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议论文课件 >

最新议论文课件(系列14篇)

最新议论文课件(系列14篇)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是多元教育思维的具体体现。小编为您提供了一篇关于“议论文课件”的文章您一定不要错过,请将这个信息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受益!此外,关于作文,您还可以浏览高中的周记(必备12篇)

议论文课件 篇1

教学要求:

1.能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读懂例文《爸爸的爱好》,懂得本课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写人物的一个特点(爱好收集门票)的。

2.通过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明确写人物某一爱好特点的方法:

(1) 要考虑这个人物究竟有什么爱好。

(2) 找到表现这一爱好的具体事例。

(3) 能自拟文题,摹仿例文的方法,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某个爱好。

请学生课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选定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进行采访,并搜集相关材料。

一. 诗朗诵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喜欢朗诵诗歌吧?老师这里有两首儿童诗,谁愿意给大家朗诵的?

指名朗诵。

读完后问:你从《小花朵的梦》和《橡皮泥的游戏》中听出了什么?指名回答。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连小花朵都爱做梦,橡皮泥都爱做游戏,更何况我们人呢?我们人人都有爱好,只是我们每个人的爱好不尽相同。请看例文中的“爸爸”的爱好又是什么呢。

二. 引导学习例文,明确写作要领:

1.打开课本,指名读《爸爸的爱好》。

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1)“爸爸”的爱好是什么?

(2)例文共写了哪几件事?

3.读后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4.学生自读“习作要点讨论”。

5.指名说说告诉我们什么。

6.小结,板书:

一个人——一个特点——一两件事[动作、语言……][具体、清楚]

三. 精心组织讨论,掌握选材方法:

1.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

(1) 你最熟悉的人是谁?

(2) 他(她)有哪些特点呢?

(3) 小结:一个人的特点较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写人物的主要特点。

(1)(投影出示)根据题目要求,对下面的材料进行选择:

b.李晶不怕暴烈的太阳当头照,为邻居老奶奶买西瓜。

c.老师让李晶把家庭作业本送到办公室里去,她愉快地答应了。

d.一次,李晶发烧了,医生让她在家里好好地休息,她仍然坚持为同学补课。

(2)讨论交流。

(3)小结:最好的材料是不仅能突出表现人物的特点,而且又很新颖的。

四.引导学生把事例写清楚,写具体。

1.请你来当小老师,按照文章中所给的提示语批改作文。

2.指名读批改后的作文。

一.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二. 写得较有代表性的作文,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1、通过阅读例文,了解小作者是如何描写“我”和同学们“护蛋”的过程的;进一步理解“体验”的含义。

2、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体验的事情,积极进行一次体验活动。

3、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版画,并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还要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指导过程:

今天我们不学课文,进行一次活动好吗?活动的内容就是你不当你自己,可以当老师,当家长,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内心。(板书:一次体验活动)你们有信心吗?

师: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亲身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感受过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刚刚几个参加游戏的同学体验了当一回盲人,谁愿意来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呢?这几个同学亲身经历当盲人,还有了个人的感受,这就是体验。那么你们有没有经历感受较深的事呢?

师:这么多同学都想说,那就请前后桌的同学为一小组说说吧!

师指名谈体验。

师:不少同学谈了自己的体验,还有同学没有机会说,没关系我们还可以用笔写下来和更多的人一起交流。

师:咱们小学生写作文,主要做到两条:内容具体,感情真实。那我们叙述一件事情怎样才能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真实感受呢?有一位同学就把自己“护蛋”的体验写了下来,我们来看看吧!阅读例文想一想:

在护蛋的过程,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作者抓住哪些方面,突出“胡蛋”是“一件难做的事”?找出有关词句。

生读例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师:要想把一件事情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的、做的都写下来!

师:咱们的体验各有不同,作文的题目自然也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你想给你的作文取什么题目呢?

生自由说。

师:这聪明人啊,不仅要有一对聪耳会听,一双慧眼会看,一张灵嘴会说,还能用心去体会,老师觉得会写的人更聪明,那看看你们能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的、做的都写下来呢?

生打草稿。

生自读,互评互改。

师:同桌交流一下,看看对方的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好?你对他有什么建议呢?读了以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推荐,师生共评,课后修改。

同学们,生活是一个大舞台,今天我们学会了写自己的体验。课后,老师希望你们做一个有心人,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议论文课件 篇2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初探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常识性课文。这些课文均含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它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地质、科技尖端等方面知识。这些课文的表达方式,除在低年级有一部分用文艺形式向儿童传播科学知识外,大部分是用说明文形式来写的。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文体。作者在说明事物时往往通过因果、连锁、比较、分合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功用、成因、结构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既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范文。教学中,如何把握事物特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发展智力呢?

一、品词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作者为文的目的不外乎传授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这全靠语言文字来完成。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深刻领悟,便是准确理解思想内容、接受信息的首要因素。“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叶圣陶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词、“追根”、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其做法是:

扣“词眼”法。所谓“词眼”,指“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的关键词句。教《蝙蝠和雷达》,揭示课题后便设疑:蝙蝠和雷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为什么中间加一“和”字?这就促使学生自觉地把课题与课文联系起来去探究。蝙蝠和雷达有相似的功能,雷达的发明是由于受到蝙蝠的启示。因此,讲读时紧扣“启示”一词,展开教学思路,既要求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本身的涵义,又引导学生认识“启示”在发明雷达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语言训练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课文重点部分是“试验”和“研究”。前者是揭开“秘密”的基础,后者是揭开“秘密”的关键。理解这两层意思,第一步,明实验。让学生默读介绍蝙蝠的段落,比较三次试验的异同点,并找出重点句进行概括,帮助学生认识事物间因果关系。第二步,知原理。抓住“不是„„而是„„”句提出深层次问题;蝙蝠在夜间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学生读读、议议,并进行点拨,板演示图,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夜行时,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进蝙蝠耳中,于是蝙蝠便作出反应,绕开障碍物而继续飞行。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将这一原理密切联系实验思考:为什么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中,铃铛会不断地响?这“联系前后”的一问,使学生明白了封住蝙蝠的嘴巴,超声波无法发出,因而蝙蝠无法用超声波探路,只能乱飞乱撞;而塞住耳朵,则又使蝙蝠无法接受遇上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因此出现了同样的结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蝙蝠夜行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使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第三步,扣蝙蝠和雷达的联系。“研究”部分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启发学生根据“反复研究”四个字想象出研究的全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绘出雷达是怎样工作的简图。通过比较、切磋,学生抓住了雷达与蝙蝠相联系的关键句子,搞清楚了二者各部分的对应关系,领悟到标题上“和”字原来就是“启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创造了雷达,学生也学会了联系,油然而生对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的兴趣。这样步步扣词眼,拾级而上,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让学生学会了分析文章的方法。

用剥茧法。即通过语言文字层层发问,引导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对课文进行追根究底的分析,探索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琥珀》一课写的是一块包有两个小虫的琥珀。人们认识这块特殊的琥珀是从这里入手的: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虫,而且仍旧好好地躺着;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都可以看见,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根据这块琥珀的特征(个性)和这两个小虫的生活习性,按照一般琥珀形成的过程,人们推想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便能晓悟两个哲学观点:一是个别和一般。讲读从整体考虑,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品词悟理:①什么是琥珀?②课文中介绍的琥珀是什么样子?找出有关语句。③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有哪三个阶段?④“松脂球”把两个小虫一齐包住,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形成这一状况?⑤松脂球形成化石这一阶段,需要哪些条件?⑥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包有两个小虫呢?⑦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出什么?这样由引导学生分析这块琥珀的形成,得知一般琥珀形成过程的认识,像剥茧似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又掌握了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二是偶然性中的必然性。教学松脂球把两个小虫一齐包在一起的有关部分,引导学生议论:①造成松脂一定要往下滴的条件是什么?②苍蝇和蜘珠怎么会让松脂包住呢?③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凑巧?④假如树干上

- 1书,训练速读能力。第二段是重点,设问:“这一段讲什么?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与第三段有何联系?”让四位学生轮读,其他同学听、思、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介绍鲸的四个生活习性,其中“吃食”、“呼吸”,不同种类的鲸有明显区别,指导圈画细读、比较、议论,寻求异处,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研读能力,又使学生学到了分析课文的方法。

训练说。说明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为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可采用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第一段写鲸的进化过程,学生难于理解。用投影片打出鲸在陆地上、浅海里、海洋里三种不同形体及年代,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很远的古代”、“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表漫长时间的词语,并要求学生用“准确连贯的语言”多角度口述鲸的进化过程和原因,适当展开想象,这就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训练

小学语文科普类说明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翻阅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哪种版本,我们都能看到科普类说明文的踪影。比较经典的就有《太阳》、《鲸》、《植物妈妈有办法》、《冬眠》、《航天飞机》、《大自然的语言》„„诸如此类的文章,可以列出一长串来。小学六年每一个学期都会有一个由一组知识性比较强的科普类说明文组成的单元,科普类说明文就内容而言几乎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八分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新一代公民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现行新教材因此增加了不少科学、科普类作品,内容涉猎面更广了,知识接触点更新了。这些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也明文指出: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

由此可见,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直 面 问 题

科普类说明文其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呢?曾有人就这个问题作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不到20%的教师、学生喜欢教科普类说明文、学科普类说明文。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类说明文如此被师、生冷落呢?近几年,我有意识地听取校内外老师所上的科普类说明文,翻阅了许多科普类文章的教学设计,发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也许我们能从中窥得一豹。 第一,模式过板。

对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老师们一般都按照“通读课文——了解知识——研究写法——联系生活”这样四大教学板块进行。这样的教学本身无可非议,但久而久之则僵化成型。一旦成了固定模式,则必然导致教师教得没激情,学生学得无兴趣。 第二,分析过多。

很多老师总习惯地以为,教一篇科普类说明文,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本来就没有故事情节的科普类说明文,被老师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款款;本来叙述简洁没有多少感染力的语言,被老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生动、准确”。这样的课堂,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这样的教学,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人为地使科学与人文绝缘。

第三,拓展过滥。

由于许多教师一直奉行科普类说明文就是给学生以知识的观点,因此,他们执教科普类说明文时,会千方百计地拓展该领域的知识:讲《冬眠》,教师搜集大量动物冬眠的知识给学生阅读;讲《太阳》,从黑子讲到日食,从夸父逐日讲到后羿射日;讲《台湾蝴蝶》,教室成了蝴蝶标本展览室„„结果是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在这样的课堂上,知识似乎成了科普类说明文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重 新 审 视

为了避免“涛声依旧”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现在,让我们站在学生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角度,重新审视科普类说明文教学:科普类说明文究竟学什么?

- 34科普类课文的情感教育点往往隐含在文本的词句中的。我想;只要我们真正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必然重视学生情感的投入,树立起利用课文的情感点教育学生的观点,就会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由此我们说,科普类说明文,完全可以上得情意深深。

三、挖掘科普类说明文中的趣味因子

课堂上,教师光有情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乐趣,这样他们才会喜欢科普类说明文。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将课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说明文才会焕发其独有的魅力。教师要充分挖掘科普类说明文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课堂就有了别样的生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师:要想知道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首先得揭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这节课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共同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

学生小组合作,了解试验的过程,完成表格中的内容,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小组派代表汇报,复述试验准备、过程。

——《蝙蝠与雷达》

我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该环节的教学,以“假想解密”为切入口,让学生带着科学研究任务学习课文,在共同探究中完成试验表,再以科学研究成果模拟报告会的形式展示研究的结果。这一设计打破了传统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逐段分析讲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科学探究中,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亲历学习过程,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让他们充分领略了学习的乐趣。

我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同学们,玻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对玻璃的了解? 学生纷纷介绍自己所熟悉的玻璃,诸如有机的、无机的;有色的、无色的;薄的、厚的等等。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与玻璃紧密相关(板书课题《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所介绍的玻璃与我们已知的玻璃有什么不同? 请大家先熟读课文,然后召开“新产品推介”新闻发布会,推选五名同学扮演玻璃厂的新闻发布人(组长任厂长),介绍新产品,其余同学以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各媒体的记者,对新产品进行采访。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

1、认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读懂;

2、抓住文中描述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的部分,变成自己的理解,在发布会上宣传。

生1:各位记者,女士们,先生们(生齐笑,鼓掌),我是新型玻璃厂的厂长。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产品新闻发布会。通过技术创新,我们研制并生产出了五种玻璃,它们是“夹丝网防盗玻璃„„”这些产品质量优良,应用广泛,欢迎各界人士使用。

生2:我是《绍兴晚报》的记者(众笑),请问“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 生1:它的特点就是防盗。

生3:请具体谈谈。

生1: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丝网与电源、自动报警器相连接。当有人划破玻璃时,就会发出警报。

生4:请解释一下“极细”的意思。

生1:“极细”就是很细、非常细的意思。极细的金属丝网就是用很细、非常细的、能够导电的金属材料做的丝网。这种丝网要比蜘蛛网更细更密。

生5:请你谈谈这种玻璃的用途。

生1:在银行以及存放文物、珠宝、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中都可以采用。 发布会开得有声有色,课堂气氛热烈。

上述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学习是快乐的。”教师从学生已经熟知的玻璃出发引出新内容,学生急于想知道新型玻璃,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开产品发布会的环节,更使同学激动不已,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整个教学过程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

四、挖掘科普类说明文中的实践因子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对于说明方法讲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到,而如何活用这些方法则很少涉及。这就好比一个游泳教练只讲游泳的知识而不让学泳者下水一样,学生是很难从中学到真正的本领的。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会折翅。因此,我们的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

老师们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的过程中实践资源拓展,通常有两种方式。一从科学知识维度出发,从内容上关照,拓的是课本内容。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丰富更立体的感知。二是从语言学习纬度出发,发展语言。如《月球的自述》是以自述形式表达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用叙述的方式改写,介绍月球知识。

我以为,实际操作中应兼顾两个维度,即知识与语言的结合,既有内容的延伸,又有语言的训练。还是以教学《月球的自述》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或选择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或选择自己课外搜集的知识,再运用叙述的方式来介绍月球的知识。这样的设计,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做到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蝙蝠与雷达》一课也同理:

雷达的发明是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种从研究动物的特别功能后得到启发,发明出科学仪器,机械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叫仿生学。请大家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哪些仪器、机械和动物的特有本领有密切的联系?(如乌贼鱼──汽垫船;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鱼──潜水艇„„) 读写结合:

从中选择一发明,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也来写一篇仿生学的小短文,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写。

从这两则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不刻意地讲科普类说明文的方法,并不等于就忽略了科普类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我想:科普类说明文教学的立足点在于让学生感性地“悟得”与“习得”,怎么悟?通过列举有关数字、例子,让他们朦胧地感受说明方法;通过比较、品析,让他们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通过“语言转化”,让他们巧妙地习得说明方法。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活用说明方法,进而内化语言,迁移方法。这比老师强加于他们的关于“举例子、打比方、举数字”等抽象的概念要有意思的多。

吕淑湘先生说:“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是的,只要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撤销掉禁锢的思想篱笆,昏昏欲睡的科普类说明文课堂将就此得到颠覆。

小学教材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轻松开场,未成曲调先有情

平时,我们总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乱作小动作,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不活跃。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这种情况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老师。夸美纽斯早已指明:“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注意”总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教学方法去牵引,靠教师的智慧和情感去覆合。教学语言像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波澜,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艺术就失去了光亮。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探求者,只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强者,成为不断进取的创造者。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我在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在课前导入时,

- 7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有了导入的激情,有了学习的好奇心,有了情与心的交汇,才使语文的说明文教学和生活贴的更近,使孩子们因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说明文的教学重点应是:(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让学生获取文章所说明的科学知识。(2)理清说明顺序。(3)学习和掌握说明方法。(4)品读说明文的语言。本文以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为例,谈谈说明文的两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共2页)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常用于说明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某种事理。说明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大至一份实验报告、调研报告,小至一个广告说明、商品介绍等,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初中阶段,课本里的说明文占了很大的比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要求学生具有阅读一般说明文的能力,能理解文章内容,能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能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这些能力要求,通常在一篇文章里都能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应重视说明文阅读教学。

我认为,教学说明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明确说明对象。

说明文主要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物原理,明确了说明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特征。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和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在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说明文的类型,明确了说明文的类型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在说明什么,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议论文课件 篇3

用“形象”说话,让议论文字生动起来

【教学目标】

学习让议论文说理更形象,表达更生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议论文应当凭借其强大的逻辑力量征服读者,但它并不排斥具体形象。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议论文字可以使议论文质兼美,情理并具,使其逻辑力量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在今后的议论文训练中,我们的一个努力方向就是用“形象”说话——以具体化的形象代替枯燥的理性抽象,让议论的文字生动起来。

二、欣赏精彩语段,思考为何形象生动 片断1:

秦国很强大,贵族制度很稳固,但那个年轻的卫鞅不满足于陈旧,勇敢地逆入狂流,分田划爵测法徒(徙)木立信,虽至变法将尽已苍苍白发,但被万世敬仰。因为它坚信再完美的现状可以有突破,再合适的制度也能有改进,所以他毅于摒弃旧法。(张芳艺《永远在路上》)(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小结:1)用词丰富、生动、准确

2)句式有变化,整散结合,长短有致。

例如,13年湖南卷满分作文《唯愿此心无怨尤》有这样一段:

与庄子同样随心所欲的还有那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的魏晋名士。在那愁云惨淡的天幕下,他们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纵情狂歌,舍生忘死,他们白眼向权贵,折枝为美人,生命随心绽放得如此绚烂,光耀千古。当洛阳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那亦是嵇康内心的绝唱,此身虽陨,此

1 心无怨尤!真名士,自有一派清峻超绝的风流。片断2:

发现此岸的美,并懂得悉心珍惜,此岸的美景才不会因为我们的忽视而白白流失。记得有一位画家整日寻找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游遍全球最终失落而归。归家之时他看到村落尽头的山楂树下,母亲静静伫立着,夕阳洒在她的身上,树上的火风鸟陪伴着她,如同一尊绝美的雕塑。他终于领悟,原来自己拥有的已是最美。(刘明迪《此岸比彼岸更美》)(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想象画面:眼中有物,言之有物 片断3:

当我们为自己梦想的生活而拼命学习时,当我们为那耀眼的地方而挑灯夜战时,请不要把目光全部聚焦在彼岸的美好,要看到此岸的温暖,看到夜深归家时头顶的星空,看到每天早上杯中牛奶的热气,看到母亲春风般温柔的笑容。看到所拥有生活的美好,便能够怀着更多的感动与热爱,在人生之路上坚定地微笑而行。(刘明迪《此岸比彼岸更美》)(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小结:

1)排比句式,既有气势又显得美观。

2)有生活气息。议论文联系实际要真正接地气,有理有据有生活。不能只是完成那个形式,走走过场。眼前要浮现生活场景、生活细节。

这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会让文章读起来亲切、动人。在联系现实的时候,我们不妨展开联想和想象,加入生活的细节。例如:

那我们,该做什么呢?正值青春,应珍惜大好的时光年华,不要迷失自己;珍惜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情谊,莫待分别后才懊悔;珍惜每分每秒,努力

2 拼搏,为梦想奋斗,无愧青春!(《勿道当时是寻常》)这段文字我们可以这样修改:

我们的眼前是美好的青春年华,我们拥有的是成长路上的喜怒哀乐。我们要听到教室里笔尖与纸页摩擦间的沙沙声响,要看到饭后与同学在操场散步、谈心时的美丽夕阳,要嗅到上学路上醉人的花香,要记住每一个为梦想奋斗的同窗青春的模样。你我习以为常的周围的一切其实皆不寻常,只要你我用心感知生活的美好,珍惜青春的时光。例如: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昆曲、京剧,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厨师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明的伟大书写者。

徽州,榨油留下的饼渣,是庄稼最好的肥料;陕北的窑洞前,张世新的儿孙们挂出了自己制作的面;莽山瑶族仍然感恩来自大山的馈赠。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燃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集解说词)片断4: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时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他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毕淑敏《造心》)(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小结:比喻论证,形象化说理的杀手锏。只要比喻恰当合理,就能让说理变得更形象。

给一条鱼缸里的鱼装上一双鸟的翅膀,鱼也没法离开鱼缸。而这双鸟的3 翅膀,却会成为鱼儿游泳的最大阻力。英语是国际语言,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成为国际顶尖的技术人才。反而会有一些技术人才因为英语差而被埋没。更何况,即使你的英语成绩很好,也未必会和美国人交谈。(张玉河谈高考英语改革)

英语是个窗,我们可以通过它开阔视野以及少部分人可用它实现价值,所以我们需要它。但若是将它放在与“门”相等的位置上,这是没有必要的。(王重庆谈高考英语改革)

三、升格训练

美国游泳运动员戴安娜早已多次拿过世界冠军,名誉全球。但她没有就此止步,对前方的梦想让她充满活力,那渴求的心让她年轻依旧。尽管她已年过六旬,她仍在努力训练,想要自己穿越湍急的弗罗里达海峡。那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她人生的“催化剂”,始终保持前进。终于,在万众瞩目下,她艰难地完成了目标,创造了奇迹。相信戴安娜的道路依然清晰明了,她一直在仰望前方的路。(某人《仰望前方的路》)

拥有多个世界冠军头衔的美国游泳名将戴安娜在年过六旬时依然保持着追求的姿态。冠军诚然可贵,年龄总不饶人,但这些都不足以阻挡一颗渴求的心。她勇敢地跃入水流湍急的弗罗里达海峡,那奋力划水的手臂是在向人类的极限发起挑战,那身后飞溅的浪花是对她勇往前行精神的褒奖与赞叹。有了这样的精神作伴,即使她游不过去又怎样?单是那中流击水的矫健身姿,难道不足以承载起一位勇敢追求者的伟大灵魂?难道不足以让世人敬仰?前行的路上,或许你已走出很远,或许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请抬起头,仰望前方。

议论文课件 篇4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以及今年重庆地区旱灾情况统计数字。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评:唤起学生对单元课文的整体回忆,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的密切关系]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评:通过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学生的审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1.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⑶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⑷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⑸开展看后感受交流。

[评: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学生根据表达需要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1.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

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

①节约每一张纸。

②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

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

⑤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评:“精点子”的评比,着眼现实,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评: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将环境保护的大主题,落实到日常行为的小细节中。]

[总评: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事例,讨论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每一次的练习都有较明确的要求,也有利于让学生的口语表达更规范。]

议论文课件 篇5

我不苟同以上观点。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这样一条命题规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字的音、型、义的考查,90%以上的内容是围绕着中学语文教材的,不管题型怎么变化,在教材上,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一)从阅读理解题的考察知识来看,要想提高阅读得分率,仍离不开课本的深入系统的学习。我们先来看记叙文阅读,厦门2010年有这样一道记叙文的中考阅读题(文字材料略),请看本道题的问题:

1.这则故事发生的时间 ____,地点在____。故事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

2.第③段至第⑤段,通过与道童的对话,写出了猥自枉屈,四顾道观的情景。请在各段人物对话前加上一些描写神情、动作、心理的词语,以表现特定情境的人物形象。

①一道童____ 问:“长官贵姓?来此何干?”

②“我叫,特来拜访三仙老医生。”____ 答道。

③道童____ 说:“辛师父清早出诊去了,留下上联;……否则……”

3.第⑤段联系道童回答内容,补出道童“否则……”未说出来的话语内容。

4.请用简洁的语言阐述第二副对联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5.第③段,请联系上下文,说说“酒不解相真愁”的“真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6.第②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说明其作用。

7.第⑧段中,“想到自己多次往返……”,请从中找出与“多次往返”照应的两个句子。

8.简要回答本文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9.简要概述的“雄才”在文中体现在哪几方面?

10.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字样式,以下给出上联,请结合本文内容对出下联。上联:忆往昔三顾草庐传佳话。下联:____________ 。

11.请简要说说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字数不超过200字。

提示:作答时切入口要小,既可以从文章内容、语言、结构写法中选取某一点,评判优劣高下,又可与《市长》(选段)或《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做比较,探讨异同和提出质疑。

这道题基本上体现了记叙文阅读要考查的内容。第1题考查了记叙文要素,第2、3两题考查记叙文局部内容的理解,第4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与品味。第5题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下词语的含义。第6题考查表达方式运用。第7题考查写作技术。第8题考查记叙中详与略。第9题考查主题的把握。第10题考查概括大意。第11题考查语言表达。

(二)综合起来看:记叙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以下几点始终是热点。

1.对记叙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味。

5.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6.对句子的含义、意思、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感受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阅读题命题的角度,这些知识点,都是语文教材反复强调的,在初中六册语文教材中,都有不同侧重的体现,而且非常有系统性。

(一)再看说明文,要想提高说明文的阅读得分率,同样离不开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

根据初中语文教材所传授的说明文的知识和近几年来中考考查的知识点,我们作如下筛选。

1.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和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对言之有序的体会。

5.文章段落、结构的分析。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8.进行与文段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达。

以上几点都是说明文命题最常规的角度,不管其命题花样怎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

(二)议论文的学习是否能离开中学语文教材呢?我们仍看近几年中考考查议论文的出题特点。

有关近几年的议论考查的知识点,我们也作了如下筛选:

1.选课外材料,考查议论文体知识。

2.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3.在议论文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答案灵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更加重视语言的表达与运用。

5.对议论的三要素及其语言特点的考查。

6.论证思路的展开。

从字、词、句的考查,到名家名句的积累与默写,再到三大文体的阅读,无非向我们呈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学语文的学习是不能偏离教材的。因此偏离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必然是无的放矢。无论哪本课外读物,不论其反映的生活的内容是多么深广,不论其艺术价值多么高,都无法也不可能取代中学语文教材在语文学习中的巨大指导作用。

议论文课件 篇6

议论文写作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三要素;

2、能够从多角度阐述中心论点 重难点:

1、学会多角度阐述中心论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高二这一年来我们都在训练议论文,每次的考试都是以考察议论文写作为主,老师在改卷过程中发现同学在找中心论点是有些盲目;有些作文题目是直接给出中心论点,比如说本学期的第一次月考“知足者不常乐”的作文题就直接给出了中心论点,但很多同学不知道怎样去分解中心论点,从而使得文章索然无味。这节课我们介绍这些方面的一些方法,希望对大家的议论文写作有一定的作用。

二、大家都知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下面我们来看看本次月考中我们一些同学的中心论点,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

(一)

“常乐者不知足”是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许多成语之一,其反意则是“知足者常乐”。这两句成语的语境都意味深长,诗人回味无穷。面对着这样一句话,我今天会有不同的思考。(开篇中心论点没有摆出)

(二)

古人云:“知足者常乐”,但在现实生活中恰恰相反,经常快乐开心的人是不会感到知足的。知足常乐是一种安于现状的一种体现。由于人有欲望,因此对于现实的需求永远不会满足。就像大海里的海水永远抽不干,我们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需求,才能让自己价值不停留在一个阶梯上,而是有所提高,对事情要有追根究底的毅力,同时当追求到某一种事物时,不应就此满足,而应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总之,经常快乐的人是不应感到满足的。(虽然说在第一段中给出了中心论点,但开头第一段就有200字,全文800字左右,可想而知后文的论述所占比例就很少了。)

(三)

知足,是现代生活里常被遗忘的一个词,今天的生活大部分是为了明天过得更好而打拼,日益激烈的竞争,每况愈下的争夺无时不在压迫着我们前进。如你知足,你停滞,那么给你留下的就只有落后和遗憾了,在今天的社会里,常乐者很难知足,知足者有时则无法常乐。(观点不够明确,绕来绕去都没有把观点说清楚。)

(四)

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因为自身的愿望获得满足了,就快乐了,知足了,这固然重要,但更可贵的,则是“常乐者不知足”,的精神。这种精神会使人们为了使实现自己的快乐,而不断地奋进。(观点直接、明白,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来阐述观点,有说服力。)

从上面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知道一般的议论文在开篇就要点明中心论点,特别是考场作文更应如此。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在文章中突出中心论点,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大家的得分又高呢?今天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学习一些实用的方法。第一种是在文章开头就摆出中心论点,这一点可能大家都比较容易做得到,我们今天所讲的是如何写出更有吸引力的开头,是改卷老师眼睛一亮就能给我们打出高分。大家先看几个例子:

1、小鸟要飞翔在蓝天,需要有一对翅膀;实践要发挥它的巨大作用,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就是实践的翅膀。育民小学举办了游泳训练班,经过一年的训练,在A县小学生游泳比赛中获团体冠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实践要飞翔,离不开理论这一对翅膀。

2、一个女歌星扭动腰肢在台上忸怩作态唱上一曲,所得酬金如天女散花一样从天而至。而一名科技界的女教授,辛苦大半生,累计工资还不及女歌星一曲所得。女教授不会扭动腰肢,她手里拿的是厚厚的讲义。为了表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们给她胸前别上鲜花一小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不要体现在劳动报酬上,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3、“怎样看待得与失呢?关键要看为什么得,为什么失,如果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样的‘失’是值得的。相反,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得’的代价,是遭人鄙视和唾骂!

4、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有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拿来一本书,作者的观点、思想一目了然,这就是所谓‘清如许’,作者平时不停地读书、思考、探究,这就是所谓“活水来”。没有‘活水来’就没有‘清如许’,所以,一定要“搞活”。世事皆如此。

5、“习惯”一词可谓尽人皆知。小至个人、家庭、村落,大至民族、国家,都有各自的习惯。习,常习也;常习则惯,惯则成自然。自然之理当然无可厚非,对自然之理倘要怀疑甚至于否定,那么,被斥为‘异端邪说’,也是顺乎天理人情的了。囿于既定之规,于是就沉默,生活于‘雷池’禁区之内不敢越出半步,于是几百年几千年,不再创新,不再奋进。这种消极的落后的习惯已成为阻碍华夏进步、中华振兴的阻力。大家看完以上五则例子,觉得他们好在什么地方?(请同学回答)明确:

1、喻,用比喻开头,借助形象帮助说理,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

2、比,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从而有力地支持论点。

3、问 ,通过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4、引 ,引名言打头,加强论述的权威性,先声夺人。

5、释 ,阐释题目含义破题,引出正论,通过诠释概念来挖掘其深意,明确论述的方向。

通过一些讲解后,我们进入实战环节,这个环节采用填空的方式进行,大家看到手中的资料,每篇文章都有几处空白的地方,我们的要求就是根据上下文补充所缺的部分。我们来看200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倾听心灵的钟声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无数次面对这样的抉择:爱与恨、悲与喜、苦与乐、得与失??我们犹豫、踌躇、举棋不定、左右为难。其实,此时我们只需静下心来,倾听心灵的钟声,作出正确的抉择。古代学者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者也,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又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简单两句话,便概括出古代男儿舍身取义报国的壮志雄心,勾勒出中华儿女赤胆忠心,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吗?

一个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对离婚的父母,她会选择谁牽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选择,因为选择了母亲,她就选择了富贵、选择了澳大利亚;选择父亲,她就选择了贫穷,选择了中国。人人都说这太难了,可小女孩选择了父亲,选择了含辛茹苦单独抚养她长大的父亲,舍弃了富有却极少见的母亲。大家都被震撼了,这难吗?“其实很简单”,小女孩如是说。我相信,这的确很简单,面对这种艰难的抉择,你只需要静下来,听听你的心灵,让它来告诉你,你需要什么。小女孩做到了,尽管她才14岁。

钻石镶嵌的王冠珠帽,质地优良、做工精细的衣服、靓装,这一切构筑了一个美丽而华贵的女人。西方一位哲人说:“女人啊,就是一种贪婪的动物。”此话不假,但也要看你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珠光宝气的人恃“财”傲物、目空一切,她们用金钱堆造外表的美丽,却忽视了心灵的纯净,到头来也只是换来人们的不屑一顾。这也就是一种抉择,她们无法平静倾听心灵的钟声,最终选择了令人可悲、可叹的抉择。我无力举出太多例子证明抉择的重要性,也乏回天之术让那样错误抉择的人重选一次。我只有感慨,感慨聪明的人,感慨糊涂的人,但我又深知人岂能永远活在感慨之中。前人走过的路,犯过的错,便是前车之鉴,它们用真最实的东西阐明了一个道理,作出正确的抉择,便是促你走向成功的关键。

是啊,人生就是在这不断地抉择中前进,从不断地跌倒中爬起,世事便是这样的,人就是这样长大的。朋友,当你面对人生的抉择时,请不要慌乱,静下心来,倾听你心灵的钟声。

选择永恒

徘徊在生与死间,踌躇于明与暗间,有人选择生,也有人选择死,有人选择明,也有人选择暗??真正源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缕精神血脉,却选择永恒。

选择永恒--流星的永恒源于用生命划亮的光华,飞蛾的永恒源于用生命追求的光与热,人生的永恒呢?源于一次次选择。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而今天呢?有多少人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有多少人愿选择清贫,选择质朴,选择刚健?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阿谀逢迎迎合了庸人,追名逐利害苦了百姓!千百年民族精神魂大气磅礴还有谁唱?五千年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还有谁传?选择永恒,不是要我们抖落千年文明摔碎道德瓷罐;选择永恒,不是让我们漠视生命麻木不仁。

选择永恒,需要“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需要“金戈铁马去”的慷慨志向;选择永恒,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寻,需要“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

用心灵选择,给人一片绿阴,用意志选择撑出一道晴空。对生命的膜拜,信心的追求,需要我们选择永恒。滚滚洪水中,勇士选择自身的离去却给了别人的生;浩瀚沙漠里,战士选择自身的苦辛却给了别人幸福。面对歹徒毫不畏惧,面对苦难迎难而上,生命的选择赋予人活力、追求与成功,灵魂的选择产生永恒。

选择永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选择永恒。追求生命图腾,激昂生命斗志,让掉进泥潭的人振奋,让处于危难的人平安,纵然一无所得,纵然粉骨碎身,也要将文明与道德的火炬传承,也要用今生无悔的选择铸就春秋的华盖与乐章。选择永恒,虽九死而犹未悔!

议论文课件 篇7

议论文复习公开课教案 复习内容: 议论文常识复习

论点的辩析、判断、提取与归纳

复习目标: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会准确寻找或归纳论点 复习方法:讲练结合 复习课时:第1课时 中考热点:

1、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3、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理解议论文的结构与层次

5、理解文中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6、依据要求补充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议论文知识点复习什么是议论文:

?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

1、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是一个判断句。

2、要求:论点必须鲜明、正确 .3、论点的位置:题目、开头、文中、结尾、自我概括。 4、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可能几个分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是灵魂,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论据: 论据类型:

1、事实论据

有代表性古今中外的事例,现实中的现象,自己的经历,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

2、道理论据

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论证: 1.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

2.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常见的有四种: 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 道理论证(引证法)——道理论据

2 比喻论证——道理论据

对比论证——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议论文的种类:立论和驳论

?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正面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批驳错误或反动的观点,从正面树立自己的正确论点。? 反驳的方法有三种:

?(1)驳论点

(2)驳论据

(3)驳论证

二、把握文章中心论点

1、借助标题分析。有的标题就是论点,有的标题揭示论题,表明论述范围,因此分析标题有助于分析论点。

2、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如《谈骨气》;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在文章的中间;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须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

3、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论点在表述形式上往往是一个完

3 整的判断句(表肯定或否定)。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句子。

4、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5、通过研究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来分析论点。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很多,但值得重视的一种是“列现象”——“

6、借助于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来分析论点。 分析论点要注意常犯的错误:(1)、误把分论点当作中心论点。(2)、误把结论当作中心论点。

三、例题分析

四、小结

听课教师签名:

议论文课件 篇8

1、分别指出下列各文段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1)、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2)、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甲骨文。??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子木版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帛书?

(3)、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4.5

(4)亿吨氯化钠;有63.7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2、分别指出下列各文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我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当推河北省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

(2)、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桥长23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

(3)、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智。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4)、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

(5)、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愈强。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

(6)、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一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 )

(7)、绿色开花植物通过庞大惊人的根系,大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在阳光下,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

(8)、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

阅读题常见考题

一、说明文语段(11分)

1、明确说明对象(尤其是事理说明文)。

2、概括说明的内容。

3、概括说明对象的几个特点。

4、说出全文或某段的说明顺序。

5、找出文中所有或主要说明方法或列出的说明方法的正误,并说出它的作用。

6、就文中几个词语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或能否去掉及作用。

7、抽去一些关联词或其他重要词语要求放归原位。

8、概括文段的内容。

9、说出某句话的作用。

10、说明文中新词的理解。

11、依据文章给说明对象下定义。

12、说出文章或某段的结构形式。

二、记叙文语段(12分)

1、给文中常见字注音、或给出注音写汉字。

2、找出表现人物某个特点或某种情感的原句或归纳概括。

3、根据典型词语或句子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4、记叙顺序及作用。

5、给文章拟一个符合条件的标题。

6、说出文中句子的作用。

7、找出文中某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8、说出记叙要素中的某一要素或小说中的某一个情节要素。

9、概括文章或段落。

10、说出某个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和作用。

11、抽出某句放归原文。

12、抽出某一个或某几个词放归原文。

13、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14、说出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15、文章线索。

16、人称及作用。

17、谈阅读启示。

18、标题的含义。

三、议论文语段(12分)

1、判断、归纳最准确的论点。

2、概括文章中事实或道理论据论据及作用。

3、论证方法的准确辨别(注意运用术语)。

4、归纳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点的。

5、说出全文或某段采用了什么论证结构。

6、判断文章的论证方式。

7、以典型语句为例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8、抽出某句放回原位。

9、解释文言性质的句子。

四、文言文(15分)

1、古诗句、文句默写填空。

2、古诗文文学常识归纳。

3、句子的节奏划分训练。

4、给文段中的文言字注音。

5、词义。

6、译句。

7、对文段主要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简要概括的训练。

8、对文言中描写的人物性格分析

9、从景物描写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10、找出文中符合条件的句子。

11、概括问意。

12、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和作用。

13、找出成语并解释。

14、阅读感受或启迪。

一、复习目标:

1、复习说明文常识。

2、归纳近年来说明文的题型。

3、准确判断说明对象并能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

4、概括说明文内容。

5、判断采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的方法。

6、用规范的答题模式解答出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二、复习重点:

1、引导学生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规范对说明方法的表述。

2、引导学生判断说明对象并能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 ,尤其是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

3、引导学生用规范的答题模式解答出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复习难点:

1、全面准确地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

2、用规范的答题模式解答出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说明文常识,准备08、09 中考试卷,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印发检测题。

四、复习过程及活动环节:

(一)谈话引入本课、让学生们意识到复习说明文的重要性。1分钟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说明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都是说明文。可以说,说明文和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说明文阅读已经成为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开始说明文阅读的专题复习。

(二)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出示板书如下:2分钟

1、复习说明文常识。

2、归纳近年来说明文的题型。

3、准确判断说明对象并能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

4、判断采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的方法。

5、用规范的答题模式解答出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复习巩固说明文常识。5分钟

1、活动目标:巩固说明文常识,并注意区分记叙文常识相混淆的概念。

2、活动方法:老师提问,学生抢答。

3、活动过程:

提问以下知识点。

第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记叙文以什么表达方式为

主?(记叙)

第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等

第三、说明文的顺序有哪几种?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第四、说明文从对象的不同分为哪两种?(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从语言上又分为哪两种?(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第五,总的来说说明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准确、简明(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周密

第六、谁能背背说明方法,至少五种: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

打比方在记叙文中叫什么?摹状貌在记叙文中叫什么?

第七、说明文的结构有哪两种:

总分式(事物性说明文大多使用这种结构):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递进式(事理性说明文大多使用这种结构):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等等。

4、检测与反馈:学生完成《四川中考》109页的考点记要。2分钟

(四)归纳近年来说明文的题型。

1、活动目标:明确考题类型,有的放矢的复习。

2、活动方法: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3、活动过程:分析试卷,找出共同的考点,发放资料,归纳总结。

4、活动小结:说明文考点(说明文语段(11分)

1、明确说明对象(尤其是事理说明文)。

2、概括说明的内容。

3、概括说明对象的几个特点。

4、说出全文或某段的说明顺序。

5、找出文中所有或主要说明方法或列出的说明方法的正误,并说出它的作用。

6、就文中几个词语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或能否去掉及作用。

7、抽去一些关联词或其他重要词语要求放归原位。

8、概括文段的内容。

9、说出某句话的作用。

10、说明文中新词的理解。

11、依据文章给说明对象下定义。

12、说出文章或某段的结构形式。)

(五)回顾复习目标,明确本节课解决的复习点。

1、明确说明对象。

2、概括说明对象的几个特点。

3、说出全文或某段的说明顺序。

4、判断说明方法并说出说明方法的作用。

(六)明确说明对象。

1、活动目标:掌握判断并准确表述说明对象的方法。

2、活动方法:复习旧知识,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方法,学生练习巩固。

3、活动过程:

(1)说出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三四单元文章的说明对象。《优化设计》31、33页。

(2)说说概括的方法: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3)老师补充: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

的……(对象加内容) 。(板书 事物说明文标题事理说明文开头结尾的总结句(表述格式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4)学生练习:《四川中考》109页《“长信宫”灯》《我国的太空植物》中考试卷中的说明对象。

4、活动小结:我们掌握了说明对象的判断,还要注意表述时要怎样,规范,简洁。

(七)找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1、活动目标:掌握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2、活动方法:复习旧知识,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方法,学生练习巩固。

3、活动过程:

复习《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特征,归纳总结方法,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A、看 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练习《四川中考》109页《“长信宫”灯》的说明对象特征,归纳总结方法: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4、活动小结:当我们找到了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后,我们能不能归纳说明文的内容了?

议论文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的方法。

2、理清说明文结构,掌握说明文顺序。

3、作文如何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教学方法;教授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付出才会有收获

课前预习.导学

一.知识概说

说明文的分类:

1. 事物说明文:介绍事物形体特征的说明文.

2. 事理说明文:介绍事物本身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等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复习指路

(一)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2.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我们学过的说明文,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标明了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人类的语言》等。所以,把握文章说明对象,一般可从分析标题入手。当然,也有例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说明对象并不是人民英雄,而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考中要求分析的说明文常常并无标题,那又怎么办呢?那还得认真阅读课文(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须要提醒的是不要将文章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视为全文的说明对象,例如《蜘蛛》一文的说明对象是蜘蛛,而不能以偏概全,只将蜘蛛的生活习性这一方面作为全文的说明对象。

(二)如何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成,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都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

那么,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呢?也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人民大会堂",也指出其特征"雄伟";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食物",同时引领读者阅读课文,不难看出"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一句点明了"食物"的特征是"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天气陛下》一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称天气为"陛下",生动有趣地说明了天气的威风。

第二,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来了,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例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又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图画美"。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更须要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文字没有关键句,但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形象的描写。例如:拿两岸的河堤常被冲毁与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柱头上石刻狮于的情态,是为了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一文。

2.抓首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事物类:外部特点,表现在形状、方位、构造、性质、成因、发展过程、制作方法以及效能功用等方面。

事理类:本质特点,体现在概念、种类、本质属性、内部规律及科学原理等方面。

2、对象特征: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3、把握特征的方法:题目;首段;关键词句。中心句、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

二.课内学习.研讨

经典范例:

中国古代的书籍

①当你手捧装帧精美的现代图书时,你是否知道它们是如何从古代的书籍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②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书。

③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人们将整篇作品甚至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由于刻石的兴起,后代出现了拓(音tà)印技术。千余年来它一直是一种文献复制技术,拓本成为一种图书类型。后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④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⑤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

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亦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检”。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

⑥简牍虽然廉价、制作方便,但笨重不便携带,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再说编连简牍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易被磨断,给阅读带来困难,缣帛就应运而生了。缣(jian 细绢)帛(bo丝织品的总称)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容易收藏,方便携带,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因此,帛书与简书并存,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究其原因,或是产量不够,或是人们思想观念尚未转变。《北堂书钞》记载了东汉人崔瑗用不起缣帛,以纸抄书送给朋友,特附言致歉:“今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这一段话反映了当时人们轻纸重帛的观念。

⑧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造纸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纸书的数量与纸张的优越性被人们充分认识。到两晋南北朝时,纸张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取代了帛书。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了染色处理,这主要是为防止虫蛀和腐朽。敦煌石窟的唐代经卷,保存1000多年以后,尽管有破损,但纸张完好,无虫蛀现象。

⑨我国古代的图书,从简策、卷轴到册页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它起源于雕版印刷术,活字印本书与写本书,也大多与此相同。

⑩刻书用的木板,一般宽约一尺半,高约7至8寸,上边的空白叫天头,下边的空白叫地脚,一块版所占的面积叫“版面”,版面四周的黑线叫“版框”,也叫“边栏”或“栏线”,简称“线”。版上的字,是经人手写而后摹刻的,所以各具风格。宋时刻书的字体,早年多仿欧阳询体,后逐渐流行颜真卿体和柳公权体。元代赵孟頫书法盛行,刻书又多仿赵体,这些多属于楷书范围。在宋版书中有一种整齐方正的字形,可能是出自当时书工之手,后人称之为“宋匠体”,到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横轻竖重的字体,称为“宋体”,实际是仿宋体的变形。(根据《解放日报》相关资料编写)

17.下列成语,与书籍无关的一项是( ):(3分) ..

A.才高八斗 B.汗牛充栋 C.连篇累牍 D.罄竹难书

18.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依次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书籍,它们是:甲骨

书、 、 、 、 。(5分)

19.第⑦段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

20.第⑩段划线句“在宋版书中有一种整齐方正的字形,可能是出自当时书工之手,后人称..

之为‘宋匠体’”,句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2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4分) ..

A拓本的作用不是传播知识,而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B汉字中的“檄”、“榜”、“检”等都与“简策”有关。

C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染色处理,是为了美观和防止虫蛀、腐朽。

D我国古代图书从简策、卷轴到册页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是起源于雕版印刷术.

三.课后练习.巩固

轻体育——世界体育新潮

①大家知道,轻音乐能解除疲劳,愉悦心情,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运动锻炼,可否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像轻音乐那样愉悦心情,调节心理,培养乐观精神呢?完全可以。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兴起“轻体育”,这是大众体育不断适应人们需求和不断科学化的必然趋势。

②“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活体育”,它是大众体育的一种形式。轻体育有自己的特点。除了运动规则和运动技术简单外,其主要特点是使运动锻炼轻松化。运动锻炼者能以愉悦的心情参加自己所喜爱的运动。比如跑步,可以慢跑,也可以边跑边说笑;可以单人跑,也可以全家老少一起跑,还可以在音乐伴奏下跑步。轻体育重视的是让参加者心情舒畅,力所能及。因此,轻体育往往多与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相结合,老年人早晨跳交谊舞就是轻体育的一种形式。③轻负荷,不追求大运动量,是轻体育的又一特点。传统体育观念,往往注重运动负荷,认为每周要锻炼5次至7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锻炼时要倾注全力,要让身体感到疲劳。体育界还有个口号:“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在发达国家,70年代兴起跑步热,成千上万人跑马拉松。美国的詹姆斯?菲克斯是马拉松运动员,曾获万米跑冠军,然而竟猝死在跑步途中。尽管他因潜在性心脏病发作而死亡,同跑步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毕竟跑步量过大是个诱因。

④体育学者的研究证实,为了增进锻炼者的身心健康,低负荷的锻炼同样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相反,高负荷的锻炼,往往是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

⑤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医学家认为:精神紧张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年龄在52岁到70岁的30名中老年人

分成两组,这些人都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暴躁等疾病。试验时第一组15人,服用镇静药,另一组不服任何药物,只是每天进行15分钟轻体育活动。试验结果表明:轻体育比镇静药效果好。

⑥轻体育既可解决缺乏运动问题,又可解决精神紧张问题。让我们像热爱轻音乐那样热爱轻体育吧!

1.本文中介绍的“轻体育”有哪些特点?(3分)

答:

《火线100天》第109页考点精练,《扇子》

四.中考链接

议论文课件 篇10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教材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轻松开场,未成曲调先有情

平时,我们总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乱作小动作,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不活跃。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这种情况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老师。夸美纽斯早已指明:“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注意”总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教学方法去牵引,靠教师的智慧和情感去覆合。教学语言像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波澜,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艺术就失去了光亮。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探求者,只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强者,成为不断进取的创造者。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我在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在课前导入时,先让学生谈一谈:在你的心目中,谁的本领最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孙悟空,有的说如来佛,还有的坚持不同的看法。就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结合平时上课的经验,我认为采用想象、猜谜和成语接龙等小游戏,这些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开始就扣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只有在神奇召唤的情景下,才能产生学习上的正迁移和光环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好奇心,修渠注水

因为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写作顺序”这些内容,他们一点就通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激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上《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利用多媒体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

- 1世纪,已经成了历史,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里,科学技术还有哪些发明和创造?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孩子们有的低头冥想,有的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有的和小组成员交谈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小手如林。有人肯定21世纪人类能够登上火星,有人认为月球将是人类的第二个家,还有人预测空中也能够种上绿色的植物。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爱上科普说明文,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调动了学生自学说明文的积极性,培养了能力,对启迪学生的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综合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的融合。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有了导入的激情,有了学习的好奇心,有了情与心的交汇,才使语文的说明文教学和生活贴的更近,使孩子们因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

议论文课件 篇11

记叙文复习教案

课题:一般记叙文的复习

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课时:1课时

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记叙文的阅读。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对记叙文的考查,包括课内教读记叙文的语段和课外整篇的记叙文,其考查点一般有以下几点: 考点:(大屏幕显示),请同学们读一下。 考点:

1.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

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笔稿范文网 WWW.BijiAogao.coM]

针对中考考点,这节课重点复习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目标:(大屏幕显示),读一下。 目标: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一、第一环节,教师讲解,要素、顺序和线索,要求学生适当做笔记。 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考点精讲

中考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屏幕显示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屏幕显示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3.常见的叙述顺序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

教师讲解完毕,下面请同学们看例题1,一生读文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做1题和2题。 3分钟后,问做完的举手,让学生回答,如全对则给与表扬,掌握的很好,有错误则帮助分析。 检测题

[例2]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第①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第②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第③题选C是不言而喻了。

第④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第⑤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小结:基本理清了记叙的要素、线索和顺序,知识整体感知的一个步骤,要把握内容,还要正确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要联系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人物形象、写作背景以及上下文去品味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和句子丰富的内涵,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包括词语句子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进入第二环节。

二、第二环节:讲解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考点精讲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 是反语,表示讽刺。

3、“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回答对则肯定他已经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了,否则提醒。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如《小橘灯》的结尾:"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3、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如《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请同学们做下面的题: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做,提醒注意勾、画、圈、点 。 例题

4、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答:

3分钟后问,能回答的举手,如多数举手则表扬已经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了;如有不正确的,则指导。

要回答这道试题,就要首先结合这句话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概括,从本句入手。其次再看句子所在的语段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从上下句来看,“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心的谴责。

总结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此外,还可以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关键句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的描写或起再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作用,或起点染作品使之更生动的作用。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 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屏幕显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三、第三环节,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中心思想,从而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考点精析:

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方法如下:(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我们以一个语段为例,请看例题5,

精典例题:

5、阅读下面一段记叙文,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这天一大早,我们去山林里采野果。我们顺着一条崎岖的路走着,山越来越近了,瞧,千枝万树,五颜六色:青翠的松柏,墨绿的椴榆,火红的枫树,橙黄的榛树,枝丫搭着枝丫,叶子覆着叶子,一层层,一片片。红绿相间,紫橙交错,好看极了。我不禁喊了一声:“好一座五彩山!”走进林子,阳光暗淡了,天空也被树木的枝叶撕成了各种形状的白片片,林子里的山果使我们眼花缭乱。那紫莹莹的山葡萄,抖落着晶莹的水珠,像一串串的响铃;那山里红、野海棠,扬起了红喷喷的脸蛋儿,大松树上挂着的松塔一个个像大绣球。我们从榛子叶下摘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榛子。我咬开硬壳,吃了几口榛子仁儿,那浓浓的香味使我忘记了路上的疲劳。谁会想到这些不显眼的小灌木,竟然长出这般酥脆清甜的果实?到这里,我真感到胳膊短了,眼睛少了。太阳偏西,我们背了满篓的榛子、松子、山核桃、野海棠,还有一些蘑菇下山了。

[答案]一层(从开头到“好一座五彩山”)层意:一大早,我们去“五彩山”采野果。 二层(从“走进林子”到“眼睛少了”)层意:我们在林子里采尝野果。 三层(从“太阳偏西”到结尾)层意:太阳偏西,我们采摘了满篓子野果下山了。

[简析]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综合分析能力。对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先要能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段文字是记叙文,人物是“我们”,地点是“五彩山”,时间是从早晨到太阳偏西,事情是采野果,有明显的时间推移与地点的转移,即从进山到走进山林,再采尝野果到满载而归。经过以上的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后,正确划分层次就有了依据。人物既然是“我们”,因此层意就应围绕“我们”干了些什么,再加上适当的时间与地点,写成完整的句子,层意就完整了。

2、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学生做练习5第3题。考点为概括层意。 交流答案,学生说明概括的理由。

3、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请看例题6。

例题6

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侯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在床上。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种后提问,如多数举手,则肯定,如少数举手,则让合作小组进行交流。结束后再提问。教师提示。 【点拨】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橘子与毛衣》记叙了母亲用自己的毛衣为孩子换来橘子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四、

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了记叙文阅读中要素、顺序和线索的梳理,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段落层次的划分,中心内容的概括等,另外,象记叙文的祥略,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受作品的形象,对作品内容、感情、写作方法谈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等也都是考查的重点,因时间关系,本节课就不做重点介绍。、

以上所复习的内容,谁还有疑问?有则师生探讨,无则进入下一环节。 下面根据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做一下练习。

五、检测题: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意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

2.用文中词语填空。

⑴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活时的-------------------。 ⑵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 ----;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 --------------。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

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6.渎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7、给短文加一个标题

解析:这篇记叙文阅读,共有六道试题,均为主观题。测试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有词语、记叙的要素、句子的含义、写作方法、文章内容等。应答时,先要了解测试的综合性特点,不能简单地孤立地去做某道试题,要有一个总体的梳理。然后要一题一题确定测试的知识类别和应答角度,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语,将试题与阅读材料结合起来一并考虑。同时,还要注意试题间的联系和互相间的启示意义。参考答案:1.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或:一个寒潮初袭的清晨地点:北京,老王家中人物:老王。2.⑴絮絮叨叨⑵漫不经心、不耐烦;赶紧截住。3.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4.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5.对比的写法。6.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六、结束语:今天,针对记叙文的考查重点,我们一起复习了记叙文的几点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复习当中,不断实践,以提高解答阅读题的能力。

议论文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了解这个童话故事是如何编出来的。

2、指导学生围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来开拓思路,自己确定题目,仿照例文,依据本次作文要求来编一个童话故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几幅图,大胆想象。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读懂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了解这个童话故事是如何编出来的。

2、指导学生围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来开拓思路,自己确定题目,仿照例文,依据本次作文要求来编一个童话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你们都喜欢哪些童话故事呢?

2、刚才大家交流了这么多的童话故事,你们知道童话故事都有哪些特点呢?

3、指名说说“童话故事”的.特点。(师归纳板书:①把动物、植物、物品当作人;②要大胆想象,编有趣的故事。)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习作8》,也来编写童话故事。

二、学习例文,了解写法

有一位叫耿新华的同学,为了帮助小朋友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他动脑筋编了一个童话故事。师范读。

师: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就能帮助小朋友改正不讲卫生的坏习惯,看来,童话故事的作用的确很大!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编一个童话故事来帮助某些同学改掉某些不良习惯呢?

三、根据要求选好内容

1、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作文要求:通过编童话故事来帮助同学们认识了解编童话故事的好处多。

2、(出示书上四幅图)仔细观察,这四幅图上分别写了哪几种动物?它们都有哪些不好的习惯?

(小猴子――写字姿势不正确;小猪――吃多了糖果牙齿不好;小白兔――不想吃萝卜,太挑食;小狗――吃饭要妈妈跟着喂,不利于身体健康。)

3、师:这几幅图只是提供给同学们选用的。同学们还可以结合你平时观察到的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良习惯呢?

三、指导看图练说新课

1、小朋友,你觉得编这样的童话故事很难吗?那我们也来编编童话吧!

(1)编点什么呢?我听说最近幼儿园的老师很苦恼,有一些小朋友有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如我们就来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送给他们,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你们觉得老师的建议怎样?

(2)(出示挂图“小兔怎么了”)小朋友,你们能看懂这幅图的意思吗?小兔他怎么了?

(3)仿照例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完整地编一个童话。

(4)自由选择情境编写童话

2、学生练写草稿

议论文课件 篇13

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通过认真、反复地学习了《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专题讲座,我受益匪浅,更加坚信自己多年来对学生记叙文写作方法指导的正确性,现就我指导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方法介绍如下,与同仁们共勉:

一、怎样写人

写人,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事的题目,文中的人要为事服务;要求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写人的记叙文,叙事不要求完整;记事的记叙文,事情要求完整,而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一)通过一件事来写人

通过一件事来写人,通常是表现人物的一种品质或性格的一个方面。为了刻画人物,对所写人物必须进行必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但是,从以事写人这个角度来说,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并把这件事写好。在写事情的时候,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所谓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够表现人物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对小学生来说,选择典型事例,要着眼于小事,选择那些最能反映深刻意义的小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小事,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中见大”。

(二)通过几件事写人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一种品质;二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多种品质。 要注意:用几件事写人,这些事可以是完整的,作者必须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一一交代清楚,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只着重于某几点进行叙述。更多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有的事详写;有的事略写;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完整,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简单。通过几件事写人,同样要对人物进行必要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的描写。

(三)学会刻画人物

写人的文章要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也就是学会刻画人物。

1.刻画人物也叫肖像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具体说: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通过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

总之,外貌描写要和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外貌描写要传神,切忌脸谱化,反对那种部分主次,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

2.语言描写有对话和独白两种。

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语言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要精心筛选,把那些足以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写进文章中;二是好的语言描写,一定是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对话描写有四种形式:说的话写在后面,说话人后面用引号;说的话在前,说话人写在后,用引号、句号;前后各引一句或几句,中间交代谁说的,用逗号;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这四种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避免行文死板。

3.动作描写

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如何做,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因此,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

其次,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有一位作家说过,最难的不是写动作,而是写出有特点的动作,从动作中写出人来。

4.心理描写

心理的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的要求是:要真实,要有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写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客观、谨慎,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意。

小学生作文时,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采用这种人称作文,就不能用“他想” 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我”不可能钻到别人的脑子里去看。此时,可以换一种方式——在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上下功夫,这样可能更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心理描写除了用“我想”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提出问题,引入所想的内容。 (2)使用假设,流露心理活动。 (3)字里行间,流露着“想”。 (4)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二、怎样写事

写事要求清楚、具体。一件事情的发生,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记叙文六要素”。把这六个方面写清楚了,才能让读者明白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同时,还要寓理于事,即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在六要素当中,起因、经过、结果是事情的主要环节。其中,“经过”部分又是事情的核心,是全文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小学生的作文里,“经过”部分写得不具体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小学生的记叙文不感人,平淡乏味,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记事的记叙文可分两种:写事和写活动。

(一)怎样写事

一是把“经过”部分分成几个阶段,然后按照先后顺序一层一层地写得清楚。写的时候多问几个“后来怎样?”,文章就具体了。

二是注意材料的详略,有所侧重。对一些重要的过程、场面要细致描绘,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三是对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一定要写具体。

(二)怎样写活动 活动都是有目的、有形式、有过程的。搞什么活动?为什么搞活动?怎样搞活动?活动的结果怎样?都要写清楚。写活动也要求写清楚“六要素”,要把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开始、经过、结果写出来。在整个活动当中,不是写一个人,而是写一群人;不是用一两件事来写人物,而是通过写一个活动场面,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写活动的记叙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有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过程和重要场面。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主要部分记叙下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写好群体活动,又要把个体代表写进去;既要写整个场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

写活动的文章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活动的经过,二是自己的感受。如果写“参观”活动,就要用“观一处,感一处”的方法。写整个活动的过程,要用顺叙法,即按活动的先后顺序,把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的经过和结果依次写出来。

三、怎样写景

描写景物,表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域风貌,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和大自然的奇妙,是记叙文的又一个重要类型。写景的记叙文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景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景物指提供人观赏的风景、建筑等;广义的景物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自然环境和身会环境。换句话说,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风光、建筑物、动物、植物等事物的描写,所描写的景物在文章里占重要位置,这是写景记叙文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主要区别。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有对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背景介绍、环境描写,但它们在文章中不是主要内容,是为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为渲染气氛服务的。同理,写景记叙文里也有写人叙事的内容,但都是为写景服务的。

其次,写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人物感情抒发表达出来的。作者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即所谓直抒胸臆,也可以通过写景表达出来,即所谓寓情于景;还可以在景物描写中蕴涵自己的主观感受,即所谓情景交融。要注意景物描写必须为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不能孤立地、无目的地写景。

怎样写好写景的记叙文?

(一)要写出有特色的景物

一般来说,景物是各有特色的。同样都是公园,但每个公园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例如,北海公园的白塔、九龙壁、颐和园的香阁、十七孔桥;天坛公园的祈年殿、回音壁;紫竹院公园的竹子;香山公园的红叶等。同样是山,我国的四大名山各领风骚,独具特色。同样是水,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文明数千载。或烟波浩渺、横无涯际;或奔腾咆哮、气势磅礴。这些景色都以其特有的鲜明的特点闻名于世,只有把它们的独特之处描绘出来,才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二)要学会观察

写景作文和看图作文有相似之处,都是以观察作为写作的前提。观察景物与观察图画不同,观察景物要确定观察点,也就是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观察点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观赏庐山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所获得的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

(三)要借助想象和联想

在写景的时候,如果只描写景物的外在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写出景物的内在特征。而内在特征有时难以描绘,这就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即借助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其中,联想是最大特点是由此及彼,它可以跨越时间的界限,可以冲决空间的阻隔,他可以使文章的思路开阔,让景物描写更形象、更感人,更能出神入化地反映出景物的内在特征。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既写出了庐山瀑布落差之大的特征,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四)写景要抒情

写景,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主观感情的外观。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正所谓“情随物迁,辞以情发”。景是情产生的基础,情是景的产物。因此,要求小学生不要单纯写景,而是要借助景物,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当然,这种感情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无病呻吟。

四、怎样状物

状物作文,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所谓状物,就是具体、形象地描写物体的特征、形态、色彩、质地等。这个物还应该包括动物、植物等类。由于不同的物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状物的方法也不一样。

(一)怎样写物品

1.抓住特征

从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对所写的物品仔细观察。因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物品,也会有某些细微的区别,也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1)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写。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间顺序写。

(3)有的物品,须按先外后内的顺序写,即先写外表,后写内里的顺序。

3.状物需要想象和联想

展开想象和联想,不仅使所状之物更加具体生动,还可以开拓作品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怎样写动物 大多数小学生都喜爱小动物,看了以后总想把它们写出来。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写好描写小动物的作文呢?

1.写外形

首先,观察小动物(包括昆虫)的外形,一般是写小动物的静态。在观察时,包括颜色、长相、个头都要如实写出来。其次,要抓住特点,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三是按顺序:先整体一再局部一最后整体。概括写整体,具体写局部,用总分关系的句群。最后,为使描写更形象、具体,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地运用比喻。特别要注意提醒小学生“像——”、“犹如——”、“仿佛——”等喻词的使用。

2.写习性

写小动物,还要细心观察它们的动作、静态和生活习性,这些是小动物的动态方面。例如写它们吃食物、嬉戏的样子,相互追逐争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况等。

小动物也有感情、情绪,这要靠小学生从它们的叫声和动作中,用拟人的方法去体会和想象,这样就能写出小动物的性格,显示出它们的活泼和可爱,实际上也就写出了小学生自己的感情。

(三)怎样写植物

提起植物,小学生的脑海力会出现许多花草树木的样子,但是要将平时熟悉的植物写成作文,很多同学却感到很难,有的觉得无话可写,有的三言两语就写完了。怎样才能写好植物呢?首先,写前要细心观察所写的植物,并做观察记录。观察时,先看整体的形状(外形)特征;再看颜色、枝叶的细部特征及生长环境,并把所看到的详细情况记录下来。其次,安排好写作顺序。

1.可以从整体到局部

先写植物的整体特征,再写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叶、花、果等为序,并突出写其中的一两部分。另外写的时候,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详细地描绘、刻画。例如描写树叶,就写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给人的感觉等;描写花,就写它们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临其境。

2.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很多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直至衰亡,每个时期的形态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3.写观察日记

可以用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来描述某种植物在一段时间里的生长、发育情况。

4.以四时变化为序

很多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割据特色,所以,还可以其四时的变换顺序。

5.托物抒怀,借物咏志

写植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外形和色彩的描写上,还应该在文章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感悟人生的哲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等。用这种方法,要借助例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在描摹植物形态的同时,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

五、怎样写游记

在节假日,小学生在父母和老的在节假日,小学生在父母和老师的带领下,到公园和游览区欣赏景物、陶冶性情。如果将游览时看到的景物,所听到的声音,所产生的联想,所获得的感受,按照一定的顺序,有重点、有感情地记录下来,就是一篇游记。写游记有如下一些要求。

(一)写游记必须写清游踪

要记住从什么地方到了什么地方,每个地方的名称,以及每个地方的方位。这样读者才能搞清楚你先到什么地方。后到什么地方,才能确定你所要描述的景物的具体位置以及它的特征,唤起读者对你所游览之处的神往之情。同时,也使文章福有条理,层次清晰。

(二)要留心观察

观察是写好游记的基础。游览时,不能走马观花,要仔细观察。所谓仔细观察,就是要看景物的形状、颜色、质地是怎样的,静态下什么样,动态下又是什么样,等等。只有这样,在写作时可选的材料才多,才便于把景物写具体、写出特点来。另外,在观察的时候,还要按一定的顺序,或由近及远,又远到近;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里到外,从外到里;或从中间到两边,从两边到中间;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按照这样顺序去观察,才会全面,描写时才会有条理。

(三)要做记录

学生游览的时候,看的东西多,去的地方也比较广,一时很难记住,就是当时记住了,过后也难免遗忘,不利于组织作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游览时要求学生带上笔和本,边观察、边记录,随看随记,就不会忘记了,写作文的时候还便于选择。在游览之后,要求学生及时地把自己观察到的和记录的材料整理归类,看看哪些是属于作文需要的材料,哪些需要详写,哪些需要略写,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作文做好准备工作。

认真地学习了《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的课程后,自己感觉收获很多,对小学语文作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入门方法和升级方法有了更深入系统的理解,下面谈谈自己在实际作文教学中的切身体会和教学反思: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此话并不错。然而,面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教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这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使其少走弯路,是完全必要的。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小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怎样观察生活,对小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他们想了解学校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 )、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观察的时间是四个星期。对观察的要求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 第三,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 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

二、写熟悉的人和事

指导学生写作,我还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彻、认识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就能写得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 。 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但是要想让学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还必须在写法上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但是在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四个方面并非要全写,有时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写,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要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否则,就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精神风貌。

第二,写人物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否则就会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第三,让人物自我表演。 学生写作前,我强调指出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导演,在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纪录片中的解说员,自己一味地介绍。这样,笔下的人物才富有立体感,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良好效果。

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事,我主要是让他们写自己经历的事。学生自己是参与者,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都十分清楚,写起来自然比较容易。尤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进去,从而揭示出事情的意义。那么,怎样叙事才能具体、真切呢?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事时,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碍别人看明白的情况下,才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两个。 学生在叙事时,一般都能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却往往把事情的过程叙述得非常简单空泛,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就强化训练学生写好事情的发展过程,力求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

第二,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

由于年龄、时代的差异,学生在家里会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即使自己,也会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冲突。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或自己的觉悟,矛盾冲突最终会得以妥善解决的。我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写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结局,使文章曲折动人,富有吸引力。

三、片断写作训练

写整篇作文固然重要,但费时较多。因此,在指导学生写整篇作文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写片断练习,以突出写作训练的重点,二者交叉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所谓“片断”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断组成。所以,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 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怎样写好片断呢?我向学生提出四点要求。

第一,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因为是片断,内容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地写。

第二,要真实。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不能脱离生活,编造离奇的故事。

第三,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不能空洞无物。

第四,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要赋予片断一定的思想意义。

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往往不知从何下笔。我就出一些题目,如《街头见闻 》、《早晨》、《招待客人》等。有时,我规定出写作范围,如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让学生自拟题目。但无论命题,还是自拟题,都必须按照我提的四点要求去写。经过反复的训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至于对作文的选材、立意、结构等进行修改,由于小学生水平的限制,暂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只要求学生写作之前,列出提纲,确定好中心,选好材料,安排好结构,然后按提纲作文。

小学语文写人记叙文教案模板(共7篇)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叙事

小学语文试讲教案模板记叙篇(共6篇)

记叙文教案和学案模板

小学语文叙事教案设计模板

议论文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并适当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

2、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3、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想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抓住最有特色的内容写具体。

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领略家乡的美景,了解家乡的历史、特产,知晓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喜爱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组有关家乡的精彩图片,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审题立题,拓宽思路

1、回顾引路。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组课文《香港有棵老榕树》《城市的明眸》的写作特点,谈谈作者是怎样抓住最有特色的内容写具体的,运用了那些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悟。

2、引导交流

指导学生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家乡在哪里,说说家乡有哪些让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

3、明确习作要求

阅读自作提示,交流了解本次习作要求

4、交流方法,启发选材

(1)格局所选题材,分组交流。

(2)明确习作着眼点。

A、介绍家乡的风景,应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描写,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

B、介绍家乡的特产,应抓住事物的大小、形状、把事物的特征反映写出来。可采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写。

C、介绍家乡的变化,应抓住变化做大的一两个方面来写,不比写得面面俱到。对变化前后不同面貌的描写,对一些具体是咧的叙述,要生动具体,表达出自己喜爱极爱轩昂的感情。

三、构思准备

学生构思,准备作文。

第二课时

一、构思成文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2、教师巡视,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二、自主评析,修改完善

1、学生交流习作初稿,学生评议。

2、教师指导点评。

3、教师提出修改建议,教授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

粗读全文――细读全文――精读全文

三、交流习作,展示成果

1、班级举办一次“爱我家乡”的习作专刊。

2、学习他人习作,谈写作启发。备注: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853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