范、典雅、精致的语言被世人所喜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师: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品味语言有哪些方法?

学生:可以从句式的角度来品味,因为课文是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或哲理方面来品味;我觉得从词语的运用方面来分析品味。

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赏析。

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最富有诗意,我最喜欢。“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教师:希望大家在写作时,学学这样的写法,运用这些经典的句子。给我们自己的文章添彩。

七、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个个当代的范仲淹吧。

八、训练反馈 (学生自主完成,组长检查并反馈。)

1、根据要求填空

①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描写洞庭湖面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③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⑤表现作者远大抱负名句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完成《助学》P49 7-----12题。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一篇优美的,集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千古名篇。对于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章的内容,更需要让他们领会先贤的名家手笔及其旷达的胸襟。结合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分析后,我采用了以诵读带动感悟的教学方式,立足于诵,在诵读的过程中进行评点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明确读音、节奏和停顿等常识。然后学生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最后借助工具书,自主地疏通字词,疑难点提出,合理运用合作小组解决疑难,并且师生互动,合作完成译文的工作。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熟悉了文章,而且还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恰当运用反馈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效果很好。在文章内容的处理上,依然以读来带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教师适时的以问题加以引领,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而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文章的语言品味方面能够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品味语言有章可循。最后本文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也很大,因此设立一个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古今有许多仁人志士胸怀天下,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达到教育的目的。

《岳阳楼记》学案17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熟背课文。

2.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并领会文中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资料助读: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一词多义。

极:南极潇湘 或:或异二者之为

此乐何极 而或长烟一空

一:一碧万顷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而或长烟一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和:政通人和 夫:予观夫巴陵胜状

至若春和景明 嗟夫

3.词类活用。

(1)先天下之忧而忧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百废俱兴 (4)北通巫峡

4.古今异义。

5.特殊句式:

6.重点词语解释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梳理全文结构。概括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书上批注)

2.课文三、四段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分别表现了迁客骚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与迁客骚人的悲喜观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检测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记”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记事、状物,并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常采用“卒章显志”的方式。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政治抱负。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淫雨 心旷神怡 忧谗 樯倾楫摧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薄暮冥冥

3.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得意的意思分别是:雨雪繁密的样子、昏暗的样子、颜色翠绿的样子、意气风发的样子。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 D.第3、4自然段一喜一悲,一明一暗,一阴一睛;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具体“进”具指___________,“退”指____________。我的收获:

《岳阳楼记》课后题及答案

《岳阳楼记》课后题及答案

一、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或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1、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景象。)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

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

6、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三、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

设题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这句名言的内涵,并体会其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的启示意义。教师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给予必要的指导。

《岳阳楼记》导学案16

八年级语文下期第一周导学案(编号26)

《岳阳楼记》2课时

名人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掌握生字词的的读音与书写

2、翻译重点句子,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学习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积累出现的成语。

【学习难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作品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快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A、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 )守 朝晖( )夕阴 迁客骚人( ) 霪雨( )

霏霏( )薄暮冥冥( ) 潜形( ) 岸芷( )汀( )兰

皓( )月 心旷神怡( ) 宠辱偕( )忘 浩浩汤汤( )

(B)听范读音频,在原文上划分停顿节奏,并说说下列句子如何读出正确的停顿。

刻 唐贤 今 人 诗 赋 于 其 上。

先 天下 之 忧 而 忧,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2、研究并准确理解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古今异义词

增其旧制: 制:古义( ),今义( )

南极潇湘:南极:古义( ),今义( )

去国怀乡: 去:古义( ),今义( )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古义( ),今义( )

气象万千: 气象:古义( ),今义( )

(二)一字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

⑵通: 政通人和( ) 北通巫峡( )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⑷空: 浊浪排空( ) 长烟一空( )

⑸一: 一碧万顷( ) 长烟一空( )

⑹极: 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 此乐何极( )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

(三)通假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 : 通 _______,意思是:

百废具兴: 通 _______,意思是:

(四)词类活用 长烟一空: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交流】合作学习课文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 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 ”。

(2)宽阔无边:“ ”。

(3)湖光山色:“ ”。

3、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三【展示评价】:

翻译加点的字词。

1、政通人和:通:( )。和:( )。

2、越明年:越:( )

3、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

4、横无际。涯:( )

5、朝晖夕阴:晖:( )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 )

7、前人之述备矣:述:( ) 备:( )

8、然则北通巫峡:然则:( )

9、迁客骚人:迁客:( )。骚人:( )

10得无异乎:得无:(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四【再认重构】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家。在本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五【深化拓展】

1、自主学习并翻译全文,指出各句中的难点字词。

2、完成同步练习相关练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课文内容,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2、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

3、学习描写、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积累出现的成语。

【学习难点】:领悟古仁人之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3、4、5段,指出各句中难点字词及其用法。

1、若夫霪雨霏霏:若夫:( )。霪雨:( )。霏霏:( )。2、连月不开:开:( ) 3、浊浪排空:排空:( )4、日星隐耀:隐耀:( )。5、山岳潜形:潜形:( )6、墙倾楫摧:墙:( )。摧:( ) 7、去国怀乡:去( ) 国:( )8、薄暮冥冥:薄:( )。冥冥:( )。9、满目萧然。萧然:( ) 沙鸥翔集:集( )10、至若春和景明:至若:( )波澜不惊:惊:( )。

11、锦鳞游泳:锦鳞:(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 )。一空:( )。12、此乐何极:极:( )宠辱偕忘:宠:( )。辱:( )。偕:( )13、把酒临风:把:( )。临:( )。

1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 求:( ) 古仁人:( )。15、或异二者之为:为:( )不以物喜:以:( )。1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 )17、是进亦忧,退亦忧:是:( )。进:( ) 退:( )

18、微斯人,吾谁与归:微:( )二【合作交流】

1、 朗读第3段,说说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2、 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联系前后文来看,“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

5、“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6、“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三【展示评价】

学生当堂背诵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四【再认重构】

1、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积累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深化拓展】

说说下列句子分别是什么句式:

A、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C、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 D、吾谁与归?( )

课后反思:

《岳阳楼记》表格式导学案15

灵乡中学2014秋年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课题

第六单元

主备人

袁志斌

审核人

八年级语文组

上课时间

使用班级

学生姓名

老师评价

预习展示

改错空间

学习目标

指导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学习精炼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查阅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30页和新华字典一一过关

结合课文内容和阳光练习册里的学前热身

了解作者和背景:

自学指导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浩浩汤汤( )迁客骚人( )日星隐曜( )薄暮冥冥(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心旷神怡( )朝晖夕阴( )

深层阅读-----理解积累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一词多义(你能从文中或你积累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理解吗?)

以 观 一 开 则

极 或 空 通 和

3、古今异义

越明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

至若春和景明 气象万千

微斯人

4、语类活用

谪守巴陵郡 极而悲者矣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或异二者之为

百废具兴 先-----忧,后------乐

5、成语积累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政通人和:

反馈检测

改错空间

深层探究----文本探究

1、第一段写重修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作者从楼上看到了怎样的雄伟景象?作者略写岳阳楼景观是因为:

(横线上用原文作答)

3、试品味下“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和吞”换成“连和接”好不好?

4、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 的 那么作者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为什么?再说这两相同吗?

5、古仁人之心的览物之情又是怎样的?其忧乐观又是怎样的?

6、微期人的“斯人”是指:

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语文积累--------岳阳楼记识和岳阳楼名联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邻洞庭湖畔,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昔人心

《岳阳楼记》学案14

《岳阳楼记》导学案

一、介绍范仲淹其人。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二、朗读或背诵。自选一节自由朗读,享受朗读之乐。并齐读第五节,共享朗读之乐。或自选一节或几节自由背诵,享受背诵之乐。

三、独立探究。

1、关于内容。①一节记叙,具体说明写此文原因的是哪一句?②二节描写,总写洞庭湖景象,其特点是什么?③三节描写和抒情结合,所写景象有何特点?写出了“迁客骚人”面对此景的什么心情?④四节描写和抒情结合,所写景象有何特点?写出了“迁客骚人”面对此景的什么心情?⑤五节议论,其中写“古仁人”普遍的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什么?写“古仁人”普遍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什么?

2、关于结构。①二节中与一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句相照应的一个句子是什么?②找出二节中一个明显的过渡句。③找出五节中一个明显的过渡句。

3、关于写法。①三、四两节将两种景象和两种心情进行 ,以突出强调二节中的“ ”一句。②本文又将一般的“迁客骚人”和“古仁人”进行

,以突出强调古仁人“ ”的旷达胸襟和“ ,

”的志向和抱负。③三、四节将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这种写法叫

。(一般散文的写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情景交融等)

四、展示独立探究成果。

五、合作探究。反复诵读此文,我感觉作者写此文时一定百感交集。那么,作者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想和心理?(结合第五节的议论,作者的经历,及好朋友滕子京的经历谈)

六、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七、运用。结合本文和以下介绍范仲淹的文字材料演讲。参考题目:共产党的干部应当向范仲淹学些什么;我所知道的当代“范仲淹”;渴望多一些像范仲淹一样的好干部。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动的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岳阳楼记》教案教学设计24

岳阳楼记

学习目标:

1、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背景介绍: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生字:

谪(zhé)守 属(zhǔ)予 浩浩汤汤(shāng) 怒号(háo) 冥冥(míng) 岸芷汀(tīng)兰

偕(xié)忘 霪(Yín)雨 霏(fei) 朝晖(huī)

划分朗读节奏: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写作缘由.第二部分(2-4)写迁客骚人览物而生的两种感情.第三部分(5)抒写宽广胸怀和政治抱负.

阅读第一节,思考:

教学设计24 href="/jajx/UploadFiles_7634475/201402/2014022409141320.rar">《岳阳楼记》教案教学设计24

登岳阳楼设计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一篇传统名篇,是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语言优美形象而富有音乐美,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教学本文利于培养学生的励志胸怀,伟大情操。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这篇文章较浅易。他们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我教学本文是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准备用播放四大名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分组讨论,互问互答的方式来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以朗读品味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具体步骤如下:

1.名楼图片欣赏:用四大名楼导入课题,重点欣赏岳阳楼的胜景。(多媒体播放图片)

2.名人激情朗读:播放声音图象文件,示范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合作讨论:抓重点字词句理解含义,领会文章大意。

4.共同探究:根据个人理解,展开互问互答活动,强化对文章思路的分析。

5.师生归纳小结:教师作总结性归纳,强化文章重难点。

6.延伸拓展: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拓展思维。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读,提高诵读能力,追求朗读的最高境界——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2.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鉴赏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有胸怀有伟大情操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砺志情怀。

登岳阳楼设计教案 篇4

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诗的情感主旨。

一、导入新课:

人说: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确如此。而要观赏洞庭湖的无限风光,最佳位置莫过于站在湖边的岳阳楼上。登上岳阳楼,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水尽收眼底,登上岳阳楼,也便置身于洞庭湖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之中。我请你来设想一下:面对如此浩瀚无际、多端的水域,你又会产生多少感慨呢?北宋时期,我国的大文人范仲淹也登上了岳阳楼,面对起起落落、长流不息的洞庭水不禁思绪万千……自此,一篇《岳阳楼》千古传唱。,就踏着前人的足迹领略一下岳阳楼的无限风光,感受范老的万千思绪。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岳阳楼记》选自《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正公集》传世。

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观夫(yúfú)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xiāng)

樯倾楫催(qiángjí) 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míng)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3、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4、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5、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6、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7、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8、听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讨论归纳。

1、一词多义。

(6)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

2、通假字。

3、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重点练习朗诵,朗诵时注意三点:读准字音;读得顺畅;读得动听。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意,课后请同学们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加强理解文本能力,为下节课做准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教学本节课,我从下面两点来谈谈:

在字、词、句的积累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顾,并把文言词汇分类归纳记在笔记本上,并且每讲一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类似的例子,帮助加强记忆和学会总结归纳。

“本节课要以诵读感悟为主,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文精邃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语言为核心”。我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配乐背诵,让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把握了文章各段的感情基调。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诵,经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用“以读代教、以读促悟”的方式,达到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

登岳阳楼设计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自读浅近文言文,体会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的忧国忧民情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简介文体: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

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

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

结合起来就像《岳阳楼记》。

2、简介作者和他的好友滕子京的状况及本文写作的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

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奋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xx年考取进士。

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

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

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

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

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

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

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

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

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二、整体感知:

1、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2、一词多义

(1)或: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2)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面山而居:居住。

(3)通:政通人和:顺利。

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北通巫峡:通达。

中通外直:贯通。

(4)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

(5)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句式:

(1)判断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倒装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多会于此;

吾谁与归?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结构层次为: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A、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B、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C、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第3段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7、第4段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8、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9、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1、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1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3、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登岳阳楼设计教案 篇6

1、知识教学点:

⑴ 掌握课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了解虚词的作用。

⑵ 理解课文大意及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2、能力训练点:

能在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章的佳处。

3、德育渗透点:

学习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旷达胸襟。

4、美育渗透点:

反复诵读,要读得顺畅而声情并茂。然后仔细品味其中某些名句的含义及作者的政治抱负。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分析本文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放碟片等。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不同。

3、体会并理解作者(古仁人、滕子京)的远大政治抱负。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言的丰富内涵,准确找出并掌握文中的对偶句,通过教者点拔能解读全文内容,学习文中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通过阅读赏析,从而感知课文是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简介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谪(zhé) 属(zhǔ)予作文 樯(qiáng) 倾楫(jí)摧

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 霪(yín)雨霏霏(fēi fēi)

3、看注释,疏通语句,完成书后练习二。

4、分析课文:

本文实质上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写议论文,通常先提论点,再摆论据,而这篇文章的论点却在最后,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论点,是通过对“迁客骚人”的否定树立起来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⑴ 放投影现出文言句加点的字,让学生互解互答。

⑵ 找学生试译,教者点拨,纠正。

⑶ 综合分析:

开头出一“谪”字,其时,范仲淹与滕子京政治上处境相同,但各句情绪高昂,一方面对好友的政绩十分赞赏,一方面对“重修岳阳楼”的盛举表示支持。这反映了作者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奋发有为而不能沉沦,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点展开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写岳阳楼“大观”和洞庭湖阴晴异景及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不同感受。

⑴ 放教学碟片,展现岳阳楼“大观”及洞庭湖上或阴或晴的不同景致,让学生体味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时不同心境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⑶ 疏通语句,点优内涵,翻译文字,领悟内容。

⑷ 综合分析:

这一部分的内容,重点在3、4两段,这两段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写“异”,实际写“同”。因悲和喜表现虽“异”,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

⑴ 教师感情范读,然后学生带着情感体味诵读。

⑵ 放投影解决疑难字词,学生解答,互相纠正。

⑶ 学生提问老师不懂之处,讨论解决。

⑷ 疏通语句,试译内容。

⑸ 综合分析:

用“嗟夫”一声长叹,转入下文议论,抓住“异”这个关键,否定面异实同的两种思想感情,接着从反反面作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然后又从正面解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忧其君”,强调应以国事为重。再用“是”领起“进”、“退”两句,突出“忧”字,最后得出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的高远志向。

(1)通览全文,分析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的妙处,让学生找出全文的十大对偶句,体会其对偶的表达效果,并增强识别对偶的能力,既掌握了该文的语言特色,又解决了书后练习三。

(2)分析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先简略叙事,突出“谪守巴陵郡”;然后由事入景,写岳阳楼所见自然之景,触景而生情,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接着写“迁客骚人”触景而悲,览物而喜,形成对比,突出了一个“情”字;最后由情化理,进入议论,否定“迁客骚人”,提出要效法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规劝好友滕子京,激励自己,警策后人。全文景中有情,情中潜理,理中蕴情。

例一、解释加粗的词,说明它们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

例二、辨别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⑴ 在横线上写出句中加粗词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横无______涯 B、_____晖夕阴 C、商_____不行

D、樯倾______摧 E、虎_____猿啼 F、忧_____畏讥

G、心旷______怡 H、宠_____偕忘 J、进亦忧,_____亦忧

⑵ 根据上(或下)句写出和它对偶的句子:

A、衔远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南极潇湘。

C、日星隐耀,____________________。

D、沙鸥翔集,_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皓月千里,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4、本文重点不在写景,而是表述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见解。说说作者如何引出见解的,对这种见解应怎样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试在文中找出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部分,想想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外阅读: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⑶ 这则短文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登岳阳楼设计教案 篇7

1、欣赏课文录音。

2、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这篇文章能够流传千古,一定有独特的魅力,请试着从以下方面说说它好在哪里?

(1)立意、构思、章法。

(4)表达方式。

3、小组学习、讨论。

4、集体交流。

5、教师小结。

(1)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慰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 。

(2)骈散结合。

骈偶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散句:是相对于骈偶句而言,骈偶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1、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成语填写)。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岳阳楼记》选自《 》,作者 ,字希文,宋朝 家、家。

3、《岳阳楼记》为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 ”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 ”的远大政治抱负。

4、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

1、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仅仅是为了介绍岳阳楼的美景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借写岳阳楼的美景表达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和旷达的胸襟,以及对滕子京的劝勉之情。

2、从文中找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语句,看看是怎样描写岳阳楼的景色的。

明确:第二段总写洞庭湖的全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描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象。

空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洞庭湖湖面的广阔浩渺

二、三两段具体地描写了岳阳楼的一阴一晴,一明一暗的两种景象。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岳阳楼景色同时也有抒发了情感,从二、三、四段中找出抒情的句子,看看这些语句抒发了什么情感以及它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5、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古仁人的忧乐观: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你是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义。

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以后能关心民间疾苦,以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虽屡遭贬滴,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抱负。

2、你能列举一些和范仲淹一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人吗?说说他们的事迹。

1、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

2、作者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

明确:本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融合在一起,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待,又有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辟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千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作业本第27课做完。

登岳阳楼设计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欣赏本文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学习预习:(一)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二)阅读背诵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阅读理解。

1.学生试读课文(亦可教师范读)。

4.师生讨论,释疑。

5.学生朗读课文。

6.指导学生逐段阅读以至熟读全文。

(二)学生质疑。

(三)教师归纳几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释疑。

1.怎样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2.上述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文章中各段具体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3.本文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色?

(四)比较分析。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五)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特点。

(六)检查背诵全文。

登岳阳楼设计教案 篇9

《岳阳楼记》(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期  语文 学科课时教案

课题:  《岳阳楼记》              第1课时

编写时间5月20 日        执教时间 205月23日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

学   具:课本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八年级上期  语文 学科课时教案

课题:  《岳阳楼记》              第2课时

编写时间年5月23 日        执教时间 2008年5月26日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

学   具:课本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 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国 国家 国恒亡 或

国都 则有去国怀乡 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通过 初极狭,才通人

居 居住 面山而居 通 顺利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停了 居十日 通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开朗 则有心旷神怡

宽广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古今异义。

古义:规律 增其旧制 古义: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

制 备

今义:制度 今义:准备

古义:日光 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曾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景 尝

今义:景物 今义:品尝

古义: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今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 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 属予作文以记之

4.虚词。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他,他们 其必曰

以 因 不以物喜 其 语气词 其喜洋洋者矣

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代词:他的 必先苦其心志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八年级上期  语文 学科课时教案

课题:  《岳阳楼记》              第3课时

编写时间2008年5月24 日        执教时间 2008年5月27日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

学   具:课本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先后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天天

下下 写景: 暗 明

之之 抒情: 悲 喜

忧乐

而而 议论: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忧乐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上此课时,我比较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主要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应提醒自己: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延伸阅读

2024教案设计(内容十篇)


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 木 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

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2、预习《最后一课》

教案设计 篇2

1、通过此活动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有初步的探索意识。

2、初步了解幼儿对各种虫类的认知程度,并能用画、折、剪等方式表现出来。

3、知道并能说出几种常见昆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环境的关系,会用较丰富的语言表达对虫虫特征的认知程度。

二、活动准备:

1、电视机一台,有关昆虫的vcd若干片。

2、有关昆虫的资料书、模型及标本若干。

3、幼儿每人一篮昆虫小图片。

4、供幼儿制做小书的美工材料(剪刀、水彩笔、各种色纸、双面胶、图画纸等)。

5、布置一个“昆虫馆”。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参观‘昆虫馆”的方式导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探索、讨论的方式了解各种 昆虫。

* 一组幼儿观看有关昆虫的vcd片。

* 一组幼儿观察墙上各种各样的'昆虫。

(二)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思考后回答。

1、你能说出你所认识的昆虫吗?

2、你能进一步描述一下它的模样吗?

(三)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的结果,向幼儿简单介绍几种他们不认识的昆虫,丰富幼儿的知识,并让幼儿回家去找寻相关的资料。

(四)分散活动:幼儿相互讨论自己认识过的昆虫并和同伴一起张贴昆虫,并数一数自己贴了几只昆虫。

(五)幼儿分组再次深入探索:

1、教幼儿如何制作虫虫书:可以用画、折,剪、粘的方式制作,做完后封面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并贴上自己的照片。

(鼓励每个幼儿发挥想象,制作出最美丽的昆虫书)。

2、幼儿观看有关昆虫的碟片。

3、和同伴一起查找更多的昆虫的资料。

(六)集中讨论:把幼儿发现的问题整理出来,提出下一步的探索要求。

教案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从而警世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

目标要求:

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3、搜集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学生自由背诵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

2、教师谈话导入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辅之师生课外资料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提早进入文本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以“我来读读”、“我来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和读文情况。

2、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句,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品读欣赏,个性感悟。

1、默读。圈点批画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揣摩体会。

2、精读。学生采取适合的读书方式,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品词析句,深层研读。然后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好朋友交流研讨。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读起来格外轻巧婉转,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赏读。以“挑战擂主”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也可以背诵积累。

(竞赛朗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体现了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

2、从“写名言”的视角,让学生仿照名人写出自己的名言。

3、课外阅读建议(可从中任意选择):

继续查找有关时间方面的资料,召开“惜时”交流会;

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录制朗读录音带,也可找伙伴合作进行。

教案设计 篇4

《乡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诵读欣赏课。它是一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从课型上看,《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是“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从所在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乡愁》放在《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论诗》三篇极富个性的评论性文章后面,目的是将这首诗作为学生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我们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的棚户区及农民家庭,他们的课外阅读积累有限,语文基础薄弱。从知识占有角度来说,他们必竟接受过八年正规的语文学习,对于诵读并积累这首诗,不成问题;从人生阅历来看,学生们缺乏深厚的感情体验,不能完全理解诗歌中逐渐递升的情感,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自己的乡愁。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从学生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看,要把《乡愁》作为阅读实践材料,尝试着写评价性文章就更不容易了。我的设计理念是浅文深教,整体把握,重在领悟,将这首文质兼美的诗镌刻在学生心中。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现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听读,品读,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在学生反复诵读中加深体会,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本单元的主题要求。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谈到: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看清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如果让学生写《诗评》太难,有四分之三的学生达不到要求,如果像以往散文或诗歌阅读那样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乡愁是…”的仿写,又没有体现出九年级学生的教学梯度,不利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制定教学难点为:向朋友推荐《乡愁》诗,并说出推荐理由。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创新和智慧的欣赏者。本堂课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思想的碰撞,富有个性的品味表达,争论,点评,画面、音响等辅助手段,促进学生学习。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一)导入新课(打开多媒体屏幕,播放画面。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在水中,水面波光粼动,伴随耳侧的是陈立新的《思乡曲》)

《乡愁》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诗行之间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情绪,而这种浓浓的愁绪正是我们首先要让学生领会的东西,只有在理解这种愁绪的基础上,一切的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为此创设情境,创设激发情境的导语很关键。

我们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寄宿在亲戚家或是陌生人家里,有的十几天或者是一两个月才能回去一次,所以我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中有一些孩子离家在此地求学,今天老师想采访他们一下。“你们想家吗?”“想家的心情是怎样的?”(略)“是啊,想家。老师也想家,我从家乡来到林甸工作已经十七年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想家的时候。我想家中的父亲身体可好,我想院门前的柳树是否已经发芽……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最浓重的牵挂,夜不成眠时,我就在心里默念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课件展示诗歌,师配乐诵读)

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 /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亲人不得团聚,他们想家的心情才称得上真正的乡愁。下面我们就来朗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听一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画出重音、停顿,力求读准读顺,然后说说文章四个诗节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四个诗节的顺序可以调换吗?(在学生诵读过程中强调停顿、重音,明确”啊“的变音和叠词重音却轻读的处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掌握了诗歌诵读的语气、语调、重音和停顿,完成了知识与能力这个教学目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明确了——这是一首抒发不同年龄段的乡愁诗,是按照时间顺序成文的,各诗节之间的顺序不能调换。(板书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第四阶段(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指出: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我设计的问题是,讨论:我们看黑板上作者的行文思路,作者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行文的,如果我将“后来啊”改成“中年时”,将“而现在”改成“老年后”怎么样?试读着看看。

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抒发自己的个性解读,明确不能更改的原因“后来啊”有种绵延的哀伤,仿佛凝聚了作者一生的乡愁。诵读时语气要低沉,压抑,语速要缓慢,音调要延长。黄土的内外是天人永隔,坟墓虽矮却无家书达意,此时的乡愁更悲哀,更浓稠。“而现在”中的“而” 字是转折关系,文章由乡愁升至爱国,是全诗的高潮,诵读时语调要上扬。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思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这些变幻了形式出现的时间词语,一起连缀成了一条变化有致的情感线索,它牵引着读者去领悟诗人坎坷的一生和复杂的乡愁。因为语言形式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就呈现出了跌宕之势,诗人感情的高潮——热爱祖国,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就被烘托出来了。非常佩服大家很有个性的解读。现在,让我们再次朗诵第三节和第四节,读出思乡情感的跌宕和高潮。(指名生读后齐读)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加深文本的解读,顺序不能调换还因为空间的转换和感情的递增。(讨论时要注意品味与朗读指导相结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抒发情感,即兴诵读)

我们再读文本,感情色彩增进了许多,各诗节的语气语调也有了极大的区别。但我觉得还是少些什么,少些什么呢?我们听一听余光中亲自诵读的《乡愁》,找找其中的差别。学生静听、静思、点评、分析,得出结论:余光中的诵读情绪更饱满,听起来更能感染别人,“矮矮的坟墓”用了颤音,多了一份诀别的凄凉和痛楚,“浅浅的海峡”多了一份恨别的沧桑和无助,多了一份自己的经历。(学生通过品评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诵读,不仅再次强化了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而且更深刻地感受了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那么这份经历是怎样的?

小组合作,共同归纳梳理课下搜集的关于余光中的资料。

诗人的创作与他的生平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无法对诗歌有透彻的了解。写作背景一味由老师来介绍,不免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懒惰和依赖的习惯,我发动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了解余光中,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课外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然后,老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了解情况,在课堂上作适当的补充,应该侧重于余诗的特点以及终其一生的乡愁情结。

余光中把几十年的情感沉淀下来,在十几行短诗的创作之中瞬间爆发。他许多作品都习惯于将说不清道不尽的细腻感情浓缩在几个简单的意象中,这种高度的凝练和抽象在余光中的《乡愁》中尤为明显。那么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意象?你能具体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小组分工合作:一组:第一诗节、二组:第二诗节、三组:第三诗节、四组:第四诗节,老师也参与到活动中来)

特别说明的是:以下各组情况都是当堂生成的,“例如”是为了方便各位评委老师了解课堂情况,是根据自己的课堂讲解后生成的

例如:第一诗节:乍暖还寒时,一盏昏黄的油灯下,一个身材瘦弱的书生正在写信,信写好了,他又读了很多遍,有泪花滴下,溅在桌上,绽成一朵花。想起母亲,他向窗外望去,凝视的双眸写满憧憬和牵挂。

第二诗节: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他的妻子站在码头上,手中挥舞着洁白的手绢,依依不舍的目光就象悠悠的流水,脉脉的晨辉……

第三诗节:“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快步跑向自己家的祖屋,兴奋地推开房门,可是一切却都空荡荡的,再也看不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再也听不到母亲慈爱的叮咛,再也不能享受到母亲温柔的抚摩,母亲用过的茶碗还在,母亲拄过的拐杖还在,母亲坐过的摇椅还兀自在风中摇动,但母亲却永远地去了,“我”跪倒在母亲的坟前,失声痛哭......

第四个诗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高高的山顶上,隔着浅浅的海峡,眺望着大陆的方向,心底在一遍遍地呼唤:“祖国,母亲,我要回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传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每当老师读到第四个诗节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国民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画像。(课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图片)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但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课件出示,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同学们,乡愁是余光中一个人的独特感受吗?“不是”“乡愁是所有台湾人共同的心声。那么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共同企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我要求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这不仅是对文本的领悟,更重要的是在假想和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加进自己的情感体验,把余光中的乡愁迁移成自己的感受,完成教学目标2,突破教学重点。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四个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思念母亲,乡愁可人;夫爱妻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系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应该背下来。不要死记硬背,看有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我们快速背诵?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这首诗四个诗节都很整齐,字数相等,句式一样,只是个别词语不同。”“每节诗的开头都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乡愁是——’与 ‘在这头......在那(里)头’四次重复。”“每个意象前面的修饰语虽不一样,但都是叠词,分别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还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量词的使用位置相同”“每节诗都借助了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此环节是学生归纳本诗结构特点的过程,也是强化教学难点.为后文推荐理由寻找切入点。

《乡愁》选择了四个独特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个意象不仅含蓄深刻,富有美感,而且与作者的经历紧紧相连,富有时代与历史气息,是诗人对乡愁的独特感受。那么同学们,如果让你们向朋友推荐这首诗,你打算怎么写推荐的理由?学生思考后发言。(强调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富有个性)

例如:我推荐余光中的《乡愁》,我推荐的理由是:它将抽象的乡愁化为具体的意象,感染力很强。乡愁本身是难以表现的情绪,诗人从广远的空间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借助他们把乡愁表现得深刻感人。

我推荐的理由是:《乡愁》中的四个意象典型而贴切,虽然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如“邮票”让人联想到寄信、写信,联想到信上倾诉的思念,联想到孩子想家的心情,联想到母亲凝眸的.眼睛,联想到寂静的深夜,一轮明月下,母子天各一方的思念。

我推荐的理由是:《乡愁》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这首诗四个诗节都很整齐,字数相等,句式一样,只是个别词语不同,结构均衡匀称,每节诗的开头都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四次重复,形成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同学们的推荐理由中包含了你们自己对这首诗的独特评价,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还要了解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要善于独立思考,有不拘于前说的精神。乡愁是一生的文化,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你们对《乡愁》这首诗还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和认知,因为好诗是不倦读的。最后让我们在罗大佑的《乡愁四韵》中,再次领悟感受一下余光中的乡愁吧!让我们在心中默默地期盼,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回报,千千万万个台湾人民不再饱受思乡之苦。

教师的总结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再次强调,同时也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为今后孩子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乡愁四韵》的播放,渲染浓浓的愁绪,与课堂开头相呼应,使这首文质兼美的诗歌深深地隽刻在学生们的心理。

1、搜集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古诗与现代诗均可),按照意象进行分类

2、比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从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写作手法等方面,找其共同点,辨其不同点,品其表达效果。(从主旨、意象、意境等方面把握。)

3、尝试着写一首“乡愁诗”的评论文。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 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教案设计 篇5

静夜思·李白

【作品简介】

《夜思》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诗》原版】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现存《静夜诗》是明代以后的版本。11世纪宋蜀本的《李太白集》即是原文,并且目前日文版本也用的是李白原文。

【注解】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翻译】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评析】:

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赏析】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点评】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李白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教案设计 篇6

教学内容简介:

《草原》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经历和感受写的一篇访问记,《草原》教学设计。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学生通过学习景美、人美两部分,体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透过文字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与生命相互依存的关系,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感受到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会认3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迂腐、鞭子、疾驰、墨线、无际、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4、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去过草原吗?(指名回答)你知道草原是什么样子的?(指名回答)

2、那么草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草原》一课,一起感受一下草原的美景。

二、了解作者加深印象。

1、这篇课文是老舍爷爷写的,关于老舍你知道多少呢?教师相机简介作者老舍。

2、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老舍的文章。(《老北京的春节》、《鸟的天堂》等)

3、老舍爷爷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学习他的文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初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认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

2、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结合自己得到理解来谈一谈。(指名回答)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访问陈巴尔虎旗的经过)

4、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本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案《《草原》教学设计》。)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板书。

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四、品读赏析课文感悟课文中的美景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汇报交流。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合作探究。

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你喜欢的部分。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第一部分:抓重点词句理解草原的美丽景色。)

2、锁定重点,品读感悟。

根据汇报内容随机出示相关句子,进行学习。

(1)景美部分:

在汇报第一部分时,可通过"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青翠欲滴,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等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品悟草原的美景。渗透环保教育。

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

(2)人美部分

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让学生读自己认为最能表现出蒙古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体会人情美,渗透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师小结。

3、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板书设计

草原

景美人美

明朗可爱热情好客

一碧千里蒙汉情深

民族团结

教案设计 篇7

我读了《儿童故事》这本书,其中《神笔马良》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马良是一个肯吃苦的孩子。没有画笔,树枝就是他的笔;没有纸,地面就是最好的纸。面对困难,他努力学画,从来没想到放弃,所以马良最后得到了神笔,学到了真本领。

马良是一个善良又是非分明的小孩。他得到神笔后,热心地帮助穷苦农民,给他们画耕牛、水车……,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马良对有钱人,态度就不一样了。一个大官很贪财,一听说马良有一支神笔,就立即要他画金银财宝,马良不画,就把他关起来,他逃了,又把他抓过来,还要他画金山,画摇钱树……,最后什么也没有捞到。

在学习中每当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就会想到马良。马良家里虽然很穷,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学画画。正因为他的努力和不放弃,所以才能得来帮助大家的神笔。马良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还能坚持做自己的想做的事。那我们生活在现在,难道还不能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能克服一点小小的困难吗?马良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刻苦学习,才能解决困难,取得成功!马良告诉我们:只有善良、是非分明,才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神笔马良》真是篇好文章,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一次,老师让我们去读课外书,我在图书馆里找到了《神笔马良》。

这是个感人的故事。

马良靠他的善良、执着,得到了神笔,又用神笔造福百姓,惩治坏人。我想:“假如我也有一支神笔,那该多好啊!”

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要飞到被洪水侵袭的村庄,这里正遭遇罕见的洪灾,一片片良田被淹没,一座座桥梁被冲毁,一栋栋房子倒塌,一个个家庭居无定所,看着这样的情景,我的眼睛充满了泪水,我赶快拿出神笔“刷,刷,刷”地画起来。崭新的房屋,宽阔的马路,坚固的桥梁,齐全的家电,一切都变成现实,人们直夸我是个好孩子,哈哈,我的神笔可立了大功。

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要直奔祖国的西南灾区。这里刚刚发生百年难遇的旱灾,处处是干裂的土地,一片荒凉,我大笔一挥:江河、池塘、水库出现了,清凌凌的水,田里长满了金灿灿的稻谷,红通通的高梁,白花花的棉花,果树上结满了果子,人们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虽然,这只是个神话,不是事实,但是我们可以靠自己,以自己的能力,像马良一样帮助老百姓,为人类造福,为世界造福。因此,我们更加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人才,让科技发达,使人类过上幸福的生活!

教案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义(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3页。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习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能初步用乘法概念观察现象,在与加法的比较中体会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

3.师:河流你们知道吧,河里有------(学生开始活跃了:虾,鱼,螃蟹),还有青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学生接着说。师:越往后说越多越难,不过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很快数出。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学校去参观。到动物学校可不容易。(大门上写着一些加法算式)

师:大门为什么打不开呢?原来这里面藏着秘密,请你找找算式中加数特别的有哪些?

生我觉得“5+5+5 ,4+4+4+4 ,2+2+2+2+2”每道算式中的加数都是一样的。

二、认识“几个几”

师:(出示主题图――)看,小动物们正在活动呢!图中有哪两种小动物?

师:如果徐老师想知道兔子有几只?你会怎样做?(这儿学生怎么回答的我没记录下来)

师:为什么可以2、4、6数?他是几个几个数的?

生:第一个算式中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中加数都是3。

每堆摆2根,摆5堆。摆了几个2?(摆好就举手)你能写出加法算式吗?

教案设计 篇9

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单韵母,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拼音的四声,先请同学们读卡片,看谁读的准。

一、复习三个单韵母,要求读准音

a o e

二、学习拼音的四声

(一)学习a的四声

讲:a有四个声调,这四个声调,用音调符号来表示写在字母的上头。

板书:1234

讲:按照顺序把它们叫作: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读作:1234。

(教师边讲边用手势来帮助学生掌握高、低、升、降的变化,手势是用右手按照声调符号的写法,做夸大动作。注意:教师要面向黑板,与学生一致。)

读:1、按顺序教师范读,速度要慢。

2、按顺序学生学读,音要准确。

3、按顺序指名读,检查学生读准确。

(这四个音中,二声与三声是难点,发现问题要给予纠正。)

同学们为了读准四声,我们来学一首儿歌: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一拐弯,四声往下降1234。4、打乱顺序练习读。

(对读不准的小朋友,教师要耐心启发帮助,方法可采用动作提示或口形提示。)

(二)学习o的四个声调(方法基本同上)

讲:o和a一样,也有四个声调。

问:谁能像读a的四声那样,试着读o的四声?

练习读:从有序到无序地读,从齐读到个人读。注意读准二声与三声。

课中休息:(可以根据讲课内容自编,如儿歌、听音乐拍手、舞蹈等)。

(三)学习e的四个声调

教师板书:1234

学生练读:从有序到无序,从齐读到个人读。

三、巩固练习:

1、读卡片:(要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读的练习,特别是带调单韵母的二声和三声要反复练,每个同学都必须读准)。

2、抄写带调韵母,调号写在上格。

3、练习书写。

板书设计:

《aoe》教案评析

在aoe的教学中教师是借助形象让学生记忆拼音形状的,这是汉语拼音单韵母教学的起始课。此教案显示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从图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医生给小女孩看嗓子,小女孩发出的声音就是字母“a”的音。张大嘴发“a”要响亮。这样初入学的儿童易于接受,知识给的很自然,重点观察小女孩的头,以配合字母“a”的字形记忆。

2、重视起始教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书写的指导,为学生写好字打下基础。

3、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采用了多种方式记忆字形。如顺口溜记忆,用动作表演记忆,使学习富于情趣,让学生愉快学习。

4、汉语拼音教学,注重先摆口形再发音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o”的发音是难点,教师强调先摆口形再发音,舌头不动,发音才准。练习四声重点放在二声、三声采用跳读法。

《a o e》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

教学重点

a、o、e的音、形教学。

教学难点

掌握o的发音,学会a、o、e的四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语拼音,因为学会了汉语拼音,你们自己就可以读带有拼音的故事书,而且还能学会很多的汉字。

我们先来学习三个单韵母,齐说“单韵母”。

二、 学习a、o、e三个单韵母的发音

1.教学单韵母a

(l)演示课件,问:它们在干什么?(小姐姐在练嗓子,小姐姐张大了嘴巴发出a的音)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单韵母a,它就念a,发音时嘴巴要张大,读音要拉长些。

教师示范发音,学生练习发音。

指名读,齐读a。

(2)认识四声,掌握a的四个声调

“a”是单韵母,出示四声卡片,ˉ、ˊ、ˇ、ˋ,这些就是四声符号。

我们先给a戴上一声的帽子,读1(板书:1)范读,指名读,一声要读得很平,记

住:一声平。

(出示二声符号)这是二声,把它戴在a上,读2(板书:2)范读,指名选,二声要

往上扬,记住:二声扬。

(出示三声符号)这是三声符号,戴在a上后,a要读成3(板书:3)范读,指名

读,三声发音时要拐旁,叫“三声拐弯”,再指名读,齐读。

(出示四声符号)这是四声符号,a戴上它后就读4(板书:4)范读,指名读,发四

声的音要向下降,叫做“四声降”,指名读,齐读。

复习声调规律,齐背儿歌:一声平、二声杨、三声拐弯、四声降。

2.教学单韵母o

(l)看图,指明说图意。

(公鸡在打鸣,喔喔地叫),我们要学的第二个单韵母和公鸡打鸣时发出的“喔喔”声很像。

(出示单韵母o的卡片)指导发音:嘴唇要拢圆,范读,齐读,指名读。

(2)掌握o的四声

依次出示o的四声,分别问:这是几声?怎样读,练习发音。

3.教学单韵母e

(1)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鹅”的音读平了就是e的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单韵母,指名读,齐读。

(2)在学习a、o四声的基础上自学e的四声。

分小组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三、巩固练习

出示a、o、e的卡片,复习发音。依次读,打乱顺序读。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汉语拼音的第一课,认识了三个单韵母a、o、e并且掌握了它们的四声。

作业设计:

练读拼音。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拼音,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抽象、死板地给学生讲,什么是四声,学生很难理解,就算老师反复示范四声的朗读,效果也不会很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小汽车的图画生动形象,对四声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特别从两个方面能充分体现出来,一方面是开车的四个过程,像四声的形状,我用简笔画的形式体现出来,学生一目了然,一下子就能把四声记住,同时,我边讲还边让学生比划四个过程(四声),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掌握了四声的写法。另一方面,在讲故事的时候,我和学生借用了一起开车上江郎山的假设,目的也是为了渗透四声的发音方法。所以,我试着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读四声。

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

2、用心领悟课文内容,养成积累语汇的习惯。

3、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感悟美、品位美、尝到乐趣。

1、同学们,五一假期马上要到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旅游),老师给你推荐一个旅游胜地富春江,那儿可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我从网上收集了好多图片,想先一曙为快吗?

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欣赏。

2、欣赏完后,请学生谈感受。

3、师:宋代作家吴均他也曾一游富春江的,并为之陶醉,想知道吴均有何感受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品读这篇曾在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写景小品文《与朱元思书》。

二、初读,整体感悟。

1、齐读文题,指名释题(多媒体出示)。

2、你觉得庆该怎样学这篇文言文?

学生讨论交流,再指名回答。

3、生自读课文,给10分钟时间→找出不懂的地方。

①字的读音。

②实词、虚词的意思。

③句子的翻译。

5、指名有感情地读,生点评。

6、师范读,生再次欣赏画面。

三、细读,品悟文章美。

1、你觉得富春江美吗?美在哪里?

2、再次品读,找出表现富春江美的句子。

3、学生发言,谈感受。

4、师小结:富春江的确美,美在它的碧波荡漾,美在它的鱼群穿梭,美在它的寒树群山,美在它的鸟鸣猿啼,置身于此山此水中,作者不禁发出感慨,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吗?

5、你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谈感受?

师:这山这水,多诱人啊,让人忘记一切烦恼,一切世俗,让人的心变得宁静透明,读到这句,让我在感受了自然之美之余感受到了深遂的情景之美,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

2、学生欣赏短片,屏幕显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有关于季节的,有关于动物的,有关于运动的,有关于亲情的让学生欣赏,欣赏完后让学生就自己的发现或感悟写一句关于美的格言,写一首小诗即兴发言。

五、小结:同学们,我们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美,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美,那么就请大家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更要去创造生活中的美,这样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岳阳楼记教案经典


岳阳楼记教案 篇1

登岳阳楼记杜甫

杜甫《登岳阳楼》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dēng yuè yáng lóu

登 岳 阳 楼

唐代:杜甫

xī wén dòng tíng shuǐ ,jīn shàng yuè yáng lóu。

昔 闻 洞 庭 水 , 今 上 岳 阳 楼。

wú chǔ dōng nán chè,qián kūn rì yuè fú。

无 楚 东 南 坼, 乾 坤 日 月 浮。

qīn péng wú yī zì,lǎo bìng yǒu gū zhōu。

亲 朋 无 一 字,老 病 有 孤 舟。

róng mǎ guān shān běi,píng xuān tì sì liú。

戎 马 关 山 北, 凭 轩 涕 泗 流。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扩写登岳阳楼

这是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想想我离开成都的草堂已有两年之久,游历四方,追寻先人之足迹,瞻仰墨客之风采,莫不惬意,也填充我这放荡而无事的生活。今到湖南岳阳,这是个地处洞庭鱼米之乡的好地方,在这湖边游玩了些时日,看到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好生羡慕这一方水土。早就听说过洞庭湖的波澜壮阔,今所见果不其然,也不枉费我几百里水路赶到这里。到了这个地方,就有一处名胜不能不提——岳阳楼,在我前面已有不计其数的墨客们仰名前来,遇景生情留下了众多的美文佳篇。姑且登上去看看,说不定我也能有所“作为”。

登上了岳阳楼,面朝洞庭湖,其实壮阔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让我望不到北方的战事,荧荧的湖水中动荡着,好像整个国家都漂浮在日月星斗中,难以安稳。想到这里我不禁痛心疾首,也难以贡献自己的力量。深深感到羞愧!好在这一方水土,没有战火连连,民生安泰,所以才有我这个“无用”之人在此闲谈空话,而不务实务。但愿湖水那边的'人都能安好,每个家庭都能团聚……

说到这里,我的家人呢?你们在哪呢?纷乱的时局让我们分离了,但是每个深深的安静的夜里我都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你们。其实想想还是不见你们为好,我一个糟老头子只会给你们徒增麻烦,如果能通过书信的方式知晓你们都安好无恙,我也能安心了。我也不会说我的困苦遭遇,连连的旅途让我老头子身患疾病,没有经济来源,也无从请大夫来治疗,走一步算一步吧。小舟漂到哪我老头子就看看那里的风景和人情。给予当地人我诚挚的祝福。

不远处一个农夫在烧草堆,仿佛是北边战事的引子,想到我的遭遇和风尘,没有一个依靠的地方。国家风风雨雨,人们向往安定,我老了而无能为力。眼泪落下来了,落在这一汪洞庭水中,瞧瞧地泛起一个涟漪,只有岳阳楼看到。岳阳楼啊!你不要和别人说,我只是过客,现在能做到的只有愿一切安然……我走了。

岳阳楼记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涵咏诗歌,探究诗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诗歌意境

2、学习诗歌,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背诵《登岳阳楼》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爱国情怀,激发自己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学习难点: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扩展阅读

教学方法:吟咏 启发 诵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亲爱的同学们,望月吟诗是古人的一种习惯,所以我们领略到了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实,登楼赋诗更是古文人的.一种喜好,今天,让我们和杜甫一起登楼赋诗-------

(学生自己定学习任务,教师展示幻灯片,师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悟,指导诵读(展示原诗)

1、自由朗读,结合书下注解,读懂诗句

2、质疑问难,大声朗读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本诗的意思

4、指名朗读,划分节奏,注意轻重、缓急、快慢

三、指导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本诗

1、以思带说:

诗中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加入自己的想象,更生动形象的描绘。

2、炼字:

抓住关键字“坼”“浮”进行体会

明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诵读,读出杜甫诗风“大气”之感,体会作者心胸开阔

四、探究作者杜甫形象

1、想象:杜甫在楼上看风景,我们在书中看杜甫,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诗人的举止、肖像、神情

2、思考:是什么使诗人老泪纵横?结合你所了解的杜甫及本诗谈谈

(师展示幻灯片):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3、探究: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及对国家情感的?那为什么要先表达自己的情感?

联想一下我们学过的老杜的诗(师展示幻灯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岳阳楼记教案 篇3

【教育意图】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发、谈论相结合的写作特征。

2、领会对偶方法的修辞作用,并能敏捷辨认对偶句。

3、正确了解“先全国之忧而忧,后全国之乐而乐”的深入含义。

【教育要点】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发、谈论相结合的写作特征。

2、正确了解“先全国之忧而忧,后全国之乐而乐”的深入含义。

【教育难点】

1、正确了解“先全国之忧而忧,后全国之乐而乐”的深入含义。

【教育时数】

三课时。

榜首教时

教育方针

1、简介年代布景及作者,辅导学生朗诵全文。

2、师一起疏通课文大义榜首部分及第二部分榜首层。

教育进程

一、简介作者及文章布景

范仲淹北宋闻名文学家、政治家,建议“与民同乐”。

范仲淹,字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家_________家,谥号_________,著有《_________》。

二、范读课文,留意句读

三、正音,完结预习二、三

谪(zhé) 属(zhǔ) 浩浩汤汤(shāng) 霪(yín)

霏(fēi) 樯(qiáng) 黄昏(bó) 谗(chán)

顷(qīng) 芷(zhǐ) 汀(tīng)

四、齐读课文,留意句读

五、学生自读课文,力求读熟,领会作者的爱情

六、师生一起剖析课文榜首段

1、指名学生朗诵榜首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要点词语:谪 越 具 增 属 予。(板书)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榜首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布景和作记缘由。(板书)

4、齐读课文榜首段。

七、师生一起剖析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诵第二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要点词语:胜状 汤汤 大观 备 然则 迁客骚人 得无(板书)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第二部分榜首层(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衬托。(板书)

4、齐读课文第二段。

八、总结本节课内容

榜首部分归于叙事,第二部分归于写景。

九、作业

1、温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三、四段。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榜首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布景和作记缘由。(叙事)

第二部分:榜首层(2)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衬托。(写景)

第二教时

教育方针

1、温习上节课内容。

2、剖析课文2、3两段。

3、领会对偶方法的.运用。

4、找出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教育进程

一、温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拼音、解说。

2、齐读、抽背。

二、新授第三段、师生一起剖析

1、指名朗诵第三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三段。

要点词语:若夫 排空 去国。

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

第三段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谈论“不以己悲”伏笔。先写景,后写情,情景融合。(板书)

4、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师生一起剖析第四段

1、指名朗诵第四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四段。

要点词语:至若 春和景明 而或 把酒临风

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

第四段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谈论“不以物喜”伏笔。先写景,后情,情景融合。(板书)

4、学生齐读第四段。

四、师生一起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如:“衔远山,吞长江”“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欧翔集,锦鳞游水”“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五、总结本节课内容

三、四段为第二部分第二层两段文字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构成明显对照。其实,看起来是写“异”,实际上是写同。因悲和喜体现虽“异”,但实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对立的以个人容辱为搬运的悲喜观。这样,就天然过渡到下文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维境地上来。

六、自读三、四段,力求背诵

七、作业

1、温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最终一部分。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3)物暗己悲,先写景,后写情,情景融合。

为谈论“不以已悲”伏笔。

第二部分:第二层(3、4)

(4)景明则喜,先写景,后写情,融合。

为谈论“不以物喜”伏笔。

第三教时

〖教育方针

1、温习上节课内容。

2、剖析最终二部分。

3、了解“先全国之忧而忧,后全国之乐而乐”的积极含义。

4、总结全文。

〖教育进程

一、温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拼音、解说。

2、齐读、抽背。

二、新授第五段、师生一起剖析

1、指名朗诵第五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五段。

要点词语:求 古仁人 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五段: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志趣被。

这儿天然总结出全文中心意思,“先全国之忧而忧,后全国之乐而乐”的答复,进一步提醒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维爱情之“异”。这一句归纳了古仁人的雄伟志趣,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高远的志趣。

4、学生齐读第五段、力求背诵。

三、师生一起剖析第六段

1、指名朗诵第六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六段。

3、教师总结。

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刻。

四、齐读课文、力求背诵

五、作业

1、温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下一课。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报负。

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刻。

岳阳楼记教案 篇4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情感;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主要把握前两段的内容,尽量疏通第三段文字。

一、作者介绍,解题。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三、研习新课。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谪、属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可以先提问题,全文读完了再明确其缘由)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然则、骚人、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l)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

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做好铺垫。“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

(六)、写一写拓展延伸升华主旨

1、播放视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林俊德的事迹。

2、林俊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们,结合自己的志向联系实际试着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设计:

迁客骚人:个人忧乐对古仁人:万家忧乐

淫雨霏霏即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春和景明则喜

1、教案的设计,即注重了文言文基础字词的积累,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又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多媒体、教学互联网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直观性和启示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3、学生对字词的巩固不够深刻,小组合作的效率有待提高。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教案 篇5

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调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现代贤人的诗赋刻在岳阳楼上,嘱咐我写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优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衔接着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流水,水势浩浩荡荡的样子,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从这里往北直通巫峡,往南一直到潇水与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失意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欣赏景物的心情,大概没有不同吧。

至于那连绵而密集的`阴雨,整月不放晴,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浪头冲击着天空,日月星辰隐藏了它们的光辉,高山隐匿了它的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只听见老虎在长啸、猿猴在悲啼。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受人诽谤、害怕被人讥笑的心情,放眼望去,看到的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又十分悲伤的感情。

到了春天气候和暖,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风平浪静,没有惊涛骇浪,水天映照,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湖水波动时,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人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会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真是喜洋洋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些古仁人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君主担忧。这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教案 篇6

一、检查背诵及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二、赏析文章

1、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仅仅是为了介绍岳阳楼的美景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借写岳阳楼的美景表达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和旷达的胸襟,以及对滕子京的劝勉之情。

第五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

“微斯人,吾谁与归?”——劝勉之情

2、从文中找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语句,看看是怎样描写岳阳楼的`景色的。

明确:第二段总写洞庭湖的全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描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象。

空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洞庭湖湖面的广阔浩渺

时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洞庭湖景象千变万化

二、三两段具体地描写了岳阳楼的一阴一晴,一明一暗的两种景象。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岳阳楼景色同时也有抒发了情感,从二、三、四段中找出抒情的句子,看看这些语句抒发了什么情感以及它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5、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明确: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的忧乐观: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你是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义。

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以后能关心民间疾苦,以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虽屡遭贬滴,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抱负。

2、你能列举一些和范仲淹一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人吗?说说他们的事迹。

1、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

2、作者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

明确:本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融合在一起,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待,又有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辟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千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作业本第27课做完。

岳阳楼记教案 篇7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zāi)?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锦鳞游泳(用锦鳞代指鱼群)

《岳阳楼记》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

8.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岳阳楼记》中心思想

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警策自己。

《岳阳楼记》主题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 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岳阳楼记教案 篇8

教学立意:

诵千古佳作,感受范公的博大磊落的襟怀,领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壮我学子筋骨,开我学子心胸,蓄积人文底蕴。高唱需要壮词,积累语言模式,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中仍富有生命力的用语。

教学方式:

在平等、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诵读文本,探究文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天下有名楼,岳阳楼因诗文而名闻天下。图示岳阳楼猜名以调动兴趣或高吟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唐代诗人的名作。

二、诵读。通过分层次多重多种方式的朗读,课堂内完成背诵的任务,受到崇高的“忧乐”观的熏陶,领悟借景而表现阔大胸襟的写法。

1.读顺:首先范读,或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提出要求,对照书本,一字一音听准。接着让学生查字典,看书上注音,自主朗读两遍,将课文读通顺,再放录音,无须对书,只专心听之任之可也。然后或前后或左右两人合作,轮流朗读,相互正音。继而,师生二重通读全文。其间,教师巡行于行间,随时解决生字或误读。

2.读懂:逐段分别独自诵读,要求流利顺畅。关键词义的解说、成语的提示、句子大意和段落概述。

第一段,叙事,滕子京的政绩、文化建设和自己作记的缘由。其中“守”作动词用,“越”有“度过、超出、经过”义,“百废俱兴”为成语等,当要提及。中间三段写景,先实后虚,境界广阔,气势雄浑。第二段,佳境概述,收放自如,放在前,收在后,引出下面“悲喜”二段。“衔、吞”二词,以动写静,状洞庭湖巨口之貌;“浩浩汤汤”泛指广阔壮大、与今说“浩浩荡荡”义近,但要注意读音区别。三、四两段分别以想像虚写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的两种类型,为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笔。“游泳”为两个词,不可忽略;“岸芷汀兰”互文见义;“郁郁青青(jing)”,茂盛的样子;“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应看作对偶,“空”则为名词。这两段既相互对比又情景交融,多用四言的韵语和排偶形式,尽铺张之能事,虽有人讥诮为“传奇体”,并不影响多数人的认同。第五段,抒怀,揭示主旨,既是张扬自己的崇高抱负,也隐含对朋友的勉励意蕴。这一段名句多多。末段,记时,通常做法。疏通大意后,全文脉络也应当板书完成。

叙事 作记缘由

佳境 概述(实)

状景 因己而悲 记洞庭湖水

因物而喜(虚) 念天下忧乐

抒怀 天下己任

记录 .写作时间

3.读悟:分组或选择美读能力强的诵读、陶醉其中,即进入作者的精神状态,读出语调、节奏和情感。重放录音,倾心而听,将自己想像为作者。带着这种情绪,在录音范读后,自主朗读两至三遍。

引导学生感悟、探究和陈说自我的独特体验:一从思想内容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巨大的感人魅力在于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通脱胸怀和“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志向。二从表现手法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名为记楼,实是借题发挥,写景不过是纵论情怀的铺垫。三从语言方面设问,让学生搜集并整理本文哪些成语和短语至今还有活力,成为我们语言精华的组成部分。

4.读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范本,进行句式仿拟和语言模式的积累。当堂,每人两至三个。

5.读背:先自主抢背,或老师选择记忆力强的示范,再师生二重诵背。

三、另类拓展

提供施蛰存先生《先忧后乐》的非主流观点的短文,以引发思考,唤醒批判思维,展开讨论,就是非曲直各抒己见。仍需教师的基本立场,施老先生的说法敏锐犀利,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故意对立歪曲、强词夺理之嫌,从思维角度说,确实发人心智。范公的“忧乐观”,说白点,即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这种价值取向,在当今时代,依然不失其借鉴作用和教育意义。学生接受与否,平等沟通可也,不可强加。

四、读后

家庭作业即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诗文和对联,汇总张贴。一附:先忧后乐(施蛰存)范仲淹做了一篇《岳阳楼记》,整整三段写景,文体实在有些轻浮,难怪尹师鲁要讥讽它是“传奇体”。幸而最后一段写出了两个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使人把这篇文章刮目相看,列入“观止”的“古文”。去年苏州人纪念范仲淹,在范家祠堂里上了一块匾,题四字曰“先忧后乐”。于是这两个名句又引人纷纷议论了一阵。

我仔细想想,这两句话也很有些不对劲。天下老百姓还没有什么忧虑,可知还在太平天下,你范仲淹却忧起来了,忧些什么?惟恐天下不乱,领导天下老百姓跟着你转乐为忧吗?天下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很好,大家都很快乐的时候,惟有你范仲淹却并不快乐,还在忧。忧什么?杞人忧天吗?等到人民快乐过去,天下形势有些不妙现象,人民开始有些担忧了,而这时,你范仲淹却乐起来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可乐的呢?除非是幸灾乐祸。两个名句,一经分析,实在只有一个意义:人民快乐的时候,你忧愁;人民忧愁的时候,你快乐。不和天下人民同感情,这是爱国主义吗?

岳阳楼记教案 篇9

《岳阳楼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现代散文佳作。学习时,门生可在听课文范读灌音、看“岳阳楼胜景”录像的过程中,充实感受本文言语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对文章体现的深入的头脑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开导点拨下完成。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正确理解难词、难句,可以经过让门生借助工具书自学。在此底子上构造讨论来完成。言语文字的美感,宜在重复诵读中体会。警句的深入内在,宜在教师得当增补背景知识下理解。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头脑境界应该怎样评价,是学习的一个疑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接洽作者所处的特定社会阶段,进行正确地阐发。岳阳楼记教案

四、课时摆设二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灌音机、影碟机六、师生互动运动设计一.门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自学文章,理解难词、难句,了解文意。二.门生结合听范读,看碟片和自在诵读,一边明白岳阳楼美景,一边感受本文语句参差有致,富于音乐美的特点。

一.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qq唯美伤感网名迁客墨客(sāo)

二.朗诵全文,做到根本成诵。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清贫,幼年丧父,对基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革新步伐,因遭守旧派阻挡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当前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东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都城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七一六),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岳阳楼记教案

一零四六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富厚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教案 篇10

教学设计思路: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节奏感强,适合诵读和感悟。 教师宜指导学生朗读,以诵读和感悟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等,安排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本文篇幅虽小,内涵却博大,文句通俗而寓意精深,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 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2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3 、 概述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及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

4 、 背诵课文。

(二)过程和方法:

1 、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2 、 揣摩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 、 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三)情感 、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有才能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 、 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 、 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 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 、 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词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许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二、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1、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选出较好的资料交付老师,图片可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可由学生自行朗读或实物投影显示。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也可酌情介绍一些必要资料。

2、 多媒体显示:范仲淹 生平创作和写作背景简介(略)。

3、文体简介: 《岳阳楼记》文题中的“记”,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它可以叙事,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议论。

三、 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学习小组长检查预习情况,教师巡视并适当提示。

多媒体显示:

(1)生字注音:滕(tén ɡ )谪(zhé)日星隐曜(yào)浩浩汤汤(shān ɡ )淫雨(yín)薄雾冥冥(bó mín ɡ )偕(xié)樯倾楫摧(qián ɡ jí)岸芷汀兰(zhǐ)心旷神怡(yí)

(2)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

2、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洞庭湖湖景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3、学生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意 、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4、学生读课文一遍,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5、学生推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 、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理解大意,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4、教师分发课文译文等文字资料,帮助学生分类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多媒体出示)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思考与讨论。

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1)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2)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7、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8、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9、(1)“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阴天景色 迁客骚人的悲

晴天景色 迁客骚人的喜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六、精彩小结,加深理解

(多媒体展示)

上联:要学仁人志士;

下联:莫做迁客骚人。

横联:为国为民。

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岳阳楼记

阴天景色 迁客骚人的悲

晴天景色 迁客骚人的喜

岳阳楼记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朗读、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情境导入: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让人回味无穷;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 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其楼高三层,下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可鸟瞰洞庭湖,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范仲淹自己也说:“前人之述备也。”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岳阳楼声名益著,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成为游览胜地。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湖南) 黄鹤楼 (湖北) 鹳雀鹊(山西) 滕王阁(江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10(皇佑三年)以户部侍郎知青州27岁中进士,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xx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

4.文体简介: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记》。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完]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属于第二类。

2.听老师朗读。

(1)准音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霏(fēi ) 樯(qiáng) 楫(jí)冥冥(míng) 谗(chán)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怒号(háo) 汀兰(tīng) 把酒(bǎ)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3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 理清文章结构

5、重点语句翻译。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②衔远上,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它)包含着远处的山峰,容纳下长江,浩浩荡荡,广阔无边。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乌云蔽天,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被降职远调的人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作业:

熟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语言魅力.

最新教案设计15篇


教案设计 篇1

风的观测是继云和雨的观测之后,进行的又一项稍有难度的天气现象的观测活动。 第一部分的教学活动是从寻找风的踪迹开始的。

风的观测主要为了让学生们感受风,感知风是变化的。怎样寻找风的踪迹?可以从很多自然现象感受到,也可以自己寻找观测到风的方法。

风的观测活动一定要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进行,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一段时间里风向会很不一样,所以,观测时,应该把一段时间里出现的次数最多的风向定为当时的风向。这是需要帮助学生解决的一个大问题。那么对于每一次风向的最终判断,学生们可能也会出现较大的问题,因为他们很容易将风来的方向和风去的方向混淆在一起。烟、旗子等物体的飘扬方向是风去的方向,这和风向标指示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这一部分的活动还要注意激励学生们在一天内多次观测风向,作好记录,研究一天中风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第二部分主要是研究风有力量。

在玩纸风车的游戏过程中,让学生们尝试在自己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凭自己的观察思考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风力大小和风车转速及其产生不同的力量有什么关系,是推进学生对风的大小会产生不同力量的理解,这很容易。花一些时间让学生经历风车转速与风力大小等等控制变量的研究过程。

第三部分的活动就是和学生们一起认识风力的大小。

教材上给我们出示了风力等级表。我们不强调让学生记住这个风力表,只要学生能以这个表作为一种尺度来判断自己观察的风力的大小就行了。在指导学生利用风力等级表判断风的大小时,要引导学生从高级向低级推断。

鼓励学生对一段时间里风的情况进行观测。

1.经历观测风的'方向、风的力量(风的大小)的活动过程。

能利用风向标、事物变化等确定风向,能观察并对照风力等级表估测风力大小。

2.对风的探究有深厚兴趣,能有意识地在平时对风进行观测。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风向和风力的等级。

教案设计 篇2

vital

【例句】She had found out some information of vital importance。

crucial

【例句】It is crucial that the problem is tackled immediately。

【翻译】立即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prominent

【例句】This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investment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fueling economic growth。

【翻译】投资的较大幅度增加,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明显作用。

cardinal

【例句】Respect for life is a cardinal principle of English law。

【翻译】尊重生命是英国法律最重要的原则。

excellent

教案设计 篇3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第一课时中,我就力求体现这一理念,读懂文意。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充分接触文本,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语文的方法千变万化,思维方法亦然。

学习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师:瞧!灰雀来为我们讲述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了,让我们热情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揭题。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初读感悟

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指名分自然段读,先小组交流,再个别交流。理清课文脉络。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三只灰雀的呢?找出句子来读一读。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读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用来度的方式体会列宁的感受。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

四、自己读读课文3——10自然段,找出描写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

1、出示句子“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列宁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又会到哪儿去找呢?体验“找遍了……也找不到灰雀”的心情。指导读。

2、引导出示列宁的三句问话:

①“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②“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③“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细细地读一读这些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出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和关心,因为它们都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指导朗读写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二)那灰雀到底哪儿去了?

请生讨论回答:小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又是他放回来的。

1、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的?找一找。

体会

(1)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理解“吞吞吐吐”的意思,说说他当时心理是怎么想的?那你能读好它吗?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为什么他不敢讲?他在害怕些什么?相机板书:占为己有

谁能读好他此刻的矛盾心情。

(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的!”

①从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②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读出“一定会飞回来的!”。

板书:勇于改错的决心

(4)男孩为什么要先捉走后又放回这只灰雀呢?他对灰雀喜爱吗

教案设计 篇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读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并能用课文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2、品读词句,体会比喻句的妙用。

1、同学们,你们到过草原吗?或是见过草原吗?它是什么样的?和我们书中写的一样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告诉老师。(生谈自己的见闻)

2、师简介草原及其民俗民情。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3)激趣:如果让你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那儿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行吗?

三、再读课文,准备介绍材料。

1、把自己想向别人的景物作上标记,要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自己当导游,在小组里介绍,然后选代表上台介绍(可让学生利用挂图)

要求:先说你想介绍什么?再作具体介绍,还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3、教师过渡总结:

听了他的介绍,你认为草原的自然风光美吗?(很美)美在哪呢?我们来仔细体味一下老舍爷爷是怎么样描写的。(读第一自然段)在自己喜欢的句子旁作旁注,想想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着重体会作者的心情)

(3)四面都是小丘……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理解比喻句的妙处)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理解、品味句子意思)

在理解上面句子时,在让学生懂得句子的意思,懂得这样表达的好处,可以借助图片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仔细品味,进一步领略草原的美景。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并试着背诵这一段。

1、刚才我们听了小导游的介绍,知道了草原的自然风光,现在我们再美美的读读一读,享受一下这美丽的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我们知道了那里不但自然风光很美,而且民族风情也很有趣。谁来当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生读2至5自然段,讨论交流后,请一个学生介绍民族风情,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相机板书。(板书附后)

1、听了他的介绍,你觉得这里的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热情好客)从哪里体会到的?读一读有关句子,仔细体味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

(1)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2)在汽车左右和前面引路。

(3)许多人从几十里外来看望客人。

(4)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手抓羊肉。

(5)姑娘、小伙子为客人们表演。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

2、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三、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有感情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比喻句的用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让学生谈谈它的好处。

(2)指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气特点。(要求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1、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里的语言,介绍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

教案设计 篇5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在海拔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3、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桂花香和“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

二、引读一二自然段:

我们即将摇的桂花是什么样的呢?

回忆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描写桂花的句子。

这些句子突出桂花什么样的特点?香

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

三、体验摇花乐: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和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去迎接那缤纷的桂花雨。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再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交流画出来的句子。

a、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指导读句子,大家一起摇桂花,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

b、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抓住关键字词、标点符号等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展开想象,描绘桂花摇落时的情景。想象桂花落得满头满身时的感受。

指导朗读作者喊的内容。(加提示语喊)

这阵阵的桂花雨让人感受到的是美,让人体验到的是乐,就连做梦的时候感觉到的都是甜。香、乐、甜是作者在摇桂花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作者把这些感受都融在了一首小诗中。

出示小诗,指导朗读: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3、在这桂花飘香的季节里,大人们在做些什么?

体会桂花雨给全家人带来的快乐、幸福。

4、体会桂花雨给全村人带来的快乐。

四、感悟思乡情。

这阵阵的桂花雨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出了带给我们快乐,还带给我们什么?

带给母亲什么?思乡情。

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外地”指什么?

介绍作者由瞿溪迁往杭州的历史,并相机介绍杭州“满觉垅”的桂花闻名天下。

你说杭州“满觉垅”的桂花不香吗?母亲为什么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热爱家乡,思念故乡的情感。

体会作者淡淡的乡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和相关情况来体会。

引导学生表达乡情。

五、总结全文:

桂花雨,好香的桂花雨呀!这“香”字中隐藏着作者童年时的美好回忆。请同学们记住这篇散文,让着阵阵桂花雨留在大家心底,也让着淡淡的乡愁留在大家心底

教案设计 篇7

科 目计算机课 题《查找与替换》教 师高海民年 级四 年  级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查找字或词的操作;掌握替换字或词的操作。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3、创新目标:理解计算机操作的思想,自己编辑一篇自我介绍的文章,并尝试用查找与替换这一功能反它转换成第三人称叙述。4、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  确定五点重难点:掌握查找与替换的编辑操作德育点:在编辑成功后,让学生谈谈感受,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空白点:设计有自己特点的文字作品。教     具微机主要技术激发创造性思考与想象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请大家看一篇文章,能把树叶这个词,一次性改写成黄色的树叶来吗?”观赏作品,激发操作的欲望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根据课文中的提示,自己重新编辑这篇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看哪一组在30分钟内编写后,并能应用这些技巧改写文章。 学生自主尝试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1、研究学生的作品,互相说一说编写、改写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操作过程的理解。1、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说出自己改写的过程。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让学生用刚才掌握的知识,去改写老师提供的文章。 学生自主尝试。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1、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此知识?2、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课后练习的完成。3、说一说自己应用成功的感受?  研究性作业:

如果把想把改后的文章处理得更漂亮,你还可以怎样做,你还会使用哪些小技巧?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案设计 篇8

在省编长春版国标教材中有许多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故事,《雪孩子》就是其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已变成了云朵的故事,表现了雪孩子奉献自已,救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同时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这节课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加深感悟。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标准中教学法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制定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1个字,会写7个字,了解“从”的字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表演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雪地、云朵的美丽体会雪孩子的美好心灵。

关键:以多媒体演示代替口头陈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低年级学生较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为此,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件,以故事情节做为画外音,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上来。

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以后,我就让学生图文对照自主朗读,“披文入情”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的同时要求学生在这一环节勾画并识记生字,同时读出相关的句子,在检查识字时除了采用生字卡片和摘苹果、钓小鱼等游戏形式,我还将课文中的11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编成一首短小的儿歌。(兔妈妈,她赶早,连忙出去找食物,小白兔,点旺火,合上眼晴睡大觉,着了火,化成灰,自己全都不知道,雪孩子,把她救,从此变成白云美。)将生字的语言环境改换了,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里出现了“从”的字理,这也是长春版国际教材的显著特色,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产生极大的热爱之情。(课件演示“从”的字理)接下来,在学生识字读文的基础上,屏幕出示几个讨论问题,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说话、扩词训练(屏幕演示)1、从哪里看出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2、“又唱又跳”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还能说出“又…又…”这样的词语吗?3、假如你是小白兔,你的好朋友雪孩子为了救你自己都化了,不见了,你除了赞美她之外,心里还有什么其他想法呢?用一两句话说说。

这样做,既回顾了课文的大致脉络,又进行了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

第四步,帮助学生解疑。雪孩子化了,他到哪里去了呢?你们想知道雪孩子怎样变成白云的吗?(播放课件演示雪与云的变化过程)

第五个环节,指导学生合作表演课本剧虽有一定难度,但是借助动画,引导学生逐步模仿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及表演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并且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在指导写字这一环节中,在学生观察虚宫格里范字的基础上,对个别笔画进行重点指导,尤其是每个字的起笔和落笔位置,在学习新笔画“横折弯”时,强调与横折弯钩的区别,同时,将书写笔顺的指导做为重点。这样,为学生今后正确规范书写汉字打下基础。

最后,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想像,让学生读编故事,《雪孩子回来了》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这节课我力图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给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以充分发展的空间。

特色一:动画巧妙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声情并茂的动画片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特色二: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初读入情——读中悟情,整个课堂书声琅琅,体现了情感性,人文性、综合性

教案设计 篇9

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1、丰碑原指什么?课文中指什么?

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课文中指军需部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2、用——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死时是如此寒酸,从而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这是一个什么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从这句话体会到了将军当时的愤怒,对每个战士的关心爱护,反映了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赞扬了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4、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

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军需处长的怀念与不舍之情,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所以为军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5、你想对文中的军需处长说什么?

军需处长,您真了不起,为了其他的战士您英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向您致敬。我们都应该发扬您舍己为人的革命主义精神,您是我心中永远不朽的丰碑。

教案设计 篇10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太史公说:“我的父亲生前曾经说过:‘自周公死后,经过五百年才有了孔子。孔子死后,到今天也有五百年了,有谁能继承圣明时代的事业,修正《易传》,续写《春秋》,本于《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的吗?’”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呀!寄托在我的身上呀!小子怎么敢推辞呢!

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曾听董生说过:‘周朝的政治衰落破败之时,孔子出任鲁国的司寇,诸侯害他,大夫们排挤他。孔子知道他的建议不会被接受了,他的政治主张再也行不通了,于是评判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中的是是非非,以此作为天下人行动的准则,贬抑天子,斥退诸侯,声讨大夫,以阐明王道。’孔子说:‘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话记载下来,但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现更加深刻、明显。’《春秋》,从上而言,阐明了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政治原则;从下而言,辨明了为人处事的纲纪,分清了疑惑难明的事物,判明了是非的界限,使犹豫不决的人拿定了主意,褒善贬恶,崇敬贤能,排抑不肖,保存已经灭亡了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政治上的弊端,兴起已经荒废的事业,这些都是王道的重要内容。《易经》显示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相互关系,所以长于变化;《仪礼》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长于行动;《尚书》记载了上古先王的事迹,所以长于从政;《诗经》记载了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男女,所以长于教化;《乐记》是音乐所以成立的根据,所以长于调和性情;《春秋》明辨是非,所以长于治理百姓。因此,《仪礼》是用来节制人的行为的,《乐记》是用来激发和穆的感情的,《尚书》是用来指导政事的,《诗经》是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意的,《易经》是用来说明变化的,《春秋》是用来阐明正义的。把一个混乱的社会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没有比《春秋》更有用了。《春秋》全书有数万字,其中的要点也有数千。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了。《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知道。身为国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作为一国之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因为不通礼义的宗旨,以至于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大臣们就会犯上作乱;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就是没有伦理道德;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就是不孝敬父母。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把这四种最大的过错加在这些人身上,他们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托。所以《春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这才写作《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职守,万事已经具备,都按着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么宗旨呢?”

太史公说:“对,对!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我曾从先父那里听说:‘伏羲最纯朴厚道,他创作了《周易》中的八卦。唐尧、虞舜时代的昌盛,《尚书》上记载了,礼乐就是那时制作的。商汤、周武王时代的兴隆,古代的诗人已经加以歌颂。《春秋》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直到当今的英明天子,捕获白麟,上泰山祭祀天地之神,改正历法,更换车马、祭牲的颜色。受命于上天,德泽流布远方,四海之外与汉族风俗不同的地区,也纷纷通过几重翻译叩开关门,请求前来进献物品和拜见天子,这些事说也说不完。大臣百官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功德,但还是不能把其中的意义阐述透彻。况且,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能流传久远,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谈不上创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于是编写《史记》。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从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厄,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

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2.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知识链接]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案设计 篇12

⑴理解诗句中的“妖娆”、“风骚”、“红妆素裹”、“一代天骄”等字词的意义;

⑵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

⑶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

⑷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

⑸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⑹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了解诗人,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

⑴理解诗句中的“妖娆”、“风骚”、“红妆素裹”、“一代天骄”等字词的意义;

⑵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

⑶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

⑷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⑴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⑵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大好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沁园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魄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作,去感受豪放之风。(板书文题,作者)

(一)教师示范朗读,思考问题:(老师朗读词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

2.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并思考问题。

(三)听读完后,老师提问:

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

(这种磅礴的气势,洋溢的激情和力量是毛泽东同志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中爆发并用文字抒发出来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 介绍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3.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齐读词的上阕,思考词的上阕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2.品析诗词的语言。

师引导,点拨,示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句中“千”、“万”写出了雪景的广阔,意境的开阔,气魄的宏大;“封”有冰冻、封闭之意,写出了雪景的凝然安静;“飘”写出了雪轻盈的特点。运用了对偶、夸张和互文(千万里冰封、雪飘)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相衬的写作方法。诗句描写的是北方大地的雪景,千万里冰封、雪飘,凝然安静中轻盈的雪花飞舞,诗人眼前是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眼界和胸襟,宏大的气魄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我觉得可以这样来读(范读),重读“千”、“万”、“封”、“飘”,语速稍慢,饱含深情。

⑵品句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⑶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⑷带着感情朗读所品析的诗句。

3.请同学们用这种品读方法来品析下面的诗句:(1~3列同学品析对北国风光的具体描写的前四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4~6列同学品析对北国风光的具体描写的后三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6~10列同学品析作者想象的北国风光)

⑴:“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几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诗句描述的是,词人站在白雪覆盖的塬上,长城内外的黄河、山脉、高原尽收眼底,大雪覆盖了一切,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黄河也失去了曾经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可以这样来读,重读“望”、“惟余”、“顿失”,语速稍快,读出雄壮的气势,饱含激情和力量。

⑵“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舞” 、“驰” 化静为动、动静相衬。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将披雪的群山比作“银蛇”飞舞,将白雪覆盖的丘陵比作巨象奔驰。 “欲与天公试比高”中,“欲”是想要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里借景抒情,表现了词人自己想要与天公一比高下的伟大气概。

诗句描述的是,词人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连绵起伏,与天相接,似乎想要与天公一比高下。表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朗读的时候情绪高昂,充满激情和斗志。

⑶“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勾画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形容雪后晴日当空,江山娇艳动人的妩媚图画,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词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要等到雪后初晴,便会看到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江山美景如少女的衣装,在晴朗中显得娇艳,多么妩媚的大好河山啊!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可以这样来读……语调中洋溢一种喜爱、惊喜、愉悦之情。

小结:诗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大特点,词的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大气磅礴,气象雄浑,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结合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再次齐读上阕)

1.齐读,思考全词哪两句是由描写雪景过渡到直接地抒情、议论的?

前半句饱含深情,总结上阕写景,“娇”表现景美;后半句饱含力量,“竞”字重读,表现了一代代英雄为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争相倾倒之情。

(过渡:那么在这首词作中,这无数英雄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呢?明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2>.作者的这种惋惜、遗憾之中也包含对这些杰出人物的什么情感?

他们是历代英雄的杰出代表,因此,这种惋惜、遗憾中首先有对他们的肯定。

3>.那么,他们又有哪些方面让作者感到惋惜、遗憾呢?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短于“文治”; “只识弯弓射大雕”——长于“武功”

4>.毛泽东同志认为历史上的这些英雄人物的代表都存在不足,那么他自己是怎样的一位革命领袖呢?

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 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七、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7.《诗》《书》往往间出矣。

三.找出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义.

6.诸侯之相王,王n于殷。

9.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10.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11.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12.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13.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14.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15.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16.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推三代,录秦汉

六.出自本文的熟语有哪些?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线处。(只填序号)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古体与律体之辩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载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教案设计 篇14

《丰碑》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为大家分享了课文丰碑的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那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动人故事,请大家齐读故事的题目。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红军战士在行军途中,经受着种种考验,请大家看屏幕,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位老战士牺牲在这里,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师:那么文中的哪些语句体现出了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请大家把书打开175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如果找到了就画上。开始吧!

生:①我是从衣着方面理解的,书中是这样描写的,我给大家读一读:“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他穿的而且是破旧的而且是单衣,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没穿棉衣呢?他可是军需处长啊!发棉衣他说了算了呢?

生②我猜想他一定是把棉衣让给了伤员,也或许让给了比他年老的战士。

生①从这一点儿上可以看出在那样的条件上,送给别人一件棉衣,他是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所以,我感受到了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透过衣着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你理解得很深刻。

生:读“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我从“贴”字上感觉到他不但穿的少,而且风雪一定打湿了他的衣衫。如果我们要是穿棉衣,羽绒服,又肥又大又厚就不会贴在他身上了,所以才会被冻僵的。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贴”,然后还联系了生活实际来理解,你是一个很会学习的孩子啊!

师:其他同学你是从哪个角度认为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生:我是从他的动作描写感受到的,文中这样写到: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老秃秃的树干坐着”,我从“依靠”和“坐”感觉到他很累,走不动了,前边提到他们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经过了长途跋涉,也或许他们刚刚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打仗打累了。

师:说得对,此时的他太累了,太冷了,已经站不起来了,最后被冻死了,你在理解问题的时候联系了上下文,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生:描述老战士的动作时这样写到:“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我感觉老战士一定想通过吸烟解解乏,他在想抽完烟再接着走。

师:有道理,他实在没有力气了,就坐下来吸一根烟缓解疲劳,可没有想到的是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多么可敬的老战士啊,真值得人怀念啊!

师:那他的左手微微向前伸着,或许风雪真的把他的烟熄灭了,他在向战友借火。如果不是这样,他想干什么呢?同学们想象一下。

生①他在告诉战友们,我坚持不住了,不要管我,你们继续前进。

生②他想对战友说,你们一定要走出雪山,取得革命的胜利。

师:同学们说得对,他也许想告诉战友们什么话,但来不及说了,只有用一个手势来表达他内心的想法。

师:透过老战士的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那同学们你是怎样理解他的神态呢?谁能把有关语句读一读。

生:读“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从他的神态上,我感觉到他面对死亡毫不畏惧。

师:这是我们直观的感受,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他也有妻子、儿女,也有他至亲至爱的人,而面对死,为何毫不畏惧啊!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

生①他一定是做好了心理准备,革命随时都有可能牺牲。为了国家,妻子儿女也没办法啊!

师:自从踏上革命这条路,他就做好了随时随地牺牲的准备。说得好,其他同学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②他作为军需处长,她把最后一件棉衣都发出去了,他尽职了,死了没什么遗憾的。

师:那也就是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憾啊!谁还想说?

生③他看到战士们没有像他一样在雪地里被冻死,他欣慰啊!

师:他心里想的是战士们,早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了,

师:同学们,从老战士的神态上我们感受到了他强大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铮铮铁骨的好男儿啊!是我们心目中的丰碑。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文,我们从军需处长的衣着、动作、神态,这三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确实是我们心目中一座晶莹的丰碑.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大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的、一步一步的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依靠光秃秃的树干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把这一段读一读,请看屏幕。

过渡语:老战士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一座晶莹的`丰碑,那文中哪些人也把他看成了丰碑呢?

师:将军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继续读文,边读边画出将军感情变化的句子。

生:当将军刚刚听见前面有人冻死了。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他是想看看情况,到底是谁被冻死了吗,是什么原因冻死的。

师:你画的很准确,理解得很好,这是第一次感情变化,当他看到这个冻僵的老战士时,他怎么样了?

生:读(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棉衣?)这时的将军生气了,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这是气的,然后向身边的人吼道:都可以看出他很生气。

师:此时的将军是生气了,他在跟谁生气呀?他怎么生气了呢?谁能说说。

生:生军需处长的气,他认为没有尽职,没有给老战士发棉衣,如果发棉衣了老战士就不会冻死了。

师: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当没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将军又是怎样的情形。

生: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将军眼睛都红了,想凶猛的豹子,十分愤怒,两腮的肌肉抖动着,也可以看出她生气到了极点。

师:你从表情、动作感受到了将军的愤怒,你很会读书。

师:抽动只是动了几下,两腮的肌肉抖动,说明他已经气愤到了极点。当他气愤到了极点,这个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谁能接着汇报将军的感情变化。

生:读(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生:从这段描写中,我知道了,当将军得知这个冻僵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没有想到,感到很意外,所以愣住了,然后被这位伟大的军需处长感动了,眼睛湿润了。

师:是啊,经历过无数次血与火考验的将军,绝对没有想到眼前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啊!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他,此情此景却感动了,他感动之余,他把一个军人最崇高的军礼献给了这位伟大的军需处长,请看屏幕,他在将军的心目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多么可爱的军需处长啊!有谁能不为之感动呢?此时此刻也让我们把少先队员最崇高的队礼献给他,全体起立,向这位伟大的军需处长敬礼。

师:为了更好地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我们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请大家先练习练习,

过渡语,文中除了将军以外,还有谁把军需处长看作晶莹的丰碑呢?

生:当将军让战士们去叫军需处长时,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这是战士们已经知道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战士们的心情很沉重。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战友们心中波澜起伏,会怎么想?同桌讨论讨论。

生①我们不会让你白白牺牲的,我们会为你报仇雪恨的。

②我们一定会接好您的班,取得革命的胜利。

师:战友们更加坚定了取得胜利的信心,此时的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请同学们端起书176页,他听见,接读——

生:接读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属于谁呢?

师“最后一句是一个反问句?老师把它变成另外一种说法,大家对比读读,哪一句效果更好。

师:更能突出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生:这支红军队伍里各个都是铮铮铁骨的好男儿,胜利一定属于他们.

生: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位战士,战士们会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

师:实践证明,红军战士走出了雪山,革命取得了胜利,而我们这位伟大的军需处长却永远地长眠在雪山之中,如果我们为他立一块碑,你想在碑上写点什么呢?

生:您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同学们,红军长征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一袋干粮》、《翻越夹金山》、《金沙水拍云崖暖》、《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等等,老师建议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读,让我们深入体会红军精神。

师: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好战士何止一人,有千千万万,他只是一个代表一个缩影,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红军战士,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长征画面,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

教案设计 篇15

第一课时

一、猜迷揭题,引入新课

1.猜迷语。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电视)

2.老师调查一下全班同学看电视的情况,适时点拨看电视也要有学问。

3.播放2组看电视的不同画面。(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点,一组是谦让的看,一组是争抢的看,教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看拼音。)

2.学生读后感受到明明家看电视能互相谦让。

3.教师检测识字情况。(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三、通过词句识记生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出现,反复再现,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想想,还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3.出示生字部件,玩找朋友的游戏。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找出它们结构上的共同点。

2.教师板书,指导书写方法。

3.学生描红、临写生字。(书写姿势端正)

五、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5看电视

谦让√

争抢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读文思考,感悟体会

1.朗读诗歌。(指名朗读)

2.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写了谁。(师板书)

3.回到课文中,体会人物是怎样看电视的。

4.把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

三、研读课文,体会心灵

1.读课文,你想了解,他(她)是怎样看电视的。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

(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可抓住人物爱好和做法来学习)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喜欢同一小节诗的同学一组,读后说说人物是怎样想的,表现得怎样。)

4.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爸爸很孝顺。

(引导学生说说,从哪里可以感到爸爸很孝顺,引导学生找出从哪里发现的,再有感情的读一读)

(2)奶奶愿意让孩子们高兴。

(3)家人能够互相关心。(有感情读一读)

(4)每个人的心里装着一样东西,那就是谦让,一颗美好的心灵。(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五、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外延伸

在生活中积累一些反映谦让、礼貌等方面的事情,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5看电视

奶奶

爸爸

妈妈

小明

互相关心,互敬互爱

编辑短评:能在诵读中体会内容,认读生字。特别是b案猜谜导入课文富有趣味。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798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