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大自然语言教案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十三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十三篇

趣祝福的编辑根据您的意愿为您整理了一份完整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指南,希望这能够激发你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 设计优秀的课件能够增加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阿姨辞职报告(汇总12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对科学的兴趣。通过亲自实验,让幼儿感受到空车和满车从同一坡度上滑下来,满车滑得远一些。

2、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会合作,细心观察,认真记录,并能大胆表达。

3、培养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准备:

1、空车、满车若干(同一车型)。

2、小山坡模型。

3、人手一块记录板。

4、活动室内老师事先投放一些可以做栏杆(或轨道)的材料。

5、老师预设幼儿在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辆小汽车,你们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很快的`发现有一辆汽车上面装了苹果,一辆是空车,一辆是满车。

3、师:如果空车和满车都从这个高高的小山坡上自己滑下去,那一辆汽车会滑得远一些呢?

● 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预测结果:有3名幼儿园认为满车滑得远,有17名幼儿认为空车滑得远。

● 统计结束后,教师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提醒幼儿一边做实验一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实验的结果。

三、实验论证1、幼儿找到好朋友,两人合作做实验,一人拿空车,一人拿满车,并把实验的情况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 有的幼儿用“√”和“×”表示汽车滑得远近。

● 有的幼儿用“☆”和“○” 表示汽车滑得远近。

● 有的幼儿用“100”和“0” 表示汽车滑得远近。

● 有的幼儿用“--”和“-”表示汽车滑得远近。

……2、教师巡回指导,重点观察幼儿在实验中碰到那些问题,并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 本过程中每一组幼儿都积极的投入了实验,并能一边实验一边做记录,而且有好几组幼儿都发现汽车开到地板上会突然拐弯,导致看不出哪辆汽车滑得远。

● 有一组幼儿还发现了两辆汽车会相撞(由于空车先开后没及时拿开,所以挡住了满车的顺利前进,同时满车还把空车朝前推了一下),导致会误导幼儿对实验结果的判断。

● 集体商量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办法 。

幼:我觉得在下面搭一个栏杆汽车就不会拐弯了。(幼儿都觉得这个办法比较好)师:那汽车撞车怎么办呢?

幼:我知道了,我用铅笔在那做一个记号。(集体通过这个办法,并用粉笔做记号,可以看的清楚些)3、请幼儿用想到的办法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进行第二次比较科学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清楚。

4、在实验过程中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幼儿会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实验中去,把实验当成是比赛,总想着自己要赢,所以会违反实验的要求,比如会使用外力让自己的汽车滑得远,需要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引导幼儿尊重事实。

1、先请幼儿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2、请幼儿到集体面前讲述。

提问: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做了多少次实验,结果怎样。

引导幼儿累计自己的实验次数,看着记录卡讲,另一名幼儿做补充。教师也累计总的空车和满车滑得远的次数。

有九组幼儿通过做实验知道了是满车滑得远一些,但有一组幼儿的结果产生了异议。

3、进行集体验证。

让这名幼儿重新一个人做实验三次,前两次他还不服气,还是认为自己的空车远,到第三次才勉强接受了事实。教师这时应抓住这个教育锲机,表扬他的胆量,但同时要教育他应该尊重科学事实。

4、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为什么会满车滑得远呢?

幼:满车有的时候会发生交通事故,撞在栏杆上,所以开得没有空车远。

五、得出结论1、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空车和满车从高高的小山坡上自己滑下来,满车滑得远一些,空车滑得近一些。

2、教师提出新问题,引起幼儿下次实验的兴趣。

● 是不是空车上装得东西越重,汽车就滑得越远吗?

● 如果空车和满车从矮矮的山坡上自己滑下设计思路:

前一阶段,我班幼儿玩了“哪辆汽车滑得快”的游戏,幼儿在活动中兴趣非常浓,都发现了汽车跑道的坡度越高,汽车就滑得越快。同时我还发现幼儿对汽车滑得远近也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决定投幼儿所好,引领幼儿继续开展对汽车的探索,关注、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

活动中,我首先提问“空车和满车都从高高的小山坡上自己滑下去,哪一辆会滑得远一些呢?”,让幼儿进行自主的猜想和讨论,然后引导幼儿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整个活动中,我除了提供大量现成的操作材料以外,更多的是鼓励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更多的是关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实验的结果,在与同伴的讨论交流中发现“空车和满车都从高高的小山坡上自己滑下去,满车会滑得远一些”,培养了幼儿科学探究的品质,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教学重点】

1、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2、明确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研讨式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基本内容及全文的说明顺序。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习第一、第三部分知识。(一名学生复述基本内容、说明顺序,多媒体显示本课教学重点。)

二、齐读前两段,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特点

1、多媒体演示四季图;

2、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思考:

⑴ 第一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什么?

⑵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⑶ 从前两段看,本文说明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⑷ 请选择其中至少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过渡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丰富的物候现象,那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让我们一起探究学习6~10段。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词,并说明这些词语的作用。

3、指出这几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第九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5、作者安排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四、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

五、拓展练习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自由朗读;

2、多媒体显示问题,小组研讨、明确。

七、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多媒体显示)

八、拓展练习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九、布置作业

1、收集至少三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想一想:怎样给一个小学生介绍有关“透镜”和“噪音”的知识,并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花香鸟语 决定因素 纬度的差异 (首先)

草长莺飞 经度的差异(第二个) 空间因素 主

高下差异 (第三个)

古今的差异(此外) 时间因素 次

【教后反思】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说明顺序有较清的认识,但对于空间因素、时间因素、逆温层的理解不明确,有关纬度、经度等地理知识的了解含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2

目标:

1、学习有关物候和物候学知识;

2、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本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重点:有层次地说明与运用拟人、举例的方法生动具体地说明抽象的事理

难点: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设想:品味语言四步走

课时:2课时

操作: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感知

程序:

㈠导入:诗歌导入,引起兴趣。

㈡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本文出现了三个概念: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和物候学,请通读全文,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2、你认为本文介绍的重点是什么?说明理由?

㈢再读全文,专项训练:

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提示:物候学的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习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让人一目了然了吗?

㈣层次划分:据上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该如何划分?

㈤作业: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要点:品味、积累、运用

程序:

㈠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

㈡品味语言

1、第一段: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②“燕子翩然归来”放到“草木萌发”的前面,行吗?为什么?下面哪个季节的物候现象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2、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介绍物候学知识,有一个很明显的方法,你能发现吗?①括出文中的例子。②根据第⑦⑧两段的内容,综合画一幅地理简图,然后根据简图,就教材内容口头说明。③“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④第⑧段为什么举两个例子?⑤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㈢积累语言

1、背诵第1自然段

2、背诵24节气歌

㈣运用语言:

1、朗读诗句,说明时间。

2、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语言。

附: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路:以读写为主,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分层设计。

内容:

一、基础题

1、生字注音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二、简答:第一段,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春:

夏:

秋:

冬:

三、品析:

1、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会背诵课文。

4、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一、导入:

1、方老师不但会用嘴说话,还会用眼睛、脸部表情、手等身体各部位说话,你们相信吗?

2、仔细观察老师:现在老师看到同学们坐得那么好,第四节课还那么有精神,很想说一句话。现在我“说话”了:点头、微笑。请说说,方老师“说”了什么话?

3、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会发现,不仅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聆听吧。

二、引导学生初读诗歌。

1、想不想听老师读一下?一个要求:仔细听、仔细体会方老师是怎么读的。如果老师读得好,请来点掌声。

2、师范读。之后提问:有趣吗?不仅有趣,通过读,老师还懂得了不少科学知识呢。相信同学们通过多读、多思,一定也能读好,也会掌握许多科学知识。想不想读?想不想超过方老师?

(1)、自由读,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

三、引导学生第二遍精读诗歌,从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及诗歌包含的科学知识。

要求:

(1)、哪几句是写大自然的语言?请划出来。

(2)、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请划出来。

2、生精读。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很会读书。这节课咱们通过初读、精读,不仅读得流利,还了解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是收获不小呀!但这还不够,下节课咱们还要细细研读。可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呢!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精读,读懂了许多大自然的语言。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我们还要细细研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该怎么读?

2、该用什么语气读?

师巡回指导。

三、指名逐节读,并分析。

六、你能说出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吗?

七、师小结:这就是科学知识。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看书、多观察、多思考,一定能了解更多的知识,也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帮助。

八、课堂作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学习,使学生认识各种时间单位,探索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协同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运用网络的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进行数学研究的持久兴趣。

4、通过网络的在线交流和协作研究,使学生初步适应网络中的情感交流,积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说说你对时间有哪些认识。

3、说说你对哪些知识还有疑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1、你想知道的更多吗?你想学的更开心吗?就让我们驾驶太空飞船到时间的宇宙中去探索和遨游吧!(进入网上学习)

(1)每月的天数。

问:通过你的观察,你知道一年中的12个月,每月各是多少天吗?

(2)认识大、小月。

每月的天数一样多吗?有几种情况?哪几个月是31天?(板书: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哪几个月是30天?(板书)其中还少了哪一个月份?那二月是多少天?(28天)有和他不一样的吗?(板书:二月28天29天)(苏亚星全屏广播一起观看二月份的天数)

说明:二月,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二月是28天的那一年是平年,二月是29天的那一年是闰年。(板书:平年闰年)

板书小结: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个月都有31天,我们把这些月份叫做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每个月都有30天,我们把这些月份叫做小月。二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3)记忆大月、小月。

问:你是怎样集注这些月份的天数的,能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方法吗?

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大家都要做学习的“有心人”,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教师介绍拳头法、歌诀法等。

过渡:刚才我们提到二月是28天的是什么年?二月是29天的是什么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张表格。

(2)平年、闰年判断的方法。

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你是怎么判断的?

质疑: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你知道这一年是什么年吗?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的平年、闰年出现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假设――验证假设。

引导学生质疑:1900年的年份数除以4,也没有余数,为什么不是闰年?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综合实践或再线测试等版块。

教学要求:

1.在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这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并结合有关题目进行思想教育。

1.煤体出示口算题目20道 ,学生口算,统计两组的口算成绩。

设疑:“老师觉得白雨晴的成绩比公维金的好,所以一组比二组的成绩好。”你们觉得的呢?你有什么办法比较两组的成绩呢?

3、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小结引入:

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题数,用每组平均每人做对的题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每人做对的题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求平均数“。

[点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教学平均数的重要基础。引入新课之前首先检查复习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情况,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设计两个小组的口算成绩表,不仅是为了引出新课题,更重要的是渗透了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来自我们周围的生活,而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分小棒的游戏:

1.小组长把准备的12根小棒按要求摆在桌面上:第一排摆2根,第二排摆3根,第三排摆7根。

3.讨论操作:请你们商量一下,怎样移动小棒,使每排的根数一样多?

1.说明:现在每排都有4根小棒,这个4就是原来2、3、7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2.设疑:老师很想知道,这个平均数4,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选几个小组汇报演示分小棒的方法,师板书相应的式子。

(1)移多补少。

从第三排小棒中拿出2根放在第一排,再拿出1根放在第二排,也就是”移多补少“,使每排小棒的根数一样多。

(2)汇总均分。

先把3排小棒合?起来,求出总根数,然后再平均分成三份,平均每排摆4根。

3表示什么?4呢?

(3)假设调整。

假设每排都有2根,也就是以最少的第一排的2根为准,先从多的第二排中取出1根,从第三排中取出5根。然后把取出的6根小棒再平均分成3份,每排又可以分2根,再与原来的2根合在一起是4根。

3.小结:大家找到了求平均数的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能不能用这些方法解决其他的问题呢?

1.出示例题。看课本主题图、统计图。

2.分析讨论: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求出平均没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生共同分析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写出答案。

[点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将游戏引进课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分小棒的游戏,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汇报交流中相互启发,最后共同探讨出求2、3、7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几种方法。体现了”小组合作发现--大组交流汇总“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呈现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完善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创新教育要求。]

(一)基本练习,尝试运用。

1.说明:请同学们用学习的几种方法求几组数的平均数。

2.逐一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解答,师生共同订正。

(1)6、10、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 。

(2)林大勇看一本故事书,星期五看28页,星期六看52页,星期日看46页。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老师发现同学们求几个数的平均数时,都是先求出几种数量的和,再看看把总数量平均分成多少份,最后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出平均每份的数量,也就是平均数。当然,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也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点评:学生在理解了求平均数的几种方法后,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哪一种方法最常用。而是通过练习尝试,使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体会出求平均数最基本的方法。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领悟到知识的一般规律。另外,教师还指出要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体现了由特殊--一般--特殊的思想方法]

(二)应用练习,解决问题。

媒体出示答案验证小组讨论结果。

[点评:该设计不仅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对比练习,加深理解。

.选择正确的算式。

我们班白雨晴、房琰、桑萧、李小倩练习跳绳,第一次一共跳了180个,第二次一共跳了200个,第三次一共跳了220个,平均每人一共跳了多少个?

如果要选第一个算式,问题应该怎么提?,

[点评:设计这道对比练习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求平均数方法的理解应用。另外,结合题目特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在理解了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习了怎样”求平均数"。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仅理解和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而且还能够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另外,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不能用学到的新方法算一算你们组这次单元考试的平均分?比一比哪一组成绩最好!

[总评:本节课有以下特点:(1)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2)教学方法灵活,以小组合作为主,引导学生在讨论操作中去发现,在多向交流中去完善,在媒体演示中去理解,在具体运用中去感悟。(3)教学手段新颖,恰当地利用电脑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总之,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实现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符合课改要求,较好地达到了新课程理念要求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欣赏图片1欣赏图片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四、细嚼慢咽: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五、摩拳檫掌: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四,各显神通: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海啸。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同学们,寒冷的冬天已经悄然离去,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在这个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迷人季节,你们最想进行哪些户外运动?说起“风筝”,就想起了我们刚刚学过的一首诗《村居》,一起背背吧!放风筝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历史了,放风筝不但能强身健体,还能预防近视眼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一起去体验一番放风筝的乐趣,这些孩子非常了不起,他们的风筝可都是自己亲手扎出来的。

1、板书课题,学生质疑:请同学们跟老师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读读课文吧!看你从文中能否找到答案。

2、读完了课文,你们知道“理想的翅膀”指的是什么吗?从文中哪句话找到的?

3、指读第二段,边听边“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捧起书,一起读读1、2段,去感受那欢快、热闹的场面。

1、刚才,同学们的朗读真精彩!那么文章中的“我”和小伙伴们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放的风筝都不一样呢?默读3到6段,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词句。

2、交流:边说边在黑板上贴相应的风筝图,在风筝线上写出原因。

3、在这么多的风筝中,一定也有你喜欢的风筝和描写它们的相关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可以读一读,也可以背一背。

4、交流喜欢的风筝,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你看,我的风筝像一顶水兵帽,后面还飘着两根飘带,因为我长大想当海军。此刻,我似乎看见了无边的大海和涌起的浪花。”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此刻,我们都是一名威武的海军战士,驾驶着军舰在浩瀚的大海上航行,保卫着祖国的海疆。小海军们,你们的心情怎样?想当小海军的孩子们,一起来骄傲、自豪地读读吧!

(二):“瞧啊,一只美丽的大蝴蝶,翅膀一扇一扇的,正在空中翩(piān)翩(piān)起舞,这一定是小薇薇的巧手做的,她想像她爸爸一样,当个昆虫学家。“重点理解“翩翩起舞”的含义,作文中还能用“翩翩起舞”形容什么?(蝴蝶、落叶、跳舞跳得非常好的人、鸟、雪花……)

(三):“所有的风筝中,要数小音乐家根子的最棒了,那是一架竖琴。说实话,见了他的风筝我才知道竖琴是什么样。风筝上挂的两排风铃可真好听:“得啷啷,得啷啷!”把带着鸽哨的鸽子都引来了。”了解“竖琴”“鸽哨”。想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美妙的风铃声与鸽哨声融合在一起,汇成了一曲悦耳的交响曲,孩子们,听到了吗?

(四):“最有意思的风筝要数芳芳的了。她直到现在还没决定长大干什么,所以只好照自己的样子做了个风筝,让她到天上去好好想想吧!哈,风筝的后脑勺上还拖着一条马尾巴似的长辫子!”芳芳有理想吗?喜欢芳芳风筝的孩子一起来读读吧?

5、他们放飞的风筝为什么不一样呢?课文中有一句话一下子就把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意思概括了,这叫概括句。你们能够找出来吗?在作文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先总后分”的写法。

6、芳芳还没有想好长大干什么,你们想好了吗?说说自己的理想。孩子们,我们也在这绿茵茵的草地上自由奔跑,那么,你们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呢?完成语文天地第四题,写一写。

7、“理想的翅膀”就是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风筝,它寄托着大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去放飞自己的梦想。

8、每个人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该怎样做才能让理想变成现实呢?

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增长才干,让手中的风筝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让梦想成真!

我一直是引着孩子逐段读,“扶得多”而“放得少”,导致课堂低效。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源于我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够,还达不到“精讲精练”、“轻负高效”。上好语文课,不简单。今后我会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高质量的有效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拓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做物候学。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着,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着,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

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6、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找同学回答。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找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1、 听朗读,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大屏幕出示结构问题,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之后指名回答。

a、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

b、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 为“物候与物候学”?

分段进行,大屏幕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具体阅读,分组讨论。

2、 朗读、分析第2、3自然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3、 朗读第4、5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5、 朗读11-12段,研究物侯学有哪些意义?在文中划出来。并思考说明顺序。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2、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b、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c、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说出你熟知的农谚,并作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

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

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语言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你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板书设计:

白云(图) 晴

蚂蚁(图) 雨

蝌蚪(图) 春 学习

大自然的语言 大雁(图) 秋 观察

年轮(图) 年龄 思考

鱼鳞(图) 年龄

三叶虫化石(图) 汪洋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教材中,要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而不过多分析课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语言》是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重点品评;拓展延伸、仿写练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这个思路设计的。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上,在识记生字、朗读课文及理解课文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感悟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自读、齐读、分小节读、开火车读等)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信息技术,求激趣

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大家都知道,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本节课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课开始欣赏四季美景,一开课就把学生引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请学生欣赏动画后,提出“你知道了什么?”时,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味生”的效果。

又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再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三叶虫”化石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4、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并写成小诗,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上了这节课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归根结底原因在我身上。反思自己,首先,我在平时没有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我临场应变能力不够强,没有灵活运用教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示范作用,遇到临时出现的特殊情况不能有很好的办法来应对。

有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没有缺点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不管这一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怎么样,只要我从中悟到一些东西,让自己在教学中成长了,同时由于我的成长也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成长,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0

小虾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词语,体会作者对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

2、能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如何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段话,在全班交流。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虾的资料,学生熟读课文,处学业本课的生字、词。

一、课时目标:

1、初步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二、导入新课:

我了解到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你能不能把你喜欢的的小动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呢?(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动物——小虾,你们想了解小虾吗?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中是如何介绍这位新朋友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文,并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来学习:

小虾真有趣:从哪感受到小虾真有趣的?(吃东西时的动作、吃饱了时候的神态、动作……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小虾脾气不好:从哪感受到小虾脾不好的?(生气时、搏斗时的动作、神态……)

3、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一段话,把话力求写具体。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小学作文网 zWb5.CoM)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2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③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①。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②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④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①、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①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②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①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②〔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③〔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①〔销声匿(nì)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②〔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③〔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赋予它这样的意义。禾,这里指稻秧。④〔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⑤〔数据〕科学实验中记录的可以作为研究根据的数字。

①〔榆叶梅〕落叶灌木或者小乔木,花粉红色,核果球形,红色。可供观赏。

①〔连翘〕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②〔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条件之相互关系的科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2、理清段落结构,能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学会本课9个生字。

[学习重点]

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含义。

2、播放《渴望》片断。

3、学生谈观后感想。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畅。不容易读好的语句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师巡视指导)

(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订正生字的读音,激发起学生思维积极参与。)

1、师:那么,山沟里的孩子每天是怎样上学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

2、学生自读自悟,圈点批注。

(习惯好,终身受益。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动笔标记,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小组代表发言。

4、师:这些问题相信大家只要再课文多读几遍,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书的体会和存在的问题,,解决了相对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对课文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样在全班的交流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是相对深刻的,对课文的认识也是相对全面的。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层次,有了深度。)

1、师:下面,我来考考大家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把识字过程放在合作、自主、探究的气氛中,学生互教互学,合作交流。全班只解决难记的几个字,提醒学生生字的学习不忘方法,允许学生识字的方法五花八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

五、课后延伸。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858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