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大自然语言教案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十四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十四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教案是教学技巧的重要总结。我们为您特别订制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定能够助您一臂之力,非常感谢您参阅本文!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行纪合同经典11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11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7.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讨论并归纳;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9.提问: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0.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又用词形象、典雅。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检索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品味语言的准确、生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运用能力。

3、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课文比较长,同学预习时,可以借助课后练习一,从这四个方面来熟悉一下课文。)

(上课前请同学听两首熟悉的歌谣轻松一下,欣赏欣赏大自然美景。)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秋色正浓,很想和同学坐在野外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不过,坐在教室里也不错,可以穿越时空。老师先带同学们一起去绍兴吼山的桃花节看一看那些又美丽又调皮的桃花。说它调皮,是因为去年3月21日桃花节开幕时,他们中的许多桃花已经谢了,而今年19号开幕,桃花园还见不到她们的踪迹,使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高兴而来,失望而归,我们说桃花的初开期一般在三月二十日左右,为什么去年这个时候初桃已谢,而今年还未开花呢?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天气暖和得早,桃花就开得早了,气温底,桃花就开得迟。

——

桃花盛开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现象和气候有关?

——(蒜苗泛青)百花争艳,落叶翻飞这些自然现象,自古以来我们称它为物候(板书)。

那么如何科学选定每年桃花节开幕式日期,使广大游客都能欣赏到桃花绰约的风姿,相信同学学了《大自然的语言》后,一定能给当地的农民一个好的建议。好,下面,我们请同学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全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看得快,又找得准)

1、概括得很好,你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经验还没有总结出来,老师看到他认真在圈点勾画,这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2、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纬度影响最大”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3、理解古代诗歌中包含物候知识:

——古诗中也提到了这个物候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周诗人庾信的《梅花》,诗人原来居住在南方,梅花开得较早,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课后练习也有一首古诗,同学们来分析一下,包含着怎样的物候知识。——朗读(诗人是在初夏时节游览位于庐山香炉峰顶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原来古诗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物候知识。

4、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运用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概括回答。)

物候和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5、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

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

学生生成:准确、生动、简约等

2、同学们想先体会生动呢,还是准确?

英雄所见略同,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有两篇说明文老师印象特别深刻《看云识天气》,让我对天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成了小小气象预报员,而〈〈大自然的语言〉〉又让老师拥有了什么呢?一双灵敏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读读、品品这写在清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语言。告诉同学们,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它们了吗?

生动(课文1节)

1、教师朗读第一节,:我听到我知道

——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2、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会联想到哪些物候?于是,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联系《春》“东风来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李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蜜蜂嗡嗡”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同学们丰富的想象把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用同样的方法,体会其他你喜欢的词语。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傲雪的迎春,火红的山茶,嫩黄的迎春争奇斗艳。(山顶千门次第开)让我们想象,在牧童的短笛里,一朵花睁开了眼、两朵花、三朵花,一万朵花,那是花的山,那是花的海。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歌《小燕子》,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

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

十分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穿越时间和空间,春夏秋冬不断循环。正如白居易的诗“离

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3、朗读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

第一节最后一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现象,作者作了限定“”,表达非常准确。“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会语言的准确。

准确(以课文6——10节为例)

1、教师:我先请同学说说老师和这位同学之间相隔多少距离?

还可以怎样表达?如果老师用尺丈量出了具体的距离,应该怎么说?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巩固提升: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表精确性)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表模糊性)

同学们找得很好,老师也找了两句,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一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

——春天,沿海都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体现实事求是。

3、——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这个星期天,老师专程去上虞参观了竺可桢故居。(那班驳的墙壁,乌黑的大门,发黄的照片如陈年的酒沉淀着一个卓越科学家的过往。)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所以,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春风吹醒柳梢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桃花园的主人,吼山上的第一朵桃花应该在何时绽放她的花蕾。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让我们有感情齐读。

四、仿照课文,运用语言:

下面我们请同学选择江南秋日里典型的物候现象,用你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告诉大家(讨论一下,秋天里有哪些典型的物候现象:在稻花飘香的秋色中,听蛙鸣虫啼,看鸿雁南飞,流萤点点飞舞,树叶转了颜色,湖畔、海滨芦苇荡最浪漫的季节开始了,桂花,菊花)

“……江南的秋天来了”

20xx年11月8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难点)

2.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重点)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说明语言。(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2)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孕育( yùn ) 簌簌( sù ) 载途( zài ) 销声匿迹( nì )

连翘( qiáo ) 农谚( yàn ) 差异( chā ) 翩然( piān )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指一个挨一个地。( 次第 ) ②动作轻快的样子。( 翩然 )

③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孕育 ) ④纷纷落下的样子。( 簌簌 )

⑤满路、遍地。载,充满。( 载途 ) ⑥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年年如是 )

⑦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没有了音讯。( 销声匿迹 ) ⑧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草木枯荣 )

⑨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指循环往复进行。( 周而复始 )

3.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填写下表,体会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结构特点。

层次

段意

从文中提取的信息

第一部分

(第1~3段)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

(第4~5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第三部分

(第6~10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①纬度 ②经度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第四部分

(第11~12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从主要到次要(逻辑顺序)。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典雅。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随堂检测】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堂小结】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说明顺序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得清清楚楚。

【拓展延伸】请课外收集一些农谚,进一步了解物候知识。

例: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布置作业】独立完成本课校本作业,查缺补漏,巩固本课学习要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倾听、学念诗歌。

2.感受“树叶当邮票”的含义,体味诗歌文字所表现的意境

美。

3.认读重点字词:邮票、嫩嫩的、秋天、土壤、四季、寄、

金黄

教学难点

认读重点字词,学习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

挂图、音带、大字、诗歌读本人手一册、树叶

教学过程

一、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线上活动

看动作猜词。教师将春天在奔跑中的大字卡依次摆放好,请个别幼儿来表演们,其他幼儿猜词,并寻找大字卡,幼儿反复进行。

2.教师发书

二、感知理解活动

1.教师出示树叶若干片,谈话、问题导入

师:小朋友们注意观察教师手中的树叶,你们知道在四季变化中,树叶会有什么变化吗?(幼儿讨论并自由回答,教师注意提醒帮助幼儿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树叶的诗歌。

2.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带,幼儿认真倾听,了解诗歌内容

3.教师指导幼儿自主阅读,并提问诗歌里看到了什么样的树叶,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最后树叶到哪里去了?

4.集体阅读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理解一年四季树叶的变化,春天树叶是什么样的呢?夏天呢?引导幼儿明白树叶会跟着季节的变化一一对应教师随机出示大字卡“邮票、嫩嫩的秋天、金黄等。

(2)为什么说树叶是大自然的邮票?引导幼儿理解不同季节的树叶可以像信一样寄给人们,让幼儿知道哪个季节来临了,各个季节的树叶就是各个季节的标志

(3)学习动词“寄”,教师重点强调树叶是怎么到小朋友哪里的,学习动词寄并出示相应的大字卡引导幼儿理解含义

(4)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幼儿一边看挂图一边认真倾听,理解诗歌内容,鼓励幼儿小声跟读

阅读完教师收书

三、游戏活动

游戏:小小邮递员

幼儿围成圆圈做,教师充当邮递员,将大字卡装在背包里,围着圆圈跑动并将信件寄出去,放在幼儿背后,请幼儿查收信件,拿到字卡的幼儿站起来告诉其他幼儿信件的内容

幼儿反复进行,请幼儿来当邮递员

四、结束活动

幼儿有序整理自己的物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并在此基础上筛选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2、探究事理说明文的的说明顺序和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求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顺序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语言,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的说明技巧。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一)走近作者,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知识。

(一)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要求迅速准确的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1、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那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文章第一部分(1――3段),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有途呢?文章顺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给以解答,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那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加以具体说明。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结构布局上,也体现在段落层次的说明顺序上。

思考: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6――10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第三部分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时,文章指出共有四个: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这四个因素的排列顺序不能随意颠倒。作者以“首先”,“第二”,“第三”,“还有”这些词,说明其作用有大小之分。文章按主次安排说明顺序,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读者认识事物的规律。

三、拓展迁移:

《大自然的语言》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从物候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们要注意理解并学会运用。

提问:假如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运用那种说明顺序。

四、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以“植树造林的好处”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教案反思:大班语言大自然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自然语言的发音和基本语法结构。

2. 能够运用自然语言描述事物和场景。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自然语言的发音和基本语法结构。

2. 能够运用自然语言描述事物和场景。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 如何在大班教学中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

1. 发音练习:通过发音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自然语言的发音。

2. 场景描述:通过场景描述,让学生运用自然语言描述事物和场景。

3. 对话练习:通过对话练习,让学生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作业评价:通过作业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跨文化交流能力评价:通过跨文化交流能力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大班语言教学的特点和难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但是,在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如何更好地在大班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 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 顺序?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 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2》。)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H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提取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清说明的条理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4、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品析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的判断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教师示范法合作交流法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交流合作法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文章以物候为说明对象,这篇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观测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本课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思考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件放音乐

师生问好。可以灵活变化。老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了。老师辛苦了。同学们请坐下。老师请坐下。老师还是站立着同大家一起学习吧。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所咏唱的是什么季节?春天。歌曲中的我怎么知道现在是春天呢?用一句歌词来回答。哦,是春风吻上我的脸告诉我的,告诉我不要偷懒,让我珍惜春光。春风拂面,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概括内容要点,提取关键信息。

2、品析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语言。辨别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

3、理清说明的条理。

4、发现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口号是“我参与,我快乐。”希望同学们能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

二)、我们来检测一下预习情况,请大家积极举手抢答。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给课文换一个平实的标题。并结合有关语句说明理由。

总结技巧:抓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归纳。

草长莺飞,等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叫做物候。看来,文章的标题巧妙点出了说明的对象。

2、速读课文,按照提示划分文章结构,在各小题后括号内填写段落序号。

第一部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依次回答。刚才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接下来,让我们根据问题,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迅速抢答。看四大组同学,哪一组表现优秀。

3、速读,抢答。

注意要抓住关键语句来找答案。

什么叫物侯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你回答的这样准确,有窍门吗,对,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方法是

⑴、准确的区分结构层次

⑵、找出关键句、词语

⑶、提取主干,去除枝叶

⑷、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4、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判断一下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1、这四部分是按照“是什么---重要性---取决因素---意义”的思路展开的,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在第三部分中,表示这四个因素的关联词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逻辑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三、引导赏析,自主学习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品析物候现象所揭示的事理。今天,我们可以从说明的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欣赏。

2、教师示范欣赏,让学生领悟欣赏的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从说明技巧的角度来看,这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劳动人民可以据此安排农事这一事理。

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第一是用词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如“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其中的“都”一词,指全部,表示范围之广,说明了这些物候现象全部在内,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文章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前后句词语的.对应等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是语言的形象生动。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中,“传语”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语言。将大自然的灵气写了出来。由此可见,在说明中恰当的运用生动的描写,可以更具体、清晰地突出事理,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

3、自主学习探究发言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围绕说明的技巧(说明方法)和语言两个方面做以品析,在书上圈点标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下面让我们展开自主学习,对文章进行品读赏析。

2)、同桌交流,完善阅读笔记。

3)、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成果呢。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即时补充。谁来补充或更正呢。谢谢你大胆的发言。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集体活动,七嘴八舌说一说,你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预兆了怎样的气候、天气,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给下面的科学哲理诗续写句子,做一做仿写。

(要注意抓住各个季节典型的自然现象,判断设计。)

(1)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

(2)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如白云轻盈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

(3)你看那树上的叶儿,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如叶儿纷纷飘落,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4)仿写

你看那

这还是大自然的语言。WWw.ZFW152.cOm

其实,大自然的语言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倾听。那么,

2、布置作业: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热爱生活,发现大自然的美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能说明一下你根据哪些大自然现象,来做以判断的吗。

树叶枯黄飘落,寒风凛冽,小草干枯,阳光微弱,溪水干涸等这些冬季的现象,

如何品读赏析?就是反复的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品味语言的魅力,分析文章的写法。

建议从以下角度进行:

用词(修饰和限制性词语、关联词语)、

语段结构、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等。

学习方式是,任选一个角度,在文中圈点批注。准备为我们的课堂交流做准备。

请小组交流一下,选出代表来发言。

请发言的代表们先明确品读赏析的角度,说明语段序号。再来阐述你们的发现成果。

老师也有些发现和大家交流。

1、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

去词法,删除这些词语好吗?谁来挑战一下。

如第5段的“左右”一词,表现了时间的不确定性,体现了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8段的“约”一词,表示估计,和第5段的“较”表示程度。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2、说明方法

如第5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关联词语

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表现了说明的顺序是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4、语段结构

如7、8、9、10段为每一段时总分的结构。

自由发现,任选角度展开品析。

5、说明的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这种顺序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逻辑顺序。

课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第2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五、拓展应用

请你写一段说明性的话,判断一下它们适宜的说明顺序,并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A.预防近视

B.美丽的校园一角

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总结语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六、课后作业。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或听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提问“我凭什么知道,春天的到来呢”对,就是春风的抚摸。春风传送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季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⑴词汇丰富,使用准确传神。

⑵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

⑶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⑷描写的运用

2、默读第三段,品析语言的特点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三句中的“许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我们来齐读品析。请齐读原句,去词再读。谁来说你的发现。

不能。因为“许多”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古代流传下来的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多,但又不是全部。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

2)、本段中的“桃花开”、“燕子来”是否可以颠倒语序?试说明理由。与前句的“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形成一一照应的关系。

我们再来两遍齐读。先读原句,再读颠倒语序的句子。揣摩品析。

小结,本段体现了说明语言普遍特色,表现在通过

3)、推移

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内涵丰富的词语说明的语言准确严谨

前后句的对应

小结。通过第一部分的探究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风格独特,表现在既生动优美,又准确严谨的特点。

老师示范:

“销声匿迹”一词,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秋天昆虫消失不见的景象。用词生动。

学生自主品析,

参考答案:苏醒,孕育,销声匿迹,传语、唱歌、暗示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各个季节中,物候现象的特点。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同时,飘然,簌簌等绘声绘形,描写生动形象。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归纳。这一段是生动的说明,语言生动优美。具体体现在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9

大班语言教案反思:大自然的语言

在大班语言教案中,教授大自然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教授幼儿自然语言,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下面是该教案的反思:

1.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但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比较简单,需要以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学内容应该以大自然中的语言为主要途径,如动物的叫声、植物的生长变化、天气的变化等。

2. 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比如,可以采用游戏、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掌握自然语言。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大自然的录音或视频,让幼儿直接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3. 注重幼儿的参与和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幼儿的参与和互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可以让幼儿分组讨论,各自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自然语言现象,或者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来掌握自然语言。这样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 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比如,可以让幼儿复述自己听到或看到的自然语言现象,或者让幼儿用自然语言来描述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掌握自然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班语言教案反思: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丰富多彩、幼儿的参与和互动、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自然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0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2

一、说教材(把握重点,领悟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应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

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是(详见教学目标部分)

1、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

3、情意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究、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本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处理教材(长文短讲)

(2)重视朗读训练,把握诗歌节奏。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视自读自悟。

(5)紧扣单元主题,注重知识的拓展。

教具准备:cai教学辅助软件

二、说学生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有预习的习惯和自读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与愿望。其次,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外阅读也有一定的质量,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对大自然的语言也比较熟悉,能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适当地对课文内容作出补充,通过学习,能够将自己平日观察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的形式进行仿写。

三、说教法(抓住重点,选择教法)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宜采用“情境教学”,并辅以cai教学软件,缩短学生的生活距离,为学生认识大自然的语言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提供直观视觉,把学生带入情境。紧扣课后的思考题抓住重点小节。因为课后思考题是大纲对学习这篇课文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把质疑问难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去观察生法,发现生活。

四、说学法(自读自悟,培养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再加上这首诗歌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自读自悟”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先学后教,交互学习,归纳疑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五、说程序(创设情景、优化程序)

领悟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带入情境读全诗

用cai课件演示:黄叶纷纷飘落,满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大自然的语言)请学生读课题,强调“大自然”,然后请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合理处理教材: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

第一步:学第一小节,初步感知大自然语言无处不有。师问:为什么睁开眼就能看见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到处”一词,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大自然的语言随处可见,无处不有。

第二步: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过渡:大自然说了哪些话?分小组学习2-8小节,把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在小组内多读几遍。

教师参与小组小学

第三步:利用直观手段,长文短讲,感悟内容。

师:你最喜欢哪种大自然的语言?把它读出来。(生说到哪个小节,师讲哪一小节。)

当学生说出喜欢第二小节中白云这种语言时,师引导白云告诉我们什么?(晴天)这小节中的“准”能换成哪个词?(一定、肯定)并指导朗读。然后师板画白云,读生归纳出这是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师顺提问:还有哪种语言也表示天气变化?学生指出:蚂蚁搬家要下雨。请生 齐读3小节。

为了拓展知识面,教师出示四条表示天气的谚语,请生读谚语谈感受,并结合《语文天地》内容,请生收集表示天气的谚语。

当学生说出喜欢蝌蚪游泳时,向学生展示蝌蚪在水中游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想像它们会说些什么?蝌蚪像什么?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相发言。抓住诗歌中“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这个句子进行比喻句,反问句的训练,指导朗读,明确比喻要恰当,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抓住“大自然在水面写着”中的“写”对学生进行拟人句知识的传授。因此,将第4个小节作为重点,扎实基础知识的训练,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内化了语言。

第五小节大雁南飞与第四小节格式相同,所以只需一读代过,学生知道这两个小节是表示季节变换的语言就行了。

当学生说到鱼鳞上的圆圈这一小节时,cai课件展示鱼鳞的圆圈,请生数一数有几圈:并问:“这几个圈表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圈就是一岁”。师相机提问:你还知道树的年龄吗?请默读第六小节,画一画树的年龄。随后请两生交流画的情况,在画中体会树的年轮也是“一圈一岁”。最后请生完整读一读这两个小节,以读代讲。

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第四步:小结诗歌

结合课后练习“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出大自然用自然现象跟我们说话。师问:那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请生带着赞美的语气读第9小节。

抓住“只有……才……”这个句式,让学生明白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

第五步,回归整体

请生再次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齐读全诗。

3、有机整合教学资源,进行知识拓展。【WEI508.cOm 实用文书网】

拓展一:在学完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时,请生读表示天气的谚语,说谚语,课后收集这类谚语。

拓展二:结合课后思考题:“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仿写一节诗歌。”cai课件向学生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用书上的语言格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为仿写打下基础。

六、说板书(总结板书,强化理解)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的板书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本课的板书既应概文中介绍的大自然的语言,又要突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观察与发现。”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揭示课题时板书:大自然的语言,在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过程中学生提出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就板画,并根据学生的总结将语言分类,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后,板:妙不可言。总结全诗时,板:观察、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3

一、导入。

师出示:黄叶纷纷落下的 图片,请学生观察,思考看到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生:秋天到了

师:是的秋天到了,大自然用它自己的语言告诉我们秋天到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记忆力,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谁记得这首诗描绘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

生: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大树、大鱼、三叶虫化石

师:出示图片(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大树、大鱼、三叶虫化石)。那么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什么了呢?

二、自由读文。

师:请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边想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什么了呢?然后和同桌一起完成填空题。

出示填空:

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 )。

蚂蚁搬家告诉我们( )。

蝌蚪在水中游告诉我( )。

大雁往南飞告诉我们( )。

大树的年轮告诉我们( )。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我( )。

三叶虫的化石告诉我( )。

生:读、划、想、与同桌交流填空。

三、指文。

师:哪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遍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小节读听。

生:我喜欢飘得高高的白云。我读听。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天上的”突出读了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我认为这个词可以突出大自然的奇妙,所以------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你想用哪个词表现你的理解。

生:

师:是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你还见过什么样的云?你知道它们告诉我们什么吗?

生:-----------

师(出示超级连接地课件):彩云。我们经过观察,又发现了这么奇妙的大自然的语言。那么你还知道那些预示着天气变化的大自然的语言呢?你也能像作者一样写一段吗?

出示:你看那( ),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 ),

明天准是( )。

生:观看图片,仿写。

师:经过观察思考我们认识了天气的语言,那么季节的语言有趣吗?谁喜欢,读听一听。

生:------

师:抓住词语来表达你对语言的兴趣,很好!春天和秋天都用他的语言和我们交流,那么夏天和冬天有语言吗?你也能像作者一样写一段吗?

生:------

师:你还喜欢那一小节,读听。

生:我觉得大树和鱼鳞很 有意思。

师:想看一看吗?出示“年轮”和“鱼鳞”图片。

生:观察,谈感受。

师:大自然真得很奇妙,它们用它们特有的语言,和我们交流。

要是粗心大意我们还真就不能发现。还有那一小节你最感兴趣?

生:“三叶虫”化石?

师:出示图片和资料介绍。

四、默读。

师:请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然后用你的话概括大自然用它的语言都告诉我们什么了?

生:天气变化、季节更替、年龄大小、地质变化。

师: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生:妙不可言!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

是呀,确实妙不可言。天有语言,地有语言,水有语言,就连那砍倒的大树都有语言,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唤——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天上的云

地上的蚂蚁

水中的蝌蚪

空中的大雁 妙不可言

树的年轮

大鱼的鱼鳞

三叶虫化石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的语言”。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的语言”的说明文《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载途(zi) 连翘(qiáo) 萌生(méng)

农谚(yàn) 纬度(wi) 悬殊(xuán shū)

侵害(qīn) 竺可桢(zhú zhēn)

草长莺飞(yīng) 销声匿迹(nì)

多音字:

载 zi (登载) (转载) (一年半载)

zài (载重) (载人 )

翘 qiáo (连翘)

qiào (翘起来)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

植物学家发现,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能力特别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永远跟着太阳转。

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851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