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阅读与写作教案 >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精选7篇)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精选7篇)

趣祝福范文大全《扬州慢》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扬州慢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掌握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答题方法。

2. 学会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比较鉴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细致、分析深刻、逻辑严密的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高等文学欣赏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1. 鉴赏高考诗歌,掌握比较鉴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运用诗歌理论和方法分析诗歌,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教学难点

1.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意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1. 形式多样的课堂讲解与案例分析。

2. 个案授课与团队合作讨论。

3.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ZW5000.COM 作文5000网)

1. 教师引入:高考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环节,而比较鉴赏更是其中的难点。通过比较鉴赏,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二、基础知识讲解

1. 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体裁、结构、意象、语言、韵脚、韵律等。

2. 诗歌中反映出的诗人对某个事物或某种情感的主观感受和态度。

三、比较鉴赏方法指导

1. 求“同”关键词:寻找两首诗中共同表达的情感、意象或表现手法,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

2. 求“异”关键词:对比两首诗在情感、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它们的不同点。

四、案例分析

1. 选择典型的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进行解析,展示答题思路和方法。

2. 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比较鉴赏,并学会规范答题。

五、学生实践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诗歌比较鉴赏题,互相交流答案和思路。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或评论家,对诗歌进行比较鉴赏,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总结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比较鉴赏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诗歌比较鉴赏的文章,加深对比较鉴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

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高考诗歌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为高考做好准备。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教学方法:

探讨、点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一起来欣赏扬州美好风光以及杜牧的诗词。

PPT展示扬州风光。

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二、解题、作者、背景介绍。

1、姜夔简介及题解。见文章注释12

2、背景: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诵读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三、整体鉴赏

一)、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分析鉴赏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明确:“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胡马窥江去后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三)、自由鉴赏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运用了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总结全文

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体会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多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抓词眼“空”“惊”,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师生互动自主鉴赏合作交流启发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 《扬州慢》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

二、诵读品味

1、学生自读,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下面请大家自读全词,注意品出感情基调,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悲,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

3、名家范读,(听录音朗读)听完朗读示范后,你是否深有启发呢?下面请大家再把词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诵一次。然后我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作示范。

4、学生自读,

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6、全班齐读。

三、自主赏析

理解品味诗歌,诵读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大家对本词的感悟又加深一层,下面就请大家谈谈你读本词后的体会吧,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它又好在哪里呢?(如语言,修辞,思想,表现手法……)

下面我把全班同学按左右分两大组,每组按四人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发言者,然后用抢答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本组的赏析成果。(回答不完善的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既让我们全面理解了这首词,又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熏陶。

四、整体探究

经典的诗歌总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赏欲望,下面我们根据大家讨论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词。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讨论:

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上阕:空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

下阕:惊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杜牧尚且如此,我辈情何以堪。

2、上阕除了写今日扬州的荒凉,还写了什么时期扬州的景象?景物特点如何?

板书:

今日萧条昔日繁华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对比鲜明,有昔盛今衰之感。

3、造成今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

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但扬州城依旧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

4、正因为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景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由此牵动了诗人无尽的思绪,那么下片抒情,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联系小序及课文注释)

姜夔在沉痛的叹息声中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五、再读诗歌

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最后,在音乐声中,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悟。

六、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生讨论)

一个豪放雄浑慷慨激昂一个含蓄婉转清幽冷隽

一个为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而悲愤一个因遭遇战乱致繁华尽去而感伤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搭船的鸟》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以儿童的口吻,描写了“我”在乡下的路上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课题中一个“搭”字,就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这样的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我”留心周围的事物并细致观察,得以认识的一位可爱的新朋友——会“搭船”翠鸟,充分说明了留心观察的好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对小动物很感兴趣,文中的翠鸟那样的美丽与可爱: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它捕鱼又很敏捷、迅速。这是都是“我”细致观察的结果,因为留心观察,“我”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给“我”的旅途增添了快乐。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平时我们自己也应该像这样留心观察,积累习作的素材。

教学目标:

1.会写“翠”等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认识翠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翠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媒体:

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善于观察的孩子往往会有新奇的发现。有一个小朋友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看看善于观察的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搭船的鸟》。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翠”等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认识翠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认识翠鸟。

(1)师:这只会搭船的鸟是一只什么鸟?你是怎么知道的?

课件出示: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

齐读句子,强调“翠”的写法。

(2)师:让我们一起去和它做朋友吧!

出示翠鸟的图片,谈谈你对翠鸟的印象。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浏览课文,哪个自然段写出了翠鸟的美丽样子?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翠鸟很美丽?

点拨:抓住“美丽、翠绿、蓝色、红色”等词语体会。

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翠绿”是什么样的颜色?“蓝色”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从“比鹦鹉还漂亮”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一读这句话,把翠鸟的美读出来。

过渡:红色、翠绿、蓝色,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语一起用,就为我们描写了一只彩色的小鸟。

(4)课件出示翠鸟的图片。

看到这样的一只小鸟,你们是不是也喜爱这只小鸟呢?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一起美美地读一读第2自然段吧!

(5)总结方法。

作者先总写鸟的美丽,再分别从鸟的羽毛、翅膀、嘴来写鸟的美丽,并与鹦鹉进行对比,突出小鸟的美丽。

要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主要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3.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这么美丽的一只鸟站在船头,会让人产生什么想法?文中的小朋友又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2)从这段话的三个小问号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点拨:突出了“我”对小鸟的关注和喜爱,表现出了孩子的.好奇与天真,充满了童趣。

(3)指导朗读。

4.品读第4自然段。

(1)师:这只美丽的翠鸟搭乘我们的船到底是干什么呢?

出示课文句子: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2)课件播放翠鸟在湖面上捕鱼的视频,学生看看翠鸟是怎样捕鱼的?说一说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

(3)作者也为我们记录了翠鸟捕鱼的过程,让我们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出关于翠鸟捕鱼的动词圈画出来。

(4)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翠鸟捕鱼的动词有“冲、飞、衔、站、吞”

a.“冲进”说明翠鸟的敏捷、灵活。

b.如果把“吞”换成“吃”,好不好?

(引导学生体会“吞”字是指整个儿地或成块地一下子咽下去,表现出翠鸟吃鱼的速度之快。)

c.指名表演“衔”的动作。(用嘴叼)

师:看了翠鸟捕鱼的经过,你又有什么话想对这只美丽的翠鸟说呢?

你还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出翠鸟捕鱼动作快?

师小结:“一下子”“没一会儿”说明翠鸟速度快、时间短、捕鱼水平高;

e.指导朗读:用轻快的语气读,读出翠鸟的活泼可爱。

5.再次学习第5自然段。

(1)这只翠鸟搭乘我们的小船,不但可以省去在雨中飞行的劳苦,还可以在船上休息,并且捕到鱼,说明翠鸟有什么特点?

(会搭船捕鱼)

(2)这真是一举多得呀!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翠鸟?

(3)聪明体现在动物身上,我们就成之为“灵性”。

四、运用方法,仿写练习。

1.翠鸟的美在于它有着色彩艳丽的羽毛和敏捷的身手。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同学们,你们留心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请你用几句话写下来,把它的特点介绍给大家。

2.学生仿写。

3.小组交流。

4.教师评价。

五、课堂小结,升华感情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一)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背景简介:

(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色、声

(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声———清角吹寒

(三)小序的分析

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四)课文分析鉴赏

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先点出“名都”,再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只八个字,就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分析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分析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词人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分析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

分析5:“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来看,是扬州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分析6:“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分析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三、课堂小结

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词的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词的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

2、诵读、背诵本诗。

3、体会作品渗透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闯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玩个闯关游戏吧。关卡一共有两个,看看咱们能否合作通过。

1、关卡一:填字游戏

世界上的颜色有许许多多,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2、关卡二:生字开新花

出示几组带有生字的新词,检测预习效果

泪汪汪 汪老师

踏青 原地踏步 脚踏实地

一叶小舟 风雨同舟

桃花盛开 潭水轻漾 轻舟欲行 踏歌声起

3、在桃花盛开,潭水轻漾的美景中,有一位诗人即将离开他的朋友,继续他的行程,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把你知道的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学习、朗诵诗歌

1、读诗、了解故事背景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李白的诗,请大家读一读。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谁给大家讲讲。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唐朝最大最大的明星了。那汪伦是何许人也,他怎么能见到李白,而且李白还专门为他写了首诗呢?(指名说小故事)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正是李白所喜欢的,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馆,但是李白没有怪汪伦,反倒被他的幽默感染,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师范读,教给孩子们一些朗读小窍门(重读、语气的抑扬),指名读,同桌对读。

2、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1)介绍理解诗意的方法

你们平时是怎么理解古诗每句话的意思的?

(看图理解、听爸爸妈妈讲、看注释、多读几遍等)

(2)练习用“连词解句法”来自学诗意

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老师要考考你们学文解字的本事,四人小组一起动脑,解决你们手中学习单上的第一题,开始。

“听”,古人说( );“走”,古人说( );“船”,古人说( );“坐船“就是古人说的(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意思吗?

小组学习,交流汇报。zfw152.cOM

如果整首诗你都读懂了,那你就真的真的太棒了!指名说。

介绍这种方法:连词解句法。是理解古诗句意最常用也最实用的一种方法。

3、感悟诗歌情感

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了这是一首描写朋友之间送别场面的诗,我想问问同学们: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

比如:爸爸要到外地工作去了,在机场,你们(依依不舍挥手告别);

你最要好的朋友来你家作客,回去时,你们会(拥抱告别)。

拥抱、招手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送别方式,李白是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他可不喜欢那种悲悲切切的送别场面,只有真正了解李白个性的汪伦,才会以如此独特的方法为他送行。真是知李白者,汪论也。此时此刻,面对如此了解自己的朋友,李白怎能不激动万分呢?他不禁脱口吟诗。(读)

汪伦与众不同,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抬着美酒,踏歌相送,深深的感动了李白。起立,将自己当作是汪伦,一起来送送你的好友——李白(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加上自己想象的动作,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三、体会送别诗一组

1、你还会背诵有关送别的古诗吗?指名背诵。

2、汪伦是以踏歌的`形式送别李白。(板书:以歌相送)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习单中列出的三首古诗,按照学习要求,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1)读一读古诗

(2)讨论一下:你认为诗人是如何送别自己的朋友的?圈出那个字或那句话。

(3)有感情的朗诵其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3、简单理解这三首诗的意境。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以目相送

诗人李白目送好友孟浩然乘舟离开时,看了多长时间呢?指名答。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

(2) 别董大

以话相送

乌云滚滚,遮天闭日,大雪纷飞,与朋友离别。这样的天气,人的心里感到怎么样?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加上这样的天气,伤感加伤感,沉重加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高适,能让他的朋友带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出来。

董大是大名鼎鼎的琴师,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你说他的心情又会怎么样?

(3)《送元二使安西》

以酒相送

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向西走出阳关之后,你再也见不到你的朋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么感人的。同学们,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不管是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最根本的还是以什么相送?(真情)

师:(板书)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让我们牢牢记住:(读)如果你周围有好朋友,那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你也会感到温暖。愿你们能更珍惜、呵护与朋友之间的友谊,下课。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解题思路。

2. 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诗歌意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比较鉴赏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提高他们在高考中的应试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比较鉴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

1. 准备几组典型的诗歌比较鉴赏题目及参考答案。

2. 准备相关的诗歌鉴赏理论资料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分值,引出诗歌比较鉴赏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

二、新课讲解

1. 了解设题角度

- 分析高考真题,了解比较鉴赏题的常见设题角度,如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意象选择等。

2. 掌握比较方法

- 讲解诗歌意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比较鉴赏方法。

- 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3. 规范答题步骤

- 引导学生学习规范答题的'步骤和技巧,包括审题、明确比较点、组织语言等。

- 通过练习题目进行答题步骤的实践和巩固。

三、案例分析

1. 选取几组典型的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2.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答案的合理性,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鉴赏水平。

四、课堂练习

1. 布置课堂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诗歌比较鉴赏题目。

2.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提升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比较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2. 鼓励学生多阅读诗歌作品,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并阅读几首经典诗歌,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和讨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了高考诗歌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诗歌内涵和准确把握比较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同时,我也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诗歌阅读和鉴赏实践,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911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