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巧克力糖)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 教案课件设计全面,有助于深化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这份特别为您准备的“诗五首课件”绝对是您所需要的,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你带来新的想法建议你收藏起来!
诗五首课件(篇1)
尊敬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八年级诗五首的教案。这些教案旨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形式和意义,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第一首诗:《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描绘杜甫宝贵的亲情和对舍弟的思念来表达他在艰难岁月中的无奈和感伤。通过展示杜甫的心情和情感,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力量和温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诗意,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对朋友的送别来表达诗人的豪情和壮志。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背景知识,引导他们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第三首诗:《秋夜寄邱员外》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秋天夜晚的寂静和思念之情来表达诗人的孤独和无助。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秋夜心情。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培养对情感和思维的表达能力。
第四首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鹳雀楼的壮丽景色和对逝去岁月的思念来表达诗人的感慨和豪情。在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这座古老的建筑和诗歌中的意境,并开展相关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景色和时光的感触和思考。
第五首诗:《绝句四首·其一》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杜荀鹤的作品,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诗句表达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时光不可留的思考和领悟。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准确理解诗句中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创作作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生命和时间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以上五首诗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情感和思考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希望以上的教案能为老师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小编感谢您的阅读!
诗五首课件(篇2)
30、诗五首(教学设计)
主备:刘杰
备课组员:李晓莉 冯晓燕 董书香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诗五首》。
2、分析:学习这五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入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分析
(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3)感受诗歌所富有的情趣美。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诗歌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上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师课前收集整理有关五首诗的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出示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并简介作者——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研读分析——情感延伸——目标检测及小结。
(二)、教学情景
第一课时 《饮酒》
1、情景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教师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3、写作背景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文主旨。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4、课文研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诗文的赏析能力。(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5、教师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行路难》
作品简介: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整体感知:(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文主旨。
(1)《行路难》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明确: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明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 5 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家、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质疑字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呜呼:感叹词,哎。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3)全诗段意。
秋风破屋——惨
群童抱茅——悲
长夜难眠——哀
广厦庇寒—一愿
诗文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 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诗人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 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对边塞生活及边塞奇异风光的描写最为出色,其诗挺拔沉雄,新奇瑰丽。著有《岑嘉州集》。写作背景: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2、研读:(4人小组,相互交流)。
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明确:“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 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布置作业:
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己亥杂诗》
诗文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课堂小结:
本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达了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的决心。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
六、目标与检测
《练习册》P49第1、2、3题。
七、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
课后配餐练习
A组练习(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B组练习(《练习册》P49阅读理解)
《诗五首》学案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二、整体感知并理解诗文内容
三、目标检测
《练习册》P49第1、2、3题。
四、学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五、课后配餐练习
A组练习(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B组练习(《练习册》P49阅读理解)
诗五首课件(篇3)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练习设计:
1、我的梦想是什么?
2、仿照课文尝试写首诗歌。
教学建议:
1、重视朗读训练。《我想》节奏齐整,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在不同的环节安排朗读训练,但要注意层次性,提升朗读的质量。《童年的水墨画》则应重在读出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
2、鼓励大胆想象。如:《我想》一诗,学生通过想象一个个心愿的画面,感受童年的异想天开,《童年的水墨画》通过想象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3、借鉴诗歌写法。学生自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借鉴诗歌的表达方法,诗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及时抒于笔端。
补充资料:
爱之歌
黑塞(德国)
我是一头鹿,你就是那小鹿,
小鸟是你,我就是那树,
太阳是你,我就是那白雪,
白天是你,我就是那梦。
夜晚,从我入睡的嘴飞出,
一只黄金鸟,飞向你,
歌声嘹亮,翅膀斑斓,
诗五首课件(篇4)
《新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儿童诗两首》之一《我想》简短的语言符合学生朗读口味,生动的画面迎合学生本身的想法,所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小诗,告诉老师: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觉得最美的愿望,说出最喜欢的画面。有的说把小手安在桃树上,比放感觉更轻,有的说“牵着万缕阳光”用了拟人,仿佛看到小手牵着阳光的手;有的说“悠”看出悠闲地荡着秋千,一边还唱着春天的歌。在讲到蓝天是我的课堂的时候,我让学生想象课堂上可能有些什么?学生联系诗歌,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童年生活的快乐中,他们说小鸟是我的同桌,白云是我课桌,太阳是我的老师……带着丰富的想象,感受着优美的语言文字,然后让学生用自己语言朗读,他们的情绪被激发,情感被点燃,读着听着,简直是美的享受。
当学完整首诗时,我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让他们学着也尝试创造自己的诗,按照每一小节的格式和内容,把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想象进去写。
诗五首课件(篇5)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3.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历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诗歌源远流长,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还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我们借以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己的灵魂。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诗歌的世界里吧!
课堂实录
一、初读课文,学习第一首《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1.文学常识。(1)田园派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古往今来,陶渊明的诗作及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作者介绍。
这首诗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2.理解诗句。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诗人想表达的是这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二、学习《行路难》。
【设计意图:理解诗人李白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行路难》共三首,这是第一首。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赏析重点语句。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3)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设计意图: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解题。
歌,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3.合作译读,读懂诗歌大意。(1)读准下列加点字。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布衾 三重茅 飘转
塘坳 俄顷 丧乱 突兀 广厦 庇 见此屋
(2)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博大胸襟(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一段与前三段的叙事有什么联系? 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课堂小结
《饮酒》中“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只要我们每个人内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行路难》我们不仅要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还要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课后习题
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2.积累李白的诗歌。
板书
《诗五首》 名句积累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五首课件(篇6)
课题:古代诗歌五首
教材分析: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愁;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辛弃疾的《西江月》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农事丰收的喜悦;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则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羁旅之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了解与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能品味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学情分析:
初一同学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这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建议大家要认真听示范录音的范读,好好揣摩,玩味,一人时对着镜子放声朗诵,有条件的话,将它录下来,反复播放,反复提高,相信用不了多久,同学们的诵读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观沧海》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三、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1、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精读课文,研讨探究: 研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诗中描绘了哪些美丽壮观的景象?请一一列出并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人的经历来谈。——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为什么?
——除本文之外,还有哪些表现作者志向抱负的名作名句,全班合作做一个积累,越多越好,积累要完整,包括名句、作者、出处、朝代等。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细读课文,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四、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细读课文,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四、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反复朗读,朗读时注意节奏准确,讲究抑扬顿挫,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平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立体的、有声的、有情的,有个人感受的丰富画面。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五、课堂小结。归纳诗歌赏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生先发表看法,教师补充强调。
掌握节奏从而理解作品,细致地去揣摩作者在这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应反复吟咏,熟读成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天长日久,功到自然成。
六、布置作业:熟练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导入新课。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二、《西江月》教案设计:
1、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2、精读赏析:
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3、教师小结: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三、《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1、导入新课: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2、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精读赏析: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1、开展背诵比赛,鼓励一节课背得多,背得熟,背得好的同学
2、将天净沙 秋思改写成散文。
3、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五、课堂总结。
辛弃疾的《西江月》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农事丰收的喜悦。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则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羁旅之苦。
六、布置作业。
布置古诗词背诵的任务,首先定期检查完成语文书后《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学习要求,再分作家广泛地背诵他们的经典之作。每个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名家名句默写比赛。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诗五首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理解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首《回乡偶书》
1、作者简介及导入课题:贺知章,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2、据题质疑:
⑴这里的“偶书”是什么意思?诗人并非着意作诗,只是把回乡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记下来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3、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4、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思考:
(1)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当儿童笑问客人的时候。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主题:《回乡偶书》通过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表达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夜雨寄北》
1、学生齐读诗歌。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3、品味感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
是妻子在问丈夫。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亦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2)“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4、主题:《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课堂小结。
《回乡偶书》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不事雕琢,言辞亲切平和,却深情表达了回乡的喜悦和对岁月流失的感伤。《夜雨寄北》(又称《夜雨寄内》),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诗人把秋雨夜景与思念家人的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淡淡的四句小诗,产生了不凡的艺术感染力。
三、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上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淮上与友人别》
1、诗人简介,见课文。
2、齐读全诗。
3、品析诗句:
(1)诗中第①②句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2)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4、主题:《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5、主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6、有感情地背诵。
四、《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4、名句赏析: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2)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5、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附: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默写背诵诗歌
诗五首课件(篇8)
在教学这节课的时候,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初读诗歌,读中悟学
三、精读诗歌、品味感悟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接下来我将对各部分内容进行一下详细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上课之初,我会提出一个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令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会说出许许多多稚嫩而美好的愿望,从中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当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愿望后,我便由此导入: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会是什么呢?咱们赶紧去读读吧,此时板书课题。
(二)初独诗歌,读中悟学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自由读诗,把诗读通顺,读流利。在初读的过程中,我会及时指导“丫”、“汲”的读音。
接着指名分小节读诗,让孩子们整体感受诗的内容和节奏。这一过程中我会及时的给予朗读的指导和激励性的评价。接着我会适时的进行范读,让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
1、用斜线画出朗读的节奏。
2、哪些词语重读,做上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节奏和重音后再让他们模仿读,展示读,想读的自己站起来读,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和热情。
(三)精读诗歌,品味感悟
让孩子们再读诗歌,体会每一小节里作者都有什么样的愿望,随着孩子们的交流我进行板书。
接着引导学生说说在“我”那么多的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为什么?
在孩子们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愿望时,鼓励他们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如果真的把眼睛装在风筝上,你可能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你会变成什么,会有收获吗?
接着边读边想象每个梦想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在这个环节里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引导:你好象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又是怎样的感觉?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你最喜欢的愿望。
最后我会和孩子们合作朗读: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像……旭日,和风,垂柳拂岸,我想象……放风筝的季节,蓝天白云下,我在想……阳春三月,绿草如茵,我把自己想象成大地……孩子们依次接读课文的四个小节。通过入情入境的引读,让他们们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接着让他们说说,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美好,你还有什么样的梦想,鼓励大胆的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接着让孩子们自由交流自己的发现:
他们可能会说出: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还有: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在孩子们畅所欲言后,引导他们进行小结。
然后进行一个小练笔,模仿课文的结构,再写一小节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愿望,写完后小组内进行评价,把组内几位同学的小作品连起来就又是新的一首小诗《我想》。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童年,总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记忆、有太多的场景值得我们收藏,同学们还可以多阅读一些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下节课请大家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式自学《童年的水墨画》。
小编推荐
诗五首课件范本11篇
诗五首课件【篇1】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有兴趣的,可以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诗五首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诗五首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写一首儿童诗。
诗五首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诗五首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这首诗通过幻想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整体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3、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4、仿照诗歌的第3小节再编一段。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音韵美。
2、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做到熟读能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孩子们,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听歌、唱歌,今天,我想送给同学们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播放《种太阳》)
2、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很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了,让我感受到你们也很喜欢这首歌,你能说一说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愿望吗?(学生自由发言)
3、“种太阳”一个多么美妙而大胆的想法呀,我想在我们小小的童心中,也会有这许许多多的梦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梦想的天堂,共同走近“我想”。(板书课题)
点评:“种太阳”是一首学生十分喜欢的歌曲,以此引入新课,一是因为这首歌贴近本单元的主题:幻想和想像,二是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气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我的愿望是什么?(学生自由读文)
2、读后反馈,教师板书:
手儿桃树枝
脚丫柳树根
眼睛风筝
自己小草、小花、柳絮、蒲公英
三、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一)请你从中选出自己自喜欢的一小节,反复地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二)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那就让我们把这份认真延续到下面的学习中,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小节读给组内的小伙伴听,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点评:给学生展示的空间,他会乐于去表现,同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学会从多方面吸取经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三)汇报交流。
(过渡)孩子们,你们交流得很热烈,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份情感上的快乐与大家共享,用我们的情打动在座的每一位,谁最先来汇报。
1、第一小节
①读文,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②谁还有不同的感受,读出来。
③教师范读,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④自己练习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⑤(出示课件)孩子们,当春天的脚步悄悄地走近我们,在和煦的春风中,桃花展开了粉红的笑脸,散发着阵阵清香,我们漫步在桃树林中,不时听到布谷鸟清脆的鸣叫,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我们就是那一朵朵盛开的桃花,让我们把这份幸福、愉快读出来。(学生自由读)
⑥女生读。
(过渡)一双普通的小手在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后,竟然变得如此美妙,如此神奇,这就是想像赋予大自然的活力,那就让我们继续展开想像的翅膀,去追寻美好的梦想吧!谁接着来回报。
2、第二小节
①指名读,听后说一说从他的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出示课件)孩子们,你们看:当一场场春雨过后,柳树尽情地伸展着自己的小脚丫,贪婪地吮吸着大地母亲的乳汁,你会发现柳树的叶子更绿了,更繁茂了,在不知不觉中,柳树一点点地长大了,请你边读边想像,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练习朗读)
点评:把朗读诗句、体会诗意、展开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总结
孩子们,你们的心是火红的,更是奔放的,小花、小草、柳絮、蒲公英是我们的梦想,飞上月球,遨游太空更是我们美好的幻想。我记得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象力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插上想象的翅膀,用我们的刻苦和勤奋去努力实现我们美好的梦想吧!
诗五首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 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
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频道小编推荐: |
诗五首课件【篇7】
杜甫诗五首教案范本
一、课文悟读
《客至》
《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阁夜》
《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于是写下了此诗。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荡。在这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这种看似轻松的自我安慰其实蕴涵着深深的悲痛与忧愤。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二、亮点探究
1.《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
探究学习: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探究学习: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对此有多家点评。黄叔灿《唐诗箴注》云:“此咏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读杜札记》云:,“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诗言志》云:“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咏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
3.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试作比较阅读,说说杜诗在风格上与李白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二首选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探究学习: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因此弘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叹:“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4.对于《阁夜》中的抒情,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20世纪40年代出版)说:“杜老之诗,随处关系国事民生,虽,在极小的题目,也能发出极大的感慨来,诗人多感,杜老尤甚。读了此等诗,觉得无病的呻吟,未免多费笔墨啊!”对这个评价你如何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探究学习:这样的评价虽然新颖,但有失偏颇。只要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了作者此时此刻的思想和情感,就会明白,这是历经磨难的作者在特定的流浪背景下发出的感慨,决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5.对于《登岳阳楼》中颔联的景物描写,喻守真在其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这样评论:“诗人写景状物,往往喜欢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本诗颔联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讲,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那(哪)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乾坤日夜浮,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若咏洞庭,未免不称。后人虽加以曲解,究与事理未当。”你怎样看待他的评价?说说你的理解。
探究学习:这种评价未免太“现实主义”了,若都要与事理相当,那么文学作品就不能有夸张,就不能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等极富渲染力的`诗句了。事实上,凡是能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像的,就应该是好的夸张。同时,从阅读时间上说,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的,能流传到今天并且仍然脍炙人口的,就证明它是名句,说明它的夸张是用得成功的。
6.以往人们常把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进行比较,明代胡应鳞认为杜甫的骨力超过李白,于龙友则认为“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那么你的看法呢?还有人将王维《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拿来和他们两人比,你的看法又怎样呢?请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探究学习: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简单地以孰优孰劣来评判。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沉郁,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致;而李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雄一致。应该说两人各有特色,各尽其妙。所以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王维的诗则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由于他精通美术和音乐,又信仰佛教,所以他的诗充满了朦胧含蓄之美,充满了娴静、恬淡之情,充满了诗情画意,清新秀美,让人遐思不尽。与杜甫的沉郁苍雄、李白的飘逸豪放又不一样。他们各显其美,在唐诗这个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中各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争奇斗艳,焕发着自己独有的生命活力。
诗五首课件【篇8】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儿童诗两首》,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的最后一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本单元的重点是丰富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设计理念
《儿童诗两首》是著名作家高洪波先生写的,两首儿童诗的语言优美明快,前一首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后一首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富有形象感。根据本课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教材中所处的特殊位置,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其略读课文特点,减少束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能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42人,男生23人,女生19人,学生都是附近农村的,父母虽然都在身边,但是农村基
础教育薄弱,几乎没有家庭辅导。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本课生字。
(2)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
(3)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儿童诗,学生能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试写儿童诗。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儿童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1.师导入: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相信大家童年时都会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吧!(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童年生活入手,为学生营造一种交流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能够为学生后面的模仿写作作了个铺垫。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这两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文)
2.先小组内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师生交流这两首诗的大概内容。
三、赏读诗歌,进入情境
(一)读诗文,晓诗意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师引导:一小节可以组成一幅画面,一个故事,你能否读出来?请边读边想象画面?
4、师: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两首诗,想一想诗人分别要抒发什么感情?
(生配乐朗读后交流体会,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美好的愿望 童年生活的快乐)
〔设计意图〕
这一设计意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唤醒学生的情绪、情感,让他带着自己的真切之感对所读的文本语言进行体验,加深理解,有所领悟。
(二)品诗歌,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第一首诗歌《我想》,想一想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1)说一说: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①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②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
(2)读一读: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进一步融情会意。
师: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3)读出最喜欢的画面,师生评一评。
(4)师又问:作者有那么多的梦想,说明了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是个有丰富想象力的孩子 师板书:丰富的想象)
(5)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鼓励学生用“我想”接着将诗写下去。
设计意图
新课标提倡读写结合,学完整首诗,我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模仿着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按照每一小节的格式和内容,把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想象进去写。
(6)学生自由创作,表情达意。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如:
我想把眼睛
安在火箭上。
带着自己的疑问,
牵着自己的梦想。
冲啊,冲??
冲上太空探究奥妙。
我想把耳朵,
装在风筝上。
听鸟儿唱歌,听白云唠家常。
听呀,听??
天空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嘴巴
嵌在风筝上。
和风儿一起闲聊,
和小鸟一起歌唱。
晃啊,晃??
尝尝白云像不像棉花糖。
(8)师生共同评一评,读一读。
2.自由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学生回答:我感觉到作者写的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
(师板书:街头阅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3)品一品:欣赏交流佳句,体会使用打比方手法的妙处。如:
①“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②“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③“是那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4)画一画:
师:把你最喜欢的其中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设计意图
诗人的创作是即景生情,缘情成诗。要体悟诗情画意,其方法之一就是诗配画。所以根据本诗的特点,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作画,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5)展一展,读一读:要求学生作画完毕后,面向全班展示出来。并读一读对应的诗歌,体会诗句所包含的生动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四、诵读诗歌,拓展提升
1.伴乐,全班一起有感情诵读全诗。
2.欣赏儿童诗:
小童话
邵燕祥
在云彩的南面,
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
像花一样开放。/
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
像鸟一样飞翔。/
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
像树一样成长。
圆圆和圈圈
郑春华
有个圆圆/爱画圈圈/
大圈像太阳/小圈像雨点/
晚上圆圆睡了
圈圈很想圆圆/
悄悄地、慢慢地
滚进圆圆梦里面??/
一会儿变摇鼓/逗着圆圆玩/
一会儿变气球/围着圆圆转/
圆圆睡醒了/
圈圈眨眨眼/
变成大苹果/
躲在枕头边。
3.自由读诗,练习把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背下来。
五、板书设计
儿童诗两首
我想 童年的水墨画
美好的愿望街头阅读
丰富的想象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快乐童年
诗五首课件【篇9】
一、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
2、理解词语的句中义,能翻译句子,归纳内容。
3、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本课时学习内容:
(一)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二)了解作者
龚自珍,______代思想家、文学家。字_____,号________,浙江任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他的散文奥博纵横,诗歌瑰丽奇肆。著有________________。
(三)诗句研究
结合注释,翻译并理解诗句,试着描述一下整篇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景象。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用了什么景物烘托无限离愁?流露出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以什么自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诗歌主旨。
四、小知识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频道小编推荐: |
诗五首课件【篇10】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意,品味语言
2、 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二、吟读诗歌,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韵脚。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
2、我们找一名同学读一遍,注意刚才的要求。
正音。“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
明确诗歌韵脚的变换。
3、齐读一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三、品读诗歌,读出感悟
1、读好诗歌还需懂得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疑难处标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读完这首诗歌,秋风破屋,夜雨屋漏,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的情景像四幅画面浮现在我们脑海。
2、圈点勾画做批注
(1)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写下你的感悟。比如“诗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诗中------------------------里,我读出了------------------------------------。”
举例:“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
现在同学们细细品读,写下感悟,一会我们交流。
(2)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
重点赏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问: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他叹息什么?
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想秋风无情,竟将屋顶的茅草掀去,这怎不让诗人痛惜万分呢?大风把茅草吹得到处乱飞,诗人要想收集,犹如火后拾炭;何况风还在刮,草还在飞,他又能抓回多少呢。
这一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虽然诗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
他一叹无情的天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翁难以重振家业。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新的灾难。“不为困穷宁
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诵读指导:重读“欺、忍能、公然”,“呼——不得——””读出焦灼之情,“叹息”延长读得无奈,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问: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如铁的棉被中你读出了什么?娇儿恶卧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无眠的雨夜,作者想到些什么?
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
“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是一般的“睡态不好”。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哪里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诗人在想什么?诗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国家安危常燃烧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抚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诵读指导:环境阴沉,压抑,读出凄苦之状,重读“何由彻”,痛苦中的爆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诗人没有遮风避雨的场所,却想到广厦万间寒士俱欢颜,这是怎样一种情怀?我们原来学过的杜甫诗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
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是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很多诗作中都能看到。比如我们曾学过的比如《春望》描写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愁苦;《石壕吏》中目睹老妇一家的遭遇而哀伤。还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
诵读指导: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重读“安得、千万、大庇、天下、俱、何时、独、死”,其中“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
“呜呼” “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要读得坚定有力。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3、老师配乐范读。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老师给同学们配乐朗诵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创读想象,再造意境
1、这首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读后身临其境。我们都曾经看过电视诗歌散文,配合音乐和画面诵
读诗文,让凝固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们为这首诗制作电视诗歌,我们不用画笔和乐器,而是用我们的嘴巴将你的设计描绘出来。
要求:任选诗句,大胆地展开想象联想,运用恰当修辞,将情节、画面、动作、声音等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再现了诗歌意境。
举例:第一句
(呼啸的狂风自画外传来)昏黄的天底下,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好像随时被狂风卷走。秋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大把大把撕下,狂笑着扔向空中。茅草无助地漫空奔走寻找落脚之地,有的紧紧抓住高高的树梢,惊魂不定;有的跌落进深深的池塘,随机没了影子;有的扑向江对面的岸上,被风裹挟着满地滚爬。
2、交流评价。
3、想象是欣赏诗歌的翅膀,借助想象,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茅屋这方凄伤之地,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结语
诗五首课件【篇11】
一、 导入新课:诗化诗仙形象
人生多歧路,当我们在逆境中摸索前行时,您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呢?
同学们,我们一起失落过,痛苦过,徘徊过,彷徨过,那今天让我们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来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难》的心境。
作者介绍:
1、 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诗歌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二、读准音
1、齐读课文,勾画两个通假字,两个多音字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勾画两个多音字:塞、行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三、读节奏,读出作者情感
(学生齐读课文)
1、读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强烈的表达出作者的这种情感,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合作探究:结合文章注释,读文意(5分钟)
1、小组合作翻译,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翻译,向大家展示。
(再次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四、赏析学习
师: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
生(齐):行路难。(乐府古诗、回忆乐府知识)重在一个难字
1、解释难(困难,艰难。。。。。。。)
2、
师: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味诗歌艺术。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难”在何处?困难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用“从___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___的李白(心情,性格)因为------”来说话(展开讨论)
生1: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1、师:是啊,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
(生齐读句子。读出他的苦闷)
师: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谁来欣赏一下这句话
生3: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我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的时候,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
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3 、师: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
虽然遭遇了这么多的困难,但是李白的心中一直是胸怀大志的,是什么呢?
生4: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4、师:好,有眼光。“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诗人似乎只能赋闲了。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句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生5: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师:那么怎样才可以读出作者心中的呐喊呢?
首先“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哪些不一样呢?
字数更少,相对前面,句子更短,是短句。短句字数少,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
那我们就应该简洁有力的读,还应读出咏叹,作者的疑惑。 (教师范读朗读时,语调?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
5、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摆脱气馁,借用南朝时宗悫的话唱出了充满自信与渴望的强音。
诗词五首课件模板9篇
诗词五首课件【篇1】
课前准备:
⒈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⒈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⒉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⒈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⒉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正音:正音:间、数、重、还。
⑶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并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⒈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⑵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⑶朗读体会绿意。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
师:你看,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说,竟如此的丰富多彩;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读,竟如此的生机盎然。知道吗,这小小的绿字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⒉质疑:春风真的只绿江南岸吗?那作者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说春风又绿江两岸呢?哪个词写出他想回家?(还)[
你有过思念家乡的感受吗?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朗读体会。
[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⒊是哪些景物让诗人想回家?他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点拨:
⑴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⑵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和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理解诗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水间只数重山的意思。
⑶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①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②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⑷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⒋离家近了,应该回家;离家久了,更应该回家。可是什么原因
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⒈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⒉评: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⒊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⒋小组合作,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或作画。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改编诗作,为诗配画,则更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五、运用所学,适时拓展
⒈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⒉补充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拓宽阅读的时空纬度:一是古诗,一是现代诗;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从而实现情感升华,深化学生情感内涵。
六、课外作业
收集思乡思亲的诗作,特别是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诗。
[《泊船瓜洲》一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采用板画能很明确地表达了这个主题:京口、瓜洲一水相隔,岸上,诗人独自一人向着家乡的方向远眺,虽然家乡离此地相距深远,但诗人看来,只是翻过几座山就到了,很近很近,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词五首课件【篇2】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5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
[4] [5] [6] [7] [8]
诗词五首课件【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所学五首古诗词,或志在田园,或志在家国,或志在战场,或志在怀古,或志在人生追求,都从某一个侧面表现了“人生志趣”的主题。五首诗词的风格,也各有特色。如《饮酒》(其五)的风格朴实怡淡,《春望》风格沉郁厚重,《雁门太守行》风格冷峻夸张,《赤壁》风格犀利新异,《渔家傲》风格奇伟浪漫。
学习这五首诗词,要结合自己所熟悉的诗词作品,去体会,去理解。对于不太熟悉的作品,要多查资料,对于词诗的感情,要多朗读体会,对于诗词的韵律,要多加思考进行比较。对于五首诗词中的名向,要引导学生赏析。在积累名句和熟读的基础上,背通五首诗词,增加古诗词文化的积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朗读诗词,但不能读出其韵调、韵律和韵味,因此需要老师指导朗读。且八年级的学生还不会赏析诗词,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且能读出其韵调、韵律和韵味。教学重点
2、老师引导学生赏析《雁门太守行》,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读懂诗词,赏析诗词的方法。教学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能够知道怎样去朗读诗词、读懂诗词、赏析诗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朗读诗词、赏析诗词,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四、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法、范读法、多辅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批注法、合作法
五、课时课型
课时:三课时
课型:新授课/教读课、阅读课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往往是不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的文学高峰。如战国的楚辞,西汉时出现汉赋,唐朝盛行的唐诗,还有……学生补充。是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特色,那么今天我们就从中选择两种:诗和词,来品味一番这些巅峰之作,感受诗人和词人精妙的语言和精美的旨意。
(二)讲授新课
1、检查预习
请同学们指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个醒
2、初读课文
①提问:同学们平时是怎样读诗和词的呢?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读标题可以知道诗歌、词的题材或内容,读作者可以知道诗人或词人的写作风格或诗词的写作背景,读诗句可以知道诗词的内容,作者的情感,知道诗词中有哪些人、事、物、景,读注释可以了解题目意思和帮助我们了解诗词中所写的内容。
②那么请同学们快速地自由朗读五首诗词,并默读注释,思考这五首诗词的题材是什么。先自学再小组交流讨论。
《饮酒》田园诗、《春望》思乡诗、《雁门太守行》边塞诗、《赤壁》咏史怀古诗、《渔家傲》词,抒发人生追求。
3、朗读诗歌,以《雁门太守行》为例
①学生朗读,尝试划分节奏(自学后,小组交流),用加点符号,标出重读字词;
②请几位学生朗读,朗读后再请同学评价;
③音频范读,让学生体会节奏,韵调,学生跟读;
④用PPT呈现节奏和重读字词;
⑤学生再读,分句朗读,男女赛读,分组朗读(比赛),最后请学生评价;
⑥总结朗读技巧,全班再读。
4、精读诗歌(赏析《雁门太守行》)
①学生自读《雁门太守行》找出其中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再读诗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这首诗的大体内容是什么?描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③学生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5、赏读诗歌,全班一起背诵诗歌
(三)请学生发言,说说本节课收获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背通24课。
2、用赏析《雁门太守行》的方法去赏析其它几首诗词,下节课自讲。
3、请从《雁门太守行》中,任选两句来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给你所体会到的意境。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24、诗词五首
八教学反思
1、我知道了备课时要明确自己教学的重点,要重难点突出,设计的教学内容不宜太多,要做到精。
2、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要明确自己究竟是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思考让学生做这个任务究竟是为了什么。
3、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彼此促进。
4、课件制作要符合教学,字不能过小,还要做到精美。
5、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要考虑学情,要思考学生能否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
6、板书应在和学生互动时或者老师总结时板书,不能为板书而板书。
诗词五首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2.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学习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有“_________”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我们曾学过他的古文_______。
(2)《赤壁》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诗人,他与李商隐被称为“______”。
(3)《过零丁洋》作者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______家、诗人。
(4)苏轼,字_______,号“__________”,世人称其为“苏东坡”。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和他的父亲________,弟_______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______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5)张养浩(1269~1329年),字_______,号______,___代著名散曲家,(“山坡羊”是______)兼长诗文。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典雅,感情婉转缠绵,代表词人如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2)《赤壁》是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为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祥兴二年(1279年)--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以此诗明志节。
(4)《水调歌头》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此词作于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失意,妻子亡故,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时值中秋苏轼作词怀之。
(5)《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绮户()chánjuān()fēngluán()chóuchú()
零丁洋里叹零丁()留取丹心照汗青()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反复吟诵这五首诗词,对照注释理解五首诗词曲的大意。
2.试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3、《赤壁》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过零丁洋》中颔联运用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起舞......在人间。”体现了诗人的什么人生态度?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转朱阁......照无眠。”写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7.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聚”“怒”二字的妙用。
A.沉舟则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A.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富有哲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离苦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表达全曲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别概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一词是悼念亡妻去世10周年所作,抒发了对妻子________的感情。词在感情上显得________。
②上半阕多用________(表达方式),是作者在梦醒之后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悲痛之感。下半阙多用________(表达方式),写了作者梦中的情景。
1.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西都,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诗写道:“隔千里兮共明月。”《水调歌头》中由此脱化而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词中表明作者由矛盾中得到解脱,要面对现实,虽身处逆境,但仍热爱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课件【篇5】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诗词五首课件【篇6】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五首诗,理解诗歌中的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媒体:白板、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饮酒》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学生朗读检查预习(分组找学生展示生字词)
四、结构解析:《饮酒》(1、2句):写作者对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的喜爱。
2、(3、4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现作者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3、(5—8句):写田园的美好景色。4、(9、10句):全诗的总结。领悟人生真谛,却无法用语言表达。
五、名句解析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剖析:“采菊东篱下”是写实,诗人在东篱下俯身采摘菊花,自赏自得之际,偶一抬头,南山秀色映入眼帘,此种情韵妙不可言;其中菊花是傲霜挺立的象征,同时也是诗人安贫乐道的风骨的写照。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之情性,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六、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以“饮酒”为题,借酒抒情言志,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出陶醉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是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情趣的流露。
《行路难》(其一)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曾官翰林供奉,人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之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今人陈寅恪先生以其先为西域胡人)。出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坦国托克马克附近),诗风尚天真自然,豪放飘逸,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创作上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后人以他与杜甫并举,视之为唐诗的最高峰。誉为“诗仙”。有《李太白集》三十卷传世,存诗约一千首。
四、学生朗读检查预习(分组找学生展示生字词)
四、结构解析:《行路难》其一1、(1—4句):朋友设宴为自己饯行,美酒佳肴无心品味。2、(5、6句):写人生道路多险阻,无法实现理想。3、(7、8句):借典故表达被起用的愿望。4、(9、10句):回到现实又感到道路多阻。5、(11、12句):唱响锐意进取的最强音。
五、名句解析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剖析:尽管前路障碍重重,我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壮思飞扬,豪情逸兴,充满对前途和理想实现的乐观信念,使这首悲歌顿时充溢着豪迈进取的激情,喷发出一种壮阔雄浑的气象。现在经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第二课时
一、导入:背诵前两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著有《杜少陵集》
三、学生朗读检查预习(分组找学生展示生字词)
四、结构解析:第一节:写秋风破屋。
第二节: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节:长夜沾湿的痛苦。
第四节:写诗人的愿望,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五、名句解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剖析:这句话强烈地呼喊出了诗人的愿望,使作品有深广的意义。这里运用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希望。
《己亥杂诗》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一名巩祚,易简,字(王瑟)人,号定庵。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自珍全集》。
三、学生朗读检查预习(分组找学生展示生字词)
四、结构解析:1、(1、2句):写浩荡离愁,写作者对京城的眷恋和离别情绪。2、(3、4句):表明心迹,要为国出力。
五、名句解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剖析:这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地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纵观龚自珍的生平和为人,他这样的话绝不是一时的即兴之谈,而是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整理的诗词五首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
诗词五首课件【篇7】
教学目的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重点难点
1、品析诗歌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电教方式多媒体
德育要点
学习古人良好的生活态度及爱国爱家的思想
教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饮酒》
(一)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三)感悟抒情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2、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3、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比较赏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一)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3、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4、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二、学习《雁门太守行》
(一)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三)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四)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及体裁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曲”: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二)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感受它的意境美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乐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3、拓展
(1)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月之故乡(余光中)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月亮在水里/一个月亮在天上//
(三)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
完成课后练习。
诗词五首课件【篇8】
初三语文学案 课题:《诗词曲五首》1总课时数:设计人:孙健健课型:新授 设计时间:2007.9.26使用时间:学习目标:
1、理解五首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重点:目标1。
难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展示提纲,自主学习。
1、注音或写字
畔绮闻笛fǜ折jí干gē风piāoxù
hànqīng宫quâqióng楼chánjuānfēngluán 2、按原文填空:
A、___________ _,到乡翻
似。。B、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
丁。。
C、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E、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西都,____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三、分层要求,课堂练习。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四、讨论交流,释疑解难。
(一)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6、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7、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8、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9、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二)阅读《水 调 歌 头》(苏轼)
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2、苏轼在孤寂、愁苦、矛盾中思索,词中哪几句最能看出他的人生感悟?
3、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
4、你是怎样理解诗句“高处不胜寒”的?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这样的一个事例吗?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6、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7、《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8、“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什么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达标检测,总结提高。《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 轼
1、、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2、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诗词五首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意境
3.品味字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
2.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
一、赏析《使至塞上》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飘逸的山水诗迥然不同。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一色、荒凉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长”字便自然涌上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与“直”都用得逼真传神,无怪乎《红楼楚》里说“合上羽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观。要说再找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字,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
二、赏析《泊秦淮》
建康(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的游乐场所。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如首句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生动的秦淮河的迷蒙夜景,大可以看出语言的精练、准确、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话,朴素自然;下句却运用了浅显的典故,以表达他深沉的感情,颇为雅丽清新。这一切,都使得这首诗显得词来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富有艺术勉力。
三、赏析《无题》
简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第二课时
一、《浣溪沙》
晏殊,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二、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背诵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唐诗五首课件精华十四篇
根据您的需求我为您准备了以下信息:“唐诗五首课件”。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是促进学生课堂互动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官网!
唐诗五首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意,品味语言
2、 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二、吟读诗歌,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韵脚。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
2、我们找一名同学读一遍,注意刚才的要求。
正音。“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
明确诗歌韵脚的变换。
3、齐读一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三、品读诗歌,读出感悟
1、读好诗歌还需懂得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疑难处标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读完这首诗歌,秋风破屋,夜雨屋漏,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的情景像四幅画面浮现在我们脑海。
2、圈点勾画做批注
(1)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写下你的感悟。比如“诗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诗中------------------------里,我读出了------------------------------------。”
举例:“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
现在同学们细细品读,写下感悟,一会我们交流。
(2)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
重点赏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问: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他叹息什么?
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想秋风无情,竟将屋顶的茅草掀去,这怎不让诗人痛惜万分呢?大风把茅草吹得到处乱飞,诗人要想收集,犹如火后拾炭;何况风还在刮,草还在飞,他又能抓回多少呢。
这一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虽然诗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
他一叹无情的天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翁难以重振家业。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新的灾难。“不为困穷宁
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诵读指导:重读“欺、忍能、公然”,“呼——不得——””读出焦灼之情,“叹息”延长读得无奈,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问: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如铁的棉被中你读出了什么?娇儿恶卧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无眠的雨夜,作者想到些什么?
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
“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是一般的“睡态不好”。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哪里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诗人在想什么?诗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国家安危常燃烧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抚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诵读指导:环境阴沉,压抑,读出凄苦之状,重读“何由彻”,痛苦中的爆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诗人没有遮风避雨的场所,却想到广厦万间寒士俱欢颜,这是怎样一种情怀?我们原来学过的杜甫诗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
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是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很多诗作中都能看到。比如我们曾学过的比如《春望》描写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愁苦;《石壕吏》中目睹老妇一家的遭遇而哀伤。还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
诵读指导: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重读“安得、千万、大庇、天下、俱、何时、独、死”,其中“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
“呜呼” “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要读得坚定有力。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3、老师配乐范读。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老师给同学们配乐朗诵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创读想象,再造意境
1、这首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读后身临其境。我们都曾经看过电视诗歌散文,配合音乐和画面诵
读诗文,让凝固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们为这首诗制作电视诗歌,我们不用画笔和乐器,而是用我们的嘴巴将你的设计描绘出来。
要求:任选诗句,大胆地展开想象联想,运用恰当修辞,将情节、画面、动作、声音等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再现了诗歌意境。
举例:第一句
(呼啸的狂风自画外传来)昏黄的天底下,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好像随时被狂风卷走。秋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大把大把撕下,狂笑着扔向空中。茅草无助地漫空奔走寻找落脚之地,有的紧紧抓住高高的树梢,惊魂不定;有的跌落进深深的池塘,随机没了影子;有的扑向江对面的岸上,被风裹挟着满地滚爬。
2、交流评价。
3、想象是欣赏诗歌的翅膀,借助想象,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茅屋这方凄伤之地,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结语
唐诗五首课件 篇2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3.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历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诗歌源远流长,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还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我们借以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己的灵魂。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诗歌的世界里吧!
课堂实录
一、初读课文,学习第一首《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1.文学常识。(1)田园派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古往今来,陶渊明的诗作及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作者介绍。
这首诗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2.理解诗句。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诗人想表达的是这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二、学习《行路难》。
【设计意图:理解诗人李白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行路难》共三首,这是第一首。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赏析重点语句。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3)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设计意图: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解题。
歌,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3.合作译读,读懂诗歌大意。(1)读准下列加点字。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布衾 三重茅 飘转
塘坳 俄顷 丧乱 突兀 广厦 庇 见此屋
(2)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博大胸襟(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一段与前三段的叙事有什么联系? 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课堂小结
《饮酒》中“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只要我们每个人内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行路难》我们不仅要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还要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课后习题
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2.积累李白的诗歌。
板书
《诗五首》 名句积累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唐诗五首课件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目标
1目标
2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具:
录音机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学的五首诗都是唐宋的名家名作,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宋诗歌的艺术健力吧!
三、学习三首古诗。(目标
1、目标2)(37分钟)
(一)学习《使至塞上》。
1.听配乐朗诵。(有条件的播放现成的古诗配乐朗诵带,如没有,由教师范读。[现在录音带还没到])
2.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属国、征蓬、汉塞、萧关、单车和候骑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刚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做完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
8.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9.在教师的引导下配乐朗诵全诗。
(备学生)提醒学生注意节奏,朗诵时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于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10.全班齐诵全诗。
(二)学习第二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请学生谈谈李白,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4.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抽查二人检验。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翻译全诗。
6.师生齐读原诗及译诗。
7.在教师的点拨下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师点拨要点:
首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
8.引导学生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练习朗读。
9.请一个学生朗诵。
10.全班齐诵全诗。
(三)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溅、搔、浑、胜和簪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板书在黑板上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杜甫,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杜甫唐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史。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及翻译。
8.朗读几遍,试着背诵全诗。
四、全班齐读三首诗。(3分钟)
五、布置思考题:(1分钟)
1、①诗中哪几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与本诗的体裁有什么关系?
②你最喜欢其中哪句诗?为什么?(A)
2、背诵三首诗。
3、完成练习二。(C)
六、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注意指导学生多读。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春望》、《登飞来峰》、《论诗》三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目标
1目标
2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全班齐诵上节课所学的三首诗,并导人新课。(3分钟)
三、学习古诗。(33分钟)
(一)学习第四首诗《登飞来峰》。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4.全体学生齐读。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第五首诗《论诗》。
1.请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学生纠正可能读得不好的节奏。
2.全班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教师点拨。
点拨要点:
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具有普遍的意义。
5.自由朗读并背诵。
6.抽背井齐背。
四、总结(5分钟)
1.请学生针对《登飞来峰》《论诗》中蕴含的哲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2.比较本课五首诗的异同。(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下面的提示仅供参考。)
明确:
①从创作的时间来说,前三首是唐诗,后两首是宋诗。
②从体裁来说,五首诗都是近体诗,其中《使至塞上》和《春望》是五言律诗,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和《论诗》都是七言绝句。
③从主旨来看,前三首唐诗情景交融,重在抒情,而后两首宋诗以理入诗,重在说理。(这也是许多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并默写本课所学的五首诗。(A)
2、完成课后练习二。(B)
3、课后练习四。比较阅读。(C)
六、说课精要:重视点拨,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七、教学后记:
唐诗五首课件 篇4
一、《初雪前的山间小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冬天的景色,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2.学会运用形象描写,将景色描绘得生动准确;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然景色。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下山的曲线,上面分成四段,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填充,形成山、树木和草地的样子。
1.教师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冬天的山色,让学生体会冬天山间的宁静和美。
2.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片中的山、树和草地,提醒他们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3.教师读诗,并对其中的生词或难点进行解释。
4.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自己的小诗,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诗句框架,也可以自由发挥。
5.学生将自己的诗朗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二、《夏日田野》
教学目标:
1.了解夏季的自然景色,培养学生对夏季景色的欣赏能力;
2.学会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夏季的大自然;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夏季的景色。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播放一个夏天田野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夏天大自然的美。
1.教师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夏天的田野景色,让学生感受夏天的阳光、绿色和欢乐。
2.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片中的麦田、太阳和蝉鸣声,提醒他们要用生动的语言表达。
3.教师读诗,并对其中的生词或难点进行解释。
4.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自己的小诗,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诗句框架,也可以自由发挥。
5.学生将自己的诗朗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三、《月下寻花》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月亮的赏析能力;
2.学会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月亮的美;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月亮的感受。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播放一个月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月亮的美丽与神秘。
1.教师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月亮,让学生感受月亮的美和宁静。
2.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亮的光芒、圆润和明亮,提醒他们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3.教师读诗,并对其中的生词或难点进行解释。
4.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自己的小诗,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诗句框架,也可以自由发挥。
5.学生将自己的诗朗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四、《秋叶飘落的季节》
教学目标:
1.了解秋季的景色,培养学生对秋季景色的欣赏能力;
2.学会运用形象描写,将景色描绘得生动准确;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秋季的景色。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带领学生去室外观察秋天的景色,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和独特。
1.教师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秋天的景色,让学生体会秋天的变化和色彩。
2.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片中的树叶、阳光和秋风,提醒他们要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
3.教师读诗,并对其中的生词或难点进行解释。
4.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自己的小诗,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诗句框架,也可以自由发挥。
5.学生将自己的诗朗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五、《春风吹醒了大地》
教学目标:
1.了解春季的景色,培养学生对春季景色的欣赏能力;
2.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季的大自然;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春季的景色。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带领学生去室外观察春天的景色,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1.教师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春天的景色,让学生感受春天的阳光、花朵和新绿。
2.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片中的花朵、春风和鸟儿唱歌的声音,提醒他们要用生动的语言表达。
3.教师读诗,并对其中的生词或难点进行解释。
4.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自己的小诗,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诗句框架,也可以自由发挥。
5.学生将自己的诗朗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通过以上五篇诗的教案,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季节的景色的欣赏能力,并且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然景色。同时,通过模仿和创作,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教案可以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唐诗五首课件 篇5
1.师:同学们,通过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现在谁原意来告诉大家你的愿望是什么?
2.是呀,大家的愿望是那么多,那么美好。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书上读读吧。(师板书课题)
1. 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2.全班交流每小节所表达的美好愿望,师相机板书。
1.师:这么多个愿望中,哪个最令你神往呢?说说理由。
2.生再读诗,并在令自己神往的愿望旁做批注。
3.指名诵读令自己最神往的愿望,想象画面,说出理由。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师引导小结:
a.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b.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c.押韵。
4.师配乐范读,生想象画面。
1.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1..诵读印象最深的童年生活镜头,划出写得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同桌互读,感悟童年生活的快乐。
3.欣赏交流佳句。
1.默读诗,思考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与第一首诗的区别.
b.结构不同,每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c.不押韵。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生活的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四.布置作业。
1. 选择背诵诗歌。
2. 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
3. 有兴趣的同学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
儿童诗集:
唐诗五首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 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
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频道小编推荐: |
唐诗五首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
二、挑战自我。
1、初读这两首诗,做到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
2、再读一遍,争取做到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可重读,知道读流利为止。
3、组内欣赏读。选组内读的最好的同学做示范,其他成员可以模仿的,也可以按自己的感受读。
三、我能做到。
1、写感受。
默读这两首儿童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组内交流感受,二次批注。
3、读感受。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诗,准备诵读比拼。
每组选一首喜欢的诗歌进行练习。
五、准备汇报(20分)。
3、组内准备诵读比拼。
要求:声音响亮而不是大声嚷;站姿大方而不能太随意。一定要做到入情入境。
六、拓展练习。
1、搜集儿童诗读一读。
2、小练笔。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荷花、小溪和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作为想象的凭借,然后展开想象,并把它写成一首小诗。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唐诗五首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唐诗五首课件 篇9
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设计思路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l: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自读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
唐诗五首课件 篇10
30、诗五首(教学设计)
主备:刘杰
备课组员:李晓莉 冯晓燕 董书香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诗五首》。
2、分析:学习这五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入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分析
(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3)感受诗歌所富有的情趣美。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诗歌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上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师课前收集整理有关五首诗的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出示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并简介作者——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研读分析——情感延伸——目标检测及小结。
(二)、教学情景
第一课时 《饮酒》
1、情景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教师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3、写作背景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文主旨。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4、课文研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诗文的赏析能力。(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5、教师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行路难》
作品简介: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整体感知:(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文主旨。
(1)《行路难》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明确: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明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 5 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家、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质疑字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呜呼:感叹词,哎。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3)全诗段意。
秋风破屋——惨
群童抱茅——悲
长夜难眠——哀
广厦庇寒—一愿
诗文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 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诗人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 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对边塞生活及边塞奇异风光的描写最为出色,其诗挺拔沉雄,新奇瑰丽。著有《岑嘉州集》。写作背景: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2、研读:(4人小组,相互交流)。
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明确:“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 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布置作业:
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己亥杂诗》
诗文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课堂小结:
本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达了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的决心。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
六、目标与检测
《练习册》P49第1、2、3题。
七、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
课后配餐练习
A组练习(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B组练习(《练习册》P49阅读理解)
《诗五首》学案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二、整体感知并理解诗文内容
三、目标检测
《练习册》P49第1、2、3题。
四、学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五、课后配餐练习
A组练习(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B组练习(《练习册》P49阅读理解)
唐诗五首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唐诗五首课件 篇12
一、 导入新课:诗化诗仙形象
人生多歧路,当我们在逆境中摸索前行时,您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呢?
同学们,我们一起失落过,痛苦过,徘徊过,彷徨过,那今天让我们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来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难》的心境。
作者介绍:
1、 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诗歌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二、读准音
1、齐读课文,勾画两个通假字,两个多音字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勾画两个多音字:塞、行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三、读节奏,读出作者情感
(学生齐读课文)
1、读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强烈的表达出作者的这种情感,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合作探究:结合文章注释,读文意(5分钟)
1、小组合作翻译,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翻译,向大家展示。
(再次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四、赏析学习
师: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
生(齐):行路难。(乐府古诗、回忆乐府知识)重在一个难字
1、解释难(困难,艰难。。。。。。。)
2、
师: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味诗歌艺术。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难”在何处?困难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用“从___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___的李白(心情,性格)因为------”来说话(展开讨论)
生1: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1、师:是啊,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
(生齐读句子。读出他的苦闷)
师: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谁来欣赏一下这句话
生3: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我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的时候,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
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3 、师: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
虽然遭遇了这么多的困难,但是李白的心中一直是胸怀大志的,是什么呢?
生4: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4、师:好,有眼光。“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诗人似乎只能赋闲了。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句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生5: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师:那么怎样才可以读出作者心中的呐喊呢?
首先“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哪些不一样呢?
字数更少,相对前面,句子更短,是短句。短句字数少,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
那我们就应该简洁有力的读,还应读出咏叹,作者的疑惑。 (教师范读朗读时,语调?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
5、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摆脱气馁,借用南朝时宗悫的话唱出了充满自信与渴望的强音。
唐诗五首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理解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首《回乡偶书》
1、作者简介及导入课题:贺知章,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2、据题质疑:
⑴这里的“偶书”是什么意思?诗人并非着意作诗,只是把回乡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记下来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3、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4、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思考:
(1)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当儿童笑问客人的时候。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主题:《回乡偶书》通过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表达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夜雨寄北》
1、学生齐读诗歌。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3、品味感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
是妻子在问丈夫。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亦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2)“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4、主题:《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课堂小结。
《回乡偶书》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不事雕琢,言辞亲切平和,却深情表达了回乡的喜悦和对岁月流失的感伤。《夜雨寄北》(又称《夜雨寄内》),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诗人把秋雨夜景与思念家人的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淡淡的四句小诗,产生了不凡的艺术感染力。
三、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上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淮上与友人别》
1、诗人简介,见课文。
2、齐读全诗。
3、品析诗句:
(1)诗中第①②句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2)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4、主题:《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5、主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6、有感情地背诵。
四、《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4、名句赏析: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2)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5、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附: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默写背诵诗歌
唐诗五首课件 篇14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