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景物描写课件 >

景物描写课件汇编15篇

景物描写课件汇编15篇

【#范文大全# #景物描写课件汇编15篇#】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教案是教师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立刻开始阅读下面的内容了解更多关于“景物描写课件”的信息,请查看探索更多最新的资讯!

景物描写课件 篇1

《琵琶行》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虽不多,但与叙事抒情相配合,景物描写侧重于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统一的环境气氛。“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开头的第二句就已为全诗悲凉的情调定了弦。

教学过程:

一、导课:长安米贵典故,说明未显明的白居易才情逼人,引入本课学习。

三、诵读诗篇 教师范读、释词、

一)序 上学期学过一篇体制和这篇一样的文章,是哪篇?哪些地方一致?

——孔雀东南飞,都有序且都是叙事诗 这序在诗篇中有什么作用?

(读序明确上述特点,找出句子与诗歌相对应的部分,以便快速整体把握文意。)

(一)这首叙事诗以什么线索来实现叙事的?又是怎样布局的?

问1:诗人突出琵琶女弹奏琵琶和自叙身世,符合诗题,但琵琶女自叙身世与诗人独白的部分一样吗?

——不同,琵琶女自叙由昔至今,既突出昔日风光又强调今日落魄,但更突出昔日的情况,诗歌对琵琶女昔日风光从住地身份、技艺容貌做了突出描写,尤其对她技艺容貌更加强化,那是“欢笑今年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然落魄亦为明显,亲人远离,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嫁为商妇,独守空船,空忆往事。诗人自叙只突出描写贬到浔阳的环境,“偏僻地湿,无丝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呕哑啁哳难为听”。一个侧重昔时,一个倾向近况,互为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听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

听琵琶曲,听见了琵琶女“不得志”,感到了“心中无限事”,

问3:从双听中白居易能知道琵琶女从京倡落魄到此地沦落为商妇,诗人发出了什么感慨?

问4:联系诗人的经历,你能说说诗人为何会发出这种感慨呢?

——诗人身为京官,极力参与政治,忧国忧民,不顾身计,却遭贬谪,迁谪浔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无聊过活,百无聊赖。一样的经历一样遭遇,不免有同病相联之感。

问5:诗人借琵琶女来抒发迁谪之意,古代谁这么做过?能举出例子吗?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借昭君来抒发身世家国及怀才不遇之恨,屈原《离骚》借女子之美遭妒而不愿逆志,这些都是借女子来抒发情感的。

问6:古代知识分子一旦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为什么就要借女子来抒发自己的`郁闷呢?

——女子容貌盛衰得宠失幸,与男子才华横溢而仕途穷达是一样,男子很容易从女子命运联想到自己遭遇,白居易当然不例外。

问6: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今读来是不是仅仅读出他们两人感伤身世?你对这句诗又是如何理解的?

——这句诗意已脱离了愿意,而今诗意更为广泛与丰富,它泛指天下所有类似遭遇人的相识相惜。

(二)音乐,是他们两人交流的语言,诗歌中几次描写音乐,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听了乐声后起什么反应?

问1:“我闻琵琶已叹息”等反应,说明诗人精通琵琶,深谙琵琶之声,诗歌中那些句子直接描写琵琶声的,找出试分析其特点?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惟见江心秋月白”,不过其中有两句不直接描写音乐,“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但它们对音乐效果,音乐氛围起到强烈渲染。

描写音乐的特点有三:一、以声音比喻声音,一连用了九个比喻,一系列的喻体五彩缤纷,描绘出音乐的疾徐抑扬之声;二、强化音乐形象感,用一系列喻体丰富视觉和听觉形象,让抽象乐声变得具体可感;三、叠字拟声词重复使用,如同音符的不断显现,使音乐旋律奔泻而来,让音乐更为感性。

描写音乐之声,运用了比喻,拟声词来加强形象,同时还用音乐效果来渲染。

问2:除直接描写琵琶声音的部分外,还有与琵琶声有关描写的句子,找出并分析其特点?

——“寻声暗问弹者谁……初为《霓裳》后《六幺》”

特点:优雅举止:“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半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低眉信手”

娴熟技艺:“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诉平生不得志”,“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琴声和心音的完美结合,更突出了琵琶女的端庄教养,琴技精湛,更能突出琵琶女之情。

问3:诗人在写琵琶女和写琵琶声时是做到声情并茂的,说说诗人在诗歌中是如何二者紧密结合的?

沦落天涯叹知音,琵琶一曲诉衷情,江州司马青衫湿,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景物描写课件 篇2

《情景交融巧渲染,意境营造传真情--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教学设计(八年级)

河北廊坊  大城县第四中学  崔广娟

教学目标

1.能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2.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的作用。

3.不会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

教学重点

1、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2、学会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

教学思路

大致上分为两个教学板块:评说方法;实战练习

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约2分钟):秋天在杜甫的《登高》中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愁苦的李清照说“秋风秋雨秋煞人”,而刘禹锡写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股豪情冲天而起。我们知道,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但必然要带上作者的情感倾向,否则景物只是呆板而单调的画面了。

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例句。请同学们齐读

屏幕显示: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做响。间或林于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谁与我同行》)

师:请大家细心观察这段语句,分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预设回答:记叙、描写、抒情

师:细心观察这段语句,在景物描写的前面已有一句直接点明人物情感的语句“过岭是极惧怕的”,再读后文所写景物:夜里,风“飒飒做响”、林子里“动物鸣叫”,以及我的感觉:“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就是烘托“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俱的心情。

屏幕显示:

“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儿里跳动着来了……街上高杨树的叶子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的放着一层绿光,楼上的蓝天四周挂着一层似雾非雾的白气;这层绿光和白气叫人觉得心里非常的痛快,可是有一点烦燥(沈从文,《怅惘》)

师:这段语句中通过拟人手法,运用“走”、“披”、“跳”、“放”、“挂”等动词把夏天到来时的情景描写得活灵活现。

由此可见一篇好的记叙文要有恰当的背景描写,记叙文中的背景也就是景物描写,因为人物必须在一定的背景下才能活动,而事情的发生也只有在一定的背景下才更为生动,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怎么才能把记叙文中的穿插的景物描写得更出彩呢?

学习活动一:评说方法(约20分钟)

屏幕显示:

第一组:

(一)鲁迅《故乡》中开头写到“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二)孙犁《荷花淀》开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三)川端康成的《雪国》的开头:“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师:我们欣赏上面文字会发现它们

屏幕显示:

在文中的位置               

总结出写景的方法之一             

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

1.《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时间、背景,写出了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很好地渲染了当时的气氛,同时用萧条的景象衬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2.《荷花淀》开头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师的笔下却是如诗如画,这里看不到紧张的备战,在一片如画的风景中,白洋淀的儿女们,正尽心尽力地打造着自己美好的家园。这一景物描绘,激发了读者对祖国的热爱,激起了对外来侵略者的憎恨。

3.《雪国》的开头为下文奠定了凄美的意境。

师:景物描写开篇,看似无心,却是有情。

屏幕显示:

描写景物的方法之一:加修饰语

景物开篇,点明了故事发生时间;

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

学生做批注

屏幕显示: 

第二组:

(一)“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朱自清,《春》第五段)

(二)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鲁迅,《社戏》第十一段)

(三) “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 (高尔基,《母亲》)

师:我们欣赏以上文字会发现它们

屏幕显示:

在文中的位置               

总结出写景的方法之一             

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

1.《春》文中的春风图描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从触觉写春风之温柔;“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是从嗅觉写春风芬芳;“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是从听觉写春风柔美。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把本来无形空灵的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活灵活现。

2.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就描绘了春风轻柔而温暖的特点,使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把景物特点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3. 《社戏》月夜行船中所见景物,对两岸豆麦、水草、月色、连山等描写,也是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写,以突出“我”急迫的看戏心情。

4. 《社戏》这一段描写有声有色,勾画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江南水乡美景图。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烘托了当时的气氛,表现出了“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渲染出了“我”去看戏途中高兴的心情。

5.高尔基的《母亲》这段中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烘托的作用。

教师小结:

屏幕显示:

描写景物的方法之一:

1.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进行描写

2.选准词语,巧用修辞

文章中间写景,能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学生做批注

屏幕显示:

第三组:

“四顾廓然,湖光满眼。环湖的山黯青着,湖水也翠得很凄然。水底看见黑云浮动,湖岸上的秋叶,一丛丛的红意迎人,几座楼台在远处,旋转的次第入望。”(冰心《往事(二)之六》)

师:冰心的这篇文章写她于中秋前夕与友人荡舟湖上赏月,因作者乡悉之心甚浓,故而满心害怕看见那一轮蕴涵乡情的满月。这种以情写景的写法更具打动人心的感染力。

下面我们再来看另一篇文章的节选。

屏幕显示:

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一幅多美的画卷啊!

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师小结:

屏幕显示:

描写景物的方法之一:融入作者的感受即情景交融

学生做批注

学习活动二:实战练习(约9分钟)

师提示: 

屏幕显示:

动笔前提几点要求:

1. 记叙文中穿插的景物描写不宜过多。

2.要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描写方法。

3.景物描写必须与记述的人或事相统一。

请你在画线处添上一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屏幕显示:  

训练1:

妈妈围巾

。妈妈轻轻地走到我身后,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一条围巾。哇!好漂亮的七彩围巾,看上去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就在接过围巾的刹那间,我看见了妈妈的那双手:通红的手上布满了冻疮。好像刚刚涂过药,手指也肿得很厉害我的眼睛模糊了,                。

哦,一条七彩围巾在寒冬里为我筑起一道美丽的锦屏。

训练2:

朋友百合

________。今天是我生日,原以为没有人知道。虽然我能理解爸爸妈妈的忙碌,但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回到家,忽然发现门口有个纸盒,推开门,打开纸盒,里面是一枝百合。下面枕着一张漂亮的卡片:“知道你不喜欢其他花儿,所以就选了百合。在你13岁生日之际,我真诚地送给你最美好的祝福!”此刻,_____                  。

哦,一枝百合在我的生日里给我的心情添上了温馨的一笔!

学生展示交流。(约5分钟)

师结束语(约2分钟):记叙文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杖”,它就像初入魔法学校的哈里波特那把普通而又神奇的扫帚,用好它,能让你的记叙文告别平庸,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崔广娟

景物描写课件 篇3

1、了解课余生活,熟悉写作范围。

2、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言: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全是精彩充实的故事。踢球、跳舞、画画、郊游??,不管是和同学还是家人,不管是好事、错事,样样都是那么难以忘怀,总是那么感人至深。这次习作就让我们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二、师生互动,讨论填写内容。

1、我的课余生活可丰富了,经常参加的活动有:__________。在课余,还发生了许多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_______,那一次,我感到特别____________。

2、审题,写什么?

①理解:生活:学习生活、课余生活、家庭生活等。

②习作:我的课余生活包括记一次活动(游戏)这两类文章的关系写题材范围大的作文可使用大中见小的开头,小中见大结尾方法,从而紧紧把握习作要求。

③自由拟题:

第二课时

读范文交流写法。

1、欣赏范文,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

2、课余生活中发生的事很多,抓住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写。

3、事离不开人,人离不开事。事情中有自己也有他人,应抓住突出的人物的特点,写出人文性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等特点。

4、内容要按一定顺序写。如“可是??”“于是??”“甚至”“才”“一??就??”让你的文章更有文理。懂得使用些表示空间方位和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如“首先??然后??接着??”“之后”“这时”“当??的时候”“前面”等,让你的文章更有条理。

5、写活动首先要叙述完整。可简要交代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内容。其次要突出重点,把过程写具体。

6、如果写范围大的作文可重在写小。写时域广阔的作文应注重以一当十,以十当一的叙事方法,重在写一。从而紧紧把握习作要求。

课余生活(大)——一次活动(小)

课余时间(十)——活动时间(一)

7、写好自己,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别人分享你快乐。

四、帮你积累:

手忙脚乱束手无策七手八脚笨手笨脚探头探脑七嘴八舌

挤眉弄眼得意忘形笑逐言开欢呼雀跃哄堂大笑防不胜防

景物描写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一、在景物描写中,强化“观察”的意识

二、在描写景物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描写景物

教学方式

以说导写(用说话的方式引导写作,促进写作,使说写能力同步提高)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展示一幅图,短时间观看后,要求学生口述画面内容。

教师点评:对景物描写前,首先需要观察;要想描写得正确、细致,更好的把握事物的特征,平时必须要有较强的“观察”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平时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

二、阅读《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一文,要求学生概括出其中要点。

三、引出作文训练题:

把文后第一、第二题结合起来(分组与观察的工作,教师已布置),以第一题中的“参考题”为参考,也可以另写对象,500字左右。

四、15分钟的构思,然后要求学生说出:

(1)全文主要内容或感情

(2)某些具体内容:尽量详细,能说出一些好的词句,开头与结尾必须说出,以供大家讨论分析。

五、讨论分析学生的“说作文”: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来评点,提倡在写作时再次创

景物描写课件 篇5

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就是同一事物它的特征也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处于静止不动的时候的状态和处于活动、变化时的状态就大不一样。因此,在观察时,要特别注意抓住对象的特征。例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小黄巴儿狗从一堆烂柴堆里钻出来,汪汪地叫了两声,走近了一看,认出了小荣,它的两只前腿急忙搭在小荣身上。小荣把它抱起来,哭了,狗儿也像哭一样的唔唔叫个不停。

上述两段,一段写景,一段写动物,都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例段一,是对荷花的静态特征的观察和描写,具体地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荷花的姿态和香味;例段二,是对小黄狗动态特征的观察和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小黄狗和小荣见面时的动人情趣。

又如:

绿色湖面上,一支微微抖动着白色翅膀的小船,在润湿的微风中荡漾。那个样子,看上去显得很轻盈,很纤弱,就好像是投在水面上的一簇银色的蒲公英。

这里既抓住了事物的动态特征,又抓住了静态特征。第一句写小船在湖面荡漾的动态,第二句写小船的静态--样子……很轻盈,很纤弱,就好像……一簇银色的蒲公英。有动有静,把湖面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列各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的?完成段后的练习。

公园的中心是一个喷水池,池边呈梅花形,池台上放着一盆盆开得火红的"一串红",池旁满是一盆盆粉红色的月季花和黄澄澄、沉甸甸的金桔。池中央一座假山石上面,是一个用绿绒做成的海豚。它嘴上顶着一个彩球,尾巴还调皮地向上翘着,好像在向大家炫耀自己的演技,一汪清水就从那尾巴尖上喷出……

公园的条条小径都通喷水池。小径的尽头,沿着围墙是一条环行土道,道上安放着排排木椅和石桌、石凳,原来是为人们下棋、玩扑克准备的,可现在都变成了人们学习外语的场所。

本例段写的是喷水池及其周围的景色。

段中描写了盆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凳等八种景物。作者是以_______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的。

一只大芦花鸡正在伸着脖子叫唤,叫一声,抖着翅膀一跳,用它那尖嘴叼住一支大麦穗子,左一摇,右一甩,肥饱的麦粒儿就给抖落在地上,拣几个粒儿吃,又去叼另一支麦穗儿了,好像要把每一支麦穗儿什么味道都要尝一尝。

①这一段是写鸡的生活习性。作者是通过对______的观察和描写来写鸡的生活习性的。

②段中运用了十个恰当的动词描写了鸡吃食的动作。请把这些动词找出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观察写话。

①以空间方位为序观察自己的教室,写一段话。

②以时间变化为序观察晴天晚霞的形状和颜色,写一段话。

③描写一种你熟悉的植物,写出它的静态特征。

①描写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写出它的动态特征和习性。

景物描写课件 篇6

一、导语:本单元我们沿着朱自清的足迹领略了旖旎的春光,我们踏着老舍的脚步走进过济南的冬天,夏天在辛弃疾的眼中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秋天在刘禹锡的笔下则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放。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毫写下精美的篇章。无论是他们的创意,还是他们的笔法,都值得我们认真的揣摩。今天这节课,老师就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二、比较景物描写语段

比较一

秋夜(一)天黑了,景物都消失在黑暗之中,除了远远近近、明明暗暗的灯光,别的似乎都从你周围消失了。

秋夜(二)初秋的夜晚是寂静的,虽然有几只秋虫在“唧唧”地叫,但那也只能衬托出夜的寂静。秋庄稼,那些高粱啦、玉米啦、满身撒满露珠,发散出润湿清新的气息,只听见它们“咯吧咯吧”拔节的声音。

[第一段单纯从“夜”的角度来说,它的描写也抓出了“黑”的特征,“消失”一词也用得巧妙,但他忽略了“秋”的特色,因而显得平常、苍白,使人读了看不出“秋夜”与春夜“夏夜”和“冬夜”有什么不同。而第二段恰恰相反。他抓住了秋夜的“静”和秋夜所独有的“秋虫”的叫声、“秋庄稼”的气息、拔节的声音来进行生动的描写,不但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同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夜独有的气氛。因此,要注意时间与季节的特征]

比较二

冬景(一)“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作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

冬景(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太阳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笑着露出点粉色”

[冬景(一)描写的浙江的冬天,更主要的原因是显示辛亥革命以后“农村破败和农民的凄苦”这一写作目的。而冬景(二)则是由于济南独特的地形地貌(小山把济南整个围了个圈)让人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好。因此要注意地域与时代的特征]

比较三

雨景(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茏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雨景(二)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处,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觉得同样是写雨,选段(一)抓住了最主要的特征春雨多、细、密的特点从而把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描写得细腻精彩,给人以美的享受。选段(二)写出了雨的狂暴、肆虐。要根据情感和写作目的的需要]

比较五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一段,分别用“碧绿”“紫红”来形容菜畦、皂荚树的色彩,写出春天“菜畦”、“皂荚树”的特点,展示春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作者描写黄蜂的形态,用形容词“肥胖的”“叫天子”的形态用轻捷,模拟它飞的动作,用动词“窜”,叫天子见到人吃惊,迅疾飞跑的动作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作者让我们看到了百草园多姿多彩和神奇有趣。要学会调动各种感官]

三、寻找景物描写方法

1、指向景物描写

明确描写的含义

内涵: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

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外延:从描写的对象看,描写分成三种,分别是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定向: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有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展示景物描写

①赏读: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讨论:这段描写中,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了那些妙招来突出这些特点的?

③归纳:这段文字作者集中笔墨只描写了一种景物——春花,通过动静、色味、虚

实、高低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放的

特点,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极强的优美画面。

④明确: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那么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呢?

3、请学生阅读课本中写作指导《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讨论明确

A、要抓住景物的形状、颜色、质地、音响、气味等方面的特点

B、注意把握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事物的特点。

4、如何抓住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四种: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我们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其结果往往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写了红、粉、白各色花之后,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接着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多富有诗意的春意啊!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3]观察和描写景物,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季节不同,景物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季节相同的不同地域,景物的特点也大有差别,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

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有这样的体会,他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呢,荷叶纵然还在,绝不会是“无穷碧”了。

我们刚刚读过的第四单元一组课文,分别写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春天,桃花、杏花、梨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夏天,“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秋天,“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朱自清在《春》中表现了南方春风温暖、和煦的特点,而林斤澜的《春风》则绘出了北方春风的粗犷、壮美。

[4]描写景物要观察细致,还要用词准确,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要写好景物,仅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还不够,发现了景物的特点并不等于能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因此,我们在注意观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应注意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要注意炼字炼句,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朱自清在《春》中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比喻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老舍在《济南的冬天》这样来描绘雪后美景:“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贴切的比喻,准确的动词,生动地绘出了景物的特征。

[5]融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灵的感受。朱自清在《春》中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三峡》表现了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流动着情感的文章才富有感染力。

四、练习描写景物

①从下面选一题,抓住景物的特点观察,然后写一景物片段

A、看图作文(课本上的彩页《西陵峡》或自备的景物彩图)

B、开展一次“用我的眼睛看校园”的文字写生活动:三五人自由成组,选择校

园的一角观察,每人写一篇观察日记。

C、多媒体出示优秀摄影作品(以具有地方色彩的风景为主),要求学生细致观察,选一个画面写一篇写景语段。

②写后评述,要点:描写了那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具体用了景物描写

的哪种方法?用得恰当吗,能否提出改进意见?

③修改自己的习作并认真誊写到自己的作文本上。

[附佳作示例]

月笼柳池

静静的,如同水晶面儿平滑的柳池上,无一处杂物。惟有翠脆的柳叶儿在柳枝上轻轻地、静静地靠着那块水晶。是那么小心,似乎那柳叶儿微微一颤,小池便醒了过来,荡着可爱的水波儿,把那些小鱼儿的梦给点破了。风儿似乎也不想让这宝玉儿有些儿缺损,屏着气儿不敢出。这给柳池儿多了些许宁静。

这时,云儿放出了月儿,让她自由一阵。你看那月儿,犹如牛乳浸过一般,白白的、嫩嫩的,闪着白而柔和的光,泄在小池儿上。有些小鱼儿不忍放了这美景,浮着头瞧了一番,那波儿便把那酥月儿直颤。小鱼儿一见自己惹了祸,便羞羞地朝水底躲了去。就连那片翠柳叶儿也见了那鱼儿脸上的红晕。

月儿便在这天地里转悠,看到青草翠柳,便笑了,笑得那么欢快,而又无声,使那本不饱满的脸丰满起来,成了一个满圆儿。那柔光也泄到柳枝儿、柳叶儿、柳干上,使那翠柳有如玉琢的,乍一看,这树琢得这么精细,连枝干上那些皱纹也显露出来,可这不能使这景儿有分毫缺点。

不知哪个顽皮的鱼儿,扬着尾巴,甩了几粒水珠粘到那柳叶儿上。在月儿的淡抹下,那几粒水珠儿有如天上的星儿落在碧叶上,羞答答地点在叶儿上。却是喜得那翠柳动了动发绺,池面像是开始了田园交响曲般,一波波涟漪荡漾开来;月儿却分开了身影,又合了身影,分分合合,上演了别具特色的舞蹈。

终于,一点点地,池面又平静下来了,那柳儿也如同化为了翠玉,月儿却也盖上了云被,熟睡了。

板书设计: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

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观察和描写景物方法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用词准确,巧用修辞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景物描写课件 篇7

时间不容许人们多想,一阵狂风吹来,雷电接着从头顶掷下。顷刻间,一场可怕的冰雹倾泻下来。人们惊呼奔跑,躲入安全的地方。冰雹继续了两个小时之久,其间,有十多分钟,落地的冰雹大如小儿拳头,其中一颗有排球一般大,落在小李村,打穿饲养室的房顶,掉在蓄水的石槽里。冰雹过后,稀疏的雷雨未停,人们从躲藏的地方走出来,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像久住大森林的人,忽然被抛到陌生的戈壁滩似的,面对着眼前景象,简直不明白自己身在何方。

密密的玉蜀黍林消失了,墨绿的棉田消失了,天空不见苍鹰飞旋,树头不闻燕雀鸣叫,田野里,也瞧不见野兔奔跑了,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瞬间,仿佛全从地面消失了。田野变得开阔而荒漠,村庄上空也豁然敞亮起来。光秃秃的树木,带着残断的杈桠,笔直地伸向天空。大地脱去浓艳的绿袍,换了一套坚硬的银灰色的冬装。

这个例段,以时间变化为序观察描写冰雹前、冰雹中、冰雹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田野村庄景色的变化。按时间的推移:顷刻间→两个小时→十多分钟→冰雹过后→顿时→一瞬间……观察景物的变化,把下冰雹的全过程描写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

景物描写课件 篇8

1、画一画

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把自己当成“动物世界”的解说员,准备向别人介绍。

2、说一说

师:你画的什么,能向别人介绍一下吗?

生:我家养着一只小花猫,它的头上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身上长着四条腿,还有一条尾巴。

师:你讲得很清楚。可是,如果前面不说是猫,你们能知道所讲的是什么动物吗?不能!这是为什么?“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四条腿,一条尾巴”的动物多着呢!

生:我知道了,要注意动物的特征,找出动物之间的不同点来。师:你的领悟很好,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喻说,鸡的嘴巴是尖尖的,鸭的嘴巴是扁扁的,小猪的嘴巴是圆圆的。鸟类的爪,兽类的蹄,贝类的壳,鱼类的鳞,它们的外形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师:这是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动物描述得更加具体形象呢?

3、 师生归纳

4、 小组交流

景物描写课件 篇9

苏教版第12册习作6是关于写景的习作,题目是《龟山汉墓参观记》。这篇习作主要抓住了龟山汉墓是中华一绝来展开来写的。通过方位顺序来向人们展示龟山汉墓是中华一绝的。这样,就把此处的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中国地大物博,文明悠久,景物随处都有,不管是风景名胜,还是自然景色,都随处可做我们的写景素材。但如何把你身边的或你所看到的景物向读者展示呢?就需要我们同学掌握写景的些技巧,下面就如何写好关于写物的文章不谈几点意见:

一.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特点。

众所周知,每种景物都有各自特点,我们如何把景物的本身特点描写出来呢?那么只有认真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福楼拜曾经教育莫泊桑如何写作时说: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还要能发现别人没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比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它的篝火,其它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而《龟山汉墓参观记》是抓住能体现中华一绝的景物来写得,可谓观察仔细。

二.按照一定顺序,有条有理地描写景物。

写景物的文章,一般可归为两种顺序:①按时间或季节顺序来写,如第11册《游天然动物园》就是按早晨、中午、下午两点多的参观景物的时间顺序来写,而《烟台的海》就是按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来写烟台的海景的。②按方位(方向)来写的,如《早》中描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就是按西、南、东、正中的方位来介绍的。

三.发挥想像,增加美感。

光观察还不行,还要根据景物的特点发挥想像,在发挥想像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对比法、拟人、比喻等写作方法,把所写景物写得更形象生动,使读者更能体会到景物的美,从而激发同学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但光掌握以上几种方法还不够,还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才能把景物写得更恰到好处。

景物描写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写生动,

2、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春天的景色。

3、培养学生乐于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春天的景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生动。

教师准备:

反映春天特征的.课件。

学生准备:

1、利用课余时间到附近去寻找春天,并记录春天的特征。

2、作文本一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引入,说关于春天的词语。

3、播放有关春景的课件。

4、看了这些图像,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春天的景色呢?

二、说景物特点。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板书:植物、动物 天气 人物)

三、写作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生动。

甲:春天来了。

乙:春姑娘悄悄地来了,她给大地妈妈穿上了一件漂亮的花衣裳。

(2)学生回答。

(3)师小结:乙既写出了春天悄悄来的特点,又写出了春天给大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还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的句子才显得形象生动呢。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多用这样的写法,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的把句子写具体。

(4)自由选择一句,练习围绕一种景物把句子写具体:①小草绿了。②桃花开了。③小鸟叫。小学二三年级描写春天的作文。

(5)教师小结。

2、指导学生习作。

(1)指导选材。要写春天的美景,首先要确定写春天的什么景物,由于春天值得一写的景物太多了,所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印象最深的景物。那么,你准备选哪几样景物来写呢?(指名汇报)

(3)详略得当,重点要突出。

四、学生自由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让个别学生读自己写的习作,师生共同点评修改。

景物描写课件 篇11

教材分析:

本篇习作指导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从而对美丽的祖国有了新的认识。然后扩展延伸,让学生把课外读过的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文章中描写优美的句段摘抄下来,丰富语言积累,并与同学共同欣赏,提高自身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写话水平。另一部分提示学生摘抄时,可选一段话或几句话来摘抄,以突出对某一事物的完整描写。

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通过欣赏,找出佳句摘抄,体会好句佳段的积累价值。引导学生读书,增大阅读量,积累一些好的句段,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从面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边读边欣赏,找出好句佳段并摘抄下来。

教学难点:选择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去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积累描写优美的句段,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2、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3、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课外读物,选择一些写景的好文章,找出描写美丽风光的好句佳段,并摘抄到笔记上,认真体会好句佳段的好处。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闪游览了祖国的一的一些风景名胜,如:庐山、日月潭、黄鹤楼、黄果树瀑布等让我们对美丽的祖国有了新的认识,你还读过别的描写祖国风景的文章吗?把你喜欢的认为优美的景物描写摘抄下来,与同学们欣赏好吗?

板书:摘抄写景的句段。

2、播放音乐,出示黄果树瀑布挂图

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观察图画,教师用优美的词句把图画的内容说出来,让学生感觉图画的美。

(1)课前预习,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文章。

(2)知道选材①文章哪些话或句子给你留下深刻地印象?

②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3、小组合作

(1)选出自己喜欢的文章仔细阅读,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景物描写的词句,画出来,与同组同学一起读一读。

(2)百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段落有感情的读给同组同学听。

4、把小组内认为好的句、段读给班级同学听,师生共同欣赏,师生评价

5、选一段话或几句自己认为优美的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6、选抄其他同学摘抄的句段。

7、总结

景物描写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有调理地把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叙述清楚并能说出喜欢的理由。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3、是学生敢于交际和评价。

教学重、难点:

有条理地阐述喜欢的原因,发表自我的见解与感受。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淙淙的流水,青翠的山林,亭台楼阁,名山大川,这些美丽景致总会激起了人不一样的情怀。我们已经读过许许多多描写景物的诗人,谁能说说,每次独到这样的诗文,你的心中有什么感受?

二、激发情感明确要求。

启发:是啊,美的诗文能让人身临其境,让人身心愉悦,给人莫大的享受。

1、交待自己所读的诗文题目

2、说说诗文描写了什么景物?

3、举例说说你为什么喜爱这样的景物描写?

三、学生回忆,理清思路,自己述说。

第二课时

一、小组互相交流。

二、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1、有自己的见解。

2、声音洪亮。

三、总结。

本文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抒发自己的真实的情感。

景物描写课件 篇13

一、说教材

《描写一处的景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的习作。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人文专题编写的。本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前提下,指导学生完成本次习作。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按照要求指导学生进行积累和观察,并进行交流,为习作教学做好准备,有效地将阅读与习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于是我今天把课题一大缩小,让学生描写家乡的景物。

二、说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理清习作要求。

2、通过回顾课文和精彩的片段,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够抓住特点将景物、按写清楚、写明白。

2、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具体、生动,抒发出自己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1、揭题,明确要求;2、回顾例文和精彩片段,掌握方法;3、再现情景,指导习作;4、指导完成习作。下面具体谈一谈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及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明确要求

1、播放音乐,揭示课题

2、明确习作要求:

(1)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

(2)写出景物的特点;

(3)展开丰富的想象;

(4)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

【设计意图】情境创设。激发习作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或短语、句子等提炼重点要求。

二、回顾例文,掌握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填表格的形式,理清作者是则样把景物写生动的。

2、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学习作者将景物写生动的方法。

引导在作文中,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一定要按顺序仔细观察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师引导学生写景的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时间推移为序,可以按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写,早晨、中午、傍晚、晚上,也可以写某一段的景物变化。

(2)以空间方位为序,可以采用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空间顺序来描写景物。

(3)移步换景为序——先看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后到了地方又看到了什么景物。

(4)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示片段)学生读片断,说说这段话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5)描写抒情相结合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

【设计意图】汲取课文养料,做到读写结合,这是教材赋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重温课文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进一步理清习作要求。

三、再现情景,指导习作;

1、引导学生怎样做到开头言辞优美,吸引读者的眼球和结尾做到回扣文体,追求圆满结局首尾呼应,画龙点睛。

2、老师范读自己的习作,同学们认真听,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看看他的文章有哪些优点?(首先引导学生去发现闪光点。)

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来问细节,在互问互答中引导该生回顾细节,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四、指导完成习作

1、创设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说说这些地方的特点。

2、选择一处喜欢的景物完成习作。

3、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课前观察,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结合要求进行自评、互评等,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将景物写清楚、写具体,提高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和评价的能力,同时养成修改的良好习惯。

景物描写课件 篇14

一、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D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三、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景物描写课件 篇15

有目的地观察事物,首先就要确定好观察位置。因为观察者所站的位置不同,所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景物)也必然不同。同学们还记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吗?这说明虽然是同一个事物,但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观察得到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这也说明选好观察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或有目的地参观游览中,一般都是采用固定观察或移位观察的方式。

如下列例段:

清晨,宽广的校园显得格外宁静。教学大楼刚从晨雾中露出它那巍巍的身躯。一扇扇相继被打开的明亮的玻璃窗,在晨光照射下,像刚睡醒孩子的眼睛,调皮地一眨一眨的。操场上空无人影,只有两只高高的篮球架站在那里。

操场边那一排翠绿的冬青,长得郁郁葱葱,像一队威武的士兵守卫着学校大楼。

眼前的花坛,开满了姹紫嫣红的鲜花。月季花苞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令人喜爱。坛边是一圈小草,它在晨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鲜嫩。

这几个例段描写的是一个宁静的校园晨景。很显然,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的。首先从上(仰视)到下(俯视)观察"教学大楼→玻璃窗→篮球架";接着从远(远望)到近(近看)观察"操场那边的冬青→眼前的花坛";再细看花坛里的月季花和环视"一圈小草"。这种以作者站立的地方为固定点,或仰视,或俯视,或远望,或近看,或环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我们叫它固定观察。

什么叫移位观察呢?还是先来看看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一个例段吧!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1000或是800人开个会,一定不觉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亮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黑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这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的一段描写。作者是按照他游览所经过的地方,所见到的不同事物进行观察的。游览顺序及观察角度是:在洞口抬头望(仰视)→走进去周围(环视)是石壁,抬头(仰视)是高高的石顶→洞内一团漆黑,……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正视、环视、仰视)。我们把这种按照作者经过的地方(即移换位置)去观察事物的方法,叫移位观察。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固定位置观察还是移动位置观察,都不能机械套用,应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针对观察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交叉使用。什么时候要运用固定位置的观察,什么时候要运用移动位置的观察,也要取决于你计划写的文章的体裁和中心思想的要求。不过,一般地说,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决定描写事物的顺序和层次的变化。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868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