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政治观后感 >

2024政治观后感(锦集6篇)

2024政治观后感(锦集6篇)

趣祝福作文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政治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政治观后感(篇1)

2014-12-25 14:27

共识网:唐丽娟

今天的中国要发展、要富强、要文明,就应当尊重历史、以史为鉴,选择符合国情的制度安排,在法治基础上治理国家,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建设中国,促使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最近一段时间,有幸拜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书的字数并不多,读后却感受颇深。钱穆先生主要从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我觉得此书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与传统文化的必读书,钱穆先生也强调“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我认真拜读此书后,对我国传统政治与文化也有了更多了解,对**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都略有感触。钱穆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

同时,钱先生认为“每一制度,不当专就此制度本身论,而该就此制度与**其余各项制度之相互关系中来看制度所能发生之功效与其实际的影响。”对于本书中最有感触的是各代的**组织安排了,在此,我想谈谈各代****组织的历史演变。

汉承秦制,汉的****组织便为“三公九卿”制了。所谓的“三公”即为丞相、太尉及御史大夫,共使宰相职权;“九卿”即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以及少府,这些所谓的“三公”“九卿”是**里的最**。丞相居百官之首,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选用官吏等权力,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由此可见其权力之大。

九卿照名义来历,也都是皇帝的家务官,隶属于宰相,宰相成了****的领袖。这样,皇帝和首相、皇室和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微妙。皇帝的权力似乎在受到相劝的挑战,于是汉代历代皇帝在这两种关系之间,都进行了一番斟酌,试图将政权手归于皇室手中。

发展至东汉,三公的实权则不断变小了,实权几乎都归至皇第手中,政治上没有一个管束皇帝的制度,这成为东汉政治制度的一个大问题。

发展到唐代,不得不讲其“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则为六部。唐代**与汉代之不同,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唐代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职权彼此牵制,合理划分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这样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集权,削弱了相劝。唐代**最高机构为政事堂,为宰相议事的地方,最初设立目的是减少三省摩擦,协调其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在最初提高了**效率,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促进了唐朝的发展,它是中国官职的重大变革,表现的是皇权的加强,此后历代基本沿袭。

但在安史乱后,由于使职的趋重与普遍化,逐渐被分割,故三省六部制在唐中叶以后,趋向名存实亡。

宋朝的政治制度钱穆先生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应该从相权的角度出发。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尚书省居于皇宫,又和枢密院同称“两府”,枢密院是管军事的,中书为丞相,地位独重。宋代财政掌握在三个司,分别为户、部,盐铁和度支三司,三司的地位在宋代提高,独立起来掌握着全国的财政。

这样,**书记、枢密书记和三个师就负责了**、军队和财政三大事务。总理的权力被他们瓜分,总理的权力再次被削弱,君主制的权力得到提升。此外,谏诤权在宋之前的历代都在宰相之手,宋代则谏垣独立撤销了长官,谏官脱离门下省由皇帝所亲擢,专门用来纠绳宰相。可见,宋代**学说的集权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为后世的贫弱者埋下了祸根。

汉、唐、宋时期,****的组织分为皇权和相权,明代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太祖因宰相胡惟庸造反接受历代教训,罢中书省并废止了宰相。之后,中书门下两省都被废除了,只剩下个尚书省,但尚书省没有长官改由六部负责,成为一个多头部门。

此外,创设一个“都察院”专管**纠察,都察院与七六部合称“七卿”,再加上“通政司”和“大理院”则构成“九卿”了。明代“九卿”不隶属任何一个部门,没有首领对他们进行统管,构成多头**,这样一切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了。明代的内阁制度也是君主制加强的产物。内阁制是皇帝的秘书处。

它始终不是**一级的行政机构,权力**于君主,对君权的制约作用并不明显,始终屈服在皇权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内阁制度也助长了君主**。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明朝内阁制度做出了详细分析。

钱穆先生认为,清朝是宗族政权下的一种**,其私政更深,清朝君主质更为严重。我们分析其****,则主要从其军机处和六部尚书讲起。清代的六部尚书也是沿袭明制,然清代六部权力要小得多,六部尚书不再是行政首长,六部尚书、侍郎对皇帝都要单独上奏,其中满族成员也是要占很大比重的,这样一来全国大事基本都归于皇帝手中了,皇权独大。

到雍正时期,在内阁之外又添加了“军机处”,作为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密之地,清朝军机处实际上也只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最终权力还是在皇帝手中。军机处在以后逐渐代替了清代建国以来所依靠的满洲亲王以及贝勒参政议政的制度,同时也削弱了内阁参预国政的权力,军机处处于“君权附庸”的地位,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封建君主**达到顶峰。

通过分析比较汉、唐、宋、明、清这五代的****组织的发展演变,我们能看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纷争,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则不断加强,最终皇权得以独大。尽管如此,这种种制度安排是适应当时社会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朝的发展进步,只是最终都没有得到有效变革。今天的中国要发展、要富强、要文明,就应当尊重历史、以史为鉴,选择符合国情的制度安排,在法治基础上治理国家,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建设中国,促使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政治观后感(篇2)

《政治的道德基础》:【美】伊安·夏皮罗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政治的道德基础》这部著作是关于政治中道德层面上的知识以及应用于解决当代问题、现今形势、未来政治发展的介绍性、讨论性、研究性读物。

刚拿到这本书时,翻开目录,我并不觉得里面的词汇陌生,对于学习有关政治知识的专业的我来说,除在课堂上吸取老师所讲的(政治)之外,我还在课外主动涉猎一些作品。细细一看,这本书中的观点很吸引我,其中的章节介绍了很让人生疑和好奇的问题与说法,我迫不及待的想研读一番,看了第一遍,印象不深刻,有些还是不懂,一时琢磨不透,我又看第二遍,写了这篇读后的认识及体会。

本书的导言部分一开始就提出了“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对**忠诚,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拒绝效忠于它呢?”这个政治上的两难问题。我认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国家。

我们对于维护我们大多数人的利益的**除多有赞誉外,也不乏针砭其弊,在没有彻底损伤我(民众)的利益和基本生存条件的前提下,这个“我”是绝对不会真正反抗**的,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我对未来总是抱有美好的期望。

全书分为八章,分别讲启蒙时期的政治、古典功利主义、权利和效用的并举、马克思主义、社会契约、反启蒙政治、民主、成熟启蒙运动中的民主。初看这些很有政治哲学意味的目录,看完第二章后,我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不叫做《政治的哲学基础》呢?

如果是“哲学”基础的话,那么历史上哲学大家的观念多如牛毛、各有千秋,如何能被社会中的人们以及历史和风俗所共同认可的呢?何况,哲学一定程度上不能有效的改善生活、改善社会、解决很多具体问题,对于个人来讲,则有修生养性之用;对于政治用户来说,这有助于培养治国的大智慧!但我们不能确定和衡量好哲学的作为程度,相反,我们还有着一种担心,那就是现实中有为了哲学而死的人,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很高,还有不在少数的诗人也有自己的哲学,有诗人的痛;一般生活的人们也有自己对于存在的意义,现实如果不符合这大多数人的正当需要,他们就会走向极端,飞蛾扑火。

最近我经历了这样一个体会,“我思故我在”、“我爱故我在”的切身感受,之后我又有了“我在,我思故我在”、“我在,我爱故我在”的感悟,因为如此,我重新拾起对生活本质的热爱和对我自己的期望、以及对爱的理性追求。因为如此,我真正的存在了。对于一个治理国家的机器来说,毫无疑问,必须让每个人时刻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让未来真正光明器来。

这样**不仅要发挥其政治统治以及政治管理的合法性作用(政治合法性),而且还要在道德上让民众和历史认可。

典型的一个例子德国纳粹党统治时期,人们对于政治的狂热远胜于对社会道德的遵循,集中营内残忍的杀害无疑是道德的背叛。政治被泄私愤、争利益的**所利用。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我们的先人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民主是西方政治发展成熟后所提倡的。中国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引入民主和科学已经有一个世纪了。我们对民主的理解和实现有不统的看法。

本文从启蒙时期民主的初步探索到最后形成比较成熟的认识,透出迄今民主的量化与质化,肯定边沁的功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契约主义作为政治的道德衡量的有意义的基础,这些基础归根到底都是围绕民主的实现。

对边沁来说,功利主义的自然基础植根于人类有机体生存的必然要求:“只要他还是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他都要不断地追求幸福”。边沁承认存在着快乐和痛苦的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及制约,但是他坚持认为,他们都基于并且次于快乐和痛苦的生理**及制约。

他把快乐和痛苦解析为四个维度:强度、持续时间、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和“距离远近”他认为他的幸福原则同样适用于个人与**之间的行为。我的理解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大的幸福感,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作出适当的努力。

我们对当前政治的分析表明了这种努力的效果。比如,要采取有效有力的抗灾措施,就要了解自己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和感受,减少痛苦。

他具体的观点是,金钱可以作为一种类似温度计的标尺来衡量幸福感。这与道德无直接相关,但我想,他是表述金钱对于人的激励,抑或是反作用吧,这种反作用是不是有牵涉到道德的实例呢?

本文说,以前的功利主义存在忽视残疾人、剥削易受伤害的少数、不真实以及失去自主权等的危险,后来边沁也认识到这些。因此,他对社会网络效用再分配的思考,使上述问题得到了另一个答案。

后面又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且放下。

再看马克思主义。

“如果谷物商人真的造成穷人的饥饿,私有财产真的具有掠夺性,那将会如何?”伴随着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传统把剥削的概念视为判断政治合法性的基准。在这些问题上,如剥削的定义、剥削与劳动及经济、政治系统的关系,以及政治制度在消灭剥削上的作用等,马克思主义者之间也存在实质上的不同,然而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秉持着这样一个最为基本的信条:

任何政治制度,只要允许剥削,就没有合法性;相反,如果它致力于改善剥削——人类自由——的对立,它就具有合法性。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历史上的每一个政治制度都允许某种形式的剥削。但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被认为有可能产生出不存在任何剥削的世界,自从卡尔·马克思提出这一论断以来,历史并没有证实这些可能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真的令人期盼,那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社会呢?

无剥削政治是一种道德理想政治。它可以作为政治发展研究中道德判断的基础。但是对于判断剥削,我还存在疑问,我们现在的企业制度,作为公司的白领,有很多都愿意接受剥削,珍惜被剥削的机会,富士***事件不引人深思吗?

高强度的工作带来无尽的压力,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

我不由地想起马克思曾引用英国评论家登宁的话“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保证到处都用;20%的利润使资本变得活跃;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敢于践踏一切人类的法律;以300%的利润,它将敢于犯罪,甚至冒着绞尽脑汁的危险。”

因此,资本剥削有时会轻视道德,违背道德。

最后一个是社会契约。社会契约由来已久,近代社会契约论的观点通常被认为起源于托马斯·霍布斯1651年发表的《利维坦》以及约翰·洛克的《**论》。对于社会契约论者来说,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根源与契约的概念。

最初,关于契约的本质,契约的参与者以及如何执行,这些社会契约理论家各执己见,但他们都认为:被统治者的一致赞同(通过某种方式能被解读出来)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如果国家权力体现了我们都同意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有义务忠于它;反之,我们有反对它的自由(在某种情形下,我们有反对它的义务)。

本文以美国为例,认为其成立是社会契约的结果,是社会契约最初形式的结果。对此我不熟悉,还有待于进一步去了解美国的建国,是不是真的是一种社会的契约?

以上三种“主义”为我们在考虑开篇导言提出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对**忠诚,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拒绝效忠于它呢?”提供解决的办法,尽管这些理论还有很值得琢磨与商榷的地方,但总体来讲,他们的共通之处即要达到注重人的权利、人的自由从而构成民主社会,我个人看后认为,可以将他们综合起来。既考虑边沁的最大幸福指数,又看马克思对剥削存在认定和社会契约表现形式这三种,以期判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权和社会是怎样一种状态,是不是理想的、真正符合我们的生存条件和公众认为合乎道德合乎人意的形式。

是为读后之感。

政治观后感(篇3)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今天准备了关于呼啸山庄的读后感20__字。此书描写了主人公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

对于爱的理解,我仅限于对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爱的理解,对于爱人之间的那种爱,我并不是很理解,但看完《呼啸山庄》之后,我感受到了那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因为我感受到了主人公希刺客厉夫对凯瑟琳的那种深沉的爱。

全文由见证所有事发生的老管家丁耐莉之口来讲述,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而听众就是房客洛克乌德先生,以一种讲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这个跌宕起伏,情感复杂的成年旧事,整件事发生在几十年中,但是每一件事都让人印象深刻,每一段感情都让人为之唏嘘,这种细致的写作手法也许就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魅力所在。

政治观后感(篇4)

这本书我很喜欢,奈何有一个巨大的硬伤。廖伯源说,中朝并不是另有一个“朝廷”(政务机构),其存在与否由皇帝决定。此说大谬,驳之如下。

中朝的成立,直接改变了中枢政务运行机制。以前是公文(经丞相府)和奏章交御史台,尚书只管皇帝诏书的存档,复核一类事。从武帝擢用尚书开始,奏章公文不交御史台,诏书也不再由御史草拟。而是上交尚书,批复亦由尚书草拟。廖根本未注意御史接收公文奏章之职掌和草诏权被取消了。

御史台虽在在宫内,但只在外层。尚书在宫内中层。外朝高级文官基本上都有权进入外层,但进入宫殿中层则需特殊许可。汉前期以宫殿外层御史台为政务上传下达之中心,则丞相,御史大夫是主要议政官,盖因政务公文的传递皆由二人监管。如果政务批复不适当,丞相还有执奏之权。汉中后期,以中层诸尚书为上传下达之中心,丞相御史大夫议政权即大部分被剥夺。丞相之议政权基本上只在皇帝询问,朝会,或行使执奏权时才能发挥作用。主要议政官转为中朝官。此绝非中朝没有“朝廷”(政务机构),反而,中朝成为了是一个确实存在的政务机构。整个中枢政务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变化。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唐朝。唐朝起初政务上传下达之中心在门下省,门下省长官得以先阅览公文,批复下发时有执奏之权,保证了门下省长官有充分的议政权,大致等同于西汉前期丞相的议政权。而自武后掌权起,尚书省公文(即先门下省阅览者)渐成常规报告,重要政务公文,不经门下省,而直接交中书舍人,中书舍人草诏后直接由中书省下发至负责官员。门下省重要性由之大减,而中书省成为三省重心所在,最终形成了新的中书门下+使职差遣体制。

政治观后感(篇5)

这个寒假,我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是钱穆先生1952年关于历代政治得失的讲话的补充。钱穆先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的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观点,虽只择汉、唐、宋、明、清五代讲述,但正如钱穆先生在该书前言所说,此五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五个朝代,大体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过程,而每一朝代中,又依次讲述了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方面,要言不繁,论述精僻,实为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这是我第一次读完整的历史教科书。以前我也总以为,历史类书籍都是按照编年体、国别体亦或是其他体式编纂的一本又一本的毫无感情色彩、枯燥乏味的“著作”。 但读过此书,让我对自己此前的观点惭愧不已。

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在读这本书之前,在学习历识的过程中,我下意识地认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是一部封建专制的历史,没有地方可以借鉴和学习。而钱穆先生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凡是能够经历几百年时间考验的制度一定有其长处,一定能与当时的人事相配合,是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的。

“任何一制度,绝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

例如隋唐时期的科举选官制,做官开始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只需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的考试即可。这一制度扩大了选官范围,有利于下层地主参政。它也基本上能使人才脱颖而出,提高统治阶级的素质,总体上比以前进步了。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加强,它逐渐演变成皇帝控制社会思想的有力工具。八部选士制约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和学术活力。

但这却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时代发展的使然。

"开始时,也并不是政府存心要愚民毁丧人才的,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然而人才终于为此而消磨了。现在只骂创始此制的人存心不良,怀有极大的恶意,其实此制度也不是某一时某一人所创始的。

而且纵使存心公正善良的人,其所创制度,也可有偏弊,有流害。我们必如是想,才能对政治制度有深一层之研讨与警惕。"

在总论中,钱穆先生谈到历史的作用:

“目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谈论哲学至少有一个功能:减轻人们的武断。

我想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

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历史归根结底是一个客观事实。历史没有错。错的是,我们不终是历史,不把它当作参考。"

我想我以后可能会忘记书上写的东西,但钱穆先生的观点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总式会影响我。世间本就没有绝对真理,在看待某一件事时,多思考当事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约束、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就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反省,多一些客观的评价,最终以史为鉴,以他人为鉴,对当前、对未来,做更好的把握。(实用文书网 WwW.wEI508.coM)

政治观后感(篇6)

zfW152.com

李嘉诚的巨大成功,要归结与他的人视野,人胸怀,人境界,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套“富与贵”的哲学?“贵为天子,未必是贵,但是,贱如匹夫,不为贱也。”正如李嘉诚所说:“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比拟的。衡量财富就是我所讲的,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如果让我讲一句,‘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分子,能用你的会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物质财富是有限的,文化附加值却是无限的。李嘉诚的“富与贵的哲学”将启迪人们快乐地创造财富,快乐地生活。

当你在工作上有特别表现而受到肯定时,千万要记住李嘉诚给我们的忠告——别独享荣耀,否则这份荣耀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障碍。当你获得荣耀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与人分享。即使是口头上的感谢也是一种分享,而且你也可以扩大这种“分享”的对象,反正“礼多人不怪”。当然别人倒并不是非得要分你一杯羹,但你主动与人分享,这让旁人有受尊重的感觉,如果你的荣耀事实上是众人协力完成,那你更不应该忘记这一点。

2、 感谢他人。要感谢同仁的协助,不要认为这都是自己的功劳。尤其要感谢上司,感谢他的提拔、指导、授权。如果实情也是如此,那么你更应该如此感谢;如果同仁的协助有限,上司也不值得恭维,你的感谢也有必要,虽然显得有点虚伪,但却可以使你避免成为他人的箭靶。为什么很多人上台领奖时,他们首先要说的话就是:“我很高兴。但我要感谢……”道理就是如此。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感谢虽然缺乏“实质”意义,但听到的人心里都很愉快,也就不会妒忌你了。

3、为人谦卑。有些人一旦获得荣耀,就容易忘了自己是谁,开始自我膨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旁人就遭殃了,他们要忍受你的傲慢,又不敢出声,因为你正在风头上。可是慢慢的,他们会在工作上有意无意地抵制你,让你碰钉子。因此有了荣耀时,要更加谦卑。不卑不亢不容易,但“卑”绝对胜过“亢”,就算“卑”得过分,别人看到你如此谦卑,当然不会找你麻烦,和你作对了。谦卑地做人并不会让人看不起,反而会为你赢得尊重。就连被尊为“超人”的李嘉诚都能够做到谦卑,更何况奋斗在商界的凡人呢?感悟和别人分享成功,你所拥有的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不要独享荣耀,否则这份荣耀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障碍。一个有志成功的人,需要懂得感谢、分享和谦卑。

我的理想是经商,而且我一直在为理想储备着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此书我有很大感想,我要向李嘉诚学习,把人格修养运用到经商之到,所以我要时刻培养自己的个人修养,以便以后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w152.com/a/5913813.html