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失控观后感 >

失控观后感十一篇

失控观后感十一篇

相信作文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把虚拟的想象变成笔尖上的文字。写作文时一定要在脑子里提前构建好框架,现在你是否对作文一筹莫展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失控观后感十一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此外,关于作文,您还可以浏览清洁日记分享12篇

失控观后感 篇1

一. 主要内容:

复杂系统的**很难线性外推,但归纳法近年来可以应用域内部复杂度较低的**区域,即使是这样一点点**也有很大的价值。通过概念分析和实例,进行了初步的论证。通过对modis理论的阐述和分析,将**部分的范围缩小为三个方向。

此时,笔者揭示了**的意义,并介绍了透明**的重要意义。他预言,人类社会的第三种透明**是数字化。换句话说,通过数字化,人类可以**更多的未来。最后,通过“增长极限”的崩溃案例,说明复杂的模拟**的准确性在于其复杂度,只有除去系统外的控制,引入进化和学习才能实现这个复杂度,模拟出这个系统并**这个系统。

二. 关键词:

返溯法集群计算领先指标基本面反馈回路56年周期s型曲线透明介质买涨不买跌**学习进化“高维”系统混沌秩序复杂度

三. 每段详解:

一。抓住球的大脑(揭示了复杂系统很难使用线性外推法*)

通过与多恩法墨的谈话开始研究“**”,将“**”比拟为归纳法,区别于推演法。揭露“活系统”这类复杂系统都难以用线性外推法推测。剖析了“高维”系统的各种复杂性,以及这些复杂性对线性参数的影响。

2。混沌的另一面(揭示复杂系统可以实现近期**,并提出三点经验)

将对“混沌”的认识区别于“随机”,揭示复杂系统还是可以在短期**的。摘取了法默对**未来的三点经验,缩小了**对象范围,是后续展开实施**的经验支持。

三。有积极意义的短视(强调第二个经验:做一个有用的**不要看得太远)

根据对经验中第二条的理解(短视),首先解释远视不了的原因,再根据棋局经验推论出“有限的前瞻”实现正面意义的*4条经验。最后,以举例的方式具体化了这种“短视”的实际应用(员工手册、出行);

四。在**的范围内赚很多钱(强调第三点:即使是一点关于未来的信息也是有价值的。同时,描述了**使用的归纳模型,并使其在适当的区域内运行。)

从farmer的复杂性分类入手,将看似复杂但并不太复杂的内部区域作为**的对象进行分离。这些狭隘区域中的对象也能精确**,可精确**区域虽狭隘,但也有无穷价值。花旗银行和索罗斯都采用了这些方法的成功案例。

这种方法需要归纳模型来识别顺序,而不是通过调查原因来递归结果。这是托勒密归纳法,一种从数据开始的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它是一种模糊拟合方法,是一种直觉,是一种用来捕捉飞球的方法。

5个。前瞻性:内视操作(描述军事模拟应用)

通过军事模拟的应用“内视行动”的案例解说模拟**的实际表现和成绩;

6。**的多样性(总结**的范围,进一步缩小潜在对象)

modis总结了三个范围,可以是**(不变量/增长曲线/周期波)。针对每种范围作了基本的逻辑解释和举例。最后,区分了**市场的自取消反馈流和自管理反馈流,强调了**市场的特殊性。

7. 以’万变’求不变(揭示**的重大意义,并描述伴随**所需的条件,同时还解析了反馈型**的两种类型及**实现方式)(**->适应性->存续)

强调因为有**(“变”)才有可能适应,乃至进化,甚至生存(“不变”)。复杂系统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力。而**可以看作是“时间平移”功能的反馈机能+透明介质帮助下才能实现的行为。

透明介质可以是空气,水也可以是古代官场上透露传达圣意的小太监,也可以是和某**吃喝玩乐摸底价的机会,也可以是清晰的数据表或曲线图。反馈型**可以分为:结果“反馈”和感官“前馈”。

8个。系统存在的目的是揭示未来(再次总结**的意义,**人类第三透明媒介)

再次强调第七节的观点,生物存在的目的是揭示未来,然后它才能生存。并引申到人类生存中除空气和水以外的第三大透明介质将是“数字化”,将通过数字化的介质透视未来。

9. 全球模型的诸多问题(通过分析“增长极限”模型的失败原因,归纳出成功的“复杂模型”的必要条件-复杂度)

最后,我们将把**适用于人类最关心的重大问题的全球模式。“增长极限”这个反馈驱动的模型十分容易崩溃,也极具争议,总结弱点:

a、 有限的一般情况,b.错误的假设,c

没有学习的空间。d、 世界是平均的。e、 任何终端开放的增长都无法模仿。

思索重建系统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该模型中的一个点,这是模型与现实嵌套循环因果的模型,唯有全球六十亿大脑和世界的一切一起构建方能模拟这极为复杂的分布式系统,否则少一点都会崩溃。总结真正全球模型的必要条件:

a、 大规模运输,b.更灵活和准确的假设,c

实施分布式学习,d.包含局部和区域差异,e.显示无止境增长的复杂性。

特别是对于复杂度,这说明模型过于急于简化复杂的现象,而且会达不到目标。模拟的复杂性不得超过其模拟的活动区域的复杂性。

10. 舵手是大家(进一步依据“增长极限”的失败例子,归纳出真正功能齐备的“活系统”的必要条件,而这必要条件需要抽离控制,靠系统中的每一份子自己掌舵)

通过“增长极限”的例子推论,除了反馈回路,还需要分布式存在和无止境的进化才能生成齐备功能的活系统。系统要进化需要柔性结构。生活系统可以受到刺激、干扰、哄骗和驱使,不能在系统外加以控制。控制器是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四. 精辟摘录回味:

1. 有机体存在的目的就是揭示未来

2. 数据一旦流动就创造出透明

三。我们之所以花费精力把过去的事情反馈到现在,是因为这是系统处理未来的一种经济方式,可以为未来提供信息,控制未来

四。适应,就其核心而言,需要未来的感知,即利用信息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

5个。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会在运行过程中向系统注入循环偏好,导致许多这种生命和再生的内部循环

6。任何外部周期性行为都是可以被猎杀的猎物

7. 模型给了我们信心去贯彻这些理念

8个。我们希望能够用某种粗糙的直觉感染计算机

9. 索罗斯的归纳判断同接飞球一样

10. 学会识别秩序而不是原因

11. 首选那些增加选择余地的着法;避开那些结果不错但要求弃子求兑的着法;从那些眦邻多个有利位置的有利位置着手;在对局势的前瞻和切实通盘关注当前的状况之间取得平衡。

12. 在混沌中存在着秩序

13. 混沌和随机是两回事

14. **是控制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尤其适合分布式系统的控制形式。

失控观后感 篇2

这本书涵盖了许多方面,如机器、系统、生物学和社会。在过去的十年里,它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和最有价值的书。放在现在来看,这本书还是写得很好的。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凯文·凯利得智慧。

本书共24章,包括科学技术、生物学、经济、数学、机器、天文学、进化论、宇宙、网络、艺术等诸多知识。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阐释了有关技术方面的问题,书中有一句话,借来阐释再好不过了:人造与天生的联姻正是本书的主题。

作者说,造化所生的自然王国和人类建造的人之国度正在融为一体。机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

在这本书的许多内容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预言一章。预言这两个字有着强烈的神秘色彩,未知的未来。当然,书中的内容我也只能说是似懂非懂。

毕竟,以我现在的学识,要看懂一些自己从没接触过的内容,难度是非常大的。作者可以理解知识的诸多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见他是知识渊博的。

读完这本书,我只想说它真的很深刻。也许这是一个褒义词,是对这本书的最高赞誉;也许这是一个贬义词,是对我自己的讽刺讽刺。不管怎么说,《失控》真的很棒。

失控观后感 篇3

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凡凡的银行收纳员,每天重复着吃同样的食物,喝着同样的咖啡,每天开开心心的,却不知自己只是一款游戏中nPc。直到遇到了那个平凡的她……

盖为了"燃烧瓶女孩”救人升级,为了能在重要地方有资格帮她。从而也被现实世界的很多人当成偶像,那帮人也在疯狂寻找盖,但是却始终没有结果,他们不知道盖只是一个有了思想的npc。

“泡泡糖味的冰液淋,荡起的秋千,两份奶一份糖的咖啡。"生活不就是这些奇奇怪怪又可可爱爱的说不上来的喜欢。

那个界人保安在盖递给他墨镜的时候犹豫了,是啊,在他眼中,现在的盖就是一个疯子,盖怎能破坏这个世界的规则呢?然而,他还是在盖最迷茫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用身体抵住,成为一座桥梁。

所有人都把光放在了盖和“燃烧瓶女孩"身上,却不知有多少npC从之苏醒,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所有人的存在,只过是为了游戏玩家而已。不是的!盖不这么认为,命也是可以改的,他帮助了米莉找到了盗取数剧的视频,帮助米莉把游戏数据夺了回去

影片的最后,盖原来是米莉的朋友,键盘依照米莉的性格与喜好所创造的。盖告诉莉,键盘是米莉应该寻找的另一半,而不是这个虚拟的盖。

这时,米莉才恍然大悟,奔向了键盘。影片结束了,期待下一次电影的到来。

失控观后感 篇4

上周课播放了美国大片《失控的陪审团》,是我很喜欢的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但是,这部片子令我感动不已的倒不是达斯汀.霍夫曼厚积薄发的精彩演技,而是陪审制法庭彰显社会正义的能力。

这是一起状告枪支生产商的审判。从影片的开始,律师双方就为选择陪审员展开了一场“激战”。双方都希望选择倾向于自己一方的陪审员,至少要以明显的偏见筛选候选人。

在遴选过程中,双方律师都采取了提问的方式遴选陪审员。另外,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维轻公司的陪审员顾问蓝金芬奇。以他为首,由各界精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监控、心理分析等众多途径来了解陪审员从而达到控制他们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即便蓝金芬奇动用如此多的人力和心智,他还是没能排除异己的势力,让尼克伊斯特成功成为9号陪审员。

从影片结尾我们可以看出,尼克不仅仅是在履行他的公民义务。尼克的女朋友几年前因为枪支事件失去了双胞胎妹妹,枪支公司赢得了审判。尼克和他的女朋友玛丽明确表示,他们希望枪支公司付钱。

而意图如此明确的人被选进陪审团,无疑是该影片名字的由来《失控的陪审团》,尼克已经用他的智慧操纵了陪审团。

看这部电影最大的好处是我了解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现代陪审制起源于英国,但在美国得以充分的发展。在普通案件中,陪审员通常可以回家,但如果案件引起轰动,他们必须被隔离。

这样,他们得到的所有信息都是允许出庭的证据,不会受到媒体的猜测和非法证据的影响。固然,陪审团制度是有明显的弱点的,所有的“法治”都会有“人治”的困惑,最初的立法、审理、最终的判定,都有“人”的参与。美国人坚持陪审制的原因是陪审员是最不受任何人操纵和控制的。

陪审员独立于政府、司法系统和任何政治力量。他们的判决是公众根据陪审团法的规定做出的判决。她们被召的时候,来来去去,朝庭为他们保守秘密,使他们没有心理负担。

陪审制度的国家参与是美国诉讼制度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充分体现了美国法治的民主化。事实上,陪审团制度体现了一种规则博弈。正如美国人所说,至少陪审团制度的问题和它的好处一样多。

这部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向善的一面。影片所表现的是陪审团摆脱了利益集团的纠缠,独立做出公正的判决。影片的结局是非常和谐的,它也告诉我们,人民的审判结果会走向一个相对公正客观的好结局。

失控观后感 篇5

(三)现状

陪审制度在美国被广泛使用。尽管对其存在与否有着热烈的讨论,但它仍以其显著的优势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各国对陪审制度的争议颇多,但都肯定了陪审制度对维护民主的积极作用。他们没有复制整个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参考。

二、 美国陪审团制度的优劣

美国陪审制度自建立以来,一直伴随着各种质疑的声音。陪审制度的缺陷十分明显,给美国的司法制度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效率、费钱、非专业是这项制度本身固有的不可改变的三大缺陷。

虽然劣势显著,但同时优势也非常明显。普通民众参与司法程序、维护民主制度、维护司法公信力的效果毋庸置疑。

(一)劣势

1、效率

陪审团有十二名成员。双方都需要达成共识,才能做出有罪或无罪的裁决。十二个人达成意见需花费很多时间。而且总会有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一旦达成共识,陪审团将解散,组成新的陪审团,司法审判程序将重演。

这就会导致案件审理效率低下。

2、费钱

虽然每位陪审员每天的津贴只有16美元,但仍存在餐费和审判时间的问题。16美元的基数要乘上12个人还要乘上几个月的审判期限,积少成多,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钱。而所有司法程序的成本都需要动用纳税人的钱,这给美国司法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3、非专业

陪审员的资格几乎没有限制,普通美国公民有权申请,这将导致陪审员素质参差不齐,来自各行各业,接受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信仰和种族。只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非法律专业。很多人质疑陪审团的专业水平,而一群不懂法律的普通人却能完成非常专业的审判工作,真是荒谬。

苏格拉底曾一针见血的批评到:“做鞋的就该去做鞋,杀猪的就该去杀猪,他们凭什么来做法官行使裁判的权利?”这句话非常形象的表达了人们对非专业陪审团的反对立场。

陪审团的遴选过程非常谨慎,候选人的数量往往是陪审团的数倍。双方法官、律师共同提问,对明显不符合本案规定的陪审员予以撤职。控辩双方均有四次或者多余四次的否定机会。陪审团制度就是从挑选陪审员开始的。

很多电影都聚焦于陪审员的选拔过程,而魔鬼代言人的开场表演也是常胜律师的选拔过程。通过仔细观察,律师可以洞察陪审员的性格,从而选出对自己有利的陪审员,这也是案件成功的观键因素。陪审团的遴选需要很长时间和人力,肖乐和钱都是问题。

但这也取决于价值取向,在维护民主、公平正义和追求效率之间,更加倾向于哪一个。

(二)优势

陪审团产生的过程虽然复杂,但也决定了陪审团操纵的难度。人性的缺陷会导致制度约束的缺失,在名利面前,必然有人无视法律和道德,所以陪审团很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有罪和无罪不是由一个人决定的,而是由十二个无关的陌生人决定的。

虽然该片的蓝金利用其配置非常高端的专业团队,通过现场监控、心理分析、个人弱点,想控制评委。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可行性却很低。首先,贿赂12个人的成本非常高。普通人负担不起昂贵的开支。

其次,十二个人在开庭前谁都不知道具体名单,开庭以后才被确认,要调查十二个人的详细信息需花费大量时间,等到一一调查完毕,案件审理可能早已结束。一般重大案件都会采取隔离措施,陪审团在案件审理期间无法与外界去的联系,这也将各种灰色手段隔离开来。所以牺牲效率和经费换来的普通大众参与。

1、民主

谁都无法否认陪审制度在维护民主中所起到的作用。这种与美国对立的制度很好地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司法只是社会统治的工具。虽然各国都试图使司法独立,但其功能决定了司法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文化特征。

民主,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半个世纪以来一制努力追求的东西,也一制贯穿于陪审制度之中。

2、司法公信力

在我国,司法公信力很低,这与公众不能参与司法审判有很大关系。普通民众参与司法审判,会使审判公开化、透明化。自己参与其中,就会相信并且遵守。

美国民众对法庭、对法官都有很高的信任度和崇拜感。陪审制度保障了美国死刑法的公信力,是司法执行的基础。

3、法制教育

陪审团在参与审判时受到专业律师和法官的影响,这是法律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利用司法本身对不明身份的公众进行法律教育,一举两得。

4、推进法制建设

陪审团不需要对有罪或无罪的裁决做出任何解释。法官虽然可以否决陪审团的意见,但基本上会得到尊重,这将促进法制建设。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法官将制定新的法律来解释陪审团的裁决。

5、普遍的正义

事实上,陪审团只是对案件的基本事实进行判断,并不需要对具体的法律问题进行判断。正是为了避免法官受法律干扰,无法对事实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才引进的陪审团制度。所以基本不存在陪审团成员不够专业无法作出正确裁决的问题。

普通大众做出的决定就是最普遍的正义。审判不仅是接受法律的审判,还要接受道德的审判。

三、 美国陪审团制度对我国司法的借鉴

我国司法独立的呼声很高,司法独立是司法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我国虽然有人民陪审团制度,但是名存实亡。陪审员和陪审团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

(一)公众参与

我国司法的公开程度很低,所谓的人民监督基本无法参与审判的核心程序,部分权钱交易、非法审判案件,导致公民对司法的信任度越来越低。直接导致司法审判的执行力度和司法工作的民众配合度降低。借鉴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虽然无法照搬,但是可以扩大普通民众对审判程序的参与度。

尽量公开审判,允许特定人群参与审判全过程。

(二)人民陪审员作用最大化

中国公民对人员陪审员一词是非常没有感觉的,这跟陪审员作用的边缘化有很大关系。陪审员就像字面意思一样只是陪着参与庭审,不参与任何意见,案件基本由法官一人独断。一个人的判断容易专制、片面,也容易被外界诱惑。

应该通过立法明确陪审员职责,让人民陪审员正真的成为人民的代言人,参与审判,参与决策。

(三)内部和外部统一的独立

现在倡导的司法独立更多的是针对司法环境的对外独立。强调政府退出对司法的干预,让司法体系实现各个评级及上下级之间的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独立运行,从制度上,把送法和行政立法区分开来。

这仅是外部的独立,其实司法系统内部的独立也不可忽视。现在法院断案基本由当案法官一人决策,这种内部非常独断专制的运作模式,也是司法的一大漏洞。要使司法真正独立,实现约束,达到维护公平正义的设置目的,必须从内外两方面着手。

四、 个人感想

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司法制度的差异是必然的,每种制度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并不能脱离社会实际简单的定义某个制度的优劣,而要结合社会实际,看制度的适合度。适合社会现状的制度就是好的制度,制度部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说,仅仅只是一种实现统治的工具而已。

西方的民主程度相对高于我国,所以在很多制度上确实存在借鉴意义。我们可以择优改进,不断完善国内法制。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相对比较尖锐。

考公热的背后,大部分人选择公务员行列并非出于对人民负责,对政府敬佩的情绪。而是中国行政体制中公务员三个字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地位。当服务转变为私立,可想而知,政府的公信力已经破坏到何种程度。

司法作为统治的一种工具,最直接的表现出一个社会的民主程度。

美国这种带宣传和教育式的法律电影很多,我们看了,总是忍不住感慨,美国的司法体制多么民主,多么公平正义,从这种羡慕的情绪中滋生出更多的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我们应该去接受,然后去思考,去不断的改进。

失控观后感 篇6

你借用别人的电脑时,就好像在用他们的牙刷。在你打开朋友的电脑的一瞬间,你会发现:熟悉的部件,陌生的排列;你自以为了解这个地方,却完全找不到北。似曾熟悉,却又有它自己的秩序。随之而来的恐怖——你在……窥探别人的思想!

谁具有灵活的外在表现形式,谁就能获得回报——这正是进化的精髓所在。一付能适应环境的躯体,显然要比一付刻板僵硬的躯体更具优势;在需要适应的时候,后者只能像等着天上掉馅饼一样期待突变的光临。不过,肉体的灵活性是「代价不菲」的。生物体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一样灵活。适应一种压力,就会削弱适应另一种压力的能力。

“人们都说,没有什么能逃脱冷酷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的最后归宿是一片热死寂。但这不是故事的全部,宇宙在沉寂的同时,也在热闹起来,从旧物中带来新生、增加复杂性的新层次。宇宙充满了无尽的创造力。熵和进化,两者就象两支时间之矢,一头在拖拽着我们退入无穷的黑暗,一头在拉扯着我们走向永恒的光明。”

要成长为新的物种,就要经历所有你不会再扮演的角色。

最深刻的技术是那些看不见的技术,他们将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直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书写的技术走下精英阶层,不断放低身段,从我们的注意力中淡出。现在,我们几乎不会注意到水果上的标签、电影字幕等无处不在的文字。马达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像一只巨大高傲的野兽;但自那以后,他们逐渐缩小成为微事物,融入(并被遗忘于)大多数机械装置之中。

生命是一种连结成网的东西——是分布式的存在。它是在时空中延展的单一有机体。没有单独的生 命。哪里也看不到单个有机体的独奏。生命总是复数形式(直到变成复数以后——复制繁殖着自己——生命才成其为生命。)生命承接着彼此的联系,链接,还有多方共享。“你和我,血脉相同,”诗人莫格利柔声吟咏。蚂蚁,你和我,血脉相同。暴龙,你和我,血脉相同。艾滋病毒,你和我,血脉相同。

“我最终发现,想要得到和生命真正类似的行为,不是设法创造出真正复杂的生物,而是给简单的生物提供一个极其丰饶的变异环境。”

生物世界和人造物品世界之间的桥梁是彻底不均衡的永久力量——一条叫做生命的定律。将来,生物和机器将共同拥有的精髓——将把它们和宇宙中所有其它物质区别开来的精髓——是它们都有自我组织改变的内在动力。

生命像一个极端分子,运行起来时狂热而不加节制。它到处渗透,充塞大气,覆盖地表,还巧妙地进入了石床的缝隙?谁也无法拒绝它。如洛夫洛克所言,我们每挖出一块远古岩石,也就同时挖出了保存在那里的远古生命。

不管环保激进人士怎么说,完全消除地球上的生命洪流都超越了人类的能力。即使是核弹,也无法在整体上令生命停止,说不定,它实际上还能增加非人类的变体。

为何从太空看到的地球不是莽莽苍苍?为何生命尚未遍及海洋并充满天空?我相信假使由它自生自灭,地球总有一天会绿成一体。生物体对天空的侵入是相对较近的事件,而且事情还没完结。海洋的完全饱和有待巨藻铺天接地,进化到能抵御风浪的撕扯。但最终,生命将凌驾一切,海洋会变为绿色。

用最普适的话来说,进化是紧密的网络,生态是松散的网络。进化性的改变像是强力束缚的进程,非常类似于数学计算,甚或思维活动。在这种意义上,它是“理智的”。另一方面,生态变化则像是低等智力的、迂回的过程,以那些对抗风、水、重力、阳光和岩石的生物躯体为中心。

镜子可以构成一个信息回路的绝妙实现。普普通通的两面镜子相对放置会产生奇趣屋效应,不停的将一个物象来回映射,直至消失于无穷回溯中。那么如果其中一面镜子具备了变色龙似的反应功能,既能反射又能产生影像将会如何呢?这种试图将自己与自身镜像保持一致的行为不断扰乱自身的镜像。它有可能最终定格于某种可以准确描述的稳定状态么?

生命将自己分散成为显在的众多个体,但这些不过是幻象。“生命[首先]是一种生态属性,而且是稍纵即逝的个体属性。”

虽然均质性也能产生多样性,但是不一致产生的效果会更好。假使地球像闪亮的轴承滚珠一样平滑——像完美的球状恒化器般均衡地分布着同样的气候和土壤——那么地球所拥有的多姿多彩的生态群落就要大大减少。在一个持久不变的环境 里,所有的变异和多样性必须由内力驱动产生。其他共同进化的生命将是作用于生命的唯一限制。

生命将会充满宇宙。没有人知道生命所引起的物质扩散的理论极限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我们的太阳最多能支持多少带有生命印记的物质。

没有恶劣环境,生命就只能自己把玩自己,但仍然能够产生变异和新特性,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工仿真界,通过将生物投入恶劣而变化多端的环境都能产生更多的多样性。

将来某一天,银河系也可能变为绿色。现在不利于生命的那些行星不会永远如此。生命会进化出别的形式,在目前看来并不适宜的环境里繁盛起来。更重要的是,一旦生命的某个变体在某处有了一席之地,生命固有的改造本性就会着手改变环境,直到适合其他物种的生存。

出生环境恶劣的极地生物,必须随时应对大自然强加给它们的难以捉摸的变化。夜晚的严寒,白昼的酷热,春天融冰过后的暴风雪,都造就了恶劣的栖息环境。

失控观后感 篇7

3.3 众愚成智

分布式控制方法要求:先做简单的事情,不要改变简单的事情来增加新的层次,等等。“简单的事”称为愚,因为每个机构都只有低能儿水平,但通过曾累控制,就能创造高难度的思维活动。

大脑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竞争在底层孕育着自发的合作结果。

3.4 嵌套层级的优点

分布式理论强调还是需要“自下而上”的控制,举例因式分解和成绩的关系,要求自下而上更为容易简单可实现。而且,外部世界作为分布式组件的通信媒介更为准确。

3.5 利用现实世界的反馈实现交流

现实世界的反馈,最简单,最准确。大脑越复杂,更笨重,更多部件支持,更复杂的大脑;我们需要良性循环,建立完整的系统。纯意识还有可能吗?

3.6 无躯体则无意识

意识**与躯体部件的行动感受,因此不存在离开连接躯体部件的纯意识。眼睛、荷尔蒙的案例。

3.7 心智/躯体的黑盲性精神错乱

这种精神实验表明,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实中各各部分的反馈和感受,离开现实的意识会出现自我欺骗和虚构,真实性没有差别。因此正确的意识必须来自现实社会。

自然进化强调我们是类人猿;人工进化强调我们是智能机器。人类与机器将合作性的竞争发展,不必担心。

总结:前三章强调了3点:

1. 人工进化是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

2. 研究多个案例的分布式管理形式和结构剖析,我们认识到通过群氓所“涌现”出的那些优秀的结果。前提是要求群氓数量大才能质变。

当然,群集也有利弊,看要如何使用,在什么地方使用了。最后,**只有网络才能包含结构的多样性;

3. 将理论推广到机器人应用。指定理论思想“快速,廉价,失控”。

首先,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点对点响应水平。通过层次的嵌套和以现实世界为媒介的反馈交流机制的发展,可以形成智能或意识,实现人工进化,成智为有意识的机器。

应用:失控群体的涌现特点可以使用在某些业务或者业务的某些方面,例如a授权管理是可以依据分布式管理依据,采用授予网络式分布的权限,能够激发出现“涌现”创新;b对于常规管理理念,可以借鉴现实世界的反馈交流原则,从常规的、既定的现实反馈中获得变化信息,避免视听紊乱,出现黑盲性幻觉幻听;c任务的布置和分配,可通过嵌套的方式,即不推翻本身任务的前提下,嵌套新的或重要的任务,嵌套形成的管理行为将会更具有适应性和智慧性。

失控观后感 篇8

在文章开头,我们先聊一个最让我三观震动的观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熵增不可逆。它基本等同于在说:“这个宇宙注定走向冷寂,而我们束手无策,所以感谢上帝,让我们处在宇宙熵适宜生命存在的时间里。”可以说非常之冷酷。然而事实不完全是这样。

如果只是一味地熵增,地球中的物质元素会越来越趋于稳定,地球会越来越安静,就像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充满稳定的元素,变得死气沉沉。但地球还是充满了活跃物质和生命,循环往复,充满活力。

热力学的熵变将物质能量拉低,但生命的力量将物质能量提高,让地球处在一种活跃的状态。——科学家管这种力量叫“负熵”。

顺次假设:如果有另一个星球,其中的物质处于高度不稳定状态,那么意味着这个星球中也存在生命,反之则不存在。(这一点已在NASA被证实)

更进一步:生命不断繁衍下去,假设可以逐步占据整个宇宙,那么宇宙永远不可能冷却。

负熵这个概念应该写在热力学教材里,这样可以避免学这门课的盆友们心生沮丧。但如果真的写上去,恐怕很多人会像我一样在读到这一段之后立刻要远离热力学了。

回到日常生活里,熵这个概念被用在非常多的场合,比如设计熵、信息熵、价值熵。联系“熵增不可逆”定律,很容易理解这样措辞的道理。

而关于熵与生命,作者提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是很好的产品设计思路。

作者从自动机器的起源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人类一开始做的机械非常简单:一个输入,一个输出。到后来出现反馈调节,伺服电机,各种各样的控制回路,循环语句、递归迭代、神经网络模型等等。随着系统越来越复杂,问题也越来越多。

一个系统很难免去bug。而修复bug过程本身引入更多bug的可能性。

我们做一个数据接口,接口本身很简单,但为了监控接口数据正常、保证在任何特殊情况下不出错很麻烦。1%的工作量解决了99%问题,剩下99%是为了规避掉那1%的异常。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不得不修好有1%概率出现的补丁。但不能保证会不会有0.001%概率的问题不知道藏在哪里。因为计算机语言是一阶谓词逻辑,在一个简单的条件判断中,我们可以在每个条件成立的分支上再次判断“是否正确”,然后在每一个“否”的分支上继续询问:有多少种“否”的情况、每种情况该怎么办。这样下去即使套无数层逻辑也还是不能cover 所有情况。

需求分析过程基本是因果论,它需要知道足够多的原因,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如果有些问题事先不知道,那结论中不可能包含它。因此,问题总是出在未知的地方,想要用逻辑覆盖所有未知问题,实现彻底的闭环,不出任何

bug,就意味着有超级多的冗余代码(更不用说因果论与编程语言自身就存在一些逻辑悖论)

简约高效与零缺陷几乎不可能共存,就像瀑布式软件开发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一样。它需要产品与研发做出一些妥协,尽量简约,并且规避大部分的bug。

从零缺陷角度来说,采取直线型的简单流程更容易实现。但是产品会不断迭代,新需求越来越多,复杂不可避免,零缺陷就非常之难了。

软件工程中有个概念,叫做模块间解耦合。尽量将流程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减少模块间的耦合度,维持单个模块的通用性,同时也保证了系统的可拓展性。作者在书中举了蜜蜂的例子。蜜蜂之间用一些简单的信号沟通,各司其职,有新的蜜蜂出生,也有蜜蜂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去。每只蜜蜂的行动像机械一样简单,但整个社群稳定地存在且不断地繁衍了下去。

但这样的系统写起来更复杂一些。它牺牲了一部分简约,来方便迭代。它不太容易坏掉,或者说出了bug也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但因为计算机系统是离散的、信号式的,所以已知“a=1真” & “a=2真”,并不能判断“a=1.5”是真还是假。所以问题往往出在一些意料之外的地方。比如阿里的公众号曾经发过一篇文章,讨论支付中偶发性出现1分钱差错账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这个问题概率低到阿里的几亿用户只有少数几个人偶尔会遇到,以至于在产品上线前完全测不出这种问题。

作者把这种不完美但是更灵活的系统,叫做“有灵性的机器”,甚至与原始的生命做类比。而把那些无法预知的 bug 叫做“创造性”失灵。

“有灵性”的系统不能保证零缺陷,偶尔还闹个幺蛾子出来,但它更不容易坏掉,它不够简约,但方便迭代,总体来讲更健壮一些。可以算一种还不错的妥协结果了。

前面的内容基本只为系统设计考虑。换到用户端去呢?在用户体验领域,讲究的是,不要让用户思考,在恰当的场景为用户提供恰当的内容,黏住用户。至于方不方便迭代?用户才不要管那么多!

那前面的内容完全不适用了吗?也不至于。在设计前端产品的时候换个角度:按场景做拆分,不同场景的内容放在不同页面,有场景切换的时候,用链接从一个模块跳转到另一个模块,也只要增加一些模块间的连接内容就好啦。

互联网时代体验至上,做产品,第一位要考虑用户体验,体验是王道,体验好才有用户,为了用户体验要精益求精,一切都要为体验让路。但事实上,某个按钮放在上面还是下面,某某表单用一个页面还是两个,很多时候一半用户喜欢A另一半用户喜欢B,这时就不能再用体验做唯一标准了。

现在用户体验已经是基础标配,而非高不可攀,我们大可以在此之上增加一些要求。如果某种设计方式在不伤害体验的前提下,能让研发节约20%工作量,不是更有价值吗?如果这样可以让系统结构更合理、app运行更顺畅,也是另一个角度优化了用户体验。

我们聊信息熵,是说限制各种无意义的内容充斥网络,我们最容易接触到的通常是一些没什么用的信息。降低某一部分信息熵的代价几乎要超过信息本身的价值。

而设计熵高的产品,会更复杂、更不容易让人理解、美得让人感官疲惫;设计熵理论涉及到仿生学,也与生命产生联系。

软件工程领域有个词叫技术债,也可以当做一种熵。

如果说降低熵的方式,是生命的力量。那减缓熵增的方式,就是让物质变得更像生命。至于非常像生命的时候会发生什么,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失控观后感 篇9

《失控》读书心得

《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人,在创办《连线》之前,他是《全球概览》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1984年,他发起了世界上第一次黑客大会。但是在这本《失控》 里,作者和你**的视角不是计算机,而是进化。

《失控》信息量大,糅合参考了生物、化学、生物、计算机、控制论、运筹学、社会学等诸多元素,大开大壑的跳跃论述几乎可以使得每一章可以独立阅读。最初看的时候觉得枯燥,无聊,毫无逻辑,但是细细的品读,看到后面就会渐渐入味。

作者从蜂群的行为开始谈起,慢慢揭示一些此前人们并没有强烈意识到的问题,例如(活系统的智慧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看似简单、无脑的原始生物会产生群体智能;个体的无意识到群体的有意识之间到底是不是鸿沟巨壑;书中涉及的问题纷繁复杂,小到一个蜂群、一组计算机**、一个封闭试验基地,大到人类进化、人工智能、网络经济等等。

但这些看似纷乱的描述无疑都围绕着一个主线,这个主线在我看来就是(从根本上说,活系统的进化并不需要一个一开始就准备好的蓝图指引。大自然的“逻辑”不是去计算和控制每一个步骤,而是保证有足够多的个体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发展,进而进行结果选择,在外人看来,这就是活系统在“进化”。

《失控》涉及到的学科无所不包,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一些知识是生物学,进化论,分布式,生态学,电子货币,收益递增定律,预言机,九律。

这里我想说的是失控之于管理。

管理第一原则是放手:

因为分布式网络没有**控制的中心,所以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我们要坚持的原则是“有尊严的放手”。我们低估了系统的力量,天真地以为我们可以控制它。总想着我们去当系统的中心。

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把一切要素准备好,运行系统,然后静静的等待那个“我”的涌现。聪明的老板知道如何放手,做一个轻松的老板。

“放手”对“自我”这个复杂的系统也同样适用。自我发现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发现自己,而不是创造自己。婚姻更是一个系统,你不能代表两个人组成的新系统,你只要管好自己,不要想着控制另一半,那将是痛苦的**。

自然是一个谜,生命也是。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混乱,很混乱,但在混乱和混乱中孕育出一种秩序,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出现。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中提到,跟随自己的心去做,等到最后你回首人生的时候,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像珠子被串起来,变得有意义。

我们只管做,到最后,意义自然会“涌现”。

放权,放弃控制,我们回归自然法则。本书中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从一堆愚蠢的东西中会涌现出一个复杂的“我”,是和环境相适应的“我”。有时候我们需要相信自己。如果我们不跟上计划的变化,不明智地加以控制,我们就会像一个**集权的组织一样僵化。

我们曾经尝试对自己的时间做最优的安排: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运动、什么时候玩,结果往往是要不就完成不了计划,要不就使自己像个机器人一样被控制的死死的。最后,我无聊死了。 我的身体开始罢工,我的计划无效。

但如果你不控制并让自己对环境做出反应,你会得到最好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渔夫和菩萨的故事。

许多事情,该怎样,就怎样。等它自然发生,结果会更好。可面对现实的时候,有谁又知道,事物本身该有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呢?

在群体系统中,个体和整体间接地相互影响。触发某一特定事件的真正原因将不得而知。“放手吧,有尊严地放手吧。

要成为上帝——至少是有创造力的上帝——你必须放弃控制,接受不确定性。”

在这本书中,中国古代的智慧无处不在。作者提到道德经上面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老子说上善若水,我们把心放空,完全放松自己,让自己变得柔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把作出反应的权利交回给身体。据王阳明说,这颗心不动,而是随意移动。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心喜欢妄想,觉得自己很对,喜欢盲目指挥。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死死的绑住,让自己“随机而动”。有时候我们需要承认自己不够聪明,甚至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所以在管理的时候,我们必须随机应变,下放权力。

失控就是无所事事,观察和等待出现。无为需要我们相信集体的智慧,相信集体会涌现一个能适应环境的“我”,就像我们相信自己一样。

控制欲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世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因果关系认识单一。我们总是停留在花丛中,努力就会成功,没有成功是因为缺乏对这种理解的努力。以此为理论基础,我们设计的系统是单一中心控制的,一层控制另外一层,而在现实世界里的分布式、网络化的系统中,因果是发散性的,遵循蝴蝶原则,种下一个因不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果。

管理第二原则是简单的叠加:

分布式控制:先做简单的事情。学会准确无误地做简单的事。

在简单任务的结果之上添加新的活动级别。不要改变简单事物。让新关卡像简单关卡一样准确地工作。

重复以上步骤,无限类推。那就是计算机的思维方式。 0和1不断叠加。从简单叠加出复杂。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的生命,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待系统,我们不要想太复杂的东西,不要一下子想建立一个大王国,俞敏洪说,他在刷街边广告是从来没想过新东方会成为今天如此巨大的规模。

要构建一个复杂的系统,从最熟悉和最简单的事情开始,然后开始构建模块。一点一点的尝试往里面加一些东西,听从系统的要求,看系统需要什么,再往里面加—试错,听从自己的内心。任何一件事的失败都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体系的信心。

管理第三原则是模块化管理:

模块化管理系统由独立的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是自给自足的。就像书中迪斯尼的米老鼠一样,你只需要为他设置环境参数和设置反射方法,他就可以独立生活。我们管理员工、小孩也一样。

你只要告诉他规则,他们就会做得很好。

模块化的生产模式就是众包。将工作分配给不同的公司就像许多模块组成一个新的公司。模块化管理的优点是一个模块的崩溃不会影响另一个模块的操作。

结语 运用失控的组合理论,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系统“个体”。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看成由各种认知模块组成的群体去研究,研究组成后的自我是如何“涌现”的,也就是人类的“小我”;也可以把人当作模块去研究人群,研究由人群组成的人类社会的自我是如何“涌现”的,也就是“大我”。比如家庭成员组成的“我”,公司组织组成的“我”,相同民族组成的“我”。

书中所阐述的道理如存在感、社会学、人类和蜂群的区别,生物学,进化论,分布式,生态学等应用在生活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也阐述了人类社会进化及人类未来的设想,是一本好书。

失控观后感 篇10

凯文·凯利的《失控》(《Out of Control: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and the Economic World》)写于上世纪90年代,而在中国被广泛认知则是在近几年互联网浪潮不断高涨的背景下。一本写于20几年前的书,准确的预言了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支付等当今火热的技术或生活方式。《失控》包罗万象,从生物进化、控制论、计算机、网络、宇宙发展等,读来感觉醍醐灌顶,很多想法现在看来都是颠覆性的。在此分享下对我来说最震撼的两点心得体会。

复杂系统的构建逻辑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我们通常认为复杂系统是从顶层规划、控制开始逐步自上而下层层构建的。凯文·凯利在书中这样描述:在做某件复杂的事情时候,比如治理一亿人口的国家,人们通常的逻辑是按顺序列出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然后在中央指挥部的指令下完成这些任务。前苏联的经济就是按这种合乎逻辑却又极不切合实际的方式运作的。苏联的崩溃并非因为中央集权体制扼杀了经济,而是因为所有中央控制的复杂系统都僵化且不稳定。如果按照中央集权控制的模式设计机构、公司、工厂、生物体、经济还有机器人,那他们都难以繁荣下去。

凯文·凯利从人的大脑和身体、一个国家的运转等事例分析认为:复杂系统的构建是自下而上。复杂系统的构建逻辑是这样的:

重复以上步骤,无线类推。

对于复杂系统,我们难道就这样让其“失控”?顶层真的无所作为吗?我认为对于复杂系统的构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都是不合适的,而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更合理。系统工程的双V模型(Validation & Verification,认可&验证)可以给我们提供启发。

以飞机设计制造过程为例,首先是从顾客(或利益相关者)需求开始,自上而下将需求层层分解,分解到最底层的团队进行产品概念设计,总体概念设计过程中和完成后要进行自下而上的层层验证(Verification)。通过自下而上的验证确定设计满足顶层需求。概念设计验证通过后开始从零部件到整机自下而上的设计、制造,制造完成后要通过认可(Validation)的过程确保满足顶层需求。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像飞机这样的复杂系统的构建过程是自上而下的需求层层分解,自下而上的构建、验证、认可的过程。

浦东的自贸区建设过程也类似系统工程的双V模式。顶层需求是人民群众对经济转型,改变经济结构,提升综合国力,提高生活水平的“中国梦”需求。这个需求经党中央、各部委、上海政府、浦东新区政府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形成一个自贸区试点建设方案,试点方案经过自下而上层层验证,经国家批准后开始自下而上的详细设计,包括金融、进出口、文化产业等等各个方面制度的详细设计。浦东新区自贸区的建设方案、制度设计最后还是要经过一个顶层需求认可的过程,经认可后在推广的有条件的其他地区,直至推动整个国家的改革。

因此,我认为无论从飞机的设计还是浦东新区自贸区建设,或者一个企业的构建,都不是简简单单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而应该是一个两者结合的过程。

失控观后感 篇11

《失控的正向思考》一书就讨论了以上问题。本书作者反思了美国社会无处不在的“正向思考”现象,探讨了“正能量”思维的起源、“正能量”经济,以及“正能量”泛滥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书的第一章就讲述了作者在患乳腺癌期间经历的事情。作者在医院里接触了许多“积极”的读物,也结识了许多病友。和大家一起相互鼓励的经历让作者觉得十分安慰,但有些过于积极的观念也让她感觉到尴尬。比如,一些刊物宣传“要感恩癌症”,有的患者还宣称“患癌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好的事”。有一次,作者在阅读病友来信时,发现许多病友责备她“不够积极”,劝导她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癌症的积极面,而不是消极面”。这简直是强迫人家把“丧事”当成“喜事”啊!作者表示,如此“正能量”虽然可以使人精神振奋,但并不能像书中吹嘘的那样帮助治愈癌症。相反,随处可见的“健康正能量”让作者觉得压力更大了,因为她担心自己露出担忧、焦虑的神情会招致旁人的责备:“你怎么不‘正能量’啊?”

借着全民积极的社会风气,“正能量”经济油然而生。除了励志书籍、课程,还有相关的衣服配饰、科学研究。连教堂都开始摒弃传统教义,转而传播“正能量”。毕竟,干巴巴的《圣经》吸引不来太多人,而慷慨激昂的励志演讲却能招徕众多听众。总之,只要跟“正能量”相关,就有人需要,就可以赚到钱。

书里介绍了一位姓Gitomer的创业者。上世纪70年代,他开始创业。起初,他的生意并不好,婚姻也不顺利。于是,他开始上“励志课”、翻来覆去地看“励志电影”、读拿破仑·希尔的“励志书”,还要求每个员工都得读这部书,还要写读书笔记。当有人问他最近过得怎么样,他便张开手臂大呼:“Great!”终于有一天早晨,他一醒来,发现自己浑身上下充满了“正能量”,于是他大喊:“IGOTIT!IGOTIT!”

这个故事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盛行国内的“疯狂英语”:

“疯狂英语是一种百折不挠的人生奋斗精神!有了这种奋斗精神,在人生的任何领域都可以取得成功!”

“疯狂英语是一种热爱丢脸、追求完美的疯狂操练精神!”

李阳通过“疯狂英语”赚得盆满钵满,“正能量”这碗饭就是这么好吃。

作者认为,“正能量”思想的源头在于美国移民早期的加尔文教。加尔文教强调上帝的神力和人的道德缺陷,认为人是罪恶的、渺小的,而上帝是铁面无私的,上天堂不是件易事。要洗刷人的罪孽,人必须不断地劳动。加尔文教影响下的美国人低落阴沉,只能不停地工作。

后来,加尔文教因为过于生硬严肃被人们冷落,到了19世纪,“新思想”(NewThought)开始流行,系统的“正向思考”理论成型了。20世纪,美国逐渐成为强国,“正能量”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结合,成为了社会主流。不论是街头小报,还是总统演说,到处都是positivethinking,谁敢反对,谁就是在扫兴。

难道美国人天生就积极向上吗?不是的。书中写道,美国人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开朗快活,相反,全世界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是美国人,美国是当之无愧的“抑郁之国”。众多心理疾病患者在“正能量”泛滥的国家有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在“正能量”者的眼中,心情低落的人都是“负能量”,这种人得反思自己,得送去上励志课,不论如何都要把他们扭向“正能量”。

过去的宗教对人说:“你要反思,你今天做了什么恶?”如今的“正能量教”对人说:“你要反思,你今天有了哪些‘负能量’?”这无异于压迫人性,是一种“精神上的暴政”。

过分的“正能量”不但让弱势人群受苦,对社会经济也有损害。书中写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不顾现状地消费、借贷呢?作者认为,作文就是因为全社会风行的“正能量”思想让很多人有了盲目的自信,认为欠的钱总是能挣回来的,自己总是能当富翁的。但现实是,他们没有发财,也就无力偿还贷款。于是,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坏账,大萧条如期而至。

不仅如此,当经济下行、员工失业的时候,“正能量”会告诉你:“你被炒不是因为经济不好,而是因为你自己不努力!”、“你要感恩失业、感恩改变,要把它当成人生机遇!”

作者还说,大萧条时期的工人运动层出不穷,而如今的经济大环境也不好,却很少发生运动。作者认为这也是“正能量”思想泛滥的结果——底层劳动者把它当作安慰剂,坚信一切都会变好的,自己只要不断工作就能翻身做富人。

在教育领域,过分的“正能量”也有负面影响。很多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乍看是对学生的关怀,实则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而不是“积极思维”(positivethinking);要让学生学会怀疑、质问,而不是接受现状、美化事实。

那么,既然作者这么反对正能量,在面对糟糕的现实时,我们就得摒弃正能量吗?也不是。作者认为,积极的心态可以让人身体健康、抵抗抑郁,但积极的心态不是通过上励志课、看励志书得到的,而是通过实践得到的。要治病,就不能到处宣扬“感恩癌症”,而是要积极治疗;要创业,就不能沉迷于励志演讲,而是要了解现状、不断尝试。

“警觉”和“现实”是所有生物生存的两大法则。别听那些“励志导师”瞎说,看清危险、认准事实、客观对待、勇于实践,这样做才能收获真正的“正能量”。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867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